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年)中国·北京目录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
1一、领导机构.
28二、研究机构组成33三、学科建设团队成员一览表35四、名誉、兼职、客座教授和研究员一览表38五、历年在站工作的博士后一览表39六、历年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情况一览表40七、历年到我院访问的国外专家一览表56八、历年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统计表75九、在校学生统计表75十、奖励一览表.
76十一、专著及教材一览表79十二、主要项目一览表84十三、论文统计表98十四、专利与软件著作权一览表99十五、咨询报告一览表1071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大规模国际减灾研究始于联合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IDNDR-InternationalDecadeforNaturalDisasterReduction;1989-1999),以及其后的国际减灾战略(ISDR-InternationalStrategyforDisasterReduction,2000-).
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际减灾行动,在国家198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号召下,于同年在全国率先组建了"中国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室".
到今年为止,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
对这30年开展灾害风险科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进行回顾,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在北师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的意义.
一回顾1988年9月份,我在已故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廷儒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留校任教.
我按照当时北京师范大学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的规划,开展自然灾害研究.
在恩师的举荐下,到民政部农村救灾救济司收集有关灾害的资料,正逢由民政部牵头组建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1989年4月21日正式成立).
得知此消息,经周廷儒先生同意,在赵济教授(时任地理系系主任)和张兰生教授(时任北师大教务长)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自然2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室"(以下简称研究室)正式于1989年底成立,张兰生教授兼任研究室主任,我担任副主任.
从此有组织地开始了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的建设工作,至今,已整整30个年头.
(1)初创期(1989-1994)—选定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和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进行综合研究发挥地理学的优势,开展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
研究室成立初期,我们只有3名教师和1名硕士研究生(张兰生教授,史培军博士,方修琦硕士和陈晋硕士生),如何选择我们的研究领域就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
在张兰生教授、赵济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测工作.
在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村保险部以及霍英东基金支持下,我们先后开展了内蒙古农牧业、湖南省农业和林业、安徽省农业、山东省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先后结集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农村灾害保险技术中心年报上发表,并综合集成,在海洋出版社出版了《内蒙古自然灾害系统研究》(1993)、《湖南省自然灾害系统与保险研究》(1993).
与此同时,我们组织全国力量,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已故侯仁之院士、陈述彭院士等著名专家的悉心指导,编制了《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中、英文版)》,于199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等奖奖励,为中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完成这两个领域工作的同时,研究室高度重视对灾害研究的理论探讨,于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地理新论、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了《论90年代灾害学》与《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率先提出了"灾害系统"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的异变系统的学术概念,明确了致灾过程与成害过程的区别,灾害链与灾害群的区别,突发灾害与渐发灾害的区别.
3此后近30年来,我们为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自然灾害学报》等期刊相继发表五篇理论方面的文章,逐渐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认识.
这一期间,在我的大学同学钱江帮助下,我们得到了时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经理秦道夫先生、副总经理王宪章先生、农险部总经理刘恩正先生、农险部农业保险处姜继东先生的大力支持,于1989年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农村灾害保险技术中心"(1989—2006)(该中心于2006年调整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北京师范大学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于1994年组建了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开放室).
与此同时,在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名下,招收"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1989—1994)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此外,于1994年,我作为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专家组的代表,参加了由联合国在日本横滨主办的第一次联合国国际减灾大会,不仅交流了我们的学术成果,还结识了众多国际同行和该领域的著名专家.
(2)快速发展期(1995—2004)—深入开展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研究与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学科建设伴随国际与国内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化,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区域自然灾害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学科建设也摆在我的面前.
1996年、1997年黄崇福教授、史培军教授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研究",揭开了对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研究的序幕.
自此开始,开放室组织师生,先后开展了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有关灾害课题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黄崇福教授撰著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4),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4白.
王静爱教授主编的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然灾害与防治》(学生用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经多次印刷,现已发行近200万册.
这些工作在减灾防灾教育领域,产生了良好且广泛的影响.
随着开放室工作顺利进展,研究成果的不断产生,研究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1997年,开放室成为教育部第一批重点实验室,即"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部重点实验室).
在这十年期间,我们加强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学科建设工作.
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名下,开设"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研究方向,招收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在张兰生教授的指导下,潘耀忠成为自然灾害研究的第一个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1997).
到2003年,我们在地理学一级学科名下,独立设置了"自然灾害"硕士和博士招生的二级学科,以及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名下,独立设置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招生的二级学科.
至此,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1995—2004年,部重点实验室共培养了自然灾害研究领域的博士13位,硕士18位,学士21位.
与此同时,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教师力量也明显得到了加强,由于原中科院三位研究员加盟,到2004年,在岗教授达到8位(史培军、李京、黄崇福、王静爱、高尚玉、邹学勇、刘连友、潘耀忠).
此外,由于部重点实验室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学术影响逐渐扩大,又遇2000年的强风沙灾害,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争取到为国务院领导作"防治风沙灾害"的科技讲座.
从此以后,我们先后为国务院领导做科技讲座、座谈会报告8次.
此外还为全国性学术团体和央企作学术报告15次.
通过这些工作,不仅普及了防灾减灾的科技知识,也扩大了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灾害研究领域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5我们在此期间还加强了国际合作,于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后,受瑞士再保险公司的邀请,为其做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的学术讲座,并于次年与其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建了"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与保险技术研究中心"(1999—2005),双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在瑞士再保险公司资助下,完成了由史培军主编的《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中英文对照版),受到国内外同行、保险界等的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我们双方合作,还完成了用于中国地震、洪水和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的数据库和模型开发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史培军教授、高璁、杨明川、李宁、杨彬等先后担任了该中心负责人,为中心的运转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期间受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委托,组建了其下的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委托,组建了其下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均挂靠在北京师范大学.
黄崇福教授担任了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史培军教授、李晓兵教授、何春阳教授先后担任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主任.
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目前已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风险年会和多次颇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其在法国出版的会议论文集均被ISTP收录.
上述有关此期间的学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经系统梳理和整合,形成《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成果,获得2004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3)稳定与国际化发展期(2005—2014)—全面开展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研究与推进综合减灾研究的国际化进程2005年5月在日本神户召开了联合国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大会通过了旨在综合减轻灾害风险的"神户宣言"和"提高国家与社区综合抗灾能力"的框架(2005—2015).
史培军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以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参加了这一盛会.
从中了解到,国际减灾工作做出了战略调整,高度关注从"减轻灾害"到"综合减轻灾害风险",从"区域减灾"到"全球综合减轻自然灾害"和从"综合6减轻灾害风险"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变.
针对这一国际减灾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我们加强了北京师范大学对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研究进程,从机构设置、学科建设、学术方向的规划,以及国际化的推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发展战略调整.
2009年10月19日,经国际风险分析学会(SRA)批准,中国分部(SRA-China)正式成立,黄崇福教授出任主席,为推动中国风险学科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011年,成功联合全球14所大学签署了综合风险防范全球大学联盟意向书(GlobalUniversityConsortiumforIntegratedRiskGovernance,GUC-IRG),共同建立和分享一个集合优质的教育课程、教师资源、研究资源、会议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开放的大学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各大学在研究和教育资源上的相互合作,综合运用灾害风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促进灾害风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协助国家、国际科学界和公众进行有效的风险决策.
机构建设在与民政部近20年的合作基础上,并在教育部科技司、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的大力支持下,民政部与教育部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共同在北京师范大学组建了"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2006年)"(以下简称研究院).
从此,研究院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首家专门从事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工作的专门科研机构.
研究院下设4个研究所和多个研究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首任理事长为时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同志,首任院长为时任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同志,此后时任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同志、黄树贤同志继任理事长,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同志、姜力同志、窦玉佩同志、顾朝曦同志继任院长.
副院长由时任北师大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和时任民政部救灾司邹铭司长、张卫星司长、庞陈敏司长相继担任(2006-2017);杨明川教授、陈实教授级高级7工程师、刘连友教授相继担任北师大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院长(2006-2017).
研究院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RogerKasperson院士和已故陈述彭院士,陈顒院士、崔鹏院士继任第二届、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科建设在"自然灾害"硕士、博士学位点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学位点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整合已有相关学科点资源,提出建设"灾害风险科学"的一级学科,并通过"灾害科学"、"应急技术"与"风险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加强对"灾害风险科学"的学科建设.
在这一目标下,我们对过去有关学科建设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通过集成,申报了2008年度北京市和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结果令人高兴.
我们申报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分别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人为:史培军、王静爱、黄崇福、李宁、张兰生).
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由研究院"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和"干旱与风沙灾害研究所"承担"灾害科学"的建设,"空间信息研究所"承担"应急技术"的建设,"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所"承担"风险管理"的建设.
团队建设为了加强研究院的队伍建设,我们借"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和评估之机,对"灾害风沙风险科学研究"的队伍进行了整合.
风沙灾害研究团队,利用"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和"教育部防沙治沙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在风沙灾害形成机制、防沙治沙效益评估、风沙灾害风险模型开发、风沙灾害防治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整合梳理形成的"近8地表风沙活动规律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基础类)二等奖(2006)(获奖人:史培军、邹学勇、刘连友、哈斯、严平、张春来、李小雁、程宏、高尚玉).
该团队教授9人(高尚玉、邹学勇、刘连友、伍永秋、哈斯、严平、马玉贞、张登山、张春来),副教授2人(程宏、亢力强),讲师4人(鲁瑞洁、胡霞、郭兰兰、张峰),总计15人.
空间信息研究团队,利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遥感中心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部"的平台,系统开展自然灾害监测、应急响应技术、以及数字减灾的综合技术开发,积极响应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做好技术支撑工作.
由于近年相关技术开发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先后于2005年、2006年,分别以"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像处理地面应用系统"、"机载遥感技术系统的研发与示范-以环境灾害为例"二度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李京、陈云浩、宫阿都、蒋卫国等).
该团队为了加强测绘科技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力量,在学校"985"工程的支持下,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立新教授,大大加强了这一领域承担国家自然灾害应急响应领域的科技攻关能力,并取得显著成效.
该团队共有教授5人(李京、吴立新、潘耀忠、陈晋、陈云浩),副教授4人(王平、武建军、唐宏、朱文泉),讲师5人(宫阿都,蒋卫国、崔喜红、曹鑫、张锦水),总计14人.
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团队,利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在地震、台风、洪水、干旱、雪灾、环境灾害等方向,开展了致灾机理与成害过程的综合研究,特别关注了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及其分异规律的研究,自然灾害综合损失评估及其风险评估的模型开发,通过系统总结,相继分别出版了多本教材、专著.
该团队共有教授4人(史培军、黄崇福、9王静爱、李宁),副教授6人(孟耀斌、王瑛、苏筠、刘吉夫、于德永、赵晗萍),讲师1人(岳耀杰),总计11人.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团队,利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北京师范大学保险技术研究中心"、"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和保险技术研究中心"(现合并为"北师大巨灾研究中心","灾害风险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特别是巨灾风险的系统研究.
在台风风险评价模型、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模型、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等方向,开展综合研究.
该方向全体人员大多是从国外学成回国的博士.
该团队有"985"特聘研究员3人(韩国义、叶谦、李颖)、副教授5人(方伟华、汪明、张朝、杨赛霓、徐伟),讲师1人(叶涛),总计9人.
减灾与应急管理政策研究团队,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在应急管理与综合减灾政策领域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特别是在2008年应对汶川地震的政策响应研究过程中,第一时间组织由多方专家参加的"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组(WET)",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教育部的表彰,所提交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建议,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等国务院领导的批示,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该团队也属近二年新建设的团队,团队有教授4人(张秀兰、胡晓江、王振耀、杨明川)、副教授2人(张强、张欢)、讲师4人(巴战龙、黄靖、周玲、王曦影)共计10人.
由以上所介绍且目前比较成型的前三个团队共(15+14+11)40人,正在形成的两个团队共19人,总计59人(教授25人,副教授19人,讲师15人)(专任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校内兼任36人,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10重点实验室20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院3人;资源学院5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人).
科学研究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把区域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时空格局、灾害信息监测与应急响应救助、灾害损失评估与灾后恢复重建、灾害风险防范与防灾减灾规划联系起来,灾前防范、灾中应急/评估和灾后重建相结合,为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供系统性科技支撑.
研究院获批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长三角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评估技术研究""重大地震-地质灾害链过程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灾情综合研判与风险分析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陆地表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地理样带'研究",重点基金"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风沙运动研究中的若干基本力学问题""地球系统三维格网与中-大尺度对象表达研究"等项目,出版了《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中英文对照)等图集,《自然灾害》等教材.
在现有民政部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基础上,与国家减灾中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灾害研究中心密切合作,积极牵头并推进"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监测与快速评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建设工作.
持续服务国家,回报社会在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的领导下,研究院参与了我国过去十年历次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和评估工作,为灾区恢复重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响应,史培军教授随国家减灾委和科技部领导两次赴湖南考察,收集了大量冰雪灾情资料和相关信息,揭示了南方雪灾形成11的机理与过程,提供应急咨询共10次,完成调研和咨询报告共21份.
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史培军教授作为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组长,组织了跨部门、跨领域的专家,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开展了应急会商、实地调研、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咨询工作.
招集讨论会30余次,参加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咨询工作共17次;上报对策建议十九期共80条(通过科技部/减灾委上报总指挥部);与国家减灾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单位合作,完成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汶川地震损失评估报告、汶川地震极严重灾区恢复重建承载力及转移安置人口数量的分析报告(均被国务院采纳),为"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0年玉树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地震发生后,吴立新教授团队立即展开灾情应急评估工作,根据震级、震中位置、发震断层走向,并参照该地区历史震害经验参数,建立了地震烈度联合衰减方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玉树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震后1小时20分制作的地震烈度图包含受灾人口数量、居民点分布和行政区划信息,为早期判断灾情和制定救援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被中国地理信息协会授予"玉树抗震救灾GIS服务特殊贡献单位".
刘吉夫、方伟华老师作为玉树地震灾害损失现场调查组专家,抵达玉树县结古镇开始现场评估调查,并协助了国家减灾中心进行了损失数据上报整理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提供的结古镇部分地区高分辨率快鸟遥感影像,刘连友教授、史培军教授团队提取了结古镇房屋类型,建立了结古镇房屋损毁矩阵,并对地震灾区县、乡、村的房屋损毁和损失进行了分析评价,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3年芦山地震灾害应急响应,2013年4月25至4月30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和国家减灾委专家委组织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和中国地震12局的13名专家,赴灾区开展了现场调查评估工作.
史培军教授任地震灾害现场调查评估组组长,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刘连友教授、方伟华副教授、刘吉夫副教授、吴吉东博士等参加了现场调查评估,对不同烈度区建筑物、基础设施、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实物损失及经济损失情况入户进行了详细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李宁教授、王瑛高工、徐伟副教授、张国明高工及多名研究生参加了灾害评估的内业工作,结合相关部门、灾区各级地方政府上报的地震损失数据、卫星及航空遥感解译数据以及灾害模型评估数据,为科学评定芦山4.
20地震的综合灾害损失提供重要依据.
2014年鲁甸地震灾害应急响应,2014年8月16至8月20日,史培军教授任地震灾害现场调查评估组组长,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刘连友教授、武建军教授参加了现场调查评估.
工作组分赴地震灾区鲁甸县、巧家县、会泽县、昭阳区的各乡镇,对不同烈度区建筑物、基础设施、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资源生态等方面的损失情况进行了入户详细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王瑛教授级高工、刘吉夫副教授等与研究生参加了灾害评估的内业工作,汪明教授与研究生为灾区生土房屋加固提供了建议.
根据现场调查评估的结果,并结合相关部门、灾区各级地方政府上报的地震损失数据、卫星及航空遥感解译数据以及灾害模型评估数据,为科学评定鲁甸地震的综合灾害损失奠定了基础,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积极参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
研究院积极组织专家参与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编制工作.
组织起草了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参加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三五"规划》和十三五《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的编写.
13研究院每年都派专家参与国家减灾委专家委组织的防灾减灾工作调研.
例如,组织对2009年东北和内蒙东部旱灾、2010年云南干旱、2012年北京7.
21水灾、2013年辽宁水灾等的调研工作;参加了四川、广东、福建、浙江、湖南、湖北、甘肃、宁夏等省(市、区)的防灾减灾专题调研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灾害风险形势和防灾减灾工作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对策和建议.
推进国际化进程减灾工作本身就源于联合国发起的"国际减灾十年",因此,北京师范大学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一起步就十分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与瑞士再保险公司开展了共建研究机构,取得了编制出版《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中英文对照版)》的重大成果.
从1998年起就积极参与国际风险分析学会(SocietyofRiskAnalysis-SRA)的有关活动,并与SRAJapan(SRA日本分部)共同发起了关于"亚洲风险评价与管理"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该系列首次会议(1998).
此后分别在日本神户(2001)、韩国首尔(2005)、中国北京(2009)召开了该系列的第二、第三届和第四届会议.
从2002年起,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参加了由日本京都大学防灾所(DPRI)与奥地利国际系统分析应用研究所(IIASA)共同创办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国际论坛",至2014年已举办了九届.
北京师范大学于2005年承办了该系列的第五届国际论坛(2005),并从2005年起,成为该系列的主要成员,分别与DPRI和IIASA签定了共同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协议.
从2005年起研究院向日本京都大学共派出2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在DPRI攻读博士学位,现已学成回国;从2006年起与IIASA合作开展综合灾害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已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的国际(区域)合作项目(2006-2008),第二阶14段的合作,亦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会的国际(区域)合作项目(2009-2011).
与此同时,由我校派出的5名同学参加了IIASA举办的暑期学校.
同时,研究院抓住国际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与巨灾风险防范"研究工作,从2006年开始,利用CNC-IHDP-IR(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综合风险工作组)平台,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向IHDP科学委员会提出开展"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的综合风险防范研究"核心科学计划(IHDP-IRGP)(IHDP-IntegratedRiskGovernanceProject),我校与德国波斯坦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所(PIK)共同合作,经过2007、2008、2009年分别在中国、巴西、美国、德国6次充分的国际研讨,该计划2009年被IHDP正式列为新一轮的核心科学计划,并于2009年4月在德国波恩IHDP第七届开放会议上,正式宣布启动这一为期10年的科学计划.
史培军和CarloJaeger被IHDP聘为该科学计划的合作主席.
黄崇福教授应邀出任迄今为止欧盟最大的风险领域科研项目"欧盟第七框架计划iNTeg-Risk项目"的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并出任首届"中欧风险论坛"主席,主持2009年10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风险领导人高峰,代表SRA-China签署了旨在推进世界风险科学发展的"2009北京宣言".
作为OECD巨灾风险金融管理的高级咨询专家,史培军教授通过研究院与OECD共同合作,于2008年8月底在北京召开了"巨灾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开启了我国巨灾风险金融管理研究之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研究院与日本京都大学共同发起了亚洲巨灾保险国际系列会议(ICACI),并参与筹备了在日本京都大学举办的首届会议(2007),还于2009年12月在北京与日本京都大学共同主办了该系列国际研讨会的第二届会议(2009),受到国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研究院与联合国减灾署合作,组建了联合国减灾署亚太地区减灾科技高级咨询委15员会,史培军教授被聘为合作主席,杨赛霓教授为委员兼秘书长.
与此同时,研究院还加强与德国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院的合作,共同开展地球系统动力学与系统风险的研究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国际交流,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与日本京都大学防灾所、奥地利国际系统分析应用研究所等共同发起筹建"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IntegratedDisasterRiskManagement),并创办该国际学会的刊物——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gratedDisasterRiskManagement(IDRiMJournal).
与此同时,在民政部的支持下,研究院通过对"中国减灾(英文版)"进行改版,在我国创办"灾害风险科学"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JournalofDisasterRiskScience,IJDRS),目前已成为SCIQ2区的刊物.
2013—2015年,研究院连续和UNISDR举办系列国际高层会议,为联合国国际减灾大会仙台宣言提供咨询意见.
加大灾害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发挥设在重点大学研究机构的优势和特色,研究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首先利用国家从2006年起在"985工程"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硕士生到国外一流大学、选择一流学科、师从一流导师,从事博士学位研究工作;同时选拔优秀博士生与国外著名大学共同合作培养.
30年来,研究院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先后选派了近百名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从事博士学位研究工作.
对在研究院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为其创造参与国内外学术研究和交流的机会,或通过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开设学科前沿讲座,提高其创新能力.
为了加强民政和保险系统从事灾害管理人员的在职培养,2007年起开设"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生班,以提高民政部和保险系统从事减灾公务人员的科技创新16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汶川地震、北京721暴雨洪涝、九寨沟地震等重大灾害中,研究院培养的研究生在一线应急响应中表现突出,30余人次立功受奖.
(4)转型发展期(2015—)—适应国际与国家减灾新形势、推进研究与实践转型发展2015年3月在日本仙台召开了联合国第三届世界减轻灾害风险大会,大会通过了旨在综合减轻灾害风险的《仙台宣言》和《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提出了包括降低灾害死亡率、减少受灾人数等7个全球性的具体目标.
史培军、李宁、叶谦、杨赛霓、汪明、徐伟、方伟华老师等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以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参加了这一盛会.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强调,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负责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指挥部工作.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问题.
会议指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总体还比较弱,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
会议强调,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17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
会议指出,要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等九项重点工程.
2019年11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国际、国内减灾工作做出了战略调整,高度关注从"减轻灾害损失"到"综合减轻灾害风险"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应对单一灾种"到"综合减灾"转变,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
针对这一国际减灾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我们加强了北京师范大学对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研究进程,从机构设置、学科建设、学术方向的规划,以及国际化的推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发展战略调整.
机构建设研究院在上一个十年迅速完善了研究设施,加快了队伍的建设并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有关研究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已经成为我国一支重要的防灾减灾科研力量,并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基地,正在成为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中心.
2018年,由于国家政府机构调整,研究院改由应急管理部与教育部共建,不再设理事会,研究院院长由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研究员担任(2018-),研究院副院长由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司司长殷本杰博士、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博士、18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担任(2018-).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组建地理科学学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并入地理科学学部,对内作为其下的二级院,院长由张强教授担任(2017-),对外仍保留应急管理部与教育部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宋长青教授担任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学科建设2016年在原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申报成功"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地理学、生态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支撑下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
在研究院的积极推动下,于2019年成立中国地理学会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专业委员会,史培军教授任第一届专委会主任、张强教授任秘书长.
参与推动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的建设发展,史培军教授、汪明教授分别担任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常务理事.
为了满足综合减灾和灾害风险防范领域人才培养对高质量教材的需求,经过系统总结,正式撰写出版专著型教材《灾害风险科学》(中、英文版).
团队建设风沙灾害研究团队,教授11人(邹学勇、刘连友、伍永秋、哈斯、严平、马玉贞、张登山、张春来、鲁瑞洁、程宏、胡霞),副教授3人(亢力强、张国明、郭兰兰),讲师2人(吕艳丽、张峰),总计16人.
除刘连友、张国明、吕艳丽外,该团队整体并入地理科学学部地理学院.
空间信息研究团队,教授10人(李京、陈晋、潘耀忠、陈云浩、武建军、于德永、朱文泉、唐宏、蒋卫国、张锦水),副教授4人(宫阿都、崔喜红、曹鑫、朱秀芳),总计14人.
该团队分别转入地理科学学部地理学院、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19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团队,教授9人(史培军、张强、王静爱、李宁、王瑛、苏筠、徐伟、李颖、吴吉东),副教授3人(刘吉夫、岳耀杰、杜鹃),讲师1人(陈波),总计13人.
该团队除王静爱教授、苏筠教授、岳耀杰副教授在地理科学学部地理学院,其他均保留在地理科学学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团队,教授9人(卡罗教授,"985"特聘研究员韩国义,黄崇福、叶谦、汪明、方伟华、杨赛霓、张朝、叶涛)、副教授3人(孟耀斌、赵晗萍、刘凯),总计12人.
资源生态与人地系统研究团队,利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渐变-累积-突变"过程的全球自然灾害形成机理研究,重点关注区域尺度上巨灾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人口与经济系统的危害机理,辨识以全球升温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频次变率、强度和范围的影响.
现有教授4人(顾卫、龚道溢、周涛、杨静)、副教授4人(许映军、毛睿、陶军、张化),总计8人.
该团队均在地理科学学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减灾与应急管理政策研究团队,目前有教授5人(张秀兰、胡晓江、王振耀、张强、张欢)、副教授3人(陆奇斌、周玲、高华俊),共计8人.
该团队均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目前由于组建地理科学学部,调整后在地理科学学部下的减灾应急管理研究院共有33位教师,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2人,讲师2人,管理人员1人,共设4个团队.
持续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研究院为制定国家中长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国家确立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面向民政部、应急管理部等国家20部委和保险行业,提供了关键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帮助其提高了在减灾自然灾害风险方面的技术水平和行业管理水平.
2015年5月10日至5月13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西藏自治区等相关单位的专家,赴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开展了现场调查评估工作.
史培军教授担任地震灾害现场调查评估组组长,刘连友教授、刘吉夫副教授参加了现场调查评估.
王瑛教授级高工、吴吉东副教授及研究生参加了灾害评估的内业工作,形成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被国家采纳.
2015年6月9日至6月13日,受商务部委托,民政部组织防灾减灾、文物管理、住房建设、市政等领域的18名专家,赴尼泊尔开展灾害现场调查和综合评估工作.
刘连友教授、方伟华教授以及徐伟副教授、吴吉东副教授参加了现场调查及灾害评估工作,形成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被国家商务部采纳.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
0级地震,按照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成立专家指导组,协助四川省做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史培军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指导形成《四川省九寨沟7.
0级地震灾害损失与影响评估报告》被四川省减灾委员会采纳使用.
参加由刘燕华参事担任编写专家组组长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其中第四卷"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由领衔专家史培军教授、葛全胜研究员、潘家华研究员负责.
来自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发改委、外交部、教育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企业等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参加了撰写.
参与由秦大河院士担任核心编写组组长的《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21适应国家评估报告》,其中第二章"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由李宁教授参加,第五章"灾害风险管理与实践及适应措施"由领衔专家闪淳昌教授、史培军教授、范一大研究员负责.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大部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参加了撰写.
2018年,受中央财经委员会委托,减灾院史培军教授牵头,叶涛教授等完成了《中国自然灾害状况及其在全球的位置》研究报告.
该报告依托原有和正在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系统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化特征;并将中国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在全球范围进行了对比.
报告指出,中国2010-2016年间的百万人口因灾死亡数(1.
83人)在全球排在中游水平,直接经济损失的GDP占比(0.
85%)排在中下游水平.
这无论与中国的经济总量的全球排名(第二;购买力评价算法为全球第一)或人均GDP的排名(本研究中为前48%)均不匹配.
我国应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该报告为2018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策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起到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2019年,围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立以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为主要技术牵头单位的专家技术组,史培军教授为技术组总负责人,汪明教授为技术总体组召集人之一,百余名师生参与了相关工作.
技术组支撑风险普查工作,协调各部委近百名专家,编制了《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并正在研制普查工作中的各项技术标准规范和培训教材,指导中央和地方开展普查试点工作.
深入开展地震、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定价技术.
研制了畜牧业雪灾与旱灾等创新性农业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了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地震巨灾风险分担体系.
相关研究成果获保险学会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保险创新创意大赛特22等奖.
完成的研究报告被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采纳,推动了中国自然灾害风险转移业务化.
推进国际化进程在2015年召开的第三次世界减灾大会上,我们正式发布了《世界灾害风险地图集》以及《中国防灾减灾25年》,对仙台减灾框架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国家开展减灾外交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减灾事务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先后与联合国减灾署(UNDRR)、世界银行、联合国红十字会、联合国发展署等减轻灾害风险的国际机构与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组织运行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综合风险防范项目(IHDP-IRGP)办公室、联合国减灾署(UNDRR)亚洲科技与学术咨询委员会(ASTAAG)秘书处(以下简称ASTAAG秘书处)和北京师范大学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创新引智基地(111项目),以及依托于英国国际发展部项目建立的"国际减轻灾害风险合作研究中心".
合作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减灾的一致认可.
主办《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InternationalJournalofDisasterRiskScience,以下简称IJDRS),于2015年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SCIE收录,2018年影响因子为2.
162,位于地球科学、多学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学科类目Q2区.
IJDRS还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榜单.
经过FutureEarth计划科学委员会一年多的严格考察评估,在众多国际知名科学家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国际科学联盟(ICSU)未来地球(FutureEarth)计划在2015年3月正式接受国际综合风险防范项目(IRGProject),为旗下核心项目,这不但标志着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科学家在综合风险防范领域所做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更为中国科学家在未来一段时期引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升中国在FutureEarth中的地位,并争取在国际科学研究规划中更多的话语权,吸引全球知名学者参与中国主导23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宣传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成果和成就等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国际科技交流平台.
2017年IRGProject与深圳市、达沃斯全球风险论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深圳与达沃斯采用双年制方式举办全球性综合风险防范会议.
2017年5月,三方在深圳市共同主办了"巨灾与经济风险综合防范国际研讨会",形成重要会议成果文件《巨灾与经济风险综合防范的前海共识》.
2019年10月13—14日在深圳举办了"绿色发展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暨联合国减灾三十年回顾国际研讨会",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2018年,减灾院承办了2018亚洲科技减灾大会.
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欧洲、美洲及亚洲各国,包括减灾与应急管理领域研究人员、学者、政府决策者及企业代表等在内的近300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形成成果文件《北京共识》,明确了亚洲科技减灾的14项行动和加强科技减灾及减灾科技创新发展的6个倡议.
该成果文件作为重要官方文件进入2018年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讨论.
减灾院部分老师作为专家,随行支撑了民政部和应急管理部参加2017年全球减灾平台大会、2016-2018年亚洲减灾伙伴会议、2016年、2018年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2017年、2019年全球减灾平台大会等一系列重要的减灾领域国际会议.
科学研究研究院紧跟国际研究与减灾战略的发展动态,进一步优化整合灾害风险与气候变化研究,加强以"多灾种""灾害链"和"灾害遭遇"为主题的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复杂性研究,加强空-天-地多源数据集成监测以及融合分析下的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关键信息提取,形成自然灾害监测、风险评估与恢复重建全链条的科技研发,为国家新时期大应急、大减灾提供系统性科技支撑.
24自2015年以来,研究院获准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重特大灾害空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大都市区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不同温升情景下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阿拉善高原风沙过程与绿洲生态修复",国家创新群体项目"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等项目,出版了《世界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英文版)等图集,"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农业保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年).
二面临的挑战30年来,研究院先后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二等奖,2017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5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
研究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30余项.
总科研经费约6亿元.
发表科研论文2400余篇,其中的中文论文1400余篇,英文论文1010余篇;出版专著(含地图集)译著等100余部,其中中文专著(含地图集)78部,英文专著(含地图集)7部.
研究院组织撰著教材20余部,其中研究生用教材11部,本科用教材7部.
培养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50人.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生班,已有172人已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目前在读的还有50余人.
25由以上可以看出,30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目前国际上开展减灾与风险防范领域的需求相比,与国际一流的灾害与风险研究领域的学术机构相比,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学科体系不完善北京师范大学虽然已有减灾领域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但学科体系不完善.
开展"灾害与风险管理"的管理门类的硕士、博士学科点仍属空白.
目前研究院只能在"自然灾害"二级学科下,通过设立"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两个研究方向,以及"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开展减灾与应急技术开发的博士学科点也属空白.
目前,研究院从事这一方向研究且具有工程学科背景的专家非常缺乏,急需补充.
此外,开展灾害风险金融管理研究且具有金融或经济学背景的专家也非常有限,急需加强这一领域的队伍建设,从而完善研究院的灾害风险研究的学科体系.
(2)学科带头人不足就目前研究院的队伍组成来看,年轻化、高学位特色明显,但能够担当领军任务的学科带头人明显不足.
具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荣誉称号的杰出学科带头人十分不足.
此外,虽然已有一批在海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俊才加盟,但研究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因此,研究院迫切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骨干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
(3)学科团队建设不够北京师范大学从事灾害风险学科科研与教学的人员已达70余人,规模虽然不小,26但其团队建设不够.
针对灾害风险学科的三个二级学科,即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的团队建设力度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力.
目前除从事灾害科学的团队相对整齐外,从事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的团队结构不尽合理,并面临团队内新老交替等问题急需调整和优化.
研究院必须高度重视围绕三个二级学科加强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在团队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4)学科平台整合不力北京师范大学从事灾害风险科学的实验条件近年有了一定的建设,特别是由于教育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科发展注入了相当的活力,一些灾种的实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与发达国家从事灾害风险科学研究的条件相比,一方面实验条件和大型装备仍需加大投入、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已有的大型装备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还比较低,相关学科平台的整合与优化不力.
这突出表现在教育部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平台整合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的整合与优化,室内与野外实验平台的整合与优化等.
因此,研究院要借学校和学部对办公空间和实验资源整合优化的机会,为从事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条件.
除上述四个方面的挑战外,研究院还面临研究生招生名额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急需提高,部分分支学科领域高质量生源不足,以及部分研究领域的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所有这些挑战都需要我们加强应对,都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都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并在机制改革上取得突破.
三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灾害风险科学研究30年的历史,与北京师范大学近120年的历史相比,是非常短暂的.
通过回顾过去,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期望,再过10年到20年,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和其学科建设对北京师范大学实现建设27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联合国正在推进综合减灾"仙台框架"的全面落实,我国也正在落实2018年10月10日中央财经委提出的自然灾害防治9大工程实施的规划,我们要面向国际国内综合减灾的需求,面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长江经济带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部署,加强学科建设与解决系统风险防范与综合减灾中的重大需求相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学科发展能力.
我们期望,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研究能为加深理解系统风险的水平,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对全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国家两个"百年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为落实联合国《2015—2030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报告的撰写得到在研究院工作的有关老师的大力帮助,或补充相关内容,或校正有关数据,或提出修改意见等,在此一并对研究院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28一、领导机构(一)"研究院"领导机构第四届领导机构(2018年至今)院长:郑国光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副院长:殷本杰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司司长雷朝滋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执行院长:宋长青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第三届领导机构(2016-2018年)"部-部"共建领导小组组长:黄树贤民政部部长副组长:杜占元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顾朝曦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成员:雷朝滋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傅伯杰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庞陈敏民政部救灾司司长、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主任康鹏民政部国家合作司司长殷本杰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党委书记院务委员会院长:顾朝曦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副院长: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庞陈敏民政部救灾司司长、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主任执行副院长:宋长青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第二届领导机构(2011-2015年)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李学举民政部原部长理事长:李立国民政部原部长副理事长:罗平飞民政部原副部长,研究院第二任院长(2011-2012)姜力民政部原副部长,研究院第三任院长(2013-2014)窦玉沛民政部原副部长,研究院第四任院长(2015-2016)杜占元教育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29理事: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主任,中国气象局原局长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2011-2012)王延觉教育部原科学技术司司长张卫星民政部原救灾司司长,研究院原副院长(2011-2013)萨尔瓦诺·贝瑞克诺联合国ISDR秘书处原主任研究院副院长张卫星民政部救灾司原司长,研究院原副院长(2011-2013)史培军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康鹏民政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庞陈敏民政部救灾司司长,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杨晓东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院务委员会主任:史培军研究院副院长副主任:刘连友研究院分党委书记陈实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第一届领导机构(2006-2010年)理事会理事长:李学举民政部原部长副理事长:李立国民政部原副部长赵沁平教育部原副部长理事:刘燕华科技部原副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科院院士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谢焕忠教育部原科技司司长王振耀民政部原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邹铭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原救灾司司长萨尔瓦诺·贝瑞克诺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原主任院务委员会院长:李立国民政部原副部长副院长:邹铭民政部原救灾司司长,国家减灾委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执行副院长:杨明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院长助理:王瑛北京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0(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成员(2017至今)顾问:陈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原局长刘燕华欧亚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长主任:崔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罗杰·卡斯玻森美国克拉克大学资深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院院士副主任:宋长青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教授杨思全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副司长,原民政部国际减灾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刘连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委员:张培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原所长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贾敬敦科技部农村中心主任,教授宋连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景贵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院,研究员效存德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程晓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教授李京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原总工程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顺林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原院长,教授江源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原院长,教授潘耀忠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处原处长,教授陈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武建军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部长,教授冈田宪夫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卡罗·叶戈德国波斯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奥特文·瑞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秘书长:张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1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成员(2011-2016)主任:陈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罗杰·卡斯玻森美国克拉克大学资深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院院士副主任: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尚玉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处原处长,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范一大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委员:马宗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原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原所长李小文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院士张新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院士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邹铭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原局长贾敬敦科技部原农村中心主任,教授宋长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研究员景贵飞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董文杰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李京北京师范大学减灾院教授,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张秀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首任院长,教授戴永久北京师范大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原院长,长江特聘教授李晓兵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原院长,教授冈田宪夫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奥特文·瑞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卡罗·雅戈德国波斯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秘书长:刘连友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主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2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2006-2010)主任:陈述彭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陈顒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院士罗杰·卡斯玻森美国克拉克大学资深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副主任:李京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教授董文杰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葛全胜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高尚玉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委员:马宗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原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原所长,院士李小文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原所长,院士张新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院士刘昌明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院士贾敬敦科技部农村中心主任,教授宋长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研究员李秀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李晓西北京师范大学原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张秀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叶耀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树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所长,教授戴永久北京师范大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原院长,长江特聘教授李晓兵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原院长,教授冈田宪夫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本·威斯勒美国奥伯林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朱安·贝雅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奥特文·瑞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秘书长:李宁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3二、研究机构组成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机构组织框图(2016年至今)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部校合作领导小组分党委学术委员会教育部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减灾与应急管理政策研究中心系统仿真与灾害模拟研究中心灾害与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减灾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巨灾研究中心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灾害风险与减灾研究所空间信息与应急管理研究所环境演变与风沙防治研究所资源生态与人地系统研究所直属研究机构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平台未来地球-综合风险防范项目办公室国际减轻灾害风险合作研究中心《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编辑部院务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4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机构组织框图(2006-2015年)决策机构管理机构直属机构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技术合作干旱与风沙灾害研究所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评估咨询机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综合风险管理研究所人地系统与动力学研究所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减灾与应急管理政策研究中心系统仿真与灾害模拟研究中心灾害与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减灾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瑞士再-北师大灾害保险技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5三、学科建设团队成员一览表(一)2019年风沙灾害团队职称灾害空间信息团队职称邹学勇教授李京教授刘连友教授陈晋教授伍永秋教授潘耀忠教授哈斯教授陈云浩教授严平教授武建军教授马玉贞教授于德永教授张登山教授朱文泉教授张春来教授唐宏教授鲁瑞杰教授蒋卫国教授程宏教高张锦水教授胡霞教高宫阿都副教授亢力强副教授崔喜红副教授张国明高级工程师曹鑫副教授郭兰兰高级工程师朱秀芳副教授吕艳丽讲师张峰工程师灾害评估团队职称灾害风险团队职称史培军教授Carlo教授张强教授韩国义教授王静爱教授黄崇福教授李宁教授叶谦教授王瑛教高汪明教授苏筠教授方伟华教授徐伟教授杨赛霓教授李颖编审张朝教授吴吉东教授叶涛教授刘吉夫副教授孟耀斌副教授岳耀杰副教授赵晗萍副教授杜鹃副编审刘凯副教授陈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6资源生态与人地系统团队职称减灾与应急政策团队职称顾卫教授张秀兰教授龚道溢教授胡晓江教授杨静教授王振耀教授周涛教授张强教授毛睿副教授张欢教授陶军副教授陆奇斌副教授许映军副教授周玲副教授张化高级工程师高华俊副教授(二)2009年姓名职务学位职称史培军常务副校长、副院长博士教授杨明川执行副院长硕士教授高尚玉处长博士教授董文杰所长博士教授李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硕士教授黄崇福中心主任博士教授邹学勇所长博士教授刘连友实验室主任博士教授吴立新所长、长江特聘教授博士教授伍永秋博士教授龚道溢博士教授陈晋博士教授严平博士教授李宁所长博士教授马玉贞实验室副主任博士教授张登山博士教授张春来副所长博士教授隋殿志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985"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员韩国义博士"985"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员叶谦博士"985"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员李颖博士"985"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员陈实实验室副主任硕士高级工程师王平博士高级工程师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7王瑛院长助理博士高级工程师周涛副所长博士副教授汪明副所长博士副教授方伟华博士副教授武建军博士副教授孟耀斌副所长博士副教授张朝博士副教授杨赛霓博士副教授于德永博士副教授刘吉夫博士高级工程师程宏博士高级工程师唐宏博士副教授亢力强博士副教授赵晗萍博士副教授徐伟博士副教授宫阿都副所长博士讲师胡霞博士实验师蒋卫国支部书记博士讲师鲁瑞洁博士讲师杨静博士讲师纪多颖博士讲师叶涛博士讲师黄靖博士工程师刘刚博士讲师王天明博士讲师崔喜红博士讲师曹鑫博士讲师张峰博士工程师刘喆硕士工程师章文娟硕士讲师郭兰兰博士实验师降廷梅办公室主任高级实验师魏凤华行政秘书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8四、名誉、兼职、客座教授和研究员一览表李德仁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校长、两院院士、教授秦大河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陈顒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陈军国家测绘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魏文寿新疆气象局副局长、研究员金逸民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教授宫辉力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刘树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原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冯嘉礼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叶耀先中国建筑设计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周道许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教授宫鹏清华大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冯通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院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王今飞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地理系,教授翁齐浩美国印第安娜州立大学、教授罗平飞民政部、研究员刘燕华科技部、研究员王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邵亚平科隆大学、教授范一大国家减灾中心、研究员杨思全国家减灾中心、研究员袁艺国家减灾中心、研究员胡俊锋国家减灾中心、研究员张云霞国家减灾中心、研究员韩国义瑞典斯得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邬建国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隋殿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教授吴立新中国矿业大学、教授P.
Forstmoser瑞士再保险公事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R.
Kasperson美国克拉克大学、教授NorioOkada日本京都大学防灾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39B.
Wisner美国奥伯林大学、教授HidefumiImura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院、教授SaburoIkeda日本筑波大学社会工学系、教授R.
Eastman美国克拉克大学地理学院、教授J.
Bayer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教授O.
Renn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D.
L.
Johnson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CarloJger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五、历年在站工作的博士后一览表姓名毕业时间出站报告名称指导老师现工作单位严平2001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研究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哈斯2001风成沙丘表面过程与沉积组构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陈云浩2002若干时空多变地理要素的遥感测量研究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王贵勇2002沙漠的变迁与沙漠的治理史培军广东佛山大学陈玲2003利用湖泊沉积重建过去环境变化及定量研究刘连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张春来2004沙漠化若干因子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邹学勇北京师范大学强明瑞20052ka来苏干湖沉积记录的尘暴演化历史高尚玉兰州大学武建军2006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动态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高尚玉北京师范大学刘小平2007风沙流跃移边界层动力学研究高尚玉中国科学院情报中心汪海斌2007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三个古土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刘连友兰州大学俄有浩2008库姆塔格沙漠古水系变迁及其与沙漠地貌形成的关系高尚玉中国气象局徐国栋2008地震风险及地震动合成研究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刘吉夫2008我国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和数字化预案实现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张国明2009环渤海滨海盐碱地"台田-浅池"立体种养农业模式研究王静爱北京师范大学闫峰2009旱情遥感监测模型敏感参数确定及模型互补性研究史培军/武建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0唐迪2009中国巨灾风险转移制度研究史培军中国保险协会委员会赵思健2010情景驱动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及应用黄崇福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植2013数字减灾中的空间信息技术吴立新东北大学李永强2012灾害测量吴立新河南理工大学童晓冲2013地球系统网格与中大尺度地理对象表达吴立新河南城建学院李春华2012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损失评估李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冯利民2012沙生植物构型特征抗风蚀机理刘连友北京师范大学刘浩2015数字减灾中的空间信息技术李京李拓宇2015青藏高原沙漠化格局与变化伍永秋首都师范大学张梅2016毛乌素沙漠地貌格局演化伍永秋刘宇鹏2016城市化及其环境效应邬建国六、历年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情况一览表[1]1997年3月,史培军,中国台湾大学学术会议,台湾;[2]1997年5-10月,黄崇福,比利时根特大学访问教授,比利时;[3]1997年5月,黄军旗,美国工程兵大学访问教授,美国;[4]1997年9月,仪垂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美国;[5]1997年9月,史培军,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学术交流,美国;[6]1998年2月8-11日,史培军,日本IGES学术会议,日本;[7]1998年3月2-8日,杨明川,日本筑波大学学术会议,日本;[8]1998年3月2-8日,黄崇福,日本筑波大学学术会议和筹办双边会议,日本;[9]1998年5月4-9日,黄崇福,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学术会议,美国;[10]1998年6月21-26日,潘耀忠,香港中文大学学术交流,香港,中国;[11]1998年6月23-25日,史培军,日本北九州IGES学术会议,日本;[12]1998年9月14-16日,黄崇福,比利时安特卫普学术会议,比利时;[13]1998年9月22日,黄崇福,法国巴黎第6大学学术交流,巴黎,法国;[14]1999年3月14-16日,史培军,日本IGES学术会议,日本;[15]1999年3月22-23日,史培军,澳门大学学术会议,澳门,中国;[16]1999年6月10-12日,黄崇福,美国纽约学术会议,纽约,美国;[17]1999年7月1-10日,史培军,日内瓦联合国学术会议,瑞士;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1[18]1999年12月1-4日,史培军,日本IGES学术会议,日本;[19]2000年3月14-16日,史培军,日本IGES学术会议,日本;[20]2000年3-8月,黄崇福,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访问教授,美国;[21]2000年6月13-15日,黄崇福,美国亚特兰大学术会议,美国;[22]2000年7月21-23日,史培军,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学术交流,美国;[23]2000年8月-2001年8月,黄崇福,德国多特蒙德大学Mercator讲座教授,合作研究,德国;[24]2000年11月16日-2001年6月,陈晋,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美国;[25]2000年12月5-9日,刘连友,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学术会议,日本;[26]2001年6月,陈晋,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学术交流,日本;[27]2001年7月19-27日,史培军,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术会议,荷兰;[28]2001年10月,刘连友,美国土壤风蚀实验室访问教授,美国;[29]2001年11月22-30日,史培军,日本神户大学、筑波大学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日本;[30]2002年5月,史培军,北京第十二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北京,中国;[31]2002年6月,潘耀忠,韩国合作研究,韩国;[32]2002年7月,史培军,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灾害风险国际学术会议,奥地利;[33]2002年8月,李京,马来西亚科技部学术交流,马来西亚;[34]2002年9月,黄崇福,比利时根特市第五届国际模糊逻辑和智能技术与核科学学术大会,比利时;[35]2002年9月,史培军,日本北海道大学土地利用国际学术会议,日本;[36]2002年9月,刘连友,美国普度大学学术访问,美国;[37]2002年10月,黄崇福,厦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厦门,中国;[38]2002年12月,李京,香港学术交流,香港,中国;[39]2002年12月,李京,德国学术交流,德国;[40]2003年2月,史培军,中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比较研究2003冬季研讨会,日本;[41]2003年3月,李京,世界水论坛会议及CEOS秘书处会议,日本;[42]2003年3月,李京,45thmeetingoftheASEANCommitteeonScience,菲律宾;[43]2003年4月-5月,伍永秋,英国东英格兰大学土地退化评估讲习班,英国;[44]2003年6月,史培军,世界第一届风险大会,比利时;[45]2003年7月,黄崇福,北美模糊信息处理学会年会,美国;[46]2003年7月,龚道溢,挪威Bjerknes气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挪威;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2[47]2003年7月,史培军,第三届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大会,日本;[48]2003年9月,李京,德国国际宇航中心学术交流,德国;[49]2003年10月,李京,马来西亚遥感中心航空遥感执行会议,马来西亚;[50]2003年11月,李京,泰国外交部邀请参加学术讨论,泰国;[51]2003年11月,史培军,高校领导干部培训,英国;[52]2003年12月,陈云浩,李晓兵,香港VGE国家学术会议,香港,中国;[53]2003年12月,李京,武建军,亚太经社会第九次工作会议及遥感区域工作会议,马来西亚;[54]2003年月12月,黄崇福,第一届中法感官评估与智能技术学术会议,上海,中国;[55]2003年12月13-15日,黄崇福,中国海洋大学信息工程中心举办"信息扩散技术"培训班,青岛;[56]2004年1月,顾卫,商讨关于资源和环境风险评价管理的课题合作,日本;[57]2004年6月,黄崇福,"北美模糊信息处理学会第23届国际大会",班夫,加拿大;[58]2004年7月,李宁,UNU-EHS,CREDandUN/ISDR海啸的灾害影响、脆弱性和早期预警政策建议论坛,曼谷,泰国;[59]2004年9月,顾卫,应对环境恶化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国际会议,福冈,日本;[60]2004年9-11月,黄崇福,日本东京理科大学访问教授并应邀到大东文化大学进行专题演讲,东京,日本;[61]2005年2月,李宁,Okhotsk海和冷害研究协会,第20届Okhotsk海和海冰国际会议,Okhotsk,日本;[62]2005年7月,黄崇福,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粒计算国际会议,北京,中国;[63]2005年7月,黄崇福,第11届国际模糊系统世界大会,北京,中国;[64]2005年9月,史培军、黄崇福、李宁,第五届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北京,中国;[65]2005年9月,史培军、黄崇福,"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大会",北京,中国;[66]2006年4月,黄崇福,2006年智能系统与知识工程国际会议,上海,北京;[67]2006年4月17日-30日,中国-匈牙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赛格德大学,匈牙利;[68]2006年6月11日-17日,第七届国际树木年轮学大会,北京,中国;[69]2006年6月12日-7月18日,中国-匈牙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赛格德大学,匈牙利;[70]2006年6月15日-6月18日,UNU-EHS海啸研讨会,曼谷,泰国;[71]2006年6月27日-29日,国际干旱问题研讨会,北京,中国;[72]2006年7月,黄崇福,中国,减轻干旱风险国际专家研讨会,北京,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3[73]2006年7月,史培军、李宁、黄崇福,参加"健全保障机制应对自然灾害--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暨巨灾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74]2006年8-10月,黄崇福,比利时根特大学访问教授,比利时;[75]2006年8月12日-17日,史培军,第六届DPRI-IIASA综合风险论坛,伊斯坦布尔,土耳其;[76]2006年8月25日-27日,史培军,国际防治沙漠化会议,东京,日本;[77]2006年8月29日-9月1日,史培军,国际减灾大会,达沃斯,瑞士;[78]2006年9月5日-9月6日,史培军,OECD国际高层咨询协作会议,巴黎,法国;[79]2006年12月3日-5日,史培军、刘连友,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80]2006年12月21日-22日,史培军,国际风险管理研讨会,三亚,中国;[81]2006年12月28日-29日,史培军、刘连友,中-日-韩防治沙尘暴研讨会,北京,中国;[82]2007年5月,黄崇福,第七届国际计算科学大会,北京,中国;[83]2007年6月5日-7日,史培军、李宁等,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风险防范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84]2007年8月,黄崇福,北京,中美灾害防御研讨会;[85]2007年8月21日-25日,史培军、李宁等,2007年国际减灾会议,哈尔滨,中国;[86]2007年9月,黄崇福,首届风险分析与危机反应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北京;[87]2007年9月15日-21日,史培军等,第七届IIASA-DPRI国际综合风险管理论坛,斯特雷萨,意大利;[88]2007年9月23日-24日,史培军、李宁、方伟华等,国际IHDP综合风险防范核心科学计划第一次科学委员会国际会议,北京,中国;[89]2007年11月7日-8日,刘连友,第二次亚洲减灾大会,新德里,印度;[90]2007年12月,黄崇福,美国德克萨斯州学术交流,美国;[91]2008年2月20日-23日,史培军、方伟华等,第二届DRH-Asia年度会议,北京,中国;[92]2008年5月28-6月1日,方伟华等,DRH-Asia:Facilitators'Workshop,东京,日本;[93]2008年6月,黄崇福,"第二届世界风险大会",会议期间参加"地区领导人会议"和"风险领导人峰会",瓜达拉哈拉市,墨西哥;[94]2008年6月,黄崇福,出席2008年E时代的风险管理国际会议,南京,中国;[95]2008年8月25日-29日,史培军、李宁、韩国义等,达沃斯国际灾害与风险大会,达沃斯,瑞士;[96]2008年9月,黄崇福,出席2008欧洲安全与可靠性会议和第17届欧洲风险分析学会年会联合会议,瓦伦西亚市,西班牙;[97]2008年9月27日-28日,史培军、李宁、汪明、杨赛霓等,国际巨灾风险高层研讨会,北京,中国;[98]2008年11月,黄崇福,参加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4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南宁,中国;[99]2008年11月12日-14日,史培军等,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汶川地震应对全球对话:挑战与治理",成都,中国;[100]2008年12月,史培军等,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101]2009年1月19日,史培军、方伟华,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球挑战研讨会,布鲁塞尔,比利时;[102]2009年4月25日-5月8日,刘连友、马玉贞、陶明信、唐海萍,第二届中德气候变化与能源利用论坛,科隆,德国;[103]2009年4月26日-30日,史培军、董文杰、汪明、陈实、方伟华,2009年IHDP公开大会,波恩,德国;[104]2009年5月17日-18日,史培军、孟耀斌、方伟华等,EARAM2009(第四届亚洲风险管理国际会议),北京,中国;[105]2009年6月,黄崇福,第一届综合风险学术会议,德国;[106]2009年6月4日-7日,于德永,国际关键海运设施风险防范——高风险的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港国际会议,京都,日本;[107]2009年6月15日-20日,方伟华,第二届减轻灾害风险全球平台第二次会议,日内瓦,瑞士;[108]2009年7月7日-10日,亢力强,第二十届国际输运现象论坛,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109]2009年7月19日-7月24日,张全国,GordonResearch学术会议系列中的微生物种群生物学会议,普罗克托学院,美国;[110]2009年7月20日-31日,杨静,第十届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会议,蒙特利尔,加拿大;[111]2009年7月22日-23日,史培军、方伟华、徐伟,可持续性转型:走向资源循环社会国际研讨会,大阪,日本;[112]2009年9月,黄崇福,2009中美灾害急救医学研讨会,北京,中国;[113]2009年9月21日,汪明、杨赛霓,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中心2009年度国际学术系列讲座,北京,中国;[114]2009年9月25日-27日,汪明,第二届OECD巨灾金融管理国际会议,曼谷,泰国;[115]2009年10月,黄崇福,第二届风险分析与危机反应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116]2009年10月13日-16日,史培军、汪明、章文娟、叶涛等,第9届IIASA-DPRI综合风险管理国际会议——在变化的世界中改进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科学挑战,京都,日本;[117]2009年10月21日,武建军等,CNC-IHDP交流会,北京,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北京,中国;[118]2009年12月7日-8日,史培军、方伟华、汪明等,ICACI2009(第二届亚洲巨灾保险国际会议)北京,中国.
[119]2010年1月21日-22日,汪明,巨灾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5[120]2010年2月17日-19日,史培军方伟华,Willis研究协作网年会(AnnualMeetingofWillisResearchNetwork),伦敦,英国;[121]2010年4月8日-11日,叶涛,第四届小额保险圆桌论坛,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122]2010年4月14日-18日,伍永秋、史培军,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2010年年会,华盛顿,美国;[123]2010年4月19日-20日,汪明、史培军,落基山系列研讨:社会科学与全球变化,科罗拉,美国;[124]2010年5月29日-6月5日,史培军、汪明、徐伟、叶涛、陈实,灾害与风险达沃斯论坛,达沃斯,瑞士;[125]2010年6月14日-18日,黄崇福,第二届"iNTeg-Risk"国际会议(2ndiNTeg-RiskConference),斯图加特,德国;[126]2010年6月26日-7月3日,张朝,环境地理化学和健康协会2010年国际大会,高威,爱尔兰;[127]2010年7月5日-9日,严平,第七届风沙研究国际会议(ICARV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eolianResearch),圣罗莎,阿根廷;[128]2010年7月13日-15日,周涛,美国"资源与环境变化预测:数据同化科学与技术(FORECAST)"研究合作网(RCN)的工作组讨论,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美国;[129]2010年9月1日-4日,方伟华、叶涛、刘喆,第一届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协会年会,维也纳,奥地利;[130]2010年9月8日-10日,史培军、汪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中国论坛"(InternationalColloquiumonChina),科罗拉多,美国;[131]2010年10月,史培军,"将减轻灾害风险纳入灾后重建会议"(APECSeminaronIntegratingDisasterRiskReductionintoPost-DisasterRecoveryandRehabilitation),成都,中国;[132]2010年10月15日-17日,李晓兵、赵文武、何春阳、姜广辉、于德永,国际城市化及全球环境变化国际大会,亚利桑那,美国;[133]2010年10月17日-19日,于德永、赵文武,全球土地项目2010开放科学大会(GLPOpenScienceMeeting),亚利桑那,美国;[134]2010年10月30日-11月2日,崔喜红,第三届东亚水环境及能源中日学生论坛,筑波,日本;[135]2010年11月,史培军,第二届亚洲研究理事会(ASOAHORCs)联合研讨会,吉隆坡,马来西亚;[136]2010年11月4日,崔喜红,低碳城市研究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MeetingonLowCarbonCityStudies),名古屋,日本;[137]2010年11月5日,杨赛霓,关于冰岛火山喷发灰污染及对航空系统的影响小型国际讨论会,日本京都大学,日本;[138]2010年11月6日-8日,杨赛霓,第二届国际关键海运设施风险防范会议,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6日本;[139]2010年11月23日-27日,汪明,2010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政府论坛(2010IRGCGovernmentalForum),阿布扎比,阿联酋;[140]2011年1月23日-2月4日,杨赛霓,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第90届年会,华盛顿,美国;[141]2011年2月13日-17日,杨静,CESM大气模式研讨会,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美国;[142]2011年2月17日,叶谦,第二届巨灾风险管理研究所研讨会,新加坡;[143]2011年3月3日-4日,汪明,第二届国际巨灾风险管理研讨会,新加坡;[144]2011年4月11日-20日,叶涛,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2011年年会,西雅图,美国;[145]2011年4月15日-19日,汪明,第五届小额保险圆桌论坛,新加坡;[146]2011年5月,黄崇福,第三届风险分析与危机应对国际会议,拉雷多,美国;[147]2011年6月26日-7月6日,杨静,第25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大会,墨尔本,澳大利亚;[148]2011年7月10日,杨赛霓、叶涛、史培军、汪明,"全球变化与健康"研讨会,科罗拉多,美国;[149]2011年7月12日,杨赛霓、叶涛、史培军、汪明,美国自然灾害中心年会,科罗拉多,美国;[150]2011年7月14日-16日,叶涛、史培军、汪明、张朝、李宁,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国际学会第二届年会,洛杉矶,美国;[151]2011年7月18日-22日,董文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次领导作者会议,布雷斯特,法国;[152]2011年9月,史培军,第十二届AonBefield灾害会议:灾难复杂性,昆士兰,澳大利亚;[153]2011年9月27日-10月1日,史培军、叶涛,第十二届怡安奔福灾害会议:"巨灾复杂性",昆士兰,澳大利亚;[154]2011年10月10日-14日,龚道溢,毛睿,韩国极地研究所2011研讨会,首尔,韩国;[155]2011年10月22日-30日,杨静,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开放科学大会,丹佛,美国;[156]2011年10月22日-30日,史培军,中欧区域发展规划教育与研究中心会议,特里尔,德国;[157]2011年11月3日,史培军,2011年沃尔沃环境奖,斯德哥尔摩,瑞典;[158]2011年11月9日,汪明、叶涛,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保险原则咨询会,东京,日本;[159]2011年11月15日-19日,汪明、叶谦,2011基础设施系统国际大会,华盛顿,美国;[160]2011年11月16日-18日,李宁,中澳2011第二轨道对话会议,澳大利亚;[161]2011年11月23日-24日,叶涛,第一届全球灾害风险研究机构峰会,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7[162]2011年11月,李宁,2011年第二轮对话:"亚洲安全面临的非传统挑战:打造21世纪的弹性",昆士兰,澳大利亚;[163]2011年12月2日-8日,叶谦、董文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17次缔约方大会,德班,南非;[164]2011年12月16日-17日,叶谦,绿色经济、可恢复社会研讨会,东京,日本;[165]2012年2月17日-23日,叶谦,全球风险论坛健康高层会议,达沃斯,瑞士;[166]2012年2月22日-3月3日,史培军、汪明、叶涛、叶谦、严平、李颖、武建军,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2012年会,纽约,美国;[167]2012年3月26日-29日,叶谦、何春阳,压力下的地球2012年年会,伦敦,英国;[168]2012年4月20日-23日,汪明,第六届小额保险会议,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169]2012年4月28日-5月3日,吴立新,GEO2012工作计划研讨会,日内瓦,瑞士;[170]2012年5月2日-5日,史培军,2012年Volvo环境奖候选人评选会议,斯德哥尔摩,瑞典;[171]2012年5月6日-5月11日,黄崇福,第4届综合风险学术会议(The4thiNTeg-RiskConference)和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四次会议(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AdvisoryBoard),斯图加特,德国;[172]2012年6月7日-11日,叶谦,日本庆应大学人力资源发展奖学金(IDS)颁奖仪式及研讨会,东京,日本;[173]2012年6月19日-24日,叶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SustainableDevelopment),里约,巴西;[174]2012年6月24日-30日,李宁、吴吉东,第20届国际投入产出会议,维也纳,奥地利;[175]2012年7月8日-7月18日,叶谦、汪明、杨赛霓,第37届自然灾害中心年会(37thAnnualNaturalHazardResearchandApplicationWorkshop),科罗拉多,美国;[176]2012年7月21日-28日,胡霞,第二届水文土壤学国际学术会议(2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ydropedology),莱比锡,德国;[177]2012年7月21日-30日,吴立新、武建军、宫阿都、蒋卫国、于德永,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学(IEEE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Symposium),慕尼黑,德国;[178]2012年7月22日-27日,叶涛,怡安奔福亚洲农业保险模型讨论会(AonBenfieldAsiaAgriculturalInsuranceModellingSeminar),新加坡,[179]2012年7月23日-26日,叶谦,2012年亚洲-太平洋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ForumforSustainableAsiaandthePacific2012),东京,日本;[180]2012年7月23日-26日,黄崇福,从环境变化到环境挑战:全球合作的新机遇,首尔,韩国;[181]2012年8月19日-26日,陶军,2012中欧环境与健康研讨会,戈尔韦,爱尔兰;[182]2012年8月24日-31日,史培军、叶谦、杨赛霓,2012年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达沃斯,瑞士;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8[183]2012年8月25日-31日,陈实、滕玥鹏,第32届国际地理学大会(32th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CongressCologne2012),科隆,德国;[184]2012年9月18日-20日,方伟华,东亚备灾能力建设问题首脑会议讨论会,北京,中国;[185]2012年9月21日-25日,陈晋,第五届中日韩研究生论坛(The5thJapan-China-KoreaGraduateStudentsForum,Tsukuba),筑波,日本;[186]2012年9月26日-29日,崔喜红,低碳城市研究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SymposiumonLow-carbonUrbanStudies),名古屋,日本;[187]2012年9月29日-10月6日,于德永,第四届国际生态峰会-生态可持续性,俄亥俄州,美国;[188]2012年10月8日-11日,周涛,"资源与环境变化预测:数据同化科学与技术"研究合作网工作会议,伍兹霍尔,美国;[189]2012年10月16日-22日,李京,第一届地震无国界联盟合作伙伴国际规划会议,伦敦,英国;[190]2012年10月19日-25日,吴立新,第11届地震空间短临预警研讨会,埃里切,意大利;[191]2012年10月21日-26日,方伟华,第五届亚洲减少灾害风险部长级会议,雅加达,印尼;[192]2012年10月21日-26日,武建军、方伟华,第五次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雅加达,印尼;[193]2012年10月23日-25日,汪明,亚洲风险中心开幕式,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194]2012年11月,方伟华,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管理空间基础技术国际会议"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风险管理",北京,中国;[195]2012年11月4日-7日,杨静,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研讨会(WorkshoponAerosol,Cloud,ClimateandChemistry),台北,台湾;[196]2012年11月7日-23日,叶谦,全球系统科学国际科学开放大会FirstOpenGlobalSystemsScienceConference),柏林,德国;[197]2012年11月25日-30日,叶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12年会(2012UNFCCCCOP18/CMP8),卡塔尔多哈;[198]2012年11月29日-12月3日,汪明,第四届环境科学与信息技术应用学术会议,印度尼西亚;[199]2012年12月2日-8日,毛睿、杨静,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秋季会议(AGU-FallMeeting),旧金山,美国;[200]2012年12月4日-12月8日,武建军,卡内基集团国家、世界银行和联合国高级官员会议:通过国际科学伙伴关系提高灾害预测和抗灾能力,布鲁塞尔,比利时;[201]2012年12月13日-17日,陈晋,关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的国际研讨会,广岛,日本;[202]2012年12月20日-23日,叶谦,2012年日本庆应大学环境创新计划第三届国际研讨会,横滨,日本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49[203]2013年1月14日-19日,叶谦,第十三届美国科学、政策与环境会议:灾害与环境-科学、防范和恢复力,华盛顿,美国;[204]2013年1月27日-2月1日,方伟华,威尔顿庄园研讨会,西萨塞克斯郡,英国;[205]2013年1月30日-2月2日,史培军,科学与技术顾问组第一次面对面会议,日内瓦,瑞士;[206]2013年2月24日-3月3日,杨赛霓,叶谦,全球系统动力学研讨会,亚利桑那,美国;[207]2013年3月4日-7日,徐伟,孟耀斌,第四届大学联盟项目论坛,熊本,日本;[208]2013年3月10日-17日,武建军,国家干旱政策高层会议,日内瓦,瑞士;[209]2013年3月17日-21日,叶涛,刘吉夫,王颖,灾害恢复与防灾减灾中日对比学术会议,横滨,日本;[210]2013年3月17日-23日,叶谦,方伟华,东盟风险评估的能力建设论坛,曼谷,泰国;[211]2013年4月6日-14日,方伟华,2013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大会,维也纳,奥地利;[212]2013年4月8日-13日,史培军,叶谦,汪明,叶涛,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3年年会,洛杉矶,美国;[213]2013年4月8日-16日,刘连友,张国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委员会(UNCCD)第二次科学会议,波恩,德国;[214]2013年4月15日-20日,胡小兵,2013年IEEE车辆和交通系统计算智能研讨会,新加坡;[215]2013年4月19日-22日,叶涛,第七届小额保险圆桌会议,新加坡;[216]2013年5月3日-8日,史培军,沃尔沃环境奖评审团会议,斯德哥尔摩,瑞典;[217]2013年5月10日,史培军,第四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成都,中国;[218]2013年5月17日-24日,史培军,叶谦,汪明,杨赛霓,刘连友,CarloJarger,联合国第四次全球减灾平台大会,日内瓦,瑞士;[219]2013年5月19日-23日,姜力,第四届全球减少灾害风险平台会议,日内瓦,瑞士;[220]2013年5月20日-26日,黄崇福,第五届综合风险学术会议,斯图加特,德国;[221]2013年6月,刘连友,东亚峰会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讨会,北京,中国;[222]2013年6月2日-6日,吴立新,国际对地观测组织2013年工作计划研讨会,日内瓦,瑞士;[223]2013年6月10日-12日,叶谦,第二届全球系统科学开放会议,布鲁塞尔,比利时;[224]2013年6月30日-7月4日,龚道溢,杨静,第十二届东亚气候研讨会,釜山,韩国;[225]2013年7月7日-14日,杨静,达沃斯大气和冰雪圈2013年科学联合会,达沃斯,瑞士;[226]2013年7月8日-13日,吴吉东,第21届国际投入产出大会,北九州,日本;[227]2013年7月13日-16日,叶谦,第三十八届自然灾害研究与应用研讨会,科罗拉多,美国;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0[228]2013年7月20日-27日,于德永,吴立新,李京,宫阿都,蒋卫国,国际地学与遥感科学大会,墨尔本,澳大利亚;[229]2013年7月21日-27日,叶谦,胡小兵,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科学与政策德关系研讨会,东京,日本;[230]2013年8月,史培军,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鄂尔多斯,中国;[231]2013年8月20日-24日,董文杰,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工作研讨会,神户,日本;[232]2013年8月23日-9月1日,邹学勇,张春来,高尚玉,鲁瑞洁,马玉贞,伍永秋,国际地理学会第八届地貌学国际会议,巴黎,法国;[233]2013年8月26日-8月31日,董文杰,郭彦,第二届CORDEX南亚科学培训会议,加德满都,尼泊尔;[234]2013年8月26日-31日,黄崇福,赵晗萍,第四届风险分析与危机反应国际学术研讨会,伊斯坦布尔,土耳其;[235]2013年8月31日-9月7日,吕艳丽,史培军,第四届国际社会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会议,泰恩,英国;[236]2013年9月1日-15日,董文杰,袁文平,亚太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研讨会,首尔,韩国;[237]2013年9月20日-22日,董文杰,中德中德水资源综合管理暑期学校,慕尼黑,德国;[238]2013年9月28日-10月4日,叶谦,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科学与政策的关系研讨会,东京,日本;[239]2013年10月6日-10日,叶谦,恢复力的电网和极端事件研讨会,波茨坦,德国;[240]2013年10月8日-13日,龚道溢,杨静,热带天气和气候研讨会,夏威夷,美国;[241]2013年10月13日-20日,董文杰,海峡两岸大气科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国;[242]2013年10月16日-18日,龚道溢,第十九届极地科学国际研讨会,仁川,韩国;[243]2013年10月27日-31日,韦志刚,第三届中国-泰国联合气候变化研讨会,普吉岛,泰国;[244]2013年11月18日-20日,叶谦,胡小兵,2013达沃斯"同一个健康"峰会,达沃斯,瑞士;[245]2013年11月20日-25日,叶谦,联合国气候大会,华沙,波兰;[246]2013年11月24日-26日,史培军,沃尔沃环境奖颁奖典礼,斯德哥尔摩,瑞典;[247]2013年11月27日-28日,史培军,2015后灾害风险减轻(HFA2)框架咨询小组会议,日内瓦,瑞士;[248]2013年12月4日,李京,ICA制图和地理信息学委员会早期预警和危机管理国际讲习班,武汉,中国;[249]2013年12月7日-14日,毛睿,丑洁明,武建军,郭兰兰,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秋季会议,旧金山,美国;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1[250]2014年8月,史培军,叶谦,刘凯等,2014年第五届国际灾害和风险会议IDRC达沃斯,达沃斯,瑞士;[251]2015年5月7日,史培军,第六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北京,中国;[252]2015年6月,黄崇福,第五届风险分析与危机反应国际学术研讨会,丹吉尔,摩洛哥;[253]2015年6月24日,黄崇福,2015中德灾害管理与应急救援技术研讨会,深圳,中国;[254]2015年8月17日-20日,黄崇福,东方思维与模糊逻辑国际学术会议,大连,中国;[255]2016年5月8日-10日,CarloJaeger,史培军,自然灾害不确定性、综合风险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北京,中国;[256]2016年8月20日-21日,史培军,叶谦,亚洲科技减灾大会,北京,中国;[257]2016年8月24日,史培军,何春阳,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分会场,北京,中国;[258]2016年8月26日-30日,史培军,叶谦,达沃斯国际减灾大会,达沃斯,瑞士;[259]2017年1月7日-22日,杨赛霓,第96届交通年会与拉特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大数据的智能交通应用"研讨会,美国;[260]2017年3月5日-9日,唐宏,2017年城市遥感国际会议,阿联酋;[261]2017年3月18日-22日,徐伟,第三届全球灾害风险研究机构峰会,日本;[262]潘峰华2017年4月4日–10日,江源,张科利,马玉贞等,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7年会,美国;[263]2017年4月4日–16日,李宁,王静爱,杨静等,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7年年会与参加重点专项项目组织的在波士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以及老道明大学举行的学术交流活动,美国;[264]2017年4月5日–9日,张强,HydrologicalProcesses编辑部会议,英国;[265]2017年4月5日–9日,李强,陈晋,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7年年会,美国;[266]2017年4月5日–9日,史培军,李宁,杨赛霓等.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7年度会议,波士顿,美国;[267]2017年4月8日–14日,何春阳,刘志锋,美国景观生态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美国;[268]2017年4月23日–30日,宫阿都,叶爱中,武建军,欧洲地学联盟2017年学术年会,奥地利;[269]2017年5月19日–26日,杨静,崔喜红,曹鑫,日本地球物理学会-美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联合会议,日本;[270]2017年5月22日–27日,杨赛霓,2017全球减灾平台大会,墨西哥;[271]2017年5月24日–27日,武建军,地理信息在减灾中的应用及仙台减灾框架指标执行状况评估专家会议,韩国;[272]2017年6月6日–10日,胡小兵,黄崇福,刘学敏等,第6届国际风险分析和危机应对大会,捷克;[273]2017年6月14日–17日,史培军,沃尔沃2017年环境奖评奖会议,瑞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2[274]2017年6月18日–22日,李颖,BioMedCentral(Springer)编辑会议,美国;[275]2017年6月18日–25日,李宁,第25届国际投入-产出国际会议,美国;[276]2017年6月25日–7月2日,宫阿都,李京,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NRSSC)与欧洲空间局(ESA)"龙计划第四阶段2017年度第2次会议",丹麦;[277]2017年7月1日–7月3日,史培军,杨赛霓,联合国减灾署(UNISDR)2017年亚洲科技与学术咨询委员会(ASTAAG)2017年度会议,香港,中国;[278]2017年7月21日–7月24日,刘连友,地震减灾策略在孟加拉吉大港RMG/纺织工业工人中有效性研究,孟加拉;[279]2017年7月31日–8月6日,蒋卫国,第25届国际地理信息大会,美国;[280]2017年8月6日–8月12日,龚伟,崔喜红,曹鑫,第14届亚洲大洋洲地理科学年会,新加坡;[281]2017年8月23日–25日,王静爱,李宁,徐伟等,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学会第八届年会,雷克雅未克,冰岛;[282]2017年8月26日–9月2日,杨静,国际大气联合会IAMAS会议,南非;[283]2017年8月26日–9月3日,哈斯额尔敦,第七届国际生态恢复学术会议,巴西;[284]2017年10月8日–10月13日,李京,第21届ESCAP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应用项目(RESAP)政府间谘询委员会(ICC)和第5届ESCA减轻灾害风险委员会(CDRR-5)会议,泰国;[285]2017年10月9日–10月13日,杨赛霓,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经社会减灾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泰国;[286]2017年10月22日–10月29日,唐宏,宫阿都,李京等,地球观测组织第14届全会,美国;[287]2017年11月5日–11月8日,杨赛霓,区域减灾能力建设咨询会,泰国;[288]2017年11月6日–11月11日,董文杰,201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德国;[289]2017年11月11日–11月18日,曹红斌,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第三十八届年会,美国;[290]2017年11月26日–12月2日,胡小兵,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智能研讨会系列,美国;[291]2017年11月27日–12月1日,史培军,2017年沃尔沃环境奖颁奖典礼,瑞典;[292]2017年12月5日–12月9日,宫阿都,2017年"第二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暨第三届热带及亚热带遥感应用会议",香港,中国;[293]2017年12月13日–12月16日,李京,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减轻灾害风险指数专家组会议,韩国;[294]2017年12月13日–12月16日,杨赛霓,亚洲减灾战略伙伴关系论坛,泰国;[295]2018年1月20-25日,武建军,访问塔夫茨大学GIS中心、观摩GIS课程、讨论邀请塔夫茨大学教授来我校讲授暑期课程,波士顿,美国;[296]2018年2月4日-4月15日,武建军,李宁,吴吉东,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年,维也纳,奥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3地利;[297]2018年3月6-8日,中英合作项目《提高中国地震高发区应对自然灾害刚韧性》研讨会,北京,中国;[298]2018年4月17日-18日,郑国光,史培军,第二届亚洲科技减灾大会,北京,中国;[299]2018年4月23日-26日,杨赛霓,联合国减灾办公室亚太区办事处主办的2018年亚洲减灾战略伙伴关系论坛,乌兰巴托,蒙古;[300]2018年5月5日-5月12日,杨静,第八届"全球能量和水交换"研究计划会,阿尔伯塔,加拿大;[301]2018年5月8日-11日,潘耀忠,2018国际遥感论坛,平昌,韩国;[302]2018年6月3-6日,史培军,沃尔沃2018年环境奖评奖会议,斯德哥尔摩,瑞典;[303]2018年6月3日-9日,顾卫,24thIAHR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ce2018国际会议,海山崴,俄罗斯联邦;[304]2018年6月3-9日,杨静,李宁,2018AOGS,夏威夷檀香山,美国;[305]2018年6月3-9日,顾卫,李宁,24thIAHR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ce2018国际会议,海山崴,俄罗斯联邦;[306]2018年6月22日,崔起荣,潘耀忠,中韩遥感论坛,北京,中国;[307]2018年6月24日-7月1日,刘连友,张国明,The1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Aeolia;波尔多,法国;[308]2018年6月25-30日,张强,多边会议-NSFC-CONICYT(中智),圣地亚哥,智利;[309]2018年7月1-7日,史培军,张强,杨赛霓,联合国减灾办公室亚太区办事处和蒙古国国家应急管理局共同主办的2018年亚洲减灾部长级会议,乌兰巴托,蒙古;[310]2018年7月1日-7月14日,马玉贞,与曼彻斯特大学、兰卡斯特大、阿伯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兰卡斯特、曼彻斯特、阿伯丁等,英国;[311]2018年7月1日-16日,方修琦,围绕全球变化重点专项课题"过去千年北半球土地利用与动植物分布变化数据集研制"中欧洲地区耕地、草地和林地变化重建的任务,与德国基尔大学同行进行相关学术交流、资料收集和野外考察,基尔,德国;[312]2018年7月14日-8月7日刘凯,受邀出访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土木工程系,鲁汶,比利时;[313]2018年7月21-29日,李京,武建军,IGARSS2018灾害遥感专题会议,瓦伦西亚,西班牙;[314]2018年7月22-30日,张强,泰国气象局组织的气象数据在洪涝中研究和开发的应用的研讨会,清迈,泰国;[315]2018年7月22-29日,蒋卫国,唐宏,宫阿都,the2018IEEEInternational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瓦伦西亚,西班牙;[316]2018年7月28日-8月7日,杨静,对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气候模型进行模式运行方法学术交流,斯德哥尔摩,瑞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4[317]2018年8月3-12日,李京,国际地理学会(IGU)2018年北美区域年会,温哥华、魁北克,加拿大;[318]2018年8月6-12日,张强,2018年国际地理学会区域会议和加拿大地理学家协会年会,魁北克,加拿大;[319]2018年8月13-18日,方修琦,第五届"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乌兰巴托,蒙古;[320]2018年8月20-31日,史培军,王静爱,杨赛霓,杨静,叶涛,毛睿,吴吉东,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2018年度合作研究,赴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德国马普生物地理化学研究所、比利时鲁汶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法国施特拉斯堡大学开展共享社会经济情景(SSPs)预估、全球变化风险数据平台建设以及全球变化风险评估模型与模式的合作研究工作,德国,比利时,法国,柏林:波恩、施特拉斯堡、鲁汶;[321]2018年9月1-17日,方修琦,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同行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和亚极地区域植被变化野外考察,哥德堡,瑞典;[322]2018年9月16-22日,杨静,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ubseasonaltoSeasonalPrediction(S2S)and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easonaltoDecadalPrediction(S2D),博得,美国;[323]2018年9月18-24日,张强,泰国数字经济与社会部发起的科技论坛,曼谷,泰国;[324]2018年9月24日-28日,顾卫,开展有关气象灾害及灾害风险研究的学术交流,山口市,日本;[325]2018年9月29日-10月4日,方修琦,1stWorkshop:Methodsandinterdisciplinarycommunicationinhistoricalclimatology"UniversityofBern,Switzerland,伯尔尼,瑞士;[326]2018年10月1-6日,史培军,徐伟,The9thConference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IntegratedDisasterRiskManagement(第九届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大会),悉尼,澳大利亚;[327]2018年10月7-10日,李京,宫阿都,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政府间协调委员会会议,曼谷,泰国;[328]2018年10月13-14日,史培军,绿色发展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暨联合国减灾三十年回顾国际研讨会(承办),深圳,中国;[329]2018年10月11-18日,杜鹃,2018知识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德国、荷兰;[330]2018年10月23日-11月1日,武建军,第十一届亚洲大洋洲地球观测系统区域合作研讨会,大阪,日本;[331]2018年10月28日-11月1日,李京,宫阿都,地球观测组织(GEO)第15届全会,GEO项目活动的相关边会和全会会议,京都,日本;[332]2018年10月30日-11月1日,汪明,第七届中欧风险论坛并做大会报告,北京,中国[333]2018年11月26日-11月30日,史培军,2018年沃尔沃环境奖颁奖典礼及系列活动,斯德哥尔摩,瑞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5[334]2018年11月28日-12月1日,杨赛霓,2018年ASTAAG会议,仙台,日本;[335]2018年12月9-16日,武建军,宫阿都,美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年会,华盛顿,美国;[336]2018年12月10-15日,杨赛霓,联合国减灾办公室(UNISDR)亚太区办事处主办的2018年亚洲减灾战略伙伴关系(IAP)论坛和区域减灾战略专家咨询会,曼谷,泰国;[337]2019年1月6-13日,龚道溢,IPCC第6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第二次全体会议,温哥华,加拿大;[338]2019年1月17-22日,武建军,张强,昆士兰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联合研讨会,布里斯班,澳大利亚;[339]2019年1月26日,曹红斌,与横滨国立大学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院师生就经济政策及环境政策进行学术研讨与交流,横滨,日本;[340]2019年1月27日-2月3日,杨静,国家基金委中泰项目"中南半岛-华南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机制影响和预估"启动会特邀专家,普及,泰国;[341]2019年2月10-15日,刘凯,赴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进行学术报告与学术交流,鲁汶,比利时;[342]2019年3月24-30日,杨静,CMIP6ModelAnalysis研讨会,巴萨罗那,西班牙;[343]2019年4月2-9日,史培军,李宁,叶涛,王静爱,杨赛霓,美国地理学者协会年会,华盛顿特区,美国;[344]2019年4月6-13日,杜鹃,刘凯,欧洲地学联盟(EGU)2019年年会,维也纳,奥地利;[345]2019年4月26-30日,杨静,东亚气候论坛,香港,中国;[346]2019年5月13-18日,杨赛霓,国减灾办公室2019GlobalPlatformConference,日内瓦,瑞士;[347]2019年6月2-5日,史培军,2019年沃尔沃环境奖颁奖典礼及系列活动,斯德哥尔摩,瑞典;[348]2019年6月16-22日,李宁,顾卫,第29届国际海上和极地工程会议(ISOPE),夏威夷,美国;[349]2019年6月23-30日,武建军,宫阿都,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NRSSC)与欧洲空间局(ESA)合作举办的龙计划第四阶段2019年度会议,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350]2019年7月8-19日,杨静,第2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研讨会(IUGG),蒙特利尔,加拿大;[351]2019年7月16-21日,孟耀斌,SWAT2019InternationalConference,维也纳,奥地利;[352]2019年7月24日-8月2日,鲁瑞洁,方修琦,第20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学术会议,都柏林,爱尔兰;[353]2019年7月27日-8月3日,武建军,唐宏,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术会议IGARSS2019,横滨,日本;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6[354]2019年8月2-12日,刘连友,吕艳丽,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uststimulateddrawdownofatmosphericCO2asatriggerforNorthernHemisphereglaciation"项目研讨会和暑期班,夏威夷,美国;[355]2019年8月25日-9月1日,龚道溢,IPCC第6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第3次主要作者会议,图卢兹,法国;[356]2019年8月26日-8月30日,宫阿都,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第23届区域空间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项目特设政府间协商委员会会议(UNESCAP-RESAP),曼谷,泰国;[357]2019年9月26-28日,杨赛霓,蒙古国应急管理局灾害研究中心、蒙古国国际事务大学和联合国减灾办公室(UNDRR)共同主办的增强城市灾害恢复力国际科学大会,乌兰巴托,蒙古;[358]2019年9年29日-10月5日,杨赛霓,2019年复杂系统大会(ConferenceonComplexSystems2019),新加坡;[359]2019年10月14-20日,黄崇福,第七届风险分析与危机反应国际学术研讨会,雅典,希腊;[360]2019年10月15-18日,杨赛霓,2019年亚太科技与学术咨询委员会(APSTAAG)年度会议,吉隆坡,马来西亚;[361]2019年11月2-11日,武建军,2019年会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之边会、全会、部长峰会、执委会会议及中国成果展,堪培拉,澳大利亚;[362]2019年11月5-9月,史培军,2019年沃尔沃环境奖颁奖典礼及系列活动,斯德哥尔摩雅典;[363]2019年11月11-15日,杨赛霓,2019年亚太减灾战略伙伴关系(APP-DRR)论坛,斯班,澳大利亚;[364]2019年11月30日-12月8日,史培军,王静爱,岳耀杰,吴吉东,第二十三届国际模拟与仿真大会(23rdInternationalCongressonModellingandSimulation),堪培拉,澳大利亚;[365]2019年12月8-15日,武建军,程昌秀,宫阿都,美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年会,旧金山,美国;七、历年到我院访问的国外专家一览表[1]1997年12月,井村秀文教授(日本九州大学)、池田教授(日本筑波大学)以及丸本卓哉教授(日本山口大学)来校举办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2]1998年8月,R.
Eastman教授(美国克拉克大学地理学院院长)来校举办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3]1999年1月,RogerE.
Kasperson(美国克拉克大学技术环境开发中心主任、美国风险协会主席)来校举办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4]1999年8月,Dr.
HagenWill(德国哈勒大学地理研究所)来校进行学术交流;[5]1999年9月,LorenzKing教授、MartinMetzler和MarcoGemmer等(德国Giessen大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7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6]1999年11月,FranzJosefHahan(瑞士再保险公司)来校进行学术交流;[7]1999年11月,GerhardK.
Heilig(SeniorResearchScholarattheIIASA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Project(LUC)、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AppliedSystemsAnalysis(IIASA))来校举办讲座;[8]2000年3月,VincentKwong、WilliamFong、IvoMenzinger、JasmineWielind(瑞士再保险公司)来校进行中国水灾研究学术交流;[9]2000年6月,JosepCanadell博士(国家GCTE项目执行官)来校学术交流;[10]2000年7月,王今飞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地理系)来校学术交流;[11]2001年2月,KokoWarner-Merl(WoldBank,SwissReandIIASA,UniversityofWashington)来校进行学术交流;[12]2001年6月,宫鹏教授、浦瑞良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来校举办"高光谱遥感及其在地学、生命科学中的应用"高级研讨班;[13]2001年8月,王今飞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地理系)来校进行学术交流;[14]2001年8月,HaimTsoar教授和DanBlumberg博士(以色列内杰夫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15]2001年8月,MosheShachak教授(以色列Ben-Gurion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16]2001年10月,E.
L.
Skidmore教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17]2002年5月,杜明远博士(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来校作"日本沙尘暴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
[18]2002年6月,杨宏博士等7人(美国布朗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19]2002年6月,HONGYANG博士(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SuiteC,BryantCollege)来校作"NobelPrizesandGlobalWarming——ACaseStudy"和"AncientBiomoleculesasIndicatorsofEnvironmentalChanges"的学术报告.
[20]2002年10月,Brookfield,Harold博士(SeniorAdvisor,PLEC,DepartmentofAnthropology,RSPAS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来校作"Agrodiversity:PrincipleandMethod"的学术报告.
[21]2002年12月,BruceCarrad博士(亚洲开发银行资源管理高级顾问)来校作"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的学术报告.
[22]2003年3月,DaRuan教授(FLINSChairmanBelgianNuclearResearchCentre)来校作"RecentDevelopmentsandFutureResearchDirectionsofApplied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的学术报告.
[23]2003年7月,仪垂祥博士(DepartmentofMeteorology,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来校作"TheobservedresponsesofterrestrialecosystemCO2exchangetoclimatevariationfromdiurnaltoannualtimescaleinthenorthernAmericas"以及"MeasuringtheinteractionbetweenecosystemCO2exchangeandatmosphericboundarylayerdynamics"的学术报告.
[24]2003年9月,隋殿志教授(德克萨斯A&M大学终身教授)来校作"GIS信息分析与模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8拟——在城市与环境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25]2003年10月,Jianguo(Jingle)Wu博士(AssociateProfessorofEcologyDepartmentofPlantBiology,ArizonaStateUniversity)来校作"KeytopicandperspectivesinLandscapeEcology"的学术报告.
[26]2003年10月,冈田宪夫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来校作"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的学术报告.
[27]2003年12月,王今飞教授(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WesternOntario,London,Ontario,Canada)来校作"北京城市环境遥感研究"的学术报告.
[28]2003年12月,JohnR.
G.
Townshend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来校作"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29]2003年12月,VictorSquires教授(FormerDeanofFacultyofNaturalResources,AdelaideAustraliaTeamLeaderforADBProjectonPrivationandControlofDustandSandStormsinNEAsia)来校作"Longrangetransportofdustaerosols—MongoliaandnorthernChina:atransboundaryenvironmentalproblem"的学术报告.
[30]2003年12月,HerveYesou博士(Parcd'InnovationBoulevardSebastienBrand)来校作"对地观测技术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31]2003年12月,DaRuan教授(FLINSChairmanBelgianNuclearResearchCentre)来校作"Applied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andNuclearRiskAnalysis"的学术报告.
[32]2004年1月,Mai-HeLi(瑞士联邦林业,雪和景观研究院)来校作"Canexistingreservesreallypreservecurrentlevelsofbiologicaldiversity"的学术报告.
[33]2004年3月,川诚而教授和三浦房纪教授(日本山口大学防灾研究所)来校作"区域环境评价事例"和"洪水预测系统和防灾信息系统"的学术报告.
[34]2004年4月,Prof.
Dr.
Y.
Sato(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Bio-BusinessStudies,GraduateSchoolofAgriculture,TokyoUniversityofAgriculture)来校作"ComparativeModelEvaluationinLUCCResearch"的学术报告.
[35]2004年11月,Dr.
ShojiKaneko(SPDLaboratory,ShizuokaUniversity)来校作"Novelsolarcellstudyanditsapplicationtothewaterpumpingandirrigationsysteminadesertarea"的学术报告.
[36]2005年1月,JoanneBayer博士(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来校作"FinancialVulnerabilityandNaturalCatastropheRiskManagement(LOICZ)"学术报告.
[37]2005年2月,第20届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科学委员会会议召开.
[38]2005年2月,骆亦奇教授(UniversityofOklahoma)来校作"NewDevelopmentinEcologicalModeling-InverseAnalysis"学术报告.
[39]2005年4月,叶耀先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来校作"中国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学术报告.
[40]2005年9月,JoanneBayer博士(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冈田宪夫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来校参加第五届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59[41]2005年12月,GeorgeKukla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提地球观测所)来校作"Globalwarming:canwestoptoworry"学术报告.
[42]2006年4月,JasonKlevy教授(夏威夷大学)来校作"Disasterintegratedmanagement"学术报告.
[43]2006年6月,王今飞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44]2006年6月,翁齐浩副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45]2006年7月,季维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46]2007年5月,隋殿志博士(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讲座教授)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47]2007年6月,RogerKasperson教授(美国科学院/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克拉克大学)与BonnieJoyRam教授(美国华盛顿能源公司环境科学与政策科学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主任)在我院举办为期两周的"全球环境变化与环境和灾害风险管理"系列讲座.
[48]2007年6月,全明镇教授(韩国汉城中央大学(Chung-AngUniversity))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49]2007年7月,PeterTreuner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TheUniversityofStuttgart))来校进行访问交流[50]2007年7月-8月,王今飞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51]2007年9月,ShojiKaneko教授(日本静冈大学(ShizuokaUniversity))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52]2007年10月,JianLiMD教授(美国哈佛大学BethIsraelDeaconess医学中心(BethIsraelDeaconessMedicalCenter,HarvardUniversity)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53]2007年12月,JasonLevy副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54]2008年2月20-23日,HiroyukiKameda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NorioOkada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综合风险研究中心主任),HiroshiMASUK博士(日本文部科学省官员),CraigDuncan先生(联合国减灾战略组织专员),StefanScheer先生(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55]2008年5月14-30日,7月20日-8月2日,11月3日-11月11日,隋殿志博士(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副校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三次回国,来校进行访问交流,5月来校与李京教授一道参与四川汶川地震的科技咨询工作,参与了我院部分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在不同的场合针对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开展了题为"地空信息技术与汶川地震"、"CurrentTrendsinRemoteSensing"、"HowtopublishrefereedarticlesinSCI-Journals"、"rendsofGraduateEducationintheUS"、"全面解读5.
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专题讲座.
[56]2008年6月-7月,王今飞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57]2008年7月,汤国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带领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暑期的实习参观团来校进行参观,重点了解我院的遥感与GIS、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国土信息化等研究领域以及相关的实验室设备、实验基地.
[58]2008年7月26日-8月20日,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季维教授来校就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0城市湿地研究进行访问交流.
[59]2008年10月,PeterChang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来校进行讲座交流.
[60]2008年10月,ShennonShen博士(美国硅谷科技协会会长、RMS风险管理公司高级主管)来校进行讲座交流.
[61]2008年10月,Chi-huaHuang教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NationalSoilErosionResearchLab))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62]2008年10月,ZhongquanCharlieZheng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63]2008年10月,GlennVWilson教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国家泥沙实验室(USDA-ARSNationalSedimentationLaboratory))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64]2008年10月,ClintonTruman教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东南流域研究实验室、(USDA-ARS,SoutheastWatershedResearchCenter))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65]2008年12月22日,马博士(日本PASCO公司(ALOS/ASTER卫星影像提供商)总部)一行5人来我院访问交流,就"汶川大地震中的卫星影像应用"、"日本地震灾害中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日本地震应急评估与可视化模拟"等内容来校进行深入交流.
[66]2008年12月,JasonLevy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ofHawaii))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67]2010年5月17日-21日,AdrianGheorghe教授(老道明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68]2011年6月28日,胡武阳教授(美国肯塔基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69]2011年7月14日-8月18日,AdrianGheorghe教授(美国老道明大学工程管理和系统工程系)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0]2011年7月19日-28日,郑钟泉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1]2011年7月25日-28日,Chang-HoiHo教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2]2011年12月19日,邬建国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3]2012年3月22日,SeoongwooJeon教授(韩国环境研究院)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4]2012年6月4日-6日,KohHockLye教授(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5]2012年6月4日-6日,TehSuYean教授(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6]2012年7月15日-8月10日,AdrianGheorghe教授(美国老道明大学工程管理和系统工程系)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7]2012年9月5日-14日ScawthornCharlesRaymond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8]2012年12月12-16日,HelenaMolinValdes教授(UNISDR(TheUnitedNationsOfficeforDisasterRiskReduction))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79]2013年1月25日,DenisFredSimon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1[80]2013年8月6日-7日,郑钟泉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81]2014年6月10日,AndreasSchaffer(新加坡对地观测组织)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82]2014年6月20日,PietervanGelder,RichardCurran和ZhaoWenjing(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83]2014年8月20-22日,SujitKumarMohanty教授(联合国减灾署驻亚太地区办事处)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84]2015年3月8日,SanderErnstvanderLeeuw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85]2015年6月12日,MinQiWang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86]2015年10月19日,白雪梅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87]2008年1月2日,杨秀生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OhioStateUniversity))来校作"Basicsofscientificresearch&basicsofmanuscriptwriting"学术报告.
[88]2008年3月,IlanChabay教授(美国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UniversityofTechnology))来校作"KnowledgeSystemsandsociallearningforsocialchangetosustainability"学术报告.
[89]2008年5月,DavidCameronDuffy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ofHawaii))来校作"Naturaldisastermanagement,ElNinoandclimatechangeinHawaii"学术报告.
[90]2008年6月,RogerKasperson教授(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University))来校作"全球环境变化与环境和灾害风险管理"系列讲座[91]2008年6月,BonnieJoyRam教授(美国华盛顿能源公司(WashingtonEnergyCompany))来校作"全球环境变化与环境和灾害风险管理"系列讲座.
[92]2008年10月12日-14日,郑钟泉教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StateUniversity))来校作"ComputationfortheWonderofAerodynamicswithParticulatesandMorphingStructures"讲座.
[93]2008年12月,RichardB.
Norgaard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ofCalifornia))来校作"EconomicsandRapidSocio-ecologicalGlobalChange"学术报告.
[94]2008年12月,M.
D.
King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ofColorado))来校作"ObservationsofOurChangingWorld:TheViewfromSpace,AircraftandSurface"学术报告.
[95]2008年12月,JohnTownshend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TheUniversityofMaryland))来校作"TheSignificanceofLandCoverandLandUseDynamicsonGlobalChangeandEarthSystemScience"学术报告.
[96]2008年12月,K.
Masahide教授(日本东京大学(TheUniversityofTokyo))来校作"ClimateChangeProjectionwithStateoftheArtClimateModels"学术报告.
[97]2009年5月13日,CarloJaeger教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来校作"FinancialCrisisandClimatePolicy"学术报告.
[98]2009年6月11日-19日,崔雪锋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2发展研究中心(CentreforEnvironmentalChangeandSustainability,UniversityofEdinburgh))来校作"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模拟研究"学术报告.
[99]2009年6月1日-8日,郑钟泉教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StateUniversity))来校作"NumericalSimulationofFlowPassingaTransverseDuneandAeolianTransportofSand"学术报告.
[100]2009年7月16日,JennyFan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来校作"CatastrophicRiskManagementofEarthquakesinChina"学术报告.
[101]2009年8月14日,沈贤能工程师(美国RMS风险管理公司,美国硅谷科技协会)来校作"高性能计算的演变"学术报告.
[102]2009年9月9日-12日,StephaneHALLEGATTE教授(法国,国际环境发展研究中心)来校作"NaturalDisasterEconomicConsequencesandCostAssessment"学术报告.
[103]2009年9月22日,胡小兵博士(英国Warwick大学)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104]2009年10月9日,OrtwinRenn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来校作"RiskGovernanceinSocialPerspective:ConceptandBasicRequirements"学术报告.
[105]2009年10月10日,CharlesScawthorn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来校作"NaturalHazardsandICT-focusonHAZUS"学术报告.
[106]2009年10月19日,anMulder教授(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来校作"GlobalClimateChange:TheImportanceofSoilsasAReactorforCarbonandNitrogen"学术报告.
[107]2009年10月23日,GlennV.
Wilson教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国家泥沙实验室)来校作"EphemeralGullyErosion:SoilQualityandCropYieldImpactandLocationPrediction"学术报告.
[108]2009年10月23日,RobertRayWells教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国家泥沙实验室)来校作"MorphdynamicsofMigratingHeadcutsbyConcentratedFlow"学术报告.
[109]2009年10月28日,SimonMason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与社会国际研究所)来校作"气候可预测性工具和气候季节预报方面的工作"学术报告.
[110]2009年10月28日,AndrewRobertson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与社会国际研究所(TheInter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forClimateandSociety,ColumbiaUniversity))来校作区域气候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报告.
[111]2009年11月16日,黄鄂教授(台湾中央大学数据分析中心(ResearchCenterforAdaptiveDataAnalysisNationalCentralUniversity))来校作"OnGlobalClimateChange"学术报告.
[112]2009年12月4日,ChihuaHuang教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NationalSoilErosionResearchLab))来校作"MajorSourceofSediment:Sheet,RillandEphemeralGullyErosioninAgriculturalLandscape"学术报告.
[113]2009年12月7日,DelphisLevia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来校作"EcohydrologyandBiogeochemistry:SynthesisofPastResearchandFutureDirections"学术报告.
[114]2009年12月21日-22日,AndreasRechkemmer教授(德国科隆大学)来校作"After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3Copenhagen-Elementsforanewglobalclimateregime"学术报告.
[115]2010年5月9日,SergeyVenevsky教授(英国利兹大学地理学院)来校作"SimulatingofGlobalFireRegimes"学术报告.
[116]2010年5月24日,王今飞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地理系)来校作"城市建筑高度与结构信息遥感提取方法"学术讲座.
[117]2010年6月5日-7日,AngusBuckling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系)来校作"StudiesofMicrobialEvolution"学术报告.
[118]2010年6月7日,MarkRounsevell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来校作"FutureLandUseSystem"学术报告.
[119]2010年6月9日,MarcMetzger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来校作"Vulnerabilityto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学术报告.
[120]2010年6月14日,AnanthaDuraiappah教授(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来校与实验室综合风险防范项目(IHDP-IRGProject)相关教师进行了座谈与交流并参观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121]2010年6月21日,隋殿志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城市和区域分析中心)来校作"StrategicDirectionsforGeographicSciencesintheU.
S.
:ImplicationsforGeographicResearchinChina"学术报告.
[122]2010年6月23日,YuqiongLiu教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来校作"HydrologicEnsembleForecastingintheU.
S.
NationalWeatherService"学术讲座.
[123]2010年7月5日,田杰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地理学系)来校作"遥感与地面监测的综合利用与环境质量预报"学术报告.
[124]2010年7月15日,张朝生教授(爱尔兰国立大学戈尔威地理与考古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中心)来校作"IdentificationofPotentiallyContaminatedLandUsingSpatialStatistics"学术报告.
[125]2010年7月15日,RafaelL.
Bras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工程和环境学院)来校作"WondersofPlanetWater:ComplexityandOrganizationinEarthSystems"学术报告.
[126]2010年7月29日,ChadwickOliver教授(英国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来校作"EcosystemProcessesatLandscapeLevel"学术报告.
[127]2010年9月1日,PavelYa.
Groisman教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数据中心)来校作"TrendsinextremeprecipitationoverNorthAmericaandRussia(wetanddryevents)"和"SnowcoverchangesoverNorthernEurasiafromobservations"学术报告.
[128]2010年9月7日,贾秀萍教授(澳大利亚南新威尔士大学)来校作"AutomaticFeatureSelectionforEffectiveClusterSpaceClassificationofHyperspectralData"学术报告.
[129]2010年9月25日,YizhongQu教授(国际应用保险公司)来校作"EstimationofEconomicLossfromFloodDamages-ACasestudyinGreatBritain"学术报告.
[130]2010年9月28日-10月1日,HootaHiroshi教授(日本坡面绿化协会)来校开展技术交流与访问,并到房山综合实验基地以及北京市昌平区凤山矿的绿化实验坡面等处进行现场考察和技术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4[131]2010年10月10日-13日,DonaldRaymondStrong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化与生态学系)来校作"生物入侵的后果及应对——以入侵性米草属植物为例";"美国生态学会刊物及生态学科学文章出版情况介绍"学术报告.
[132]2010年10月12日-17日,JohannesChristianWeinand教授(德国特里尔市城市发展与统计局、"欧洲经济交通中心"培训与物流协会)来校作"未来管理:城市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术报告.
[133]2010年10月19日,赵茂盛教授(美国蒙大拿大学密苏拉分校)来校作"遥感监测与全球碳循环模拟"学术报告.
[134]2010年10月22日,EndaO'Connell教授(英国纽卡斯大学)来校作"ChangeinHydrologicalSystems:Detection,PredictionandAdaptation"和"EvaluatingStrategiesforAdaptationInvestmentinaHighlyVariableClimate"学术报告.
[135]2010年10月24日,李一清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农林业与自然资源管理学院)来校作"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学术报告.
[136]2010年11月2日,AliHaghani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美国综合交通系统管理中心)来校作"数据评估方法-以基于蓝牙技术的实时旅行时间为例"学术报告.
[137]2010年11月5日,霍俊荣教授(美国巨灾风险模型公司EQECAT)来校作"PropertyInsuranceRiskAssessmentandManagement"学术报告.
[138]2010年11月10日,钱云教授(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来校作"Chinaaerosol-climateinteractionstudy:Areview"学术报告.
[139]2010年11月29日,KarstenHghJensen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理与地质系)来校作"Ahydrologicalobservatoryoflarge-scalehydrologicalprocesses"学术报告.
[140]2011年1月13日,刘德胜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与统计学系)中来校作"Spatial-temporalModelingApproachestoRemoteSensingLandCoverMapping"学术报告.
[141]2011年1月14日,MarkFriedl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空间信息与应急管理研究所)来校作"MappingGlobalLandCover,LandCoverDynamics,andLandUseUsingModerateResolutionRemoteSensing"学术报告.
[142]2011年3月16日,PeterWiedemann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来校作"Riskassessment,riskperceptionandprecaution:TheEMFcase"学术报告.
[143]2011年3月16日,AndreasRechkemmer教授(德国科隆大学灾害风险与减灾研究所)来校作"气候变化风险的治理:政策、技术以及社会的均衡发展"学术报告.
[144]2011年3月23日,RolandPulfer教授(PULINCO公司灾害风险与减灾研究所)来校作"复杂系统建模与综合管理平台"网络远程报告.
[145]2011年3月23日,HildegardDiemberger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蒙古与中亚研究中心)来校作"LivingwithEnvironmentalChangeintheLandofSnow"学术报告.
[146]2011年4月21日,陈汉(加拿大雷荷大学自然资源管理学院)来校作"Productivityanddiversityrelationshipsinforestecosystems"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5[147]2011年5月9日,AnanthaDuraiappah教授(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来校作"TheGreenEconomy:TheEmperor'sNewClothes"学术报告.
[148]2011年5月17日,王斌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来校作"WhatcontrolClimateVariationandFutureChangeofTropicalStormdays"学术报告.
[149]2011年6月17日,缪欣教授(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地理与地质规划系)来校作"基于组合分类树算法和多时多源遥感数据的生态系统分类"学术报告.
[150]2011年7月6日,MikeHayes教授(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来校作"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及其旱灾研究进展"学术报告.
[151]2011年7月6日,唐政洪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自然资源学院)来校作"美国城市灾害恢复的经验与教训"学术报告.
[152]2011您8月4日,ShennonShen教授(美国RMS公司)来校作"云计算的历史与未来"学术报告.
[153]2011年8月7日-15日,CharlesGodfray教授(英国牛津大学)来校作"Indirectinteractionsininsectherbivorecommunities","Malaria,Mosquitoes&Models"和"TheFutureofFoodandFarming"学术报告.
[154]2011年10月8日,Hans-PeterNachtnebel教授(奥地利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水-大气-环境学院,水资源管理/水文/水利工程研究所)来校作"TheEUfloodriskdirectiveandtheconsequencesforimplementation"学术报告.
[155]2011年10月8日-19日,VictoriaL.
Sork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来校作"Alpha,Beta,Gammadiversitystatisticsappliedtogeneflowinplants(Sorklab'smostrecentdevelopmentofTwoGener)","Hybridizationbetweenatreeoakandtwoshruboakspecies"and"Phylogeographyandlandscapegenomicsofawidespreadoak(Quercuslobata)inwesternNorthAmerica"学术报告.
[156]2011年10月17日,ParthaSarathiDasgupta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院)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157]2011年10月24日,贾秀萍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来校作"Informationretrievalfromremotesenseddata:hardorsoftclassification"学术报告.
[158]2011年10月28日,AugusteBoissonnade教授(亚洲风险中心)来校作"UseofMathematicalFormulationsinCatastrophicRiskModeling"学术报告.
[159]2011年10月31日,屠威(美国南佐治亚大学地质和地理学院)来校作"AnExploratorySpatial-temporalDataAnalysisofLowBirthWeightPrevalenceinGeorgia,USA"学术报告.
[160]2011年11月15日,H.
ChristopherFrey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来校作"MethodsforEnvironmentalExposureandRiskAnalysis"学术报告.
[161]2011年11月16日,RobertE.
Dickinson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来校作"Vegetationinclimatemodels:3-Dcanopyradiation"学术报告.
[162]2011年11月23日,赵茂盛教授(美国蒙大拿大学密苏拉分校)来校作"MODIS全球扰动指数(MGDI)与MODIS地表温度(LST)的应用了"和"干旱导致的全球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降低(2000~2010年)"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6[163]2012年4月9日,MilanKonecny教授(捷克马萨里克大学)来校作"地理信息科学与制图学在预警与应急管理中应用"学术报告.
[164]2012年4月9日,TemenoujkaL.
Bandrova教授(保加利亚建筑、土木工程和大地测量大学)来校作"制图学支持的儿童对预警与应急的理解"和"三维制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学术报告.
[165]2012年4月11日,仪垂祥教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来校作"全球变暖可能加剧极端气候和草地退化"学术报告.
[166]2012年4月23日,KritofOTIR教授(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院)来校作"斯洛文尼亚的小卫星—发展影像的自动处理链"学术报告.
[167]2012年4月23日,igaKokalj教授(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院)来校作"灾害的遥感监测"学术报告.
[168]2012年4月27日,Jean-BaptisteBordes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来校作"SemanticInformationExtractionfromSatelliteImagesforRetrieval"学术报告.
[169]2012年5月7--11日,AdrianGheorghe教授(美国老道明大学)来校作"ComplexDecisionEnvironmentsandtheUseofDecisionAnalysisTechniques"学术报告.
[170]2012年5月15日,MichaelSteven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来校作"植被胁迫效应遥感监测"学术报告.
[171]2012年5月18日,王斌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来校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预报性"学术报告.
[172]2012年5月24日,申旭辉教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来校作"卫星电磁观测技术与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计划"学术报告.
[173]2012年6月5日-6日,Johannes-ChristianWeinand教授(德国特里尔市城市发展与统计局)来校作"集群导向下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物流"和"特里尔-卢森堡(TriLux)物流能力网"学术报告.
[174]2012年6月5--6日,Hans-DietrichHaasis教授(德国不来梅大学)来校作"港口/不来梅货运交通中心"学术报告.
[175]2012年5月31日,HenkvanZuylen教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来校作"基于SeriousGame的应急管理培训"学术报告.
[176]2012年6月5-7日,DouglasBausch教授(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来校作"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HAZUS损失模型介绍"学术报告.
[177]2012年6月7日,HenryLin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来校作"CriticalZoneScienceandHydropedology:Bringoutthehiddenhalfoftheworld"和"SoilArchitectureandPreferentialFlowacrossScales:RevealingUndergroundSuper-highway"学术报告.
[178]2012年6月28日,Mei-PoKwan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来校作"People-BasedandDynamicMeasuresofContext:ASpace-TimeApproach"和"Geo-Narrative:AnalyzingQualitativeDatawithGISinMixed-MethodResearch"学术报告.
[179]2012年9月12日,BrianWalker教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来校作"Developmentsinthescienceandpracticeofresilience"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7[180]2012年9月12日,SaburoIkeda教授(日本筑波大学)来校作"BeyondConventionalScopeofRiskAnalysisforRespondingtoLPHCtypeofDisasterRisks:Lessonslearnedfromthe2011Super-Earthquake,Giant-TsunamiandMeltdownofFukushimaNuclearReactors"学术报告.
[181]2012年9月12日,ColinGreen教授(英国密德萨斯大学)来校作"Adaptingtochangeandinducingchange:floodriskmanagementinthecontex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学术报告.
[182]2012年9月23日-30日,DouglasL.
Johnson教授和ViolaHaarmann教授(美国克拉克大学)来校作"HowtoProduceaPublishablePaper"学术报告并参加《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2012年度编委会会议".
[183]2012年9月27日,CarloJaeger教授(全球气候论坛(原欧洲气候论坛))来校作"GlobalRisks"学术报告.
[184]2012年9月27日,邵亚平教授(德国科隆大学地球物理与气象研究所)来校作"CatchmentWaterAvailabilityinaChangingClimate"学术报告.
[185]2012年12月14日,朱阿兴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来校作"数字时代的地学计算"学术报告.
[186]2013年1月8日,OrtwinRenn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来校作"防范社会新兴风险的途径"学术报告.
[187]2013年1月10日,MargaretaWahlstrm教授(联合国秘书长减灾事务首席代表、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秘书处主任)来校作"ProgressandChallengesinDisasterReductionGlobally"学术报告.
[188]2013年1月11日,施建成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计算地球系统系统科学学院)来校作"PassiveMicrowaveRemoteSensingofSoilMoistureandVegetation"学术报告.
[189]2013年3月12日-15日,AdrianGheorghe教授(美国老道明大学)来校作"ComplexAdaptiveEnvironments:RisksandGovernance"学术报告.
[190]2013年3月18日,林珲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来校作"空间综合方法与地理国情中的社科人文信息研究"学术报告.
[191]2013年3月22日,BrentonSharratt教授(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华盛顿州立大学)来校作"WindblownDustandAirQualityintheUSPacificNorthwest"学术报告.
[192]2013年4月24日,MarkS.
Leeson教授(英国华威大学工程学院)来校作"AspectsofNetworkSecurityandRisk"学术报告.
[193]2013年5月7日,虞左俊(美国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来校作"ScientificWritingBasics"学术报告.
[194]2013年5月8日,赵纯教授(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来校作"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以沙尘气溶胶为例"学术报告.
[195]2013年5月10日,王斌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来校作"DivergentGlobalPrecipitationChangesInducedbyNaturalversusAnthropogenicForcing"学术报告.
[196]2013年6月9日,张永光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来校作"新型叶绿素荧光遥感应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8用:农作物植被初级生产力模拟"学术报告.
[197]2013年6月16日-20日,JeremyFox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来校作"SpatialSynchronyofPopulationDynamics:ModelsandExperiments;2.
ThePriceEquationandItsApplicationstoEcology"学术报告.
[198]2013年6月16日-20日,FrankvanVeen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来校作"SpeciesInteractionNetworks:HowAreTheyFormedandWhyDoesItMatter;2.
IndirectInteractions:WhyHarvestingOneSpeciesMayDriveOthersExtinct"学术报告.
[199]2013年6月16日-20日,AilsaMcLean教授(英国牛津大学)来校作"AVeritableFairyland":SymbiosisbetweenBacteriaandInsects"和"TheSourceofNewSpecies:DoesSpecialisationLeadtoSpeciation"学术报告.
[200]2013年6月18日,DirkLinowski教授(德国柏林斯泰恩拜斯大学)来校作"ProblemsandChallengesofFinancialRiskManagementforChina,theEuro-ZoneCountriesandAfricainaMulti-PolarBusinessWorld"学术报告.
[201]2013年6月19日,JohnBaugh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来校作"StormSurgeSimulationandAssessmentofProtectiveMeasures"学术报告.
[202]2013年9月10日,Gérard-Franois教授(法国巴黎第四大学)来校作"NaturalHazardsandSocieties'Vulnerability–theExampleoftheCaribbeanArea"学术报告.
[203]2013年10月23日,JaspervanVliet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来校作"Evaluatinglandchangemodels"学术报告.
[204]2014年2月28日,邬建国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来校作"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学术报告.
[205]2014年4月9日,王斌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来校作"亚洲夏季风降水的可预报性:可预报模态分析"学术报告.
[206]2014年4月15日,钱云教授(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来校作"UncertaintyQuantificationinregionalandglobalclimatemodeling:Sensitivity,calibrationandoptimization"学术报告.
[207]2014年4月28日,骆亦其教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来校作"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学术报告.
[208]2014年6月6日,陈德亮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来校作"未来地球与可持续性发展"学术报告.
[209]2014年6月9日,赵明教授(美国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来校作"热带气旋及其对21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全球模拟"学术报告.
[210]2014年6月9日,田杰教授(美国克拉克大学)来校作"基于GPS追踪数据的行动模式自动识别"学术报告.
[211]2014年6月9日,周宇宇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局)来校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全球城市化研究"学术报告.
[212]2014年6月11日,白雪梅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来校作"Urbanization,UrbanEnvironment,andSustainabilityTransition"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69[213]2014年7月1日,王玉清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来校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增强作用"学术报告.
[214]2014年7月7日-12日,BijayanandMisra教授(印度新德里建筑与规划学院)来校作"综合风险防范中的恢复性与适应性"学术报告.
[215]2014年7月16日,王俊红教授,戴爱国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来校作"基于全球定位系统、探空资料和微波遥感数据的全球大气水汽含量长期趋势及其昼夜差异"和"气候变化内部变率对全球增温速率的年代际调整"学术报告.
[216]2014年9月9日-12日,JohannesChristianWeinand,MichaelKarutz教授(德国特里尔市城市发展与统计局;德国CIMA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来校作"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基础——以零售业和物流为例"学术报告.
[217]2014年9月14日,GrahamBrewer,SittimontKanjanabootra教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来校作"Societalriskreduction,resilientadaptationandtheacceptanceoftheevidence"和"Thebuiltenvironment,disastersandinformationsystems"学术报告.
[218]2015年1月9日,刘伟教学(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来校作"NavigatingComplexSocial-EcologicalSystems–ASocial-ecologicalSimulationApproach"学术报告.
[219]2015年4月1日,BinWang教授(夏威夷大学)来校作"北半球夏季风陆地降水的年代际预测"学术报告.
[220]2015年4月14日,Wei-ChyungWang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校区)来校作"气溶胶与云在辐射微物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太平洋东南部的层积云个例研究"学术报告.
[221]2015年5月11日,赵纯教授(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来校作"光吸收性气溶胶对欧亚大陆的雪和水循环的影响"学术报告.
[222]2015年5月25日,IgorZonn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来校作"解读丝绸之路"学术报告.
[223]2015年6月8日,胡武阳教授(美国肯塔基大学)来校作"用经济学方法为公共民生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效益定价"学术报告.
[224]2015年6月9日,张晓阳教授(美国南达科塔州立大学地理系)来校作"GlobalLandSurfacePhenology:FromLong-termClimateDataRecordtoReal-TimeMonitoring"学术报告.
[225]2015年7月2日,潘霏霏教授(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来校作"Aspatiallydistributedhydrologicalmodelingandvisualizationframework"学术报告.
[226]2015年7月16日,唐剑武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来校作"RecentadvancesinCarbonCycleResearch:AbioticandBioticcontrols"学术报告.
[227]2015年7月21日,HenryLin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态系统与管理系)来校作"SoilChangeandtheNature'sMethod"和"MesoscopesforHydropedologyintheCriticalZone"学术报告.
[228]2015年10月21日,DanielLincke教授(全球气候论坛(GCF))来校作"Sea-levelriseatglobalscale-whattoexpectandhowtoadapt"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0[229]2015年10月28日,BryanSGriffiths教授(英国苏格兰农学院)来校作"Interactionsbetweennematodesandthesoilmicrobiome:implicationsforsoilfertilityandcropproduction"学术报告.
[230]2015年10月31日,洪阳教授(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来校作"气候变化下的水文气象地质灾害链模型开发和多灾害数据挖掘"学术报告.
[231]2015.
年11月3日,项宝强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实验室)来校作"气候模式中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虚假双赤道辐合带问题"学术报告.
[232]2015年11月9日,刘晶教授(普渡大学和全球经济分析中心)来校作"Toomuchwaterandnotenoughwater:Theimpactsofwatervariabilityoneconomy"学术报告.
[233]2015年12月15日,强毅教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环境科学系)来校作"FromResilienceAssessmenttoDynamicModelingofCoupledNaturalandHumanSystems:SomePerspectivesinResearchinHumanDynamicsandClimateChange"学术报告.
[234]2015年12月15日,唐政洪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校区)来校作"美国减灾实践的回顾与启示:从危机管理迈向风险管理"学术报告.
[235]2015年12月18日,JochenHinkel教授(德国全球气候论坛)来校作"Climatechangeriskmanagement:gapsandresearchopportunities"学术报告.
[236]2016年3月7日,SarahJarboe副教授,BjrnHagenJohnAnderiesJoseLobo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来校进行"风险与可持续性课程体系"合作课程的授课.
[237]2016年5月10日,谭义绩主任(台湾大学气候天气灾害研究中心)来校作"运用台湾大学能量建构政府防灾业务"学术报告.
[238]2016年5月16日,MarkusZimmermann教授(瑞士伯尔尼大学)来校作"DebrisFlowRisksandClimateChange:ExamplesFromHigh-MountainEnvironments"学术报告.
[239]2016年5月16日,RobertScottVanPelt研究院(美国农业部风力侵蚀与水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来校作"WindErosionResearchatUSDA-ARSWindErosionandWaterConservationResearchUnitandFutureAeolianResearchOpportunities"学术报告.
[240]2016年5月27日,杨竞霜总经理(瑞信集团投资银行)来校作"大数据时代:历史、商业、科学与工程的万花筒"学术报告.
[241]2016年6月3日,Seong-JoongKim教授(韩国极地研究所极地气候研究部)来校作"TwoFacesofArcticandAntarcticClimateChangeandTheirLinkageswithLowerLatitudes"学术报告.
[242]2016年6月-8月,SanderErnstvanderLeeuw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来校进行合作课程及合作研究.
[243]2016年7月1日,KaiZhu博士(美国莱斯大学赫胥黎学院)来校作"GlobalChangeBiologyacrossSpaceandTime"学术报告.
[244]2016年7月5日,唐洪政副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来校作"美国县市层面的基于多灾种的应急预案体系概述"学术报告.
[245]2016年7月16日,GUANDABO研究员(英国极地研究所极地气候研究部)来校作"TwofacesofArcticandAntarcticclimatechangeandtheirlinkageswithlowerlatitudes"学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1术报告.
[246]2016年7月24日-30日,OrtwinRennThomasGlade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来校进行2016暑期灾害与风险研讨班授课.
[247]2016年8月3日-18日,MatthewLuck研究员(ISciences,L.
L.
C.
)来校作"全球干燥地区水压力状况"学术报告.
[248]2016年9月10日,白雪梅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来校进行合作研究.
[249]2016年9月18日-23日,HimaGurubacharya,RanjanDhungel工程师(尼泊尔国家地震技术科学会)来校进行"亚洲社区综合减灾合作项目"合作研究.
[250]2016年9月22日,陆灯盛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来校作"基于遥感的不透水地表提取方法--现状与展望"学术报告.
[251]2016年9月29日,吴锦博士(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来校作"揭示热带雨林光合作用的机理过程:结合野外调查、碳通量观测、遥感数据和生态系统模型的研究成果"学术报告.
[252]2016年10月18日,SimonA.
Levin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来校作"CollectivePhenomena,CollectiveMotion,andScalinginEcologicalSystems"学术报告.
[253]2016年10月27日,DerekVanBerkel博士(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来校作"MappingandQuantifyingCulturalEcosystemServicesusingSocialMedia"学术报告.
[254]2016年11月1日,JaspervanVliet研究员(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来校作"SimulatingFutureChangestoIntensity,MultifunctionalityandDiversityofLandSystemsTakingintoAccountWaterLimitation"学术报告.
[255]2016年11月1日,ChristineOrnetsmüller博士(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来校作"PeopleandTheirLand.
UnderstandingFarmer'sDecisionMakingtoImproveLandSystemModels"学术报告.
[256]2016年11月11日,Jean-PaulPinelli教授(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来校作"VulnerabilityofResidentialBuildings:Low-Risevs.
Mid-Rise,theFloridaPublicHurricaneLossModelApproach"学术报告.
[257]2016年11月13日-17日,GilesWiggs教授(英国牛津大学)来校作"AeolianSandTransportandDesertDuneDynamicsAeolianDustEmissions:FieldMeasurementsofDynamicsandDriversinSourceAreas"学术报告.
[258]2016年11月30日,张玉龙博士(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来校作"EffectsofLandUse/LandCoverChangeandClimateChangeonTerrestrialVegetationProductivityintheYangtzeRiverBasin"学术报告.
[259]2017年1月12日,DeliangChen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来校作"WhendidAnthropocenceStart"学术报告.
[260]2017年2月26日,XiaomingWang教授(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来校作"Design,PlanningandPolicyDevelopmentforCoastalRiskMitigationandAdapatation:ApproachesandExamples"学术报告.
[261]2017年3月6日,MilanKonecny教授(捷克马萨里克大学)来校作"GeospatialBigData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2forSmartSolutionsinDRR"学术报告.
[262]2017年3月13日,MingXu副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来校作"IndustrialEcology:fromProducttoTrade"学术报告.
[263]2017年3月17日,RussellG.
Thompson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来校作"IncreasingtheResilienceofTrafficNetworks"学术报告.
[264]2017年3月27日,VijayP.
Singh院士(GFA)来校作"Food-water-energysecurityunderclimatechange"学术报告.
[265]2017年4月18日,佐恩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来校作"聚焦里海地区——里海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再认识"学术报告.
[266]2017年5月27日,BinWang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来校作"台风历史变化区域特征及预估"学术报告.
[267]2017年6月9日,IanAllison教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来校作"Oceancirculationandbasalmelt/freezingbeneaththeAmeryIceShelf,Antarctica"学术报告.
[268]2017年6月15日,MarcHanewinkel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来校作"Aneconomicperspective:Climatechangeimpactsanduncertaintiesforecosystems-theexampleofforests"学术报告.
[269]2017年7月3日-7日,FahuiWang教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来校作"GIS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学术报告.
[270]2017年7月10日,许崇育院士(挪威皇家科学院)来校作"新形势下水文研究和水文模拟"学术报告.
[271]2017年7月11日,袁天罡博士后研究员(新加坡-麻省理工大学联合研究所)来校作"RecentAdvancesofModelingLiDARdatawithDART"学术报告.
[272]2017年7月16日,AxelKleidon教授(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来校作"Simple,physically-basedestimatesfor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changeswith1.
5and2.
0degreeglobalwarming"学术报告.
[273]2017年7月19日,YuyuZhou助理教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来校作"AnIntegratedAssessmentofUrbanizationImpactsonBuildingEnergyUse"学术报告.
[274]2017年7月25日,RobertL.
Goble教授(美国克拉克大学)来校作"Threeriskconundrumsinthedesignofdevelopmentprojects"学术报告.
[275]2017年7月27日-8月6日,ChanghuiPeng教授(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来校作"国内外全球变化与生态预测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报告.
[276]2017年9月5日,JenCostanza助理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来校作"LandscapeandForestDynamicsinaChangingWorld"学术报告.
[277]2017年9月20日,贾秀萍讲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来校作"Featureminingfromheterogeneousspatialdatasetsfortargetdetection"学术报告.
[278]2017年10月10日-16日,JalalD.
Jabro研究院(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北方平原农业研究实验室)来校作"Watererosionandagriculturalchemicaltransport"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3[279]2017年11月6日,JouniPeltoniemi博士(芬兰地理空间研究所)来校作"Learningtosee:Lightscatteringexperimentsandmodelling"学术报告.
[280]2017年11月7日,汪冬冬助理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来校作"地球能量平衡定量遥感中的时间尺度"学术报告.
[281]2017年11月7日,RuoduWang副教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来校作"Scenario-basedriskevaluation"学术报告.
[282]2017年12月1日,XiaomingWang教授(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来校作"IntroductiontoClimateAdaptationandResilienceinBuiltEnvironment"学术报告.
[283]2017年12月23日,BenDeVries博士后研究员(美国马里兰大学)来校作"Leveragingmulti-sourcesatellitedatatomonitorsurfacewaterdynamicsathighspatialandtemporalresolution"学术报告.
[284]2017年12月28日,JuhaLemmetyinen研究员(芬兰气象研究所)来校作"Monitoringofnorthernhemisphereseasonalsnowcover:longtermtrendsandemergingmethodologies"学术报告.
[285]2018年3月6日,余开亮研究员(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来校作"Ecohydrologicalcontrolsonplantcommunities:linkingvegetationdynamcis,carboncyclingandland-atmposphereinteractions"学术报告.
[286]2018年4月16日,GeorgeEmKarniadakis教授(美国布朗大学)来校作"小样本深度学习解译复杂系统"学术报告.
[287]2018年4月17日,Zhongquan(Charlie)Zheng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来校作"Using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forParametricReserchonAeolianSedimentTransport"学术报告.
[288]2018年5月8日,成林荫助理教授(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来校作"FrameworksforNon-stationaryAnalysisandAttributionofClimateExtremeEvents"学术报告.
[289]2018年5月22日,魏晓华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来校作"ResearchProgressonEco-hydrologicalProcesses"学术报告.
[290]2018年5月23日,NeilPederson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来校作"TheDiscoveriestobemadeinMixed-BroadleavedTemperateForests"学术报告.
[291]2018年6月12日,EricFWood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来校作"ObservationsandModellingacrossScales:Pastdevelopmentandfuturechallenges"学术报告.
[292]2018年6月13日,LaurentPfister教授(卢森堡科技学院)来校作"Hydrology-(still)ameasurementlimiteddiscipline"学术报告.
[293]2018年6月19日,SusanHubbard博士(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来校作"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satBerkeleyLabandtheDOEWatershedFunctionProject"学术报告.
[294]2018年6月26日,胡享平(挪威科技大学)来校作"Downscaling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fromglobaltolocal:applicationtofuturewoodouttakesintheNorwegianforestrysector"学术报告.
[295]2018年7月23日,JingfengWANG教授(佐治亚理工学院)来校作"Developmentof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4NewHydrologicModel–FromPhysicalPrinciplestoPredictionofWaterandEnergyFluxes"学术报告.
[296]2018年8月20日,徐国林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来校作"PrecipitationEstimationfromSatelliteandGaugeObservationsUsingMachineLearningMethods"学术报告.
[297]2018年9月10日,OleWendroth教授(美国肯塔基大学)来校作"UnravellingSoilProcessesatDifferentScalesThroughFourier-BasedandState-SpaceAnalysis"学术报告.
[298]2018年10月15日,李琰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来校作"Climatemodelshowslarge-scalewindandsolarfarmsintheSaharaincreasesrainandvegetation"学术报告.
[299]2018年10月18日,GeorgeM.
Hornberger教授(美国范德堡工程学院)来校作"WaterResourcesinSouthwesternBangladesh"学术报告.
[300]2018年11月2日,AdrainChappell博士(英国卡迪夫大学)来校作"Wherehasallthecarbongone"学术报告.
[301]2018年11月3日,DavidEldridge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来校作"Herbivoreactivityasadriverofecosystemstructureandfunction"学术报告.
[302]2018年11月9日,张学斌教授(加拿大环境和气候变化部)来校作"Whyitissohardtoprojectfutureextremesatimpactrelevantscale"学术报告.
[303]2018年12月20日,陈徳亮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来校作"Whatdoglobal1.
5/2.
0℃targetsmeanforregionalhydroclimatechanges"学术报告.
[304]2019年3月19日,FernandoTomasGil教授(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来校作"Bioticcontrolsofecosystemfunctioninginglobaldeylands"学术报告.
[305]2019年6月21日,刘骥平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来校作"AnewcoupledmodelingsystemdevelopedforArcticseaiceandclimateprediction"学术报告.
[306]2019年7月1日,HeidemarieSteltzer教授(美国路易斯堡学院)来校作"Impactsofthechangingcryosphereinawarmingworld:amountainperspective"学术报告.
[307]2019年8月7日,KonradSteffen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大气与气候研究所)来校作"ThemeltingofIceinAlpineandpolarRegions—Howdoesitaffecttheglobalsealevel"学术报告.
[308]2019年10月17日,VladimirRomanovsky教授(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来校作"DetectingandforecastingAlaskanpermafrostdegradationinawarmingclimate"学术报告.
[309]2019年10月18日,VladimirRomanovsky教授(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来校作"PerformanceasanImportantComponentoftheEarthCryosphere"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5八、历年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统计表年度合计硕士博士年度合计硕士博士201954371720054427172018745420200417107201781651620032113820167961182002127520158450342001963201479562320007432013593425199986220125643131998550201177443319977612010441628199633020098060201995110200845271819941102007473017199322020064826221992110三十年合计1045695350九、在校学生统计表入学年份合计硕士博士2019936132201897663120178250322016等25/25合计27217795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6十、奖励一览表[1]黄崇福,模糊数学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1988年国家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黄崇福等,模糊数学、灰色理论在地质灾害问题中的应用研究,1992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史培军等,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专题研究,1993年国家土地局优秀成果一等奖[4]史培军等,"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编制和农村灾害保险技术试验研究,199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科技一等奖[5]史培军等,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6]史培军、陈晋等,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试点试验研究,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7]史培军等,黄河流域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与土地生产力开发信息系统研究,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8]史培军等,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专题研究,1995年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9]史培军等,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199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0]黄崇福等,模糊信息分析与应用(应用领域:地震与灾害防治),1995年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1]黄崇福等,模糊信息分析在地震与灾害防治中的应用,1996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2]史培军等,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试点试验研究,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史培军等,深圳市南山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997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4]史培军等,深圳市南山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5]严平等,民勤固沙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199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6]王静爱等,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7]伍永秋等,2001年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三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18]张春来,2002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A类)[19]陈晋等,AnEmpiricalAnalysisandForecastingofGrainProductioninChina,2002年地球环境最佳论文奖[20]邹学勇,2003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1]史培军等,中国生态资产测量技术体系,2003年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三等奖[22]史培军等,中国区域地理教学与改革,2003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3]严平等,2004年自然资源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4]伍永秋等,2004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先进个人[25]史培军、黄崇福、王静爱、张兰生、杨明川、高尚玉、方修琦、王瑛、李宁、潘耀忠、王平、陈晋、苏筠、方伟华、刘连友,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6]史培军等,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2004年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作品一等奖[27]李京等,多尺度生态资产遥感测量技术与示范应用,2004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8]严平,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9]张强等,SARS事件与北京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7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优秀成果奖"[30]程宏,2005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A类)[31]王静爱等,地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2]张强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2006年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33]王静爱,2006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教育部)[34]史培军、邹学勇、刘连友、哈斯额尔敦、严平、张春来、李小雁、程宏、高尚玉,近地表风沙活动规律研究,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二等奖[35]李京等,机载遥感技术系统的研发与示范――以环境灾害为例,2006年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36]顾卫、李宁等,内蒙古干旱地区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应用研究,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三等奖[37]张春来,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8]高尚玉、张登山等,青海高原综合防沙治沙技术集成与示范,2008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鉴字[教JP2008]第002号)[39]郑影华等,2008年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青年优秀论文奖[40]吴立新等,《三维空间信息系统模型与算法》,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排名第2)[41]吴立新,教育部、中地公司,2008年中国高校GIS创新人物奖[42]史文中,吴立新,李清泉等著,《三维空间信息系统模型与算法》,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43]史培军、黄崇福、王静爱、李宁、张兰生,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44]史培军、王静爱、李宁、黄崇福、张兰生,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5]史培军、李晓兵、王静爱、江源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机制,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46]北京师范大学,玉树抗震救灾GIS服务特殊贡献单位-荣誉证书[47]陈军、史培军、王东华、赵勇、王静爱、刘连友、方伟华等,汶川地震灾害专题制图工程研究与应用,2010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48]陈云浩、许礼林、于先文、宫阿都等,村镇规划基础信息获取关键技术研究,2010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9]潘耀忠等,北京市统计生态资源遥感测量运行系统,2010年第十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50]程宏,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1]周涛,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2]陈军、史培军、王东华、赵勇、王静爱、刘连友、王瑛等,《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2010年,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53]蒋卫国,辽宁省基于遥感监测成果的土地利用核查系统,2010年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54]胡雯、叶金印、盛绍学、黄勇、蒋卫国等,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01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5]方小敏、李吉均、潘保田、马玉贞等等,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与环境变化,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8[56]李京、赵文吉、王庆、刘纯波等,村镇规划基础信息获取关键技术研究,2011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三等奖[57]史培军、王静爱、方伟华、王静爱、刘连友、王瑛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2012年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58]汪明,2012年度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指导教师)[59]潘耀忠、张锦水等,北京市统计遥感业务系统研建,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60]汪明,2013北京市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61]张登山、王宁、鲁瑞洁、高尚玉等,青海湖周沙漠化综合防治研究与试验示范,2013年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2]伍永秋、鲁瑞洁、刘宝元等,自然地理学,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63]廖安平、张宏伟、曹鑫、何超英等,全球30m多光谱遥感影像几何和光谱高精度重建关键技术及应用,2013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4]陈云浩、蒋卫国、李京等,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理论创新,2014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65]李小雁、高前兆、史培军、马育军等,半干旱区集雨保水与植被生态适应机制,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66]贾克敬、徐小黎、何春阳、赵媛媛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2014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7]史培军、李晓兵、江源、李强等,自然资源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2015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68]潘耀忠、张锦水、朱秀芳等,中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统计遥感测量业务系统,2015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69]陈晋、曹鑫、陈学泓等,全球30米多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制,2015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70]胡小兵等,大型公共设施行人交通感知与运营服务智能化成套技术,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71]宫阿都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保护绩效评价技术研究与业务化应用,2015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72]武建军等,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73]李颖、杜鹃、史培军、韩国义、庞陈敏,《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英文版),2016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74]胡小兵,IntegratedRiskGovernanceviaSpatialComplexityInspiredModelsandAlgorithms,2016年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MarieCurieFellowshipAward)[75]陈云浩等,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多维多尺度贫困精准识别与应用示范,2016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76]黄崇福,台风风险的统计学及年度凤台县的计算,2016年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77]刘连友、王瑛、刘吉夫,地质灾害综合减灾方法技术取得新进展,2016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奖[78]武建军等,干旱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系统平台,2016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79]陈晋、陈学泓、曹鑫、崔喜红等,服务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的遥感方法研究,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基础类)[80]毛睿,翻转课堂在研究生计算机软件课程中的实证研究,2017年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79基本功比赛论文比赛三等奖[81]刘凯,2017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人才优秀奖[82]史培军、方伟华、李宁、王静爱、黄崇福、叶涛、王瑛、汪明、武建军、徐伟,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农业保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83]陈晋、曹鑫、陈学泓等,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84]陈晋、曹鑫等,牧场监测管理数字技术研究与应用,2017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85]张强等,珠江流域骨干水库-闸泵群综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2017年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86]潘耀忠、朱秀芳等,自然灾害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7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87]岳耀杰,城镇化趋势下中国基层社区灾害风险综合治理研究--以民政部与亚洲基金会灾害管理合作项目典型社区为例,2017年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奖三等奖[88]刘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人才,2017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人才优秀奖[89]陈云浩,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空间热环境研究,2017年测绘学报高引论文(社会奖)[90]史培军、吴绍洪、范一大、刘连友、方伟华、姚庆海、杨思全、袁艺、王静爱、李宁等,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91]潘耀忠、张锦水、朱秀芳等,主要农作物面积多维多尺度立体统计遥感调查技术创新与应用,201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92]陈云浩、宫阿都、岳建伟、李京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数字化监管技术研究,2018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93]李颖、杜鹃、史培军、韩国义、庞陈敏,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英文),2018年度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94]叶涛,西藏自治区畜牧业"夏旱-冬雪"遥感指数保险产品设计,2018年中国保险学会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保险创新创意大赛特等奖、导师贡献奖[95]李小雁、胡霞等,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2018年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96]黄崇福,地理空间上的信息扩散及其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2018年第四届中国风险分析与管理精英杯优秀论文奖[97]左军臣、方伟华等,海洋灾害过程对沿海地区环境生态影响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98]王静爱、史培军,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建设"突出贡献奖"[99]蒋卫国,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生态监管业务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9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100]李京、陈云浩、宫阿都、唐宏、蒋卫国、岳建伟等,重大自然灾害评估模型与方法体系研究及应用,2019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十一、专著及教材一览表[1]史培军,王静爱,地学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0[2]赵羽,金争平,史培军,郝允充,内蒙古土壤侵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3]李博,史培军,李天杰,陈钦峦,杨美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史培军主编,陕西省佳县县情系列图(4张,1:20万),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5]史培军,王凤慧,武弘麟,方修琦,高永东,陕西省佳县经济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6]林儒耕,史培军,刘树人,内蒙古自治区地貌图(1:150万),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7]史培军,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8]黄崇福,王家鼎,模糊信息分析与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金争平,史培军,侯福昌,赵焕勋,黄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系统模型和治理模式,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0]张兰生,史培军,刘恩正,姜继东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中,英文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1]江命友,史培军,程梓华,胡家鼎,陈浩,湖南省自然灾害系统与保险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2]李博,史培军,任志弼主编,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动态监测技术系统研究(1,2集),北京: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1993[13]史培军,湖涛,王静爱,方修琦,陈晋,内蒙古自然灾害系统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4]郭绍礼,杨根生,史培军,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黄崇福,王家鼎,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16]宫鹏,史培军,浦瑞良,郭华东,对地观测技术与地球系统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7]李积勋,史培军,区域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黄崇福译([美]BartKosko著),模糊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和PrenticeHall合作出版,1999[19]DaRuanandChongfuHuang(edited),FuzzySetsandOperationsResearchforDecisionSupport,KeyselectedpapersbyHans-JurgenZimmermann.
Beijing,BeijingNormalUniversityPress,2000[20]DaRuanandChongfuHuang(edited),FuzzySetsandFuzzyInformationGranulationTheory,KeyselectedpapersbyLotfiA.
Zadeh.
BeijingNormalUniversityPress,2000[21]史培军,宫鹏,李晓兵,陈晋,齐晔,潘耀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2]邬彤,周涛,袁淑君,数据统计分析—SPSS原理及其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ChongfuHuangandYongShi,TowardsEfficientFuzzyInformationProcessing---UsingthePrincipleofInformationDiffusion,Physica-VerlagSpringer,Heidelberg,Germany,2002[25]史培军主编,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中英文对照),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史培军主编,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光盘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7]彭望琭,余先川,周涛,李小英译,遥感与图像解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8]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9]张强、张欢等,农村义务教育——税费改革下的政策执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12004[30]TienneE.
Kerre,黄崇福,阮达,模糊集理论与近似推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1]刘学敏,史培军等,科技进步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2]商彦蕊,史培军,自然灾害系统脆弱性研究,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33]史培军,江源,王静爱,梁进社,李晓兵,陈晋,陈云浩,何春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5]王静爱,史培军,王平,王瑛,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6]ChongfuHuang,ChristopherFrey,JialiFeng(edited),StudiesonRiskAnalysisandCrisisResponse,AtlantisPress,Paris,2007[37]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8]张继权,李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研究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9]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史培军为学术主编),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8开本),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8[40]福岛武彦,张朝,森林荒废和水土流失(日文),日本岩波书店,2008[41]高尚玉,张春来,邹学勇,伍永秋,石莎,李汉东,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2]国家减灾委-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著(史培军为组长),汶川地震灾害综合分析与评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3]黄崇福,刘希林编,风险分析与危机反应的理论和实践,AtlantisPress,Paris,2008[44]史培军,李京,潘耀忠,陈云浩,李晓兵,张淑英,朱文泉,于德永,土地利用/覆盖与生态资产测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5]史培军,李晓兵,杨劼,王静爱,宋炳煜,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6]史培军,周涛,王静爱,资源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7]张登山,高尚玉,石蒙沂,哈斯,严平,鲁瑞洁,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8]ChongfuHuang,JonathanB.
Wiener,JinrenNi(edited),AdvancesinNewPerspectivesonRiskAnalysisandCrisisResponseAtlantisPress,Paris,2009[49]LixinWu,etal.
RemoteSensingRockMechanicsandEarthquakeInfraredAnomalies(Chapter34:)InGaryJedlovecedited:AdvenacesinGeosciences&RemoteSensing.
Sweden,In-Teh(ISBN978-953-307-005-6),2009[50]张强,陆奇斌,张欢,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1]张强,余晓敏,NGO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王静爱,武建军,王平,周明全,王瑛,刘连友,综合风险防范---搜索、模拟与制图,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3]张欢,应急管理评估,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54]张欢,巨灾下的乡村领导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5]伍永秋,鲁瑞洁,刘宝元等编著,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6]李京,陈云浩主编,资源信息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7]史培军,耶格·卡罗,叶谦等,综合风险防范--IHDP综合风险防范核心科学计划与综合巨灾风险防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2[58]高尚玉,张春来,邹学勇,伍永秋,魏兴琥,黄永梅,石莎,李汉东,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9]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0]王瑛,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1]王文杰,刘军会,李泰然,蒋卫国译,战略环境评价([美]巴里·萨德勒等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62]李京,陈云浩,唐宏,黄文江,刘志刚,蒋金豹编著,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与方法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3]陈云浩,蒋卫国,赵文吉,李晓兵,侯鹏,李京等,基于多源信息的北京城市湿地价值评价与功能分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4]张欢、任婧玲,灾害救助政策评估:以灾民为中心的新框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5]周玲,朱琴,宿洁,公共部门与风险治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6]张欢,张秋洁,张秀兰,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路径、影响及展望,昆明:云南教育出版,2014[67]史培军,张化,顾卫,王静爱,张国明,许映军,张峰,海冰水在滨海台田-浅地系统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8]张文生,王静爱,尹圆圆,道地药材数字地域药匣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9]徐伟,田玉刚,张勇,郑璟,方伟华,吕红山,杨旭东,万荣荣,赵婷婷,史培军,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致灾因子与风险等级,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0]史培军,王静爱,方修琦,叶瑜,辜智慧,葛怡,卓莉,徐伟,综合风险防范---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与制图,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1]黄崇福等,InformationTechnologyforRiskAnalysisandCrisisResponse,法国巴黎:Atlantis出版社,2014[72]黄崇福等,NewPerspectivesonRiskAnalysisandManagementforMarineSystems,法国巴黎:Atlantis出版社,2014[73]顾卫,史培军,许映军等,渤海海冰淡化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4]顾卫,史培军,许映军等,渤海海冰储量测算与品质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5]陈云浩,周纪,宫阿都等,城市空间热环境遥感—空间形态与热辐射方向性模拟,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6]史培军,灾害风险科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7]史培军,RogerKaspersonEditorsinEhie,WorldAtlasofNaturalDisasterRisk,德国: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andBeijingNormalUniversityPress,2015[78]张强,孙鹏,王野乔,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及水文响应研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79]朱文泉,林文鹏,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0]黄崇福等,EmergingEconomies,RiskandDevelopment,andIntelligentTechnology,美国BocaRaton:CRC出版社,2015[81]史培军,孙建奇,李宁,汤秋鸿,龚道溢,王静爱,杨赛霓,汪明,于德永,综合风险防范——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及其适应性范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82]王静爱,张兴明,郭浩,尹圆圆,连芳,史培军,综合风险防范:世界主要农作物旱灾风险评价与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83]陈军,陈晋,廖安平,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84]李小雁,马育军等,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3[85]黄崇福等,RiskAnalysisandCrisisResponseinBigDataEra,法国巴黎:Atlantis出版社,2016[86]蒋金豹,陈云浩,李京等,胁迫条件下的植被高光谱遥感实验研究-以条锈病.
水浸与CO2泄漏胁迫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87]朱文泉,林文鹏,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践与操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8]叶涛,史培军,王静爱,综合风险防范: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89]朱文泉等,Vegetationphenology,In:ASourcebookofMethodsandProceduresforMonitoringEssentialBiodiversityVariablesinTropicalForestswithRemoteSense,TheNetherlands:WageningenUniversity,2017[90]张欢,蔡永芳,高娜,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探究——基于北京市社区的分析,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91]张强,顾西辉,孙鹏,史培军,华南区域非平稳径流过程及水生态效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92]李宁,李春华,胡爱军,吴吉东,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93]刘雪琴,李宁,冯介玲,陈曦,基于Copula理论的多维致灾因子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94]伍永秋,谭利华等,毛乌素风沙地貌图,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7[95]王静爱总主编,曹明明,邱海军分册主编,中国省市区地理——陕西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6]王静爱总主编,殷红梅,安欲伦分册主编,中国省市区地理——贵州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7]王静爱总主编,朱华晟,查良松分册主编,中国省市区地理——安徽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8]王静爱总主编,林岚分册主编,中国省市区地理——台湾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9]张春来,伍永秋等,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分布图,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8[100]吴吉东,李宁,自然灾害经济影响评估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01]邹学勇,张春来,程宏,吴晓旭,石莎,城镇防沙理论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02]王瑛,许映军等,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地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03]李小雁,马育军,黄永梅,胡霞,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水分收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04]朱秀芳,张锦水,潘耀忠,农作物类型遥感识别方法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5]史培军,DisasterRisk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PressandSpringerNature,2018[106]黄崇福,王成军主编,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Atlantis出版社,2018[107]张强,张正浩,孙鹏著,东江、黄河、辽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模拟及水利工程水文效应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08]黄崇福编著,ProceedingsoftheSixthSymposiumofRiskAnalysisandRisk,Paris,France:AtlantisPress,2019[109]黄崇福编著,RiskAnalysisBasedonDataandCrisisResponseBeyondKnowledge,TheNetherlands:CRCPress/Balkema,2019[110]张强,刘剑宇著,变化环境下不同时空尺度径流演变及其归因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4[111]朱秀芳,张锦水,李宜展,潘耀忠,遥感抽样原理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十二、主要项目一览表(一)科技部项目类别级别项目/课题名称项目/课题编号负责人起止时间总经费/万元重点研发项目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2016YFA0602400史培军2016-20212685重点研发项目重特大灾害空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017YFB0504100武建军2017-20212998重点研发项目大都市区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7YFC1503000刘连友2018-20221639重点研发项目不同温升情景下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预估2019YFA0606900张强2019-2024888重点研发课题鄂尔多斯高原沙化土地治理与沙产业技术研发及示范2016YFC0500805哈斯2016-2020510重点研发课题全球CO2非均匀动态分布状况下主要国家碳排放空间评价研究2016YFA0602503叶谦2016-2021478重点研发课题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全球定量评估研究2016YFA0602404史培军2016-2021806重点研发课题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与模式研究2016YFA0602403李宁2016-2021662重点研发课题区域尺度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系统的综合影响评价研究2017YFD0300201陈晋2017-2020377重点研发课题山洪灾害动态预警与风险评估平台构建2017YFC1502505王瑛2018-2020312重点研发课题重大自然灾害多层级精准救助关键技术研究2017YFC1502902汪明2018-2021423重点研发课题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2018YFC1508903杨赛霓2018-2021359重点研发课题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承灾体脆弱性与恢复力评估技术2018YFC1508802徐伟2018-2021336重点研发课题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情景构建与动态模拟技术2018YFC1508803方伟华2018-2021327重点研发子课题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灾害形成机理研究2016YFA0602401毛睿2016-2021219重点研发子课题亚洲现代风尘的释放机制及自然与人为贡献辨析严平2016-2021115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5重点研发子课题深圳特区台风、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防范技术示范张国明2018-202233重点研发子课题明清时期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与社会响应的案例分析苏筠2018-2023100重点研发子课题浦东新区台风风暴潮、洪涝灾害风险防范技术示范吕艳丽2018-202232重点研发子课题全新世以来干旱序列重构研究鲁瑞洁2018-202158重点研发子课题多情景下重大自然灾害重点领域间接影响评估技术研发刘凯2018-2021130重点研发子课题基于物理机制和机器学习的卫星遥感精细化干旱监测技术宫阿都2018-202165重点研发子课题大数据支撑下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与历史干旱灾害数据库建设陈云浩2018-202157重大专项子课题基于GF-6卫星数据深度学习的作物类型精细识别与华南区域制图技术张锦水2018-201945重大专项项目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的国家统计业务化应用示范(一期)——农业统计调查子系统潘耀忠2013-2015600重大专项项目GF-7卫星高精度农作物信息提取技术潘耀忠2018-2019307星火计划星火西进战略研究—沙化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技术史培军2000-200250八五攻关湖南自然灾害保险技术研究史培军1991-199630九五攻关保险防灾核损系统研制史培军1997-200025十五攻关子课题地表覆被和气候变化对风沙灾害的影响FS2000-007刘连友2001-20045十五攻关课题燕山丘陵山地(怀来地区)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FS2000-002高尚玉2001-200480十五攻关防沙治沙对策研究史培军2000-20025十五攻关沙区农田、草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研究2002BA517A10史培军2001-2004260十五攻关黄土高原北部沙区(靖边)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2002BA517A04刘连友2001-200475十五攻关防沙治沙技术与公共政策研究史培军2002-20035十五攻关防沙治沙技术与区域示范研究史培军2002-20045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6十五攻关江河源区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研究高尚玉2003-200450十五攻关中国北方沙漠武建军2003-20045十五攻关防沙治沙技术标准研究2002BA517A13哈斯2003-200515科技攻关课题信息资源库关键技术2003BA808A16-6李京2004-200650科技攻关子课题中国风险综合管理体系的框架设计黄崇福2005-200612科技专项课题库姆塔格沙漠水文科学考察2006FY110800-04严平2007-201045科技专项项目中国干旱地区苦咸水调查2008FY210300严平2008-2011197973计划子课题北方人类活动与干旱化研究史培军1999-200450973计划课题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史培军杨劼2000-2005460973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及其适应性范式研究2012CB955400史培军2012-20162860973计划课题全球及中国环境风险适应性范式研究2012CB955404史培军2012-2016869973计划课题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演变过程与综合评估模型2012CB955402李宁2012-2016653973计划课题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2012CB955501陈晋2012-2016738973计划课题青藏高原沙漠化格局与变化2013CB956001伍永秋2013-2017618973计划子课题风沙运动的力学机理与土壤风蚀的定量评价G2000048702严平2001-200540973计划子课题沙漠化过程的自然与人文背景研究G2000048701高尚玉2001-200580973计划子课题气候极端事件与环境风险特征辨识2012CB955401周涛2012-2016100973计划子课题气候极端事件与环境风险特征辨识2012CB955401杨静2012-2016110科技支撑课题面状与线状沙源的工程防沙技术研究2005BA517A06邹学勇王静爱2005-2007160科技支撑项目综合风险防范技术集成平台研究2006BAD20B03史培军2006-20101200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7科技支撑课题村镇土地监察数字化管理技术研究与开发2006BAJ09B06陈云浩2006-2009284科技支撑课题农村生态环境预警技术和应急预案决策支持系统研究2006BAJ10B03陈晋2006-2010200科技支撑课题鄂尔多斯高原人工固沙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2006BAD26B07哈斯2006-2010380科技支撑课题综合风险防范的关键技术2006BAD20B02刘连友武建军2006-2010400科技支撑课题渤海海冰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及试验示范研究2006BAB03A03顾卫2006-2010800科技支撑课题村镇规划基础信息获取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5A01李京2007-2010547科技支撑课题汶川地震巨灾灾情综合评估2008BAK47B01史培军董文杰2008-2009450科技支撑课题汶川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史培军2008-200955科技支撑课题长三角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评估技术研究2008BAK50B07史培军2008-2011700科技支撑课题灾情综合研判与风险分析技术研究2008BAK49B04潘耀忠2008-2011850科技支撑课题流域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2007BAC30B03高尚玉张登山2008-2012623科技支撑课题事件驱动的空天地多传感器协同观测方法2011CB707102吴立新2011-2015360科技支撑课题农村土地流转过程的数字化监管技术研究2012BAJB05陈云浩2012-2015732科技支撑课题重大地震-地质灾害链过程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价2012BAK10B03刘连友2012-2015784科技支撑子课题毛乌素沙地生物治理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靖边)2005BA517A11刘连友2005-200760科技支撑子课题小城镇信息化公共信息资源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2003BA808A16-6李京2003-200550科技支撑子课题综合风险评价技术2006BAD20B01黄崇福2006-201060科技支撑子课题综合风险识别与分类2006BAD20B01李宁2006-201060科技支撑子课题藏南宽谷流沙固定与人工植被重建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2006BAD26B1003张春来2006-2010130科技支撑子课题面状与线状沙源的工程防沙技术研究2006BAD26B0302邹学勇2006-2010260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8科技支撑子课题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和风险分析评估系统研发陈晋2007-2008300科技支撑子课题基于环境一号等国产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应用软件开发技术规范2008BAC34B01-1蒋卫国2008-201020科技支撑子课题亚洲台风-暴雨巨灾孕灾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发2008BAC44B03-1李京2008-201067科技支撑子课题识别亚洲巨灾综合高风险区2008BAC44B04-1武建军2008-2010100科技支撑子课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年代际转折特征及其信号识别2007BAC29B02-1龚道溢2008-201128科技支撑子课题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保险防范技术体系研究2008BAK50B08李宁2008-201140科技支撑子课题重大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的风险评估技术研发2007BAC29B05-4李宁2008-201160科技支撑子课题基于环境变化的流域综合整治类型区的多级划分2007BAC30B05-01严平2008-201265科技支撑子课题面向灾体信息提取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宫阿都2009-201130科技支撑子课题地震灾害监测与灾情评估方法与系统研发2012BAH12B03-3唐宏2012-201437科技支撑子课题基于水质遥感结果与水面监测数据的融合技术研究2012BAH32B03-1蒋卫国2012-201453科技支撑子课题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和分析2012BAH29B04-0李京2012-201479科技支撑子课题扶贫开发资源优化配置2012BAH33B05-2李京2012-201490科技支撑子课题天基遥感影像专题信息提取方法研究2012BAH27B01-李京2012-2014125科技支撑子课题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动态信息核实与验收评价技术2012BAJ23B05-3宫阿都2012-2015130科技支撑子课题青藏高原现代沙漠化时空变化2013CB956001张春来2013-201750科技支撑子课题青藏高原高寒沙漠化指征体系2013CB956001严平2013-201776科技支撑子课题沙漠化物理过程2013CB956002-2邹学勇2013-2017120科技支撑子课题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定量关系2014CB954301-1于德永2014-2018170国际合作项目巨灾风险防范——IHDP-IRG核心科学计划案例研究40821140354史培军2009-2011100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89国际合作项目城市湿地环境演变综合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2009DFA91710李京2009-2011128国际合作项目综合风险防范-模型与建模2010DFB20880叶谦汪明2010-2011236国际合作项目基于遥感和GIS的灾害信息检测、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研究2007DFA20640陈云浩2007-2009195国际合作项目全球气候变化与巨灾防范2008DFA20640史培军2008-2009170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北方地下煤火遥感监测技术合作研究2007DFA90500武建军2008-2009200国际合作项目典型脆弱区综合风险防范技术与范式对比研究2012DFG20710李宁2012-2014367国际合作项目典型脆弱区综合风险防范技术与范式对比合作研究2012DFG20710杨赛霓/李宁2012-2014367国际合作项目重大干旱灾害监测技术合作研究2013DFG21010武建军2013-2016377国合会专题项目以渤海溢油为案例的中国海洋环境管理体制史培军2012-201270成果转化项目青海高原综合防沙治沙技术集成与示范05EFN217100429高尚玉2005-200770成果转化项目青海高原沙化草地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集成及试验示范2008GB23600462高尚玉2008-201050产业化专项项目渤海海冰淡化关键设备研制及工程试验2007-2004史培军/顾卫2008-20101000863计划子课题遥感技术系统的发展及应用2002AA130020陈云浩2002-2003150863计划子课题机载传感器综合应用2002AA134090李京2002-200450863计划子课题中国生态资产遥感测量软件研制2002AA1330605王平2002-200420863计划子课题地下煤层自燃遥感监测方法与应用研究2003AA131100-1李京2003-2005110863计划子课题支持农田精准配水的水分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研究2003AA209040武建军2003-20058863计划项目渤海海冰资源开发与农业综合利用技术2004AA2Z4020史培军2004-2005200863计划子课题地下煤层自燃遥感与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2003AA131100-1李京2004-200555863计划子课题北京1号小卫星数据北京地区土地利用监测应用研究2005AA133011-9武建军2005-200725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0863计划课题干旱监测前沿技术与遥感模型集成研究2006AA12Z142武建军2006-200989863计划子课题多源卫星数据替代和整合技术及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备选指标系统的建立及算法的改进2006AA12Z103陈晋2006-200915863计划子课题海冰资源淡化与利用技术2006AA100206王静爱2006-2010300863计划子课题多尺度干旱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研究2006AA120108-2武建军2006-201043863计划课题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测量与估产业务系统2006AA120101潘耀忠2007-20101382863计划子课题"星-机-地"数据协同综合处理与分析技术方法研究2007AA120306-03唐宏2007-201028863计划课题农作物洪涝灾情遥感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2009AA12Z124黄崇福2009-201065863计划课题极区海(冰)-气系统动力学过程的遥感监测和诊断技术2008AA121704龚道溢2009-2011368863计划子课题减灾与应急遥感监测应用研究与示范2008AA121305唐宏2009-201186863计划子课题全球两期地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与分析2009AA122004-陈晋2010-2012135863计划子课题气候系统模式多时间尺度变率的模拟结果分析2010AA012305杨静2010-201230863计划子课题全球地表覆盖分类策略研究2009AA122001-陈晋2010-201230863计划子课题渤海湾地区海冰等低质水盐碱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1AA100505顾卫2011-2015156863计划子课题地表覆盖变化检测与自动化更新技术研究2013AA122802曹鑫2013-2016119863计划子课题地下煤层自燃遥感监测方法与应用研究2003AA131100-1李京2003-2005110战略性专项课题基于国产卫星的农业保险精确承保与快速理赔综合服务平台与应用示范发改办高技[2013]2140号潘耀忠2013-2015600战略性专项课题基于自主卫星的农业统计快速调查综合服务平台发改办高技[2012]2083号潘耀忠2011-2014720援助项目子课题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海南省橡胶树风灾指数保险研究与试点》"风灾模型研究"方伟华2013129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1(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类型项目名称编号主持人执行时间经费/万元杰出青年陆地表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地理样带"研究40425008史培军2005-2008140杰出青年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51425903张强2015-2019400创新群体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41321001史培军2014-2016600创新群体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41621061史培军2017-2019525重点基金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储量测算40335048顾卫2004-2007120重点基金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40535024史培军2006-2009145重点基金风沙运动研究中的若干基本力学问题10532030邹学勇2006-2009160重点基金地球系统三维格网与中-大尺度对象表达研究40930104吴立新2010-2013160重点基金毛乌素沙漠古河流湖泊的消退和风沙地貌演化过程研究41330748伍永秋2014-2018311重点基金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参数化41330746邹学勇2014-2018300重点基金土壤风蚀速率对影响因子动态变化的响应41630747张春来2017-2021300重点基金阿拉善高原风沙过程与绿洲生态修复41730639刘连友2018-2022263.
2面上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黄崇福1996-19989面上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研究史培军1997-199934访学基金模糊系统黄崇福2000-20011面上区域自然灾害模糊风险算法及其在减灾方案筛选中的应用黄崇福2000-200215面上荒漠起尘风洞模拟与粉尘流结构观测40071018刘连友2001-200319面上切沟侵蚀的危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40071080伍永秋2001-200328面上沙丘背风坡交错层理与形态和不同尺度气流之间的关系49001012哈斯2001-200319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2青年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研究40001001严平2001-200320留学基金信息技术在防治农地荒漠化中的应用邱国玉2002-20036面上风沙流中跃移层沙粒运动状态分布规律研究40171011邹学勇2002-200425留学基金北京地区近地面层粉尘输移过程与可吸入颗粒物主成分鉴别刘连友2003-20043面上2Ka以来贺兰山东西两侧沙漠环境变化与分异机制研究40271114高尚玉2003-200532面上区域农业旱灾灾情形成过程中脆弱性诊断分析王静爱2003-200530面上风险估不准条件下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理论和方法40371002黄崇福2004-200630青年基于GIS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区域救灾区划研究40301003王平2004-200626青年全新世青藏高原北缘苏干湖沉积记录的尘暴演化历史40301051强明瑞2004-200630面上土壤风蚀多因素交错作用的理论模型张春来2004-200623面上土壤风蚀容忍量的确定30371191严平2004-200621面上风沙流对工程材料磨蚀的实验研究刘连友2005-200734青年基于遥感和过程模型反演中国土壤呼吸的关键参数40401028周涛2005-200728面上沙丘风蚀坑的形态动力学研究40041013哈斯2005-200734主任基于野外观测的沙尘暴源地的下垫面特征和沙尘危险度研究李宁200610主任青海共和盆地风水复合侵蚀现代过程的示踪研究40541005严平200610面上城市园林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机理及其生理生态响应研究30570338高尚玉2006-200829面上2ka以来中国季风区西北边缘沙漠环境变化研究高尚玉2007-200940面上多源遥感数据像素级融合的统一理论框架李京2007-200935青年风沙运动的过渡边界层与宏观运动模型程宏2007-200928面上基于数据-模型融合方法评估中国生态系统NPP增长驱动下的碳汇潜力40671173周涛2007-200933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3青年科技信赖对公众的灾害风险认知与响应行为的影响40601035苏筠2007-200927面上南极涛动指数重建与气候变率分析40675035龚道溢2007-200930青年农业土地利用对干旱化的适应模式研究40601091武建军2007-200928面上青藏高原典型地区全新世风沙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伍永秋2007-200940面上区域农业旱灾灾后恢复性评价方法与综合减灾机制研究王静爱2007-200935青年全球、区域以及流域尺度上蒸发皿蒸发量与陆面实际蒸散发量长期变化规律研究40601002方伟华2007-200928参与城市震害单元化应急管理机制与动态可视化救助仿真研究40801214赵晗萍2008-20103青年大城市建筑结构及材料与城市热岛效应耦合机制的遥感研究-以北京为例40701114宫阿都2008-201019青年滇西北农村地震灾害的脆弱性分析与模拟40701062王瑛2008-201018面上洪泛湿地水文生态过程的防洪效应研究40701172蒋卫国2008-201020面上抛物线形沙丘形态发育与演变哈斯2008-201046面上缺失原始资料条件下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更新理论和方法40771007黄崇福2008-201039面上沙尘暴源地的下垫面沙尘致灾因子脆弱性评估及风险贡献40771008李宁2008-201038面上沙漠/黄土过渡带土壤复合可蚀性研究40771021刘连友2008-201046青年渤海海冰固态重力脱盐过程40801230许映军2009-201120青年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环境要素演变模拟与评价-以深圳市为例40801211于德永2009-201119面上基于水-气一体化机理模型的湖泊水质参数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以滇池水体为例40871162陈晋2009-201136青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环境要素演变模拟与评价40801211于德永2009-201119青年沙漠/黄土过渡带历史时期以来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研究40801004鲁瑞洁2009-201126面上我国北方地区岩质工程创面生态恢复机理与方法的实验研究30870467顾卫2009-201134面上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观测与模拟40871015张春来2009-201147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4面上中国黄土高原西部和黄土/沙漠过渡带花粉现代过程马玉贞2009-201148青年基于概率潜语义分析模型的面向对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40901217唐宏2010-201218面上治沙工程区内气流场与风成地形的互馈机制40971011邹学勇2010-201255面上中国气候要素周循环现象的诊断分析40975043龚道溢2010-201240面上中国森林碳汇模拟与预测值不确定性的定量评估30970514周涛2010-201232青年风沙流结构参数的PIV测量和数值分析11002028亢力强2011-201323青年基于探地雷达的沙地油蒿根系特征参数的反演模型研究41001239崔喜红2011-201318面上基于像素间空间相关关系的面向对象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41071259李京2011-201338青年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准双周振荡产生和维持过程的研究41005036杨静2011-201318面上青藏高原全新世风沙活动空间分异研究41071129伍永秋2011-201355面上全新世大暖期毛乌素沙漠地貌格局研究41071128高尚玉2011-201355面上沙生植物构型特征抗风蚀机理研究41071331刘连友2011-201349青年自然灾害风险的空间依存性对损失可保性的影响研究:以湖南省水稻保险为例41001376叶涛2011-201320参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系统化集成原理与方法刘吉夫2011-201320参与山岳型旅游风景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模式宫阿都2011-201310参与南岭山脉西部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变郭兰兰20115青年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物资调度中需求信息牛鞭效应的风险评估41001358赵晗萍2011-201322会议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干旱灾害监测、评估和管理学术研讨会41210304019武建军2012-20122青年不同源地对青藏高原上空沙尘气溶胶贡献的数值模拟分析41101075毛睿2012-201427青年粉尘源区表土碳酸盐的分粒径分析-以鄂尔多斯为例41101074郭兰兰2012-201428青年基于"时空分支"理论和"事件组"概念的山区地震灾害链风险建模方法研究41101505汪明2012-201424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5青年内蒙古沙质草地退化对土壤大孔隙流影响机理研究胡霞2012-201430面上城市绿地系统连接度模拟与生态风险防范研究41171404于德永2012-201565面上基于多维联合分布理论的沙尘暴风险评估Coupla模型研究:以内蒙古中部为例41171401李宁2012-201565面上基于遗传粒子群优化模型的遥感图像融合与分类方法及应用研究41171318蒋卫国2012-201560面上基于作物生长过程模拟的区域农业干旱监测方法研究41171403武建军2012-201565面上青海共和盆地风水交互过程的观测与模拟41171003严平2012-201585面上青海湖盆地全新世以来的风沙活动研究鲁瑞洁2012-201580面上沙区道路防护体系"前沿栅栏沙垄"发育模式、表面过程及其对防护体系的工程影响41171004张春来2012-201585青年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含盐土壤中蚯蚓生长、繁殖和活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41201237陶军2013-201526青年多目标多情景下的地震灾害避难所选址优化研究41201547徐伟2013-201525青年干旱区盐土表层结构力学特性与可蚀性研究41201261张国明2013-201526青年灌木扩张背景下的干旱/半干旱草原灌草混合景观植被盖度遥感反演研究41201329曹鑫2013-201525优青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41222009程昌秀2013-2015100面上基于直方图的空间查询代价评估模型研究及实现41271405程昌秀2013-201680面上近两百年来黄土高原西部和沙漠黄土过渡带湖泊记录的十年/年际环境变化研究41271207马玉贞2013-201680面上棉花雹灾脆弱性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41271515岳耀杰2013-201675面上农村震后的恢复重建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41271544王瑛2013-201675面上水生生态毒理效应的异速相关关系在化学物质生态风险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探索:以重金属为例41271497孟耀斌2013-201670面上新月形沙丘表面气流和风沙流结构变异41271020程宏2013-201680面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土地利用与土壤风水复合侵蚀研究41271286史培军2013-201695面上北极涛动对印度洋气候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41375071龚道溢2014-201760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6面上基于地面控制实验与三维辐射传输模型的混合像元分解关键问题研究41371322陈晋2014-201775面上青藏高原地区气象要素准双周振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41375003杨静2014-201771参与萨拉乌苏典型剖面记录的晚更新世以来毛乌素沙漠气候变化及河湖消退过程研究41330748鲁瑞洁2014-201840参与晚更新世以来毛乌素沙漠河湖消退与风沙地貌发育的动力机制与模式6541330748马玉贞2014-201860国际合作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学会暑期青年科学家项目41511140124史培军2015-20154.
3青年服务于快速理赔的农作物灾害损失遥感评估方法研究41401479朱秀芳2015-201725青年极端降水和城市土地扩张对湘江流域洪水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41401097杜鹃2015-201726青年降雨渗流与列车动力荷载耦合作用下路基的滑坡易损性建模及风险评估41401601刘凯2015-201725青年区域多灾种损失评估的级联效应建模41401599杨赛霓2015-201725面上城市下垫面热辐射方向性的多尺度几何模型41471348陈云浩2015-201890面上根系对灌丛化草地土壤大孔隙形成及水分运移的影响41471018胡霞2015-201888面上求解完整Pareto前沿的多目标优化新方法研究61472041胡小兵2015-201872参与灾害应急供应链中不确定干扰下牛鞭效应风险弱化研究41471424黄崇福2015-201815面上灾害应急供应链中不确定与干扰下牛鞭效应风险弱化研究41471424赵晗萍2015-201882参与自然灾害风险的时空尺度效应分析与推绎技术研究—以农业旱灾风险为例41471426黄崇福2015-201818参与过去千年强火山喷发后中国气候变化空间型重建41430528苏筠2015-201952.
5青年相邻小流域径流过程的空间变异性研究41501020陈波2016201827.
2面上北极涛动对我国沙尘活动影响的年代际转折及机理41571039毛睿2016-201970面上渤海海冰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适宜性评价研究41571510顾卫2016-201963面上城郊裸土地表粉尘产生机制与释放通量估算41571459刘连友2016-201965面上城市湿地空间退化模拟及风险防范研究41571077蒋卫国2016-201970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7面上多尺度、多灾种和多过程下华北平原冬小麦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41571493张朝2016-201963面上干旱/半干旱草原灌丛化遥感动态监测与模拟研究41571406曹鑫2016-201960面上基于层次Dirichlet过程的高分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研究41571334唐宏2016-201960面上基于非平衡数据-模型融合方法评估气候与林龄因素对中国森林碳汇的相对贡献41571185周涛2016-201970面上基于探地雷达的灌丛群落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在草原灌丛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41571404崔喜红2016-201960面上毛乌素沙漠晚第四纪的高分辨率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研究41571186马玉贞2016-201970面上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定量关系研究41571170于德永2016-201970面上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貌发育过程41571184鲁瑞洁2016-201980参与西南水电流域化开发风险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51379104李京2016-201932面上遥感图像的尺度不变量研究41571342李京2016-201995.
6面上独立多灾种年度财产损失综合风险的信息扩散合成范式研究41671502黄崇福2017-202060面上基于改进SVM模型的城市表面温度空间降尺度模型研究41671412宫阿都2017-202065面上区域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模式研究41671501王静爱2017-202060面上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对植被水分胁迫的响应研究41671424武建军2017-202065面上震后山区孕灾环境变化下的"滑坡-泥石流-山洪"形成机制及其综合风险评估-以四川平武洪溪河流域为例41671503汪明2017-202060面上北极涛动调制印度洋偶极子模态的机理研究41775068龚道溢2018-202181面上大气季节内振荡触发热浪机制研究41775071杨静2018-202162面上极端气候事件信息传播激发社会系统"转入-转出"的案例分析41771572苏筠2018-202170.
92面上精细时空尺度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对洪水响应机制及未来洪水风险预估41771536张强2018-202160面上沙尘暴重现期被估计偏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研究41775103李宁2018-202181.
35面上长期气候变化与动力荷载影响下的高铁线路沉降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41771538刘凯2018-202171.
64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8面上基于历史事件的全球海啸灾害时空分异规律及风险评估程昌秀2018-202160面上输沙率对土壤颗粒特性和气流湍流脉动的响应邹学勇2019-202262面上青藏高原爬坡沙丘分布格局与形成机制严平2019-202260面上柔性植株形态对土壤风蚀速率的影响机制亢力强2019-202260先导专项限制开发区地理图景建构与红线管控程昌秀2019-2023360面上多维时空谱遥感数据综合与表征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陈晋2019-202289国际合作全球变化伍永秋20031国际合作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暑期风险与灾害高级研讨班史培军200920国际合作巨灾风险防范——IHDP-IRG核心科学计划案例研究40821140354史培军2009-2011100国际合作中国洞庭湖区水灾综合评估模型与减灾对策研究40521140276史培军2005-200760十三、论文统计表年度合计英文中文年度合计英文中文2019157105522004491138201821814969200349133620172241309420024013272016173731002001341123201519996103200023320201413453811999826201314957921998147720121485098199763320111285276199652320101275968199510192009762353199460620081422711519935052007853451199220220061061591199120220059921781990202三十年合计2422101014121989202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99十四、专利与软件著作权一览表(一)发明专利专利名称完成人专利号基于小波变换的可调节遥感影像融合方法陈云浩;李京;邓磊ZL20041008832.
X提取火灾迹地面积的MODIS时间序列数据合成方法及其装置陈晋;曹鑫ZL200510109290.
4基于MODIS数据自动探测草原火灾迹地的方法陈晋;陈仲新;谭明艳;王利民;曹鑫ZL200510109291.
9一种适用于边坡生态防护的多用途植生袋及其技术方案顾卫;崔维佳;刘杨ZL200610001602.
4一种岩石坡面植被恢复技术及其应用顾卫;崔维佳;刘杨ZL200710120235.
4风沙环境与工程风洞模拟装置张茂栓;邹学勇;张春来;程宏ZL2007101225178一种用于林木种子育苗的土柱块及土柱苗造林方法顾卫;齐藤诚;山寺喜成ZL200810240528.
0干旱监测卫星的搜索方法武建军;周磊;刘明ZL200910088311.
7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面图层渲染方法和装置史培军;王静爱;王瑛;赵明媚;杨明川ZL200910093045.
7地图空间点的自动综合方法和装置王瑛;赵明媚ZL200910236942.
9专题地图的分级设色方法和装置王瑛;王静爱;赵明媚ZL200910238261.
6一种利用探地雷达测量植物地下根的生物量的方法崔喜红ZL201010151210.
2一种利用探地雷达测量植物地下根的直径的方法崔喜红;陈晋;沈金松ZL201010151216.
X一种利用探地雷达测量植物地下根的直径以及生物量的方法崔喜红;陈晋;沈金松ZL201010151217.
4一种基于概率潜语义分析模型的面向对象影像聚类方法唐宏;陈云浩;易文斌ZL201010220330一种制作热带气旋风带的方法方伟华;李颖ZL201010235805.
6一种海冰或咸水冰脱盐淡化的装置和工艺顾卫,许映军,史培军ZL201010241434.
2一种盐碱地改良方法顾卫;许映军;王静爱;史培军;陶军ZL201010256362.
9一种应急物资调度系统及计算方法陈云浩;方利;高啸峰ZL201010618389.
8改进的制作热带气旋风带的方法方伟华;李颖ZL201110003811.
3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0分布式遥感数据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陈云浩;方利;邓磊ZL201110085707.
3一种在岩质边坡构建灌、草植物群落的方法顾卫;戴泉玉;刘杨ZL201110340186.
1遥感影像的聚类方法唐宏,陈云浩,慎利ZL201210022353.
2一种LandsatTM/ETM+图像中山体阴影区的光谱信息恢复方法陈晋;曹鑫;周渊;崔喜红ZL201210059363.
3风沙蠕移层沙粒运动速度及其质量分布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程宏;邹学勇;伍永秋;高尚玉;张春来ZL201210149237.
7风沙蠕移层输沙量测量装置以及测量方法程宏;高尚玉;邹学勇;伍永秋;张春来;全占军ZL201210149421.
1一种海冰采集装置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王少新;顾卫;宗智;王涵;史培军;许映军ZL201210229435.
4一种利用小型风能与太阳能驱动地下咸水反渗透处理的农田滴灌系统顾卫;张化;许映军;陶军;解利昕ZL201210269944.
X构建搞空间分辨率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陈晋;饶玉晗;崔喜红;曹鑫ZL201210295918.
4地震中人口损失评估方法刘吉夫;刘蓉;史培军ZL201310032210.
4地震中财产损失评估方法刘吉夫;刘蓉;史培军ZL201310032277.
8一种利用探地雷达数据构建树木根系三维图像的方法崔喜红;陈晋;吴渊;陈学泓ZL201310038486.
3一种滨海重盐碱地油葵双季种植方法张化;王静爱;岳耀杰;史培军;张峰;张国明ZL201310108541.
1风沙跃移层沙粒降落速度分布的测量装置与测量方法程宏;刘辰琛;王仁德ZL201310234111.
4基于FY-2C热红外波段的近地面气温反演方法陈云浩;郭徵ZL201310258372.
X一种基于MODIS数据探测近地表平均气温的方法陈云浩;孙灏ZL201310258374.
9一种地震后发生崩滑灾害位置的预测方法王瑛;史培军;刘连友;李娟ZL201310314777.
0一种基于多因子的地震后发生崩滑灾害位置的预测方法王瑛;史培军;刘连友ZL201310314885.
8生态约束条件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多目标改进差分进化模型陈云浩;王世东ZL201310322556.
8一种用于生土建筑表面的粘结剂及加固方法汪明;王亚安;金赟赟;史培军ZL201310547438.
7风沙测量装置以及利用该风沙测量装置的风沙测量方法程宏,邹学勇,贺佳嘉,张春来,伍永秋,刘辰琛,李继锋,刘博,亢力强ZL201310560364.
0一种软硬变化监测的冬小麦遥感识别方法张锦水;朱爽;谢登峰;潘耀忠;孙佩军ZL201310656333.
5一种全方位分层地表沙尘收集器屈志强;吕艳丽;张国明;郭兰兰;刘连友ZL201410036531.
6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1一种利用微波海冰破碎排盐方法张化ZL201410103100.
7一种利用微波离心海冰淡化方法张化;张峰,陶军ZL201410103137.
X一种利用微波负压海冰淡化方法张化;王静爱;史培军;陶军;张峰;顾卫;许映军ZL201410103255.
0一种北方滨海地区盐碱地的冬季灌溉方法及系统陶军;顾卫;许映军ZL2014102460442一种流动沙丘设置小麦活沙障的方法张登山;田丽慧;鲁瑞洁;王学全;高尚玉;吴汪洋;张宏巍ZL201410439817.
9一种生土建筑墙体的加固方法王亚安;汪明;刘凯;史培军ZL201410490039.
6一种地震导致滑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快速评估方法刘吉夫;商璟璐ZL201410490475.
3Landat8和MODIS融合构建高时空分辨率数据识别秋粮作物的方法张锦水;潘耀忠;谢登峰;孙佩军;袁周米琪ZL201410572829.
9一种多参数时空气象场模拟方法及装置孟耀斌;逯超;籍裴希;何寿亮;周凌峰ZL201510002245.
2一种基于主被动遥感数据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提取方法李天祺;朱秀芳;潘耀忠ZL201510014784.
8一种生活模式的暴露建模方法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孟耀斌;籍裴希;逯超;何寿亮;周凌峰ZL201510038460.
8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土壤水分站点数据升尺度方法高胜国;潘耀忠;朱忠礼;朱秀芳ZL201510041606.
4空间与光谱协同结构及遥感影像的多尺度理解方法、系统唐宏;舒阳;毛婷ZL201510133796.
2融合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的分类方法及装置唐宏;毛婷ZL201510133799.
6一种地震滑坡灾害监测装置刘吉夫;高慧;郭兰兰;邢颖;邓志飞;石瑶ZL201510159686.
3一种地震滑坡灾害测量方法刘吉夫;高慧;郭兰兰ZL201510161806.
3合成成像卫星元任务的方法和装置唐宏;吴立新;牛晓楠ZL201510205076.
2一种滑坡加固结构刘吉夫;邢颖;邓志飞;石瑶;高慧;郭兰兰ZL201510237333.
0一种滑坡加固方法刘吉夫;邢颖;邓志飞;石瑶;高慧;郭兰兰.
ZL201510237334.
5一种用于滑坡土工模型试验的装置刘吉夫ZL201510237335.
X一种流域重金属行为的动态定量模拟方法孟耀斌;周凌峰;何寿亮;逯超;籍裴希ZL201510288935.
9一种构建高时空遥感数据的方法张锦水;谢登峰;潘耀忠;袁周米琪;云雅;孙佩军ZL201510354552.
7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2一种基于农作物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农业旱灾等级监测方法李天琪;朱秀芳;潘耀忠,范一大;李素菊;王志强;和海霞ZL201510430499.
4一种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农业旱灾等级监测方法李天祺;朱秀芳;潘耀忠;范一大ZL201510430499.
4一种农田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方法宫阿都;单越;苏永荣;尹晓天;吕潇然;李静ZL201510829829.
7一种抗大气气溶胶植被指数计算方法陈云浩;王丹丹ZL201510864360.
0用于建筑物抗震振动试验的测力装置刘吉夫;石瑶;邓志飞ZL201610029663.
5一种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装置刘吉夫;石瑶;邓志飞ZL201610035916.
X一种估算地表潜热通量的方法陈云浩;王萌杰ZL201610162445.
9一种风洞试样传送系统严平;赵大明;吴伟ZL201610269116.
4一种用于滑坡试验的装置刘吉夫;邓志飞;石瑶;邢颖;高慧;郭兰兰ZL201610322685.
0一种滑坡土木模型试验装置刘吉夫;石瑶;邓志飞;邢颖;高慧;郭兰兰ZL201610322701.
6一种用于滑坡模型试验的装置刘吉夫;石瑶;邓志飞;邢颖;高慧;郭兰兰ZL201610322703.
5滑坡模型试验用装置刘吉夫;石瑶;邓志飞;邢颖;高慧慧;郭兰兰ZL201610322714.
3一种滑坡试验装置刘吉夫;邓志飞;石瑶;邢颖ZL201610322721.
3一种用于地震滑坡灾害测量的方法刘吉夫;高慧;郭兰兰ZL201610878817.
8一种用于测量地震滑坡的方法刘吉夫;高慧;郭兰兰;邢颖;邓志飞;石瑶ZL201610878837.
5一种滑坡测量方法刘吉夫;高慧;郭兰兰ZL201610879486.
X一种基于CT扫描技术量化根系空间网络结构的方法胡霞;李宗超ZL201610887431.
3一种北方滨海盐碱地快速培肥方法张化;唐伟;陶军;王静爱ZL201611177213.
7一种地块内土壤风蚀量的测量方法邹学勇;张春来;程宏;亢力强ZL201710046163.
7一种土壤风蚀圈内土壤风蚀量的测量方法邹学勇;程宏;张春来;亢力强ZL201710046164.
1一种中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塑料大棚提取及盖度反演的算法陈晋;陈学泓;曹鑫;崔喜红ZL201710170318.
8一种基于时空加权的生产高时空分辨率NDVI的方法曹鑫;陈晋;陈学泓ZL201710231237.
4一种水体识别方法及装置蒋卫国;贾凯ZL201710313128.
7一种遥感影像滑坡单体划分方法王瑛;林齐根;刘天雪;隋琦ZL201710393741.
4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3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作物垄位置确定方法及系统张锦水;潘耀忠;张杜娟;刘红利;段雅鸣ZL201710881460.
3一种针对城市群的融合多源数据的遗传分类方法陈云浩;李康宁;李京ZL201711127403.
2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固体物料的制备方法刘吉夫;邓志飞;李骏明;郭兰兰;李娇旸;贾怡如ZL201810439900.
4一种用于泥石流模拟实验的基础浆料刘吉夫;邓志飞;李骏明;郭兰兰;李娇旸;贾怡如ZL201810439908.
0一种用于模拟泥石流实验的固体物料刘吉夫;邓志飞;李骏明;郭兰兰;李娇旸;贾怡如ZL201810439911.
2一种用于抗震振动试验的测力装置刘吉夫;石瑶;邓志飞ZL201810571386.
X一种基于多源信息分步校正作物模型的区域作物估产方法张朝;张静;陶福禄;李子悦;骆玉川ZL201910093077.
0一种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的跨尺度高精度动态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方法张朝;曹娟;陶福禄;骆玉川;李子悦ZL201910093078.
5(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名称完成人专利号多功能野外测量仪器集成支架平台王静爱;岳耀杰;张峰;邹学勇;史培军ZL200720005735.
9便携式近地层风速廓线仪邹学勇;张春来;程宏;米季德;伍永秋ZL200720148853.
5近地面沙尘通量梯度仪程宏;米季德;邹学勇;张春来;伍永秋ZL200720148854.
X近地面风沙流沙通量仪邹学勇;张春来;程宏;哈斯;伍永秋ZL200720149049.
9海滨盐碱地表层土浸洗与抽滤洗脱盐综合设备王静爱;于长水;张峰;张国明;史培军;顾卫ZL200820078983.
0幼苗移栽器张国明;张峰;王静爱;史培军;岳耀杰;高路ZL200820183518.
3垂向输沙量收集器刘连友;高尚玉;屈志强;胡霞;唐艳;吕艳丽ZL200920220670.
9微地形断面测定仪刘连友;胡霞;屈志强;李顺江;王志;刘目兴ZL200920220722.
2一种便携式可测深度野外水体样品采集器张国明,张峰,张化,屈志强,杨岩岩,王静璞ZL201120392407.
5一种人工控制的雹灾模拟实验装置岳耀杰;栗健;张峰;王静爱;赵金涛;张化ZL201120558289.
0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4一种防风便携可缩放平面应急警示牌张国明;屈志强;雷洁;杨岩岩;熊一颖等ZL201320281875.
4一种用于不同水深湖泊沉积物的湖芯采样装置马玉贞;蒙红卫;王维ZL201320285274.
0一种利用微波离心海冰淡化装置张化;张峰;陶军ZL201420125715.
5一种利用微波海冰破碎排盐装置张化;张峰;陶军ZL201420125729.
7一种利用微波负压海冰淡化装置张化;钞锦龙;陶军ZL201420132396.
0一种脆性带夹层材料的试件模具及其配套拉伸试验夹具王亚安;汪明ZL201420548789.
X一种自动化雹灾模拟试验装置岳耀杰;张峰;栗健;王静爱;史培军;赵金涛;张化ZL201520007801.
0一种监测野外风蚀过程的插钎钉张国明;雷洁;戴佳栋;杨岩岩;温海明;梁博ZL201520554858.
2一种土壤风蚀野外定点测量装置张国明;戴佳栋;韩旭娇;刘连友;史培军等ZL201721696470.
1一种高精度地表蠕移输沙量实时连续采集系统张国明;韩旭娇;戴佳栋;刘连友;史培军等ZL201820144671.
9(三)软件著作权登记名称软著登记号雷达遥感制图与信息处理系统2004SR05889湖州市绿色GDP核算软件系统V1.
02007SR07290典型作物病害高光谱管理系统2007SR07360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系统V1.
02007SR17671数码相片植被覆盖度测算系统软件V1.
02008SR03855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系统[简称:DiPEV]V1.
02008SR21349数字化应急预案编写与管理系统[简称:DiPEM]V1.
02008SR21440基于本体的应急平台数据集成系统[简称:OI-Eme]V1.
02008SR21441干旱遥感监测模型集成系统2009R11S053483综合风险制图软件V1.
02009SR049016光谱数据分析软件V2.
02009SR049087吉思三维地上下集成建模与应用系统Geos3DV1.
02009SR053081台风灾害快速评估信息系统V1.
02010SR065883中国灾害风险分析模型库系统(CRAME)V1.
12010SR039278洪涝灾害灾情评估系统2010SR063251生态风险评价系统ERASV1.
02010SR014914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5基于DEM的旱灾风险三度模型自动评价软件2011SR013881救灾物资储备点自动选址软件(MLT)2011SR024848人口与地形约束下的中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图色彩自动填充软件2011SR035877多层网络约束的滑坡点位图自动制图综合软件2012SR010125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地图数字系统V1.
02012SR045422联合分析设计及随机问卷生成器软件2014SR009455天基摇感系统专题信息提取系统2014SR069765农村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复垦质量评价监管系统V1.
02014SR107964农村土地流转建设用地复垦质量评价监管系统2014SR107964国土资源便携执法监察系统(Android版)V1.
02014SR110055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信息发布与推送系统V1.
02014SR110058农村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检索系统V1.
02014SR116283农村土地流转全过程监管系统V1.
02014SR173469农村土地流转全过程监管系统.
2014SR173469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信息发布与电子交易系统2014SR173931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信息发布与电子交易系统V1.
02014SR173931典型湖沼湿地服务功能评价系统2014SR196744大型滑坡体遥感监测集成系统2015SR021388地震灾害应急灾情评估系统2015SR030669扶贫开发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V1.
02015SR105860SpectrumCollectingandProcessing[简称:SCAP]V1.
02015SR146500基于居民行为仿真的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V1.
02015SR208353村镇居民点体系土地利用-交通选择-资源环境质量耦合模拟信息系统2015SR272061新疆干旱预防预警操作系统2016SR010986气象因子对区域交通流量影响评估仿真软件2016SR094082科研事业单位论文收集、整理与查询系统2016SR200418干旱监测模型集成系统V1.
02016SR315791农业旱灾影响评估系统V1.
02016SR316272流域重金属迁移转化模拟模型软件2016SR333162遥感数据预处理与土地覆盖更新系统V1.
02017SR033011多尺度遥感图像融合系统2017SR193318淮河流域干旱预防预警操作系统V1.
02017SR259292大风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制图软件2017SR309482年遇型雪灾危险性评估软件2017SR317643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6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与脆弱性评估软件2017SR324819大雾危险性预警评估软件2017SR448237全球变化农作物暴露度自动综合预估系统[CEPS]V1.
02017SR600673北郎中村设施农业物联网监控平台系统[北郎中物联网监控平台]1.
02017SR652635土地利用与规划信息管理专业版系统2017SR669531国土规划信息展示平台2017SR669548国土规划信息三维平台软件2017SR669801土地利用与规划信息管理光盘版系统2017SR669994国土规划信息分析平台2017SR669996全球变化农作物脆弱性曲线自动生成软件[简称:CVCG]2018SR192930基于历史灾情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软件V1.
02018SR290019基于空间信息的气象站点数据筛选软件V1.
02018SR290026基于Matlab的具备空间地理信息的地震烈度分析软件V1.
02018SR290034区域人群生活模式空间动态分布模拟模型软件2018SR364174农业统计调查移动采集软件V1.
02018SR422151农业统计调查数据整理软件V1.
02018SR424005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评估数据库系统平台2018SR571777冬小麦拔节期确定及其各阶段最低气温提取软件V1.
02018SR594887亚洲减轻灾害风险科学与技术知识库平台2018SR874291基于站点的非线性统计降尺度系统2018SR894884CMIP5土壤湿度数据处理分析系统2019SR0117301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自动化计算系统2019SR0218063河网流域批量提取和定级软软件2019SR0328319山洪致灾暴雨筛选软件V1.
02019SR0627215农作物旱灾脆弱性曲面自动生成软件[简称:SCDV]2019SR0636657气候模式多元数据预处理集成系统2019SR0739560遥感图像判读测试系统[简称:RSIITS]1.
02019SR0778855基于时空权重模型的MODIS森林火点探测系统[森林火点探测系统]2019SR0789280基于多源信息作物模型分步校正插件软件[作物模型分步校正插件]2019SR0851594苹果花期划定及气温提取软件V1.
02019SR0851836作物遥感识别质量检验系统2019SR0858854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7十五、咨询报告一览表年份报告名称报送单位2008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评估报告和系列应对建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8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综合分析报告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2008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及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2008汶川地震灾害范围、损失评估报告和极重灾区人口转移安置的建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9关于对中国北方特大旱情及其影响的判断与应对建议报告科学技术部国务院2010云南旱灾调研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0海地地震快速评估报告及应对建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10玉树地震灾害的评估报告和应对建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10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评估报告和应对建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11日本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报告及应对建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11全国种植业保险区划方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云南"彝良"地震灾害调研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3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3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洪水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报告国务院办公厅2013内蒙古自治区省到区县一级种植业保险区划试点方案中国保监会内蒙古监管局2013新疆皮山县地震灾害灾情遥感监测评估报告国务院办公厅2014云南鲁甸6.
5级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82014云南鲁甸地震灾害损失模型评估结果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5尼泊尔8.
1级地震西藏灾区损失模型评估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5尼泊尔地震加德满都市区寺庙等建筑损毁遥感监测报告国务院办公厅201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羊群气象指数保险试点与示范关键技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5援尼泊尔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专项援助准备性技术考察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6多年期森林保险产品设计关键技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7四川省九寨沟7.
0级地震灾害损失与影响评估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7新疆精河地震灾区灾情核查工作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7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报告国务院办公厅2018中国自然灾害状况及其在全球的位置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20182018年全国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意见国家气候中心2018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住宅地震巨灾风险分担体系设计方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产保险部2018西藏那曲地区畜牧业旱灾、雪灾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方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分公司2018尼泊尔震后石砌房屋加固技术咨询报告尼泊尔国家重建部2018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2018年9月28日地震海啸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报告国务院办公厅2019中国自然灾害状况及其在全球的位置中央财经委员会20192019年全国汛期气候趋势预测意见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1989-2019)1092019非洲南部热带气旋"伊代"及洪水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应急管理部搜救中心2019山西沁源县森林火灾遥感监测评估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山西林业规划设计院2019台风"利奇马"及其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报告国务院办公厅20192019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意见国家气候中心编辑组成员:史培军宋长青张强刘连友叶涛王瑛徐伟杨赛霓毛睿许映军张化张国明陶军刘凯陈波秘书:陶志颖刘喆孙晓芹黄靖章文娟通讯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科技大厦B座邮编:100875联系电话:(010)58805486传真:(010)58805486Http://adrem.
bnu.
edu.
cn
也有在上个月介绍到糖果主机商12周年的促销活动,我有看到不少的朋友还是选择他们家的香港虚拟主机和美国虚拟主机比较多,同时有一个网友有联系到推荐入门的个人网站主机,最后建议他选择糖果主机的迷你主机方案,适合单个站点的。这次商家又推出所谓的秋季活动促销,这里一并整理看看这个服务商在秋季活动中有哪些值得选择的主机方案,比如虚拟主机最低可以享受六折,云服务器可以享受五折优惠。 官网地址:糖果主机秋季活动促...
Central美国独立日活动正在进行中,旗下美国达拉斯机房VPS 65折优惠,季付赠送双倍内存(需要发工单),Central租用的Hivelocity的机房,只支持信用卡和加密货币付款,不支持paypal,需要美国独服的可以谨慎入手试试。Central怎么样?Central便宜服务器,Central自称成立于2019年,主营美国达拉斯机房Linux vps、Windows vps、专用服务器和托管...
云如故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国内企业IDC服务商,由山东云如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IDC ICP ISP CDN VPN IRCS等证件齐全!合法运营销售,主要从事自营高防独立服务器、物理机、VPS、云服务器,虚拟主机等产品销售,适合高防稳定等需求的用户,可用于建站、游戏、商城、steam、APP、小程序、软件、资料存储等等各种个人及企业级用途。机房可封UDP 海外 支持策略定制 双层硬件(傲...
快鸟测速为你推荐
云爆发云玩家啥意思?是不是骂人的留学生认证留学生前阶段双认证认证什么内容?李子柒年入1.6亿宋朝鼎盛时期 政府财政收入有将近1亿贯铜钱,那么GDP是多少呢?www.jjwxc.net在哪个网站看小说?xyq.163.cbg.comhttp://xyq.cbg.163.com/cgi-bin/equipquery.py?act=buy_show_equip_info&equip_id=475364&server_id=625 有金鱼贵吗?同ip域名什么是同主机域名seo优化工具想找一个效果好的SEO优化软件使用,在网上找了几款不知道哪款好,想请大家帮忙出主意,用浙江哪款软件效果好www.119mm.comwww.kb119.com 这个网站你们能打开不?ip在线查询通过对方的IP地址怎么样找到他的详细地址?789se.comhttp://gv789.com/index.php这个网站可信吗?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何申请域名 linode代购 监控宝 警告本网站 网站挂马检测工具 java虚拟主机 腾讯云分析 bgp双线 可外链网盘 阿里校园 网站在线扫描 架设邮件服务器 东莞服务器托管 lamp什么意思 双线空间 学生服务器 七牛云存储 hdsky 镇江高防服务器 apachetomcat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