1联合发布科普中国2020年上半年网络舆情报告2020年7月2目录一、舆情综述1二、舆情数据1(一)科普舆情数据1(二)科普中国舆情数据3三、热点事件解读4(一)新型冠状病毒科普获舆论关注5(二)蝗灾科普获舆论关注6(三)世界气象日相关活动获舆论关注7(四)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相关活动获舆论关注8(五)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科普工作10(六)世界地球日相关活动获舆论关注11(七)全国爱眼日科普活动在各地展开13(八)"我是科学家"第21期"到野外去!
"及特别场成功举办14四、舆论观点分析15(一)"野味"科普亟待加强15(二)防疫科普需易懂管用16(三)动员科普工作者参与防疫科普16(四)提高科普的"地位"是当务之急17(五)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18(六)呼吁推动科普阅读最优化183(七)期待加大对公众科普的投入19(八)倡导向公众传播科学方法19五、地方科普传播对比20六、热点科学谣言20七、舆情研判建议23(一)持续关注新冠肺炎,动态推进科普与辟谣23(二)动态监测热点话题,及时跟进展开科普24(三)创新传播渠道与形式,提升官方科普影响力25(四)重视专家学者建议,完善科普政策法规251一、舆情综述综观2020年上半年科普舆情,微信和网络新闻是科普信息主要的传播渠道;从领域上看,前沿科技、应急避难和健康类科普舆情热度较高;从地域上看,北京、湖北和广东在科普传播方面表现最突出.
全国两会、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世界地球日活动等会议和活动均受到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上半年科普热点事件.
在科普话题传播方面,新冠肺炎、蝗灾等成为热点话题.
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呼吁加强对"野味"的科普,期待推动科普阅读最优化,认为防疫科普需易懂管用,动员科普工作者参与防疫科普等.
根据上半年科普舆情,建议相关部门一是持续关注新冠肺炎相关信息,动态推进科普与辟谣,防止不实言论阻碍防疫工作;二是监测热点科普话题,及时跟进展开科普,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三是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完善直播等科普形式,提升官方科普影响力;四是重视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加强调研,完善科普政策法规,为科学家参与科普扫除后顾之忧.
二、舆情数据(一)科普舆情数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显示,2020年1月至6月,涉及科普的网络新闻有1011191篇(含转载,下同),报刊37720篇,论坛博客183214篇,微信1267374篇,微博194117条,APP新闻377528篇.
2图1:2020年上半年科普舆情数据在2020年上半年全网科普信息传播中,微信是主要的传播渠道,占比41%;网络新闻、APP新闻传播量也较为突出,分别占比33%、12%;此外,微博、论坛博客和报刊的传播量稍低于其他平台,分别占比7%、6%、1%.
图2:2020年上半年科普舆情各平台占比2020年上半年科普舆情热度较高的领域分别为前沿科技、应急避难和健康舆情领域.
前沿科技科普舆情热度最高,3占比29%,有关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收官之星在西昌成功发射等前沿科技领域动态获舆论聚焦.
应急避难领域,强降雨天气引发的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引发关注,相关应急避难科普文章获得广泛传播.
健康舆情领域,新冠肺炎防控、新型猪流感等相关科普、辟谣均引舆论持续关注.
图3:2020年上半年科普舆情领域分布(二)科普中国舆情数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显示,监测时段内,涉及科普中国的网络新闻为278810篇,报刊8784篇,论坛博客22711篇,微信404328篇,微博16083条,APP新闻96532篇.
4图4:2020年上半年科普中国舆情数据在上半年全网科普信息传播中,微信是主要的传播渠道,占比49%;网络新闻和APP新闻的传播量也较为突出,分别占比34%和11%;此外,论坛博客、微博和报刊的传播量稍低于其他平台,分别占比3%、2%和1%.
图5:2020年上半年科普中国舆情各平台占比三、热点事件解读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成为科普热点话题,舆论围绕新冠肺炎的讨论持续不断,在相关报道中,由于个别媒体从5业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对新冠肺炎相关信息断章取义的报道引发舆论不满.
科普中国在新冠肺炎科普与辟谣相关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为公众提供科普信息的同时,也逐步探索直播、网上答疑等多种方式,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扩大自身科普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此外,全国两会、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世界地球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的科普活动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具体如下:(一)新型冠状病毒科普获舆论关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成为科普热点.
相关新闻获得新华社、人民网、科普中国网等媒体报道.
舆论关注焦点主要有:一是中国科协全新科普内容上线.
央视新闻报道称,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升级,许多中小学校、幼儿园春季学期开学延期,为丰富孩子们学习资源,中国科协从数字科技馆资源里整理、发布了一批适合线上学习的科普内容.
二是全国各地推出形式多样的科普内容,共同抗疫.
各级政府、相关专家以及专业机构对此加强了卫生知识科普,电视、报刊、网络,乃至微信朋友圈都成为卫生科普的阵地.
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以及疫情的及时发布,到民众防护措施的具体指导建议,民众只需动手点点手机,就能获得相关的知识,更有《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等网络"硬核"科普,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三是抗疫时期谣言不断,科普中国辟谣工作有序进行.
科普中国、人民网等媒体及时邀请相关专家,对出现的谣言进行权威、动态辟谣,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例如武汉市某医院存在尸体无人处理,武汉火神6山医院需重新选址,武汉市第四医院武胜路院区急诊停诊,小磨香油滴在鼻孔可以阻断流感和瘟疫传染,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喝酒可以抗病毒,有可防肺炎的中药配方,板蓝根+熏醋能防新冠肺炎,吸烟能预防病毒感染,出门要佩戴护目镜等涉新冠肺炎谣言均被及时辟谣.
(二)蝗灾科普获舆论关注2020年上半年,非洲蝗灾逐步蔓延至亚洲,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本次蝗灾发源于非洲,目前已经影响到巴基斯坦、印度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网络中,与"蝗灾"有关的科普文章量本季度明显增加.
舆论关注焦点主要有:一是舆论担忧蝗灾蔓延至我国,或将造成粮食减产,专家及时回应.
始于非洲的沙漠蝗灾已给多国带来巨大损失,当前中国的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已发生蝗灾.
"蝗灾是否会进入中国""对中国将会造成什么影响"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
中国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中国边境地区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蝗虫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
二是与蝗灾相关的谣言增多.
2月底,话题#浙江10万只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冲上微博热搜.
有媒体报道,我国"鸭子军团"将出征灭蝗,甚至还配上了视频和照片.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本次涉及捐赠鸭子的企业为"国伟禽业",目前方案正在商讨阶段,还未下定论.
浙江省农科院专家表示,我们的鸭子起码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才能过去.
现在巴基斯坦治蝗主要还是靠农药,以生物方法治蝗占的比重很小,但在慢慢想办法7增加它的比重.
此外,"蝗灾可以靠吃来解决""养鸭子就能解决蝗灾"等谣言在网络上传播.
(三)世界气象日相关活动获舆论关注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
这一主题旨在提醒人们关注新形势下气候与水跟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以更切实有效的行动,守护我们的蓝色星球.
与"世界气象日"有关的科普文章量本月明显增加.
舆论关注焦点主要有:一是2020年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以线上为主.
根据当前形势,往年如约邀请公众走进气象部门的世界气象开放日活动今年移至线上,在"云端"与大家见面.
世界气象日当天,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出席世界气象日线上宣传科普活动启动仪式.
她强调,广大气象工作者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多家机构和单位以世界气象日为契机,加强线上气象科普宣传.
《经济日报》报道称,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联合组织全国气象行业单位开展纪念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加强气象宣传科普.
各级气象部门结合主题,按照"以线上为主"的原则,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和互动形式,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普"等思维,推出专家线上授课、网上气象科普馆开放、气象科普直播、有奖答题、线上游戏等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气象服务获得感,提升世界气象日的公众认知度与品牌影响力.
三是各地开展线上风云"战",气象科普知识竞答成为8今年气象科普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气象新闻网称,天津市气象局运用"互联网+科普"思维,开启气象科普"云端"模式,与多部门合作组织了一系列"线上"科普活动,使更多公众足不出户体验气象科技、掌握气象常识.
从3月16日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气象局联合县城镇小学、初级中学、八十八团学校等,共同开展了以"气候与水"为主题的"风云之战"气象知识有奖竞答活动.
3月18日,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气象局组织开展了气象科普+防疫知识"云竞赛"线上答题活动.
四是线上参观、线上直播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地方科普的主要方式.
人民网等报道称,3月21日晚,上海气象博物馆里上演了一场直播真人秀,该直播活动作为上海市气象局世界气象日系列纪念活动之一,突破传统讲解方式,首次尝试在"在线平台"中,向公众展示不同行业工作者眼中的气象博物馆.
3月20日起,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气象局设置"VR线上参观气象局"活动,通过360度全景技术全面展现三水区气象局大楼外观、内部大厅、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全景以及气象观测场全貌.
(四)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相关活动获舆论关注5月30日,第四届"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启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广网等中央级媒体,《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科学网、科普中国等行业媒体,纷纷聚焦"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习近平回信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名单公布""科创中国平台正式上线"等受到重点关注.
9舆论关注焦点主要有:一是习近平回信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界人士掀起学习热潮.
《经济日报》称,5月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科技日报》报道称,5月30日,中国科协举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组织科技界代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重要回信精神.
二是全国创新争先奖引聚焦,"科创中国"平台打造科创新名片.
央视《朝闻天下》报道称,5月30日上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创新团队等10个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丁健等2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丁奎岭等25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光明网报道称,中国科协因时因势因能打造的"科创中国"平台,发挥科学家品牌、多学科综合交叉、地方无缝连接、国际组织联系等组织人才优势,让科技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被重点提及.
人民网评论指出,打造"科创中国",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营造创业创新创造良好生态,让科技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正当其时,而且大有可为.
三是多平台直播特别节目,"科技工作者之家"试运行备受瞩目.
人民网、科普中国网报道称,5月30日下午,主题为"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的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别节目在京举办.
此次活动以全程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共10同庆祝自己的节日,直播页面超1300万人在线观看.
澎湃新闻网等关注在特别节目中,"科技工作者之家"上线启动,意在打造传递关怀、倾听诉求、回应关切,支持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
四是地方科协及各学会开展相关活动,形式创新、亮点频出获赞.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各地科协踊跃开展"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吸引媒体集中报道.
科学网发文称,北京市科协推出《我是科技工作者,我为祖国加油》宣传片,充分展现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岗位、奋发有为的爱国奉献精神,并以此片向疫情期间各行业奋战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人民网发文关注天津市科协举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
活动现场,天津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方面为天津市优秀科技志愿者、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队、新冠肺炎全域防疫科普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者和优秀组织单位,以及天津市首批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获得者代表颁发了证书.
(五)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科普工作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5月21日、22日召开.
此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承载着更多的期待,吸引了更多的目光.
代表委员对科普发展的建言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舆论关注焦点主要有:一是呼吁修订科普法.
《科技日报》报道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委员表示,科学技术普及法已经施行18年,科普领域形势已大不相同,大量专业科普从业者的出现,也带来了11一系列新问题,是时候对科普法进行修订了.
周忠和在提案中建议,应尽快启动法律修订工作,并在修订法律的同时考虑科普法治体系建设.
中国科普研究所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认为,现有法律下,有些规定长期"形同虚设".
作为创新发展一翼,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新时代科普也难以真正发挥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是呼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认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必要性、迫切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表示,只有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塑造创新理念,才会对创新源头的研究给予更多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培育才会有更深厚的土壤.
三是肯定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东方网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公众都在网上,特别是在全民自媒体时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芜杂,为避免伪科学蔓延,打造有社会影响力并能即时发声的科普媒体平台至关重要.
要加强科协、科研单位等组织和机构与媒体平台合作,主动培植一批有权威性及社会影响力的科普媒体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委员表示,此次疫情期间,新媒体上出现的许多传播力、影响力巨大的抗疫科普作品,在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疫情、科学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世界地球日相关活动获舆论关注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与"世界地球日"有关的科普文章量本12月明显增加.
舆论关注焦点主要有:一是各大学会和高校采用线上问答、地球科学知识竞赛等方式倡导公众关注和保护地球.
澎湃新闻网报道称,4月22日下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腾讯看点"、《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等媒介举办三场线上科普问答活动.
活动期间专家们回答了网友关注的300多个地球问题.
活动当日总计曝光量约为2200万人次,三场问答页面累计180万次阅读.
人民网报道称,4月20日至26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织开展"地球科学知识答题竞赛"系列活动,面向师生群体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旨在提升师生地球科学知识水平,倡导全校共同关注、保护地球.
二是各地相关机构、部门开展地球日网上科普活动.
《湖北日报》称,4月22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在线上启动"湖北省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宣传周"活动.
人民网报道称,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要求和实际情况,开展"我为大自然代言"短视频,推出"规划小博士和资源小卫士"科普卡通形象,制作数字科普平台地球日专题等多种线上宣传活动.
三是地球日线下科普活动有序展开.
河北新闻网报道称,4月22日,秦皇岛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深入码头港区开展以"珍爱美丽地球共创绿色港区"为主题的活动.
秦皇岛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深入码头一线,向港区企业员工和码头装卸工人发放环保宣传单,呼吁大家在保证生产作业的同时,正确处理生活垃圾,注重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
陕西新闻网报道称,4月22日,汉中市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们走上街头13向广大群众开展科普宣讲活动,呼吁大家要珍惜身边资源,热爱地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七)全国爱眼日科普活动在各地展开2020年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全国各地开展活动,呼吁大家关注眼健康,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呵护心灵之窗,增强全民爱眼意识.
光明网、荆楚网等媒体刊文关注"爱眼日"活动.
舆论关注焦点主要有:一是各地科协组织开展爱眼护眼,预防近视科普活动.
浙江在线称,6月5日,浙江省科协品牌活动"科学+"邀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冯云进行了主题为《守护心灵之窗,营造"睛"彩新"视"界》的线上活动.
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在"浙江科普"微博号、科学加APP、百度APP三个平台同步进行,共吸引了网上3000余人关注.
山东教育新闻网称,6月5日,由山东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协联合主办的2020光明的未来——近视防控大讲堂暨山东省第25个全国"爱眼日"主题活动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启动.
二是眼健康公益讲座、线上答题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展开.
《北京科技报》称,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北京科技报社承办的"科学答人"聚焦社会热点,在"全国爱眼日"邀请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来到直播间,以"'眼'绎'睛'彩'勇'敢找寻答案"为主题,与公众分享护眼科普知识.
杭州网报道称,6月6日,杭州市上城区慈善总会在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的指导下,携手浙江省乐动汇共同启动温情明眸助医等项目入14驻"尚善之家"仪式,并开展了"视觉2020,关注眼健康"首场"乐善公益"讲座,指导大家科学护眼用眼.
三是线上直播科普受到舆论肯定,科普效果突出.
光明网报道称,快手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等多家机构,邀请眼科医生陶勇在快手进行科普直播,在轻松的问答中为大家科普权威护眼知识.
观看人数达915.
2万,共收获老铁送出的171.
2万个小红心.
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称,6月6日上午,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办、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25个全国爱眼日主题宣传直播活动举行,主题活动采取全网多平台直播,覆盖约1亿人次.
澎湃新闻网报道称,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健康委联合区教育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行的6.
6爱眼日宣教直播活动,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广泛关注,累计观看量达到近8万人次.
(八)"我是科学家"第21期"到野外去!
"及特别场成功举办2020年6月13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我是科学家"第21期演讲及特别场活动成功举办.
澎湃新闻网、搜狐网等媒体和网站发文关注活动.
舆论关注焦点主要有:一是"我是科学家"2020年首场演讲关注动植物保护和气象地质研究.
第21期"到野外去!
"也是"我是科学家"2020年的第一场演讲.
5位演讲嘉宾分别从植物演化、猛禽监测与保护、气象、火山与地质研究等角度,为观众分享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发现及背后的故事.
二是活动吸引300万观众在线观看.
和往期不同的是,本场演讲活动不设15现场观众,而是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在网络实时传播,吸引了超过300万位热爱科学的观众在线观看,并在直播间踊跃提问,嘉宾也耐心隔空解答.
三是关注六位演讲嘉宾精彩演讲.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顾有容带来题为《绿绒嵩、雪兔子、龙胆……为什么高山上花朵更迷人》的演讲.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季建清带来题为《为什么火山是永恒的话题它关乎好奇心、重生和时间》的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文洪演讲的题目是《猛禽守护生态系统,而我想守护它》.
在《追风、逐雨、赶沙……逆行,是为了让更多人免受灾害之苦》的演讲中,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卞赟分享了他的"追风"经历.
在《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的演讲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监测室主任董颖分享了她建造地质公园的故事.
在随后的特别场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邢立达带来题为《追寻恐龙足迹,窥见远古时代的恐龙画卷》的演讲,分享了他研究恐龙足迹的故事.
四、舆论观点分析(一)"野味"科普亟待加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远离野味诱惑,大众拍手称赞,然而,究竟哪些动物才算野味"傻傻分不清"者大有人在.
2020年上半年,舆论呼吁强化"野味"科普的16声音较高.
一是认为推进"野味科普",首先要有权威、系统的科普资料.
二是认为广泛持久地科普宣传必不可少.
三是认为"野味"要科普,更要及时辟谣.
(二)防疫科普需易懂管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院士、医护专家、科普工作者,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络平台,不断向公众传播疫情防控知识.
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知识,解读疫情,回应关切,消除谬误,筑起了普通人抗"疫"的防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疫情防控,科普不可或缺.
有效增加科学知识供给,应加强疫情防控科普与科研工作联动.
正确把握科研与科普两者间的关系,科普知识要跟进最新的科研进展,在满足群众信息渴求的同时,还应经得起时间检验.
有效增加科学知识供给,也意味着提高疫情防控科普信息的权威性.
目前,疫情防控知识来源多、数量大、传播广、普及快,有时候不可避免会导致信息多样化,甚至互相干扰.
须校好疫情防控的"知识准心",发挥权威科学家的作用,给群众一个"定心丸".
此外,还要注重构建"互联网+科普"模式,推出更多有知、有用、有趣的科普作品.
(三)动员科普工作者参与防疫科普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科普工作者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向公众提供权威科普知识,解读疫情防控措施,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掌握疫情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既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又避免出现恐17慌情绪.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认为,应动员更多科普工作者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及时站出来,普及防护知识,用事实击败讹传,用科学击碎谣言,让理性之光照亮疫情防控之路.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许多权威科学家不仅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还为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发声,应继续发挥权威科学家的作用,做好相关科普工作.
(四)提高科普的"地位"是当务之急2020年2月,有网民发微博爆料称,曾发表过SCI论文百余篇的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因被评审质疑"天天发微博不务正业"而遭拒,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后,邢立达本人转发了这条微博,肯定了这一爆料的真实性,并附上评审给出的理由:此人是网红,没有足够时间做科研.
舆论认为,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所谓的"正统"学术科研难以容下科普的态度以及当今的科研评判体系问题.
雷锋网发布评论文章称,从国家政府层面而言,一方面要尽快改革"唯SCI论文是举"的科研评价体系,将科普贡献加入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引导学术圈和大众形成对科普的正确认识,破除"科研做不下去才去做科普"的论调,扫除不少科学家想做科普却因为这些固有的不当论调而"不敢"做科普的心理障碍.
《学习时报》刊文呼吁健全科普人才激励机制.
文章称,在推动科普专业学科教育体系建设、培育科普专业人才的同时,推广北京市的做法,开展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畅通科普专业人才职业上升渠道;建议设立国家科学普及奖,列入与国家科18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同等级别的奖项,适时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
(五)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科技日报》报道称,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概念迭代日新月异.
当新冠疫情暴发后,有关病毒传播、预防诊疗措施等打着"科学"幌子的谣言屡见不鲜.
今年2月初,许多药店的双黄连系列产品被抢购一空;"非典"期间,也出现过抢购板蓝根的现象.
事实上,两者都不可能发挥"抢购者"们所希望的作用.
吉林省科协副主席、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宋柏林由此表示,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公众对中医药有所了解,能从科学的角度判断接收到的信息,抢购事件就不会发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认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必要性、迫切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采取了果断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这少不了公众的配合和认可.
(六)呼吁推动科普阅读最优化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认为,科普应从青少年抓起,缺乏高质量的科普图书将影响到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
他建议把扶持原创科普图书上升到"国家工程"高度,并引入"国家队"和"专业选手"编写.
此外,施卫东还建议进一步开放利用好博物馆、天文台、气象站等适合儿童科普的资源,营造全社会重视儿童科普的氛围.
教育部、科技部应推动完善少儿科普课堂教育体系,严格内容审查,推动19科普阅读最优化.
(七)期待加大对公众科普的投入《科技日报》评论认为,在此次疫情中,各类信息飞速传播时,许多科研工作者站了出来,大专家成了"网红";各级政府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把最新的进展和医学知识带给了公众……这些科普工作都起到了澄清谬误、平复恐慌、传递知识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表示,在重视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公众科普的投入,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只有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塑造创新理念,才会对创新源头的研究给予更多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培育才会有更深厚的土壤.
司马红表示,强化科普工作,权威科普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众面临一般性科普信息过载和权威性科普信息短缺的矛盾,主流科普传播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公众也需要一个权威的科普平台.
(八)倡导向公众传播科学方法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秀华认为,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
我们需要倡导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引导公众提高科学防范意识,掌握疫情防控的"硬核技术",如"七字口诀"洗手法等.
广大民众需要把科学方法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养成运用科学、践行科学的习惯,理性应对疫情,保持积极心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更多正能量.
20五、地方科普传播对比2020年上半年,从地方科普传播前十位来看,北京、湖北和广东三地在科普传播方面最突出.
北京方面,北京市科协启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工作,北京市科协开展"科技为民奋斗有我"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优秀科技人物系列直播,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相关科普活动在北京集中展开,相关动态共同推升了北京科普舆情热度.
湖北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与湖北武汉相关的科普内容较多,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动物小百科》中称"果子狸肉可以吃"受到舆论指责,相关话题提升了湖北科普舆情热度.
广东方面,第十四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启动,"地球日"广东逾1000万中小学生在线观看,第十四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启动,系列科普活动吸引大量媒体关注,使广东科普舆情热度上升.
此外,山东、浙江和江苏在科普传播方面也较为突出,其科普信息量均超2万篇.
图6:2020年上半年地方科普传播前十位六、热点科学谣言表:2020年上半年部分科学谣言一览21序号谣言名称辟谣媒体1燃放烟花能遏制呼吸道疾病科普中国网2大蒜、食醋能治脚气人民网3"血管堵塞"是血管里的垃圾导致的人民网、科普中国网4宠物也会感染新型肺炎《科技日报》、科普中国网5新冠病毒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病毒云新京报网6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在武汉"显效"科普中国网、红星新闻72020年2月10日地球的引力最小,扫把能够立起来科普中国网、澎湃新闻网8武汉病毒研究所毕业生黄燕玲是新冠肺炎"零号病人"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经济网9武汉世界军运会是新冠病毒传染源头中国经济网10疫情期间鄂州老人捡树叶吃科普中国微信公号11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需要治疗央视网12浙江10万只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科普中国微信公号13新冠病毒会在夏季消失参考消息网14蝗虫进入新疆科普中国微信公号15健康码会泄露个人信息人民网、法制网16喝盐水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科普中国微信公号17新冠肺炎患者肺功能不可恢复澎湃新闻网18淡水鱼能传播新冠肺炎科普中国网19名字里带"氯"的消毒剂就是含氯消毒剂科普中国网20疫情期间可以通过大强度锻炼提高抵抗力科普中国网21吃辣会变笨人民网22多看绿色能养眼科普中国网23胃会越撑越大,越饿越小科普中国网2224主食吃得越少越好科普中国网25柳絮会携带和传播新冠病毒中国经济网265G会传播新冠病毒《新京报》、科普中国网27鸡蛋不宜与豆浆同食人民网、北青网28"鬼压床"真的存在科普中国网29吃粉条会导致白血病科普中国网、华龙网30鸡蛋和海鲜不能同食中华网、澎湃新闻网31新冠病毒最初就是停留在鼻腔黏膜上浙江在线、澎湃新闻网32长骨刺是钙太多了《科普时报》33关节扭伤只要热敷就好中华网、《洛阳晚报》34吃油炸食品会导致白血病科普中国网、澎湃新闻网35久病体虚就要多吃人参科普中国网36推拿可以复位突出的椎间盘《南方日报》《中国中医药报》37小儿拉肚子就是吃坏了《中国青年报》、人民网38洗头不能太勤,否则会头痛红网、浙江在线39得了甲状腺疾病一定要补碘中华网、东南网40芬必得等止痛药可以治疗胃疼科普中国网41富贵包是因为胖《中国青年报》42降压药不能和柑橘一起吃中国经济网43骨关节炎需要吃抗生素消炎科普中国网44服用中药膏方会导致营养过剩科普中国网45固体钙吃多了会得结石科普中国网46使用激素药都会变胖中国网47喝全脂奶容易长胖央广网、医药网2348白萝卜可以降血糖科普中国网观察上表发现,2020年上半年科学流言和谣言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内容涉新冠肺炎的谣言占主导,如淡水鱼能传播新冠肺炎、新冠肺炎患者肺功能不可恢复、柳絮会携带和传播新冠病毒、5G会传播新冠病毒等.
二是旧谣新传现象依旧存在,例如大蒜、食醋能治脚气等,该类谣言在此前已被辟谣;食物相克谣言也是旧谣新传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鸡蛋不宜与豆浆同食.
三是社会热点事件引发的谣言传播量较为突出,新冠肺炎、蝗灾、地球引力话题热度攀升后,"浙江10万只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2月10日地球的引力最小,扫把能够立起来"等谣言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众多网民受此迷惑进而参与转发,致谣言进一步传播.
四是公众缺乏科学素养,其不合理想象引发谣言,例如使用激素药都会变胖、固体钙吃多了会得结石等.
七、舆情研判建议2020年上半年科普舆情中,舆论对新冠肺炎、蝗灾、暴雨洪涝等话题的关注度较高.
同时,专家学者对创新科普传播渠道和形式、完善科普政策法规的呼声较高.
因此,在未来的科普工作中,建议相关部门重视以下方面的科普工作:(一)持续关注新冠肺炎,动态推进科普与辟谣公共卫生领域向来是谣言的重灾区.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集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实信息,这类疫情谣言呈现出类型多样、根源复杂、传播途径各异、危害轻重不同等特征.
同时,由于个别媒体未完全理解相关信息,关于新冠病24毒断章取义的报道对公众造成较大误解,"新冠病毒在零下20℃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等不实信息一度充斥网络.
尤其社会化媒体进一步加剧疫情谣言传播的复杂性,使得谣言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不仅挑动了社会不安情绪,也使公众关注点发生偏移,影响疫情防控战的顺利开展.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提高反应速度,持续用好主流渠道,抢夺话语主导权,对新冠肺炎展开精准科普.
同时,就目前网络上出现的新冠肺炎相关不实言论,可邀请权威专家及时辟谣,防止谣言引发社会恐慌情绪.
另外,还需充分认识到谣言的"生命力"和反复性,明确拉锯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持续针对后续情况发展动态辟谣,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二)动态监测热点话题,及时跟进展开科普2020年上半年,蝗灾肆虐亚非南美,舆论担忧蝗灾蔓延至我国,进而引发我国粮食减产甚至出现粮食危机.
许多群众自发囤积粮食,诸如"未来粮食会涨价""浙江10万只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等谣言也在网络大量传播.
此外,6月以来,四川、贵州等多地强降雨天气引发洪涝灾害;6月21日我国境内出现金边日环食景象,该类自然灾害、天文现象均成为舆论热点话题.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动态监测热点话题,强化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围绕各类自然灾害、天文现象,利用融媒体广泛开展解读与科普,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科学回应社会关切.
同时,将地质、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向城乡社区、农村地区、重点场所下沉,科普技能向重点25人群和公众普及,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三)创新传播渠道与形式,提升官方科普影响力疫情期间,直播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方式.
全国各地纷纷通过直播讲座、直播答题等方式推进科普信息化工作.
近期,眼科医生陶勇在快手进行爱眼科普直播获得915.
2万观看量;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斌在快手直播间科普日食形成原理、观测条件等天文知识,累计观看人数多达2654.
4万人;上海市公安局通过NintendoSwitch平台游戏《集合啦!
动物森友会》来科普疫情外防输入措施,该方式获得舆论广泛好评.
建议相关部门一方面创新科普形式,强化"互联网+科普"理念,顺应互联网发展视频化、社交化、游戏化的新态势,将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引领渗透到微信、微博、影像、动画、视频、网游、网络社区中.
另一方面,还可整合各平台直播资源,完善官方直播科普、线上科普答题等云科普形式,邀请权威专家学者,针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直播讲解,设置直播小游戏或奖品,鼓励网民参与互动,全面提升官方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重视专家学者建议,完善科普政策法规2020年2月,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因被评审质疑"天天发微博不务正业"而遭拒,引发舆论热议,舆论抱怨学术圈"容不下"科普,早已是历史问题.
2020年5月,全国两会召开,科技界代表委员就目前我国科普成就26表达赞扬的同时,也对未来科普工作提出不少意见建议.
其中,周忠和院士、陈玲主任等专家学者呼吁修订科普法,认为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已经施行18年,科普领域形势已大不相同.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关注全国两会科技界代表委员呼声,对该类观点进行深入调研,开展专题分析,探讨代表委员关于"科普法修订"等建议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提供支撑.
此外,建议加强引导学术圈和大众形成对科普的正确认识,破除"科研做不下去才去做科普"的论调,扫除不少科学家想做科普却因为这些固有的不当论调而"不敢"做科普的心理障碍.
LOCVPS商家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老牌的国内服务商,包括他们还有其他的产品品牌。这不看到商家的信息,有新增KVM架构轻量/迷你套餐,提供的机房包括香港云地和美国洛杉矶,适用全场8折优惠,月付29.6元起。LOCVPS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稳定老牌国人商家,主要从事XEN、KVM架构的国外VPS销售,主推洛杉矶MC、洛杉矶C3、香港邦联、香港沙田电信、香港大埔、日本东京、日本大阪、新加坡等数据中心...
云步云怎么样?云步云是创建于2021年的品牌,主要从事出售香港vps、美国VPS、日本VPS、香港独立服务器、香港站群服务器等,机房有香港、美国、日本东京等机房,目前在售VPS线路有CN2+BGP、CN2 GIA,香港的线路也是CN2直连大陆,该公司旗下产品均采用KVM虚拟化架构。目前,云步云提供香港安畅、沙田、大浦、葵湾、将军澳、新世界等CN2机房云服务器,2核2G5M仅72.5元/月起。点击进...
官方网站:点击访问特网云官网活动方案:===========================香港云限时购==============================支持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配置都是可以自选的,非常的灵活,宽带充足新老客户活动期间新购活动款产品都可以享受续费折扣(只限在活动期间购买活动款产品才可享受续费折扣 优惠码:AADE01),购买折扣与续费折扣不叠加,都是在原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