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的工农业发展的数据和资料是什么?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改变四川交通的极端落后面貌,十分重视四川交通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铁路、公路、内河和民航的建设。
建国以来,四川交通建设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这一时期四川交通建设以恢复旧线和建设新线为主,又特别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铁路新线的修筑上。
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1957年底宝成铁路全线交付营运;修建了川藏、成阿、宜西、渝南等骨干公路;并重点整治了川江航道,特别是川江的宜宾—重庆段;民航方面,除恢复原有航线和修复、改建、扩建机场外,又开辟了重庆和成都到首都北京的航线以及成都到拉萨的航线。
此期间四川交通建设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步子稳和投资效益高,对迅速改变四川交通落后面貌产生了很大作用。
“二五时期”。
为适应当时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四川交通建设曾出现了一个“全民动手,遍地开花”的热潮。
1958年川黔铁路破土动工,随后内昆铁路开始建设,与此同时,省内许多地方还掀起了地方办铁路,厂砖建专用线的热潮。
公路建设方面,县、道公路和大道发展很多很快,社会上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运输工具增加了很多。
这阶段交通建设的积极成果是,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路线向新兴工矿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延伸,因而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全省运网布局的日趋合理。
这阶段交通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各地交通建设多为一轰而上,并非量力而行,既缺乏长远规划和全盘考虑,又不讲究经济效益,因而新建线路质量差,重复建设和有始无终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造成不少“后遗症”。
“三线建设时期”。
国家建设重点转向内地,四川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随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和外地大批重点厂、矿、国防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迁入四川,全省的交通建设重点也移到以修筑成昆铁路和金沙江渡口段河道为主的川西南地区运网的建设上。
“四五”“五五”时期。
省境内除有少数新线(如襄渝铁路)在继续进行建设外,四川交通建设重点主要放在对已有线路的技术改造和运输工具、设备的更新上。
继宝成线1975年实现全线牵引电气化之后,成渝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也于1985年完工;省内大部分干线公路已加铺了黑色路面;川江已实现了航标灯电气化,重庆等港口的设施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客货吞吐量增加;民航扩建了成都双流等机场,增加了客机和增开了航班。
进入80年代以来,四川交通运输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动向:除中央和省交通部门外,地方交通部门以及非交通系统的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纷纷集资集股,新建或扩建线路,购置车辆船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本地区的交通运输紧张问题。
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讲求实效的全民办交通的热潮。
从1950年到1988年,四川交通运输建设投资总额达108.71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2.4%,其比重仅次于工业,居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的第二位。
从交通系统内部来看,对铁路建设
投资最大,达62.88亿元,占全省交通建设投资的57.8%。
从目前来看,四川在全国是交通运输有一定发展的一个省。
就运输线路长度来说,四川铁路、公路、内航通车或通航里程占全国运网总里程的6.67%。
其中,铁路营运里程约占全国5.1%,低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而高于其余省区;公路通车里程占全国9.45%以上,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内河航道里程约占全国7.93%,仅次于江苏、广东、浙江、湖南等省。
但从铁路网密度和客货运量等来看,四川交通运输的发展程度则比较低。
四川铁路网密度为48.0公里/万平方公里,低于全国70.3公里/万平方公里的水平,在各省区中列倒数第六位;公路网密度列全国第二十位。
四川各种运输工具的客运量虽然占全国总客运量的8.18%,但旅客周转量只占全国的5.84%;货运量占1.10%,而货物周转量仅占全国的1.78%。
全国平均每人年旅行次数为6.76次,而四川只有5.89次。
什么是非农数据
非农数据包涵的重要数据有∶非农就业人数净变动,失业率,制造业就业人数,平均时薪。
非农就业报告反映的剔除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每月就业变化。
非农就业人数是最受市场关注的就业指标,被认为是美国最全面权威的就业数据。
鉴于劳动力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这使得非农数据相当重要。
参考资料: /
农业大数据具体是指什么?农业哪方面?
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高寒,形成河谷农业类型,农业区有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形成高寒牧业类型。
由于地势高,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高于4500米的地方最热月平均温度不足10℃,无绝对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
牧畜以耐高寒的犛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
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
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
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
如何构建农业的数字资源体系?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构建农业数字资源体系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落地 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明确推进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重点任务。
报道称,农业部负责人表示,农业大数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此,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应用成效为检验标准,找准切入点。
当前,结合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现状和需求,应当主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业大数据的“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国家农业大数据平台、重要信息系统等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安装在田间地头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农业数字资源体系,需要全面提升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利用、安全保障等能力,加强农业大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农业数字资源体系。
现在最基础、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没有数据这个最大“短板”。
最后按照网络安全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落实的要求,全面加强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同时,要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重大舆情监测能力。
农业大数据怎么结合农产品监测预警
中国三农网(zg3n)为您解答:农业大数据是通过广泛收集信息,比如苹果,会收集最近几年苹果产量、种植情况、销售情况、市场需求、苹果灾害、气象信息等等相关信息,来为今年甚至明年的苹果生产做预测和推断,通过这种判断来为农产品生产进行虫害预警、气象预警、市场销售预警等等。
大非农是什么意思?大非农数据是什么意思
大非农指的就是非农业就业人口的数值,而做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我们指的非农通常都是美国的数值。
大非农数据是非农业人口(工业和服务业人口)的就业情况,主要为两方面的数据:非农业人口就业数和就业率,同时公布的还有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