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网络体系结构有哪些?
是指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拓扑提供标准。
它广泛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送层、对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描述网络的结构,它的规范对所有的厂商是开放的,具有知道国际网络结构和开放系统走向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总线、接口和网络的性能。
目前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有FDDI、以太网、令牌环网和快速以太网等。
从网络互连的角度看,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要素是协议和拓扑。
网络体系结构 Network Architecture ↑
Network Architecture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定义计算机设备和其他设备如何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允许用户共享信息和资源的通信系统。
存在专用网络体系结构,如IBM的系统网络系统结构(SNA)和DEC的数字网络体系结构(DNA),也存在开放体系结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开放式系统互联(OSI)模型。
网络体系结构在层中定义(参见“分层体系结构”)。
如果这个标准是开放的,它就向厂商们提供了设计与其他厂商产品具有协作能力的软件和硬件的途径。
然而,OSI模型还保持在模型阶段,它并不是一个已经被完全接受的国际标准。
考虑到大量的现存事实上的标准,许多厂商只能简单地决定提供支持许多在工业界使用的不同协议,而不是仅仅接受一个标准。
分层在一个“协议栈”的不同级别说明不同的功能。
这些协议定义通信如何发生,例如在系统之间的数据流、错误检测和纠错、数据的格式、数据的打包和其它特征。
基本结构如图N-9所示。
通信是任何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目标。
在过去,一个厂商需要非常关心它自己的产品可以相互之间进行通信,并且如果它公开这种体系结构,那么其它厂商就也可以生产和此竞争的产品了,这样就使得这些产品之间的兼容通常是很困难的。
在任何情况下,协议都是定义通信如何在不同操作的级别发生的一组规则和过程。
一些层定义物理连接,例如电缆类型、访问方式、网络拓朴,以及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之上进行传输的。
向上是一些关于在系统之间建立连接和进行通信的协议,再向上就是定义应用如何访问低层的网络通信功能,以及如何连接到这个网络的其它应用
如上所述,OSI模型已经成为所有其它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进行比较的一个模型。
这种OSI模型的目的就是协调不同厂商之间的通信标准。
虽然一些厂商还在继续追求他们自己的标准,但是象DEC和IBM这样的一些公司已经将OSI和象TCP/IP这样的标准一起集成到他们的联网策略中了。
当许多LAN被连接成企业网时,互操作性是很重要的。
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技术来达到这一目的,其中包括在单一系统中使用多种协议或使用可以隐藏协议的“中间件”的技术。
中间件还可以提供一个接口来允许在不同平台上的应用交换信息。
使用这些技术,用户就可以从他们的台式应用来访问不同的多厂商产品了。
校园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结构图如下:
由网络节点设备和通信介质构成的网络结构图。
网络拓扑定义了各种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设备和其他设备的连接方式。
换句话说,网络拓扑描述了线缆和网络设备的布局以及数据传输时所采用的路径。
网络拓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如何工作。
扩展资料
星型网络拓扑结构的一种扩充便是星行树,如左图所示。
每个Hub与端用户的连接仍为星型,Hub的级连而形成树。
然而,应当指出,Hub级连的个数是有限制的,并随厂商的不同而有变化。
树型结构是分级的集中控制式网络,与星型相比,它的通信线路总长度短,成本较低,节点易于扩充,寻找路径比较方便,但除了叶节点及其相连的线路外,任一节点或其相连的线路故障都会使系统受到影响。
适用场合:只适用于低速、不用阻抗控制的信号,比如在没有电源层的情况下,电源的布线就可以采用这种拓扑。
参考资料来源:内蒙古大学-校园网拓扑结构图
网络结构有哪些?
局域网中常用的拓朴结构有(星型)、环型、(总线型)和树形 下面分别介绍局域网中常用的四种拓朴结构。
1.星型拓朴结构 星型拓朴由中央节点和通过点到点的链路接到中央节点的各站点组成。
⑴工作方式 中央节点执行集中式通信控制策略,相当复杂;而各个站点的通信处理负担很小。
目前流行的电话用户交换机PBX 就是星型拓朴结构的典型实例。
⑵星型拓朴结构的优点 ①中央节点实施集中控制,可方便地提供服务和重新配置。
②每个连接只接入一个设备,当连接点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整个网络。
③由于每个站点直接连接到中央节点,因而故障易于检测和隔离,可以很方便地将有故障的站点从系统中拆除。
④访问协议简单。
⑶星型拓朴结构的缺点 ①由于每个站点直接和中央节点相连,需要大量的电缆、电缆沟。
在电缆的安装和维护方面容易出问题。
②过于依赖中央节点。
当中央节点发生故障时,整个网络不能工作,所以对中央节点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2.总线型拓朴结构 总线型拓朴结构采用单根传输线作为传输介质,所有站点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接到传输介质(即总线)上。
⑴工作方式 任何一个站点发出的数据都可以沿着介质传输。
通常,目标地址已编码于报文信息内,于是与报文内地址相符的站点才能接收该信息。
由于所有节点共享一条公用的数据传输链路,所以在任一个时间段,它只能被一个设备占用。
为使工作有序,通常采用分布控制策略(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复用协议)来决定下一次哪个站点可以发送数据。
⑵总线型拓朴的优点 ①电缆长度短,易于布线,易于维护,安装费用低。
②结构简单,都是无源元件,可靠性高。
③易于扩充:在总线的任何位置都可直接接入增加新站点;如需增加网段长度,可通过中继器再加上一个附加段。
⑶总线型拓朴的缺点 故障诊断和隔离困难:总线结构不是集中控制,所以故障检测需在网上各个站点进行。
如果故障发生在站点,则需将该站点从总线上去掉,如果传输介质出现故障,则这段总线整个都要切断。
它不能像星型结构那样,简单地拆除某个站点连线即可隔离故障。
3.环型拓朴结构 这种网络由点到点的链路组成一个闭合环。
⑴工作方式 每个中继器都与两条链路相连。
它从一条链路上接收数据,并以同样速度、不经缓冲地传送到另一条链路上。
对所有链路都规定相同的收发方向,于是数据便围绕着环循环传输。
由于多个设备共享一个环,因此采用分布控制来决定哪个站点在什么时候可以把分组数据放到环上去。
⑵环型拓朴的优点 ①电缆长度短:环型拓朴所需电缆长度与总线型相近,比星型拓朴要短得多。
②可使用多种传输介质: h因为环型网是点到点的连接,可在楼内使用双绞线,而在户外的主干网采用光缆,以解决传输速率和电磁干扰问题。
h因为环型拓朴在每个环上是单向传输,所以十分适于传输速率高的光纤传输介质。
4.树形拓朴结构 树形拓朴由总线拓朴演变而来。
它有一个带分支的根,还可再延伸出若干子分支。
树形拓朴通常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而且使用宽带传输技术。
树形拓朴与总线拓朴比较如下: ⑴树形拓朴与带有几个网段的总线型拓朴的主要区别在于根的存在。
当节点发送报文数据被根接收后,才可以重新广播到全网。
⑵树形拓朴易于故障隔离,这是总线拓朴不能比拟的。
其它优点与总线拓朴相同。
⑶树形拓朴的缺点是对根的依赖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整个网络不能正常工作。
这种网络的可靠性问题和星型拓朴结构相似。
小型校园网规划方案
给你写个项目麻100分太不值,这里就给几个建议和大体框架吧:
第一层用 带有arp防火墙功能的 一层路由 (建议最好是带arp防火的,比较稳定,不然经常不稳定,因为用户使用真是什么样的都有呀~!)
第二层用 交换机(要可以设置vlan的,这样防止网络风暴及安全,不能用默认设置哦。
要分出vlan哦)
第三层 按需配置
看你的信息点都不多,用c类网址 253个ip也够用了扩展也够了~! (但个人建议因为校园增设的视频网点的话就一定不够,所以还是建议用B类网络) 看你没给出,各楼层到机房的距离,自己量下,超过一百米的加个信号放大器~!或者不远的话,省点钱加个中续器就可以了~!
不知道你做不做校园web办公网等,要的话,最好用两个服务器,一个做冗余备分的,两个服务器做成分布式同步数据库,以保障出故障仍可稳定运行~! 管理软件,建议使用锐起网吧管理的~!
更多请参考: dos命令大全
关于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1.网络协议(Protocol)
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协议总是指某一层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对同等实体之间的通信制定的有关通信规则约定的集合。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
1)语义(Semantics)。
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2)语法(Syntax)。
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3)定时(Timing)。
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2.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划分所遵循的原则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子系统,然后“分而治之”,这种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工程设计中常见的手段。
分层就是系统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
在(图3.1)所示的一般分层结构中,n 层是n-1层的用户,又是n+1层的服务提供者。
n+1层虽然只直接使用了n层提供的服务,实际上它通过n层还间接地使用了n-1层以及以下所有各层的服务。
图3.1 层次模型
层次结构的好处在于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分层结构还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所谓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就是计算机网络各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
层次结构一般以垂直分层模型来表示(图3.2)。
图3.2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模型
层次结构的要点:
1)除了在物理媒体上进行的是实通信之外,其余各对等实体间进行的都是虚通信。
2)对等层的虚通信必须遵循该层的协议。
3)n层的虚通信是通过n/n-1层间接口处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n-1层的通信(通常也是虚通信)来实现的。
层次结构划分的原则:
1)每层的功能应是明确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
当某一层的具体实现方法更新时,只要保持上、下层的接口不变,便不会对邻居产生影响。
2)层间接口必须清晰,跨越接口的信息量应尽可能少。
3)层数应适中。
若层数太少,则造成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若层数太多,则体系结构过于复杂,使描述和实现各层功能变得困难。
网络的体系结构的特点是:
1)以功能作为划分层次的基础。
2)第n层的实体在实现自身定义的功能时,只能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
3)第n层在向第n+1层提供的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含第n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4)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网络架构设计中有否“设计边界条件”一种说法?具体又包括哪几方面问题?
或许有学术方面的论文中,有这类提法。
但我们在实际架构设计工作中,比较少这种说法。
一般会要求识别设计的各种约束,如商业约束,环境约束,法律约束,技术约束,等,如某个国家政府可能会要求网络中必须遵循特定的设计要求,打个实际生活中的比方,房屋装修时,小区要求不管你怎么装修,对外的窗户和墙体必须符合统一的装修规范,如颜色、材料,等。
须知,所谓架构设计,主要是设计系统的非功能属性,即质量属性,包括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靠性、性能、可测试性,等等。
因此,这里的所谓边界条件,似乎用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