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技术网怎么搭建?
搭建教程网是最简单不过的了,只要有源码,空间,域名就可以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教程网!源码可以到雪客教程网下载,很多种类型,空间和域名都可以到万网去购买!使用方法百度很多。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航天技术相差多远?
主要技术基本都不差了,主要还是一些细节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基础工业水平尤其是原材料、元器件和工艺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致使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总体上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国的选择是,以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载人航天工程启动13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垂”测试发射模式、可靠性安全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运载火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测控网以及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然返回的神舟飞船,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航天蓝图中,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等新的目标已经开始了筹划。
中国同时选择了最有效的高度整合,把全国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工作人员集中到了一个载人航天工程里。
中国的航天技术有哪些?
1. 进入空间的能力,即火箭制造技术,发展航天事业首先要进入空间。我们研制了长征系列运载 火箭,现在一共有12种能够满足不同高、中、低轨道的要求。
2. 卫星的制造技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自行研制和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通信、遥感、导航定位、科学实验卫星等几大系列,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提供优质服务。我们要搞卫星数据应用首先要有数据源,所以卫星就是我们的数据源。
3. 载人航天技术。从1999年我们国家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之后,连续发射了神舟2号、神舟3号、神舟4号,在此之后我们又发射了神舟5号、6号、7号载人飞船并取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四是空间探测技术,嫦娥一号,二号已经成功发射,未来我国还将发射萤火一号,对距离更远的火星进行探测。
4. 航天的基础与保障能力,即火箭发射和测控技术。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设计、制造、试验和测试能力,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我们也建设了甘肃酒泉、四川西昌和山西太原三个航天发射场和覆盖广泛的航天测控网,卫星打上去以后要看得见,还要控制它,要按照规定的路线,所以这个测控网也已经实现了基本的全局覆盖。
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
总的说来,在航天器的研制和卫星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0多年来,我国共自行研制和发射了40多颗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人造卫星。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1970年4月24日,由我院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而且其重量也超过美、苏、法、日第一颗卫星之和。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我院研制的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从1975年开始迄今,我院研制的17颗返回式卫星先后发射并成功回收16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我国空间事业实现了由科学实验到应用的转变,卫星研制技术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5.1981年,我们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6.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7.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并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9.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能力的卫星工程体系,不仅能够研制各类应用卫星,而且能承担更复杂空间飞行器的研制使命。
10.1984年4月8日,我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迎来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其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11.我院研制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所获得的高质量的卫星云图照片,已达到国际水平。利用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12.返回式卫星在国土普查、地质调查、石油勘探、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震预报、铁路选线、考古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多项搭载试验,使空间微重力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新材料的研制生产、合成新的药物、改善传统的农作物栽培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用返回式卫星进行的空间育种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空间育种选育的水稻卫-36株系,单株质量在50克以上,比对照组增产20%。经太空育种的青椒,已形成单果达350克的新品种,亩产增加20%~30%,VC含量明显增加。小麦、番茄等其他农作物种子经卫星搭载培育,也都获得了新品系,在试种中取得丰收。14.18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出了STD总线工业控制电脑、医用X线电视诊断系统、新型铁路车辆红外线热轴探测系统等多种高质量、高水平的民用产品。这些技术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5.VSAT卫星通信网利用航天高科技,实现了同时广播、双向数据传输、数话并举的实时通信和异地报盘、成交回报和行情、公告播放一体化。该网于1994年8月正式开通,运行情况稳定。
16.国空间技术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早在1987年和1988年,我院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就为法国的马特拉公司和原联邦德国宇航公司搭载了微重力试验装置;已发射的巴基斯坦卫星在我院进行了环境试验;我院还为发射瑞典卫星提供了旋转火箭,现在和巴西共同研制的资源卫星已取得重大进展。
17.空间技术研究院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我院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部级有重大贡献的专家63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正在为推动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0.总之,30多年来,通过40多颗各类卫星的研制、发射,我国已经建立了系列完整、配套的航天器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测试和运营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空间技术的道路,积累了大型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较强能力的队伍,为21世纪我国空间技术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