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体育传播学

搜狗qq  时间:2021-04-17  阅读:()

系、年级、班:教研室:体育新闻任课教师:年月日至年月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体育传播学课次:任课教师:授课班级:上课时间: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及概念,为学习体育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作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体育传播学的概念、特点、以及研究对象:传播的概念、分类及功能;传播的具体过程;传播学的研究状况.
理论讲述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绪论一、体育传播学的由来1.
传播----是人类发展史上一种神奇而富有人性的独特现象.
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而对传播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一些学者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传播学.
20世纪70年代末才传到中国.

2.
传播学与其它相关学科处在互相支撑,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状态之中.
比如体育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体育及体育相关信息的传播,于是体育传播学应运而生.
二、体育传播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特点1.
体育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和阐述体育领域里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采用先进的手段,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推进体育的不断发展.
2.
研究对象:体育信息的传播和交流3.
特点:(1)广泛性:研究对象十分广泛(2)交融性:是传播学与体育学两门学科的有机融合(3)指导性:体育传播学介绍的知识,总结出的原则、规律,对题与传播应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学习体育传播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传播学咱们上节课讲过人呢一生下来就与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在传播当中,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是对传播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很滞后,而且作为边缘学科,传播学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十分密切.
随着对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传播学,衍生出了很多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比如,文艺传播学,经济传播学,还有咱们讲到的体育传播学.

传播1.
概念及含义:除了上述重要的3类学说,关于"传播"的定义、概念还有过程说、交流说、符号说等.
虽然各种学说的着重点不同但都设计了"传播"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等.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批判性总结,我们可以把"传播"的定义概括为:传播者通过传播符号和工具向受众传播信息、知识、思想等的行为.

概念是知识积累的基础和传播研究的起点.
对于"传播"的解释和理解,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如果社会不能对"传播"的含义做出集体约定和一个共同的认识,传播学者就不能始终如一地使用这一意义,那么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和研究人类传播的状况和规律.
说"传播"的概念有多种解释,学者对有关传播的定义就一直争执不休,1976年的时候,美国学者统计过传播的定义已经达到126种之多,如今有关传播定义至少有140多种.
传播不仅在不同的语种中具有不同的义像和意蕴,在不同的传播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概括起来,对于"传播"的代表性有影响的定义有以下几类:1.
"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这种学说着重强调"传播"是传者与接收者对信息、知识、思想的共同分享.
比如有代表性的有亚历山大,戈德的定义:"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还有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我们努力想'共享'的信息、思想或者是态度".
但是想要共享的东西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人却是毫无意义,所以传播"乃是设法建立共同性,也就是设法共同享有一则消息、一个观念、或者一种态度.
传播也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共同分享、共同体验.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要共享信息也是很难的.

2.
"影响"说这种学说着重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众施加影响的行为.
比如,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认为:"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的行为的过程.
"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者目的的实现和接收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并以此来检测传播活动进行了没有和进行得怎么样,(主要是看传播的结果如何)但是他忽视了人类传播活动中还有一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事实.

3.
"互动"说这中学说着重强调传播现象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与互动性.
代表学者格伯纳认为:"传播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互动"说对传播学的贡献是促使传播者重视受众的反馈和调动受众积极参与传播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了人类传播最初的线型格局.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讯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得多向的有目的、合需求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同时,随着信息传播的持续进行,每个参与交流的人所拥有的信息非但不会减少,也不限于对等交换,而且会一起增加、共同累积.

除了上述重要的3类学说,关于"传播"的定义、概念还有过程说、交流说、符号说等.
虽然各种学说的着重点不同但都设计了"传播"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等.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批判性总结,我们可以把"传播"的定义概括为:传播者通过传播符号和工具向受众传播信息、知识、思想等的行为.

2.
分类:内向传播:传播内容在人个体内进行自我消化、自我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知识、思想等的传播.
组织传播:许多个体组成的组织内进行的传播.
大众传播:职业大众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受众传授信息、知识、思想等行为.
传播活动的普遍性决定了传播类型的多样性.
对于传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站在不同的角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比如,隐蔽性传播与明显性传播,真理性传播、利益性传播与权威性传播,向下传播与向上传播,传达性传播、解释性传播、劝服性传播与鼓动性传播、娱乐性传播等等不同的类型.
但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说法是将人类传播活动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大类.

1.
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或人内传播,指的是传播内容在个体内进行自我消化、自我处理的活动,就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例如,演员在演戏的时候,作为某一角色的扮演着,一方面要进入戏剧所规定的情境和角色,一方面又要对自己进入角色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以便改进演出.
当演员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分析的时候,那个分析表演、衡量得失的自我便是"主我",而同时进行着艺术表演的自我便是"客我".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
这些内在的信息活动,就是人内传播.

2.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指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知识、思想等的传播.
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它是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社会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张的润滑剂.
所以说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比如,交谈、交往、约谈、讨论、对话等.
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比如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电子邮件等.
人际传播中也有大量的讯息是透过非语言媒介,诸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服饰等等来传达的.
(比如做作业)人际传播的特点是:(1)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彼此熟悉的,而且时有往来.
(2)传播是以单个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为主.
(3)信息的较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及时、集中,因此传受双方都可以现场把握信息的流向、流量和清晰度、准确度.
(4)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但是随着大众传播内容和形式的日益丰富,人际传播活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而衍化为大众传播,比如现在的访谈类节目(小崔说事,非常静距离,还有你们采访课经常让你们看的鲁豫有约等),这就要求传播学者既要研究大众传播的规律、特点,也要充分研究和利用人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3.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所谓"组织传播",顾名思义,是在一个由许多个体构成的组织内进行的传播.
它是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从规模上看,组织传播大于人际传播而小于大众传播.
从实质上看,组织传播可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
从传播的手段来看,组织传播除了应用人际传播的手段(比如,谈话、肢体语言、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外,还使用大众传播的手段(内部的杂志、刊物、有的学校的每个教室都有扩音喇叭等).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组织传播活动也借助于大众传播渠道(所谓的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等),呈现出同大众传播交叉融合的态势,咱们书上有凤凰卫视的例子,估计咱们同学对此不是很了解,咱们举个咱们同学有可能看到过的例子,央视的12套节目法制频道的栏目《法律讲堂》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来讲述中国的法律,通过电视这种大众媒介讲教室中授课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组织传播活动呈献给广大受众,从而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大众传播节目形态.
还有,两会上,也就是前两天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也是属于组织传播,外交部是咱们国家的一个组织,把他们的一些想法决议通过电视传播,也属于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传播,它是组织传播的组织外传播.

4.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信息传输系统,只要你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正常的人你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获得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可以说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且大众传播不仅是受众获取信息、知识、娱乐身心、实现自我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它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各大利益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它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形式,咱们书上也用专门的章节来介绍大众传播.

3.
大众传播(1)定义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呢对于大众传播的定义中外的传播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说"它是通过某种媒介向许多人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
"也有人说"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
也有学者认为是"它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比如,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比如,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
"但是到目前为止,学者都公认的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所谓大众传播,即职业大众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受众传受信息、知识、思想等的行为和过程.

(2)大众传播的特点受众广泛;信源是一个机构或媒介组织;可以复制信息;单向性强,受传播制度的影响.
1.
拥有广大的受众就是受众广泛,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但凡是社会上的正常人都是它的受众,我们不谈传播效果,就单纯传播来讲即使社会上的有精神病的人都有可能接受它的信息被它吸引.
2.
大众传播的信源是一个机构或媒介组织信息的来源是一个组织或媒介组织的传播.
3.
能采用某种机器以复制信息这些及其里面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系统,(而且很快高清晰度的数字电视转播也很快成行)还有广播,印刷机、网络、卫星通讯等等.
4.
大众传播属于很难反馈的,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因为受众的广泛它传播之后很难知道传播效果怎么样,不像人际传播一样你传播了信息之后马上能知道对方的反馈信息怎么样,现在只有某些节目做后期的回访以及某个阶段的收视调查来进行信息反馈的处理.

5.
大众传播受传播制度的影响,传播政策和法规的制约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
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也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史,从以口耳、体态为媒介的个体的物质性的单一传播以现代科学技术--数字网络为媒介的大众传播时代传媒技术不断在发展,大众媒介的形式对大众传播过程及传播效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不同媒介的(比如,文字的,印刷的,电子的,以及网络媒介)等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大众传播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其标志就是《便士报》等大众报刊的出现,《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
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所以叫便士报.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得起的状况.
因为当时便士报也是真正以新闻为主,所以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
所以说《便士报》等大众报刊的出现是大众传播诞生的标志.

人类社会中的大众传播活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革命,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
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
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咱们书上主要介绍主要的4个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
口语传播时代远古时代,人类早期猿人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生产工具也只有一些简单的石器,正在向猿人进化的人类祖先每天都处于抵御野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他们要为生存而奔波、战斗.
为此,他们群居生活,并随时需要互相进行沟通,交流信息.
而由于当时人类大脑还无法进行复杂的思维,喉、舌、唇等也还不具备发出人语的功能,于是出于遗传、本能及生存的需要,他们只好运用彼此可以理解的尖叫、呼喊及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这种原始的个体间传播代表了人类特定时期传播需要,信息传播处于一种接近于物质性和动物性的本能传播阶段,传播也属于人类生存的本能需要.
尤其是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人类主要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小规模、近距离的群体生活、部落生活为主.
此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个人的生存能力也较薄弱.
语言使人们能够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抵御自然的灾害,或相互协作进行农耕、渔猎等社会生产.
这种群体的行动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了人类的社会性.
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交流手段.
但是,作为声音符号的口语是有其局限性的.
第一,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信息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实践的巨大限制,只能适用于小规模的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单纯的口语传播便无法满足客观的需要.
事实上,即使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也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
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人类不断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媒介工具,例如擂鼓、烟火、结绳记事等等.
这些原始媒介的功能已接近文字,意味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距今4万前左右,人类语言基本形成.
带有人类思维色彩的主观传播行为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
人类传播开始从简单的口耳、体态向以语言为传播媒介的群体性传播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忆、传递、接受和理解信息,也就可以准确地表达要传播的内容.
任何个体也就可以向集团群体传播信息.
而氏族公社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社会性的群体性传播开始盛行.
这一时期,信息传播的内容得到了拓展.
人类的生活、生产经验、习俗文化等也可以传递给后代.
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把四季变化规律、种植农作物经验等信息也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去,从而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的新闻信息产品.

2.
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文字是在结绳、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人类用图形或绘画来传递信息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将对自然界和自身认识绘成简单的图画,刻在岩壁或各种石器上,这些早期绘画已经发展成一种图画文字.
文字的发明,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消息传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
(意义)文字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的缺陷,能够把信息长久保留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依靠人脑有限的记忆力;其次,文字能够把信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口语的距离限制,扩大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3.
印刷传播时代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
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所以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
这种情况,直到印刷时代出现以后才有了改变.
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两大贡献,就是造纸术及活字印刷.
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而且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书写工具比较笨重,传播的内容复制也很困难,而且当时统治阶级对传播进行的垄断,所以信息的享有权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
比如,中国古代报纸"邸报"只是在少数的官宦等上流社会中流传.
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流传彻底打破了这种对传播的垄断和对传播的特权,信息的存储也很便捷.

4.
电子传播时代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
文字及印刷传播时代信息的交流也是通过交通工具进行的,书籍、报刊、信件的传输并不比人流和物流的速度更快.
但是,电子通信工具的出现使得远隔万里、重洋阻隔不再成为人类沟通信息的严重障碍.
到了十九世纪,多范围的跨国经济已建立,不同地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人口的流动性也大为整加,因此,信息传播要求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速率,还要求克服印刷媒介在传播空间上的缺陷.
电报的产生初步满足了这些要求.
此后,随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
电子传播技术给社会和个人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上.
由于地域屏障被突破,商家可以及时了解把握不同地区的市场情况,同时对自身的调节控制也更为便利,经济组织的弹性和活力大大整强,整个社会的经济也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其次,电子传播技术在政治尤其是军事方面也有重大作用,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它都是相当于眼耳鼻舌的重要工具.
而就个人生活来讲,电话、电视已成为几乎所有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位置不容取代.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别的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过去,无论声音还是影象,其本身都不具备记录性和复制性,电子媒介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响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
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
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指的是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咱们同学现在手机上网的比较多)据统计,现在全中国的网民数量打到了4.
2亿人,中国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2.
88亿人,而且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仍保持较高增速,至2012年有望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

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在于传播的"互动性".
在这种传播形式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界限不再明晰,与一般的大众传播线性模式相比,受众在这种传播活动中,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现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结合,建立自己的网站,所以受众的反馈问题也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当然,网络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比如,网络道德问题、网络犯罪问题、网络虚假信息、信息泛滥等问题.
同时,由于政府相关部门较难像传统媒体一样对网络实施信息控制和信息管理,也很难用大众传播的制度来制约它.

以上五中传播媒介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也不会被后来出现的新媒介所取代.
(比如,网络比较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依然还经常用口语传播媒介,还有印刷媒介,比如,我们还每天读报纸等等)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媒介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极大地丰富了传播的内容及意义.
(比如,现在广播节目,像中央广播电台的musicradio现在网络上也能收听).
三.
传播的功能由于大众传播学是一种广泛的、普遍的社会活动,所以它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
只有明确了解了大众传播学的功能我们才会知道人类为什么会传播以及怎样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关于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不同国家的不同传播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的学者说"它具有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的功能",也有学者说:"它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莱特的"四功能说".

他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指的是:(1)监视环境的功能就是用"信息传播"不断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并监督这种变动一是对外来威胁发出警示;二是对国家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实施监测、监督(这项功能主要由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来承担,主要由实施"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等人来实现.
这种监视也应该包含对"媒介自身"的监督.

(2)协调社会关系通过"宣传"、"调节"来融合社会个团体和个人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当中,大众传播像一座桥梁和润滑剂,沟通、协调着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以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传承社会遗产通过教育记录使人类的经验、知识、文明代代相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
只有对前人的文明、知识、人生经验以及智慧进行充分地记录、整理、保存并传于后世,后人才会对社会生活进行更为深入地完善、发展和创造.

(4)提供娱乐通过生产和传播丰富多样的、轻松的信息和精神产品来娱乐大众,最大程度地使之达到放松身心之目的.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处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中的受众在这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
这就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更好地发挥"提供娱乐功能"在这方面发挥的较为充分的是文艺性媒介内容,比如体育传播、文艺传播、经济传播等分支领域在娱乐性方面都有进一步加强.

以上这四种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四大功能,都是从他们的积极意义来讲的,但是大众传播媒介除了有积极的功能之外,还不可避免地有负面的消极的社会功能,比如,新闻可以正确反映世界,也可以歪曲世界;宣传可稳定社会,也可以搅乱社会;教育可使人聪明也使人愚蠢;娱乐可以调剂受着,也可以毒害受者.
当下体育传播"娱乐化"中的异化现象、色情倾向、暴力倾向等便是大众传播媒介负面功能在"体育传播"中的集中表现.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
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复杂而多样的,对传播功能的细致研究可以帮助传播者正确发挥大众传播的积极功能.
最大限度地消解消极功能对社会、对受众的危害.
传播过程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
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
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首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张(传播者)对小李(受传者)说:"明天放假我们去春游吧!
(讯息)"小李点头答应了.
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对面协商性传播事例.
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观察到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三个要素:传播者、受众、信息.
但是仅有上述三个要素尚不足以构成一个现实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说,还必须要有这三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或渠道,即所谓的媒介.
在上面的额例子当中,由于谈话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不容易意识到媒介的存在.
但即便在面对面的传播中媒介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它属于自然的声波或光波,我们平时是意识不到它的,如果换成打电话,媒介的必要性就十分明显了,如果没有电话机或者是电话线路,是不能进行传播的.
对小张和小李的这个例子来讲,传播者,受众,信息,媒介这四个要素构成仍然不是完整的传播过程,小张说的话如果没有小李的反应和反馈,这个过程仍然是残缺的,只有作用而没有反作用,换句话说,在传播中,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把受众的反应和反馈包括在内的.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一下要素构成的: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符号和媒介反馈等要素.
人类的传播是一个有规律和共性的过程,对传播过程中的结构、环节、要素进行剖析,有助于获得"最优化"的传播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传播的积极功能.

传播者咱们知道,一个基本传播过程的顺利完成,必须要有传播者,传播内容及受众.
在这个基本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作为首要因素,处于主体地位,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
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
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传播效果的优劣等.

所谓传播者,即在传播活动中发出讯息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按照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可以分为普通传播者和职业传播者两类.
普通传播者指的是那些不以传播作为为职业,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
也不受职业规范要求的传播者.
他们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想传即传,想止即止,兴之所至,随意而为,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
职业传播者指专门从事传播,以传播作为职业,需要经过严格的职业素质教育,拥有相关的传播专业知识,符合传播行业职业要求规范的人员或组织,这里包括记者、编辑、导播、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作家.
撰稿人、教师、学者、电视台、网站等等都是职业传播者.

传播者的权利所谓传播者的权利,主要是针对职业传播者的角度来说的,那么职业传播者都有哪些权利呢传播者的权利,是人们通过斗争逐步地提出来的,并争取到的和得到承认的一系列传播权利.
在人际传播时期,人们争取的是在广场、讲坛和公众场所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由于统治阶级对出版物实行控制,又促使人们提出有利用印刷媒介"表达自由的权利";由于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们很快地认识到有必要提出一种更明确更广泛的权利,即"通过任何媒介并不顾国界搜集、接收和传播消息情报和意见"的权利.
今天,又有可能向前迈出新的一步:承认人类的自由传播权.

传播者传播者的权利: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安全保护权.
(1)采访权采访是指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而采访权则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地采访新闻的权利.
这一权利意味着记者有权采访一切人,有权采访一切事,有权出入各种场所,有权运用各种采访技术和采访手段.
这种权利是保证记者客观公正地记录、报道新闻事件的基础,也是法律赋予大众职业传播者的特殊权利.
目前,全世界都承认"记者有采访的权利和搜集信息的权利",法律也都规定了这一权利.
没有记者的采访权,受众的知闻权、获知权、监督权就无法兑现,记者的报道权、批评权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记者过分地滥用采访权,也有很大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它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使公民成为"透明人";也可能使国家"透明",进而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全民利益.

(2)报道权报道既是采访新闻和搜集信息的继续和延伸,也是真正传播活动的实施与展开.
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是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组织有权将收集、采访到的信息全面、真实地报道给受众的权利.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1)总报告认为:"在新闻人员的权利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可以自由地接触官方和非官方消息来源,并有自由地搜集和传播消息情报的权利.
"这"不仅对职业本身,而且对读者、听众和整个公众来说都是宝贵的.
"尊重和维护报道权,意味着传播者具有通过不同的符号、形式和媒介、渠道自由地对外传播和发出符合事实真相的信息的权利,也意味着传播者同时拥有制作权、著作权、编辑权、导播权、出版权等项权利.
值得指出的是,新闻工作者像任何其他人一样,需要审慎对待自己拥有的这些权利,而不要以损害别人的自由和权利来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必须学会尊重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一些社会公认的准则.

(3)批评权指的是记者等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组织有对采访、报道对象的言行、观点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这一权利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在西方一些国家里,传播媒介具有批评政府与官吏的传统,政府与官吏也有经受批评的习惯,而批评也受法律保护.
但是,批评的对象显然不能只限于政府与官吏,而应包括所有报道对象和社会现象.
事实上,连言禁最严厉的国家也承认公众和记者有批评权.
因为,适度的善意的批评有助于铲除社会弊端,打击贪官污吏,纠正错误行为,消解社会怨恨,缓和社会矛盾.
但是,我们认为,让敌对的媒介和好斗的记者完全处于免于制衡的地位,任意挥舞批评的大棒,这既不公平,也十分危险.

(4)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是指记者和新闻媒介有对新闻提供者的情况(姓名、单位、职务、住宅以及提供的文件、资料等)实行保密的权利.
"专业保密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
保密的目的在于保护新闻人员和新闻自由,使他们便于接触提供情报的人士而又不辜负公众的信赖"同时,有助于新闻媒介不断得到可靠的真实的和丰富充足的消息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批评、监督的作用.
但是,当新闻报道引起民事诉讼,专业保密权则应服从法院在执法时进行充分调查的权利,而不应藐视法庭.
另外,记者适当地交待新闻来源,有时也是显示新闻根据、提高新闻可信性和权威性的重要手段,还可警示新闻来源要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而避免其提供虚假的或错误的消息情报.

(5)安全保护权记者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受到必要保护的权利.
在世界范围内,新闻记者被认为是仅次于工兵、警察之后的最危险职业.
自1977年以来,全世界每年有100多名记者死于战火或被谋杀.
据总部设在日内瓦的"无国界记者"组织对1994年22个国家记者死亡情况分析表明:每5天就有1名记者被杀害.
对此,日内瓦公约和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的文件规定:各国都要把新闻工作者视为平民百姓,并加以特殊保护.
随军战地记者则被给予特殊身份,但当他们落入敌手时,则被认为是战俘.
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范围内,对所有非战斗人员包括记者,都将给予保护,并保证记者有进行本职工作的最好条件.
在这些国际法条款规定的基础上,国际红十字会有权进行干预,而新闻工作者组织或团体也有权进行监督.
虽然有个别记者利用安全保护权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也有人认为特殊保护会削弱新闻报道的独立性,但人们还是普遍认为:维护新闻传播者的安全保护权,是十分重要的.

大众传播者的责任:"把关人"角色(过滤信息)大众传播者在维护、争取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应该负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承担起大众传媒的各项职责.
一提到传播者的责任呢,首先要知道大众传播的"把关人"理论,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
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比如,作为权威的传媒机构和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通讯社来讲,(因为通讯社是,是为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提供新闻而建立的实体.
通讯社可以是销售新闻的公司(如、新华社、路透社)它每天报道的新闻只是已发生新闻事件的很小的一部分,那么在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当中哪些信息传播出去哪些信息被舍弃掉呢,这就涉及到传播者的"把关人"问题.
所谓把关人就是指在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或机构.
通俗的来讲,报社的编辑,记者,都可以称为把关人.
尤其是编辑,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
报社的记者所采集到的所有新闻都在编辑那儿聚集,由编辑根据他自己的把握判断来决定发哪些新闻稿,什么是头版,什么是次要的.
所有要见报的信息都要经过他的筛选,取其精华.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一词.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通过对大众传播的过程分析可以发现,决定信息传播内容的流向的"把关人"既可以是节目的编辑,主编等人,也可以是大众媒介组织,他们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
那么作为"把关人"应该担负起哪些责任呢(1)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和传播者要负担起为社会大众谋取利益的责任,启发公众使其自治,也就是说,传播者应当提供给受众全面、准确、客观、理性的信息和观念.
(比如,有人说19号这一天月亮离地球最近,会出现超级月亮,那么月球会影响地球的运动,会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等等,对此,CCTV新闻频道做出报道,采访一些天文专家辟谣,说这没有科学依据,而且天空中出现超级月亮的现象每400多天会出现一次,所以告诉民众不要恐慌.
)(2)监督责任大众传媒和传播者作为监督政府和社会环境的哨兵,不断地对变化中的社会环境发出警示,以帮助国家、政府和人民树立必要充分的防范意识.
(3)教育责任大众传媒和传播者应当传播健康、有用的、有利于提升受众文化素质、知识水平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思想、知识、观念,切实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
(4)传承责任大众传媒和传播者应当积极地记录、整理人类历史精神文化,使之能代代相传、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并在传播的过程中,积极地创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文化.
如体育传播者应承担起人类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责任.

(5)协调责任大众传媒和传播者应当通过必要的宣传来协调沟通社会各利益方的关系,使各团体、各组织、各阶层能步调一致;要通过适当的"劝服型"传播缓和各方矛盾,尽最大努力为公众利益服务.
传播模式:单向模式——数学模式——循环模式传播模式是指研究传播过程、性质、效果的公式.
在人类传播史上,世界各国的学者提出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内容上看,有简洁的,也有繁杂的;从类型上看,有图像模式、有效模式,也有数学模式等.
咱们书上着重介绍3种重要的传播模式.

A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单向传播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又称5W模式.
即: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
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H.
D.
拉斯韦尔提出,后广为引用.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优点是第一次对传播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科学的分析,全面概括了传播过程的环节和要素,并相对准确地体现了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单向性比较强的特点,将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
西方认为"5W"模式概括性强,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忽略了受众在传播过程当中的"反馈"传播因素,影响了后来传播学界对于受众反馈的研究,有局限性.

B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1949年,两位数学家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纯技术性的应用于自然学科领域的"数学模式",该模式之所以备受传播学界关注,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发现了社会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就是噪音对新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
注意到了接受器在传播过程中过滤加工信源发出的讯息而后二次传播的特点.
其不足之处在于机械化的表述较难应用于人类的传播,并且没有能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通病,就是忽视了受众的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C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954年,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在继承香农和韦弗"数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向性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的特点: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2、该模式的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的缺陷1、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合.
2、该模式体现了人际传播的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合大众传播的过程.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德循环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传播内容:实用性信息;思想性信息传播的内容就是所谓的传播者要传播给受众的信息或者是讯息,那么信息包括哪些内容呢研究信息的内容对于传播理论研究来说意义重大,而且会在传播的实践当中丰富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态.
信息的概念首先是在信息科学领域提出来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简单讲,信息就是一切信息、讯号和知识的总称.
传播学当中的信息的概念,咱们书上没有,同学们记一下,所谓信息,就是指进行存贮、传递和能够被人感知的非实体性的情况和内容.
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研究需要将信息分为不同的种类.
比如,(1)依据信息的内容特征,可以将传播中的信息分为: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体育信息、科技信息等.
(2)依据信息的活动状态可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3)依据符号的载体特点,可分为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和图像信息.
(4)根据报道范围可分为:地方信息、外地信息中央信息、国际信息.
(5)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3大类.
传播学中的信息就是社会信息.
根据传播当中信息内容的不同,将传播信息划分为实用性信息和思想性信息两大类.
1.
实用性信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日益实用化、服务化.
在这种情况下,实用性信息无疑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
比如实用性信息包括,从体育传播来讲,体育比赛的过程及结果、体育知识的介绍等.
还有每天的天气预报和人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等的报道,比如现在中国的沿海城市每天把沿海的核辐射监测的情况汇报给受众,还有每天的交通拥堵情况的报道等等都属于实用性信息.

实用性信息当中,又可根据信息性质,可分为知识性信息和非知识性信息两种类型.
所谓知识性传播就是传播当中所有与知识相关的信息,比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体育知识等等.
比如,谣言说3月19号天空中会出现超级月亮,月球离地球近呢,会影响地球运动从而引发灾难,对此各媒体把采访天文学家的图文影像报道出去来辟谣,这种传播属于知识性传播.
还有,关于防核辐射的报道,说不能随便服用碘片,服用必须遵医嘱,还有食用碘盐不能防止核辐射等等的传播也都属于知识性的传播.
非知识性信息指的是传播过程中知识性质不明显的信息,比如,娱乐信息的报道及天气预报等等都属于知识性不强的报道,都属于告知性的报道.
知识性不是很强.

在咱们每天的传播当中实用性信息占了绝大部分,所以说实用性信息的传播效果决定着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实用性信息的传播要求是准确、真实、实用.
在现如今的大众传播活动中,一些媒体由于传播者和"把关人"主观原因造成的"信息失实"现象比较普遍,应引起传播学者和新闻管理部门的充分注意.

2.
思想性信息在大众传播活动当中,思想性信息的传播比较实用性信息的话数量明显少,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思想性信息不重要.
在现实生活当中娱乐性信息等非知识性实用性信息充斥的情况下,思想性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介的影响力和品味.
所以说传播者在从事传播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传播内容的思想性.
对于传播内容中的思想性信息,传播要求是健康、向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高尚的精神生活需求.

从1949年信息论创立以来,人类社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受众也处在信息的包围中,人们可以充分享受信息社会带来的便利.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春波和信息社会带给人类的危害,这些危害包括信息的污染(比如,这类信息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色情暴力等内容,污染社会环境和受众试听.
例如,中国的一些报纸的"周末版"、"星期版"等版面以及一些娱乐性的小报中,黄色新闻和暴力内容屡见不鲜.
在电影、电视、网络和录像带中有害有毒信息更是泛滥很严重,据统计,好莱坞电影中有23%的电影属于"儿童不宜"的电影,但是好在中国引进的时候会有所筛选,或者有很多镜头删节.
)、虚假信息(前两天的3月19日引发灾难的谣言,以及关于抢购食用盐的谣言,都属于虚假信息)、信息泛滥(来讲,现在广告信息铺天盖地.
以前人们大多数信息取自报纸、书籍或者面对面的交流而来,当前网络媒介的发展虽然给我人们获取信息带来方便可信息的泛滥很严重,让人无法信赖的凌乱信息越来越多.
)、信息侵略("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信息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有用信息匮乏、信息犯罪等问题.
如何保证信息传播数量上的合理性,内容上的健康性等,是传播工作者和信息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传播符号:语言符号:静止性,有限性,概括性,创造性.
咱们知道传播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流动、循环的过程.
信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又看不见,摸不着.
人们要想充分地接受信息,就必须借助于传播符号.
在传播学中,符号具有极为广泛的含义,人类需要通过符号来传递信息,大约在400万年前,人类的先祖古猿就用呼叫机能或发声系统,并运用身体符号交流信息,在文字和语言发现之前,人类更多地以非语言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如古人常用的"结绳记事"、"击鼓防范"等等.
那么什么是符号呢符号的概念:符号就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是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载体.

在传播活动中,符号现象丰富多彩,种类多样,符号学者都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符号分类法,但在所有的分类学说当中,最权威、最有影响的还是把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两大分类方法.
1.
语言符号在人类传播的整个符号系统中,语言符号是一切传播的核心,从传播学的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后大飞跃的根本标志,所以说,没有它就没有人类的今天.
作为高级复杂的符号系统,预言是用约定俗成的语言和语义来标记事物和思想,使之得以传播.

(1)语言符号的特征静止性:相对于不断变化的周围世界和事物,表达这些事物的语言在一定时期内是静止的.
语言只能表述较长时间段中的事物,而不能描述事物的渐变过程.
有限性在错综复杂的过程当中,表述意义的语言是十分有限的,汉语和英语,都只有几十万个字词,常用汉语只有5千到8千个,英语不超过一万个单词.
概括性语言对事物特征的表述,只能指代事物在某一阶段、某些方面的特征,这种表述只是一种概括.
创造性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不断地创造文字来记录事物和思想.
语言符号的运用要求以语言为符号的传播活动是以传播思想和感情为目的的人的活动,那么,规范、合理地运用语言,便成为人类传播活动顺畅的基本条件.
运用语言时,我们要遵循哪些要求,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呢首先清晰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清晰明了,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产生阻碍,主要表现在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准确传播者所用的字词或所写的文字要准确地将想法表达的事物、思想或感觉传递出来,不致使受众产生误解.
对传播者而言,也就是不能误用语音符号,要捍卫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生动传播者在运用语言符号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字的可读性.
概括传者在使用语言文字时,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做到"言简意赅",要注意语言文字传达的信息量和有用的确定的信息.
(熵值: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

2.
非语言符号:外貌和衣着,表情和眼神,姿态动作,触摸行为,空间和距离.
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
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其余65%的信息需要借助非语言符号传达,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即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
那么除了面部表情外,人类的传播活动当中还有哪些非语言符号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较科学的分类方法是:外貌和衣着:人的不同外貌和衣着所传递的信息不同,只有恰当的外貌和衣着和打扮,才有助于信息有效而准确地传播.
不恰当的外貌和衣着打扮,会直接影响信息的沟通,使受众产生误解或反感.
表情和眼神:俗话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
在传播过程中,眼睛传递的信息是最为准确的.
所以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眼睛成为"识人"的最重要的非语言符号.
相对于眼神,丰富的面部表情同样很重要.

姿态动作:在各类传播活动中,任何一种姿态动作都是人类思想活动和身体状况的外在表现.
触摸行为:在人类传播过程中,触摸行为一般行驶礼貌、友爱、情爱等功能.
如日常生活中"握手"、"拥抱"、以及欧洲人的"面颊吻"等.
除此之外,触摸还可以传递安全信息,使呗触摸着感到温暖、慰藉.
如拥抱生病的亲人等等举动,还有日本大地震的幸存者相互间的拥抱都表示安慰,鼓励.

空间和距离:时间证明,一定的空间和距离在传播活动中有着明确的指代意义.
受众身份特征: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信息内容的二次传播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特点:众多,混杂,分散,流动,隐匿.
心理特征:好奇心理;崇拜心理;接近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咱们知道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的顺利完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就是传播者,信息和受众.
咱们今天讲传播过程当中的受众.
所谓受众,指的是在传播活动信息的接受者或受传者,其范围包括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对象,也包括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的对象,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自从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当中,特别是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把传播者作为重点来研究,但对受众的研究相对滞后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
就是"传者中心论"为重点.
但是随着媒介之间竞争的加剧,传播学研究开始注重受众,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这一转变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对传播的效果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受众的身份特征作为传播过程当中的一极,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只有最终被受众接受,一个传播过程才能完成.
(比如,还是小张和小李的那个例子,小张(传播者)对小李(受传者)说:"明天放假我们去春游吧!
(讯息)"小李点头答应了.
如果没有小李的点头答应,这个传播过程就残缺不是完整的传播过程.
)在传播学研究的早期阶段,传播者将受众比作是一个一击就倒的靶子,没有思想和判断的"婴儿",意思就是说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呢,受众会无条件的去接受,而且肯定会有效果.
在媒介市场化时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媒体也逐渐走上市场化改革的道路,由原来完全依靠垄断优势逐渐转变为以服务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模式.
各主流媒体纷纷改变过去的传统定位,充分发挥新闻的价值.
)这一时期,传播学者充分的重视起受众,从"传者中心论"向"受众中心论"转移.
所以说,受众在不同的传者眼中和不同的传播学研究时期,具有不同的身份标签.
所以理清受众的身份特征,对于传播者正确把握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的需要,优化传播效果很有必要.
传播学者认为受众的身份特征分为一下4种类型:首先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这种属性在日常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表现的不明显,因为,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当中不会你得到信息就需要付钱的,而且咱们知道人际传播的特点是比较熟悉的人之间的传播.
但是在商业性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当中表现的很明显.
因为在这类传播中,受众不仅花钱购买报刊、书籍、杂志而且还要付钱给大多数广告推销的商品.
看电视,听广播,还是上网都是要消费的.

信息内容的"二次"传播者传播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其中绝大多数要对收到的"初级信息"进行再加工,使他带上自己的某些观点,然后再传播出去.
比如,咱们生活当中的"一个信息一传十,十传百"都属于受众也在加工从而传播信息.
这种现象在各种类型的传播中都广泛存在,而受众在对"初级信息"的加工中,所处的组织和群体意见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
比如,不同的受众接受到同一个信息呢,会有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想法,或者看法和判断,受众把不同的想法加进"初级信息"加工从而会产生不同的传播内容.

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传播过程当中,受众具体地参加参与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信息的接受活动之外,同时受众还参加、介入传播信息,充当传播者和"二次传播者"的角色.
比如,我看到或者听到什么信息会给同学们讲,我是受众的同时也是传播者,那你们呢接受这些信息之后也有可能会传播出去,成为传播者或者是二次传播者.

传播效果的反馈者传播的循环模式告诉我们,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双向交流的一个过程.
那么传播者或者是大众传播媒介如果不能及时获知受众对传播者的意见和建议,就会产生"无的放矢"的传播局面,极大地削弱传播的有效性.
所以说现在很多新栏目出现会进行收视调查或者是电话回访,短信发送等手段进行受众的信息反馈处理.
在咱们日常生活当中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当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最为模糊,因为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当中这两个角色不断的变换,受众的反馈也最为积极和准确,因为传播者传播信息之后马上受到受众的信息反馈.
而在单向性非常强的大众传播媒介,比如对电视观众和广播听众网民等来讲,受众的反馈是消极和被动的,受众的信息反馈难以收集.
所以说如何准确、全面地了解受众的反馈意见,成为制约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为只有尊重受众的反馈信息才能更好的改进传播内容从而得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大众传播受众的特点对受众的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来帮助传播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首先(1)人数众多.
特别是大众传播受众受众及其广大和众多,咱们知道,大众传播是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大众传播的受众众多成员复杂.
难于把握.

(2)混杂.
大众传播的受众,千差万别,社会背景也各不相同,比如,有文化的没文化,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富人穷人等等,所以大众传播的受众非常的混杂.
(3)分散.
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分散而非集中的.
比如,时间上来讲,有的人早晨看报纸,有的人在晚上看报纸.
还有就是内蒙广播电台的交通之声广播,除了的哥之外很多人都是上下班的时候在车上收听.
还有电视观众的上班族来讲只能指周末或者晚上的时间收看的比较多.
还有在空间上的差别很明显,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受众等等.
所以说大众传播的受众不管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很分散的,不集中.

(4)流动.
从受众心理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大众传播的受众始终处于一种非固定的流动状态,行踪不定、互不相识.
每天上班下班,出差等有流动的特点.
(5)隐匿.
每一位受众对传播者而言,都是隐匿的,他不会主动地将接受信息之后的想法和感受告诉传播者,传播者很难得知他们的真实意见,即使是电话反馈的形式呢,那也是极少数的代表受众在发表意见,很多受众都是很隐蔽的状态.

大众传播有上述特点,所以说根据这些特征,运用科学、严谨的受众调查方法对于大众传播效果的获得至关重要.
以获取准确的反馈意见.
3.
受众的心理特征因为受众是各种各样的人或者是组织群体组成的,为了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要研究受众的心理特征,那么受众都有哪些心理特征呢首先(1)好奇心理:受众在潜意识里总是会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反常的信息.
这种信息、反常的信息包括信息内容本身,也包括传播信息的方式上.
比如,社会新闻相比起其它的新闻类型能更大地满足受众不同种类的好奇心,这就是它在今天受到受众喜爱和媒体重视的原因所在.
不过好奇心也分高级和低级,对于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东西,充满好奇往往会造就一代伟人;但若是仅仅对一些阴暗、污秽、无用的东西表示好奇,那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现在有些媒体为了市场、利润而一味地迎合一些人的低级的好奇心,报纸上尽是"星、性、腥"的社会新闻,大大地降低了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从长远看,这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2)崇拜心理:在传播的过程当中,那些有相当权威或资深的有号召力的传播者传播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容易被受众接受,并以此来深深影响受众.
对于权威性和号召力较强的传播者,受众容易减弱或丧失判断力而产生崇拜心理.
比如,央视的新闻频道,好多都请资深的评论员来做评论,以此来影响受众.

(3)求知心理:受众为了生存和发展,普遍存在一种积极寻求信息、渴求知识的心理现象.
而且这种求知心理并不限于简单的初级信息的了解,而是简单的"为什么"、"怎么样"的纵深方向发展.
比如(4)接近心理:在传播实践当中,凡是同受众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传播者,容易使受众产生"自己人"的心理效应,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其传播.
(5)从众心理:研究表明,受众所处的环境、社会团体和组织的观点、意见最容易对受众产生影响,决定其接受传播的态度,希望被群体或组织接纳的心理状态使个体的行为、观点尽量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这种趋同的意见往往是通过团体中的权威和有影响力的人表达出来,有时会表现为"盲从心理"(6)逆反心理:当受众的观点、意见和需求与传播者有极大差别,传播不为受众所喜欢时,受众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比如,4.
受众研究理论受众的特点真正实现从传者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的转变是在20世纪40年代.
所以说20世纪40年代开始,受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诞生了许多理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1)个人差异论:该理论认为不存在相同的传播对象,由于每个社会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相同,受众的兴趣、爱好、性格、心理等各不相同,所以,大众传播着在传播之前,需要了解不同的受众的兴趣、爱好、性格、心理来进行针对性的传播,否则,大众传播得不到很好的传播效果的.

(2)社会类型论:该理论认为,尽管每个受众的个性特点各不相同,千差万别,但由于职业、地区、爱好、信仰、民族等的相同和相似点,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类型.
处在同一社会类型中的受众对同一次传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
所以,大众传播者和大众传媒在传播之前,应当对不同的社会类型的特征、宗旨、观念等进行研究,提高大众传播的效果.

(3)社会关系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位受众都处于有不同纲领、宗旨和行为方式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中,而受众所处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意见、压力、合力对其接受传播的行为、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受众处于哪一种生活圈,都将受到直接或简介的约束.
社会关系论告诫大众媒介在传播时要充分考虑到受众所在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对信息的过滤.

(4)文化规范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他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规范力量;人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构架"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
媒介的这种影响不是突发的,而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缓慢地渗透进受众者的思想与行为中去的.

(5)受众介入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应该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要积极地吸引、调动受众进行传播,以便更好地使他们接受传播,行驶表达权.

(6)使用与满足理论:它是兴起与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受众研究理论.
该理论认为,面对大众传播,受众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传播内容,所以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传播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要求大众传播者和媒介充分注意到媒介的"产业属性"和传播内容的"商品属性",但也为某些大众传媒一味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而不加引导提供了借口.

传播反馈:受众回传给传播者的关于传播的信息或建设性意见.
反馈的作用:检验传播效果;总结经验,改进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减少或消除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传通阻碍,提高社会效益,激发传播者的传播热情.
咱们知道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实现的要素有: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传播符号、传播反馈.
传播与反馈是构成一次完整传播活动的双向行为,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信息双向互动、循环的基础.
所以,传播学当中有必要研究传播反馈.

1.
反馈的概念传播学当中的反馈指的是,所谓反馈,受众回传给传播者的关于传播的意见或建议性信息.
反馈分为:正反馈:是反馈的一种,是采用正常的渠道,以合理的方式对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进行的评价、建议等可以让其改进传播策略,优化传播内容的反馈方式.
负反馈:是反馈的另外一种形态,主要表现为反馈时信息的虚假、错误等,与正反馈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不能帮助传播者更好的改好改进传播行为.
2.
反馈的作用:由于受众反馈的意见性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显示了其自身的接受动机、需求和心态,表明和体现了他们对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态度和评价,提出了应如何调节、修正当前与未来的传播行为的建议与意见,因此,对于传播者来说,它具有积极的作用.

(1)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
检验和衡量传播效果最直接、最真实、最权威的标尺和最可靠的依据是什么是受众的反馈!
离开反馈,奢谈传播的效果,极易孤芳自赏、自欺欺人,是有害无益的.

(2)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
改进和优化传播,这既是受众反馈信息的目的,也是传播者寻求和接受反馈信息后理应采取的行动.
受众通过反馈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愿望、需求、态度和意见,希望作出相应的调节和改变;而传播者一旦通过反馈了解到自己的传播特点与受众的希望之间的距离,通常也会对此后的信息输出作出更有针对性和投合性的改变.

(3)反馈能够激发和提高传播者的传播热情.
当传播者获得的反馈信息具有赞扬、鼓励和期望的性质时,他就会以成功呼唤成功,:进一步增强编码与传播的信心.
当然,如果反馈信息具有批评、贬损、讽刺、嘲弄的性质,那么这种否定性的反馈也会给传播者以较大的打击,有时甚至会使个别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的传播者从此远离职业传播活动.

(4)反馈还有助于传播者检查媒介信息所反映具体事实的真实度和准确度.
如果发现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有差距,那么他就会设法在下一步传播活动中予以适当弥补、完善,使之逐步逼近真实,达到准确.

3.
不同类型传播中的反馈在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4中不同的传播中,反馈的形式特点也各不相同.
为了能够准确、全面的了解反馈意见,优化传播效果,有必要对不同类型传播中的反馈进行分类分析:(1)内向传播:由于内向传播是"主我"与"客我"的对话,信息内容在个体内进行自我消化、自我处理的活动,在传播中又因个人的性格不同而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2)人际传播中的反馈: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是一种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传授双方可以察言观色,闻言睹行.
所以这类传播中的反馈最为直接、集中、及时、方便.
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比较模糊.

(3)组织传播中的反馈:从受众的规模和数量以及传播的形式来看,组织传播属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间,因为它比人际传播大而小于大众传播.
所以这类传播既不像人际传播那样直接、集中、及时,也不像大众传播中的反馈那样模糊、间接、零散.
但还是很直接,集中,方便的,比如,班会.

(4)大众传播中的反馈:在大众传播中,由于传播者人数众多,受众面广人数也众多,又具备混杂,分散,流动、隐匿等特点,咱们刚刚讲过,所以大众传播中受众的信息反馈在及时、方便、全面、直接等方面不如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
在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反馈呈现出一种间接性、滞后性、零散型、片面性等.
所以如何科学准确地搜集,统计受众的反馈信息,是大众传播者和传播媒介面临的课题.

传播学1.
诞生与确立:拉斯韦尔的五W;卢因的群体影响论;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霍夫兰对传播方法的研究;施拉姆使传播学独立化、系统化、科学化.
一.
传播学的诞生与确立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
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
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一、传播学的诞生与确立谈到传播学的诞生离不开四位功不可没的传播学的创始人和传播学的确立者.
1.
传播学的奠基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的一些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语言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下面就简单介绍下这4位传播学的奠基者.
(1)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一生都致力于研究政治术语并试图按照一系列自然科学的理论来建立政治学体系,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传播学.
拉斯韦尔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一个牧师家庭.
家境优裕,藏书颇丰.
1922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后,赴欧洲英、法、德等国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最后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大学任教或讲学,这里也包括在中国的燕京大学.

拉斯韦尔一生勤勉耕耘,著作颇丰,共发表了60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和传播学等许多领域.
但是,他的许多传播学成果并不为人所了解,一般人只是从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
这一句震撼学术界的话就是:"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就是拉斯韦尔提出的线性传播模式,5W模式,虽然它忽略了受众在传播过程当中的"反馈"传播因素,影响了后来传播学界对于受众反馈的研究有局限性,但是还是对人类的传播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而引申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大研究课题,并长期左右着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方向.
三种功能为: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尽管后来传播学者认为拉斯韦尔的论述需要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但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2)库尔特*卢因库尔特·卢因是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控制研究,首先提出了心理学上"群体动力论"和"场论",就是对群众怎样影响个人、群体相互影响的效果、新闻媒介怎样影响群体的研究,为传播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890年9月9日出身于德国,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等著名学府学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到前线参加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他回到母校柏林大学任教.
在希特勒控制德国后卢因移居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任教.
卢因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但以实用著称.
他创立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得出的成果,"在心理学的发展中留有一个不可磨灭的烙印.
"卢因认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他的关于影响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理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被认为是最早对传播媒介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1901年2月13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曾获数学博士学位,后来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

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一位.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对传播效果的研究.
从1940年开始,在拉扎斯菲尔德的主持之下,一些社会学者对传播效果展开了研究,他们从社会学原理出发,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
他们认为,受众并不是彼此隔绝的抽象个体,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互相影响的群体.
拉扎斯菲尔德对于广播听众进行研究的时候,并不着重研究有多少人收听节目,而是注意研究是谁在听,挺后发生了生么样的影响此外,拉扎斯菲尔德还提出了著名的"二级传播理论",就是思想观念从新闻媒介直接传给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传给其他社会成员.
在这里,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其传播会受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减弱.
在拉扎斯菲尔德研究的基础上,后来的学者又提出了"多级传播理论",就是信息的传播不一定是"二级"的,而是"多级"的,信息传播要经过几个层次,才能到达受影响的人.
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其代表作有《传播研究》和《个人的影响力: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等.

(4)卡尔*霍夫兰美国的实验心理学家,一生致力于心理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他的关于"劝服方法"、"劝服理论"的研究,为传播方法和效果研究作出了贡献.
卡尔·霍夫兰,1912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担任该校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
他毕生从事说服与态度改变以及心理对行为影响的研究.
早期兴趣在实验心理学,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
1942年,霍夫兰应召率领主要由心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赴华盛顿,在美国陆军军部新闻及教育署研究战争宣传与美军士气的问题.
从此,霍夫兰的实验对象由让老鼠走迷宫变为让士兵看影片,通过对影片内容、形式和设计变化,测量、分析传播来源的可信度、恐惧诉求的程度、问题提出的先后效用、论辩时是讲一面之辞还是两面都说、结论是明示好还是暗示好等传播问题.
他们强调宣传者本身和宣传内容的作用,而把接受宣传的个人看作是消极被动的,认为受众只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对宣传者和宣传方式都无能为力.

2.
传播学的完善者——韦尔伯*施拉姆如果说上述的四位奠基人只是从各自的(比如,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出发,将宣传和传播现象置于自己的学科框架之中,那么将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多种研究方法对人类的传播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使传播学独立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人就是韦尔伯*施拉姆.

1907年8月5日施拉姆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Marietta马里塔,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将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这本书收录了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施拉姆当时还仅限于挖掘前人和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同其他的学者相比,施拉姆有比较丰富的从业经历.
他曾在《波士顿先驱报》做过记者和编辑,后当过美联社的记者.
从1943年开始,他开始从事新闻教育和研究工作.

施拉姆一生共写有30余部传播学论著,总计约500万字.
这些著作分为三大类:就是,大众传播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其中的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的责任》等.
在应用性研究上,施拉姆最关注的大课题就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媒介加快现代化进程,他是媒介与发展这个问题上举世公认的权威.
在关于使用传播媒介促进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的问题上,他提出过一对很有名的概念——"大媒介"和"小媒介".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当首先发展小媒介(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而不应模仿发达国家,盲目地追逐大媒介(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
他的这种观点对今天的第三世界来讲,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施拉姆是位毕生致力于传播研究的美国学者,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70年未和80年代初,他曾多次访华进行学术交流,对当时正在起步的我国传播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4年他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在大陆出版(新华出版社),更是掀起了一股研习传播学的热潮,至今被实视为经典之作.
除勤奋笔耕、著书立说外,施拉姆还苦心孤诣地培养了一批传播学研究生,造就了不少学有所成的后起之秀,当今美国许多独挡一面的传播学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常以满腔的热忱激励其学生投身传播学的研究,并以之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
他在给研究生授课时,施拉姆总爱用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名言——"把火炬传下去",意在鼓舞学生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传播学王国的奥秘,把传播学研究一代代地进行下去.

研究现状:世界上流派众多,中国正在快速发展.
经过传播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传播学已经成为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学科体系健全、学科特点明显的科学.
1.
世界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理论研究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比如受众研究理论,传者研究理论,反馈研究等等.
(2)传播学分支学科研究也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派,比如,文艺传播学派、体育传播学派等等;(3)而且传播学更加注重于定量研究,通过翔实准确的数据调查,来获得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成果;(4)世界各国建立了众多的传播学科研机构;(5)传播学教育规模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世界各国的许多大学都设立了传播学系;(6)传播学研究著作大量出版,据调查,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比较有影响的传播学研究刊物有300多种.
(7)传播学研究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各种国际性的传播学研讨会和传播学会频繁的举办.
这些都促使了传播学的大发展.

2.
中国传播学的研究现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上个世纪50-70年代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政治上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
60年代,曾经在内部作为"批判资产阶级"的材料,翻译了一些西方传播学论著的片断,知悉者只限于极少的几个大学新闻系的教师.
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曾一度被混同与新闻学.
所以说传播学在中国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随着传播学在我国不断的发展,传播学已经脱离了摸索、探路的初级发展阶段,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1)传播学的研究机构不断增加,传播学的理论建设不断完善.
比如,目前我国有传播研究机构约150家,社科院啊,还有大学等都有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数量相当可观.
(2)在理论研究方面,从最初的翻译、介绍西方传播理论到结合我国国情及地域文化,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新观点,对传播实践的指导性明显加强.
(3)传播人家的培养不断加强,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下,传播学成为一级学科,出版了大量的学术理论刊物.
(4)在传播学刚刚进入我国及其之后的一段时期,传播学一直与新闻学夹缠不清.
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的不断丰富,传播学开始向政治传播、经济传播、文化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体育传播等更为深广的领域拓展,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学科体系.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有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80余种,比较著名的有《现代传播》、《中国记者》等等.

(传播学与新闻学):传播学与新闻学在其演进过程中,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
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
新闻学是一种有独立和批判精神的思想智力活动,新闻媒体是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公器.
新闻的学科精神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于通过新闻工作促进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

传播学重在研究媒介与人的关系,传播活动的目的是要运用媒介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
服务的最终目标不是广大的公众,而是各种利益集团.
有人认为: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
总之,两者各有特点.

我国传播学研究趋势:多学科融合;细分化深入化;指导性操作化;特色性本土化.
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传播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这门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1.
多学科融合化研究趋势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就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的精华.
传播的实践也证明,传播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在传播学以后的研究当中,需要继续吸收借鉴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各门学科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使传播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2.
细分化深入化研究趋势传播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按照不同的主体进行研究.
随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化,它的分支化、细分化研究趋势会逐步得到加强.
比如传播类型研究来讲,有人际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等;分支学科研究来讲的话,政治传播学、经济传播学、法律传播学、科技传播学、文艺传播学、体育传播学等;传播要素来讲的话,有传播者研究、传播受众研究、传播反馈研究等;传播功能来讲,有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3.
指导性操作化研究趋势理论源于实践,并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讲,传播学的研究今后将更加关注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从理论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未来的传播实践进行指导和规范,为传播活动进行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决策指导,而且这种决策要有可操作性,彻底的改观传播理论研究同传播实践脱钩,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局面.

4.
特色性本土化研究趋势传播学是一门与社会、文化、历史等结合相当密切的学科,所以在文化历史和社会政治形态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学也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我们知道,传播学诞生于美国这样一个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与我国迥异的国度,之后在欧洲流行,进入我国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在我国的传播学的研究中,绝对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比如,西方一些专门和政府相对的新闻传播理念便不适应我国.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对于中国传播者来讲,只有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传播理念融合在研究工作当中,才能使中国的传播学形成自己的特色.
4课时课后小结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传播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后面内容做基础.
学生比较认真.
课外作业思考:1.
结合大众传媒的传播实践,分析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大众化现象.
2.
从传播效果方面说明反馈的重要性.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体育传播学课次:第3、4次任课教师:授课班级:上课时间: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的平面媒体在体育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发展趋势,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新闻从业中能更好地发挥平面媒体的优势.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早期平面媒体的体育传播;体育传播中的平面媒体;体育传播中平面媒体的变化与趋势.
以体育传播中的具体实践和现象入手总结体育利用平面媒体传播的经验.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第二章体育传播与平面媒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平面媒体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角度传递信息,相对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传递信息,而称作平面媒体.
电视、网络等称作立体媒体.
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没有严格的定义,只是从信息传递、传播的角度和方式上区分的.
以纸张为载体发布新闻或者资讯的媒体,比如报纸、杂志等等.
现在他们面临着来自网络媒体的强大挑战.

通常我们把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称为"平面媒体".
其实平面媒体是最近一二十年才逐渐为传播学界广为运用的一个概念.
现在传播学界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去称呼各种传媒.
平面是相对于立体而言的,今天的平面媒体一定意义上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印刷媒体,它应当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等.

第一节早期平面媒体的体育传播一、西方早期平面媒体的体育传播公元前59年,《罗马公报》角斗竞技的体育信息;1457年,德国出现印刷新闻纸;1476年,英国的印刷机;18世纪末,体育著作纷出;19世纪,美国运动杂志;1883年,普利策在报社设立专门体育部,配备专门体育记者、体育编辑.
虽然说人类古代的报纸也有一些消息,甚至是有一些角斗等体育竞技消息,但是古代的报纸知识掌握在少数的人能看,而且在上流社会中流动,所以说人类历史上很长时间段内,阅读书籍、接受教育、了解讯息等权利都被少数特权阶层所垄断,体育信息的传播更是同样的不顺畅,所以这个时候的报纸,书籍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给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变动的速度也加快,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了世界性的,而且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特别是新兴的城市的崛起而且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递增,城市市民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信息的需求大大的增加,这些因素为大众传播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还有就是资本家为了训练熟练的雇用劳动者他们开办了大批的工读学校和贫民学校,这个为大众传播准备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读者群.
还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大众传播提供了交通、邮路、印刷、纸张等物质技术条件、物质技术条件的保障.
印刷术的发明是信息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特别是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可是中国没有将这个广泛应用到信息传播当中来.

现代印刷报刊产生的标志就是1457年,德国纽伦堡出现了最早的印刷新闻纸.
1476年,英国有了第一架欧式印刷机,以后新闻纸、新闻书、报纸、刊物不断涌现,书籍也开始大规模印刷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也使人们对体育产生了新的需求,文艺的福星、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动摇了教会的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有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
主要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主要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和服从教权与政权的教士为目的.
其教育内容只要是"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合称"七艺".
其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和禁欲主义的身体观(在古希腊社会,很多战士和运动员要进行严格纪律的训练形式就是放弃对更高的智慧、情感或精神的追求的训练,以求得到最完美的健康体质和优雅体态.
)体育在人的发展、教育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体现.
这些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为体育信息的大众传播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之后出版了很多关于体育方面的著作,这里面大多都是体操等的理论.

而且随着宗教约束的减少,在美国,人们逐渐有更多的机会亲身参加各类的娱乐休闲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发展之后,人们的生产实践由户外转向室内,人们逐渐对赛马、拳击、摔跤等体育比赛的观看兴趣大增.
美国的许多报刊也纷纷开始关注体育信息.
关于赛马的新闻报道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已经见诸报端,这一时期的《纽约太阳报》等综合性日报开始相继报道拳击、赛马、板球、棒球等竞技比赛的信息,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
而且每个报纸报道的侧重点都不同,比如有的报纸报道打猎、钓鱼等户外运动项目的信息还有多种运动项目.
还比如,美国第一份运动杂志就是1829年的《美国赛马与运动杂志》.

二、我国早期平面媒体的体育传播我国:古代论养生、长寿的书籍;1910年,精武体育会,武术书籍;1918年,《体育周报》;1921年《体育季刊》.
我国体育信息传播较早的记录就是早期的一些著作当中记载有关身心健康的问题以及多种卫生保健方面的措施等的记载.
中国近代最早从资产阶级全面教育的意义来认识和阐述体育的,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乌托邦式的著作、就是理想主义色彩的著作《大同书》里.
而且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创办了《体育季刊》的同时,另外编撰了一些体育运动的教科书.
这是早期的体育的著作.
体操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近代体育运动项目,中国最早的一批体育运动的译著也是有关体操的,之后又诞生了很多关于体操及武术等体育的著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进步,今天的平面媒体已经在各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它在体育传播中的状况也日新月异,要很好地了解平面媒体的体育传播,我们应该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

第二节体育传播中的平面媒体一、体育传播中平面媒体传播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传播什么"向来是一个中心环节,就是传播者到底传播了什么样的信息,那么对体育信息来讲,到底都有什么样的信息呢1.
体育信息的分类咱们讲传播内容的时候讲过,按不同标准可以将信息分成不同的类型,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信息与非社会信息、按状态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按存在形式分为内储信息和外化信息、按符号分为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按信息流通形式分为可传的信息和不作传递的信息、按价值观念分为有害信息和无害信息,但是这些按不同标准分出的各个信息类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体育传播而言,体育传播的过程应该都是体育信息的流动、流通.
体育信息就是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信息,那么体育信息都有什么样的类型呢①体育信息的分类:管理与决策信息;教学训练信息;运动竞赛信息;体育科学信息;体育设施信息;体育经济信息.
(1)体育管理与决策信息:是体育宏观管理与体育战略决策、指导的信息.
这里包括体育事业、体育领域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制度、计划、纲要,及其措施落实情况,体育管理机构与各级政府的工作开展,与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其他部门的合作、协调,与国内外体育机构、体育组织的交流联系等宏观信息.

(2)教学训练信息: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对不同教学训练对象传受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方法、提高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以达到最佳教学训练效果所采用的新观念、新手段、新教程等信息.

(3)运动竞赛信息:与运动竞赛相关的信息.
包括主客队的竞赛历史、队员身体机能状况,技战术特点,教练员赛前准备,赛场环境,比赛的规则、规程,赛后对比赛的评述,对赛况技术资料的统计,分析,各项成绩记录等.

(4)体育科学信息:是关于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动向、水平和成果的信息.
包括体育自然学科,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等等学科信息;也包括体育社会科学,如体育伦理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史学等学科信息,以及体育人文、体育管理等学科信息.

(5)体育设施、设备、物资等信息:包括体育运动场馆、器材、设备、服装的设计、研究、开发、配备和使用、管理等后勤提供保障方面的信息.
(6)体育经济信息:体育产品的生产、消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体育彩票的发行、运作,体育赛事转播、报道权利的转让、使用等属于体育产业方面的信息.
(7)与体育相关的其他信息2.
平面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的特点体育信息属于一般信息的范畴,因此它具有一般信息的特征:知识性;综合性(1)客观性:每个事物及其状态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信息同样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传递性:一方面信息必须借助媒介才能进行传递交流,才能为人们感知、占有、只用,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利用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
(3)共享性:信息生成传播后,可以为众人所接受、享用,不会因为被一方的占有使用而使其效率降低,也不会因为传播、使用次数的增加而使信息自身的内容受到损耗.
以上是以信息的一般特点来进行讲述的,那么作为平面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应当有哪些特点呢它既具有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又有体育信息的特点,具体表现是:(1)知识性:体育信息的传播,也就是体育知识的传受,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科学的推广.
不同平面媒体在传播知识时又有侧重点:报纸主要传播萌芽时期的知识和当前最为适用的受众还不知道的体育知识,刊物主要刊登正在形成的体育知识,书籍主要记载已经形成的体育知识.

(2)综合性:体育运动和体育学科涉及的社会领域和学科领域面很广,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卫生、科技等有着密切联系.
体育内部又是门类复杂、项目众多.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综合性势必决定了体育传播信息的综合性.

二、体育传播中的各类平面媒体①报纸:专业体育报纸;综合类报纸中的体育专栏;其他与体育有关的专业报纸.
②期刊:体育学术刊物;运动技术刊物;体育教育刊物;体育普及性刊物;体育文献检索类刊物.
③书籍:体育学术著作;体育教材;体育科普类读物;体育工具书.
1.
报纸: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以较短定期间隔连续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
(1)专业体育报纸:传播信息仅限于体育领域的报纸,都是以体育新闻为主的报纸.
这种专业体育报纸又可分为综合传播体育信息的报纸和传播某一类的、某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信息及相关信息的报纸.
比如,《中国体育报》创刊于1958年,是全国惟一以体育新闻报道为主的日报.
《中国体育报》拥有全国最强的体育新闻采编队伍,拥有众多知名记者、优秀编辑及著名专栏评论家.
《体坛周报》于1988年创办,1994年后借助中国甲A联赛和欧洲足球联赛的大量报导,逐渐开始占据中国体育传媒市场.
曾于2001年中国世界杯出线时创下期发量262万份的纪录,目前一周三期,每周一、三、五发行,期发量约为160万份,周期发量500万份.
目前零售价每份2元.
《南方体育》是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体育类报纸,于2000年创刊.

该报坚持"以有趣对抗无趣"的办报风格,以及"媚俗"的办报宗旨,效仿美国《读者文摘》的编辑原则.
他们的版式简洁明快、风格轻灵飘逸,卸去了强加于传统体育专业性媒体身上的沉重,给体育以娱乐色彩,把体育带来的"娱乐"与"市场文化"发挥到极致.

但时间到了2005年,由于转型过快以及过分的自我膨胀,《南方体育》于2005年8月30号停刊,黯然退场.
还有《足球》等报刊.
(2)综合类报纸:目前我国的许多综合性大报都开辟了体育版面和体育专栏,而且它们占报纸整个版面的比例也已经越来越大.
这些报纸既有面向全国发行的综合类报纸,又有省市级的综合类报纸,既有党政机关报,又有晚报、都市报等一些报刊.

(3)其他专业的报纸:比如,医学、养生等和体育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报纸,这些专业报纸传播的某些信息就是体育运动领域的信息,或者和体育研究有着间接联系.
另外,随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的出现,体育与越来越多的社会部门、学科领域产生关联,所以有一些专业报纸如经济、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报纸,也经常传播体育信息.
还有些报纸报道领域虽然与体育无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些报纸有时也会突破报道体题材的限制,以体育信息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比赛和运动会举行期间,报道体育新闻就成了各报的时尚.

2.
期刊:期刊也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
出版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有统一的板式和外形,开辟有多种栏目,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而成.
(1)综合性体育学术刊物:主要刊登体育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方面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
比如,体育高等院校的学报.
(2)运动技术刊物:主要刊登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有关技术、战术的文章,报道各种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介绍各项运动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优秀运动员和运动成绩.
比如,《篮球》、《体操》等.
(3)体育基础学科理论刊物: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刊物,能及时反映各基础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学术成果.
比如,《中国体育科技》等.
(4)体育教育类刊物:主要刊登学校体育,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情况和经验,系统介绍体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读者主要是体育教育工作者.
比如,《体育教育》等.
(5)体育普及型刊物:主要向广大体育爱好者和一般读者普及体育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
比如《运动休闲》等刊物.
(6)体育文献检索类刊物:主要为体育信息的需求者提供查找体育文献的线索、路径、方法等信息的刊物.
比如,《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等.
(7)其他综合类期刊:虽然不是以专门的体育信息作为本刊传播的主要内容,但时而也会出现一些体育类信息.
3.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有封面、序言、目录、正文,也是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出版物之一.
(1)体育科学的学术著作:就体育学科领域内某一现象、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论述和探讨的著作,它可以是专家、学者的个人或集体的专著、编著,也可以是体育研究的论文集.
(2)体育教材:根据教学大纲,针对教学需求而编写的体育教学用书.
(3)体育科普类读物:以满足体育爱好者的信息需求和向一般读者传播体育知识,普及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书籍.
(4)体育工具书:包括各种体育类词典、字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指南等.
三、平面媒体的传播特征①视觉媒体:文字、图片、线条、色彩、版面设计、页面装帧②记录性好,保存性强:书籍>刊物>报纸③选择性强:时间、地点、顺序、方式、速度时效性差,渗透性差,直观性差受众范围有限:文化水平(1)平面媒体是视觉媒介:报纸、书籍、杂志刊物等作为占有空间的物质实体,以负载有序的线性的文字符号来传播,通过印刷在平面纸张上的文字、图片、线条、色彩、版面设计、页面装帧等来传递信息,受传者也凭借视觉来进行阅读.
所以说平面媒体比较适宜于用来传播高深的观念、复杂的思想、琐碎的情报和严谨的材料,也适用于传播篇幅长的,准备作为证信的的或不紧急的信息材料.
所以报纸利用这一个优点,在信息增生、信息变化迅速的传播环境下,在广播电视不断提出挑战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解释性报道、述评新闻等深度报道的方式积极探索信息传播的新天地,以保持平面媒体自身旺盛的生命力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2)记录性好,保存性强:由于书刊报纸都印刷在固定的纸张上,所以书刊、报纸可以被读者反复多次地阅读与接受,读者能够把自己所需的信息保存好,以便日后查阅,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平面媒体的阅读率和传阅率相对来说都比较高.
从平面媒体内部的恒久性排序来说,书籍要强于刊物,而刊物又强于报纸.

(3)选择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自由选择决定阅读书刊报纸的时间、地点、顺序、方式、速度,尤其是还可以挑选阅读的内容,平面媒体的这些特点都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是其他媒介难以比较的.

(4)时效性差:平面媒体的物理特点决定了它制作程序的繁多、传播周期长,而以无线电波来进行信号传播的电子媒介,比如,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5)渗透性差:在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平面媒体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大,不像以电波传播的电子媒介那样传播范围广,可以"无限传播".
(6)直观性差:平面媒体不能像电子媒体那样,可以给受众提供声音、图像画面,它既没有广播生动活泼、亲切感人的语音音响,更没有电视把人的视觉、听觉结合起来,将现场直接呈现于受众面前的传播效果.

(7)受众范围的限制:由于平面媒体主要是以文字符号进行传播的,它的受众范围就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
电子媒体在这方面具有传播优势,从不识字的文盲到高级知识分子,都可以成为它们的受众.
从印刷媒体发展的历史来看,而且印刷术发明并在全世界推广之后,最早出现的印刷媒体就是书籍.
而且报纸是从期刊发展而来的,而期刊又是从书籍分化出来的.
我国一直用"报"来统称期刊杂志,很长时间内,报纸和期刊并没有多大区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媒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书籍、刊物、报纸分类更加的明确了.

所以说,书籍、刊物、报纸在出版速度、出版周期和传播内容上都有所不同.
(1)从出版速度和出版周期:报纸的出版速度比较期刊和书籍要快得多,一张日报,从采访、写作、编辑、排印到发行,不超过24小时,报纸的工作人员常常是以分秒必争的速度来抢发最新消息,抢播最新信息.
因为,特别是现在的报纸来自电视网络的挑战竞争特别的激烈,所有的报纸都与实践赛跑,因为新闻事件进一步的发展,一分钟的错过,都意味着新闻快速的死亡,正步入历史的阵营.
期刊的速度和周期与报纸比起来比较慢,期刊的选稿、用稿、组织稿件的速度远比报纸要慢得多,许多时候所选稿子在一期中排不开,那么就将其往后挪一期两期更多期.
书籍出版的时间最长,一本书、一套书从最初的策划到最后与读者见面,短的一个月内出版,以月计算期限,长的数年甚至是数十年才能出版.
而且书也是不定期的出版物,而且不是连续出版的出版物,没有一定的出版周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从体育类的报纸来讲有日报、周报,有的报纸一周数刊(比如,咱们讲过的体育专业报纸《体坛周报》一周三期),也有的报社一天连续出版发行晨报、午报、晚报来传播体育信息.
刊物出版的周期相对要长一些,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和半年刊和年刊,所以期刊的周期比较有规律性.
书籍的周期更长,而且更是没有规律可循,书籍有的每月出版一次,有的数年甚至是数十年.

(2)传播信息的内容:因为各个平面媒体的出版速度和出版周期都不尽相同,所以说报纸、期刊、书籍在所传信息上也是各有特点的,各尽其能.
因为报纸的出版速度快、出版周期短所以报纸的信息传播追求新鲜、及时,报道的大多是动态的时效性强的信息.
而且体育类报纸在这一点上更加的突出,报道多以消息等体裁为主,文章大多是短小精悍的,虽然也有长篇大论,但所占的比例都很小.
因为刊物的周期比较有规律性、期刊类读物也没有像报纸那样的速度快,所以体育类刊物可以把它出版周期内发生的所有事件,做一个全面的综合与回顾,在报道事件的系统性、深刻性上强于体育报纸.
体育书籍来讲的话,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要求所提供的体育信息在较长时间内应该具有它的效用性.
在书籍的内部结构来将讲的话,书籍使用的文体比较单一,各章节之间互相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阐述的问题也相对集中、系统而且深刻,能使严肃复杂的课题得到全面而透彻的阐释,指导性强,影响力深.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报纸好像是秒针、杂志是分针、书籍是时针、都围绕时代的轴心旋转.
四、体育传播中平面媒体的受众分类体育传播中平面媒体的受众分类①按接触媒体的类别:报纸读者,刊物读者,书籍读者②按接触媒体的频率:稳定受众,不稳定受众③按年龄、性别: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男性、女性④按地域:城市、农村⑤按职业: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教学人员,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体育院校学生,一般体育爱好者1.
按照接触媒体的类别分类咱们讲过,受众指的就是平面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的接受者和受传者,按照接触媒体的类别可将受众分为报纸的读者、刊物的读者、书籍的读者.
而且报纸、刊物和书籍因为它们所传播的主要信息和目标都不尽相同,它们各自也都可以分成很多的种类,受众也在接受传播信息时因为每个受众的需求不同,会在这三个媒体中再次细分,以找到自己的所需要的信息.
(比如,报纸信息就份很多种)比如,许多体育信息的接受者知识一般的受众,他们阅读刊物,接受体育信息的传播是出于对某类体育运动的关注,对某个体育项目的偏爱,或是对某些运动明星比较欣赏,所以他们大多选择那些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大众累体育期刊.
比如体育学术期刊能高效地存储体育信息,使体育科研成果以文字、图表的方式固定下来,以便受众检索查阅,因此这类刊物在体育科技教育界有着重大的影响.
事实上,报纸、刊物、书籍这三大类媒体的读者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其中某一类媒体读者可能同时会是另两类媒体的读者,许多受众在媒介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2.
按照接触平面媒体的频率分类按照接触平面媒体的频率可将体育信息的受众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两大类.
习惯、固定地接触和使用某一种媒介的受众,称之为稳定受众.
没有固定的阅读习惯,偶尔接触和使用接触某一媒介的受众被称为不稳定受众.
各种平面媒体传播体育信息以来,身边总围绕有一批热心忠实的受众,他们的反馈影响着媒体的体育传播,特别是传受双方互动的观念确立后,受众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正式这一部分受众在积极支撑这媒体的读者市场,比如《中国体育报》、《南方体育》、《体坛周报》等报刊都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

3.
按照平面媒体明确的传播对象分类按照平面媒体明确的传播对象将体育信息的受众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两大类.
每个平面媒体在版面的设计等方面都要考虑自己的核心受众,比如,内容的取舍、栏目安排、风格定位等都要满足并吸引那些相对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就是核心受众.
边缘受众指的就是不稳定的、不固定的哪些受众对象,但是好多媒体用各种方法来吸引这部分读者.

4.
按照年龄分类按照年龄将平面媒体的受众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而且体育信息的受众包含多个年龄层次,但主要以青年人为主.
他们敏感,适应性强,富有青春活力,新陈代谢旺盛,乐意了解和参加各项传统的和时尚的体育项目的高难、惊险和健美.
所以青年受众是体育信息的稳定受众,也是某些平面媒体的核心受众.

5.
按照性别分类按照性别可将平面媒体的体育信息受众分为男性和女性两大类(而且只能分为这两大类啊),据调查表明女性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不如男性,从事体育运动、体育研究的人员也多以男性为主,故体育信息的受众中,男性站了较高的比例.
但是6.
按照地域分类按照地域可将平面媒体的体育信息受众分为城市受众、农村受众两大类.
调查表明,城市因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也高,体育场地设施齐全,大众传媒也高度发达,体育信息供求旺盛,所以报刊、书籍等体育信息的需求者大都集中在城市,而且城市受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与接受要比农村受众程度要深、次数多.
我国平面媒体体育信息的受众按照地域还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等不同地区,这里东部地区受众要比中西部地区的受众跟多地接受体育信息的传播.
因为我国绝大多数体育传播的平面媒体大多都分布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报纸,不管是综合性大报还是省市级的报纸都有体育信息的专栏或者专版,报纸的版面设计都给体育信息留出了专版或者专栏,关于体育的信息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
但是内陆地区的很多报纸,很少提供体育信息的,很多只是直接或转发新华社的稿子.

7.
按照职业或工作性质分类按照职业或者工作性质,将平面媒体的体育信息的受众分为: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教学人员、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体育院校学生和一般的体育爱好者等不同的类型.
因为这些受众的职业特点及工作的种类不尽相同,所以大门会对某一类体育信息特别关注,所以他们他们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和喜爱的平面媒体.
体育管理人员都是各级体育单位制定方针政策,进行规划、落实措施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都是体育层面的领导.
他们关注体育信息表现出全局性、综合性、及时性等主要的特点.
他们接受的体育信息也直接影响作用于他们的分析、判断和决定,所以他们的这些体育信息的获得都是从体育类书籍和相关刊物中获取体育信息.
从事体育教学的人员有体育院校的教学人员,还有各个学校的体育老师,他们对体育信息的选择主要表现在,体育学术动态的关注,教材的选择以及仪器设备等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比如,《中国学校体育》之类的书刊是最适合他们的选择.
体育科研人员是在体育科研机构或者高等体育院校从事体育科学和运动技术的研究者,他们所需要的都是专业性、系统性比较强的体育信息.
所以各种体育科学刊物和体育院校的学报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
教练员、运动员主要选择的是与平时的训练项目和各种比赛相关的体育信息.

体育传播中平面媒体的传播功能①指导功能:体育运动的意义、奥林匹克的精神、主旨等.
②教育功能: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获得.
③文化功能:对本土体育文化的传承,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引领,对人类实践的发掘、探索.
④娱乐功能:放松、休息,欣赏技术与造型的美咱们学过赖特的4大功能说,那是针对大众传播媒介来讲的,有: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社会遗产、提供娱乐等功能.
那么在体育传播过程中,平面媒体具有如果传播功能:1.
指导功能首先,平面媒体在体育传播中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体育传播中的平面媒体读受众的思想、行为会产生一定的指点和引导作用,媒体既可以用典型的个案来示范,又可以用议题的设置来引导.
在传播的方式上,在传播报道的风格上,既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也有直奔主题的颂扬批评.
比如,运动员永不服输的顽强拼搏以及向自身极限发起的无止境的挑战,始终都在鼓舞着人们的信心,激励着他们的斗志.
还有兴奋剂事件的曝光,批评运动员的作假行为,影响体育赛事的公平竞争,对此提出批评.

2.
教育功能体育传播中的平面媒体通过持续不断地信息及体育知识的传播,给受众提供和创造了一个重视体育传播、享用体育信息和吸收体育知识的环境.
而且受众获取体育知识、体育机能的渠道有两种:一是,通过学校教育.
其次就是通过各种平面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获取.
报纸是传播最新体育信息,报道最新体育事件,提供最新体育知识的最为活跃的一种平面媒体.
书刊的话更适合关于体育理论的传播,可以长篇大论或者关于体育知识的论文,文章等等的传播.
还有书籍,书籍系统深入地收集了各类的体育知识,不论是课堂教育用的教材或是体育类专著,都承担着教育教化的功能.

3.
文化功能体育信息传播中的平面媒体的文化功能首先表现在:对本土体育文化的承载与延续.
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体育文化,或是体育情感,或是体育价值,都需要有一定的媒介来承袭、传播、介绍.
平面媒体的文化功能还表现在对各民族、各地区体育文化的传递与引领,对外来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形态的选择和接受上.
平面媒体的文化功能还表现在对体育文化的隐性创造与发挥上,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播,媒体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继承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又引领受众去大胆寻求、借鉴人类新的实践成果,以丰富繁荣人类的体育文化事业.

4.
娱乐功能在当代的大众传播环境下,传播者和接受者都越来越看重媒体的娱乐性.
所以作为体育传播中的平面媒体的传播,其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而且体育的相当重要的功能就是娱乐.
许多体育信息的主动受传者有的是因为自己是各类体育运动的亲身实践者,还有的是出于对体育运动明星的佩服痴迷,这些因素都促使他们对体育信息格外的关注.
而且,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普遍加大,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所以这些变化使人们渴望在业余时间得到充分的放松与休息,大众传播成了许多人的首选.
与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平面媒体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信息社会的进程中,他们也尽其可能地满足着受众娱乐休闲的需求.

第三节体育传播中平面媒体的变化与趋势1.
体育传播理念:注重舆论导向,宣传教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人类生命历程的折射——越来越具有人文情怀——注重娱乐休闲性2.
体育传播信息:信息量大;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深度报道的运用;与其他领域联系报道3.
体育传播手段①报纸版面:扩大,版序与版位的重要,头版头条.
②标题:活波、诙谐、口语化、悬念型、问答式③文体和语言:灵活多姿,充满个性④图片:数量多,突出力与美,具有刺激性与视觉冲击力4课时课后小结本节具体到体育传播中的实际问题,但常识性的东西较多,以了解为主.
课外作业练习与思考:请举例说明报纸、刊物、书籍在体育传播中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体育传播学课次:任课教师:授课班级:上课时间:教学目标了解电子媒体在体育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发展趋势,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新闻从业中能更好地发挥电子媒体的优势.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电子媒体概述;电子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在体育传播中的作用;体育传播中电子媒体的应用.
以体育传播中的具体实践和现象入手总结体育利用电子媒体传播的经验.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第三章体育传播与电子媒体第三章体育传播与电子媒体电子媒体包括广播媒介和电视媒介,它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新闻传播业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广播电视传播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特点和基本要求,特别是作为电子媒介进行体育传播,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电子媒介与体育传播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体育竞赛是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电子媒体是推动体育向全世界发展并使之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传播媒介,这中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魅力,今天电子媒体与体育传播都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期便是最好的佐证.

第一节电子媒体概述一、电子媒体的含义与发展1.
电子媒体的含义:广播电视等电子(波)声像媒介.
2.
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①广播的诞生与发展无线电波的发现:麦克斯韦尔,赫兹无线电传送信号成功:马可尼,波波夫无线电成功传送声音:德弗雷斯特,费森登电台广播诞生:1920年美国KDKA电台技术的改进:调幅——调频②电视的诞生与发展技术准备阶段:1880年勒布朗德眼睛扫描原理——1884年尼普可夫发明机械扫描图盘——1923年左瑞金发明光电管——摄像机播映实验阶段:1926年贝尔电视扫描盘——1928年美国第一部电视剧——1936年奥运会德电视设想实况报道正式电视播出:1936年英国电视发射台——1939年商业电视台停滞与大发展:二战及以后技术革新代表:彩色电视:NTSC制式,SECAM制式,PAL制式卫星电视:1962年美国"电星一号"通讯卫星有线电视:有线电缆传送,抗干扰性强,画面清晰稳定,频道容量大.
3.
中国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1923年上海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国人自己的广播电台;1927年私营商业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中央广播电台;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1960年彩色电视图像;1999年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无锡).

一.
电子媒体的含义与发展(一)电子媒体的含义大众传播媒介,也称为大众媒介,包括咱们学过的平面媒体报纸、杂志、书籍之外还包括电子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也包括网络媒体称为当今的7大媒介.
电子媒体: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其中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和光碟等等.
大多数电子媒介属大众传播媒介,其中广播、电视是最主要的电子媒介.
所以本章对电子媒体的论述将集中在广播和电视上.
从广义上说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两种,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来传送声音、图像的信息工具.
(电视广播,应用电子技术,将图像及其伴音在电视接收机中重现的一种广播.
具有传播迅速,声画同步,视听兼备,感染力强等特点.
)从狭义上说,仅指声音广播,咱们书上都是从下一的声音广播来介绍的.
从传输技术手段的不同来看,广播和电视又可分为两类:以无线电波来传送节目的无线广播和无线电视;以有线网络传输信息的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

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顺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的出现有极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使人类的新闻传播业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以平面传播为主的传播时代,进入了一个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交叉回应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新时期.

(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1.
广播的诞生与发展广播的出现是好些国家科技人员长期研究、实验的结果.
其间大致经历了这些过程和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无线电波的发现.
早在1864年,苏格兰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发现了电磁学基本原理,提出了电磁波存在的理论,并做出了放射性电波可以无线传送的论断.
1884年起德国科学家海尼·赫兹依照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从事实验,终于发现了产生、发射与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并发明了测量电磁波波长的科学方法.

(2)第二阶段:无线电传送信号成功.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在不同的地方分别进行无线电传送信号的试验,获得了同样的成功.
1896年马可尼在英国取得了专利,并且组建公司从事无线电报器材的生产将无线电收发技术推广到全球各地.
1899年他成功地拍发了英国至法国的无线电报,1901年完成了越洋电报的收发,从此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3)第三阶段: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实现.
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人们研究并逐步解决了运用电波负载声波的种种技术问题.
1906年美国科学家李·德福雷斯特制成了电子三极管,在传送声音方面取得进展.
同年圣诞前夕,匹兹堡大学教授雷金纳德·费森登,在马萨诸塞州的实验室里作了简短的节目广播,效果良好.
以后不少人做了类似的实验广播.

(4)第四阶段:电台广播的诞生.
正式的电台广播开始于1920年的美国(也就是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的广播开始与1920年的美国).
当年11月2日西屋电气公司办于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播.
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一般认为它的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诞生.

广播诞生之后对它的技术改进从来没曾停止过.
最初的广播的载波调制方法都是调幅制,调幅制音波受静电和空中杂波干扰大,所以音质欠佳.
1933年,阿姆斯壮发明了调频制方法,调频方法的最大优势就是抗静电干扰,可以有效的避免声音失真,但同时,调频广播覆盖的区域有限,因此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使用相同的波段进行广播.
由于调频立体声广播音质优美,到20世纪70年代,调频广播取代调幅广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广播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现在中国也用调频制方法广播节目)广播事业一经问世后便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
广播事业问世以后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20年代,是它的起步阶段、初创阶段.
这时期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广播电台.
1922年苏俄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法国国营电台、英国广播公司先后开始播音.
1923年德国、1924年意大利、1925年日本也建立了电台.
至20年代末,北美和欧洲各国大多有了自己的广播,亚洲和拉丁美洲也有一些电台出现.

(2)20世纪30一40年代,是它的大发展阶段.
随着第二次大战的迫近和爆发,广播电台传播新闻、进行宣传的功能突出起来,各国政要对它倍加重视,不惜花重金筹建,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
公众也把它作为获得国内外信息的重要途径.
于是欧美、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的广播事业蓬勃发展,亚洲、非洲不发达国家也的电台也在增多.

(3)第二次大战以后,广播事业在全世界趋于普及.
大批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兴办广播,为巩固民族独立、发展经济文化服务.
发达国家和拉美地区的广播事业继续发展,一方面向城乡各个角落普及,一方面电台又分门别类日趋专门化.
从技术上看,70年代以后调频广播广泛兴起,80年代以后卫星传送技术逐步推广,接收设备在不断优化、简化、多样化,广播传送的质量、效率、距离都有了空前的进步.

(4)20世纪90年代,广播事业开始了新的飞跃.
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模拟广播正在向数字音频广播过渡.
1995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率先进行全国性的数字音频广播,随后瑞典、丹麦、法国、德国、荷兰、瑞士、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开办数字广播.
与此同时,传统的无线广播正在同互联网络相结合、向网上广播发展.

1998年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电台在网上建立了网站,凭借互联网络传送各种节目,使传统的地面和卫星传送方式同网络传播结合起来.
这一过程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若干年后必将给广播事业带来全新的面貌和革命性的变化.

2.
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电视的诞生晚于广播,电视是在无线电和广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声音广播的巨大发展为电视的诞生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条件、技术基础.
电视与广播不同的是,电视所传送的除了有声音外还有活动的图像、影像,电视的诞生同样凝结着各国科研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电视诞生之后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电视技术的准备阶段:19世纪末期,少数先驱者设想并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象的技术.
因为超越距离的局限去传送图像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望.
1880年法国人勒布朗发现了眼睛扫描的原理.
这个发现解决了电视传送中的信道问题.
1884年,德国人尼普科夫发明机械圆盘扫描方式,就是通过光电转换,使人们在接收端看到活动的图像.
20世纪初英国和俄国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了电子扫描原理.
1923年美籍工程师左瑞金发明了光电管,用电子束的自动扫描来组合画面,为电视摄像机的设计打下了基础,他也成了摄像机的发明者.
这些都是电视技术的准备阶段.

(2)电视播映的实验阶段:1927年,美国的全电子式电视通过有线网络把图像和声音从华盛顿传到纽约.
1928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运用机械扫描方式完成了电视画面的完整组合及播送.
成功地进行了伦敦与纽约间的无线播出实验,传出了静止图像,据说图像是微弱的,质量并不高,但毕竟他的这一实验成功了,所以贝尔德也被后人称之为"电视之父".
1928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纽约实验台播映了第一部电视剧.
1935年,德国柏林的实验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电视节目,但清晰度不高.
在1936年8月柏林举行的奥运会上,首次用电视摄像的方式对世界性的重大赛事进行了实况报道,尽管只持续了几个小时,但在电视史上以及对现代体育的促进、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电视播映的实验阶段.

(3)正式的电视播出:1936年11月,英国正式开办电视广播,定时播出电视节目,其图像在当时各国进行的实验中具有最高的清晰度,一般认为,这是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
1938年初,美国、苏联开始进行电视实验广播.
1938年苏联在莫斯科等地建台,第二年正式播出.
1939年,美国广播公司NBC转播了纽约世界博览会的盛况.
1941年,第一批商业电视台获准开业.

(4)电视事业的停滞与大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办电视的国家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战争期间这些国家的电视台或完全停播,或处于停滞状态.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除了美国有6家电视台继续播出外,其他各国的电视研究、生产、播送全部中断.
不过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迎来了电视的大发展时期.
1945年5月7日,苏联最先开始恢复电视播出,之后法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纷纷开办电视台.
战后美国的电视台迅速发展,一度发展到百余家,在政府的干涉下才得以控制.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电视业开始了新的高速发展期,并率先走向繁荣,这期间美国在电视技术上逐步取代英国成为领跑者.
5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几乎全部有了电视台,20多个亚、非、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办了电视,并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全世界开办电视的国家达50个.
70年代,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伴随着电视的普及与技术的更新,电视媒介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至今仍处在变革之中.
谈到电视传播科技的革新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有:(1)彩色电视:彩色电视是摄取、传送、接收彩色图像的电视系统.
它是依据三基色原理研制出来的.
自然界的一切色彩都可以通过对红、绿、蓝三种基色光混合而模拟出来,因此电视技术也只要传送和重现红、绿、蓝三个基色光信号,即可获得彩色图像.
彩色电视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电视传播的质量,大大提升了电视的传播效果.
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开播了彩色电视.
为便于转播和交换节目,各国曾多次讨论统一电视制式(就是电视广播中色彩编码的使用方法)问题,但始终未能达成协议.
于是国际上形成了3种彩色电视制式同时并存的局面.
彩色电视机在哪国使用必须符合该国的黑白体制、彩色制式及频道划分,这样才能保证接收机安全可靠地接收到良好的彩色图像和伴音.
目前世界上采用PAL制的国家最多.
中国所采用的电视制式为PAL制.
PAL制式是电视广播中色彩编码的一种方法.

(2)卫星电视:卫星电视广播是由设置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先接收地面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站发射的电视信号,然后再把它转发到地球上指定的区域,由地面上的设备接收供电视机收看.
采用这种方式实现的电视广播就叫卫星电视广播.
1962年7月美国发射了"电星一号"通信卫星,它成功的在美洲和欧洲之间实现了电视节目的传送,但由于这颗卫星不是同步卫星,所以传送有实践的限制.
1965年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的第一颗国际商用同步卫星升空,这之后国际间新闻节目的交流与传送变的更加快捷了.
通讯卫星最初在国与国、洲与洲之间进行传播,随着卫星通讯技术的改进、成熟以及效益的提高,价格日益低廉,在一些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人口分布不均、语言差异大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卫星也逐步得到采用,并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电视覆盖方式.

(3)有线电视:有线电视是一种使用电缆作为介质直接传送电视、调频广播节目到用户电视的一种系统.
有线电视最早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当时为了提高偏远地区居民的收看效果,人们在高处设立天线,将收到的信号通过有线电缆传送到用户家中.
到了70年代,由于有线电视抗干扰性强、画面清晰稳定、频道容量大等优势日益突出,因此广泛应用.
之后,有线用户不断上升.
到80年代,发达国家的有线用户已经占到整个用户数量的一半以上.

当前电视技术还在不断的向前发展,新设备不断的涌现,比如,高清晰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等等,可以预见电视发展的新阶段即将到来.
(三)中国广播电视也的诞生与发展1.
1949年前中国广播业的发展1949年钱的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创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
1922记者出身的美国人奥斯邦以日本华侨的资本在上海注册了一家《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大陆报》合办了中国第一家无线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年1月23日晚上首次广播,节目以音乐娱乐为主,但是由于它是违法的私立电台于4月关门.
此后又有一些广播电台相继开播.
外国人在中国办电台,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传入中国,使中国发展广播事业走出了第一步.
这批电台除了经商需要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进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

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办电台.
1924年8月交通部颁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成为中国第一部无线电法规,其中规定老百姓可以使用广播收音机,并且准备成立中国自己的无线电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

和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的原因几乎一模一样,1927年3月19日,上海新新公司为推销自制的矿石收音机,开办了一座十分简陋的广播电台,这是中国第--座民办广播电台,也是私营的商业广播电台,内容多为商业新闻和音乐,在上海地区是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创办经营的电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国约有收音机1万多台,生活在军阀连年混战中的贫苦百姓根本无钱购买.
因此,广播只能成为军阀、官吏、富商和外国殖民者茶余饭后的消遣工具.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民办电台一度繁荣,大约有70多座,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四五十座).
当时的民营电台就有"专业台"的划分--主要分教育电台、商业性电台和宗教性电台,但大多数播送广告与低级庸俗的娱乐节目.
市场机制的无序作用十分明显.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广播电台,每天广播三小时.
不久又在杭州、北平、广州上海等地陆续建立起20多座电台.
4年后,1932年11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加强,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广播电台,这在旧中国的广播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

抗战胜利后,在革命根据地,人民广播事业从无到有,克服了种种不利条件获得了大发展.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标志着人民广播事业的开始,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声音,广播电台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

1946年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更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陕北电台跟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全国广播的中心.
从此,中国人民的广播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2.
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二、电子媒体的传播规律(一)电子媒体传播过程中要遵循基本的新闻规律新闻规律是规定新闻媒介功能和运行模式的一个基本因素.
新闻规律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类新闻媒介.
任何媒介都要遵循新闻规律,广播和电视也与其他的大众传播媒介一样要遵循新闻规律.
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长期的实践的结果上总结出来的规律,新闻规律的特点具有客观性(它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性(就是新闻规律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类的新闻媒介)、还有必然性(就是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等一些特点.

众所周知,新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真是发生和存在的事实),二是迅速(都是比较及时的信息).
这一点已得到中外学者和报人的共同认可.
所以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真是,及时反映最新发生、发展的事态及其变动,这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
现在我们国家处在转型期,就是中国从文化大革命之后,经过改革开放,经济逐渐走入正轨,各个部门正在打基础的时期,但是基础依然没有打好.
打这个基础的过程就是咱们现在的社会转型时期.

所以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实际,客观报道,还有改造社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任务.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报道在将新闻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宣传价值,注重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指的是新闻事实本身的传播价值,是衡量某个事实是否值得报道的客观标准.
就是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
从受众的角度看,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足以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素质.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讲,新闻价值是新闻从业者用来评价新闻事件是否值得报道的客观标准,是指某个事实是否包含了构成新闻的相关要素.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
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
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
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新闻价值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有下列要素:1.
时新性:或称时间性、新鲜性.
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必须在时间上属于"新进"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变动;在内容上新鲜、罕见或首次出现,不为人知.
报道及时,内容新鲜.
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新闻价值越大;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

2.
重要性:指相关事实与国计民生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且这种关联性越大,则重要性越强.
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新闻价值也越大.
特别是与广大受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事件受关注度则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3.
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在地理位置上与心理距离上都与受众接近,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
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其距离越小,受众关心,新闻价值就大,反之则小.
一般受众总是关心自己周围的、与自己有直接关联的事情.
有些新闻地理距离稍远,但心理距离相近,也就是说能引起心理共鸣的事件,受众也十分关注.

4.
显著性:新闻报道对象(包括人物、团体、地点等)的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人的一般活动、胜地的一般事件也能引起受众的关注,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5.
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有新闻价值.
奇闻轶事,或生活中一些趣事,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或感情共鸣.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是有了时新性再加上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或趣味性,就可能成为有价值的新闻.
一个事实如果同时具备上述的要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就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就越多,影响力就越大.
这些客观标准规律是新闻报道中必须认真掌握、灵活运用的,对广播电视同样重要.
新闻价值对于采访、制作、编辑等新闻业务有直接的作用.
在采访前,记者依据新闻价值判断某一新闻线索有无采访的必要;在采访中,记者依据新闻价值估量获得的各种事实,以便抓住要点,深入采访;在制作中,记者依据新闻价值选取、组织、体现材料.
编辑依据新闻价值审视新闻稿,决定稿件的取舍、修改以及版面设计或节目的安排.
(二)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中的特殊规律通过电子技术手段和设备报道客观的实际就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规律.
但是作为电子媒体的广播电视新闻也具有特殊的传播规律,包括:直线律、顺序律、近距离亲切律、完整律、分立对位律等5种,其中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是广播新闻的特殊规律:二、电子媒体的传播规律1.
遵循基本的新闻规律: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2.
广播电视新闻在传播中的特殊规律①直线律:时间顺序直线传播②顺序律:事件发展的顺序,"以前"的镜头可采用黑白图像区分.
③完整律:报道声音和意思的完整流畅.
④近距离亲切律:家庭氛围中传播⑤分立对位律:画面与声音的分立对位3.
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为受众服务的原则.
1.
直线律:广播电视新闻都是按时间顺序直线传播的,广播新闻的听众只能沿着时间先后顺序逐条收听广播节目,电视新闻的观众也只能按照时间段一条一条收看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直线规律、线性传播规律是受众必须服从,不可改变的收听规则,但是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就没有这样的担心,受众不感兴趣的不爱看的节目可以跳过去.

2.
顺序律:广播电视新闻在表述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时候,要顺着时间先后,不可打乱顺序段落结构,否则容易使听众或者观众产生歧义与内容理解上的混乱.
比如,广播的评书,电视上的播的电视剧等都是按时间集数的顺序播放的.
而且在报道事件性新闻的时候,一般要按事态发展的顺序来反映事件,不宜采用"金字塔"式的结构.
比如,广播新闻中一些词,诸如过去、现在等时间概念要清楚明白.
电视报道中可以通过对画面进行技术处理来区别时间上的差异与先后,如"以前"的镜头可采用黑白图像,在屏幕角上打上资料字样提醒观众,而"现在"的镜头采用彩色画面加以区分.
比如,报道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时候就是采用彩色和黑白的画面来区分,爆炸之前的画面用黑白的,爆炸之后的用彩色的方式来对比.
还有电视栏目,像相亲类的节目《非诚勿扰》重播的时候电视屏幕的右上角上显示"重播"或"复播"的字样.

3.
完整律:人的听觉对于声音语言有一种完整性的要求,这种要求称为完整律.
它要求广播电视报道中的人物讲话声或记者现场采访对话交流必须有完整的意思和段落,而且必须有完整性才有新闻价值,才会有传播效果.

以上这三个规律是广播和电视共有的规律,下面的近距离亲切律和分立对位律是电视媒介特有的规律.
4.
近距离亲切律:是指电视传播在家庭氛围中面对面进行,减少了距离与陌生感,主持人的话语声情并茂增加了观众的亲切感,就像自己人在跟你说话一样的感觉.
5.
分立对位律:是指电视的画面与声音既分立又对位,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三)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每个媒介的工作人员都要以基本工作要求去做事,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也不例外,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从业原则:1.
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与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是一致的.
不管是哪个媒介的从业人员都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因为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什么都要讲党性原则.

2.
真实性原则: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这一原则非常重要,因为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每条最后与受众见面的新闻,首先要求作者所报道的事实不管是细节、数字、引文的出处等等都要准确无误,对事实的描述、说明、解说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事实,也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也不掩饰某些细节.

3.
思想性原则:广播电视的新闻要具有思想性,要切中时弊,有的放矢;运用典型的事例,用事实说话,以小见大;同时将就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
4.
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具有事业与企业的双重属性,首先媒体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事业单位,同时它本身处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效益,生存和发展,自负盈亏所以不讲效益是不行的,但同时要兼顾好社会效益.
现在只有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提升收听率和收视率,扩大社会影响力及社会效益才能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但是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搞"有偿新闻"从而违反职业道德,那样只能是极大地损害自身,是得不偿失的一种做法.

5.
为受众服务的原则:为受众服务是所有媒体的最重要的责任,为受众服务的原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媒介大都被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一味地注重它的政治功能,却忽视了其他的功能.
现在媒介的信息、娱乐功能不断的增强,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强化了媒介对受众的服务意识,只有重视受众、提高为受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这市场经济竞争的传播环境之下利于不败之地.
能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直接关系到媒介的存亡.
但是在贯彻这个原则宗旨的时候必须以正面的高尚健康的内容去提高受众的素质和欣赏水平,而不要一味地迎合少数人的低级、庸俗不良的趣味.

第二节电子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在体育传播中的作用三、电子媒体的传播特点1.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①广播的传播符号语言:播音语言,现场语言;口语化、通俗化.
音响:除语言和音乐外的其它声响.
真实的和虚拟的;作用是加强现场感,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内心,时空转换.
音乐:节目的标识;节目的间隔与过渡;渲染情绪,烘托气氛.
②电视的传播符号屏幕文字语言:画内文字与屏幕文字;视、听、读三位一体,加深信息记忆深度.
造型符号:形体、表情、服饰、色彩、空间、照片、镜头转换节奏.
2.
广播电视的主要报道方式①主持人报道:播报:简单地直接告知播讲:文化素养,新闻意识;从容,平稳串连:文艺节目,主持人地灵活性主持:策划、采访、编辑、报道、评说②现场报道:现场制作播放,快速、直接、全面③深度报道: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报道新闻事件一、电子媒体的传播特点(一)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咱们学过信息符号分为两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指的是运用概念,做出推理及判断的抽象符号;语言符号又可分为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类.
语言符号传播的特点是概念清晰、富有内涵、逻辑性强、具有抽象概括性等特点.
在人类传播的历史上,语言符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信息传播与交流思想感情的最主要的工具.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以外的直接为人感觉器官所接受的各类表象符号.
非语言符号又可分为很多种类:从传送方式的角度,分为标记语言、行动语言、物体语言等.
从接受双方方式的角度,分为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两类.
还包括嗅觉、味觉、触觉符号,但是现在广播和电视运用的都是视觉和听觉符号.
但是广播与电视相比的话电视运用的符号最为丰富多彩.

1.
广播的传播符号:语言、音响、音乐是广播的主要传播符号.
(1)语言:语言是广播新闻的最主要的传达方式,广播语言又可分为播音语言和现场语言两类.
播音语言是指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述语言;现场语言是指记者在始发现场录制或直接传送的人物讲话声.
在体育报道当中,现场语言能更好地传达体育竞赛的现场,而播音语言对体育传播来讲只是赛后的评述及赛前的分析为主.

(2)音响:音响是指除了语言和音乐之外的其他声响.
包括自然环境、动物以及人发出的各种声音.
音响声音又可分为真实的和虚拟的两种.
广播报道当中的音响必须是真是的,必须是实地采录的、绝不能虚拟和模仿,不能任意的夸大和渲染.
音响效果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它能加强广播报道的现场感.
因为逼真的音响能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体育传播当中解说员的惊呼声、观众的欢呼声以及运动员的脚步声和击球声的渲染和增添受众的临场感和紧张的情绪.
音响也能渲染和烘托环境气氛,球场的观众的欢呼声等.
音响还能表现时空的转换,刻画人物的形象及其内心.

(3)音乐:作用,充当节目的标识,比如,musicradio和93.
6汽车广播都有自己的特定的标识性的音乐,听众也可以通过音乐来区分收听喜爱的节目.
音乐也可以是节目的间隔与过度,不管是新闻报道或是赛事直播都可以用音乐来进行内容上的分隔,使听众舒缓一下情绪,比如,musicradio正点的时候都会播放它的标识性的音乐.
2.
电视的传播符号电视的传播符号除了有声语言、音响、音乐之外还有屏幕文字语言与造型符号两大类.
(1)屏幕文字语言:也分为两类,画内文字和屏幕文字.
画内文字指的是新闻采集过程中摄录的文字,有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的作用.
屏幕文字是指根据新闻报道的需要,在后期的编辑中叠加到屏幕上的.
屏幕文字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类:1.
标题式或是提要式字幕,一般是打在屏幕的边缘或下方,这种情况在正式的新闻报道中采用的最多,像先在的新闻频道的新闻报道下面都有相应的屏幕文字.
2.
插入式行进式字幕:就是为了播报最新的发生的最新的重大事件,又不打乱原有节目的播出,可以在屏幕的下方穿插一行移动的字幕,以一句话新闻或简讯的形式播报最新消息.
这种报道形式在大型的赛事转播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奥运会的时候,直播比赛的同时把其他重要比赛的进展和结果以及我国的奖牌情况以飞行字幕的方式即使做了简要的播报,以利于观众能得到更多更及时的消息.
3.
整屏文字阅读式字幕:就是整个屏幕展现的都是文字,并逐步的向上移动以利于观众阅读,一般是报道政策、法律文件、通告、声明、决定等等重要文件的时候使用.
4.
注释式字幕:就是屏幕上的人物谈话用文字形式在底下同步播出.
(特别是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很多地方的方言很复杂大多听不懂的情况下,或者是采访外国人的时候都使用这样的字幕)注释式字幕主要也对画面中出现的谈话的人物的姓名、身份、植物以及地点、时间等配以文字说明.

电视屏幕的文字的使用,试、听、读三位一体,极大地加深了信息记忆深度.
有学者指出,就人的信息接受能力而言,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文字能达到20%,看画面能记住30%,边听边看能记住50%.

在电视节目当中随时插入屏幕文字新闻,保证了重大新闻的时效性.
因为电视节目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顺序来播出,以利于观众有选择的按时间顺序来收看,否则会引起混乱,比如,如果为了播出重大的及时信息而打破原有的节目顺序会招致观众的反感,但是把即使信息呢以字幕的新闻的方式插入播出既保证了原有节目按正常顺序播出,又可以及时传送最新消息,两全其美,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新闻的效率与价值.

但是电视屏幕文字的显示也非常的讲究,字幕的保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干扰画面和声音;插入式的字幕呢要适中、颜色要醒目,移动的速度也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要重复几次;而且字幕显示时间一般应该在图像与声音出现以后的8—10秒内,以此来强化声像效果.

(2)电视造型符号:电视图像离不开造型符号,包括形体符号、表情符号、服饰符号、色彩符号、空间符号、图标符号、新闻照片屏幕符号、节奏符号等.
1.
形体符号:人类对事物的感知首先是源于对形体的感知上,就是外表、形体,所以在所有的这些符号当中形体符号是最基本的,所以对体育传播来讲,全方位展示和把握住运动员的形体动作是成功报道的关键.

2.
表情符号:人的表情十分的丰富.
在激烈的竞技比赛当中能捕捉到运动员流露出的各种各样的表情,是最吸引观众的.
3.
服饰符号:服饰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民族、国家、爱好、季节等,比如大型比赛的时候各个国家的运动员穿的衣服都不同,很吸引观众,观众很关注哪个国家的衣服最好看,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等等.

4.
色彩符号:电视媒介运用色彩很常见,比如,运动员得奖的时候,特别是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国旗和运动员相互映衬,这时候哦色彩的运用就非常的重要.
5.
空间符号:是指各种事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情绪,体育传播为例,运动员战胜对手之后与队友,教练员,爱人拥抱是就反映出他们的喜悦之情.
6.
图表符号:图标符号简洁明了,电视新闻中经常用它来表述一定的资料、数据与比例等.
以体育报道为例,世界杯的抽签,各组的对阵形式这些都以图标与文字的方式来报道.
7.
新闻照片屏幕符号:新闻照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因为很多时候图像资料还没有做出来的情况下,只能做口播新闻,所以在主持人口播的过程当中可以在主持人的后面或者是旁边附一些相关的照片以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来丰富画面,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

8.
节奏符号:是指电视画面镜头转换的节奏快慢.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视画面镜头的转换节奏也越来越快了,特别是体育是动态的实体,有强烈的动感,所以随着电视画面镜头转换的加快观众也跟着紧张和激动.
特别是现在的赛事当中经常看到一些镜头切换极快的宣传片和广告,从而增加比赛的紧张感和刺激程度.
对镜头切换的手段的运用来把握报道的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

(二)广播电视的主要报道方式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现在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是只是播音员拿着稿子在念,但是现在都是思维敏捷、见识多广、妙语连珠的主持人在把握节目,节目播报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随意的、聊天式的主持风格为观众所喜爱.
原先是就从一条线索当中报道新闻,现在是立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新闻,而且有动态的画面;(比如,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报道,真是全方位的报道方式,从福岛核电站的历史衍生到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回顾等);还有原先新闻报道讲究快,但是现在要求向纵深发展,深度报道的方式运用的很多.
这些都是随着现在广播电视的发展而改变的新闻报道的方式.

1.
主持人报道形式:主持人指的是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当中作为主持者和播出者.
主持人节目形式最先在广播当中出现,一开始是为了娱乐节目的串联,现在主持人发展到新闻现场报道、解说与评论相结合.
主持人报道形式最早始于1928年荷兰对外广播中的《快乐的电台》,它是由若干个专题组成的杂志式的节目,中间用音乐或者是主持人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轻松愉快的消息的传达为主,很受听众的欢迎.
到了20世纪30年代,娱乐节目赢得了大批听众,也造就了大批以自我表演为主的节目主持人,特别是随着广播的迅猛发展和地位的提升,新闻报道占据了头等重要的地位,广播电台越来越注重对重大事件的及时报道,广播评论员应运而生.

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形式诞生于美国,也是首先在娱乐节目当中出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益成熟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模式给当时的电视业以启发,二战后恢复播出的一些电视台开始选择受众欢迎的电台主持人来做电视新闻节目.
美国的电视台大多都是商业性质的,电视也要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以新颖的节目形式和丰富的节目内容来吸引观众,而有个性特点的主持人和有个性特点的节目内容特别吸引观众的眼球,所以这个时候强调主持人个性的电视节目开始走向成熟,并且最早在娱乐节目中尝试.

随着电视机的日益普及和节目主持人形式的影响,电视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开始出现.
1952年,美国的CBS广播公司的新闻制片人唐休伊特想改变以往那种由播音员念新闻的做法,而改让一位记者出身、采访能力强的人担任主持节目报道的工作,这个主持者可以将有关记者的报道串联在一起,进行较连续和完整的报道,也可以用自己语言进行分析、解说或评论,他是集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评论员于一身的节目主持人和这样一个主持人报道节目的方式.
(唐休伊特在电视新闻界创下无数丰功伟绩,从事新闻业长达60年的唐-休伊特,曾经是许多新闻主播心中的偶像以及导师,并且为美国以及电视史立下了很多里程碑,在1948年,唐-休伊特打造了第一档新闻直播节目,并在1963年制作了第一档30分钟新闻节目.
唐-休伊特的改革和创新,为推动美国新闻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广播相比,电视有着自身的优势,它声画并茂,可以使坐在家中的观众有一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感,从而有极大的激发情感的效果,比电台的广播更容易产生"自己人"效应.
因此说电视节目主持人晚于广播节目主持人出现却又快于电波节目主持人的发展.

在我们国家节目主持人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
咱们国家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做过的定义就是"广播电台、电视台中以某一个人的身份在话筒前或摄像机前主持某个固定节目的播讲者,是一台节目的串联人,处于节目的主导地位,是某个节目制作群体的中心人物.
他的特征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临场发挥才能.
节目主持人或是参与采编、制作全过程的节目的主要编辑和制作者,或是部分参与节目的编辑或制作.
"所主持人不仅是一种播出方式,它也代表着当今世界广播电视先进水平的模式.
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业经过不断的发展,造就出了集中主持人模式"(1)播报模式:这种模式属于最简单最直接的告知,多见于各类专栏节目和综艺节目当中,比如,央视的《新闻联播》、《》等.
这种模式是节目编导按主持人节目的包装方式进行的运作,以"我"为传播载体,讲究语言的交流感,只是为了节目的串联的需要,在这种报道模式当中,主持人的个性观点得不到展现,地位比较被动,无法体现自己的新闻意识,主持人的活动天地较为狭小.

(2)播讲模式:主持人出现的初衷是使传播者接近传播对象就是受众以达到更有效地传达内容,播讲模式有利于主持人完成这一目标.
这种模式强调主持人主持节目的时候或者是在与观众的交流中能够自如地把握语气、基调做到以情感人,所以除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新闻意识之外,长期在话筒、镜头前的锻炼,使主持人拥有了高超的播讲技巧,播讲模式的播音语势一般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

(3)串联模式:节目与主持人之间构成互动关系而以串联为主,特别是综艺节目离不开做串联的主持人,这类主持人要有整体协同作战的意识,在充分理解编导意图的前提下发挥创造才能,这种串联模式要求主持人深入全面地了解受众群的特征和兴奋点,准确确定节目方向,并随着受众的兴奋点、关注点的转移而相应变化节目的方向.
以电视游戏节目为例,它的目的是赋予节目各种知识性、趣味性和审美情趣,为此需要有专门创意和精心安排让观众在参与节目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新奇感,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要求主持人在准确理解节目串联内容的基础上强化节目间的相互呼应、相互关联,强调受众的参与,改变你播我看、观众置身事外的局面.

(4)主持模式:严格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的诞生的标志就是一些新闻杂志栏目的主持人的出现,像央视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1加1》、《新闻周刊》等,这些栏目都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主持人亲自策划参与新闻报道,甚至是一些亲自采访编辑的一些节目,这类节目的好处就是,为观众提供事实的同时也将相关的北京、观点、知识等传达出去,同时把各种事实、观点、材料、北京等灵活自由地连接起来,能按照编辑的意图层层深入,进行动态的、逻辑性的排列.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编辑意识、主体意识得到凸显.

2.
现场直播形式现在很多大型的活动或者是新闻事件都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特别是对于体育赛事的报道采用的都是现场直播的方式.
现场直播是指在事件发生的现场直接制作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按照一定的意图和要求,把现场音响、图像以及现场解说等组合为一体,通过电子传输装置直接播放出去.
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现场直播是能发挥、展示电子媒体优势的一种最快速、最直接、最全面的新闻报道方式.
而且现场直播的根本性突破也得益于几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这些发展的历史咱们书上有,同学们自己看一下,知道一下就可以.
在我们国家,现场报道最早与体育节目相关联,作为体育节目的主要报道形式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阶段.
最初我国的现场直播主要是利用公共信号来转播比赛的实况.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演播室概念,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现场报道出现了更高级的形式——单边诸如点报道形式,就是记者以新闻现场作报道点,通过电子媒介和光纤式微波作直播报道的一种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这种报道方式对体育传播来讲,不仅将体育比赛和电视报道全方位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信息的生成、采集、传播和接受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地缩小了赛场、运动员、记者和观众间的时空距离.
现在奥运会或者是世界杯这样的大型比赛都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不仅有演播室的主持人的播报形式,还有现场的只要比赛结束就有现场的记者的及时采访,以及晚间还有把中国的奖牌的运动员请到演播室进行采访的报道,同时也有晚间总结性的节目或者是第二天比赛的预测等等,这些消息的报道大多都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报道的.

3.
深度报道形式咱们讲过深度报道的形式比较适合报纸等一些印刷媒体,但是现在随着人们对新闻事实的需求,现在广播电视也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和受众比较关注的问题.
广播电视采用的深度报道形式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报道新闻事件.
"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学,是西方传媒竞争的产物.
20世界4050年代,报纸为了与广播电视竞争,不断开掘和扩大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报道"作为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并成为个媒介主要的竞争手段,从而确立了自身的优势.
现在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广播电视开始关注深度报道,多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来报道新闻.

二.
电子媒体在体育传播中国的作用1.
体育传播的功能①监测环境:受众了解体坛最新动态.
②协调关系:体育深度报道和时评有利于人们地舆论监督.
③传承文化:体育是人类一个重要文化.
④调节身心:体育传播的娱乐作用.
2.
电子媒体在体育传播中运用①电子媒体与体育传播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体育赛事对广大受众群地影响,如奥运直播.
②电子媒体参与体育传播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大发展:电视版权收益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电子媒体的参与使体育产业成了获利丰厚的行业.
体育传播中电子媒体的应用电子媒体的优势和不足①广播:先声夺人,时效性强;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声情并茂.
生动感人;适应性强,选择概率高.
;劣势:听众不能自由选择,内容稍纵即逝,缺少深度.
②电视:直接传播,现场感强;视听兼备,声画并茂;近距离传播,亲和力强;便于受众参与.
劣势:画面的冲击使电视新闻表面化、浅薄化.
电子媒体在重大体育活动报道中的应用与发展(以奥运为例)出售转播权获益越来越多,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播出时间越来越长,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
4课时课后小结本节具体到体育传播中的实际问题,现实性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
课外作业练习与思考:请举例说明电子媒体在体育传播中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体育传播学课次:任课教师:授课班级:上课时间:教学目标了解网络媒体在体育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发展前景,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新闻从业中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网络媒体方兴未艾;从大型体育活动和赛事看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体育网络传播的发展前景.
以体育传播中的具体实践和现象入手总结体育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经验.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第四章体育传播与网络媒体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
短短的50余年间,网络媒体已经完成了三级跳跃,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大众传媒并存的新媒体,在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中,网络媒体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尽管网络媒体目前还存在一些缺陷,但从总体发展趋势来说,相信备受关注的体育信息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必然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网络媒体方兴未艾1.
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登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2.
网络媒体的发展简介计算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80年代,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简况网络媒体的介质就是计算机,以计算机为载体,计算机发明到现在不过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这50年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简称,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宣告诞生.
承担开发任务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工系"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当时的总工程师埃克特当时年仅24岁.

当时用于军事上的炮弹弹道轨迹计算,这台计算机总共安裝了17468只电子管,7200个二级管,70000多电阻器,10000多只电容器和6000只继電器,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机器被安裝在一排2.
75米高的金属柜里,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左右,总重量达到30吨,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钟5000次加法,可以在3/1000秒时间內做完两个個10位数乘法.
这台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它逐渐给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现在国际互联网也不断蓬勃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现在传统媒体比如报纸,电视台,广播节目都纷纷上网,设立网站,充分利用着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快速的报道方式.
而且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节目传输范围,使受众日益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方式与结构,多种媒体(比如,报纸、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印刷媒体、电脑网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越来越明显,信息的穿透力也越来越强,这也预示着国际传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且这个潮流不可逆转.

通过各种媒体发展的历程我们很容易的看出新闻传播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工业革命时期报刊繁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广播电视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而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则是揭开了网络时代的序幕;而这些传播媒体又反过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不同的领域产生推动的作用,并能引发深刻的变革,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甚至是每天的生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虽然说现在网络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很多问题的存在,但是网络还是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

3.
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网络媒体的雏形(1994年-1999年)1994年,了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1995年,中国大陆第一份电子杂志《神州学人》;体育机构相继上网,一系列重大赛事网上报道.
第二阶段:网络媒体转型(2000年-2001年)商业门户网站的建立;综合性新闻网站的建立;专业体育网站的建立.
第三阶段:网络媒体的发展(2002年至今)增强了原创性和专题性的发展;某些运作手法的强势威力.
第二节从大型体育活动和赛事看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一.
体育信息网站官方网站:奥运会的、世界杯的、国内体育机构的、专业性的.
综合性网站的体育频道:新浪、搜狐、雅虎、东方……个人网站及国外体育网站的中文版二、从奥运会、世界杯报道看体育新闻网络传播的优势①新闻时效性:光线传递数字信号32万公理/秒,编辑发稿以秒为单位计量,符合体育比赛的特点——瞬息万变.
②内容的海量性:数字压缩、存储技术、超连接方式,使容量的无限成为可能.
③传授双方的交互性:论坛(BBS)、聊天室(Ahat)、电子邮件(E_mail)的直接交流.
④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全方位、立体的、灵活的报道方式.
⑤突破空间限制,实现全球化.
为什么从奥运会、世界杯报道看体育新闻网络传播的优势呢因为,像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更能体现出体育新闻网络传播的优势,更能体现出体育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好处.
现在特别是像奥运会、世界杯这样大型的比赛当中,网络媒体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数字革命使得北京奥运会在转播比赛的数量和画面质量上都超越了以往的奥运会,此外,全球累计有47亿人次通过各种途径收看了比赛转播,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据IBM全球网络统计,对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的访问量在8月8日开幕式当天,访问量达到了2400万,共有400万独立用户通过官网了解开幕式盛况.
随着8月9日比赛开始,访问量每天都在大幅增长,8月12日,访问量首次突破一亿,8月14日,网站访问量已接近两亿.
国际足联宣布,2010年南非世界杯官方网站(即国际足联官方网站)世界杯期间创下了单日访问量2.
65亿人次的新纪录.
所以从以上的数字可以证明互联网络所受到的广泛关注程度,因为它跟传统媒体相比较,从体育新闻网络传播来讲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一)新闻时效性传统的新闻媒体的新闻有严格的截稿时间,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有相对较长而且相对固定的制作周期.
像平面媒体报纸的话发布新闻一般以日为单位,而且周期最短也是一天只能一次.
像电子媒体电台、电视台由于栏目的限制,它的新闻发布频率通常也是以小时为单位来制作节目.
而网络新闻来讲的话它是利用光纤传播(因为光纤传递数字信号为每秒30万公里)所网络新闻瞬间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说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几乎没有时间上的限制,编辑发稿不是以小时、分钟进行计量,而是以秒为单位进行计量,特别是在重大时间的报道上,优势十分明显.
传统的消息写作是一次性完成的,而网络新闻由于时效性的需求,写作过程便成了开放、动态的过程,文字直播是最充分的体现.
在赛事报道上,各门户网站都采用弹出消息提示的方式,可使用户在第一时间获取奥运资讯.
比如腾讯、搜狐分别采用QQ和搜狗输入法客户端软件弹出信息提示,新浪、网易则采用了网页弹出提示.
51哥金牌详讯中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站抢先发出快讯,再推出详讯.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官网、新华网、腾讯、新浪等网站有对各赛事进行报道的专题页面,用户可以及时得知比赛情况,网友还可通过腾讯的QQ视频浏览器观看奥运会,新浪还与央视合作,将部分录像制作成视频供网民观看,为不方便看电视又很关心奥运赛事的用户提供了便利.
所以网络在时效性上的优势,恰好也符合了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瞬息万变,使得网上传播速度几乎与体育事件同步,在重大比赛报道中抢得先机.

(二)内容海量性"海量信息"是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报纸、电台、电视台总是受到版面和节目时间的限制,但是网络呢冲破了这两个方面的限制,与传统媒体的有限的信息量相比,网络媒体的容量优势非常明显.
在体育赛事的报道上,各网站的报道除了体育赛事情况,还包括赛场花絮、幕后挖掘、体育八卦等,内容呢丰富多彩.
腾讯、新浪等网站对奥运每一个比赛项目都设立专题页面或专栏,发布新闻、评论、图片和视频等.
各网站不仅自己采集新闻,而且与其他媒体合作,充实新闻发布量.
新浪与北京奥组委官方合作,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奥运数据;像网易联合14家电视台打造《奥运大中国》栏目;腾讯网除了与新华社合作推出新华—腾讯奥运快讯外,另与11家都市报合作,共享新闻资源,共建新闻中心.
网络的内容海量还表现在像著名的搜索网酷狗,只要输入"奥运"两个关键字,出现和奥运会有关的就有多达几十万张网页链接,可谓奥运会信息尽收眼底.

(三)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中,传者和受者是严格区分的,传者是主动的传播信息,受者被动的接受信息,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受众对于传播的内容几乎挑选的余地,只能选择看还是不看,但是现在网络媒体的受众除了可以在极大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外,还可以参与讨论与信息传播.
体育迷们对体育的热爱,绝不仅仅表现为对比赛或运动员的狂热,那种参与感、拥有感同样的非常重要,这一点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大得多,传统媒体的可参与性相当有限,绝大多数观众只能坐在屏幕前被动地观看,单向接受.
网络媒体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网民成为报道的主体,他们可以写博客、织围脖、上传图片、文字等.
还可以通过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方式受众可以畅所欲言,还可以在网上与运动员教练员直接的交流.
特别是奥运会期间论坛相当火爆,网友们可以指数情感,表达对比赛的看法,所以跟着论坛的火爆网上涌现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业余评论员,他们对赛事的反映迅速,官方媒体还没有正式发言呢业余评论员的评论已在网友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许多互不相识的网友由于体育观点的相同走在了一起,甚至成立了体育爱好者俱乐部,真正实现了受众的参与.

(四)多媒体技术传统媒体,像报纸这样的印刷媒体、纸质媒体呢通过文字和图片传递信息,广播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电视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组合来传递信息,这些传播方式都各有长短.
网络媒体传输提供了多媒体技术,就是网络媒体传播提供了综合性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新技术,综合了三种传播方式,以全方位的、立体的、客观的新闻事件报道方式,真正达到了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传播目的,弥补了各单一传统媒体的不足.

像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期间,可以在网上观看赛场的现场直播、精彩赛事及精彩进球的回放等.
而且现在很多国内的体育网站对比赛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直播.
有的采用音频直播,一边进行文字的直播,一边进行文字直播,有的时候采用解说员的音频直播,有的网站还进行视频直播,让网民在网上看到了直播的画面,网站又在直播过程中不断更新比赛相关消息、评论、花絮及精彩图片等,给传统媒体一个不小的冲击.
这些都体现了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尽管现实中还有很多网络问题的存在,但是随着计算机设备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媒体将不断变革和创新,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便捷.

(五)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全球化尽管从报纸到电台,再到电视台,新闻传播所受的空间限制越来越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媒体总是有一定空间限制,其受众范围依然有限.
而网络媒体突破了这个空间限制,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一个电脑、一个调节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上网,浏览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而且现在还可以用无线网络,无线上网技术的诞生,更是将上网的自由性发挥到极致.

三、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将新闻运作带入一个新时代①采访:互联网视频、音频采访②写作与编辑:无纸化、超文本、多媒体③传播手段:网络传输(打印、下载、电邮、聊天、发帖子)④体育信息网络人才的基本素养:新闻业务素养;电脑知识与网罗技能;外语、交际素养;职业道德素养.
(一)一个新学科的诞生——电脑辅助新闻学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新技术、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新闻报道从采访、写作到传播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电脑辅助新闻学这样的新的学科也应运而生.
随着功能强大而又相互联系的电脑数据库的出现,随着数据库的上网和电脑在大众传播业的广泛应用,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而且在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发布等传播方式上,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一种新兴的新闻报道方式——电脑辅助新闻学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电脑辅助新闻学呢所谓电脑辅助新闻学,主要是指借助在线服务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环球网等进行新闻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电脑辅助新闻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1、电脑辅助报道:就是利用网络上大量的、实时的信息,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的人物,特别是知名人士及有关专家和事件线索,寻找报道思想.
同时,网络上的信息也是新闻记者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背景材料的有效渠道.
网友通过论坛、留言板、聊天、电邮等方式传达信息,从而使记者、编辑获取新闻线索.

2.
电脑辅助参考: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如辞典、百科全书、地名索引、年鉴和汇编等,进行数据的检索和事实的交叉验证.
在网上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料文献,其实很多大型的体育网站都是一个大的体育资料库,运用站内搜索就都可以查到,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3、电脑辅助研究:就是利用在线服务提供的各种报告与文章的数据库、新闻稿以及重要组织机构和个人的环球网主页等,开展与新闻报道有关的调查研究.
也有一些关于体育研究的网站是专门研究体育学术的网站.

4、电脑辅助聚会:就是利用网络上的数千个新闻组、布告牌和新闻论坛等电子讨论组,定期与遍布世界各地的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职业的人们进行访谈和讨论,这是最具有网络特色的一点,大家通过网上平台——像论坛、聊天室、就共同爱好或某一话题进行交流在世界杯和奥运会期间,记者普遍利用这四个内容,来发现报道线索,充实、丰富、拓展报道内容,达到空前良好的效果.
(二)采访、写作、编辑、传播手段的变更1、采访:网络采访随着互联网、音频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记者的采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记者足不出户便能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进行采访,实现了记者与被采访人在网上面对面的访谈,完全不受地域限制,这也将成为一种新的采访方式,可以预计未来新闻采访的主要方式就是网络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大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同时扩大了记者的采访范围,也模糊了国内记者与国际记者的界限,提高了采访的实效.

2、写作与编辑:无纸化、超文本、多媒体(1)写作的无纸化已经实现了,现在网络编辑都不用纸和笔,完全依靠键盘、鼠标工作.
从采访写作到编辑完全可以做到无纸化的程度,大大地节省了纸张成本,还改变不少人阅读文章的方式和习惯.
(2)由线性文本结构为主逐步转变为超文本结构为主,编辑也由线性编辑方式转变为超文本编辑方式:传统的媒体很多都采取比较单一的线性编辑模式,但是网络媒体它不一样,集线性、非线性传播于一身,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在线交流、网上直播于一体,互动性新闻可以调动各种媒体的形式和手段,在同一时间实现全方位信息的共同传播,我们把这些手段概括为超文本方式,网络编辑就需要向超文本编辑方式转化.

(3)由原来的文字新闻写作为主变化为多媒体新闻写作方式为主:在传统媒体里,编辑、记者分工比较细,有专做文字的,有专做摄影的,有专做摄像的等等,各自的独立性比较强,而网络媒体则把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网站采编人员不能单单只从事文字写作编辑,或某一方面的工作,还要了解并掌握多媒体新闻的制作.
网络新闻的写作过程中,要将文本、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多媒体写作方式.

3、传播手段:网络传输新闻产品的发行、传送由于网络化、多媒体传播技术的使用,也由传统媒体的单向传送传向以网络传送、无纸传送、网络下载为主的方向发展.
以网上聊天工具等作为传播手段已经非常普及,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都开始采用这些方式传输.

4、体育信息网络人才的基本素养就是从事网络媒体的人员的要求(1)新闻业务素养:一个网络新闻工作者主要通过采写编发新闻来完成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工作,所以新闻业务也是网络编辑的一项基本机能.
特别是网络编辑面对海量信息的处理上,更应该具有新闻从业人员所具备的新闻敏感和辨别能力、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及时地选择精彩的新闻事实编发出去,提供给受众.

一个网站的部门设置都比较简单,网络的新闻编辑人员都身兼数职,因为网页来说要保持24小时不断更新,从采写新闻、编辑稿子到刊发到网上都可能只有一两人来完成,这需要网络新闻人员熟练掌握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工作,样样精通,成为一个多面手,一个好的网站编辑,到了比赛现场要能采访、拍照,回来又要能写、会编,最后还要将做好的图片文字进行编辑,制作成一个精美的体育比赛专题传到页面上,整个过程也必须迅速、准确,这对网络编辑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2)电脑知识与网络机能:网络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掌握电脑知识,会电脑的基本的操作,熟练操作电脑,会用电脑的相关软件,提高自己电脑写作的能力.
同时还要学会借助网络进行采访的能力就是在互联网上发现新闻线索,在互联网上收集背景资料,利用MSN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等手段进行采访的能力,把写好的稿件第一时间发回编辑部等.

网络新闻工作者除了会用电脑之外,还必须会使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等工具采访之外还必须具有熟练地将文字、音频、视频整合处理的能力,多手段地展示新闻的魅力.
同时还要懂得网页的排版、制作等.

(3)其他一些素养:例如,外语水平的素养.
在网络时代,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
在网上,英语的网站占领着主导地位,所以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英语,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能与外界沟通交流,作为体育网络传播工作者只有会操作电脑也不行,还应该具备较厚实的体育知识功底.

除了这些还应该遵守网上的职业道德素养.
网络新闻工作者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时新性;尊重作者的著作权.
四、网络媒体的缺陷和不足①网络的无序性: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有害信息、虚假信息泛滥.
②网络信息沙漠化:信息过剩,高价值的信息少.
③网络全面开放易造成版权纠纷:文章的相互转载、抄袭、剽窃.
④网络设备、知识对受众的限制:电脑技术知识,外语等.
⑤互联网被不良分子利用而产生的负面效应:黑客,网络犯罪,网络赌博.
⑥电脑病毒泛滥.
虽然说网络媒体给人们接受信息来讲,带来很大的方便,与别的媒体相比的话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网络媒体也有着不足之处,存在着缺陷,有些优势往往也会成为它在网络传播中的劣势,这就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网络媒体的优势和劣势.

(一)网络的无序性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每天接受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呢人们可以通过聊天室、论坛、MSN、QQ、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发布信息.
如果多了解电脑网络技术的人还可以自己建立网站来发布信息.
因为网络媒体的优势是传授双方的互动性强,所以网络完全模糊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传者和受者的角色转换非常快,所有的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所有的人也可以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这些情况使网上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泛滥.
再加上网络内容的海量型,而且对同一个重大新闻事件来说每个报道的内容有时候报道内容都不一样,所以有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很难,很容易在网上产生失实信息.
假消息一旦发布,随即可能被众多网站转载,就算立即删除也难以弥补.

当重大的突发新闻发生时,许多人首先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他们往往还要根据传统媒体或是权威网站来核实,这充分说明了一些网络媒体在信息失实上的严重性.
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采取的措施是:网站专门设立一套编辑流程,并设有新闻主管进行监督,最大程度上杜绝了假新闻、不良新闻的产生.
而且对敏感词汇进行过滤,还设立专人进行管理引导,使网友在网上能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交流环境.

(二)网络信息沙漠化咱们知道"内容海量"是网络媒体的特征之一,也是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
许多网络新闻媒体认为要成为一个大型网站,就必须有海量的信息,一些新闻信息即使没有较大的传播价值,也可以放在网上,以备检索.
对于网上的受众来说,每天有较高价值的新闻毕竟是少数,大量新闻出现在页面上,就会造成信息过剩、信息沙漠化,这只有以来让网友自己从无数信息中去找自己想要的、需要的信息.

据统计一些大型的权威网站的信息日更新量都超过了2000条,有的甚至超过了3000条,有的网站24小时不间断的更新信息.
大型权威的新闻网站确实需要一定的日更新量,但是数量的多少还值得商榷.
海量信息确实是网络的一大特色,一个有特色的负责人的网站应该把网上无限的信息重新整合、筛选、分类、把最精彩的留给受众.

(三)网络的全面开放容易造成版权纠纷由于网站的信息是全面开放的,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进行界定,容易引发版权纠纷.
(被网络视频"反盗版联盟"索赔1亿元的优酷网宣布已经正式向北京市海淀法院提请诉讼,状告北京搜狐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搜狐网对优酷版权侵权和名誉权侵犯.
优酷同时还出示证据表示,搜狐网播放的不少视频内容系优酷自身制作或与合作伙伴联合制作而成,侵犯了优酷版权.
)(上海2010年十大版权案件网络版权纠纷占四席)(还有百度文库侵权与音乐搜索引擎的侵权等问题)关于版权,不仅仅局限在网站之间,网站与传统媒体之间也有冲突.
比如百度文库与作家和出版社之间的版权纠纷,充分体现了网上著作权的无序性.
现在在网络上一些网站、论坛上的文章抄袭、剽窃现象时有所见,造成很多纠纷,一时也难以解决.

克服这种无序现象,需要相关单位和部门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界定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原创作品,打击侵权行为,从道德思想上规范网络的行为.
(四)网络设备、知识对受众还有限制受众上网获取信息的条件包括,必须要有电脑及相关设备,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电脑技术的知识,会操作电脑软件,上国外的网站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外文基础.
如果受众却哪一项机能就能限制受众对网络的使用.

在体育比赛进行网络直播时,是通过流媒体进行传输.
所谓的流媒体指的就是在网络上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播放媒体.
人类传播技术手段在经历了符号传播、语言传播、印刷传播、电子广播传播和互联网新传播之后,又跨入综合图文、信息、声音、动画的实时在线传播的"流媒体"传播阶段.
传输流媒体就需要一定宽带进行传输,而目前我国的宽带用户只占国内网民总数的1/3左右,大多数网友还是通过拨号上网.
拨号上网网速慢,会限制网上视频、音频的播放,所以对流媒体传输技术无法充分运用会大大降低网站内容的精彩性.
现在很多流媒体信息很多都是电台、电视台节目成品,原创作品还是处于初步阶段,节目的画面质量不是很高,这必定会影响人们对网络的兴趣,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的更新、知识的普及,这些问题都会慢慢的迎刃而解,流媒体信息的传播还是大有可为.

(五)互联网诞生以来,被不良分子利用而产生负面效应1、电脑黑客"黑客"是英文的直接音译,指的就是利用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设法在未经授权党的情况下访问计算机文件或网络的人.
如今,一些黑客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利用网络传播的缺陷,为达到个人目的四处出击,对整个网络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据统计,说目前全世界几乎每20秒就有一起黑客事件发生,而且很多时候黑客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像前两天SONY公司也被黑客攻击,好多顾客的隐私都被偷窃.
我们国家的黑客入侵事件也屡见报端,这些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也应当相应提高.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网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或利用其居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互联网信息供应商、应用服务供应商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互联网上实施触犯法律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网络成为犯罪行为的载体和工具,而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网络,有可能从网上到网下,从虚拟到现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于犯罪活动一定要坚决打击,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除了在法制上加强之外,还要规范网络道德建设,从法治和道德两个方面共同杜绝网络上的犯罪活动.

3、利用网络进行赌博有了网络,坐在家中方便快捷地参赌成为了可能,而且用虚拟的这样一个身份,只要拥有电子信用卡即可,利用网络进行投注,令人防不胜防,特别是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时候有很多人参赌,赌球等等.

(六)电脑病毒泛滥电脑病毒是一种隐藏在计算机内,并且会繁殖、传染并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程序.
1983年计算机病毒首次被确认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87年,计算机病毒才开始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我国于1989年在计算机界发现病毒.
至今,全世界已经发现了数万种病毒,印象最深的是熊猫烧香病毒,而且还在高速度地增加.
面对电脑病毒的肆虐,我们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法律法规,而且许多大型网站都拥有各自的防火墙技术与一支网管队伍,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警措施来阻止计算机病毒.

三、体育网络传播的发展前景1.
网络日益受到重视大众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国际奥委会对互联网的监视.
任何一种媒体,只有当它达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使用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才能在传播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被称为"大众传媒".
按照美国传播学界的标准,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20%以上,才能被成为大众传媒.
像美国要求是达到5000万人使用这一标准达到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计算机只用了5年,所以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受众将转向互联网这一新媒介.
我们国家内地媒体网站从无到有,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了新闻媒体网站,现在很多报刊广播节目电视节目都与网络相结合.
网络事业将以人们无法想像的高速度扩张和发展.
未来网络媒体将有助于体育更加深入人心,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采取了网络报道权和电视转播权打包出售的方式出售奥运信息.
从奥运会对网络转播态度的转变,可见互联网日益受到多方重视,现在一些列重大赛事都不会少了网络这个工具.
经过不断努力,互联网的发展将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促进这个信息世界的转变.
互联网将会像电话、电视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2.
我国体育网络发展前瞻①特色化——网络原创报道:3C模式确认式采访(congfirm):当事人或知情人士主动将新闻线索上传到网上记者、编辑经过当事人确认后撰写新闻报道.
评论式采访(comments):就某一新闻事件采访一系列有关人士,组成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述评性新闻报道.
如论坛上的热门讨论、网上问卷采访、网友调查/投票等.
聊天式采访(chat):网上嘉宾聊天室,吸引网友观看、提问,挖掘新闻线索.
②融合——与传统媒体互补互生:机构的融合,资源的共享.
③信息整合——兼顾大众、分众、个众:人们对体育信息的需求出现个性化,网民的选择性增强.
经过50多年的探索、发展,我们国家的网络媒体逐步显露出新媒体的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设备不断更新,人才队伍也在壮大,现在不少传统媒体的记者转行到网站工作,"网络记者"也出现雏形,现在网络媒体已成为媒体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们国家体育网络传播的发展方向是如何的(一)特色化——网络原创报道现在人们对网站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海量发布信息的网站已经无法立足.
所以现在的新闻媒体网站都在培育特色化,一些网站也走地域化、专业化的道路.
网站的特色化都是建立在网络原创报道的基础上的,作为传送体育信息的网站更应当原创的特色化报道.

1、确认式采访网站编辑频繁接触大量的新闻原始素材和复杂的新闻线索,通常他们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很多未被证实的消息或传言.
同时由于互联网沟通的及时性和方便性,所以很多人会主动将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线索直接上载到网络论坛或者发邮件给网站编辑.
根据网络报道的特点,主要的优势也是快速及时,如果新闻线索一般还没有记者涉及到,而且绝大多数事件仅仅需要向事件当事人确认网上的消息是否属实后,就可以撰写出一则绝对独家,首发的新闻报道.

这种情况在体育赛事报道中应用得更是广泛,比赛结果一出来,网上便有快讯报道,虽然报道只有寥寥几个字,但是受众最想了解的信息,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更快"的一种精神,接着上图片,增添背景资料,撰写详细报道等先声夺人的做法也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特点.
确认式采访报道已经在很多网站普遍使用,这也是最简单的原创手段,网站上的独家新闻往往是这种确认式的采访.

2、评论式采访也是一种网络原创报道,评论式采访就是网络编辑捕捉到某个新闻事件后,可以立即针对此事采访相关的事件当事人,并立即组织成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述评性新闻报道.
现在最常采用的做法是,把一些体育论坛、留言板上面的热门讨论、热门观点进行重新梳理、编辑成稿,比如问卷调查或者网友调查等新型方式,收集到十分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评论式采访.
网友的思维是活跃的、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网站大有好处,网上流传着一些经典的网文,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人们十分爱看体育新闻评论,但由于限于版面、时段、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提供的评论往往数量很少,角度也比较单一,但在网上,活跃着一批体育评论写手,如今网站都把这些有号召力的网友推到页面的显著位置,在关注体育新闻的同时,也能看到这些体育热评,这种方式深受网友的好评.

3、聊天室采访就是网上嘉宾聊天室,与互联网上开放的聊天室不同,通过"嘉宾聊天室",网络编辑可以把某个突发新闻事件当事人和必要的相关采访对象一起请到网上的"聊天室"里,实时向受众播出采访的全过程.
同时,在嘉宾聊天采访的过程当中,网友还可以参加进来,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采访结束之后,可以将采访要点撰写成一篇系统的访谈式新闻报道.
聊天室采访综合了视频和文字报道,又同时具有实时交互性的崭新采访方式将被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所采用.

(二)融合——与传统媒体互补共生这里的融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协调、互补共生.
因为每个新的媒介不会取代原有的媒介,而是共同存在,可见,媒体间的协调、融合、互补、共生将是今后传媒界所瞩目的焦点.
网络媒体有着很多优势,但根基比较薄,而传统媒体拥有厚实的基础和成熟模式,只有相互融合、更好的合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指网络媒体报道与大型体育活动和赛事信息内容上的融合.
这里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复制体育新闻报道,而是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大型的体育活动和赛事需要借助网络阵地进行宣传.
而网站则须借助大型体育活动和赛事的独家报道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

(三)信息整合——兼顾大众、分众、个众在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经历了从大到小的变化,一方面传播媒体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读者,其传播的辐射面变得更为宽广,而另一方面正对特定读者群的传播又变得越来越小.
在我们国家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体育运动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人们越加的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现代人把经常从事身体锻炼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标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4课时课后小结本节内容现实性很强,与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近,学起来比较感兴趣.
课外作业拓展训练:你经常上哪些发布体育信息的网站请举两个网站进行比较.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体育传播学课次:任课教师:授课班级:上课时间:教学目标在了解体育传播环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创造良好的体育传播环境做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传播与环境的关系;传播环境的特点与分类;创造良好的体育传播环境.
理论讲述结合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第五章体育传播环境一、传播与环境的关系1.
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能给人以影响的一切外部境况和条件的综总和.
2.
环境是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基础和条件①传播活动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依赖其进行.
②一定的环境因素也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影响、规定、制约着人类的传播活动,环境对传播也起着维护和保证作用.
3.
环境对传播的作用①非定向的:无目的性,无针对性,无意识的,公平公正的.
②自发而非自觉的:无意图的、自然地释放能量.
③潜在的、渐进的、渗透性的.
④传播与环境是相辅相成、互动互助、共进共荣的互制关系.
二、传播环境1.
传播环境的特点传播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科技水平.
受众媒介拥有量等因素,对媒介信息的传播质量和功能起着主要作用.
①无限性: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具有时空上的无限性.
②开放性:对多种传播活动或事物的广泛接纳、包容.
③差异性和相关性: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各种环境互相渗透、相互重合.
④影响性:非人为控制的,要给予科学、优化、合理的利用.
2.
传播环境的分类①硬环境:传播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
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
优美的地理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物理环境:绝大部分传播活动所处的特定的人为的物理空间,如会议室、演播厅、编辑室、媒介技术水平等.
科学合理地安排物理环境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效率.
②软环境:传播活动所需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
宏观软环境:媒介环境: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的一种整体气氛,是有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包括媒介威望、社会意识、团队精神、行为规范、求实精神等因素.
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讯息等因素.
微观软环境:行为环境:宏观的:习俗、宗教信仰、人口素质、人群关系、生活水准等社会状况;微观的:相互接近的一群人之间共同形成的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性的行为准则、纪律制度以及和睦共处的气氛.

心里环境:行为环境的内化,一定的情绪体验对一定的传播效果起到强化或抑制作用.
宏观软环境和微观软环境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后者对前者的形成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创造良好的体育传播环境1.
体育传播环境①体育传播硬环境自然环境:制约着体育活动(户外体育)也制约着体育传播活动(信息传递).
强调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地理环境:制约着媒介体育人才的聚集、体育媒介场所的建设和体育媒介内容的发展水平,如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爱好体育的程度等.
传播技术:采编、制作、传输效率的提高.
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是整个社会体育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体育传播意义重大.
②体育传播的软环境世界各地传媒加快向中国传媒业渗透,竞争更加激烈: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西方传媒的发达,中国传媒没有产业化;国内社会环境是体育传播正常运行的保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体育传播媒介的人文环境是吸引人才、调动体育传播从业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决定性因素:本身是体育迷,懂体育技术,乐业、敬业;整个社会的体育理念和体育氛围是体育传播事业繁荣的关键;社会心理环境也会影响体育传播环境和体育传播效果;2.
如何创造良好的体育传播环境①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体育传媒集团,增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②加大对体育传播媒介硬环境的资金投入,优化体育传播媒介的物质条件.
③体育传播者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创造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体育传播人文环境.
④利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渠道,发挥"意见领袖"(热爱体育,对体育内涵有独到见解的人)的作用,为体育传播的发展创造条件.
⑤合理利用现代科技,规范网络信息的管理,净化网络体育信息.
⑥传媒界和体育界互相支持理解、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为体育传播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课时课后小结本节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既有宏观理解,也有微观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感兴趣.
课外作业拓展训练:以你所知道的某个具体的体育传播媒介为例.
讨论其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如何.
你认为是否需要改善为什么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体育传播学课次:任课教师:授课班级:上课时间:教学目标了解体育传播心理的一些基本现象和心理互动的规律和特点,抓住受众心理以提高体育传播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体育传播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体育传播中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体育传播受众心理分析.
理论讲述结合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第六章体育传播心理一、体育传播对受众心理的影响1.
体育传播心理的内容和意义体育传播心理是指在体育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里活动.
信息时代,传者与受者心理形成一种互动,这是推动体育传播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机制.
2.
体育传播对受众心理的影响①信息对体育传播者和受众心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带上了传者自身的心理烙印受者:获取信息的内容和意义;受主体对信息源评价的影响②相同的传播符号体系是体育传播得以进行的保障:主要是形象符号传播,如画面、图片等;语言符号起解说、评论作用.
③传播媒介的不同给体育传播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报刊:文字的滞留性可以使受众反复阅读、思考广播:声音可以激发人们联想电视:感官刺激全面,接受信息轻松,但削弱受众联想和独立思考能力多媒体:综合性强,受众选择性和主动性大二、体育传播中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低级生理需要)高级心理需要)我实现的需要2.
体育传播中受众的需要类型:娱乐;促进人际关系;确认自我;监测环境特点:广泛性和可代替性;角度性和层次性;主动性和动力性;持续性和周期性;发展性和可诱导性;预期性和可期待性3.
动机动机的功能:唤醒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动机的表现:不同的动机可以通过相同的活动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可能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所支配;一种活动可以由多种动机所支配.
4.
影响体育传播的其他心理因素态度:传者的权威性;信息内容唤起的心理感受;信息本身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情绪情感:营造气氛,增加传播的感染力.
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三、体育传播受众心理分析1.
体育传播受众心理特点专门性:体育迷的针对性很强兴奋感:比赛输赢对体育爱好者的刺激性2.
体育传播中受众的基本心理需求①信息的真实性与体育受众的求真心理:真实是大众传播的生命②信息的时效性与体育受众的求快心理: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③信息的新鲜感与体育受众的求新心理:体育比赛的幕后趣闻④信息的接近性与体育受众的求近心理:人的区域归属心理体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①内容和意义:是指在体育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所不断进行的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心理上的动态平衡,这可以使二者达到相互之间加深了解,促进交流,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②层次:注意:选择体育信息;维持注意力;调节注意程度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达成对传播内容的认识接受:理解了之后相应的态度和行为③特点:双重互补性:兼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性质综合复杂性: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具体心理想象举例①移情:众与运动员的感受融为一体②从众心理:个体受这容易接受群体的暗示.
有积极的一面,如推动大型体育活动的展开;也有消极一面,容易造成信息的同质化.
③逆反心理:不相信不接受,相反的理解,贬损传者④"角色期待"心理:对传者权威性和形象的期待受众心理引导①控制信息刺激的强度:画面、音乐、图片、提问、悬念增加刺激性;低调、淡化、回避处理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②预热策略:传者由局部到全局,由小到大制造舆论的过程了解受众心理的方法传者代演受众角色:有利于了解受众心理,加强情感交流调查访问:重视前馈,调查方法多样,调查内容科学,对结果分析走向量化受众参与体育信息的制作过程:写信、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亲自到演播室.
4课时课后小结本节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涉及到心理学理论在体育传播众的应用,学生需深切理解.
课外作业拓展训练:制作一份调查问卷,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对某一体育事件的报道和评论的反应和意见.
思考对于不同层次的受众,应该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注意那些问题.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体育传播学课次:任课教师:授课班级:上课时间:教学目标学习体育传播效果的基本测量和评估方法,以实现特定的传播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理论审视;从传播效果理论看体育传播;体育传播效果的评估与测量.
理论讲述结合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第七章体育传播的效果与测量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理论审视1.
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探索①伊莱休·卡茨的三个阶段:昙花一现期(1935-1955):媒介万能——苦闷焦虑期(1956-1960):效果有限——凤凰捏盘期(1960-1977):效果相当强②罗杰斯的三个时代:微弱效果时代(1940-1959)——条件效果时代(1960-1979)——分层效果时代(1980-今)2.
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理论描述①魔弹效果时代(1914-1940):媒介效果强大;受众消极被动;宣传作用②微弱效果时代(1940-1959):媒介效果微弱;受众顽固;劝服,意见领袖,态度变迁,创新扩散③条件效果时代(1960-1979):媒介效果可强可弱;受众随意;使用与满足,议题设置,文化规范④分层效果时代(1980-今):媒介效果有强有弱;特定层面的受众;分层效果,媒介依赖3.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①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②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人的因素:传播者,把关人,中介者,受者讯息因素:真实性,新鲜性,适用性,紧张性媒介因素:各种媒介不同的优势与特点环境因素: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二、从传播效果理论看体育传播1.
魔弹效果论与奥运传播①传媒在推广奥运会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奥运会的转播在20世纪成了电视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节目之一③创造了奥运经济的神话:主办权,转播权,奥运产品,广告④创造了奥运精神和文化2.
议程设置论与世界杯报道①媒介事先的宣传:比赛的日程,备战动态,晋级表等,体现知识性和服务性.
②风云莫测的赛场动态是世界杯新闻的天然材料.
③传播媒介将受众置身于一个大的足球文化之中.
3.
分层效果论与体育传媒的分层①概念:大众传播媒介在不同的层面产生的社会影响.
②对体育传媒分层的影响:体育赛事报道:运动员,教练员,,赞助商,经纪人,节目受众体育产品推广:投资人,销售人员,政府官员,消费者③给中国体育传播的启示:怎样推动体育产业化三、体育传播效果的评估与测量1.
体育传播效果的评估①体育传播的经营目标:借助体育赛事提高销售额和利润;体育的精神可以提升企业的宣传效果和品牌价值.
②体育传播的宣传目标:良好的文化氛围,民族特色.
③体育传播的公共性与公益性:体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2.
体育传播效果测量①方法:调查研究法: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方法、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实施日程等.
内容分析法:以系统的方法分析讯息内容.
控制实验法:模拟现实传播环境来检验调查对象②统计调查:应用计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解释.
反映在发行量和收视(听)率的数据测量上,业反映在受众对体育赛事或项目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上.
③抽样调查:抽样的程序,数据收集的方法,问卷结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有效均衡.
随机抽样:简单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非随机抽样:目的抽样,配额抽样,偶然抽样4课时课后小结本节内容理论性很强,涉及到传播效果测量的一些科学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记忆,需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体会.
课外作业思考:请论述魔弹效果论在奥运传播中的运用并对其作简短评价.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体育传播学课次:任课教师:授课班级:上课时间: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发展历程及大型体育赛事策划应注意的问题,以对以后的体育新闻报道有实践指导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简介;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策划;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策划应注意的问题.
理论讲述结合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第八章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策划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简介1.
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起步期(1950年代-1960年代中期):1952年芬兰奥运会,新华社统发稿报道我国比赛消息;1959年,首届全运会,《体育报》详尽报道.
探索期(1980年代):报道形式多样化,选题范围扩展,个性化特征显现.
发展期(1990年代-今):传播功能的广度、深度得到开拓;报道内容细化,形式丰富多彩,版面异彩纷呈;体育专业报纸纷纷涌现;体育记者队伍日益壮大,人才辈出;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竞争日趋激烈.

2.
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开发所经历的曲折浮沉之路①1994年,中央电视台与中国足协签订了5年的中国甲A联赛的电视转播权转让合同,此后每年为中央台创造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利润;②各足球俱乐部和地方电视台不懂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匆匆上阵,造成电视转播权开发市场的混乱,报价差距大,版权、制作权权属不清;③1997年,八运会实现了综合性运动会电视转播权有偿转让的首次突破;1999年,天津体操世锦赛,我国首次开发世界性比赛的电视转播权.
④1999年,西安第四界城运会,由于各方矛盾电视转播权开发流产;⑤2000年,宁波全国体育大会由于观念和操作的国际化,使得电视转播权的开发顺利进行;2001年,广州九运会真正实现了以货币形式转让电视转播权.
二、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策划1.
拓宽信息资源①赛事资源: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全运会,城运会,足球、篮球比赛,在我国举办的各世锦赛等.
②运动人力资源:体育明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很好的广告资源;媒介自身资源优势的展示对体育传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建立高效、畅通的新闻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科技信息平台,多方保证记者第一时间快速、高效的发送新闻稿件.
3.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①首先考察大众传媒在赛前的策划情况:受众心理倾向调查是一个恨重要的方面;②其次考察电视转播权的转让策划:赞助商、广告商,规范性操作,符合市场规律;③再次考察赛前网络媒体的组织策划:快速、高效、综合、互动,官方网站和合作网站.
4.
充分发挥中介的作用:体育赛事经纪在市场运作中桥梁和协调、平衡的作用,推动体育职业化.
5.
开发无形的赛事资源:体育运动员、体育代表团的品牌形象,赛事特许权推动了体育赞助事业.
三、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策划应注意的问题1.
有条不紊、组织有序:遵循国际惯例和原则,规范操作.
2.
保障信息传递畅通:电视转播权和制作权属于赛事主办者,而不直接属于参赛者,不属于承办场地,不属于电视机构.
3.
提高科技含量: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4.
及时排除不良信息:提倡文明赛风,制止借赛事散布虚假新闻、宣扬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乃至煽动暴力的不良信息;保护体育文化的知识产权.
4课时课后小结本节内容实践性比较强,涉及到现代体育产业化的一些具体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
课外作业思考:举例说明奥林匹克品牌传播系统有哪些环节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体育传播学课次:任课教师:授课班级:上课时间:教学目标了解体育传播把关与导向原则和方法,提高体育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体育传播中坚持把关与导向的理由;体育传播中把关与导向的分类、标准、原则和做法;体育传播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质;体育传播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
理论讲述结合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第九章体育传播的把关与导向一、把关与导向概述1.
传播领域的把关与把关人①定义:也称守门人.
最早美国·勒温提出.
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把关人的权利和行为,往往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形式、方法、质量,甚至决定了传播的动机、思想和效果.

快云科技:夏季大促销,香港VPS7.5折特惠,CN2 GIA线路; 年付仅不到五折巨惠,续费永久同价

快云科技怎么样?快云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20年的新起国内主机商,资质齐全 持有IDC ICP ISP等正规商家。我们秉承着服务于客户服务于大众的理念运营,机器线路优价格低。目前已注册用户达到5000+!主营产品有:香港弹性云服务器,美国vps和日本vps,香港物理机,国内高防物理机以及美国日本高防物理机!产品特色:全配置均20M带宽,架构采用KVM虚拟化技术,全盘SSD硬盘,RAID10阵列, 国...

iON Cloud七月促销适合稳定不折腾的用户,云服务器新购半年付8.5折,洛杉矶/圣何塞CN2 GT线路,可选Windows系统

iON Cloud怎么样?iON Cloud今天发布了7月份优惠,使用优惠码:VC4VF8RHFL,新购指定型号VPS半年付或以上可享八五折!iON的云服务器包括美国洛杉矶、美国圣何塞(包含了优化线路、CN2 GIA线路)、新加坡(CN2 GIA线路、PCCW线路、移动CMI线路)这几个机房或者线路可供选择,有Linux和Windows系统之分,整体来说针对中国的优化是非常明显的,机器稳定可靠,比...

LiCloud:香港CMI/香港CN2+BGP服务器,30Mbps,$39.99/月;香港KVM VPS仅$6.99/月

licloud怎么样?licloud目前提供香港cmi服务器及香港CN2+BGP服务器/E3-1230v2/16GB内存/240GB SSD硬盘/不限流量/30Mbps带宽,$39.99/月。licloud 成立於2021年,是香港LiCloud Limited(CR No.3013909)旗下的品牌,主要提供香港kvm vps,分为精简网络和高级网络A、高级网络B,现在精简网络和高级网络A。现在...

搜狗qq为你推荐
操作httpcss加载失败新浪微博网页显示CSS加载失败,网页格式混乱,但可以显示内容。用IE,搜狗,chrome浏览器都一样的问题。德国iphone禁售令苹果手机禁售了 我想问问 这两天刚买的8p现在禁售了 我是赔手里了还是没啥事 是幸运的还是倒霉的全国企业信息查询想查一个企业的信息,哪个网站提供信息查询?sqlserver数据库电脑如何找到sql server数据库360免费建站免费空间-360免费建站空间是多大?sns网站有哪些有趣的SNS网站有哪些Aliasedinternal资费标准电信4G套餐?资费标准联通所有套餐介绍
西安服务器租用 fastdomain vps.net 特价空间 标准机柜尺寸 免费ftp站点 智能骨干网 免空 me空间社区 腾讯实名认证中心 服务器干什么用的 免费dns解析 免费外链相册 网站加速软件 cdn网站加速 阿里云邮箱登陆 国外免费云空间 重庆服务器 google搜索打不开 xshell5注册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