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红楼名侦探

红楼名侦探  时间:2021-01-23  阅读:()
-1-第16期(总16期)教学管理办公室编制目录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林建华为北京大学校长4北大学子在《未名湖畔》再次"邂逅"总书记5首都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汇聚燕园专题研讨"中华美学精神"6北大开讲"中国方略"140名香港大学生齐聚燕园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举办"致青春——你的青春谁做主"讲座-----9白素珊做客国家治理论坛,探讨"税收、产权和土地法"9务本开新持续变革——青年研究中心召开年终工作研讨会-10北京大学与浦东新区合作举行名校青年人才直通车活动-12未名湖水从头注流、化作天山皑皑雪记北京大学地空院遥感所科技援疆---13"时代楷模"柴生芳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大举行15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缺点182014年,那些改变人们生活的教育技术20马克垚:学问之事存乎一心25吴慰慈:身教言传,垂范学林31-2-凤凰读书2014年度书单∣北京大学出版社10种40你的灵魂,你的书——2014《开卷八分钟》年度回顾-44"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47初进燕园50淑春园:和珅别墅的前世今生54奋斗的青春最美丽603老师、同学们好,寒假和春节过后,新学期第一期燕园网讯又和大家见面了!
新学期的北大迎来新一任校长林建华.
林建华校长在全体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北大从来不只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名湖从来不只是一潭湖水,它荡漾着学者淡泊名利的誓言;静园也从来不只是一席草坪,它承载着学子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执着!
这里的一木一石,即使再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也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梦想与期望.
北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亲情和规矩把所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
本期好文共赏里选了校长的这一讲话稿.
主办: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教学管理办公室编委会组成:主编:关海庭、张虹副主编:杨虎、常崝执行副主编:王凝、杨雯宇编委会成员:肖志欣、曾玉芬、郑鹍、杨舒婷、刘晴晴、石传芬、唐海峰、孙叶敏、王帅、王迎春、王姗姗、林以晴、高前余、张翼、吴丹、王凯惠、徐燕、张凯、赵晓玲、白永花、司敏、吴晓风、李文文4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林建华为北京大学校长2月15日上午,根据上级安排,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隆重举行全校教师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大学校长职务任免的决定.
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中组部干部三局局长喻云林,教育部人事司司长刘大为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前任校长王恩哥、新任校长林建华以及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学校老领导代表,医学部和各学院(医学院、系、所、中心)党政班子成员,机关部处、直属附属单位副职以上干部,院士、资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师代表,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代表,教代会代表,校办产业负责人等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朱善璐主持.
受中央领导委派,潘立刚副部长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林建华同志任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同志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的决定.
王恩哥同志在讲话中回忆了近年来在北京大学工作和生活的难忘经历,对中组部、教育部、北京市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支持表示感谢,表示完全拥护和赞成中央的决定.
他祝愿北大的明天更加美好.
林建华校长在讲话中表示,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的信任,也感谢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信任,深知北大校长这副担子的分量,有信心,也有决心,同朱善璐书记与全校师生员工一道,把北大建设好、发展好.
朱善璐书记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以及全体师生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国5务院的决定,对王恩哥校长长期以来为北京大学事业发展付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他指出,林建华同志党性强,政治立场坚定,熟悉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规律、科学研究规律,熟悉学校情况.
他表示,北大党委将全力支持林建华同志依法独立负责地履行校长职责.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团结和谐的优良传统,主动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埋头苦干,改革创新,早日实现几代北大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拉丁北大学子在《未名湖畔》再次"邂逅"总书记近日,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集中展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精选作品.
在这500多件美术作品中,有一副油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这幅名为《未名湖畔》的油画,由中国美院油画系教师常青创作,描绘的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与青年学子亲切交谈的场景.
画中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右手上扬,仿佛在跟每个人亲切招手,吸引了参观者驻足拍照.
2015年1月4日,20余名北大青年学子相邀前往中国美术馆,在《未名湖畔》前留影,重温去年一起与习总书记共度五四青年节的难忘时刻.
他们中,有好几位是去年习总书记考察活动的亲历者,这幅油画也再一次勾起他们的回忆.
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周宇诗,是当时青春诗会与习总书记并肩而站的男生,也是这幅油画的人物原型之一,被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红衣小哥".
他说,早就想来看看这幅对他来说有着非凡意义的油画.
"看到油画时,总书记身边的人姿态像极了当时的我,一下子把我拉回去年的五四青年节,耳畔又响起了总书记对北大学生的历史感与责任感的赞赏与期待.
"6政府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李广兴是去年五四参加与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的学生代表之一.
他说,"我还记得总书记跟我们分享了他求学生涯中的种种趣事,用'扣扣子'来讲述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既生动有趣又倍感鼓舞.
作为北大学生,我们要珍惜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师身旁好读书的学习机会,将总书记的鼓励化作学习和奋斗的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上创造自己精彩人生.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津津乐道这段与习总书记共同度过的经历.
尚逸峰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本科生,也是北京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即将于今年7月份前往青海支教.
参观完画展后,他由衷感慨道,"习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关怀和重视,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和舞台,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一年里,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对青年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嘱托,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这种正能量带到我们支教的地方,带给我们支教的每位学生,这是总书记对我们的期许,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编辑:未天首都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汇聚燕园专题研讨"中华美学精神"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于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深入研究"中华美学精神"命题,12月20日,北京大学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北大燕南园联合召开"中华美学精神"专题研讨会.
会议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参加此次专题研讨会的专家有: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美7学协会主席高建平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李德顺,《求是》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白建春,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所所长张法教授和牛宏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成纪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晶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德胜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主任彭锋教授,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邓光辉,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等.
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热烈研讨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内涵,探讨运用中华美学精神命题去阐释文艺现象、深化文艺批评的美学层次的途径,辨析中华美学精神与外国美学精神的联系与区别等.
会议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研究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主持,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作总结发言.
与会专家认为,"中华美学精神"既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艺术理论及美学命题,又是一个对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命题.
专家们紧密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工作,对命题开展多方面的、持续的及深入的探究工作,对于进一步发展艺术学理论及美学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建设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歆琴北大开讲"中国方略"140名香港大学生齐聚燕园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方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习营于2014年12月27日至2015年1月4日在京举办,活动吸引了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香港高校的140名大学生参加.
2014年12月29日晚,本届研习营启动仪式暨欢迎晚宴在北大勺园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饶戈平、常务副主任强世功、副主8任潘庆德,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夏红卫,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驻京办负责人出席.
李岩松在致辞中表示,青年人是最富有朝气、活力和创造力的生力军,香港青年学生肩负着建设香港、发展香港的重担,同时也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他希望在座的香港、内地同学珍惜这个难得的交流机会,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共同提高.
"中国方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习营作为北京大学的品牌交流项目始创于2013年,旨在向香港大学生介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届研习营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知名学者讲授有关经济改革、文化建设、对外关系、"三农"问题、边疆与民族问题、"一国两制"、环境问题等七大领域的专题课程,包括饶戈平主讲的"'一国两制'与国家对香港特区的管制权"、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主讲的"中国对外关系的形势及挑战"、社会学系原系主任马戎主讲的"中国边疆地区与民族问题"、艺术学院副院长向勇主讲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主讲的"中国改革开放与'三农问题'"、"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世秋主讲的"中国大气污染及环境保护对策"、强世功主讲的"中国宪政发展"等.
在为期9天的活动中,来自香港的大学生还参加了主题为"探索北京"的文化考察系列活动,先后赴故宫博物院、慕田峪长城、奥林匹克公园、798艺术区、南锣鼓巷、爨底下村等地参访,亲身体验古都北京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并领略了现代北京的动感与活力.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安宁9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举办"致青春——你的青春谁做主"讲座12月18日晚,应北京大学心理协会的邀请,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张驰与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副主任、副教授李旭珊莅临北京大学,在二教301教室为同学们作"致青春——你的青春谁做主"主题讲座,近150名北大学生聆听讲座.
讲座中,两位老师以与同学们对话的形式贯穿全程,对同学提出的青春困惑进行交流和解答,通过采用与一般讲座不同的双向互动方式,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进行讨论,并且分享自己的经验.
讲座围绕青春期的梦想、爱情、友情等话题进行:张驰为同学们讲解了本我、超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而李旭珊则进一步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现实生活和网络中的存在感问题.
李旭珊表示,青春期的孤独是必然的经历,更是成长的需要,希望大家能够正视和珍视这一阶段.
在谈及婚姻与恋爱的区别的时候,两位嘉宾均指出恋爱和婚姻的区别:青春时期的美好爱情少有关于自由与金钱的考虑,而物质基础则是婚姻的必需.
嘉宾以杨绛、史铁生为例,为同学们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整场讲座中,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踊跃参与讨论,而两位嘉宾则为同学们青春时期的困惑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未天白素珊做客国家治理论坛,探讨"税收、产权和土地法"12月17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白素珊(SusanWhiting)应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邀请,在北京大学廖凯原楼341会议室作了题为"税收、产权和土地法"的演讲.
本次论坛由国家治10理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张长东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三十余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白素珊首先介绍了新制度主义对保护私有产权的重要性的强调,及其在近些年来受到来自经济史学家的批评.
她以英国圈地运动时期的土地产权变迁为例,提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可能是打破低效率的产权制度安排,对土地进行重新配置,进行更有效率的使用.
同时,她还批判了"保护私有产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的迷思(myth).
在这个理论思考的背景下,白素珊基于问卷调查和档案资料,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及其对产权理论的意涵.
她认为,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虽然具有低价掠夺农民土地的负面效果,但是客观上确实起到了将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为有效的工业和商业用途上,进而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冲突,但是有意思的是,冲突往往发生在村民之间——一些村民认为分配方式不公,而很少发生在村民和政府之间——村民觉得补偿太低而争取更多的补偿.
从而用中国的资料佐证并修改了既有的产权理论以及法律在界定产权中的作用.
演讲结束后,白素珊和与会师生就征地问题带来的不公平问题、中国土地权利的划分,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等展开了互动交流.
(文/张长东)白素珊(SusanWhiting)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政治经济,尤其是产权问题的研究.
她的著作《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有中文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安宁务本开新持续变革——青年研究中心召开年终工作研讨会着眼形势发展与工作需要,在青年研究中心的积极调研和筹备推动下,学校于近日正式成立"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负责指导推进"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以下简称"工11作室")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青年研究中心.
在此背景下,12月21日,中心召开本学期最后一次月度例会,重点围绕上述两项体制机制建设展开深入研讨,并对本学期各项工作进行系统总结.
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和副主任张勇、李婷婷等全体师生骨干参加了会议.
在互联网的强势冲击下,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理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教育思路与模式的缺陷愈发明显.
对此,与会师生一致认为,领导小组和工作室的成立顺应了网络时代的全新发展需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研讨平台,有利于弥补原有工作的不足,探寻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革新,协力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育人环境.
高校育人工作者、尤其是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契机、积极参与、深入探讨、开拓思维,在思想碰撞与投身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新时期青年特质,领会网络强大的重构影响力,加深对工作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创新方式增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实效,以全新思路引导青年树立"青年网络文明观",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随后,中心各业务组负责人向全体师生作学期工作述职.
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内容,从本学期完成的工作任务、工作成效、团队建设、工作规划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感悟.
他们表示,本学期各小组针对中心各项具体业务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发现了很多不足.
今后要继续围绕中心工作的整体部署,发挥青春活力,锐意创新进取,力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中心主任蒋广学作总结发言.
他首先对中心学生助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高昂的工作热情表示肯定,并围绕网络时代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立德树人,探索E时代青年成长规律;示范引领,创新全环境高校育人体系"的中心工作理念和目标任务.
他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示范引领"是北大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北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谨记职责义务,牢牢把握育人工作正确方向,一方面,要认清新时期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联系实际,理性判断,探求青年成长新特质、新轨迹、新规律,为当前育人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借鉴;另一方面,要在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基础上继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创新实12践,积极发挥网络虚拟教育场域的优势,运用"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高校育人平台向网络空间的拓展延伸.
最后,蒋广学还对全体师生提出了"敬终如始"的要求,要求大家跑好本学期这场接力赛的"最后一公里",保质保量完成年终各项工作,系统总结一学期以来的收获与不足,为今后的成长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未天北京大学与浦东新区合作举行名校青年人才直通车活动近日,"选择浦东选择未来"上海浦东新区名校青年人才直通车活动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冯伟,浦东新区副区长陆鸣,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团委书记阮草,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等出席.
300余名北大学子参加了宣讲会.
叶静漪对浦东新区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浦东新区对北京大学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谢.
她表示,浦东是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人才重镇,也是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北京大学愿意以人才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双方在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全面深入合作.
同时,叶静漪也希望北大学子能够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精神,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上海、在浦东新区这样充满青春朝气的热土上挥洒激情与梦想,创造成就与辉煌.
沈晓明在宣讲中说,浦东新区的梦想是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新节点.
但浦东首先要成为年轻人圆梦的地方,只有汇聚万千年轻人的梦,才能成就浦东自己的梦想.
浦东新区致力于打造与世界接轨的公平公开的营商环境,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
浦东新区设立24年来,已经成为中国面向国际的重要舞台,成为无数学子圆梦的地方.
无论是金融、医药、高科技,浦东新区都有良好的政府支持和人才储备.
沈晓明表示,选择了浦东,就赢在了起跑线上,13就有了自己的广阔天地,选择浦东,就是选择未来.
活动中,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校友魏刚,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秘书长、著名天使投资人张德旺,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克等也先后发表演讲,与同学们分享了创业经验和人生心得.
当日下午,50余家来自浦东新区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英杰交流中心举办了招聘会,吸引了1000余人次学生参与.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未天未名湖水从头注流、化作天山皑皑雪——记北京大学地空院遥感所科技援疆2014年6月11日上午,石河子大学学术报告厅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随着兵团科技局局长黄斌和国家遥感中心处长张松梅缓缓拉下红绸,国家遥感中心新疆兵团分部正式在石河子大学揭牌成立.
2013年6月3日,北京大学遥感所所长童庆禧院士与黄斌共同为新疆兵团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标志着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首个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该中心是在地空院张显峰老师积极建议、申请下获批的.
正如兵团科技局黄斌局长在讲话中所说,近年来兵团在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关键技术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离不开北京大学的对口支援,国家遥感中心新疆兵团分部的正式成立,也标志着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又结一枚丰硕果实……北京大学在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对新疆的支援,要追溯到2005年初夏,北京大学地空院遥感所所长童庆禧院士带队,与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大学合作完成了多模态多光谱相机航空遥感飞行.
2006年7月,戈壁明珠石河子正迎来清风拂面,鲜花盛开、绿树成14荫的最美时节,张显峰刚从加拿大留学归来不久,即受遥感所派遣和兵团科技局邀请来到新疆,筹划以"数字兵团"为背景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关键技术集成与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他同石河子大学的专家学者一同探讨,提出了空间信息技术在干旱半干旱的绿洲农业区综合应用研究的具体方案,初步形成了该技术在新疆兵团综合应用与发展的脉络,并主持撰写了项目建议书.
2007年10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区域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关键技术在新疆兵团的示范"立项,开创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部三大计划项目.
在张显峰及北京大学其他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区域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关键技术在新疆兵团的示范"项目,该成果获得2014年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二五"初期,张显峰、孙敏等老师与石河子大学的专家再次成功论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新疆及周边区域遥感动态监测与应急管理系统",并最终获批立项.
十年来,张显峰、孙敏等老师,在炎热的夏天、白雪皑皑的冬季,踏遍戈壁、沙漠,徜徉于雪山、森林草原,将无人机遥感、定量遥感反演等空间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运用于新疆的雪灾、融雪型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响应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2014年12月,国家遥感中心给北京大学发来感谢函,感谢张显峰团队在新疆雪灾监测中取得的成绩,并将该成果纳入国办"全国空间信息系统".
2013年10月31日的石河子大学校报以"精心绘制兵团空间信息技术蓝图"为题、2015年1月8日光明日报以"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兵团结硕果--空间信息促进新疆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为题对张显峰及其合作团队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未名湖水从头注、化作天山皑皑雪.
十年来两校在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不断深入、紧密合作,推动了兵团在该领域的研发能力、人才队伍、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的跨越式发展,是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一个闪光点,体现了新时期支援新疆、建设新疆大背景下的时代精神.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未天15"时代楷模"柴生芳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大举行12月23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党委和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时代楷模"柴生芳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报告会上,临洮县副县长郭海莲,临洮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龙小林,柴生芳侄子、兰州大学教师柴裕红,临洮县辛店镇苟家山村双联户代表龚彩琴,甘肃日报社记者宋振峰等5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分别以"我的'好班长'""人生路上的好导师""我有一个好五'大'""柴县长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当下中国有这样的'脊梁'"为题,讲述了柴生芳一心扑在工作上、忘我奉献的感人事迹.
柴生芳先进事迹报告团团长、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范鹏,报告团副团长、甘肃省定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美萍,中宣部宣教处处长李小鹏,以及柴生芳的妻子祁雪莉等出席了报告会.
北大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出席报告会并看望了柴生芳校友的妻子及报告团成员,全校师生代表近200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主持.
报告会首先播放了中宣部发布的"时代楷模"视频,视频播出了中宣部授予柴生芳"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并通过多侧面的采访,再现了柴生芳生前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始终放在第一位,躬身为民,夙夜在公,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作为柴生芳生前一起工作的同事郭海莲讲述了柴生芳生前工作中的点滴.
在她的眼中,柴生芳亲民务实、勤思好学、认真执着、干练爽朗.
在担任县长3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脚步踏遍了临洮县的每一个乡镇,在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现实的问题,"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老百姓的评价才是评价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这是他对同事们常说的一句话,16也是他一直践行的工作标准.
龙小林把柴生芳视作自己"人生路上的好导师",他与大家分享了柴生芳这位博士县长做人和做事的高风亮节.
"咱们政府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解决好百姓关心的每一件事",这是他的施政理念,因此,从2014年3月起他开始频繁下乡,切实解决百姓在用水、用电、住房等方面的困难.
柴生芳一直坚持"开门办公",待人热情随和,从不摆官架子,对待上访户,他也能做到让上访户"吵着闹着走进去,心平气和走出来".
此外,他廉洁自律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用"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这十六个字一直提醒自己要端正做人,清白做事.
柴裕红回顾了柴生芳留学日本的经历及对自己的影响.
柴生芳1997年留学日本,并于2002年获得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他留学日本期间,仍心念中华大地,积极参加为南方水灾募捐等活动,在当地华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选为神户地区学友会会长及日本华侨理事,成为华侨理事中唯一的学生代表.
他曾告诉他的侄子:"走出去是宣传,再回来是奉献",他以实际行动深深地影响着柴裕红,引领他在日本博士毕业后回国任教.
龚彩琴是临洮县苟家山村农民,作为柴生芳县长的双联户家庭成员,她讲述了柴生芳多次到她家里看望她生病的婆婆,并为她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重修院墙,还为她发展养殖、种药材出谋划策,解决了家里很多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对像龚彩琴这样的贫困县普通村民来说,是柴生芳县长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甘肃日报》记者、农村部副主任宋振峰是有着20多年工作经历的记者,他通过采访还原了众人眼中那位和蔼可亲、高度敬业、一心为民的好县长.
柴生芳2006年离开甘肃省委办公厅,扎根基层定西市,一干就是8年.
在临洮任职的3年多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临洮323个行政村,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致富不断奔波.
他去世后,临洮县万人空巷,百姓都来为他送行,甚至上访户也亲自来给他送花圈,他的事迹表明:"凡是为人民办事的人,老百姓都不会忘记他的.
"他是生活在当代中国的生动鲜活的时代优秀共产党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履行者.
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被柴生芳的事迹深深打动.
其中一位考古文博学院高年级本科生表示,柴生芳学长"走出去是宣传,再回来是奉献"的话不仅是对17自己家人的叮嘱,也是对青年学生的期待.
另一位学生党员表示,柴生芳同志为党员树立了鞠躬尽瘁、服务群众的榜样,他的事迹诠释了共产党员这个称号的责任与担当.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金英还代表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向柴生芳的妻子祁雪莉颁发了"文博开诚特别院友奖",表彰柴生芳作为考古文博学院院友的先进事迹.
柴生芳不幸逝世后,北京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和追忆柴生芳的活动.
在2014年新生开学典礼上,北大校长王恩哥把柴生芳作为"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介绍给每一位新入学的学生.
今年9月,北京大学组织了以"用生命诠释信念,用行动铸就楷模"为主题的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学习讨论会.
他生前所在的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还举行了一系列的追思活动.
2014年,还有两位北大杰出的校友邹碧华和钟江武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都是北京大学优秀校友的代表,他们用自己在各自岗位的辛勤奉献书写了不凡的人生,实现了"读书求学报国"的理想,他们的感人事迹和不懈追求将激励师生们埋头实干,开拓创新,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背景介绍:柴生芳,男,1969年7月出生,198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0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6月入党,2006年主动要求去贫困地区定西市工作,曾任陇西县副县长,定西市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临洮县委常委、副县长,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务.
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
8月23日,光明日报刊发《黄土有知此木生芳》一文;9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像西北白杨那样挺立》一文;9月25日,中央宣传部追授柴生芳同志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12月11日,中央组织部追授柴生芳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电影《柴生芳》将于2015年5月开拍.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安宁18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缺点一、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的背景:目前高校开设慕课的主要是清华、北大、复旦等重点高校,中学有陈玉琨领导的20所中学.
每节课大概10分钟,可以快进或者重放、放慢等.
在线学习后要做作业,考试过关还可以拿到证书.
如北大,2013年秋季开始,开出15门慕课课程,15万人注册学习,6000人参加考试,2500人通过证书.
北大一年本科生才招3000多人.
慕课的优点:1.
学习者比课堂更易集中注意力.
一个人自主选择学习,也可对不懂的地方多听几遍或者放慢,也可跳过比较容易的部分,10分钟的零碎时间可以利用起来.
2.
讲授者课程实际教学更注重内涵.
教师看问题的视角、批判思维,以及整体设计都可以通过慕课展现出来.
3.
优质资源可以不受区域限制进行共享,促进全面学习、终身学习.
4.
慕课课程证书得到高效承认,学习更加自主.
慕课的缺点:1.
传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欢快的气氛,慕课没有;2.
传统课堂中集体聆听相互感染的气氛,慕课没有;3.
传统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和精彩,慕课没有;(以上学习来源于2014年9月29日《中国教育报》第五版"四重视角看慕课"北大慕课组长李晓明)我的感受:我想尝试学习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慕课课程,体验一下.
二、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翻转课堂背景:美国人萨尔曼.
可汗开创一种创新教学模式.
它重构课堂流程.
学生先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做实践性练习,并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课堂进行指导.
翻转课堂的优点:191.
学生利用课前看视频,课上更多是和老师交流互动;2.
将更多的教学转化成学生的主动学习;3.
信息量大,可选择余地大.
翻转课堂的不足:1.
建平中学的田颖城尝试在自己课堂用翻转课堂,他说"学生用手机观看视频,课下用微信进行交流,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好",条件是中学生人手一部手机,而且人人都上网,恐怕不好办.
2.
教师讲课,不再面对一帮鲜活的学生,而是机器,课堂的激情不再.
讲的是知识,学的是知识,心里想的是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何在3.
课前看视频,课上做作业,需要多少课前啊时间何来学生课表上的课程几乎都是作业课,学生不会感到乏味吗学习《人民教育》2014年18期---建平中学田颖成的《翻转课堂:我的思考和尝试》,涪陵第十四中学代保明的《我们需要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我的感受:作为教师,我是比较享受与学生交流的感觉,因此,无论什么课堂都不能少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
我倒觉得翻转课堂可以在课堂更多交流,缺少的是时间----课下哪有更多的时间学生看视频还有,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是不是都由教师的讲课替代了三、微课"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特点:1.
主持人讲授性.
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
流媒体播放性.
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
教学时间较短.
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
教学内容较少.
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
资源容量较小.
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
精致教学设计.
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
经典示范案例.
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
自主学习为主.
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9.
制作简便实用.
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2010.
配套相关材料.
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微课的优点:1.
随时随地网络学习.
2.
内容少,效果立杆见影.
微课的不足:1.
碎片化,不系统;2.
不适合长期学校教学.
可以作为教学辅助,链接.
作者:黄嘉榔来源:微信MOOC2014年,那些改变人们生活的教育技术联系教育伴随着人们的一生.
对于出生于80后的同学们,教育是坐在教室里,一纸一笔,课下问问题,课后交作业……电脑也是初中后才接触的奢侈品.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00后的孩子们要幸运很多:刷题、答疑……如今,老师也有了"减负"的工具,发纸质卷子、一道道的批改习题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正在一步步走入历史.
2014年诞生或兴起的一些教育技术,还并不完美.
有的被诟病为抄作业,有的被批正确率不高,有的被评价为无法被人工取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教育技术,已经渐渐走进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一、题库在今年在线教育的发展中,题库类产品是无法忽略的.
以往堆成山的辅导资料,如今被集合在手机上一块半寸见方的地方.
手指一触,旋即打开一个题库集锦.
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题库类产品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个性化学习,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推送题目并给出诊断报告.
猿题库的出现,似乎戳到了学生的痛点.
以猿题库K12产品"猿题库高考"为例,据官方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用户数超过150万,相当于2014年全国高考学生人数的六分之一.
这似乎印证了题库类应用的受欢迎程度.
手机APP绚丽的交互动画和科技感,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
个性化学习使得学生答题更有针对性,挫折感降低,参与感和效率提升.
未来,题海战术会被智能题库所取代吗二、组卷21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老师大量重复的工作也被简化.
以前老师组卷要挑灯夜战,将题目精挑细选后,呈现在最后的考卷上,以期检测出学生的水平.
如今,借助科技的力量,老师组卷已经能够"秒出"一份考卷,甚至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定制不同的检测题.
就如长沙培训机构思齐,每年会为全部学员出一份"药卷",每个学生的"药卷"都不同,会呈现出此学员知识薄弱点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之前,这项工作要花费思齐800名员工一个月的工作量.
但如今,使用合作伙伴快乐学的技术,一秒钟就可以完成此项工作.
除此之外,老师可以调用任意知识点的题目,备课、布置作业、出题,学生交作业后,会生成分析报告,包括错误率、弱项、知识模块得分、综合能力等维度,将学生"分类",老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这不仅仅是在组卷上降低了老师的工作量,也使得老师的工作变的快捷而高效.
三、答疑过去,学生遇到家庭作业难题,只有求助父母,若是父母也无能为力,恐怕一个晚上都用在对几道难题的苦苦思索上,看答案亦不得其解.
如今,兴起了一批答疑APP,主要分为拍照答疑与人工答疑.
学生将题目拍照或者向在线的老师或者学霸提问,就能得到解答.
虽然,有些APP的正确率还有待提高,但是显然,学生们的做作业习惯正在被改变.
从Knowme到学霸君、学习宝等拍照答疑软件,扫题出答案的功能使得这些应用似乎成了作业神器.
当然,这样的功能下,学生们是否会直接走捷径,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到底有没有帮助,需要另当别论.
有一种论调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可能会选择更加偷懒的办法——一抄了事,拍照答疑沦为抄作业神器.
但是从另外的层面看,你无法阻止这些抄作业学生的存在,正如无法阻止他们在线下抄作业.
除了拍照答疑,也兴起了一批人工答疑工具.
有的侧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的侧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的则是找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与学生互动解答问题.
这类答疑应用通常还附加有类似朋友圈的社交功能,当学生放学后,如果有什么问题,运用这些答疑软件,能得到解答的同时也能与其他同学产生互动.
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放出来,放22学后,在大人们刷朋友圈的时候,孩子们忙着发状态,求解答.
这也成为今年以来的一番新景象.
四、机器批改继答题卡之后,英语作文批改技术再一次把老师从茫茫考卷中解放出来.
英语作文机器批改,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使用机器批改的句酷批改网,也在一次创业大赛上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关注.
机器批改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自己当自己的老师,根据机器提出的建议,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最后再找老师把关.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在使用这种批改技术.
不过,目前机器批改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器批改只能修改如语法、单词等错误,对于行文走向和逻辑,却无能为力.
也许,"人机合作"会是一个突破口.
五、语音评测技术大约十年前,复读机曾经在学生中间着实火过一段时间,每人人手一个复读机,立志要学好英语.
后来,复读机被CD、MP3这样的播放工具取代,但是不变的是,学生跟读,却无法知道自己的发音是否标准,只能模仿模仿再模仿.
语音评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通过语音评测和打分,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出,哪里需要发音不够标准,需要提高.
像英语流利说这样的APP,一周上了AppStore推荐榜,可见此类应用的受欢迎程度.
这款使用了语音评测技术的应用,开始让人们适应新的可能性,模仿发音,人机对话,机器评分等方式,将在语言学习中的人和机器拉得更近.
至此,人们的碎片时间也被充分利用,举起手机练口语正在成为新趋势.
六、LBS这些年,LBS在团购、社交等等产品中都火了一把,如今,LBS蔓延到了教育圈.
举个例子,笔者的某位朋友想在家附近找一个学钢琴的地方,某次偶然间发现了楼下新开的钢琴教室.
试想,如果这个钢琴老师不开这个钢琴教室,在这个小区里面住的人也不会知道,其实在附近就能找到一个不错的钢琴老师.
如今,一些公司瞄准了这个机会,开始做LBS的教育平台,将教育机构和老师都放在平台上,并通过LBS向用户推送附近的老师或者机构,目的是让家长或者孩子能够快速找到家附近的学习机构或老师.
23以前,在家长和优秀老师或者机构的信息不够对等时,找个合适老师似乎成了一个困难指数5颗星的任务.
但是,随着LBS日渐成熟,老师与机构在平台上的信息日臻完善,第一批客户的评价系统搭建顺利,家长和学生的习惯可能就会发生改变.
今年,因为陈向东离职创业项目,很多人对此种平台关注度高了不少,无论是一年之前就开始做相关尝试的神州佳教,还是以兴趣班这个垂直领域进入市场的多学,都处在探索之中.
用户对LBS搜索机构或老师的平台也还在适应当中,当用户习惯培养完成,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之后的场景可能会是:找老师,打开手机搜索一下附近.
通过资料与其他学生评价选好老师,下单完成,老师上门教课.
七、MOOC果壳网融资消息刚刚过去,又传来了国内MOOC平台学堂在线融资的消息,MOOC在2014年的年末,似乎格外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从之前的寥寥几门美国顶级大学的课被人人字幕组翻译后引起国内后,MOOC似乎开始在中国的爆发式增长,从网易公开课频道开始,MOOC似乎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后来MOOC学院等平台出现,在线证书的发放成为可能.
之后,纸质证书、换学分,MOOC的发展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
MOOC的发展,让人们可以轻易学习世界级顶尖高校的内容,之前听到一个例子,是某人用7门MOOC证书,找到理想工作的事情.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将不再是新闻.
八、AR技术过去,书店里面关于动物、植物介绍的幼儿读物琳琅满目,在幼教阶段,手段多样.
儿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动物,家长通常带着孩子去动物园,了解动物的长相、叫声、形态等.
现在,AR技术已经被运用到了教育领域,通过AR技术,简单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扫一扫书中的图画,在电子设备就能显示通过3D动画技术做出的非常逼真的动物,并有声音等元素的动画.
如今,学生上地理课等课程时,扫描教科书上的图还原真实地理现象或者天气变化等过程也成为可能.
用手机扫一下图片,软件将图片转换3D动画形式呈现在电子设备上,并配以讲解.
学生24可以直接观察到星体运行、气候变化等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2014年,新的技术、新的发现都有太多,将来,也会有更多地技术被运用到教育领域中来.
科技不断改变人的习惯,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促使人们延展科技的使用范围.
之前VIPABC有个广告片,一款眼镜让外教可以随时随地教授口语,现在也已经被开发出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继续创造无限可能,这些技术有的有待成熟,有很多更加先进的技术正在被引入教育领域,还有一些未知的技术正在赶来的路上.
之后的教育科技手段会发展成如何,尚不好推测.
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的核心与本质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我们希望更多技术的涌现,将教育用高科技的力量装备起来,让孩子们去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来源:多知网初骊禹我们北大MOOC25马克垚:学问之事存乎一心编者按:"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君子治学处事,立志高远却又基础扎实,胸襟开阔更能兼察微理.
北大老前辈们用自己的人生为这种君子之风做了很好的诠释.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离退休工作部启动了"君子志道"专题访谈活动,走访了一批离退休老同志.
在这些交织着历史沧桑和个人生活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在历史长河中北大人默默担当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浓郁沉淀的家国情怀,体会到了北大精神的深厚源长.
本期"君子志道"访谈专题,将带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老前辈们的朴实与精彩.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们应约走进了历史学系教授马克垚先生家.
马克垚先生与其夫人耿引曾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
峰回路转求学梦马克垚1932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父亲毕业于山西大学治金采矿系.
上世纪30年代,正是风雨飘摇之时.
回想起少时的求学经历,马克垚不无感慨:"我当时没有真正读过几年书,由于战争关系,不得不周转于各地.
""我上小学和中学时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时社会动乱,学习环境也不稳定.
后来我的家乡文水被日本人占领了,我不得不离开学校.
"到了读初中的年纪,马克垚来到了太原,但还没安顿多久,又跟随家人千里迢迢转到昆明读了两年高中.
幼时模糊、动荡的场景在马克垚身上烙下了辗转各地的记忆.
所幸还有家庭的教育和亲戚们的濡染,马克垚从小就读了些唐诗宋词,这培养了他浓厚的读书兴趣.
1949年解放后,马克垚和一些同学来到北京.
当时普遍存在理工科对国家更有用的思想,1951年,马克垚考到由26铁道部管理的唐山工学院机械系学习.
但不久他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不在这里.
于是,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我决定再考一次,换个专业.
"1952年,马克垚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此他和历史便有了不解之缘.
青春作伴好读书新中国建立了,一直在颠沛流离中求学的马克垚终于迎来了人生中学习最安静的时代.
"100多年来国家和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烧杀劫掠,抗日战争期间又受到巨大折磨,但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人们挺起腰杆,我们把列强、侵略者打败了!
国家的独立、解放,给人们一个平等的感觉,不仅是知识分子这么觉得,普通民众也是有这样的心态,即使有人吵架也会被人制止,大家都会觉得解放了怎么还可以吵架,意思是解放了,人们的素质也理应提高.
"举国上下,有识之人都肩负一身理想的正气,马克垚也是心怀报效祖国之志,在大学期间相当用功.
当时文史楼三楼是图书馆,二楼西面是中文系、东面是历史学系,一楼是教室.
马克垚就常去图书馆读书学习,为了能在图书馆找到位置,他常拿着吃饭的碗赶快跑到图书馆,一边吃饭一边排队,否则晚了就没有位置了.
说到那时高浓度的耕耘收获,马克垚笑了,"我在那时读了许多书,可以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当时北大历史学系本科教育强调系统、全面,学习的课程多是硬性规定,主要教授基础课程.
这种课程设置无法满足马克垚的求知欲望,他便自己选修了一些老师的课程.
当时开设的选修课不多,更不能跨系听课,然而,就是这一点选修课激发了马克垚学术研究的兴趣.
"汪篯先生讲魏晋土地制度很有特色.
汪先生曾当过陈寅恪的助手,上课时讲了一些陈寅恪的考证思路,这让我感到很新鲜.
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看书很浅,竟没想到能从一些字中考证出那么多东西.
"这些有特色的课程深合这位眼界开阔、极具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的"口味".
马克垚又激动地感慨张正烺先生学问博而精深,"中国的很多书他都读过,向他请教问题,问他这个如何如何,他都能回答,都能给出意见".
这些老师或专长殷周制度,或专长于均田制,授课过程中,旁征博引,史料分析之细致,观点论证之周密,使年轻的马克垚大开眼界.
从这些选修课中,马克垚渐渐悟出了一些治学的门径.
忆往昔峥嵘岁月271956年,马克垚毕业留校工作.
马克垚原本想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但是系里考虑到马克垚学过俄语,外语基础好,就安排他到世界古代史教研室教中古史(封建社会史).
可以想象,历史上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与新中国建立后的严峻国际关系形势使得当时从事世界中古史的研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马克垚"感到困难重重,几乎无从下手".
在世界古代史教研室,马克垚师从著名史学家齐思和先生学习世界古代史.
齐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长者,他得历史理论之要旨,融会中西、纵横古今,特别是长于先秦史、晚清学术思想史、乾嘉考据学和世界中古史等领域的研究.
让马克垚十分诧异的是,齐先生并没有按照常规路径教他学习世界史,齐先生谈得最多的是中国古代史,如清代的学术.
对外国史了解多了以后,马克垚才慢慢领悟到齐先生的用意.
按当时的资料、图书等条件,世界中古史几乎是无法研究的.
齐先生委婉地启发了马克垚的研究路径.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马克垚渐有所得,他决定以中国史问题为出发点,来研究西欧中古史.
50年代后期,国内史学界对土地制度的问题讨论很热烈.
但是马克垚敏锐地发现,不少研究中国史的学者对西欧史缺乏了解,对马克思、恩格斯以西欧史为根据作出的论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1959年,侯外庐先生在《新建设》第4期发表《关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一文,论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不存在私有制.
这篇文章对马克垚启发很大,使他开始了解到土地制度的法律形式的重要性.
于是,马克垚决定从这方面来研究西欧封建土地制度.
马克垚借了罗马法以及西方法制史、法律史等方面的书来读,经过一番十分艰苦的研究,写成了《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并于1964年发表在《历史研究》第2期.
这篇文章从介绍西方法学概念入手,对土地所有制与所有权之区分作了较深入的讨论.
此后,土地制度问题成为马克垚研究的重点之一.
从这里出发,年轻的马克垚走上了世界中古史的研究道路.
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开始,政治运动不断,打破了原本安静的学术氛围.
反右派斗争的浪潮波及大学里许多老师和学生,学校教学也往往不能正常进行,"全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1958年,马克垚和许多老师一道下乡参加劳动,向工农兵学习.
下乡期间,他和农28民一起在河塘背石头,建小高炉炼铁.
马克垚回忆,当年的五四体育场也成了炼铁厂,地面被挖了许多坑用来冶炼,造成了不少浪费.
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都吃不饱,没有体力搞运动,"大跃进"的浪潮也就停了下来.
趁着政治运动消停的时候,马克垚就利用这段时间读书,沉心静气地丰富自己的学识.
马克垚是个乐天派,生活的艰难,他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就在那时又看了些书,这总比下放要好,下放了什么也做不了,现在至少能看些书".
1971年左右,马克垚接受任务编写一部简明世界史,这使他有机会和书本打交道.
在查阅尘封日久的外文报刊杂志后,马克垚发现六、七十年代世界史坛上再次兴起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
于是,马克垚以编书为名,收集了不少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马克垚发现,过去以西欧历史为依据的史学理论模式已经受到了不少质疑,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西方历史理论框架得出了有关非西方国家的历史论述也有一些不一定正确.
马克垚认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从未把自己的理论教条化,而是根据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对自己的理论作出修改.
这个发现,使马克垚的思想获得了一次大解放.
只是囿于时局所限,这些研究收获只能深埋于心底,不敢与人言及,也不敢写成文章.
虽然并无成果发表,但这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让马克垚对一些史学领域的关键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为他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风乎舞雩咏而归文革结束后,学术界的思想重新活跃起来.
马克垚开始了他在世界中古史领域的耕耘.
经过早些年对封建土地制度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马克垚对社会形态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他打算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自己的研究.
马克垚发现,以往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建立在对西欧社会分析的基础上,随着对亚非拉等非西方国家研究的深入,根据西欧历史社会特点概括出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概念体系已经脱离了历史事实.
两相比较,马克垚逐渐深化了他对西欧封建社会的认识.
受此鼓舞,马克垚对西欧封建社会进行重新考察,并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1985年,马克垚推出了他的重要理论专著《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获得198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该书出版后29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我国研究西欧经济史的权威著作之一.
1989年,魏特夫的著作《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被翻译到国内,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马克垚应邀撰写文章《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发表在1993年的《史学理论研究》第2期,对魏特夫的理论认识进行评判.
马克垚结合自身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发现,绝对的所有权观念发端于古罗马,但是它真正的完成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到这时所有权才消除了其政治的和社会的附属物和混合物,真正实现了纯经济的形态.
就是从写这些文章开始,马克垚认识到,从事历史研究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历史,还要对中外历史都比较了解,这样才能在比较当中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
此后,马克垚的研究不断深入,又陆续出版了《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并主编了《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世界文明史》等学术著作.
即使是在退休之后,马克垚也没有停止学术的思考,2010年他出版了《封建经济政治概论》一书,以其对中西封建社会诸历史现象的深入考量,为学术界贡献了又一富有学术含量的学术范本.
学术领域之外,马克垚还积极参加了历史学学科建设,为北京大学乃至国内世界古代史的学科建设贡献颇多.
他多年担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在他主持下,学校和历史学系图书馆采购了《德意志历史文献》、《基督教作者文集(拉丁文编)》和《基督教作者文集(希腊文编)》等主要西方古代史文献以及大量其它的相关学术书刊,大大改善了世界古代史的研究条件.
对于学科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马克垚也倾尽心力、精心培养.
他的弟子念及恩师的教诲,颇为感触——"先生教诲从不伤人,而是激励学生发现和重视自己的不足,努力设法进步……每当学生遭遇困难和困境,先生却不独问寒问暖,同时也刻意体察体恤晚辈的种种心情,满怀深仁厚义之闵".
现如今,不少弟子继承了马克垚的衣钵,在中古拉丁语、西欧中古社会经济史和政治法律制度史、中古西欧基督教会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古代东方历史等多个世界中古史研究领域,沿着他的足迹继续上下求索.
少小情怀壮士心2000年,马克垚退休了,离开了耕耘半个世纪的讲台.
然而,诚如其友人30所言,八十多岁的马克垚"少小情怀壮士心",依然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学科的发展,也始终关注着青年人的成长.
如何构建出一套中国人自己的学术体系,这是马克垚毕生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在访谈过程中,马克垚多次表露自己的学术关怀与思考,其"老当益壮",其"不忘初心",让我们年轻人颇受感染和感动.
马克垚认为,在东西方文化密切交流的语境下,一种由西方话语虚构出的"东方主义"形象与概念其实已经进入了我国学者的视域,影响着我们的学术研究发展.
这种"东方主义"其实是一套对东方有着严重偏见的思维系统.
因此,西方学者谈论起东方,也只是讨论他们自己建立起的这一概念,而非真正的东方.
在现阶段看似你来我往的学术活动中,实际上存在着极其不平等的交流状况,这一问题也反映在贸易、媒体、劳务等领域.
这一不平等状况正是马克垚在新时期反复焦灼的问题,"我们如果只在西方构建的框架中埋头耕耘而不懂得抬头放眼遥望,去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框架,那么我们的学术永远不会有自己的根基,永远没有自己的学术土壤.
"马克垚呼吁,要设法在学术中展现中国自己的形象,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淹没在他人的影子里.
也因此,马克垚在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中非常强调中国文化本位,"研究世界史者应该有相当的中国文化的修养,才能具备中国人的眼光","……否则即使在研究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最后也只是外国人的徒子徒孙,只是在他们指定的思路下前行,我们自己丧失了洞察方向的能力".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学术需要几代人的沉淀,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因此,马克垚将中国学术未来"构建中国人自己的学术体系"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这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不像体育事业可以很快就走出亚洲、冲向世界","你们代表着未来,国家需要你们建设".
对于青年人,马克垚非常谦虚,也不吝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不能有九斤老太的思想,一代更比一代强".
他希望青年人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从单纯记忆背诵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兼具中国眼光和世界眼光,善于思考,勇于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
(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特约记者蒋博)31【记者手记】一位历史学系的同学听说我要采访马克垚先生,一再表达羡慕之情并且积极地向我推荐马克垚先生的学术著作.
这莫名地给我增加了压力,面对一位世界中古史权威,我是既有些兴奋又有些敬畏.
穿过深秋北京的寒风,我们来到了马克垚先生家.
先生的热情接待瞬间将我们的畏惧和寒意消除,在我们晚辈还没来得及表达问候时,他就开始对我们嘘寒问暖.
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倒不如说是一次难得的与大师的轻松对话.
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很难想象出这是一位在学界发出振聋之声的权威.
但是和先生深入交谈后,在我们触及关系国家学术的话题时,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十分"严肃"的学者.
他有着严格的治学原则和忧国情怀,马克垚先生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始终心怀国家的赤诚之子!
【人物简介】马克垚,1932年6月生,山西文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1956年留校任教.
1986年至1992年担任历史学系主任.
2000年退休.
200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马克垚长期从事历史学系本科生基础课世界中古史的教学,并讲授世界中古史学史和史料学、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等课程.
曾出版《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等专著,并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世界文明史》等著作.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安宁吴慰慈:身教言传,垂范学林编者按:"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君子治学处事,立志高远却又基础扎实,胸襟开阔更能兼察微理.
北大老前辈们用自己的人生为这种君子之风做了很好的诠释.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离退休工作部启动了"君子志道"专题访谈活动,走访了一批离退休老同志.
32在这些交织着历史沧桑和个人生活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在历史长河中北大人默默担当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浓郁沉淀的家国情怀,体会到了北大精神的深厚源长.
本期"君子志道"访谈专题,将带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老前辈们的朴实与精彩.
他从安徽枞阳走来,携带着小村的宁静和朴素,几十年的著书立说奠定了他在图林的重要地位;他从北京故都走去,沾染着古城的厚重与典雅,以心育人桃李天下,成了师中的典范.
——题记一双浓眉,眼含笑意,一副眼镜半架在鼻梁上,看向前方时,需要睁大眼睛,微皱眉头;虽已年近八十,头发花白,走路蹒跚,我们却还能依稀辨认出他年轻时的帅气模样,从他的穿着中感受到他的严谨与认真.
这便是我们的吴慰慈老师了.
2005年,他同汤一介、马克垚等一起被评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任职天津,砖块为枕1957年,吴慰慈从家乡枞阳县考入北京大学,成了当时全县唯一的北大生,他抱着"可以多读书"的心态选择了图书馆系(信息管理系的前身).
四年后,他从图书馆系毕业,依照当时的安排,被分配至天津图书馆研究与辅导部.
工作主要是研究和培训,其中又以培训为主.
当时的中国,一切都刚刚起步,"专业人才不专业"是常态,图书馆领域也不能避免.
所以,吴慰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全市范围内授课,培训图书馆领域的专业人才.
为了准备一份充实的讲稿,使得理论和实践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吴慰慈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天津大大小小的图书馆.
他甚至于跑到基层图书馆去收集案例,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交流.
"我像小学生一样问他们,你是怎么做的然后拿着笔,记录下来.
"当时一周六天工作日中,他有四天在外面奔波,所以只能在晚上整理资料,编写讲稿.
他琢磨着怎样把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的案例结合起来,常常干到深夜两三点.
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同事休息,后来,他就索性睡在图书馆里面.
"我找了一块砖,在上面铺了一张白纸,这样33就有枕头了.
"他把砖块当枕头,把阅览室的桌子当床,睡得倒也踏实.
但有一次,本想打个小盹的他,刚睡上去没多久,一翻身就从桌子上掉下来,摔醒了.
虽时隔四十年,他的爱人武医生提到这段,还是忍不住生气:"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呀,连觉都不好好睡!
"当时天津图书馆还没有空调,每当夏夜,燥热难耐,吴慰慈就找了一个大木盆,盛满水,把脚放进盆里去,这样他就可以继续工作了.
有耕耘便有收获.
很快,凭借着丰富的内容、清晰的思路,他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当时他的讲座常常座无虚席,时任馆长则直接称他为"小专家".
天津图书馆领导们都很重视他,十二年中,他多次受到表彰和提级,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罕见的.
虽然吴慰慈在天津的工作非常顺利,也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重用,但是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方面,他热爱教学工作,虽然他可以时常出去讲座,但毕竟不同于教学;另一方面,他的爱人武医生一直在北京工作,两人从结婚起就异地分居,这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困难.
后来几经周折,吴慰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燕园.
回到燕园的吴慰慈非常高兴.
在他看来,在天津自己实际处于一种输出状态,到了北大才真正地有了大的提升.
他认为,正是北大厚重的学术传统与科学精神哺育了他,把他带到学术的巅峰.
"如果说每个人一辈子都有个转折点,那么1973年回到北大,毫无疑问就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学术超人,无假无休在天津的时候,吴慰慈采访过一位老工人.
这位工人是当时全国学习哲学的典范.
通过和老人的交流,吴慰慈得到启发,开始阅读大量的哲学书籍,其中尼采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强调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主张超人哲学.
吴慰慈则总结为"人生得奋斗,不奋斗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
"尼采的超人哲学成了吴慰慈的精神动力,造就了他的奋斗精神.
对于很多人来说,学生时代保持勤奋和踏实精神还不算太难.
但是工作后,随着生活负担的逐渐加重,社会事务的日益繁杂,不少人会生出懈怠懒散之心.
但是对于吴慰慈来说,学术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学术.
春节的时候,别人都在34过年,他却一直在看书钻研,三十晚上,大年初一对他来说,和平日并无两样.
"我没有休息日,也不知道哪天该休息.
"吴慰慈将其视为一种习惯,"不看书不写作就觉得浑身不舒服,整天都会不自在".
"他生病都不去看病,还是我去办的手续,拿着各种化验单找医生,医生说'病人呢',我说'来不了'.
"武医生禁不住插话.
吴慰慈的爱人武医生是部队医生.
在岗时,她们单位每年都有新年晚会,吴慰慈却总是割舍不下手头的工作;退休后,武医生单位组织退休人员每年参加一个月的疗养和旅游,可以带家属,但是吴慰慈也仍是抽不出身.
"他就是怕占时间.
结婚五十年了,我俩就只看过一次电影,那时候我们单位周周都放电影,叫他,他就是不去.
我说他,他也不吭声,埋头看他的书,写他的文章.
我说他这人就是没情趣.
"武医生有些埋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虽然遗憾于未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但也正是得益于长期的勤勉与努力,吴慰慈的学术研究逐渐结出了众多丰硕的果实.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吴慰慈一直关注和跟踪国内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悉心总结图书馆学研究中具有方向和趋势性的问题.
1991年吴慰慈发表了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概述》,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他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思想,从理论发展、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学科性质、体系结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路向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剖析,成为学科基础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同年,他还发表了论文《八十年代中国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对十年来的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精辟的概括,总结了特点,指出了问题,并指出今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要正确认识的五方面问题.
这对于客观地评价那个承前启后年代的图书馆学研究,无疑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吴慰慈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于图书馆工作实践,是图书馆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他指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图书馆学研究人员的指导思想.
创造性的想象力不是凭空诞生的,也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得到的,其最终源泉是参与社会实践.
为此,2003年吴慰慈撰写主题论文《关于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思考》,以相当的篇幅,重点讨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定程度35上澄清了人们的认识,化解了学界的争执.
吴慰慈也认识到,信息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图书馆学理念、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体系的深刻变化,为此,图书馆学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节拍,应对环境的变化,保持对环境变化高度的敏感,并主动适应和调整.
在这样一种变化的环境下,从1999年起,吴慰慈开始关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新的知识生长点的问题.
他敏感地抓住学科发展的一些动向,从学科建设的需要出发,从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需要出发,从国际图书馆学研究的背景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方向性的研究选题.
1999年,吴慰慈撰写论文《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现状及展望》,提出了网络化成为图书馆自动化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的观点,深度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前景,对联合采购、联合存贮、联机编目、联机检索、馆际互借、联合建库等都有详细的阐述.
2000年,他在《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一文中,提出图书情报学四个方面的新的知识生长点,即文献构建研究、元数据研究、数字图书馆研究,知识管理研究,并进一步从多个方面提出图书馆传统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向.
进入21世纪以来,他进一步主张将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络传输的版权问题纳入图书馆学今后重要的研究范畴,拓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适应了学科不断发展和超越的需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张久珍博士合作出版的《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一书,全面阐述了新技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传统研究领域的影响,剖析了新技术对图书馆馆藏建设、读者服务等业务领域的影响.
该书中的一些重要结论已经在学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指导和推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强大推动力.
可以说,吴慰慈一生在图书馆情报学领域辛勤耕耘,孜孜以求,潜心探索,最终在学术上有了颇多建树.
据不完全统计,他累计出版了17部专著(包括合著),发表了320余篇论文.
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的统计显示,在"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中吴慰慈论著被引率名列前茅.
中科院教授初景利不无感慨地说:"先生的许多成果成为图书馆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多年来一直引领我国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指导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方向,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36提携后学,亦师亦友虽说一生成果丰硕,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但吴慰慈最自豪的是做老师,最开心的是教书.
退下来以前,每年吴慰慈都为学生授课,既为本科生主讲"图书馆学概论""图书馆藏书",也为研究生开设了"文献资源建设专论""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源""宏观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前沿讲座"等专业课程.
吴慰慈认为,要想真正成为一位好老师,必须对自己执教的专业有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深入研究的前提.
只有自己研究得深,才能把课讲得充实生动.
比如"图书馆学概论"这门课,内容比较广泛,如果讲得过于抽象,必然使同学们失去兴趣.
吴慰慈讲授这门课的一大特点便是"研究为了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他把授课中的一些抽象问题和图书馆情报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同学们觉得的确是学有所用.
这门"图书馆学概论"课程,他一讲就是40年.
40年间,课程讲义他改了40遍,写了40份讲稿,"常改常新"成了他的口头禅.
2006年3月,这门课程最终以高票当选为国家级精品课.
"你要对得起学生,怎么算是对得起学生,那就是你讲的东西对他有用.
"对于他的门下学生,他更是要求严格、悉心指导,每隔一段时间,就与学生一起探讨他们各自的研究,分析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方向,指出学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生病期间,他依然坚持一字一字帮学生们修改论文.
40多年间,他培育了博士生、硕士生共60余名.
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吴慰慈认为应该培育年轻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不仅要把前人的思想和成果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教会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
因此,他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不囿于已有的学科概念,不怕与盛行一时的观念相左,要善于走自己的路.
他经常与研究生讨论阶段性成果,告诉他们不要认为导师的话就是正确的,要勇于交流不同的意见.
吴慰慈关心学生的学术,也关心学生的事业和生活.
他为学生操心甚广,甚至有时候免不了关心他们的婚姻和家庭.
他的一名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但丈夫在上海工作.
二人分居两地,时间久了,便心生抑郁.
吴慰慈知道后,和爱人武医生把学生请到家里,做她的开导工作,并帮她协调办理调任上海工作的手续.
来自香港的博士研究生杨继贤说:"我经历过的师生关系都是比较37平面的、一对一的关系,就是和某一位老师非常熟悉了,也不等于认识老师的其他弟子,每个学生似乎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和其他人不发生联系.
但在吴老师师门中,人际关系却是立体的、实在的和生动的.
老师的所有学生就像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姊妹一样,互相关怀,互相扶持.
"吴慰慈不仅关爱自己的学生,也很注重提携别的青年才俊.
在组织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时,他总是不忘邀请一些青年学者,为这些青年人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论坛.
吉林大学教授毕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吴老虽未纳我于门下,但吴老对我的提携和鼓励成为我治学生涯中的一盏明灯.
"为什么如此热心地提携后学呢吴慰慈说要为学科的长远发展考虑.
"治学更重要的是提携后学,要爱惜人才,帮助他们成长.
眼光要放远一些,为整个学科着想,这样学科的发展才有后劲.
不能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和谐于心,宽厚为人1996年,吴慰慈开始担任信息管理系的主任.
在履职过程中,他努力勤奋,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头,想干一件事非干到底,不干好不罢休.
正是凭着这股"不罢休"的劲头,吴慰慈孜孜以求,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受到了校领导和兄弟院校的好评.
在他的推动下,信息管理系设立了情报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图书馆学成了国家重点学科.
在工作实践中,他感受最深的、最难得的就是来自同事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他认为和谐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中,作为系的主要负责人,他努力维护班子成员关系的和谐、同学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内外部关系的和谐,乃至教师家庭关系的和谐.
也正是他和别人相处珍视和谐,努力在他所能参与和影响到的范围内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友善的社会氛围,才赢得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较为丰富和平实的人生.
1996年,吴慰慈刚当系主任时,学校给他们分配了几间办公用房,当时有人建议改善一下主任办公室,用以改变主任、副主任、主任助理四人挤在一间小房的状况.
但被吴慰慈坚决拒绝了,"大伙都这样挤在一起,我没必要和大家不一样.
"他认为既然其他老师们也都是很多人共用一间办公室,自己没必要搞特殊化.
38他总是想人所想,急人所急.
他把老师们的需求划分为三类:职业、学术、生活,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帮助老师们解决困难,每位老师的情况他都心中有数,他常常找他们聊天,帮助他们协调处理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难.
每次系里有年轻老师出国时,他都会和他们聊天,告诉他们所要去的学校什么地方比较强,老师们在那里应该学习什么,要听哪些课程等.
"你得让他带着任务去,这样他学成归来后,才会对系里有帮助.
"而每当这些老师访学归来后,吴慰慈都会组织全系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访学汇报,给予了这些老师们充分的尊重和重视.
这样的安排不仅促进了年轻老师的进步,也对信息管理系的学科建设大有裨益.
但是作为主任的吴慰慈因此花去了不少时间.
吴慰慈不仅关爱年轻的老师,对于系里退休的老师们,他也十分牵挂.
系里有个老教授关懿娴是吴慰慈的老师,曾经讲授过"西文编目"课程,对吴慰慈影响很大,"人特别好,思想特别高尚,我很佩服她".
当时,系里为主任吴慰慈配置了沙发,吴慰慈却直接把沙发送给了关先生,自己则坚持坐椅子.
吴慰慈治学扎实,热爱学生,他一生都在遵循着自己"踏实为学,宽厚为人"的信条,堪称学中翘楚、师中典范,他身上具有典型的北大学者的睿智与博大.
虽然,他已年近八旬,但依然笔耕不辍,坚持每天读书学习.
他说北大哺育了他,他应该为北大多作贡献.
(文/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特约记者缪亚敏)【记者手记】采访吴老师前,为准备采访提纲,我们去信息管理系图书馆查阅吴老师的书,信管系图书馆老师得知我们要采访吴老师非常高兴,拉着我们讲了很久,"德高望重,谦和热情"是这位老师对吴老师最深刻的印象.
因为这位老师的讲述,我们的紧张感消失大半.
而如其所说,吴老师的确是个谦和宽厚的长者,两次约采访时间时都一再强调以我们的时间为准,让我们不要耽误学业.
聊天时,他给我们泡上一杯普洱茶,说可以驱寒.
为了带我们吃顿好吃的,他和师母武医生提前几天去试吃了一次,然后才定的餐,而那家餐馆离吴老师家要坐三站公交,这让我们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十分感动.
"做学问要扎实,做人要宽厚"是吴老师在聊天中反复告诫我们的话.
在每天都面临众多选择与诱惑,略微有些39浮躁的研究生生活中,这句话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鞭策.
【人物简介】吴慰慈,1937年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人.
196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
2005年,被评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全国高校图书馆学基础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第一部图书馆学基础教学大纲的主要执笔者和第一部示范性教材《图书馆学基础》(1981年)的主要参与者.
一生出版著作17部,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是多家核心期刊的编委、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安宁40凤凰读书2014年度书单∣北京大学出版社10种《你的权利从哪里来》[美]艾伦德肖维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每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这既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课题,也是每个关心个人权利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权利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重要,是因为权利的来源决定了权利的地位和内容.
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人权律师德肖维茨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理论——权利既不来自上帝或自然法则,也不仅仅来自法律的规定,权利来自于人类过去的恶行.
人类对于何为正义也许永远无法达成共识,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诸如犹太人大屠杀、卢旺达种族灭绝、奴隶制、私刑、宗教裁判所之类的恶行再次重演.
权利正是来自于人类对过去经历的暴行磨难的反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人类创立和积累起权利体系来抵抗恶行的侵袭.
《与绝望抗争:寻求正义的3300个日夜》[日]门田隆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本书是一部轰动整个日本的纪实文学,讲述的是日本第一起未成年人判处死刑案.
本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死刑的意义,即对于有些人,只有被判死刑,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能知道,他人的生命同样可贵.
因为41本案对死刑存废的重大意义,几乎每次出现重大的刑事案件,都有很多人引述本案及其所揭示的理念来支持死刑.
《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美]理查德波斯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法官理查德波斯纳,在本书中首度回顾了他31年的法官生涯,揭示了在此期间美国司法体系经历的改变.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本书看作波斯纳法官个人自传的预演.
他通过对自己法官之路的回顾,讨论了律师应该如何辩论以及法官如何裁决才能提升审判的公正性和社会效应.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以年代和国家、地区为坐标,论述各个时期、区域内世界电影的发展动向.
本书第2版,扩充了对亚、非、拉等地区,特别是中国电影的研究篇幅,体现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趋势.
同时,新增了深度解析等独具特色的板块,在纵向梳理电影发展整体线索之余,又在横向上针对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可谓点面结合.
如果电影史是一种生产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动,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提供一种"所有先在知识"的浓缩版.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把我们的发现铸造为一种新的形式……我们相信,这本书为电影历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相当新颖的版本,既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翔实的细节.
《鸟儿歌唱:二十世纪猛回头》李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李零身处21世纪,心系20世纪,对42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话题进行了独到解读.
就被世人几度翻烙饼式解读的"启蒙"、"革命"等话题,作者有感而发,强调从事实出发,以历史与世界的眼光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
作为知识人和思想者的李零印象在此更为清晰.
《读》、《太阳不是无影灯》、《环球同此凉热》等篇堪称经典,尤为人称道.
《科学的旅程(珍藏版)》[美]雷斯潘根贝格、黛安娜莫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科学的思维方法正是这样一种方法:他倡导怀疑古训,怀疑权威,也倡导超越自我.
这种勇于创新的批判性思维,正是科学最宝贵的"精神"所在.
珍藏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48页彩色插图和20页黑白插图,并配以有趣的说明文字,这些图片不但展现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历程,而且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探究过程等,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丘吉尔的黑狗》[英]安东尼斯托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本书全名为《邱吉尔的黑狗及人类心灵的其他现象》,首次出版于1970年代,多次再版.
作者为英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作家,此书是他的多种著作中最畅销的一种.
作者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观察心理忧郁现象,剖解了许多大人物的心理忧郁与其杰出才华之间的关系,如邱吉尔,卡夫卡,牛顿,等等.
43《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它的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著名词学大师叶嘉莹的讲内容.
作者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为读者讲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著名的"境界"说、词与诗的美感特质的区别,及历代著名词家词作.
第二部分为人间词话原文.
《迦陵著作集(二版)》叶嘉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迦陵著作集》是享誉海内外、深具影响力的词学宗师叶嘉莹先生亲自选定的著作合集,一共八本.
《迦陵杂文集》、《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词学新诠》、《清词丛论》、《唐宋词名家论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首版《迦陵著作集》早已售罄,时值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之际,特别推出精装精校版,以飨读者.
44《一战史》约翰基根/张质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以中文世界罕见的深度详述了一战的进程,对交战各方的总体战略、重大战役的战术方针、战争领袖的才干与局限、军事技术的发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等,均做出令人叹服的介绍与分析.
更在单纯军事史的基础之上,关注战争的文化与政治维度,对战争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从而呈现出一幅令人激动、悲悯而又不得不反思的战争画卷.
来源:凤凰网你的灵魂,你的书——2014《开卷八分钟》年度回顾一个年纪大,说话慢,风格老派,讲沉闷中古英语文学的老教授.
有两个书柜的园艺书,关于栽花种草,一大摞廉价的侦探小说,划线做笔记甚至爆粗口的老家伙.
没猜错,他们就是一个人.
这是梁文道在《我的灵魂我的书》里提到的故事.
直到老教授逝世后,学生见到其书橱,才顿时颠覆了印象中老师古板、严肃的形象.
于是,买下教授所有的藏书,完整放在一起,他觉得老师就还没有离开,他的灵魂还藏在这些书里面.
因为,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
2014,你的书房增加了哪些书你更趋近于哪类人八年,一个主持,一档节目八年前,2007年1月1日《开卷八分钟》第1期,梁文道讲金克木先生的《书读完了》,与金先生类的大学者只读经典书的方式不同,梁文道称,我们45普通人当学诸葛亮但观大略,各类有趣的闲书也要涉猎.
今年12月,梁文道为骆以军的新书《女儿》站台,在北京做新书活动.
聊到《开卷八分钟》,他说,这个节目现在已经破了一个世界纪录,是目前世界上坚持期数做多的读书电视节目.
八年间,梁文道主讲、杨锦麟、何亮亮、马家辉、闾丘露薇等先后播讲的《开卷八分钟》节目中,紧贴时下热点、根据专业所长,精选2000余本各类"闲书"解之"大略".
碾磨出17000分钟高纯度的书香时光.
262期节目,198本好书,愿你不是过客.
2014年,书香依旧,《开卷八分钟》近260期节目,解读200余本书,不囿于新书,今年出版的仅占五分之一,但也多是近年出现的好书,其中外文书近40本,以时政、历史类居多.
人文类仍占比最高,除张爱玲新书《少帅》、金宇澄《繁花》,因《黄金时代》大火的《萧红散文小说精选》等名家名作;亦有不少素人写作,如70岁才学写作的姜淑梅《穷的时候乱的时候》,小才女朱夏妮的诗歌《初二七班》.
此外,充满人文关怀与思考的《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等也不胜枚举,当然不会漏掉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暗店街》,梁文道堪称这一书域讲解的绝对主力.
历史类,有书写东罗马帝国末日余辉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关注邻国缅甸历史的《AHistoryofMyanmarSinceAncientTimes》、反思南非往事的《ARumourofSpring:SouthAfricaafter20YearsofDemocracy》;国内史则偏重祛除历史隐秘、重新发现真相,如《重说中国近代史》、《抗美援朝防空作战实录》、《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等,也有近年来流行的口述史,如一个在文革当过领导的美国人写的《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李敦白口述历史》,以及飘零世事的《台湾老兵口述历史》.
对国内外时政的敏锐解读一直是整个凤凰系的媒体特征,今年国内外大事纷繁,与此相关的时政书也繁多.
有些解答《乌克兰变局真相》,有些回顾苏格兰的独立之路《TheRoadtoIndependence》,而号称还将领导世界100年的美国,也将遭遇《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国内则时刻不忘提醒《当务之急:46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或声称《2020中国与美国终须一战》,再加上10余本外文书,如叩问中国和印度谁是下一个《SUPERPOWER》,主讲人是时事评论员何亮亮、邱正海及军事评论员马鼎盛等,将国内外局势分析得专业透彻.
要知香港风物、玩乐吃喝,请听一口广谱的马家辉给你介绍.
从《男男正传:香港年长男同志口述史》到《被遺忘的六日戰爭:1899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再到《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藏在香港音乐中的三十三段时光》,从《香江风月》到《香港文学大系》等等.
正如他所说,如果到香港你只是购物,你也只是外行人.
一直坚持解读的自然科学类图书的《开卷》,今年亦借《星际穿越》的东风好好为大家了一课"为什么自然科学很重要".
作为一向在内地各大榜单中,备受冷落的自然科学,梁文道自谦为外行人给大家介绍,希望"我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一样,对这些东西感到兴趣,说不定也许将来5年、10年后,也有中国的编剧能够写得出像《星际穿越》的剧本.
"于是从《为什么E=mc》、《爱因斯坦的梦》,讲到《无中生有的宇宙》《如何建造时光机》等,每多一本书的传播,也许这个民族就会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世界太快了,读书会让我们安静一点这些书,哪些能得你心添入你的书房正如梁文道所说,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2014年还剩1天,北京还没下雪,狂冽寒风兑换了几日天蓝,好似雾霾只是听说.
枯树站成了萧条,似未曾没有过枝繁叶茂.
年末回首一切,都好似归于隐秘而沉默,了无痕迹.
只有你知道,一切又在蓄势待发.
生物种加速灭绝,新机器、新技术、新观念不断将世界和人类刷新,在大多数人都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时,谁能够慢下来,每天读一点书,做一点无关乎得失的事,谁的世界就会更宽阔.
开卷八分钟,明年再见!
文/唐玲(凤凰网读书频道编辑,《开卷八分钟》官网责编)47"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离开北大四年两个月后,在这个从1978年初就一直学习工作的燕园,重新站在这个熟悉的讲台上,面对曾经一起学习工作数十年的朋友、同事,面对曾经熟悉的北京大学,一时间,真不知道说些什么.
刚才,中组部领导宣布了中央任命,我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的信任,也感谢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信任.
我深知北大校长这副担子的分量,也清楚自己能力有限,但我有信心,也有决心,同朱善璐书记与全校师生员工一道,把北大建设好、发展好.
北大从来不只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名湖从来不只是一潭湖水,它荡漾着学者淡泊名利的誓言;静园也从来不只是一席草坪,它承载着学子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执着!
这里的一木一石,即使再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也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梦想与期望.
的确,世界上恐怕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如北大这样,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著名学者大师的摇篮,辉煌的历史,使北京大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
过去四年多,我走过了两所学校,亲身经历和感受了中国大学的奋力与崛起.
重庆大学的质朴与亲情,浙江大学的务实与求新,都让我由衷钦佩,收获良多.
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对北京大学满怀敬意,希望北大能够继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走向辉煌.
过去四年多,在几任领导的带领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北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每次回到北京,都能目睹校园的日新月异;每次遇到同事和朋友,他们都会由衷地谈起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优秀学者聚集北大,学术研究成就斐然,教育质48量稳步提升,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建章立制成果显著,这些发展和进步为学校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要特别感谢王恩哥校长.
恩哥是我的老朋友,我们也曾一起在北大共事.
作为校长,他低调务实,勤勉敬业,为北大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我对恩哥校长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并祝福他在新的重要岗位上工作顺利!
在我的心中,北大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和校友都是这个大家庭重要的成员,亲情和规矩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师生如父子,老师总是想把他的一切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超越自己;同窗如兄弟,共同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心心相印,质朴纯真;同事如亲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我们亲密无间、肝胆相照.
作为一个大家庭,也一定是要有规矩的.
大学的规矩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教师还要遵循师德和职业规范,学生则要遵守校纪校规.
第二,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火花.
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
因此,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家族兴衰,德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
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
我认为,大学的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我们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
记得在1998年,我刚刚担任北大化学学院院长时,曾为化学学院通讯写了一篇稿子,其中最后讲到一句话:"我与我们中的一些人一样,可能只是作为北大化学学院过渡时期的过客,但我们应当为我们曾作出的点滴贡献、任何牺49牲而感到自豪,愿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一个学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是过客,但要努力作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今天,回到母校,我想重复说一句,愿北京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祝大家新春快乐!
来源:北大新闻网编辑:拉丁50初进燕园燕园的第一夜是迷蒙的.
只记得那日午夜时分,奔走了三个日夜的火车在前门车站停住了.
下车,出站,便有北大的老师和同学在接我们.
迷迷糊糊地上了车,迷迷糊糊地行进在去北大的西郊路上.
夜很深,周围很宁静,这城市像在做梦.
车子开进了校园,我已不记得那是哪一个校门了,只觉得是开进了一座密林之中.
路是弯曲的,弯曲的路两旁全是树.
树被街灯照着,也是迷迷糊糊的.
后来,车在一座宫殿式的大楼前停住了,人似乎也从梦中醒来,惊讶地望着周围的一切,竟觉得是进了一个公园.
燕园到了,我开始了北大的第一个夜晚.
这座宫殿式的大楼是第一体育馆,这是我们进校后的第一个住处.
院系调整之后,学校扩大招生,原有西郊燕京大学旧园,虽然新建了好多办公楼和宿舍,还是不能满足需要.
这一年新生到校,宿舍调整不过来,只好在体育馆和地学楼等处临时设点,安置新生.
这在学校是权宜之计,在我们却已是非常满意了:能到北京,能进北京大学,能在北大有一个安身的床位,当日有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第一体育馆位于未名湖东岸,是燕大旧有的一座巍峨的建筑.
当年设计燕园的建筑师很有眼光,他把整座燕京大学建成中国古典园林的样子,建成了和周围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统一的风格,从而融在了一起.
这座"一体"(我们对第一体育馆的简称)也是如此,歇山式的大屋顶,灰瓦,红柱,白墙,是典雅而庄严的皇家气象.
我是8月下旬从家乡福州出发,一路上先是轮船,而后敞篷车,辗转至江西上饶,坐上火车,折腾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才到的北大.
到京时,已感到了51秋凉——那时的天气比现在要冷得早.
但住进了一体,躺在那临时安置的双层木床,就有一种温暖塌实的到家的感觉.
从这一夜开始,先是上学,后来工作,我在燕园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再也没动窝,这是始料不及的.
这是缘分,更是天意!
当学生的5年中,住处先后换过几次.
一体之后,好像还住过小膳厅.
也是双层的木床,木床一个挨一个地排满了整座大厅.
后来有了正式的宿舍,那就是十三斋——北大当年沿袭了燕京大学的习惯宿舍称斋:德斋、才斋、均斋、备斋、体斋、健斋、全斋.
新盖的楼也叫斋,那就没有当时那般的雅致了,按数字排列:一斋、二斋……我们住的是十三斋,还是上下铺.
以斋名楼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文革","文革"开始,大概以为这种叫法不革命,通通改叫"楼"了.
连同"德、才、均、备、体、健、全",也一律以数字排名,叫红一楼、红二楼……学校给我们配了个校工,我们喊他老宋.
老宋当年大约40光景,秃头,性格幽默开朗.
老宋的工作是给我们送信件、清理卫生.
平时守门,冬天管拾掇炉子.
我们和老宋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叫得出全斋数十人的所有名字,包括我们各人的性格脾气.
后来我留校工作了,还时有往来.
大学一年级是在十三斋度过的.
在这里我度过了入京后的第一个新年和春节.
温暖而热闹的十三斋,建筑简陋,房间割断,但上方不封顶,各个房间声息相通.
但是我们几个班级相处得很好,能够互相体谅,是一个集体大家庭.
在十三斋期间,我们听了游国恩、王力、魏建功、高名凯、朱德熙、朱家玉等各位先生的课,开始接受这些学术权威最初的启蒙.
大学一年级,我在老同学的引荐下参加了北大诗社,认识了张元勋、沈泽宜、李任、马嘶、杜文堂、林昭等诗友.
这些人中,有些又是后来《红楼》编辑部的同事.
当我们在北大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正是国内政治形势活跃和松动的时候,"百花时代"给了我们以梦想,我们雄心勃勃地响应号召,向科学进军,争当先进班,三好生,体育要过劳卫制52的等级,等等.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年代.
从秋天到冬天,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
留在记忆中的趣事也不少,记得初开学,魏建功先生给我们讲音韵学,他找不到教室,迟到了几分钟.
当他气喘嘘嘘地来到教室,第一句话便是:"你们不要以为这是我的常态……"他的"常态"引发了我们善意的笑.
后来我自己当了教师,知道要守时,是从我们的前辈那里学的.
冬天是期末考试的季节.
那时北大是以苏联、以莫斯科大学为榜样,处处学习他们的做法,实行副博士制,实行五分制,以及口头考试制,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口头考试,现在回想起当年高名凯先生的《普通语言学概论》学期考试,还心有余悸,简直太可怕了——一间单独的屋子,一张铺着白布的桌子,高先生正襟危坐,我是考生,坐在他的对面,我们一对一.
先是抽题,那天我抽的是"试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在关键之处我讲不清楚,高先生一直启发我.
我出了一身汗.
我知道,那五分是勉强给的.
我在中学学的是英语,因为一边倒地学习苏联,大一开始就统一地改学俄语.
一个学期下来,居然也得了五分.
俄语学了几年,几位俄语老师,姚学吾老师后来成了朋友,还有漂亮的金景淑老师,她是朝鲜族,我们都喜欢她,后来她去韩国定居,我们一直很惆怅.
我的俄语成绩不错,都是五分,可是事过境迁,现在连字母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倒是中学时学的英语,现在也还记得几个单词.
除夕钟声在大饭厅响起来了,我度过了来北大的第一个年头.
那个夜晚我们在大饭厅彻夜狂欢,跳舞直至深夜.
为了迎接新的一年,我还写了一首诗:《一九五六年骑着骏马飞奔而来》53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我也听见一九五六年的脚步在响虽然冰霜封冻着大地可是我的心却燃烧得发烫祖国的每一天都不平凡新来的年度又是这样的充满阳光我要不虚度每一个有意义的时日像勤劳的工人农民那样这是意气如虹的年代,我们青春年少,不知忧患,惟有憧憬,我们享受着暴风雨到来之前的那一片春光灿烂.
时间无情,此后不到一年光景,诗社散了,《红楼》解体,上面提到的我的那些诗友,纷纷遭了厄运,他们经历了无边的苦难.
我也沉重地告别了给我欢乐、也给我忧伤的岁月.
作者:谢冕来源:《红楼钟声燕园柳》54淑春园:和珅别墅的前世今生和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满洲正红旗下一个破落的钮钴禄氏家庭里卓然立世,经受父母双亡的凄寒,饱尝奔走求贷的煎熬,十岁入咸安公学,二十岁任銮仪校卫,连连擢升,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抬轿的奴才晋升为文化殿大学士,并和皇帝成为了亲家——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最喜爱的小女儿十公主.
和珅的一生模糊而神秘,虽然有关他的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很多,但有关他的正史记载却难以令人信服——和珅的身份实在特殊:乾隆在世时,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而乾隆死后仅五天,他便被嘉庆皇帝下诏逮捕入狱,十三天后赐死家中.
这无疑给为和珅立传的史官们留下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将他记为阿谀奉承的一代巨蠹,则是暗示乾隆老迈昏庸认人不淑;将他记载为功劳显赫的一代能臣,则表明嘉庆赐死和珅实乃冤案一桩.
万般无奈的史官们,只给后人留下了一卷言辞含糊的《和珅列传》和无尽的猜想.
这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和珅,却与北55大有着直接的历史因缘:今日,从西校门一直至未名湖一带,都曾经属于和珅的别墅:淑春园.
这其中,包括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石舫、湖心岛、临湖轩和未名湖.
冠绝京师的和家花园淑春园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辟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清《会典事例》中提到:"乾隆二十八年,奏准圆明园所交淑春园并北楼门外等处水田……"可见,至晚在乾隆中叶以前,这个园子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此时的淑春园,基本算不上是个"园林",仅仅是个大水田.
淑春园的美丽时刻,直到和珅成为它的新主人才真正开始.
和珅的府第是今天恭王府的前身,而淑春园是他的别墅.
乾隆四十九年,和珅出任大学士后,乾隆将圆明园附近的淑春园赐予和珅.
因乾隆皇帝常在圆明园临朝听政,为随时应付皇帝的召见,和珅便经常居住在淑春园中,并将这个曾经是稻田的园子建设得富丽堂皇,花团锦簇,成为当时冠绝京城的私人园林.
清末曾有人填词回顾它当年繁盛时的情景:"一径四山合,上相旧园庭,绕山十二里,烟草为谁青.
昔日花堆锦绣,今日龛余香火(园有花神庙),忏悔付园丁.
绿野一弹指,宾客久飘零.
坏墙下是绮阁,是云屏,朱楼半卸,晓钟催不起娉婷(园中有楼,向贮一自鸣钟,极巨,晨鸣则群姬理妆).
谁弄扁舟一笛,斗把卅余年外,绮梦总吹醒.
悟彻人间世,渔唱合长听.
"从这首词中,可以大致了解出当时园子的规模与布置:被四面小山包围的淑春园,周长十二、三里.
园内芳草依依,柳枝飘摇,一派北国江南景色.
园中有一大湖,湖畔是一座当时可被视为稀世珍宝的自鸣钟.
世所流传的查抄和珅家产的清单中记载:淑春园中共有楼台64座,四角楼更楼12座,更夫120名.
还有奉命查抄和珅家的奏折称:全园房屋1003间,游廊楼亭357间.
可见淑春园规模之大.
和珅经营淑春园,不仅求规模,还追求气势的恢宏.
"宠任冠朝列"的他,竟大胆至仿照圆明园的建筑来布置淑春园.
后人斌良在《游故相园感题》一诗中,有两句说:"缤纷珂繖驰中禁,壮丽楼台拟上林",诗中注曰:"园中楼阁均仿圆明园内规模建造.
"而这一明显逾制的行为,则为和珅的猝然获罪埋下了伏笔.
仿建石舫孤屿:是何肺肠56石舫送毕业生是每个夏天燕园中都会出现的感人一幕.
这条俗称"不系舟"的永远不沉之石船,静默地伏在未名湖湖心岛东侧,成为北大校园一景.
如果石舫会说话,它不仅会讲出一届届毕业生们或快乐或忧伤的心情故事,还可以告诉我们淑春园这座饱经沧桑的园子的兴衰过程"画舫平临蘋岸阔,飞楼俯映柳荫多.
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这首刻在未名湖北岸石屏上的诗,总会让人自然地联想起石舫以及未名湖一带的美景.
事实上,这四条石屏是从附近荒芜的圆明园中移来的,屏风中的四句诗,也并非特为未名湖与石舫所作.
能够将未名湖景形容的如此贴切,看似是天作之合,其实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石舫并非淑春园所特有.
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中,都有这样的石舫.
三者虽然身处异地,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命运: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颐和园和淑春园也遭殃及,三处的石舫均被烧得只剩下了基座.
今天,我们能够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中看到一条经过修缮的石舫——清宴舫.
这座以花砖和彩色玻璃装饰的二层洋楼式船舱,是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的加工之作.
通过它,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未名湖中的石舫在未被烧毁时的模样.
而这只清宴舫的底座,则是乾隆年间的旧物,也是今日未名湖中石舫的仿造对象.
乾隆皇帝在自己执政的第二十一年(1756年),在昆明湖中凿了一条石舫,并特意赋诗一首:雪棹烟蓬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澜.
载舟昔喻存深慎,盘石因思奠永安.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乾隆建造这条石舫,是为借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论.
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像这条风吹不走、浪打不沉的石舫一样永远稳固.
和珅在淑春园中安置石舫,或许是希望他宠臣的地位永远安稳,或许仅仅57是为了点缀.
但无论原因如何,石舫一类的东西在封建时代是决非皇家之外的人可以享用的.
淑春园中的逾制建造,不仅仅只有石舫.
嘉庆帝下诏处死和珅时,共列下二十条大罪,其中第十三款即为:"将和珅家产查抄……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这个完全仿照圆明园中的"瑶台蓬岛"设计的小岛小岛,便是今天未名湖中的湖心岛.
然而,经过了两百多年,昔日和珅湖心岛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即使是燕京大学时期建在这个小岛上的有地下室的小亭子"岛庭",今日也已经不复存在.
历史留给我们的与湖心岛相关的资料,只有光绪帝的生父奕訢游览淑春园后为它所做的一首诗:杰阁凌云久渺茫,邱墟宛峙水中央.
敝垣腾础踪犹识,斩棘披榛兴亦狂.
未觌蓬瀛仙万里,已成缧绁法三章.
从来蜃气惊涛幻,每断风帆过客肠.
这首诗大致告诉了我们湖心岛当年的模样.
然而,诗的末尾所表现出的悲伤没落、虚无缥缈的哀愁,却是今日游玩于石舫和湖心岛上的我们所难以理解的.
临风待月楼:见证几世姻缘在未名湖畔的迤南山峦上,有一座静谧的三合庭院.
院前有两棵白皮松,老干横枝,婆娑弄影.
这座燕园里现存的最古老建筑,就是曾经先后作为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和北大老校长马寅初寓所的临湖轩.
"临湖轩"是这座老建筑的新名字:1931年,冰心将这座庭院命名为临湖轩,后来由当时的北大文科院院长胡适题写了匾牌.
此前的二百多年中,这座位于淑春园中的小院的名字一直是"临风待月楼".
和珅是一个很有些浪漫气息的人,而这座承载着和珅浪漫回忆的小楼,也见证了和珅因为他的"浪漫"而遭受的惩罚.
长久以来,王刚那深入人心的和珅形象使人们相信和珅是一个脑满肠肥、一副奴才嘴脸的矮胖子.
事实上,和珅不仅有貌还有才,风度翩翩,精明能干.
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记述他"容貌端重,长于言语,谈吐隽快纯熟".
这样的人才,不可能不招女子的喜爱.
和珅本人也爱美人,在妻子冯氏的支持下,先后纳了好几个小妾,并对她们百般宠爱.
爱美人又胆大包天的和珅,甚至打起了乾隆后宫佳丽的主意.
在乾隆南巡58时,和珅和乾隆同时看中了一个江宁进贡的绰号为"黑玫瑰"的女子.
和珅再受宠,也不敢直接抢皇上喜爱的女人,于是黑玫瑰便被送入皇宫成为妃子.
不过,心有不甘的和珅还是有办法.
由于乾隆年事已高,每年春季都会遣散一批宫女.
和珅便吩咐总管太监借机把黑玫瑰遣送出宫.
这样,黑玫瑰便顺理成章地从皇宫转移到了淑春园,住在了临风待月楼之中.
风流的和珅,最终为这个住在临风待月楼中的女人付出了代价.
嘉庆皇帝惩罚和珅的20条上谕中,第四条就是:"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故廉耻.
"这座小楼,在和珅猝然倒台后,因为它曾经的辉煌浪漫而尤易引起人的感伤——"不堪一抹颓墙外,偏见临风待月楼.
"时光荏苒,当燕京大学从陈树藩手中买下淑春园的地皮时,这座曾经冠绝京师的美丽园子已是一片颓废景象.
在美国人乔治·克里夫妇的捐助下,"临风待月楼"被修缮一新,成为20年代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住所和接待来宾的地方.
或许是因为"临风待月楼"这个名字太过浪漫,这座充满古典气息的建筑,在和珅去世一百多年后,又见证了两段传世良缘.
1929年6月,热恋多年的吴文藻和冰心在此举行了婚礼;六年后,吴文藻的高足费孝通和王同惠又在这里举行了婚礼.
今天,临湖轩作为北大的贵宾接待室,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几千名包括国家元首、著名学者在内的外宾.
轩外,临湖轩初建时栽下的一对白皮松仍旧安静地注视中轩中发生的一切.
而古香古色的临湖轩中,却再也看不到曾经的主人和在此结下良缘的人们的身影.
未名湖:讽刺的对照"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若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
"记载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光荣与梦想、困顿与忧伤的未名湖,是淑春园迄今为止最为引人注目的"遗物"——这个可以被视为北大象征的湖泊,却曾属于和珅,这个在历史上并不光彩的人物.
尽管和珅是否真的贪污了8亿两银子在史学界依然争论不休,尽管没有人能够确认和珅是否的确才华出众并为清朝作了诸多贡献,但无人能否认他平步青云却"哗啦啦似大厦倾"的戏剧性一生.
"才足济奸,聪明误用"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59国学大师钱穆为这个见证百年历史变迁的湖泊所取的名字"未名",恰恰与和珅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未名"二字,体现的是知识分子所毕生追求的心境:淡泊名利,宽容无争.
倘若和珅能够及早悟到这个道理,便不会在元宵佳节的夜里,于囹圄中写下"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这样辛酸无奈的绝句了.
后传:"半卖半送"划给燕大1919年,司徒雷登就任燕京大学校长.
当时,燕大实行男女分校制度:男校在崇文门内盔甲厂,女校在灯市口同福夹道.
担心狭窄的校舍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司徒雷登决定另寻校址.
这位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美国人,或步行,或蹬自行车,或骑毛驴,走遍了北京近郊,看了不计其数的荒坟野岭,最终选中了清华大学堂对面的一块地皮.
为买下此地,司徒雷登不辞辛劳,先乘两天火车,再由督军卫兵护卫,骑马一周,穿过土匪出没的险恶地带,亲赴西安,与这块地皮的主人,陕西督军陈树藩当面谈妥了土地交易.
他以高超的口才,成功说服这个封建旧军阀以六万大洋的价格将这块风水宝地"半卖半送"给了燕大.
燕京大学就在这块老校长历尽周折辛苦置得的土地上建造起来了.
这片占地380亩土地,实际上是两座古园林的遗址:一座是明朝著名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另一座,就是和珅的别墅淑春园——燕大的主体建筑,就是在这个园子的遗址上建造起来的.
作者:殷晴陈薇60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不知不觉,高中毕业到现在已有十个年头.
昔日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同学们年轻的笑容,如今都还清晰的浮现在脑海里.
从我走出校园的这十年里,它就像一道彩虹,讲述着五光十色的青春故事.
高中毕业之后,有的同学考上大学,有的选择重读,而我选择出来工作.
看到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去读大学,我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伤痛.
那时,我是多么羡慕他们呀!
从校园出来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有名的连锁餐厅上班,主要工作是每天在餐厅的厨房里炸鸡肉,到晚上快要打烊时,还要清洗厨具,打扫卫生,等到下班时,已经是三更半夜了.
在那里工作的时间虽然并不长,感觉食物从下炉到食物上桌,整个过程是那么的有序.
这也许是这家餐厅成功的因素之一吧.
在餐厅工作没多长时间,我就到朋友介绍的一家纸厂上班,在人事行政部当了一名行政干事,那时候工厂招普工不像现在这么困难,很多人都自己直接到厂里应聘,来应聘的大多是朴实的年轻人,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不识字,更谈不上写字.
个人简历都要我帮他们写,慢慢一句一句的问,然后一笔一笔的写.
他们那么小的年龄,本应该待在属于他们的校园里读书.
也许是现实生活所逼吧在纸厂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离开了家乡,来到珠三角,来到全国有名的家电之乡————顺德.
顺德有很多美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烤乳猪,非常好吃.
据说当地人办喜宴时,餐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
听顺德人说广东话比较难听懂,可能是他们说话带有本地口音的原因.
顺德除了有美食之外,工业也非常发达,特别是私人企业非常多.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很遵守公共秩序.
在马路上,没有看到闯红灯的.
在银行大厅,人们自觉的排队办理业务.
在大街小巷,大车小车停放的整齐有序.
那时候的工作经常要到银行取钱,长那么大,第一次亲手接触到那么多的61现金.
到银行取钱,再把钱付给客户,是每天要做的事情.
除了跟钱打交道,有时还要到中山,珠海,广州出差,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发,等到晚上才回到公司.
在顺德待了一年多之后,我又回到了家乡,在家乡断断续续做了几份工作.
有句俗话说:男人三十而立.
自从我离开校园一路走来,尝到了酸甜苦辣,很快走到了人生的而立之年.
这段时期,我渴望去学习増长知识.
于是,我第二次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广州,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并在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读网络教育,圆了我的大学梦.
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也满足我学习知识的渴望.
回想过去,我要感谢青春,感谢它陪伴我一路走来.
感谢它给我无穷的动力.
啊!
青春,你最美丽.
作者:黄林填广州国经贸高起专

gcorelabs:CDN业务节点分布100多个国家地区,免费版提供1T/月流量

卢森堡商家gcorelabs是个全球数据中心集大成的运营者,不但提供超过32个数据中心的VPS、13个数据中心的cloud(云服务器)、超过44个数据中心的独立服务器,还提供超过100个数据中心节点的CDN业务。CDN的总带宽容量超过50Tbps,支持免费测试! Gcorelabs根据业务分,有2套后台,分别是: CDN、流媒体平台、DDoS高防业务、块存储、cloud云服务器、裸金属服务器...

欧路云(22元) 新增美国Cera线路VPS主机且可全场8折

欧路云(oulucloud) 商家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陆续介绍过几次,这不今天有看到商家新增加美国Cera线路的VPS主机,而且有提供全场八折优惠。按照最低套餐最低配置的折扣,月付VPS主机低至22元,还是比较便宜的。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欧路云是一家2021年新成立的国人主机商,据说是由深圳和香港的几名大佬创建。如果我们有介意新商家的话,选择的时候谨慎且月付即可,注意数据备份。商家目前主营高防VP...

vpsdime:夏日促销活动,美国达拉斯VPS,2G内存/2核/20gSSD/1T流量,$20/年

vpsdime怎么样?vpsdime是2013年注册的国外VPS主机商,实际上他还有一系列的其他域名站点如Winity.io, Backupsy,Cloudive, Virtora等等,母公司“Nodisto IT”相对来说还是很靠谱了的商家。VPSDime主要提供各种高配低价VPS套餐,其中Linux VPS和存储VPS基于OpenVZ架构,高级VPS基于KVM。VPSDime在上个季度的Low...

红楼名侦探为你推荐
cf蜗牛外挂我想让cf用什么外挂可以让号被封了要最快那种。最好永久封了最好p图软件哪个好用手机p图软件那个好录屏软件哪个好有什么好用的录制屏幕的软件吗迈腾和帕萨特哪个好新帕萨特和新迈腾哪个好?电动牙刷哪个好什么品牌的电动牙刷比较好?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美国新常春藤大学有哪些?51空间登录手机怎么登陆51空间啊willyunlee最近开了007系列的第20部电影《择日再死》,看不懂剧情,不知说什么。谁能说给我听,谢谢。360云盘同步版360云盘和360同步版区别广东联通网上营业厅怎么在联通网上营业厅查询自己的“宽带信息”?
国外免费vps 免费域名解析 bluevm siteground 国外免费空间 网站挂马检测工具 网络空间租赁 鲁诺 四核服务器 创建邮箱 独享主机 论坛主机 新加坡空间 申请免费空间 腾讯数据库 塔式服务器 webmin ping值 sockscap下载 sockscap教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