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心理学…1教育学…18普通话…40教育技术学导论…45教育传播学…54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61学习科学与技术…71教学系统设计…78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87摄影技术基础…96摄像技术…105计算机网络…114数据库原理与应用…12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130数据结构…138创意美术基础…147构成设计…153平面设计与二维动画制作…159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174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181非线性编辑…188专业英语…198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209教育软件工程…219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229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环境…237教育评价与测量…244培训方案与课程设计…2532产品设计…260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265模块化编程与传感器应用…271中小学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276知识管理与绩效技术…284数字音频技术…292中小学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299数字影视创作…306人工智能概论…311教育技术前沿…317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324现当代文学经典鉴赏…333中国文化概论…344东西方文化与礼仪…348健康体适能…3571《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sychology)执笔者:郭淑斌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学时0;课外学时0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等二、课程简述《心理学》是教师教育学习领域的基础课程,属于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通过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完善教师素质结构,以适应教师素质与教育改革的要求.
本大纲立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从课时安排到课程内容均有所改革.
改革后的《心理学》课程任务更加明确而具有针对性,集中于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作为先修课程,它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心理学毕业要求1—思想、身心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
指标点1-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0.
3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2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课程达成度要求0.
4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心理学毕业要求1—思想、身心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
指标点1-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0.
3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4(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的方法,描述人的行为,解释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和预测人的行为,理解心理学最终是为了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学会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了解教学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初步学会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教与学的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完成以下教育目标:(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2)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
(3)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课堂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调适.
(4)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的讨论、作业、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期末考试以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为主,实行闭卷考试.
采用百分制.
3(三)成绩评定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绪论重点:本章教学的重点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等相关问题.
难点:本章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
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景2.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理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四)心理的生理基础1.
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4(1)神经元与突触(2)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2.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1)大脑的结构(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3.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反映(2)感受性(3)心理(4)意识第二章感知与注意重点:本章的重点主要有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难点:本章的难点主要是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感觉1.
什么是感觉2.
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其他感觉.
第二节知觉1.
什么是知觉2.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
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54.
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第三节注意1.
注意概述(1)什么是注意(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2.
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①什么是无意注意;②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第四节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1.
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五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
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第三章记忆重点:本章重点问题: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难点:本章难点问题: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灵活运用记忆规律,6促进知识的巩固.
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记忆及其类型1.
什么是记忆2.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
记忆的主要类型(1)记忆对象分类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4.
记忆表象(1)什么是表象(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3)记忆表象的特点①直观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④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记忆系统1.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1)瞬时记忆的特点(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2.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特点(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3.
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特点(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第三节遗忘1.
什么是遗忘2.
遗忘的种类7①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4.
遗忘的原因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1.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四章思维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概念掌握、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思维及其类型1.
什么是思维2.
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3.
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第二节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1.
思维的过程8(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2.
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①概念的特征与分类;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概念与词语.
(2)判断(3)推理3.
科学概念的掌握(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3)注意"变式"的使用(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第三节问题解决1.
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1)问题及其特点(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2.
解决问题的阶段(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3.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2)手段一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4.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9(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第四节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和批判性(3)逻辑性和严谨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2.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3)加强言语的训练(4)发挥定式的作用(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第五章能力、智力重点: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有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难点:本章的难点问题主要有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能力及其类型1.
什么是能力102.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
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第二节智力及其测量1.
什么是智力2.
智力理论(1)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多因素论)(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3)智力形态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论)(4)智力多元论(加德纳)(5)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3.
智力测验(1)智力测验的产生与智商的计算(2)常用的几种智力测验斯坦福一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信度、效度、标准化.
(4)智力测验的使用第三节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
遗传与营养2.
早期经验3.
教育与教学4.
社会实践5.
主观努力第四节能力的发展变化1.
能力发展的一浪趋势与特点(稳定性与可变性)2.
能力的个别差异11(1)能力类型的差异(2)能力水平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
能力的团体差异(1)性别差异(2)职业差异(3)种族差异第六章需要与动机重点:本章的重点内容:需要和动机的含义与类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依据有关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难点:本章的难点内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1.
需要(1)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种类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
动机(1)什么是动机(2)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①启动机能;②维持功能;③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①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第二节学习需要的培养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12(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1)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的含义(2)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3)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激发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1)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成就动机理论(2)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穿始终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4.
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
正确措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6.
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1)自我效能理论(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第七章情绪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情绪的含义、分类;情绪的性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意志行动的特点、过程、和意志品质;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情绪的主要理论,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13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情绪1.
情绪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情绪(2)情绪的分类①基本的情绪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②情绪技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性质①情绪为刺激所引起②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③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④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①情绪与认知的联系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②情绪与认知的区别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①情绪的产生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②情绪的表达面部表情;身段表情与手势;言语表情.
2.
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外周神经)(2)康侬——巴德的情绪理论(中枢神经)(3)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知中介)3.
压力、情绪与健康(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压力的性质14压力的来源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压力与身心健康①压力与生理的应激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②压力与心理的反应抑郁、焦虑、恐惧、情感淡漠、躁狂.
③压力与心身疾病(3)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①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②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③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④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⑤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⑥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第八章人格重点:本章重点是人格的含义、特点与结构;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人格的主要理论解释;联系实际分析促进人格形成的措施;根据人格特点,科学选拔与合理使用人才.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人格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人格2.
人格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
人格的结构(1)气质①什么是气质;②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③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2)性格①什么是性格;②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
区别:气质15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第二节主要的人格理论1.
人格的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2)卡特尔的人格理论(3)"大五"人格理论2.
人格的类型理论(1)霍兰德的人格理论(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3.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2)荣格的人格理论(3)阿德勒的人格理论4.
人格的自我理论(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第三节人格测验1.
人格测验的性质与功能2.
自陈式人格测验(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3.
投射式人格测验(1)罗夏克墨迹测验(2)主题统觉测验(3)句子完成测验第四节人格的形成1.
生物遗传因素2.
社会文化因素3.
家庭环境因素4.
儿童早期经验5.
自然环境因素第九章品德心理16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品德的发展理论.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品德发展理论的运用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1.
品德的含义2.
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1.
皮亚杰品德发展理论2.
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3.
班杜拉品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1.
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2.
品德的培养途径第十章学习心理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学习的各种理论.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1.
学习的含义2.
学习的分类3.
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第二节学习理论1.
学习的联结理论2.
学习的认知理论3.
学习的建构理论4.
学习的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策略1.
学习策略的含义172.
学习策略的分类第四节学习迁移1.
学习迁移的概念与类型2.
学习迁移理论五、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第一章绪论314第二章感知与注意213第三章记忆22第四章思维213第五章能力22第六章需要与动机22第七章情绪22第八章人格22第九章品德心理22第十章学习心理8210合计27532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高校面向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姚本先主编《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版(二)参考文献[1]杨永明等编,《心理学》,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叶奕乾等编,《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8《教育学》教学大纲EDUCATION执笔者:郭淑斌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学时0;课外学时0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等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育学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4指标点2-5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519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育学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4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5(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掌握课程的基本观点和功能,掌握课程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提高教育意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完成以下教育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
(3)具备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
(二)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的讨论、作业、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期末考试以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为主,实行闭卷考试.
采用百分制.
(三)成绩评定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重点:1.
"教育"的概念.
2.
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
204.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难点:1.
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2.
教育学的价值.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二)"教育"的词源(三)"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二)学习者(三)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二)工业社会的教育(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21三、教育学的发展(一)实验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1.
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
2.
教育功能类型.
3.
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4.
教育对社会、个人的负向功能.
5.
避免教育负向功能的措施.
难点:1.
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2.
教育的个体功能.
3.
教育功能的实现.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2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二)教育活文化的功能(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新功能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1.
教育目的及类型.
2.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3.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实现的策略.
难点:1.
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
2.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3.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
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23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三)教育目的的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二)人的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四)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4(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三)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意义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教育制度重点:1.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2.
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和发展.
3.
终身教育思潮对教育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难点:1.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2.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和改革方向.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一)教育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特点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政治(二)经济(三)文化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制度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一)大学和高等学校25(二)中学(三)小学(四)初级中学(五)职业学校(六)高级中学(七)短期大学和大学(八)幼儿教育机构(九)研究生教育机构(十)成人教育机构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一)双轨学制(二)单轨学制(三)分支型学制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二)从横向学校阶段分析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第五章教师与学生重点:1.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2.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难点:1.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与途径.
2.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26(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二)教师的职业形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发展的含义(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27第六章课程重点:1.
课程理论流派.
2.
课程类型.
3.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4.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5.
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难点:1.
课程即学习经验.
2.
经验主义课程论.
3.
存在主义课程论.
4.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5.
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二)课程即学习经验(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二、课程理论流派(一)经验主义课程论(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28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二)教材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五)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课程变革(六)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1.
现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
2.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
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4.
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难点:291.
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模式.
2.
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教学的含义(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反展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2.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3.
认知教学理论4.
情感教学理论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二)教学设计的特征(三)教学设计的依据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二)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1.
系统分析模式2.
目标模式3.
过程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教学目标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的含义2.
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二)教学内容设计1.
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302.
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3.
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三)教学时间设计1.
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2.
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
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
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
防止教学时间遗失(四)教学设施设计1.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2.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3.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五)教学评价设计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概说(一)教学策略的含义1.
对教学策略的不同认识2.
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3.
教学策略的定义(二)教学策略的特征(三)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一)讲述策略(二)对话的策略(三)指导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重点:1.
学生生活环境2.
学生心理失范3.
学生行为失范314.
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5.
终身学习难点:1.
知识2.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3.
同辈群体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学生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四)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四)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一)心理学解释(二)社会学解释第二节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32(一)重要他人的概念(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三、学生生活与学习压力(一)学习压力的含义(二)学习压力的现状(三)学习压力影响(四)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三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一、什么是知识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三、生活经验四、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第四节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重点:1.
使学习者认识到班级组织在中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2.
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难点:1.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2.
形成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理念、掌握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方法.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班级组织一、班级组织的概念(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二)班级组织的改造(三)班级组织概念的界定33二、班级组织的发育(一)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二)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三)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四)班级组织的规模三、班级组织的结构(一)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二)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三)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四)班级组织的规模四、班级组织的特点1.
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2.
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
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4.
师生交往的多面性5.
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五、班级组织的功能(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一、班级组织建设二、班级制度管理(一)成文的制度(二)非成文的制度三、班级教学管理1.
确立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
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3.
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4.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四、班级活动的管理第三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二)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34(三)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一)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二)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四)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第十章学生评价重点:1.
学生评价的类型.
2.
学生评价的功能.
难点:1.
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2.
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二、学生评价的标准三、学生评价的类型(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四、学生评价的功能1.
诊断功能2.
导向功能3.
发展功能4.
管理功能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1.
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2.
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3.
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354.
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5.
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一)认知学习评价的种类(二)测验的有效编制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一)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二)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实施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一)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类别(二)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个案(三)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一)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标准(二)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重点:1.
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2.
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3.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关系.
难点:1.
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3.
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36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一)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应当具备的素养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一)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二)分析问题(三)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四)实践尝试行动策略(五)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六)总结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如何进行调查二、如何进行观察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1.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2.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难点:1.
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2.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一)欧美教育革新运动37(二)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三)19世纪末一20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70年代)(一)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二)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一、学前教育(一)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二)学前教育趋于普及(三)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二、初等教育(一)初等教育的普及(二)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三)初等教育的生师比三、中等教育(一)增加入学机会(二)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三)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四、高等教育(一)规模的扩大(二)结构的多样化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全民教育38二、教育民主化三、教育信息化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教育的个性化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包括十二个专题(章),各专题的内容详见大纲的本文部分.
课堂教学共需48个学时,各专题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2第二章教育功能22第三章教育目的112第四章教育制度22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12第六章课程314第七章课堂教学314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22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314第十章学生评价44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22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22合计27532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版.
(二)参考文献[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9[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0《普通话》课程教学大纲MANDARIN执笔者:杨永红何敏怡审核人:钟媚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普通话》是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通识专业课,是在理论指导下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
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能用规范标准或比较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和说话.
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及有关规定,把握应试要领,使学生能顺利地通过测试并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
本课程包括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普通话声母、普通话韵母、普通话声调、普通话音变、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简介、模拟测试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41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普通话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通过正确的普通话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有流利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为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表达基础.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1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普通话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通过正确的普通话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有流利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为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打下良好的语言表达基础.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1(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学习与训练,学生能熟练地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并掌握音变,具有一定的用普通话辨正方言的知识和技能,词汇、语法较少差错;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的词语、朗读、说话训练和学生的专业,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使学生具有流利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目标一: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知识与相关概念.
目标二:具备较强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能用规范标准或比较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目标三: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
(二)考核方式1)本课程采用模拟测试的方式完成考核.
2)本课程的命题考试主要侧重对学生进行字词、朗读、说话等方面的综合测查,以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42(三)成绩评定本课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和平时练习.
其成绩比例为:总成绩=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训练情况等)4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第1.
1节语音的性质第1.
2节语音的基本概念第1.
3节《汉语拼音方案》第二章普通话声母第2.
1节声母的发音部位第2.
2节声母的发音方法第2.
3节声母的分类第2.
4节声母辨正第三章普通话韵母第3.
1节韵母的分类第3.
2节韵母的发音第3.
3节韵母辨正第四章普通话声调重点:语音的性质;语音的基本概念难点:语音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课堂讲授与课内训练完成.
重点: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声母辨正难点:声母辨正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导,讲练结合.
讲授、示范、训练、讨论等常规方法贯穿教学过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重点:韵母的分类;韵母的发音;韵母辨正难点:韵母辨正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导,讲练结合.
讲授、示范、训练、讨论等常规方法贯穿教学过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重点:调值与调类;声调辨正难点:声调辨正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导,讲练结合.
讲授、示范、训练、讨论等常规方法贯穿教学过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3第4.
1节声调的性质与作用第4.
2节调值与调类第4.
3节普通话的声调和调号第4.
4节声调辨正第五章普通话音变第5.
1节语流音变现象第5.
2节各种语流音变现象的发音、特点及规律一、变调二、轻声三、儿化第六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简介第6.
1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规定第6.
2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第七章模拟测试一、读字词二、朗读短文三、命题说话具体要求:准确把握普通话的声韵调及音变,熟练并准确掌握测试短文60篇的朗读,熟练掌握并流畅准确、合乎语法规范地进行30个命题说话.
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第一章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10.
50.
52重点:各种语流音变现象的发音、特点及规律难点:轻声和儿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导,讲练结合.
讲授、示范、训练、讨论等常规方法贯穿教学过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重点和难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和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是普通话测试基本要求和相关规定的学习,课堂讲授与模拟训练完成.
重点和难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模拟测试44第二章普通话声母4.
540.
594第三章普通话韵母4.
540.
594第四章普通话声调1121第五章普通话音变1.
520.
541第六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简介1.
50.
52第七章模拟测试44合计141623210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01.
(二)教学参考书[1]高廉平.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修订版)[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07.
[2]马显彬.
普通话训练教程[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0.
[3]宋欣桥.
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02.
[4]广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组、广东省普通话培训研究中心.
广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专用教材[M].
北京:中国和平音像出版社,2013.
01.
八、其他说明作业形式主要为课外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的内容.
期末的模拟测试为口试,教师与学生一对一随堂进行,其成绩作为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45《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大纲IntroductiontoEducationalTechnology执笔者:蒋家傅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等二、课程简述《教育技术学导论》是一门引领学生步入该领域、了解该专业的导入性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特征、研究范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等.
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性质特点、对象范畴、核心思想、基本理念、研究方法、实践领域和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育技术学导论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46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6具有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英语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5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其发展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上得到提高与改善.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到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懂得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研究框架;472、初步掌握教育技术专业研究领域的方向与内容等知识;3、知道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目标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安排与学习方式.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等基本知识.
5、能够根据本学科的发展方向,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考核方式理论考试与专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理论考试采用开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专业发展规划与期末考试组成.
专业发展规划占50%,期末考试(开卷)占50%.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重点:1.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2.
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3.
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难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一、技术/教育技术及其发展概述二、国外教育技术发展沿革三、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四、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第二节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一、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与内容第三节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一、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的发展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二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48重点:1.
学习理论2.
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3.
教学与课程论难点:学习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学习理论一、学习理论概述二、信息技术与有效学习第二节教学与课程论一、教学过程二、教学结构三、课程理论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与教学第三节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一、系统科学理论概述二、传播的概念及其与教育的关系三、系统科学与教育传播的关系第三章教育技术的技术基础重点:1.
技术观与教育技术2.
视听技术3.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4.
网络与通信技术难点:1.
技术观对教育技术的启示2.
人工智能技术3.
云计算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技术观与教育技术一、技术观的流派二、技术观对教育技术的影响第二节视听技术49一、视觉型媒体二、听觉型媒体三、视听型媒体第三节多媒体计算机一、概述二、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第四节网络与通信技术一、概述二、网络系统三、网络与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五节教育新技术一、云计算二、物联网三、大数据四、虚拟现实五、人工智能六、互联网+第四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重点:1.
教育技术学常用的研究方法2.
如何进行教育研究设计3.
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价4.
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难点:如何进行教育研究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一、研究方法的含义二、研究方法的分类第二节教育技术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一、实验研究方法二、质的研究方法三、案例研究方法四、人种志研究方法50五、开发性研究方法六、对话分析研究方法七、调查研究方法第三节如何进行教育研究设计一、明确研究问题二、文献检索三、数据资料的分析四、研究结果的判断和推理方法第四节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一、确定调查课题和调查项目二、选择调查对象三、确定调查方法与手段四、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五、实施调查六、整理与分析调查资料七、撰写调查报告第五节、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价一、研究论文的结构二、研究论文的评审标准三、国际GCCCE会议论文评审指标四、实验报告评价标准第五章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重点:1.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2.
信息技术教育3.
MOOC、SPOC与在线教育难点:MOOC、SPOC与在线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一、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研究二、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研究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第二节数字媒体技术一、数字媒体技术概述51二、数字媒体的采集与制作三、数字媒体的应用第三节教育软件工程一、教育软件工程概述二、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三、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四、教育类其他软件的开发第四节现代远程教育一、远程教育概述二、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三、远程学习的关键特征与学习支持四、远程教育管理与人员素质五、MOOC、SPOC与在线教育第六章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方向重点:教育电子装备,智慧校园、STEAM与创客教育难点:智慧校园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企业电子培训与绩效技术一、E-learning在企业中的应用二、绩效技术第二节教育装备一、教育装备概述二、教育装备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一、智慧教育概述二、智慧校园的内涵、特征与构建模式第四节STEAM与创客教育一、STEAM教育内涵、特征与模式二、创客、创客空间、创客教育52六、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课程学习指导22(布置"专业学习规划"研究项目)1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4261.
小组作业:给"教育技术学"下定义2.
小组作业: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向,讨论该方向的培养目标,可能的就业机会,以及课程体系.
撰写一份该培养方向的选课计划2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4261.
小组讨论,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什么学习方法更有效,并说出理由.
2.
个人画思维导图总结理论基础.
3教育技术的技术基础42(讲座)6个人画思维导图总结本章内容4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42(讲座)6小组合作,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章内容5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44作业:"职业生涯设计"项目研究,组织小组长研讨"如何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新方向22"职业生涯规划"项目研究(研究性学习)合计24040432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
教育技术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第1版.
(二)参考书:53[1]李艺,颜士刚.
教育技术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第1版[2]南国农.
信息化教育概论(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第2版[3]LeslieMoller,JasonBondHuett.
21世纪的学习和教学技术:前景瞻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2,第1版.
[4]李克东.
技术变革教育的探索.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1,第1版.
[5]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
21世纪技能.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0,第1版八、其他说明(一)课堂教学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功能,课程采用两个结合.
第一,将课堂讲授和专家讲座结合起来;第二,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实施"混合式教学".
(二)课程实践与作业1、让学生深入到和教育技术专业相关的学校、企业中去.
通过访谈、实习、兼职等多种方式,了解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需求,明确教育技术的就业方向.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深入调查的能力;2、学生需要完成两大作业.
个人专业学习规划和调查报告,可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
其中,个人专业学习规划计占期末总评成绩30%.
调查报告占期末总评成绩20%.
通过作业实践,强调科研的规范性,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树立学生的科研态度.
(三)教学评价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除了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的掌握,应增加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反思能力的考察,引导学生提高和改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
54《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EducationalCommunicationcourseteachingprogram)执笔者:何芳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等.
二、课程简述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
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
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育传播学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55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6具有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
0.
1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4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育传播学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5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可以阐释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及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基本概念如教育信息和符号,教育传播的过程和模式、教育传播的通道和媒体、教育传播环境、教育传播效果等和基本理论的体系.
并能运用教育传播理论和方法,如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教学传播环境的优化原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合理的选择最优的媒体等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考核目的是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后是否可以阐释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56体系.
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成绩评定为本课程的考核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作业、平时表现三部分组成,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50%、作业占30%、平时表现占2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绪论重点:传播的类型和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难点: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教育传播学构成要素.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第一节传播概述……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三、传播的功能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学的概念二、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三、教育传播的演进四、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第三节教育传播学一、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二、我国教育传播学的建立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重点: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难点:编码、译码、信息、信号、媒体信道编码、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源译码.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第一节教育传播的过程一、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57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三、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第二节教育传播模式一、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三、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简述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重点:教育信息的含义、来源和特性;符号的定义、分类及本质;语言符号及教育应用;非语言符号及教育应用.
难点:语言符号的教育应用;非语言符号的教育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非语言符号的教学应用等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第一节教育传播信息一、信息二、教育信息的来源与特性三、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节教育传播符号一、符号二、语言符号及其教育应用三、非语言符号及其教育应用四、教育传播中的符号互动原理五、教育活动中多的符号传播系统第四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重点: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构成及干扰;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畅通的关键;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及特性;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及利用.
难点: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及利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58第一节教育传播通道一、教育传播通道的概念二、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三、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第二节教育传播媒体一、教育传播媒体的概述二、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三、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与特点第三节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与利用一、教育传播媒体选择利用的一些观点二、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选择模型三、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教学策略第五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重点:教师的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学生的传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教师与学生的传播心理.
难点: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心理因素.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根据重点知识设计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资料,上课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
第一节教育传播中的教师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二、教师的传播行为三、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节教育传播中的学生一、教育传播中学生的角色二、学生的传播行为三、学生的素质要求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传播心理一、教师的传播心理二、学生的传播心理三、师生互动传播机制第六章教育传播环境重点:教育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难点: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
59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第一节教育传播环境一、环境、教育传播环境二、网络传播环境第二节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一、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二、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三、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第三节教育传播环境的评价一、教育传播环境评价的标准二、教育传播媒体评价的内容第七章教育传播中的效果重点: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变迁;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难点:教育传播效果优化原理,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也可以从重点知识设计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资料,上课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
第一节传播效果理论简述一、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二、有限效果论三、强效果论四、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第二节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一、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二、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第三节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与评价一、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60二、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第四节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一、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二、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三、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五、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一绪论22二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224三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4261四教育传播媒体与通道46五教育传播中的教师与学生2241六教育传播环境4261七教育传播效果44合计248323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南国农等著.
教育传播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二)教学参考书[1]奚晓霞等著.
教育传播学教程.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赵健国著.
传播学教程.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李煜编著.
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4]邵培仁著.
传播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彭兰著.
网络传播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八、其他说明无6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ResearchMethodsonEducationalTechnology)执笔者:王玉龙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3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教育学、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传播学后续课程毕业设计(论文)二、课程简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八门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工具学科,兼具专业性和通用性的方法论性质,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形成,严谨、规范的研究习惯与意识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由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构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方法、观察与实地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行动研究法、评价研究法、应答信息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
此外还将深入探讨如何进行研究选题、研究设计、文献查阅与综述、撰写研究方案、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和撰写研究报告等重要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工具、手段,逐步建立良好的研究意识与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素养,基本掌握常用研究方法、数据分析软件及研究论文撰写,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并能深刻体悟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能有意识的将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及相关领域.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62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2课程达成度要求0.
3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2课程达成度要求0.
3(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围绕课题研究的完整流程,系统介绍课题选择、方案论证、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结论报告等内容.
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围绕实际研究案例分析具体的研究方法的实施与应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选题,并围绕实际选题开展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成果汇报,让学生体验课题研究的全流程,培养学生以系统观来审视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
通过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深化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的理解.
并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研究热点及重要领域,把握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的现状与趋势;2.
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3.
了解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明确各类研究方法的特点、联系、适用情境及操作规程;4.
掌握教育技术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工具与手段,包括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635.
分析法、评价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质的研究方法;6.
掌握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的一般工具及方法;7.
掌握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8.
掌握研究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并能初步判断研究方案的优劣及研究报告的价值.
9.
使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研究意识与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素养,体悟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意义与价值(二)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
试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闭卷考试的试题将突出对基本理论的测试,并将理论测试和具体的应用情境相结合,强化应用能力的考察,避免死记硬背.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共同组成,分别占50%.
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与互动、线上学习组成.
分别占平时成绩的25%、25%、20%、30%.
如学生在开课学期内公开发表论文,取得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获得校级及以上科研类获奖,可以获得总评成绩的额外加分(总评成绩不超过100分).
期末闭卷考试笔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3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概述重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难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至第四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五届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课题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与内容.
第一节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征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第二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一、经验方法二、理论方法三、系统科学方法第三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一、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二、探求科学规律三、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第四节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64一、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二、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三、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四、推广应用教育技术成果第五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一、教育技术学研究内容概述二、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重点:研究变量的确定、研究假设的建立、教育技术研究方案的撰写.
难点:教育技术研究方案的撰写.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一份研究方案,结合教师的案例分析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研究方案的撰写与评价.
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择一、研究课题的来源二、课题选择的原则第二节研究变量的确定一、研究变量的类型二、教育技术研究中常见的变量类型第三节研究假设的建立一、假设的一般特征及其作用二、假设的陈述第四节研究样本的抽取一、抽样的基本概念二、常用的抽样方法第五节研究方案的撰写一、研究方案的内容二、典型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案第三章数据资料的收集重点: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
难点:问卷与量表的设计、结构化观察表格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文献检索部分的内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
问卷设计与结构化观察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围绕具体案例分析问卷量表与观察表格的设计,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65第一节文献检索一、文献检索概述二、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三、基于Internet的文献检索第二节问卷调查一、问卷调查概述二、问卷与量表的设计三、调查的实施四、问卷调查研究案例第三节结构化观察一、结构化观察概述二、结构化观察表格的设计三、结构化观察的实施与结果的分析第四章教育技术实验研究重点:教育技术实验设计基本类型、教育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教育技术准实验研究.
难点:教育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教育技术准实验研究.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第三节和第四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概述一、教育技术试验研究的特点二、教育技术试验变量的类型与控制三、教育技术试验研究的类型第二节教育技术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一、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二、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后测设计三、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设计四、所罗门四组设计第三节教育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一、教育技术试验反应变量的选择二、教育技术试验反应的测量方法第四节教育技术准实验研究一、准实验研究的特点二、准实验研究的设计第五节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典型案例66第五章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重点: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描述、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检验.
难点: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描述、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检验.
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并结合案例分析法,第三节主要采用教师演示与学生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描述一、统计描述方法概述二、总体水平特征分析——平面分析模型三、高层次分布特征分析——利用正态分布进行层次分析四、单项内容掌握情况分析——达标度分析第二节教育技术研究数据的统计检验一、差异程度检验原理二、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程度检验三、小样本平均数差异程度检验四、计数资料的差异检验第三节SPSS的应用一、SPSS统计软件概述二、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第六章内容分析法重点:内容分析的步骤、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
难点: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内容分析法的概念、特征与操作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内容分析法概述一、内容分析的意义二、内容分析的步骤三、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第二节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一、特征分析二、发展分析三、比较分析第三节教育技术内容分析典型案例第七章社会网络分析法67重点: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
难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概念、特征与操作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社会网络分析概述一、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二、社会网络分析的特征三、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第二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一、社会网络分析过程和方法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第三节社会网络分析典型案例第八章基于设计的研究重点: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操作过程与操作程序.
难点: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概念、特征与操作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基于设计的研究概述一、基于设计的研究兴起的背景二、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定义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特征四、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第二节基于设计的研究程序一、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操作过程二、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常见模式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典型案例第九章评价研究重点:评价研究的程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难点: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内容分析法的概念、特征与操作过程,掌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环节.
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评价研究概述一、评价研究的概念68二、评价研究的程序三、评价研究的组成要素四、评价研究的类型五、教育技术的评价研究内容六、教育技术评价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指标项的形成二、评价标准的确立三、权重系数的确定四、评价得分的计算第三节教育技术评价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教学课件评价指标体系二、专题学习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三、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四、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第四节教育技术评价研究的典型案例第十章行动研究重点: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难点: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内容分析法的概念、特征与操作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行动研究概述一、行动研究的意义二、行动研究的特征三、行动研究的应用范围四、教育技术行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一、行动研究的模式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与操作程序第三节教育技术行动研究典型案例第十一章质的研究69重点:质的研究的操作程序、质的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质的研究报告的撰写.
难点:质的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质的研究方法的内涵、特征与操作过程.
第一节质的研究概述一、质的研究的定义二、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三、质的研究的操作程序第二节质的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一、访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二、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三、实物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第三节质的研究报告的撰写一、质的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二、质的研究报告典型案例第十二章究论文的撰写重点:研究论文的结构、研究论文的撰写.
难点:研究论文的撰写.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研究论文的结构、内容与撰写,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研究论文的类型与结构一、研究论文的类型二、研究论文的结构第二节研究论文的撰写一、准备工作二、撰写初稿三、修改定稿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概述1122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64101703数据资料的收集5514教育技术实验研究225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886内容分析法2137社会网络分析法5168基于设计的研究2139评价研究2210行动研究21311质的研究2212研究论文的撰写22合计399482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谢幼茹,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
(二)教学参考书[1]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04.
[2]杨晓明.
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05.
[3]威廉威尔斯曼著.
袁振国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06.
[4]马云鹏.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06.
[5]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03.
.
八、其他说明无71《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LearningSciencesandLearningTechnologies)执笔者:胡畔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学时;课外学时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二、课程简述《学习科学与技术》是面向教育技术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要之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同学们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了解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拓展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时空,为培养新一代文理兼备、紧跟世界教育信息化潮流、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合格本科毕业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学习科学与技术培养规格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主要的信息技术;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72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学习科学与技术培养规格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主要的信息技术;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科学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技术、脑科学等方面关于学习的理论,较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学习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
学习和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更新.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理解国内外主要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方法;2.
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法、工具、技术与手段;3.
运用新的学习观念与方法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纳多元智能评价理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评价手段,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个人学习成果评价与团队学习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
主要评价内容:1.
小论文2.
团队和个人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成果.
(三)成绩评定本课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上,平时成绩占50%—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50%;平时成绩由个人学习成绩和团队学习成绩组成,其中个人学习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组成,学习团队成绩为小组协作完成作业成绩.
期末考试采取写小论文的形式.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导论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终身学习者73重点:课程目标与教育理念.
难点: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习科学与技术》二、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三、怎样学好这门课第二章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重点:e-learning、"21世纪能力素质"、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教育目标模式的影响.
难点: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第一节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一、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及其文化内涵二、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引发的革命三、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第二节人类学习方式及其历史演变一、什么是学习方式二、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三、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也更困难四、关注和参与E-Learning引发的学习革命第三节信息素养和教育目标模式的时代转变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意义二、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三、创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生存新时代第三章思维导图与可视化学习重点:思维导图绘制难点:知识可视化工具学习与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第一节思维导图概述一、什么是思维导图二、思维导图的产生背景和定义三、思维导图的脑科学依据第二节思维导图绘制一、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工具二、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与规则74第三节知识可视化一、知识可视化概述1.
知识可视化的由来2.
知识可视化的定义3.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二、几种知识可视化工具1.
概念图(ConceptMap)2.
认知地图(CognitiveMaps)3.
因果图(CausalMaps)4.
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s)5.
思维地图(ThinkingMap)第四章学习究竟是什么重点:心理学不同学习流派对学习的理解;教育学学习定义,学习观念的更新.
难点:心理学对学习研究;教育学学习定义的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第一节经验中的学习概念及其演变一、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概念及其局限二、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学习"概念的理解三、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的"学习"定义和当前流行的"学习"概念第二节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研究与认识的深化一、从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二、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三、将心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理论的探索第三节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定义第五章人是如何学习的重点:专家与新手在学习与认知上的差异;信息加工心理学对学习机制的研究;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元认知理论.
难点:专家与新手在学习与认知上的差异;元认知概念与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第一节让学习科学的前沿探索进入大学生学习的课堂一、学习科学主题的时代转变二、专家学习智慧的发现三、专家与新手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差异第二节感觉与记忆的重新解读75一、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二、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模型三、脑科学与学习生理基础研究的深化四、大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策略第三节从记忆和陈述信息到发现和使用信息一、人总是基于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三、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方法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新型师生关系第四节在反思性学习中发展元认识能力——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一、元认知的涵义二、元认知的作用三、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第六章学习的类型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重点: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应该是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者要善于在反思中分析和认识自己学习的个性特点.
难点: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差异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第一节学习的分类一、根据学习对象和内容划分学习类型二、依据学习方式划分学习类型第二节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一、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学习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三、多元智能与个性差异第七章学习评价与学习效率重点:全面掌握学习评价理论,更新评价观.
难点:新评价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第一节学习评价——为学习照镜子一、什么是学习评价二、学习评价的功能三、学习评价的主要类型四、学习评价新理念76五、学习的自我评价第二节学习评价技术一、测试:古老而常用的评价技术二、档案袋评价:再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三、量规:开发能体现"标准"的规则四、学习契约:对你自己的学习负责五、反思评价表:培养反思力六、概念图评价:展示可视化思维第三节追求高效率的学习一、什么是学习效率二、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分析三、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第八章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技术重点:学习化团队的六要素和基本技能,需结合本课程整个学习过程的应用与实践.
难点:深度汇谈、系统思考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第一节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一、个体学习、协作学习与团队学习二、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开展团队学习三、本课程为什么要开展团队学习第二节在团队学习中创建学习型组织一、概念的界定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评价二、团队的组建三、信任关系的建立四、形成共同愿景五、制定并实施团队学习计划六、营造高效的团队学习氛围七、反思与总结第三节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策略与艺术一、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二、完善共同愿景三、改善心智模式四、深度汇谈五、系统思考77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他小计第一章导论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终身学习者421第二章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461第三章学习究竟是什么5161第四章人是如何学习的5161第五章学习的类型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441第六章学习评价与学习效率3161第七章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技术3161合计284327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桑新民.
学习科学与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版(二)教学参考书[1]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2]李林英,李翠白.
思维导图与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新探.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3]梁宁建.
当代认知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4]施良方.
学习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1版八、其他说明本课程采取讲授、自学、研讨、调查研究与学年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以介绍课程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为主,压缩讲授时间;学生采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团队协同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科学范畴体系的总体把握与分专题深入研究结合,学习科学的探究与学习技术的修炼相结合,锻炼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如读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选题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答辩能力等,尤其要注重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以上能力和方法和技能).
78《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执笔者:孔晶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14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导论》后续课程《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中小学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培训方案与课程设计》二、课程简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系统设计》综合各种学术理论自成体系,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是以系统方法为基本手段,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以学生特征为出发点,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要求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应用系统方法,从整体上设计、试行和评价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79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学系统设计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2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4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7掌握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环境的设计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指标点3-4具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
0.
1指标点3-6具有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
0.
1指标点3-7具有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0.
1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1.
680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学系统设计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2指标点2-5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4指标点2-6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7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1.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将依托三大实验,分别为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系81统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在线学习活动的O2O混合式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单独建立纸质笔记本,针对每一知识点、每一技能的学习,启发学生使用关键词、思维导图、鱼骨图、概念图、KWLH表等各种不同的知识表征工具,将学生的知识进行可视化,并呈现于纸质笔记本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协作能力及专业相关能力等.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2.
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初步具有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3.
能够熟练地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4.
能够独立完成从需求分析到成果评估的一系列操作,并结合相关技能最终完成一个教学设计产品.
5.
激发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有意在我国教育和教学领域中去实践和创新的情感.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查包括:作业、小组讨论、出勤情况等;期末考试: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本课程的成绩评定由闭卷考试成绩、实验作品、平时考查三部分组成,其中闭卷考试占50%、实验作品占40%、平时考查1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重点: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学科性质、应用范围.
难点: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围、理论基础、基础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学科性质、应用范围、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等内容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针对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中值得对比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同时借助超星慕课平台,将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呈现于平台之上,并开展多元化评价.
第一节教学系统设计概述一、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二、教学系统设计的由来和发展历程82三、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四、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第二节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和应用范围一、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二、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围三、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第三节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一、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二、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三、系统方法与教学设计四、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第四节教学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一、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二、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第五节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一、教学设计模式的含义及功能二、几种重要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三、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重点: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难点:教学目标的阐明和分析方法,编写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由教师讲授、启发式学习+纸质文本探究进行,教学目标案例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案例实践、编写教学目标纳入项目式学习中进行.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一、教学目标的含义二、教学目标的功能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二节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阐明一、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二、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第三章学习者特征分析重点: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学习动机、学习风格.
难点:如何分析学习者特征.
83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关学习者起点能力、起点能力的组成要素、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内容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启发式学习+纸质文本探究进行.
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案例分析、实践、小组讨论纳入项目式学习中进行.
第一节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一、认知能力二、认知结构三、特定知识和能力基础第二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一、学习态度二、学习动机的内涵三、学习动机的分类四、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第三节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一、学习风格的内涵二、学习风格的激发和维持三、学习风格理论模型第四节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一、终身教育二、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第五节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一、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特征分析第四章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重点:典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及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难点:选择与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内涵、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的内涵、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的内涵等内容以教师讲授、启发式学习+纸质文本呈现的方式进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案例分析、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案例分析、相关实践等纳入项目式学习中进行.
第一节相关概念一、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二、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节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一、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841.
接受学习模式2.
五步教学模式3.
掌握学习模式二、典型的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教学策略1.
先行组织者策略2.
九段教学策略3.
情境一陶冶教学策略4.
示范一模仿教学策略第三节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一、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1.
发现式学习模式2.
探究式/探究性/研究性学习3.
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式学习(PBL)二、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1.
支架式教学策略2.
抛锚式教学策略3.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4.
启发式教学策略5.
自我反馈教学策略6.
探究式学习策略7.
协作学习策略第五章学习环境设计重点:学习环境的理解,教学媒体的选择.
难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环境的内涵、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设计、人际学习环境的设计等理论部分的内容由教师讲授、启发式学习+纸质文本探究的形式进行,物理学习环境选择的案例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的案例分析、学习资源设计的案例分析、人际交互学习环境的案例分析、相关实践等纳入项目式学习之中.
第一节学习环境概述一、什么是环境二、什么是学习环境三、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第二节物理学习环境设计一、物理学习环境设计对学习的影响85二、物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相关研究第三节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一、教学媒体概述二、课堂教学中常用教学媒体的特性三、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和方法四、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第四节学习资源和工具的选择、设计与开发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二、认知工具的选择与提供第五节人际学习环境设计一、人际环境设计概述二、课堂氛围营造策略设计三、交往动机激发策略设计四、课堂问题行为调控策略设计第六章教学评价重点: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学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的分类、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难点:如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学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的分类等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呈现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的案例分析、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案例分析、相关实践纳入项目式学习之中.
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一、何为评价二、何为教学评价第二节教学评价的标准第三节教学评价的内容第四节教学评价的分类一、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自身评价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第五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一、思维导图二、博客三、问卷星86四、电子档案袋五、作品和展示六、学习分析技术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教学系统设计概论662教学目标分析42613学习者特征分析42614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126185学习环境设计42616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4261合计3414485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何克抗主编.
教学系统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年,第二版.
(二)教学参考书[1]何克抗等著.
教学系统设计.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2]威廉.
霍顿著.
吴峰等译.
数字化学习设计.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3]R.
A.
瑞泽等.
祝智庭等译编.
教学设计和技术.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4]杨九明,梁林海编著.
教学设计和技术.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八、其他说明无.
87《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教学大纲(Creativethinkingandmethod)执笔者:王玉龙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4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该课程融合了创新思维原理、创新思维方法与创新思维工具及创新思维实践四个层次内容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
本课程围绕TRIZ创新方法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游戏化教学、问题教学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理解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初步形成创新实践能力.
在课程评价方面,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实施学生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采取以作品为主的评价方式,并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灵活选择作品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88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主要通过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及学生自主创作实践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围绕TRIZ创新方法体系,从创新思维原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工具及创新思维实践四个层次方面进行系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学术基金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有意识地应用课程中所涉及的创新思维原理与方法,自主开展创新实践,将课程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逐步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理解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形成创新实践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理解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初步形成创新实践能力;2.
使学生掌握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质疑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包容性思维、联想性思维、等常见的创新思维;3.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掌握突破心智枷锁的思维方式、方法;4.
使学生掌握头脑风暴法、因果分析法、多屏幕法、金鱼法、形态分析法、和田十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5.
使学生掌握TRIZ创新思维与发明问题解决方法体系及其应用;6.
使学生理解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和创意产品的产生过程,并能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独立完成一个创意作品.
(二)考核方式采用作品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以下四类作品中选择一件完成.
每组3-5名学生.
采用演示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答辩评委由学生评委与教师共同组成,学生评委由学生自主推荐产生.
其中师评成绩占40%,学生评价占60%.
1.
创新案例制作.
采用创新思维方法或工具,完成创新问题的解决或创意产品的设计.
并将整个创新过程以文档或视频形式制作成创新案例;2.
创意视频的创作.
主题不限,可以是公益广告、产品广告、宣传片或教学短片等多89种形式;3.
创业策划方案.
至少包括市场需求分析、竞品分析、业务描述、运营模式等核心内容;4.
具有一定创意的平面设计、三维动画、二维动画、AR、VR、程序软件或其他实物形式的产品或产品原型;5.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游戏、活动的设计,要求同时提供文案与视频(演示如何开展创新思维训练).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考核成绩与平时成绩共同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讨论与互动.
其中,期末考核占50%,平时成绩占50%.
期末考核采用作品考核的方式.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创新思维概述重点:创新思维的概念、特征与要素难点:创新思维的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础性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核心概念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创造力测试一、创造力自测二、自测结果分析第二节创新思维概述一、案例引入一二、创新思维核心概念三、创新思维的特征与要素第二章"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重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难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础性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什么是"互联网+"一、什么是"互联网+"二、"互联网+"与新常态三、全球创新指数四、全球连接指数90第二节"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一、跨界融合二、创新驱动三、重塑结构四、尊重人性五、开放生态六、连接一切第三节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一、什么是大数据二、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第三章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重点:常见的定式思维难点:如何克服思维定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探讨如何克服思维定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一、心智模式二、心智枷锁第二节常见心智枷锁一、十大心智枷锁二、传统思维定式三、书本思维定式四、经验思维定式五、权威思维定式六、从众思维定式第四章创新思维方式重点: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难点:创新思维训练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创新思维基本原理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应用,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形象思维一、形象思维案例二、形象思维概念三、形象思维的训练91第二节直觉思维一、直觉思维案例二、直觉思维概念三、直觉思维的训练第三节灵感思维一、灵感思维案例二、灵感思维概念三、灵感思维的训练第四节发散思维一、发散思维案例二、发散思维概念三、发散思维的训练第五节系统思维一、系统思维案例二、系统思维概念三、系统思维的训练第六节质疑思维一、质疑思维案例二、质疑思维概念三、质疑思维的训练第七节类比思维一、类比思维案例二、类比思维概念三、类比思维的训练第八节逆向思维一、逆向思维案例二、逆向思维概念三、逆向思维的训练第九节包容性思维一、包容性思维案例二、包容性思维概念三、包容性思维的训练第十节联想性思维一、联想性思维案例92二、联想性思维概念三、联想性思维的训练第五章创新技法重点:常见的创新方法、创新方法的实施难点:创新方法的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础性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通过问题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围绕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头脑风暴法一、头脑风暴法简述二、头脑风暴的实施第二节因果分析法一、因果分析法简述二、因果分析法的实施第三节多屏幕法一、多屏幕法简述二、多屏幕法的实施第四节金鱼法一、金鱼法简述二、金鱼法的实施第五节形态分析法一、形态分析法简述二、形态分析法的实施第六节和田十二法一、和田十二法简述二、和田十二法的实施第六章TRIZ之发明原理与应用重点: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常用发明原理难点:技术系统、矛盾与冲突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础性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发明原理的具体应用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TRIZ概述一、TRIZ创新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二、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93三、TRIZ的核心思想与核心概念第二节常用发明原理及其应用一、分割原理二、抽取原理三、预先作用原理四、反向作用原理五、动态特性原理六、机械振动原理第七章矛盾矩阵重点:39个工程参数、矛盾矩阵.
难点:应用矛盾矩阵解决技术矛盾.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础性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如何应用矛盾矩阵解决技术矛盾等内容,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39个工程参数一、39个工程参数的内涵解析二、39个工程参数的分类体系第二节矛盾矩阵一、矛盾矩阵概述二、矛盾矩阵与发明原理的关系三、矛盾矩阵的实施步骤第三节矛盾矩阵应用案例第八章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重点:物理矛盾、应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
难点:定义物理矛盾、应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础性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如何应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等内容,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物理矛盾一、什么是物理矛盾二、定义物理矛盾三、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的关系第二节物理矛盾分离方法一、时间分离二、条件分离三、空间分离94四、系统级别上的分离第三节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的案例第四节分离方法与发明原理的对应关系第九章科学效应与创新应用重点:创新中的社会效应与科学效应难点:社会效应及科学效应的创新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础性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法,并基于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效应与社会效应一、羊群效应二、蝴蝶效应三、青蛙效应四、木桶效应五、酒与污水定律六、蘑菇管理七、80/20效率法则第二节科学效应及其作用一、常见科学效应二、科学效应的作用第三节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一、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二、科学效应的作用第四节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一、案例分析二、科学效应的应用第十章创新实践重点:创意作品创作与演示难点:创新作品创作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实地观摩、学术讲座、自主创作、汇报演示等多种方式.
一、实地考察与观摩根据授课学生规模灵活安排.
让学生赴创客空间、创客工场等物理空间进行实地考察与观摩.
二、学术讲座与研讨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与研讨活动.
95三、学生自主创作与演示学生自主创作创意作品,并进行汇报与展示.
四、创新实践活动指导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等.
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创新思维概述2132"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223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2134创新思维方式3145创新技法3146TRIZ之发明原理与应用3147矛盾矩阵2138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2139科学效应与创新应用2210创新实践44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合计2147321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周苏,王硕苹.
创新思维与方法.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6.
09.
[2]赵锋.
TRIZ创新思维与发明问题解决方法.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7.
04.
[3]王竹立.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10.
[4]张晓芒.
创新思维方法概论.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05.
[5][美]蒂娜.
齐莉格著秦许可译.
创意力:11堂斯坦福创意课.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08.
八、其他说明第10章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节进行.
96《摄影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BasicPhotoTechnology)执笔者:贺红星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摄影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视摄像、电视编导与制作等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介绍摄影的发展史、摄影的功能、镜头和相机及其的基本结构原理、类型和选购、使用知识,光圈、快门的基本知识、使用技巧,胶卷的基本知识、摄影曝光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摄影构图的基本知识与创作手法,摄影家的眼光与摄影作品欣赏,各种专题摄影的技巧,数码摄影的基本知识及其后期制作技术等.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摄影技术基础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0.
1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97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摄影技术基础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0.
1指标点2-6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通过介绍摄影的发展史、摄影的功能、镜头和相机及其的基本结构原理、类型和选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光圈、快门等基本知识和使用技巧;摄影曝光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摄影构图的基本知识与创作手法;作品欣赏;各种专题摄影的技巧;数码摄影的基本知识及其后期制作技术等,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为以后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提供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初步掌握摄影的基础知识;2.
掌握照相机及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3.
初步掌握数码摄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以及数码图片的处理、输出技术;4.
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技法;5.
培养摄影艺术素养;6.
初步掌握旅游摄影、舞台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风光摄影等专题摄影的基本知识.
(二)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作品提交).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即技术性较强的特点,本课程采取开卷考试,具体为提交若干类若干幅摄影作品,通过摄影作品的主题、构图、用光等技法和艺法方面进行作品的评价.
摄影作品质量过关,或者相比于学习前有大幅的提升,就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作品提交评价成绩、实验成绩(设有两个综合性实验,实验虽然分组进行,但每一个同学需独立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不得有重复、抄袭的现象))、考勤共同组成,分别占50%、40%、10%.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98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摄影的发展史一、传统摄影二、数码摄影第二节摄影的功能一、形象纪实二、凝固历史三、延伸人的视觉第三节摄影家的眼光一、鲜明的主题二、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三、画面简洁第二章镜头第一节透镜与加膜一、透镜的种类与片组二、单层加膜与多层加膜第二节焦距与口径一、焦距与成像效果二、口径与大口径的优点第三节镜头的选择一、标准镜头二、广角与超广镜头三、远摄与超远摄镜头四、鱼眼镜头与反射式镜头五、变焦镜头重点:摄影的发展史、摄影的功能难点:摄影家的眼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相关课件进行自主学习.
重点:焦距与口径、镜头的选择难点:镜头的像差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相关课件进行自主学习.
99六、特殊镜头第四节镜头的像差一、球差与色差二、畸变与像散三、场曲与彗差(三)图像基本处理(四)图像后期处理第三章数码摄影重点:数码照相机难点:数码照相机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相关课件进行自主学习.
一、数码摄影简介(一)数码摄影发展概要(二)技术机图像化发展概要(三)数码摄影基础第四章曝光与测光重点:正确认识曝光、曝光量估计难点:相机测光系统的性能与运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相关课件进行自主学习.
二、数码照相机(一)数码相机的选择(二)镜头和存储介质(三)拍摄设置(四)其他机内设置(五)取景与拍摄三、数码相机系统(一)前期拍摄(二)图像前期管理100三、点测光表与闪光测光表四、EV值的含义与用途第五章摄影用光重点:光的作用、特性与方向、影调与质感难点:影调与质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相关课件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正确认识曝光一、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二、影响曝光量调节的客观因素三、影响曝光量调节的主观因素第二节曝光量估计一、室外曝光量估计二、室内曝光量估计三、"宁多勿少"与"梯级曝光法"第三节相机测光系统的性能与运用一、反射式测光原理二、平均、偏重、部分测光、点测光与多点测光三、外测光、TTL测光、TTL-OTF测光与TTF测光四、硫化镉与蓝硅光敏元件五、自动曝光补偿六、测光系统的使用技巧第四节独立式测光表一、反射式测光表的使用技巧二、入射式测光表的使用技巧101第一节光的作用一、造型作用二、拍摄主体作用第二节光源种类一、自然光二、人工光三、混合光四、红外线光第三节光的特性一、光位二、光强三、光质四、光比五、光型六、光色第四节光的直射和反射一、直射光二、半直射光三、散射光四、室内自然光第五节光的方向一、顺光二、前侧光三、侧光四、顶光五、侧逆光六、逆光102第六节影调一、影调的种类二、影调的反差三、影调的控制处理四、影调的运用三、质感的表现第六章摄影构图重点:拍摄点与画面变化、稳定、空白与三分法、光线与造型效果难点:色调与影调、摄影视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相关课件进行自主学习.
一、影调的种类二、影调的反差三、影调的控制处理第七节质感一、什么是质感二、光线的运用第一节取景与视点一、取景二、画面视觉中心第二节环境与透视一、前景二、背景三、环境构图四、线条透视五、阶调透视第三节摄影构图法则一、多样和统一二、照应三、均衡四、空白五、对比第四节色调与影调103一、摄影视觉二、摄影视觉与镜头感第七章专题摄影重点:旅游摄影、舞台摄影、人像摄影难点: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相关课件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体育摄影二、风光摄影拍摄要求三、风光摄影技巧五、溶洞摄影四、影调的运用第五节摄影视觉一、体育摄影概念二、体育摄影拍摄要领三、体育摄影技巧四、不同体育项目摄影五、体育摄影作品欣赏第二节舞台摄影一、舞台摄影要领二、舞台摄影拍摄技巧三、作品欣赏第三节风光摄影一、风光摄影概念四、风光摄影作品欣赏第四节人像摄影一、人像摄影的分类二、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三、人物摄影的拍摄手法第五节旅游摄影一、旅游准备二、旅游留念摄影三、旅游风景摄影四、风土人情摄影104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绪论2212镜头2213数码摄影22414曝光与测光42615摄影用光24616摄影构图24627专题摄影2464合计16163211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杨绍先等.
摄影技术与艺术(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
(二)教学参考书[1]陈琳.
数字影像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美国纽约摄影学院著,李之聪等译.
摄影教材.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唐东平.
摄影构图.
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4]颜志刚.
摄影技艺教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三版.
[5]刘灿国.
数字摄影.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第1版.
八、其他说明无105《摄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CameraTechniques)执笔者:唐春生审核人:孔晶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2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摄影技术基础等后续课程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数字影视创作等二、课程简述《摄像技术》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视摄像过程中操作技术、拍摄技艺,培养他们的镜头感、画面的造型能力,能够进行新闻、纪录片、微电影等不同类型节目的拍摄工作,能拍摄符合节目主题要求和后期编辑需要的画面素材.
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拍摄能力,提高他们理论水平、欣赏水平、艺术修养及用电视镜头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摄像技术课程后,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摄像技术和技巧,而且要掌握摄像艺术,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地溶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掌握电视摄像技术.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摄像技术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106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摄像技术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6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7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107(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开放实验和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开展实验实践,在做中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视摄像艺术和技术、技能,学会使用电视摄像机,了解电视摄像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电视摄像的专业技巧,培养学生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使学生电视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和影像出版部门从事摄像的创作工作,为走进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了解电视摄像机的结构、原理,掌握其基本操作使用方法;2、掌握景别、拍摄方向角度、运动摄像、轴线规律等摄像技巧;3、掌握摄像用光、构图等摄像艺术;4、培养摄像过程中的剪辑观念;5、了解电视新闻、纪录片等各种类型电视节目的摄像创作艺术;6、了解电视摄像师的素质要求.
(二)考核方式理论考试与实验考核相结合.
理论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考试的内容以电视摄像的基础理论知识、摄像艺术和技巧、摄像机的操作使用方法为主,要求学生能利用掌握的相关的理论进行影视节目的场景设计、创意拍摄.
实验考核采用现场操作考核和要求学生提交自己拍摄的电视节目作品,对学生每个实验的作品评价获取实验成绩.
(三)成绩评定理论考试占50%,实验考核占40%,平时出勤考核占10%.
期末闭卷考试笔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电视摄像机重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难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一、镜头的工作原理二、光电转换原理三、录像系统第二节摄像机的种类和结构108一、摄像机的种类二、摄像机的结构第三节摄像机的基本操作一、摄像机的调试二、执机方式三、摄像机的使用和拍摄注意事项四、摄像机及其的维护和保养第四节摄像机的技术特点一、所拍画面"立等可见"二、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条件摄像机才能正常工作三、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二章摄像机的视点与镜头效果重点:摄像机的视点与画面效果、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难点: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摄像机的视点与画面效果一、拍摄方向二、拍摄高度三、景别四、景别的应用第二节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一、固定镜头二、运动镜头三、推摄四、拉摄五、摇摄六、移摄七、跟摄八、升降拍摄九、综合运动拍摄十、其他镜头第三节摄像机的叙述角度第四节轴线与三角形原理109一、轴线规律二、三角形原理第三章电视摄像用光原理重点:电视摄像中自然光的运用、人工光的画面表现.
难点:电视摄像中人工光的画面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电视摄像用光与画面造型一、光的物理特性二、电视摄像用光的种类三、电视摄像用光第二节电视摄像中自然光的运用一、自然光的概述二、自然光的种类和特点三、自然光的运用第三节电视摄像中人工光的画面表现一、人工光的概述二、人工光的种类和特点三、电视摄像布光第四节电视摄像中色彩的画面表现一、色彩的物理特性二、色彩的感情特征三、色彩的画面表现第四章电视摄像构图重点:电视画面的视觉元素、结构元素、表现元素.
难点:电视画面的结构元素、表现元素.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电视摄像构图特点一、构图特点二、构图形式三、构图要求第二节电视画面的视觉元素一、光线110二、色彩三、影调四、线条第三节电视画面的结构元素一、主体二、陪体三、前景四、背景五、环境六、空白第四节电视摄像的表现元素一、电视景别二、拍摄角度三、心理角度第五章静态场景的拍摄重点:人物摄像.
难点:人物摄像.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会场的拍摄一、会场的新闻摄像二、会场的虚拟摄像第二节人物摄像I——单人一、单人的新闻摄像二、单人的虚构摄像第三节人物摄像II——多人一、两人拍摄二、三人以上多人摄像三、人物群体的拍摄第四节景物摄像一、风景摄像二、景物摄像第六章动态场景的拍摄111重点:镜头间运动的衔接、运动的分切.
难点:运动的分切.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运动的方向性一、轴线问题二、越轴技巧第二节镜头间运动的衔接一、主体消失二、封挡镜头三、出画入画四、呼应连接第三节运动的分切一、动作接点二、动静转换三、运动变向四、视点镜头五、特写镜头第七章摄像过程中的剪辑观重点:荧屏视觉形象的构建和图像的摄取与剪辑.
难点:图像的摄取与剪辑.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电视画面的构图与组合规则第二节荧屏视觉形象的构建一、影像是电视中的画面形象二、电视画面三、电视镜头第三节图像组接与图像的意义段落一、独立镜头二、非独立镜头第四节图像的摄取与剪辑一、交替式剪辑112二、串联式剪辑三、编辑式剪辑四、动作段落五、转接镜头六、特写镜头七、剪辑与镜头影像的关系八、运动镜头与静止镜头的组接九、运动镜头的时间十、散乱镜头十一、后备镜头第八章各种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摄像创作重点:电视新闻镜头语言的类型;纪录片摄像创作手段、纪录片摄像创作方式;电视剧拍摄中的场面调度.
难点:电视新闻镜头语言的类型;电视剧拍摄中的场面调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电视新闻摄像创作一、电视新闻视听语言二、电视新闻镜头语言的类型三、镜头语言类型在具体拍摄中的地位和应用第二节纪录片摄像创作一、摄像创作前的准备二、纪录片摄像创作的状态三、纪录片摄像创作手段四、纪录片摄像创作方式五、纪录片摄像创作中的其他注意事项第三节电视剧摄像创作一、电视剧摄像的程序二、电视剧拍摄中的场面调度三、电视摄像师在电视剧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节其他类型电视作品的摄像创作一、MTV的摄像创作二、影视广告的摄像创作三、电视科普节目的摄像创作113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电视摄像机4262摄像机的视点与镜头效果4483电视摄像用光原理2244电视摄像构图2135静态场景的拍摄11216动态场景的拍摄11217摄像过程中的剪辑观4158各种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摄像创作22合计2012322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任金州.
电视摄像.
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12.
01.
(二)教学参考书[1]周毅.
电视摄像艺术新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11.
[2]王利剑.
电视摄像技艺教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02.
[3]苏启崇.
实用电视摄像.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3.
02.
[4]胡立德.
电视新闻摄像.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04.
[5]刘峰.
电视摄像艺术.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
06.
[6]刘毓敏.
电视摄像与编辑.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07.
[7]袁奕荣.
电视摄像与高清摄像技术.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
12.
[8]焦道利.
电视摄像与画面编辑.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08.
[9]任金州.
电视摄像造型.
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8.
07.
[10]刘荃,吴鑫.
影视艺术摄像.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07.
八、其他说明无114《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ComputerNetworks)执笔者:王玉龙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2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为线索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探讨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在内的TCP/IP体系结构各层次的主要功能、原理、协议和设备.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系的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的网络协议、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主要的网络服务配置以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他们应用局域网、Internet网络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计算机网络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指标点2-7掌握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0.
1115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环境的设计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4具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
0.
1指标点3-5具有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及管理维护能力.
0.
1指标点3-7具有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0.
1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6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计算机网络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1(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为线索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思想,体会将大型问题、复杂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简单问题进行求解的系统思考方法.
此外,网络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环境构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的网络协议、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主要的网络服务配置,并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熟悉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构建、管理与评价.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与培训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116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两种主要体系结构OSI和TCP/IP体系结构;2.
掌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等主要层次的功能及协议;3.
掌握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及特点,初步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4.
掌握VLAN、TRUNK的原理与配置,熟悉IP子网规划;5.
掌握DNS、WEB、FTP、DHCP等常见网络服务的原理、配置与应用;6.
了解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
(二)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
试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征,考试着重考察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实验成绩、课外自主学习、考勤共同组成,分别占40%、30%、20%、10%.
期末闭卷考试笔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重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无线局域网.
难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作用第二节因特网概述一、网络、互联网、互联网+二、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三、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第三节因特网的组成一、因特网的边缘部分二、因特网的核心部分第四节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117第五节计算机网络的类别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二、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第六节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一、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二、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第七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二、协议与划分层次三、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四、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五、TCP/IP的体系结构第八节无线网络一、无线网络概述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三、无线局域网第二章物理层重点:物理层的功能、信道复用技术、引导性传输媒体.
难点:信道复用技术.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通信原理和信道复用技术,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物理层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一、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二、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三节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一、导引型传输媒体二、非导引型传输媒体第四节信道复用技术一、频分复用二、时分复用三、统计时分复用第五节宽带接入技术118一、ADSL技术二、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三、FTTx技术第三章数据链路层重点:数据链路层的功能、CSMA/CD协议、MAC地址、交换机的工作原理、VLAN的功能及配置.
难点:交换机的功能及原理,VLAN的功能、原理及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交换机的功能、原理及配置,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一、数据链路和帧二、三个基本问题第二节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一、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二、CSMA/CD协议第三节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一、使用集线器的星形拓扑二、以太网的MAC层三、第四节扩展的以太网四、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五、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第四章网络层重点:网络层的功能、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关系、网络层数据分组的转发过程、路由器的功能、原理及配置.
难点:路由协议、路由器的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层的设计思想、主要功能,掌握路由器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及基本配置,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一、可靠服务二、不可靠服务第二节网际协议IP119一、虚拟互连网络二、分类的IP地址三、IP地址与硬件地址四、地址解析协议ARP五、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第三节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一、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几个基本概念二、内部网关协议RIP三、路由器的构成)第四节网络地址转换NAT第五章运输层重点:运输层的功能、TCP及UDP协议的特点、可靠传输原理.
难点:TCP协议的连接与释放.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运输层的主要功能和常用协议,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运输层协议概述一、进程之间的通信二、运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三、运输层的端口第二节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一、UDP概述二、DUP工作过程第三节传输控制协议TCP概述一、TCP最主要的特点二、TCP的连接第四节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一、停止等待协议二、第五节TCP的运输连接管理三、TCP的连接建立四、TCP的连接释放第六章应用层重点:DNS的功能与配置、WWW服务的功能与配置、FTP服务的功能与配置、DHCP服务的功能与配置.
120难点:DNS的功能与配置、DHCP服务的功能与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网络服务的基本原理,掌握WWW服务、DNS服务和DHCP服务的配置操作,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域名系统DNS一、域名系统概述二、因特网的域名结构三、域名服务器第二节文件传送协议一、FTP概述二、FTP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三节万维网WWW一、万维网概述二、统一资源定位符URL三、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四、万维网的文档第四节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一、DHCP概述二、DHCP工作过程第五节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概述441作业通过在线练习形式完成2物理层2243数据链路层4484网络层5495运输层226应用层325合计2012321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21(一)教材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06.
(二)教学参考书[1]马时来.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06.
[2]吴怡.
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与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01.
[3](美)载伊,(美)麦克唐纳,(美)鲁菲著,思科系统公司译.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Exploration:网络基础知识.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01.
[4](美)格拉齐亚尼(Graziani,R.
),(美)约翰逊(Jihnson,A.
)著,思科系统公司译.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Exploration:路由协议和概念.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01.
[5](美)AndrewS.
Tanenbaum著,潘爱民译.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08.
八、其他说明无122《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Databaseprincipleandapplication)执笔者:李新晖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3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18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育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概论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标志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如政府管理、国防军事、商业企业、教育应用等领域,数据库的作用起来越重要.
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深度学习、后续课程以及职业训练打下基础,采用CDIO教育模式,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得到真实的工程训练.
本课程分别从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关系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应用基础、使用SQL管理数据库表、视图和索引、存储过程和触发器、事务和锁、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服务器端编程以及JAVA的MySQL数据库编程等进行讲述.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7掌握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0.
1123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环境的设计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4具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4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1(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mysql为数据库平台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此外,数据库当前AI+教育的环境构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工作原理、数据库的信息处理方法、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并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熟悉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构建、管理与评价.
培养学生应用124数据库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与培训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理解数据库构建的关系数学基础、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1.
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库的基本概念;2.
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步骤;3.
掌握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4.
掌握关系数据库理论;5.
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二)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
试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征,考试着重考察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实验成绩、课外作业、考勤共同组成,分别占60%、20%、10%、10%.
期末闭卷考试笔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3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数据库入门重点:数据管理与数据库系统.
难点:数据模型,数据库模式结构.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数据管理一、数据的定义二、数据处理三、数据管理及其技术发展第二节数据库系统一、数据库的定义二、数据库管理系统125三、数据库系统第三节数据模型一、基本概念二、概念模型三、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第二章关系数据库基础重点:关系概念.
难点:关系数据模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数据管理一、关系概念二、关系数据模型三、关系代数第二节关系数据模型一、关系模型及其要素二、关系完整性约束第三节关系代数一、传统的集合运算二、专门关系运算三、关系数据库系统介绍MySQL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重点:数据定义,数据完整性.
难点:数据操作,数据查询.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库标准语言的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数据定义与数据完整性一、数据库的定义与删除二、表的定义、修改和删除第二节数据操作功能及数据完整性一、插入操作二、删除操作126三、更新操作第三节数据查询功能一、SQLSELECT命令语法二、简单查询三、连接查询四、分组与汇总查询五、嵌套查询第四节视图一、视图的概念二、视图的建立与使用第四章数据库编程重点:数据库的编程方法.
难点:游标、存储过程、触发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库编程的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T-SQL简介一、变量、数据类型与表达式一、函数三、语句第二节游标一、游标及其语句二、游标程序实例三、利用游标进行删除和更新第三节存储过程一、基本概念二、存储过程的创建与执行三、存储过程的修改与删除四、存储过程应用第五节触发器一、基本概念二、建立触发器三、触发器应用举例第五章数据库管理127重点:数据管理与数据库管理.
难点:安全管理、事务管理、并发控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管理,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数据管理与数据库管理一、规划与设计管理二、实施、运行和维护管理第二节数据库安全管理一、身份识别二、用户与角色管理三、用户权限管理第三节事务管理一、事务的概念和性质二、事务管理的命令三、恢复管理第四节并发控制一、并发控制概念二、可串行化三、封锁四、死锁五、隔离第六章关系数据库理论重点:数据库的优化.
难点:函数依赖、模式分解、关系规范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相关理论,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函数依赖一、函数依赖的概念二、术语和符号第二节模式分解一、模式分解的准则二、模式分解举例128第三节关系规范化一、第一范式二、第二范式三、第三范式第七章数据库设计实例重点:数据库应用项目设计.
难点:需求设计、概念设计、逻辑结构设计、项目实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概念模型设计第二节逻辑模型设计第三节物理数据库设计第四节java与mysql的连接第五节数据库综合设计实例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数据库概念441作业通过在线练习形式完成2关系数据库基础4263标准SQL语言74114数据库编程初步64105数据库管理4266关系数据库理论5277数据库设计实例44合计3018481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崔巍.
数据库应用与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8.
(二)教学参考书[1]孙飞显,孙俊玲,马杰.
MySQL数据库实用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9.
[2]传智播客高教产品研发部.
MySQL数据库入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5.
129[3]姜桂洪、孙福振、苏晶.
MySQL数据库应用与开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07.
[4]程朝斌、张水波.
MySQL数据库管理与开发实践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06.
[5]郑阿奇.
MySQL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04.
八、其他说明无130《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执笔者:李新晖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7年8月10日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3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24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毕业设计二、课程简述本课程以Java作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注重Java语言的面向对象特性,强调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侧重实用性和启发性,在类、对象、继承、接口等重要的基础知识上侧重编程思想,在实用类、输入输出流、Java网络技术、JDBC数据库操作等实用技术方面侧重实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Java产生的背景和Java平台,Java程序的基本结构,数据类型,类与对象、子类与继承、接口与实现等内容;并介绍基于JavaSwing的GUI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常用的组件和容器,事件处理,Java多线程技术,网络编程等.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131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7掌握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环境的设计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4具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4具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13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JAVA语言为线索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此外,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信息技术潜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掌握使用JAVA语言编写面向对象的程序,掌握面向对象的方法,并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熟悉以JAVA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构建、管理与评价.
培养学生现代编程方法去应对AI世界的挑战.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掌握使用JAVA语言去构建信息系统,掌握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1.
掌握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2.
掌握JAVA语言的编程方法;3.
掌握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基本方法;(二)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
试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面向对象程序》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征,考试着重考察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实验成绩、课外作业、考勤共同组成,分别占60%、20%、10%、10%.
期末闭卷考试笔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3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Java入门重点:Java程序的开发步骤.
难点:Java程序的开发步骤.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安装JDK一、平台简介二、安装JAVASE平台第二节Java程序的开发步骤133第二章Java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重点:类与对象的概念.
难点:类与对象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第二节类与对象第三节在应用程序中使用对象第三章标识符与简单数据类型重点:数据类型.
难点:数据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类型的定义和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标识符与关键字一、标识符二、关键字第二节简单数据类型一、逻辑类型二、整数类型三、字符类型四、浮点类型第三节从窗口输入输出数据一、输入基本型数据二、输出基础型数据第四章运算符、表达式与语句重点:语句.
难点:语句.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语句的定义和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运算符与表达式第二节语句概述134第三节条件语句第四节循环语句第五节数组第五章类与对象重点:面向对象的概念.
难点:面向对象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面向对象特性第二节类一、类声明二、成员变量三、类的UML图第三节构造方法与对象的创建一、构造方法二、创建对象三、使用对象第四节对象的组合第六章子类与继承重点:子类与父类.
难点:继承与多态.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子类与父类、继承与多态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子类与父类一、子类的概念二、子类的继承性第二节super关键字第三节继承与多态第七章接口与实现重点:接口.
难点:接口的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135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接口的概念与接口的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接口第二节实现接口第三节面向接口编程第四节常用实用类第八章输入输出流重点:File类.
难点:File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输入输出流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File类第二节文件字节流第三节数组流第四节常用实用类第九章组件及事件处理重点:组件与事件.
难点:事件处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组件与事件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窗口第二节常用组件第三节事件处理第十章Java多线程重点:进程与线程.
难点:线程的常用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进程与线程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进程与线程第二节线程的常用方法136第三节线程同步第十一章Java网络编程重点:网络编程.
难点:网络编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编程的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URL类第二节InetAddress类第三节套接字第四节UDP数据报第十二章Java数据库编程重点:数据库编程.
难点:数据库编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Java与数据库的连接,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JDBC第二节查询操作第三节更新、添加与删除第四节事务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Java入门2241作业通过在线练习形式完成2Java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22413标识符与简单数据类型22414运算符、表达式与语句22415类与对象22426子类与继承22427接口与实现22428输入输出流22421379组件及事件处理224210Java多线程224211Java网络编程224212Java数据库编程2242合计24244820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耿祥义,张跃平.
Java程序设计精编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9.
(二)教学参考书[1]陈国君.
Java程序设计基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7.
[2]传智播客高教产品研发部.
Java基础入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8.
[3]孙连英、刘畅、彭涛.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12.
[4]张利锋孙丽杨晓玲.
Java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06.
[5]袁绍欣安毅生赵祥模葛玮.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08.
八、其他说明无138《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DataStructure)执笔者:唐明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先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后续课程教育APP设计与开发二、课程简述数据结构是设计与实现系统软件和大型应用软件的重要基础,主要介绍如何在计算机内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基础.
该课程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系统分析与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等学科基本能力非常重要.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软件开发中常用的数据结构,包括线性表、栈、队列、树和图等,以及相应的存储结构和操作算法,包括常用的查找技术、排序技术、递归技术等.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数据结构的理论和方法,面对复杂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算法;使学生学会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的数据结构的特性,以便为应用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技术.
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为今后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139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数据结构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7掌握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环境的设计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指标点3-4具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数据结构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指标点3-4具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重点介绍软件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数据结构及其算法,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140生掌握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常见的算法.
如何在计算机内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基础.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数据结构》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程.
它系统地介绍线性表、栈、队列、字符串、数组、广义表、树、二叉树、图、查找表等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操作及其典型应用例子.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的实现方法,使学生了解数据对象的特性,数据组织的基本方法;在技能方面,通过系统学习能够在不同存储结构上实现不同的运算,并对算法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有所体会.
通过学习,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积聚和提高基本的分析设计能力,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技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成绩包括数据结构上机实验、平时成绩两部分.
其中平时成绩应是作业和课堂考勤两部分的综合成绩.
相关事宜具体说明如下:1.
平时作业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2.
要保证出勤率,出勤率未达到50%者不得参加考试,成绩以0分处理.
(三)成绩评定总成绩:数据结构上机实验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数据结构一、逻辑结构二、存储结构三、数据运算四、数据结构和数据类型第二节算法和算法分析重点: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逻辑结构、基本运算、数据结构的概念、意义和分类;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的关系;算法的概念.
难点: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的关系;算法的概念与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141一、算法及其表示二、算法分析第二章线性表第一节线性表的基本概念一、线性表的定义二、线性表及其基本运算第二节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一、顺序表二、线性表基本运算在顺序表上的实现三、顺序实现的算法分析第三节单链表存储结构一、单链表二、线性表基本运算在单链表上的实现三、循环单链表第四节双链表存储结构一、双链表二、线性表基本运算在双链表上的实现三、循环双链表第五节链表的应用一、实系数多项式的表示二、实系数多项式的运算第三章栈和队列第一节栈重点:线性结构的定义、特点和线性表的概念;顺序表、单链表和双链表的组织方法及实现基本运算的算法.
难点:掌握顺序表、单链表算法设计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单链表与双链表的使用.
重点:理解栈、队列的特点及与线性表的异同;队满、队空的判断条件及其描述;难点:掌握栈、链队的组织方法、算法并能自行设计其它简单算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栈的顺序存储结构及链式结构.
142一、栈的基本概念二、栈的顺序存储结构三、栈的链式存储结构第二节队列一、队列的基本概念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三、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第四章串和数组第一节串一、串的定义二、串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实现三、串的链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实现四、串的模式匹配*第二节数组一、数组的定义二、数组存储的排列顺序三、数组基本运算的实现四、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第三节稀疏矩阵一、稀疏矩阵的三元组表示二、稀疏矩阵的十字链表表示*第五章树第一节树一、树的定义重点:理解串、数组、稀疏矩阵的定义和存储结构;理解串的基本运算;掌握数组的基本运算.
难点:串的模式匹配;稀疏矩阵三元组表示与基本运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串的基本概念及数组的实现.
重点:理解树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二叉树、哈夫曼树的运算的实现方法;难点:二叉树的性质、线索二叉树概念、以及哈夫曼编码的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哈夫曼树及二叉树的实现方法及实现哈夫曼编码.
143二、树的表示三、树的基本术语四、树的存储结构第二节二叉树一、二叉树的定义二、二叉树的性质三、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第三节二叉树的基本运算算法一、二叉树的基本运算二、二叉树基本运算实现算法第四节二叉树的遍历一、常用的二叉树遍历算法二、遍历算法的应用例子第五节二叉树与树之间的转换一、树转换成二叉树二、森林转换为二叉树三、二叉树还原为树或森林第六节线索二叉树*一、线索二、线索二叉树的存储结构三、二叉树的线索化四、线索二叉树的基本运算算法第七节哈夫曼树一、哈夫曼树的定义二、构造哈夫曼树三、哈夫曼编码第六章图第一节图的基本概念重点:图的存储结构、广度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最小生成树的普里姆算法、最短路径与拓扑排序算法.
难点:克鲁斯卡尔算法、AOE网与关键路径算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广度深度优先搜索算法.
144一、图的定义二、图的基本术语第二节图的存储结构一、邻接矩阵二、邻接表第三节图的遍历一、广度优先搜索二、深度优先搜索三、图遍历算法的应用例子第四节最小生成树一、概念二、普里姆算法三、克鲁斯卡尔算法第五节最短路径一、单源最短路径二、每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第六节拓扑排序一、概念二、拓扑排序第七节AOE网与关键路径一、概念二、AOE网与关键路径第七章查找第一节顺序查找第二节二分查找第三节分块查找第四节二叉排序树一、二叉排序树的定义二、二叉排序树的基本运算重点:掌握各种内部查找算法的优缺点、时空性能和适用场合.
难点:理解二叉平衡树的构造与查找算法、构造哈希函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顺序查找与二叉排序树.
145第五节二叉平衡树第六节哈希表查找一、哈希表查找的基本概念二、构造哈希函数的方法三、哈希冲突解决方法第八章内排序第一节内排序的基本概念一、内排序的定义二、内排序的数据类型三、内排序稳定性的界定第二节常用的内排序及其算法一、插入排序二、选择排序三、交换排序四、归并排序五、基数排序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概论222线性表64103栈和队列4264串和数组225树5496图5277查找4268内排序426合计321648重点:懂得各种内部排序算法的优缺点、时空性能和适用场合.
难点:掌握各种内部排序算法并理解其基本思想.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基本的排序方法,重点是归并排序与冒泡排序等.
146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王聪华等.
数据结构(C语言版).
9787508398532(ISBN).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02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1]严蔚敏等.
数据结构(C语言版).
9787302147510(ISBN).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02第一版.
[2]秦锋.
数据结构C语言版.
9787302246039(ISBN).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04第一版.
[3]杨薇薇.
数据结构C语言版.
9787302247814(ISBN).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05第一版.
[4]朱昌杰.
数据结构C语言版.
9787302260431(ISBN).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07第一版.
[5]杨晓波等.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C语言版).
9787508398518(ISBN).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04第一版.
八、其他说明无147《创意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CreativeArtFoundation)执笔者:李婕静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构成设计,平面设计与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摄影技术基础二、课程简述《创意美术基础》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课.
通过运用画笔,纸张,色彩,纸板,木板等多种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和立体的视觉形象.
掌握塑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对事物的形态、质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拓展思维创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对色彩的感知、美术素养的提升.
信息技术、数字媒体、创客教育方向的学生,在进行多媒体数字设计创作中离不开美学艺术的应用.
该课程是各类艺术设计及电脑设计应用技术在艺术表现上的基础支持,为后续的二维三维动画创作、摄影摄像创作、产品设计、创客教育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扎实的基础技能.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创意美术基础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0.
1148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健康意识.
课程达成度要求0.
1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创意美术基础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7具有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创意美术基础是当前创客教育,STEAM教育构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运用画笔,纸张,色彩,纸板等材料,塑造平面和立体的视觉形象.
掌握塑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提高对事物的形态表达的能力,拓展创意思维.
通过相应的案例训练和实验操作,强化学生的造型技能,对美学的感知、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考核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149采用实验作品和期末作品考核.
期末作品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意设计的作品,体现美术表现技法的综合应用.
着重从艺术性、技术性、功能性等几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对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以100%计算,由期末作品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共同组成,分别占30%、40%、30%.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素描基础重点:素描透视,光影关系,结构.
难点:形体结构,比例透视,绘画图形的立体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学生通过课堂训练进行练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现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形态结构,素描表现的方式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作业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素描概述三、素描概念和分类四、素描工具第二节形体透视三、形体比例和结构四、透视原理和画法第三节结构素描一、绘画姿势,观测方法二、结构素描画法步骤第四节明暗素描一、三大面五大调子二、明暗素描画法步骤三、构图第五节抽象体块一、单个几何体立方体,球体,锥体,柱体,穿插体…二、几何体组合第六节意向静物一、单个器皿瓶,罐,盘,碟…二、静物组合第二章创意Q绘150重点:简笔画的绘制特点,Q版手绘的方法,手帐简笔画创作.
难点:事物形态特征,Q版夸张的表现手法,手帐图形创意与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学生通过课堂训练和实验进行练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现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形态结构特征,简笔手绘的方式技巧,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作业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简笔画概述一、简笔画概念二、Q版手绘特征第二节Q版手绘方法一、基础练习——从照片着手二、临摹练习——从案例着手三、挑战练习——场景搭配第三节自然世界一、植物二、动物第四节、人文世界一、人物二、器物三、景观第五节、手帐简笔画一、手账策划二、手账简笔画设计第三章创意线描重点:缠绕线描画的方法,线描装饰画创作.
难点:空间结构划分,线描装饰图案的搭配,装饰图形创意与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学生通过课堂训练和实验进行练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现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缠绕线描画的特征,装饰图案的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作业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线描基础一、禅绕画概念二、禅绕画步骤第二节线描装饰一、构建元素151二、空间分割三、缠绕图例第三节线描插画一、动物二、器形三、字母第四节线描创作一、图案创作二、色彩搭配三、装饰处理第四章创意纸艺重点:纸艺各类的造型方法.
难点:纸艺图案设计,衍纸图案创作,纸板的立体化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学生通过课堂训练和实验进行练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现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缠绕线描画的特征,装饰图案的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作业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纸艺概述一、纸艺类型二、纸艺工具第二节图案纸艺一、拼贴案例二、剪纸案例第三节折纸纸艺一、折纸方法二、折纸案例第四节衍纸纸艺一、构建元素二、基础卷制作方法三、线条衍纸四、衍纸设计案例第五节纸板设计一、纸板塑型方法二、纸板设计案例152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素描基础4422创意Q绘24623创意线描24624创意纸艺88162合计1616328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本课程无具体指定教材.
(二)教学参考书[1]肖永亮甄巍编著.
数字美术基础.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7.
[2]飞鸟乐.
飞鸟乐的手绘时光Q版手绘基础入门.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12.
[3](美)苏珊娜.
麦克尼尔(SuzanneMcNeill.
)著,茗玉译.
禅绕画创意手账一笔一画手绘生活.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11.
[4](美)托妮娅.
珍妮(ToniaJenny),(美)艾米.
琼斯(AmyJones)著,缪滢高颖译.
快乐禅绕画三步画出心灵的宁静.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04.
[5](英)凯丽.
雷蒙著,张璎译.
零基础绘画实验室.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01.
[6]朱立群纸艺术馆.
衍纸的艺术.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5.
6.
[7]英国DK出版社.
纸艺全书.
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6.
[8]王亚杰宋婷婷.
创意美术基础教程(全彩微课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06.
[9](英)理查德.
布利泽德著,张亦驰李皓译.
经典木质玩具制作手册.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01.
八、其他说明153《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CompositionDesign)执笔者:李婕静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2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创意美术基础后续课程平面设计与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摄影技术基础二、课程简述《构成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是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艺术基础课,也是设计基础必修课.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理论,理解三大构成的构成元素,学习构成的组织形式来塑造视觉形态;通过构成训练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数字媒体、创客教育方向的学生,都会运用到数字媒体技术来进行项目设计,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该课程能与各类艺术设计及电脑设计应用技术相衔接,为后续的二维三维动画创作、摄影摄像创作、创客教育等专业课程学习建立扎实的基础技能.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构成设计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0.
1154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课程达成度要求0.
1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构成设计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5具有基于3D打印、桌面CNC、激光切割机等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
0.
1指标点3-7具有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构成设计是当前创客教育,STEAM教育,数字媒体教育构建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理解形,色,光等材质产生具有形式美感的平面和立体的图形图像.
通过相应的案例训练和实验操作,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和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造型技能,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美学素养和人文艺术素养.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考核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采用实验作品和期末作品考核.
期末作品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构成设计的作品创作,体现155平面,色彩及立体构成技法的综合应用.
着重从艺术性、技术性、功能性等几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对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以100%计算,由期末作品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共同组成,分别占30%、30%、40%.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构成设计基础概论重点:构成设计的概念,形式美原则.
难点:构成与设计的关系与差异,对形式美各种法则的理解,以及之间的差异.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第一节构成设计概述一、构成的起源二、构成的概念三、构成与设计第二节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一、形式美内涵二、形式美法则第二章平面构成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形式.
难点:平面构成各类组织形式的特点,运用平面构成组织形式来进行图形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学生通过课堂训练实验进行练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现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组织形式进行设计,表现的方式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作业巩固学习.
第一节平面构成概述一、平面构成的概念二、平面构成要素第二节平面形态的造型要素一、点二、线三、面四、基本形五、骨骼第三节平面构成的组织形式一、重复近似156二、渐变发射三、特异对比四、密集空间五、肌理构成第四节平面构成的设计应用第三章色彩构成重点:掌握色彩三大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混合,色彩体系,色彩对比和配色.
难点:色彩构成中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数字色彩配色.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学生通过课堂训练实验进行练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现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色彩对比与调和等关系进行配色设计,进行创作的方式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作业巩固学习.
第一节色彩构成概述一、色彩成因二、色彩的视觉生理特征三、色彩三要素第二节色彩混合一、加色法混合二、减色法混合第三节色彩体系一、色立体二、传统色彩体系三、数字色彩体系第四节色彩心理一、色彩象征二、色彩感觉三、色彩联想第五节色彩对比一、色相对比二、明度对比三、纯度对比第六节数字色彩配色一、HSV色彩六棱锥二、数字色系五级配色表三、HSV色彩六棱锥横截面的配色方法157四、HSV色彩六棱锥横截面的配色方法第六节色彩构成的设计应用一、色彩启示二、版面配色设计第四章立体构成重点:掌握立体造型在空间上、材料上、实际应用上的知识.
难点:立体构成中立体造型在空间上、材料上、实际应用上的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学生通过课堂训练实验进行练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立体构成组织形式完成造型设计的方式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作业巩固学习.
第一节立体构成概述一、立体构成含义二、立体构成特点三、立体构成要素第二节立体构成组织形式一、半立体构成二、线材构成三、面材构成四、块材构成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构成设计基础概论4412平面构成641033色彩构成641034立体构成4482合计2012329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朱书华.
构成设计基础.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10.
(二)教学参考书[1]吴化雨.
构成设计基础.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8.
158[2]张如画,张嘉铭,李鹏.
构成基础.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4.
[3]陈敬良,李红霞.
现代构成艺术.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8.
8.
[4]万轩.
设计构成.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10.
[5]张如画.
三大构成设计技法图例.
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4.
6.
八、其他说明无159《平面设计与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教学大纲DesignofPlaneand2DAnimation执笔者:陈子超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实验24学时先修课程创意美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构成设计后续课程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以创意美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构成设计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是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等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学习平面设计与动画设计的基础理论、学习Photoshop和Flash等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与技巧,让学生掌握平面设计与动画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与动画设计能力,为今后学习三维动画制作、动漫作品创作、教育游戏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等课程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平面设计与二维动画制作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0.
1160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平面设计与动画设计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7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指标点3-7具有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5161(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平面设计与动画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平面设计与动画设计的基础理论、学习Photoshop和Flash等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与技巧,让学生掌握平面设计与动画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与动画设计能力,为今后学习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等课程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所以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的内容包括作业、出勤、堂上表现、实验、期中测验、期末考核等,全部考核均以百分制进行.
期末考核按指定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总评成绩及格者获3学分(三)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进行成绩评定,作业要求完成课前作业和课堂作业(占15%),要求全勤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占10%),要求完成堂上测验(占10%),实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两个作品的设计制作(占20%),期中测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操作任务(占20%),期末考核按指定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开发一个完整的动漫作品(占25%).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平面设计基础第一节平面设计基础一.
平面设计的创作和基本流程(一)平面设计的创作(二)平面设计的基本流程二.
平面设计作品的相关知识(一)CIS企业形象识别设计(二)标志设计重点:常用色彩模式、数字图像的类型与格式、构图和透视难点:常用色彩模式、构图和透视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162(三)包装设计(四)书籍的装帧设计(五)海报设计(六)宣传卡设计(七)报纸广告设计三.
平面设计软件简介(一)图像处理软件(二)图形设计软件第二节图形与构图基础一.
常用色彩模式(一)位图模式(二)灰度模式(三)RGB模式(四)CMYK模式(五)HSB模式(六)Lab模式(七)双色调模式(八)索引色模式二.
图像概述(一)数字图像的类型(二)数字图像的格式(三)分辨率三.
画面构图(一)构图(二)透视第二章Photoshop平面设计第一节Photoshop基本功能一.
Photoshop基本操作(一)Photoshop工作界面1.
菜单栏重点:Photoshop常用工具和命令的使用方法、Photoshop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难点:图层、通道、蒙版、路径、滤镜、Photoshop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1632.
工具栏3.
属性栏4.
状态栏5.
工作区6.
各类浮动面板(二)文件的操作1.
新建图像2.
打开文件3.
关闭文件4.
保存文件5.
常用文件格式(三)标尺、网格及参考线1.
显示/隐藏标尺2.
显示/隐藏网格3.
显示/隐藏参考线二.
图像选区(一)选取工具及其使用1.
矩形选框工具组2.
套索工具组三、魔棒工具组(二)其他选取方式1.
利用全选命令建立选区2.
利用色彩范围命令建立选区(三)选区的调整1.
取消、移动或反选选区2.
修改选区3.
羽化选区4.
变换选区三.
图像的编辑与修饰(一)设置颜色1.
前景色和背景色2.
颜色面板3.
色板面板(二)绘图和修饰工具1641.
橡皮擦工具组2.
画笔工具组3.
修复工具组4.
图章工具组5.
填充工具组6.
模糊工具组7.
亮化工具组(三)其他工具1.
吸管工具组2.
注释工具组3.
缩放工具组4.
抓手工具组四.
图层、通道、蒙版和路径(一)图层的基本概念1.
图层的概念2.
图层的分类(二)图层的基本操作1.
图层的选择、隐藏、创建和删除2.
图层的次序3.
图层的混合样式4.
图层的廉洁与合并(三)通道的基本概念1.
通道面板2.
通道的分类(四)通道的基本操作1.
显见通道2.
复制和删除通道3.
分离和合并通道4.
专色通道(五)蒙版及其应用1.
创建蒙版2.
快速蒙版(六)图像混合运算1.
应用图像1652.
计算3.
径的使用4.
创建路径5.
编辑路径五.
图像色彩调整(一)色彩的基本概念1.
色相、饱和度、对比度2.
色彩的溢色(二)色彩色调平衡调整1.
色阶2.
自动色阶3.
自动对比度4.
自动颜色5.
曲线6.
色彩平衡7.
亮度/对比度8.
色相/饱和度调整9.
通道混合器10.
暗调/高光11.
变化12.
渐变映射13.
照片滤镜(三)特殊的色彩调整1.
反相2.
色调均化3.
阈值4.
色调分离5.
去色命令六.
文字的应用(一)编辑文本1.
文字工具2.
文字工具属性栏3.
设置文字属性4.
设置段落格式1665.
输入文字(二)文字特效的应用1.
路径文字2.
变形文字七.
滤镜的应用(一)滤镜库(二)图案生成器(三)艺术滤镜(四)素描滤镜(五)画笔描边滤镜(六)模糊滤镜(七)杂色滤镜(八)渲染滤镜(九)扭曲滤镜(十)像素化滤镜(十一)风格化滤镜(十二)锐化滤镜(十三)纹理滤镜(十四)其他滤镜(十五)视频滤镜(十六)Digimarc滤镜第二节Photoshop综合应用(一)照片及建筑效果的处理(二)图书封面与产品包装设计(三)海报、招贴与广告设计第三章动画基础知识第一节动画常识(一)什么是动画(二)动画的特性(三)动画的分类和实现方式重点:动画的制作流程、动画基本力学原理与时间、节奏难点:动画基本力学原理与时间、节奏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167(四)动画的制作流程(五)Flash动画与传统动画的比较第二节画面构图和镜头表现(一)构图(二)透视(三)镜头表现(四)镜头的景别第三节动画基本力学原理与时间、节奏(一)动画基本力学原理(二)人物侧面走的画法(三)人物侧面跑的画法(四)人物的侧面跳跃(五)动物侧面走的运动规律(六)动物侧面跑的运动规律(七)鸟飞(八)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第四章图形的绘制及编辑重点:工具箱中直线、椭圆、矩形、钢笔、铅笔、墨水瓶、油漆桶等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绘制与编辑.
难点:图形的绘制与编辑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动画常识用户界面介绍1.
用户界面介绍:工具箱菜单控制面板组工具的选项栏状态栏等2.
介绍笔触和填充两个概念第二节图形的绘制及编辑(一)星星月亮1.
直线、铅笔、油漆桶的运用2.
对象的复制、粘贴、删除等操作3.
线和面的相关操作第五章动画制作原理重点:时间轴、帧和关键帧的概念以及操作,运动动画、变形动画和逐帧动画的制作.
难点:帧和关键帧的概念168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基本概念1.
场景2.
时间轴3.
帧4.
关键帧第二节逐帧动画(一)小鸟摆动翅膀1、逐帧动画(二)数字倒数1.
逐帧动画第三节运动动画(一)移动的小球1、补间动画(二)小鸟飞翔1.
创建影片剪辑(逐帧动画)2.
创建补间动画第四节变形动画(一)变圆为方1.
椭圆工具使用2.
方形工具使用(二)图形与文字互变1.
图形变文字2.
文字互变(三)贺卡制作第六章元件重点:元件的创建和编辑、元件库的运用,动态元件的制作,元件之间的相互嵌套.
难点:元件的创建和编辑,动态元件的制作,元件之间的相互嵌套.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元件的概念与种类第二节元件的制作与运用169(一)图形元件的制作1.
蜜蜂的身体(图形元件)2.
蜜蜂的翅膀(图形元件)(二)影片剪辑元件的制作1.
蜜蜂影片剪辑元件2.
蜜蜂向前飞(三)用gif动画制作影片剪辑1.
奔马2.
小狗(四)按钮元件1.
系统按钮库的应用2.
用按钮控制动画进程(奔马)3.
按钮的制作、编辑、修改第七章图层重点:图层的概念、图层的创建、移动、隐藏和图层文件夹管理,创建引导图层和路径.
难点:运用遮罩层制作特效动画.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引导线图层(一)小球沿弧线运动(二)蜜蜂采蜜1.
背景图层的制作2.
鲜花图层的制作3.
蜜蜂图层的制作4.
引导层的制作第二节罩遮图层(一)探照灯1.
背景图层的制作2.
灯光图层的制作3.
遮罩图层的制作(二)文字探照灯1.
背景图层的制作2.
文字图层的制作3.
遮罩图层的制作170(三)卡拉OK字幕文字1图层的制作文字2图层的制作遮罩图层的制作(四)电影文字1.
背景图层的制作2.
文字图层的制作3.
遮罩图层的制作第三节图层的综合应用(一)图片切换1.
图片1图层的制作2.
图片2图层的制作3.
遮罩图层的制作(二)动态文字特效4.
动态文字特效5.
特效(三)动画预设简介第八章音频的运用重点:Event和Stream两种不同声音属性的运用,音频输出质量优化,FlashMV制作等重要操作.
难点:音频输出质量优化,FlashMV制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音频运用与设置(一)导入声音(二)声音属性设置(三)音频输出质量控制第二节FlashMV制作原理(一)图片运用和切换效果1.
硬切2.
遮罩效果3.
淡入和淡出4.
旋转与缩放(二)歌词字幕制作171(三)动态字幕制作第九章动画交互控制重点:掌握动画交互控制原理、用按钮控制动画进程、按钮控制场景转换.
难点:按钮控制场景转换.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动画交互控制原理(一)Flash动画的默认播放设置(二)Flash动画交互控制原理第二节用按钮控制动画进程(一)蜜蜂采蜜1.
帧动作设置2.
按钮动作设置(二)马儿跑1.
帧动作设置2.
按钮动作设置(三)小狗漫步1.
帧动作设置2.
按钮动作设置第三节按钮控制场景转换(一)新建场景与场景设置1.
新建场景2.
场景设置(二)场景转换与控制1.
建立框架2.
动画制作3.
帧动作设置4.
按钮动作设置第十章ActionScript应用重点:掌握ActionScript3.
0脚本代码的基本概念和用法、运用ActionScript3.
0脚本代码制作动画特效.
难点:运用ActionScript3.
0脚本代码制作动画特效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172第一节ActionScript3.
0概述(一)ActionScript简介(二)动作面板和脚本窗口第二节ActionScript3.
0应用(一)游动的小鱼(二)小结第十一章动画综合制作重点:Flash广告和课件设计与制作难点:Flash广告和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互教互学等方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Flash广告设计与制作(一)Flash电视广告的特点(二)Flash电视广告的设计原则(三)Flash电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第二节Flash课件设计与制作(一)Flash课件的特点(二)Flash课件的设计原则(三)Flash课件设计与制作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平面设计基础222Photoshop平面设计661233动画基础知识114图形的绘制及编辑1115动画制作原理22426元件22437图层22428音频的运用24619动画交互控制426110ActionScript应用22117311动画综合制作662合计24244816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陈子超.
Flash动画制作综合教程.
ISBN:978-7-302-43549-5.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
("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王璞.
新编平面设计综合教程.
ISNB9787900677990/TP·75.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二)教学参考书[1]高巍编著.
7天精通手机FlashCS5动画设计.
ISBN9787121165108.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2][美]ChristopherGriffith著,李鑫、杨海玲译.
实战Flash游戏开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3]金景文化.
FlashCS6动画设计高手之道.
ISNB9787115319661.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年,第一版.
[4]吴一珉等.
FlashCS6动画制作与特效设计200例.
ISNB9787515313276.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年,第一版.
[5]付琦,陈良.
FlashCS6动画制作.
ISNB9787302315834.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版.
[6]陈子超.
平面设计综合教程.
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自编电子教材),2016年.
八、其他说明无174《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课程教学大纲Threedimensionalmodelingandanimationdesign执笔者:刘星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是学分数3学时数总学时48,其中:实验(实训)24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创意美术基础后续课程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游戏角色设计与三维动画高级创作二、课程简述《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3dsmax三维动画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培训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作能力.
本课程将采用教学与实验课程交叉进行的方式,配合建模与动画两个阶段的测验,全面系统的了解三维动画的操作原理以及放样建模、材质应用、渲染输出等功能,掌握制作三维漫游动画及动画广告设计的应用技巧.
并为日后的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游戏角色设计与三维动画高级创作课程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该具备有创作复杂多边形建模与漫游动画渲染的基本技能,同时融入专业的动画设计课程与数字音频音效制作等相关课程的知识,进一步的带动了多媒体动画综合设计与相关制作课程的水准专业化.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0.
1175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4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6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4176(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的教学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课程结合课堂实验与课后作业两部分,通过上机作业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与创作,教师掌控与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处理跨学科课程的应用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小组协作完成作品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协作能力,提高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多方面结合考核学生在三维动画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对软件操作应用的基本技能,通过课堂测验与综合实训考核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实际应用程度.
(二)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用课后作品设计与课堂实操即实验部分及制作期末作品相结合的方式.
(三)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50%,期末考试占4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初识三维动画重点:1、3dsMax界面设置与个性化布局设置;2、熟悉常用快捷键难点:1、用户视图与透视视图的操作;2、旋转功能在透视视图中的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演示并实时讲解,在学习过程中解答学生的提问解决疑难的问题.
第一节了解认知识三维动画(学习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软件的基础操作知识及了解市场应用范围的相关知识)一、什么是3dsMax二、3dsMax软件历史三、3dsMax应用历史第二节如何使用3dsMax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一、了解项目工作流程二、3dsMax的安装三、实战(一)认知操作界面及首次使用注意事项(二)快捷键的应用第二章灯光和摄影机177重点:熟悉灯光的类型与摄影机的设置难点:结合场景的灯光布局操作中的参数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示范制作步骤,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逐个的教学辅导并解答学生的提问.
第一节灯光的设置(针对不同灯光如泛光灯、聚光灯等不同种类的灯光进行参数设置讲解).
一、创建和修改对象二、创建与测试灯光及调整参数第二节虚拟摄影机的设置(针对虚拟摄影机的特性进行详细的路径参数设置的讲解).
一、创建摄影机二、调整摄影机第三章对象的变换重点:1、.
坐标系的变换2、对象的层级关系及应用难点:熟练掌握视图操作相关的快捷键及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课堂示范制作步骤,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逐个的教学辅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节对象的变换(熟悉对象的排列方式及变化操作)一、轴的变换/变换的键盘输入二、克隆对象第二节对象捕捉一、.
坐标系变换二、对齐、镜像及阵列第四章编辑修改器与复合对象重点:复杂多边形造型的制作以及FFD修改器难点:熟练掌握多边形建模相关的快捷键及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课堂示范制作步骤,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逐个的教学辅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节编辑修改器与复合对象(熟悉复合对象及控制面板的多项操作功能)第二节多边形建模第三节修改器使用,FFD、噪波、弯曲修改器第五章材质与贴图重点:对象材质的赋予及材质类型的设置难点:创建金属材质的相关参数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课堂示范制作步骤,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逐个的教学辅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178第一节材质与贴图(掌握将材质赋予对象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节材质类型第三节贴图通道、UVW贴图第六章多边形建模重点:对象的切割与布尔难点:建筑类模型中布尔运算的应用技巧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课堂示范制作步骤,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逐个的教学辅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节多边形建模(学习多边形建模的基本操作步骤)一、面拉伸/挤出二、修改器之布尔运算三、切割器第七章基本动画技术重点:关键帧设置的操作注意事项难点:曲线编辑器中的关键帧调整技巧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课堂示范制作步骤,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逐个的教学辅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节基本动画技术(学习虚拟摄影机动画的基本操作步骤与渲染参数设置)一、基本动画知识二、关键帧运用/曲线编辑器(运动规律)三、虚拟摄影机漫游动画第二节渲染器参数设置与输出第三节实验作品:三维动画作品创作第八章二维图形放样建模重点:金属文字的片头制作难点:倒角文字的制作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课堂示范制作步骤,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逐个的教学辅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节二维图形建模(片头文字、3D效果Logo制作的方法步骤)一、编辑二维图形二、二维建模、平面文字及放样/挤出/车削/倒角三、编辑样条线第二节实验作品:三维动画作品创作一、二维平面防样轴的变换/变换的键盘输入179二、修改器的运用第九章渲染重点:创建文字动画与路径设置难点:使用VideoPost合成动画作品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课堂示范制作步骤,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逐个的教学辅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节渲染一、路径动画二、渲染器介绍三、多种形式的材质贴图四、动画与图像的输出第二节三维动画作品创作之片头制作第十章综合应用重点:动画设置中的节奏控制难点:粒子特效制作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课堂演示优秀作品范例,指导学生明确期末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综合应用一、综合应用(一)(一)多边形建模及编辑修改器(二)动画实用技巧:动态的背景(三)连续帧动画的反复运用二、实验三维动画作品创作(一)经典案例:运用修改器的建模练习三、综合应用(二)(一)实体建模(二)手写字体制作放样(三)背景的辅助运用四、实验三维动画作品创作(一)金属材质(二)动感贴图(三)空间布局与构图(四)时间控制与运动节奏五、综合应用(三)180(一)MentalRay渲染器(二)渲染应用技巧(三)3DSMAX9流体、柔体、粒子特效等简介(四)相关软件运用知识简介第二节三维动画创作优秀作品演示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初识三维动画22灯光和摄影机2213对象的变换2214编辑修改器与复合对象2215材质与贴图4416多边形建模4227基本动画技术2418二维图形放样建模2219渲染22210综合应用242合计242412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金光.
3DSMAX动漫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09.
[2]罗晓琳等.
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
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
2013.
03.
[3]陈世红.
3DSMAX命令参考大全.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6.
01.
[4]白光宇.
3DSMAX经典案例课堂.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10.
八、其他说明无181《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教学大纲DirectingandProducingforTelevision执笔者:李美华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后续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影视作品创作实践二、课程简述《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在系统的介绍影视编导的基本理论以及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对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的具体流程,包括影视导演艺术的形成、影视导演的工作、电视节目的选题策划、剧作构成、情节铺排、影视元素等相关技术与艺术作了详细介绍.
整个内容系统性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电视节目编制的理论与制作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剧本构思与电视节目创编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基本上具备电视节目的创编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182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7掌握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环境的设计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183(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电视节目创作为线索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将大型问题、复杂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简单问题进行求解的系统思考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了解影视导演的性质、电视节目编制的基本流程、选题策划的方法、作品结构的布局、情节与细节的编排、视听语言的运用,并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熟悉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设计、开发与评价.
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媒体资源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与培训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侧重考核学生电视编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实践操作与电视作品创作考核相结合.
实践操作考核学生平时表现(考勤、平时作业、实验操作、课堂讨论);电视作品创作考核学生分组完成的电视作品(包含策划选题方案、撰写的文字稿本、提交的电视作品).
(三)成绩评定实践操作成绩占总考核分数的40%,实验考试成绩占60%.
总评成绩及格者获2个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影视导演基础重点:导演艺术的形成、优秀导演的特征难点:优秀导演的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导演艺术的形成一、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二、第一个电影导演乔治.
梅里爱三、埃德温.
鲍特的"平行蒙太奇"四、"电影语言大师"格里菲斯五、影视艺术第二节影视导演的培养一、不同的成长途径二、培养导演的方法184第三节影视导演的类型一、再现型导演二、表现型导演第四节优秀导演的特征一、想象力二、观察力三、专业能力四、表达能力五、协调能力六、毅力和激情第二章电视导演工作重点:电视节目编制的基本思路与工作流程、导演的工作程序、导演选择剧本的关键.
难点:导演选择剧本的关键.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电视节目编制的基本思路与工作流程一、基本思路二、工作流程第二节导演的工作程序一、筹备期工作1、创作文学剧本2、组建剧组3、考察外景4、选择、设计和制作内景5、拟定拍摄计划二、拍摄期工作1、现场2、导演的现场执导三、后期工作1、剪辑画面2、声音的组接3、特技制作4、合成输出185第三节副导演和场记工作一、副导演的工作二、场记的工作第三章剧作构成重点:选题、结构剧本、解说词的写作及文字稿本的写作.
难点:结构剧本、电视的画面形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如何选择题材一、概述二、题材应适合影视创作三、如何选择题材四、主题是剧作的灵魂五、选材的方法六、编导阐述第二节结构剧本一、结构及其意义二、影视作品的结构要求三、结构的类型四、结构的要素第三节影视元素一、电视的画面形象二、电视画面的特点三、电视画面的作用四、片名设计第四节语言的作用与魅力一、解说词的作用二、解说词的形式三、解说词的写作要求第四章情节铺排重点:情节、细节.
难点:情节、细节.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186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情节第二节细节的作用与应用第三节情节与细节的运用第四节高潮的震撼力第五章声音重点:视听结合的三种形态.
难点:视听结合的三种形态.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声音的意义第二节语言的作用与魅力第三节音响的组成第四节影视音乐第五节视听结合的三种形态一、声画合一二、声画分立三、声画对立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电视编导概说22电视导演工作23剧作构成644情节铺排465声音26合计161632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邢益勋.
电视编导基础教程.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08.
187(二)教学参考书[1]李运林、徐福荫著.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09.
[2]刘萍编著.
影视导演基础.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03.
[3]邵长波著.
电视导演基础.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01.
[4]陈立强主编.
电视编导实用教程.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08.
[5]任金州等著.
电视摄像.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6]刘冠男编著.
Premiere非线性编辑高级教程.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10.
[7]姚争著.
电视剪辑艺术.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04.
[8]【美】伊万克里著,韩晓宁译.
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02.
八、其他说明无188《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大纲(NonlinearEditing)执笔者:唐春生审核人:孔晶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摄影技术、摄像技术等后续课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数字影视创作等二、课程简述《非线性编辑》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公共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是学生了解影视剪辑技术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在影视动画、广告传媒、宣传娱乐、建筑设计、工程建设、辅助教学、电子游戏、军事训练和科研开发等领域的作用,掌握数字视频的基本原理和非线性编辑的基本过程.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字媒体非线性编辑技术及其相关设备、操作、技巧及应用,掌握影视编辑软件Premiere和数字合成软件AfterEffects的使用,可以自主设计制作影视节目.
课程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旨在培养影视、广告、动漫等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影视剪辑、栏目包装、广告后期制作等方面工作基本职业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189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非线性编辑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非线性编辑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6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7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190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课程达成度要求0.
4(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开放实验和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通过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实验实践,在做中学,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字媒体非线性编辑技术及其相关设备、操作、技巧及应用,掌握影视编辑软件Premiere和数字合成软件AfterEffects的使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了解数字媒体基础和非线性编辑基础;2、了解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平台;3、学会Premiere非线性编辑软件的视音频剪接、转场特技、视音频滤镜技术、字幕制作、视频运动、节目输出等使用;4、学会数字合成软件AfterEffects的使用;5、了解专业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操作使用;6、能利用Premiere等通用非线性编辑软件或专业非线性编辑系统完成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
(二)考核方式考核采用实验与期末作品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期末作品考核要求学生按指定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作品的编辑制作,对学生的期末作品评价获取期末考查成绩.
(三)成绩评定期末作品考查占50%,作业和实验考核占40%,平时出勤考核占10%.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非线性编辑基础重点:非线性编辑和数字合成的概念;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视频与音频处理子系统、配接和软件平台.
难点:非线性编辑和数字合成的概念.
191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数字媒体非线性编辑技术概述一、数字媒体基础二、非线性编辑基础(一)影视编辑的发展历程(二)非线性编辑的概念(三)数字合成的概念(四)数字编辑与合成的关系三、非线性编辑系统第二节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平台一、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计算机平台二、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视频与音频处理子系统三、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存储子系统四、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周边设备及其分类五、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配接六、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软件平台七、典型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第二章通用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PremierePro基本编辑方法重点:PremierePro的影视节目编辑流程;项目创建设置、素材导入和管理方法.
难点:项目创建设置、素材导入和管理方法.
视频与音频剪辑的常用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通用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PremierePro概述一、PremierePro的系统需求二、PremierePro的安装与启动三、PremierePro的主要工作窗口四、PremierePro的主要菜单命令五、基于PremierePro的影视节目编辑流程第二节AdobePremierePro项目创建与素材管理一、项目创建准备二、项目创建设置三、素材导入方法四、素材管理设置192第三节AdobePremierePro视频与音频编辑工作窗口一、视频与音频素材准备二、视频与音频监视器窗口三、视频与音频时间线窗口四、编辑工作窗口基本操作第四节AdobePremierePro视频与音频素材剪辑技巧一、视频与音频剪辑的常用设置二、素材片段的剪切、复制和粘贴三、常用剪辑技巧第三章AdobePremierePro转场特效的运用重点:视频转场特效的使用.
难点:视频转场特效的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视频转场特效的使用一、转场的设置方法二、转场特效的参数设置第二节视频转场特效的综合应用第三节视频转场特效应用实例第四章AdobePremierePro视频运动特效的运用重点:视频运动特效的使用.
难点:视频运动特效的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视频运动特效的基本设置第二节视频运动特效的使用一、在视频上添加运动特效二、在视频上添加/删除关键帧三、在视频上添加旋转效果四、在视频上添加縮放效果第三节视频运动特效制作实例第五章AdobePremierePro视频滤镜的运用重点:视频滤镜的使用.
难点:使用关键帧技术控制滤镜变化的方法.
193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视频滤镜简介一、滤镜特效应用二、滤镜特效参数的设置三、关键帧的设置四、插值技术第二节视频滤镜(调整类、模糊与锐化类、通道类、扭曲类、图像控制类、色键类、杂色类、立体化类、像素化类、渲染类、风格化类和其他视频特效)第三节视频滤镜综合应用第六章AdobePremierePro数字音频编辑方法重点:音频素材的编辑.
难点:音频素材的编辑.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音频素材的编辑一、使用时间线窗口进行音频编辑二、使用混音器窗口进行音频编辑三、子混音轨道的运用四、声道转换五、创建5.
1环绕立体声效果第二节音频转场特效第三节音频滤镜特效一、为音轨添加滤镜特效二、声道控制三、动态调整四、音频调整五、均衡调整六、声音的延迟第四节音频素材的应用规律第七章AdobePremierePro字幕设计重点:制作字幕.
难点:制作字幕.
194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字幕简介第二节制作字幕一、字幕应用简介二、编辑制作字幕三、使用第三方软件创造字幕第三节设计字幕一、字幕设计的原则二、字幕设计应用第八章AdobePremierePro作品预览与输出重点:项目输出.
难点:项目输出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项目预览一、设置预览文件的存储路径二、特效的渲染生成第二节项目输出一、将项目输出为计算机文件二、将节目输出到录像带三、把项目输出到光盘四、创建Internet媒体内容第九章数字合成软件——AfterEffects概述重点:AfterEffects菜单、窗口与控制面板.
难点:AfterEffects工作流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AfterEffects简介第二节菜单、窗口与控制面板一、菜单二、工作窗口三、控制面板第三节AfterEffects的工作流程195一、AfterEffects的工作流程二、实例——场景过渡效果第十章AfterEffects影像合成技术重点:层的基本操作和遮罩技术.
难点:层的基本操作和遮罩技术.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合成的基本概念一、创建合成二、将素材添加到合成三、使用合成窗口第二节层的基本操作一、创建新层二、层的管理三、层的父子关系四、层的基本属性五、应用实例第三节创建层动画一、理解关键帧二、层的变换方式三、应用实例第四节三维合成一、3D层操作二、使用摄像机三、在合成中使用灯光四、Advanced3D渲染五、应用实例第五节遮罩技术一、遮罩的概念二、遮罩的基本操作三、应用实例第六节运动跟踪一、设置运动跟踪二、运动跟踪的类型196三、运动平稳四、应用实例第七节渲染与输出第十一章AfterEffects特效及应用重点:AfterEffects特效的基本操作.
难点:AfterEffects特效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翻转课堂,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操练与练习法、案例研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AfterEffects特效的基本操作一、应用特效二、特效的整体控制三、特效内部参数设置第二节AfterEffects特效功能介绍一、内置特效二、第三方特效插件第三节AfterEffects特效应用实例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非线性编辑基础112通用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PremierePro基本编辑方法331实验一:非线性编辑和数字合成软件使用(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初探)223AdobePremierePro转场特效的运用0.
50.
514AdobePremierePro视频运动特效的运用1115AdobePremierePro视频滤镜的运用1116AdobePremierePro数字音频编辑方法1117AdobePremierePro字幕设计1118AdobePremierePro作品预览与输出0.
50.
5实验一:非线性编辑和数字合成软件使44197用(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综合应用)9数字合成软件——AfterEffects概述1110影像合成技术33111AfterEffects特效及应用331实验一:非线性编辑和数字合成软件使用(AfterEffects综合应用)66实验二:非线性编辑综合实验44合计1616328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刘冠南.
Premiere非线性编辑高级教程.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10.
(二)教学参考书[1]焦道利.
影视非线性编辑基础教程.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01.
[2]苑文彪,王莉莉.
数字影视非线性编辑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10.
[3]王建军.
非线性编辑与应用.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04.
[4]左明章,刘震.
非线性编辑原理与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09.
[5]王志军.
数字媒体非线性编辑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01.
[6]李益,夏光富.
PremierePro&AfterEffects影视动画非线性编辑与合成.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11.
[7]焦道利.
电视摄像与画面编辑.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08.
[8]冉峡.
大洋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用教程.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08.
八、其他说明无198《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ProfessionalEnglishforEducationalTechnology)执笔者:余丽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传播学、教育学、教学系统设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对教育技术学词汇的熟悉程度,培养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词汇及阅读、翻译、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查阅相关的科技文献,并能流利阅读和翻译相关的专业资料,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英语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9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0.
5课程达成度要求0.
5199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英语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8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0.
5课程达成度要求0.
5(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英语水平.
着力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向,同时要使学生学习用英语交流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阅读、撰写专业文献、与国内外同行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涉及到了英语语言的读、说、听、写、译等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服务.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掌握各章节核心专业术语的翻译.
2、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准确的理解.
3、能较为顺畅地将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
4、能准确地进行中英文语言的转换,并掌握两种语言的表达逻辑.
(二)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范围依据本大纲所设定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各章节内容,难易适中.
主要突出核心词汇的翻译和理解,也考察对于篇章的翻译.
(三)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期末考查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的考核按照专业英语课程评价表格执行.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Unit1TheBasicConceptsofEducationalTechnology200重点:WhatisEducationalTechnology难点:ResearchMethodsofEducationalTechnology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WhatisEducationalTechnology主要讲授AECT的94定义和04定义,要求能够完全理解两个定义的英文表述.
(二)PerspectivesandMeaningofEducationalTechnology主要讲授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要求能够理解并阐述不同定义下研究范畴的内容.
(三)ResearchMethodsofEducationalTechnology主要讲授教育技术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类型,对具体的研究方法类型进行阐释,要求能够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表述.
Unit2TheHistoryofEducationalTechnology重点:CurrentStatusofEducationalTechnology难点:ACriticalPeriodofEducationalTechnology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TheEarlyDefinitions主要讲授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及演变,要求能理解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二)ACriticalPeriodofEducationalTechnology:1950-1970主要讲授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影响教育技术的几个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理论流派、观点,要求能够理解每一个理论对于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三)CurrentStatusofEducationalTechnology主要讲授教育技术目前的发展形势,要求了解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
Unit3thePracticeandFutureofEducationalTechnology重点:FourPerspectivesonEducationalTechnology难点:YourFutureintheField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FourPerspectivesonEducationalTechnology主要讲授从媒体、教学系统、职业培训、计算机四个角度对于教育技术的观点,要求能够理解每个角度的主要观点.
(二)TheProfessionalizationoftheField主要讲授教育技术专业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要求能够了解教育技术领域专业化的必要性.
201(三)FutureTrendsinEducationalTechnology主要讲授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要求能够理解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趋势.
(四)YourFutureintheField主要讲授教育技术的职业取向及就业领域,要求能够结合自己实际理解教育技术的职业发展,并能够作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Unit4LearningTheories重点:BehavioristOrientation,Cognitivism难点:Constructivism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TheImportanceofLearningTheoriestoEducationalTechnology主要讲授学习理论对于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并梳理学习理论的一些基本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掌握学习理论基本流派及代表人物的相关名词.
(二)TheBehavioristOrientationtoLearning主要讲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要求掌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及其特点.
(三)CognitivismandGagne'sModelofLearning主要讲授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讲授信息加工理论对于记忆的描述,要求能够理解记忆的主要环节.
(四)Constructivism主要讲授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要求能够理解建构主义的观点及特点,并能对比三种学习理论流派各自的特点.
Unit5CommunicationTheories重点:CommunicationTheory难点:CommunicationSystem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DefiningCommunication主要讲授传播的界定,要求能够理解传播定义中的三个维度.
(二)CommunicationSystem主要讲授传播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要求能够阐述每个要素的内容并举例说明.
(三)CommunicationTheory主要讲授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能够了解传播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四)TwoTypicalModelsofCommunicationTheory主要讲授香农-韦弗模式和贝罗模式,要求能够掌握每一种模式包含的内容、特点,并结合现202实阐述每种模式的应用.
Unit6InstructionalTheories重点:Gagne'sTheoryofInstruction;TaxonomyofInstructionalObjectives难点:ElaborationTheory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ABriefIntroductiontoInstructionalTheory主要讲授教学理论的发展、流派、主要代表人物,要求了解教学理论的基本脉络.
(二)TaxonomyofInstructionalObjectives主要讲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主要观点,要求掌握布鲁姆对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具体内容,能够阐述每一种教学目标的具体含义.
(三)Gagne'sTheoryofInstruction主要讲授加涅的九段教学法,要求掌握九段教学法的每一个步骤,能够阐述每一个步骤的具体含义.
(四)ElaborationTheory主要讲授细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要求了解细化理论的特点、方法.
Unit7SystemsTheories重点:GeneralSystemsTheory难点:TheSystemsView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TheSystemsView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观点的基本内容,要求能够了解什么是系统观点.
(二)What'sSystemsTheory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演变,要求能够了解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TheFunctionsofSystemsTheory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理论在多学科中的作用,要求能够了解系统理论的价值.
(四)GeneralSystemsTheory主要内容包括一般系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要求能够了解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Unit8BriefIntroductiontoSeveralMediaandTechnologies重点:Multimedia难点:ExpertSystem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203(一)Multimedia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的含义、发展、应用,要求能够掌握多媒体的各种形式及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Hypermedia主要内容包括超媒体的含义、用途,要求能够掌握超媒体的类型及应用.
(三)InteractiveMedia主要内容包括交互式媒体的含义、特点、应用,要求能够掌握交互式媒体的作用.
(四)VirtualReality主要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含义、特点,要求能够了解虚拟现实的由来.
(五)ExpertSystem主要内容包括专家系统的含义、应用案例,要求能够了解专家系统的构成.
Unit9InformationTechnologyandEducation重点:InformationTechnologyandEducation难点:ICTsandGlobalization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TheInformationAge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时代的特点,要求能够理解与工业时代相比,信息时代的不同特征.
(二)ICTsandGlobalization主要内容包括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在全球的应用,要求能够理解信息通讯技术对于全球化的作用.
(三)InformationTechnologyandEducation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能够理解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促进作用.
(四)BasicITSkillsandPersonalQualifications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技术技能的描述,要求理解基本信息技术技能对未来职业的意义.
Unit10TheDevelopmentTrendsofMediaandTechnologies重点:AdvancingTelecommunicationsandInteractiveTechnologies难点:ElectronicLearning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ContinuingUseofTraditionalMedia主要讲授传统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能够理解传统媒体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AdvancingTelecommunicationsandInteractiveTechnologies主要讲授通讯技术、交互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能够理解各种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促进204作用.
(三)PredictionsofTechnologyTrends主要讲授未来技术发展的八个趋势,要求能够理解这八个趋势的具体内容.
(四)ElectronicLearning主要讲授电子化学习的含义、特点及应用,要求能够理解电子化学习对于教育的作用.
Unit11InstructionalSystemsand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重点:InstructionalSystemsand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难点:InstructionalDesign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InstructionalSystemsand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主要讲授教学系统的要素、类型,要求了解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
(二)InstructionalDesign主要讲授教学设计的阶段及步骤,要求理解每一个教学设计阶段及步骤的具体内容.
Unit12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Models重点: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ISD):UsingtheADDIEModel难点:DickandCareyModel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ISD):UsingtheADDIEModel主要讲授艾迪模式的具体构成要素,要求掌握每一个要素的具体内容.
(二)TheASSUREModel主要讲授该模式的具体构成要素,要求掌握每一个要素的具体内容.
(三)DickandCareyModel主要讲授该模式的各阶段,要求掌握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四)RapidPrototyping主要讲授该模式的各阶段及优缺点,要求掌握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Unit13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重点:FourTypesof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Tools难点:CurrentTrendsinAutomatedTools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主要讲授自动化教学设计的由来,要求了解自动化教学设计的含义、分类.
205(二)FourTypesof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Tools主要讲授四种典型的自动化教学设计工具,要求了解这四种工具的详细应用.
(三)CurrentTrendsinAutomatedTools主要讲授自动化工具目前的应用案例,要求了解自动化工具的使用.
Unit14Audio重点:UsingAudioFilesinMultimedia难点:AudioFormats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AudioFormats主要内容包括对于音频硬件的描述,要求了解承载视频的媒体.
(二)ProduceMaterialsonCassetteTapes主要内容包括音频的录制过程及原理,要求了解音频的制作过程.
(三)UsingAudioFilesinMultimedia主要内容包括音频文件在多媒体中的应用,要求了解某个教学设计模式中音频在各环节的使用情况.
Unit15Video重点:ProducingVideo难点:VideoFormats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VideoFormats主要内容包括对于视频硬件的描述,要求了解承载视频的媒体.
(二)SelectingVideo主要内容包括视频材料的选择、鉴别,要求了解视频材料的准备过程.
(三)ProducingVideo主要内容包括视频的制作、编辑过程,要求了解视频材料的制作工具.
Unit16DevelopingOnlineCourses重点:CreatingaWebPage难点:CreatingaWebPage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CreatingaWebPage主要内容包括制作网页的具体步骤,要求了解每一个步骤的详细内容.
206Unit17DistanceEducation重点:DistanceEducation,FacetoFaceTeachingandTechnology难点:SummaryandRecommendationsfortheFutureofDistanceEducation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DistanceEducation:AnOverview主要讲授远程教育的含义、要素、工作方式,要求理解远程教育各个要素的作用.
(二)DistanceEducation,FacetoFaceTeachingandTechnology主要讲授四代远程教育的含义及特点,要求理解每一代远程教育的特色.
(三)DistanceEducationTechnologies主要讲授远程教育的四象限法,要求理解远程教育传播的特点.
(四)SummaryandRecommendationsfortheFutureofDistanceEducation主要讲授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要求理解研究远程教育的方法.
Unit18OnlineLearning重点:ABriefIntroductionofOnlineLearning难点:EvaluatingOnlineLearning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ABriefIntroductionofOnlineLearning主要讲授网络教育的含义,要求理解网络教育的界定及发展.
(二)EducationalBenefitsofOnlineLearning主要讲授网络教育的优势,要求理解网络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EvaluatingOnlineLearning主要讲授评价网络教育的原因、评价的内容,要求理解网络教育的评价方式.
Unit19TheEvaluationofLearningSourceandLearningProcess重点:ThreeBasicMethodsofLearningEvaluation难点:EvaluationforDistanceEducation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TheHistoryandContextofEvaluation主要讲授评价的历史发展及背景,要求了解评价的作用.
(二)ThreeBasicMethodsofLearningEvaluation主要讲授了三种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要求了解这些方法之间的区别.
(三)EvaluationforDistanceEducation207主要讲授了远程教育评价的过程及方法,要求了解远程教育评价的应用.
Unit20EducationalEvaluation重点:EducationalEvaluation难点:Computer-assistedAssessment(CAA)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一)EducationalEvaluation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评价的范式,要求了解教育评价的四种主要方法.
(二)EvaluatingWeb-basedLearning–AClusteredStudyofTwoOnlineProjects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教育评价的案例,要求了解这些案例中采用的方法及结论.
(三)Computer-assistedAssessment(CAA)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含义、方式及应用,要求了解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应用.
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TheBasicConceptsofEducationalTechnology222TheHistoryofEducationalTechnology2213thePracticeandFutureofEducationalTechnology114LearningTheories2215CommunicationTheories226InstructionalTheories227SystemsTheories218BriefIntroductiontoSeveralMediaandTechnologies119InformationTechnologyandEducation2210TheDevelopmentTrendsofMediaandTechnologies2211InstructionalSystemsand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2212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Models22120813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2214Audio2215Video1116DevelopingOnlineCourses0017NetworkEducation22118OnlineLearning1119TheEvaluationofLearningSourceandLearningProcess1120EducationalEvaluation111合计32325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吴其军,严莉主编.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
(二)教学参考书:[1]SharonE.
Smaldino.
教学技术与媒体(第八版影印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01.
[2](美)斯马尔蒂诺等著,郭文革译.
教学技术与媒体(第8版翻译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01.
[3]李艺,严士刚.
教育技术导论(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01.
[4]李芒等.
教育技术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02.
[5]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04.
[6](美)贾纳斯泽乌斯基,莫伦达主编,程东元等译.
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01.
八、其他说明无209《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课程教学大纲(Virtualrealitytechnologyandeducationapplication)执笔者:李新晖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毕业设计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就VR+教育应用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潜在影响力已经初见端倪,优质的教育内容不断涌现,独特的教育试点陆续落地.
据报告指出,VR有潜力成为教育领域的标准工具,将变革学生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受教方式.
本课程主要介绍桌面式VR系统.
涉及到的软件包括: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3DSMAX、VRP虚拟现实编辑平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用于浏览器端的VR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也可以掌握使用VR平台构建虚拟现实应用系统.
可以用于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游戏、家居设计等多个领域.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10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1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指标点3-5具有基于3D打印、桌面CNC、激光切割机等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
0.
1指标点3-7具有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4(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VRML建模语言和虚拟现实编辑器VRP平台为线索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潜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掌握使用编程的技术创建虚拟场景,也要通过VRP平台编辑器创建虚拟现实场景,并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熟悉以虚拟场景设计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构建、管理与评价.
培养学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去应对未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211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使学生掌握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编程方法,掌握使用虚拟现实平台编辑器的方法,掌握VR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1.
掌握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的编程方法;2.
掌握VRP系统的使用与VR场景的设计;3.
掌握VR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方法;(二)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
试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VR技术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征,考试着重考察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实验成绩、课外作业、考勤共同组成,分别占60%、20%、10%、10%.
期末开卷考试以作品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学大纲命题,卷面分值100分.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虚拟现实概述重点: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
难点:虚拟现实平台的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虚拟现实基本概念一、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二、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三、VR\AR\MR简介第二节虚拟现实系统分类一、桌面式系统二、沉浸式系统三、增强式系统四、混合式系统第三节虚拟现实应用领域212一、教育领域二、军事领域三、工业仿真四、医学领域五、其它领域第二章虚拟现实建模语言重点:VRML的语法.
难点:VRML的编程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VRML编程的基本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节VRML基本概念一、VRML发展历程二、VRML特点第二节VRML编辑器和浏览器一、VRML编辑器二、VRML浏览器第三节VRML的组成要素一、节点和域二、事件和路由三、VRML语法结构第三章基本几何造型重点:基本几何造型.
难点:造型的外观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几何造型的定义和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外形节点第二节立方体节点第三节圆柱节点第四节圆锥节点第五节文本节点第四章空间变换与群节点213重点:空间变换.
难点:坐标系的平移、旋转与缩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变换与群节点,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坐标系的平移、旋转与缩放一、坐标系的平移二、坐标系的旋转三、节点造型的缩放第二节编组节点四、编组节点的创建五、编组节点使用第三节内联节点、超链接节点与选择开关节点五、内联节点六、超链接节点三、选择开关节点第五章复杂造型重点:复杂造型的设计.
难点:面集合造型,挤出造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复杂造型的设计,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点、线、面集合一、点集合造型二、线集合造型三、面集合造型第二节地表节点第三节事务管理第四节挤出节点造型第六章造型外观设计重点:纹理节点.
难点:纹理节点的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造型外观的设计,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214第一节造型外观第二节材质节点第三节纹理节点一、静态纹理节点二、动态纹理节点三、像素纹理节点第四节纹理变换第七章环境设计与视点控制重点:背景设计.
难点:背景设计,视点控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环境设计与视点控制的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添加背景第二节雾化效果第三节视点控制第四节虚拟场景参数设置第八章光照与声音重点:灯光,声音.
难点:灯光设置,声音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灯光和声音的设置,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节光源一、点光源二、平等光源三、汇聚光源第二节阴影设计第三节声音节点一、Sound节点二、AudioClip与MovieTexture节点第九章动画与交互215重点:事件与路由.
难点:传感器与插补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传感器和插补器的设置,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节光源三、点光源四、平等光源三、汇聚光源第二节阴影设计第三节声音节点一、Sound节点二、AudioClip与MovieTexture节点第十章脚本设计重点:脚本语言.
难点:脚本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脚本语言的编程与设计,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节脚本语言第四节脚本节点第五节原型一、定义原型二、外部原型第十一章虚拟现实平台编辑器VRP-Builder重点:VRP-Builder的安装与使用.
难点:VRP编辑器的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VRP编辑器的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VRP功能介绍第二节VRP软件的下载与安装第三节VRP与3DSMAX的接口216第四节VRP与VRML的接口第五节运行窗口的设置第十二章材质、动态贴图与时间轴重点:材质、动态贴图与时间轴.
难点:材质、动态贴图与时间轴.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材质、动态贴图与时间轴的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材质属性的设置第二节ATX动态贴图第三节时间轴的使用第十三章初级交互界面重点:交互功能.
难点:交互功能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交互功能的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相机的创建与使用第二节角色动画的创建与使用第三节初级交互界面的设计第四节场景特效设计第十四章高级交互界面重点:高级交互功能.
难点:高级交互功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高级交互功能的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窗口和控件第二节菜单的使用第三节粒子系统第四节VRP与数据库的连接第十五章VRP脚本设计重点:VRP脚本程序设计.
难点:VRP脚本程序设计.
217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VRP脚本程序设计和使用,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VRP脚本编辑器第二节常用脚本设计实例分析第三节VRP项目综合设计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221作业通过在线练习形式完成2虚拟现实建模语言11213基本几何造型11214空间变换与群节点11215复杂造型11216造型外观设计11217环境设计与视点控制11218灯光与声音11219动画与交互112110脚本设计112111环境设计与视点控制112112虚拟现实编辑器VRP112113初级交互界面112114高级交互界面123115VRP脚本设计1231合计16163215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李新晖,陈梅兰.
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1.
(二)教学参考书[1]薛庆文,辛允东.
虚拟现实VRML程序设计与实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10.
[2]苗志宏,马金强.
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与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1.
[3]喻晓和.
虚拟现实技术基础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05.
218[4]安维华.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06.
[5]高飞.
虚拟现实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04.
八、其他说明无219《教育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EducationalSoftwareEngineering)执笔者:唐明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2学时;先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后续课程教育APP设计与开发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学科.
教育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密不可分,因此教育软件工程在教育技术学科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教育软件工程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把良好的技术方法和正确的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开发软件.
教育软件工程学已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育软件工程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4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7掌握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0.
1220环境的设计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4具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
0.
1指标点3-5具有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及管理维护能力.
0.
2指标点3-7具有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0.
2课程达成度要求1.
1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教育软件工程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3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4具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4221(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软件开发全过程为线索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开发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及软件测试与售后服务等.
此外,软件设计与开发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与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了解与掌握软件开发各种不同模型、需求分析、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软件测试(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及软件售后服务.
培养学生具备掌握软件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学生能够独立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并能够较为独立的从事系统开发的工作.
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成绩包括教育软件工程系统设计、平时成绩两部分.
其中平时成绩应是作业和课堂考勤两部分的综合成绩.
相关事宜具体说明如下:1.
平时作业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2.
要保证出勤率,出勤率未达到50%者不得参加考试,成绩以0分处理.
(三)成绩评定总成绩:教育软件系统设计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软件工程的产生一、软件工程的介绍二、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第二节、软件工程学一、软件工程方法学介绍二、软件工程学的在开发商的具体应用第三节、软件生命周期第四节、软件开发模型一、瀑布模型二、快速原型模型重点:理解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型.
难点:理解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型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222三、增量模型四、螺旋模型第二章软件计划第一节、软件问题定义及可行性研究一、软件问题的定义二、可行性研究的任务第二节、需求分析的任务一、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二、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三、修正系统开发计划第三节、需求分析步骤第四节、实体-关系图一、数据对象二、属性三、联系四、实体-联系图的符号第五节、数据流图一、符号二、例子三、命名四、用途第六节、状态转换图一、状态二、事件三、符号四、例子第七节、数据字典一、数据字典的内容重点:需求分析步骤、实体-关系图、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和数据字典.
难点:实体-关系图、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软件问题定义及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的任务.
掌握需求分析步骤、实体-关系图、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和数据字典.
223二、定义数据的方法三、数据字典的用途第八节、需求分析的其他图形工具第九节、软件计划阶段文档编写步骤第三章结构化设计重点:软件设计步骤、软件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的图形工具难点:软件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的图形工具第一节、软件设计步骤一、设计过程二、设计原理三、模块化第二节、软件结构设计第三节、软件结构设计的图形工具一、程序流程图二、盒图三、PAD图四、判定表第四节、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第五节、过程设计工具第六节、系统人机界面设计一、设计问题二、设计过程三、人机界面设计指南第七节、数据代码设计第八节、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第九节、软件设计文档第四章软件编码和软件测试重点:软件设计步骤、软件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的图形工具难点:软件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的图形工具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软件设计步骤、软件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的图形工具.
理解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过程设计工具、系统人机界面设计、数据代码设计、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重点:软件测试方法、步骤,软件测试方案、原则和策略难点:软件测试方法、步骤教学方法与手段:224第一节、结构化程序设计第二节、软件测试目标一、软件测试的目标二、软件测试准则第三节、软件测试方法一、软件测试方法基本介绍二、白盒测试三、黑盒测试第四节、软件测试步骤第五节、设计软件测试方案第六节、软件测试原则和策略第七节、软件调试、验证与确认一、调试过程二、调试途径第八节、软件测试文档第五章软件维护第一节、软件维护的种类、过程和副作用一、软件维护的定义二、软件维护的种类三、软件维护的过程第二节、软件的可维护性第六章面向对象方法学与UML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软件测试目标.
掌握软件调试、验证与确认的方法,编写软件测试文档重点:软件的可维护性难点:软件的可维护性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软件维护的种类、过程和副作用.
理解软件的可维护性.
重点:面向对象概念、UML图.
难点:UML图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面向对象方法概念,理解UML图;225第一节、面向对象方法概述一、面向对象方法学的概述二、面向对象的概念第二节、UML概述第三节、UML图第七章面向对象软件设计及UML应用第一节、面向对象分析一、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二、需求陈述第二节、建立对象模型一、确定类与对象二、确定关联三、确定属性第三节、建立动态模型一、编写脚本二、设想用户界面三、画状态图四、审查动态模型第四节、建立功能模型一、画出基本系统模型图二、画出功能级数据流图第五节、面向对象设计第六节、UML的应用第七节、面向对象系统的实现第八节、RUP统一过程第九节、软件重用重点:面向对象的设计、UML应用难点:面向对象的设计、UML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概念;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掌握UML应用,了解RUP统一过程、软件重用概念226第八章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第一节、CASE技术第二节、软件工具第三节、软件开发环境第九章软件工程管理第一节、软件工程管理概述第二节、软件规模估算一、代码行技术二、功能点技术第三节、进度计划一、估算开发时间二、Gantt图三、工程网络四、估算工程进度第四节、人员组织一、民主制程序员组二、主程序员组三、现代程序组第五节、软件配置管理第六节、软件质量保证一、软件质量二、软件质量保证措施第七节、软件工程标准与软件文档重点:CASE技术、软件开发环境.
难点:CASE技术、软件开发环境.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解CASE技术概念.
了解软件工具使用方法.
了解软件开发环境.
重点:进度计划、人员组织、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方法难点:进度计划、人员组织、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解软件工程管理概念;理解软件规模估算方法;掌握进度计划、人员组织、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方法;理解软件工程标准与软件文档.
227第十章软件工程实例应用第一节、问题定义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第三节、需求分析第四节、概要设计第五节、详细设计程序设计提示六、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讲授实训讨论习题课外其他小计第1章概述222第2章软件计划332第3章结构化设计1232第4章软件编码和软件设计1234第5章软件维护223第6章面向对象方法学与UML1233第7章面向对象软件设计及UML应用2244第8章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221第9章软件工程管理442第10章软件工程实例应用2461合计20123224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陆惠恩.
实用软件工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05.
教学参考书:[1]叶俊民.
软件工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05.
[2]刘文,米飞雪.
软件工程基础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09.
重点:教育软件工程的实际应用难点:教育软件工程的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教育软件工程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应用系统,掌握教育软件工程的设计开发方法和步骤;228[3]马林艺,张喜英,钱升春.
软件工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01.
八、其他说明无229《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TeachingMethodofInformationTechnology)执笔者:何芳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2学时;课外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教育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后续课程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二、课程简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
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目前的教学动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案的撰写及初步的教学能力,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具有初步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230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4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5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课程的设置可以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课程教学内容主231要介绍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形式,阐述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与知识,构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目标分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信息技术课型及其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创新.
来实现毕业要求指标点,培养掌握学生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及相关技术,具备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与教学能力.
有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考核目标是以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与信息技术单元整体设计为主线.
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否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案的撰写及初步的教学能力.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核:作业、实验等;期末考查:设计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
包括(一个教学设计方案、一个教学流程图、一个教学课件)(三)成绩评定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上,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60%;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法导论重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内涵及结构;信息素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模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要素、流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评价.
难点: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教为主、学为主、双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工作流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概述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二、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和理念三、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学法概述232一、信息技术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二、信息技术教学法的特点三、信息技术教学法的研究方法四、信息技术教学法内容体系的发展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模型及工作流程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模型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流程第二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分析重点: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四个要素(总体要求、逻辑结构、组织编排方式、学时安排);内容分析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发展需求;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初始能力分析、学习风格分析;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生特征;难点: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四个要素;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发展需求分析;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生特征.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教学难点、重点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与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的实践操作二、分析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分类四、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学学习者特征分析一、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学习者特征调查方法四、基于学习特征设计教学策略第三章信息技术学习目标的设计重点:学习目标的含义;生成性目标的概念;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难点:学习目标的分类;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233于学生理解;对于教学难点、重点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的设计与编写一、学习目标的设计过程二、学习目标的编写三、学习目标的编写的误区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生成性目标一、生成性目标二、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三、生成性目标的"生成策略"第四章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小学信息技术常用学习方法特点、适用范围;小学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活动的特点、适用范围;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小学信息技术主要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也可以从重点知识设计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资料,上课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一、教学过程设计的概念二、教学过程有效设计的原则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因素二、教学方法的特征比较三、教学方法应用要点第三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境的设计一、教学情境的主要功能二、教学情境的常见形态三、教学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第四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234一、合作案例二、讨论案例三、竞赛案例第五章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设计重点:不同学习资源对教学活动的支持作用;常用的学习工具及其教学功效,新型数字化学习工具及社会性软件的选择与使用;不同教学环境对教学的支持作用,不同教学方式与对教学环境的匹配.
难点:学习资源与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方法和程序;不同学习资源对教学活动的支持作用;新型数字化学习工具及社会性软件的选择与使用;不同教学方式与对教学环境的匹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也可以从重点知识设计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资料,上课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
第一节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一、学习环境的主要构成二、学习环境对教学活动的支持三、典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第二节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一、学习资源的类型二、学习工具类型三、新学习工具及其应用第六章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设计重点:主观性测验试题与客观性测验试题的编制技术;表现性评价与真实性评价的内涵与设计要素及要点;档案袋评价、同伴评价等评价技术的使用.
难点:主观性测验试题与客观性测验试题的编制技术;档案袋评价、同伴评价等评价技术的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第一节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一、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导向235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二、各种新型评价方法的应用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七章信息技术课型及设计重点:课型的概念;学习课型的不同分类及特点新授课的教学策略;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综合应用课的教学策略.
难点: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并结合社会案例和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教师控制全局,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的讲解.
也可以从重点知识设计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分组课前准备资料,上课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
第一节信息技术技术基本课型一、信息技术技术基本课型的特点第二节信息技术新授课的设计一、新授课的分类二、新授课的常见问题三、设计的策略和方法第二节信息技术复习课的设计一、复习课的分类和目的二、复习课的常见问题三、设计的策略和方法第二节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课的设计一、综合应用课的概述二、综合应用课的常见问题三、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法导论22第二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前端分析261236第三章信息技术学习目标设计224第四章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2624第五章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设计261第六章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设计224第七章信息技术课型及其设计266合计14126322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王佑镁.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
(二)教学参考书[1]周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2005.
9.
[2]沈莉.
信息技术微格教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
八、其他说明无237《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环境》课程教学大纲(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equipmentandenvironment)执笔者:贺红星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限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育APP设计与开发二、课程简述本课程主要讲授什么是教育装备,教育装备的理论基础;教育装备与教育技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装备、从业人员的角色与职业素养;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及管理维护能力;教育装备的评价研究、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指标体系构建,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教育装备的发展研究、发展的途径、动态和趋势,如何利用教育装备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利用教育装备实现逼真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写情境学习和认知,优化教学.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限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指标点2-7掌握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环境的设计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2238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5具有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及管理维护能力.
0.
4指标点3-7具有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0.
1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8(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通过讲授什么是教育装备、国内外研究现状;教育装备的理论基础;教育装备与教育技术、学科划分与层次;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装备、从业人员的角色与职业素养;教育装备的成本管理和效益管理,成本效益模型;教育装备的评价研究、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指标体系构建;教育装备的发展研究、发展的途径、动态和趋势,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的人文艺术修养,为以后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提供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掌握什么是教育装备及其理论基础;2.
掌握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的区别和联系;3.
掌握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及管理维护能力;4.
掌握教育装备的发展研究、发展的途径、动态和趋势;5.
利用教育装备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6.
利用教育装备实现逼真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写情境学习和认知.
(二)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提交).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以理解应用为主,本课程采取开卷考试,具体为提交课程论文,通过选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文献、学习态度、格式规范等,既239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对学术论文的相关格式规范等进行学习和把握.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课程论文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及课程作业等)共同组成,分别占80%、20%.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绪论重点:教育装备管理的工作核心难点:教育装备和相关联概念的辨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二、教育装备的基本构成三、教育装备的特点第二章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重点:相同的研究目的和不同的研究对象难点:普适定律和特殊规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二节区别与联系第一节教育装备的基本含义一、教育装备的定义和研究现状二、教育装备和相关联概念的辨析三、教育装备管理的工作核心第二节教育装备的内涵剖析一、教育装备的范畴第一节学科一、学科类别二、学科层次划分三、普适定律和特殊规律240第四节教育技术对教育装备理论的影响第五节教育装备专业建设第三章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装备重点:1、具有新课程标准特色的教育装备2、新课标下数字化实验系统难点:具有新课程标准特色的教育装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二、利用教育装备构建学习环境的原则一、资源二、媒体三、相同的研究目的四、不同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教育装备学的未来第一节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装备的建设与思考一、什么是新课标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装备建设的基本原则三、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装备建设的基本目的四、具有新课程标准特色的教育装备第二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一、角色定位二、专业素养第三节以数字化实验系统为例一、数字化实验和传统实验的对比二、新课标下数字化实验系统第四节教育装备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一、教育装备在实验教学中的定位二、实验室配备标准研究三、实验室及其装备管理四、教育装备的更新和淘汰第五节利用教育装备构建学习环境一、学习环境的基本含义241第四章教育装备管理重点: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难点:效益管理的基本模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成本管理一、什么是教育装备的成本管理二、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三、成本管理的思考第二节效益管理一、效益管理的内涵;二、效益管理的基本模型三、教育装备的运筹规划第五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含义难点:贯一设计原则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假设和价值观二、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观察二者的区别第一节认知发展理论概述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二、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三、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二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含义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界定二、认识论、技术和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环境的不断变化的情况第三节贯一设计入门一、基础和假设二、建构主义和贯一设计原则第四节教授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的主要区别一、什么是教授学习模式242第六章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重点: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基本特征难点:认知学徒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三、认知学徒制第七章教育装备发展研究重点:数字化教育装备难点:国外的最新教育技术装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四节教育装备理论的发展第一节情境学习一、什么是情境学习二、情境认知的历史沿革三、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基本特征第二节作为教学模式的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一、情境认知理论;二、教学模式设计的关键特征第一节教育装备的发展途径一、软件的支撑二、硬件的支撑第二节教育装备的发展动态一、从教育技术得到的启示二、国外的最新教育技术装备第三节教育装备的发展趋势一、认识教育装备的重要性二、相关行业的支撑三、数字化教育装备243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量题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绪论2212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4423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装备42624教育装备管理42625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42626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4427教育装备发展研究442合计2663213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艾伦徐力主编.
《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二)教学参考书[1]李慧编著.
《教育装备运筹规划》.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2]胡又农编著.
《教育装备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艾伦著.
《教育装备论》.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4]戴维乔纳森主编.
高文审校.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布兰思福特等编.
高文审校.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莱斯利和杰里盖尔主编.
高文审校.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八、其他说明无244《教育评价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EvaluationandMeasurementofEducation)执笔者:余丽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限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心理学、教育学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教育评价与测量》是教育技术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专业限选课.
《教育评价与测量》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必要和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主要研究对教育现象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限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245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7具有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0.
1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6(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在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先修课程,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本课程通过将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与教育评价三个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训练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有效地练习方式,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核心知识、技能,并力求能在相关的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等实践领域加以应用.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掌握数据的种类及特点,熟悉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了解常用统计分析图绘制.
2、掌握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掌握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了解教育测评和评价的基本问题、作用、类型、功能.
6、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效度、题目的难度、区分度7、掌握测验题目的类型与编制.
8、掌握制定教育评价表的原则、步骤.
9、了解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246(二)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范围依据本大纲所设定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各章节内容,难易适中.
主要突出对于关键概念的领会与理解,以及计算方法的运用.
(三)成绩评定期末考查与平时作业相结合,期末考查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的考核按照课程评价表格执行.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数据与教育统计图表重点: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图难点:统计分析图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数据种类与特点一、数据种类二、数据特点第二节次数分布表一、次数分布二、次数分布表编制三、次数分布表阅读理解第三节次数分布图一、次数直方图二、次数多边图三、相对次数直方图与多边图第四节常用统计分析图第二章平均数和标准差重点:加权平均数、简单平均数难点:标准差的计算、差异系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平均数一、简单平均数二、加权平均数第二节标准差一、标准差概念与计算247二、差异系数第三章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重点:百分等级的计算难点:标准分数常模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百分等级一、数据在次数分布中的地位二、百分等级概念及含义三、百分等级计算四、百分等级应用第二节标准分数一、标准分数基本定义及评分体系二、标准分数常模的建立方法三、标准分数应用第四章相关系数重点:积差相关计算方法、点双列相关系数计算难点:等级相关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相关点统计学意义一、对相关现象的感觉二、相关的意义及相关系数的初步认识三、由散点图认识相关情况第二节积差相关一、积差相关概念及基本公式二、积差相关系数计算方法三、利用院士数据直接计算积差相关系数第三节等级相关一、等级相关概念及基本公式二、原始数据是顺序变量的等级相关计算三、观测数据含有连续变量时的等级相关计算第四节点双列相关一、点双列相关适用范围及基本公式248二、点双列相关系数计算第五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重点:教育测量与评价基本问题、主要类型难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与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与作用一、教育测量与评价说教育科学三大研究领域之一二、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四、教育测量与评价时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三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一、按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二、按解释结果的参照点分类三、按被试行为表现的性质分类四、按内容分类五、其他分类第四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功能第六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重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效度难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难度、区分度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一、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二、同质性信度三、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分析四、测量标准误与测验信度的关系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一、内容效度249二、结构效度三、效标关联效度第三节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的难度一、难度系数计算方法二、难度系数变换第四节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的区分度一、题目区分度的意义二、区分度的计算第七章编制测验的原理与方法重点:测验的编制与组织难点:客观性试题的编写、主观性试题的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测验试题类型及其测量功能一、客观性试题类型及其编写技巧二、主观性试题类型及其编写要领第二节测验蓝图设计与测验编制要领一、设计测验的基本考虑二、设计测验蓝图三、测验的编制与组织第八章制定教育评价表的方法和步骤重点:制定教育评价表的方法难点:教育评价表的构成要素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制定教育评价表的意义与原则一、制定教育评价表的意义二、制定教育评价表的原则第二节教育评价表的构成及编制一、教育评价表构成要素二、制定教育评价表的方法第九章学生课业的测量与评价250重点:系数课业反正评价的方法难点:学生课业评价的内容、参照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课业考评改革的基本认识与目标一、课业考评的主要作用二、课业考评存在的问题三、国外课业考评改革的趋势与经验四、课业考评改革的主要目标第二节学生课业发展的内容框架及参照点体系一、生课业发展的内容框架二、评价学生课业发展的参照点体系第三节评价学生课业发展进步的主要方法一、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二、表现性测验评价法三、评定量表评价法四、同伴评定和轶事记录评价法五、档案袋评价法六、动态评价法第十章教育研究中的统计假设检验重点:概率、正态分布难点:差异显著性检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第一节统计假设检验预备知识一、基本概念二、概率与概率分布三、正态分布与t分布第二节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一、统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二、统计假设检验的思想方法与检验步骤第三节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一、两独立总体方差相等但未知数值二、两总体方差未知、独立大样本251三、两总体相关第四节其他总体参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一、总体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二、两独立总体的比例系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数据与教育统计图表2212平均数和标准差2213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2214相关系数2215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42616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22417编制测验的原理与方法22418制定教育评价表的方法和步骤22419学生课业的测量与评价224110教育研究中的统计假设检验221合计22103210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黄光扬主编.
教育统计与测量新编教程.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04.
(二)教学参考书[1]胡中锋.
教育评价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03.
[2]朱德全.
教育测量与评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03.
[3]雷诺兹等著,霍黎等译.
教育测量与评估(原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02.
[4]吉尔伯特萨克斯(SaxG.
)等,王昌海等译.
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第4版).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02.
[5]王孝玲.
教育统计学(第5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05.
[6]丹奈尔·D.
史蒂文斯等著,陈定刚译.
评价量表:快捷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第2版).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01.
252[7]邱均平,王碧云,汤建民.
教育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
01八、其他说明无253《培训方案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TrainingProgramandCurriculumDesign)执笔者:孔晶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限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中小学教育与STEAM教育》、《中小学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培训方案与课程设计》是师范类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一门限选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培训方案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进行培训方案及课程的实践设计和开发制作.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培训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理解课程以及课程设计的内涵,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径,并能够基于实际需要进行培训方案和相关课程的设计.
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培训方案设计及课程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具备一定的培训方案设计能力和课程设计及开发能力,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培训实施及课程教学之中.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限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0.
1254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2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2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指标点3-6具有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1.
0(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课程教学中,将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呈现、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以期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培训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能够针对培训方案中所包含的各要素进行分析与设计,能够基于企业或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涵,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径,并能够基于企业或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重点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资源开发、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等方面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了解培训方案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并能够进行分析与设计;2.
掌握培训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3.
能够基于学校或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4.
了解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涵;5.
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径;2556.
能够基于学校或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小组讨论、出勤情况等;期末考试:培训方案和课程设计方案.
(三)成绩评定本课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上,平时成绩占50%(其中作业20%,平台活动20%,出勤10%),实验成绩占5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培训方案概述重点:培训方案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难点:培训的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内容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呈现的方式进行.
第一节何为培训一、培训的概念二、培训的类型三、培训的要素第二节何为培训方案一、方案的概念二、培训方案的基本要素第二章培训方案设计路径重点:培训方案包含的要素及各要素分析.
难点:培训方案各要素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内容主要基于具体的培训方案引导学生开展案例分析,解读培训方案所包含的要素并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和设计.
第一节培训需求分析一、组织支持二、组织分析三、需求分析四、任务分析五、人员分析第二节培训项目设计一、确定培训目标二、准备测试题目256三、准备培训材料四、选择培训媒介五、准备学员教材和教师教学资料包第三节培训的实施一、场所的选择与布置二、项目启动三、培训日常安排及其他准备工作四、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第四节培训效果评估一、反应和既定活动二、学习三、在工作中的应用四、业务结果五、投资回报率第三章培训方案设计案例分析重点:不同类型培训方案的设计.
难点:不同类型培训的异同.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内容主要基于不同类型的培训方案引导学生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以探讨不同类型培训方案的异同及其设计.
第一节教师培训方案设计案例分析一、校本培训二、专题培训第二节企业培训方案设计案例分析一、团队培训二、员工技能培训第四章课程设计概述重点:课程设计包含的基本要素.
难点:课程设计包含的各基本要素的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内容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的呈现探讨课程设计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的内涵.
第一节何为课程一、课程的概念二、课程的类型三、课程与教学257第二节何为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内涵二、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第五章课程设计路径重点:课程设计包含的各环节及各环节分析.
难点:课程设计包含的各环节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呈现的形式分析课程设计所应该包含的各个环节,同时基于具体的课程设计案例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课程设计各环节的设计.
第一节聚焦问题一、需求分析二、确定选题三、拟定标题第二节设定目标一、分析学习内容二、撰写目标第三节搭建结构一、收集素材二、搭建结构三、制作课程大纲第四节细节设计一、教学流程创新二、教学方法设计第五节设计体验一、体验式教学二、情境教学第六节美化课件一、美化PPT二、形成课件包第七节试讲验收一、安排试讲二、组织验收第六章课程设计案例分析258重点:课程设计案例的剖析.
难点:不同形式课程设计的异同.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主要是基于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程设计案例的异同.
第一节学校校本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一、小学案例二、初中案例三、高中案例第二节专题培训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一、Intel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二、企业培训课程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培训方案概述222培训方案设计路径44813培训方案设计案例分析26814课程设计概述225课程设计路径44816课程设计案例分析2681合计1616324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本课程无具体指定教材.
(二)教学参考书[1]金才兵,陈敬著.
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07.
[2]周平(山隐耕夫),范歆蓉著.
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06.
[3](英)利(Leigh,D.
)著,石孟磊译.
团队培训手册——团队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01.
八、其他说明学生需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两项大的作业:2591.
基于一个企业或一所学校的实际需求,完成一份培训方案;2.
基于一个企业或一所学校的实际需求,完成一门课程的设计.
260《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大纲(ProductDesign)执笔者:李婕静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限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创意美术基础,构成设计后续课程创意电子设计与开发,中小学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小学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青少年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桌面数字制造装备应用二、课程简述《产品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学科专业限选课程.
通过课程掌握产品设计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则、设计行为特征和相关的方式方法,重点是通过对产品形式、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和技术的合理应用,从而对产品的形态、色彩、寓意、方式等进行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的综合处理,以实现产品设计的目的和价值.
本课程的学习,是各类艺术设计,创客设计的基础,巩固已学的二维三维设计软件、并为后续创意电子设计与开发,中小学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青少年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中小学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相关创客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衔接.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261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限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指标点2-4掌握青少年创客教育与中小学STEAM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指标点3-5具有基于3D打印、桌面CNC、激光切割机等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
0.
2指标点3-6具有以青少年创意电子、无人机、机器人、航模等为主题的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6(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产品设计是当前创客教育构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了解产品设计的原理、产品设计的流程、产品设计的方法与原则、概念设计的构思、设计可行性调研,模型设计与制作,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熟悉产品设计项目的展开,目标设定,创意构思,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设计、运用数字制造设备进行模型制作的动手造物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考核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采用实验作品和期末作品考核.
期末作品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创意设计的作品,从创意到解决问题,实现功能的设计理念,体现对产品形式、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和技术的综合应用.
着重从艺术性、技术性、功能性等几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对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三)成绩评定262总评成绩以100%计算,由期末作品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共同组成,分别占30%、40%、30%.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产品设计概论重点:产品设计定义,构成要素,程序与方法,设计原则.
难点:设计程序,方法,原则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自学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产品设计基本概念一、设计及其基本分类二、产品设计及其构成要素三、产品分类及其特征第二节产品设计程序、方法与原则一、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二、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三、产品设计的原则第三节产品设计的沿革与发展一、20世纪有影响的产品设计思潮二、产品形态观的衍变三、当代产品的形态特征第二章儿童用品设计重点:儿童用品设计要点,产品定位,建模软件.
难点:产品用户调研分析,建模软件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采取分组研讨,并要求学生课外作业进行实践训练.
第一节儿童用品设计一、儿童用品设计要点二、儿童用品形态特点三、儿童用品市场定位第二节建模设计软件一、界面介绍二、主要功能三、建模方法第三节儿童用品案例263一、积木二、汉诺塔三、旋转木马第三章生活用品设计重点:生活用品设计要点,产品形态,功能与结构关系,数字制造设备的应用.
难点:方案设计,数字制造设备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采取分组研讨,并要求学生课外作业进行实践学习.
第一节生活用品设计一、产品功能与结构设计二、影响产品形态设计的因素三、系列化设计的处理手法第二节数字制造设备一、设备介绍二、主要功能三、操作方法第三节生活用品案例一、相框二、笔筒第四章科学模型产品造型设计重点:设计创意的过程.
难点:目标定位,创意构思,方案设计,目标实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采取分组研讨,并要求学生课外作业进行实践学习.
第一节科学模型产品案例第二节科学模型产品造型设计一、设计目标二、调研分析三、产品定位四、方案构思五、建模设计六、制作模型七、设计评估264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产品设计概论662儿童用品设计44823生活用品设计44824科学模型产品造型设计28101合计1616325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桂云龙,杨淳.
产品设计.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
02.
(二)教学参考书[1]李亦文.
产品设计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08.
[2]陈文龙,沈元.
产品设计.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02.
[3]陈继民.
3DOne三维实体设计.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3.
[4]柴火创客教育项目组.
一起造物吧2.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2.
[5]兰海越.
一起造物吧.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11.
[6]赵罘,郭卫东,张云文.
SolidEdgeST10中文版标准教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01.
265《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课程教学大纲(AnalogElectronicAndDigitalElectronicCircuits)执笔者:唐明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限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先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后续课程模块化编程与传感器应用二、课程简述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是电子类设计技术的一门相当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具体实践中及学生的未来就业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本课程主要讲授半导体管的原理和基本特性;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集成运算放大器;数字逻辑基础;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等章节.
通过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练地使用模拟电路中的各种测量仪器仪表和实验设备,掌握模拟电路中常用的分立元件电路和集成电路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分析,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
在基本技能具备的前提下,完成模拟电路的设计性实验.
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及设计性实验要求,根据实验室现有元器件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线路,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提出实验预案,独立操作完成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法、选择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266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限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4掌握青少年创客教育与中小学STEAM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4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的能力.
0.
2指标点3-5具有基于3D打印、桌面CNC、激光切割机等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
0.
1指标点3-6具有以青少年创意电子、无人机、机器人、航模等为主题的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5(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介绍模拟电子与数字电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为线索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数字与模拟电路中的各种测量仪器仪表和实验设备,掌握模拟电路中常用的分立元件电路和集成电路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分析,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
从而为基于创客教育的电子器件的设计奠定基础.
.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学生能够独立掌握电子设计与开放的初步能力及基础知识,并能够较为独立的从事系统开发的工作,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两部分.
其中平时成绩应是作业和课堂考勤两部分的综合成绩.
相关事宜具体说明如下:1.
平时作业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2.
要保证出勤率,出勤率未达到50%者不得参加考试,成绩以0分处理.
267(三)成绩评定总成绩:本课程的期末成绩评定,卷面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30%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半导体器件第一节、半导体的特性一、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二、本征半导体三、杂质半导体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一、PN结的形成及其特性二、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三、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四、二极管的电容五、稳压管第三节、双极型三极管一、三极管的结构二、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及电流放大作用三、三极管的共射特性曲线四、三极管的主要参数五、PNP型三极管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第一节、单管共射放大电路一、组成重点:最常见的晶体二极管三极管不同的导电性能及性能描述方法.
难点:半导体器件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及电流放大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半导体的特性及二极管与三极管的具体使用.
重点:放大电路两基本分析方法----微变等效电路法和图解法难点:放大电路两基本分析方法----微变等效电路法和图解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基本的放大电路.
268二、工作原理第二节、共集电极、基极电压放大器第三节、放大电路主要技术指标第四节、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一、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二、静态工作点及其估算三、图解法四、微变等效电路法第五节、工作点稳定问题一、温度对静态天工作点的影响二、典型的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第六节、多级放大电路一、多级电路的耦合方式二、多极电路放大倍数和输入、输出电阻第三章集成运算放大器第一节、概述一、集成运放电路的特点二、集成运放电路的组成框图第二节、电流源电路一、基本电流源电路二、以电流源为有源负载的放大器第三节、集成运放原理和理想运放的参数一、集成运放原理电路分析二、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第四节、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和工作区一、理想运放的性能指标二、理想运放在不同工作区的特征第五节、基本运算电路重点:基本运算电路难点:基本电流源电路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
269一、反相比例运算电路二、同相比例运算电路三、差分比例运算电路四、比例电路应用实例五、积分和微分电路第五章门电路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分立原件门电路第三节、TTL集成门电路一、TTL非门电路二、TTL与非门及或非门电路三、集电极开路的门电路四、三态门电路第四节、CMOS门电路一、CMOS反相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二、CMOS与非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三、CMOS或非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四、CMOS传输门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第六章组合逻辑电路第一节、组合电路特点,功能表示方法第二节、组合电路的分析方法第三节、常用组合电路部件一、编码器二、译码器重点:TTL集成门电路难点:CMOS集成门电路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TTL非门等电路.
重点:组合电路分析方法,组合电路设计方法难点:常用组合电路部件功能和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与熟练掌握基本的组合逻辑电路,重点是编码器、译码器等.
270三、数据选择器四、加法器五、数值比较器第四节、组合电路设计方法一、用SSI设计组合电路二、用MSI设计组合电路第五节、组合电路中的竞争冒险一、成因二、消除措施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量题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习题课其它小计1半导体器件22442基本放大电路22453集成运算放大器44834数字逻辑基础44825门电路2236组合逻辑电路2465合计16163227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朱小明、熊辉、王建国编著.
《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第2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10.
教学参考书:[1]童诗白主编.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2]康华光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3]阎石主编.
《数子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08.
[4]皇甫正贤主编.
《数字集成电路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06.
八、其他说明无271《模块化编程与传感器应用》课程教学大纲(ModularProgrammingandSensorsApplication)执笔者:唐明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限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先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模拟电子与数字电子电路技术后续课程毕业实习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基于scratch趣味编程技术与arduino编程技术的一门电子类设计技术,是创客类领域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
创客教育随着快速进入中小学校,本课程可以有效培养青少年教师,为提高少年创客的设计素养和创新潜质,为将来进入高校深造或从事创造性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同时也是一种技能型拓展型课程,其教学过程也属于探究性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它既丰富了学校实践课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今后科技领域竞争的需要.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限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3272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2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6具有以青少年创意电子、无人机、机器人、航模等为主题的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
0.
4课程达成度要求0.
9(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Ardiuno为开发板、scratch或者mixly为编程语言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为各种传感器作为主要的教学对象,讨论其所隐含的复杂的电子原理与物理意义.
引导学生逐步体验与理解中小学的创客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掌握基于中小学创客教育的电子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学生能够独立掌握电子设计与开放的初步能力及基础知识,并能够较为独立的从事系统开发的工作,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成绩包括scratch与arduino编程等系统设计、平时成绩两部分.
其中平时成绩应是作业和课堂考勤两部分的综合成绩.
相关事宜具体说明如下:1.
平时作业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2.
要保证出勤率,出勤率未达到50%者不得参加考试,成绩以0分处理.
(三)成绩评定总成绩:本课程的期末成绩评定,卷面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30%273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材料探究课程第一节、LED灯发光原理、电路工作原理一、什么是LED灯二、点亮LED灯第二节、手工焊接技能、3D打印笔一、什么是3D二、手工焊接技能第二章电子元器件入门课程第一节、基本的电子元器件认识一、介绍基本的电子元器件二、基本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第二节、了解元器件的使用方法、物理性质、以及在电路中起到的作用一、基本元器件的使用方法二、基本元器件的物理性质第三节、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制作完整的电子成品.
一、电路图的设计二、电路图的连接电路三、电子成品的制作第三章Scratch趣味编程重点:最常见的LED灯发光原理及电路工作原理及材料构成.
难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LED灯发光原理及电路工作原理.
重点:电路图设计、连接电路及完整电子成品的制作.
难点:完整电子成品的制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解元器件的使用方法,制作完整的电子成品.
重点:Scratch基本操作、趣味编程及交互动画等案例的制作.
难点:趣味编程及交互动画等案例的制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274第一节、Scratch编程的基本认识及发展历史趋向一、Scratch编程发展趋势介绍二、Scratch的基本认识第二节、Scratch编程的基本操作一、Scratch编程的基本操作二、Scratch编程的简单应用第三节、趣味编程、交互动画、交互游戏等案例的学习第四章传感器的学习第一节、传感器的基本认识与原理及应用一、传感器的分类二、传感器的一般原理与应用第二节、数字传感器、模拟传感器工作原理一、数字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二、模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第三节、温度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工作原理一、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二、热敏传感器工作原理第四节、数码管的使用、控制电机、声音模块制造等一、数码管的使用二、控制电机的使用电子成品的制作第五章Arduino编程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趣味编程、交互动画、交互游戏等案例的学习.
重点:各类传感器的使用及应用.
难点:各类传感器的使用及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数字传感器、模拟传感器工作原理及能够正确设计数码管.
重点:Arduino编程的学习.
难点:S4A入门、智能温控、地震报警仪、交互机器人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智能温控、地震报警仪、交互机器人的综合应用275四、交互机器人的综合使用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量题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习题课其它小计1材料探究课程22442电子元器件的学习22453Scratch趣味编程44834传感器的学习44825Arduino编程4483合计16163217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吴俊杰、梁森山编著.
《Scratch测控传感器的研发与创意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03.
教学参考书:[1]刘玉田主编.
《青少年科技创新丛书:用Arduino进行创造》.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07.
[2]阿部和广主编.
《《Scratch少儿趣味编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09.
[3]艾奉平主编.
《Scratch创意编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1.
八、其他说明无第一节、Arduino编程的基本认识第二节、C语言及Arduino库回顾与学习一、C语言的基本介绍与回顾二、Arduino主板的技术与基本使用第三节、S4A入门、智能温控、地震报警仪、交互机器人的综合应用一、S4A入门的介绍二、智能温控三、地震报警仪276《中小学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课程教学大纲(STEAMEducationandInnovation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执笔者:孔晶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系统设计》、《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后续课程《培训方案与课程设计》二、课程简述《中小学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师范类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一门任选课程.
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当前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及最新动态,掌握STEAM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握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构建学生创新的知识结构、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和学习之中.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0.
1277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7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中小学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4掌握青少年创客教育与中小学STEAM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0.
2指标点2-5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6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0.
1278关技术.
指标点2-7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指标点3-6具有以青少年创意电子、无人机、机器人、航模等为主题的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9(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青少年创客教育与中小学STEAM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学习+纸质本文呈现、混合式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激活、促进学生的对STEAM教育、创新教育中相关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关创意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方向及最新动态;2.
掌握STEAM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3.
掌握STEAM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4.
掌握STEAM教育的实践路径;5.
能够开展基于STEAM教育的跨学科实践教学.
(二)考核方式279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小组讨论、出勤情况等;期末考试:论文.
(三)成绩评定本课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上,平台活动占20%,作业占20%,出勤占10%,教学案例设计占5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理解创新重点:创新的要素、创新的类型、创新思维.
难点: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内涵、要素和类型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学习+纸质文本呈现的形式进行,创新的方法,即如何创新通过案例的分析和对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引入了"教育信息化2.
0计划",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平台上呈现自主学习的结果.
第一节创新小故事第二节何为创新一、创新的内涵二、创新的要素三、创新的类型第三节如何创新一、左脑思维和传统价值观二、右脑思维和创新价值观第四节教育领域中的创新第二章理解创新教育重点:21世纪的教师、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难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学方法与手段: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学习型社会的内涵、人的发展、学校教育目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演变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教师教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呈现的方式进行,21世纪的教师、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型人才应如何培养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第一节知识经济时代一、知识经济时代二、学习型社会三、人的发展第二节学校教育目的的变迁280一、应试教育二、素质教育第三节21世纪的学校一、21世纪的教师二、21世纪的课堂三、21世纪的学生第四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创新意识二、创新思维三、创新能力第三章创新教育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探究式学习、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实施路径.
难点: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采用世界咖啡式研讨,学生分两个大的小组,三个小的小组进行研讨.
世界咖啡式研讨:第一组探究式学习第二组混合式学习第三组项目式学习第四章理解STEAM教育重点:STEAM教育的内涵、STEAM教育的基本特征.
难点:STEAM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学习+纸质文本呈现的方式进行,关键是让学生了解STEAM教育产生的背景、STEAM教育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以对STEAM教育从顶层有一个具体的认知.
第一节STEAM教育的内涵一、STEAM教育产生的背景二、STEAM教育的内涵第二节STEAM教育的基本特征一、跨学科二、项目式三、工程性第五章STEAM教育生态系统281重点:STEAM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各要素内涵及建设路径.
难点:STEAM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要素及各要素建设路径.
教学方法与手段:生态系统、STEAM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STEAM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各要素内涵、建设现状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学习+纸质文本呈现的方式进行,各要素建设的路径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第一节STEAM教育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内涵二、STEAM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三、STEAM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环境建设一、内涵二、建设现状三、建设路径第三节师资队伍建设一、内涵二、建设现状三、建设路径第四节课程开发一、内涵二、建设现状三、建设路径第五节教学活动设计一、内涵二、建设现状三、建设路径第六节评估/成果推广一、内涵二、建设现状三、建设路径第六章国内外STEAM教育的开展重点:国内外STEAM教育开展的现状、建设的路径.
难点:国内外STEAM教育建设路径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国内外STEAM教育的开展对比分析主要是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
282第一节国外STEAM教育的开展一、美国二、欧盟三、新加坡四、韩国五、中国六、……第二节国内STEAM教育的开展一、政策文件二、各地实践案例分析第七章STEAM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重点:STEAM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难点:STEAM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教学方法与手段:STEAM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
第一节培生公司STEAM教学案例分析第二节互动编程类教学案例分析第三节智能造物类教学案例分析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理解创新2212理解创新教育4413创新教育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方法884理解STEAM教育2215STEAM教育生态系统4416国内外STEAM教育的开展447STEAM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88合计32324283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本课程无具体指定教材.
(二)教学参考书[1]赵中建.
美国STEAM教育政策进展.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
11.
[2][美]罗伯特·M·卡普拉罗,[美]玛丽·玛格丽特·卡普拉罗,[美]詹姆斯·R·摩根编;王雪华,屈梅译;赵中建注.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一种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方式.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01.
[3]李雄杰著.
创新教育探索.
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09.
八、其他说明无.
284《知识管理与绩效技术》课程教学大纲(KnowledgeManagementandPerformanceTechnology)执笔者:王玉龙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传播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知识管理与绩效技术》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任选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知识管理与绩效技术两大模块内容,其中知识管理主要从知识获取、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等几个维度,介绍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
绩效技术重点介绍绩效分析模型、分析方法和绩效管理系统.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管理与绩效分析的相关理念,理解知识管理与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知识管理与绩效管理的任务和方法,掌握常见的知识管理工具与绩效管理工具使用,形成知识管理和提升个人工作与学习绩效的意识与习惯,并能有意识地将相关方法和工具应用与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效促进个体的学习与成长.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0.
1285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主要的信息技术;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主要的信息技术;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7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通过知识管理与绩效技术的基础知识、常见方法、常用工具的讲解、讨论,并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应用情境进行案例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知识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意识与习惯,能有意识地将相关方法和工具应用于学习和生活实际,从而提升本专业学生应对专业快速发展与变286化,适应学习型、创新性社会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本专业实际,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向未来的就业领域迁移,使得学生具备进行高绩效培训、学习指导服务、数字化资源管理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了解知识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前沿理论,掌握知识管理与绩效管理相关概念;2.
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转移与应用及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流程;3.
理解常见的绩效分析分析模型与分析方法;4.
明确知识管理、绩效管理特别是个人知识管理和提升个人绩效路径于方法;5.
了解组织知识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6.
了解常见的知识管理、绩效管理工具及典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绩效管理系统;7.
形成知识管理与绩效管理的习惯与意识,并能将知识管理和绩效管理的理念、工具和方法有意识地应用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二)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
试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突出重点内容,强化能力考核.
以理念的理解、知识的灵活应用为考核重点,以开放性的主观题为主,大部分试题将无法从教材直接获得答案,须要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概括、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作答.
(三)成绩评定期末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共同构成,分别占50%.
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考勤成绩、课堂讨论与互动、线上自主学习四个方面组成.
期末开卷考试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知识管理概述重点: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定义;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知识管理的基本方法难点:隐性知识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础性知识采用讲授法,使学生快速理清概念体系与知识脉络.
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管理相关概念、模型、方法的理解第一节知识与知识的分类一、什么是知识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第二节知识管理的含义287一、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二、知识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三、知识管理的理论流派四、知识管理的公式五、知识管理的运行系统第三节知识管理的基本方法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二、知识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二章知识流程管理重点:知识流程管理;知识共享策略;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的方法难点: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的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知识流程、知识获取等基础性知识采用讲授法.
对于知识共享等重点、难点内容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共享的意义、方法与途径.
第一节知识流程管理概述一、组织内的知识分析二、组织中的知识流动三、知识流程管理第二节知识获取的管理一、知识获取的途径二、外部知识获取第三节知识共享管理一、知识共享策略二、组织内知识共享的机制三、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的方法第四节知识的转移管理一、最佳实践的转移二、内部知识转移三、组织知识转移系统第三章知识创新重点:知识创新的含义;SECI过程难点:SECI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采用讲授法,使得学生快速理清概念体系.
对于SECI知识创新过程模型等重点、难点内容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88第一节知识创新概述第二节组织知识创新的系统一、知识资产二、SECI过程三、知识创新的环境第四章知识管理工具与系统重点:知识管理工具难点:评估知识,分享知识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围绕代表性的知识管理工具与系统进行课堂讨论,并基于知识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行问题教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中,理解知识管理工具、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第一节知识管理工具一、组织知识的工具二、获取知识的工具三、评估知识的工具四、分享知识的工具五、存储和呈现知识的工具第二节知识管理系统一、文档管理系统二、决策支持系统三、群组支持系统第五章个人知识管理重点:个人知识获取、保存、共享、创新与应用难点:个人知识共享与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个人知识获取、保存、共享、创新与应用的基本概念、方法与价值等内容,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围绕学生在实际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具体现象进行讨论,从而理解个人知识管理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将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展课外自主学习.
第一节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一、知识管理与个人竞争力二、个人知识管理现状与问题第二节知识获取管理一、为何学习二、学习什么289三、如何学习四、学习工具第三节知识存储管理一、形成良好的存储习惯二、互联网空间的应用三、对"人"的存储四、常用的知识存储工具第四节知识共享管理一、知识共享的意义二、知识共享的途径三、知识共享的工具第五节知识应用管理一、知识未必是力量二、知识使用的方式三、提升个人价值的方法四、有关知识使用的案例第六章绩效技术重点:绩效技术分析模型、EPSS、提升个人绩效的方法难点:绩效技术分析模型、可视化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绩效技术的基本概念、绩效分析模型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快速理清概念体系.
对于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方法等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围绕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
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第一节绩效技术的相关概念一、绩效二、绩效技术三、组织中绩效问题的基本框架第二节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一、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的关系二、绩效技术与教学系统设计三、绩效技术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四、绩效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第三节绩效技术分析模型与方法一、ISPI绩效技术过程模型分析二、绩效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其他模型290三、绩效技术模型的功能与作用探讨第四节EPSS一、EPSS简述二、EPSS功能与作用三、EPSS应用与反思第五节提升个人绩效的方法一、反思你的学习与工作二、如何提升工作绩效三、可视化管理四、个人绩效的持续改善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知识管理概述2212知识流程管理113知识创新114知识管理工具与系统115个人知识管理651116绩效技术115161合计2210323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无.
(二)参考书目[1]田志刚.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03.
[2]王慧君.
绩效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15.
12.
[3]廖开际.
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03.
[4]顾基发,张玲玲.
知识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03.
[5]德鲁克等著,杨开峰译.
知识管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01.
[6].
易凌峰,朱景琪.
知识管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01.
291[7]祝智庭.
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系统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03.
八、其他说明本课程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辅助教学,作业为电子版,通过课程平台提交.
292《数字音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igitalaudiotechnology执笔者:刘星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是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二、课程简述《数字音频技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多媒体相关专业学生的授课教材使用,音频原创化的深入学习对于影视动漫影片的制作流程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在动漫游戏作品中,音频编辑和音乐合成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只有实现声音与画面两大要素的制作原创化才能顺应当今版权诉求日趋完善的时代潮流.
《数字音频技术》教学内容浅显易懂.
课程初期主要以AdobeAuditionCS6为工具,介绍相关的音频编辑技能.
Finale软件来开启配乐部分的学习之旅,教学进程围绕着影视动漫作品的配乐流程,使得学生能够快速上手,编辑与创作简单的动漫配乐作品.
后期利用声效编辑合成创作,教学内容是为非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一条掌握制作音乐的最佳途径.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0.
1293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术.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2课程达成度要求0.
4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6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4294(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动漫影视作品配音配乐的设计与制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由安装与认识FINALE2014英文版起,经过模仿教学操作步骤的形式来写或画出音乐,将跨学科的知识点并入课程中,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部分作业,在制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协同能力,在实验中尝试对先前的动漫片作品进行配乐设计;配乐制作的部分将尝试按照模版来创作配乐作品,充分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激发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相应难度的教学方案设计为日后的课程应用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多方面结合考核学生在数字音频技术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对软件操作应用的基本技能,通过课堂测验与综合实训考核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实际应用程度.
(二)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用课后音频作品设计、课堂作业实操即实验作品及期末作品相结合的方式.
(三)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50%,期末考试占4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音频的基本概念重点:声音的属性.
难点:音频作品的应用范围及学习方向.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声音的基本概念以及声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课外通过视频辅助教程强化课堂所学内容;对重点难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通过本节学生需在理论上掌握一定的声音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基础一、声音的基础知识,特征与概述二、节奏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理论三、音频作品的应用范围第二节动漫声音一、动漫声音的常见音频格式与特点二、动漫声音的分类第二章动漫作品的后期音频编辑重点:选取合适的图文素材难点:配乐音频的音量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师课堂操作示范演示的操作步骤,学生完成多媒体音频编辑制作295第一节后期音频编辑的硬件环境第二节后期音频编辑的常用软件第三节音频编辑的流程一、音频采样及降噪处理二、音频块的编辑三、消除人声/延迟效果/时间拉伸/变速变调第三章音视频合成编辑技术第一节简单图文动画中的音频编辑第二节素材库建立第三节音视频合成混编技术一、工程文件编辑、保存、混缩输出二、导入音效素材库三、素材的剪切与编辑四、淡入淡出第四章动漫作品中的音频收集第一节获取音频素材的方法第二节录音前的硬件准备第三节录音选项的设置一、人声录入操作步骤二、角色特征分析与相关音频制作技术三、素材的剪切与编辑四、输出音频配乐诗歌作业,同时课后参照教学视频巩固与消化学习知识.
重点:录音前的准备工作难点:作品输出与格式转换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按照教师课堂操作示范演示的操作步骤来完成语音采样的素材创建作业,同时课后参照教学视频完成作业.
重点:声音的艺术化处理难点:对话作品中的语气与语速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按照教师课堂操作示范演示的操作步骤来制作与编辑音频素材,完成音频批处理作业.
296第五章AdobeAuditionCS6单轨界面后期音频剪辑重点:硬件支撑环境及录音原理难点:了解音频作品制作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师课堂发放的教学视频及操作示范演示操作步骤,学生完成一份简单的音频录入与编辑的课堂作业练习,围绕着重点难点采用补充的视频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需要掌握的操作步骤.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练习逐渐掌握音频编辑技巧,掌握基本的规律.
第一节波形的编辑第二节音频批处理制作步骤一、批处理二、标记的方式三、语气与语速四、音量实时编辑技巧第三节实例分析一、优秀动漫音频作品演示二、国外音频素材网站的分类【实验操作】多媒体音频编辑制作–英语对话批处理第六章AdobeAuditionCS6多轨界面后期的音频效果处理重点:多音轨轨道编辑控制难点:掌握多音轨编辑快捷键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按照教师课堂操作示范演示的操作步骤来制作完成一部四格动漫片的配音作业.
第一节多音轨编辑的基础知识第二节主旋律、背景音乐与声效的处理步骤一、Envelope音量包络线二、StereoFlip立体声转换第三节分镜头稿本与漫画素材第四节Premiere音视频混合编辑技术一、分规植入与淡入淡出设置二、音频免费资源的下载与应用三、输出格式设定297第七章Finale应用及技巧重点:动漫作品配乐制作难点:Midi制作之软音源的安装与使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按照教师课堂操作示范演示的操作步骤来制作完成一部mid格式的动漫片配乐作业.
第一节Finale2014的安装及运用第二节Midi设备的接入与调试第二节Midi音乐制作基础知识及预设音色表一、手机铃声制作二、旋律与和弦的应用规律三、Finale自带预设音色的使用四、"天空之城"配乐制作第四节软音源的安装与使用一、软音源的类型二、均衡效果器与混响设定三、节奏的控制与规律【实验操作】多媒体音频编辑制作-"天空之城"配乐制作第八章动漫配乐创作重点:模版式配乐创作难点:乐器选择与特效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按照教师课堂操作示范演示的操作步骤来制作完成一部mid格式的动漫片配乐作业.
通过完成配乐制作来塑造学生的综合创造力,结合所学知识从事动漫作品的配音配乐创作.
第一节音色使用指南第二节配乐作品创作一、适合动漫配乐音色的乐器二、根据音乐和弦选择主音的方法三、Midi音乐创作基本规律及套路四、Midi音频作品赏析及自选音频创作五、合成混编与输出298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音频的基本概念12动漫作品的后期音频编辑23音视频合成编辑技术124动漫作品中的音频收集225AdobeAuditionCS6单轨界面后期音频剪辑1216AdobeAuditionCS6多轨界面后期的音频效果处理227Finale应用及技巧3528动漫配乐创作432合计16165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李百平.
Finale实用教程.
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
2015.
03.
(二)教学参考书[1]肯·C·波尔曼.
数字音频技术.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02.
[2]刘日宇.
录音技术与数字音频制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01.
[3]江永春.
数字音频与视频编辑技术.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
10.
[4]卢官明.
数字音频原理及应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08.
八、其他说明无299《中小学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s'CreativeCurriculumDevelopment&Practice)执笔者:孔晶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20学时;课外学时先修课程《中小学STEAM教育与创新教育》、《创意电子设计与开发》、《模块化编程与传感器应用》、《教学系统设计》后续课程《培训方案与课程设计》二、课程简述本课程以中小学创意编程、创意电子、创意数字制造、创意木工、创意剪纸(衍纸)内容等为主题,以STEAM教育、基于游戏的教学、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等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中小学创意课程教学内容与任务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课程为专业任选课,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从事中小学创客教育、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开发与实践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课程主要目标与任务在于培养学生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实践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0.
1300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指标点2-4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7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中小学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指标点2-4掌握青少年创客教育与中小学STEAM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0.
2301指标点2-5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6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7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指标点3-6具有以青少年创意电子、无人机、机器人、航模等为主题的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
0.
4课程达成度要求1.
4(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掌握青少年创客教育与中小学STEAM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学习+纸质文本呈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式探究等教学方式等,以培养学生基于不同主题探讨创意课程设计、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理解创意课程的内涵、基本特征;3022.
掌握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理念;3.
掌握中小学创意课程开发的通用框架、工具、方法与流程;4.
能够进行创意编程、创意电子、创意数字化制造、创意木工、创意剪纸等不同主题的课程设计与开发.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查包括:作业、出勤情况等;期末考查:综合创意产品设计.
(三)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进行成绩评定,其中考勤占20%,实验作业占40%,综合创意产品设计占4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创意课程:内涵、特征及设计框架重点:创意课程的内涵、特征、创意课程的设计框架.
难点:如何设计创意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学科、素养、创客素养、创课等内涵、创课的基本特征、创课的设计与开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引导+纸质文本呈现的形式呈现,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了小组讨论.
第一节何为课程一、课程二、学科三、三级课程体系第二节何为"创课"一、创客二、素养三、创客素养四、创课第三节"创课"的基本特征一、整合性二、研创性三、协同性第四节"创课"的设计与开发一、创课与传统课程二、创课的设计理念三、创课的设计框架303第二章创意编程/创意电子课程开发与实践重点:Scratch创意程序设计与开发、Arduino创意电子作品设计与开发.
难点:如何开发以创意编程/创意电子为主题的创意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STEAM理念的创意编程/创意电子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呈现的形式进行,Scratch创意程序设计与开发、Arduino创意电子作品设计与开发、创意编程/创意电子课程开发实践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
第一节基于STEAM理念的创意编程/创意电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分析二、课程内容分析三、课程活动分析四、课程评价分析第二节基于Scratch的创意程序设计与开发一、Scratch课例创意程序设计与开发二、Scratch课例创意程序二次设计与迭代开发第三节基于Arduino的创意电子作品设计与开发一、Arduino创意课例初级作品设计与开发二、Arduino创意课例作品二次设计与迭代开发第四节创意编程/创意电子课程开发实践第三章数字化制造(3D打印)课程开发与实践重点:3D打印课程开发.
难点:如何开发以3D打印为主题的创意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STEAM理念的3D打印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呈现的方式进行,3D打印创意作品设计与制作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
第一节基于STEAM理念的3D打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分析二、课程内容分析三、课程活动分析四、课程评价分析第二节3D打印创意作品设计与制作一、3D打印创意课例初级作品设计与开发二、3D打印创意课例作品二次设计与迭代开发第四章创意木工课程开发与实践304重点:创意木工课程开发.
难点:如何开发以创意木工为主题的创意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STEAM理念的创意木工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呈现的方式进行,创意木工作品设计与制作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
第一节基于STEAM理念的创意木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分析二、课程内容分析三、课程活动分析四、课程评价分析第二节创意木工作品设计与制作一、创意木工作品的设计二、创意木工作品的制作第五章创意剪纸课程开发与实践重点:创意剪纸课程开发.
难点:如何开发以创意剪纸为主题的创意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STEAM理念的创意剪纸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纸质文本呈现的方式进行,创意剪纸作品设计与制作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
第一节基于STEAM理念的创意剪纸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分析二、课程内容分析三、课程活动分析四、课程评价分析第二节创意剪纸作品设计与制作一、创意剪纸作品的设计二、创意剪纸作品的制作第六章综合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重点:结合创意编程、创意电子、创意木工、创意剪纸等不同主题进行综合创意课程的开发.
难点:如何结合创意编程、创意电子、创意木工、创意剪纸等不同主题进行综合创意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活动+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
学生以小组进行综合创意课程选题的设计与分析,开展综合创意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最后对所设计的课程内容进行汇报.
第一节综合创意课程选题分析第二节综合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305五、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创意课程:内涵、特征及设计框架882创意编程/创意电子课程开发与实践4413创意数字化制造(3D打印)课程开发与实践4414创意木工课程开发与实践22415创意剪纸课程开发与实践22416综合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88合计1220324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本课程无具体指定教材.
(二)教学参考书[1]王丽君.
Scratch2.
0动画游戏与创意设计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06月,第1版.
[2]何余东.
智能百变Arduino课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01月,第1版.
[3]陈杰,李岩.
Arduino+3D打印创新电子制作.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09月,第1版.
[4]朱立群纸艺术馆.
衍纸的艺术.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年01月,第1版.
七、其他说明本课程是由4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进行授课.
306《数字影视创作》课程教学大纲(DigitalVideoCreation)执笔者:李美华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2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后续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影视作品创作实践二、课程简述《数字影视艺术创作》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任选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影视制作理论水平和数字艺术素养,能够驾驭最先进的数字影视技术,熟悉数字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能进行数字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创作实践,使学生掌握数字影像创作与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掌握创意流程、创意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影像创作设计原理与多种类型,提高学生的影像创作设计能力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当下的新媒体技术与载体,用数字影像角度观察世界,表现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好地为本专业毕业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307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7掌握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环境的设计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308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以数字影视艺术创作为线索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数字影视作品构思创作的系统思考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了解数字视听语言、影视时空、数字影视节目的类型、数字影视节目创作的要点,并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熟悉以数字影视为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设计、开发与评价.
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影视资源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与培训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侧重考核学生数字影视艺术创作能力.
(二)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和实验考试相结合.
平时考核包括出勤情况、实验过程记录;实验考试包括学生提交的影视创作作品.
(三)成绩评定实验考试成绩占考核分数的60%,平时考核占40%.
总评成绩及格者获2个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导言重点:数字影像的概念与数字影像发展.
难点:数字影像的概念与数字影像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认识数字影像;第二节数字影像短片创作的发展;309第三节数字影像带来的真实和泛大众化;第四节数字影像创作群体扩大,数字影像创作出现亮点;第二章影视语言基础重点:影视语言,影视时空.
难点:影视时空.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影视语言;第三节影视时空一、影视独特的时间结构;二、影视独特的空间结构.
第三章节目类型与编导要点重点:电视专题片的编导要点.
难点:电视专题片的编导要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MTV的制作;第二节电视纪录片的特点与制作;第三节电视专题片的编导要点;第四节微电影创作.
第四章中外优秀数字影像创意范例重点:鉴赏中外优秀数字影像创意.
难点:鉴赏中外优秀数字影像创意.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创意范例赏析;第二节优秀的数字影像作品制作的特色.
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导言23102影视语言基础243节目类型与编导要点464中外优秀数字影像创意范例赏析410合计122032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无(二)参考资料[1]李四达著.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10.
[2]刘萍编著.
影视导演基础.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03.
[3]邵长波著.
电视导演基础.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
01.
[4]陈立强主编.
电视编导实用教程.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08.
[5]任金州等著.
电视摄像.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01.
[6]刘冠男编著.
Premiere非线性编辑高级教程.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10.
[7]姚争著.
电视剪辑艺术.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04.
[8]伊万.
克里著,韩晓宁译.
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02.
八、其他说明无311《人工智能概论》课程教学大纲(Anintroductiontoartificialintelligence)执笔者:李新晖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16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毕业设计二、课程简述本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应用领域等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60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并根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动向对一些传统内容做了取舍.
本课程主要分为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传统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涵盖知识表示、搜索策略、确定性推理和不确定推理的相关技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现代人工智能的新的技术和方法,涵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大数据、深度学习的最新技术与方法.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人工智能概论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312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指标点3-8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7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人工智能概论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3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工程素养.
0.
1指标点2-4掌握青少年创客教育与中小学STEAM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0.
1指标点2-8掌握独立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科学研究与中小学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知识与方法.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313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6具有以青少年创意电子、无人机、机器人、航模等为主题的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7(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对学生不同方向的毕业设计都有指导性的作用.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使学生了解AI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了解AI的常用方法;1.
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了解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
了解图与搜索的算法;3.
掌握一阶谓词逻辑及归结原理;4.
了解知识表示方法;5.
了解机器学习的原则和常用方法.
(二)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
试题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概论》的复杂性及高难度性,考试着重考察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实验成绩、考勤共同组成,分别占60%、30%、10%.
期末闭卷考试笔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获得2学分.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绪论重点:人工智能基础知识.
难点:图灵测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314第二节什么是人工智能一、图灵测试二、中文屋子问题三、人工智能研究目标第二节人工智能发展概况一、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二、人工智能研究课题第二章搜索问题重点:盲目搜索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算法.
难点:算法描述.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搜索算法的基本思想,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节搜索策略与过程一、回溯策略二、图搜索策略三、无信息图搜索过程四、启发式图搜索过程五、搜索算法讨论第二节搜索算法一、盲目搜索算法.
二、启发式搜索算法.
三、算法的描述和应用举例.
第三章与或图搜索问题重点:与或图的启发式搜索算法,AO*搜索算法,α|β剪支算法.
难点:α|β剪支算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与或图搜索,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与或树的搜索第二节与或图的启发式搜索方法第三节博弈树的搜索第四章谓词逻辑与归结原理315重点:谓词逻辑表示方法,归结原理推理方法及其理论基础难点:谓词逻辑表示方法,归结原理推理方法及其理论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谓词逻辑表示方法,归结原理推理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命题逻辑第二节谓词逻辑基础第三节谓词逻辑归结原理第六节Herbrand定理第五章知识表示重点:知识表示问题,产生式、语义网络和框架.
难点:知识表示问题,产生式、语义网络和框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表示问题,产生式、语义网络和框架,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产生式表示第二节语义网络表示第三节框架表示第四节其它表示第六章机器学习理论重点:机器学习的基本思想和基于实例的学习.
难点:基于解释的学习、决策树学习、人工神经网络学习.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O2O混合模式,MOOCS.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解释的学习、决策树学习、人工神经网络学习,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实例学习第三节解释学习第四节决策树学习第五节神经网络学习316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绪论2241作业通过在线练习形式完成2搜索问题2243与或图搜索问题2244谓词逻辑与归结原理4485知识表示2246机器学习理论448合计1616321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马少平,朱小燕.
人工智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3.
(二)教学参考书[1]朱福喜.
人工智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2.
[2]丁世飞.
人工智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9.
[3]蔡自兴,刘丽珏,蔡竞峰,陈白帆.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7.
[4][美]DonaldJ.
Norris著沈益冉潘海为高琳琳译.
人工智能入门与实战.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06.
[5]尚文倩.
人工智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07.
八、其他说明无317《教育技术前沿》教学大纲EducationalTechnologyleadingEdge执笔者:蒋家傅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1学时数总学时16,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教学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等后续课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等二、课程简述《教育技术前沿》是一门介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前沿及专业、行业领域应用最新动态课程.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前沿及趋势,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要内容包括地平线报告解读与教育新媒体新技术、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AR/VR及其教育应用、创客空间与新型学习环境、学习分析技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0.
1318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2课程达成度要求0.
3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基本的计算机程序与电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基于小型数字制造设备进行造物的能力,中小学创意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创客空间建设、维护、管理与运营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1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发展,在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眼界,形成对专业发展的宏观认知和专业素养.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到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教育新技术与新媒体;3192、了解教育技术学科前沿与发展方向;3、了解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
(二)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
(三)成绩评定根据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评定成绩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地平线报告解读与教育新媒体新技术重点:地平线报告解读难点:教育新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地平线报告解读一、地平线报告概述二、美国新媒体联盟近2年的地平线报告解读三、我国地平线报告解读第二节教育新媒体新技术学一、教育新媒体二、教育新技术第二章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重点:人工智能难点:深度学习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人工智能一、人工智能概述二、人工智能的研究框架及其发展方向第二节深度学习一、深度学习概述二、深度学习模型三、深度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第三章AR/VR及其教育应用320重点:1.
AR技术特征及发展2.
VR技术特征及发展3.
MR技术特征及发展难点:AR/VR的区别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AR/VR技术特征及其发展一、AR技术特征及发展二、VR技术特征及发展三、MR技术特征及发展第二节AR/VR技术教育应用一、基于AR/VR的情景教学二、基于AR/VR体验学习三、基于AR/VR技术实验教学四、基于AR/VR技术协同学习第四章创客空间与新型学习环境重点:1.
创客空间2.
智慧教室3.
远程分布式教室难点:新型学习环境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新型学习环境概述一、学习环境与新型学习环境的含义二、新型学习环境的特征及分类第二节创客空间一、创客空间概述二、创客空间的特征三、校园创客空间建设与运营第三节智慧教室一、智慧教室概述二、智慧教室特征与架构321三、智慧教室功能与应用第四节远程分布式教室一、远程分布式教室概述二、远程分布式教室特征与架构三、FABLAB远程分布式教室介绍第五章学习分析技术重点:1.
学习分析技术概述2.
学习分析技术模型3.
学习分析技术应用难点:学习分析技术模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学习分析技术一、学习分析技术概述二、学习分析技术模型三、学习分析技术发展第二节学习分析技术应用一、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决策支持二、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学习决策支持第六章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重点:1.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及特征2.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难点:互联网+教育内涵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结合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结合专业知识加深授课内容的理解,辅以面对面及网络讨论,进一步深化相关主题内容.
第一节互联网+教育内涵及特征一、互联网+与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二、互联网+教育特征第二节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一、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二、学习空间创新三、课程模式创新(MOOOC、SPOC、微课等)322四、教学模式创新五、教学评价模式创新六、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地平线报告解读与教育新媒体新技术2241.
小组讨论:我们如何适应地平线报告预测的教育新技术与新趋势2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2203AR/VR及其教育应用20204创客空间与新型学习环境2205学习分析技术2206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224课程论文:"如何适应教学新技术驱动下的教学创新"(结合实际,不少于2000字)合计12040016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自编讲义(二)参考书:[1]李艺,颜士刚.
教育技术学科前沿动态.
9787040404142.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第1版[2]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
21世纪技能.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0,第1版[3]LeslieMoller,JasonBondHuett.
21世纪的学习和教学技术:前景瞻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2,第1版.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
大数据时代.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第1版.
[5]IBM商业价值研究院.
大数据、云计算价值转换.
北京:人民东方出版社,2015.
3,第1版.
323八、其他说明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功能,课程采用两个结合.
第一,将课堂讲授和专家讲座结合起来;第二,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实施"混合式教学".
324《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课程教学大纲(SmartEducationandSmartCampus)执笔者:蒋家傅审核人:王玉龙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1学分学时数总学时16,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发展动态.
内容包括智慧教育的概念解读、智慧教育的发展背景、研究热点、智慧教育环境、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教学模式、智慧学习模式、智慧校园的特征与理论模型、智慧校园的系统架构、功能模块与应用系统、智慧校园的构建方法、智慧校园的管理与创新应用等.
《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是教育技术专业任选课.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应用,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新方法与新模式.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关于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研究的背景、热点、基本内容、理论框架、技术框架、应用模式与发展动态,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新方法与新模式.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325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5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6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0.
1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5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
1指标点2-6掌握跨学科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指标点2-7掌握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
1毕业要求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协指标点3-2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0.
1326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能力,培训策划、组织、管理与实施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项目进行管理与评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绩效培训和学习指导服务的能力;具有外文文献阅读与交流能力.
指标点3-3具有较强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5(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智慧教育的基本概念,了解智慧教育的发展背景与研究热点;理解智慧教育环境的特征、了解智慧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模式,了解当代先进的智慧教学模式和智慧学习模式;理解智慧校园的特征与理论模型,了解智慧校园的系统架构、功能模块与应用系统、智慧校园的构建方法、智慧校园的管理与创新应用模式;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授、案例分析、020混合式教学、专家讲座.
理论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讲授、讨论、020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力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其中课堂讨论与020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与任务课前在线自主学习、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及相关文献内容,准备好PPT报告,课堂讨论后,按老师要求修改完善PPT报告提交.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1.
理解智慧教育的基本概念;2.
了解智慧教育的发展背景与研究热点;3.
理解智慧教育环境的特征、了解智慧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模式,了解当代先进的智慧教学模式和智慧学习模式;4.
理解智慧校园的特征与理论模型,了解智慧校园的系统架构、功能模块与应用系统、智慧校园的构建方法、智慧校园的管理与创新应用模式(二)考核方式以提交论文方式进行考察.
(三)成绩评定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平时考勤、课堂讨论、专题论坛发言等综合)和论文考察两部分.
其中平时成绩占50%,论文占5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327第一章智慧教育概述重点: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研究的热点.
难点:智慧教育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课堂教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针对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同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并将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呈现于平台之上,开展多元化评价.
第一节智慧教育概念解读一、关于智慧的解读二、关于智慧教育的解读第二节智慧教育的研究背景一、智慧教育的技术背景二、智慧教育的社会背景三、世界各国推进智慧教育的战略第三节智慧教育的研究热点一、教育云平台二、智慧校园三、智慧教室四、电子书包与智慧学习终端五、电子教材六、慕课(MOOC)与微课七、个性化学习网站八、移动学习九、翻转课堂与智慧课堂十、学习分析技术与智能测评第二章智慧教育环境重点:智慧教育的特征.
难点:智慧教育的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有关智慧教育环境的内涵、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智慧教育环境与数字化教学环境展开对比分析,同时针对智慧教育环境案例开展探究.
第一节智慧教育环境含义一、教学环境的含义二、智慧教育环境与智慧学习环境三、智慧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第二节智慧教育环境的特征328一、智慧教育环境的技术特征二、智慧教育环境的功能特征三、智慧教育环境的文化特征第三节智慧教育环境与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比较一、学习资源的比较二、学习工具的比较三、学习社群的比较四、教学社群的比较五、学习方式的比较六、教学方式的比较第四节智慧教育环境的示范案例一、英特尔未来教室二、MIT的数字媒体实验室三、国内的智慧教室第三章智慧教育资源重点:慕课、微课、电子教材.
难点:慕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智慧教育资源的特点,并设立慕课、微课、电子教材等专题,让学生基于不同专题开展深入探究,分析每一种类型资源的特点、设计、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汇报.
第一节智慧教育资源建设的热点一、智慧教育资源的特点二、智慧教育资源建设的热点第二节慕课(MOOC)一、慕课(MOOC)的特点二、慕课(MOOC)的系统架构三、慕课(MOOC)的设计原则四、慕课(MOOC)的应用第三节微课一、微课的概念及其特征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三、微课的应用第四节电子教材一、电子教材的概念329二、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三、电子教材的应用第四章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重点: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
难点: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并引入系列智慧教育教学模式的案例,包括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研究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探讨智慧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智慧教育的教学方式转变一、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二、智慧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二节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一、智慧课堂二、翻转课堂三、研究型教学四、混合式教学第五章智慧教育的学习模式重点:智慧学习的模式.
难点:智慧学习的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有关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智慧学习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智慧学习模式,围绕智慧学习的条件、智慧学习的工具、智慧学习的分析维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
第一节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一、联通主义介绍二、联通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第二节智慧学习的特征一、智慧学习的含义二、智慧学习的特征第三节智慧学习的模式一、智慧学习条件二、智慧学习工具三、智慧学习的分析维度四、智慧学习模式第六章智慧校园330重点:智慧校园系统架构.
难点:智慧校园系统构建.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授有关校园的理论模型、系统架构、构建等方面的内容,并为学生提供系列智慧校园示范案例,引导学生开展案例分析.
第一节智慧校园的理论模型一、智慧校园的含义二、智慧校园的特征第二节智慧校园的系统架构一、智慧校园的技术架构二、智慧校园的功能架构三、智慧智慧校园的应用系统第三节智慧校园的构建一、智慧校园的目标设计二、智慧校园的建设内容设计三、智慧校园的开发方法与技术路线四、智慧校园系统的测试与评估第四节智慧校园的示范案例一、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二、粤教云平台介绍第七章智慧教育的前景与挑战重点:智慧教育的美好愿景.
难点:智慧教育的挑战.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智慧教育的美好愿景、智慧教育的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适当引入案例教学.
第一节智慧教育的美好愿景一、智能化管理环境二、个性化学习环境三、高效互动课堂四、智慧学习社区第二节智慧教育的挑战一、教育观念的冲突二、文化的冲突三、适应性的挑战六、学时分配331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21、智慧教育概述,2、智慧教育环境224133、智慧教育资源2241思考题,供课堂讨论4、54、智慧教育教学模式5、智慧教育学习模式2241思考题,供课堂讨论6、76、智慧校园7、智慧教育的前景与挑战2241参观2小时合计862164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黄美仪等编著,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二)教学参考书[1]LeslieMoller、JasonBondHuett、DouglasM.
Harvey著,来凤琪、叶海松、黄晓霞译,21世纪的学习和教学技术:前景瞻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1日[2]柯清超,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1日[3]IBM智慧地球白皮书https://www.
khanacademy.
org/mathhttps://www.
khanacademy.
org/math/k-8-grades[4]美国新媒体联盟官方网站http://www.
nmc.
org/[5]美国可汗学院官网https://www.
khanacademy.
org/[6]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促进会官网www.
educause.
edu/eli.
[7]速课网http://www.
91suke.
com/[8]微课网http://www.
vko.
cn/八、其他说明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采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网上论坛、分组讨论等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本课程设3个讨论专题:智慧学习、MOOC、微课,对于3个专题,每个学生至少有1次中心发言.
2.
参观见习.
本课程要求组织学生参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学校,网上观摩粤教云平台和佛山市智能教育平台,写参观感受与体会.
332《现当代文学经典鉴赏》课程教学大纲APPRECIATIONOFMODERNANDCONTEMPORARYLITERATURECLASSICS执笔者:田频审核人:谢敏玉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中文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1学分学时数总学时16学时,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任选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是文科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课程对1917年以来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总结,旨在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
让学生熟悉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同时,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提高阅读、鉴赏和分析文学文本的能力,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为今后的写作及撰写学术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333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现当代文学经典鉴赏毕业要求1—思想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指标点1-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0.
1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0.
1毕业要求4-身心素质:掌握人的心理活动和和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与基本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
指标点4-1掌握人的心理活动和和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与基本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3(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现当代文学经典鉴赏是一门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要的作家,也要学生掌握现当代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本课程分为8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从整体上考虑到各个方面内容的平衡,每个作家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现象、文学思潮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完成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
(2)具备鉴赏和分析文学文本的能力,为写作及撰写学术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的讨论、作业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期334末考试以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为主,实行闭卷考试.
采用百分制.
(三)成绩评定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3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概述一、现当代文学史分期(一)现代文学三十年1.
二十年代文学2.
三十年代文学3.
四十年代文学(二)十七年文学(三)文革十年(四)新时期文学(五)新世纪文学二、各个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第一章鲁迅与《呐喊》、《彷徨》重点:1.
"现当代文学"的概念.
2.
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3.
现当代文学史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难点:1.
掌握现当代文学史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2.
明确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媒体讲授,课堂讨论.
重点:1.
《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2.
《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
3.
详细讲解《狂人日记》、《阿Q正传》.
难点:335播放《鲁迅》视频一、鲁迅的人生经历(一)出生(二)家庭变故(三)东渡、弃医从文(四)去世一、鲁迅的文学地位(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二)著作1.
小说2.
散文3.
散文诗二、小说集《呐喊》、《彷徨》(一)知识分子题材代表作1.
《狂人日记》2.
《在酒楼上》3.
《高老夫子》(二)农民形象代表作1.
《阿Q正传》2.
《祝福》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一)形式上创新(二)艺术上突破第二章郭沫若与《女神》1.
何为鲁迅的小说气氛.
2.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并展开讨论.
重点:1.
《女神》的主要内容.
2.
《女神》的重要地位.
3.
详细讲解《天狗》、《地球,我的母亲!
》两首诗歌.
336一、郭沫若的人生经历二、诗歌集《女神》自我形象的特点:(一)渴望祖国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二)有着强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三)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四)胸怀宇宙、放眼世界的广博情怀三、《女神》的艺术成就(一)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二)夸张的艺术想像力(三)象征性四、两极阅读(一)什么是两极阅读1.
历史阅读法2.
个人阅读法(二)以郭沫若的《天狗》为例.
第三章老舍与《骆驼祥子》难点:1.
何为两极阅读.
2.
郭沫若笔下的反叛的自我形象.
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为辅.
重点:1.
《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
2.
祥子的悲剧原因.
3.
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
难点:1.
如何理解老舍的"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2.
对城市文明病的探讨.
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为辅,掌握老舍的文化反思.
337一、老舍的人生经历二、《骆驼祥子》(一)作品简介(二)祥子的个人主义悲剧1.
社会原因2.
个人原因三、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一)作品取材市民生活(二)新文学语言(三)机智幽默的风格四、如何理解老舍的"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一)用"文化"切入老舍的"市民世界"(二)"市民世界"中的三种类型1.
老派市民2.
新派市民3.
正派市民(三)文化批判意识第四章茅盾与《子夜》一、茅盾的人生经历(一)成长经历(二)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三)"农村三部曲"(四)1930年,回国后的文学创作之路重点:1.
《子夜》的主要内容.
2.
吴荪甫形象的解读.
3.
茅盾作品的艺术成就.
难点:1.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2.
对城市文明病的探讨.
3.
吴荪甫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充分了解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338二、茅盾研究中的矛盾(一)茅盾研究概况(二)茅盾的文学主张三、《子夜》的分析(一)《子夜》的结构1.
恢弘、严谨2.
网状结构(二)《子夜》的艺术成就1.
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2.
"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3.
拥抱真实四、典型人物分析1.
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2.
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甫3.
吴荪甫悲剧命运的原因第五章沈从文与《边城》一、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二、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一)"京派"与"海派"(二)"京派"文学的共性1.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2.
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3.
比较成熟的小说式样三、《边城》细读重点:1.
"京派"文学的共性.
2.
《边城》中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难点:1.
《边城》悲剧色彩与人生隐忧.
2.
《边城》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引导学生品读《边城》的牧歌情节.
339(一)"善"与"美"的田园牧歌1.
故事情节2.
希腊小苗3.
人情美与人性美(二)悲剧色彩与人生隐忧1.
湘西人的生存状态2.
梦幻与现实的距离3.
偶然与必然(三)抒情与浪漫的艺术风格1.
语言2.
结构第六章钱钟书与《围城》一、钱钟书的人生经历二、《围城》细读(一)《围城》的故事梗概(二)《围城》的讽刺性1.
流浪汉的戏剧旅程2.
新的"儒林外史"(三)具体人物形象分析1.
方鸿渐2.
孙柔嘉3.
新型知识分子形象三、《围城》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围城"的哲理意义重点:1.
《围城》自成一格的讽刺手法.
2.
《围城》中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
3.
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
难点:1.
"围城"的哲理意义.
2.
《围城》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引导学生理解"围城"的哲理意义.
340(二)永恒的艺术形象(三)自成一格的讽刺手法(四)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五)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第七章张爱玲与《倾城之恋》观看视频片段《倾城之恋》一、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二、张爱玲的接受史与"张爱玲热"(一)四十年代(二)八十年代(三)九十年代三、《倾城之恋》细读(一)《倾城之恋》故事梗概(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
白流苏2.
范柳原(三)悲剧的主色调1.
悲剧女性形象的设计2.
对爱情的绝望3.
人世的悲凉4.
人性的丑陋三、张爱玲的小说技巧(一)精致的开头与结尾(二)意象和象征的运用重点:1.
张爱玲的接受史与"张爱玲热".
2.
《倾城之恋》主要人物分析.
3.
张爱玲的小说技巧.
难点:1.
小说中的悲凉意境.
2.
如何理解张爱玲是在传奇中描写普通人,在普通人身上描写传奇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为辅.
341(三)精确的心理描写第八章莫言与《红高粱》一、莫言小传二、《红高粱》细读(一)《红高粱》的内容梗概(二)《红高粱》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
我爷爷2.
我奶奶(三)对先辈们原始生命力的赞美和歌颂(四)对传统叙事角度的反叛(五)《红高粱》的艺术创新1.
叙述故事的人生2.
现代派技巧的运用3.
语言的运用三、莫言小说的民间性色彩(一)民间乡土文化的浸润(二)民间戏曲的借鉴(三)"民间写作"的立场四、莫言小说叙事的狂欢化(一)故事与人物的传奇性(二)叙事感觉的狂欢(三)语言的狂欢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包括八个专题(章),各专题的内容详见大纲的本文部分.
课堂教学共需16个学时,各专题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重点:1.
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
2.
莫言小说叙事的狂欢化.
难点:1.
莫言小说对传统叙事角度的反叛.
2.
莫言小说对先辈们原始生命力的赞美和歌颂.
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引导学生掌握莫言小说叙事的"狂欢化".
342七、课程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王小曼.
中国现当代文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
(二)教学参考书:[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第2版.
[2]朱栋霖.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
章节主要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注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概述现当代文学史11第一章鲁迅与《呐喊》、《彷徨》213第二章郭沫若与《女神》11第三章老舍与《骆驼祥子》112第四章茅盾与《子夜》11第五章沈从文与《边城》22第六章钱钟书与《围城》22第七章张爱玲与《传奇》22第八章莫言与《红高粱》22合计14216343《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INTRODUCTIONTOCHINESECULTURE执笔者:季琴审核人:孔晶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中文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1学分学时数总学时16学时,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形成的条件与背景、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形态(礼制、科举教育、天文历法、姓名称谓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1—思想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指标点1-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0.
1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指标点2.
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0.
1344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养和健康意识.
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不仅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掌握中国文化形态方面的知识,做到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论思维能力,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完成以下教育目标:(1)了解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
(3)运用理论思维,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综合,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的讨论、读书报告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期末考试以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为主,实行百分制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
(三)成绩评定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绪论重点:"文化"的概念难点:中国文化的总体特点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媒体讲授,讨论第一节"文化"的涵义第二节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一)广义文化(二)广义文化的结构层(三)狭义文化第三节文化的功能345第四节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五节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礼制重点:婚礼、丧礼、冠礼、笄礼难点:古代的五服礼制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媒体讲授,讨论第一节礼制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礼制的内容——五礼第三节礼制的影响第二章姓名称谓重点: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和庙号;古代的避讳情况与方法难点: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媒体讲授,讨论第一节姓和氏第二节名、字和号第三节代称第四节帝王的称号第五节避讳第三章科举教育重点: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难点:不同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媒体讲授,讨论第一节古代教育制度的沿革第二节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第三节科举制度的产生与沿革第四章天文历法重点:古今历法的差异难点:古代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媒体讲授,讨论第一节古代的天文第二节古代的历法六、学时分配本课程是选修课,总课时为1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346章节主要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绪论1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礼制4151第二章姓名称谓3141第三章科举教育3141第四章天文历法22合计133163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李建中著:《中国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版.
(二)参考文献[1]张岱年,方克立著:《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
[3]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版.
347《东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教学大纲EasternandWesternCulturesandEtiquette执笔者:苗伍君审核人:邹一戈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外语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1学时数总学时16,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以上古东方四大文明,中古东方三大文化圈,近代东方启蒙运动,现代文化转型更新,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东方文化发展阶段等内容进行说明.
下半部分以赵友斌等编写的《西方文化与礼仪》为主要授课参考依据,从内容上分为"西方文化篇"和"西方礼仪篇"两部分.
其中"西方文化篇"以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为导入,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介绍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及其在各个时期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西方礼仪篇"则通过介绍西方礼仪的基本规范、日常生活礼仪、社会交往礼仪、娱乐节庆礼仪、宗教礼仪.
礼俗、禁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而探讨西方人深层的价值观.
该课程融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一体,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素养和能力.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本条适用于认证专业)(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348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12.
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2-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1(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学习东西方礼仪和风俗,培养学生兼容并蓄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能自主把握和避免文化冲突与禁忌.
使学生更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加深对东西方的文化体系、文化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把握和运用辩证比较法来寻求东西方文化和自身文化的优势,借鉴其长处.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考试形式.
(二)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包括出勤率,课堂问答讨论参与度,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小组阅读报告得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7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1章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349第一节文化之定义一、中西"文化"释义二、关于文化的几个概念三、文化的起源第二节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一、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二、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共同点三、吸收西方文化的必要性第2章曙光初照-东方文化的发端(公元前30世纪-公元前8世纪)第一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东方原始文化第二节东方四大文明的兴起第三节东方上古文明的结晶第四节上古东方四大文明的关系第3章旭日煌煌-东方文化的发展(公元前7世纪-公元3世纪)第一节智慧时代的百家争鸣第二节文化的积累与突破第三节东方文化的经典时代第4章光华四射-东方文化的恢弘(公元4世纪-公元13世纪)重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难点:中西文化的根本异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作为一般性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东方上古文化的发展历程难点:上古东方四大文明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百家争鸣是哪种文化局面有哪些代表性的人和事物难点:在这个时代,东方文化是怎样突破之前的原始状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东方文化三原色难点:宗教与东方文化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350第一节三大文化的形成第二节东方文化三原色第三节宗教与东方文化第5章东方文化的演变与转型(公元14-10世纪)第一节东方文化的演变一、东方传统文化模式的形成二、东方宗教改革三、东方文明停滞问题辨析第二节东方文化的转型一、西学东渐二、东方启蒙运动三、东方文化的转型第6章东方文化的新生和展望(公元20世纪,21世纪)第一节东方文化的新生一、多元纷呈与众声喧哗二、现代化在东方三、东方文化的新成就第二节东方文化的展望一、文化的相对性与普遍性二、东方文化交流三、太平洋时代与东西方文化第7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第一节中国文化圈一、东方儒学的兴起和发展二、中国,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东方文化传承重点:东方宗教改革难点:东方文化的转型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东方文化的新生难点:文化的相对性与普遍性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东方儒学的兴起,发展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一般性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351第二节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节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三、人自身内部的情感与冲突第8章古希腊文化和罗马古典文化第一节古希腊文化一、古希腊的自然环境二、爱琴文明三、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四、古希腊文化的成就第二节罗马古典文化一、古代罗马的自然环境二、古罗马简史三、古罗马文化的成就及其特征第9章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第一节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化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一、文艺复兴的背景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文学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四、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五、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说六、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七、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重点:古希腊神话、诗歌、寓言、戏剧、史学、哲学、科学、建筑、艺术、演讲与竞技等方面的成就、古罗马宗教、文字、文学、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就难点: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古罗马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举出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重点:哲学与神学的二位一体,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难点:中世纪欧洲教会活动活跃频繁的社会背景和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和哲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352第10章近代西方启蒙文化/19世纪的西方文化/20世纪的西方文化第一节近代西方启蒙文化一、法国启蒙运动二、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第二节19世纪的西方文化一、欧洲和北美的文学成就二、欧洲的绘画、建筑、雕刻艺术第三节20世纪的西方文化一、现代哲学思潮二、西方现代文学三、现代艺术四、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章东西方礼仪概说第一节礼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礼仪的起源和演变第三节现代礼仪的特征第四节现代礼仪应遵守的原则第五节东方礼仪和西方礼仪的差异第12章见面礼节/体态礼仪/着装及饰品佩戴礼仪第一节见面礼节一、介绍与称呼重点:法国启蒙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启蒙思想家,欧洲和北美的文学成就,绘画、建筑和雕刻艺术,现代主义文学派别,西方现代艺术难点:启蒙运动的作用与影响,现实主义文学,现代西方各派哲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礼的基本概念难点:东西方礼仪差异的具体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各种交际礼仪的实际应用,非言语语言,穿着的TPO原则难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该如何选择适当的礼仪,色彩哲学教学方法与手段:采取典型案例采用讨论方式与学生直接交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
353二、握手与鞠躬三、拥抱与接吻四、寒暄与恭维第二节体态礼仪一、形体姿态二、手势和表情三、递物与接物四、致意礼仪第三节着装及饰品佩戴礼仪一、穿着的礼仪哲学二、饰品佩戴礼仪三、男子西装礼仪四、女子西装套裙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差异112曙光初照-东方文化的发端1113旭日煌煌-东方文化的发展1114光华四射-东方文化的恢弘115东方文化的演变与转型11216东方文化的新生和展望117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1128古希腊文化和罗马古典文化1119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21310近代西方启蒙文化/19世纪的西方文化/20世纪的西方文化11111东西方礼仪概说1112见面礼仪/体态礼仪/着装及饰品佩戴礼仪11354合计133165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1]候传文.
东方文化通论.
ISBN:9787532834815.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2]赵友斌.
西方文化与礼仪.
ISBN978-7-5615-4675-8.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
(二)教学参考书[1]李军.
中西文化比较.
ISBN978-7-300-11562-7.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贺毅.
中西文化比较.
ISBN978-7-5024-4388-7.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李建军.
跨文化交际.
ISBN978-7-307-08809-2.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355《健康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CollegePhysicalEducation--FhysicalFitness执笔者:张志坚审核人:招惠芬编写日期:2018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人文与教育学院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学分1学时数总学时16,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简述健康体适能是指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心肺血管及肌肉组织的功能,健康体适能包括身体组成、肌力、肌耐力、柔软度、心肺功能等五大要素.
本课程在学习体适能与健康、营养与健康关系的基础上,阐述健康体适能五要素的定义、学生体质测试与评定,并加强适能训练方法指导;同时本课程还加强了体重控制指导、青少年体形训练、运动安全教育、运动损伤预防及心肺复苏培训等技能学习.
本課程旨在让汉语言文学、英语、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健康体适能相关理论与训练实践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质健康与科学健身知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为终身体育、终生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是人文与教育学院各专业的一门任选课程.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本条适用于所有专业)(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专业任选课程毕业要求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指标点1-1掌握人文艺术和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0.
1356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人文艺术素养和健康意识.
毕业要求3—身心素质:掌握人的心理活动和和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与基本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
《健康体适能》课程为《大学体育》相关课程,促进大学生学习并掌握科学健身知识与技能,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0.
1课程达成度要求0.
2(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的主要知识与理论:健康体适能的要素、营养与健康、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健康体适能评定、体形训练、运动安全等.
学习的内容是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并与常规大学生体质测试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提高体适能各要素的训练实践与体形训练实践,并进行心肺复苏模拟操作与考试.
实践内容是本课程考核的主要考核内容.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目标1、考核学生掌握健康体适能相关理论、测试与评估、训练方法的情况;目标2、考核学生掌握的心肺复苏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情况;目标3、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参与健康体适能测试的工作及组织体适能训练活动的表现.
(二)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考试相结合.
理论考试为闭卷.
实践操作考试为健康体适能训练与体形训练实践与总结,以及心肺复苏操作考核.
(三)成绩评定本课程总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习纪律与学习表现;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为健康体适能训练与体形训练实践总结,以及心肺复苏操作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体适能概述重点:体适能的分类与健康体适能的要素难点:身心健康的测评357第一节体适能概述一、体适能的定义二、体适能的分类三、健康体适能的要素第二节健康的定义一、健康的定义二、身心健康的测试三、身心健康的实践第三节适量活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的影响一、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二、相关指导性文件第二章营养与健康第一节基本营养素与功能一、糖类二、脂类三、蛋白质四、维生素五、无机盐第二节健康饮食指导一、合理营养二、膳食指南三、食品卫生四、能量代谢第三章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第一节身体成分一、身体成分测量、骨密度的测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讨论.
本章作为一般性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完成;对主要知识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
重点:膳食宝塔与均衡饮食、难点:基础代谢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讨论、膳食宝塔实践.
重点:身体成分的测试与评价方法难点:能量平衡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讨论、身体成分测量实操358二、青少年单纯性肥胖三、肥胖的影响因素与危害第二节体重控制一、能量概念二、热平衡三、体重控制注意事项四、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运动处方及防治策略第四章健康体适能的评定与训练第一节心肺适能一、心肺适能概述二、心肺适能的测量与评价三、改善心肺适能的方法第二节肌肉适能一、肌肉适能的生理学基础二、肌肉适能的测量与评价三、改善肌肉适能的方法第三节关节活动度一、生理基础二、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与评价三、改善关节活动度的方法四、热身运动的建议五、放松与伸展第四节大学生体质测试解析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二、大学生体质测试项目解析第五节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一、改善爆发力的方法二、改善速度素质的方法三、改善协调性的方法四、改善灵敏性的方法五、改善平衡性的方法重点:心肺适能、柔韧性的测试与评价方法难点:心肺适能、肌肉适能的测试与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讨论、体适能评定实操359第五章体形训练第一节腰腹核心训练一、核心肌群及其作用二、男性、女性核心肌群训练重点第二节低头族体形康复训练一、探颈自测及探颈的主要原因二、上交叉综合征三、改善计划第三节驼背体形康复训练一、驼背产生的原因二、驼背体形康复训练计划第六章运动安全及一般急救常识第一节体力活动问卷(PAR-Q)及运动安全一、运动风险管理金字塔二、体力活动问卷及运动安全指导三、应避免的常见危险动作及纠正动作四、运动损伤的预防第二节心肺复苏培训一、心肺复苏演示二、心肺复苏练习与考核六、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备注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训课外讨论习题小计1体适能概述222营养与健康223身体成分与体重控制224健康体适能的评定与发展442小时重点:核心肌群训练重点、探颈改善计划、驼背康复训练计划、鼠标手康复训练难点:核心肌群的作用、上交叉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讨论、体形训练实操重点:体力活动问卷、心肺复苏难点:运动损伤的预防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授、讨论、心肺复苏训练实操3605体形训练222小时6运动安全守则及一般急救常识44合计1616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朱小烽.
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评定与健康促进.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12.
参考资料:[1]沈剑威,阮伯仁.
体适能基础理论.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06.
[2]王正珍主译.
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09.
[3]孙庆祝,郝文亭,洪峰.
体育测量与评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07.
[4]陈佩杰,王人卫等.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08.
HaBangNet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只是价格偏贵,之前国内用户并不多。这次HaBangNet推出三个特价套餐,其中美国机房和德国机房价格也还可以,但是香港机房虽然是双向CN2 GIA线路,但是还是贵的惊人,需要美国和德国机房的可以参考下。HaBangNet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香港IDC商家,中文译名:哈邦网络公司,主营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美国、德国机房的虚拟主机、vps、专用...
关于HostYun主机商在之前也有几次分享,这个前身是我们可能熟悉的小众的HostShare商家,主要就是提供廉价主机,那时候官方还声称选择这个品牌的机器不要用于正式生产项目,如今这个品牌重新转变成Hostyun。目前提供的VPS主机包括KVM和XEN架构,数据中心可选日本、韩国、香港和美国的多个地区机房,电信双程CN2 GIA线路,香港和日本机房,均为国内直连线路,访问质量不错。今天和大家分享下...
今天中午的时候看到群里网友在讨论新版本的Apache HTTP Server 2.4.51发布且建议更新升级,如果有服务器在使用较早版本的话可能需要升级安全,这次的版本中涉及到安全漏洞的问题。Apache HTTP 中2.4.50的修复补丁CVE-2021-41773 修复不完整,导致新的漏洞CVE-2021-42013。攻击者可以使用由类似别名的指令配置将URL映射到目录外的文件的遍历攻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