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八年一月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公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市政府决定,对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和市政府批准,授予"高性能内嵌式触控显示一体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22项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予"人脑皮层高精度连接组研究与应用"等51项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予"再生水回用河湖的地下水环境响应机制及其风险防控技术"等122项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具体获奖项目和人员由市科委公布).
希望获奖者继续发扬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以只争朝夕的劲头,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
首都科技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获奖者为榜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市人民政府2017年11月21日目录201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201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目录.
3201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简介.
10201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2201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目录.
33201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简介.
44201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70201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目录.
712017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简介.
9323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2017计-1-001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及服务平台清华大学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唐杰李涓子张阔张静许斌刘德兵茹立云张宇韬22017电-1-001高性能内嵌式触控显示一体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学王海生黄应龙薛海林陈东李成孙伟陈小川丁小梁陈希车春城时凌云李月王春雷李彦辰32017电-1-002异构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及应用北京邮电大学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彭木根王文博张远见王文清张翔赵中原伍尚坤徐霞艳杨波李勇邹素玲陈凯高军杨思远一等奖4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42017材-1-001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机联供非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兆培基(北京)电气有限公司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实能高科动力有限公司周少雄申威张广强张卫国刘国栋胡其勇石雷王海斌曲学东顾建伟李宗臻董帮少高慧冮春惠徐磊52017材-1-002大型水电站用高强度易焊接厚板与配套焊材焊接技术开发应用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分局中国水利水电夹江水工机械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机械船舶有限公司天津大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周德光张熹邹扬陈涛刘国权余雪松万天明李谦白学军杨建炜隋鹤龙张建中翟泳张学峰陈延清5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62017环-1-001农林绿地再生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刘洪禄吴文勇李云开李其军何江涛刘菲杨培岭齐学斌郝仲勇尹世洋黄占斌宝哲潘兴瑶王艳春顾华72017环-1-002南水北调配套东干渠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沈来新石维新付云升蒋奇杨进新蒋春芹翟明杰张奇丁艳辉冯克义房彦梅韩蕊刘进赵子杰蒋瑞82017环-1-003烟道气除尘脱硫脱硝(DDS)技术及示范工程北京大学北京博源恒升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永丰博源实业有限公司北京泓龙环保有限公司魏雄辉邹美华户春李祥斌万明金6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92017环-1-004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控制成套技术及应用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洛阳双瑞橡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天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宝曼科技有限公司张斌户文成郝伟亚邬玉斌宋瑞祥邵斌张德重张用兵魏志勇何蕾金山张丽娟康钟绪毛旭东李磊102017能-1-001新一代电压源高压直流换流器关键技术及应用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汤广福贺之渊杨杰庞辉葛俊谢敏华赵岩查鲲鹏李强齐磊姜喜瑞栾洪洲刘栋马巍巍林畅112017能-1-002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非能动安全试验平台研制与应用国核华清(北京)核电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常华健李玉全赵瑞昌胡腾田芳叶子申马莉韩立勇王嘉鹏鲁仰辉杨林杨胜邸智范普成房芳芳7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22017制-1-001海洋深水钻探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高德利杨进路保平李中刘正礼许亮斌王玺方满宗李国华王宴滨周建良柯珂平立秋王莹莹邓贺132017城-1-001复杂条件下大型海底隧道钻爆法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交通大学青岛国信胶州湾交通有限公司厦门路桥工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张顶立郭衍敬曲立清陈铁林房倩张建斌张成平苏洁侯艳娟李鹏飞黄明琦宋浩然李兵李新宇文明142017交-1-001C30平台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刚王可峰曹琛魏跃远侯艳丽张青平原诚寅周罕华尹颖梁海强代康伟许红军盛军张友焕蒋荣勋152017交-1-002微重力流体高效管理与高精度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庄保堂刘锦涛李文潘海林李宗良耿永兵丁凤林李永梁军强宋涛朱洪来焦焱魏延明李泽于洋8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62017农-1-001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创制与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科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王建华王安如滕达高林王秀敏单宝龙毛若雨郝娅白子金闫轶洁杨雅麟管庆丰张勇张军汪攀172017农-1-002大白菜优异种质创新和多样化系列品种选育与推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京研益农(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张凤兰余阳俊于拴仓徐家炳张德双赵岫云丁海凤汪维红苏同兵侯三元贾长才王德欣吴萍卢桂香徐念宁182017医-1-001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溯源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曹务春江佳富贾娜郑元春方立群马麦卷黎浩方春福陈恩富孙毅江瑞若马兰刘玮刘昆占炳东9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92017医-1-002难治性创面的精准修复新技术集成及社会防治应用推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化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威高新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申传安徐福建郝岱峰王启刚孙天骏李杨宋九宏吕汝举李东杰冯光王淑君尚玉茹李大伟马丽褚万立202017中-1-001中药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乔延江吴玢解素花史新元付静顾海鸥吴志生张志强徐冰杜菁马群林兆洲卢建秋詹雪艳张加余212017基-1-001蛋白质稳态调控的翻译后修饰机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令强贺福初田春艳袁林张戈梁超谢萍张硌李力聂晶曹宇吕艳蓉李洪昌张明华何珊222017基-1-002低维纳米碳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其电学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云圻于贵武斌魏大程陈建毅耿德超薛运周101、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及服务平台由清华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科技大数据记载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对于掌握科技发展动态,让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占领下一代科技信息知识服务的技术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成果围绕科技情报语义分析和智能服务,发明了以知识和学者为中心的语义分析挖掘关键技术,研发了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和服务平台AMiner,在科技情报语义内容生成、隐含语义挖掘、智能化服务以及平台建设等4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主要创新点有:1.
研发了高质量语义内容生成关键技术.
提出了动态策略选择的语义集成方法和多维依赖关系的语义标注方法,提高了语义内容生成精度,建立了亿级节点规模的科技知识图谱.
2.
发明了面向异构科技情报网络的深度挖掘方法.
提出了基于话题的影响力模型,在腾讯在线社交网络系统中利用挖掘得到的关联语义和影响力实现了高达196%的推荐精度提升和5%-10%的推荐收入提升.
3.
创新了知识和学者为中心的语义搜索和智能服务关键技术.
针对知识网络中异构对象排序难的问题,提出了对科技信息网络中学者、学术活动和知识概念进行隐含语义建模的概率图模型.
4.
开发了以知识和学者为中心的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与服务平台.
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科技情报分析与挖掘平台AMiner,建立了超过2.
3亿学术论文/专利和1.
36亿学者的科技智库,提供了面向科技文献、专利和科技新闻的语义搜索、语义分析、成果评价等知识服务.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顶级期刊和会议53篇),出版英文专著两部,论文谷歌引用超过8000次,SCI他引超过1000次.
成果为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万独立IP用户提供科技知识分析服务;为全球最大学术期刊出版社Elsevier,以及KDD、ICDM等20余个重要国际会议提供审稿人推荐及语义信息服务;为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搜狗、华为、点通、腾讯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探索出了一条面向异构科技情报网络的深度挖掘和知识服务的新途径,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科技情报分析与挖掘系统,提升了我国相关行业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12、高性能内嵌式触控显示一体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由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半导体器件与技术领域.
内嵌式触控显示技术可实现极致轻薄、超窄边框、高画质的触控显示,在产业链整合、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等方面拥有明显优势.
成果率先发明了一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嵌式触控集成技术,开发出具有超高画质、超低功耗、极致轻薄、超窄边框、高灵敏度等性能的内嵌式显示触控模组,并应用于客户旗舰产品,确立了我国在内嵌式触控集成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主要创新点包括:1.
实现了触摸屏功能集成于显示屏内部,使原本多层屏幕合二为一,降低了产品重量与厚度;业内首创触控和显示引线集成技术,并解决了电极设计、掩模板工艺等关键技术,大幅减少了制作工序,降低了成本,极大节省了产品内部布线空间.
2.
发明了一种显示与触控驱动整合技术,独有的分时与调制驱动实现了单颗IC驱动,解决了集成触摸屏噪声过大、驱动负载过大、功耗过高及触控报点率偏低等关键技术问题,触控信噪比提升至45db、模组功耗降低约20%、触控报点率提高至120HZ,有效提高了触控的灵敏度与精确性;发明了细线化设计,解决了下边框尺寸问题,提升屏占比约3%.
3.
首次开发出一种高阻静电屏蔽技术,克服了静电防护与内嵌式触控难以兼顾的业界难题,该技术通过了15k(非接触式)和10k(接触式)的静电测试,达到国际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静电防护要求.
此外,将高阻屏蔽层集成至偏光片中,有效简化了原有的模组制作工序.
4.
发明了高透过率及超薄模组技术,整合业界领先的像素细线化工艺、补偿偏光片设计及无背板背光设计方案,像素透过率提升约10%,亮度提升约30%,实现了产品高亮度、全视角及轻薄化,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11项、实用新型专利127项,含美国专利33项,推出了全球首款显示触控IC整合的液晶显示屏,客户覆盖三星、华为、中兴、联想等全球主流手机厂商,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过43亿元.
成果的开发应用确立了我国在内嵌式触控集成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颠覆了传统显示行业与触控行业规则,推动我国显示与触控行业结构性整合和升级,提升了我国显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23、异构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及应用由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无线网络对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家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北京市"高精尖"计划的重点发展产业.
成果围绕"蜂窝组网机理难以适配异构无线网络"问题开展攻关,提出了底层异构协同、上层整体自组织的协同自组织机理,发明了异构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成果,解决了城市热点区域高性能低成本便捷组网难题,为国家实施"提速降费"政策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主要创新点包括:1.
发明了一体化协同自组织网络结构.
为打破异构无线网络的烟囱效应和适应业务的潮汐迁移,构建了一体化的协同组网结构进行站址共享和设备小型化,实现了绿色无线组网;设计了异构自主控制环,提出了协同网络自组织结构,实现了低成本的便捷快速组网,基站配置耗时由数天缩减至分钟级,热点区域无线容量提升达五倍,成本降低约一半.
2.
发明了异构干扰分层协同控制.
针对异构无线网络干扰突发严重,传统时频空资源处理增益有限这一难题,设计了分级干扰协作处理方案,实现了统一控制的虚拟小区组网;提出了联合分布式干扰协作、载波配对、用户调度、子信道分配的跨层资源协同分配方法.
在国家体育馆等热点区域应用测试表明:小区间干扰消除逾80%,切换次数降低达87%,频谱效率提升达16%.
3.
发明了异构无线网络自组织.
为解决热点区域的异构基站动态密集布置和即插即用难题,提出了异构自配置、自优化、自治愈系统解决方案,提升了异构无线网络的健壮性和智能组网水平.
工信部委托的第三方测试表明:无线链路失败率降低53.
8%,小区中断适时探测成功率逾95%,无线链路失败率降低逾53%.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4项,其中美国专利4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项,牵头起草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9项,发表SCI论文59篇,SCI他引1399次,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7次,出版专著译著6部,其中一部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研发的异构基站获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认定,异构小基站应用于全国30个省市的三大移动运营商,市场份额超过90%;icell组网方案已在包括索契冬奥会、巴西世界杯等全球80多个国家地区的热点区域应用,近三年实现新增销售额超过13亿元,打破了国外厂商在热点区域异构无线网络领域的技术垄断.
134、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由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新材料领域.
非晶带材具有极低的损耗和高磁导率,应用于变压器可使空载损耗降低60%-80%,节能效果显著;应用于电机可使铁芯损耗降低80%-95%,大幅度提升电机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满足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
成果针对国产非晶带材的软磁特性,研发了全新的非晶配电变压器和非晶电机的铁芯及整机制造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1.
发明了截面近似圆型三相三柱式非晶配电变压器铁芯,通过环氧树脂涂层非晶铁芯端面降噪及特殊的退火工艺,解决了矩形非晶铁芯条件下线圈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和非晶变压器抗突发短路能力较弱的问题,降低了非晶铁芯重量、非晶变压器噪音及占地面积,使非晶变压器铁芯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
发明了国产非晶宽带制作的一体式铁芯,突破了500kVA以上大容量变压器减重、降噪和成本控制技术,形成了结构紧凑的非晶合金变压器产业化技术.
3.
发明了高性能非晶电机定子铁芯的高精度冲槽及同步成型技术,解决了超薄高硬度非晶合金宽带的连续加工难题,成功消除原有技术切割面层间短路、成品率低下、磁路不完整等重大缺陷;开发了电机专用高饱和磁感应强度的FeSiB(P,C,M)非晶新成分材料体系、非晶带材-硅钢片复合式铁芯,性能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开发了采用卷绕模块式非晶铁芯的新型结构非晶电机及其集成化技术,突破了非晶电机铁芯因结构复杂造成的加工难度大、制造成本高的瓶颈,大幅提高了非晶电机产品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表论文15篇,制定企业标准5项.
成果建成了非晶铁芯和非晶配电变压器产业化生产线,开发了非晶电机的产业化集成化技术,已在国家电网及多省、市电力公司挂网运行20余万台,且已推广到加拿大、韩国、南非、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近三年直接销售收入达14.
8亿元,打破美、日专利壁垒和市场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90%,提升了国产配电变压器和高端电机的能效水平及国际竞争力.
145、大型水电站用高强度易焊接厚板与配套焊材焊接技术开发应用由首钢总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新材料领域.
随着国家发展清洁能源战略的提出,水电站设计水头和装机容量不断提高,压力管道作为水电站主动脉,其用钢向特厚、高强、高韧、易焊接发展.
成果从水电行业用钢及应用需求出发,首次提出高水头、大型水电站用易焊接高强水电钢、焊材、配套焊接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大型水电站高效、环保施工和安全、稳定运行做出重要贡献.
主要创新点有:1.
基于水电使用需求建立了多制约条件下易焊接水电钢、焊材成分设计模型及组织调控方法,首次提出易焊接高强水电钢板、焊材、配套焊接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形成高水头大型电站用钢制造及配套焊接集成技术.
2.
开创性地采用双淬火调质工艺,实现心部贝氏体组织再细化,突破了低压缩比连铸工艺生产保心部性能150mm特厚岔管用板技术瓶颈,进一步减小了钢板的有效晶粒尺寸,起到了阻碍裂纹扩展的作用,有效提高了特厚板心部韧性,填补了连铸坯轧制工艺生产保心部性能150mm特厚板的技术空白.
3.
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厚板高效焊接技术,即从心部至表面逐步提高热输入差异化热输入控制技术,并结合现有焊接方法的优、劣势采用心部电焊条填充+上部埋弧焊填充的组合焊接技术弥补高效埋弧自动焊不适宜小坡口焊接的不足.
4.
集成焊缝金属精细结构控制技术和低氢高流动性焊条药皮设计方案,首次开发出适应50kJ/cm大线能量焊接的800MPa级配套超低氢焊材,避免了大热输入下不利于韧性的先共析铁素体和长条状MA组元产生,实现了焊缝金属增韧的目的;优化了焊条药皮中CaF2等无机物配比设计,保证了熔渣具有良好流动性,从而获得优良的工艺性和成形性.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形成技术秘密12项.
成果在我国浙江仙居抽水蓄能电站、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巴基斯坦塔贝拉电站等国内外9项大型水电工程中得到应用,近年来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
成果的实施满足了大型电站升级换代对钢铁材料的力学性能及使用需求,提升了我国水电装备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56、农林绿地再生水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水利工程领域.
北京市是国内受水资源胁迫程度最高的城市,依赖有限的清水资源难以维系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再生水资源是保障首都水安全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
成果围绕"风险评估-系统调控-高效利用"关键环节开展理论技术及集成创新,构建了面向农林灌区和园林绿地的再生水灌溉技术模式.
主要创新点包括:1.
研发了再生水灌溉风险识别评估技术.
国内首次揭示了再生水灌溉对粮食、饲料、工业原料、蔬菜、绿化植物等5大类101种植物根冠发育及品质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污染识别、暴露评价、剂量-效应模型的再生水灌溉健康风险评价方法,阐明了再生水灌溉条件下盐分、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的环境行为机制,提出了植物灌溉适宜性分类与再生水灌溉适宜性分区,为灌溉风险管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2.
研发了再生水灌溉系统高效调控技术.
揭示了悬浮物去除效率与过滤器结构、水力学特征的响应关系,发明了新型碟片过滤器等关键装备,构建了不同过滤器间合理配置组合模式及运行优化方式;提出了灌水器堵塞诱发与持续生长形成机理,研发了4种新型灌水器,系统安全运行时间提升60%以上;建立了包括3大类、14个指标的再生水安全利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显著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灌溉安全性.
3.
研发了再生水优化输配与提质增效技术.
发明了再生水输配调蓄工程减渗方法,构建了再生水人工湿地、土壤渗滤技术及其运行模式,对有机污染物处理率达37%-86%;开发了再生水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与调度系统,可动态模拟制定灌区配水方案和调控阈值,灌区灌溉保证率提高20%.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发布技术标准6部,出版专著5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132篇.
成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与政策服务110次,广泛应用于全市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东南郊水网工程、绿地节水改造、郊野森林公园等重大工程,推广累计利用再生水23.
6亿m3,节水16.
3亿m3,应用面积95万亩,节水总效益23.
0亿元,为保障首都水安全、支撑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167、南水北调配套东干渠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该成果属于水利工程领域.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供水格局暴露出单项工程均呈树状或带状形态布局、任一工程段均为单向输水、多数水厂不具备双水源条件等问题.
成果围绕北京市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的总体布局、结构设计、防水设计、穿越风险源、水压试验、安全监测、运行调度等开展系统性创新及应用研究,突破多项技术难题,保证了东干渠工程的顺利实施.
主要创新点包括:1.
构建了国际首例"城市输水环路",具有闭合相通、双向输水、互为备用、调度灵活等特点,使北京市真正实现了"三水"联调,并为北京市水系连通创造了条件.
2.
研发了盾构隧洞灌浆式预应力复合衬砌结构和全维度立体防水及预应力注浆挤密技术,提高了压力输水隧洞防渗能力和承载能力.
使用研制的新型隧洞接缝防水检验设备进行静水压试验,结果表明渗漏量仅为规范允许渗漏量的21%.
3.
研发了新型的地下连续墙刚性接头,提出以地下连续墙、止水旋喷桩组成侧向防水,联合基坑封底的综合措施,形成基坑全封闭防水技术,保证了工程施工安全,实现施工不抽水,减少抽排地下水2.
5亿m3.
4.
建立了一套针对地下输水隧洞穿越不同风险源的分类分级、加固方法、调度运行、交叉评估的集成技术体系,创新设计了一套针对地下输水隧洞与不同风险源相互穿越的分类加固方法,并创造北京市无加固措施下盾构安全穿越盾构的先例.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并首次编制了《其他工程穿越跨越或邻近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技术规程》.
成果的实施使工程投资节省约1/3,每年节省4600万元的抽水加压费用.
成果不仅支撑了南水北调配套东干渠工程的建设,极大缓解了北京市城市用水的紧张状况,也在青岛地铁1号线土建施工工程、北京轨道交通房山线北延二标施工工程等4项大型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为国内外大、中城市输水管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78、烟道气除尘脱硫脱硝(DDS)技术及示范工程由北京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传统的废气净化处理方式效果不佳且费用较高等问题,开发了新型烟道气除尘、脱硫、脱硝溶剂及配套工艺和设备,解决了传统技术除尘、脱硫、脱硝不彻底的难题,实现了烟道气超低排放或近零排放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从工业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主要创新点包括:1.
发明了全新的除尘剂、脱硫剂和脱硝剂.
颠覆传统技术,以"相似相溶"原理、"免疫反应"和"血红蛋白功能"等理论为指导,设计和合成出了无毒、无害、全新的DDS除尘剂、DDS脱硫剂和DDS脱硝剂等高分子化合物,用来彻底脱除气体中的灰尘、PM粒子、SO2、NOX、二噁英、多环芳烃等有机物和重金属及微小颗粒,并且进行余热回收和利用.
使用新的除尘剂、脱硫剂和脱硝剂,可以将烟道气中的灰尘(含PM100、PM10、PM2.
5等)含量降至5mg/Nm3以下,SO2含量降至30mg/Nm3以下,NOX含量降至35mg/Nm3以下.
2.
首次建立了DDS除尘剂、DDS脱硫剂和DDS脱硝剂等溶剂全循环的全新工艺.
该工艺适应高硫含量的除尘、脱硫和脱硝,且环保安全.
工艺中所使用的溶剂无毒、无害,自身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因不消耗石灰石、氨或尿素等,也不会产生新的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
DDS除尘液和DDS脱硫液都是吸收后可再生,再生后的DDS除尘液和DDS脱硫液又可循环重复利用.
3.
首次实现同时除尘、脱硫和脱硝,并回收SO2和NOX及余热.
突破传统废气净化处理中脱硝、除尘、脱硫依次进行且相互独立的瓶颈,实现了除尘、脱硫和脱硝的同时进行,提高了废气处理的效率且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将烟道气中将要被排放到大气中的SO2和NOX等废弃物转化成相应的纯液体SO2和硝酸盐等重要化工产品,摒弃了二次污染和污染转移现象.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9项,其中国际专利11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EI和SCI所收录的论文达80余篇.
成果在包钢集团热电厂建立了DDS烟道气脱硫脱硝技术示范工程,效果显著.
成果将解决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最主要的工业烟气排放问题,推动我国除尘、脱硫、脱硝产业技术的进步,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189、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控制成套技术及应用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现阶段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面临的环境振动污染问题,在地铁振动预测方法与计算模型,减振产品与技术研发、控制措施设计与工程应用、标准规范编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造性成果,为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控制提供了整套技术支持.
主要创新点包括:1.
建立了高效精细化地铁振动预测分析方法、模型和平台.
基于海量地铁振动实测数据,首次建立了符合北京地区岩土特性和列车运行特点的地铁振动快速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场地土振动实测数据频谱构建并优化的列车荷载模型,编制了参数化分析程序,突破目前二维或2.
5维计算模型工程应用现状,建立了"轨道-岩土-建筑"三维精细化数值仿真平台,解决了工程应用计算效率和振动频域计算精度难题.
2.
首次系统开展针对线性移动列车振源的建筑基础和传播途径隔振技术研究,完善了"源强-传播途径-建筑"多道防护综合振动控制手段.
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示范工程设计与应用,系统研究了建筑基础和传播途径隔振原理、效果、影响因素和设计方法,为地铁车辆段落地区建筑振动控制提供了新手段.
3.
首次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轨道减振产品与相关检测技术和装置.
针对不同区域内列车、吊车以及检修作业产生的复杂振动和噪声源强特点,研发了双层非线性减振扣件、"弹性垫-碎石道床-减振扣件"组合系统等系列轨道减振产品,产品造价降低20%,维修费用降低85%,满足了地铁车辆段不同区域开发振动控制需求;研制减振扣件服役期应用性能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装置,有力保证了产品效果的稳定性.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制(修)订标准7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成果指导了北京市多个地铁车辆段上盖项目的开发,相关减振产品在北京市地铁车辆段振动控制市场占用率超过90%,并在上海、深圳等10多个城市的地铁车辆段中得到应用,近三年实现新增销售额5.
93亿元.
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极大提高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促进了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良性快速发展.
1910、新一代电压源高压直流换流器关键技术及应用由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
柔性直流输电是目前可控性最高的输电技术,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重要手段.
电压源直流换流器作为电能转换与控制的核心装备,相当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心脏",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前沿高端电力装备.
成果对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发明研制出新一代电压源直流换流器,提升了换流器的电压和容量.
主要创新点包括:1.
发明了大规模功率单元的电力变换调控方法.
建立了换流器时变电路等效模型,揭示了能量转移规律和功率单元间电压不均衡机理,阐明了能量转移与内部固有循环电流的关系;提出了动态阈值排序电压平衡控制算法和电压预估式内部循环电流抑制方法,解决了数千功率单元在实现千兆瓦级交直流能量重构过程中的有序控制、能量均衡、电压稳定和环流抑制难题.
2.
发明了换流器多功率单元高速触发与保护技术.
发明了集散式实时应答和多因子状态预测触发技术,提出了多层次复合权限分级保护方法和分布式过流保护方法,解决了数千功率单元100μs内的高速有序触发和数万条状态信息的快速采集、准确识别和实时决策难题,换流器控制保护指令延时小于2μs,故障响应时间最小可达300ns.
3.
发明了换流器阀塔复合应力均衡技术.
发明了模块化多组态功率单元电路,提出了螺旋双列对称阀塔结构、悬浮电位分布钳制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开关应力动态抑制技术和对角进出均管路串并联冷却技术,解决了桥臂电压达850kV、电流变化率5kA/ms、电位阶跃30kV/μs运行条件下,高压阀塔电气应力均衡、磁场强度控制、热点温升抑制等难题.
该成果获得发明专利76项(1项获中国专利金奖),发表SCI/EI论文67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牵头及参与制定IEC标准6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6项.
成果应用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多个供电工程中,累计完成14项技术服务,并成功推广到英、法等国,使我国高端电力装备首次进入欧洲市场,近三年实现新增销售额4.
94亿元.
成果开辟了一条新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路线,有力提升了我国高端换流装备制造的国际地位.
2011、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非能动安全试验平台研制与应用由国核华清(北京)核电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核动力工程技术领域.
"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是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成果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美国AP1000核电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具有更大功率的CAP1400核电站.
成果针对CAP1400三道非能动安全系统建立了由2个大型整体试验台架和5个单项试验台架组成的非能动安全试验验证平台.
主要创新点包括:1.
自主设计并建造了整体及单项试验台架群,统筹考虑各试验的相互关系与匹配性,形成目前唯一能够对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各道安全系统进行全面试验验证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各台架试验结果可有效的相互补充和支持,非能动安全系统性能得到全面和准确的验证.
2.
开发了全新的试验设计方案,结合比例分析等基础理论方法的改进,各台架在试验参数、模拟范围及相似性等方面显著提升,使试验对原型电站事故及重要现象的模拟更加完整和准确,促进了非能动试验的关键性技术进步.
3.
研究了非能动安全系统响应特性以及关键物理现象机理,拓宽了原有关联式的验证范围,开发了新的分析模型,提出对原有非能动安全系统的优化改进方案,为深入挖掘非能动核电站安全裕量、进一步提升核电安全性与经济性提供了试验基础.
4.
在试验平台工程开发的过程中,研发并引入了新的设备设计、制造工艺、测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确保建成的台架在设计规格实现、试验运行稳定性、试验数据完备及准确性等方面完全满足严格的核安全试验验证要求且具有技术优势.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9项,发表SCI论文25篇.
成果在环保部、国家核电、中船重工的多项性能验证与设计、工程设计优化和软件验证中得到应用,近三年实现新增销售额6800万元.
成果填补了我国在非能动核电安全试验领域的空白,推动了我国自主化核电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我国核电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2112、海洋深水钻探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海洋工程领域.
开发海洋深水区油气资源,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之一,但我国70%的海洋油气资源埋藏在深水区,勘探开发难度很大.
成果经过十余年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深水钻探关键技术,实现了安全高效开发我国海洋深水区的油气资源,保障国家油气供给安全.
主要创新点包括:1.
建立了我国海洋深水钻探设计技术体系.
通过攻克深水条件下三维地层压力预测、窄压力窗口井身结构设计、套管强度校核计算、井筒压力和温度场计算分析、井筒完整性和环空带压管理、救援井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掌握了全套深水钻探设计要素和方法,综合参考国内外作业实践,建立了我国深水钻探技术指南、技术标准规范和工程设计技术体系,钻井工程设计吻合度达到95%,地层压力预测精度为90%以上,非生产时间低于5%,安全生产率100%,为海洋深水钻探设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2.
形成了一套海洋深水钻探安全高效作业控制技术.
克服传统深水管柱轴向静力设计方法的不足,将静力设计与动力校核相结合,建立了深水无隔水管送入管柱的强度设计与校核方法及计算软件;形成了深水表层导管入泥深度预测及控制方法,以及深水隔水管综合力学分析与安全作业窗口预测方法,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深水钻探设计控制技术,表层导管喷射成功率100%,施工进度控制率100%,为深水钻探工程安全高效作业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90余篇),制定行业标准4项.
成果已在巴西里贝拉、缅甸,我国南海荔湾、流花、白云、陵水和西沙等海域100余口深水井进行了规模工业化应用,创造节支经济效益81.
11亿元.
成果开发了多套深水模拟实验装置和设备,支撑了海洋深水钻探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条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推动了我国海洋深水钻探行业科技进步,实现了我国海洋深水钻探工程从浅水到超深水的跨越.
2213、复杂条件下大型海底隧道钻爆法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由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隧道工程领域.
海底隧道多采用钻爆法施工,建设难度大、风险高,其核心问题是施工中突涌水事故的防治和运营中排水量的控制,项目组以这些问题为核心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主要创新点包括:1.
揭示了海底隧道突水机理,提出了海底隧道安全性的变形控制方法,建立海底隧道三种突水模式的力学模型,提出隧道围岩变形与海床安全性的动态关系,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控制;明确将水致灾害作为海底隧道的核心安全风险,建立隧道极限顶板厚度的概念,提升海底隧道钻爆法施工的适应性.
2.
建立不良地质条件下大断面海底隧道安全施工技术体系,开发复合注浆新技术,通过工艺复合和材料复合,融合了劈裂与挤密作用,实现对劈裂、挤压注浆的分阶段控制,形成的复合结构体可满足地层加固与堵水的差异性要求,使海底隧道不良地质段的安全施工成为可能;提出以堵水率、加固体强度和完整性作为注浆效果的评价指标,提高了可靠性.
3.
提出了基于排水量控制的隧道设计方法,明确了围岩加固圈堵水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可主动控制的"堵水限排".
按照原始渗水量划分隧道围岩等级,据此制定排水量控制标准,通过"地层-结构"水耦合模型的分析,得出了加固圈和初期支护水荷载的计算方法;基于加固圈形成机理及作用特性的分析,提出了加固圈和初期支护内侧渗水量预测方法,建立了二次衬砌安全储备系数与隧道排水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为隧道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4.
创立了基于核心风险的安全保障体系,形成高风险重大工程管理新模式.
以突涌水为海底隧道核心风险,并将其作为建设全过程的安全控制主线,从地质勘察、建造技术、工程质量控制和建设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对重大隐患的全过程控制,形成了高风险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模式.
该成果发表SCI、EI收录论文70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办海底隧道国际会议2次.
成果直接应用于厦门翔安隧道工程建设、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建设全过程,综合效益显著.
成果以不良地层的科学加固、施工过程的精细化控制和渗水量的高效防控技术为核心,形成了我国海底隧道钻爆法修建的技术体系,对我国海底隧道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2314、C30平台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由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全球石油资源日益紧张所引发的国家战略思考以及传统汽车尾气排放所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促使世界各国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纷纷转向新能源汽车开发.
成果打造了中国纯电动汽车明星产品,推动了纯电动轿车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化破局.
主要创新点包括:1.
研发了基于电动汽车特点的整车集成技术和可灵活拓展的整车控制架构.
开发全新整车下车体平台结构,以动力电池布置为核心,实现整车安全可靠;前机舱上下两层布置,降低振动对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影响,提高涉水能力;开发应用多维度轻量化技术,实现减重80kg;建立整车控制架构平台,支持全系列车型平台,有效缩短单车型整车电控开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2.
优化了基于能耗的电动汽车匹配分析及性能.
在研究电动车行驶工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匹配、能耗分析与控制算法开发,结合仿真和转毂试验进行驱动系统各环节能耗分析,综合降低能耗5%;结合运行工况下减速器油温、油量等进行专用减速器设计,有效提高系统效率5%-10%.
3.
研发了高度集成、高效、高可靠性电驱动系统.
融合多项核心技术,实现系统物料清单减少130余件,减重14公斤;通过开发小型化配电单元EDM、集中式EMC防护处理机制等方式实现整机EMC性能提升,相对于国标要求性能提升40%以上.
4.
研发了电池系统高安全、高能量密度、低温充放电技术.
设计满足IP67的独特密封防护结构,保障电池系统高压安全,开发国内最早的电池系统加热、保温、间歇充电等技术,并进行电芯比能量提升,电芯质量比能量达到180Wh/kg.
5.
开发了基于安全、便捷、娱乐的车载网联系统及国内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远程数据平台.
采用FrescaleiMX6硬件平台,搭载安卓操作系统,建成国内首家电动汽车整车数据中心,并首先将4G通讯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车联网系统与大数据云平台交互.
该成果自2012年投入市场销售以来,截止2017年2月,累计销售40776台,在纯电动市场全国销售第一,全球销量排名第六,直接经济效益66亿元.
成果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及纯电动轿车产品的升级换代,优化了能源结构,减少了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带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及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415、微重力流体高效管理与高精度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由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领域.
气液共存状态下的流体系统在微重力条件下通常面临气液有效分离、液体可靠管理、介质稳定传输、传输量和剩余量高精度测量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微重力条件下流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成果以实现微重力条件下流体系统的重复补加和剩余量的高精度测量为目标,实现了微重力条件下流体的高效管理与高精度控制.
主要创新点包括:1.
发明了我国首个轻质长寿命板式贮箱,填补了我国板式贮箱产品的空白,实现了微重力流体的高效管理和气液两相流体的高效分离,解决了微重力多相流的流体管理和气体分离难题.
2.
提出了一种微重力落塔试验和空间搭载试验验证方法,解决了空间真实环境下微重力流体管理和控制能力的试验验证难题,完成了国内首次微重力流体管理系统的在轨试验验证.
3.
发明了对接补加接口装置,解决了密封副建立过程的多自由度位置与姿态误差调整、对接面的长寿命高可靠密封等问题,实现微重力流体的定向可靠传输.
4.
开发了比转速低于20的水力模型,发明了基于磁驱动以及轴承自润滑技术的微型泵,解决了润滑介质与输送介质交叉污染问题,实现推进剂的高效稳定传输控制.
5.
发明了空间高精度超声波流量计,测量精度达到±0.
3%;发明了高精度非接触式剩余量测量系统,贮箱内剩余推进剂量的测量精度由目前在轨的2%提高到小于0.
8%.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专著1项,发布标准2项.
研制的轻质长寿命板式表面张力贮箱、超声波流量计、零泄漏空间微型泵、高精度超声波流量计等新型产品完成了在轨验证,非接触式高精度剩余量测量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卫星寿命的预测,各项技术指导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成为引领我国空间流体管理领域技术创新的龙头,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将促进我国空间流体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2516、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创制与应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我国畜禽饲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与排放,导致各类病原菌耐药性加剧,带来了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了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研究团队通过15年持续攻关,针对畜禽饲用抗生素滥用与病原菌感染等问题,聚焦新抗生素替代品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突破了技术瓶颈,创制了新型安全饲用抗生素替代品与技术.
主要创新点包括:1.
首创耐胆盐产酸约氏乳杆菌制剂和畜禽防腹泻益生双效布拉酵母制剂.
实现了耐胆盐产酸约氏乳杆菌制剂的创制与产业化;创制了虾壳-植物-担子菌三效寡糖特用培养基及复合制剂,降料肉比6.
2%,消减鸡舍臭气;创制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丁酸梭菌五效复合制剂,定植率>85%,提高饲料转化率5%.
2.
针对抗菌肽无差别杀菌与低产瓶颈创制了治疗仔猪腹泻、奶牛乳腺炎和鸡坏死性肠炎系列抗菌肽;创建了高产表达体系,NZ2114表达量2.
3g/L,创建了多拷贝、组成型和共表达等增产技术;揭示了N2、N6等抗菌肽破坏膜结构和与DNA结合双效杀菌机制;首次发现N4启动类细胞凋亡程序.
3.
突破氨基酸不平衡和蛋白变性等瓶颈,创制了丰产多肽多元益生花生粕产品;建立了羧甲基菊粉水酶法与有机溶剂法高效制备体系;首创菊粉内切酶制备菊粉寡糖新工艺及连续离子交换树脂纯化新方法,纯度达84.
45%和83.
6%;创制了基于外膜蛋白保守序列高效通用型亚单位疫苗,对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感染具交叉保护作用,保护率50%-80%.
4.
针对液态发酵饲料(FLF)产品易失活等缺陷,创建了牧场专用乳酸菌FLF自动发酵系统,实现厨房式生产,减少了储存、运输等环节;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半固态发酵饲料制备体系,解决了固态发酵周期长、易污染和液体发酵耗能、菌种单一及益生物质含量低等瓶颈.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际专利1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中SCI论文64篇,他引1485次,其中被柳叶刀等IF4-21高因子论文他引16次.
成果已在30余家配合饲料生产厂得到应用示范,有效促进了首都及全国畜牧业抗生素替代,并取得良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实现全部替代饲用抗生素国家目标提供了方法技术、产品工艺、模式标准一揽子方案,推动了畜牧业安全优质可持续发展.
2617、大白菜优异种质创新和多样化系列品种选育与推广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模式的变革,大白菜从"秋种冬储"转变为四季种植,且品种类型繁多,优势产区的集中生产也导致了根肿病、黄萎病和干烧心病的流行,急需通过品种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成果以提高大白菜复合抗性、耐抽薹和耐贮运为育种目标,建立了抗病性精准鉴定和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选育出抗性强、类型多、综合性状优良的大白菜新品种,实现了品种更新换代.
主要创新点有:1.
建立了大白菜多抗性精准鉴定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聚合了抗病、优质等优异性状的新种质,有效推动了我国大白菜育种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和整体育种技术升级.
2.
选育出了满足多样化需求和适于周年生产的新一代突破性白菜新品种,领先推动了我国大白菜品种新一轮的更新换代.
育成了优势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晚熟大白菜新品种—"京秋4号";育成了适合密植、高商品性的娃娃菜新品种"京春娃2号";育成了晚抽薹、综合性状优良的大白菜新品种"京春黄"和高抗根肿病的品种"京春CR";育成了系列苗用大白菜品种—京研快菜4号、京研快菜2号.
3.
创建了高效的白菜杂交种制种全程机械化和种子质量控制与精加工等产业化关键技术,推动了成果转化和品种的推广应用.
通过机械选型和技术优化,率先实现大白菜杂交种种子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了大白菜杂交种子纯度和品种真实性的规模化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准确控制种子遗传质量;建立了配套的种子精加工技术体系,提高了种子的商品质量和播种质量.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55篇(SCI13篇),出版专著2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
成果已在全国28个省市累计推广1630万亩,并且出口到美国等7个国家,为良种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0年以来,大白菜新品种良种累计销售326万斤,创收1.
45亿元,产业化规模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新品种平均约占京津冀同类型市场份额的50%以上,占全国约30%,为农民增收140亿元,经济与社会效益巨大.
成果带动了我国大白菜育种技术水平的发展,支撑了民族种业竞争力的提升,也保障了首都"当家菜"的优质安全生产和周年均衡供应.
2718、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溯源研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流行病学领域.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类病原体在自然界中有宿主动物存在、且可以感染人类的传染病,对从事农业生产、经济开发和旅游的人群危害严重.
成果在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紧密结合,综合应用微观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宏观空间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在新病原体识别与鉴定、病原特征及遗传进化、自然疫源地发现与确认、流行趋势预测等方面开展原创性和前沿性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主要发现点包括:1.
在世界上首次发现3种新蜱媒传染病,并阐明了病原及其自然疫源地特征.
在山羊发现一种从未报道的无形体新种,将其命名为"山羊无形体",系统描述了病人的临床表现特征、抗体反应规律,根据其形态特征和多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证明其分类地位,被国际同行认可;在世界上首次确诊系列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感染病例;经连续的病原筛查和血清学验证,在哨点医院发现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感染者.
2.
在欧洲以外最先报道3种蜱媒传染病,发现其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
在欧洲以外地区发现并确认了系列"猎户巴贝西虫"感染者,证实当地全沟硬蜱自然感染猎户巴贝西虫;发现并确诊一组米库尔新埃立克体感染病例,这是在欧洲以外地区首次报道;在欧洲以外地区首次发现并报道了拉乌尔立克次体感染病例,从病人驻地采集的森林革蜱中检测拉乌尔立克次体的感染率为4%,证实了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3.
最先发现H7N9流感病毒医院内传播,提示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危险增大,预测了人感染H7N9病毒高发区.
对同病房住院、先后确诊为H7N9流感病毒感染的2例患者,开展系统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分离、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首发病例由从活禽市场购买的活鸡引起,继发病例被同病房住院的首发病人感染,首次发现无血缘关系人员之间的医院内传播;在疫情流行的省市和区县进行时空分析,建立传播风险预测模型,对H7N9高发的区域进行了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
该成果发表SCI论文28篇,影响因子(IF)累计299,10篇代表性论文平均IF为22.
9.
研究成果丰富了科学界对新发病原体特征、流行规律、自然疫源地等的全面认识,绘制了我国新发蜱媒病原体感染的地理分布图谱,为国家生物安全提供了本底数据和风险评估依据,也为临床进行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诊治、输血传播风险的认识、院内感染的控制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2819、难治性创面的精准修复新技术集成及社会防治应用推广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烧创伤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
难治性创面是指常规方法难以治愈的复杂创面,是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增加社会医疗负担的一类疑难疾病,也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成果在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市科技计划支持下,探讨影响难治性创面愈合的因素和机制,自主研发高性能水凝胶、新型阳离子基因载体材料、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新型负压引流系统,创建细胞-微粒皮移植技术,同步实现创面修复和功能重建,形成精准修复新技术集成治疗方案.
主要创新点包括:1.
通过全国性流行病学研究和大宗病例分析,发现创面微环境与难治性创面愈合密切相关,进而提出"维护适宜的创面微环境是促进创面愈合的关键"新理念,为难治性创面临床精准修复和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针对调控创面微环境,研发新材料和新技术,建立了新的综合治疗方案.
构建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的新型水凝胶,实现药物控释;制备安全高效的新型阳离子基因载体材料,创建细胞-微粒皮移植技术,使创面愈合率提高20%;独创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用于修复压疮、糖尿病足、外科术后难愈性切口、血管性溃疡等难治性创面,并制定了PRP凝胶制备与应用标准化流程;率先研制具有灌洗和支具功能的新型负压引流系统,始创负压引流和塑形一体化,同步实现创面修复和功能重建.
该成果创建了示范性创面修复专科中心和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及全国的远程会诊与微信培训新平台,有效推动了综合治疗新方案的临床应用;创新社会防治宣传教育模式,使项目成果走进社区、惠及百姓,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项、产品注册证5个,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38篇,总影响因子320.
38,出版专著11部,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6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交流37次,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18次,培训医护人员22万人次;相关产品和技术在全国1327家单位推广应用,受益患者52.
7万人.
成果实现了难治性创面防治领域的理论突破、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全国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该领域的技术进步起到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
2920、中药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中药学领域.
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民族产业.
成果围绕中药产业发展与质量提升战略,突破了传统中药质量控制理念,由事后检测前移到生产过程控制,由化学指标检测提升为功效成分控制.
针对中药成分复杂、药味多、工艺独特和生产流程长等特点,创建了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解决了中药质量变异性大、控制指标与临床疗效关系不明的问题,支撑起中药质量保证体系.
主要创新点有:1.
首创了中药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
基于中药多成分多变量的生产过程检测可靠性研究,在国内外首创了适用于中药多成分多变量的生产过程分析方法验证体系(AccuracyProfile,AP);基于中药多单元的生产过程质量传递可靠性研究,全面阐释了在不同条件下关键工艺参数对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基于中药多原料组方的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研究,形成了中药生产过程控制可靠性工程理论.
2.
突破了中药生产过程控制若干关键技术.
建立了基于中药功效指标的在线检测技术,实现了中药多原料组方的浓度、粒度、水分和密度等8个质量指标的生产过程在线检测;建立了基于中药多维检测数据的信息融合技术;建立了基于中药过程控制模型的全局优化技术;首次建成我国光机电一体化的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中试示范平台.
该成果在ScientificReports、Bioresour.
Technol、AnalChimActa等期刊发表251篇论文,其中SCI77篇、EI10篇、ESI1篇,他引1600余次;获授权专利20项,制订76个品种的行业标准.
近三年销售额达59.
32亿人民币,税收10.
1亿人民币,创收外汇234.
1万美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成果把可靠性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产学研用结合,推进了中药理论指导的中药生产过程设计;形成了行业需求的指导的产学研用模式;实现了中药水针剂、片剂、酒剂、丸剂和配方颗粒的示范性生产过程控制,提升了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安宫牛黄丸、国公酒等产品品质,推动了康仁堂配方颗粒产业技术升级换代.
3021、蛋白质稳态调控的翻译后修饰机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领域.
蛋白质稳态调控在机体健康的维持、应激条件下细胞命运的抉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翻译后修饰发挥核心作用,是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
成果在国家自然基金、973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重点针对泛素化、类泛素化、乙酰化在蛋白质稳态调控中的功能及机制开展研究,致力于发现机体发育、生理及应激条件下蛋白质稳态平衡维持的机制,疾病发生发展中蛋白质稳态失衡的机制,探索靶向翻译后修饰,重塑蛋白质稳态,进行疾病治疗.
主要发现点包括:1.
揭示了生理条件下重要功能蛋白的稳态调控新机制.
鉴定了主导抑癌蛋白PTEN稳定的去泛素化酶以及p53不稳定的泛素化酶,揭示了CKIP-1在细胞分化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发现泛素化与去泛素化修饰的平衡在维持机体发育与分化稳态中至关重要.
2.
发现了应激条件下细胞选择性响应的重要机制.
揭示KRAB型锌指蛋白Apak针对损伤程度不同,利用群特异与基因特异两种机制,调控p53乙酰化,选择性转录p53特定靶基因群,抉择细胞命运,进而从该家族中鉴定了一批p53选择性调控分子.
这是首次系统揭示KRAB型蛋白家族与p53调控的关系.
3.
发现泛素化与类泛素化"串话"导致蛋白质稳态失衡、促进肿瘤进程.
发现类泛素化修饰Neddylation系统在结直肠癌中异常活跃,其中Smurf1兼有泛素与Nedd8连接酶双重活性,偶联两类修饰,促进抑癌蛋白异常降解,加速肿瘤形成.
这是首次发现HECT型Nedd8连接酶.
4.
开辟了靶向泛素化系统重塑蛋白质稳态、促骨形成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途径.
发现Smurf1辅因子CKIP-1诱发骨质疏松症是潜在靶点;突破了递送系统不特异的瓶颈,研发了特异识别成骨细胞的DNA适配子,偶联脂质纳米颗粒形成第二代成骨靶向递送系统,携带CKIP-1siRNA实现了成骨细胞水平的精准靶向递送,有效刺激新骨生成,治疗骨质疏松,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22篇,总影响因子204.
1,单篇最高30.
4,他引252次,被著名期刊PNAS、Cell等评述.
成果解决了抑癌蛋白稳态调控机制等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以及药物靶向递送等重大技术问题,促进了蛋白质修饰学科的发展,对肿瘤及骨质疏松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3122、低维纳米碳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其电学性能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物理化学领域.
低维纳米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硅材料的下一代电子器件材料,在信息、传感、显示和存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低维纳米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器件应用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实现了石墨烯材料和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并对其性能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纳米碳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创新点包括:1.
开创基于液态金属催化剂生长高质量石墨烯的新技术,实现了CVD生长石墨烯的成核过程和刻蚀过程的有效控制;发明了原位制备单晶石墨烯阵列和高质量石墨烯薄膜的新方法,奠定了石墨烯在电学器件中的大规模应用基础.
2.
实验上率先制备了氮掺杂的石墨烯样品,发明了高浓度氮掺杂的石墨烯单晶的低温生长技术,实现了石墨烯电学性能的有效调控,获得了空气中稳定的n-型氮掺杂石墨烯单晶材料.
3.
开展了绝缘衬底上无催化生长石墨烯的开拓性工作,提出了氧辅助法、两步法和接近近平衡状态条件下CVD生长石墨烯的新方法,为石墨烯器件的直接构筑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4.
开发了石墨烯图案化及其修饰金属电极的新技术,借助咖啡环效应提高喷墨打印技术制备图案化石墨烯电极的加工精度,为高性能、低成本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提供了有效途径,拓展了石墨烯的应用领域.
5.
开发了可控制备分支型和填充型碳纳米管的新方法,提出了磁场诱导的催化剂粒子合并和分裂机理;发明可控制备纳米间隙电极的新方法,实现了单壁碳纳米管的选择性分离/富集,对碳纳米管在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9项,发表SCI论文59篇,总影响因子743.
72,SCI他引3962次.
研究工作多次被MaterialsViews(中国)、ChemitsryWorld、NPGAsiaMaterials和科学网等学术网站进行亮点报道.
成果在低维纳米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大突破,为纳米碳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我国在低维纳米碳材料领域中的国际竞争力.
3233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2017计-2-001高性能处理器测试验证与片上容错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轩宇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睿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邦融微电子有限公司李晓维李华伟范东睿华更新沈海华韩银和鄢贵海叶靖张磊刘鸿瑾22017计-2-002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清华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科来软件有限公司苏璞睿应凌云严寒冰钱秀槟杨轶李琦聂眉宁王继刚游浣权闫佳32017计-2-003电力企业统计及辅助决策关键技术与应用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曹占峰刘道新马占宇胡航海王宏志安东升杨树孙丕石肖波尹洪苓二等奖34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42017计-2-004电子商务全产业链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马松翁志高志鹏于永利赵一鸿何刚牛琨赵国梁赵刚李鹏涛52017计-2-005语言智能评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词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文在线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周建设李舟军吕学强刘杰张跃童之磊史金生刘贤俊张凯李宁62017计-2-006基于惯性/北斗组合的卫星天线跟踪指向技术及应用北京星网卫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徐烨烽张仲毅贾利峰郑彩霞72017电-2-001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SoC芯片的研发与应用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张韵东邓中翰杨晓东金兆玮张亦农崔国勤李国新邱嵩顾页艾国82017电-2-002高密度全彩LED显示屏幕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利亚德电视技术有限公司卢长军张龙虎王勇潘彤刘志勇余杰于海滨雷伟林孙铮92017材-2-001新型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正极镍钴锰酸锂的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彦彬刘亚飞姜华伟宋顺林李建忠关志波张永强郑长春张锋刘大亮35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02017材-2-002全生物降解塑料PBS/PBAT研制、产业化及应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季君晖严庆王小威卢波王格侠许颖王晓青张长安王萍丽甄志超112017环-2-001废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研究及资源化利用北京国电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江苏龙源催化剂有限公司路光杰郭桦唐坚肖雨亭杨建辉郑鹏白伟陆金丰陈波王峰122017环-2-002首钢3000吨/天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集成工艺开发与优化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姜林贾延明冯向鹏赵伟滨李国庆张福田顾虹杨继文殷建刚赵树明132017环-2-003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农业保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史培军吴绍洪方伟华袁艺姚庆海李宁王静爱黄崇福叶涛周洪建142017环-2-004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及其工业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方信立华科技有限公司何洪李坚梁文俊宋丽云邱文革张桂臻梁全明吴锐张铁军李卫36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52017能-2-001储能用低成本钛酸锂电池研制及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迅力世达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索英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国网新源张家口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杨凯高飞刘皓金翼来小康詹世英贾广清张明杰惠东尹秀娟162017能-2-002大型光伏电站并网运行控制技术及应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南大学山东大学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刘纯李光辉何国庆冯凯辉周林赵伟然陈燕东高峰胡兵蔡琛172017能-2-003乙烯装置全流程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世纪隆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分公司北京化工大学王文新朱连勋李全善李文军姜广峰白天相魏弢潘立登魏铁锋孟照海182017能-2-004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工程应用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黄中刘冠杰江建忠肖平王峥刘百成陈传平赵炎钧王路伟孙剑37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92017能-2-005特殊用途液氧固碳闭式循环内燃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建筑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广西宜州玉柴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刘永峰裴普成李志军姚圣卓姚德臣秦建军金涛涛蒙丹春陈红兵王方202017能-2-006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曾联波狄帮让卢俊强张峰岳文正彭勇民吕文雅朱如凯肖阳陈双全212017能-2-007重要用户定制电力关键技术、装置及应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中电普瑞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邓占锋赵国亮肖湘宁陈平刘颖英于希娟李金元蒋晓春王海云蔡林海222017能-2-008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控递减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康志江刘中春王建峰杨敏张允尚根华邬兴威程倩郑松青崔书岳38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232017制-2-001高性能高分子材料3D打印装备工艺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黑龙江鑫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易加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徐坚马永梅林学春马庆维冯涛赵宁张京楠张志研孙建民谢众242017制-2-002机器人多核异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研发、验证及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佰特科技有限公司关永魏洪兴邹风山邵振洲谈金东徐方施智平黄真李永东张杰252017城-2-001既有建筑结构低影响安全性加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刘航王凤来尹保江兰春光程绍革王代玉杨学中刘浩吴岳松肖疆262017城-2-002敞口式盾构研制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罗富荣曹伍富杨海涛王树英龚振宇张成满谢自韬董炳坤张箭赵元根39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272017城-2-003基于相变蓄热与太阳能利用技术的高产温室成套技术及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同济大学北京宝和源光电设备有限公司陈超夏定国郑宏飞凌浩恕雷喜红马彩雯于航商磊焦庆影孙诗兵282017城-2-004既有建筑装配化外套加固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市政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苗启松李文峰潘鹏王涛孙江波閤东东王曙光陈曦武云鹏方云飞292017城-2-005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城市建设多灾害防御技术与应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引擎张靖岩许镇于文孙旋王大鹏陈凯郭春雨张孝奎郭浩302017交-2-001强环境适应性通用型高精度光纤陀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航捷锐(北京)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谢良平王媛娣曹阳谌尧周魏飞杨武王已熏罗瑞崔志超谷林40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312017交-2-002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精准感知及管控技术研发与应用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魏运四兵锋孙立山张可刘小明张文强徐田坤田青邹迎李金钟322017交-2-003城市公共交通精细化运营组织与精准化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祥龙公交客运有限公司黄建玲汪波李想于海涛姚恩建肖冉东何志莹白云云黄坚孙蕊332017农-2-001饲料主要霉菌毒素生物降解剂的创制与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全国畜牧总站北京市畜牧总站河南亿万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科润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三元禾丰牧业有限公司中粮饲料(唐山)有限公司马秋刚计成赵丽红杨振海陈余邵彩梅李笑樱高欣贾如刘士杰41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342017农-2-002特色农产品中花色苷高效制备及产业化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绿色金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牵手果蔬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赵晓燕张超马越李艳梅王丹李春华王宇滨石均吴喆刘文慧352017农-2-003玉米单倍体工程化育种技术研究与利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赵久然段民孝刘新香邢锦丰王元东宋伟张如养张华生张雪原张春原362017医-2-001人类干细胞衰老的分子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汤富酬曲静张维绮李静宜任若通372017医-2-002以神经软体征为核心的精神分裂症内表型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陈楚侨王亚徐婷赵晴李直黄佳张复炽于欣王传跃谭淑平382017医-2-003人脑皮层高精度连接组研究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山西医科大学左西年杨志徐勇姜黎黎李会杰徐婷傅小兰刘勋魏高峡赵科392017医-2-004儿童脑发育障碍及相关疾病的临床、遗传与发病机制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姜玉武王静敏吴晔顾强季涛云谢涵高凯42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402017医-2-005慢性鼻窦炎免疫机制和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张罗韩德民王向东王成硕娄鸿飞王敏矫健郑铭蓝凤张媛412017医-2-006新型非滤过泡依赖性青光眼手术的建立与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王怀洲李猛陈伟伟牟大鹏石砚杨迪亚马楠孟昭君张熙芳422017医-2-007遏制细菌耐药临床实验室综合应对体系建立与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浩辰星月科技有限公司徐英春杨启文肖盟陈民钧张小江张辉程敬伟刘亚丽王瑶范欣432017医-2-008滋养细胞肿瘤综合诊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向阳万希润冯凤芝杨隽钧赵峻任彤蒋芳计鸣良李洁王晓雨442017中-2-001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中国中药协会田金洲时晶吴圣贤胡良平解恒革秦斌王桂华刘建平倪敬年魏明清452017中-2-002"肝主疏泄"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基础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王伟王庆国王天芳赵燕徐志伟周仁来李成卫薛晓琳赵慧辉敖海涛43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462017药-2-001多指标呼吸道病原菌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邢婉丽程京王磊高占成黄国亮王璨王国青荆高山项光新胥慧472017药-2-002一种新型流脑-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的开发及应用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绿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蒋仁生孔健杜琳蒋先敏刘刚张琰平蒋凌峰黄颖郑佳康鸿宇482017基-2-001基于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的柔性光电探测器研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沈国震娄正陈娣朱明强492017基-2-002新型铁基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张现平高召顺姚超王栋樑董持衡502017基-2-003磁制冷中高效磁热转换机理及调控技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沈俊戴巍公茂琼李珂周远董学强高新强李振兴和晓楠莫兆军512017基-2-004基于纳米发电机的植入式人体自供电医疗器件研究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李舟王中林朱光唐伟张弛石波璟邹洋刘卓欧阳涵封红青441、高性能处理器测试验证与片上容错技术及应用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紧密结合国产高性能CPU芯片的研制,实现了测试验证和片上容错设计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软硬件协同的设计验证方法,创新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覆盖率驱动验证方法,突破了微处理器难达状态的半形式化激励生成技术;提出了高性能处理器时延故障的片上检测技术,突破了测试时钟的片上生成、时延测量、在线时延故障的检测等关键技术;提出了自测试-自诊断-自修复的片上容错技术,建立了多核处理器拓扑重构问题的数学模型;研制了能仿真应用环境的从芯片到系统的协同验证平台.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80余篇.
成果已应用于包括安全认证芯片、星载微处理器芯片、多媒体处理核心芯片、高端通用处理器芯片等十余款高性能CPU的设计验证、可测试性设计与片上容错设计中.
2、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研究团队就恶意软件深度分析与检测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及应用推广工作.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基于硬件模拟的软件动态分析框架,实现了对目标软件的细粒度透明分析;提出了基于指令级行为异常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实现了不依赖于具体漏洞特征、不依赖于代码特征的未知恶意软件检测能力;提出了基于数据流追踪分析的恶意软件分析方法,提升了恶意软件机理分析、追踪溯源等分析能力;研制了面向规模化应用的恶意软件集成分析处置系统,提升了恶意软件的检测、分析与处置效率.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54项,发表论文64篇,研制并颁布标准7项.
成果已在国家政务部门、国家安全领域及电信、金融、能源、军工等重点行业应用,并为APEC会议、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53、电力企业统计及辅助决策关键技术与应用由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提出了统计数据的流程化、集成化、智能化应用模式,开发了企业级信息平台.
主要创新点有:制订了统一的统计数据标准,提出了多层传播不规则网络数据处理模型,研发了自适应业务变更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了我国电力行业统一数据资源库;开发了电力企业统计数据分析的自主建模工具,构建了面向电力业务的数理分析中心;构建了量化决策模型;研发了国内首套电力景气指数体系,有效支撑了传统电力行业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论文10篇.
成果已在国家电网公司成功应用,覆盖27个省、312个地市,涵盖国内外经济、能源、电力等指标26012个,数据总量10.
8亿条.
成果填补了国内能源电力行业企业全过程一体化集成应用的的空白,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源保障和优质的统计服务.
4、电子商务全产业链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由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制出了电商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实现电商领域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海量数据的数据共享和技术平台开放.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面向电商应用的基础设施层及业务层混合多租户模型,提高了电商云基础设施系统效能;研发了商品平行搜索技术,实现了亿级商品的毫秒级搜索与排序;提出了面向用户的个性化商品推荐算法,提升了浏览转化率;创新了人脸识别技术和图像边缘算法,解决了用户头像的获取和还原问题;采用AR技术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购物虚拟试衣应用.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3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际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60项,发表SCI论文8篇.
成果为京东平台的12万商家提供一站式电商服务应用,并面向政府、传统企业及中小电商提供电商开放云平台等服务,打造面向仓储物流、交易、客服等一站式全产业链的电商解决方案.
465、语言智能评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由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语言智能评测产品,主要创新点有:首次提出了全信息语言评测模型,解决了语言评测的精确性问题;构建了大规模评测本体知识库,解决了评测中的语义和推理关键难题;构建了大规模评测语料库和规则,解决了评测中的语法搭配问题;提出了篇章主题聚合度模型,突破了篇章与主题一致性的评测难题;研发了语言智能评测系统,实现英语作文在线实时评测和中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测.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论文132篇,制定国家标准3项.
成果产品批改网已服务1500多万学生,6000多所学校,覆盖北京90%高校并在所有区县中学应用;书香中国服务5万多所中小学,近2000所高校,北京市中小学基本覆盖,极大促进了首都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发展.
6、基于惯性/北斗组合的卫星天线跟踪指向技术及应用由北京星网卫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电子通讯领域.
成果融合了北斗卫星导航信息,开发了一套面向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天线跟踪指向的优化解决方案.
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一种基于陀螺、组合导航系统、卫星信号三级反馈的稳定跟踪技术并形成嵌入式软件,实现了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在复杂运动条件下的精确指向;发明了一种基于卫星信标信号识别的动中通天线初始化算法,解决了低成本惯导系统初始寻北难题;将消费级的低成本、低精度MEMS惯性器件应用于高精度动态航姿测量及控制领域,实现了优于0.
2°的控制精度;采用惯性/北斗组合导航和伺服稳定跟踪一体化设计方法,提高了系统集成度和控制精度.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8项.
成果已在海上渔船通信、民用机载等行业推广应用,创新了北斗导航系统与卫星通信系统的融合应用,为推动高精度北斗导航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
477、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SoC芯片的研发与应用由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集成电路技术领域.
成果以"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技术及深度学习算法为基础的先进智能算法,运用低功耗芯片设计技术及芯片系统结构化技术等先进芯片设计技术实现国际领先的高性能人工智能嵌入式芯片,使我国视频监控行业发展由模拟时代、数字时代跨入智能时代,在全球确立领先地位.
主要创新点有:首次将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集成到图像处理SOC芯片,解决了人工智能在端级应用中的难题;研发"数据驱动并行计算"的芯片设计架构,将性能功耗比提升两个数量级;研发神经网络模型移植工具及开发包,可以灵活配置网络结构,以支持AlexNet、GoogLeNet等各类主流神经网络、支持CAFFE等主流深度学习软件开发框架,自动将深度学习算法移植到嵌入式平台,大幅度缩减了人工智能产品化的开发时间.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项、其他知识产权3项.
至2016年底,采用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的设计架构生产的芯片达50万颗,销售收入近1亿元.
8、高密度全彩LED显示屏幕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由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电子通信领域.
成果以突破行业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在缩小像素间距的同时,提升LED显示屏幕的显示效果,制出的高密度全彩LED显示屏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主要创新点有:采用共阴技术,创新电路设计,将开关电路、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集成到显示驱动电路中,实现LED显示控制电路占用面板面积小、刷新率高的效果;采用覆晶方式,减小LED灯封装尺寸,解决传统封装灯珠中支架尺寸限制造成LED显示屏幕最小点间距过大的技术问题;通过改进结构设计,减小高密度全彩LED屏幕的拼接缝隙,提高产品平整度和显示效果;通过电源、视频图像信号、控制设备以及拼接方法的改进,提高产品的集成性和智能化水平.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实施工程项目近千个,直接经济效益17亿元,利润6.
5亿元,上缴税收近亿元.
该成果改变了LED行业内低价竞争的格局,引领了行业创新良性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改革升级,为首都节约型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489、新型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正极镍钴锰酸锂的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由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
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的核心关键材料,是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使用寿命、降低电池成本,实现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
成果主要创新点有:开发了国内首款量产车用动力锂电池高镍NCM622多元正极材料;开发了高密度球形NCM622前驱体及其连续式大产能的高效清洁生产新工艺,实现了水、碱梯次利用和母液多重提取;设计并建设了国内首条最大产能的低成本全密闭高度自动化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生产线;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元素多层次协同修饰改性技术;开发并应用了高镍多元材料长期特性的快速测评技术.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
成果已应用于CATL、韩国SKI、LG化学、天津力神、北京国能、惠州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促进了行业内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池的发展,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0、全生物降解塑料PBS/PBAT研制、产业化及应用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新材料领域.
成果在全生物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酯类聚酯PBS/PBAT研制、产业化及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PBS一步法直接缩聚合成技术,突破了二异氰酸酯扩链法导致的产品降解和安全卫生性能问题;引入了低温深冷技术,解决了聚合过程有机挥发物对真空系统的影响,实现聚合装置的零排放;建立了聚合装置、工艺流程、催化体系的整套PBS/PBAT生产工艺流程包;开发了低成本、易吹膜的PBAT共聚酯系列新产品,实现了不同降解聚酯产品的共线生产;形成了PBS系列材料的改性和应用技术,实现了生物降解塑料廉价化、功能化和专用料的开发.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4项、国际PCT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该成果已在杭州鑫富药业等四家企业进行产业化并已成为PBS/PBAT行业的主流技术,使我国在降解塑料领域实现了从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跟踪发展到引领发展的跨越,为解决全球白色污染,提高环保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4911、废烟气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研究及资源化利用由北京国电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火电行业烟气脱硝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旧催化剂,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再生技术以及关键专用设备.
主要创新点有:研发了独具特色的选择性活性植入技术,在同等脱硝效率下,有效控制了催化剂SO2氧化率;研发了脱硝催化剂间接再生技术,使催化剂生产成本降低了约30%;研究了废脱硝催化剂可以承受的水质极限,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催化剂再生水质控制标准;研发了脱硝催化剂机械性能修复技术,率先实现了无机类粘结剂提高催化剂抗压强度和耐磨损性能的技术路线;首次创新研究了硫酸酸化再生技术,解决了催化剂遇水失活的再生难题;发明了全自动高压水射流工艺设备,突破了设备耐酸防腐的关键技术.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10篇.
依托该成果,建成年产600m3再生脱硝催化剂生产线2条,改造年产能3000m3的间接再生生产线1条,直接经济效益约1.
8亿元,节约钒钨钛资源约2.
02亿元,减少NOx排放约12.
6万吨,环境、社会效益显著.
12、首钢3000吨/天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集成工艺开发与优化由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开展了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成套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建成了世界单体一次投运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主要创新点有:首次将发电乏蒸汽空冷技术应用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当中,与传统水冷相比节水80%;首次设计采用了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实现了热电联产;在同行业中首次使用了机械蒸汽压缩(MVC)高盐水蒸发处理技术,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在焚烧尾气净化环节首次采用了SCR脱硝技术,烟气指标检测合格率达100%;自主集成创新形成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干法分选工艺技术;自主开发了投资小、占地小、能耗低、分选效果好的垃圾分选设备,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截至2016年底,该成果累计处理生活垃圾260万吨,上网发电4.
29亿度,实现总收入约7.
34亿元,实现了垃圾焚烧发电,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目标.
5013、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农业保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灾害风险管理面临的系列问题,系统开展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构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的关键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并建立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与方法,发展了自然灾害学科;建立了13类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2个重要灾种的模拟仿真系统,损失率模拟精度达85%以上;编制了中国和世界自然灾害风险图集,包括429幅中国风险地图和266幅世界风险地图;研发了种植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制定了中国省级种植业自然灾害风险和保险区划.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制定了1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建立了1个国家级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
成果被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科学技术委员会推荐为10项全球综合防灾减灾重大成果之一,为推动国家、地方及部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开展自然灾害保险应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显著提升了我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及农业保险的国际影响.
14、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及其工业应用由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该成果针对非电行业NOx排放控制难题,研发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和低温SCR脱硝工程技术,解决了低温脱硝的技术难题.
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低温SCR催化材料配方,实现了非电行业锅(窑)炉低温烟气中NOx的高效净化;开发了一整套催化剂成型制备工艺,完成了低温SCR脱硝催化剂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和工程应用的全部过程,开发了催化剂原料选取、生产、成型、安装等各工序的质量控制体系;开发了低温SCR催化剂原位再生工艺,实现了催化剂在低温含硫烟气(160-300℃,SO2≤1000mg/Nm3)下的长时间稳定运行,降低了脱硝装置的运行成本.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4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42篇.
成果已成功应用于39项脱硝工程,实现累计收入约6300万元,累计减少NOx排放4.
6万吨,为政府环境政策和标准的贯彻执行,实现大气质量控制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5115、储能用低成本钛酸锂电池研制及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储能技术领域.
成果通过对钛酸锂电池重构技术、低成本钛酸锂材料、高安全共容型锂离子电解液和无机化电池隔膜、钛酸锂储能电池生产工艺及电池安全风险量化评估的储能系统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成果.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储能用钛酸锂电池材料体系和生产工艺的重构原则与技术方案;提出了储能用钛酸锂电池的材料体系;开发了全无机氧化铝隔膜和分子筛包覆的复合隔膜;开发了适用于亚微米钛酸锂材料的匀浆技术、集流体表面处理技术和电池生产环境控制技术,试制了储能用钛酸锂电池;建立了储能锂离子电池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和指标权重的电池燃烧危险性评估方法.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企业标准2项.
成果在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多个公司得到应用,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2.
07亿元,节支6000万元.
16、大型光伏电站并网运行控制技术及应用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该成果针对光伏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和低抗扰性的问题开展研究,突破了规模化光伏并网运行控制关键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光伏发电稳定分析仿真平台,提出了大型光伏电站参与支撑电网稳定运行的并网控制策略;提出了六种模式为一体的逆变器复合控制策略并研制样机,提高了光伏发电并网性能;提出了高压混合有源滤波结构及其谐波补偿方法,研发了谐振注入式混合有源滤波电能质量综合调节装置;提出了大型光伏电站整体低电压穿越仿真验证方法,避免了大规模光伏发电脱网事故的发生;研发了基于逆变器的光伏电站无功电压控制系统,降低了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3项,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EI共31篇,形成国家、行业标准各1项.
成果已在青海、合肥、杭州、四川等100MW级光伏电站项目得到应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利润2.
7亿元,上缴税收1.
8亿元.
5217、乙烯装置全流程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由北京世纪隆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节能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裂解炉存在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大时滞,分离系统存在多目标、多约束、自干扰、前后耦合性等难题进行深入研究,实现裂解炉多变量智能协调控制技术及RobustIMC-PID智能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各变量间交互应答统筹及限量控制方法,首创了多变量智能协调控制技术;集成了装置运行大数据挖掘方法、随机搜索优化方法与在线闭环建模技术,首创无需测试信号的在线闭环自学习、自校正建模方法,建立模型评价标准,实现实时在线闭环建模;形成了自有的智能内模PID优化控制(RobustIMC-PID)技术及系列产品.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2项,发表论文30篇,出版专著3部.
关键技术已销售到国外知名DCS生产商,核心技术推广到4套乙烯装置,11套石化装置,实现总效益5.
23亿元,节能3.
43万吨标煤,对提升我国乙烯工业整体竞争力,促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18、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工程应用由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节能环保领域.
成果针对国内在役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开发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环保一体化关键技术,提出了节能环保一体化技术路线,提高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经济性、环保性和可靠性.
主要创新点有:开发了带有双偏心中心筒的高效旋风分离器,提高了细微颗粒的捕集能力;开发了等效分离技术和补偿布风技术,改善了燃烧均匀性;开发了全负荷低氮燃烧优化技术,减少NOx原始生成;建立了多因素预测模型,编制了设计软件和关键部件型谱;建立了关键参数辨识数据库.
该成果获9项发明专利和11项实用新型专利,建立了专利保护体系,制订了1项电力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出版1部专著.
成果先后在中电投山西铝业、华能苏州热电、宁夏宝丰能源、洛阳阳光热电等项目推广应用25台,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5319、特殊用途液氧固碳闭式循环内燃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由北京建筑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内燃机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特殊用途内燃机设计加工制造难度大、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液氧固碳新式内燃机闭式循环;发现了燃油在O2/CO2氛围下的燃烧规律,创建了新的燃烧模型,研制了定容燃烧弹试验系统;发明了液氧固碳闭式循环内燃机废气再循环(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新技术,发明了内燃机分层进气EGR新技术,研制了一套独特的分层EGR可变滚流进气系统;发明了液氧捕捉内燃机CO2的新系统,发明设计多套CO2捕捉系统方案,进行了整机集成与效果验证.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93篇,其中SCI收录34篇、EI收录36篇,出版专著1部.
近三年来,该成果在市政工程和隧道建设等众多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直接经济效益1.
5亿元,对推动我国多领域特殊用途内燃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储层空间展布和演化复杂等困难,取得了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页岩储层各向异性岩石物理模型,形成了页岩油气储层脆性预测技术;揭示了非常规油气储层多尺度裂缝发育机理和地球物理响应机理,形成了非常规油气储层多尺度裂缝评价与预测技术;建立了非常规各向异性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新模型,发明了方位声波成像测井远探测技术;形成了非常规油气储层及甜点评价预测技术和含油气性检测技术.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7项,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共3项;发表论文237篇,其中SCI收录83篇、EI收录119篇.
研究成果在四川、鄂尔多斯、渤海湾、松辽、沁水等盆地23个地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为我国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5421、重要用户定制电力关键技术、装置及应用由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
成果攻克了用户级耐受水平评估、供用电双方协同治理与决策、低损耗电源快速切换和用户定制化补偿四方面难题.
主要创新点有:研制出世界首套全控型兆瓦级10kV电能质量扰动全工况模拟试验平台,获取7类典型设备电压暂降敏感因子及扰动耐受曲线集,提出用户耐受水平逐级等效计算方法;提出基于可观测域和方向判断的电压暂降源定位方法,研发了故障点自动选取凹陷域仿真系统,提出基于危害等级和耐受水平的分层分级治理优化配置方法;研制出我国首台10kV晶闸管阀与快速机械开关相结合的固态切换装置;研制出世界首套10kV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形成动态电压恢复器、复合电压调节器等电能质量治理系列产品.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6项,发表论文49篇,编制形成行业标准2项.
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南海、天安门等特殊用户及全国"两会"等活动保电,并在卫星制造厂、金晶智慧等北京地区重要工业用户得到应用,近三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
2亿元.
22、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控递减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完成该成果属于石油天然气技术领域.
该成果针对缝洞型油藏开发中递减问题开展攻关,突破三大关键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研发了缝洞组合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缝洞型油藏分区分类剩余油分析方法;揭示了缝洞型油藏注水开采机理及主控因素,建立了基于不同缝洞结构的缝洞单元综合分类评价方法,构建了缝洞型油藏三类典型单元的注采井网,创建了双目标控制注水优化方法,形成了不同地质背景下的技术政策,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及方法;提出单井注气提高开发效果技术,揭示了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形成了单井注气效果评价与预测方法.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中石化专有技术认证4项,软件研发1套,发表论文26篇.
该成果对塔里木盆地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示范工程起到技术支撑作用,提高了采收率,自然递减率由21.
6%降低到4.
5%,推动了油田的科学高效开发,累计增油52.
85万吨.
5523、高性能高分子材料3D打印装备工艺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领域.
成果围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3D打印专用装备及专用料,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原料到装备一体化系统,解决了目前该技术尚不能广泛服务于我国工业化生产的主要问题.
主要创新点有:创新性地研制了中低温/高精度激光控制系统,进行激光辐照下高精度中低温控制,采用环状/主副双激光束构架,保持高性能树脂处于最佳熔融成型状态并实现树脂的直接熔融成型;创新性地研制了基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激光辅助熔融固化3D打印系统,突破高熔点高强度、超高分子量和复合增强工程塑料粉末床激光选区烧结3D打印的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针对上述材料粉末床激光选区烧结3D打印装备;建立了激光辅助熔融固化3D打印系统专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体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熔体流动特性的增材制造专用高性能树脂材料.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49项,自2015年投入使用以来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科研、院校、医疗、艺术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
24、机器人多核异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研发、验证及应用由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领域.
成果针对当前国际主流机器人操作系统ROS存在的短板,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ROS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实时性瓶颈,解决了软件移植重用困难、安全性可靠性验证不完备、开发标准不统一等技术问题.
主要创新点有:构建了含设备抽象层的多核异构操作系统框架和分布式软件架构,首次将ROS下机器人实时运动控制周期从10ms降低到了1ms以内,满足了大多数机器人的实时运动控制需求;建立了机器人数学理论形式化高阶逻辑定理库,提出了ROS系统形式化验证理论和方法,搭建了机器人综合验证平台,开展了形式化验证和示范应用,克服了测试与仿真验证的不完备性;提出了机器人实时操作系统标准体系,制定了首个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草案,为ROS开发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获颁国家标准1部,发表论文76篇.
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1.
82亿元、利税4913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机器人核心基础软件进步,提高了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
5625、既有建筑结构低影响安全性加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由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地面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既有建筑中砖砌体结构、砖木结构、幕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存量特点,突破了既有建筑的低影响加固关键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后张预应力加固砖砌体结构新技术,创建了预应力加固砌体结构房屋的全套设计和施工技术,实现了砖砌体结构的低影响加固;建立了引入尺寸效应因子和双重约束作用的约束混凝土单调、滞回本构模型及恢复力模型,开发了基于OpenSees分析平台的碳纤维约束混凝土材料模块,提出了基于位移的加固设计方法;提出了改变楼梯受力模式的新型低影响加固技术,实现了框架结构楼梯在地震中的低损伤或零损伤,提高了人员逃生疏散通道的安全性.
研发出损伤评估技术、索力补偿及更换技术、玻璃肋结构加固补强技术等;发明了既有砖木结构建筑承重结构的替换技术.
该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10篇,成果编入2本规范和1本国家标准图集,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北京市级工法1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100余项工程中,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超5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26、敞口式盾构研制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由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敞口式盾构开挖装置研制及互换、支撑前檐及支撑推进换步及控制、集成控制、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等成套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系统采用敞口式盾构建造区间隧道并取得成功.
主要创新点有:研制了敞口式盾构机,自主设计出了全套技术方案,并制造了适合敞口式盾构机的机械部件;研发并形成了机械手开挖敞口式盾构成套施工技术;提出了开挖面稳定控制及盾构机改造成套方案;揭示了地层变形随施工工序的变化,形成了敞口式盾构地层变形理论体系.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
研究成果在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郝家府站~东部新城站区间成功应用,丰富了我国地铁施工工法,大大提高了敞口式盾构的施工效率,有力控制了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727、基于相变蓄热与太阳能利用技术的高产温室成套技术及应用由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通风与空调工程领域.
成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方法、材料和装置创新研究,形成了一套可指导日光温室实际工程应用的技术理论体系.
主要创新点有:研发了日光温室太阳能主-被动三重结构相变蓄热墙体体系,实现了太阳能夜间的转移与热量补偿;形成了一套与气候相适应的高效能日光温室建筑光热湿环境质量保障技术体系,建立了三重结构相变蓄热墙体传热过程计算模型及其蓄热特性评价模型、日光温室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参数优化设计计算模型,发展了日光温室建筑热工设计理论,提出了优化设计与控制方法;研发了高性能GH-20水泥基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制备、成型及工业生产技术;研发了高性能多曲面聚光双集热管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制备及工业生产技术;研发了多种创新的太阳能集热装置,为日光温室的多方式供热创造了条件.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80篇.
成果累计推广应用300余亩,在不消耗传统能源条件下实现越冬喜温蔬菜优质高产,促进了现代农业科技进步.
28、既有建筑装配化外套加固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砖结构领域.
成果研发了无需入户、高效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加固方法.
主要创新点有:首次提出了既有建筑装配化外套加固方法,建立了既有建筑装配化外套加固技术体系,解决了传统加固方法中入户施工导致难以实施的难题;创建了新的外套加固结构与老的既有结构协同工作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旋转钻进预制复合桩的外套加固结构沉降控制技术体系,攻克了新老结构之间沉降变形协调难题;研发了既有建筑装配化外套加固设计与建造平台,研发了旋转钻进预制复合桩专业施工机械,解决了既有建筑装配化外套加固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难题.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形成地方标准3部.
成果在北京市房屋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工程等重大民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累计达77.
5万平方米,为提升北京市既有建筑的抗震防灾性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5829、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城市建设多灾害防御技术与应用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土木建筑工程领域.
成果建立了一整套针对单体建筑、城市局部区域和整个城市的多尺度多种灾害防御技术体系.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单体建筑多灾害防御技术,解决了现阶段大型及重要单体建筑复杂防灾机理与有效应对难题;提出了城市消防规划方法与技术,研发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了基于GIS的城市灾害防御系统,包括灾害基础数据库、灾害风险评估、远程监控等模块,为防灾数据联通和资源共享搭建了一个信息化开放平台;提出了灾害整体防御规划的解决方案.
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编制地方标准2部,专著2部,发表高水平国际论文多篇.
该成果成功应用于通州区、石景山区、大兴区防灾规划制定,以及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北京市朝阳区示范区域大震巨灾仿真等多个重要示范性工程,显著提升了城市建设的灾害防御水平.
30、强环境适应性通用型高精度光纤陀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由中航捷锐(北京)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机载、弹载、车载以及民用航空器、精密测量等高精度光纤惯性系统的应用需求,研制出通用型高可靠高精度光纤陀螺产品.
主要创新点有:开发了更加精确的物理数学模型系统,实现多物理场综合作用下的零偏、标度因数性能定量设计;研发了强环境适应性材料匹配型敏感环高对称性多极正交绕制技术,解决了光纤陀螺温变零偏稳定性问题;研发了低偏振度高平均波长稳定光纤光源设计与制造技术,解决了光纤陀螺温变标度因数重复性问题;研发了光纤陀螺高阶控制及同步输出技术,使光纤陀螺动态响应特性大幅改善,输出延迟时间稳定性优于5μs;研发了光纤陀螺自检测技术,使光纤陀螺及系统的可靠性得以提升.
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论文3篇.
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陆用、航空、船舶、航天、石油、煤炭、铁路等领域,累计实现收入约2.
9亿元,利税4458万元,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高精度光纤陀螺技术和产业发展.
5931、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精准感知及管控技术研发与应用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尺度客流精准感知方法,发明了复杂环境下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精准感知设备,解决了客流数据精准采集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网络客流时空精准计算方法;提出了网络动态客流风险辨识模型与评估方法,支撑了网络客流的多点协同管控;研发了面向多点联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警及协同管控决策平台,实现了动态客流协同管控.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7项,形成行业及地方标准3项,软件著作权9项,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成果已在北京、南京等7个成网运营的城市推广应用,平均客流检测精度≥95%,高峰期15分钟短时客流预测精度≥90%,为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感知与管控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2、城市公共交通精细化运营组织与精准化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由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超大规模公共交通网络的运营组织与信息服务难题开展技术攻关.
主要创新点有:创建了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动态运营信息的实时精准提取技术体系,客流预测准确度达到91%,到站预测准确率超过90%;提出了国际领先的基于客流预测信息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自适应控制方法,创建了多源大数据驱动的地面公交组合调度与线网优化方法,将北京轨道交通路网运力运量匹配率提升到90%以上,示范线路日均客流量提高了20%;提出了涵盖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线路、路网的多层级拥挤度指数和分级标准,创建了地面公交实时信息服务的动态编码及质量检测体系.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7项,形成行业及地方标准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
依托该成果首次在北京发布实时公交信息服务和轨道交通实时运营信息,并推广应用到成都地铁、西安地铁、上海巴士等,为加快行程安全、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持.
6033、饲料主要霉菌毒素生物降解剂的创制与应用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成果从霉菌毒素降解菌筛选、解毒机理、安全有效性验证、发酵工艺、生物降解剂创制、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1株降解各种构型黄曲霉毒素的枯草芽孢杆菌亚种-解淀粉芽孢杆菌ANSB060,创制了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微生态制剂;发明了1株高效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枯草芽孢杆菌亚种ANSB01G,创制了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微生态制剂;发明了1株同时降解呕吐毒素、雪腐镰孢菌烯醇、镰孢菌烯酮和疣孢菌素等多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地衣芽孢杆菌ANSB471,创制了降解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微生态制剂;创制了同时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等主要霉菌毒素的生物降解剂.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40篇(SCI19篇,他引205次),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各1项.
成果改善了动物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减少了毒素中毒症和继发感染发病率,保障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34、特色农产品中花色苷高效制备及产业化应用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花色苷是公认的具有抗氧化等保健功能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特色农产品中.
研究团队针对花色苷构效关系不明确、分子稳定性差和产品功能单一等难题,建立了资源筛选-技术创新-装备创制-产品研发的完整体系,开发了系列高附加值的花色苷新产品.
主要创新点有:揭示了矢车菊-3-葡萄糖苷及其衍生物功能性显著;筛选出了越橘、黑豆皮、山楂和紫胡萝卜等7种富含矢车菊-3-葡萄糖苷及衍生物的资源;揭示了制备和贮藏过程中花色苷损失分子机制,研发了花色苷高效提取剂-循环吸附-辅色稳定-氮气保护技术;制定了我国花色苷提取物行业唯一产品标准;研发了14种花色苷新产品.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43篇(SCI8篇),制定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3项.
成果提升了花色苷产业竞争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增收.
6135、玉米单倍体工程化育种技术研究与利用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起步晚、缺乏优良单倍体诱导系、诱导和加倍效率低、难以规模化创制和产业化应用等问题,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
主要创新点有:创制了选育高频诱导系,创新了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技术,形成了一套链条式流水线作业的工程化育种技术体系;创新了育种模式,建立了以单倍体育种技术为核心、DH系为载体、信息技术和DNA指纹分子技术结合的单倍体育种平台;选育了系列优良玉米品种11个,解决了多个主推品种缺陷,实现和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大面积应用.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植物新品种权19项,发表论文17篇.
成果已在全国4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应用,推广累计1.
15亿亩,培训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极大促进了我国玉米种质材料的交流和共享利用,提高了育种效率及水平.
36、人类干细胞衰老的分子基础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医学细胞生物学领域.
成果建立了用于人类衰老及相关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的技术平台.
主要发现点有:揭示了人类间充质干细胞加速衰老的表观遗传机制,提示异染色质的重塑可能是细胞衰老的驱动力;揭示了SIRT6通过其"转录辅助激活因子"及"抗氧化"的生物学活性维持干细胞稳态的机制,提示激活NRF2抗氧化途径有助于维持成体干细胞功能与活性;揭示了人类神经干细胞衰老逃逸导致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分子机理,建立了新型的人类神经干细胞研究平台;阐明了范可尼贫血症造血干细胞加速衰老的新型病理并探索其干预手段;建立了新型着色性干皮病(XP)神经退行研究平台,发现XPA基因突变的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表现出更为显著的DNA损伤修复缺陷和更易凋亡的特性,提示着XP患者神经退行的分子机制.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6篇,影响因子总和逾580,代表了中国衰老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水平,受到Science、Cell等权威学术期刊亮点评论.
6237、以神经软体征为核心的精神分裂症内表型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精神病学领域.
成果揭示了神经软体征是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之一,并深入探讨其认知与神经机制.
主要发现点有: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神经软体征是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并提供系列实证研究证据支持;阐明了神经软体征的脑结构和功能基础,说明神经软体征并不"软";证明神经软体征和传统认知测验测的是同一水平的功能,而神经软体征测试易实施、所需时间短,为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提供了极大便利;使用大样本数据考察了神经软体征的毕生发展趋势,发现了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谱系中具有特异性,并说明了神经软体征在精神分裂症病理上的重大意义.
该成果发表代表性论文9篇,总影响因子56.
016,SCI他引153次.
代表论文被WorldPsychiatry,AnnualReviewofClinicalPsychology等期刊引用及评论,举办了两届"精神疾病内表型战略研讨会"以推广在我国建立人类信息和神经认知内表型联盟,并在《ChineseScienceBulletin》主编了内表型专刊.
38、人脑皮层高精度连接组研究与应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医学影像学领域.
成果针对人脑连接组的皮层功能复杂性,采用多中心重测神经影像大数据,建立了高精度皮层功能连接组图谱的可重复性、神经生物学基础和临床疾病模型的三方面验证计算方法体系.
主要发现点有:通过建立国际信度与可重复性联盟、绘制高精度重测信度图谱、提出计算规范、开发计算系统,发现"人脑功能连接组具备高度可重复性";通过多尺度人脑功能个体差异的数据挖掘计算,揭示"人脑功能连接组的模块化等级特性具备结构形态学基础和遗传环境调控规律";通过比对早发未服药的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儿童青少年的人脑功能连接组影像标记,揭示"精神分裂症的人脑功能连接组特定易感发育模式".
该成果发表SCI论文10篇,SCI他引157次,应邀为NeuroscienceandBiobehavioralReviews、TheNeuroscientist等撰写综述5次.
成果为早发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提供了脑发育影像学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6339、儿童脑发育障碍及相关疾病的临床、遗传与发病机制研究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小儿内科学领域.
成果通过对儿童脑发育障碍及相关疾病(BDRD)临床、遗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基本建成了规模化、规范化的BDRD临床诊断、病因学诊断.
主要发现点有:首次基因确诊了8种BDRD相关神经遗传病,新建立了20种神经遗传病规范化临床队列注册系统及遗传诊断方法,并开展产前分子诊断,组建国内儿童BDRD最大的分子诊断与产前分子诊断中心;进一步阐明了BDRD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现了致病基因的新突变及中国人独特的突变谱,分析了基因型与表型关系;首次发现15q11.
2和15q13.
3微缺失是中国儿童失神癫痫(CAE)患儿疾病相关基因拷贝数变异(CNV);国际上首次发现NIPA2基因是CAE易感基因并进行致病机制研究,首次证明钙离子通道CACNA1H及镁离子转运体NIPA2为失神癫痫易感基因,为抗癫痫药物开发拓展新领域.
该成果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收录35篇,累计影响因子89.
634,带动了北京市及国内BDRD规范化诊治与干预体系发展,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40、慢性鼻窦炎免疫机制和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耳鼻咽喉科学领域.
成果通过深入研究慢性鼻窦炎(CRS)的免疫学机制,为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干预靶点,进而研发诊断治疗新技术.
主要发现点有:在国际上首次阐明CRS免疫模式的全球异质性,为免疫分型和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报道中国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CRSwNP)的免疫病理分型,明确免疫分型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提出以筛窦和上颌窦CT评分比值,作为判断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的影像学指标,实现临床无创性诊断;通过对大样本CRSwNP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提出以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状况作为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国内创用经鼻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CRSwNP,在国际上首次阐明治疗的免疫学机制.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81篇,主持CRS有关论坛26次,建立包括国内30余家医院的研究和诊疗协作网,受益患者20余万人.
6441、新型非滤过泡依赖性青光眼手术的建立与应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眼科学治疗技术领域.
成果通过对房水流出通路及青光眼手术的研究,率先建立了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跨越式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和微导管辅助的次全小梁切开术.
主要创新点有:首次建立了青光眼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研发了相关设备及耗材;首次设计了跨越以往手术破坏区的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为多次手术失败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率先设计开展了微导管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将先天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提升到81%;首次研发了Schlemm管内植入支架及相关设备,可以永久扩张Schlemm管,减少房水外流的阻力;首次研发活体房水流出通道造影术及内窥镜式微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系统,精准定位青光眼患者远端及近端房水流出的阻力部位.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其他知识产权1项,创建新术式4项,形成5项操作规范并达成中国青光眼专家共识,已推广应用至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24家三甲医院,使我国青光眼手术的国际地位由"学术跟随"演变为"创新引领".
42、遏制细菌耐药临床实验室综合应对体系建立与应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实验诊断学领域.
成果建立了遏制细菌耐药临床实验室综合应对体系,有效遏制了国内细菌耐药形势的进一步恶化.
主要创新点有:在国内开创性的组织了多项大规模细菌耐药性监测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获得我国耐药病原传播现状、监测耐药性变化趋势;针对重要耐药菌耐药机理、致病机制的深入基础研究,以阐明病原耐药发生、发展、传播的科学规律,为寻找可有效遏制病原耐药出现、切断耐药病原传播的方法提供科学基础;率先开展多个新研制成功的抗菌药物,以及国外已批准、国内未上市的新型抗菌药物的体外活性研究,为新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数据基础;支持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微生物检验产品的创新研发,推动相关产业进步及技术升级;组织开展全国性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国内病原耐药检测的整体水平.
该成果发表论文129篇,其中SCI论文26篇,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布卫生行业标准4部,为全国病原诊断行业培养、输送万余名优秀骨干及青年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间耐药菌管控的学术交流.
6543、滋养细胞肿瘤综合诊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妇科学领域.
成果围绕GTN的诊断、初次治疗的规范化、耐药患者与罕见类型GTN的综合治疗策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探索.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基于内窥镜技术的不典型疑难GTN诊断途径和流程,有效降低误诊误治率;提出针对高危耐药GTN的综合治疗策略,提高了初治患者的治愈率及耐药患者的复发率;对罕见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通过综合治疗策略的优化,使Ⅲ~Ⅳ期患者完全缓解率高达87.
5%;首次提出了"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且病灶局限的患者可以进行保留其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去除病灶、并辅以术后化疗"的临床指导方针、并写入国际指南;系统阐述了ROS介导的JNK/P62通路通过诱导ERS介导的凋亡向UPR介导自噬的转换参与绒癌细胞耐药.
该成果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6篇,出版专著3部.
成果被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采纳并写入最新版GTN诊治指南和我国指南中.
举办培训班30期,培养医师近2000人次,在全国100余家单位应用,提高了治疗水平.
44、基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中医内科学.
成果研发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中药新药临床评价关键技术,为新药临床试验提供方法学保障,完成了以AD痴呆为代表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创新和构建.
主要创新点有:创建了中文版阿尔茨海默病操作性诊断标准、中医分期标准及证候诊断量表;创新了AD中药临床试验指南及试验方案,研制了痴呆证候变化总体印象量表,证实了证候结局的科学性,提升了我国中药新药治疗痴呆临床试验的设计标准;建立了AD中药临床试验病例登记系统,中药临床试验标准化管理软件和质量管理系统,解决了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技术难题.
该成果发表SCI论文18篇,获软件著作权4项、作品著作权5个,编写指南4个、专著4部、教材2部,相关中药评价技术被用于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等研究,应用单位达70家,大幅提高了我国痴呆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6645、"肝主疏泄"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基础研究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中医基础理论领域.
成果以证候研究为切入点,应用多种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通过人体试验、动物实验两种方式,从生理、病理两个维度,以抑郁症等5种疾病为代表,首次系统的对其进行了科学、全面的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澄本清源,梳理了理论发展的6个时期,提炼了其发展规律;从生理心理学角度诠释了"肝主疏泄"理论内涵,发现疏泄与心理应激调控密切相关并存在春高秋低的四时节律特点;构建"状态—疾病—证候—证候要素—症状"的关联网络,构建了肝失疏泄状态下病证结合的判别模型;揭示了从肝论治的内在机制,发现了疏肝机制的相关指标群;揭示了肝主疏泄的现代科学内涵,制备了4种病证结合肝失疏泄状态的动物模型.
该成果发表SCI论文24篇,他引198次,影响因子49.
89;国内核心期刊文章258篇,他引1269次,影响因子163.
15;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著作28部.
该成果搭建了全国多中心的临床合作网,为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6、多指标呼吸道病原菌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由清华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生物医药领域.
成果研制出国内首款可并行检测8种呼吸道病原菌及耐药基因的微流控芯片核酸检测试剂盒及配套的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解决了复杂临床样本(如痰液等)中核酸快速提取、高性能低成本光学检测、微流控芯片大规模制造及高效封装等难题.
成果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一种微流控碟式芯片作为多指标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系统的核心;研制了新型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系列产品;发明了一种从痰液样本中快速提取核酸的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出了一条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的多靶标核酸并行扩增检测总体技术方案,实现了新一代"多、快、好、省"的临床病原分子诊断系统.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3项,其中国际授权专利4项,发表论文9篇,形成企业标准2项.
成果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家医院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747、一种新型流脑-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的开发及应用由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生物医药领域.
成果研制出能同时预防流脑和流感嗜血杆菌的联合疫苗,主要创新点有:提出并验证了"脑膜炎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的思路和技术;建立了针对"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的菌种库,确立了针对3种细菌的菌种检定方法并对3种菌种的传代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开发了"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的生产工艺,确定了适合该联合疫苗规模化生产的工艺;确立了"A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中间过程控制和终产品控制的质量检定项目、质量检定方法和质量检定标准.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4项,形成企业标准1项.
该成果已在多省市疾控中心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备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48、基于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的柔性光电探测器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微电子学领域.
成果提出了用准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构筑高性能柔性光电探测器的有效方法,利用传感材料低维化、复合化优势,集成储能单元与传感单元,提高柔性光电探测器性能及应用范围,为光电传感材料设计和高性能柔性自驱动集成器件的构筑奠定了基础.
主要发现点有:利用CVD技术,实现了准一维宽带隙多元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及超晶格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成功的研制了一系列多元氧化物半导体基柔性紫外探测器;设计了通用的一维II-V族窄带隙半导体材料制备方法及柔性光电探测器制备工艺;设计并首次实现了基于一维II-V族窄带隙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复合材料的新型柔性光电探测器件,创造了II-V族半导体室温迁移率的最高纪录,揭示了其物理机制;开发了柔性储能器件与柔性传感器的集成工艺,实现了柔性能量单元集成的多功能光电探测器系统,首次在一根线状基底上实现了储能与光探测的系统集成.
该成果发表SCI论文79篇,被SCI论文他引1835次,其中单篇最高他引95次.
项目组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20余次,在ChemicalSocietyReviews等顶尖期刊撰写综述5篇.
6849、新型铁基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超导电工技术领域.
成果围绕新型铁基超导线材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其应用基础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主要发现点有:在国际上制备出第一根铁基超导线材,并通过优化包套材料率先测得传输电流;发现并阐明了铁基超导材料晶界非晶层的形成机制;提出了铁基材料致密度和晶粒取向的协同调控机制,发展了冷压-热压等制备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铁基超导线材的临界传输电流;率先研制出低交流损耗的多芯铁基超导线材、低成本高性能铜包套铁基超导线材,以及世界首根100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85篇,他引732次,在美国、欧洲应用超导大会及国际低温材料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8个.
项目组系统性的原创工作使我国在铁基超导材料的实用化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的最前沿,对我国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50、磁制冷中高效磁热转换机理及调控技术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特种功能金属材料领域.
成果从制冷工质、核心部件、系统模型三个层面,揭示了磁制冷中磁热转换机理,发现了优化和提高磁热转换效率的规律和方法.
主要发现点有:揭示了滞后损失对磁热转换的影响机理,阐明了磁工质滞后损失对制冷能力的影响规律;在室温区,发现了具有低场大磁熵变、低磁滞损耗和高制冷能力的LaFeSi基磁制冷工质;在低温区,发现了目前相变温度最低(24K)的新型铁磁磁工质;发明了采用不同相变温度点磁工质的多层主动式结构磁回热器,解决了单层磁回热器制冷温跨小、制冷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高分子聚合物热压技术,构建了基于LaFeSi基材料的新型规整流道磁回热器,提高了制冷效率;建立了磁-热-流多场耦合作用的磁制冷数值模型,诠释了磁制冷热力学循环机理;构建高效复合式制冷系统,室温区复合系统制冷量提高了30%,低温区复合系统达到了液氦温度.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论文129篇,被SCI论文他引899次,其中单篇最高他引129次,为我国磁制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6951、基于纳米发电机的植入式人体自供电医疗器件研究由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新材料领域.
成果利用纳米发电机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制作自驱动植入式医疗器件,对于发展长效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和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发现点有:实现纳米发电机的研制及封装,根据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原理研制摩擦式纳米发电机,实现峰值功率密度8.
44mW/m2;研发了器件的封装技术,解决柔性、密封性及生物相容性等技术难点;研制出可降解植入式纳米发电机,由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备,其输出能力和降解特性能够根据植入式电子器件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功率密度达到32.
6mW/m2,使用寿命则在从几小时到几年之间可以进行调控;研制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心脏起搏器等体内自供能的生物医学器件及系统,利用植入式纳米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驱动心脏起搏器原型机工作,通过结构设计、材料改性及微加工等技术,提升纳米发电机输出功率,创造了植入式器件的最高输出功率.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10篇,他引次数631,为解决目前植入式医疗器件的能源问题的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7071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2017计-3-001应急空间数据获取协同会商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及业务化应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李传荣汪超亮窦帅李子扬苑馨方胡坚22017计-3-00212m标准轨道衡综合检测技术及应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标准计量研究所李世林段小军傅青喜安爱民崔宝祥李学宝32017计-3-003安全可靠综合办公应用平台研发与产业化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王伟东周献民贾大玮冯文化钱正金习斌42017计-3-004自主核安全级数字化仪控平台软件验证与确认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张亚栋江国进柴建设孙永滨郎爱国白涛52017计-3-005IT智能运维管理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马建召姚辉张明英余峥嵘毛初阳周平62017计-3-006基于云计算架构的一体化医疗影像平台研发与应用海纳医信(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崔彤哲孙毅陈国桢周永新段明磊谌记文三等奖72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72017计-3-007智能化现场勘查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晓春杨春宇张禹炎郑逢德邱永存方俊82017计-3-008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公交实时调度和管理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录智达科技有限公司孙宏飞张世强栾丰赵阳刘华朱涛92017计-3-009IC卡技术安全检测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北京银联金卡科技有限公司马哲王洁张城孙茂增杨子砚蒋利兵102017计-3-010"天下图一站式"地理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与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天下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关鸿亮段福洲王铮李玉群胡晓明文斌112017计-3-011面向异构通信环境的云计算资源管理关键技术及IaaS系统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阳小龙马东平孙奇福汪大海马忠贵张敏122017计-3-012促进融合媒体供给侧改革的传媒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视台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传瑞智市场调查有限公司柴剑平郭章鹏刘剑波毕江杨明星殷复莲73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32017计-3-013基于北京工业云的创新设计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计算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北科融智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刘彤谢威刘清珺赵琉涛孙鹏劼都政142017计-3-014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研发与产业化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龚承亮郭洪韬任晓明杨蕾谢家钰陈道新152017计-3-015基于高端装备复杂系统设计与研制的仿真测试系统产业化项目北京神州普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思伟张海兵王海江戴绍强162017计-3-016高效能液体冷却服务器系统及应用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曙光节能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沈卫东王晨吴宏杰崔新涛宋景亮孙振172017电-3-001基于自主PXI总线产品的高可靠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张小廷史红卫贾凡杨立杰龚飞智国宁182017电-3-002原子层沉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嘉兴科民电子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复旦大学夏洋李超波孙清清陈波万军李楠74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92017电-3-003多点抽取高精度脱硝氨逃逸分析系统研发与应用北京大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周欣韩敏艳骆德全郁良闫军张德龙202017电-3-004一种具备无线通信和反恐探测能力的特种电缆的研制及应用奇点新源国际技术开发(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邵起明黄剑锋苏砫郑明吉刘正义王庆磊212017电-3-005极小目标探测雷达系统开发及应用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常伟邱实覃善兴唐军武吕延航韦志恒222017电-3-006超宽带雷达生命探测仪的研发与应用北京朗森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南大学石斌梁步阁杨德贵李琼李辉龙李小玲232017电-3-007基于物联网和云平台的集成式智能光引擎的研制及应用北京澄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易美芯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申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徐国平范振灿王勇郭敏刘国旭牛江涛242017电-3-008基于多频点聚合与动态感知技术的低频无线能源物联网研发及产业化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北京邮电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陶雄强王继业闫淑辉严玉平侯悦杨斌75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252017材-3-001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陈立泉黄学杰罗飞褚赓刘柏男262017材-3-002高速动车组玻璃结构优化、检测评价技术与设备开发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臧曙光左岩张凡庞世红付静徐志伟272017材-3-003FFS模式用薄膜晶体管液晶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北京八亿时空液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姜天孟陈海光陈卯先田会强高立龙苏学辉282017材-3-004基于套管技术的椭圆应力区型偏振保持光纤的开发及应用北京玻璃研究院北京一轻研究院隋宁菠杭利军魏国盛臧晓微闫晋力李进科292017材-3-005大面积双面REBCO超导膜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鼎臣超导科技有限公司王三胜肖志松黄安平张玉刘静张竺立302017环-3-001有色金属冶炼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控制与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杨晓松邵立南陈谦乔琦何孟常章丽萍76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312017环-3-002深海油气海底管道及水下设施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高泰深海技术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王法承王晋许文兵王晓波李志刚张益公322017环-3-003节能型湍流管栅脱硫除尘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谷小兵肖志均申镇赵怡凡杜明生江澄宇332017环-3-004低能耗高适应性平板膜与膜组器的研发与应用北京清大国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陈福泰褚永前郝福锦杨艳张桂英342017环-3-005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复合增强型MBR膜装备和膜处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北京新源国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枫科(北京)膜技术有限公司陈卫文高涛刘洁李亚静张卫东张玉亮352017环-3-006蔬果废弃物集中高效好氧发酵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北京市农业环境监测站阳光盛景(北京)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环境和生产监测站北京市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欧阳喜辉张敬锁张维民董文光彭生平刘晓霞77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362017环-3-007城市群复杂下垫面边界层过程及精细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苗世光许建明蒙伟光房小怡窦军霞郑祚芳372017环-3-008再生水回用河湖的地下水环境响应机制及其风险防控技术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郑凡东李炳华宋献方刘立才黄俊雄李云开382017环-3-009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供水管网黄水风险识别与控制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崔君乐刘锁祥顾军农高踪阳徐锦华李玉仙392017环-3-010北京市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水源保护林试验工作站孟庆义赵方莹李文忠熊建军常国梁胡俊402017环-3-011北京再生水分质利用及水环境整治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廖日红胡秀琳吴晓辉李其军孟庆义赵立新78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412017环-3-012北京市防汛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王毅刘舒刘启来刘洪伟史明马丰斌422017环-3-013大气细颗粒物手工基准监测研究与应用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保献石爱军杨文张大伟安欣欣景宽432017环-3-014台风综合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气象中心许映龙钱传海钱奇峰高拴柱张玲张建忠442017环-3-015新水情下的北京缓变性地质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水文总站叶超罗勇田芳王荣崔亚莉雷坤超452017能-3-001大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一体化支撑技术及应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李强王磊郎燕生狄方春高保成史东宇462017能-3-002空气分级低NOx燃烧技术锅炉变负荷特性研究及应用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国华浙能发电有限公司赵振宁张清峰黄军李金晶范永胜闫廷庆79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472017能-3-003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控制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与工程应用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四方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司喆李岩操丰梅朱喆陈莉张效宇482017能-3-004百万千瓦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系统研发及工程应用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黄焕袍牛海明陈思远安凤栓杨爽田雨聪492017能-3-005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网联直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梅念吴方劼李探李高望吴延坤刘思源502017能-3-006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嘉兴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欣影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祥珍欧清海赵东艳刘柱张翼英何清素512017能-3-007大能源体系下的能源与电力配置模型方法研究及应用国网能源研究院王耀华伍声宇刘俊张晋芳闫晓卿元博522017能-3-008碳排放峰值对电力电网发展的影响研究及应用国网能源研究院蒋莉萍郑宽冯君淑王耀华傅观君元博80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532017能-3-009烧结高温烟气循环提质节能减排新工艺与工业化应用研究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马金芳刘占江潘文焦光武龚卫民杨金保542017能-3-010数据中心用高效泵驱动热管自然冷却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中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工大智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马国远周峰张双余疑韩照峰李富平552017能-3-011能源审计相关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贾力王建杨立新焦跃朱益丹张竹茜562017能-3-012基于多物理场永磁电机系统强迫换热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交通大学江苏微特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郑州轻工业学院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哈尔滨理工大学李伟力曹君慈李栋张晓晨邱洪波李锦洲572017能-3-013输电网三维数字化设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道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江春华陈显龙罗新伟陈宝珍隗刚王素琴81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582017能-3-014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及有序充电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国网普瑞特高压输电技术有限公司朱洁张宝群刘晓民陈平马龙飞宫成592017能-3-015玛湖致密油经济有效开发的钻完井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汪海阁邹灵战许江文刘颖彪李维轩卓鲁斌602017能-3-016储气库注采井井筒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袁进平齐奉忠陈俊曲从锋何学良王兆会612017制-3-001SZorb高精度金属粉末滤芯及过滤器的研制与应用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安泰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王凡房立海顾虎高春阳李辉杨军军622017制-3-002深部开采过程地压监测预警装备及运维云服务新模式应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张达杨小聪冀虎张元生王平刘冠洲82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632017制-3-003人工影响天气地基、机载监测装备研发与应用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六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九研究所于子平郭学良卢建平李春化伍波杜运理642017制-3-004新一代四卷筒抓斗卸船机研发及应用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周铁梁叶阜刘文超陈超袁彦青张溧栗652017制-3-005基于入岩技术的中型旋挖钻机开发及应用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于卓伟张世平王龙刚王浩彭楠孙玉杰662017制-3-006空间机构真空高低温环境试验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丁希仑张武翔孙立臣刘恩均张涛史纪军672017制-3-007自升式平台提高复杂地层作业能力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段梦兰王建军王懿王冬石宋林松王飞682017城-3-001基于系统工程的智慧管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韩志平王凯让杨帆刘伟倪娜甄玉龙692017城-3-002高耐候热塑性弹性体防水卷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李建军刘志维韩忠强梁卫业唐湘瑜段文锋83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702017城-3-003土压平衡盾构土层留壳地下接收及其解体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马云新刘军游大江张东黄赫周林生712017城-3-004大型电子厂房高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建华海测绘科技有限公司周予启宋煜王连峰李浩左强黄勇722017城-3-005隧道病害定期快速调查新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叶英张智明王贵宾杨新锐侯伟清许鹏732017城-3-006基于随钻同孔测量的市政管网周边隐患多源评判技术创研及应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吕祥锋杨东波靳璞张爱江欧阳韦白子斌742017城-3-007城市燃气不停输作业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装备研究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安科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永逸舒克防腐蚀技术有限公司高顺利李夏喜韩赞东王修云刘江涛颜丹平84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752017城-3-008复杂地质及环境条件下多管热力隧道非开挖综合技术研究及应用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特泽热力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热力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刘荣牛小化董淑棉贺少辉王杰张玉成762017城-3-009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产品与应用系列标准研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榆构有限公司王晓锋蒋勤俭刘子金钱冠龙赵勇沙安772017交-3-001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汤万金杨跃翔蔡华利许应成王理刘霞782017交-3-002欧曼重卡GTL平台开发及产业化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福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林梅友张志亮田孟义周昆兵刘知汉丁教霞792017交-3-00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监控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研究及应用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丁树奎张艳兵张铭任雪峰王富章朱胜利85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802017交-3-004通信卫星信息系统协同设计与仿真验证技术及应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李峰韩笑冬李砥擎成艳宗可李源812017交-3-005卫星导航在我国探月工程三期中技术研究及应用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岳富占王猛王盾刘蕾刘迎娜陈春亮822017农-3-001木质复合材料抑烟低毒表面阻燃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北京盛大华源科技有限公司久盛地板有限公司广东天元汇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吴玉章罗文圣屈伟吕建雄蒋明亮王艳伟832017农-3-002京津冀环境友好生态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土肥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河北省土壤肥料总站天津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北京市大兴区土肥工作站赵永志陈新平徐明岗郝立岩郑育锁曲明山842017农-3-003首都农业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技术与定量评价平台一体化研发及应用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董大明梁建平赵锦一王大山赵贤德李文龙86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852017农-3-004食品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邵兵吴永宁张晶杨奕尹杰牛宇敏862017农-3-005杏、李良种创制与高产稳产及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王玉柱孙浩元刘威生张平李锋杨丽872017农-3-006北方乡土草资源驯化、选育及推广应用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北京方达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武菊英范希峰袁小环杨学军滕文军陈超882017医-3-001新型多重PCR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学军王佶毛乃颖申辛欣张益王雷87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892017医-3-002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关键技术与整合策略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北京妇幼保健院云南省妇幼保健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王爱玲金曦张彤王临虹王潇滟姚均902017医-3-003北京市人感染禽流感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全意杨鹏潘阳庞星火石伟先孙瑛912017医-3-004脊柱退行性疾病智能防控系统构建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刘波刘亚军孙宇庆何达吕艳伟922017医-3-00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雌激素合成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薛晴周应芳曾诚彭超尹玲肖豫932017医-3-006口腔硬组织的生物再生及其关键调控机制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周永胜刘燕刘云松周彦恒谢秋菲姜婷942017医-3-007复杂性肛瘘微创手术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振军韩加刚郑毅崔金杰赵宝成易秉强88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952017医-3-008自身免疫肝病自身抗原抗体研究及其临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闫惠平刘燕敏赵艳廖慧钰李宁黄春洋962017医-3-009噬血细胞综合征快速诊断体系和挽救治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王昭陈德喜王旖旎张嘉王晶石吴林972017医-3-010提高肝移植救治肝衰竭疗效的关键技术集成创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卢实春邓宏魁陈煜段钟平段斌炜李宁982017医-3-011适合中国女性的乳腺癌筛查、早诊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孙强周易冬沈松杰徐雅莉茅枫林燕992017医-3-012早期乳腺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规范化及推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翔张保宁张频冯勤付王昕应建明1002017医-3-013规范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彭斌朱以诚倪俊周立新姚明1012017医-3-014自身抗体临床推广普及应用、检测质量保证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永哲张奉春张蜀澜胡朝军李萍邓垂文89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022017医-3-015乳腺癌切除后乳房缺损的微创化与精细化修复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栾杰穆大力刘春军辛敏强付苏徐伯扬1032017医-3-016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关键技术体系的构建与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水云宋云虎胡盛寿于钦军崔颢陈海波1042017中-3-001滋肾活血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承创新与基础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如秀刘志明汪艳丽刘金凤李敏王彦云1052017中-3-002解郁活血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临床与机理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赵瑞华孙伟伟杨艳环郝增平孟庆伟宋殿荣1062017中-3-003贺氏火针疗法及临床应用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贺普仁李彬刘慧林王桂玲王麟鹏程海英90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072017中-3-004青石止痒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的临床应用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李元文张丰川蔡玲玲孙占学杨碧莲邓颖1082017药-3-001钴基合金可降解涂层支架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蒲忠杰赵丽晓张正才杨明李畅方元1092017药-3-002外科生物补片的产业化北京佰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金磊1102017药-3-003高风险抗生素品种质量提升与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北京市药品检验所李文东杨文良戴红王俊秋车宝泉李珉1112017药-3-0042200种微生物蛋白谱数据库及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马庆伟李爱玲何昆肖盟王成彬陈峰91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122017基-3-001适用于集成的定向输出半导体微腔激光器研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黄永箴杨跃德国伟华肖金龙杜云樊中朝1132017基-3-002高性能隧穿磁电阻磁敏传感器的材料、物理与芯片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韩秀峰刘厚方魏红祥万蔡华马勤礼于国强1142017基-3-003纳米材料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许智王文龙高鹏刘开辉王恩哥1152017基-3-004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赵秉强李娟温延臣刘恩科林治安刘鹏1162017基-3-005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分析方法清华大学雷家骕彭勃钟惠波王雪梅张俊芳郑晓博92序号获奖编号项目名称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1172017基-3-006多维度光信号的低噪放大及灵活信号处理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忻向军刘博张丽佳张琦尹霄丽王拥军1182017基-3-007《漫画脑卒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缪中荣朱超王伊龙徐贝贝庞珂周宁1192017基-3-008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炭基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宋怀河陈晓红周继升杨树斌郭鹏张苏1202017基-3-009林木数量性状基因解析理论与方法北京林业大学邬荣领姜立波薄文浩孙丽丹庞晓明王忠1212017基-3-010先进发电过程清洁高效控制与集成优化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张建华房方徐钢谭文侯国莲张国强1222017基-3-011石墨烯/锡化物复合电极材料的维度匹配性研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智林杰罗彬王斌李祥龙梁明会方岩931、应急空间数据获取协同会商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及业务化应用由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建立了应急空间数据获取协同会商展示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不同部门空间资源的应急协同共享与数据共用.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同步机制的空间信息多通道三维动态渲染方法,提高了海量空间信息的三维渲染速度;发明了航空遥感载荷单视点成像地面覆盖快速分析方法,实现了实时展示航空平台成像任务的参考航迹;研发了遵循国际地理信息标准的分布式异构空间信息交换技术,满足了分布式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互操作和"一站式"检索的需求.
该成果获软件著作权7项.
成果在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应急中,向20个部委及地方的45家单位提供了超2356GB的灾区遥感数据共享服务;在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应急中,向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等41家单位提供应急数据90余次,提供了超过2512GB的灾区遥感数据,为灾区应急救援、灾情评估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强有利的空间信息支持.
2、12m标准轨道衡综合检测技术及应用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旨在保障全国轨道衡计量数据的准确和统一,为铁路货运安全提供计量技术支撑.
主要创新点有:研制了100吨级的整车称重平台——12m标准轨道衡,解决了大质量整车称重误差大、准确度低、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实现了高准确度级计量性能;首创了大质量称重的交叉刀子刀承结构,保障了精确的杆杆比;采用预测传感器和可编程控制器联合控制,实现了12m标准轨道衡工作过程的全自动化;构建了新的铁路大质量称重整套量值传递体系,创新了轨道衡检定检测方法.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5篇,形成国家标准4项.
成果已在国家轨道衡计量站进行推广应用,共检定检衡车187辆次、静态称量轨道衡3310台次、动态称量轨道衡2873台次、铁道货车超偏载检定装置528台次,有效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
943、安全可靠综合办公应用平台研发与产业化由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当前安全可靠替代工程存在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安全可靠综合办公应用平台.
主要创新点有:开发了基于领域构件的免迁移办公应用系统平台,实现了与国产基础软硬件深度适配;采用分布缓存、数据压缩和查询优化等技术进行多维度性能优化,提升了系统性能;采用智能匹配技术实现了前后台混合环境的支持;实现了党政电子公文新标准的自动满足;采用"五员分立"提供了满足等保、分保要求的应用安全保障机制.
该成果获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企业标准2个.
成果已在中央部委、地方省市党委、政府和央企等30余家机构展开了规模化应用,覆盖用户11万余人,累计部署国产服务器400余台、国产终端4200余台.
成果提高了国产应用系统的易用性,改善了用户体验;降低了国产软硬件的适配难度,促进了国产软硬件的规模化应用.
4、自主核安全级数字化仪控平台软件验证与确认技术研究及应用由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发了国内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安全级仪控平台"和睦系统",并通过软件V&V技术研究验证了软件及其开发过程与核安全法规/标准要求的符合性.
主要创新点有:制定了核安全级软件V&V标准体系,为安全级软件开发过程中的V&V任务建立了标准体系基础;建立了一套针对核安全级软件V&V的实施规范体系,填补了国内安全级软件V&V规范体系的空白;实现了词法语法评估技术、可追踪性分析技术、全级系统安全网络测试的自动化;开发了V&V工具,包括测试、评估和分析工具,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论文18篇,出版专著1部,制定行业标准4项、国家标准1项.
成果已在大亚湾核电站、阳江核电站、防城港核电站等16个核电机组推广应用,降低了工程造价与维护成本,缩短了核电站的建设工期.
955、IT智能运维管理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由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发了针对云计算环境的IT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实现了面向管理者、基于业务、高度可视化的智能运维管理平台.
主要创新点有:研发了基于业务的故障主动发现、智能诊断和自动处理等规则引擎;整合了ITSS中服务质量评价、运维和服务管理等标准要求;研究了虚拟化架构监控管理、云模式下分级管理架构及统一数据分析、云模式下运维服务体系设计、IT管理大数据决策分析、可视化呈现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传统IT运维模式下人员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低、流程和服务质量难以把控等问题;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的智能运维服务方案.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
成果已在电子政务云、高校、科研机构等推广应用,为企业在新环境下IT运维和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实现运维成本上的减低和效率上的提升.
6、基于云计算架构的一体化医疗影像平台研发与应用由海纳医信(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开发了基于云架构的医疗影像一体化平台miPlatform,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级影像管理和发布.
主要创新点有:实现了医疗影像全在线安全存储;开发了社区医疗系统内医疗影像即时传递技术,支持系统内多用户对海量影像数据的即时在线访问;实现了医疗影像多中心分布式存储;创新了远程会诊技术,通过研制医学影像语义控制协议实现了医疗影像与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无缝集成,满足了区域医疗中远程会诊需求;集成了基于网络的三维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企业标准6项.
成果已在北京、天津、四川、安徽等地开展应用,成功建成了多家区域医疗影像协同与远程医疗中心,覆盖了其区域内的多级医疗机构,为广大患者提供服务支持.
967、智能化现场勘查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由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发了智能化现场勘查平台,实现了案件现场信息采集的丰富化、便捷化和智能化.
主要创新点有:开发了移动终端矢量现场图快速录入系统,实现了录入信息的规范性与时效性,提升了录入质量;发明了现场指纹多光源采集技术,提高了指纹采集覆盖度和采集效率;研究了现场足迹图像的自动处理技术,实现了对足迹区域进行姿态与质量的自动判断与矫正,提高了足迹采集的质量;实现了全制式基站信息并行采集,使案件现场勘查信息从传统实体接触性痕迹扩展到无线非接触性痕迹,适应现代犯罪特点.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1篇.
成果产品已售出15000台,录入案件超过100万件,降低了勘查成本,提高了勘查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8、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公交实时调度和管理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由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将云计算与智能化公交调度业务相结合,开发了一套实时调度和管理系统.
主要创新点有:建设了云计算运营调度平台;研究了多源异构客运数据整合技术与客运大数据分布式存储技术,获取了车辆实时位置、车身实时状态数据,并根据预案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及时就近对事件进行响应;创新了基于实时客流的智能调度算法,实现了区域客流信息和区域运力信息的匹配;研发了双模兼容(BDS和GPS)的公交客运导航定位服务技术;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安防监控模式.
成果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50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
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北京、武汉、天津等全国大中型城市,提升了公交企业运营调度指挥水平,对首都的节能减排、缓解交通拥堵、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与运营组织等做出了贡献.
979、IC卡技术安全检测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由北京银联金卡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发了包含芯片集成电路硬件安全检测、嵌入式平台和应用软件安全检测、IC卡应用功能检测三大方面的检测平台.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高斯形式实现的CRT-RSA算法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创新了检测智能卡密钥传输过程中抗测信道攻击的方法;针对JAVAIC卡嵌入式软件安全特性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测试方法,及时发现智能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搭建了自主可控的检测硬件和软件的平台,建成了自主可控的IC卡安全检测平台,提高了测试效率.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
成果建成了国内首个金融IC卡安全检测实验室,为产业各方提供检测服务数千次,促进了国产芯片技术水平的提升,满足了国内金融IC卡发卡的需求.
10、"天下图一站式"地理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与应用由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发了"天下图一站式"地理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为数据生产者提供数据采集、处理与发布服务,为数据使用者提供快速、稳定的个性服务.
主要创新点有:采用终端平台自适应加载与渲染的技术方法,解决了多种终端设备数据组织与渲染统一技术框架的问题;通过深入挖掘纹理信息、深度信息等,改进了影像快速拼接和对象提取;实现了基于车载多源数据的实景三维建模;实现了将海量空间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存储、管理和调度;开发了完整的GIS云服务的服务分发、获取和应用体系.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5篇,制定地方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
成果已在北京、山西、湖北等地的国土、交通、环保、旅游等行业得到应用,解决了地理信息云服务分发、获取和应用的技术体系问题.
9811、面向异构通信环境的云计算资源管理关键技术及IaaS系统应用由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从数据副本一致性维护、资源管理实体间安全信任、分布式存储数据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一整套云计算资源管理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基于物理位置的副本一致性维护方法,降低了网络中任务数据副本更新消息传输延时,减少了冗余更新消息的数量;提出了一个面向云计算IaaS服务模式的资源管理安全信任体系;提出了支持高效数据重构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减少了单一故障节点数据重构所需传输带宽;提出了一种ISP友好的云计算任务数据流分发技术,提高了同一网络基础设施内节点的命中率;提出了一种边缘计算云无线接入资源动态管理模型,实现了无线信道资源的公平分配.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
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政府、医疗、石油、制造、教育、科研、广电、电力等行业,带动了国内云计算应用系统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产品自主化进程.
12、促进融合媒体供给侧改革的传媒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由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制了一套全产业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传媒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创立了符合国际通用标准、有我国话语权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中传指数体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特色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了综合舆情指标体系,实现全面舆情的有效监控;制定了用户端综合数据采集规范草案,首次统一了全国广电数据源;实现了全网用户实时数据统计发布,提高了时效性,满足媒体节目直播、互动的要求;通过跨域关联分析刻画了用户个人肖像,建立了全息图,创新实现了由"户"到"人"的分析,为精准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
成果已在15个省市广泛应用,采集了1100万传统媒体、2000万新媒体用户数据,促进了媒体深度融合,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作用.
9913、基于北京工业云的创新设计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市计算中心等单位完成本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该成果构建了面向工业创新设计、数据智能服务的一站式IT解决方案平台,提供按需使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创新工具、创新方法与创新资源的线上线下服务.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并实现了大型弹性高可用的工业云——北京工业云服务平台,实现了高可扩展弹性计算的"秒级响应",支持应用状态感知的多类型高可用云服务;通过垂直行业PaaS平台的优化调度实现了SaaS服务的效能提升;研发了平台管理、作业管理、数据管理、安全管理等平台技术,构建了元模型驱动的行业应用模板等方法体系,实现了基于web的快速参数化建模、数据的自动解析及计算结果的在线分析和可视化.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5项,发表论文52篇,制定企业标准1项.
成果产品已有注册用户10286个,签约服务用户1511家,覆盖首都26个行业,为首都创新创业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持.
14、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研发与产业化由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本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突破多种传感器集成技术,研发了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建设完成了北京市物联数据专网与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
主要创新点有:物联网应用中间件结合了感知与标识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与服务技术、管理与支撑技术,屏蔽了底层数据异构性,提升了上层业务开发效率;提出了内核驱动与应用层驱动方案,将真实设备与标准化虚拟设备之间的映射通过文件管理的方式进行融合,有效地进行了底层数据筛选与异构处理;将应用中间件与云平台、分布式系统有机结合,为物联网应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平台化基础.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论文4篇.
成果已在北京市路侧停车管理系统、城市供热服务运行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系统等项目中得到应用,为北京市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提供网络支撑,有效提升了北京市物联网各类应用业务处理能力.
10015、基于高端装备复杂系统设计与研制的仿真测试系统产业化项目由北京神州普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发了一种仿真测试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对高端装备复杂系统设计、研制与测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需求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模→可视化演示验证→仿真和测试→效能评估"的闭环仿真试验方法,缩短了高端装备复杂系统的研发周期;在需求分析阶段引入TRIZ方法,提高了高端装备研发设计需求的精准度和可行性;通过减少耦合,实现了数据在平台上连通,增强了数据在平台上的复用度;支持HLA和DDS标准,满足了跨网段保护知识产权的异地仿真与测试.
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6项.
成果可应用于海洋、国防、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力电子等领域高端装备复杂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复杂系统开发周期,提升装备性能和制造生产水平,增强服务企业和单位的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6、高效能液体冷却服务器系统及应用由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成果研制出了高效能液体冷却服务器系统TC4600E-LP.
主要创新点有:研发了高效柔性的PCIe电气传输线缆,提升了计算机系统中PCIe总线的扩展性;利用液体取代空气实现了服务器的冷却,提高了设备功率密度与能效,降低了CPU核温;采用融合式模组设计,实现了独立于计算单元的公共存储模组;细化了自定义访问控制协议,实现对刀片服务器所集成的存储设备进行快速灵活的访问和控制.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成果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预研及原型系统建设"项目中得到运用,并广泛应用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电力等行业,带动了国内数据中心的更新换代,有效降低了能耗水平.
10117、基于自主PXI总线产品的高可靠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由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测试计量仪器领域.
成果基于自主PXI总线的高可靠测试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形成了八大类上百种PXI总线测控仪器系列产品.
主要创新点有:在系统平台中,突破了小型化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计算机技术、8Gbps物理层传输速率、1000Gbps+高速数据交换技术,是满足我国新型航天发射的唯一自主测控平台;提出了专用波形处理器引擎技术、实时调制引擎技术、基于复基带跳频的超宽带超高速跳频技术,单模块信号发生采样率达5GSa/s;首次梳理并建立了一套PXI总线产品的设计、试验、工艺三大规范,为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奠定基础.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6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项,在航天空间工程、高铁机车产线、大型装置测试、大型装备维修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8、原子层沉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半导体加工技术领域.
成果研发了一种适变电场调制的原子层沉积系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仪器设备.
主要创新点有:首次提出了电场调制的原子层吸附生长原理,自行研制出电场调制原子层薄膜沉积设备(E-ALD),实现了半导体薄膜的精细可控制备和掺杂;发明了逐原子层掺杂调控新工艺,实现了对掺杂精度和结构在原子级尺度的精确控制;成功制备出了N掺杂的P型ZnO薄膜,空穴浓度大于10E16cm-3,迁移率达到5cm2/Vs;研发了具有原位实时检测与实时分析技术的仪器设备;开发了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的新工艺,实现了多种金属氧化物以及金属的原子层沉积,解决了二维材料上金属氧化物的成核问题,广泛应用于先进集成电路技术节点以及各种新型的功能器件.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5项(含美国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科院物理所等70余家单位得到了应用,满足了高校院所及企业的科研生产需求,对集成电路产业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10219、多点抽取高精度脱硝氨逃逸分析系统研发与应用由北京大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光学技术与仪器领域.
成果开发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的氨逃逸在线分析系统,并实现产业化.
主要创新点有:研制了实现高精度测量的高温多次反射样气室,实现了样气室远端球面发射镜位置可调,并使测量光程达到30米,解决了现有氨逃逸设备测量光程短、精度不足的问题;开发了适宜高温、高湿、高粉尘、高腐蚀恶劣烟气工况的高温抽取式预处理系统,避免了烟道恶劣工况对测量的影响,保障了设备的稳定性;攻关并实现了多点取样测量关键技术,解决了现有氨逃逸设备取样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8项,自主研发的产品总体居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该领域高端仪器被进口设备垄断的局面.
设备已经成功应用在除港澳台、西藏及上海外的各省、自治区,涉及电力、水泥、钢铁、焦化、玻璃、陶瓷以及工业锅炉等众多领域,实现了对环保脱硝工程氨逃逸的稳定监测,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一种具备无线通信和反恐探测能力的特种电缆的研制及应用由奇点新源国际技术开发(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成果构建了一种低功率、大容量、高安全性的融合通信系统,实现封闭空间内的移动语音、无线物联网、入侵感知以及位置等服务.
主要创新点有:设计出线缆型无线通信设备,实现无线数据通信和精确定位功能;设计了一种新的物联网传输技术,解决信号在高干扰、高损耗环境下的传输瓶颈;利用线缆形态的组网设备构建了一种精准、可控的无线覆盖方式;提出了通过"微波阵列"进行入侵行为传感和定位的方法,利用不同物体对电磁波阻挡、吸收等的差别,判定入侵行为并定位入侵目标;创建了基于高精度业务信道时隙扫频测量及无线网络结构评估技术方法,实现对受干扰业务频点的精准定位及优化.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49项,商标注册6项,已在核工业、军事、民航、矿山、石油石化等领域得到应用,解决了一些关键行业、关键区域的通信和数据传输问题,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深入推广和应用.
10321、极小目标探测雷达系统开发及应用由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信号检测领域.
成果通过对极小目标雷达探测系统的主体技术攻关,实现海上极小目标(RCS≥0.
1m2)、海上溢油(污染物)、海浪高度等的探测.
主要创新点有:使用非恒定自适应门限对雷达扫描线(SWEEP)进行实时处理,利用先跟踪后探测算法和海杂波分析统计模型,进行目标提取和特征匹配,实现了对大、中、小各型目标回波信号的正确检测;创新使用基于雷达扫描线(SWEEP)的信号处理方法,采用基于独立时钟的连续SWEEP采样,采样率125Msps/14bit,通过PCIE总线将高带宽的数据传输给软件进行处理,软件内部处理精度0.
01°(方位)和1.
2米(距离),确保极小目标的可探测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
成果已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监察总队、辽宁省大连渔政管理局、中国海监总队、中国海监宁波市支队象山港、曹妃甸油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等单位进行应用,显著提高了海域警戒的安全性,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22、超宽带雷达生命探测仪的研发与应用由北京朗森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雷达工程领域.
成果利用超宽带脉冲特性,结合射频抑制-抗强噪声等后端数据处理核心算法,实现在强噪声背景下对高危场所中生命体的快速有效探测与定位.
主要创新点有:自主研发了UWB无线脉冲技术,具有无需钻孔、无需铺设电缆、抗强噪声、全天候作业等优点;自主研发了硬件窄波门、时域相干积累、智能波形识别与软波门设置等射频抑制技术,使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射频抑制-抗射频噪声的能力;自主研发了开环体制时域波束扫描技术,通过电子技术实现对目标区域内各个方向上的快速扫描;自主研发了特征矢量提取算法和双门限检测算法,对真实目标信号与射频干扰等虚假信号的特征多次统计研判,对射频、噪声抑制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可以较好地提高信噪比与目标检测概率,有效降低误警概率.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6项,已广泛应用于火场、烟雾、建筑物坍塌、地震救灾、泥石流等高危场所的生命探测,得到全国各地客户的认可.
10423、基于物联网和云平台的集成式智能光引擎的研制及应用由北京澄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半导体器件与技术领域.
成果采用物联网+光引擎,同时结合云平台技术,实现了光引擎的智能化应用.
主要创新点有:采用驱动电子元件和LED光源阵列于光引擎基板的技术方案,开发出高集成度LED光引擎封装技术;通过对半导体工艺、ICP刻蚀技术、电极桥连技术的创新,实现不同电压的LED芯片;通过设计一种双向钳位保护电路,实现保护LED灯珠的功能,同时延长恒流源驱动芯片的使用寿命;采用基于物联网的非易失型LED灯运行数据记录方法,实现智能硬件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及节能分析功能;开发了基于二维码的便捷控制智能照明终端的应用系统;提出一种高效、稳定的LED光引擎灯具色温调节方法.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4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
成果涉及LED芯片封装、LED驱动、照明控制系统,涉及多个行业,已与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英特尔等合作进行了技术推广,形成产品已在沃尔玛深圳和英特尔成都等智能照明项目中应用,并打入瑞典及欧洲市场.
24、基于多频点聚合与动态感知技术的低频无线能源物联网研发及产业化由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成果运用TD-LTE无线通信新技术,成功研发了系列商用产品以及低成本、低功耗终端基带芯片.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动态离散多载波聚合技术方案,实现了能源物联网的宽带业务应用;攻克低功耗大连接技术难点,解决支持海量用户同时接入且能快速响应的高效调度技术,实现海量智能配用电终端的接入;提出基于干扰分析和动态感知测量的系统共存技术,提高系统鲁棒性,实现230MHz复杂频谱环境下的宽窄带系统融合共存;设计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30MHz电力无线专网通信基带芯片,通过采用RAM内置、中频和基带信号处理集成等先进设计,大大降低终端功耗和成本.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5篇.
成果产品已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油、中石化等开展智能配用电规模应用,在十多个省市建立近20个能源无线专网,承载各类电力、油气田终端超过10000套,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0525、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在于新型高容量电极材料.
成果致力于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
主要创新点有:获取了颗粒尺寸小、粒径分布范围窄、表面氧化程度小的纳米硅,解决了纳米硅制备及与碳均匀复合的问题;制备了高首效,循环稳定性优异的硅基复合材料,解决了氧化亚硅材料首周效率低问题;研发设计了中试生产线,实现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工程化制备,解决了硅基负极材料工程化制备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该成果已在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展开推广并建立了先导专项中试基地,为30多个锂离子电池电芯厂家提供硅基负极材料样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6、高速动车组玻璃结构优化、检测评价技术与设备开发应用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交通运输及安全领域.
成果研发了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的设计、生产和检验评价全套技术,实现了高铁玻璃的国产化.
主要创新点有:研发了国内首台高速动车玻璃抗风压载荷疲劳试验机、抗砾石冲击试验机等关键试验设备;建立了风挡玻璃材料的温度-应变率本构模型和柔性体冲击源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风挡玻璃透明件材料的动态数据库和数值模拟分析平台,实现了高铁玻璃的设计理论模拟;通过化学钢化技术与综合增强技术的结合,提高了玻璃强度,解决了多方面的力学性能问题.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10篇,制定国家标准5项.
成果填补了我国高速动车组车窗玻璃性能评价技术及装备的空白,为提升高铁国际竞争力和保障高速动车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国内高铁及航空领域新型号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及可靠的验证方法.
10627、FFS模式用薄膜晶体管液晶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由北京八亿时空液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新材料领域.
成果针对TFT液晶材料需求量大、国产化程度低等问题,开发了三类新型结构的单体液晶化合物.
主要创新点有:开发了热稳定性优异的大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化合物,提升了介电各向异性;开发了具有双氧杂环结构的单体液晶化合物,提高了显示器的品质和透过率;开发了氟代三联苯类液晶化合物,实现了较大的光学各向异性;建立了2-甲基-3,4,5-三氟苯化合物作为提升介电各向异性的组分、双环己基类化合物作为降低旋转黏度的组分、中性三环结构作为提升清亮点、氟代三联苯作为提升光学各向异性的组分的液晶组合体系,开发出了适用于FFS模式的混合液晶产品.
成果已在北京京东方、合肥京东方、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等公司应用,实现了批量生产和销售,降低了液晶材料成本,为液晶面板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28、基于套管技术的椭圆应力区型偏振保持光纤的开发及应用由北京玻璃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新材料领域.
成果研制了一种细径椭圆应力区型偏振保持光纤,满足了光纤陀螺及相关光纤传感领域对于细径椭圆应力区型偏振保持光纤的需求.
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一种椭圆应力区型偏振保持光纤的制造方法,研制出了性能优异的椭圆应力区型偏振保持光纤;实现了细径保偏光纤高速拉丝时的丝径波动控制,确保具有高的同心度;设计开发了微压控制系统,实现了微压的精确控制;设计了一套特殊的超细径光纤涂覆系统,实现了光纤涂覆的稳定性;设计改进了预制棒清洗的专有装置,通过增加过滤装置清除了酸液中残留的杂质,保证了酸液的利用效率.
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定国家标准与企业标准各1项.
成果形成了"预制棒制备-预制棒加工-光纤拉制-光纤检测"的系统集成技术,提供了质量稳定、性能优异的细径偏振保持光纤产品,推动了国内低成本、小型化偏振保持光纤陀螺的发展.
10729、大面积双面REBCO超导膜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新材料领域.
成果实现了大面积REBCO高温超导薄膜的批量化生产,建立了大面积高温超导薄膜生产的成套技术工艺体系,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核心设备.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利用红外光谱法对前驱液化学反应提纯过程进行控制的方法;通过向前驱母液中加入二乙醇胺等高沸点溶剂,降低了前驱膜的热解时间;将Gd与Dy元素掺杂部分替代Y阳离子,解决了超导膜潮解的问题;发明了离子束表面改性方法,消除了超导膜的内部缺陷,提高了超导膜性能;发明了气氛可控的新型批处理CVD设备;设计制作了一套气氛可控热处理CVD系统与离子束辅助沉积系统;发明了基于制冷机的系列自主超导膜性能检测设备.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论文60篇,出版著作1部.
成果已在中科院物理所、清华大学、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院、南方电网高压所等多家单位推广应用,解决了超导膜制备、低温制冷机、低噪声放大器、系统集成等国产化问题.
30、有色金属冶炼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控制与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从有色金属冶炼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污染源的监管、污染防控措施和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形成规范,为有色金属冶炼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控制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创新点有:首次查清了我国有色金属冶炼重点行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的生产工艺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产排底数;首次提出了我国有色金属冶炼重点行业的典型及特征重金属污染物特征,有针对性的筛选出了最佳可行技术,确定了污染防治措施和管理方案;提出了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管理提升的全方位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管的新模式,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考核,提供技术保障.
成果已经被国家环保部采纳,为《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考核以及"十三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及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并获得了环保部"双优"评价.
10831、深海油气海底管道及水下设施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高泰深海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深水水下结构物、管道等安装过程中的相关难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安装精度,节省船天.
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深水水下结构物安装防扭转系统,对深水水下结构物在安装下放各过程中提供一个牵引作用,有效地阻止深水水下结构物发生扭转,从而降低了水下结构物的下放安装的难度,提高了安装精度,节省了海上作业时间和安装成本;发明了深水海底管道铺设旋转抑制装置,有效的抑制海底管道在铺设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旋转,填补了目前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使得海底管道安装铺设的难度大为降低,节省设计和安装成本.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番禺35-2/1项目海管铺设工作与首个百米级水深双金属机械复合子母管起始铺设中成功应用,对于海工水下结构物及管道安装领域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安装精度和作业效率,为安装施工提供技术保障.
32、节能型湍流管栅脱硫除尘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由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传统燃煤烟气空塔喷淋脱硫技术能耗高、投资大、协同除尘效率低等问题,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型湍流管栅脱硫除尘协同控制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构建了基于湍流持液区、喷淋吸收区和高效除尘区的污染物协同控制模型,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型湍流管栅脱硫除尘协同控制技术,使脱硫吸收塔同步实现了SO2和粉尘的超低浓度排放;开发了模块化的节能型湍流管栅装置,实现了喷淋浆液的二次高效利用;提出了基于喷嘴差异化布置的喷淋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SO2的二次深度净化和粉尘的高效脱除;开发了节能型湍流管栅脱硫除尘协同控制技术计算软件,可根据具体工程项目要求进行定制化系统整体设计.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5篇.
成果已应用于50台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项目,总装机容量达23400MW,近三年获得直接经济效益23.
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4亿元,可实现年脱除SO2约57.
3万吨,脱除粉尘7270吨.
10933、低能耗高适应性平板膜与膜组器的研发与应用由北京清大国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国内平板MBR(膜生物反应器)工程化应用程度低、组器落后的现状,开发高通量、抗污染的平板MBR.
主要创新点有:通过对支撑层、膜孔径、孔隙率的选择、组器尺寸及装填密度的优化设计,构建双层膜平板膜组器的合理结构和布局,降低污染物质在膜表面的沉积,提高膜通量,延缓膜污染;开发了水、气压平衡的自脉冲曝气器,可显著提高组器内的水动力学性能和传质系数,减少混合液中EPS的释放和SMP的溶出,有效缓解膜污染且避免了采用电磁阀的机械式脉冲曝气方式使用过程中电磁阀频繁启停造成的寿命短、2-3个月需更换电磁阀的缺点;开发了变强度曝气方式,在MBR产水泵抽吸时采用较低的曝气强度,在MBR产水泵停抽时采用较高的曝气强度,有利于膜组器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渗透速率和膜污染的控制.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累计推广了近30个项目,产品累计收入超过3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4、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复合增强型MBR膜装备和膜处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由北京新源国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水利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难题,研发了一种膜-填料连用的工艺,并将适用于此种工艺的复合支撑结构中空纤维MBR膜产业化.
主要创新点有: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中引入内部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活性填料,在填料微环境内部形成缺氧厌氧环境,提高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效率;提供一种全新的中空纤维膜制备方法,提高了膜材料的强度,有效防止中空纤维膜在使用过程中的剥离;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当中,缩短了膜丝的后处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MBR膜组件和膜组器的优化设计,采用了双曝气管路设计,实现MBR系统的有效节能.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成果已在河北、内蒙和新疆多个项目中开展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近8亿元,提升了北京环保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北京乃至全国的环保事业发展.
11035、蔬果废弃物集中高效好氧发酵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由北京市农业环境监测站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蔬果废弃物碳氮比波动大、木质素含量高、有害病菌风险高、产生量集中和难以快速腐熟处理等问题,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集中好氧发酵工艺模式,实现了蔬果废弃物就地集中高效无害化处理.
主要创新点有:研发了适用于高湿、高木质纤维素蔬果废弃物揉丝粉碎等前处理技术与关键设备,解决了长纤维缠绕主轴和产生渗滤液等问题;研制了具有耐高温性能的蔬果废弃物高效集中好氧发酵专用微生物菌剂,为蔬果废弃物超高温热灭活高效集中好氧发酵提供微生物资源;构建了蔬菜生产-废弃物循环-土壤培肥的循环利用模式,实现了蔬菜生产与农田土壤培肥有效链接.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形成地方标准1项.
成果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进行了推广应用,填补了国内蔬果废弃物集中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应用的空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6、城市群复杂下垫面边界层过程及精细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城市群日趋精细的城市气象预报和服务需求,开展系列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率先开展了我国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地表能量平衡的观测与特征分析,揭示了我国典型城市地表能量平衡随站点、高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确立了典型城市和城市群土地利用分类流程和下垫面参数提取方法,建立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城市基础数据集;发展了城市地表潜热通量数值模拟方法,有效提高了模式对城市边界层特征的模拟能力;揭示了我国南方和北方城市边界层扰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机理;研发了基于精细数值预报系统的城市环境气象应急响应系统,实现了城市污染的快速预报.
成果应用于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的气象和环境气象精细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以及国家环境气象应急响应中,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推动了我国城市气象研究的开展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11137、再生水回用河湖的地下水环境响应机制及其风险防控技术由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再生水河湖回用对地下水环境安全构成隐患的关键理论、技术瓶颈问题,研发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防控核心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首次构建了再生水河湖回用区域的水土环境立体、分层智能监控网络,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水土环境信息采集;自主开发多尺度河湖介质物理模拟调控系统,创建了包气带-地下水系统耦合数值模型,提出了再生水回用区水质控制指标及其合理阈值;创新研发新型多功能复合生态减渗材料,研制了生态减渗工程技术优化模式,解决了不同河床地质条件的减渗工程模式难题;率先建立基于再生水回用场地类型和污染物特性的风险指标体系类型和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开发了基于地下水安全的再生水作为河湖系统生态用水技术方案评价系统.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开发软件1项,发表论文42篇.
成果在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北京大学燕园后湖水系恢复等工程中得到成功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8、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供水管网黄水风险识别与控制由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水利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南水进京后北京市管网可能出现的"黄水"问题,前瞻性的开展水源切换后管网腐蚀产物释放规律研究,提出了管网"黄水"的预测和控制方法.
主要创新点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原位模拟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稳定性的方法,并设计开发了成套可移动式设备;首次提出综合性水质腐蚀性判定指数的修正模型和水质差异度模型的计算方法,避免了管垢样品采集困难、样品量少、代表性受限导致预测出现偏差的问题;绘制了市区供水管网水源切换后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黄水"风险分布图,确定了北京市管网风险点和重点关注区域,制定了接纳南水北调水源的保障方案.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4篇.
成果自2014年12月开始应用,水源切换两年以来,北京城区供水管网所达区域未出现用户集中反映持久性(2天以上)黄水问题,居民水质投诉率未有显著增加,有力保障了首都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11239、北京市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由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大量污泥亟待安全处理处置的局面,开展了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体系的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全面监测评价了北京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泥质特性,摸清了污泥泥质变化规律,为北京市污泥土地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系统开展污泥堆肥适用技术评估、污泥农用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污泥生态修复利用技术研究,提出并建立了一条污泥处理处置的完整技术路线;建立了污泥处理处置监测及监管措施体系,并积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编制完成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文件.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编制了《北京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循环利用规划方案(2010年-2015年)》,发表论文10余篇.
成果在密云区、平谷区、顺义区、房山区多个工程进行了推广应用,总面积为826亩,为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40、北京再生水分质利用及水环境整治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由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完成该成果属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构建了以再生水为主要水源的城市河湖原位与旁路净化关键技术体系,基本解决再生水回用于河湖及工业的技术与管理问题.
主要创新点有:形成河湖水体柔性载体生物接触氧化原位强化处理技术;形成一种快离子导体藻类抑制材料技术;形成一种沉水植物育种方法,为沉水植物水体原位修复提供支撑;形成再生水补水型河湖滤井循环净化系统及使用该系统净化河水技术;形成受污染地表水组合式循环过滤脱氮除磷杀藻工艺方法与技术;形成再生水补给型地表水深度净化组合工艺方法及技术;形成城市河湖原位修复与旁路净化关键技术体系.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成果已在北京城市河湖水质改善、潮白河受水区河湖水体生态强化和再生水工业回用中得到应用,有效改善了河湖环境质量,节约了清水资源,对进一步提高再生水回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1341、北京市防汛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水利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北京市防汛指挥系统中及防汛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防汛信息来源不一,形式各异,应急指挥分散等问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应用物理汇集和逻辑综合相结合的防汛大数据,从防汛信息的广度和数据应用的深度上为大数据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成功示范;与防汛指挥体系高度融合,建立了交互式协同指挥系统;利用远程控制视频接口和信息推送等技术,实现各类信息向市防汛指挥中心大屏、指挥部各级领导的桌面办公设备、移动办公设备、推送至市应急办的同步推送;建立了基于级联的双中心视频会议系统,并进行了主题模式的定制开发,极大的提高了防汛过程中指挥部署的效率和能力.
该成果自2014年投入运行以来,经历了多次降雨考验,为指挥部领导的及时响应、超前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对于稳定社会环境,从容部署防汛应急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2、大气细颗粒物手工基准监测研究与应用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当前PM2.
5监测的迫切需求,建立本地化的手工基准监测方法以及完善PM2.
5质控体系.
主要创新点有: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压力、温度、流量等可调的PM2.
5大型模拟舱及多类型切割器快速接入的标定平台,研发了颗粒物设备标定系统和移动式高压静电颗粒物采样装置,建立了切割效率实时评估系统,首次实现不同海拔下切割器效率的评定;组建了业务化的PM2.
5手工基准监测网络,开发PM2.
5中水份的测定方法;建立了PM2.
5监测的量值传递体系,完善了PM2.
5自动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PM2.
5三级量值传递体系.
该成果获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
成果直接应用于北京市PM2.
5的业务化监测,为准确开展北京市PM2.
5监测、服务社会公众,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及保障首都重大活动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广泛推广到京津冀和全国重点地区,在30多个城市得以应用.
11443、台风综合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国家气象中心完成该成果属于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着眼于提高我国台风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大力发展台风综合监测预报预警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台风灾害影响.
主要创新点有:完成了台风业务定强技术流程规范化建设,实现了我国台风业务定强分析流程与国际的接轨;建立了台风强度客观估计系统和台风客观定位系统,克服了台风业务定位定强的主观随意性差异;建立了台风大风反演方法,台风路径预报订正方法,台风生成概率预报方法,台风强度预报方法,台风风雨短临预报系统,台风大风精细化订正方法,台风大风破坏力预评估方法;建设了全球台风检索系统.
该成果使我国台风预报能力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已成为了各级政府及水利、交通、渔业及军队等部门以及广大社会公众防御台风灾害的重要指导,为台风防御部署和启动防台应急预案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极大地减轻了台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4、新水情下的北京缓变性地质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系统建立了"勘察-监测-研究-防控"的缓变性地质灾害防控体系,为北京城市地质安全提供保障.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城市区缓变性地质灾害多手段、多尺度、多方位的深地深空一体化勘察-监测方法体系,实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出了缓变性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与防控过程中的抽水—土体变形互馈机制,揭示了冲洪积平原地质模式下,城市超采地下水诱发缓变性地质灾害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缓变性地质灾害防控方法体系,定量揭示了不同建筑物和重大线性工程的致灾响应模式,提出了地裂缝最小安全避让距离确定方法,以及新水情条件下的以缓变地质灾害为约束条件的地下水调控方案.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制定1项行业技术规范与标准,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
成果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十多个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中,对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合理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提升政府部门对缓变性地质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11545、大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一体化支撑技术及应用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大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协同分析、信息互动共享和极端故障恢复等一体化支撑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基于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的多级调控中心模型统一版本管理方法,研发了电网"模型云"软件;提出基于组件化思想的电网全局信息共享交互框架,实现基于地理、网架和运行信息的一体化监视和协同分析的个性化展示功能;提出基于电网实时数据的多级调度在线联合计算方法,实现国-分-省三级调度多人异地联合计算功能;提出基于熵权模糊评价方法的大电网多区域联合黑启动电源和优先恢复目标计算模型,实现互联大电网在线黑启动辅助决策;提出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和事后分析的国-分-省多级调控系统在线集中运维体系架构,建立了全系统远程集约化运维模式.
成果获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8篇,获软著7项,开发应用软件10套,成果已在包括京津冀地区在内的二十多个省级以上调控中心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46、空气分级低NOx燃烧技术锅炉变负荷特性研究及应用由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节能与环保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低NOx燃烧技术条件下燃煤机组安全、高效运行等关键技术开展系列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发现了亚临界锅炉水冷壁吸热量的变化速率是决定锅炉负荷变化速率的主控因素;实现强化主燃区燃烧和下炉膛传热的手段,能够在提高负荷变化速率的同时实现锅炉NOx低排放、蒸汽参数稳定的多目标综合优化;开发了通过改变主燃区和燃尽区风量的手段来调节上、下炉膛燃烧份额分配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大负荷连续变化的汽温控制问题.
该成果已在国华宁海电厂1-4号机组上推广应用,实现燃煤机组的安全、高效和超低NOx运行,从脱硝成本、环保效益以及社会影响等多方面产生综合效益.
11647、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控制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与工程应用由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领域.
成果针对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技术攻关.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柔性直流多端、多单元、系统级协调控制技术,实现了多换流站及多换流单元的系统运行方式选择、控制模式的自动识别与转换、故障情况下的紧急停运闭锁、冗余系统的故障报警与自动切换等关键性功能;研发了柔性直流的交直流故障控制保护方案及配合关系,提出了基于正负序电流独立控制的内环电流优化方案,以及直流电压裕度控制方法,提出了保护区域划分方法与保护配置方案;研制了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成套设备与集成应用技术,提出了全方位优化控制算法、紧凑化控制保护一体化硬件结构,提出了包含完整控制保护模型的多时间尺度联合的柔性直流数字仿真建模方法.
该成果已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7篇.
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澳大型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接入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工程、云南电网与南网主网鲁西背靠背直流异步联网工程等直流输电项目中.
48、百万千瓦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系统研发及工程应用由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领域.
成果开发了一套高性能的1000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突破了一体化平台、现场总线接口与集成、控制策略、高速总线、信息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开发了1000MW二次再热机组先进控制策略;建立了集"控制、全激励仿真、运行优化"的一体化平台,提出了新的仿真机模式;建立了基于负载均衡的高可靠冗余高速总线技术的自动控制系统;建立了DCS专有的安全基线模型,形成了一套主动网络信息探测和网络节点设备安全强化结合的安防技术;采用低成本通用处理器实现DPV0及DPV1现场总线主站技术方案;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机组控制策略与控制技术应用软件包、机组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室和测试实验室.
成果获发明专利16项、获软件著作权4项.
11749、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由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
成果攻克了柔性直流成套设计关键技术,建成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计平台.
主要创新点有:创建柔性直流系统主回路算法体系,编制完成柔性直流主回路计算、直流网络潮流计算、空气间隙计算等专用软件,建成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柔直成套设计平台;提出柔性直流真双极主接线方案;建成RT-lab大规模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实现控制保护系统的仿真和联调.
该成果获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
成果已应用于世界首个5端柔直示范工程(舟山工程)和世界最大容量的真双极柔直示范工程(厦门工程).
成果实现柔直工程设备国产化,每个工程可节约设备进口费用约8.
5亿元,经济效益巨大.
同时,成果已应用于在建的世界首个柔直环网示范工程(张北工程),实现张家口地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送出,3000MW的清洁电力直供北京西北部电网,保障延庆重要活动赛事的电力供应.
50、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由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
成果围绕电力物联网应用面临的传感电气融合困难、网络覆盖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利用较弱,安全可信机制缺失等问题进行技术攻关,从感知、传输、应用、安全四个层面进行创新,提升了电网智能化水平.
主要创新点有:实现了传感与一次设备的物理、电气集成及信息交互的标准化;研发了电力专用无线通信芯片、融合通信终端及系统,解决了电力物联网通信网络低成本、高可靠及广域覆盖难题;研发了可供业务系统灵活调用的电力物联网数据服务组件;提出了涵盖智能电网不同应用环节的电力物联网密钥管理机制,保障了电力物联网全生命周期安全,降低了利用开放的感知末梢节点反向威胁电力主站系统的风险.
成果发表SCI/EI论文8篇,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1项,出版专著2部,制定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3项.
成果在北京、辽宁等20余个省市应用,涵盖智能电网发、输、变、配、用等环节不同业务场景,并推广应用到煤炭、地铁等行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11851、大能源体系下的能源与电力配置模型方法研究与应用由国网能源研究院完成该成果属于能源系统工程领域.
成果以大能源观为指导,提出了能源与电力协调配置方法及模型,给出了实证研究方案.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能源与电力协调配置的理论方法框架,构建了多区域能源与电力协调配置模型,形成了电力与相关发电能源协调发展方案;拓展了电力系统优化规划的电源类型,实现了电力系统优化规划技术创新升级;提出了新能源分散与集中开发模式评价模型及多能源发电共用输送通道情形下的成本分摊算法.
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篇,已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推广应用.
52、碳排放峰值对电力电网发展的影响研究及应用由国网能源研究院完成该成果属于能源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碳排放峰值对电力电网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综合考虑能源电力利用效率、能源价格、环境约束以及能源政策等因素,设置二氧化碳排放约束,建立含碳排放约束的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模型.
研判提出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将在2026-2032年达到峰值,达峰时间比能源行业碳排放峰值晚1~3年,峰值水平在48-56亿吨,能源行业碳排放达峰时电力行业碳排放贡献率约为47%.
针对实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的目标,设计提出水、核、风、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路线图.
该成果应用于能源局专项项目《碳排放峰值与火电发展关系研究》的研究,对能源局进行火电发展规划起到决策参考作用;支撑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及中长期电网规划研究工作,成果对火电开发布局规划及非化石能源发展路径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11953、烧结高温烟气循环提质节能减排新工艺与工业化应用研究由首钢总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领域.
成果针对烧结过程烟气循环的工艺理论、烟气循环系统设计、核心设备技术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整套烧结提质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发现了循环烟气风量、氧含量、温度的最佳匹配关系,提出19%氧浓度下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最佳温度应保持在300℃水平,突破了传统热风烧结认为200~250℃效果最佳的观念;明确了改善表层烧结矿质量的最佳烟气循环面积应占烧结机的23~35%,多管除尘器及所有热风管道做外保温,大烟道至多管除尘器的热风管需做内耐磨衬;将国产高压热风鼓风机应用到烧结大烟道高温烟气循环领域.
成果发表论文8篇,其中EI收录3篇,获专利8项.
成果开发的烧结高温烟气循环新工艺在首钢迁钢360m2烧结机成功应用后,取得烧结综合返矿率下降,烧结固体燃耗和高炉燃料消耗降低等效果,节约了成本.
54、数据中心用高效泵驱动热管自然冷却技术研究及应用由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节能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数据中心现场情况复杂、安装条件各异、多末端、系统驱动力不足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泵驱动热管自然冷却技术及其设计理论;设计出多路并联的复杂泵驱动热管自然冷却系统;构建了泵驱动热管和机械制冷一体化复合系统及其多模式运行转换;提出了自然冷却系统与原有空调系统协调运行机制,形成了数据机房环境控制节能运行策略.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在多项数据中心节能改造项目中实现了技术和产品应用,用户单位多达数十家,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055、能源审计相关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由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能源系统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规范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有效挖掘节能潜力,开展深入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创新的提出了广义生产(服务)能源系统,实现了对非工业用能单位用能系统的清晰划分,并与工业用能单位用能系统实现了有机统一;提出了建筑环境用能系统,实现了单纯建筑环境系统用能分析,实现了不同建筑能耗比较基础,强化了能源消费的分类、分项、分级计量以及节能监测要求,为能耗限额制定、能效分析、能效对标、节能量审核以及能源管控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能源审计内容中加入了余热余能资源利用分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分析,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强化能源审计报告评审,提出了重点内容质询、现场核查等质量保证体系.
成果应用于多项能源审计,对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蓝天计划发挥了关键作用.
56、基于多物理场永磁电机系统强迫换热关键技术及应用由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电机学领域.
成果针对永磁电机系统在有限空间内电机运行发热与冷却等技术难题,开展了理论、试验、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突破了电磁设计技术瓶颈问题.
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适合复杂环境和道路等严苛运行工况下定子多路浸泡式及定子串并联水路新型冷却结构,构建了永磁电机系统的热控制理论研究体系;发明了长期运行在有限空间内定子自循环冷却结构和转子真空护套结构新型的单路冷却系统;发明了一种提升永磁电机起动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新型复合转子结构与冷却结构.
成果发表SCI期刊论文15篇、EI期刊论文60多篇,获发明专利9项.
成果已在几十家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新能源汽车、船舶电推进系统中得到应用.
12157、输电网三维数字化设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由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输配电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输电线路传统二维设计模拟三维计算结果不准确问题,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一种矢量参数化建模技术,构建出输电线路设备设施三维模型,突破了传统输电网三维设计产品本质上采用二维设计三维展示的技术瓶颈,实现了输电线路参数化三维设计;采用连续档绝缘子串、导地线三维空间平衡状态下定位计算技术,模拟各种工况下导地线与金具、绝缘子串所达到的杠杆平衡时的三维空间姿态,解决三维空间电气间隙计算、校核不准确问题;发明了一种智能优化排位方法,综合气象、地形、地质、交跨等各因素,进行指标研判,合理规划路径,优选方案;提出了工程测量数据与遥感测量数据拟合技术.
成果先后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三交四直"工程,青藏、川藏联网工程;南方电网公司"八交八直",西电东送等特大工程提供服务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成为电网设计信息市场的引领者.
58、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及有序充电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由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
成果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及有序充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展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定量分析了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关键因素耦合特性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最优组合权重的充电负荷预测方法;开发了电动汽车充电半实物仿真平台;开发了电动汽车灵活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提出三层级三目标三维度有序充电控制策略;开发了电动汽车用户与电网及用户之间的互动技术,开发了适用于不同车辆充电电压、自动组网的非车载智能充电技术;开发了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关键装备和系统;开发了智能充电机、有序充电控制器和控制单元、站级监控单元;建成包含充电需求分析、充电负荷预测、充电实时集中监控和配电信息自动监测等四个子系统的有序充电控制管理系统.
成果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截至2016年底,有序充电技术已覆盖北京地区468座充换电站、7000余个充电桩,基于电动汽车灵活接入电网技术开发的优易充手机APP注册用户达到27520人.
12259、玛湖致密油经济有效开发的钻完井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石油天然气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纵向上多套地层可钻性和均质性差、钻井中漏失、泥岩垮塌复杂情况多、致密砂砾岩储层水平井钻头使用效果差、前期钻井周期过长等问题,提出系列解决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设计和研发了针对玛湖砂砾岩储层的新型PDC钻头,研发了适合砾石层的新型钻井液力冲击提速工具;研发了优质水基钻井液以及岩屑床清除工具,有效地保障了水平井安全延伸;建立了岩屑床安放位置的理论分析模型,有效地解决了水平井钻井的拖压问题;研发了顶驱旋转下套管装置.
成果形成了经济有效开发玛湖致密油的钻完井配套技术,在玛湖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开发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0、储气库注采井井筒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储气库注采井失效规律、环空压力、水泥环完整性力学模型、评价预防、风险应对及检测方法方面问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密闭环空压力/温度/体积耦合力学模型,提出并实施了A环空预置氮气减缓环空带压的技术方法;建立了套管/水泥环/围岩组合体弹塑性力学模型;给出了腐蚀率和环空压力表示失效概率,建立了注采井相对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基于A/B环空压力值大小及泄漏量建立了定量风险分级管理控制程序.
成果已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4篇.
成果在大港、京58储气库群97口注采井中获得应用.
12361、SZorb高精度金属粉末滤芯及过滤器的研制与应用由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化学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Zorb)装置中的高精度金属过滤器依赖进口,直接影响到京标汽油生产的问题,研制了国产SZorb装置用过滤组件,填补该过滤组件在国内的技术空白.
主要创新点有:首次提出高精度双层烧结粉末滤芯的结构概念与设计原则,外层滤芯起过滤作用,内层滤芯起保护作用;在国内首次实现高精度双层烧结粉末滤芯工业化制备,包括粉末制备、等静压/轧制成型、真空/氢气烧结、焊接等各项具体工艺技术;针对现场应用工艺要求,对滤芯及其配套组件的结构形式、连接形式等进行研究设计,确保了滤芯组件具有较高的整体结构强度;针对进口松动滤芯过滤面积小、易堵塞、破损的问题,采用管式结构新型松动滤芯,实现了吸附剂循环畅通,完全能够满足长周期工业化运行的要求.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4项,销售收入超过1.
5亿元,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同时对于降低大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62、深部开采过程地压监测预警装备及运维云服务新模式应用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矿山工程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深部开采面临的"高井深、高应力"等岩体破碎失稳环境等问题,形成了深部开采环境下的大区域、实时性、立体式的高可靠地压灾害在线监测与防控的综合解决方案.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基于高信噪比微震检波阵列的超长距岩体微破裂信号感知及其电压载流的远传技术;开发出基于主被动结合岩体波速场建模和监测台网阶段收敛的高可靠柔性地压监测系统;研发了基于波形互相关和双重残差的深部微震事件高精度定位及深部三维波速成像技术;创新了深部环境下"系统维护-数据分析-安全预警-灾害防控"一体化运维云服务模式.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
成果在云南、西藏、山东、湖北、河北、安徽等9个省市的15家矿业集团成功应用,直接经济效益4206.
5万元,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有效推动了我国矿山地压安全监测与防控领域的技术进步.
12463、人工影响天气地基、机载监测装备研发与应用由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中多数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问题,研发了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监测设备.
主要创新点有:自主设计研制新型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967微波辐射计)大气遥感探测设备,具备K频段和V频段高性能的大气辐射探测能力,拥有35个测量通道,填补了我国高端微波辐射计装备空白;研制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937双偏振雷达),使小功率固态发射技术在国内得以实现,显著提升了国内双偏振气象雷达的监测精度;开发机载激光云粒子探测系统,突破了激光光束整形、散射信号对比探测、信号重构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实现了2μm到50μm云粒子的精确测量.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
成果应用于北京市、吉林省、上海台风研究所等单位,成功替代部分进口产品,使我国高端制造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探测装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64、新一代四卷筒抓斗卸船机研发及应用由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领域.
成果针对目前国内现阶段进口电差动四卷筒卸船售后服务不及时、生产维护成本高昂、国外技术封锁等问题,开发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四卷筒卸船机控制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国际首创卸船机四卷筒驱动及同步机构,用电气差动方法和同步离合装置实现抓斗及小车的精准运动控制;通过四台电机动态补偿及跟随运动,实现抓斗自动寻轨及防摇控制;提出力矩及速度双闭环控制方式,实现四台电机的速度动态调整,保证起升开闭机构负载均衡;采用四个卷筒位置分别检测方式和专有算法,实现高精度实时显示抓斗起升、开闭及小车位置,精度达到厘米级;采用两个起升卷筒同步检测方式,实现抓斗起升行程保护.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目前直接经济效益签订合同总额已达约四亿元,推动了我国电厂、港口码头散货物料装卸行业的大力发展.
12565、基于入岩技术的中型旋挖钻机开发及应用由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领域.
成果针对中型旋挖钻机入岩力量薄弱的难题,研发了新型的中型入岩旋挖钻机SR285R和SR360R,切实解决了中型旋挖钻机入岩难的普遍问题.
主要创新点有:研制了旋挖自制专业底盘,优化接口布局提升安全系数,自主研制倒插式结构满足旋挖钻机横向施工等特殊需求;研制的复合箱式桅杆、整体式滑架与滑耳,优化结构设计,提高抗弯、抗扭性能,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开发的动力头自适应系统,在入岩钻进时加压力与动力头扭矩自动匹配,提高钻进效率;自主设计SANY-ADMS操作系统,掌握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在智能化、节能控制、操控体验、逾期控制、安全性等方面显著提升;改进钻具设计,提高破岩钻进效率.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成果应用于兰州地铁一号线、黄河大桥等多个重点工程,三年以来实现约10亿元销售收入,极大的推动了桩工机械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行业的发展.
66、空间机构真空高低温环境试验关键技术及应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领域.
成果针对航天器功能执行机构综合性能测试关键环节,面向国家航天重大型号工程任务开展空间机构真空高低温环境试验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一种可实现构态序列变换的空间多功能测试机构设计理论及优化方法,设计发明了舱门开关操作变胞机构和月面深层采样钻具驱动机构;创建了空间机构在轨快检仪的地面校准技术,实现了空间机构运动过程中的密封漏率动态精确测试及漏点精准定位;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结合复合形算法、双目标变尺度网格优化策略的温度控制模型,创建了温度监测和动态补偿方法,实现了温度的均匀可控;将空间测试机构与真空高低温环境制备设备以及各种测试仪器进行综合集成和优化,提出了面向空间极端环境的机构性能集成测试装备研制方法.
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成功应用于"神舟"载人飞船等多个航天型号空间机构的模拟空间环境多参变量综合性能测试,为我国航天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12667、自升式平台提高复杂地层作业能力关键技术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海洋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重达万吨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在海底复杂地层上的安全站立问题,形成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提高复杂地层作业能力关键技术.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考虑桩坑周围土壤隆起和坍塌等因素的插桩桩坑回填土壤高度计算方法,创建了非均质双层粘土条件下桩靴插桩极限承载力新算法;研制了独立可控的新型冲桩喷嘴和大排量单向液压驱动冲桩阀,解决了冲桩管线出口由于土壤固结容易堵塞的难题;建立了考虑桩靴下部土塞影响的上硬下软层状地层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冲桩系统辅助的自升式平台主动刺穿方法,并基于层流理论获得了考虑上覆砂层中超孔隙水压力和渗透力的冲桩后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项,形成行业规范1项,发表论文31篇.
成果在我国渤海、南海、东海海域等30多个油气田进行了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7亿元,促进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工程技术的进步.
68、基于系统工程的智慧管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城市系统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和安全运行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在国内首次构建"地下物联网",突破传感器技术、地下多协议传感路由器等技术,实现管线运行监管全面化;建立城市综合管线故障诊断和健康管理模型,实现管线事故预警高效化;解决地下管线标识定位难题,实现管线定位管理精细化;率先提出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将地下管线真实场景与虚拟建模融为一体,构建空间信息资源"一张图",实现管线空间分析具象化;创造性提出基于系统工程的涵盖城市地下管线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网系统框架,实现管线信息共享全面化.
成果完成9篇EI以上学术论文,获发明专利10项和软件著作权6项.
成果极大提升了我国在管线智慧化管理领域的技术水平,保障了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水平,社会效益显著.
12769、高耐候热塑性弹性体防水卷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由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建筑材料领域.
成果开发了一种新型高耐候热塑性弹性体防水卷材.
主要创新点有:研制成功了高耐候热塑性弹性体防水卷材;自行设计并建设成年产500万m2、多规格、多品种、3m幅宽的全自动的热塑性弹性体防水卷材生产线;制定增强TPO卷材机械固定单层屋面系统、背衬TPO满粘系统、自粘TPO自粘接系统应用技术规范,提高了热塑性弹性体防水卷材大规模应用的施工质量.
开发出艳丽彩色的TPO防水卷材,并针对深、浅色调两个体系,分别制定配色配方工艺,确保颜色均一,耐久.
开发用于地下工程的自粘型TPO防水卷材,并通过对卷材表面处理工艺的研究,采用模内复合工艺增加一层易洁涂覆层.
该成果已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3项,发表专业论文5篇.
截至2016年12月份,产品施工面积超过778万m2,销售收入超过8.
5亿元.
70、土压平衡盾构土层留壳地下接收及其解体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由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地下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盾构地下接收及解体难题展开了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土压平衡盾构土层留壳地下接收的主动和被动接收方法,解决了洞口处安全稳定性问题并为盾构的安全顺利解体奠定了基础;提出了盾构解体"自拆优先、后装先拆、分块拆卸、充分保留"的基本原则及解体工艺流程;提出了关键部件无损拆卸观点,解决了重、长、大关键部件在狭小空间内无损拆卸难题;形成了地下接收室的施做、盾构接收及解体的成套施工技术,研发了盾构拆卸的辅助设备.
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促进了盾构再制造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12871、大型电子厂房高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领域.
成果针对大型高科技电子厂房建设难题,展开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率先在大型高科技电子厂房建设中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结构预制率达到80%;自主研发了超大厂房任意设站测量技术,解决了大型群体厂房精密测量的难题;形成了高洁净电子厂房综合施工关键技术,实现了10nm级闪存生产工艺的2级空气洁净度需求;系统研究了大型电子厂房建设过程中的绿色施工关键技术;提出大跨屋面钢桁架采用移动式塔吊快速安装关键技术,实现了大型高科技电子厂房分上、中、下三个操作面立体交叉,安全、高效的倒退建造方式.
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工法5项,编制企业标准2部,获得詹天佑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2项、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1项.
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合肥京东方、西安三星等数十条国内大型高科技电子厂房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2、隧道病害定期快速调查新技术研究及应用由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完成该成果属于地下工程领域.
成果建立了一套不阻断交通的隧道病害定期快速调查平台系统.
主要创新点有:利用工业光源和高清工业CCD数字相机,实现高清图像的采集、存储和传输;利用CCD快速成像技术定期获取隧道衬砌表面裂缝病害,建立一套用机器视觉代替人工调查的快速评价系统;建立了公路隧道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隧道病害定期调查体系,建立隧道病害数据库,提供病害信息的查询和分析;建立病害的跟踪分析机制实现隧道衬砌表面病害的空间展布;在网格划分的基础上,提取病害的特征,实现病害的自动识别和人工干预.
成果为北京市运营隧道建立健康情况档案,确保运营隧道安全、通畅、顺达.
12973、基于随钻同孔测量的市政管网周边隐患多源评判技术创研及应用由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市政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市政管网渗漏、损伤危害周边土体隐患原位定量探测及松散范围准确判定这一难题展开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创新提出管网周边土体隐患随钻同孔测量方法,自主研发多参量土体强度定量微探技术和装置,建立了微探多参量与土体承载力定量表达式;研发了管网周边土体隐患原位诊断和疏松范围重构技术系统,创新融合多技术、多方法、细-宏观信息,达到市政管网周边土体隐患不阻断交通、数字化定量、高效探测目标.
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EI收录4篇,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2项,制订技术标准1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74、城市燃气不停输作业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装备研究由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供热与供燃气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传统停输接入方式放空管道燃气,封堵抢修等造成停气作业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展开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一种适合城市燃气管道的不停输作业方法,开发了成套作业工艺和装备,实现了不停输工况下新支线接引、泄漏点修复、失效管段替换等作业;攻克了燃气管道密封和压力平衡工艺等关键技术,实现了高压管道复杂界面的高效可靠密封;建立了管道规格和开孔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模型,实现了刀具切削、停车、安全报警、解锁全过程自动化;研制了一种管道形状适应性强、切削姿态自平衡的长寿命高能密齿新型切削刀具;开发了防腐层快速剥除装置、便携式可回收钢珠喷砂除锈装置等.
成果发表论文15篇,获专利29项,撰写专著2部,形成技术规程和作业导则3项.
成果在北京1.
95万公里燃气管网进行了成功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13075、复杂地质及环境条件下多管热力隧道非开挖综合技术研究及应用由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供热与供燃气工程领域.
成果系统地研究了复杂地质和环境条件下各种非开挖技术在热力工程中的应用,突破了系列技术瓶颈.
主要创新点有:完成国内第一条热力盾构隧道的工程设计并成功施工运行,建立结构荷载作用模型,解决支架固定等难题,填补了国内热力管道大断面盾构工艺设计施工技术的空白;开展热力暗挖技术结构研究,率先在国内提出热力暗挖标准设计和计算方法;系统开展了热力工程不同地层条件下非降水注浆工艺研究,提出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浆液注入率定量数据,形成了技术标准;开发耐久性热力机械顶管技术,成果设计并实施了国内首个长距离热力机械顶管项目;成功研发热力非开挖工程设计软件.
成果发表研究论文9篇,获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形成国家行业标准《城市供热管网暗挖工程技术规程》.
成果全面应用到北京市四大热电中心热力干线等工程中,降低工程造价约10%,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76、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产品与应用系列标准研制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领域.
成果针对套筒、灌浆料的性能与参数,及钢筋连接技术的设计、施工、检验等进行了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创新提出体积小、价格低,适合剪力墙结构小直径钢筋应用的半灌浆套筒及有关指标;明确了套筒灌浆料的关键性能指标;提出了全世界最高的接头强度要求,为保证工程质量及国产灌浆套筒连接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提出适合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接头型式检验规定;提出了细化的施工技术要求与完整的工程验收与检验要求.
成果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截至2016年,国内外应用我国国产灌浆套筒的工程项目已有数百个,建筑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生产构件近200万件,应用套筒5000万个以上.
系列标准为规范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应用提供了依据,对推动国产套筒、灌浆料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13177、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安全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消费品安全问题突出的问题,从消费品安全危害因素角度入手,着眼于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理论、技术和标准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消费品安全事故的致害机理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消费品安全风险表征方法及指标归类模式,提出了基于典型伤害情景集的消费品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模型;研制了消费品安全信息描述规范、信息采集、分析和研判等系列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了完备的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标准体系;建立了基于语义分析的多源异构消费品安全风险大数据集成方法,研发了危害识别、风险研判、趋势预测等工具及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7项,形成国家标准10项,发表SCI/SSCI/EI论文21篇,专著3部.
成果全面支撑了北京市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运用于覆盖全国31个省级、15个副省级城市的国家-省-市三级监测平台的建设,实现了1.
5万余种消费品风险监测和预警,支撑了我国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建立.
78、欧曼重卡GTL平台开发及产业化由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福田重型卡车产品技术水平较低,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整车各项性能指标远落后于欧美产品的问题,开发了欧曼重卡GTL平台.
主要创新点有:采用以整车性能开发为主线的正向产品开发管理流程和项目管理体系;率先应用可靠性预防统计分析工具,应用可靠性增长理论以及客户等效里程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了系统科学的可靠耐久性设计、验证流程;创新性的设计、集成燃油经济性相关的核心系统和模块,经过创新性集成和测试,实现整车燃油经济性的技术突破;开发了框架式高强度车身,成功突破欧洲最严格碰撞安全法规技术壁垒;开发了基于CAN技术全车控制平台化电子电器架构.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1项,形成内部技术标准13项.
成果许可福田戴姆勒合资公司,同期批量销售,到2016年底累计实现销量8.
3万台,销售收入22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及重卡行业的技术进步.
13279、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监控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研究及应用由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成果针对近年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控形势严峻,管控难度大等问题,开展了贯穿土建施工-动车调试及试运行-试运营多阶段一体化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的综合管控系统及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研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监控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实现了贯穿土建施工-动车调试及试运行-试运营多阶段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重大集成;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土建施工综合预警、设备故障聚类诊断、动调试运行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研发了救援物资智能调度、多层级协同联动的一体化应急处置决策技术;研制了一套基于开放式、跨平台、支持接口移植、面向外部机构系统互访模式的安全监控基础软件平台.
该成果获软件著作权和产品登记证18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成果已经在北京地铁成功应用,确保了首都轨道交通的安全建设和高效开通,并在天津地铁应急指挥中心推广应用,且辐射至铁路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80、通信卫星信息系统协同设计与仿真验证技术及应用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该成果属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针对我国新一代航天器性能指标高、技术跨越大、复杂程度高、载荷容量大、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开展了通信卫星信息系统协同设计与仿真验证技术的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提出了基于整星信息融合与综合决策的航天器总体设计方法,对星载信息、任务、资源进行优化调度;提出了航天器信息系统通用建模方法和中间件协同交互方法,实现了星载信息全流程的接口统一与协同设计;提出基于信息融合和相关性模型的信息测点选取和流向自动配置方法,解决了大型复杂航天器中信息测点/传感器众多但无法定量评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和信息流的星载自主故障诊断与重组方法,解决了航天器信息系统无法自主故障检测和恢复的问题.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5篇.
成果应用于我国多个航天器星载信息设计,有助于加速实现我国空间领域力量的部署,提升我国航天的国际地位.
13381、卫星导航在我国探月工程三期中技术研究及应用由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领域.
成果研制了探月服务舱GPS/GLONASS多星座高灵敏度高轨导航接收机及返回器轻小型化导航接收机,建立了半物理导航数据质量评估平台.
主要创新点有:实现-173dBW功率信号捕获和-175dBW信号跟踪(不含天线增益),相比传统低轨导航接收机灵敏度提升近13dB;提出多模加权融合与动力学模型补偿相结合的实时定轨算法,实现了多卫星导航系统高轨航天器实时联合定位定轨;提出SOPC架构的导航信号快速捕获及捕获转跟踪补偿处理技术,解决了大多普勒频移下捕获转跟踪效率低的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机电热一体设计试验分析评估跨学科多手段交叉迭代评估方法及空间环境可靠性设计措施,解决了航天器高可靠性难题.
成果获专利7项,论文10篇,软件著作权3项,产生经济效益逾数亿元,对我国高轨及深空自主导航具有重要意义.
82、木质复合材料抑烟低毒表面阻燃技术研发与应用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成果针对木质材料抑烟低毒表面阻燃技术及其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发明了一种集胶合和阻燃于一体的阻燃氨基树脂(MUF),构建了MUF/磷氮阻燃体系;建立了基于锥形量热仪的定性定量的烟气毒性评价方法,构建了模拟火灾条件下有害烟气成分与毒性关系的数学模型,揭示了磷氮阻燃剂对烟气成分的影响及机制;设计合成了多层微胶囊阻燃剂,降低了阻燃剂的吸湿性,减小了阻燃剂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创新了集阻燃/装饰功能于一体的饰面型阻燃木质复合材料,突破了防火涂料表面装饰性差的瓶颈问题.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6项,鉴定成果2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
成果先后在北京、河北、广东、浙江、吉林等省市建立了示范生产线,并应用于酒店及会展中心等重点工程,对推动木质材料阻燃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3483、京津冀环境友好生态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成果围绕环境友好生态施肥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定量了施肥的环境经济代价,建立了综合考虑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应的施肥模型;建立了施肥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和土壤酸化等的环境经济量化指标;形成了降低生态环境压力的京津冀养分调控分区管理技术,研发了植物养分快速诊断和可量化的有机肥替代新技术,集成提升了水肥一体化等环境友好生态施肥新技术,实现了环境友好的精准施肥.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63篇(SCI收录20篇),出版专著13部,制定地方标准1项.
成果在京津冀地区累计推广五千余万亩,增加农民纯收入近60亿,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84、首都农业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技术与定量评价平台一体化研发及应用由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成果针对首都农业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技术与定量评价平台一体化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研制了便携式土壤重金属传感器;建立了土壤呼吸的长光程红外光谱测量系统;创建了微量农残的表面增强击穿光谱探测方法;研制了畜禽舍有害气体传感器阵列,实现了气体排放的实时监测;研制了激光后向散射原理的畜禽舍粉尘传感器;建立了首都第一个农业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发了首都第一个系统化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和决策支持平台.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4篇.
成果共布设长期固定监测点355个,覆盖昌平、通州等10个区县,形成了首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治理、再评价的闭环链条,为《2015年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报告》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
13585、食品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医疗卫生领域.
成果针对食品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和暴露评估等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50种激素的动物源食品残留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实现了复杂食品基质中不同物理化学性质激素同时高回收率的提取净化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低基质效应;创建了复杂食品基质中典型酚类内分泌干扰物质痕量检测新技术,解决了复杂基质中壬基酚和双酚A及其类似物的准确定量难题;首次开展了中国居民总膳食和母乳中壬基酚和双酚A类化合物暴露评估研究,揭示了我国婴幼儿暴露壬基酚的健康风险.
该成果发表SCI论文34篇,SCI他引401次.
成果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技术支持,提升了国际食品内分泌干扰物检测能力,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
86、杏、李良种创制与高产稳产及加工关键技术研发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成果从杏和李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新品种选育、高产稳产关键技术和杏、李加工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杏、李种质资源库,挖掘出一批特异种质;选育出了杏、李新品种5个;研发建立了杏、李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研制出了太阳能制干设备及新工艺,开发了高质、清洁、膨化、适口的杏、李干制产品.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发表论文68篇,出版专著6本.
成果在全国主要杏、李产区广泛应用,累计推广和辐射面积近10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对首都农村经济发展、山区脱贫致富等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3687、北方乡土草资源驯化、选育及推广应用由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现代农业领域.
成果培育了一批兼具优良抗性和观赏性的草品种,建立了配套种苗繁育与管理技术体系.
主要创新点有:系统收集评价了北方乡土草资源5科25属165种3519份,明确了其生物学特性、遗传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建立了品种鉴别图、指纹图谱、分子身份证和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驯化、选育了乡土草新品系58个,审定草新品种10个,建立了引种驯化、杂交、诱变等多种育种方法相结合的乡土草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了育成新品种的播种、分株、扦插等高效繁育关键技术,突破了种苗生产技术局限.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21篇,出版专著1部,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
自2003年以来,成果已在全国10多个北方省市的100多企业引种和生产,累计推广优良乡土草种10亿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88、新型多重PCR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应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卫生检验学领域.
成果针对多重PCR方法局限性及我国传染病病原学快速筛查的迫切需求,对国外技术原理进行整合性创新,在国内外首次将TSP概念应用到多重检测中,建立了一种新型多重PCR技术平台.
主要创新点有:在设计上采用嵌合引物引导和通用引物主导的温度转换扩增策略,以全自动毛细管电泳做为终端检测系统提高检测通量和灵敏度;采用自主研发的PathoMPSTM软件系统智能分析多重PCR产物提高结果判读准确性,克服了传统多重PCR过程中的扩增偏爱性和通量局限性;研制了11个针对不同病原的多重PCR检测试剂盒;研发了9个针对不同疾病相关病原的多重PCR检测方法.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相关文章33篇,其中SCI文章13篇,具有经济、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等特点,在全国疾控系统、食品安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满足了我国不同层次疾控机构对症候群相关病原检测技术的迫切需求.
13789、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关键技术与整合策略研究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妇幼卫生学领域.
成果以减少儿童因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为目的,在预防母婴传播关键技术与整合策略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首次建立"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进行了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疫情评估及流行病学分析;制定了并推广应用适合我国国情预防母婴传播关键技术;建立了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整合检测的策略、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与常规妇幼保健服务相结合的策略,以及与传染病综合防治工作整合的策略;了解了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贫血现状,掌握了高流行地区艾滋病感染育龄生殖健康相关状况,明确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耐药基因分布及亚型;揭示5岁以下艾滋病暴露儿童的生存状况,评估了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结局及所生儿童健康状况.
该成果已在全国所有县区应用,5年内避免约5600名儿童艾滋病感染、约15600名儿童梅毒感染,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已成为我国预防母婴传播领域的行业标准.
90、北京市人感染禽流感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该成果属于流行病学领域.
成果针对禽类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瓶颈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开创性建立覆盖人、禽等各类宿主、不同病例来源,不同疾病特征的人感染禽流感监测体系;建立包括禽流感在内的新型流感快速鉴定分析技术体系;率先发现并报道了具有广泛疾病谱的H7N9禽流感病例;率先对我国北方地区禽流感高危人群的感染风险作出了定量评价;首次发现了IL-6SR、IL-12等具有保护性作用的细胞因子,首次发现重症病例特征性的"细胞因子风暴"不存在于轻症和无症状病例中;首次系统评价了禽流感发生及导致大流行时的生态学关键影响因素,率先揭示了气候因素等对人感染禽流感发生发展的影响.
该成果发表论文29篇,其中SCI论文16篇,完成禽流感风险评估报告16份,建立的监测体系成功应对了2013至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及各种新型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源.
13891、脊柱退行性疾病智能防控系统构建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骨外科学领域.
成果形成脊柱退行性疾病预防-诊疗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模式.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脊柱退行性疾病诊疗智能警戒系统和预后智能评估系统,实现患者的精确智能化管理;构建了脊柱退行性疾病研究队列,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技术,研发了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可定性筛选高危人群并定量评估其患病风险;基于积水潭骨科研究联盟,形成预防-诊疗一体化的多层级脊柱退行性疾病智能防控系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参与制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规范》和《计算机导航辅助脊柱外科手术指南》;在5省市健康管理基地依托当地的联盟医院,初步形成了"联盟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共同参与、我院脊柱外科医护远程指导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健康管理模式,惠及西安、杭州、哈尔滨、安阳和南宁5个地区的31个社区的居民,同时促进不同地区医疗质量均质化进程.
该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论文141篇,其中SCI论文42篇,培养博/硕士93人.
92、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雌激素合成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妇科学领域.
成果创新性揭示了调控内异症雌激素合成通路关键酶和受体的重要因子及相关机制.
主要创新点有:在国际上首先将甲基化引入SF-1基因的调控,为进一步研究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发现细胞因子PGE2和IGF-1致使内异症中关键酶芳香化酶和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及雌激素受体亚型β(ERβ)活性增强的重要机制,及二甲双胍通过抑制酶活性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保护作用;在基础研究上揭示了不孕患者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应用生育指数EFI评估生育能力,指导生育计划和策略,为内异症合并不孕患者寻找新药物治疗分子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为患者术后助孕时机和策略的选择提供临床指导.
该成果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论文23篇,SCI他引483次,10篇代表性论文他引212次,受邀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报告16次,获得国内外大会优秀成果奖励7次,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与关注.
13993、口腔硬组织的生物再生及其关键调控机制研究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该成果属于口腔矫形学领域.
成果针对"如何实现口腔硬组织生物再生的调控",从基于干细胞的口腔硬组织生物再生和生物矿化再生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揭示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乙酰转移酶等表观遗传学因素在干细胞成骨向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发现支架或植入材料表面纳米形貌可调控hASCs的成骨向分化,阐明其表观遗传学机制;研发具有促成骨功能的仿生涂层或支架材料;发现小分子药物辛伐他汀可促进SDF-1趋化自体骨髓MSCs到达缺损部位,并可促进MSCs成骨分化而修复骨缺损;发现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同种异体hASCs对骨质疏松的再生治疗作用;发现葛根素、锌元素等具有促进MSCs成骨并起到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创新性实现了纳米羟基磷灰石(HA)在纤维内的有序排列,模拟了天然骨矿化胶原的微纳拓扑结构;将"bottom-up"仿生再矿化技术应用于牙本质再矿化,为应用仿生矿化原理实现牙体硬组织再生和修复奠定基础.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著36篇,其中SCI论文28篇,SCI他引408次.
94、复杂性肛瘘微创手术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普通外科学领域.
成果在国际上创新性提出ADM肛瘘栓填塞和LIFT-plug微创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理念,有效推动肛瘘治疗技术的发展.
主要创新点有:创新性设计LIFT-plug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新术式,术后不影响肛门功能,伤口愈合时间22天,治愈率94%,并提出了LIFT-plug的手术适应症、禁忌症和手术操作技术细节,已经在全国推广应用;首次采用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dermalmatrix,ADM)肛瘘栓填塞治疗肛瘘,平均手术时间20分钟,无肛门功能损伤,伤口愈合时间2周;提出了肛瘘微创手术治疗的理念,即从切开性、创伤性和破坏性转变为修复性、微创性和保护性的理念转变;首次开展联合高压氧-ADM,纳米银-ADM复合材料和脂肪干细胞联合ADM治疗肛瘘动物模型的系列研究,为推动肛瘘微创技术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该成果发表论文20篇,SCI文章7篇(影响因子25.
383分),主编、参编专著12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28次,共举办10次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以多种形式将新技术向全国推广.
14095、自身免疫肝病自身抗原抗体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肝病自身免疫病学领域.
成果系统阐述了自身抗原抗体、自身免疫肝病在诊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升了临床诊断能力.
主要创新点有:系统报告了多种自身抗体在AILD和其他肝病中的分布和诊断价值,使临床诊断能力显著提高;在国际首次报告发现三种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新自身抗原,建立相应抗体检测方法证明其有诊断特异性,丰富了AILD自身抗体谱;研究可溶性肝抗原(SLA)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在国际首次报道AIH患者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其通过TH1途径参与AIH发病机制,以AIH靶抗原基因免疫基因敲除小鼠,建立了拟人化AIH动物模型,为发病机制研究创造了更好条件;国际首次大样本报道中国PBC患者的遗传易感基因(DRB1*08等)保护基因(DQB1*03:01等)及生存影响因素,国际首次报告中国PBC患者B细胞免疫组库的克隆特征,发现独有克隆并分析与IgM升高相关,充实了我国PBC的自然史和免疫学特征.
该成果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获发明专利1项,主办自免肝病国家级学术会议9届,其应用推广提高我国本领域诊治水平.
96、噬血细胞综合征快速诊断体系和挽救治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血液病学领域.
成果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LH)发病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可靠、宜于临床应用推广的HLH快速诊断体系,独创性的DEP方案成为难治/复发HLH的有效挽救治疗手段.
主要创新点有:NK细胞活性检测方法是一种通过新型的荧光细胞构建与流式细胞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检测NK细胞活性,在此基础上,联合细胞因子谱筛查、基因测序和碱基损伤检测等技术手段构成了完整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快速诊断体系;独创的DEP挽救治疗方案以脂质体多柔比星、依托泊苷和甲基强的松龙为核心,应用于标准方案诱导治疗失败的HLH患者,取得了高达75%的二次缓解率.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3项,参与国际学术交流12次,国内学术交流60余次.
以该技术为核心建立的HLH快速诊断体系在全国多家医院进行临床应用,显著提高了HLH的诊断水平.
14197、提高肝移植救治肝衰竭疗效的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器官移植外科学领域.
成果针对肝移植救治肝衰竭关键技术开展了集成创新研究,明确了乙肝主动免疫重建在预防乙肝病毒再感染方面的作用与临床前景,阐明了外科肝移植技术在乙肝病毒相关肝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主要创新点有:突破了急性肝衰竭肝移植手术禁忌,使急性肝衰抢救成功率达到了80%;建立了亲属活体肝移植救治急性肝衰竭的技术规范,为解决供体短缺做出了有益探索;建立了肝移植抢救急性肝衰竭的绿色通道,通过肝病内科→人工肝→ICU→肝移植的无缝连接和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保护的实践,在北京市最早建立了抢救急性肝衰竭的多学科协作团队;首次证明了GSK3β-PPARα-自噬分子信号通路在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为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首次通过谱系重编程技术从人成纤维细胞分化出具有真正功能作用的人类肝细胞并大量生产,为干细胞技术治疗急性肝衰竭和各种肝病奠定了重大基础.
该成果发表文章58篇,其中SCI论文17篇,通过乙肝主动免疫重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建立了经济高效的新选择.
98、适合中国女性的乳腺癌筛查、早诊体系建立及应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肿瘤预防学领域.
成果系统研究我国女性乳腺癌流行病学特点、乳腺癌筛查模式、早诊技术路线及卫生经济学分析等,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乳腺癌筛查、早诊体系.
主要创新点有:明确中国女性乳腺癌高危因素,即年龄、体重指数高、乳腺良性疾病史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PUMCH乳腺癌危险度预测模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模式,即超声为主、钼靶为辅的筛查流程,提高了乳腺癌早期诊断比例,为乳腺癌早期诊断提供合理标准的流程;开展超声或钼靶引导术前定位乳腺病变切除活检术式,能够准确定位并完整切除相关病变,尽早发现乳腺癌;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教,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宣教科普网络,宣传筛查理念,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该成果发表论文145篇,其中SCI论文38篇,主办国际会议2场,国内会议22场,在全国多家医院及医疗中心进行推广应用,累计获益女性超50万人,为我国乳腺癌防治事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4299、早期乳腺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规范化及推广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肿瘤治疗学领域.
成果深入研究影响我国早期乳腺癌治疗的关键因素,解决了外科微创、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技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最佳治疗模式.
主要创新点有:牵头开展早期乳腺癌综合治疗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使我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达到83%,将中国早期乳腺癌保乳率提高至19.
5%;牵头制定了卫计委《乳腺癌诊疗规范》,建立7家以"三甲"医院为中心的乳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基地;率先在国内开展早期乳腺癌术中放疗技术,局部复发率为2.
9%;规范了乳腺癌综合治疗模式,强调精确、个体化放疗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率先在国内开展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三维放疗技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在国内建立分子病理诊断技术规范,开展乳腺癌病理诊断全流程指控,确保病理诊断质量;率先在国内针对隐匿性病变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
该成果发表论文90篇,其中SCI文章22篇,连续10年举办全国乳腺癌规范化治疗培训班及研讨会向全国推广,直接培训3000余人,提高我国早期乳腺癌治疗水平.
100、规范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神经病学领域.
成果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特点,展开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创新性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标准化流程,并在实际应用中优化;探索国产一类新药正丁基苯酞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人群的的二级预防作用;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长程随访硬软件系统,对影响脑卒中功能预后和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为相关医疗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该成果发表SCI文章19篇,主编科普书籍3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50余次.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标准化流程"在全国超过100家医院逾100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推动了以首都为中心覆盖全国的规范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体系的建立,使得我国该领域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143101、自身抗体临床推广普及应用、检测质量保证及转化医学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领域.
成果在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围绕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推广普及、检测质量保证和自身抗体转化等四方面开展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国内首次将多项新自身抗体用于自身免疫病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并将具有预警价值的自身抗体用于健康体检,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多种自身抗体谱检测相关质量管理工作,持续多年开展公益性自身抗体检测室间比对工作,构建9家覆盖全国的自身抗体检测标准网络示范实验室,提升我国自身抗体检测质量管理体系;首次将高通量蛋白芯片技术应用于筛选白塞病和神经精神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新的自身抗体研究;率先开展PBC的蛋白组学研究.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49篇,其中SCI论文27篇,主持并出版专著1部,在全国3833家医院开展巡讲培训班,培训医师16047人,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技术在全国推广普及.
102、乳腺癌切除后乳房缺损的微创化与精细化修复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整形外科学领域.
成果通过乳房再造技术的精细化和微创化,实现自体乳房再造效果的最大化和创伤的最小化,提升了我国乳房再造的普及率与技术水平.
主要创新点有:针对乳房再造的经典手术方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技术",提出腹部皮瓣的血管重构概念,通过重构静脉增流方式,增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解决了已往皮瓣远端坏死率较高的技术难题;通过内窥镜辅助改进"背阔肌肌瓣转移乳房再造技术",避免了背部切口瘢痕,大大减少了背阔肌肌瓣乳房再造的供区损伤;将组织外扩张技术与水动力脂肪采集技术联合应用于自体脂肪移植乳房再造,提高了自体脂肪全乳房再造成功率;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对乳房缺损程度进行准确评估,使乳房再造的手术设计与过程更加精准.
该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8篇,相关技术标准已被纳入国内第一部《乳腺癌切除后乳房再造临床技术指南》,连续三年举办"北京内窥镜辅助解剖形假体隆乳高级培训班"及"内窥镜隆乳专家培训班",推动了内窥镜技术在首都整形行业的应用普及.
14410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关键技术体系的构建与临床应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心血管外科学领域.
成果构建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关键技术体系,现已成为全球最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治疗中心.
主要创新点有:突破传统手术切除范围,右侧在右冠窦中点右方2-3mm,向左冠窦方向10-12mm,至二尖瓣前交界,纵行切除长度达二尖瓣乳头肌根部和心尖,长度50-60mm,切除膜部室间隔下方的后间隔位置的肥厚心肌,彻底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且围手术期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国际上首次提出左心室异常肌束解剖分类并切除病变肌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和降低二尖瓣的手术干预率;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合并中量二尖瓣反流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不需要对二尖瓣进行干预,仅仅依靠切除足够的室间隔心肌切除即可以解除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从而消除二尖瓣反流;构建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综合评价体系,指导患者术前优化选择、术中术者操作和术后远期随访监测.
该成果发表论著26篇,其中SCI论文7篇,相关技术在国内二十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填补了各地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的空白.
104、滋肾活血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承创新与基础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中医内科学领域.
成果凝炼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有效方,通过临床基础研究阐述该方安全有效性及多作用靶点.
主要发现点有:传承创新研究,通过采集国医大师刘志明诊疗信息,凝练刘志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独特理论,原创有效经验方——通阳活血方;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通阳活血方能明显改善SSS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心率,延缓患者安装起搏器时间,明确通阳活血方治疗SSS的安全及疗效性;多层次基础研究,从整体、细胞、分子、基因及电生理等不同层面,分别对通阳活血方进行在体、离体研究,并研究方中有效组分,揭示该方治疗病窦的多作用靶点机制.
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该方广泛应用于病窦患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145105、解郁活血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临床与机理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中医妇科学领域.
成果提出"解郁活血"抑制EM(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复发,并从理论基础、核心病机、治则治法、临床疗效、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中医药抑制EM复发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理论与有效治法.
主要创新点有:通过古代文献梳理,提出"郁"与EM存在相关性;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明确EM中医证候要素及分布规律研究;临床研究验证了"解郁活血"抑制EM复发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形成了中药抑制EM保守术后复发的有效治法和核心方药,创新性提出内膜增厚为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具有复发风险的EM大鼠模型.
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2项,成果已在国内2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06、贺氏火针疗法及临床应用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完成该成果属于针灸学领域.
成果采用特制针具经加热烧红后刺入人体的腧穴或患处,以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是"温通法"理论的核心内容.
主要创新点有:创立贺氏火针疗法理论;研制了创用系列贺氏火针针具,以金属钨为主要材料,制作了不同特点的火针针具,包括粗、中粗、细、平头、多头、三棱火针六种;首次开展火针针具研究,通过对贺氏火针的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测量火针加热过程和针体移动过程中的针体温度变化情况,为火针材料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该成果发表临床研究论文336篇,代表性论文28篇,他引591次,制定了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2部分:火针》,出版《针具针法》、《贺氏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火针疗法图解》等专著7部.
贺氏火针疗法已被国内190家医院使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146107、青石止痒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的临床应用研究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中医外科学.
成果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等特色优势,且可以避免激素长期应用的依赖和局部皮肤萎缩等问题.
主要创新点有:证实青石止痒软膏[曾用名"甘石青黛膏"]临床疗效可靠,证实青石膏能够通过抑制或拮抗皮损组织中LTB4、CysLTR、抑制KC增殖和抑制Bacl-2蛋白表达,促进Bax蛋白表达起到减轻局部炎症,控制皮损厚度等作用,同时通过抑制神经多肽P物质以及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达到止痒的目的,可作为治疗的有效药物应用于临床.
临床安全性研究结果证实青石止痒软膏组方安全科学,适用性好,是理想的神经性皮炎、湿疹外用药.
成果通过8年多免费发药的公益研究方式进行了多中心的应用,取得临床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也减轻了无数患者的疾病的痛苦,获得良好的社会公益效果.
108、钴基合金可降解涂层支架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由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该成果研制出一种钴铬合金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兼具永久高分子载体药物支架的有效性和裸支架安全性.
主要创新点有:采用钴基合金支架(L605)表面微处理技术提高涂层质量,解决了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的涂层牢固度和完整度问题;设计出一种新型支架结构,最佳匹配L605的钴铬合金基体和可降解药物涂层,实现了支架结构和支架平台及药物涂层的耦合设计;研制出钴基合金的力学性能处理技术,通过对L605进行管材的特殊热处理,实现了L605支架极致薄壁,解决了L605高回弹的力学问题.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6项.
成果研制的钴基合金可降解涂层支架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兼备裸支架的安全性和永久高分子药物支架的有效性.
成果产品已投放市场三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7109、外科生物补片的产业化由北京佰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该成果属于生物医药领域.
成果攻克了心胸外科补片和神经外科补片难题,全面开展"从头到脚"的外科软组织修复材料产品实施.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使用配位化合物与生物组织胶原蛋白分子上的游离羧基交联的化学改性新方法,去除了动物组织中细胞肌细胞碎片、可溶性蛋白与核酸、去除磷脂以及部分粘多糖等组织基质和非结构组织蛋白,从而去除组织的免疫原性,使人类机体不再对动物组织产生识别和排异;根据植入的部分和组织修复的需要,设定了改性的动物组织交联度,实现了原位软组织自我修复的最佳效果,满足了治愈病变组织的需要,提高了组织稳定性与抗钙化作用.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
成果历经十余年的临床应用,通过了近50万患者的植入验证,填补了国产高端生物组织工程材料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空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110、高风险抗生素品种质量提升与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由北京市药品检验所完成该成果属于生物医药领域.
成果针对高风险抗生素品种的质量控制问题,建立了全面现代化的分析与质量评价手段,解决了质量控制中的难题,制定了创新、先进的药品标准.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并提高了阿奇霉素原料药、口服制剂及注射剂标准;建立了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有关物质新分析方法及新发现杂质研究;发现了硫酸卡那霉素新晶型,建立了原料与制剂新质量标准;建立了硫酸依替米星有关物质新分析方法并对新发现杂质进行了研究;解析了莫西沙星原料及片剂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制定国家标准6项,成果已在北京辖区的北京双鹤、首儿药厂、太洋药业等企业开展应用,促进了产品的质量提升与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
148111、2200种微生物蛋白谱数据库及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由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生物医药领域.
成果建立了2200种微生物蛋白指纹图数据库及全球首个微生物质谱云中心,实现了2200种微生物在培养后5分钟内快速鉴定的飞行时间质谱系统.
主要创新点有:建立了2200种的微生物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弥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集成了国内首台商业化微生物鉴定质谱系统;开发了微生物蛋白指纹图谱的动态非线性比对算法和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建立了微生物样本处理、仪器操作、信号处理及数据分析的SOP流程;开发了可高效萃取特征性蛋白的微生物全细胞蛋白组提取试剂;开发了用于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单个样本校准的内标试剂.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4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成果已在30余家医院及科研单位开展应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112、适用于集成的定向输出半导体微腔激光器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半导体器件与技术领域.
成果揭示了多边形微腔中高品质因子模式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单端和多端波导输出微腔激光器的方法,并采用平面工艺研制出所设计的器件.
主要发现点有:建立正多边形光学微腔的模式分析理论,提出并实现了定向输出正多边形半导体微腔激光器,解决了微腔激光器定向输出和集成化难题;建立了复杂光学微腔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平台,基于数值模拟发现了微腔中模式耦合现象,探明了模式损耗机制及控制方法;揭示微腔激光器中模式竞争机制,实现微腔激光器的激射光谱调控.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110篇,他引900次,并受邀在J.
Phys.
D、Semicond.
Sci.
Technol.
等刊物发表综述.
149113、高性能隧穿磁电阻磁敏传感器的材料、物理与芯片应用基础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电子通讯领域.
成果系统研究了新型磁隧道结(MTJ)材料、准一维复合结构磁性纳米线和纳米管及其磁敏传感器的芯片设计,并开展了相关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发现点有:研制出4种结构类型的磁电阻磁敏传感器原型器件,并制备出全桥式TMR磁敏传感器芯片;通过理论计算研究提出Mg插层可以增强磁性隧道结的隧穿磁电阻比值,有利于提高磁敏单元对磁场响应的灵敏度;制备出非晶Al-O、准单晶MgO和有机分子作为势垒层和CoFeB、[Pt/Co]N多层膜等作为铁磁电极的磁性隧道结及其磁敏感单元材料;系统研究了Fe、Co、Ni、CoFe、NiFe、CoPt、CoFeB等准一维单质或合金磁性纳米线及纳米管材料,探讨了形状各向异性、磁偶极相互作用和尺寸效应等对磁电功能特性的影响,为发展准一维磁敏传感器件提供了一类自组装材料和应用基础.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276篇,总影响因子755,他引2040次.
114、纳米材料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完成该成果属于纳米材料领域.
成果发展了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实验方法,在原子尺度原位观测表征纳米结构及其性质.
主要发现点有:在原子尺度原位观察到二维层状材料二硫化钼中由于锂离子嵌入而导致的相转变,揭示了嵌锂诱导结构相变的原子机制;在原子尺度观测到二氧化铈薄膜中氧空位的形成和传输动力学过程,发现电场驱动下二氧化铈发生电还原现象,提出电场辅助降低二氧化铈催化剂工作温度的方法;原位实时观测介质中银离子传输和银纳米团簇电化学传质过程,揭示了阳离子型忆阻器的一种微观工作过程和物理机制;实验上首次实现了碳纳米管电输运性质和手性指数对应关系的定量测量,深入认识了原子结构和电极界面接触状况对碳纳米管电输运特性的影响;实现了单根纳米管场电子发射性质的测量,并原位测量电子发射端表面功函数与纳米管结构特征及场发射几何参数;实现了单根半导体纳米线的操纵和光、电、力性质测量,原位获得半导体纳米线光电性质与结构和外场的关系.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44篇,总影响因子337.
6,他引1210次.
150115、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植物营养学领域.
成果以施肥制度长期监测试验为平台,针对我国主要类型土壤、气候和种植制度,深入探究了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回答了一系列有关施肥制度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大科学问题.
主要发现点有:经长期N、NK、NP、PK、NPK不同施肥作物产量监测研究,总结出我国大部分土壤类型对应肥效显效时间,为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系统揭示了我国主要类型土壤、气候和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容重、pH及微生物多样性等长期演变规律,不同施肥制度养分吸收、利用及其环境效应,提出了我国主要类型土壤维持磷、钾平衡的肥料养分投入量化指标,找出了不同施肥制度影响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养分限制因子,建立了施肥制度土壤功能退化修复技术;系统揭示了潮土不同肥料类型和施肥制度作物产量与品质演变规律、土壤培肥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初步建立了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实现高产、培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高效施肥理论体系.
该成果发表论文和著作157篇,论文累计引用6242次,总影响因子330.
7.
116、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分析方法由清华大学完成该成果属于公共管理领域.
成果构建基于国情的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分析体系及方法,揭示了我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经济安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主要创新点有:构建了国家经济安全分析新模型新方法,提出战略资源安全经济福利模型方法,构建产业安全重点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方法,构建金融安全模糊类比推理的商业银行早期风险识别预警方法,构建了"基于短边部门的战争对一国经济的破坏的估算方法";提出了国家经济安全领域的新理念,将环境损失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指数纳入生态环境与经济安全关系;提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体系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八大机制与制度建议等.
该成果获软件著作权4项,相关研究既揭示了我国现存的重要的经济安全问题,又初步搭建了基于国情的经济安全理论体系,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有效支撑了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分管的经济安全管理工作.
151117、多维度光信号的低噪放大及灵活信号处理研究由北京邮电大学完成该成果属于光纤通信技术领域.
成果面对多维度灵活光信号处理技术需求的紧迫性,针对多维度信号的产生、放大及接收展开了全面研究.
主要发现点有:提出了基于光子集成InP光调制器的灵活多维度光信号产生理论,解决了传统数模转换芯片对光信号的速率限制,采用新型信号处理技术能有效降低减轻离散组件的复杂性,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增加多维度光信号的传输距离;提出了基于拉曼以及参量混合过程实现全光信号的宽带、低噪放大理论,发现了通过数学模型优化来降低宽带光信号拉曼及参量放大噪声的变化规律,极大促进了未来全光网络的建设和"光纤到户"的实施;提出了动态灵活的高效光信号处理模型,解决了相干光通信中接收端过于复杂的信号接收装置的技术难题,提出了通过相位连续追踪和子载波直接迭代编码,实现低复杂度、灵活可靠的信号均衡处理算法;在相干光传输系统中有效的克服了系统中的相位噪声和非线性相位畸变,适用于目前绝大多数高速相干传输系统,改变了传统光信号不灵活的处理方式.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143篇,总影响因子208,他引457次.
118、《漫画脑卒中》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单位完成该成果属于神经病学领域.
成果将25年的脑卒中防治经验通过漫画问答的形式,结合专业前沿及大众需求,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科普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让百姓明白脑卒中发作时的症状,尽早得到救治,挽救病人生命.
主要创新点有:打破了传统医学科普的文字描述方式,在脑血管病领域尝试了漫画这一生动、形象、有趣的科普形式,是我国脑血管病领域首部由临床医学专家全程创作、专业漫画家完成绘画的漫画类科普书籍;回答250个临床中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形象解释深奥的医学概念,语言轻松诙谐;内容系统全面,数据权威,覆盖基础临床、内科外科、康复护理.
该成果于2015年10月出版,第1版大陆共发行60000册,2016年底进行了再版,大陆首次发行10000册,以版权输出形式在中国台湾首次发行1000册,为提高群众的脑卒中防控意识、降低脑卒中的危害做出了积极贡献.
152119、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炭基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由北京化工大学完成该成果属于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
成果围绕提高负极材料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开展了材料结构设计、形态控制等一系列研究.
主要发现点有:提出了合成核壳型炭包覆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新途径——共炭化方法,实现多种纳米炭材料和炭/纳米金属复合材料的大量制备,阐明氧化作用下纳米金属在碳壳限域空间内的扩散、逸出机制,获得扩散模型及空心核壳结构的控制方法,确立碳壳限域空间及空心结构对电极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设计出多种适于Li+嵌入/脱出的新型高性能炭负极材料,明晰了材料形貌、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的构效关系;开展了石墨烯纳米片的制备、组装以及石墨烯/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合成及储锂性能研究,确立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共价键作用,阐明该作用力对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性能和长周期循环稳定性的促进机理;提出石墨烯/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在长周期循环中储锂容量升高的新机制——粉化纳米粒子与石墨烯片层间的交互作用.
该成果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35篇,他引1610次,总影响因子212.
09.
#年终感恩活动#华纳云海外物理机688元/月,续费同价,50M CN2 GIA/100M国际大带宽可选,超800G 防御,不限流华纳云成立于2015年,隶属于香港联合通讯国际有限公司。拥有香港政府颁发的商业登记证明,作为APNIC 和 ARIN 会员单位,现有香港、美国等多个地区数据中心资源,百G丰富带宽接入,坚持为海内外用户提供自研顶级硬件防火墙服务,支持T B级超大防护带宽,单IP防护最大可达...
关于CYUN商家在之前有介绍过一次,CYUN是香港蓝米数据有限公司旗下的云计算服务品牌,和蓝米云、蓝米主机等同属该公司。商家主要是为个人开发者用户、中小型、大型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核心网络云端部署服务,促使用户云端部署化简为零,轻松快捷运用云计算。目前,CYUN主要运营美国、香港、台湾、日本、韩国CN2线路产品,包括云服务器、站群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等。这次看到CYUN夏季优惠活动发布了,依然是熟悉的...
Virtono最近推出了夏季促销活动,为月付、季付、半年付等提供9折优惠码,年付已直接5折,而且下单后在LET回复订单号还能获得双倍内存,不限制付款周期。这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国外VPS主机商,提供VPS和服务器租用等产品,商家支持PayPal、信用卡、支付宝等国内外付款方式,可选数据中心包括罗马尼亚、美国洛杉矶、达拉斯、迈阿密、英国和德国等。下面列出几款VPS主机配置信息,请留意,下列配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