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构成要素和属性
一.社区的构成要素
所谓社区的要素,是构成社区的主要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不存在充分条件下的派生关系,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交织成社区生活的丰富图景。
社区要素分析是研究社区、剖析社区、认识社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然而,与社区定义众说纷纭相伴,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重要程度的认识也并不完全一致。
1955年G.A.希勒里统计的94个社区定义中,有69个认为社区的本质因素有三点:社会互动、地区和共同约束。
黎熙元等认为,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因素依次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
袁秉达等认为,社区要素应依次为人口、地域、结构、社会心理。
奚从清等认为,人口、地域、设施、文化和归属感是社区的五大要素。
此外,在前述的定义中,我们看到,人们还从社会关系、制度、生活方式等角度理解和分解社区。
显然,上述分析中,除人口、地域、设施之外,其他因素的内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
社会心理和归属感之间存在明显的共性,都是对社区居民精神、心理层面的考察,而归属感更确切地指出了社区共同体的心理特征,并使社区具有了与其他社会区域不同的特征。
与其他因素相比,制度、共同约束、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归属感,都是对社区文化范畴的考察,这反映了学者们对维系社区生活的文化因素的普遍关注,同时,我们也发现从文化的层面上,还可以拓展出很多同地域、人口、设施等独立要素区分和独立开来的内涵。
此外,分析社区还不应忽略时间因素,实际上任何情况下的社区生活和社区研究都包含着时间特征,而上述因素均不仅不具有时间内涵,而且其发生作用离不开时间要素。
因而,综合上述因素分析,本人认为,人口、地域、时间、设施、文化、归属感是具有相互独立特质的六大类社区构成要素,正是通过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描绘出在时空大坐标下,特定地区的特定人群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下的共同生活。
1. 时间
这是一个通常不被单独提起,但事实上被假定为充分符合条件、列为前提,并被无意识地在需要的时候毫无顾虑地加以分析、运用的因素。
时间的存在、流逝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将时间要素单独列为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利于从时间分析这个不可避免的视角更深入、客观、全面、明确地剖析社区发展,对于推进社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区发展和社区研究从来都被打着深深的时间烙印。
从宏观层面上看,社区发展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活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决定了这一时期社区发展的根本性质和方向。
例如,城市化、信息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当前我们的社区建设具有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相同的现代性质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处于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社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亦不相同,并呈现出阶段性递变的特点。
从微观的角度看,社区生活具有鲜明的时间规律性,不同时间段,大到春夏秋冬,小到一天之内的不同时点,社区居民的活动亦不相同。
因而,时间是衡量和影响社区生活的一个重要尺度和因素。
2. 地域
一个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它是社区居民活动的依托和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地域空间也就无所谓社区。
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无不打上特定的地域空间的烙印,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同乡人”,讲的就是居民的地域观念。
社区地域的概念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还包括一些人文因素,是一种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复杂结合的人文区域。
包括很多内涵,如地形、地质、生态、界限、规模以及代表相对位置的区位情况等等。
其中,地形、地质、生态、区位等条件对社区中人们活动的性质、特点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影响,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该社区的发展。
社区界限、规模则通常是社区生活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社区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与法定的行政区界限相比,社区边界往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就规模而言,从社区研究的历史看,对一个社区的分析一般都限定在一个范围并不很大的社会区域内,特别是现代各国的社区研究,都是围绕着城市、县、镇、乡、街区等范围进行的。
3. 人口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社区的先决条件,无人不成社。
社区人口,或说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是社区生活及其物质基础的创造者,是社区里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社区居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而是彼此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塑造着共同的社区生活。
社区人口是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社区的完善程度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完善程度,取决于社区居民的需要和创造性。
社区居民的数量、集散的疏密程度以及居民的素质等,是影响社区的重要方面。
4. 设施
一个成熟的社区通常拥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它是社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保证人们进行各种个体和交往活动的必要载体。
社区中通常包括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健身,以及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缺少这些生活服务设施,或者这些设施不完备,就会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和交往,也会影响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生活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如何,是衡量社区发达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5. 文化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特征。
社区居民在共同的生活中会形成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特殊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能够显示出该社区特定的文化内涵的方面有:社区居民共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精神面貌、社区制度、语言、风格等等。
显然,社区居民的文化层次、职业结构、区域的历史和传统是影响社区文化的重要因素。
特定的社区文化氛围对社区居民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并通常成为识别社区、区别社区的标志。
6. 归属感
即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社区在感情上和心理上产生的认同感。
人们在特定的社区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从而会产生一种认同心理,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并进而会产生维护社区荣誉的意识。
尤其在传统社区,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非常深厚,成员对自己的故乡和亲情特别重视。
严格地讲,归属感是一种心理行为,属文化范畴,但这种居民对共同生活的社区在情感上产生的依恋、认同指向,一方面使社区具有了与其他类型社会区域,如经济区不同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使相邻社区之间形成了明确的心理界限,是判别居民社区归属和划分社区界限的重要指示因素,从而使其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因素中凸现出来,成为独立的社区构成要素。
二.社区的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这种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反映了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的特定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所谓社区结构便是指社区内各要素之间的给合状况。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是一个有复杂结构的社会生活体系,构成社区的时间、地域、人口、设施、文化、归属感等六大类要素中,各类要素本身都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同时,不同类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组合关系,从而使社区生活体现出丰富的结构特征。
1. 社区时间结构
即社区整本及其各方面在时间坐标上的投影。
观察时间坐标,存在三种视角:微观、中观和宏观。
从微观的角度看,社区生活表现出明显的日周期和星期周期的运转特征,这可以从居民的起居、上下班等行为活动反映出来。
从中观的角度看,社区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个新建社区往往都会经历从人口较少到形成一定规模,从制度初建到制度健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老社区发展则通常表现为设施的改造和更新;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城乡结合部地区,社区发展则会充分体现区域进步的发展进程,逐步从农村社区发展为城市社区。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纵观人类社区的时间结构,人类社区发展经历了古代社区、近代社区、现代社区发展历程的转化。
分析社区的时间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社区发展规律,从微观的居民活动规律,到中观的社区制度健全、设施完善、人口聚集、生活方式更新的发展规律,甚而站在历史的高度,将社区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结合起来。
显然,我们通常讲的社区发展的概念,与社区的时间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是指在中观层次时间断面,即特定的历史断面上对社区生活轨迹的考察和把握。
2. 社区地域结构
社区地域概念本身内涵丰富,包括地形、地貌、资源、生态等自然状况、客观位置和经济人文区位等社会内涵,这就使得社区地域结构分析包含了两重内容:一是指社区地域诸要素本身的结构特征,如地形结构、生态结构、地质结构、区位结构、资源结构等;一是指以空间位置为平台展开的各种社区要素的分布状况。
通常我们所讲的社区地域结构就是指后一种涵义,即社区生活各方面在社区地域的空间投影。
地域是社区生活开展的基本依托,因而各种社区要素、社区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特征,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区地域结构,包括地形、地质、生态、资源、区位等地域类要素的空间分布,即地形空间分布、生态空间分布、地质地域结构、区位空间分布、资源空间分布等;以及文化、人口、设施、时间、归属感等其他各类要素的空间特征,包括人口地域分布、社区文化空间结构、社区设施地域分布、社区归必怕空间分异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社区的地域分布等。
其中所谓不同发展阶段社区的地域分布,就是社区时间结构的地域表现,例如,在地域上依次展开的农村社区、城乡结合部社我和城市社区,便是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时间结构演变的地域凝固。
社区地域结构分析是社区分析的重要方面,是制定社区空间政策的基本依据。
3. 社区文化结构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教育素质、心理状况、制度安排、历史传统、习惯风俗、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
人群是社区生活的主体,也是社区文化作用的主体,因而所谓社区文化结构就是指上述诸文化要素在社区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即社区人群文化结构。
通常可以从社区居民职业结构、文化素质结构、心理结构、社区制度结构、社区居民祖籍构成、社区居民政治面貌结构等方面考察社区文化结构。
其中,职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社区居民的专业特长,因而它也是把握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文化素质、价值取向等内容的重要依据;祖籍结构可以反映出社区居民传统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不同的社区居民文化结构可以形成不同的社区类型。
工人新村、农民新村、教师新村、移民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的文化风景不同,包括社区交往、生活方式、社区归属感及其表现等均有很大差异。
分析社区文化结构的意义在于充分揭示社区生活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刻理解社区的人文状误,增强社区工作的人本意识,进而能够从文化对应的角度构思社区发展的对策和社区工作的方式,对症下药,促进社区文化融合和进步,提高社区工作效率。
4. 社区人口结构
笼统地讲,所谓社区人口结构,即是指社区人群的特征分异状况。
人具有生理、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属性,这就使得社区结构存在生理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等多种类型。
社区人口生理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内容;社区人口经济结构可以收入结构来反映;而以文化、政治特征为依据进行的人群结构分解,属于社区文化结构的范畴,前已述及,不再展开。
人群是社区的主体,社区人口结构分析是社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把握社区特征、分析社区问题、制定社区发展政策的关键依据。
比如,为老服务和保持环境舒适是老年人社区工作的首要任务;高级商品房社区的居民倾向于追求个人空间,以及高质量、个性化的社区服务,而在低收入人群聚集的社区,救助帮困、社区互助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5. 社区设施结构
即满足居民社区生活和交往的设施组合状况。
通常我们生活的社区中有菜场、托儿所、医院、学校、餐馆、咖啡厅、商场、公共草坪、宣传栏、社区管理机构、运动场等生活、医疗、文化、体育、管理设施,满足居民生活交往、就医、学习、休闲、文化、体育等活动需求。
社区设施的利用程度和居民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反映其完善程度的两大衡量指标,当存在设施明显闲置和居民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现象时,即表明社区设施结构需要调整完善。
设施完善程度是社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决定了社区的生活舒适状况。
社区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于社区的经济实力和居民的特殊偏好。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区生活要求相应发生变化,对社区各种生活设施配套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社区归属感结构
即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情况的分布。
一般地说,居民社区归属感与居住时间长短、其与社区的文化联系和其与社区的经济利益联系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即通常在社区中居住时间较久、与社区有较强的文化经济联系的居民其社区归属感较强,更能自觉维护社区荣誉;而在社区生活时间较短或参与社区生活较少、与社区文化经济联系较弱的居民其社区认同意识较差。
在农村社区,农民生于斯、长于斯、耕作经营于斯,因而社区认同意识极强,有强烈的同乡、家乡观念。
在城乡结合部社区,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意识往往较差,并且往往成为社区安全的隐患,加强外来人口的社区认同是这类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的认同,通常以广泛的社区政治管理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参与方式,在居民与社区间建立起文化联系,培育和增强居民的归属意识。
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普及,社区环境与居民物业的经济价值形成密切联系,作为业主,居民将会自觉维护社区的公共环境,从而起到维护自身物业价值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社区的基本属性
所谓属性,是指事物的整体特征显示。
如果说要素、结构分析是对社区局部和细部的描述,那么,属性便是从整体的更高层次上反映社区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各类要素和各种结构综合作用的总体反映。
一种事物的特征总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体现出来。
与其他社会区域和地理区域相比,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区域性社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组织性、文化性、综合性和动态性。
1. 地域性
所谓社区的地域性,不仅指社区生活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依托,同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内,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该区域内社区生活的基本状况,并成为区域内社区的基本特征。
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居住区社区等序列的社区分类方法,便是以区域的城市化程度或区域经济功能的区分代替社区类型,即以区域特征刻画和反映社区特征的典型例子。
社区的地域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社区时,不能离开并且首先要建立在对所在区域发展情况的把握基础上。
社区的地域性使其与其他社会单元和概念,如社会组织,区别开来,并使其步入了人文地理、社会地理的分析视野,因而笔者认为,社区的地域性是社区的第一属性。
2. 组织性
所谓组织性,是指社区生活内部有着特定的组织结构要求,无论是居民行为还是设施分布,都有着特定的规律性。
前面的结构分析,实际上就是从各类要素的角度揭示社区组织,社区的组织性便是体现为这些结构的合理性,如设施结构与分布的合理性,社区文化结构的合理性等。
其中,设施结构与分布的合理性,表现为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文化结构的合理性,则表现为居民之间的相融性。
社区发展总是存在着由不便向便利发展、融洽程度不断加深的发展过程,这是社区的组织性对社区发展内在要求的体现。
社区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是影响社区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正是社区中包含的这种特定的人文社会结构的组织性,使其与单纯的自然区域和其他社会功能区域相区别。
社区工作者必须充分意识到社区发展的这种规律性,主动适时地加以引导。
3. 文化性
社区生活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文化特征。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本身便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社区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归属感、特定的生活方式、特定的环境与设施布局,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导向,即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社区精神”,并依此与他社区相区别。
社区的文化性还表现在社区生活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和影响,在共同的生活中,居民之间的交往使他们相互了解和习得彼此的习惯生活方式,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趋向共识,也就是说,社区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和共同的社区文化形成的过程。
从文化性的角度认识社区,认识社区居民,定位社区,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社区发展的脉搏,并帮助我们从文化的视角理解社区居民和他们的交往,进而有意识地在社区生活中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文化诱导,村规民约起到的便是这种作用。
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社区的文化性不同于社会大文化,当然,社区的文化性要适应和符合社会大文化发展的要求,但社区文化性的发展更要注重体现社区“本土文化”特征,反映出社区精神的特质,千篇一律的以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缺少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并不能代替和体现社区文化发展。
4. 综合性
作为区域性社会,社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不仅表现为社区包含了人口、地域、时间、文化、设施、归属感等各类多种要素,更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丰富,包括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教育、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综合治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在各项建设中又都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制度、队伍等软件项目建设。
社区的综合性源于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包括日常生活需求、安全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等,既有个体需求,更有群体需求。
社区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在社区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的复杂性,要树立全局、整体的观念,通盘考虑社区发展;同时还要善于分清主次矛盾,在众多头绪中,抓住要害,带动全局。
例如,一般地说,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城乡结合部社区,外来人口管理是个焦点问题,老年人社区的为老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新建社区,制度完善则是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5.动态性
社区建设存在着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变化、发展的过程,包括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设施建设与发展以及地域空间的扩张等方面。
同时,从社区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不同时期,人们对社区建设的认识和要求也不相同。
从上海这几年社区发展的历程看,早期的社区建设只是一个社区服务的概念,1990年代之后,随着“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社区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空间,社区建设的内容得到全方位拓展,甚而开始出现社区工会、社区党建,即社区已逐步发展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空间。
社区的动态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区和社区建设,不拘泥于一时一事,善于从社区内外需求和矛盾的变化出发,及时调整社区建设的策略,满足社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日快云科技发布了最新的夏季优惠促销活动,主要针对旗下的香港CN2 GIA系列的VPS云服务器产品推送的最新的75折优惠码,国内回程三网CN2 GIA,平均延迟50ms以下,硬件配置方面采用E5 2696v2、E5 2696V4 铂金Platinum等,基于KVM虚拟架构,采用SSD硬盘存储,RAID10阵列保障数据安全,有需要香港免备案CN2服务器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快云科技怎么样?快云科技好不...
Hostodo发布了几款采用NVMe磁盘的促销套餐,从512MB内存起,最低年付14.99美元,基于KVM架构,开设在拉斯维加斯机房。这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国外VPS主机商,主打低价VPS套餐且年付为主,基于OpenVZ和KVM架构,产品性能一般,数据中心目前在拉斯维加斯和迈阿密,支持使用PayPal或者支付宝等付款方式。下面列出几款NVMe硬盘套餐配置信息。CPU:1core内存:512MB...
mineserver怎么样?mineserver是一家国人商家,主要提供香港CN2 KVM VPS、香港CMI KVM VPS、日本CN2 KVM VPS、洛杉矶cn2 gia端口转发等服务,云服务器网(yuntue.com)介绍过几次,最近比较活跃。现在新推出了3款特价KVM VPS,性价比高,香港CMI/洛杉矶GIA VPS,2核/2GB内存/20GB NVME/3.5TB流量/200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