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采芳奖学金"是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庄士集团创始人庄重文博士,以其父亲庄采芳的名义,于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在我省设立的.
1993年,庄重文先生因病逝世.
庄绍绥先生(福建省政协委员、香港庄士集团主席)、庄秀霞、庄秀纯女士等子女,继承了父辈的事业和爱国传统,"庄采芳奖学金"也一直延续下来.
"庄采芳奖学金"由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和省教育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每年在我省自下而上评定250名优秀高中毕业生为该项奖学金的获得者,其中包括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预赛成绩优秀者和应届品学兼优的三好生.
十年来,这项奖学金已奖励我省优秀学生2548名,积极促进了福建省中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并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庄士集团是香港最早创立的企业之一,数十年来,为香港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为香港回归祖国平稳过渡,作出了积极贡献.
庄氏家族历来有着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先后在北京、福建设立了"庄重文文学奖""庄采芳奖学金""庄重文优秀校长奖"等多项公益事业,并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内地的工业、房地产业等经济建设项目,为祖国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尽心尽力.
2、鹰丙良是鹰,就当邀翔长空;是鹰,就当俯瞰大地.
是鹰,就当顽强拼搏;是鹰,就当深沉隽永.
当生命赋予你雄健的臂膀,你立志去搏击长空,追求蓝天的深远和寥廓.
当生命赋予你犀利的目光,你选择了探索大地,寻觅高山的神奇与磅礴.
你用力的肢体,穿破云阻雾挡,驻立于九霄天上,去经历风雨洗礼.
你以悲壮啸鸣,倾泻心底郁闷,踞足在峭壁崖边,去感受深山孤寂.
你不屑与燕雀为伍,筑巢栖檐,好逸无志;你不屑与乌鸦作伴,哗众取宠,庸俗懒惰;不是你没有失意,不是你没有挫折,你有更高的追求,更大的目标,你必须丰翅利爪,凝神蓄势.
于是,我看见你一次次地探索,一次次地冲击.
风,吹不退你求进的心;雨,打不断你腾飞的劲.
拼搏吧,象鹰.
象鹰一样,勇往直前!
3、陈嘉庚与集美中学学生前言1998年10月21日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诞辰124周年暨创办集美中学80周年的1日子.
陈嘉庚先生(1874-1961)是本世纪的中华英杰.
他爱国爱乡,倾尽全部资财,付出毕生精力,在厦门、集美创办和建设学校,在中华大地上矗立起一座爱国兴学、乐育英才的丰碑.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称赞陈嘉庚先生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亲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视察.
国家主席、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指出:"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的国粹.
"陈嘉庚已成为爱国兴学的一面光辉旗帜.
集美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80个春秋的风雨历程,"春风吹和煦,桃李尽成行".
80年来,集美中学的莘莘学子在"诚毅"精神的薰陶下深造成才,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实业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
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
这一大批校友成为著名人物,充分显示了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丰硕成果.
为弘扬陈嘉庚爱国兴学、倾资育人的伟大精神,展示集美中学创办以来历经艰辛,创造桃李芬芳的辉煌业绩,我们编辑出版了以反映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124位集美中学校友事迹为内容的专刊--《陈嘉庚与集美中学学生》,以此纪念校主陈嘉庚先生诞辰124周年,庆祝集美中学建校80周年.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发展陈嘉庚未竟的功业,努力办学,全面育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陈嘉庚这面光辉旗帜更加鲜艳,永放光芒!
梁披云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诗人福建省永春人,旧制5组.
两度留学日本.
1929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的指导下,创办了黎明高中,首任校长.
1939年在印尼创办中华中学,任校长.
1944年回闽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海疆专科学校校长.
1984年又在泉州创办黎明职业大学,首任校长.
擅长书画、诗歌,著有《雪庐》诗稿,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等.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常委、华侨大学副董事长、黎明大学名誉校长等职.
翁泽生台湾和漳州共产党组织翁泽生创始人福建省同安人,出生于台北市,早年就读于集美初中部.
1925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是漳州党组织和"台共"主要创建人之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任台共中央候补委员.
1930年任中共中央巡视员,次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
1939年在台湾英勇就义.
胡一川著名画家初中14组,印尼侨生.
1929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潘天寿、李苦禅.
1930年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
鲁迅先生对他的木刻作品十分赞赏.
1937年赴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教授木刻.
1942年荣幸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3年创作《攻城》等一系列新作,体现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
解放战争中被誉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
解放后与著名画家徐悲鸿一起创建中央美术学院,任党组书记,后任广州美院院长.
1950年创作大型油画《开镣》,现珍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91年荣获全国美协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1931-1991杰出贡献奖,并荣获政府特殊津贴.
陈永和新加坡著名实业家陈永和福建集美人,初中20组,陈嘉庚先生的宗侄.
现任新加坡永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1956年率星马商业考察团到北京各地访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廖承志等的亲切接见.
1984年应邀参加建国35周年庆祝活动.
改革开放后,积极在国内投资办厂,支持家乡办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
他说:"此后余身健康,所谋事业继续有成绩,将此余生再为国家社会献出微力.
"徐清水新加坡著名实业家徐福建建同安人,初中21组.
后就读于厦门大学,掌贯中西,精通中英文.
他见闻广博,以诚待人,深得工商界人士的信任.
曾多次代表商团赴欧美,澳洲等地参加国际性会议,.
任新加坡益华集团董事主席、新加坡南洋学会名誉会长、同安会馆主席、中华中学董事副主席.
长期以来他担任厦大、集美校友会理事长,每逢校庆及海内外校友探访,他都热情款待,深受广大校友敬佩,被誉为"社会贤达,校友知音".
刘玉水著名爱国侨领刘玉水福建惠安人,高中1组.
到新加坡后创办大成橡胶公司,是新、马著名实业家.
他先后担任新加坡南洋大学首届理事会副主任,代理理事长.
抗战开始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常务理事,槟城分会主席.
1941年12月新加坡沦陷前夕,他弃家到新加坡掩护陈嘉庚先生,使他安全脱险,到印尼避难.
新中国成立前后,回惠安家乡,创办荷山中小学校和周围六所小学.
荷山学校和集美学校、国光学校被誉为闽南三大著名侨校,名闻东南亚各地.
蔡启瑞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同安人,6组,高中2组.
在厦门大学求学期间获得"嘉庚奖学金,"1947赴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
1956年回国组建我国最早的催化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厦门大学催化教研室,是我国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催化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络合催化、酶催化和非酶催化固氮合成氨、乙醇催化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获得重视.
曾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多次参加国家有关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众多的高级人才.
历任厦大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副校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被评为全国劳模,曾任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委员,国际催化大会理事会理事.
蔡继琨国际著名音乐家福建泉州人,曾就读集美中学初中.
曾留学日本帝国音乐学院.
管弦乐曲《浔江渔火》获日本国际交响乐曲公演首奖.
抗战期间任省战地服务团团长、南洋侨胞慰问团团长.
1945年任台湾交响乐团团长,后任菲律宾演奏交响乐团指挥,马尼拉中央大学教授.
1994年创办福建音乐学院,任院长.
1995年美国国际杰出人物中心颁给卓越成就人物证书.
胡明屡建战功的老干部福建同安人,缅甸侨生,初中36组.
1937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后到皖南抗日前线,任皖南苏浙皖赣游击司令部政委等职.
他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立下赫赫战功,使皖南的新四军革命红旗高高飘扬,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有重大意义.
皖南解放后,任皖南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
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1956年任纺织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
事迹被收入《华侨华人历史词典》和《中国军事人物大辞典》.
黄克立著名企业家、金融家福建泉州人,30年代就读于集美中学,后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
抗战胜利后,参加代表团接收台湾省并任台中市市长.
1947年到香港定居,历任香港海外信托银行等几家银行副董事长.
1969年在香港创立大正、永固等企业并任董事长.
1988年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90年他和吕振万、黄保欣等人,合资在泉州成立蟠龙实业公司,同时捐资在厦门大学建"克立楼".
是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推委会委员,获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勋章.
李景昀国际著名医学专家福建安溪人,美籍华人,高中13组.
是著名解剖学、神经系统专家,神经系统超微结构学权威.
著作载于世界各国的著名刊物,并被列为医科大学教材.
因在医学上的重大贡献而荣获诸多奖励.
1978-1979年被选为全美最佳教授,获金质奖牌.
名字被列入多种《世界名人录》.
李陆大3609号小行星命名者福建安溪人,华裔新加坡人,高中15组.
50年代至今,在印尼、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从事木材加工、造纸、胶合板、水泥、房地产等产业经营,现为香港和声公司董事长.
近年来捐巨资用于兴学、扶贫济困和赞助公益事业.
为了表彰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中国扶贫基金会于1996年4月16日在北京举行隆重的命名典礼,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609号国际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
他的名字和业绩将与这颗星体一起长存于宇宙,与日月同辉.
李林抗日民族女英雄原名李秀若,福建龙溪人.
幼年侨居印尼爪哇,14岁回国,就读集美中学等校.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夏,奔赴雁北抗日前线,历任雁北游击支队政委、八路军骑兵营教导员、牺盟晋绥边委会宣委、晋绥边区十一专署秘书主任等职,骁勇善战,为创建雁北抗日根据地迭树伟功.
1940年,在第九次反围攻中,为掩护专署机关及群众安全转移,壮烈牺牲,时年24岁.
中共中央妇委旌为民族女英雄.
黄永玉大师级国际著名画家湖南凤凰县人,初中52组.
抗战期间即投入左翼木刻运动.
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在上海、台湾、香港等地左翼文化界工作.
195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曾获全国第一届新诗一等奖,意大利国家司令勋章.
是驰名中外的艺术家、作家、诗人.
白刃战斗不息的归侨著名作家福建晋江人,菲律宾侨生,初中46组.
1938年到延安抗大学习,荣幸地参加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
解放后创作的话剧《兵临城下》,周总理三次观看,在中南海接见他,并提出修改意见,认为是一部忠诚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好戏.
几十年来,出版了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书籍30余种约300余万字.
名字被收录于《中国作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等书.
198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军委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金发保卫延安立战功福建永春人,初中46组,马来西亚侨生.
1937年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参加过百团大战,1946年率部参加保卫延安的伟大斗争.
他忠实执行毛主席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后任以俘虏兵为主的新兵连指导员,开展诉苦、三查的新式整军运动提高了俘虏兵的阶级觉悟,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从中央苏区到现在找到的一种教育俘虏的好形式.
1946年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任广州军区联络部副部长等职,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独立功勋荣誉章.
林有声足智多谋、战功赫赫的将军福建厦门人,初中46组.
原江苏省军区司令员,马来西亚侨生,1938年前往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参加过百团大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筑路军第二总队总指挥.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第31师参谋长等职,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这举世闻名的战役中,全师共歼敌一万余人,彻底打破美军吹嘘的"一年来最大的功势",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他主编《鏖兵上甘岭》一书.
曾获国家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军勋章,朝鲜一级独立勋章和二级国旗勋章.
吴兴著名对外经济专家福建闽清人,马来西亚侨生,初中46组.
194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经济系.
1949年参加第一届政协筹备会秘书处工作.
1956年任中国驻越南经济专员,与他人合作,编辑出版第一部《越汉词典》.
1972年调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国际联络局处长,多次参加国际性的经济、科技会议.
1978年他担任全国科学大会副秘书长.
1979年参加联合国召开的"科技促进发展大会".
80年代多次代表我国到许多国家考察经济和科技工作.
1989年在北京筹备召开第四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并担任大会副主席.
曾国杰闽南侨乡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福建泉州人,高中16组.
后在重庆大学工学院深造,建国初期曾任泉州六中校长,现任民盟泉州主委、民盟福建省常委、省政协委员,泉州集美校友会理事长.
他广泛联系海内外泉州六中校友集资建科学楼、体育馆和陈嘉庚纪念馆.
1983年根据陈嘉庚"教育与实业互相消长"的精神,团结泉州集美校友创办"泉州集友实业社"、"泉州集友信用社",取得丰硕成果,并先后捐献《集美校友》、"陈村牧教育基金"、泉州幼儿和泉州离退休等基金会基金,使泉州集美校友的开拓精神誉满闽南,他不愧是陈嘉庚的好学生.
郑文振海洋潮汐学科的奠基人福建南安人,高中21组.
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所研究员.
50年代首次推算出我国自己的潮汐预报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
他编著的《实用潮汐学》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学科专业书籍.
1975年海城大地震预测预防的成功,是世界上首次大地震预测预防成功的实例,减少十万人的死亡,美国地震学会通报这次预测预防的成功,这项科研成果得到联合国的承认,载入人类文明史册.
曾获中国科学院等各级科技进步奖16项,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81年光荣参加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名字和事迹列入《世界海洋学家名人录》等.
张乾二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惠安人.
高中22组.
1987年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91年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化学部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他的专著《多面体分子轨道》出版,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赏.
他在化学键理论的学术成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并参与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受聘国际《理论化学(THEOCHEM)》编委.
出版过四部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1990年和1984年分别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授予他"优秀人民教师"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邓从豪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生.
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45-1946年在集美中学任教.
现任山东大学教授,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邓从豪教授是我国著名理论化学家.
数十年来,一直从事量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特别在配位场理论、微观反应动力学和多体理论方法研究中,成绩显著.
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曾星如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安溪人,初中52组.
1946年到香港谋生,不断把经营的工商业发展壮大,并在香港创办曾星如物业有限公司,在大陆创办安星藤业有限公司,解决安溪数千人就业问题,所创办的企业分布在香港、大陆和欧美等地.
他在香港积极参加倡建香港集美校友会,被选为董事主席,倡建香港安溪同乡会,任首届会长,并先后任福建同乡会理事长、香港保良局甲子年总理等职,为香港和福建经济贸易发展作出贡献.
现为福建省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黄长溪工商界侨务界著名社会活动家福建南安人,高中23组,民主建国会成员.
解放前后在市电话公司任副经理.
1980年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厦门市副市长,1982年任副省长,1988年任全国侨联副主席.
199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省八届人大常委副主任.
是我省著名工商界、侨务界社会活动家.
庄鼎水著名的华侨企业家福建惠安人,高中25组.
任菲律宾校友会理事长,菲律宾新兴隆集团董事长,菲华联谊会理事长.
他捐资创办惠安龙苍小学,该校教育质量名列本县前茅.
他往返奔波于菲律宾各地华人社会,为促进中菲建交做出积极的贡献,被称为"不是外交官的义务外交官",赢得了中菲政府和菲华社会的尊敬.
施金城弘扬嘉庚精神的好学生福建安溪人,初中57组.
1947年旅居印尼至今.
1982年他伉俪回归故里,抱"兴国根本,文明肇始于树人"的宗旨,捐资办学,于1984年重建安溪山美小学.
他深感山区师资奇缺,于1985年创办安溪培文师范学校,为安溪、南安、永春、石狮、晋江、惠安等县(市)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受到党政领导和海内外知名人士的关心和赞扬.
李远哲博士莅临学校参观,当即挥毫题写"教育兴邦"四个大字.
省政府再次授予"乐育英才"光荣匾额和金质奖章.
蔡俊迈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福建金门人,新加坡侨生,高中31组.
现任福建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
1964年他选育成功以"梅峰"编号的一批矮杆,其中"梅峰3号"推广到长江以南8个省.
还配制成6个优良杂交水稻组合.
1975年起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仅福建省增产粮食数十亿斤,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1981年国家科委、国家农委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蔡俊迈等人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7年获"福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称号,国务院特发给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省侨联常委、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副会长.
李幼平无线电遥测专家福建泉州人,高中35组,清华大学研究生.
1964年他调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持研制"双频编码K4无线电指令系统",为我国20多年来的国防科研试验"保联"遥测全数成功.
研制一套"WY01脉冲微波遥测系统",提出"PPK遥测的理论设想".
参加国际遥测会议,作为首位新中国学者宣读第一篇论文,得到国际上高度评价.
1986年调任中物院科技委常务主任.
发表论文共27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
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陈福接计算机专家,国防科技战线的将军福建安溪人,高中36组.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专业毕业,任国防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和电子计算机系主任.
他在我国远洋主测量船百万次级计算机的研制中,成功地进行了存贮器的重大革新.
他领导研制"银河-I"、"银河一Ⅱ"巨型计算机成功,再次缩短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1993年军委主席江泽民授予他少将军衔.
目前,"银河一Ⅲ"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陈梧桐著名的明史学者福建安溪人,高中36组.
1958年毕业于厦大历史系,中国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精研明史.
力作《朱元璋研究》、《洪武皇帝大传》,海内外史学界称赞为"朱元璋研究的可喜成果".
他是学习吴晗,又在许多方面发展吴晗先生《朱元璋传》的明史专家.
他还撰写《略论明朝矿业政策及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等数十篇有较大影响的论文.
其名字已编入《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等,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王开发著名孢粉专家,福建厦门人,高中37组,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孢粉学会副会长.
他发表的《任丘油田古潜山原油孢粉组合及油源的初步研究》,为解决油气生成及油气运移提供了可靠依据.
他系统研究任丘和胜利油田的原油孢粉,在国内属第一次,引起国内外专家注目.
他的《东海沉积孢粉藻类组合》等书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海洋孢粉研究专著.
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是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国际出版的《20世纪100个有贡献奖章获得者》一书收入其事迹.
苏泽峰国防高科技研究员福建晋江人,高中40组.
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他胜利完成微波综合测控系统的研制,为我国发射同步卫星提前做好准备.
1984年成功地把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并准确定点.
他赴京参加庆功大会,江泽民同志亲自把一等功证书颁发给他.
后又投身于机载雷达的低截获概率信号的设计研究,这是世界先进国家正在攻关的热门课题.
他发表《一类脉间捷变码及其统计脉压特性》一文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反响.
目前,他又集中精力研究我国新一代抗干扰通讯设备课题.
陈顺德泰国著名实业家福建厦门人,高中40组.
1958年在曼谷康元饼干厂工作,他使陷于困境的康元饼干厂恢复生机,发展成为东南亚信誉卓著的饼干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等职.
他热心公益事业,是泰国华侨孤儿院的创始人之一,长期来任该院副董事长、泰国福建会馆副理事长,泰国集美校友会副理事长,是当地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改革开放后,在深圳和家乡杏林创办食品厂,为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冯龙南国家国际发明奖获得者福建厦门人,高中41组.
海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他发明的"柴油机燃气泄漏故障静水检查法"和"多列柴油机断气式超速保护装置"均获全国和国际展览会银奖.
他主持"42-160柴油机超速保护装置"的科研项目,作为海军导弹快艇的主机,技术难度大,就是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他终于1988年研制成功,通过国际联机检索.
属国内外首创,是柴油机超速保护装置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1991年受海军司令部司令员政治委员的通令表彰.
他的发明成果选入《中国发明家大辞典》.
李海晖知名归侨作曲家福建永春人,马来西亚侨生,高中42组.
中国电影乐团副团长.
他敢于突破程式化模式,创作富有特色的纪录片音乐作品,如《乒坛盛开友谊花》赢得千万人喜爱,《让历史告诉未来》获建军60周年暨第二届人民子弟兵优秀电视节目专题特别奖,是大型专题片《毛泽东》《邓小平》主要作曲家,创作的《古道沧桑》得到国内外称赞.
他积极探索中西结合的创作路子.
力图使管弦乐和民族乐器结合,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为我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丁坚华泰国实业家广东丰顺人,泰国侨生,高中42组.
在泰国开办钢管接头厂,以质取胜,产品在国际市场颇有竞争力,不少产品经销美国、东南亚、中东等地,使出口创汇居曼谷前列.
他以超凡的才干,获得企业管理的丰富经验,荣获美国大学企业管理荣誉博士学位.
现为泰国丁乍仓钢管接头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出任泰国贸易院北揽分院副主席,泰国高等法院陪审团成员.
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获得泰国政府颁发的三等白象勋章.
他热爱母校,参与泰国校友慰问我校离退休教师,1993年被选为泰国校友会会长.
俞昌旋著名核聚专家福建福清人,高中42组.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代物理系主任,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
先后参加和主持多种先进的高温等离子体诊断系统的研制,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套可用于物理实验的中性粒子能谱仪,其成果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用小扰动方法实现对等离子体混沌的控制等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是国际上颇负盛名的核聚变专家.
黄健中北影著名导演福建泉州人,印尼侨生,初中80组.
1979年他因执导《小花》而成为影坛的风云人物,接着独立执导的《如意》公映后反应热烈,得到剧坛前辈夏衍、陈荒煤等赞誉.
1984年执导的《良家妇女》在国内外得到好评,多次参加国际电影节并获奖,比利时皇家电影博物馆、史料馆收藏该片,并授予"优秀影片奖",后来执导的《龙年警官》、《过年》连获两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过年》还在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两项大奖.
张武辇石油开发闯将福建厦门人,高中43组.
他始终战斗在开发油气田的生产第一线.
1974年啃下全国最硬的硬地层,在贵州钻成历史上第一口四千米超深井,获得石油化工部"学铁人标兵"嘉奖.
1976年除夕三号井发生井喷,他果断指挥职工在二分钟内控制井口.
1987年参与惠州21-1油田开发,这是我国南海东部第一个投产油田,1990年以来已卖出100多船原油,为国家创汇做出突出贡献,得到朱镕基、邹家华副总理的肯定和鼓励.
近年来在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任总工程师.
周时昌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干部福建同安人,高中43组.
任湖南郴州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时,他着重抓教育的三大改革,将"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取得显著成绩.
1989年国家教委在郴县召开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县工作会议时,肯定郴县农村教育经验是代表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他一手抓教育改革,一手发展经济,提出适合郴州地区实际的改革开放和资源开发建设措施.
为创建从沿海向内地过渡的改革开放试验区等一系列措施做出突出贡献,地区人民念念不忘他的功绩.
现任湖南省副省长.
朱金民著名优秀企业家福建同安人,初中82组.
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
1989年从天津调福建中福公司任职.
该公司是国务院批准以对外承包劳务和房地产开发为主、跨国跨地区的大型综合性国有企业,他精心研究公司发展新的战略和对策,制订以房地产开发和承包工程为重点的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方针.
1991年获得贸易部"首届中国国外经济合作五星奖"一等奖.
1992年他组建的中福(集团)公司,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有实力的跨国集团公司.
1993年他领导公司股份制改革,任董事长.
1996年任福建省集美中学校友会理事长.
施学慨"商家本色是诗人"福建晋江人,高中44组.
香港综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港事顾问,经营对外贸易、房地产,也是港、澳、大陆和远东地区经销意大利贵族牌家用电器总代理,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企业界新星.
他爱好诗歌,写出的诗诗意葱茏,立意新颖,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热心公益事业,热爱母校,他倡办和捐资兴建的李林园,已成为省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曾任香港集美校友会董事主席,任福建省政协委员,香港福建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
张家军开拓进取的实业家广东汕头人,泰国侨生,高中45组.
泰国"是拉差"农业开发集团总裁,泰农畜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等.
泰国经济路线报评他为1993年度农业模范实业家,劳工部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
70年代创办泰农畜牧公司第一企业是拉差养猪场.
80年代末创办鳄鱼场,成为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现代化养鳄场.
近年来又在是拉差开拓新领域,创办肉类、鳄鱼皮件加工厂和康复旅游中心等,走综合发展道路.
曾任泰国集美校友会理事长.
他与旅泰校友建立集美中学教育基金.
曾二次在敬老节期间与旅泰校友专程回母校慰问离退休老师.
吴端景商界新秀福建泉州人,高中49组,旅居新加坡,70年代到印尼苏门答腊南榜开垦大农场,展示他的创业才能.
后又以股份制办起新加坡益祥贸易公司,把中国的粮食及农副产品运往东南亚、欧洲及非洲各地.
他足迹遍及东北和江南各省,以泉州、厦门作为投资重点,大力发展工商产业.
他热爱母校,尊敬师长,关心同窗,捐资百万设立吴端景、何锦霞集美中学教育基金.
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兴建集美锦霞幼儿园等.
人们称赞他为"尊师的表率,爱校的模范".
1996年厦门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许森源中国旅游界优秀企业家福建安溪人,缅甸侨生,高中25组.
改革开放后,任北京丽都饭店董事长,他总结出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饭店管理规范,培养提拔大批年轻管理人才,使饭店一开业就完全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接待国外宾客,创造一个适应外国人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的环境,使该店一直保持蓬勃的营业景象.
1990年跃居全国10500家最大服务企业第二名.
1991年创全国旅游饭店最高创汇额,荣获北京"紫金杯"最高创汇奖.
吴玮化学博士福建厦门人,高中58组.
1990年获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95年被聘为教授,兼任厦大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他致力于理论化学的前沿课题研究,作为第一合作者参加国家科委攀登计划课题和国家基金委"八五"重大课题研究,获重要成果.
他编写的程度可与国外著名程序相媲美,甚至某方面超过对方的价键计算程序,已提供给德、意、荷、以、巴等国同行合作交流,获得好评.
据此,厦大的价健理论研究已成为国际上一个颇有影响的重要研究小组,其成果得到许多国际著名化学家的高度评价.
郑政英国高科技公司高级项目工程师福建厦门人,高中62组.
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电子工程系,后进东南大学微电子中心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1994年受聘于英国剑桥大学超导综合学科研究中心任博士后研究员,1995年至今被英国高科技公司--牛津仪器公司科学研究分部聘为高级项目工程师.
主管为欧洲航天局研究和制造超导重力场梯度测量仪工作,该测量仪是欧洲航天局太空地球资源探测计划仪器之一.
(未完待续)4、家父教我学『校训』灿中家父教育子女的特点是"身教".
当然,"言教"不可少,但主要是"身教",以身作则,作为下辈的楷模.
直到他去世以后,我们还从他的文稿中和对他的回忆中得到教诲.
其中给我较深的印象是对集美学校的校训"诚毅"的再认识.
家父在集美学校毕业后,又进入校主创办的厦门大学学习,厦大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我小时候,在安溪县城里看到他给学生的题字都是"自强不息"四个大字.
当时,我不太多想,只是印入幼小的心灵之中.
后来我也在厦门大学学习,最后回到厦大母校工作,直到退休,现在我有更多的时间在回味,终于领会到厦大校训表明以自强不息之精神,努力奋斗,最后达到最高境界的含义.
当时正是抗战期间,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需要"自强不息",为了把集美学校坚持办下去,也需要"自强不息",每个学子离开母校,走向社会,要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逆境,更需要这个"自强不息".
"诚毅"二字,更是我们在集美学校学习过的人所难以忘怀的,有不少学长用"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来概括其含意,但我总觉得除此以外还缺少些什么.
我回忆校主奋斗的一生,他从家乡的现状,看到国家的危难,看到要振兴民族,离不开教育.
他倾资办学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在政治上,他从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反对腐败的满清政府开始,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在民族危难时刻,坚持抗日救国,并且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延安精神",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
因此,我想,"诚毅"之中的"诚"应含有"忠诚"的深一层意义.
要忠诚于"民族振兴"这个伟大历史使命,忠诚于"祖国昌盛"这个神圣伟业.
这是校主自己所身体力行的.
家父的一生,则忠诚于校主所寄托的教育事业.
而"毅"则是用坚强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来面对一切.
作为家训,家父一贯提倡"自强坦荡".
"自强"前已述及,而"坦荡"的含义应该是"无愧于……",也就是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伟大祖国.
家父在抗战艰难岁月坚持办校,在解放战争艰险岁月坚持护校,而在后来的人事安排上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在文革动乱中坚信党,直到最后年月,仍然不愿离开集美学村,继续关心集美学校的发展,他可以说是无愧于校主的重托,在"诚毅"校训的指导下奋斗一生,从而给我们下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5、忆父亲陈静中父亲啊!
你离开我们走了,可你的音容笑貌宛在,你的精神品质犹存!
你的言教和身教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你讲"严"——在我刚懂事的时候,正值抗战集美学校内迁安溪时,就觉得父亲你总是那么忙碌,那么威严,似乎无暇与我们兄弟姐妹多说上一句话,只有在三餐吃饭时,我们才能听到你时而诚恳地教诲,时而严肃地批评几句.
记得那时,你常说我爱哭、贪玩、不认真读书之类的话.
在以后我们逐渐长大的日子里,你的严以律己和严格处事,逐渐成为我们学习仿效的模样.
当时,我们看到你为着集美学校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每天不分昼夜地深入学生的课堂和宿舍,你经常不在家,总是奔波于安溪、大田等地抓教学,你真是每日每夜地辛劳着.
抗战胜利后,学校返集美时,学生宿舍、教学楼遍体鳞伤,你为修复被日寇炸毁的校舍,安排临时的学生生活处所,又日夜地操劳着;"双十一"集美学校再一次被蒋机滥炸,你又一次经历着严酷的日夜煎熬!
你办公室的灯火天天亮到深夜!
父亲啊,你从来都没有什么上下班的制度!
除了叫你回家吃饭的时间外,几乎再也没有属于你自己的时间了!
我最了解这一点,因为每天母亲做好饭,都由我负责去叫你回来的,当时你的办公室就在如今科学馆的三楼.
从那时起,父亲,你对工作负责和严谨的态度,就深埋在我少时的心灵里.
严格处事,清白廉正,是你一贯的工作态度.
解放前,你任多年的集美学校董事长,你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从各地聘请了许多有才干的领导和教师.
但是即使是有才干的亲人要求来学校工作,你都一概婉言拒绝.
现侨居马来西亚的三姨,60~80年代,在菩提中学担任二十多年的校长,学问渊博,才干超群,可她在抗战胜利后执着师大的正式文凭要求在集美学校工作,父亲你却介绍她到金门中学去任教.
后来还有舅舅、表兄等,也都是被你介绍到外地去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你还受陈校主的委托,兼管学校的经济财务,由于你的秉公办事,清白廉正,颇使校主放心.
父亲,你对自己严于律己.
你写的每个字都是那样整整齐齐,连个标点符号都不马虎,你说字是要让别人看的,不能乱来.
你的书架整理得有条不紊,你的日用品摆得端端正正,你的被褥又总是叠得那样方方正正.
就是你平时的坐、行,也是那样笔挺和矫健.
父亲啊,你就是这样严肃认真和坦然地面对人生!
你求"实"——父亲做人老老实实,待人诚诚恳恳,处事则踏踏实实.
凡在集美住上二三十年的教职员工和集美的老居民,无人不知父亲的为人.
父亲的老实、宽厚和踏实,赢得了学校教职员工和集美人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抗战时期,父亲与学校师生员工同甘苦共命运,共同熬过内迁八年的艰苦岁月.
记得我们家由母亲亲自养鸡养鸭,种菜喂猪,收获的东西还经常接济其他的教职员家属.
为了学校师生们的安全,父亲你甚至冒着极大的危险进入了土匪窝;集美临解放时,父亲你不顾安危,与十来个职工守护着学校,经历了更加危险的时刻,你不畏惧敌人的枪口,与集美人民共同保卫着陈嘉庚故乡的一草一木,集美人感激你、信任你,因此处处保护着你的安全.
文革时期,你任侨校副校长,你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牢房",为了真理,你忍受着一切委屈,但广大师生员工理解你,集美大社、岑头、郭厝的居民爱护你、关怀你.
当时审查你的调查组每到一处调查,都异口同声地说你是个大好人,没有什么问题等等,你终于没有被置于死地.
在父亲你的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个个都认认真真地读书、工作,老老实实地做人,但有时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工作中也会出现问题,你就会认真地盘查,凡是我们做不对的,你马上会给予严肃地批评.
有一次,学生对我的教学有意见,是因为我备课疏忽之故,你就严历地批评了我.
读大学时,我的字写得过于潦草,每封家书尽管认真,你仍能找出几个字迹潦草和标点错误的地方.
这对我后来的执教帮助极大.
你质"朴"——你和母亲结婚的73年,也是俭朴生活的73年.
你们一辈子为人诚恳朴实、帮人助穷,而你们自己的生活是勤俭朴素的.
不必说抗战时的养鸡、种菜,不必说解放战争时的腌制碱菜、豆酱和豆豉,也不必说国家困难时期的大种南瓜、牛皮菜,就是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间,你们还过着非现代化的生活……80年代未,有一位海外校友回来看望你时,发现你没有用抽水马桶,感到奇怪,并为你老人家的生活不便感到担心.
去年,有一位海外亲戚回来,发现我们洗澡间没有热水器,对母亲说,你们洗澡不用热水吗当他走到厨房,看到母亲用煤砖烧饭时,感到奇怪,并问"那是什么东西(指煤砖)"父亲,你虽然走了,但你的"严"、"实"和"朴"的精神永存!
你既给我们留下了几千册的旧书,你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
6、我的良师益友——记散文作家林懋义李远荣林懋义先生是内子黄爱玲小姐的恩师.
内子于一九六O年念厦门二中时,林先生教授语文.
婚后,我时时听内子提起林懋义先生的大名,赞扬他多才多艺,讲课生动风趣,又因为我们的文学同好,所以我和林先生时有书信来往.
一九七三年,我定居香港,初来乍到,为谋生计,整天忙于赚钱,其他爱好都只好束之高阁.
是林先生来信提醒我,不要忘记老本行写作.
受到他的鼓励,我在艰苦的岁月中,昂起头来,踏上创作之路,走进文学殿堂.
林懋义先生是福建省仙游人,一九三二年出生,笔名有林袤、林荫等.
是福建出名的散文家和书法家.
他散文的特点是: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意境清新,文笔优美,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他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怀有魂牵梦萦的爱恋,这就使他的散文获得了生命的源泉.
他是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曾任福建省写作学会顾问,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出版有散文与文艺评论集《鹭岛情思》、《乡情》、《林荫路上》、《黄梅时节》,旧体诗词《棠棣集》(与乃兄林懋忠合集),和陈少斌、陈国良合作出版《集美学村》,和陈经华合作长篇传记《陈嘉庚的故事》等,编辑出版《"南国的梦"--鼓浪屿散文选》等.
也许由于年纪的关系吧,我不爱那种煞有介事的写作,那精雕细刻的写作,那深邃到使人难以理解的东西,但我喜爱林懋义先生的散文,它有生活的实感,语言平实流畅,不造作,给人一种亲切感.
读他的散文,就像坐在秀丽的小溪旁,听那淙淙的流水声一样舒服.
林懋义先生一九五五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是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的高级讲师,一九八七年,他创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厦门分校,任校长,现任该校名誉校长、教授.
他还是福建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委员、厦门市委副主委(现任顾问),鼓流屿政协第一届、二届副主席等,教学和社会活动颇多,写作是他的业余生活之一.
林懋义先生还擅长行书,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厦门书协常务理事,厦门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等.
八十年代前后他经常在香港《书谱》发表有关书法的文章,书法作品常参加国内和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展览并刊出,收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烛光颂--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中日书法作品汇观》等;传略收入《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年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古今书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当代中国名人录(国际名人版)》等,以及剑桥(IBC)《世界名人录》、美国传记协会(ABI)《世界名人录》等.
听说他现在学古筝,几时可以听到他的《渔歌唱晚》了.
他说:"太杂了,不好.
但文艺共通,写作不妨兴趣广些!
"7、试论育人环境与环境育人冯沿江人类教育史证明,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论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更为人们所熟知.
什么样的环境会造就什么样的人,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现实.
当然,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作为能动主体与环境发生关系.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能选择和创造有利于教育的环境,能避免和改造不利于教育的环境.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居必择邻之说,就是对环境的选择;而"近墨者未必黑"的现象,实际上包含着对环境的一种改造.
如果说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育人环境的重要性,那么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担负着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更应自觉地探讨和认真地解决优化育人环境这个课题.
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呼唤.
一、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学校育人环境是为培养人而有意识地创设的情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是从事德智体诸项教育活动的场所,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天地,是办学的物质基础.
因此,首先要致力于学校物质环境的优化,从校址的选择到校舍的合理布局,从教室的规范布置到图书馆(室)、实验室、各科专用室的建设,从体育馆、运动场的修建到整个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都要精心规划,精心实施.
学校管理者要努力争取政府投入和多方集资,并组织全校人员,形成上下内外合力,共同创建一个既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又富有生动、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融校园、花园、乐园为一体的最佳物质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是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中一个更深层次的重要方面.
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为校园精神.
学校管理者要把更多的心血和精力花在精神环境建设的优化上,包括建设优良的校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校园文化,构建信息环境等.
厦门经济特区正在创建"教育之城",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都很重视育人环境的优化问题.
厦门一中"振万教学楼"的矗立,厦门双十中学"梦飞图书馆"的落成,厦门集美中学"花园式单位"的建设,厦门外国语学校的重建、海沧中学的搬迁、松柏中学的兴建等;厦门每年校园"三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活动的开展,许多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等,都从各自的侧面呈现出经济特区学校环境建设的现代化水准.
二、强化环境育人意识学校环境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育人的作用,这尚未被一切教育行政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与重视.
实际上,学校环境一直影响着学生的机体生长发育,也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优美、规范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学校以德育人、以美育人的一种途径与手段.
可以说,学校"环境育人"和教职工的"三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相辅相成,产生着教育的综合效应.
我们要强化环境育人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学校环境育人的三个特点:一是潜在的规范性.
无论是校园建设、教育设施还是校风班风、校园文化都潜在地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之合乎社会规范.
二是熏陶的非强制性.
学校育人环境不是通过强行灌输和纪律约束,而是通过熏染陶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美的灵魂.
环境育人,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是作用的持久性.
学生受到学校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由于形象生动、印象深刻、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它仍然能长期保持,经久不变.
厦门集美中学环境育人具有典型性.
校园建筑群那种中西合璧的独特艺术风格,蕴含着学校创办者陈嘉庚先生爱国、民主、改革、开放的精神境界与艺术价值.
校园里,宏伟壮观的道南楼、巍娥挺拔的南熏楼和碧波荡漾的龙舟湖形成一幅优美的空间艺术构图,多少年来为海内外人们所惊叹和倾倒,也为集美学校莘莘学子所珍惜和怀念.
学校创办之始,陈嘉庚先生手定"诚毅"校训,谱写校歌,要求师生"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百折不挠,努力奋斗.
近八十年来,集美中学英才辈出,桃李争艳,校友遍布海内外.
他们都始终不忘"诚毅"校训,弘扬嘉庚精神,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注:本文曾收入《中国基础教育论文大典》管理篇,并获"中国基础教育论文"一等奖)8、初中英语句型教学之我见唐绿芳句型是语言的骨架,是句子结构的模式,它具有某种概括的意义和形式.
句型由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组成,有一定的语性.
因此,掌握常用句型是保证学好外语的首要条件.
句型教学是听说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该理论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特性,是习惯的综合体系,学习语言就是养成一种习惯,而养成习惯的过程就是"刺激一反应"的过程,所以该理论强调外语教学要突出句型操练.
句型操练在初中课本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每个句型少则几个词,多则十几个词便于记忆,便于琅琅上口,它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调、语法等.
笔者在句型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句型操练--句型运用三大步骤.
创设情景情景即利用该句型学习语言的场景.
创设情景教学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应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把言、行、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情真意切的环境里感知、理解语言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并通过操练使学生达到"见景生情"的目的.
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言.
情景要清晰,情景所揭示的语言意义要准确.
创设情景可分为:(1)实体情景.
即有形的真实情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录音机以及动作、表情、手势等将教材中设置的情景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形成一种交际场景和气氛.
如初中第一册L11:学习What'sthisinEnglishlt'sapen.
两个句型.
课前将钢笔、铅笔、书包、地图、书等准备好.
首先教师自问自答,接着指着东西问,要求学生回答,然后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模仿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
通过不断操练,学生对这两个句型很快就掌握了.
又如:初中第二册Lio: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教师请三位高矮不一的学生A、B、C站到黑板前,指着他们向全班说:"Aistall.
Bistaller.
Cisthetallest.
"接着点出句型:"CistallerthanB.
BistallerthanA.
Cisthetallestofall.
"学生就可以悟出这三个句子的意思,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上述句型用Short表达出这三人之间的高矮关系.
(2)摸拟情景.
实体情景有其优越性,具体而真实,但也有局限性,因为客观上不可能具备那么多实体,主观上也不需要事事物物以实体形式出现,因此,在教学中还可采用模拟情景进行教学.
如:初中第二册L,o:"打电话".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份演MrsRead,学生A为jim,学生B为Ann,把铅笔盒当作电话,在班上打电话.
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学习兴趣更浓了,注意力更集中.
又如在初中第二册L23:学习Shallwe……No,let,s……句型.
教师在黑板上写上A、B,教师一个人扮演A、B两个角色.
站在A这边说:"Shallwemeetoutsidetheparkc*接着站在B这边说:"No,let'smeetatthe200.
一这样反复数次,学生通过这种语言描述很快理解了Shallwe--…和let's--…句型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由于模拟情景和实物相似,学生容易进入角色,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句型操练教师利用情景介绍了新的句型,学生对此有了初步理解.
但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必须进行句型操练.
操练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句型的形式或结构.
操练的时间不宜过长,练习要生动,要形式多样.
在教学中经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模仿操练.
在学生理解了句型后,就要转入模仿操练.
主要模仿教师或录音,熟读句型,迅速上口,形成语感.
(2)替换操练.
教师给出一定数量的替换词作为刺激信号,要求学生迅速反应,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
如:学习beonduty,教师迅速地变换主语,让学生组句.
T:I.
S:Iamondutytoday.
T:we.
S:Weareondutytoday.
T:who.
S:Whoisondutytoday叉如,学习句型Letsb.
dosth……教师给出可变部分的替换词或词组,让学生迅速组句.
T:1,gohome.
S:Letmegohome.
T:he,playfootball.
S:Lethimplayfootball.
T:we,haveameeting.
S:Let'shaveameeting.
接着让学生相互操练,达到巩固的目的.
(3)扩展式操练.
学生由一个句型想开去,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把大脑中贮存的信息全部调动起来.
如在学了句型so…that--之后,教师指着一个大箱子说:.
Theboxisveryheavy.
1can'tcarryit.
要求学生用"so…that…"组句,Thebo*issoheavythatIcan'tcarryit.
接着问学生:"还可以用所学过的什么句型来表达.
通过后发.
学牛可以作出下列句子:Theboxistoheavyformetocarry.
Theboxisnotlightenoughformetocarry.
这样,通过操练达到.
温故.
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完彤式操练.
初二下时就学完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四种时态,在操练时先给一句"HestudiedEnglishlastyear.
"然后把lastyear这一时间状语变换成everyday,nextyear,now,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时态变换操练,巩固所学的时态.
除上述四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各种对话形式和做游戏等方法,把句型中可变部分留给学生思考、想象、创造,从而在新句型教学中增强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能力,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句型的运用在句型教学中,句型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能在语言情景中自如地运用句型.
学以致用',此教学步骤可采用:(1)做游戏或对话表演.
如学了.
打电话'的句型后,利用组织学生春游活动的机会,把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先向学生作交待,在课堂上进行"打电话"的游戏.
(2)造句或组词成句.
如学了.
Wouldlikesth.
和Wouldliketodosth.
"的句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其扩展,组成小短文或小对话,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同义句替换.
由老师给出一个句子,学生用另一种句型表达出来.
如:T:Tomgoestoschoollatesometimes.
S:Tomislateforschoolsometimes.
此外还有回答问题、补充问句或汉泽英、英泽汉等.
通过以上种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的句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句型操练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机械地重复句子,学生容易产生疲劳,觉得枯躁无味.
操练时,好象都能对答如流,但有时在会话应用之中却不能正确使用,有时口头会讲但笔头又写不出来.
因此,要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抓好课堂句型教学,扬长避短.
通过句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口9、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运用潘喜容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没有艺术的教学就像一潭死水.
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名人佳作或唐诗宋词,都溶入了浓厚的情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再现这种情感,传播这种情感.
课堂教学艺术是集教师的德、才、智、情,汇教师的言、行、教、态于一体的艺术,是教师熟练技巧和情感修养的再现.
在课堂上造一个"情感"的世界,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所在.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自己有一种朦胧的自发的求知渴望,教师就应该采取主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但是,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情感修养.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
"因而,作为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敏感的心灵,多感多思的性格,更要有艺术家的激情,诗人的气质.
比如讲解《趵突泉》、《咏柳》时,教师就要表现出神往、陶醉、身临其境的神态.
充满激情地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多姿、伟大,流露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领会到文中的境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奇妙、多娇,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师只有把情感溶入课堂教学当,中,才能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向往春天的意境,领略春的气息,体会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山河.
教学过程中,用导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这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课堂诱导或开场白新颖独特、充满深情、绕有趣味、发人深思,而不是呆板、无味.
根据不同的课文的不同情感,要采取不同的导语引入新课,教学可以设计生动的故事引题,也可以用借题发挥的方式.
比如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就可以借题发挥:她是谁我又是谁她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她是我的朋友一连串的问题,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探知欲,好奇和好强的心理自然会驱使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在解决问题之余,从中也受到文中主人公那种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染,体会到友爱是纯洁、无私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可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情境和哲理.
比如:教《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朗读时应表现小红军的倔强,要读出情绪高昂、精神百倍、毫不在乎的韵味.
然后联系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不难体会到小红军宁愿自己受苦挨饿,也不拖累别人的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同时也要读出红军将领那种强烈的自责、后悔、悲痛、感动、钦佩的感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红军将领对小红军的关怀和爱护.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用自己的举止、表情去感染、熏陶学生.
比如教《争吵》时,可以用丰富的眼神、动作、表情来表达安利柯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却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时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悔、羞怯、担心的复杂心情.
讲解中浸透真情,以真情实感来感化学生.
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要主动认错,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创造一个活泼的课堂,创设一个情感的意境和浓郁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口10、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迈进柯松江时代正处于世纪之交,当又一个千年逐渐迫近的时候,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的两大挑战:科技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要靠科技、靠人才、靠教育.
国家教委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就其运作层面上讲,即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上.
"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要强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功能.
教师备课既要备大纲、教材,更要备学生,做到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
既要研究教师的"教法",又要研究学生的"学法".
面向全体学生,精讲精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思考、灵活学习和运用,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向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电脑室或家庭等等一切可以学习的地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资料,有针对性地学习,其实质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既注重"两全"又发展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学模式.
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学科为中心"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旧的教学观念的主要表现为从"大纲"、"教材"的要求和教师愿望出发,脱离学生的教学模式,具有来说,以下"三重三轻"状况越演越烈:重智育,轻其他诸育.
各科都是纷纷要求增加课时,数、理、化、外语的辅导课都成了正课,还挤占了选修课、活动课的时间,特别是高、初中毕业班,选修课、活动课时间都被各科考试占用了,甚至有人提出"高三是特区,不必参加校内劳动和各种会议".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许多教师认为,教改花费时间,培养能力是长期的事,短期见效不大,而"注入式""满堂灌"式传授知识,既省时又省力,特别是毕业班,什么"启发式"、"答疑式"、"发现法"等等教学法不见了,教师以学科为中心,一灌到底,学生成了装知识的"瓶子",往里装往里压,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性.
重理论,轻实践.
教师已习惯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法,不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就是理、化、生等课的演示实验,能省就省,学生课内外动手的小实验常被忽视,更谈不上开放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毕业班的大量复习资料、补充练习,压得师生喘不过气,他们重视机械的重复练习,却不讲求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一部解题的机器,美其名为"强化训练过关",学习者总是被动地学习,已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阻碍潜力的发挥和素质的提高.
"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教育的个性化.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弊端之一就是企图用统一的尺度来要求每个学生,不考虑学生需要、动机、气质、性格以及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忽视了教育的个性化.
而教育的个性化正是现代化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
发达国家教改的方向在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人的成才有三个要素:天赋、环境、教育.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尽管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终都将落到学习者身上,所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已是时代的呼唤.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动了美国,他们说"伊凡学到的,而约翰还不会",从而推动教育的一系列改革,直至九十年代制定"迈向21世纪全国教育的六大目标",把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精尖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
当前世界各国教改虽各有特色,但在观念上有一个趋于一致的认识,即认为学习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认识者,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自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一切学习活动,教师不要去"越俎代庖",充分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VIDIO、AUDIO、CAI、多媒体、交互网络、INTERNET、卫星传播等等将更加广泛地进入教育教学领域.
美国教育家研究认为,家庭对学生成才的影响将大于学校的作用.
可见,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因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正是适应了这种变革.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保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因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的具体实施在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难达此目标.
首先,高素质的教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要有全心全意献身教育的精神.
人民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和道德观,并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学校的育入质量.
教师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学生的表率.
其次,高水平的教师必须具有本学科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和本学科教学法方面的知识,还要善于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善于应用教育、教学规律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法、新经验、新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第三,具有现代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教师,要善于吸收新信息、新知识.
现代科技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要培养能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师自身首先要能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吸收获取新信息、新知识,亦即继续学习的能力,特别要瞄准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并将之引入教学,把学习、科研和创造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能力.
总之,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
培养学生掌握"学"的方法是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关键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法国《问题》周刊发表过克里斯蒂昂,马卡里昴的一篇文章《他们是怎样成为优等生的》,文章报导了在1988年举行全国优等生会考中的9名获奖者,是尖子中的尖子.
这篇报导中概括出优等生学业成功的三要素:一是心理素质(勤奋、兴趣、求知欲、习惯),二是学习方法,三是智能素质(天赋、智力).
套用爱因斯坦公式,学业成功A-心理素质X+学习方法Y+智能Z.
具体来说,就是:第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动机,培养其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锻练其坚韧不拔的学习意志,塑造其顽强独立的良好性格;第二,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坚持课堂专心致志、积极思维的学习方法,养成课后"三先三后"的复习、作业习惯,认真做好及时改错和归类总结,掌握系统复习的规律,优化应试心理素质和应试方法;第三,提高智能素质:研究表明,一个人学生时期所学知识仅是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20%.
还有80-90%的知识,要在工作中通过继续学习来获得,这是因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总量在迅猛增长,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对我们提出了培养高智能人才的更为迫切的要求.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在《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说:"世界教育在这五洲激荡的20世纪有了空前的发展,经历了激烈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的另一个标志是教育个性化.
要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观点,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最近提出:"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所以,从现行"以学科为中心"朝"以学习者为中心"迈进,乃时代之召唤,历史之必然,只有顺应这一潮流,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11、一个值得纪念的镜头--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合影李远荣1996年12月11日,是香港历史性的光辉日子,港人以间接选举的方式,首次选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
今年六十岁的董建华年富力强,经验老到.
他当选后对传媒说:"我好多谢各位推委,多谢六百万市民给予我人生最高的荣誉";"我不会低估未来工作的难度和挑战性,但我亦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我向你们保证,我会尽我一切力量去为香港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董建华祖籍浙江舟山,父亲董浩云是全球七大航运业巨头之一.
1937年5月29日.
董建华出生于上海,这期间正是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侵犯华北,挑起芦沟桥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
该年8月13日.
日军攻打上海,董建华在辗转逃亡的战乱艰苦生活中度过了童年.
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读完小学.
1949年董浩云把船队撤往台湾发展,并在香港成立"金山轮船公司",董建华随家人来到香港,就续圣士提反英文书院,接受中西文化薰陶.
1954年董建华赴英国读中学及预科,然后进入利物浦大学,攻读船舶机械工程.
1960年大学毕业后,他遵从父意横渡大西洋往美国工作锻炼.
他先就职于美国通用电力公司,从基层职务做-起,学习美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和效率,四年后才回到父亲船运王国纽约分公司主持业务,结识各国名流政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习俗,为开拓董氏航运王国劳碌奔波,先后开辟运东至欧洲的货运航班,和香港至美国东岸的班期.
董建华好学不倦,利用业余时间,修完工管硕士课程,将理论和经验揉合,为以后把集团推向现代化、制度化、多元化奠下基础.
1969年董建华回香港协助父亲主理东方(海外)有限公司集团业务,全力以赴,精心策划父亲建造"海上学府"的计划,日夜督工,把伊丽莎白皇后号邮轮改建成为周游各大洲、教育不分国籍、种族的青年修读大学课程的船只.
无奈一场大火,使停泊在香江港内的邮轮烧毁、下沉,董建华打电话给海外老父时,不禁悲从中来,止不住掉下眼泪.
往后,他买下了一艘较小的邮轮,改装成"宇宙学府",为各国培养了许许多多有为青年.
本港的一些才俊,也是当年"宇宙学府"的莘莘学子.
1982年,董浩云心脏病发辞世,董建华继承父业,发展这些关系网,成为美国国际策略研究中心驻外干事、美国史丹福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监委、美国策略研究中心监委等.
他更发扬光大,做父亲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冲破台湾的羁绊,同中方打交道.
1985年,他被委任基本法咨询委员.
1987年和1988年董建华访问上海,认识了当年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和市长朱镕基.
1989年他率领"宇宙学府"访沪,让各国师生了解中国:江书记和朱市长登船参观.
1992年10月,他接受中方委任为第一批港事顾问:1993年3月被邀成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1月被全国人大委任为香港特区筹委会副主任,9月18日向传媒宣布参加特首角逐,11月12日以206票的最高票数当选为特首侯选人,12月11日他以更大比数胜出,荣登特首宝座.
12月18日董建华赴京接受李鹏总理的任命,并获江泽民主席接见祝贺,江主席对董建华说:"你是一百多年来第一个由中国人担任的行政长官……意味着香港即将进入一个新纪元.
"今年3月19日,我应邀参加香港《大公报》创刊95周年庆祝酒会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诗词大赛"颁奖典礼.
安子介、董建华、张浚生等为获奖人士颁奖.
荣获一等奖的是北京老诗人杜运燮的《香港回归颂》,一个七十九岁老人庆"九七",由于杜老先生未能亲临香港领奖,大公报委托我代为领奖.
正因为如此,我有幸作为一等奖获得者杜先生之代表上台接受董建华颁奖,在场记者为我们拍下这张照片.
虽然不是我自己获奖,我却十分高兴,因为留下了这个值得纪念的镜头.
"大公无私,为民服务",董建华先生的题词不仅是题赠《大公报》的,我想也是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为香港六百万同胞竭诚服务的心迹写照.
12、施学慨与"诗词创作迎回归"大赛洪涛近日赴香港采访,拜会了施学慨先生,获悉施先生于一年前在港发起创办的'诗词迎回归'大赛已是硕果累累,由此而精选结集的《回归诗词百首》亦将于今年6月15日作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厚礼付梓问世.
我于欣喜之余,深为施先生爱国爱港的赤诚之心和炽热情怀所感动.
祖籍福建晋江龙湖的施学慨先生1961年毕业于厦门集美中学高中部,并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
由于某些原因,他于次年辍学,只身独闯香港,先打工,后办厂,历尽艰辛,奋发创业,事业渐渐有成.
1979年,施先生创办了综达有限公司,投资经营国际贸易,并创立了"贵族"、"伯爵"名牌电器商标.
近年来,借祖国改革的东风,他又分别在北京、沈阳、上海.
合肥、厦门、武夷山等地投资房地产业和机场建设,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
作为海内外知名的企业家,施学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热心支持公益事业.
几年来,他被推选担任香港福建同乡会、福建体育会、晋江同乡会等几十个社团的永远名誉会长和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副理事长、香港集美校友会理事长,还担任了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常委,为香港的稳定繁荣和福建、厦门的发展,献计献策,尽心竭力.
施先生捐资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涉及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各个领域.
1989年,他在香港发起设立集美中学(香港)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
为弘扬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的爱国情操,他捐资在集美中学兴建李林园和李林烈士纪念馆,塑造李林烈士铜像,现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除此之外,施先生还为福州华南女子学院捐资办学,为香港的福建中学扩建校舍奔走呼号,为国内灾区筹款贩灾.
1991年,他还拨出巨资在福建设立一年一届的.
施学慨诗歌奖六年来奖励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诗人,繁荣了祖国诗歌园地.
香港回归祖国,百年耻辱洗雪,这举世瞩目的大事令施学慨兴奋难眠,激动不已.
如何迎接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呢施学慨经过深思熟虑,于1996年6月在香港发起倡办"诗歌创作迎回归"大赛,并决定将大赛获奖作品和名家赐作合集出版《回归诗词百首》.
这一盛举得到了香港社会名流、工商企业界人士和海内外文化界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鼎力支持.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工作,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参赛诗词千余首,经严格初选和复选,最后精选12首.
名家赐作方面,则收到佳作300余首,从中选取103首,合集出版《回归诗词百首>,交由香港三联书店承印.
施学慨作为一位企业家,之所以不惜投以巨资和精力举办此项活动,既在于他对诗词的钟爱,更在于他的爱国爱港之心.
早在中学时代,施学慨就爱好文学,尤其酷爱古诗词,后虽长期从事工商业,却不曾放弃夙愿,常于工余或商旅途中,吟诗赋词,时有佳作见诸报刊.
尤为可贵的是,他不失时机地把握住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事件,倡办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记载香港的百年沧桑和颂扬香港的美好明天,抒发爱国爱港的情怀.
在《回归诗词百首》后记中施学慨写道:.
一百五十年前,满清王朝的腐败软弱,被辱为'东亚病夫',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将宝岛割让英夷;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团结,不费干戈,收回香港;再过一百五十年,甚至千年万载,我们都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能重蹈覆辙……"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他对香港结束百年耻辱回归祖国的欢欣和慰藉,无不流露出他对伟大祖国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口13、陈嘉庚纪念胜地基本情况集美陈嘉庚纪念胜地是福建省最佳风景区之一,集美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故乡,著名的侨乡和文化教育区,已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台商投资区,是通往厦门经济特区的内陆窗口.
1913年,陈嘉庚在这里创办了集美学校,1923年定名为集美学村,目前已拥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共12所院校,1万5千名师生,体系齐全,规模宏大.
1994年,在集美学村5所高等院校的基础上,联合创办了具有国际性、综合性、现代化、开放型、多层次、多功能的集美大学.
分布在集美的参观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陈嘉庚故居、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集美学校校史展览馆、归来堂、归来园、集美鳌园、嘉庚公园,统称为陈嘉庚纪念胜地.
这些教育基地内容丰富,又具有其独特性,生动体现了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1995年11月,该基地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月,被厦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命名为首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六部门联合推荐和命名为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嘉庚先生作为一位华侨领袖,曾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作为一位实业家,曾被誉为"橡胶大王";作为一位教育家,曾被誉为"倾资兴学的实践教育家".
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陈嘉庚爱国主义思想有着现实的意义,他为振兴中华,为祖国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感召海内外无数爱国人士,捐资兴学蔚然成风;他把发展经济与发展教育并列为振兴中华的两大任务,把兴办教育作为办实业的前提,不惜耗尽全部资财办学,尊师重教,激励后人.
一、陈嘉庚纪念胜地展出内容1.
陈嘉庚先生故居:陈嘉庚先生根据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建于1918年6月,是陈嘉庚及胞弟陈敬贤回国兴学、工作、生活的地方,也称校主住宅,总面积约为400平方米.
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炸毁.
当时,陈嘉庚先生首先修复了集美学校被炸毁的校舍和村舍,该故居到了1955年才由人民政府拨款修复,1980年、1993年和1994年,集美学校委员会对故居进行了土木方面的较全面维修.
故居二楼分几个展室:陈嘉庚先生工作室、卧室、餐室、会议室、陈嘉庚先生遗物展览室及胞弟陈敬贤先生生平陈列室.
这些展室大部分以实物,直观、生动地再现了陈嘉庚先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及胞弟陈敬贤为倾资办学立下的丰功伟绩.
2.
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该馆建于1983年,位于陈嘉庚先生故居西侧,为一幢三层楼房,总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该馆较全面地展现了陈嘉庚先生一生经办实业、兴办教育、参加政治活动和回国定居等情况.
馆中展出大量的图片、文字及遗物,让人们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展馆一搂《情深乡国,经商南洋》,主要介绍陈嘉庚家世,经办实业、不谋私利及实业兴衰情况;二楼《倾资兴学,百折不挠》,介绍了陈嘉庚先生为救国兴学的情况;三楼《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介绍了陈嘉庚先生从参加、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支持祖国抗日救亡活动及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政治活动.
1993年10月,我们又对该馆展橱进行了更新,充实了内容,增加《身后哀荣,中外悼念》栏目,介绍了陈嘉庚先生弥留前后的情景.
3.
集美学校校史展览馆:该馆位于陈嘉庚先生故居一楼,共5个展室,面积为150平方米.
该馆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陈嘉庚先生创立的集美学校从1913年到1993年自开始创办、变迁到发展的概况.
4.
归来堂:遵照陈嘉庚先生的遗愿,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指示下,于1962年秋天建成.
面积为600平方米.
所谓归来,即让海外华侨归来团聚一堂,不忘故土,不忘故乡,不忘祖国.
该建筑主体是富有闽南特色的宫殿式大厅,厅堂后正中置陈嘉庚先生石雕坐像及活动照片.
厅堂两侧是护厝.
院内四周奇花异树,花开香溢,空气清新.
5.
归来园:建于1983年,该园位于归来堂正前方.
占地面积为l万余平方米.
园中正面树立重一吨、高2.
3米,优质紫铜制作的陈嘉庚先生铜像,铜像屏壁上书有毛主席赞誉陈嘉庚先生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题词.
园中到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是游客参观和学村师生、集美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6.
集美鳌园:为陈嘉庚先生于1951-1961年历时十年回国定居兴建完成的第一项工程,约耗资人民币65万元,占地近9千平方米,园中共有650幅青石雕,是闽南石文化的代表作.
现已成为一座辉煌灿烂的艺术宝库.
鳌园是集美学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建园宗旨和爱国教育思想.
鳌园由主体建筑集美解放纪念碑及陈嘉庚墓、门廊等组成.
园中容纳了古今中外博物大观,是集艺术和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基地.
该园已先后被列为厦门市、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陈嘉庚墓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鳌园自开放参观以来,集美学校委员会曾对此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更新,约耗资人民币300余万元.
其中一次较大的修复为1989-1991年,组织有关单位及人力,将园中四周290多幅水泥雕更新为青石雕,使园中的石雕更加光彩夺目.
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每每踏进鳌园这座神圣的殿堂,无不对陈嘉庚先生油然而生敬慕之情.
多少人在这里留连忘返,多少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7,嘉庚公园:为完成陈嘉庚先生遗愿,将鳌园的北面空地开辟为公园,于1992年破土动工,1994年完工,约耗资人民币1千万元,占地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
公园西北为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园中设有接待厅,建有两处大型石雕,东面为厦门市人民政府树立的"尊师重教荣誉碑",象征陈嘉庚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象征着集美校友、华侨、社会各界弘扬嘉庚精神,为厦门创办教育之城贡献力量.
为此,在碑志上刻有捐赠的单位和个人的芳名.
公园西面中央的大型人物群雕《桃李芳菲》,展示陈嘉庚先生创办教育、桃李满天下的兴旺景象.
二、陈嘉庚纪念胜地讲解材料1.
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
2.
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
3.
具有陈嘉庚建筑风格的建筑景观.
我们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有机地将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业绩、爱国兴学及典型的陈嘉庚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陈嘉庚纪念胜地讲解人员1.
以集美学校委员会宣传接待科为主负责日常的宣传接待、导游讲解,现有兼职讲解员2名.
2.
以集美学村院校组成的业余义务导游讲解员30余名.
3.
为加强讲解员队伍,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集美学校委员会已着手向市政府申报增聘专业讲解员10名.
四、陈嘉庚纪念胜地教育形式1.
现场参观讲解.
力求以原始材料为依据,热情引导,声情并茂,使听者受到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
深入院校开辟专题讲座.
我们除了日常接待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还根据交通远近,学年层次等情况,有的放矢地深入厦门各院校举办以陈嘉庚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讲座.
3.
举办"陈嘉庚纪念胜地知识讲座"培训班,以点带面,扩大再宣传.
为了让更多的了解知道陈嘉庚精神,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弘扬嘉庚精神,就必须扩大和组织一大批思想素质好、熟悉嘉庚业绩、乐于奉献的义务讲解员.
为此,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集美学村院校青年学生求知欲高,热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特点,组织他们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利用双休日为前来集美参观的游客导游,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已有30余名大学生自愿加入了这支义务导游队伍.
4.
利用校庆和各种纪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几年来,我们以"陈嘉庚在我心中"、"爱我集美,我为集美添光彩"为主题,开展书画、摄影、征文、演讲等比赛活动,从而激发青年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积极组织宣传出版刊物为了更好地宣传陈嘉庚的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几年来,我们二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了许多宣传材料和刊物,其中有《集美校友》双月刊、《爱国老人陈嘉庚生平事迹》、《集美学村》、《集美学校七十年校史》、《集美学校八十年校史》、《集美学校八十周年纪念刊》、《陈嘉庚丛书》等;从1992年起,我们还组织编写了每月一期的《集美校委会信息》,及时地向市区有关部门、院校领导及本单位各科室通报我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情况.
从1995年底开始,这份月讯已扩大发放到厦门地区被列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单位,起到了较好的信息交流作用.
另外还参与组织、协助拍摄了多部反映陈嘉庚题材的电影、电视专题片,其中有电视连续剧(侨魂》、《沧海之恋》、电视专题片《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侨乡集美》等,电影历史文献纪录片《陈嘉庚》.
以上的宣传刊物和影视专题片内容丰富,多角度、多层次,较为系统地宣传了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集美学村的发展历程和厦门特区的建设风貌,在世人面前树立了陈嘉庚这座不朽的爱国主义丰碑.
六、陈嘉庚纪念胜地教育设施1.
室内展馆:①陈嘉庚先生故居:这里以大量的遗物、实物再现了陈嘉庚及其胞弟陈敬贤先生当年倾资兴学、爱国爱乡和艰苦朴素的生活场面,这不仅对青少年一代,而且对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场所.
②集美学村校史展览馆:倾资兴学是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集中体现,他把创办教育作为经办实业的前提,身体力行,教育救国,功绩卓著,实践了他一生的最高愿望.
为此,正值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80周年校庆之际,以此为专题,开辟展馆,较全面地展示了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经历.
③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该馆在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之际,于1983年正式对外开放.
这里主要以图片和文字说明,全面介绍了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
④归来堂:是陈嘉庚先生逝世后,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修建的.
陈嘉庚先生创办教育盖了许多大厦,唯独没有给自己盖一间比较象样的别墅,就连准备为海外亲人归来有个暂时居住的归来堂也来不及完成.
体现了陈嘉庚公忠爱国,公而忘私的崇高情操.
也体现了周总理对侨务工作的重视,使陈嘉庚建"归来堂"这一遗愿得以实现.
该场所实行半开放.
2.
室外景点:①归来园:于1983年完成,与归来堂有机融为一体,主体陈嘉庚铜像与四周园林形成集游览、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室外景观.
②鳌园:是陈嘉庚建筑风格的代表作,这里的景观具有其独特性,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艺术为一炉的博物观,也是厦门地区最主要的参观和教育景点,闻名中外,是陈嘉庚先生为我们后人留下的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③嘉庚公园:该公园是遵照陈嘉庚先生的遗愿而兴建,与鳌园连为一体,将公园的娱乐性、文化性、教育性和纪念性充分展现出来.
这将对集美的旅游事业和丰富学村人民的文化生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④李林园:于1988年建成,主体为巾帼英雄李林跨马杀敌的英勇场面,展现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培育和成长起来的一代女英豪在抗日战争中舍身为国的光辉形象.
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
现已被命名为厦门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⑤集美学村(含集美大学):集美学村共有12所院校,是陈嘉庚倾资兴学的典型见证,其校舍楼群也充分体现了陈嘉庚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七、接待情况从60年代开始,集美陈嘉庚系列纪念胜地陆续向社会开放,尤其从70年代起,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00多万人次,其中,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教育群约占参观人数的1/10.
尤其是集美学村,每年学校开学的第一课,必经组织前来基地接受教育.
对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几年来,我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参与接待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邓小平、李鹏、乔石、李瑞环、李先念、彭真、胡锦涛、杨尚昆、丁关根、李岚清、钱其琛、李铁映、张震、吴邦国、任建新、罗干、倪志福、卢嘉锡、彭冲、方毅、钱伟长、杨成武等以及重要外宾,如南斯拉夫总统佐兰利利奇等等.
我们本着热情、周到、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以宣传陈嘉庚精神为宗旨,搞好宣传接待工作.
凡经我们接待的客人,无不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为此,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参观集美后留言道:"如果每天有多少人在这里听到你们的讲解,那将有多少人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为搞好宣传接待和讲解工作,我们的讲解员多次参加了厦门市举办的演讲比赛,并获好名次,为日常的讲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有感而发的讲解,认真热情的接待和服务精神常获得参观者的赞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来,我们注重基地建设,多角度、多方面、充分利用基地育人功能,积极搞好宣传接待,为弘扬嘉庚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初步成果.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和充实基地设施,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继续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陈嘉庚纪念胜地真正建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4、陈嘉庚先生书信选(致叶渊)第十五封(1923年)陈村牧林鹤龄笺注校长先生鉴:查客月某日呈上手缄,不知可收到未昨接舍弟注一书云,承先生意,往厦[大]与林君磋商,可否就厦大中选出一位任集校校长,而先生本其素学,志在经商,愿舍教育而从商业,则处理较能循序.
且极力愿帮弟义举,以为帮之商,或更益于教,云云.
故林君荐欧君可代之.
详情告之先生,先生且促舍弟函详于弟也.
弟接信后甚不以为然,即于昨午电达集通转呈云--校长、敬贤均鉴:前数易校长,皆介绍误我,足车鉴.
若轻更动,集校恐无宁日.
我兄弟又未暇兼顾,况权操学生,教育何在余绝端反对--等句,度早接收,未忍遽舍,勉负艰危,无任企盼之至!
即将理由详列于左,幸乞鉴原.
至荷,至本.
欧君无论肯否担任,其品性不唯弟绝不知,虽舍弟亦不识其一二,但凭林君就厦大中举出耳.
弟深知林君有时易忽于事,况知人之难哉.
兹且不就欧君之才性而言,但以弟素验诸教育家而论,第一首要在学友多兼能虚怀善用人.
欧君青年居外国七年,返来便[任]职厦大,逐天担任几点钟之教授,如何安逸清心.
未经重事,何能深知其责任心之度数.
至其相知学友,除留学生外,更不足道.
国内既乏相当学友,所识引者,不出其乡县有限人物.
若勉强招来,或稍徇私情,则许时将如何打算.
不宁唯是,而其相知者为留学生,如他更引为帮助,薪水当各在二百元之上.
我能从之否以本校之规模,任校长者,至少要有同志及深相知者十多人共相助理.
否则,何从下手.
试讲欧君囊里何人,若论乡才,本校曾受蔡君(指蔡瑄,前曾在集校任教,缺责任感)之赐矣.
今日欧君才毅能否胜任本校(校长),弟全不知,故未敢赞成.
设有才毅,亦当留副林君,较为紧要.
盖厦大需才更甚于本校.
或者为赵魏老则优亦未可知.
现本校教职员百多名,不论校长更动何人,势必去其大半.
设勉留数月,其志已离,何裨事实.
欧君设有才毅,若毕业已久,历事已多,或较易对付办法(意谓较易对付困难之事>,而乃甫脱学生,初回梓里,要负此重任,虽不惜美帛学制,弟恐与我所愿诸多抵触,不唯进步无望,尚恐阻抑我之锐志也.
可不慎哉!
据舍弟函云,先生屡告林君云,志在经商而不在教育.
又对舍弟言,性急善怒,不合办教育,云云.
故舍弟与林君磋商,有提起欧君之事,而以先生从商,可大益于弟之营业经济.
同是义务,曷若从其所好,则办事较有兴趣.
等情.
然凡事贵取确实与利害及熟(孰)长熟(孰)短,稍局外人安能详其底细.
兹请以敝营业为先生详之:以现下论,只此三件,则(即)种植胶树,经营生胶厂,售配美欧与新营之橡皮制造厂已耳.
治理胶园,不唯未合先生,且亦非先生所愿.
生胶厂之营业规模虽不小,然经理一二人已足,现有小儿(指济民)与小女婿(指李光前)任事,无须他求.
唯制造品厂为弟亲理,现方在试验与建设,成败尚未敢知,决非他人可负此职责.
盖他人只可负其成,而不合负其败.
若弟自断自行,成则固愿,败则独负,无他人之咎.
稍一牺牲,损失万数,置一机具,费资数万.
此等事岂他人可能代乎!
其他用人,分行在在创举,得失参差.
如分行上海,日兑不上百数十元,逐月损失近千元.
其他多埠分行(意谓其他许多商埠分行),亦多利不及费.
此等不明之责,若雇人者,可去之咎,毋庸待言.
兹我不宁从此截止,不敢言战,尚再求之.
广州、西贡、逞罗、印度等处,唯稍事慎重,先精细调查,然后敢分设行店.
至于厂内任事之人,无日不讨论研究、督责,或至厉声气(亦)所难免.
仆仆迄兹,几历十月.
出品之鞋,日不外千余双,尚销不去,而成绩又多缺点(意谓缺点多于成绩).
其他汽车轮,上海人力车轮、玩具、雨衣、洋帽、孔明车(脚踏车,即自行车)轮,种种俱在试验中.
成败未有把握,大约再历五、七个月,或者略知大概.
就使成效,现厂狭小,不足有为;再营新厂,非一、二年不足为功.
此为制(造)厂内容之情形.
至于外埠分行,若我祖国销胶品尚属幼稚时代,弟愚不知,误认上海如何广销,适兹始觉尚未、尚未.
唯人力车轮全国每天可销五、七百对,汽车轮二、三百个.
至于鞋料所销甚微,不足齿数.
如以人力车与汽车轮而言,已为先辈占优胜,我厂就造成效,亦当用许多财力、心神与之竞争.
未知再历若多年月,乃得与之鼎足,而所利亦属有限.
此对于祖国发展之详细情形.
就以上而观,先生虽欲致力惠助此也,大非两三年内之事,了无疑义.
若银行业则甚合先生之有为,无如弟乏此财力可以创办.
然南洋虽有数家号日银行,在外国(银)行视之.
不值一文钱,另设一种法律对待(即限制之意).
弟曾面告矣.
先生与弟情同骨肉,且立意不空生此乱世,志切为国家社会效力.
知弟可引为同志,故凡弟所创之业,乐与其成,而犹以实业为怀.
弟非不表同情,唯凡事须先审轻重,否则,英雄失用武,何裨事实,爰将弟在洋之事业,现下不合先生发展之处者如此.
而集校之需人办理应倚先生者又如此,则教与商均为社会服役,为爱国任责.
如措施倒置,不唯无益,其误处更不堪胜言也.
不宁唯是,敢再破格为知己告之.
若住本埠练习与弟共事,另特别优待则不可,若同诸伴指挥督促,或有时言责,虽先生能虚怀忍受,而弟已先不自安.
此绝对之不可也.
若改住分行以兑制品言,目下初事推销,注重门市,如取鞋以供买客,有未合意之处,顾一双鞋未成,有十换八换者.
先生不唯不可任是役,且定不耐是务.
在先生意以为居上海分行,可任总批发,日能售"成宗"("成宗"闽南言,即整批之意)之货于各埠,或店户之主持(意谓不任总批发,或出面主持店务),然此问题决非近年之能实现,至速须迟二三年.
又当此间研究(有)成绩,物美价廉,信用贴著,顾客欣迎,许时(是时)无难化店前零售而成为大宗货总批发.
那时先生欲效力于商业,弟定赞成而决不专请致力于教育.
唯目下大非其时耳.
美国汽车大王(指福特)有言日:"对于将来不作无谓之畏惧,对于过去不作无谓之敬重.
畏将来失败,无理由可言,则必减其活动力.
失败者,重新审慎作事之机会.
正当之失败,无可羞耻,畏惧失败,转可羞耻.
过去之可以有用者,以其可以为进步之指针也.
"窃读以上之言,大可为吾人感激,生无限之毅力.
集美学校经先生手造三年,对于经验把握大非一新留洋之毕(业)生可望肩(项)背.
如先生委而弃之,接理人其才德果能如先生者,亦当容他再学锦此年限,方得获相当之成绩.
况继任未必其人,不幸如仍得前年返去之校长(指池宗墨)之人物,弟既不能如前居家求贤,舍弟正养疴不宜多干校事,试讲许时将如何,势必缩小规模,求退阻进,其贻误为何如耶先生自身亦恐未必有利.
何以言之与弟共事商业,则如上言之非时;欲借他人之发展,以贡献于社会之义务,未必相知如我两人.
岂不一举两失,彼此俱受不利.
否则,更动校长之事,为弟所惯营,虽三年前冒教育界之讥刺,尚不怕人言,对于厦大甫来之校长(指邓革英),毅然辞退.
许时先生亦曾苦口谏阻,而弟不顾(而)自断.
蔡君注为(谓)弟自信力太猛,然世所云,知人明,知己暗.
弟之不明不暗,但知为人有道德毅力,便是世界上最第一难得之奇才,亲之信之;反是,则离之绝之.
信力何伤于猛乎!
先生自以为性急不合办教育,外人亦以为过刚.
若以弟之意,仍(宁)当刚而败,不可以柔而胜.
况年壮之性刚,历事多,经验久,必能转刚为和.
窃度先生此后将处和之时代,了无疑义.
幸乞鉴原,并将此信为舍弟一阅.
荷荷.
此请大安弟陈嘉庚手上民国十二年六月三日注一:舍弟:指先生胞弟敬贤.
他积极襄助先生创办集美学校.
1916年10月,奉先生之命筹办师范和中学,特到江浙等省考察教育,物色校长、教员.
并亲自督建校舍,使师范、中学两部得于1918年春开学.
后因积劳成疾,离校休养.
1936年病逝于杭州.
注二:欧君:指欧元怀,福建莆田人.
留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厦大教授.
1924年厦大发生风潮,欧与传式说等教授率一部分学生在上海成立大厦大学.
注三:赵魏老则优: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四:蔡君,指蔡元培……15、李光前传(连载7)李远荣第七章政治远见丹心报国李光前不单是一个生意人,他还是一个关心社会、关心祖国、关心民族、关心一切的人.
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祖国.
祖国若是政治安定,经济较好,他就高兴;祖国若不安宁,他就烦恼.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日本显露出侵略中国的野心,中国政府不能再容忍日军的暴行,正式宣布抗战到底,全国同胞团结一致,反击日本侵略的野心,一时得到全国军民衷情的拥护,民情沸腾,军心激昂,到处声讨日军侵略的罪行,"救国抗日"的口号声震彻云霄!
当年海外千千万万的侨胞也纷纷响应,不分男女老少,燃起救国抗日的火炬,积极组织"南侨筹赈总会".
首先在新加坡召开大会,由侨领陈嘉庚和李振殿等主持会议,会后发函通知海外各地侨社,立即展开"抗日救国"神圣艰巨的工作任务,李光前先生是最得力的干部.
为人耿直、公忠爱国的李光前,义不容辞,不落人后,挺身而出负责联络侨胞的工作,他平日待人恳切,利用与工商关系的影响力,促请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唤醒侨界为苦难的祖国争生存,尽侨民的一份心力.
1937年10月间,"马新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筹赈会)成立之后,李光前率先认捐了十万元.
是当时捐款额最大的.
因此而带动募捐工作普遍的推行,由学校到学生、由个人到侨团、由农工到殷商巨贾,以及小贩、三轮车夫、劳苦的码头工人等,均纷纷捐献.
甚至有义卖、义唱、义演,或沿街卖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此种"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令人深深的感动.
李光前担任董事主席的《南洋商报》,每天及时地报道战情,颂扬抗日军民的爱国精神,控诉敌寇的罪行,宣传抗战到底,救亡至上.
由于它版面多,发行量大,在新马乃至东南亚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939年,李光前首次出任新加坡华侨总商会会长.
在他的领导下,这个新马华侨社会最有影响的社团空前团结,配合着领导南洋抗日救亡运动的"南洋总会"的各项工作,在筹集赈款、抵制日货、组织抗日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马沦陷之后,在他滞留美国期间,不顾自己的产业化为灰烬,还积极地协助盟军培训军政人员,参加国际红十字会工作,组织旅美华人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根据掌握抗战经费的财政当局统计,每月开支达七千多万元的国币,而"南侨筹赈总会"每月汇回国内的捐款达二千多万元,几乎占抗战经费的三分之一.
如果加上每年侨汇三亿多元计算,华侨对于抗战经费的负担约占二分之一.
还有当年返国参加抗战的青年,也达一万多人,且大多是技术人员.
八年的抗战,华侨输财出力,而赢得抗战胜利,光复台湾.
因此,李光前对于八年抗战所负的任务,其丹心报国的精神,功不可没.
主张各民族和睦相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马华人社会中,李光前关心当地的政治,认同于当地国家,主张取消帮派,实现华人社会的团结,和其他民族一起,投入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
半个世纪的历史证明,这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的思想观点和实际行动都是正确的.
其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对于新马华人社会乃至新马的独立国家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的1945年6月间,李光前就在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表了《未来的马来亚》一文,提倡新马华人和马来亚人共同努力创建马来联邦国.
他引用史家的研究成果说:"中国人在吉兰丹的历史已有700年,马六甲的墓石证明15世纪以来中国人就在马六甲居住.
大家都承认,中国的移民是守法、勤勉的,他们素好和平,和国内并无政治上的联系,对故国也没有负担什么义务.
说中国移民在这里有政治的或领土的野心是毫无根据的.
"马来亚的开发"是中国人的汗和血、劳苦和生命换来的.
……马来亚各民族间的和谐实际上是一贯存在着的.
"他还回忆了自己从小就和马来人童伴一起游玩、读书,后来也一道工作,并说:"我是喜欢并赞美马来人的.
"他还说:"马来亚的经济领域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它的发达不会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他主张,所有马来人居住的地方,包括荷属印尼和婆罗洲都可以组成更大的东南亚联邦.
战后不久,李光前再次被选为新加坡华侨总商会会长.
他一再向华人社会呼吁:"希望侨居在南洋的华侨,一心一意地参加当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建设工作,谋求地方事业之发展,增进人类福利.
"他还明确指出:"离开国家遥远的华侨,去专谈国内政治的行动于事无补,还会引起华侨的分裂,使华侨的地位低落.
此为吾人所应深为警觉的.
"他主张,"华侨应与各族人民亲仁睦邻,和好共处,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大同文化道德,辅导文化水准低落的民族,四海一家,就能在创建东南亚联邦国当中发挥巨大作用".
(以上引文均参见《光华日报》1948年2月23日)1947年,中国国民党政府要马来亚华侨选举国民大会代表及立法委员,李光前当即反对,认为这一措施不妥当.
他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的身份公开发表谈话说:华人在新、马居住,不应该一面要参与当地政治活动,同时又要参与中国的政治活动.
他认为华人应一心一意参加当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建设工作,谋求地方事业发展,增进人类福利.
李光前的这些思想言论,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关于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政策是相一致的.
正因如此,当战后初期英殖民政府推行马来亚联合邦计划,将新马强行分开,对华侨申请公民权和参与政治实施诸多限制时,李光前奔走新马各地,联络各地侨团和各民族、各阶层的反宪制人士,采取全马总休业的方式进行抗争.
新加坡《南侨日报》对李光前领导的这场斗争,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符合时代潮流.
李光前很爱国,有正义感,待人热忱,为侨民利益服务精神使人感佩至深,这里有两件事,令人难以忘怀:第一件事是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全面内战,陈嘉庚先生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特电杜鲁门要求美国撤退驻华军队,停止对国民党政府一切援助,因而受到国民党方面的百般攻击,引发了一场"反陈"和"拥陈"的轩然大波.
为了加强民主党派的舆论阵地,陈嘉庚先生创办《南侨日报》,其宗旨是反对美蒋,迎接新中国.
当时,募集股本不容易,陈嘉庚拿出十一万元,李光前慨然捐出一万五千元叻币,在工商界影响很大.
《南侨日报》当时被视为"民主堡垒",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均有题词.
第二件事是战后荷兰殖民主义者在印尼惨杀华侨并夺船劫货,封锁贸易,新加坡华侨界为此曾掀起激烈的抗荷斗争.
李光前十分同情,多次陪同侨领张楚琨先生到英国当局的船务局,向荷兰殖民者抗议并提出讨回被劫船货的要求.
李光前英语讲得很好,善于交涉斡旋.
被扣留的船货释放了,荷兰殖民当局终以道歉赔偿而告终.
李光前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他"各民族携手前进"的政治思想,他举办慈善公益事业,华族、马来族等一视同仁.
当新马提倡学习马来语时,他已七十岁的高龄,仍收听广播,聘请老师,力学不倦;1967年,当他得知自己当选为中华总商会第三十四届名誉会长时,不顾老友的一再挽留,坚决请辞,可是他却要求总商会修改章程,坚决废除帮派.
他说:"今天大家都是新加坡人,何分彼此,为什么还要有区域观念"李光前的政治远见及言行是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卓越贡献.
坚持中华文化传统对于坚持中华文化的传统,李光前不仅把它当作为道德体系来理解和实践,而且把它提到政治的高度,作为社会的需要,从言论到行动加以捍卫和宣扬.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马华人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华人社会都受到同样的压力和排挤,这就是对华文教育的限制和剥夺.
维护华文学校的存在争取华语华文的合法地位成了华人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
早在1946年,李光前就在一次接见记者的谈话中陈述了关于民族和文化的系统观点.
他说:"一个国家是可以由各种民族联合组成的.
几个文化系统不同的民族组成一个政体,是很平常的事.
文化系统和政治组织并不一定要符合,比如瑞士是一个国家,但是包括了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三种文化系统.
有些瑞士人只懂得一种或两种语言文字,但是并不妨碍组织瑞士这个国家的政体.
"所以,要强迫一个文化系统的人民来接受另一个文化系统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
就人类史来看,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例子.
文化只能交流、互换,强迫接受只能引起反感.
"华侨居住在殖民地,如果硬叫他们放弃中国文化传统,那么请问要他们去接受什么这里是不是有一个东西叫做马来亚本体文化的是不是英文学校所施行的教育就可称为一种本体文化呢好多反科学、反常识的设施,如果按照科学的眼光来看,是会令人莫名其妙的.
"(见《星洲日报》1946年10月2日)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一面反对当局对华文教育的限制,一面为发展华文教育和文化设施全力以赴.
1946年,新加坡福建会馆创办光华学校,他捐助了主要经费;马来亚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华校,成立华侨复校辅导委员会,他应邀出任主席,捐款多起.
11949年,马来亚大学在新加坡创办时,他认捐二十五万元,1951年又捐资二十五万元建造图书馆,同时提出建议,优先购置包括华文、马来文、印度文的图书,为发展东方文化服务.
1953年,华侨社会集资创办南洋大学,他认捐了全部捐款的十分之一,一次交付一百万元,后来又多次捐资以设立奖学金及购置教学设备.
1957年,他倡议把莱佛士图书馆扩建为国家图书馆,认捐各方捐款的十分之一,一次兑现三十七万元.
五十年代期间,他还将南益公司在泰国、香港收益拨出赞助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纪念堂和南安梅山学村的各项建设,前后捐资不下千万元.
此外,他还赞助出版英国教授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巨著的出版,经常赞助南洋学会的研究、出版经费.
对于新加坡两家最有影响的学校--新加坡华侨中学和新加坡大学,李光前付出的心血就更多了.
新加坡华侨中学是1918年由陈嘉庚先生发起筹办的,原称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
直到五十年代前期,他一直是新马影响最大、学历最高的学校.
陈嘉庚公司收盘后,从1934年起,李光前接任该校董事长,并且一直延续了二十一年之久.
这期间他不但多次捐巨款建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以及供应经常性的学校经费,而且每当"华中"碰到障碍的,时候,他都挺身而出,努力予以排解,被"华中"的师生誉为可敬可爱的"保姆".
1950年政府要查封"华中",1951年联邦政府要求青年学生登记入伍接受军训,1954年5月13日,又酿成了流血事件……作为"华中"董事长的李光前,他总是千方百计与政府当局斡旋,同时也苦口婆心地说服学生顾全大局以学业为重,使"华中"能够克服每、次危机.
新加坡著名作家,记者石君小姐曾亲眼看到"华中"学潮,她在《光辉的典范》一文写道:李光前先生,我曾亲眼看过一次.
那是在新加坡发生学潮的时候,我那时读小学,也很想参加学潮,可是给妈妈拉了回去.
但我不肯走,就躲在华侨中学的篱笆那边,看看情况怎样.
我看到那些大哥哥手拉着手,把华侨中学的礼堂围了一圈;所有的女同学都在华侨中学礼堂的上面,高声唱着《团结就是力量》这支很激动人心的歌曲.
下面的男同学任凭警察用棍子、石头怎么打,他们也不散开.
我当时哭了.
就在这时,李光前先生来了.
因为没有办法劝学生离开,他来之后,先站在台上,好久好久都讲不出话来.
后来,他终于讲了,讲了华语,讲些英语,也讲了几句马来语.
他劝那些学生们离开.
他说:"孩子们,你们散吧,事情总要解决的,不过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别的办法,你们的爸爸妈妈很焦急,等着你们回去.
"然后,他就哭了.
不久,他又跟那些警察说:"兄弟们,孩子们都是无辜的,你们也有儿女,对不对请你们放过这群学生吧.
"到底有没有放过这些学生呢,没有.
我们那些哥哥姐姐都被催泪弹、警棍、石头驱散,然后,就像潘老师刚才说的,他们转移阵地,转到中正中学去.
这就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到李光前先生.
在我的经历中,我会见过很多人,有的人见了多少次,过后就记不起来了.
可是像李光前这样伟大的成功的人物形象,虽似惊鸿一瞥,在我的心中,却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李光前的挚友、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也在《光前先生的为人处事》一文中,写了学潮等事:光前先生是个常常读书的人,有个时期他很喜欢读《老子》.
他常提起一句话:"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这是老子讲的一句话,光前先生最喜欢.
光前先生平时对社会、对各方面的所作所为,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他历来都是为人,而自己更富有了,历来都是予人,自己反而积蓄更多.
因此,我想起光前先生的岳父陈嘉庚先生也讲了一句话:"金钱如肥料,宜施不宜积.
积则愈积而愈流毒,施则无施而不繁荣.
"这句话是我所亲闻而时时默记在心的.
嘉庚先生的所谓"积",也就是老子讲的这个"积"字,意思是说,对钱财不要积下,要散出去.
好比一个人心里头有什么郁积,有时也要散散,所以我们常说要"散散心",人就比较快活,道理是一样的.
光前先生非常俭朴,他的生活很节俭,从不随便花钱.
从他的外表,没有人能看出他是一个事业上有这么大成就的人.
如,他手上带的手表,一直都是只很老的表,到了晚年才换了一只新表,.
这只表在国外是很多人都可以有的.
光前先生对教育最重视.
当然,他所做的以华人教育最多.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这些地方的华人教育,与光前先生都是有关系的,不是他出过钱,就是他创办的.
不仅如此,新加坡第一所印度中学的校舍,也是光前先生捐建的;马来西亚的第一所回教学院在创办时,也是光前先生慷慨解囊的,可见,他这个人是一视同仁的.
五十年代,新加坡华校学潮汹涌,一些学生为争取独立,反对殖民地政府强迫服兵役,闹很很厉害.
记得有一回,新加坡总督与当时的首席部长,在总督府召集华校董事开会,光前先生和我都去了.
当时,闹学潮的学生正集中在中正中学,外头传说要用自来水冲进去,暴力镇压的事随时可能发生,弄得很严重.
突然,总督宣布要封闭中正中学.
光前先生一听就站起来.
他说很多过去华校对当地贡献的事以及华校是怎样办起来的种种情况.
他说,假如政府一定要关闭中正中学,那么我所主持的华侨中学也同时都要关掉.
他讲得声泪俱下!
那时,我们要出来了.
突然总督在部长耳边说几句话,部长就告诉大家暂时休息十分钟,等下再谈.
他跟总督就进去了,一下子又出来,说刚才说要封闭中正中学的事,现在取消,会才又开下去.
这件事,可以看出光前先生关心华校、关心学生到了何等程度!
他对社会、对国家出了什么事情,常常感到这与自己是休戚相关的,应该存亡与共,所以他才表现得那么愤慨.
那时,我写了一首小诗,叫《芭蕉》,收入一九七o年我的集子里,从来没告诉人家我那《芭蕉》是讲什么事情,也没有告诉李光前先生.
我今天写了,顺便拿给大家看看.
诗如下:"如火骄阳每苦侵,锁香庭院昼沉沉,芭蕉攘臂无人见,暗替千花展绿荫.
"诗的第一句"如火骄阳",是影射当时的殖民地政府;第二句"锁香庭院"是讲这些学生集中在华中、中正这两所中学里,"香"代表华文教育,因学生与外头隔绝了,所以叫"锁".
"芭蕉"寓指光前先生,"千花"指学生,他们都在光前先生的爱抚和保护之下.
五十年代初期,福建会馆办一个"光华学校",它本称"光前学校",是福建会馆为了表彰光前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曾与光前先生讲过.
光前说,这事切切不可,他办教育没有这个意思,该做的事做了就好,不应该这样客气.
当时大家都不把它当真,还是把学校命名为光前学校,叫我写牌子不久就挂起来了.
有一天,南益公司一职员路过看见,回去谈起被光前先生听到.
光前叫人去看,果然如此,便特地叫人把"前"字拿下,这时大家才知道,光前先生以前讲的不是客气话,他做人确实是这样的.
他从不为名,而是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应该做,做得到,他没有不做的.
所以,福建会馆商量之后,改为光华学校,又让我写.
六十年代初期,有个礼拜天,我到怡和轩吃中饭.
那时,怡和轩向来中午都吃地瓜稀饭.
好几个朋友都在.
光前先生来了,也和大家一块吃,吃完后再邀我到房间里聊天.
那天,我只晓得他到中央医院去捐血,回来在怡和轩稍作休息,所以和大家一道吃饭.
后来我才晓得,那天还是他七十岁的生日,家里有些亲戚还要应酬,他说何必来这些俗礼,所以他跑出来,而且是去捐血.
你看,光前先生做人就是这样子,他不愿意这种应酬,只做慈善的事,只做好事.
1959年新加坡独立之后,原马来亚大学分出新加坡大学.
由于李光前历来对新加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他的卓越才学和崇高品德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影响,该校理事会和评议会一致推荐他为首任校长,这是他平生的最高荣誉.
对于荣誉他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在就职典礼的演讲词时,他一开始就说这次被委任"实属意外",因为自己"既不是学者,也不是政治家,只是一名普通公民而已.
这应该是为了配合当前东南亚的情势,让大学与民众之间有更密切的联系.
"他还引用古罗马的哲学家西塞罗的话说:"我们对国家的最好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为他教育青年.
现在本人愿向新加坡的青年们保证,本人及大学里的每一位教职员,都愿以新加坡公民的资格为大学服务,同大学友好切磋,分头努力来实现预期的愿望.
"可见,他永远以平民百姓自居,把出任校长理解为联系民众的社会需要,把办好大学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新加坡大学是面向全国、面向东南亚的最高学府,和以前所办的华文学校自是不同.
光前在接受委任之后,适应着新的要求,他的教育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就职典礼的演讲词里,他还把教育文化工作和民族团结的大计紧密联系起来,他提出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应该使多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思想.
他说:"欲求各民族的团结,最好的途径莫如加以进步的思想,由教育文化着手,使各民族融化凝合为一体,去异存同,不分彼此.
大学不是使人引以为荣的工具,也不能限于传授技能,而应该使青年提高精神,树立责任,发挥自由意志与上进精神,追求真理、获得智慧、豁然贯通.
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常因互相猜忌和恐惧而生冲突,如能致力于学术的探讨,以现代科学的卓越成就而善意合作,诚不难去除障碍,解决纷争,其他难题亦可迎刃而解.
"(见《南洋商报》1962年6月13日)在担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的四年间,李光前"全力克尽职责,不久就受到全校人士的爱戴.
上至副校长、下至学生,无不觉得他和善可亲.
每一个人都可以向他倾诉困难,并向他寻求解决办法.
""管理大学对他是轻而易举的好事.
他能够在同他一起工作者中选用最好人才,而他的丰富社会经验,供给予我们智慧的宝库,以备我们在必要时去取用.
"这是林国安教授代表新加坡大学授予李光前文学博士学位时的讲话.
他还说,"有些人的个人成功史,亦即我国历史的一部份,李光前就是这种人物之一.
"(见《南洋商报》1965年11月27日)鉴于李光前对新马大学教育的贡献,马来亚大学于1958年授予他法学博士的荣誉学位.
从他对于政治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远见卓识来看,从他在发展企业和组织社会工作的雄才大略来看,这两个荣誉学位对他来说都是受之无愧的.
16、思海杨宇华静坐在礁石上听潮,情感如海潮奔涌…海风拥抱海浪猛烈冲击海岸的巨礁,岩礁把海浪粉碎成泡沫.
那扑向沙滩的海浪,留下斑澜的海贝,无力地滑出海滩.
海,你是我的诗,我的情.
你的展现是我无数次痴迷的幻想,幼稚的构思和澎湃激情.
黑色的巨礁记录你耐性的蓄蕴和热烈的冲刺:沟沟坑坑,碎裂离析……巨浪卷起你热泪潸潸的希冀,归来又是被粉碎的你,而你从未疲惫过.
你永远是豪放浪荡,豪歌长啸.
你抹平沙滩上的伤痕,抚平一切痛苦的记忆.
于是,我懂得了贝壳上无字的诗句:勇敢能打破凝止的一切.
17、轻轻掠过(诗二首)华晓春逼近走来吧,用一地碎银的鞋尖云雾在深处蠕动在雪花纷扬的某个地方我看见了狐狸的红色尾巴迅速晃动帷幔四落,旷野中什么在里头做着什么或者沿池水荡漾的方向作一些回环返复弦,断给一叶叶舟听黎明时分风平浪静你就是那句锐利的声音了骤然斑驳呵,月光从一些凋零的玉兰花后面隔着篱笆密密疏疏,走来吧红胸鸟我们之间,有一只红胸鸟肩膀,彼此盛开了一爪花朵旧年的琴案搬出雪白的蜻蜓上下点水对面,是深厚的墙掠过了一次凝望,椅子剧烈旋转从瓷器里谁听见破碎的门环而水,打翻了深厚的呼吸象脚印,这一前一后的飞翔空中的稻子云里的菜花红胸鸟呵,你这连根拔起的速度风中沾满泥浆锐利的根18、青春岁月王小林有很多梦都一一失落了有很多可能都没来得及实现岁月就已经走得太远在疑惑迷惘中不停飘泊哪里是青春驻足的地方孤独的时候喜欢看天喜欢看海喜欢在涌动的波涛上预测未来自以为写了很多很美的诗句到头来还是难免留下叹息什么才能与生命永在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人最看不清的就在这里人生最要紧的那几步往往走得太快太急19、登集美大学综合楼陈学新杏林湾畔莽苍苍,集美黉宫气轩昂.
顶台高阁冲霄汉,空栏楼道迎霞光.
浔江波涌千帆发,鹭岛人歌百业张.
呼应南薰楼学子,诚毅精神创辉煌.
20、舫山碑宛散记蔡鹤影在一所普通中学的校园里有一座园林式的碑苑,实属全国罕见,这就是福建省同安第二中学的"舫山稗苑".
它藏在菁菁校园深处,清纯、宁静、古朴、淡雅,若与名山大川、名利古寺相比,则如一片绿叶,一滴水珠儿.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碑苑没有名气,却有灵气,仙人、蛟龙难以得见,文人墨客的真迹却显灵于琅琅的书声之中.
它荟萃了27省市及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书法大家的墨宝于一苑,勒刻楷行草书隶篆墨迹于山石,风格各异,纷呈异彩,美不胜收,实为同安马巷一道新的风景线.
碑苑原是同安二中一块空地,恍若一夜之间拔地而起,披展着诱人的风采.
碑苑是开放式的,驻足凝望,一对石狮雄踞在大门两侧,一堵双龙戏珠的照墙矗立于大门正中,照墙正面是金光闪闪的"舫山碑苑"四个大字,笔酣墨畅,古朴端方,乃市文联主席谢澄光先生手书.
镂空的墙根一带是红绿相间的色草缀成的校训"诚勤毅敏"四字,在阳光照耀下迷离幻象,分外妖娆.
照墙背面镌刻着《星辉的恩泽》全文,字里行间凝聚着三千多位师生对陈嘉庚先生的深情,不禁令人思绪万千,忍不住回想起嘉庚先生创建同安二中的艰辛.
1945年8月,嘉庚先生应马巷父老的请求,创办了"集美中学马巷校舍",后改名私立舫山中学.
沧海桑田,历经半个世纪,始为今名.
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精神,就象天上的星星,光辉永照寰宇.
凝视碑文,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举步入园,园中全是花岗岩石板材铺就的幽径,石阶、石椅、石径微尘不染,梅兰并开,芳香馥鼻,绿草翠竹,清淡爽心.
碑苑正中央是个设计新颖的圆形花坛,一个大圆套着四个小圆,小圆镶在大圆周边,形状颇似一朵怒放的梅花,使人耳目一新.
大圆上面绿草如茵,正中拱着一株常年盛开的三角梅,微风拂来,清香阵阵,丽日当空,嫣红如霞.
四个小圆均由石板材砌成,犹如靠背沙发椅,手触摸之,光滑如缎,有一种家的温馨涌上心胸.
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斜照时分,莘莘学子便三五成群来到园中,或读书,或赏花,或赏墨迹,或谈理想……真可谓"莫道碑园天地小,读书闲憩总宜人".
花坛的后面,是一座二层飞檐的四角亭,琉璃瓦熠熠生辉,富丽堂皇,乃新加坡乡贤陈光别先生捐资兴建,为纪念其夫人秀莲女士,名之为"秀莲亭".
亭的左右回廊互相衔接,延伸成一个马蹄形的走廊,廊中陈列了当代海内外名人书家墨迹石刻上百幅.
这些碑刻,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颇有益处,也是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教材.
正如林懋义先生所撰碑刻《序言》中所说:"这些内容健康、多姿多彩的书法,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人们美的品尝、美的熏陶,是继承并弘扬祖国精神文明,也是具体而生动的爱国教育.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兰树蕙,流芳百代!
"侧身右拐,沿石阶拾级而上,便走进了碑苑的回廊,仿佛置身于文人墨客创造的文化氛围之中,你尽可以游目骋怀,不必顾及身后的人间烟火;你尽可以与他们促膝交谈,不必理睬尘世的喧嚣繁华.
回廊里除了文人墨客的真迹石刻之外,别无任何点缀之物,你只需细细品尝,慢慢读来,让心在茫茫时空里遨游,一股中华民族瑰丽文化的灵气便激荡胸间,眼前的墨宝石刻恍惚若眩,只觉得文辞隽永潇洒,笔法健峭俊逸,气魄豪迈雄壮,堪为当世之瑰宝!
能赏得如此难得之墨宝,全仰谢澄光、林懋义、周云石、陈美祥诸先生的鼎力支持,要感谢对教育事业怀揣赤诚之心,对祖国花朵胸有眷眷之情,在百忙之中拨冗赐墨的海内外名人书家,他们是:中国书协代主席沈鹏、中国文联副主席尹瘦石、西冷印社百岁老人钱君匋和刘艺、陆石、权希军,作家陈伯吹、刘绍棠,原省长胡平以及将军书法家石一辰、魏伯良、康成元等.
同安诗人朱振仲先生为碑苑落成喜赋诗二首:"弘扬国粹千秋业,开辟碑园一代贤.
翰墨香人人尽醉,舫山添彩更新妍.
""书界名家数上流,风骚独领各千秋.
龙翔凤舞飞神韵,满目琳琅不胜收.
"可不是吗(7凭借同安二中简陋的条件,修建一座园林几属不易,喜得海内外名人书家墨宝更是难得,文人墨客对此称道颂扬尤为可贵.
可见,其追求之执着,其赋意之深远!
美哉,幸哉,舫山碑苑!
漫步回廊,来到"秀莲亭",驻足定神,游目回顾,倏忽一阵神清气爽,园内花草又分外热烈,岂不有了无我的境界原来,园中寥无人影,绿草茵茵,红花艳艳,翠竹掩映,宛然一个仙人游玩的世界.
足下便是一座假山,山石镂刻"居智"二字,古相典雅,疑为古迹.
园中亦收集残碑两块,一为"创建马巷后智学校碑记",记载了叶飞将军率我地下党在该校活动的史迹,述及了《小城春秋》作者高云览先生曾在此就教的经历,亦记录了1939年9月侵华日寇的飞机投掷三枚炸弹,把美丽校园夷为平地的事实;一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该碑1940年7月7日由马巷各界人士敬立.
残碑之旁,立有"不忘国耻"斗书一方,此乃学校教育学生的德育之基地.
"沉钩历史识英雄,重立丰碑壮苑容,先烈回眸堪慰笑,犹教后辈学遗风.
"由右侧入回廊,漫步浏览百余幅名人书家真迹石刻,再由左侧圆形拱门缓步走出,真如火热天洗一次冷水浴,舒服顺畅自不必说,便是你恐怕也要把一切铜臭与权益都抛到九霄云外了,那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
回眸凝望,圆形拱门的门楣上镌刻着"墨缘"二字,书香气息浓郁;门前矗立"书圣"王羲之塑像,塑像背后的墙上嵌着王羲之《兰亭序>碑刻,二者相映成趣,铸造了碑苑之书魂,让人真正领略了汉文化之源远流长,"似兰之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久久注目这位神态悠悠的书法家,你会觉得那人头中分明藏着一颗充满灵气的大脑,甚至还会感觉到那翰墨味很浓的思绪正在点字泼墨,或许那就是他成为"书圣"的缘由吧,难道你不觉得这就是碑苑的灵魂之所在吗步出碑苑,再次站在照墙之前,"舫山碑苑"四个大字印进了脑海之中,欣喜与期望之情如汹涌的潮水一样盈溢胸膛,一切的物欲横流如过眼烟云,顷刻化为乌有.
我真想对大家说:这里有座"舫山碑苑".
是为记.
一九九七年五月一日21、海恋雨玫海,你那样徐徐地律动着,你那样粼粼地荡漾着,莫非你已知道:我来了,不远千里地赴你的邀约来了所有的疲惫与烦闷都奔向了终点,许多的迷惘与困惑这一瞬间全已明了.
所有的泪水一齐无声地启程,面对你湛蓝的明眸,我无言无语.
海,与你对视,与你静静地、深深地对视,是我等待一世的梦幺了.
你定然明察这一个朝圣者此刻胸中翻卷的波涛,你定然尽览我漫漫浮生起落嚣动的心潮,海.
而我,情愿闭上眼睛,与你对视,在你粼粼的波光中去回眸波澜起伏的历史风云,去历览千古的兴衰与沧桑.
哦,海,我一次次,喃喃地把你呼唤,从梦里一直到梦外.
你曾是我漫漫旅途中忠贞不二的牵引,多少次我无助地陷于黑暗的沼泽中,是你的明眸给了我追寻光明的力量.
你曾是我千山万壑前始终如一的召唤,多少次我力尽而仆,是你的潮音温柔地流过我的梦中,唤我醒来,引我上路.
我曾是波光中高飞入云的海燕,风里浪里追寻你轻舒的笑靥,数百年来为你欢唱着那支古老的歌谣.
我曾是辽阔沙滩上那只小小的贝壳.
于洪荒的角落里,静静地倾听着你的心音,在银色的月光下悄然淌下一滴滴清泪……--海,我一次次深情地呼唤你,从前生到今生.
潮音如乐,天籁一般,从辽远的天穹下漫到我的脚下,我的胸前,我的颈脖,我的发际.
让我睡去,沉沉地睡在你的怀抱里,海,我生生世世的恋人……口22、河西女蔡永哲1995年4月,余有甘肃河西之行,时值暮春,见桃蕾未绽,而在社会主义开发建设黄土高原中的河西女,却两颊嫣红,秀颀英倩.
又联想古诗:'夺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因有小吟一首.
三月桃花入梦中,河西道上已春风.
焉支山下焉支女,不抹胭脂颊自红.
23、《长城好女儿——华侨女英烈李林》成书经过陈水扬1983年冬,我在集美中学校史陈列馆读到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校友的事迹,十分感动.
当时我是《集美校友》编委,便编辑成"民族女英雄李林"专页,在1984年6月出版的《集美校友》总第18期刊出,内容是我以"本刊编辑室"名义撰写的《与万里长城共千秋--纪念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校友》和以"本刊记者"名义撰写的《李林在集美女中时的史实》及"文献摘抄"《李林的自我介绍》,还有《李林同班同学(王一芒)的一封信》及李林遗照两帧,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重视,使我对这次宣传学习英烈的深刻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翌年(1985)4月,我以集美校友总会常务理事、《集美校友》双月刊编委身份,作为李林母校代表之一,加入李林的故乡福建省代表团(以省侨联副主任兼秘书长林聿达为团长),飞北京转山西省平鲁县,于4月26日至29日,在当年雁北抗日根据地平鲁县的井坪(今朔州市平鲁区治),参加了全国侨联与山西省联办的山西省纪念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牺牲四十五周年大会、李林烈士塑像揭幕仪式、"李林中学"命名大会,参观李林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瞻仰凭吊李林烈士陵墓和羚羊山上的牺牲地,在其碑志前肃立默哀,并将饱含崇敬悲悼深情的朵朵白花系在碑前柏树上,聆听当年老战士的现场介绍,他指划着地形地物,追述了当年身负数伤、孤身一人的李林,面对包围而来的日寇,机智英勇地利用地形地物还击敌人,迷惑敌人,连毙数敌,及至剩下一粒子弹,才饮弹自尽,壮烈殉国!
他满怀悲愤而豪壮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
听者无不动容,受到了终生难忘的教育.
此次雁北之行,我得到了大量的关于李林烈士的宝贵资料、书籍、照片,结识了许多李林的老战友、老部下、老同学如屈健、贾唯英、刘震等,听了他们的报告,读了他们的文章,还和他们交谈合影,对李林烈士的英雄事迹以至日常生活情景都有了难忘的印象.
同时我也看到《集美校友》"李林专页"受到此次活动组织者的重视.
如悬挂在纪念大会场上的李林烈士遗像,就是根据《集美校友》刊出的那一帧照片放大绘制的.
而此帧照片的提供者--李林集美女中和上海爱国女中时的同学林希智和集美女中时的同学王一芒(均定居北京),便是从北京和我们一道前去平鲁的.
她俩也向我讲述了许多李林当年在集美和上海的故事.
还有我对雁北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情风俗等特点,也有了身历其境的感受.
总的来说,我得到的资料和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受到的启迪教育是广泛深刻的,对李林的成长过程、性格特点,特别是忘我的献身精神,也都了解得更准确、全面,理解也更具体深刻了,以至不时涌流出要学习李林、抒写李林、歌颂李林的由衷愿望和绵延不断的激情源泉,产生了要写一部较短小精悍、史料翔实、内容结实、文字简洁、可读性强的李林传记--可以说,我领会到了周总理生前之所以指示要宣传李林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时(1985)我已年届66岁,身体不好,视力不行,健忘,脑子很不好使,但我想写一部李林传的愿望却不可抑制.
我当时认为,我生理上的这些弱点,可以用契而不舍的精神来弥补克服.
因此回程至杭州时,便毅然应《浙江侨声报》主编周添成校友之约,开始撰写长篇专稿《华侨女英烈李林》在该报连载.
每期一则数百字.
该报为半月报,每月两则,也不过于余字.
但我要求全文较短小精悍,这就必须从每则都短小精悍做起.
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这可真不那么容易.
办法是只有反复修改提炼,直到满意为止.
好在每月两则千余字,任务不紧,可以从容下功夫,同时又有我所乐为的任务不断地促使我学习李林、熟悉李林和宣传李林,使我的思路能日益畅通,并一以贯之;使我在写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能不断得到解决,从而能做到一则一则较短小精悍地完成了任务.
从雁北回来后,我编发了第二期"李林专页",纪念她牺牲45周年,在1985年6月出版的《集美校友》总23-24期合刊上发表.
我写的有《在李林中学命名大会上的讲话》(为发言人拟的稿)、《纪念李林、学习李林、振兴中华--赴雁北参加"山西省纪念李林烈士牺牲45周年活动"纪要》和《雁北之行拾零》并校读、编入洪丝丝《巾帼英雄李林·序》和李林遗作《突破敌人的第七次围剿》,使我把雁北带回来的宝贵材料、印象和心得体会重新加以回味、消化、整理,这对李林传的写作当然很有帮助.
在厦门市和集美中学领导的重视和领导下,集美中学决定在延平楼、南薰楼、侨光楼之间的广场上竖立李林烈士的铜像,这对我学习李林、宣传李林、写李林传也是极大的鼓舞.
同时,领导让我赴穗参加与广州美术学院潘鹤教授洽谈设计李林铜像之事.
在交谈中,潘鹤教授的一些话对我写作李林传有莫大的启迪作用.
他坦率地说,制作李林塑像的材料如果是玻璃钢便不于,必须是铜像才愿意设计:这启发了我,写李林的材料也一定要是耐检验的好材料.
当我提到洪丝丝老人将李林和法国历史上的民族女英雄贞德对比其同与不同之后,指出李林有过之而无不及时,潘教授说,贞德的故事,我读过,我熟悉,你们寄来的李林的英雄事迹材料,我也熟悉了.
言下流露出崇敬热爱之情.
我体会到,再现英雄人物,首先对英雄人物必须有真挚深厚的感情.
当潘教授问我:你对李林的哪个行动印象最深刻我竟脱口而出:当她马失前蹄战犹酣那一瞬的姿态.
他高兴地说:我有了……我可以创作了……他的这些话使我短小精悍地写出李林传更加有了信心.
李林铜像竖立起来了.
至1988年底,我的《华侨女英烈李林》也写完了,连载完了.
计五万余字.
至此我的愿望是,必须抓紧认真修订,加上小标题,纠正失误,增补新的重要内容,争取出单行本.
这时,一个很好的机遇又来了.
李林在上海、北京时的老战友、老同学,其真名实姓被我写进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重庆日报顾问贾唯英写信给我,表示要来集美瞻仰李林烈士铜像并献花篮.
我向学校领导汇报后,学校立即给她回信,表示热烈欢迎.
不久,1989年5月中,她偕爱人(重庆钢铁公司总经理)王宇光同志(此行负有与厦门工程机械厂洽谈业务的任务)来厦门和集美住了几天,瞻仰了李林烈士铜像,献了花篮,并在集美中学组织的小型座谈中,发表了《回忆李林烈士》的宝贵讲话.
后来,我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经贾唯英同志审阅修改后打印了出来,计万余言.
这是我修改拙著"伟大的上海":和"北平入党"这两个重要章节的宝贵依据.
接着,我随校领导陪同她和王宇光同志访问了李林的故乡石码的龙海县委党史办,访问了在石码和漳州的李林的亲属,参观了漳州塔口庵及在其附近的当年李林养母陈茶收养她时的住处,了解了李林童年及十四岁回国时的一些情况.
这些收获使我顺利地对有关内容作了必要的增补和修正.
1989年下半年,香港集美校友施学慨、洪秀算夫妇捐资兴建的李林园正加紧施工,并确定于翌年(1990)4月5日清明节举行纪念李林烈士殉国50周年大会暨李林园落成典礼,李林烈士纪念馆亦同日揭幕,并准备编印《李林烈士纪念册》(李林生平事迹图片集)和《李林烈士纪念集》(《华侨女英烈李林》收入本书,而且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林锦伙同志和我对纪念馆和纪念册的前言、各部分标题和每张图片的文字说明都作了极为认真的推敲,这对主编修订好《李林烈士纪念集》也很有帮助.
我将已发表的《华侨女英烈李林》分成十六节,各加上小标题.
因"驰骋长城内外"是全文重点,又分成十二小节,也加上标题.
全文从内容到文字又都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删节,增补,并写了"后记",然后剪贴在16开的稿子上,复印成册.
计复印十余份,分送有关领导和李林的老战友屈健、贾唯英等审阅,根据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又作了修改,这就是编入《李林烈士纪念集》中的《华侨女英烈李林》,共约六万字.
《李林烈士纪念集》共印3000册,分送给出席1990年4月5日在集美举行的"纪念李林烈士殉国50周年大会暨李林园落成典礼"的来宾和厦门市各界代表,并分发给集美中学师生学习.
不久又分发给参加厦门市教委主办的"李林杯"征文比赛的全市各中学的学生代表和应邀参加的全省重点中学的学生代表,征得参赛文章270多篇,评选出50篇获奖作品,又将其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38篇作品,由8位评委分别写了"简评",编印成《烈士与我们同行--"李林杯"征文比赛奖文集》,献给"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
我细读这本文集,深感这些作者都是我省优秀中学生,他们以阅读《李林烈士纪念集》、参观"李林园"和"李林烈士纪念馆"的感想、心得体会为依据,写成一篇篇格调高昂、饱含爱国激情、文字清新活泼的优秀短文,8位评委是厦门大专院校中文系和人民广播电台的教授专家,在简评中分别给予较高评价,读来甚受鼓舞,使我萌发了再次将《华侨女英烈李林》认真修订,争取正式出版发行的决心.
不久,我将新的修订本分别寄给北京的屈健、方铭(胡文新)和重庆的贾唯英,他们都很快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高兴地据以修改定稿后,定名为《长城好女儿--华侨女英烈李林>,由浙江省侨办副主任周添成同志推荐给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辑张伟建同志.
张伟建同志热情地接受了,并请书法家郭仲选先生题写了书名,决定印得精美些.
1992年4月,这本书出版了.
《浙江新书目》198期作了这样的介绍:"本书是华侨女英烈李林传记.
周总理生前曾指示要宣传李林.
作者(李林母校的教师)用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清晰的思路,深刻的哲理描述了李林的一生,特别是她的成长过程和英勇事迹.
此书故事性很强,柯栩如生地把抗日女英雄、爱国华侨的光辉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前刊有薄一波、胡乔木、康克清、张国基、何东昌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
本书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读物.
读者对象:大中学生、广大青年及海外华侨.
"24、陈嘉庚病逝后安葬始末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
8月15日,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公祭嘉庚先生.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了花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致悼词.
当天,灵柩用专车起运陈嘉庚故乡--福建厦门集美时,政协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等参加执绋.
车经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时,当地政府、政协、侨务部门及归侨代表等均献花圈致敬.
8月20日,灵柩运抵集美时,福建省和厦门市各界一万多人在车站接灵.
安葬仪式在嘉庚先生墓前举行.
陈嘉庚为何选鳖园作墓地曾担任陈先生八年警卫的林和成老人说:1950年陈先生开始兴建鳌园,前后历时10年,占地面积8990平方米.
园内的设计、所有的雕刻画案都是他亲自从书册上精心挑选的.
坟墓的造型等全是他亲自设计的.
原碑文是竖式的,只写了"陈公嘉庚墓"五个字.
墓侧有一幅对联,是嘉庚1949年5月归国前夕,新加坡福建会馆饯别时赠送的:"全公谊私情送先生归舟万里,论勋劳物望是中外在野一人".
安葬时,碑文才改成横式的,写成"陈嘉庚墓",并注明生卒年(1874-1961).
根据周总理指示,在墓碑的上方并列刻上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四个头衔.
棺木如何而来那是陈嘉庚从新加坡运来建设厦门大学的,他将一部分木头做了游泳池的跳板,用两根木头做了棺材.
这种木头,厦门叫"乌心石",非常坚固,据说产于印度尼西亚.
在嘉庚先生弥留之际,周总理对他身边的亲人说:国家将为陈嘉庚先生做最好的棺材,逝世后安葬八宝山.
其亲人告诉总理,棺材及坟墓他已做好.
这才有了鳌园的陈嘉庚陵墓.
注:关于"乌心石"木材从何而来,据建厦门大学的惠安籍建筑师父的说法,是日本人投降时丢弃在厦门大学沙滩的(此说之真实性有待考证).
另外,做游泳池跳板的木材因为太硬,弹性不够,特别是因为池水太浅(仅1-1.
2米),不适合跳水,后被拆除.
25、高洁的音符谱写不凡的一生——悼原集美师专首任校长谢高明老校友王双贝这几天来,每当我凝神沉思,眼前总浮现出7月4日为谢高明老校友举行遗体告别那令人泣敬的场面.
灵车载着谢老的骨灰,遗像深情地向他曾经撒过汗水心血的校园作最后一次庄重的告别.
透过蒙蒙雨雾,我以最沉痛而敬慕的眼神投向谢老的遗像,心中的思绪澎湃而又沉重.
似乎看到谢老稀疏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飘拂,慈祥而又布满皱纹的脸庞,闪烁着一双依然炯炯有神的眼睛,海,博大精深的大海,不仅迎接了谢老这炯炯的眼神,而且展开双臂,以汹涌的涛声来迎接这位令人敬佩的老者.
风徐徐,海也变得深沉,谢老的骨灰在这种庄严静穆的氛围中洒向了大海.
胸怀广阔的海终于成了谢老的最终归属.
追述谢老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更是一个不朽的光辉形象,听到的更是一曲振奋人心浩大来者的歌;一条曲折坎坷的路写下了多少鲜为人知而又壮丽不已的篇章.
谢老于1921年1月16日出生于福建安溪县.
1933年到1942年6月先后在安溪县立小学、省立晋江中学、集美中学念书,1947年暨南大学毕业后在漳州省立龙溪中学任教.
1948年6月回安溪受聘私立蓝溪中学任校长,同年11月入党.
这期间,他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安置地下党员任教,发展党组织,开展游击新区工作.
1949年5月,闽西南游击队第一次解放安溪县城,任安溪县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后在晋江专员公署文教科任副科长.
1951年10月调到福州工农速成中学任第一副校长.
1952年4月调集美学校校委会任副主任,同年9月任厦门师范学校校长.
1953年9月任厦门市文教局副局长.
"文革"期间,他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受到摧残.
1966年春到1973年先后两次下放到厦门市汽车修配厂劳动,1973年到1978年底,他在厦门师范学校任一般干部.
1979年3月平反后,他调到集美师专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1985年12月光荣离休.
离休后,谢老仍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1985年到1992年期间还担任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陈嘉庚研究会会长.
谢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年青时代就加入地下党,不顾个人安危,为解放安溪作出贡献,作为首任县长,他积极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卓有成效地进行民主建政建设.
他有很强的党性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文革"期间,他身处逆境,政治上受到迫害,身心受到摧残,两次被下放劳动,但他相信党,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按时到银行交纳党费,直至平反.
他身患绝症住院期间,仍不忘按时交纳党费.
他多次调动工作岗位,都能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体现了一个老党员的优良品质.
谢老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
近半个世纪,他长期奋斗在教育岗位上.
他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人才耗尽全部心力.
他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治学严谨,治校有方,领导师生克服重重困难,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他关心老师,爱护学生,尊重同志,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注重调查研究,勤俭朴素,廉洁奉公,是我们的好老师、好领导.
他离休后,仍然担任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顾问,为弘扬嘉庚精神,广泛联络海内外校友和海外侨胞,为办好集美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贡献.
他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开展对陈嘉庚办学思想的学术研究,自己撰写论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受到普遍好评.
他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经常对学校的建设提出宝贵建议,即使住院期间仍十分关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纸短情长,一句话难以将内心的悲痛与敬佩之情完全表达.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谢老为楷模来勉励自己,激励自己,学习谢老实事求是、勤俭朴素、艰苦奋斗、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尊重和团结同志,平易近人的高尚情操.
26、简讯7月9日,集美校友总会王毅林理事长在陈嘉庚先生故居亲切会见来访的泉州集美校友会理事长陈太平、副理事长林金狮、吴秀琼等一行五人.
双方通报了校友会活动的情况.
王毅林理事长对新当选的泉州集美校友会领导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泉州集美校友会是弘扬嘉庚精神的一面旗帜,他对泉州集美校友会历届理事会对集美校友总会的各项工作大力支持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陈太平理事长通报了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的经过,希望与总会加强联络,增进友谊,共同为弘扬嘉庚精神作出贡献.
参加会见的有集美校友总会副理事长黄德全、陈毅中、陈永水,《集美校友》主编任镜波常务理事等.
(卢)原集美师专首任校长、党委书记、集美校友部会理事长、陈嘉庚研究会会长谢高明老校友不幸于1997年7月4日下午8时25分逝世.
7月6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省市有关领导及其生前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并以沉痛的心情致哀.
(王双贝)为美化集美旅游环境,丰富集美区人民的文化生活,近期,集美校委会积极配合市政府、区政府投资30万元(其中嘉庚公园、鳌园28万元,学村大门2万元)增设集美夜景工程,该工程将于今年"9-8"前完工,届时,美丽的集美又将增添一道风景线.
在7月16日、17日举行的市运会女蓝比赛中,由体育学院组队的集美大学代表队获得亚军.
领队:杨雪榕老师,教练:黄惠珍老师.
主力队员:郑森花、苏越男、陈思月、陈清琴、吴媛艳.
(雨玫)在7月26日、27日的厦门市十五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由体育学院、航海学院、水产学院共同组建的集美大学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
其中获得个人单项第一名一项,第二名7项,第三名6项.
本次比赛有9支代表队共百余人参加,整体水平高,竞争激烈.
(雨玫)在8月1日至5日举行的福建省"龙山杯"沙滩排球公开赛中,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获得男子组第四名,体育学院获得女子组第二名、男子组第五名的好成绩.
本次比赛共有十支男队、八支女队参加,并有前国家队队员参赛,水平较高.
(雨玫)27、李尚大先生莅临集美中学参观指导4月28日上午,印尼著名校友、慈山学园创办者李尚大先生莅临集美中学参观指导.
徐胜年校长向尚大先生介绍了学校的近况、办学目标和规划以及筹备80周年校庆情况,介绍了拟建科学楼、争取成立董事会和向海外招生的情况.
尚大先生频频点头,他说,教育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他很少到集美中学,脱节了.
学校现在有困难,好象他在家乡办学一样也碰到很多困难,办好集美学校,困难是可想的,但如果没有困难,做事就好象失去了意义.
他每次回到自己的家乡,没有什么事不困难的,但也没有什么事办不到的,重要的是看有没有决心.
海外校友有地位、有经济实力的不少,学校需要他们,他们能做到的,他们一定会做,校友联合起来力量是很大的.
尚大先生希望学校领导要有献身精神,能够团结人,象陈村牧校长,他在国民党可以做官,但他不做.
每天他第一个起床,晚上最后一个睡觉,但他的脸永远挂着微笑.
他说,他对老师很尊敬,在海外,银行总长他不去见,但我们老师去海外,他花好多时间接待他们.
前次他和李远哲先生拜访村牧先生,村牧先生感动得流泪,这是做生意和做官的得不到的.
李尚大先生一番肺腑之言,深深打动在座领导、老师,也值得师生好好学习.
28、泉州集美校友会第五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泉州集美校友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于1997年6月15日举行.
大会选举陈太平校友任理事长.
当选理事53人.
6月20日举行第五届第一次理事会,协商产生副理事长4人、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各1人,常务理事19人.
Virmach 商家算是比较久且一直在低价便宜VPS方案中玩的不亦乐乎的商家,有很多同时期的商家纷纷关闭转让,也有的转型到中高端用户。而前一段时间也有分享过一次Virmach商家推出所谓的一次性便宜VPS主机,比如很低的价格半年时间,时间到服务器也就关闭。这不今天又看到商家有提供这样的产品。这次的活动产品包括圣何塞和水牛城两个机房,为期六个月,一次性付费用完将会取消,就这么特别的产品,适合短期玩玩...
ReadyDedis是一家2018年成立的国外VPS商家,由印度人开设,主要提供VPS和独立服务器租用等,可选数据中心包括美国洛杉矶、西雅图、亚特兰大、纽约、拉斯维加斯、杰克逊维尔、印度和德国等。目前,商家针对全部VPS主机提供新年5折优惠码,优惠后最低套餐1GB内存每月仅需2美元起,所有VPS均为1Gbps端口不限流量方式。下面列出几款主机配置信息。CPU:1core内存:1GB硬盘:25GB ...
今天中午的时候有网友联系到在选择网站域名建站和主机的时候问到域名和IP地址有没有关联,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毕竟我们在需要建站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网站域名和主机,而主机有虚拟主机,包括共享和独立IP,同时还有云服务器、独立服务器、站群服务器等形式。通过这篇文章,简单的梳理关于网站域名和IP之间的关系。第一、什么是域名所谓网站域名,就是我们看到的类似"www.laozuo.org",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