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峰》赏析??
《神女峰》/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
《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
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
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
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诗人吟咏至此,已把贞节观这副压抑妇女几千年的沉重的十字架彻底掀翻、打碎,收到铲除梦魇、大快人心的效果。
《神女峰》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
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老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法眼、另辟蹊径。
而问题的展现,又是凭借游船上一个刹那间的生活片段。
诗人一按灵感快门,便摄取了巨大的时空,使一瞬间的情景,回荡着一串千年浩叹,映照出旧道德的黯淡与新道德的闪光。
其次是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e68a847a686964616f31333166346235,如众人狂热的欢呼与一人忧伤的思索,对远天梦想的眺望与对眼前幸福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与俯在爱人肩头上痛哭的酣畅淋漓。
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突出问题的悲哀与沉重。
另外,诗人的映衬手法与象征手法也是很出色的。
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动衬静,突现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
“浪涛高一声低一声”,象征着悲剧故事的“代代相传”。
而“金光菊与女贞子的洪流”既映衬贞节主义的陈陋,又象征着新道德的觉醒。
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读完这首诗,感到诗人对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千年痼疾思索得那样深沉,针砭得那样中肯。
它象一支忧伤而又悠扬的调子,能洗涤人的心灵,激发人的顿悟,并为道德重塑提供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创意。
如何赏析韩愈的三石
山 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1]
【注释】 (1)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三字为 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
(2)荦确(luòquè洛却):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行径:行下次的路径。
微:狭窄。
(3)蝙蝠:哺 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
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4)升堂:进入寺中厅堂。
阶:厅堂前的台阶。
新雨:刚下过的雨。
(5) 栀子:常绿灌水,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
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 的栀子花苞也显得特别肥壮。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这山野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6)佛画:画的佛画像。
(7)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
一作“稀少”解。
所见 稀:即少见的好画。
这两句说,和尚告诉我说,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来灯火观看,尚能依稀可见。
(8)置:供。
羹(gēng耕):菜汤。
这里是泛指菜 蔬。
(9)疏粝(lì历):糙米饭。
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
饱我饥:给我充饥。
(10)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11)清月:清朗的月光。
出岭:指清 月从山岭那边升上来。
夜深月出,说明这是下弦月。
扉(fei非):门。
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
(12)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 步行的意思。
(13)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径路意思。
霏:氛雾。
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山径。
(14)山红涧:即山花红 艳、涧水清碧。
纷:繁盛。
烂漫:光彩四射的样子。
(15)枥(lì历):同“栎”,落叶乔木。
木围:形容树干非常粗大。
两手合抱一周称一围。
(16)当 流:对着流水。
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17)风生衣:本是风吹衣动,而诗人却感觉风象是从衣中发出的,所以说“风 生衣”。
(18)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
(19)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
靰(jī基):马的缰绳。
这里作动词用,即牢笼、控制的意思。
(20)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21)安得:怎能。
不更归:不再回去了,表示对官场的厌弃。
原文译文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 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 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 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 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 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 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 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 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 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 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2]
作品鉴赏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
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
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
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
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
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
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
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
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
“黄昏”,是很难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的。
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
“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
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
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
“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
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
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
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
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
“夜深静卧百虫绝”,表现了山寺之夜的清幽。
“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赏夜鸣曲。
正象“鸟鸣山更幽”一样,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
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
他刚才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光入扉”的一刹那显现于读者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公元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
”可见诗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
主人公再欣赏一阵,就该天亮了。
写夜宿只两句,却不仅展现出几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怀,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寺早行作好了过渡。
“天明”以下六句,写离寺早行,跟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胜。
“天明独去无道路”,“无道路”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的镜头。
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
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
此情此境,正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的。
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
而“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
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
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
诗写到下山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像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
结尾四句,总结全诗,所以姑且叫做“主题歌”。
“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
后面的三句诗,以“为人靰”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从而强化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
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
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
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
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
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于读者眼前。
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
写朝景,新奇而多变。
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
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
“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
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
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
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
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
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
”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
”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1]
作者简介
韩愈[3] (768—824)唐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贞元进士。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在诗歌方面,他更是别开生面,创建了“韩孟诗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
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4]
求观音灵签解析
观音灵签第五十七签诗曰:
说是说非风过耳。
好衣好禄自然丰。
君莫记取当年事。
汝意还如我意同。
■好衣本作好交。
好指珍惜。
诗意→此卦孩儿见母之象。
诸事贵人大吉也。
解曰:所用谋望。
皆大欢喜。
从公用力。
如子逢娘。
观音灵签第八十九签签诗曰:
出入营谋大吉昌,似玉无瑕石裏藏。
若得贵人来指引,斯时得宝喜风光。
■此签是上签,意思是你可以去工作或者自己做事,就象一块美玉裹在石头裏面,若是有高人指点,那时便可得宝玉了。
观音灵签第九十三签签诗曰:
鸾凤翔毛雨淋漓,当时却被雀儿欺。
终教一日云开达,依旧还君整羽衣。
■此卦鸾凤被雨之象,凡事待时大利也。
此签家宅欠利,自身谨防,求财阻,交易待时,婚姻迟滞,六甲有虚,行人留连,田蚕晚,六畜损,寻人难,讼亏,移徙守旧,失物凶,病延,山坟改。
.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这是红楼梦其中一段请问这里提到的石头是什么?
就是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入世,幻化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美玉的通灵宝玉,它在经历红楼梦所述之事经过几世几劫在那里镌刻出自己亲历之事。
原文: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