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寡妇绿爪

寡妇绿爪  时间:2021-03-23  阅读:()
前言在人与人的对抗出现以前,诸神已经开战.
当然,"人"的战斗打响的是神的战斗.
诸神为了争夺地球控制权而在自己的星球上发动战争.
这使得人类的第一次文明终结于核浩劫.
这是事实,不是小说:而这一切早就被记录在地球的历史中了.
更多电子书访问www.
j9p.
com的威力与暗之子开战.
那一日,诸神和人类将并肩进入血腥的沙场,在骚动和喧哗中光之子将以神般但死海古卷描述得更详尽,预见了很多神的参战,他们与凡人并肩作战:你的箭.
"玛格戈(Magog)也将参与,而主将亲自"从你的左手打落你的弓,从你的右手打落先知以西结(Ezekiel)预知了这次战争:"在最后的日子,"格戈(Gog)和下的对暗之子进行最终战争的日子.
克辛斯被攻下的那一日,以色列的神将见证伟大的胜利和杀戮,那是他早已定古卷描述道,在这场人的战争中,以色列的神起了积极的作用:对抗北方的国王们".
契约者.
.
.
"这些战斗之后,"他们要攻打埃及的克辛斯",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斯人(Philistine)的地区,然后攻打亚述的克辛斯人(Kittians):那些违背军队,攻打伊多姆(Edom)、摩押(Moab)的部队,亚扪人(Ammonites)和腓利整个古代世界的大战:"光之子对抗暗之子的首次战争是对抗贝利亚(Belial)的(JUDEA)附近的地区爆发,不断扩大范围,升级激烈程度,终于演变成一场吞噬了争,一场终极大战.
学者命名为光之子与暗之子间的战争,冲突首先在朱迪亚其中最长也最完整的一份古卷,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卷,描述了一场未来战还有描述艾塞尼风俗习惯、组织信仰等的文件记录.
世主的隐士修行团体)图书馆意见纷繁.
这些古卷中包含两种圣经的传统文本,安全的地方或者如大多数学者猜测的,属于一个艾塞尼(Essenes,一个信仰救这是否属于耶路撒冷官方图书馆的馆藏,在公元70年,城市陷落之前被送到了过了朱迪亚(JUDEA,犹太教)对抗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动荡年月.
续发现,它们被合称为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被小心地包裹着掩藏了二千年,安全度穴,里面藏着装有希伯来文古卷的陶罐.
随后几年间,更多的古卷在那一地区被陆1947年春天,一个寻觅羊只的牧羊男孩在俯瞰死海的贫瘠峭壁上发现了一个洞第一章人类的战争更多电子书访问www.
j9p.
com战神马尔斯(Mars),当他的儿子阿斯卡拉福斯(Ascalaphus)被一个亚该亚人刺续不了多久,因为许多首领是众神或女神(与人类所生)的儿子——半神.
尤其是而,当诸神发现自己的武士们相互撕杀时,宙斯会叫停,让他们保持冷静.
停战持时也在注视着各自选中的武士,或现身帮他们突围,或为他们稳住失控的战车.
然赫克托尔(Hector)的军队尽收眼底".
这种挑拨导致的战争越来越多,而诸神同照如白昼,她"从他们眼前撩开暗夜的面纱,让光明照耀在他们身上,亚该亚人将星…祭出一道灿烂的光芒",然后为了使激战在夜晚到来之时持续进行,她将战场议并攻打亚该亚人.
"密涅瓦热切地接受了使命,她"朝天空发射了一颗明亮的流瓦(Minerva):"立即介入特洛伊人和亚该亚人中间,唆使特洛伊人破坏停战协烧了整日.
"双方同意停止血战,以便头领们进行谈判.
那忧郁的神指示女神密涅亚人,Achaeans)射出死亡的箭簇…他射了整整9个日夜…成堆尸体上的熊熊大火燃阿波罗神已经发怒:"他用黑夜一般的迷雾挡住舰队,并用银色的弓朝他们(亚该思索如何捣毁亚该亚人的舰队以荣耀阿喀琉斯(Achilles)的功绩.
"开战之前,斯(Jupiter/Zeus)操控一切:"当其他神和武士们进入酣睡,朱庇特醒着,他正在运的舞台上漫不经心地导演着各种可能,或直接或间接,或明示或隐语.
朱庇特/宙神挑拨是非的行为、恶作剧地煽风点火,并最终导致了战争爆发.
诸神们在人类命荷马(Homer),古希腊的行吟诗人,基于该战争创作了《伊利亚特》,责备诸类制造了一些生存空间.
慧减轻地球的负担,因此他结束了在特洛伊(伊里昂,Ilion)的战争,用死亡给人从前,当地球难以负荷的大量的人类聚集在大地时,宙斯神悲悯地用伟大的智(Zeus)策划的:希腊神话史诗《库普里亚(Kypria)》中提到,这场战争其实是由伟大的神宙斯(Trojans)之间,希腊人杀到城下,向特洛伊人索还美丽的海伦.
在一个古老的洛伊(Troy)之战",发生在希腊的亚该亚人(Achaean)人和特洛伊人其中最浪漫的一场战争,莫过于"冲冠一怒为红颜",动用了千帆舰艇的"特战争是遵照神的旨意,不仅如此,诸神还积极参与其中.
当做完美的神话寓言.
可这并不象看上去那么简单,在很早的时候,人们确信人的战场上信仰无疑是存在的,况且诸神与人类并肩作战,听起来精彩极了,几乎可以人们都以"上帝之名"发动过战争,然而对于一场主亲自参与的战争来说,在这个虽然十字军(Crusaders)、撒拉逊(Saracens),还有历史上各阶段的无数更多电子书访问www.
j9p.
com者,她的名号是"战地夫人",很多胜利归功于她的神力,因为她"(从天上)降量并射出雷电",帮助我们获胜.
另外,女神伊师塔(Ishtar)也是赫梯人的帮助的风暴尊神,"穆西里斯王(kingMurshilis)写道,朝敌人"显示了他神圣的力他的旧名号是"力掌生死之风暴神".
赫梯王有时会声称该神参与了战争:"强大国,他们声称这是遵从他们信仰的尊神特舒卜(Teshub,也称为风暴神)的指令.
在特洛伊战争之前的几个世纪,赫梯人将他们的王国扩张成为一个强大的帝为"Achioi",攻击小亚西亚西部的亚该亚人.
雅瓦人(Achiyawa);很多学者相信他们就是被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称500年后衰亡.
那时,赫梯人长期被来自爱琴海的侵略者袭扰,赫梯人称他们是阿客东南和西南的一部分——向小亚细亚迁徙.
赫梯王国大约于公元前1750年兴起,在年前的文明,那时雅利安(Aryan)部落开始从高加索(Caucasus)地区——印度通过对赫梯人使用的印欧语言以及文字的破译,学者可以追溯他们公元前2000——也进入了视线.
后是埃及铭文,随着考古学者的发现,赫梯人和他们的王国——哈梯(Hatti)小亚细亚基本被赫梯人(Hittites)控制.
起初现代学者仅可以从圣经中溯源,然当时,小亚细亚跟欧洲接壤的顶端以及爱琴海附近的区域都是古希腊的领土,与凡人并肩作战:要相信,古希腊人不是独自在战斗.
之战被认为在公元前13世纪的确发生过.
而在那时,根据古希腊的记录,诸神曾经土墩,结果挖出大量惊人的壮观遗存,学者才开始承认特洛伊的存在.
现在特洛伊(HeinrichSchliemann)的商人,不惜自己的身家,投入大笔金钱,开掘了那个伊古城遗址,但他的宣布并没引起注意.
直到1870年,一个名叫海因里希·施里曼土耳其发现了一个名叫希萨立克(Hissarlik)的土墩,相信就是荷马时代的特洛简单地称之为神话.
1822年,查尔斯麦凯伦(CharlesMcLaren)宣布,他在东之战,或者说"特洛伊",已经成为了古希腊引人入胜的传奇的一部分,学者一直特洛伊人还是亚该亚人,爱帮谁帮谁.
"如此说完,众神就各帮各的去了.
特洛伊助,于是他改变了主意:"我,就坐在这山(奥林匹斯山)上,不管了;你们呢,他们同在.
"宙斯看到了众神的愤怒,也看到了亚该亚人得到了半神阿喀琉斯的帮神远离凡人,"荷马写道,"亚该亚人便获胜了,因为早已拒绝战斗的阿喀琉斯与最终我将被宙斯的闪电惩罚,难免一死,我也要去找亚该亚人讨还公道.
""当诸死时,他陷入狂怒,"天上的诸神,不要责怪我,"马尔斯向半神们宣告,"即使落下用微笑倾覆了敌国".
在旧约中许多地方提到,赫梯人向南扩张进入了迦南(Canaan);但是他们是作为居留者,而非征服者.
他们把迦南地作为一个普通地区,居住但并不宣示占有,这和古埃及人的态度非常不同.
法老们一再伺机向迦南和雪松地(theCedarLand,黎巴嫩)北扩,终于,公元前1470年左右,在麦吉多(Megiddo)打败了迦南地王国联盟后,他们成功了.
旧约以及赫梯人的敌人留下的记载,生动描述了作为出色的战士,在古代近东地区,赫梯人是如何完美地驾驶战车.
但赫梯人自己的记载表明,他们只有当神下令的时候才去打仗.
开战之前,他们都会地给对方输诚的机会.
战争一打胜,赫梯人便纳降收贡,从不屠城掠货.
反观法老王托米斯三世(THOTHMESIII),他的壁画铭文中记载,攻破麦吉多城后,他骄傲地说:"现在王驾北进,所过城池劫掠一空,只剩废墟.
"写到一位被征服的国王时,这位法老王说,"我,将他的城池变成荒野,将他的营帐变成火海,将他的臣民变成囚犯;夺走他们无数的牲畜,还有无数的财物.
我,断绝他们生活的源泉,割走他们地里的庄稼,砍掉他们林子的树木,彻底把这地方毁灭.
""统统搞定,"法老王写道,"遵照神阿蒙-拉(Amon-Ra)的意旨.
"在战争中呈现出的恶毒本性和对于被征服者施加的冷酷摧毁,都被记录在古埃及傲慢的壁画中.
例如法老佩皮一世(PepiI),在一首纪念他战胜居住在沙漠的亚洲部落的诗中,赞美荼毒部落居民的军队,"砍树又伐藤,烧房又毁屋,杀人千千万,军队士气足.
"旁边还配以描绘战斗场面的生动绘画(图片1)由于这一荒唐传统,派兵从上埃及到下埃及平叛的法老匹安赫(Pi-Ankhy),被手下将领"饶恕战争中俘虏"的建议触怒,居然发誓"将破坏进行到底",该法老王宣布,他将会一如既往地对征服地执行毁灭政策,他郑重重申,"父神阿蒙以我为荣.
"古埃及人用邪恶的战争来荣耀的神阿蒙,与以色列的上帝很对立.
《耶利米书》中记载,"因此,以色列的上帝,万能的主说:'我将惩罚阿蒙——底比斯(Thebes)的神,和那些信仰他的人,我将对埃及和它的神降下惩罚,还有它的法老和国王们.
'"根据圣经记载,这是一场持续的交锋;将近一千年以前,在出埃及的年代,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给埃及施加了一系列的苦难,不仅为了救赎统治者的冷酷的心,这些惩罚也是对它的"众神的判决".
关于以色列人逃脱埃及人的奴役去到应许之地的神奇旅程,在圣经故事《出埃及记》中记载着,那些决定性的时刻发生的决定性的事件都是耶和华直接干涉的结果:于是他们从疏割(Succoth)起程,在沙漠边缘的兰塞(Etham)安营.
耶和华在他们前面,白天用云柱为他们引导方向,夜晚用火柱为他们照亮路程.
接着发生了海战,法老王在这里并没有留下铭文记录;在《出埃及记》可以读到:因为逃跑的百姓,法老王和他的侍从的心改变了…于是埃及人追赶他们,并在海边的营地追上了他们…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干地.
以色列人下海中走干地,水在他们的左右作了墙垣…到了黎明时分,埃及人看见了以色列人的离开,于是法老王下令追赶.
但是:到了晨更的时候,耶和华从云火柱中向埃及的军兵观看,使埃及的军兵混乱了;又使他们的车轮脱落,难以行走,以致埃及人说:"我们从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吧!
因耶和华为他们攻击我们了.
"但是,埃及统治者下令继续追击,结果对于埃及人当然很惨:水就回流,淹没了车辆和马兵.
那些跟着以色列人下海法老的全军,连一个也没有剩下…以色列人看见耶和华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
圣经中对以色列的上帝的描述与后来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sesII)对神阿蒙—拉在一场战役中的神绩的描述如出一辙,那是公元前1286年,与赫梯人的一场决战.
这场发生在黎巴嫩的卡迭石堡(thefortressofKadesh)的战役中,赫梯王穆瓦塔利斯(Muwatallis)调集帝国的全部军力对抗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四路大军,战役最终以埃及人的撤退结束,它消弱了埃及北进叙利亚(Syria)和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的雄心,而穷兵黩武也对赫梯造成了极大的内伤,使帝国昔日雄风不再,日渐离析衰亡.
赫梯人本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为他们几乎活捉法老王.
在赫梯人的纪录中发现的关于这次战役的描述并不完整;但是当拉美西斯回到埃及,决定要详细描述他神奇的逃脱经历.
他命人在神庙的墙壁上刻下细致的铭文,并配上生动的图画以描绘了当时的Fig.
2情形(图片2),埃及军队到达卡迭石,然后在南边扎营.
奇怪的是赫梯军队并不进攻.
拉美西斯于是下令两路人马向卡迭石堡发起先攻,然而赫梯人的战车突然冲出,从尾部对埃及人的先头部队进行掩杀,导致拉美西斯的另两路人马大乱阵脚.
埃及军队四散奔逃,拉美西斯突然发现"王驾近旁只剩下一个贴身护卫":当"王回望身后,见2500辆敌人的战车已然封住后路"——失去了将领、战车、兵士,此时的拉美西斯向他的神哀诉,跟随着神的旨意,自己却陷入绝境:王叹道:"父神啊,我从未肆意擅行.
我犯了什么过失,或是违拗了您的意愿难道现在您已把我抛弃"同时提醒埃及的神,敌人是信仰其他神的,拉美西斯继续诉说:"尊神阿蒙,这些愚昧的贱民算什么,他们对您的伟大无知又无畏!
"因为坚信神的力量强过"百万雄师和千乘战车",拉美西斯继续不停地祈求着神阿蒙的护佑.
突然,奇迹出现了:神示现在了战场上!
神阿蒙听见了我的呼唤.
他朝我伸出手臂,我得救了.
他立在我的身后,大声说道:"神阿蒙眷顾的拉美西斯,我与你同在,前进吧!
"追随着神的旨意,拉美西斯杀入敌军之中,在神的帮助下,赫梯人奇异地孱弱了:"他们的手臂无力地垂落,无法举起弓箭和长矛.
"他们互相害怕地叫嚷:"这不是凡人,这是一位强大的神,他能人所不能,行的是神迹.
"于是,敌军溃散,拉美西斯终于杀出血路,得以生还.
在穆瓦塔利斯死后,埃及与赫梯签订了和平协议,当时的法老王还娶了一位赫梯的公主为王后.
协议之所以签订,是因为赫梯和埃及都受到了来自"海上的侵略者"——克里特(Crete)和希腊诸岛城邦的侵扰,圣经中称他们作腓利斯人(Philistines),他们在迦南地的地中海岸找到了落脚点;但是拉美西斯在神庙的壁画中纪载,自己令对方的进攻无功而返(图片3),他把胜利归功于自己对"万能的众神之主,我威严的父神"的完美计划的严格执行.
拉美西Fig.
3斯写道,由于"伟大的神阿蒙—拉从后面摧毁了他们",从而取得了胜利的关键.
沿着血淋淋的以神之名的古人类的战争足迹,我们回到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与底格里斯河(Tigris)之间的两河流域——圣经中称作示拿地(LandofShin'ar).
这里,是创世纪第11章中提到的,第一座城市出现的地方,远古空旷的天际映出用砖建造的房屋和高塔;是人类历史开始有章可循的地方;也是旧时代的诸神决定开始史前的地方.
我们将要揭示的,是很久之前发生的一个故事.
但我们现在要回到跌宕磅礴的拉美西斯二世时代以前之一千年的埃及.
那时,在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接替了王位.
他被称为舍鲁-金(Sharru-Kin)——意为"正直的领袖":我们的教科书一度将他称为萨尔贡(Sargon).
他建造了一座都城,称为亚加底(Agade),并建立了阿卡德(Akkad)王国.
阿卡德人(Akkadian)使用的楔形文字(cuneiform),是所有闪族语(Semitic)的母语来源,包括现在仍在使用的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
萨尔贡把他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时长达54年的稳定统治归功于伟大诸神的恩赐,他们使他成为"三个代表(代表伊师塔的管理者,代表阿努(ANU)的圣教士,代表恩利尔(Enlil)的伟大公正的牧羊人)"的重要体现.
萨尔贡写道,是恩利尔"令所有人向萨尔贡俯首",并赋予萨尔贡"高海区域和低海区域(从美索不达米亚到波斯湾)"的统治权.
因此,萨尔贡总是将被俘的国王们套上狗链子带到恩利尔的神庙前.
在一次跨越扎格罗斯山脉(theZagrosmountains)的战役中,萨尔贡目击了与特洛伊的战士们目击到的同样神迹.
当他"进入瓦拉士(Warahshi)的土地…在夜晚行进的时候…伊师塔前来为他照明.
"于是萨尔贡得以"击破幽冥"的黑暗,带领军队到达今天的卢里斯坦(Luristan)地区.
萨尔贡建立的阿卡德王朝在他的孙子纳拉姆-辛(Naram-Sin,意为被辛神所眷顾者)在位时达到全盛.
在铭文上记载,他的无往而不胜,很大可能是由于他的神给他配备的一件独有的武器——"神之武器",而且其他众神明确地授予了他许可——甚或邀请——以进入他们的领土.
纳拉姆-辛主要朝西北方向扩展领地,他的领地包括埃卜拉(Ebla)城邦,最近这个城邦被发现,遗存的粘土板上的记录令学术界着迷:"尽管从人类的分离时代起,安嫩(Annan)和伊布拉(Ibla)就从未被占领过,战神尼尔加(Nergal)却为非凡的王——纳拉姆-辛开启了入口,并把安嫩和伊布拉交给他.
尼尔加还送给他从阿曼努尔(Amanus)——雪松山脉,到高海区域的土地.
"正如纳拉姆-辛将他的胜绩归功于他对神的指令的严谨执行,那么他的败绩自然是跟神的指令对着干的结果.
学者们将名为《纳拉姆-辛王的传奇》的文本的几个版本的残页进行比对.
一位作者写道,纳拉姆-辛在这个悲伤的故事中说,他的灾难始于女神伊师塔的"改变心意",接着诸神开始眷顾"七位国王兄弟,他们高贵而荣耀,率领的大军有360000人.
"来自现在的伊朗地区,他们入侵了从库提姆(Gutium)和埃兰(Elam)的山地到东美索不达米亚的地区,直接威胁到阿卡德.
纳拉姆-辛向诸神求助,却被告知放下武器,不必抵抗,去与妻子共眠(但是,出于一些深层原因,不可做爱):诸神回答他说:"哦,纳拉姆-辛,我们的旨意如下:至于这些来犯的军队么…裹起你的武器,把它放到一边!
收起你的胆略,好好待在家里!
抱着你的妻子,乖乖睡个好觉!
一起睡觉而已,不要动手动脚…你的领地之外,别管敌人动向.
"但是纳拉姆-辛认为他可以倚仗自己的武器取得胜利,于是不理会诸神的告诫,决定向敌军发动攻击.
"第一年,我派出120000人的军队,但是全军覆没了.
"纳拉姆-辛在铭文中悔恨地写道.
第二年和第三年,损失了更多的军队,阿卡德人被死亡和饥饿折磨.
这场未经诸神批准的战役进行到整整四年时,纳拉姆-辛向伟大的神埃亚(Ea,即苏美尔的神Enki)恳求,越过伊师塔,将自己的情况告知诸神.
诸神劝告他先停战,并许诺:"在未来的几天里,恩利尔会用死亡召唤魔鬼的儿子.
"阿卡德将得到喘息.
许诺的和平,在旧时的部分美索不达米亚持续了大约三个世纪.
苏美尔人(Sumer)再度获得了王位的控制权,古代世界的古老中心城市——乌尔(Ur),尼普尔(Nippur),拉格什(Lagash),伊辛(Isin),拉尔萨(Larsa)——重现繁华.
苏美尔,在乌尔王的统治下,曾经是领地覆盖全部古代近东、疆域辽阔的大帝国的中心,但是到了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尾声之时,叛乱四起,帝国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就在那时,一个伟大的文明——目前人类已知的首次文明——被一场史无前例的核浩劫终结了.
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重大事件,我们相信,在圣经故事中有相应的记载.
这是一件会长时间烙印在所有人记忆中的事件,也记录在许多悲伤哀叹的诗歌中;这些诗歌非常写实地描述了那降临在古老文明中心城市的灾难,以及灾后的满目疮痍.
基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本记载,在苏美尔降下这场灭世浩劫,是由诸神的会议决定的.
浩劫之后几乎一个世纪,南美索不达米亚才渐渐开始可以居住,又一个世纪之后,这里才从神的毁灭中完全复原.
那时,美索不达米亚的权力中心北移到了巴比伦.
在那里,一个新帝国日渐强盛,由至尊的神马杜克(Marduk)护佑着.
大约公元前1800年,因法典而闻名的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bi),在巴比伦登上王位,并开始扩张国土的疆界.
根据他的记录,神确切告诉他如何进行军事行动,能否开战以及何时进攻都有明白的指示:透过诸神的力量,沐浴马杜克的恩泽的王,重建了苏美尔和阿卡德.
遵照神阿努的命令,跟随神恩利尔的引领,拥有诸神赋予的伟大神力,伊姆塔巴(Emutbal)的军队怎能招架,它的王拉姆-辛(Rim-Sin)同样束手无策…为了击败更多的敌人,神马杜克授予汉穆拉比一件"强大的武器",被称为"马杜克之神力":用这威力无比的武器,马杜克宣示他的胜利.
英雄(汉穆拉比)大败埃示努那(Eshnuna),还有苏帕图(Subartu)和库提姆(Gutium)…用这威力无比的武器,他击败苏图姆(Sutium)、图如库(Turukku)还有卡穆(Kamu)…凭着阿努和恩利尔给予的神力,他击败了所有敌人,一直打到苏帕图(Subartu)然而不久之后,巴比伦不得不与一个新的对手分享权势——它北边的亚述(Assyria).
亚述人的护佑者并非马杜克,而是一个满脸胡子的神——战神阿舒尔(Ashur,all-seeing,全见).
当巴比伦在东边和南边的土地上开战时,亚述人正在向西和向北扩大势力范围,"远至黎巴嫩,伟大的地中海岸边".
那是神尼奴塔(Ninurta)和阿达德(Adad)的管区,亚述的王们小心地执行着伟大的众神对他们的战役所做的指令.
因此,提格拉特-彼勒瑟尔(Tiglat-Pileser)在公元前12世纪用以下的词句纪念他的战役:提格拉特-彼勒瑟尔,正统的君王,世界之王,亚述之王,统治四方之王;用虔诚的信仰秉承伟大的神阿苏尔和尼奴塔的旨意,于是,君王战无不胜…我主阿苏尔命令,要从低处的扎卜河向西边的高海区域执行征服.
我三次征伐奈瑞(Nairi)…让30位奈瑞国王向我俯首称臣.
取他们的臣民为质,收他们的马匹为贡…依伟大的神我主阿努和阿达德的旨意,我去到黎巴嫩的山脉,砍伐雪松为他们修造神庙.
因为巴比伦占有了包括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古老区域,傲慢地自称为"世界之王、四方之王"的亚述王直接向巴比伦提出了挑衅,为了宣示自己合法的地位,亚述王必须拿到这些旧时伟大诸神居住过的古老城市的控制权,但是巴比伦是个绊脚石.
这一功勋在公元前9世纪终于得以成就,胜利者沙尔玛那塞尔三世(ShalmaneserIII)在他的纪录中写道:我在阿卡德打响了复仇之战…敌人一败涂地.
…我进入了库莎(Kutha),巴比伦还有博尔西帕(Borsippa).
我向阿卡德的圣城献祭,顺流去到远方的迦勒底(Chaldea),接收所有迦勒底王的进贡…在那时,伟大的神阿舒尔…授予了我统治臣民的权力.
我只信仰神阿舒尔,听从他的旨意.
他是赐予我恩宠的伟大的主.
沙尔玛那塞尔描述了他变化莫测的军事行动,并坚信是两位神赐予他的武器帮助他取得了胜利:"我拥有来自我主阿舒尔的神力,还有战神尼尔加的武器.
"阿苏尔的武器被描述为发出"恐怖光芒".
在一场与阿蒂尼(Adini)的战役中,敌人"看到阿苏尔的恐怖光芒之后便四散溃败,他们被淹没在其中.
"经过几次的反抗,公元前689年,巴比伦被亚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收入囊中,它的地位之所以被动摇,是因为护佑它的神马杜克不满它的君王和臣民,判决这里"荒芜70年"——以色列的上帝后来对耶路撒冷下了同样的判决.
对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完成征服大业后,西拿基立终于得以加冕为"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在他的纪录中,西拿基立还描述了他在地中海岸的军事行动,这些军事行动导致了亚述在西奈半岛的入口与埃及人的战争.
他列出的征服城市名单如同旧约的某个章节——西顿(Sidon)、提尔(Tyre)、比布鲁斯(Byblos)、艾可(Akko)、亚实突(Ashdod)、亚实基伦(Ashkalon)——这些都是西拿基立在"我主阿苏尔那发出恐怖的光芒的武器"的协助下,"覆灭"的"坚固城池".
在讲述战役的浮雕中——其中一幅刻画了拉吉(Lachish)围城(图片4,Fig.
4),可以看到攻击者朝敌军发射类似火箭的导弹般的武器.
在被征服的城池中,西拿基立"杀戮了官员和贵族…并把尸体悬吊在环城的示众高杆上,平民们成为我的战俘.
"在一件被称为"西拿基立王六面石柱"(thePrismofSennacherib)的粘土制品上记载了一段历史,其中西拿基立提到了他对朱迪亚(Judea)地区的征服和对耶路撒冷的攻打.
述说西拿基立与朱迪亚的王赫奇卡亚(Hezekiah)之间的争执,是关于他将帕蒂(Padi)——以革伦(Ekron)城中腓利斯人的王,曾"发誓效忠神阿舒尔"——囚禁起来的事.
"至于朱迪亚的赫奇卡亚,"西拿基立写道,"他不承认我的权威,于是我围困了他的46座坚固的城池、城墙坚固的要塞以及周围无数的小村庄,…我用土墙将赫奇卡亚困在他耶路撒冷的王宫里,如笼中之鸟.
…我将从他的国土上夺取的城镇分给亚实突的王米汀提(Mitinti)、以革伦的王帕蒂以及加沙(Gaza)的王西立贝尔(Sillibel).
这样我缩小了他国土的疆域.
"耶路撒冷之围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
它并非直接发生,而是由一个间接原因导致——以革伦王的被囚.
那件发出"恐怖的光芒"而"覆灭"腓尼基人(Phoenicia)和腓利斯人的"多个坚固城池"的"阿舒尔的武器"并未用来攻打耶路撒冷.
而铭文的常规结尾——"我将他们打得一败涂地.
"——居也并未在耶路撒冷事件中出现,西拿基立仅仅是通过切割土地赠予周边的王,而减少朱迪亚的疆域而已.
另外,其中也找不到宣称"遵照神阿苏尔的旨意"攻城略地的常规言论,这不禁令人疑惑是否攻城并非神的授意,而是西拿基立自己的决定在旧约中,我们会读到关于该事件另一个侧面的描述,使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变得十分可信.
当西拿基立为他征服耶路撒冷失败进行粉饰的时候,《列王纪下》,18-19章,讲述了完整的故事.
圣经记录,"在王赫奇卡亚统治的第14年,亚述王西拿基立围攻并掠夺了朱迪亚的所有城池.
"接着他派遣了两位将领带着一队大军去到首都耶路撒冷,却并未攻城,亚述的大将军与城池的首领进行了对话——为使所有的百姓们都明白他的意思,他要求对话以希伯来语进行.
他究竟要让百姓们明白什么呢根据圣经的明确记录,对话是关于亚述王对朱迪亚地区的入侵是否得到了主耶和华的授权!
"大将军说道,你们去告诉赫奇卡亚:亚述王这样说,你所依靠的,哪里靠的住呢"如果你对我说:"我们信仰我们的主耶和华"…那么,我来毁灭这里难道不是耶和华的旨意吗耶和华确实对我说了:"上去攻打这地,并加以毁灭!
"城墙上赫奇卡亚的大臣们,恳求大将军不要用希伯来语说这些不实的事,请他使用百姓听不懂的外交语言——亚拉姆语(Aramaic)来传达信息,大将军却根本不理会,为了使听众听得更加真切,他越发靠近城墙大声地用希伯来语演说.
很快,他开始对赫奇卡亚的使臣骂粗话,然后辱骂他们的王,情绪激昂到措辞失控.
接着,大将军忽略了他是秉持耶和华的旨意来攻打耶路撒冷,言辞间居然开始轻视上帝了.
赫奇卡亚听到了指责他亵渎的这些言辞后,"他撕裂了自己的华服,换上破衣烂衫,走进了耶和华的神殿…他传话给先知艾塞尔(Isaiah):'今天是受苦难、受责罚、受侮辱的日子…但愿主耶和华听到大将军的所有言辞,包括那些他的王打发他来,辱骂永生的上帝的话语.
'然后先知艾塞尔带回了上帝的答复:'那亚述王…他必要由来路回去,决不能进入这城…我必要保护拯救这城.
'"当天夜里,耶和华的使者出来,在亚述的营里杀了十八万五千人,清晨人们起来,看见遍地都是死尸.
亚述王西拿基立于是拔营,返回尼尼微(Nineveh).
旧约中记载,西拿基立回到尼尼微后,"一日,当他在自己的神尼斯洛(Nisroch)的神庙里叩拜时,他儿子亚得米勒(Adrammelech)和沙利色(Sharezzer)用刀杀了他.
并逃到亚拉腊(Ararat)地.
他的儿子以撒哈顿(Esarhaddon)继承了王位.
"亚述人留下的记录证实了圣经的记载:西拿基立的确被刺杀,他的小儿子以撒哈顿继承了他的王位.
以撒哈顿的事迹在他的纪念柱——棱柱B(PrismB)上描述得十分充分.
由于伟大的诸神的旨意,西拿基立公开宣布他的小儿子是王位的继承者.
"为了确保我顺利继位,他将亚述的民众——不论老少——统统召集到一处,让我的哥哥——他的儿子们——在亚述的诸神面前立下庄严的誓约…"然而兄长们违背誓约,刺杀了西拿基立,并试图杀死以撒哈顿.
但诸神将他隐藏起来,"匿我于隐蔽之处…确保我得以登基.
"混乱平息之后,以撒哈顿接到"诸神的明确指令:'去,不要耽搁,我们将与你同行!
'"被派来伴随以撒哈顿的神是伊师塔.
当他兄长们的军队从尼尼微出发,到首都来攻打他时,"命我为她的高级祭司的战地女神伊师塔,立在我的身旁.
她弄断了他们的弓,搅乱他们布好的阵.
"当尼尼微人(Ninevite)乱了阵后,伊师塔又代表以撒哈顿对他们发言.
"女神下达了崇高的命令,他们统统归顺于我,在我身后聚集,"以撒哈顿写道,"承认我为他们的君王.
"以撒哈顿和他的儿子以及其后的继承者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都试图打败埃及,并且都在战斗中使用了会发出光芒的武器——神阿舒尔的恐怖光芒",亚述巴尼拔写道,"弄瞎了法老,使他因此变成一个疯子.
"关于这个武器,亚述巴尼拔还描述说,它发出强烈的、能刺瞎眼睛的亮光,它是诸神头冠的一部分.
有一次,一个敌军"被神的头上发出的光刺瞎了",另一次,"住在埃尔比勒(Arbela)的女神伊师塔身披圣火、头戴光冠,在阿拉伯降下了火雨.
"旧约中也提到了这样一件会发出刺瞎眼睛的光芒的武器.
当天使们(确切地说,是主的使者们)在灭城之前去到索多玛时,有强盗试图冲进他们休息的房子,于是天使们"把冲到房子入口附近的人变成了瞎眼…使他们不得其门而入"随着亚述的强大,渐渐将势力扩展到了下埃及,它的王,用主通过先知艾塞尔传达的言语来说,忘了自己只不过是主的代表:"哦,亚述,我怒火的鞭子!
对不敬我的族类,他们代我施罚,对冒犯我的人们,他们替我惩戒.
"然而亚述王越权妄为,"相反,他随自己的心意对众多国家生杀予夺.
"将意志凌驾于上帝之上,因此,主耶和华宣布,"我要质问亚述的王,质问他因何生出那狂妄的心来.
"圣经的预言成真,亚述的灭亡到来了:从南边沦陷于公元前614年的阿苏尔的圣城来的巴比伦叛军,与两年后沦陷的王城尼尼微叛军汇集成了入侵的队伍,从北边和东边攻来之时,伟大的亚述帝国已雄风不再.
接着巴比伦人试图夺回霸权,于是与埃及的属国结盟,共同侵袭亚述,造成了亚述帝国的崩解.
他们之间的土地再次成为一块肥肉,在法老尼科(Nicho)的带领下,埃及人迅速侵入了这一地域.
在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II)——根据他的铭文记载——的军队遵照神马杜克的指令西行,远征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对此地拥有原始统治权的"另一位神","不再需求雪松之地"了,而且现在,"一个外敌正占据并且掠夺它.
"在耶路撒冷,主耶和华通过先知传达的话表明他站在巴比伦一边,因为主耶和华称尼布甲尼撒为"我的信徒",他决定让巴比伦王代他向埃及的诸神执行惩罚:于是以色列的上帝,万物的主,耶和华说道:"我将派人去领我的信徒尼布甲尼撒来,…他必来攻击埃及地,那些注定死亡的,必要死亡;那些注定被掳的,必要被掳;那些注定被刀杀的,必被刀杀.
他必在埃及的神庙中点火,把它们烧毁…他必打碎埃及地的神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的方尖碑,埃及的神庙必被烧为废墟.
"在这场战役的过程中,主耶和华宣布,由于耶路撒冷的民众转而信仰"天界女王"和埃及的诸神,罪孽深重,耶路撒冷也将受到惩罚:"我的怒火必将倾泻在此地…一直燃烧,无法熄灭…那些叫着我的名的人们,我必毁灭他们的城市.
"于是,公元前586年,"奈比萨尔丹(Nebuzaraddan),巴比伦王的卫队长进入了耶路撒冷,他烧毁了耶和华的殿、王宫以及所有的房子…耶路撒冷的城墙皆遭迦勒底(Chaldeans)军队捣毁.
"接着耶和华许诺,这荒芜将只持续70年.
为上帝履行这诺言,重建耶路撒冷神庙的是居鲁士(Cyrus),他的祖先大约是从里海附近沿着海岸线南移到波斯湾东岸的安善(Anshan)地区的,使用的是印欧语系的语言.
在那儿,移民们的首领——哈克汉姆-阿尼什(Hakham-Anish,意为"智者")——建立了我们称为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的帝国,他的子孙们——居鲁士、大流士(Darius)、薛西斯(Xerxes)——这些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和统治者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当居鲁士于公元前549年成为安山的王,他的领土只是埃兰(Elam)和米底(Media)的一个偏远的区域.
那时的巴比伦,王权由拿波尼度(Nabunaid)掌控,他的继位是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事件导致的十分诡异的结果:并非是依照惯例由神马杜克选定,而是根据一个高级女祭司(拿波尼度之母)与神辛(Sin)订立的一个特殊契约的授命.
一片残缺的粘土板记载了注定发生的对于拿波尼度的置疑:"他立了一尊异端神像…称其名为'神辛'.
…在新年节之时,他建议取消庆祝…他混淆仪式,破坏惯例.
"正当居鲁士忙于应战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时,马杜克——正试图恢复他巴比伦国神的地位——"正在各国间仔细寻觅一个愿意追随他的公正的统治者,这时他发现了安山的王居鲁士,于是他授权居鲁士成为他所有疆域的统治者.
"在居鲁士首次的行为证明了他将确实地执行(他的神发出的)指令之后,马杜克"命他前往攻打自己的故城巴比伦.
一路上他如一个真诚友人般伴他(居鲁士)同行.
"因此,在巴比伦神切实的协助下,居鲁士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巴比伦,在公元前538年3月20日这一天,居鲁士在巴比伦的圣地"握住了尊神(Bel—thelord)马杜克的手",新年的这一天,他的儿子冈比希斯(Cambyses)主持了祝贺神马杜克荣耀的光复庆典.
居鲁士留给他的继承者一个疆域辽阔的完整帝国.
涵括着以前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以及亚述的国土,东边的埃兰和米底,还有北方的土地,赫梯和希腊在小亚细亚的领地,腓尼基、迦南以及腓利士人的地区,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护佑他们的是唯一的神,阿胡拉-马杜克(Ahura-Maduk)——真理与光明之神,在古波斯他被描述为一位驾着有翼圆碟巡视天空的大胡子神(图片5a),这与亚述人对他们的尊神阿舒尔的描述极其相似(图片5b).
到居鲁士于公元前529年去世时,独立于在他国土之外的只剩埃及还拥有他们自己的诸神.
四年后,他的儿子也是他王位的继承者——冈比希斯,沿西奈半岛的地中海岸向埃及进发,在佩鲁修姆(Pelusium)击败了埃及军队,几个月后他占领了王城孟菲斯(Memphis),并给自己加冕了一个法老称号.
冈比希斯并未在意这场胜利,在埃及铭文中,他谨慎地避开"伟大的神阿胡拉-马杜克授命我…"等的惯用字眼,他明白——埃及并不在马杜克眷顾的疆域范围之内.
为了表达对埃及的尊神的敬意,冈比希斯在他们的诸神雕像前礼拜,表示愿意接受他们的支配.
作为回报,埃及的祭司们称他为"拉的儿子",承认他对埃及拥有统治权.
于是,远古的世界统一在了一个君主的治下,他的地位由"伟大的真理和光明之神"指定,也被埃及诸神接纳.
人类或诸神不再彼此战争,和平降临在地球!
但和平是短暂的,在地中海的那边,希腊人崛起了,他们财力雄厚、野心勃勃.
在小亚细亚,爱琴海,东美索不达米亚,大大小小的冲突日益升级.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DariusI)企图入侵希腊,却在马拉松(Marathon)战败,九年后,薛西斯一世(XerxesI)又兵败萨拉米(Salamis).
一个半世纪后,马其顿(Macedonia)的亚历山大(Alexander)崛起,在从欧洲到遥远印度的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发动了一场血洗整个古老世界的大战.
他是否也是遵照诸神"确实的旨意"而行呢并非如此,根据传说,只有一位埃及的神给了他一些指示.
亚历山大首先攻入埃及,聆听了该神关于自己半神血统的谕示,神谕还预言他英年早逝.
他东征西战的另一个动因,就是希望可以找到"生命之水",饮之得以摆脱早夭的厄运.
而亚历山大年纪轻轻就在征战和杀戮中死去了.
从那时起,人的战争不再缘自诸神的旨意,变成了人类自己的战争.
第一章完.
第二章荷鲁斯与塞特的争斗心怀救世情结的艾塞尼派(Essenes)学者认为"人最后的决战"是"诸神与凡人"共同参与的一场"杀声震天"的战役,这对战争的历史是一个悲哀的注解么绝对不是,这只说明光之子与闇之子的战争——这场被认为是"人类的战争"的决战并不存在:因为诸神与凡人正在并肩作战.
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这份记录着这场(诸神与凡人共同参与的)首次战役的文件的的确确被发现了,它是一篇刻在墙上的铭文,就在位于艾得夫(Edfu)——古埃及的一个圣城——的敬奉神荷鲁斯(Horus)的神庙里.
荷鲁斯在那里建造了一个"神铁"的铸造厂,里面有一个特别的区域,他在里面维修那用来在天空巡视的有翼圆碟.
"当工厂的门开启,"一份埃及文本记载,"那碟便升起来":这份所描述的地理方位惊人准确的文本(图片6,Fig.
6),以一个精确的Fig.
6纪年——诸神的纪年,并非人类的纪年——为开端.
内容是关于诸神在埃及——法老之前的埃及——的统治事宜:在陛下拉(Ra)的第363年,不朽的天际神鹰去到了肯之地(landofKhenn).
武士们环护在他的身边,因为从那天开始敌人在瓦-瓦(Ua-Ua)地区密谋反叛他们的主.
拉和同伴乘船到达了那里,在位于瓦-瓦西部的荷鲁斯统治地区,肯——从那时开始被称作高贵的肯——的神殿之东登陆.
荷鲁斯,那翼度之神,来到拉的船上,他对他的祖先说道:"哦,天际的神鹰啊,我看到敌人密谋反叛您的统治,将灿烂的王冠擅自加冕.
"寥寥数语间,古老的记录者完成了这场非同寻常的战争的背景刻画:那些"擅自加冕灿烂王冠"的叛军使我们集结一处,准备与神拉与荷鲁斯的敌人开战.
显然,这场战役是由其他的众神或某神完成的.
为了瓦解阴谋,拉"由武士们环护着"乘船去到了荷鲁斯——建好了指挥部——的属地.
拉的"船",从其他一些古代文献中得知,是一架可以飞上天空的"神圣的飞船".
这次,拉用它飞越海洋,在瓦-瓦地区的"西部"、荷鲁斯"领地"东边降落.
荷鲁斯出来迎接他的祖先,并报告了叛军的动向.
接着,神圣的拉,天际的神鹰,对翼度之神荷鲁斯说:"我授予你来自拉的崇高指令:速速歼灭尔目所及之叛军.
"接受指令后,荷鲁斯驾驶他的有翼圆碟飞上天空搜索敌人:于是,荷鲁斯——翼度之神,驾着拉的翼碟冲上天际,因此,从这日起,他被称为"伟大的神,苍穹之主".
在空中驾着翼碟的荷鲁斯发现了敌军并对他们释放了无形无声的"风暴",敌军瞬间死亡:他在高空驾驶着翼碟,看见了敌人,并从后面追上他们,从他的前部朝敌人放出一个他们看不见也听不到的风暴,使他们在一瞬间全部死去,没有人可以幸免.
然后荷鲁斯驾驶着翼碟飞回拉"光彩闪烁"的船上,听魔法之神透特(Thoth)宣告他的胜利:于是,翼度之神荷鲁斯在光彩闪烁的翼碟中重新现身,回到了拉——天际神鹰——的船上.
然后透特说道:"哦,众神之主!
翼度之神已经返回到光彩闪烁的伟大翼碟了.
"……所以,从这天起,荷鲁斯被尊称为"翼度之神",并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哈特-"贝乎泰特"(Hut-Behutet)城.
记录表明,荷鲁斯与"敌人"之间的首次战役发生在上埃及.
1870年海因里希·卡尔·胡格什(HeinrichBrugsch)在首次出版、提到关于"传奇的太阳能飞碟(DieSagevondergeflugtenSonnenscheibe)"的铭文研究资料中,暗示"肯之地"就是努比亚,而荷鲁斯发现敌人的位置是赛伊尼(Syene,即今天的阿斯旺).
近年更多的研究论文,如沃尔特B艾默瑞的《努比亚的埃及》,同意塔-肯(Ta-Khenn)就是努比亚的说法,而瓦-瓦是它的北部地区的名称,指的是位于尼罗河的第一和第二瀑布之间的区域(努比亚的南部地区称为库什——Kush).
这些证据基本成立,既然贝乎泰特城是作为首战胜利的奖励被授予了荷鲁斯的,那么它无疑就是从那时起献给荷鲁斯的艾得夫(Edfu)城了.
文献中提到,在艾得夫,荷鲁斯建立了一个神的金属铸造厂,用"神之铁"制作的独特武器就是在那儿打造出来的.
也是在那儿,荷鲁斯训练了一支莫斯涅(mesniu)军——又称"铁士".
他们的形象被画在艾得夫的神庙墙壁上——剃光头,着短袍,深衣领,手握武器.
在一幅画中,一件鱼叉状的未知武器被象形文字描述为"神铁"和"铁士".
根据埃及文献记载,莫斯涅是首支由众神装备的人类军队,使用金属制造的武器.
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还将发现,他们是首批被神征召参予诸神之战的人类.
阿斯旺和艾得夫之间的地区现在安定了,装备好的人类武士们也完成了训练,诸神已经做好了朝埃及的中心地带北进的准备.
首战的胜利显然使得诸神的同盟更加牢固,我们知道,亚洲的女神伊师塔(埃及文献用她的迦南语名字称呼她——阿什托雷思Ashtoreth)也加入了联盟,在天空巡查的荷鲁斯请求拉在地面侦察:荷鲁斯说道:"去吧,拉!
找出地上藏匿的敌人吧!
"于是神圣的拉,向前搜寻,阿什托雷思跟随在他身旁.
他们在地面搜寻敌人,但敌人个个都藏起来了.
因为地面的敌人都藏匿了,无法找到,于是拉想了一个主意:"拉对身边的众神说道:'既然敌人藏在地面,那么让我们将飞船飞到水中去.
'从那日起,他们便把水叫做'移水'.
"当拉使他的飞船进行两栖作战时,荷鲁斯也需要一架可以在水中使用的飞船,所以他们给了他一只船,"被称为麦克-A(Mak-A)——大护卫舰"就在那时,凡人首次参与了战争:但是敌人也进入了水中,如同鳄鱼与河马,他们攻击天际神鹰——拉驾驶的船……这时,翼度者荷鲁斯,与他的军队——那些手拿神铁和链子的武士——到来了,他们击退了鳄鱼和河马们,并抓获了651个敌人,他们被拉到城市处死.
接着天际神鹰拉对翼度者荷鲁斯说道:"如同你在南方的胜绩,此处亦必因你的胜利而扬名.
"在海陆空都击败了敌人之后,荷鲁斯似乎取得了完胜,于是透特宣布庆祝开始:透特说道:"天界的众神啊,欢庆吧!
地上的众神,欢庆吧!
年轻的荷鲁斯带来了和平,他非凡的作战完美无缺.
"从那时起,翼碟图案的徽章被作为荷鲁斯胜利的象征:从此,荷鲁斯的金属徽章出现了.
荷鲁斯设计了他的徽章,他将翼碟图案拼在拉的飞船图案的前部,然后在两侧的放上两条蛇代表北方女神和南方女神.
徽章上还有他拿着神铁和链子站在拉的飞船上的形象.
虽然透特宣布荷鲁斯是和平的缔造者,但是和平并没真正到来.
诸神的联盟继续北进,"他们发现底比斯的东南方有两个亮点,于是拉对透特说:'这是敌人,派荷鲁斯杀掉他们……'于是荷鲁斯的军队血洗了他们.
"荷鲁斯训练和装备的人类军队再次取得了胜利,透特获得了此地的冠名权.
当首次空战爆发,埃及在赛伊尼(即阿斯旺)从努比亚分割出来,随后是地面战斗和水战,荷鲁斯对拿下从底比斯到丹德拉(Dendera)——这段尼罗河蜿蜒而过的区域——胸有成竹,未来几天将经过的区域满布神庙和王宫,现在直捣埃及中心的大路已经畅通无阻.
诸神又北进了几日——荷鲁斯驾驶翼碟不断在空中巡视,拉和他的同伴沿着尼罗河航行,铁士在侧翼防护.
随后发生了几场短暂而激烈的遭遇战.
接着诸神的势力席卷了群湖地区——古时从红海到地中海之间的区域,此地因此凸显在古埃及地理记载中(有些湖现在依然存在):敌军朝北边望风而逃,撤到了面向地中海之后海的水域,他们的心由于恐惧而颤抖.
而翼度者荷鲁斯在拉的船中手持神铁对他们紧追不舍.
那些装备了铁制武器的荷鲁斯的军队已将敌人团团围住.
然而围歼敌军的策略并没奏效:"他在水域中追赶了四天四夜,一个敌军也没发现.
"于是拉建议他再驾上翼碟,这样荷鲁斯找到了逃跑的敌军,"他从后面狠狠地朝敌军投出他的神矛,戮杀了他们,彻底打败了敌人,将142个俘虏带到了拉的船头,"俘虏迅即被处决.
艾得夫神庙的壁画接着转入了一个新的版面,因为诸神的战争掀开了新的一页.
敌人原本计划"向北方的湖逃窜,由水路航行撤向地中海,但是他们被诸神的攻击吓破了胆,因此到达水域中央时,他们直接由西湖(westernlake)向贯通漠(Mer)区群湖的水域逃去,以便与在塞特(Seth)领地的敌军汇合.
"这些诗篇不仅提供了地理讯息,还首次明确了"敌人"的身份.
冲突地点已经转移到了群湖区域——古时这里的湖泊断续相连,而且数量远比如今要多,这些湖泊从地域上把埃及与西奈半岛基本分离了开来.
在这道湖障的东边,是塞特——昔日的宿敌,杀害荷鲁斯之父奥西里斯(Osiris)的凶手——的领地.
现在我们知道,塞特的军队便是荷鲁斯从南方北进要对付的敌军.
如今,荷鲁斯到达了埃及与塞特领地的分界之处.
趁着战斗的间隙,荷鲁斯将他的军队——铁士,派到了前线,同时拉的船也到了,敌军亦在这里的水域重新集结,然后爆发了一场大战.
这次,俘获并处决了381个敌军(荷鲁斯一边的伤亡情况未见记载).
接着,荷鲁斯急切地渡过湖泊,进入了塞特的领地.
根据艾得夫神庙的壁画记载,塞特极为震怒,在地面及空中与荷鲁斯进行了多个回合的战斗.
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版本.
EA瓦利斯巴奇(EAWallisBudge)在《埃及的诸神》中提到的情形很有趣:在人类首次参与诸神的战争时,装备了神铁的人类给荷鲁斯带来了胜利:"有一点很清楚,军队装备的优越武器是他取胜的关键,尤其是用来铸造这些武器的特殊金属更加功不可没.
"根据埃及的文献记载,从此,人类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战斗结束后,拉对"荷鲁斯的铁士"的英勇作战表示了赞赏,他下令,今后,允许他们"住进圣殿",并赐给酒食,"作为他们帮助神荷鲁斯消灭敌军的奖励".
他们被安置在上埃及的首都——荷鲁斯的艾得夫城以及神在下埃及的首都特斯(This)——即希腊的塔尼斯(Tanis)、圣经中的锁安(Zo'an).
渐渐地,他们超越了仅仅作为军队角色的存在,成为了被称为塞穆苏-荷(Shamsu-Hor)——意为"荷鲁斯的侍从"——的荷鲁斯的人类助手和使者.
艾得夫神庙的壁画上的铭文已经被证实为一份更早期的埃及古卷的一个拷贝,但古卷的原始文本是何时由谁记录的没人知道.
研究古卷的学者们认为其中精确的地理描述和特别的纪年方法说明(用EA瓦利斯巴奇的话来说),"呈献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纯粹的神话,几乎可以确信的是,荷-贝乎泰特(艾得夫的荷鲁斯)的建功基于更早时代艾得夫城的占领者的功勋.
"这份记录同所有重要的埃及历史记录一样,开始于一个年代:"363年,"这种纪年格式常被用来讲述各法老的当政朝代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每位法老都有他的元年,次年,依此类推.
问题是,这里记述的不是国王的统治,而是神的事件——一场诸神间的战争.
因此文献中记录的是发生于某些神当政的"363年"的事件,这将我们带回到——由诸神而并非法老们统治的——远古的埃及.
古埃及留下的记载无疑证明了这段时间的确存在.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曾经走遍埃及,祭司们对他详述了法老们的王朝和统治.
他写道,"祭司们告诉我,美尼(Men)是埃及的第一位君王,他修造了堤坝使孟菲斯免于尼罗河泛滥的淹没,"使河水改道,在河水退去的土地上建造了孟菲斯.
"祭司们说,除此之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城中建造了一座十分雄伟的建筑——伏尔坎(Vulcan)的神庙.
""接着他们给我朗读了一卷记录在纸莎草上的君王序谱,上面记载了330位君王的更迭传承.
除了18位黑人君王和一位本地女王外,其他的都是埃及的男性君王.
"然后祭司们带领希罗多德参观了历代君王的雕像,介绍了许多关于各位王的细节,以及王们都宣称自己的祖先是神.
"其实这些雕像刻画的君王看起来与神相去甚远,"希罗多德评论道,"不过,"他接着又说:在他们之前的时代就不同了:那时的埃及在诸神的统治之下,他们与人类共同住在地球上,其中一位神的地位最高.
最后一位是荷鲁斯,奥西里斯的儿子,希腊人称他阿波罗(Apollo),他废黜了堤丰(Typhon),是诸神统治埃及时期的最后一位君王.
公元一世纪的犹太史学家弗拉菲乌斯约瑟夫(FlaviusJosephus)在《反阿皮翁(AgainstApion)》一书中,引用了他搜集到的一份资料——埃及历史上一位名叫曼涅托(Manetho)的埃及祭司的一些手抄本.
这些手抄本从未被发现,然而关于这位祭司是否存在的疑问已经烟消云散,因为这些手抄本的内容奠定了后世几个希腊历史重大发现的基础.
现在可以确定曼涅托(他的名字的象形文字的意思是"透特的礼物"),是一位高级祭司和卓越学者.
公元前270年,他遵照当时的君王托勒密费拉德尔菲斯(PtolemyPhiladelphus)指示将埃及历史汇编成卷,原稿藏在亚历山大大图书馆,大图书馆于公元642年毁于穆斯林征服者的熊熊大火,曼涅托的书稿与大量其它的珍贵文件也同时被毁.
曼涅托是至今已知史学家中首位按照统治者的王朝划分埃及历史的学者,这种做法被延续至今.
他列出了记录着名字、统治期、承继顺序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内容的君王序谱,大部分被完整地保存在公元3世纪朱利叶斯阿弗理卡纳斯(SextusJuliusAfricanus)和4世纪该撒利亚(Caesarea)的尤西比乌斯(Eusebius)的着作中.
这些基于曼涅托抄本的着作一致认为曼涅托序谱中的第一法老王朝的首位君王——美尼(Men,希腊语称为美尼斯——Menis),就是希罗多德在埃及游记中提到的同一位君王.
近代考古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在阿拜多斯图板(TabletofAbydos,图片.
7,Fig.
7)中,法老塞提一世(SetiI)排在序谱的第75位,后面是他的儿子拉美西斯二世.
序谱的第一个名字是美尼.
Fig.
7如果希罗多德对埃及法老王朝的认定是准确的,那么他所认定的"之前"那"诸神统治埃及的时代"是否也是对的呢我们发现曼涅托在这一点上与希罗多德观点一致.
法老的王朝之前,他写道,还有四个王朝——两个由诸神统治,一个由半神统治,还有一个是过渡时期的王朝.
他继续写道,首先,7位伟大的神统治了埃及12300年.
卜塔(Ptah)统治期9000年拉(Ra)统治期1000年舒(Shu)统治期700年格伯(Geb)统治期500年奥西里斯(Osiris)统治期450年塞特(Seth)统治期350年荷鲁斯(Horus)统治期300年7位神统治期一共12300年曼涅托写道,诸神的第二个王朝有12位统治者,第一位是神透特.
他们统治了1570年.
他说,一共19位神统治了埃及13800年.
接着是统治期为3650年的30位半神的王朝,在长达17520年的岁月中,一共有49位神和半神统治着埃及.
接着是350年群龙无首的大分裂时期,这个时期10位人类统治者相继称王.
此后,人类统治埃及阶段的第一个法老王朝出现了,并建造了一座献给神卜塔(即希罗多德提到的库尔坎)的都城.
通过一个半世纪的考古发现和象形文字的破译,学者们认为法老王朝大约始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一个叫做美尼(Men的象形文字读音)的人统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并在一个新的城市定都,他称之为美尼-奈弗(Men-Nefer,意为"美尼之美")——希腊语为"孟菲斯".
在曼涅托提到的混乱的大分裂时期之后,他统一了埃及,并取得了王位.
一件名为"巴勒莫石碑(PalermoStone)"的文物上面的铭文提到了美尼之前至少9位的古老君王的名字,他们曾头带赤色王冠统治下埃及.
一些君王的陵墓和当时的实物已经被发现,他们的名字是:斯科匹恩(Scorpion,意为"蝎子")、卡(Ka)、萨瑟(Zeser)、纳尔摩(Narmer)和斯玛(Sma).
着名的埃及古物学者,弗林德斯在他的《第一王朝的王陵》和其它作品中认定,这些名字对应于曼涅托在序谱中提到的大分裂时期塔尼斯的多位人类统治者,皮特里提议,把这些第一王朝之前的群王时期称为"第零王朝".
关于埃及王权的一份重要的古文本,被称为"杜林纸草(TurinPapyrus)",其上记录了诸神的王朝序谱:拉、格伯、欧西里斯、塞特以及荷鲁斯,接着是透特、马阿特(Maat)——基本同曼涅托的序谱一样,其中荷鲁斯的统治期为300年.
这份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文献,列出了神统治期之后的38位半神统治者:"19位白墙城邦的首领和19位北方的长老",并写道,在他们和美尼斯(Menes)之间的时期,是在荷鲁斯护佑下的人类君王们的统治,他们的名称是萨穆苏-荷!
在1843年的伦敦皇家学会上,大英博物馆的埃及古物馆馆长萨缪尔波切博士(Dr.
SamuelBirch)宣布,杜林纸草的碎片上一共读出了330个名字——这与"希罗多德提到的330位君王"完全吻合.
虽然细节还有待商榷,埃及学家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考古发现证实了古代历史学家的说法:继混乱分裂的十王时期之后,美尼建立了统一的埃及王朝,另外还有一个时期,埃及统一在荷鲁斯、欧西里斯等神的治下.
然而,使学者们难以接受的是,这些貌似"诸神"的统治者其实只是"被神化了的"人类而已.
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点,我们从美尼为重新统一的埃及选定的定都地——孟菲斯开始,可以发现,这并非一个事出偶然的决定,这里与诸神关系密切,孟菲斯建立的方式非同寻常:美尼使尼罗河改道,在水退去的地方建造了这个城市,他还修建了一座大堤,整修荒地.
这与埃及被造出来的方式异曲同工.
埃及人相信,"从前,有一位伟大的神"来到,发现这里被水和泥沼淹没着,于是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壮举,他修建大坝,整修荒地,使埃及从水中升起,所以埃及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升起的土地".
这位远古时代的神名叫卜塔——"天地之神",他被看作伟大的工程师和工匠之祖.
埃及的地形特点给这个"升起的土地"的神话增加了可信度.
尼罗河上游到赛伊尼(即阿斯旺)的一段水流平静,适宜航行,而南方的河道被几个急转和瀑布弄得波涛诡谲.
如现今尼罗河的水位由阿斯旺的水坝进行调节一样,史前的埃及同样如此.
埃及的神话说,卜塔在阿布(Abu)岛——在希腊时代由于形状而得名"笨象(Elephantine)岛"——上建造了基地,位置就在阿斯旺的尼罗河第一瀑布之上.
在文本和图画中(图片.
8,Fig.
8),卜塔——他的象征是蛇——正在一个地下的洞穴中控制尼罗河的水量.
"他用闸门控制洪水,在合适的时机旋回机括.
"我们被用专业语言告知,在工程需要的最恰当的位置,卜塔修造了可以由机关进行开合的"双洞"(两个连通的蓄水池),销紧或者打开"机括",可以对尼罗河的水流进行人为控制.
Fig.
8在埃及中,卜塔和其他的神被称为纳却(Ntr)——"守护者,观察者".
埃及的记载写道,他们从塔-乌尔(Ta-Ur)——"遥远的异地"——来到埃及,"乌尔"有可能是他们的名字,意思是"古老",也可能是地名,圣经中就记录着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一个着名的城市——乌尔.
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红海海峡,被称为塔-纳特尔(Ta-Neter)——诸神之地,他们由此通道进入埃及.
最早的诸神确实来自圣经中提到的闪(Sham)地,这更加解释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状况——为何这些古老的神都有一个"闪米特语"(古阿卡德语)的名字.
而"卜塔"这个在埃及语中不知所谓的词在闪米特语中的意思是"开拓者".
根据曼涅托的记载,9000年之后,卜塔的一个儿子——拉,成为了埃及的统治者.
他的名字,同样用埃及语无法解释,但是因为"拉"常常被与一个明亮的天体联系在一起,于是学者们猜测"拉"有可能是明亮的意思,我们确实知道他的某个外号叫作"特姆(Tem)",闪米特语的意思是"完全,纯粹的一".
埃及人相信拉也是从"几百万年前的星球"乘坐飞船来到地球的,这飞船圆锥状的前端名叫"本-本(Ben-Ben)"——意思是"方锥鸟",后来被供奉在阿努(他在圣经中的希腊名称更为人熟知——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的圣城中一座专门建造的圣殿里.
在古代埃及王朝时代,人们来这里朝觐,渴望一睹圣物——"本-本"以及其它一些"拉"与众神天际旅行的遗物——的风采.
圣经中以色列人被迫修建的比东城(Pi-Torn)——意为"特恩的大门"——就是奉献给拉(即"特姆")的.
赫利奥波利斯的祭司们最先记录了埃及诸神的传说,也是他们讲述了诸神的第一个以拉为首的"联盟",其中包括9名"守护者"——拉、争斗的荷鲁斯和塞特以及跟着的一些郁闷的神夫妇.
拉退休之后首先即位的统治者夫妇是他的孩子,男神舒(意为"风")和女神泰芙努特(Tafnut,意为"雨"):根据埃及神话,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拉管理地球的云层.
舒和泰芙努特为后世的埃及法老们树立了榜样:君王娶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妹为王后.
他们将王位传给后代,同样是兄妹的夫妇(神话和曼涅托的记载都是如此):格伯(意为"堆积土地")和努特(意为"伸向天空").
埃及关于诸神的传说近乎纯粹的神话——在远古人类对自然的观察中将看到的一些现象认为是诸神,这使得学者们推测格伯代表了神化了的大地,努特则代表天空:因此后来的埃及统治者将格伯看成"父",而将努特看成"母",埃及人相信:天地交合而生出了诸神.
然而,如果把《金字塔文(PyramidTexts)》和《亡灵书(TheBookoftheDead)》中的诗篇和传奇当作真实的描述,这样看来似乎格伯和努特是由于与贝努鸟(Bennu)的周期性出现有关而得名的,贝努鸟也衍生出了希腊神话中的凤凰:一只拥有红色和金色的羽毛、可以死而复生,生命可以跨越几千年的鹰.
就是为了这只鸟(它的名称与拉驾临地球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一模一样),格伯在地面从事着伟大的垦荒,而努特则"将苍穹伸向天空",这些壮举,似乎是由"群狮之地"的诸神实现的,在那儿,格伯"打开了大地",那巨大的球状物体便从"伸向天空"处出来,然后出现在天际.
上述的壮举完成后,格伯和努特将埃及的直接统治权交给他们的四个子女:阿萨(Asar,意为"千里眼")——希腊称为欧西里斯、他的妹妹兼妻子阿斯特(Ast)——她为人熟知的名称是伊西斯(Isis)、塞特和他的妻子奈芙蒂斯(Nephtys)——奈布特-哈特(Nebt-Hat),意为"房屋中的夫人",她是伊西斯的妹妹.
埃及的传说真正描述的是这些神——埃及真正的诸神,然而在他们的画像中(图片.
9,Fig.
9),塞特永远带着动物面具,从不以真面目示人,而且——似乎是对埃及学家的嘲弄——虽然他的名字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第三个儿子的名字完全相同,其意思依旧不得而知.
随着两兄弟分别娶了两姐妹,诸神面临了严重的继承问题.
唯一看来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国土分成两部分:欧西里斯继承了北部低地(即下埃及),塞特继承了南部山地(即上埃及).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多久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能依据曼涅托编年史中的记载进行猜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塞特对王权的分割并不满意,他实施了多个计划,以取得对整个埃及的控制权.
学者们认为塞特唯一动机的是获得更大的权力.
然而当我们一旦领会了诸神确定继承权的原则,就能明白这种原则对于诸神(以及后来的人类君王)的王权传承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由于诸神(以及后来的人类)可以拥有除正式配偶之外的一个或多个妾,以及可能通过私情产生后代,所以继承原则的第一条为:嫡长子拥有继承权.
若王后无嗣,则长子继位.
但是,任何时候,甚至在长子继承权确定之后,若君王的半血姐妹生出儿子,那么这个新生儿自动取代长子成为法定继承人.
正是这种原则,导致了天地诸神的竞争和冲突,而且也解释了塞特的基本动机.
这种说法的理由缘自普鲁塔克——公元一世纪的一位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写下了他那时希腊和罗马的近东诸神的比较列传——的论文《他和欧西里斯(DehideetOsiride,OfhisandOsiris)》.
他那时参考的埃及文献相信是神透特(作为诸神的记录员)亲自记下的,是诸神全部的历史以及他们在地球的事迹的记录.
普鲁塔克的开头写道,"现在谈谈伊西斯和欧西里斯的故事,最值得注意的是……因此,主要关于,"接着他讲述了努特(类似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瑞亚,Rhea)的故事,她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欧西里斯,幼子塞特.
还生了两个女儿:伊西斯和奈芙蒂斯.
但这些子女的父亲并非都是格伯:只有塞特和奈芙蒂斯是格伯亲生的,欧西里斯和他的大弟是拉与自己的孙女努特私会生下的,至于伊西斯,她的亲生父亲则是透特(希腊神赫尔墨斯)——出于"礼尚往来","他爱上了同样的女神"以回报她的柔情.
于是,情况便成了这样:虽然不是格伯亲生,欧西里斯依旧是长子.
由于是拉的亲生儿子,他声称自己继承权排序最高.
但是法定继承人是格伯的半血姐妹努特所生的嫡长子塞特,似乎这还不算复杂,更棘手的是弟兄俩都认定自己的儿子是下一代的法定继承人.
如此,塞特只与自己的半血姐妹伊西斯生了一个儿子,而欧西里斯却与伊西斯和奈芙蒂斯(都是他的半血姐妹)各生了一个儿子.
但是欧西里斯为了阻碍了塞特生出法定继承人,故意娶了伊西斯为妻,塞特只好娶了奈芙蒂斯,由于她是他的同父同母的姐妹,他们生出的后代都无法成为法定继承人.
这便是塞特日益激烈的暴怒的原因,欧西里斯不止剥夺了他的王权,而且连他的后继者的继承权也不放过.
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塞特的复仇时刻,在"某位名叫阿索(Aso)的埃塞俄比亚女王"访问埃及之时到来了.
塞特和他的支持者想出了一个阴谋,他安排了一次宴会以表达对女王陛下的敬意,诸神都接受了邀请,宴会上塞特准备了一个刚好可以装下欧西里斯的华丽绝伦的箱子:"他将箱子带到宴会上,大家都称赞过后,塞特开玩笑般地承诺,谁躺进去合适,就把这个华丽的箱子送给谁.
大家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试着躺.
"最后,欧西里斯躺了进去,密谋者们立即冲了过来,将箱子的盖子盖住,从外面钉上,然后浇上熔化的铅.
"接着他们把封闭着欧西里斯的箱子运到塔尼斯的海边(尼罗河流入地中海的入海口),将箱子沉入了海中.
穿上丧服,并剪去一绺头发表达哀伤的伊西斯,前去寻找箱子,"在一段时间里,她打听到了许多特别的关于箱子的消息,它已经被海浪带去了巴比伦沿岸(即现在的黎巴嫩).
"伊西斯找回了装有欧西里斯尸体的箱子,并将它藏在荒野中,直至找到令他复活的办法.
但是不知如何被塞特发现了,他找到箱子,然后把欧西里斯的尸体切成十四块,分别藏在埃及各处.
伊西斯再次出去寻找她哥哥兼丈夫的被分尸的躯体.
有些版本的记载说,她把他的尸骨埋在被发现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开创了对欧西里斯的崇拜;另一些版本的记载说,她将找到的尸体拼好包裹起来,开创了制作木乃伊的丧葬风俗.
然而这些不同版本有一点是一致的:她没有找到欧西里斯的阴茎.
然而,在最后处理尸体前,她设法提取了欧西里斯的"精髓",并且用他的精子进行自我授精,从而怀孕生下了儿子荷鲁斯,她瞒着塞特将荷鲁斯藏在尼罗河三角洲长满了纸莎草的湿地中.
关于下面要说的事件,发现了许多传说故事:在纸莎草上被多次复制,形成《亡灵书》中的章节,或者成为《金字塔文》中的诗篇.
综合起来,就如同一出重要的大戏,其中包含了对法律的操纵、对王国利益的绑架、一次神奇的复活、同性的恋情以及最后一场伟大的战争——一出以神权为赌注的大戏.
由于大家都认为欧西里斯没有留下继承人就亡故了,塞特认为他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强迫伊西斯嫁给他以产生合法继承人.
他绑架了她,把她囚禁起来,迫她就范,但是在神透特的协助下,伊西斯设法逃脱.
故事的一个版本记录在梅特涅石碑(MetternichStela)上,一个用伊西斯的口吻述说的故事,描述了她在夜里逃脱直到到达荷鲁斯藏身的湿地的历险经历.
她发现荷鲁斯被一只蝎子蜇死了(图片.
10,Fig.
10).
从文中可以推断,是荷鲁斯的将死的消息促使了她逃跑.
Fig.
10住在湿地的人找到她,并向她哭诉,却束手无策.
然后一架太空飞船帮助了她:接着,伊西斯朝着天堂送去了悲声,向"百万年的船"求告.
于是"天碟"停住了,不再继续沿着轨道移动.
然后透特下来,他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可以使说出的话成为真实的伟大力量.
他说道:"哦,伊西斯,灿烂的女神,你悲伤的求告已被听见;看啊,灾难不会降临到幼小的荷鲁斯身上,拉的船将会护佑他.
"我今日从去过昨日的天碟之船下来.
当夜晚来临,这光明将为荷鲁斯的痊愈赶走(中毒).
……"我来自天上,为母亲拯救她的孩子.
"有些文献说,神奇的透特令死者的复活,作为透特治疗的结果会永久免予死亡,荷鲁斯长大后成为奈曲-阿塔夫(Natch-ataf),意思是"为父报仇者".
他由欧西里斯一边的男神和女神教授训练军事知识,他被培养成神圣群体中出色的王子.
接着,有一天,他出现在诸神的会议上,要求继承欧西里斯的王权.
他的出现使很多神感到惊讶,但是最震惊的是塞特.
大家都在疑惑:欧西里斯真的有这么个儿子吗根据"切斯特比蒂之纸草书一号(ChesterBeatlyPapyrusNo.
1)"记录的文献中描述,塞特建议会议暂停,以便给他一个机会与他的新侄子平和地讨论一下相关问题.
他向荷鲁斯发出邀请,请他"过府叙谈,开心一日",荷鲁斯同意了,然而塞特并不打算缔造和平,他心中在策划阴谋:黄昏时,床已经为他们铺好,两人躺了下来.
到了夜里,塞特勃起自己的阳具,插入了荷鲁斯的胯部.
当诸神继续会议时,塞特要求"内阁"通过决议,认定无论荷鲁斯是否是欧西里斯的儿子,他的继承权均失效,因为塞特的精子已经在他体内.
并宣布自己成功获得继承权,而不只是排名领先而已,王位继承者——塞特!
现在,轮到荷鲁斯让诸神吃惊了.
当塞特射出精液之时,"我用手接住了它们,"荷鲁斯说.
第二天早晨,他将它们给他的母亲看,告诉了她事情经过.
伊西斯于是让荷鲁斯勃起,将精液射到一个杯子里.
接着她去到塞特的花园,把荷鲁斯的精液倒在莴苣上,然后莴苣就被不明真相的塞特吃了.
所以,荷鲁斯宣布,继承权失效的是塞特!
被弄懵的众神于是叫透特来解决这个难题.
他检查了荷鲁斯带给他母亲的精液——被伊西斯保存在一个罐子里,证实精液确实属于塞特.
接着他扫描了塞特的身体,证实他体内确实含有荷鲁斯的精液…恼羞成怒的塞特没有等让讨论继续下去.
只有硬拼到底才能解决问题,他咆哮着离开了.
根据曼涅托的记载,那时塞特已经统治了350年.
如果我们加到当时——加上13年,我们认为——伊西斯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去寻找欧西里斯的各部分尸体,那时就的确是拉在努比亚与荷鲁斯汇合的"第363年",并陪伴他开始了他的对抗"敌人"的战役.
在《神荷鲁斯,埃及的王》一书中,SB默瑟尔(S.
B.
Mercer)总结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学术意见,他强调:"荷鲁斯与塞特之间冲突的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
"根据艾得夫神庙的铭文,荷鲁斯与塞特的首次面对面交锋发生在"诸神之湖",后来被称作"战斗之湖".
荷鲁斯本想用自己的神矛击打塞特,当塞特跌倒,荷鲁斯抓住了他,并把他带到拉的面前.
"他的矛顶在(塞特的)颈部,邪恶者的双腿被锁链捆住,嘴也被荷鲁斯封闭.
"拉下令将塞特以及其他战俘交由伊西斯和荷鲁斯随意处置.
但是当荷鲁斯开始对战俘执行砍头的时候,伊西斯对自己的兄长起了恻隐之心,于是将他放了.
后续的故事出现了多个版本,其中一个记载录在被称作"索利尔第四纸草书(FourthSallierPapyrus)"的文献中.
大多数的记载是,释放塞特的行为激怒了荷鲁斯,于是他砍掉了自己母亲伊西斯的头,但是神透特将她被斩落的头安了回去,令她复活了.
(这件事也被普鲁塔克提到过.
)塞特逃跑后,开始时躲在一个地道里.
过了6天,一系列空战爆发.
荷鲁斯驾着纳尔(Nar,意为火柱)飞上空中,纳尔被描述为一个拉长的有鳍状短翅的圆柱体形的飞船.
飞船舱壁上有两只不断变换着红蓝两色光芒"眼睛",尾部呈现喷流状结构(图片.
11,Fig.
11),前端射出古怪的光线.
Fig.
11(埃及的文献都是由荷鲁斯的追随者所写,对塞特驾驶的飞船没有留下任何描述.
)文献中描述了一场战斗,涉及的区域十分广大,荷鲁斯首先被击——一道从塞特飞船射出的闪电击中了他,纳尔损失了一只"眼睛".
然后荷鲁斯坐上拉的翼碟继续战斗,他朝塞特射出一发"鱼叉",现在轮到塞特中弹,他失去了他的睾丸…至于该武器的性状,W麦斯穆勒(W.
MaxMulle)在他着的《埃及神话集》中写道,它有"一个形状怪异的头部",它的绰号的象形文字意为"30之武器".
古代的描述显示"鱼叉(harpoon)"确实是一件巧妙的三合一火箭:大飞弹先被发射,以便小飞弹让出路径(图片.
12,Fig.
12).
这个绰号("30之武器")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携带10枚弹头的现在称为"多弹头导弹"的武器.
也许是纯粹的巧合,但也有可能相似的涵义描述了相似的情形,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麦道公司,就将新研制的海军导弹命名为"鱼叉"(图片.
12b,Fig.
12).
伟大的诸神们又一次叫停了战争,并再次将双方召集到"内阁"面前,我们从公元前18世纪的一份文献中发现了一些协商的细节,这份被法老沙巴寇刻在石柱上的铭文提到它本身是一份极古老的羊皮卷记录的拷贝——这份被"虫吃鼠咬"的相当破损的卷本是在孟菲斯城的卜塔神庙中被发掘出来的.
一开始,"神的内阁"按照欧西里斯时代的界线将埃及分给荷鲁斯和塞特,但这个决定被推翻了,因为格伯考虑到了后续的问题:谁的"身体状况允许"产生后代的继承人呢塞特失去了睾丸,是无法产生后代的了…于是格伯——"大地之神,将整个埃及王权的继承权给予了荷鲁斯",给予塞特一块埃及以外的土地,从此之后,埃及人认为他成为了亚洲的缔造者.
诸神的"内阁"达成了一致的决议,然后这份最终的决议被记录在了汉尼弗尔纸草书(PapyrusofHunefer)中:荷鲁斯是被诸神共同见证的胜利者.
全世界的王权已经授予给他.
他的疆土无远弗届.
根据神舒设立的等级原则,他将继承神格伯的王位.
这份决议文件继续写道:此决议已列入议会记录,即日起生效;根据父神卜塔立下的规矩,已将此决议刻在一块金属板上…天界以及地面的诸神都听命于您的儿子荷鲁斯.
他们追随他前往大殿,他是统治他们的王.
第二章完.
第三章宙斯与因陀罗的飞弹当希罗多德于公元前5世纪完成埃及之旅,他相信希腊人正是从埃及人处继承的观念以及对诸神的信仰,于是在他为他们写作时,他使用希腊诸神的名字来比代埃及诸神.
他之确信希腊神学源于埃及不仅由于两地诸神的名字之间的密切渊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于他们的故事的内容实在很相似.
在其中一个故事中,出现的一个几乎不可能看作是巧合的一致深深震撼了他:就是在一场王权争夺引发的战斗中,一位神将另一位神的生殖器打掉了.
幸运的是,希腊神话里有着希罗多德酌而不竭的丰富资源,描写神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例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底比斯的品达(Pindar)的《颂诗选(theOdes)》,都成书且闻名于希罗多德时代之前不久,最重要的参考是赫西奥德(Hesiod)所着的《神谱(Theogony,意为神之序谱)》,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的赫西奥德是一位住在希腊中部地区阿斯卡拉(Askara)的诗人,他除此之外还写了另一部着作《工作与时日(WorksandDays)》.
诗人赫西奥德将《神谱》献给缪斯——音乐、文学及艺术之女神,他写道,她们鼓励他为历史"谱写一曲赞歌",赞颂"诸神开创的光耀世代,以及人类和巨人们建功的世代,这将使奥林匹斯山的宙斯心中充满欢乐.
"这一切发生在某日他在他们居住的"圣山"附近"牧羊"时.
尽管是如此富于田园诗意的发端,然而赫西奥德听到的诸神事迹却满是激愤、反叛、算计和手足相残,以及冲突和大规模的战争.
尽管是对宙斯的赞颂,却毫不掩饰其间充斥的争夺王权的血腥暴力.
赫西奥德写道,不论缪斯们吟唱的内容为何,"这些事迹的确歌颂了缪斯们——宙斯生出的九个女儿"(Kate:此句费解,作者,赫西奥德的意思也许是说拜缪斯们所赐,自己才具有写成此书的能力):这些都是真的啊,混沌之神卡俄斯(Chaos)最先现身,他生下胸怀宽广的大地之神盖亚(Gaea)…住在通向无边深渊的幽暗地底的冥府之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和永生诸神中的最优雅的爱欲之神厄洛斯(Eros)…卡俄斯还生出黑暗之神厄瑞波斯(Erebus)和暗夜女神尼克斯(Nyx);尼克斯生下埃忒耳(Aether)与赫莫拉(Hemera).
接着盖亚(意为"大地")生出乌拉诺斯(Uranus,意为"星空"),然后嫁给了自己的长子,于是他得以进入第一诸神王朝,这样首批诸神已各自就位.
乌拉诺斯出生不久,盖亚又生出了他美丽的妹妹乌瑞亚(Uraea)和"蓬托斯(Pontus)——他波涛肆虐的深海寸草不生".
接着是下一代诸神的诞生——他们是盖亚和乌拉诺斯的后代:接着她与乌拉诺斯共眠,生下了环绕宇宙的洋河之神俄克阿诺斯(Oceanus);克俄斯(Coeus)、克瑞斯(crius)以及许佩利翁(Hyperion)和伊阿佩托斯(Iapetus);还有忒亚(Theia)、瑞亚(Rhea)、忒弥斯(Themis)和摩涅莫绪涅(Mnemosyne);然后是金冠菲碧(Phoebe)和可爱的特提斯(Thetys),最后出生的是狡猾的克洛诺斯(Cronos)——她子女中最可怕的幼子.
尽管这十二位神(六位男神和六位女神)是一个儿子与自己母亲交合所生的后代,但是他们都配得上他们神圣的血统.
但是随着乌拉诺斯变得越来越纵欲,跟着的后代——虽然拥有庞大的神力——却渐渐表现出了各种畸形,先是三个库克洛普斯(Cyclopes,独眼巨人):布戎特斯(Brontes,打雷者)、斯特罗佩斯(Steropes,闪电制造者)以及阿耳戈斯(Arges,辐射制造者),"除了前额中间只有一只眼外,其它方面他们跟众神一般无二:因为前额中央有一只圆圆的眼睛,所以他们被称作'圆眼'(库克洛普斯).
""据说,接着盖亚和乌拉诺斯又生了三个强壮英勇的畸形儿子:科托斯(Cottus)、布里阿瑞俄斯(Briareos)和古埃斯(Gyes),他们大胆而莽撞.
"由于身躯巨大,他们被称作赫卡同克瑞斯(Hekatoncheires,意为"一百只手臂"):"他们各自的肩部伸出一百只手臂,生人勿近,而且每人肩上堆着五十个脑袋.
""克洛诺斯(Cronus)憎恨他父亲的纵欲,"赫西奥德写道,"而乌拉诺斯却对自己的邪恶行为乐此不疲.
"那时盖亚"准备了一把巨大的镰刀,并将她的计划告诉自己的儿子们",即他们"恶贯满盈的父亲"将因自己的"卑劣暴行"而受到惩罚:切除乌拉诺斯的生殖器,终结他的性欲.
但是"恐惧控制了他们全部",只有"伟大的克洛诺斯,最狡猾的那个儿子,无所畏惧.
"于是盖亚把用灰色岩石制成的镰刀交给克洛诺斯,并将他在自己体内的"隐蔽处"——在地中海附近——埋伏起来,夜幕降临时,情欲高涨的乌拉诺斯到来了,他抱住盖亚,将自己覆盖在她身上.
接着那个儿子便从隐蔽处现身,右手操起齿刃锋利的镰刀飞快地将左手捉住的自己父亲的生殖器斩断,并朝后用力一掷…扔进了波涛翻滚的大海.
计划被成功执行,但是对乌拉诺斯的阉割并没有立即终结他的繁殖.
当他的鲜血迸射时,有一些溅在盖亚身上,使她怀孕,生下了"强壮的厄里倪厄斯(Erinyes)"(暴怒的复仇女神)和"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的伟大的癸干忒斯(Gigantes),还有被称为宁芙(Nymphs,自然女神)的墨利亚(Meliae,梣木女神).
"至于那被斩断的生殖器,在波涛滂湃的大海上画出了一条满是泡沫的浪花的轨迹,这轨迹将它们带到塞浦路斯岛,"在那儿生出了一位可怕又可爱的女神…诸神和人类称她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意为"泡沫中诞生").
被阉割的乌拉诺斯召唤"怪物"神们替他复仇.
他大声抱怨,斥责他亲生的孩子变成了提坦(Titans)——意为紧张者(Strainers),因为他们在"紧张中做了这放肆的恶行".
现在其他诸神十分担心,是否"复仇即将到来",于是惊恐的克洛诺斯将库克洛普斯和其他畸形巨人们在遥远的地方监禁起来,使得他们无法答复乌拉诺斯的召唤.
一直以来,当乌拉诺斯忙于生孩子时,其他诸神也在繁育后代,他们孩子的名字各具意义——讲述并宣扬着他们的功绩.
现在,恶行过后,与之呼应,女神尼克斯生下了恶神:"她生下司命和无情复仇三女神:克洛托(Clotho,纺线者)、拉刻西斯(Lachesis,分配者)和阿特罗波斯(Inevitable,无法避免的)…还生下了厄运和横死…以及责难和灾殃…饥饿和悲伤.
"她接着带给世间"欺诈和倾轧…还有冲突、战争、谋害、杀戮、争吵、谎言、阻挡、不法以及灭亡.
"最后尼克斯生下了涅墨西斯(Nemesis,意为惩罚).
乌拉诺斯的呼唤得到了应答:冲突与战争来到了众神中间.
提坦们又将诸神的第三世代带到了这个危险的世界.
由于害怕受到惩罚,他们彼此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六兄弟中的五个分别娶了他们六个姐妹中的五个为妻,在这些兄妹夫妻诸神中,最重要的一对是克洛诺斯和瑞亚,由于克洛诺斯的英勇行为使他成为了诸神的领袖,在这个同盟中,瑞亚生下三女三子:赫斯提亚(Hestia)、得墨忒耳(Demeter)与赫拉(Hera);哈得斯(Hades)、波塞冬(Poseidon)与宙斯(Zeus).
每个孩子出生不久,便被"伟大的克洛诺斯吞噬掉…如此一来,天下就没有任何其他的神会觊觎这统治永生诸神的王权.
"之所以克洛诺斯要用吞噬的办法除去自己后代,是由于他听到了一个预言,"虽然他十分强大,但是他注定要败在自己的儿子手下":对于扳倒父亲的克洛诺斯来说,命运似乎正要重演.
然而命运不容回避.
为了对付克洛诺斯的招数,瑞亚将她的幼子藏在了克里特岛.
她递给克洛诺斯一块"裹着衣服的大石头,冒充婴儿.
"不明就里的克洛诺斯一口吞下以为是婴儿宙斯的石头.
此后不久,他便开始呕吐,一个接一个地吐出了以前被他吞噬的孩子们.
"时光荏苒,强壮而荣耀的王子(宙斯)快速地成长着.
"有一阵子,作为滥情的乌拉诺斯的孙子,宙斯颇有其祖父之风,整日追逐美丽的女神们,并经常卷入与她们伴侣的争斗.
但是很快,他便将注意力转向了正事.
那时一场老提坦神之间的战争已然持续了十年,战争发生在"住在俄特里斯山的高傲提坦们与住在奥林匹斯山的头发浓密的瑞亚和克洛诺斯以及他们生的年轻诸神"之间.
他们这种"痛苦而愤怒的对抗持续了整整十年,激烈的冲突在各方都没有结束的迹象,双方势均力敌、胜负难分.
这场战争是否完全是相邻诸神殖民地之间恶劣关系的爆发,抑或是一场诸神之间因乱伦和不忠(母亲与儿子通奸,叔父玷污侄女)引发的对抗,还是新势力对于老体制的不断反叛的第一次实例《神谱》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然而后续的希腊传说和戏剧表明,以上这些动机的结合在新老诸神之间导致了一场长期并且"顽固的战争".
这种持续不断的战争,被宙斯视为他攫取诸神统治权的大好机会,因此,不知不觉中,克洛诺斯将无法逃脱命中注定的下场——他将被自己的儿子取代.
宙斯首先"帮助兄弟们脱离了他们父亲乌拉诺斯愚蠢地设置的致命束缚.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三位库克洛普斯将盖亚瞒住乌拉诺斯藏匿的神的武器给了宙斯:"雷霆、辐射的霹雳以及闪电.
"他们还给了哈得斯一个戴上可以隐身的魔力头盔,给了波塞冬一杆可以令大地和海洋颤抖的魔力鱼叉.
为了使赫卡同克瑞斯在长久的囚禁后恢复体力,宙斯给他们三个提供了"诸神享用的仙馔密酒":然后对他们说道:请听我说,乌拉诺斯与盖亚聪明的后代,我的心告诉我的话语,我现在告诉你们很久以来,我们这些克洛诺斯的孩子们与提坦众神,为了打败对方,日日相斗,如今,你们是否愿意展示伟大的神力,在恶战中直面提坦们这时百臂巨人之一科托斯回答他说:"尊敬的神,你说的我们很明了…是你将我们从阴郁的黑暗中带回,帮助我们从残忍的束缚中解脱.
因此现在,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沉着从容的计划,将在这恶战中协助你,对抗提坦们.
"于是"克洛诺斯的所有子女,包括那些宙斯从黑暗中解放出来拥有可怕力量的巨人们,不论男女,都在那日燃起仇恨的怒火投入了战斗.
"与这些奥林匹斯众神对阵的是那些"依旧充满了权力欲望的"老提坦们.
战斗开始后,天上地上硝烟弥漫:无垠的大海战况激烈,地面杀声震天;广阔的天空在颤抖呻吟,众神的猛攻之下高耸的奥林匹斯山地动山摇众神沉重的脚步声夹杂他们可怕的飞弹攻击声,那剧烈的震动远至冥府都感觉得到.
图片.
13在死海古卷的一篇怀旧诗篇里,《神谱》重现了对抗中的诸神的呐喊:那时节,他们彼此射出攻击的箭,他们战斗中激愤的呐喊声,直上星空.
宙斯自己也全力地投入了战斗,将他神的武器用到了极限,"从天际到奥林匹斯山,他不停地打出他的闪电,强壮的手臂持续发射密集飞舞的箭簇,雷电交加,旋转出的可怕光焰令人眼花缭乱,千里沃野烧成一片焦土,烈焰噼啪作响地卷袭过浩瀚的森林,大地如同汹涌的海水和湍急的溪流一般翻滚.
"接着宙斯朝俄特里斯山猛掷出一颗雷石(Thunder-Stone,图片.
13),于是,瞬间发生了巨大的爆炸:硝烟淹没了盖亚的孩子提坦们;无法形容的烈焰冲天升起.
那雷石迸出的强烈至极的闪光,眩瞎了他们的双目.
恐怖的热浪使敌人四散奔逃…似乎已经天翻地覆,这强大的冲击,如同已将地球毁灭.
"爆炸的冲击波如此巨大,以至于搏斗的诸神都被挤成一堆、冲翻在地.
"除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眩瞎眼睛的亮光以及极度的热浪,那掷出的雷石还带来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雨:大风还夹着隆隆的低鸣,接着是地震和尘暴,电闪雷鸣.
这些都是伟大的宙斯掷出得雷石带来的.
当交战的双方见证了这威力后,"惨烈的战斗中爆发出恐怖的吼叫,(宙斯一方)展示出的强大武力使本来胶着的战况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态势.
"争斗有所缓和,诸神占据了上风,提坦败相已现.
"意犹未尽"的三位库克洛普斯继续朝发射手持飞弹提坦们,追击他们.
"他们接连令提坦们陷入残酷的境地.
"直到将他们逼入冥府的深渊.
"接着,在云端的宙斯的计划下,提坦神们藏进大地尽头一处潮湿迷蒙的黑暗中,"三位库克洛普斯也待在那儿,作为"忠实于宙斯的卫兵",看守着被囚禁的提坦神们.
当宙斯准备宣示他对全部诸神的"庇护(aegis——本意为宙斯的神盾.
Kate注:在此的意思应该是说从此众神都将处于宙斯的神盾的庇护之下,也就是确立王权的统治地位)"之时,一个挑战者突然跳了出来.
原来,"当宙斯跟提坦斗得不可开交之时,在金色的阿佛洛狄忒的协助下,伟大的盖亚得到了冥府之神塔耳塔洛斯的爱恋,生出了她的幼子提丰(Typhoeus,或Typhon).
"提丰是一个真正的怪物:"力大无穷的手臂和永不疲倦的腿脚,他肩膀上的百个龙头吞吐着暗色舌信,百双骇人的眼里烈焰翻腾,百张怒口发出变化多端的惊人吼叫":时而人言,时而牛吼、狮啸、犬吠.
(根据品达和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希腊诗人及悲剧作家——的记载,提丰身材如巨人般庞大,而且"他的头顶触及星辰").
"要不是那天幸好处理了这件事,"缪斯们对赫西奥德娓娓道来,之后几乎会导致不可挽回的灾难——即提丰"将开始统治凡人和不死的诸神.
"然而,宙斯立刻察觉了隐患,瞬间对他发起了攻击.
接着的一系列战斗的激烈程度并不比诸神和提坦们的战斗逊色,因为蛇头怪物提丰拥有翅膀,能够如宙斯一般飞行(图片.
14).
"宙斯用力掷出沉重的霹雳,大地发出恐怖的回响,广阔的天空和海洋都如滚水沸腾,甚至冥土都为之震颤.
"神的武器再次发挥了功效——在两场战斗中都展示了它们威猛的力量:图片.
14他们之间的鏖战,雷电交加.
怪物喷出烈焰,裹挟着热浪搅沸了深蓝色的海洋,灼热的风和燃烧的霹雳,使整个大地、天空以及大海都在翻腾.
掀起的猛烈巨浪直扑海滩…海岸在不停地颤抖着.
在下界,"统治亡灵的哈得斯胆战心惊":囚禁在大地尽头的提坦们也个个不寒而栗.
双方在天空和地面你追我赶、激斗正酣,此时,宙斯淡定地用他的"恐怖霹雳"给出了致命一击,霹雳"将怪物所有的头颅一起灼烧",提丰栽倒在地:当宙斯用致命一击取胜之际,被打残的提丰轰然倒地.
大地被压得发出一阵哀鸣.
这神受伤时痛苦倒卧在那阴暗嵯峨的峡谷,喷出猛烈光焰,夹着热度灼烧一大片土地,那土地竟如人工煅熔的锡一般…支离破碎地崩毁.
尽管提丰的倒地带来了惊人的冲击,宙斯却安然无恙.
根据《神谱》中的记载,宙斯也将他"投入了冥府那无尽的深渊.
"这场胜利更加巩固了他的地位,于是他转向重要的繁育工作,与众多的妻子和情人生育出了众多的子女.
《神谱》中只描述了一场宙斯与提丰之间的战役,其它的希腊作品却坚持说,那只不过是他们的最后一战,前面还有多次交战,而那些战役中宙斯可没占到什么便宜,先受伤的反而是他.
最初宙斯与提丰近身对抗,使用的是她母亲给他的"行过恶事"的镰刀,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也是将提丰阉割.
但是提丰用网绊住了他,夺走了他的镰刀,并用它砍下了宙斯的手脚筋犍,接着将无助的宙斯与他的筋犍还有武器放进一个山洞里.
但是神伊吉潘(即潘神)与赫尔墨斯找到了那山洞,帮他修复了筋犍,找回了武器.
宙斯于是得以乘着一架有翼的马车逃回奥林匹斯山,补充自己霹雳的闪电.
因此宙斯得以重新发起对提丰的攻击,将他逐到尼撒山(MountNyssa)上,在那儿命运诱使提丰以凡人为食,由此使他原本强壮的躯体变得虚弱,宙斯与提丰新的交战在色雷斯(Thrace)的哈伊莫斯山(MountHaemus)的上空开始,在西西里(Sicily)的埃特纳山(MountEtna)继续,而在位于亚洲的地中海东岸的卡修斯山(MountCasius)结束,就是在那儿,宙斯用他的霹雳从天空对提丰发出了致命一击.
两场战役(诸神与提坦之战,宙斯与提丰之战)之相似之处在于,使用的武器、交战的地点、都含有阉割情节、切断手足以及复活——统统存在于王权争夺过程中,这一事实使得希罗多德(以及其他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确信希腊神话衍生于埃及神话.
伊吉潘即是非洲埃及的公羊神克奴姆(Khnum),赫尔墨斯则对应着神透特.
赫西奥德本人曾提到,当宙斯诱惑凡间美女阿尔克墨涅(Alcmena,后者生下了他的儿子——英勇的赫拉克勒斯,Heracles)之时,他夜间从奥林匹斯山溜到泰非翁涅(Typhaonion)之地,在菲塞(Phikion,即斯芬克斯山——theSphinxMountain)山顶歇息.
那曾经摧毁卡德美亚人(Cadmeans,意为"古老的人")的可怕的斯芬克斯——她拥有宙斯妻子赫拉的美丽的面孔——也与提丰的传说有关.
而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则说,当提丰出生后,他的身躯长到难以形容的庞大,以至于众神都争先恐后地拥到埃及去瞧这个惊人的怪物.
大多数学者同意卡修斯山——宙斯与提丰决战之处——位于今天叙利亚的奥伦提斯河(theOrontesriver)的入海口.
然而奥托艾斯弗特(OttoEissfeldt)在一部重要着作《从巴力到洗分——宙斯与过海的以色列人(BaalZaphon,ZeusKasiosundderDurchgangderIsraelilendurchesMeer)》中(Kate注:巴力与洗分都是圣经中提到的地名,巴力是迦南神话中的风神,这里是以他命名的领地,洗分在希伯莱语中是"北方"的意思,有学者认为洗分山即是锡安山——MountZion),在古代叫这个名字的是另一座山——在色波泥克盐沼(SerbonicSealet,,Kate注:即芦苇海——SeaofReeds,圣经中的以色列人渡过的"红海"希伯来的原文是YamSufh,意为"芦苇海",是指红海的西北部分一个比较小的湖海.
)附近由西奈半岛伸向地中海的海岬,他认为,那才是神话中说的那座决战之山.
于是,我们只好再次到希罗多德的埃及游记中寻找线索.
在描述经非利士人之地由腓尼基到埃及的线路(《历史》第三卷,第五章)时,他写道,"亚洲之地向色波尼斯(Serbonis)湖中伸展,靠近卡修斯山插入大海之处的近旁,埃及的疆域由神话中提丰的藏身处——色波尼斯湖开始.
"希腊神话和埃及神话在西奈半岛的顶端再次交汇在一起.
尽管在古希腊诸神与埃及诸神之间找到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远远不止这些,十九世纪欧洲学者在印度找到了更多惊人的关联.
十八世纪末期,古印度的语言——梵文,被破译后不久,欧洲学者们便被用它写成的至今未知的作品迷住了.
那时,在十九世纪中期,在这个英国控制的地区,研究梵文文学、哲学、神学,是德国学者、诗人、知识阶层的最爱,因为梵文被发现原来是印欧语系语言(德语即是属于此语系)的母语,而且它传递了"印度人是迁徙自里海(雅利安人)岸边的移民"的讯息,而德国人认为他们也缘自同样的祖先.
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吠陀经,赞颂相信是印度教中古老的"非人类血统"诸神的经典,并在很久之前由这些诸神亲自创作.
它们被雅利安移民在大约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以歌谣的形式带到印度次大陆(Kate:即南亚次大陆).
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原有的100,000篇颂歌渐渐失传,所以到公元前200年左右,一个智者将仅存的颂诗记录了下来,并将它们分成四部分:由十部书构成的《梨俱吠陀(赞颂明论)》、《沙摩吠陀(歌咏明论)》、《夜柔吠陀(祭祀明论)》和《阿达婆吠陀(禳灾明论)》.
那时,吠陀经的各部分和它们的辅助作品(《曼陀罗颂(theMantras)》、《梵书(Brahmanas,净行书)》、《森林书(Aranyakas)》、《奥义书(Upanishads)》),被非梵语史诗(古代作品)加以了扩充.
它们同史诗故事《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与《罗摩衍那(Ramayana)》一起,组成了包含着天空、大地、诸神与英雄的雅利安和印度传说体系.
由于歌谣的流传时间极为漫长,作为间隔多个世纪之后的文本记录,其中的名字、时间以及各神的作为都有些混淆,实际上很多原来的名字与时间段根本不属于雅利安人——一致性和精确性并非着部作品的特征.
即便如此,作为雅利安-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一些事件依旧浮现了出来.
起初,这些资料只是关于天体,"这些远古的天体.
"天上出现一个隆起,接着"龙"被"漂浮的暴风"分裂成两部分.
虽然这两部分的名称并非源自雅利安,但传说中十分肯定,被摧毁的星体上半部分叫做罗睺(Rahu),为了伺机复仇不停横越天空;下面的部分叫做计都(Ketu,"被切除的那个"),它的"飞行"与远古的那个天体(的轨道)结合.
很久以后,天地众神的王朝出现了,天上神圣的摩利支(Mar-Ishi,Mar-Ici意为"光线")是他们的首领,他与他的妻子钵哩提毗(Prit-Hvi,"广阔的那个",象征大地)生了七(或者十)个孩子,其中之一迦叶波(Kas-Yapa,字面意思为"龟",又称为"他是王")成为了提婆们(Devas,"闪光的一群")的领袖,占有了特尤斯-毗塔(Dyaus-Pitar,意为"天父")的名号——毫无疑问与希腊神话中宙斯("天空之神")和罗马神话中朱庇特一样.
多产的迦叶波与妻妾们生了许多后代,有神、巨人还有怪物.
其中最重要也最特别的是阿底提耶(Adityas),而且从吠陀时代起,他们便是耳熟能详、颇受尊敬的诸神,他们有些是由迦叶波的妻子阿底提(Aditi"无边际")生的,开始时大约有七个,他们是毗湿奴(Vishnu)、伐楼那(Varuna)、密多罗(Mitra)、楼陀罗(Rudra)、普善(Pushan)、陀湿多(Tvashtri)和因陀罗(Indra).
接着迦叶波的另一个儿子阿耆尼也出现了,也是他的妻子阿底提生的(另外一些文献则认为是由钵哩提毗所出).
如同希腊奥林匹斯诸神团体,最终的阿底提耶为十二位.
学者相信其中的跋伽(Bhaga)后来成为了斯拉夫语中的至高神(Bogh,Kate:还有"英语的god也是源于此"的说法).
阿底提最后生出的是——但父亲是谁不详——苏利耶(Surya).
陀湿多(司"工艺和创造"),他的身份是"制作者",诸神中的工匠,为他们打造空中飞车以及宝物武器,他用一种燃烧的太空金属为毗湿奴打造了神盘,为楼陀罗制作了三叉戟,为阿耆尼打造了一件"喷火的武器",为因陀罗制作了一件"投掷闪电的霹雳(Kate:传说中因陀罗所持的金刚杵)",为苏利耶打造了一件"钉头飞锤".
在古代印度教神话的描述中,这些武器都类似于形状各异的手持飞弹(图片.
15,待补).
另外,诸神还在陀湿多的帮助下得到其它武器,例如,因陀罗得到了一张"天网"——以用来在空战中将对手网住.
描述中的太空战车或称"空中飞车"皆发出明亮光芒,由黄金打造或者表面镀金.
因陀罗的维摩那(Vimana,梵文意为飞行器)——空中飞车——侧边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以"超出想象的速度"飞行,可以迅速穿越遥远的距离,那驾驶战车的看不见的骏马拥有"太阳眼"(Kate:此意不详,神话中记载因陀罗"坐于巨象上,以千眼庄严其身,"),放出红色的亮光,而且变化颜色.
还有一些情形中,诸神的飞车被描述为多层的,有时他们不仅能在空中飞行,还可以潜到水下.
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对于诸神参加婚宴的车队的到来是这样描写的(参照R杜德的译本):诸神驾着如云的战车,前来观看这美丽的情景,辉煌的阿底提耶灿烂闪烁,风暴神魔录多们(Maruts)飘在空中,那些有翼的迦楼罗(Suparnas,即Garuda,大鹏金翅鸟,毗湿奴的坐骑)和有麟的纳伽(Nagas,巨蛇)跟随在左右,纯洁而高尚的乾闼婆们(Gandharvas)带着香气奏出袅袅仙乐.
周围是美丽的飞天仙女们(Apsaras)光辉的太空战车集结完毕,行驶在那无云的晴空中.
其中还提到双马童(梵文音译阿湿波,Ashvins,"驾驶者"),专门驾驶空中战车的神.
"如鹰一般迅捷,"他们是"直达天际的最好的驾驶者",经常两个同时出现,外带一个领航员.
他们驾驶的车辆,有时成群出现,都由黄金打造,"金碧辉煌…乘坐舒适,轻快前行.
"这些战车的结构基于"三"的原则:三层、三个座位、三根支柱以及三个轮子.
"你们的战车,"《梨俱吠陀》卷本八第22首赞歌,颂扬双马童,"由黄金打造并有三个座位——那驰骋于天地间的美妙的战车.
"战车转动的轮子各具功能:一个轮子使战车升起,一个轮子指引行驶方向,还有一个轮子的作用是使车辆加速:"你们战车的一个轮子为了使车辆加速而迅速旋转.
"如同在希腊神话中一样,吠陀中描写的诸神在性的问题上也表现得十分随便,几乎无视伦理的约束,他们有时可以侥幸逃脱惩罚,有时却不能.
当特尤斯(阿提底耶的祖父)侵犯了乌莎斯(Ushas)——阿底提耶的妹妹,愤怒的阿底提耶选出楼陀罗("三只眼者")去杀掉他,受伤的特尤斯逃到一个遥远的天体,保住了性命.
还有,如同希腊神话中,印度教传说中的诸神也参与了凡人君王和英雄的战争与爱情.
在这些情形中,诸神的战车起的作用比他们的武器还大.
因此,当一位英雄溺水的时候,双马童驾驶着三支车队来到,"自动密闭防水的船体从空中飞来,"潜入海洋之中,在深水中搜索英雄,并"将他托出海水,运到岸上.
"接着是雅亚提(Yayati,一个娶了神的女儿为妻的国王)的传说.
当国王夫妇生下孩子时,高兴的祖父送给国王"一台极为灿烂的金色太空战车,它可以无处不到、不休地行驶".
立即,"雅亚提登上了战车,只用了6个夜晚便势如破竹地征服了整个大地.
"如伊利亚特的记载一般,印度教神话中也有美丽女性引发的人类和诸神的战争.
广为人知的长篇叙事诗《罗摩耶那》,讲述了罗摩王子的美丽妻子被斯里兰卡(印度之外的锡兰岛)国王掳走,诸神中的哈奴曼决定帮助罗摩,这位长了一张猴脸的神,在有翼的迦楼罗(Garuda,迦叶波生出的怪物后代之一.
图片.
16,待补)的协助下指挥了这场空中战役.
在另一个场合,苏库罗(Sukra,金星),一位"被玷辱的"神,绑架了多罗(Tara)——因陀罗战车的驾驶者的美丽妻子.
"卓越的楼陀罗"和其他诸神前去帮助那位悲伤的丈夫,然后,"因为多罗,一场可怕的战役爆发了,善神和恶神两败俱伤.
"尽管诸神拥有威猛的武器,他们还是陷入了艰苦的境地,不得不寻求"领袖神"的庇护.
于是,诸神的祖父亲自来到地面,将多罗还给她的丈夫,从而结束了这场战斗.
接着多罗生了一个"英俊到令星星藏进云层的儿子…满腹疑惑的诸神索问孩子的生父是谁:是她合法的丈夫还是绑走她的那个神.
"多罗宣布这是"神圣不朽的"苏摩(Soma)的儿子,并给他起名为布闼(Budah).
但这些都发生在后来.
从前,诸神间的战争是为了一些更重要的事——统治和占有大地及其资源的权力争夺.
迦叶波与众多妻妾生出的众多后代,与其他古老诸神的后代一样,矛盾很快就无法避免地出现了.
阿底提耶的权势被阿修罗们(Asuras,迦叶波的儿子,比阿提底耶年长的众神)嫉恨,这名称是一个非雅利安名字,明显源于近东系统(与亚述、巴比伦、埃及的至高神的名字同一来源,如阿舒尔、阿萨、欧西里斯等),他们最终在印度教传统中担任了恶神的角色——魔鬼.
嫉妒、竞争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的摩擦,终于酿成了战争,由此在"起初不必种植就能产出食物"大地上,导致了一场全球范围的饥荒.
文献记载,诸神为了保持长生饮用苏摩,被一只鹰从神圣的天界带到地球的一种仙品,和牛奶混合起来饮用.
诸神的"母牛"(即"奶牛")还为诸神献上烤肉作为受欢迎的"牺牲".
但是后来所有这些必需品变得越来越稀缺.
《百道梵书》中描写了这些情景:诸神与阿修罗,皆是众生之父的儿子.
为争夺权利开战.
诸神战胜了阿修罗,然而接下来,阿修罗发起了反击…诸神与阿修罗,皆是众生之父的儿子.
再次为争夺权利开战.
这一次,诸神战败.
阿修罗想:"世界完全是属于我们的!
"于是他们说:"好吧,那么我们把世界瓜分了吧,让我们在各自的拥有的地盘上生活.
"因此,阿修罗开始由西至东划分各自的地域.
听到这些,战败的诸神要求分得大地的资源:当他们听见这话,诸神说道:"阿修罗真的分起大地来了!
快,让我们也到那里去,凭什么没我们的份呢"于是,以毗湿奴为首的诸神去找阿修罗.
傲慢的阿修罗只同意分给阿底提耶一块够毗湿奴躺卧的土地.
…但是诸神使了一个计谋,将毗湿奴放在一个"可以朝三个方向走"的"圈子"里.
于是诸神夺回了大地的四个区域中的三个.
上当的阿修罗于是从南边袭击他们,诸神问阿耆尼"怎样才能永远征服阿修罗.
"阿耆尼建议两路夹击:当诸神从他们的领地发起攻击时,"我将绕到北边,然后你们从这里对他们围堵,将他们团团包围,那时我们就能取胜.
"如此这般,诸神战胜了阿修罗,百道梵书记载,"诸神对如何补充牺牲(指祭品等后勤物资)满怀焦灼".
古印度教神话作品中的许多战斗片断的描写都基本上提到了母牛的获取和苏摩饮料的供应.
这些战争都是海陆空全方位的.
根据《摩诃婆罗多》的记载,阿修罗在天上造了三个金属堡垒以保护自己,他们从堡垒中攻击大地的那三个区域,帮助他们对抗诸神的那些同盟者,有隐身的能力并使用隐形武器,他们从诸神手中夺取了海面之下的一个城市.
这些战斗中最突出的是因陀罗("风暴").
在陆地上他击毁了99个阿修罗的要塞,杀死了大量他们的追随者.
在空中他驾驶飞车与躲在"云堡"里的阿修罗战斗.
梨俱吠陀中的颂诗不仅列出了被因陀罗击败的那些神的名字,也同样列出了诸神的群体(参照RT格里菲斯的译本):从遥远的天空之层,从四面八方,你朝敌人击出闪电…将远古的叛逆者们击溃…你在天际将敌人焚烧.
他们与正义的军队相遇,纳瓦嘎(Navagva)们筋疲力尽.
对因陀罗的恐惧使他们沿着陡峭的山路逃窜,如同阉人与男人相斗般不堪一击.
因陀罗击毁了伊利毗娑(Ilibisa)的坚固堡垒,还将长角的苏斯巴(Suspa)碎尸万段…你朝对手击出霹雳…因陀罗的凶悍武器令敌军倾覆.
在他剧烈的霹雳攻击下,敌人的城市裂为碎片.
你无畏地连续作战,你的神力摧毁了一座又一座堡垒,因陀罗,你与同伴一起,令敌人臣服,经历遥远的征程,打败了狡诈的那牟质(Namuchi).
你在卡兰贾(Karanja)和帕诺由(Parnaya)激战…你捣毁了范迦里闼(Vangrida)的几百个城市.
当你勇猛地独自击败商波罗(Sambara)时,你令高耸入天的群山战栗.
不管是跟敌人的单挑,还是集体作战,诸神都打了胜仗,令敌人"分崩离析".
然后,因陀罗着手解放牛只.
"恶魔们"将它们藏进一座山里,派伐罗(Vala,"洞窟")看守,因陀罗在安吉厄斯(Angirases)们——年轻的会喷出神火的众神——的协助下冲进隐蔽的囚所,解救出了牛只(J赫伯特等一些研究印度神话的学者认为,因陀罗解救或者说取回的并不是牛只,而是一种神光,因为这里的梵文兼具这两种含义).
当诸神的战争开打时,阿底提耶任命阿耆尼为"虎闼(Hotri)"——他们的"领袖".
战争过程中(一些文献表明,战争差不多进行了一千年之久),换成毗湿奴("主动")成为领袖,但是到战争结束后,因陀罗因为功劳最大,掌握了领导权.
如同希腊神话一样,他为了确立领导地位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自己的父亲.
梨俱吠陀(卷四第18篇第12节中)中向因陀罗反诘道:"因陀罗,谁令母亲成为寡妇"回答也是个问句:"什么神,由于把父亲杀死并践踏而神色紧张"因为这一罪行,诸神不许因陀罗继续饮用苏摩,从而危及到他的永生.
他们"升上天堂",将因陀罗和他解救的牛留在原地.
但是他从诸神的南方领地"用升起的霹雳武器,追上了他们",由于恐惧他的武器,诸神喊道:"不要丢!
"并同意因陀罗重新继续享用神的饮料.
因陀罗的掌权并非一帆风顺,挑战来自陀湿多.
颂诗中间接地提到了陀湿多的"长子"地位,这也许是他声称自己应该拥有王权的原因.
因陀罗很快便用自己的霹雳武器将他打败,讽刺的是这武器正是陀湿多给他打造的.
但是弗栗多(Vritra,"阻碍者")跳了出来,于是争斗的重心转移了.
有些文献中说他是陀湿多的长子,但是因为他非常迅速地长成一个庞然大物,有些学者认为应该理解为他只是陀湿多制造出的一个妖怪.
一开始,因陀罗被弗栗多弄得狼狈不堪,只好逃到大地的一个角落远远地躲避.
那时诸神都离弃了他,只有21位摩录多还忠心地跟随他左右,摩录多是一群驾着飞速战车的众神,当他们升空时,发出的"暴风般的怒吼撼动山岳":这些忠实的妙神周身红色,由山脊的上空呼啸而过…他们的阵列如散开的光束,个个头戴金盔,掌中亮光闪动.
在摩录多的协助下,因陀罗与弗栗多从头再战,描述这场战斗的华丽语句(原始梵文文献)被缪尔(J.
Muir)译成了诗歌:英勇的战神升起战车,飞速驰骋在广袤天空.
他身旁是忠诚的护卫,凶残的风暴灵摩录多.
他们驾着金色的战车,排出高傲华丽的阵列…他们发出审判的狮吼,牙齿闪出残酷的杀气.
山林大地因他们震颤,所有生灵皆溃散躲避.
当大地震动,生灵逃避之时,弗栗多却平静地看着他们的到来:战车停驻的陡峭高岩,弗栗多修好坚固要塞.
勇猛的巨人站在墙头,恶魔准备好放手一搏.
他手抓着喷火的神矛,心中满怀必胜的信念.
"因陀罗并没开言,便开始了攻击,"弗栗多面对冲到面前的"这恐怖致命的发射"并不畏惧,他站在那里等待着.
这时出现了可怕光景,善神与恶魔狭路相逢.
弗栗多猛烈射出飞弹,还有霹雳和灼热闪电.
他的攻势密集如雨点,可这般攻势效果未显.
迟钝的武器错过目标,无奈的恶魔无功而返.
当弗栗多用完了他的燃烧飞弹,因陀罗的攻击开始了:那时节闪电开始闪现.
惊天的霹雳隆隆发射,荣耀的善神攻势强劲.
众神亦敬畏沉默不语,整个宇宙都瑟瑟恐惧…因陀罗的霹雳,由"陀湿多的大师之手亲自打造"的神铁制作,结构复杂,发射出燃烧的飞弹:那因陀罗的红色右臂,射箭簇如雨万夫莫当.
武器霹雳有构件成百,每只铁箭有箭头上千.
它们沿着准确的轨迹,嘶嘶呼啸并喷着火焰.
傲慢的敌人即被放倒,瞬间失去抵抗的能力.
愚蠢者想要挑战霹雳,面临的结局就是倒毙.
导弹们准确命中目标:因陀罗的铁箭已杀到,弗栗多的丧钟正敲响.
刺穿、劈裂接着压碎,濒死恶魔绝望地叫嚷,他从云堡跌落到地上.
"如同被利斧砍倒的树干",战败的弗栗多倒在了地上,但虽然"手足皆毁,他依旧挑衅因陀罗".
于是因陀罗给了他"慈悲的一击","朝他的肩膀之间发射了霹雳".
虽然因陀罗取得了完胜,但是命中注定,胜利的果实并不能由他独享.
当他要宣布自己获得他父亲迦叶波的王权时,关于他真正血统的古老怀疑浮现了出来.
事实是他出生时曾经被母亲藏起以躲避迦叶波的惩罚,为什么呢传言说是由于他的生父其实是他的兄长陀湿多,那么这是真的吗吠陀中部分揭示了这个秘密,记载说不管怎样,伟大的神因陀罗并非独享王权:他被迫与他的兄弟阿耆尼和苏利耶分享——正如宙斯一样,宙斯也是被迫与兄弟哈得斯和波塞冬共治.
第三章完.
第四章地球编年史关于希腊神话与印度神话的诸神,若相像的系谱的和战争还不足以说明两者的类似,那么,在赫梯的王室档案馆(位于今天的波格思凯,Boghazkoi)发现的一些楔形文字的书板文献,则包含了更多同样故事的记录:一个世代如何取代另一个时代,一位神如何击败另一位神获得王权.
最长的文献揭示的,内容无疑是有关赫梯的尊神特舒卜(Teshub),关于他的谱系和他权力的取得,以及在地球上的统治.
那是神库玛尔比(Kumarbi)的儿子发动的针对他的战争.
如同希腊和埃及的神话,在众神的协助下,库玛尔比的儿子——复仇者特舒卜一直被隐藏在大地的"黑暗"地区直到长大.
大海与天空是决战的战场,在其中的一场战斗中,特舒卜由70位驾着战车的众神协助.
经过了最初的被打败—隐匿—逃亡,特舒卜终于与他的挑战对象来了一场单打独斗.
装备着"可以从90浪(furlong,长度单位,1浪=1/8英里)外将巨岩击碎的武器——雷暴",以及"闪耀出骇人光芒的武器——闪电",他乘坐两只金甲神牛驾驶的战车升空,从"高空面对敌人".
虽然残缺的书板遗失了故事的结尾,但有证据表明特舒卜取得了最终胜利.
这些古老的诸神是谁,又是哪些神为了神的王权彼此争斗,并且为获取地球的统治权导演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也许,从那些诸神授意的人类战争之停战协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线索.
埃及人和赫梯人在超过两个世纪的战争之后终于以一桩婚姻缔造了和平,赫梯王哈吐瑟利希三世(HattusilishIII)将公主嫁给了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
法老将此事刻在卡纳克(Karnak)的纪念石柱上,这石柱被安置于阿布-辛贝勒(位于阿斯旺附近的笨象岛——Elephantine).
其中描述了公主到达埃及的旅程,铭文记载:"陛下一看她如女神般美丽的容颜,"立刻坠入情网,相信她是"神卜塔的恩赐",以及赫梯承认他"胜利"的暗示,铭文中还记载了这个外交手段带来的结果:13年前,哈吐瑟利希三世曾经给法老送来一份和平协议,但那时拉美西斯二世还在为卡迭石战役中的险些丧命而郁闷不已,于是他对这份协议视而不见.
"于是哈梯伟大的首领不断地写信劝慰陛下,但是王拉美西斯毫不领情.
"最后,哈梯的王,不再送来写满字句的书板,而是低声下气地"送来了他的长女,以及大量的贡品".
由于对这些礼品的涵义犹疑不决,拉美西斯派遣了一个使者去见赫梯王.
但是因为他迷上了赫梯公主的美貌,令她做了王后,并称她为"玛特-奈菲鲁-拉(Maat-neferu-Ra,意为神拉见证的美丽)".
由于法老对公主的一见倾心,历史和文献中便有了丰富的记载.
于是法老接受了拖延已久的和平协议,并将它也铭刻在记载美丽赫梯公主故事的卡纳克纪念石柱上,那儿离激战发生地卡迭石并不远.
埃及学者发现并破译了两件副本,一份几乎完整,另一份已裂成碎片,因此我们不但知道了完整的协议内容,还知道这协议出自赫梯王之手,使用的是阿卡德语,它是当时国家之间正式的外交语言(如同一二个世纪之前的法语).
他送给法老一份用阿卡德语写在银色书板上的副本,其内容被法老铭刻在卡纳克石柱上:在银色书板的正面中央,是一幅图画,画着塞特拥抱着哈梯的伟大君主,环绕一圈的文字写道,"天空的统治者塞特见证,哈吐瑟利希的正式保证"…那圈文字里面的框内是拉的印章图案.
书板的另一面:中间的图画画着哈梯的一位女神抱着一位哈梯的公主,一圈环绕的文字写道,"在这土地的主人,阿瑞娜(Arinna)的城市的拉的见证下"…那圈文字里面的框内是所有土地的主——阿瑞娜的拉的印章图案.
在赫梯王室档案馆,考古学家们的确发现了刻有赫梯尊神拥抱赫梯王的王室印章(图片.
17),与埃及铭文中记载的一模一样,甚至印章中图框周围的文字都丝毫不差.
用阿卡德语刻在两块书板上,解决全部争议的协议的原本,也在档案馆中被发现了.
但是在赫梯文献称他们的尊神为"特舒卜",而并非"哈梯的塞特".
因为"特舒卜"含意是"风暴",而"塞特"(鉴于其古希腊名字为提丰)意思是"狂风",似乎埃及人与赫梯人在用"绰号"使彼此的神相互配合.
用这种方式,特舒卜的配偶赫拜塔(Hebat)被称为"天际夫人",以与和平协议中提及的埃及女神的名号相应,拉(意为"明亮的")则被冠以一个赫梯称号——"天空之主",阿卡德语称作夏马西(Shamash,意为"明亮的"),诸如此类.
很明显,埃及人与赫梯人为他们的众神在彼此的团体中分别找到了对应,学者们开始怀疑其它的古协议中还会透露出什么信息.
一个大约公元前1350年左右的协议提到了一个惊人的事件,发生在赫梯王苏庇路里乌玛(Shuppilulima)与胡里特(Hurrian)王国米坦尼(Mitanni,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地区,赫梯的土地与古时苏美尔与阿卡德的领地之间)王马蒂瓦札(Mattiwaza)之间.
该协议照例有两份副本,它的原本被放在卡阿特(Kahat,一个旧时遗迹)城中神特舒卜的神庙里.
但是被放在赫梯圣城阿瑞娜的两件副本——被放置在"正升起的女神的飞碟前面"——居然在3300年后被考古学家找到了!
如同那时代所有的协议,这件赫梯王和米坦尼王之间的协议也以一个声明作为结束,即"本协议的各项约定将在契约诸神的见证下施行",也就是说履行协议者将获得诸神的护佑,而违约者将被诸神惩罚.
这些"契约诸神"也被列出,特舒卜和他的配偶赫拜塔作为双方王国的尊神排在前面——在哈梯和米坦尼"掌握王权和后权"的神,协议的副本也被保存在他们的神庙中.
接着是一组年轻的男女众神,他们都是两位统治神的后代,被列为地方的管理神,代表他们的父母施行权力.
接着在完全一样的统治集团中是一组位置完全一样的众神,与埃及状况不同,所有的神都被对应好了.
发现的其它文献证明,赫梯的众神实际上是从胡里特王国中借用的,但这个特别的协议中包含着一个特殊的惊人信息:在协议的尾部列出的契约众神中,还有密特拉-阿夏(Mitra-ash)、乌拉瓦纳(Uruwana)、因朱阿(Indra)和纳沙提亚奴(Nashatiyanu)双神——居然完全就是印度神话中的诸神:密多罗(Mitra)、伐楼那(Varuna)、因陀罗(Indra)和纳萨亚(Nasatya,双马神中的一位)双神.
赫梯、古印度和胡里特,到底哪个才是最古老的源头赫梯-米坦尼协议提供了答案——都不是.
因为这些所谓的"雅利安"神与他们的父辈祖辈——古神,一同被列在协议中:阿努(Anu)和安荼(Antu)夫妇、恩利尔(Enlil)和宁利尔(Ninlil)夫妇、埃亚(Ea)和达姆金娜(Damkina)夫妇、还有"神圣的辛(Sin)——誓言之主,…库莎(Kutha)的纳尔加耳(Nergal)…战神尼努尔塔(Ninurta)…好战的伊师塔.
"这些名字并不陌生,在更早的时节,阿卡德的萨尔贡曾祈请他们的恩赐,萨尔贡曾经宣告自己是"代表伊师塔的管理者、代表阿努的圣教士、代表恩利尔的伟大公正的牧羊人";他的孙子纳拉姆-辛("被辛神所眷顾者")能够攻下了雪松山脉,完全是因为神纳尔迦耳为他"开启了通道";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曾"遵照神阿努的命令,跟随神恩利尔的引领"进行他的军事行动;亚述王提格拉特-彼勒瑟尔也曾依照神阿努、阿达德和尼奴塔的旨意麾军征战;而沙尔玛那塞尔曾使用战神纳尔迦耳提供的武器战斗;以撒哈顿则在女神伊师塔的陪伴下攻打尼尼微.
还有更多的线索,虽然赫梯人和胡里特人用各自的语言称呼这些神,使用苏美尔的文字记录这些神,甚至用来形容"神圣"的词都是苏美尔文"DIN-GIR"——DIN意为正义者,GIR意为火箭船上的).
因此特舒卜的名号被记录为"DIN-GIRIM"——意思是"神圣的风暴者",这也是神伊师库尔(Ishkur,即阿达德)的苏美尔名字,或者写做"DIN-GIRU"——意思是"10级的神",这是伊师库尔/阿达德在诸神中的级别,阿努的级数最高(60级),恩利尔是50级,埃亚是40级,依次而下.
另外,和如同苏美尔的伊师库尔/阿达德,赫梯人描绘的特舒卜也挥舞着发射闪电的武器——"耀芒之武器"(图片.
18,待补).
当赫梯人和他们的文献从历史的尘封中浮现之前,学者们就已经确定,在赫梯和埃及文明之前,在亚述和巴比伦之前,甚至早于阿卡德的时代,在南美索不达米亚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苏美尔文明,它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而所有其它文明都衍生于此.
现在,已经可以毫无怀疑地确认,是在苏美尔,神与人的事迹首次被记载下来.
那儿留下了大量的一手文献——数量之大超出想象,详细程度也超过预期.
那儿的文献记录了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行星的历史和史前史,我们称之为——地球编年史.
对远古文明的探究之旅充满了接连不断的惊奇,以及恍如隔世的不可思议.
远古的遗迹——金字塔、古庙塔、巨大的神坛、石柱废墟还有石雕——依旧成迷,这些从远古的事件中遗留下来的沉默证据,上面并没有记载的文字,因此,这些遗迹将仍然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它们的存在时间不详,制造者不详,目的亦不详.
通过这些古代的遗物——远古的基石、砖块、器具、不同材质的武器以及那些记录着名字和事件的迷人书板,现代人有义务还原一段丰富细致的历史,弄清楚当初谁是它们的使用者.
最重要的就是那些粘土书板:将湿粘土压平,制成适合手持的大小,在上面熟练地用枝状笔刻下各种音节符号组成的语句.
然后将写好的书板晾干或烘干,于是一件可以永久保留的记录就完成了——抵抗了千年的自然侵蚀和人类破坏而保留至今.
在古代近东所有政治经济中心的神庙或宫殿,无论国家档案还是私人文件中都满是这类粘土书板,另外还有藏有数以万计的书板的专门图书馆,其中分门别类按照各主题整齐排序.
然而,当时这些历史、科学还有诸神的记载都是一律作为一种更早的"古语"书板的副本进行保存的.
当考古学家为亚述和巴比伦帝国的堂皇壮丽而惊叹之时,却迷惑于他们档案记载中的"古老城市",是什么让威赫的"苏美尔和阿卡德之君王"如此羡慕直到发现有关"阿加德(Agade,即阿卡德帝国)的萨尔贡"的记录,现代学者们才确信在繁盛的亚述和巴比伦存在之前半个千年,美索不达米亚就曾经崛起一个过一个伟大王国——阿卡德王国.
当学者们读到那些记载时,他们感到极其震撼,其中有关于萨尔贡"击败乌鲁克(Uruk),摧毁城墙…萨尔贡,阿加德的君王,以胜利的姿态出现在乌尔(Ur)的民众面前.
…他打败了伊-纳姆尔(E-Nimmar),毁掉它的城墙,远征到海边夺取了拉格什(Lagash)的领土.
他在大海中清洗武器.
他在与温马(Umma)人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学者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么说在阿加德的萨尔贡时代之前,早于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存在修筑了围墙的城市在那样久远之前,城市文明就已经出现了吗就现在已知的资料来看,确实如此.
那些便是苏美尔的城市和文化中心,威赫一时的名头"苏美尔和阿卡德之君王"中的那个"苏美尔".
经过一个世纪的考古发现和学者研究,可以确定的是,那里的文明于6000年前出现了,完全没有先兆,似乎"砰"的一声,那里就冒出了书写的语言和文献、国王和祭司、学校和庙宇、医生和宇航员、高耸的建筑、运河水道、停靠码头及船只,还有成熟的农业、先进的冶金、纺织工业、商业贸易、道德法律、宇宙理论,还有一堆历史以及史前史的记载和传说.
在那所有的记载中,不论长篇叙事诗和双行箴言里,还是关于俗世和神的铭文中,苏美尔和他们之后的人们都不容置疑地坚持着一个同样的事实:从前,那"丁-吉尔"(DIN.
GIR)——"火箭船上的正义者",那些希腊人称为"神"的生物——从他们的行星来到地球,他们选择了美索不达米亚作为远离故乡的家.
他们称这里为KI.
EN.
GIN——"火箭主人之地"(阿卡德人的称呼,苏美尔名称为"守护者之地"),并在此处建立了他们在地球上的第一个基地.
关于"首先在地球上设置基地的是从其它行星来到地球的宇航员"的陈述,并非是苏美尔人的随意为之.
在一份又一份的记录中,只要提到最早的时节,总有这样的语句:在大洪水之前432000年,那DIN.
GIR("火箭船上的正义者")从他们的行星(苏美尔人称为太阳系的第十二颗行星)来到地球.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一个系统,包括月亮和我们已知的九大行星,还包括一颗绕日一周需要1萨尔(sar,时间单位,1sar等于3600地球年)的大行星.
记录中写道,它的轨道将它带到天空中一个"站点",接着穿过火星和木星之间,将它带回到地球附近.
在一幅4500年之前的苏美尔图画中描绘(图片.
19)了它的位置,这颗行星因此得名尼碧鲁(Nibiru,意为"穿越"),它的标志是十字.
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我们知道,从尼碧鲁来到地球的宇航员们的首领,被称为埃亚(E.
A,"以水为屋"),他着陆之后建立了埃利都(Eridu),首个地球基地,他的名号为恩基(EN.
KI,意为"地球之主").
在苏美尔遗迹发现的一份文献记载了地球上"第一人"的登陆:当我到达地球,那儿水淹四野.
当我来到草原,下令修堤筑坝.
于纯净之地我建好了我的房子…房子的阴影延伸至"蛇之沼泽"文献中接着描述了埃亚如何在波斯湾顶端的沼泽中建造非凡的水利设施:他勘测沼泽地,开辟河道以排水和控制水流,修堤坝,挖沟渠,用粘土制砖建筑房屋,他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以运河相连,并在沼泽地的边缘修建了自己的配有码头和其它设备的"水之屋".
这一切皆事出有因.
他的行星上需要黄金,并非用于珠宝或无谓的装饰,因为接着的那个千年中的外星来客们从来没有佩带过黄金饰品.
毫无疑问,黄金用于尼碧鲁人的太空计划,古印度的文献中就明显提到太空飞车都覆以黄金,事实是,黄金在现代太空飞行的许多方面都十分重要,在宇宙仪器和车辆中被大量使用.
然而尼碧鲁人到地球寻觅黄金的激情,以及他们在地球上的积累存储工作,然后大量运回他们自己行星的原因,并非只是因为这个(指太空计划).
他们的星球对这种金属大量需要的重要原因,是缘于该金属的特质,并直接关系到他们星球上的生命的生死存亡,我们可以推测的是,这是用来分布在尼碧鲁的大气层中,以使行星受损的大气层得到修补而避免溃散.
尼碧鲁的统治者的一个儿子——埃亚被选定来执行这一任务.
他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的昵称是NU.
DIM.
MUD(意为"制作者").
如同他的称呼"埃亚"指出的,他的工作是,从平静的波斯湾和旁边从海湾伸向美索不达米亚的浅沼泽的水中淘出黄金,苏美尔人描绘了这片水域的主人埃亚,身边环绕着烧瓶,坐在一个实验室中.
(图片.
20)但是展现出来的故事中暗示,这方案进行得并不顺利,黄金的产量远低于预期,为了提高产量,更多的宇航员(他们被称作阿努纳奇,意为"从天上来到地球的一群")被派到了地球,他们有50人,有一份文献的记录显示,其中一个成员是恩基的大儿子马杜克(MAR.
DUK),文献中还记载马杜克传递给他的父亲紧急信息,描述了飞往地球途中发生的一个近乎灾难的事件,当他们的飞船飞过太阳系的一个大行星(可能是木星)时,几乎撞上该行星的一个卫星.
描述这场"突袭"时,马杜克兴奋地对他的父亲说:它如同一件武器,发出死亡的告诫…它砸向50人的阿努纳奇,以如飞鸟般的独特轨迹,正面扑来.
一件苏美尔柱面图章的版画(图片.
21)恰好描绘了地球之主(左边的那个)焦急地等待与儿子的见面,他的儿子(右边的那个)穿着宇航服,正离开火星(六芒星)前往地球(从外往内数第七颗行星,用七个圆点表示,旁边还伴有月亮).
回到他们的故乡行星,那儿由恩基的父亲安(An,即阿卡德语中称呼的"阿努")统治,随着前往地球的人员的增加,焦急地期盼也与日俱增.
计划的缓慢进展,一定使他们愈发急躁,继而失望.
很明显,从海水中获取黄金的计划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有效.
可是黄金依旧是急迫的需求,阿努纳奇面临一个棘手的局面:抛弃原来的计划——这不可能——或者找出获取黄金的新方式:采矿.
那时阿努纳奇便已经知道,在非洲大陆的艾布-祖(AB.
ZU,意为"太古之源")有着丰富的天然黄金储备(在从苏美尔语衍生出的闪米特语中,Za-ab—Abzu一词到今天依然是黄金的意思).
但是,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非洲的黄金必须从深入地底开采.
将获得黄金的方式从高技术的水处理转变成地底的繁重纯体力劳作,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并不能随意做出,显然,新计划需要更多的阿努纳奇.
在"闪耀矿脉之处"的建立金矿殖民地,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建立提炼厂,还需要一队来往两地的矿石运输船(MA.
GURUR.
NUAB.
ZU,意为"艾布-祖的矿石船").
恩基能否独自处理所有这些事务呢阿努觉得他不能,在恩基来到地球之后的第八个尼碧鲁年(即8*3600=28800地球年),阿努亲自到地球视察.
他在貌似继承人的恩利尔(阿努的另一个儿子,阿努觉得他能够管理地球事务,将黄金运回尼碧鲁)的陪同下到来.
对恩利尔来说,选择执行这项任务是必要的,然而这也令他十分困扰,因为这会激化两位半血兄弟之间的竞争和猜忌,由于恩基是阿努的长子,是他的第六个妾伊德(Id)所出,本来是阿努王位的继承者.
但那时,正如圣经中的亚伯拉罕,他的妾夏甲(Hagar)和他的半血姐妹兼妻子撒拉(Sarah)的故事一般,阿努的半血姐妹兼妻子安特姆(Antum)生下了恩利尔.
根据尼碧鲁的继承权法则(该法则被如同圣经中族长般地高望众的君主们严格遵守),恩利尔取代恩基成为王位的法定继承者.
而现在,这个夺取了恩基与生俱来权力的竞争者,要来接管地球的控制权!
在诸神的战争中,血统和谱系一直都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尼碧鲁上为继承权和至尊神权的争斗与后来在地球上发生的情况绝无二致.
事实上,当我们发现诸神的战争总是令人困惑地持续不断而且血腥残暴之后,我们试图做一件前人从没做过的事——将这些战争与当时的历史或是史前史结合来看,于是我们即可明白,他们性行为的原则并非基于道德伦理.
而是纯正基因的考量.
这些战争的关键点是决定统治权和继承权的那些纠结的谱系,而判定性行为是否合法的原则并非是温柔或者暴力,而是其目的以及导致的结果.
有一个关于阿努纳奇首领恩利尔的苏美尔传说,一次,他看见一个在河中裸泳的看护,于是引发了冲动.
他诱使她和自己一同出航,不理会她的拒绝("我的阴户窄小,它不懂交合")而跟她做爱.
尽管位高权重,当回到他驻陛的尼普尔(Nippur)城时,恩利尔依然被"50位年长众神"抓捕,并被"7位阿努纳奇法官"判定犯有强奸罪,他们判他流放至艾布-祖(直到他娶了追随他去流放地的年轻女神为妻时才获得赦免).
有许多称颂伊南娜(Inanna)和都姆兹(Dumuzi)爱情故事的歌谣,他们的"同眠"被描述为伴随着彼此柔情蜜意的抚摸:哦相爱的彼此,他的手放进我手中.
哦相爱的彼此,他的心贴着我的心.
并非与他牵手同眠就是甜蜜的幸福,更加甜蜜的是彼此爱恋的心灵紧靠.
我们现在可以理解,由于都姆兹是被伊南娜兄长乌图/沙玛什(Utu/Shamash)认可的她的适婚对象,所以这诗篇中满是赞赏的语气.
但是对于另一份文献中描述的伊南娜与她自己兄长之间的爱情该如何解释呢我的爱人前来与我约会,共度那情意缠绵的春宵,兄长带我去到他的住处,将我卧在他甜蜜的床榻…我们共享交吻时的欢愉,面容俊美的兄长,足足做了五十次.
当我们知道了基本原则之后才能理解,在亲生的兄妹之间婚姻是被禁止的,而做爱则不.
另外,与半血姐妹的婚姻是合法的,半血姐妹兼妻子所出的男性子嗣享有优先继承权.
而即便已经被定罪为强奸的性行为——哪怕是非法和暴力的——如果其目的是为了获取王位的继承权,则会获得赦免.
一个关于恩基的长篇故事讲到,希望得到儿子的恩基强奸了他的也是恩利尔的半血姐妹苏德(Sud),当她独自一人之时,他将她压在身下,"把精液射进了她的子宫".
而当苏德生下一个女儿(并不是恩利尔希求的儿子)时,这女孩"一长到年轻美丽",他便立刻与她做爱,"他在她身上享乐,他抱着她,躺在她身上:他抚摸她的大腿,抚摸她的…他跟年轻的那个同居.
"直到苏德在恩基身上下了一个令他瘫痪的诅咒,使得这种(为了继承权而诱奸年轻女儿)无耻的行径无法继续下去,那时这荒唐的希求继承人的性事才得以结束.
当恩基从事这些性的事件的时候,他已经娶了宁基(Ninki),这证明了同样的原则,强奸罪并不能禁止通奸的发生.
我们还知道,神可以拥有众多的妻妾(一件编号为CT-24的文献中列出了阿努的6个姬妾),但是,结婚时,如我们提到过的,他必须选定一个半血姐妹作为他正式的配偶.
如果某位神在他本来的名字和一些绰号之外,还被冠以一个名头,那么他的配偶也将享有这一名头的女性称号.
例如当安(An)得到他的名号("天上的")时,他的配偶便被称为安荼(Antu),在阿卡德语中是阿努和安特姆(Antum).
嫁给恩利尔(意为"命令之主")的看护被冠以宁利尔(Ninlil)的名号,恩基的配偶达姆金娜(Damkina)被称为宁基(Ninki),以此类推.
由于这些杰出的阿努纳奇之间的家族关系十分紧密,很多古代书记员列出的所谓神的名单,其实是他们的家谱.
在一份重要的这种名单中,被古代书记员称为"阿努与安特姆"系列,列出了"42位恩利尔的祖先",明显是21对神的夫妇.
这一定是伟大的王族血统的标志,有两份关于阿努的相似文件同样列出了他在尼碧鲁上的21对祖先夫妇.
我们因此得知阿努的父母是"安夏迦尔(AN.
SHAR.
GAL)"(意为"上天的伟大王子")和"吉夏迦尔(KI.
SHAR.
GAL")(意为"大地的伟大公主).
顾名思义,他们夫妇并非尼碧鲁的执政者:父亲是伟大的王子,也就是王权继承者,而他的配偶是伟大的公主,统治者(另一个妻子所出)的长女,因此这是一对半血兄妹夫妇.
这些家谱给我们研究(他们着陆地球之前)发生在尼碧鲁上的事件提供了线索,同样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来到地球之后发生的事件.
派遣埃亚到地球淘金这件事说明,尼碧鲁人在登陆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上有这种金属了,他们怎么知道的呢有几种可能,他们也许使用无人驾驶的卫星对地球进行了探测,就如同我们现在对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做的那样.
他们也许曾经登陆地球进行了考察,就如同我们对月球做的那样.
当然,不能排除他们曾经登陆火星的可能性,因为我们读到了纪录从尼碧鲁到地球的太空航行文献.
这种预定登陆地球的载人航行是否发生过,以及何时发生的,我们无从得知.
然而,确实有一份关于更早的某次着陆的古代记录,那次的情况颇富戏剧性:尼碧鲁被罢黜的统治者,乘着他的飞船逃到了地球!
那件事一定发生在埃亚被他父亲派到地球之前,因为在那之后,阿努才成为尼碧鲁的统治者.
事实上,阿努就是在那时夺取了尼碧鲁的统治权.
一份被学者命名为"天堂的王位"的赫梯版本的文献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其中透露了尼碧鲁王室的生活状况,还讲述了一个背叛和篡权的故事,不啻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
文献中透露,当尼碧鲁统治权更替时(由于自然死亡或者其它原因),并不是阿努的父亲——安夏迦尔(Anshargal),王位的法定继承人——成为统治者,登上王位的却是一个叫什么阿拉鲁(Alalu,赫梯文献中的名字是阿拉鲁什——Alalush)的.
阿拉鲁向阿努摆出常规的和解姿态,他授权阿努为自己的圣杯保管者(royalcup-bearer)——我们从一些近东文献中的王室描述(图片.
22)里知道这是一个十分荣耀而且表示信任的重要位置.
但是经过9个尼碧鲁年,阿努(赫梯文献中的名称是阿努什——Anush)"向阿拉鲁宣战",并且罢黜了他:从前阿拉鲁什是上天的王,他登上了王的宝座.
伟大的阿努什,众神之第一,站在他面前:手持酒杯,恭敬守礼.
这是阿拉鲁什做王的第九个周期.
在这第九个周期,阿努什向阿拉鲁什宣战了.
古文献告诉我们,就是在那时,戏剧性的逃亡地球的故事发生了:阿拉鲁什被打败,他只好朝下界逃.
到幽暗地球躲避.
阿努什就做了王.
当然,很可能甚至在阿拉鲁逃跑之前,尼碧鲁人就已经知道地球及其资源状况了,但是在这份文献中,确实记载了在埃亚来到地球执行任务之前,搭载尼碧鲁人的飞船在地球上的登陆.
在苏美尔王的列表中,埃利都的第一个管理者名叫阿鲁利姆(Alulim)——这可能是埃亚/恩基的另一个绰号,也可能是苏美尔人对阿拉鲁的名字的另一种翻译,因为有一种可能性存在:虽然被罢黜,阿拉鲁仍旧关注尼碧鲁的命运,于是他告诉当初曾经罢黜他的统治者,他在地球的水中发现了黄金.
于是接着发生的可能是仇人之间的和解,因为后来阿努坚持任命库玛比(Kumarbi,阿拉鲁的一个孙子)为他的圣杯保管者.
但是和解姿态只带来尼碧鲁上的历史重演.
尽管被委以重任,年轻的库玛比还是对阿努从他祖父头上抢走王冠之事难以释怀,而且库玛比对阿努的憎恨与日俱增,阿努甚至"已经无法忍受库玛比的怒目而视".
于是,阿努决定带他的继承者恩利尔离开尼碧鲁去到地球,阿努认为只带年轻的库玛比去也比较安全.
两种选择——带上恩利尔或是只带库玛比——都可以结束两虎相争,并且弥补阿努个人的痛苦.
阿努带恩利尔来到地球,并让他负责管理,这引发了恩基与阿努的激烈争吵,这次争吵被记录在发现的所有文献中.
愤怒的恩基威胁要离开地球返回尼碧鲁:但是他回到尼碧鲁会不会篡权夺位呢如果采取折衷方案,阿努亲自留在地球,委派恩利尔为尼碧鲁的代理统治者,那么当阿努返回尼碧鲁时,恩利尔会将统治权归还给他吗最终决定抽签:就听天由命吧.
后续的权力分配在苏美尔和阿卡德文献中被多次提到.
在地球编年史诸多记录中,最长的一份名叫阿塔拉-哈西斯(Atra-Hasis)叙事诗的文献,记载了抽签的经过和结果:众神的手,勾在一起,投出签来,分配如下:阿努回到天上做王地上的权力归恩利尔所有,恩基管理环绕的海洋,还有艾布-祖,王子恩基是艾布-祖的统治者.
看到争斗的兄弟俩已经被分开,阿努放心地准备"回到天上".
但是在地球的上空,突如其来的变化正等待着他.
也许是为了以防万一,当时库玛比被留在了环绕地球的空间站上,当阿努返回,正要启程飞回遥远的尼碧鲁时,他面临了愤怒库玛比的挑战.
说时迟,那时快,双方扭打起来:"阿努扑向库玛比,库玛比也扑向阿努.
"肉搏中,库玛比占据上风,"阿努试图挣脱库玛比的控制.
"但是库玛比想要捉住阿努的脚,于是"咬住了他的膝盖之间",伤害了阿努的"男子气概".
在古文献中找到了关于这件事的描述(图片.
23a),正与阿努纳奇(图片.
23b)在摔跤中伤害对方生殖器的惯用手段完全一致.
羞辱和疼痛的阿努独自返回了尼碧鲁,将库玛比留下和驻守空间站和穿梭机的宇航员们呆在一起.
但在离开之前,他给库玛比下了一个"腹中有三只妖怪"的诅咒.
这个赫梯传说与希腊神话的相似之处在于乌拉诺斯被克拉诺斯阉割,以及克拉诺斯生吞他的儿子.
不过,在希腊神话中,这导致了诸神与提坦的战争.
阿努离开之后,地球上的任务开始执行.
更多的阿努纳奇来到地球——他们的数目很快增加到了600个,他们中的一部分被派到低处帮助恩基采矿,另一部分操作矿石运输船,其余的在美索不达米亚帮助恩利尔.
按照恩利尔的总体规划,作为一个完整的行动组织计划和明确的工程步骤的一部分,那儿建立了更多的居住点:他改善了工序,制定了神的条列,他在完美的地点建造了五座城市,并给它们命名,使它们成为中心,第一座城市叫做埃利都,他将它献给先驱——努狄梅得(Nudimmud,即恩基).
这些大洪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居住地,每个城市都有特别指示其功用的名称.
第一个是埃利都(E.
RI.
DU)——"遥远修建的房屋"——水边提炼黄金的设备,它是埃亚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长期居住地.
第二个是拜德提必拉(BAD.
TIBIRA)——最终加工金矿的明亮地点——从事熔化和提纯工作的冶炼中心.
下一个是拉热艾克(LA.
RA.
AK)——看见热光闪耀——是一保护穿梭机降落的警戒城市.
西波尔(SIPPAR)——鸟城——着陆之地.
还有舒汝巴帕克(SHU.
RUP.
PAK)——终极保障——相当于一个医疗中心,由恩基和恩利尔的半血姐妹苏德(Sud,意为"她使人复活")负责管理.
另一个警戒城市拉阿尔萨(LA.
AR.
SA,意为"注视红灯")也修建好了,它的功能是辅助一项复杂的工作,该工作需要(来到地球的)阿努纳奇和绕地轨道上的300名宇航员(他们被称为伊吉吉,IGI.
GI,意为"观察者")之间的紧密合作.
作为地球与尼碧鲁之间的中转,伊吉吉待在地球上空的椭圆轨道的空间站上,加工好的矿石被用穿梭机从地球运到这里,然后转移到合适的太空船,当他们的故乡行星通过巨大的椭圆轨道周期性地靠近地球时运回尼碧鲁上.
反之,宇航员和所需设备也可以到达地球.
所有这一切的顺利进行需要一个任务控制中心,恩利尔正在建造和装备中,它被称为"尼碧鲁基"(NIBRU.
KI,意为"尼碧鲁的地球基地")——阿卡德语是"尼普尔".
在那儿,有一座安置有天线的人造升降平台,——美索不达米亚传说中的"通天塔"的原型(图片.
24),在平台的顶部有一个秘密的房间,称为德尔迦(DIR.
GA,意为"黑暗,光耀的房间"),在那里放置着航线图("繁星图画"),并且对杜尔安基(DUR.
AN.
KI,意为"联结天地")进行保养.
编年记载中坚持,阿努纳奇在地球上的第一批居住点"被设置成了中心".
这个说明令人困惑,大洪水后的君王们重建被洪水毁去的苏美尔城市时的声明更为此增添了许多谜团.
他们说:那永存的大地,将计划延续它铺设的结构,早已被确定.
那旧时的设计,它依然保持.
这上天留下的,还存在痕迹.
当我们在地图上找到恩基和恩利尔最先建立的城市的位置,并将它们用一些同心圆联结起来,这谜团就解开了.
它们确实是被"设置成中心"的:所有这些城市到尼普尔城的任务控制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这确实是一个"来自上天"的计划,这样就说得通了,因为只有从高空中才可以看到完整的近东区域:选择亚拉腊山(MountArarat)的双峰之间的醒目地域作为地标,将航天站安置在亚拉腊山穿过显眼的幼发拉底河的南线.
在这个"永存的大地,延续的计划"中,城市被放置呈箭状排列,标记出到达西波尔航天站的降落路径(图片.
25).
黄金的周期性运入尼碧鲁缓解了故乡行星的焦灼,争斗也平复了,在那个行星上,由于阿努已经统治了较长的时间,局势还是比较平静的.
然而,在地球上,主角都已经登场,在这"幽暗的"舞台上,将以难以想象的激情上演不可思议的争斗.
第四章完.
字号:大中小更多电子书访问www.
j9p.
com位神的母亲",也就是说她是相争的两个王族(Anu家族和阿拉鲁家族)的共同长埃亚给库玛比出主意,让他"去天上",寻求拉玛(Lama)的帮助,她是"两事,但是7个月后,库玛比回去了,他去找埃亚商议.
去到尼普尔",由于文献在此处遗缺,我们无法知道在那恩利尔的指挥部发生的中,"智慧"的评语是库玛比不配得到的,这激怒了库玛比.
"满腔愤怒的库玛比子伊师库/阿达德.
风暴神特舒卜告诉库玛比,在众神给予的所有赞誉和礼物关于风暴神特舒卜的出场情景有很多诗篇,在苏美尔传说中,他是恩利尔的幼为何下到地球——原因可能在文献遗失的部分中有所解释,他去艾布-祖见埃亚.
段时间之后,库玛比准备吐出阿努用诅咒在他腹中长的"那些石头".
库玛比不知这些文献中并没特别说明库玛比被阿努丢在空间站上多久.
但确定的是过了一究之后,学者们终于渐渐弄懂了这文献的内容.
特的克洛诺斯的神话》)和奥顿(H.
Otten,着有《库玛比神话拾遗》)的补充研努力拼凑(依然支离破碎),以及古特伯克(H.
Guterbock,箸有《库玛比和胡里和后续,学者称之为"库玛比之故事集".
经过后来发现的一些相关的零落资料的文献"天上的王权"中的故事在其它几个赫梯/胡里特文献中还有一些补充描述位故事,阿拉鲁的逃离,阿努的地球之行以及接着的他与库玛比的冲突.
称,他们是作为"众神的父母"的祖先被记录下来的,接着开始讲述尼碧鲁上的篡的旧神,远古时代的众神".
其中首先列出了五位早于阿努和阿拉鲁的众神的名居住地爆发的,是阿努首次地球之行的余殃.
回顾对手时,文献中称他们为"伟大我们从那份名为"天上的王权"的文献中知道,冲突一开始是在尼碧鲁的地球争,在最后的高潮阶段,演变成了一场伊吉吉的暴动!
球上的"提坦之战".
这是一场"天上的诸神"对抗"幽暗地球上的诸神"的战但是最先出现的是阿努家族与阿拉鲁家族漫长而激烈的斗争,由仇恨引爆的地个人类——的创造,还为恩基与恩利尔及各自后代在地球的未来冲突埋下了种子.
地球上发生了许多的事件.
这些事件导致了智人亚当(Adam)——我们知道的第一阿努的首次地球之行和作出的决定影响了地球的后续一个千年,在这个千年中第五章旧神的战争更多电子书访问www.
j9p.
com神,一边愤怒地挥舞着拳头".
的乌利库米.
接着他登上"了望山",亲自观察岩神,"他一边注视着那威猛的岩特舒卜镇定地让乌图吃饱喝足,便派他迅速"登上战车,升上天堂".
监视成长中空中闲逛的乌图/沙玛什发现了,乌图冲到特舒卜的住所,向他通报复仇者的现身,这孩子藏匿了很长时间.
但是当他长成超出想象的庞然大物时,有一天,被在去夺取尼碧鲁的控制权.
完成这些训示之后,库玛比退场了.
倒!
"一旦他在地球上取得胜利,接下来乌利库米再"为掌控王权而升上天堂",(Kummiya)…攻击暴风神,并将他撕成碎片…如飞鸟般从天而降将所有的众神击在厄希拉神中间,教育他,让他长大之后去攻打特舒卜的"美丽城市库米亚仇者——岩神乌利库米(Ullikummi).
然后将这怪异的(或者说畸形的)儿子藏知道,他在放弃王权争夺之前,使一位山上的女神怀上了他的后代,生出了他的复然而战败并没有使库玛比结束对抗.
从库玛比故事集中的赫梯叙事诗里,我们残本中我们还是可以知道后来特舒卜获胜了.
就有驾着战车的不少于七十位神参与.
虽然描述大多数战斗情景的文献缺失了,从库玛比带领的空间轨道上的众神开始了激烈的战争,在其中一次小规模的战役中,令自己的孙子风暴神特舒卜,找到并杀死库玛比.
于是特舒卜带着地球上的众神跟阿努于是忍无可忍,决心将对头阿拉鲁的孙子们一网打尽,永绝后患.
阿努命球.
他向其他的领袖神摊牌,要求他们认可自己的尊神地位.
得到了绕地轨道上的厄希拉众神的支持,库玛比"穿上飞行鞋",向下飞去地为"所有众神之父"——至高尊神!
孕育制造灾难事件的念头…策划着阴谋.
"他所有想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成的"),苏美尔语称他们为伊吉吉.
由于时间充裕,"库玛比思前想后…绞尽脑汁…起,这些神在赫梯/胡里特文献中被称为"厄希拉"(Irsirra,意为"注视和环绕但是库玛比并没有彻底返回,而是选择与在绕地轨道上空间站的众神呆在一电的风暴",迫使他和库玛比返回地球.
太空.
但是女神发现埃亚此举并未得到众神的授权,于是向埃亚的太空船发出"闪车,阿卡德语称为"提耶瑞塔",Ti-ia-ri-ta,意为"飞车")帮助库玛比前往辈.
因为也涉及自身利益,埃亚提供自己的"马吉德达"(MAR.
GID.
DA,太空战特舒卜知道战争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准备战车,赫梯文献中用它的苏美尔名字称之为"伊德杜格迦"(ID.
DUG.
GA,意为"流动的灰骑士").
对于这太空战车的装备描述,赫梯文献郑重地使用了古苏美尔的术语,这是个非常精彩的引用.
他们用"巨大的爆炸器(GreatCracker,Kate:据猜测是一种空气压缩或核能装置)"快速启动车辆;随后"公牛"(动力产生装置)的前端"灯亮起",后端连接"高空飞弹的发射设备";战车的前部安置着"指示路线的"雷达或者导航仪;该仪器由"石头"(某种矿石)提供的激发的能量;接着给战车安装上"风暴雷霆",其中填充上不少于800颗"火石弹":那"明亮的灰骑士"的"巨大爆炸器",让他们把它润滑和预热.
那"亮起灯的公牛动力",让他们把它安装在中间.
那"高空飞弹的公牛动力",让他们把它镀上黄金.
那前部的"路线指示仪",让他们把它装好并开启,它依靠内置的"石头"供给能量.
让他们把那"风暴霹雳"装好,好让它在90浪之外摧毁坚固的岩石.
确保800颗"火石弹"填充完毕,…那"令人胆寒的闪电",让他们把它从库房搬出,让他们把马吉德达(MAR.
GID.
DA)搬出,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从天空的云层中,风暴神俯视着岩神.
"在开始的攻击无果后,尼奴塔(Ninurta)——特舒卜/阿达德的兄弟加入了战斗.
但是岩神依旧毫发无伤,并且把战斗带到了风暴神的城市——库米亚的城门口.
在库米亚,特舒卜的妻子赫拜塔(Hebat)在他们住处的一间密室中关注着战况.
但是乌利库米的飞弹"迫使赫拜塔离开了住处,她与众神失去了联系,无论是特舒卜或是其他众神的消息,她都无法获知.
"她命令自己的信使"穿上飞行鞋"前往众神的集中地,为她带回最新战况,因为她担心"岩神会杀死她的丈夫——尊贵的王子.
"但是特舒卜并没有被杀死.
他的副手建议去山里的一些场所躲避,被他拒绝了:如果我们这样做,他说"那么天堂的王就不存在了!
"接着两人决定去艾布-祖的埃亚那儿,寻找"记载着命运之语的古老书板",以获得神谕的指点.
意识到库玛比造就了一个失控的怪物,埃亚给恩利尔带去危险的警告:"乌利库米将会封锁天堂以及诸神的圣殿!
"于是伟大的阿努纳奇被召集开会.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解决这难题,埃亚出了个主意:从存放"岩石切割设备"的封闭仓库中,搬一台"旧的金属切割机"出来,派人埋伏在岩神乌利库米的脚下进行切割.
这计谋成功了,岩神被变成了瘸子.
众神听说后,"都涌进会场,群情激愤地要攻击乌利库米.
"特舒卜踌躇满志地跳上他的战车,"他在海上追上了乌利库米,并与他开战.
"但是乌利库米依旧狂妄地宣称:"我要摧毁库米亚城,接管圣殿,赶走众神…我将登上天堂,夺取王权!
"赫梯叙事诗的结尾完全缺毁了,但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梵文传说中因陀罗和"恶魔"弗栗多的大决战来进行猜测呢这时出现了可怕光景,善神与恶魔狭路相逢.
更多电子书访问www.
j9p.
com运输、熔炼、提纯.
穿梭机装载着宝贵金属,从尼普尔忙碌的航空发射场升空,将掌控下,阿努纳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艾布-祖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工作:矿石的开采、根据苏美尔的文献记载,这件事发生在阿努的地球之行之后,在恩利尔的全面能就是赫梯神话与印度神话中大决战故事的原型.
的英雄是恩利尔的儿子尼奴塔,他的母亲是恩利尔的半血姐妹苏德,这个故事有可个部族的"恶魔"之间,这个战争的故事名叫"祖的传奇(MythofZu)".
其中苏美尔文献中确实记录了一场古老的生死之战.
战争发生在阿努的孙子与另一准确形容.
他们的对头就是"住在地球上的"阿努纳奇.
语"TI.
TA.
AN"的字面意思是"生活在天上的"——正是对追随库玛比的伊吉吉的楚:但如果那神话是缘自苏美尔,那他们的名称必然也如此,而苏美尔我们相信这就是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与提坦之战.
"提坦"的意思一直没人清即刻击中恶魔的要害.
因陀罗射出一枚闪电,他从云堡跌落到地上.
濒死恶魔绝望地叫嚷,刺穿、劈裂接着压碎,弗栗多的丧钟正敲响.
因陀罗的铁箭已杀到,荣耀的善神攻势强劲.
…惊天的霹雳隆隆发射,那时节闪电开始闪现.
还有霹雳和灼热闪电.
…弗栗多猛烈射出飞弹,货物运送到伊吉吉管理的绕地轨道上,接着周期到来的飞船再把货物运回故乡行星.
管理着太空船的来去,在行星们(尼碧鲁和地球)沿各自的轨道的运行中保持通讯畅通,这个复杂的太空操作系统,由坐镇尼普尔任务控制中心的恩利尔进行全局调控.
那里的一个升降台顶端,就是迪尔迦(DIR.
GA)室——最机密的"圣中之圣"处,里面是重要的天文图和轨道数据记录板——"命运书板"——的存放地.
这里由一位名叫祖的神管理着,控制着这些重要的书板,控制着地球上的阿努纳奇的命运,同样也控制着尼碧鲁的命运.
通过对古代巴比伦和亚述的苏美尔文献进行对照拼凑,这个故事基本被成功还原,只是提到祖的身分的部分被毁坏,因此他的神秘来头以及关于他为何获得德尔迦的控制权,依然成迷.
在1979年,有两位学者(哈楼和莫兰,W.
W.
HalloandW.
L.
Moran)从一件在古巴比伦发现的书板上找到了答案,那块书板当时是耶鲁大学古代神话溯源项目的收集之一.
祖这个名字的苏美尔意思是"智者",某类学识的专家.
一个关于邪恶勇士安祖(An.
Zu)的传说几次提到安祖是"天堂智者"——表明他是一个连接地球和尼碧鲁的太空计划的关键,而现存记录中一开始就说到祖是一个孤儿,被管理穿梭机和绕地轨道的宇航员们,也就是伊吉吉收养,于是他从他们那儿学到了天堂的秘密和太空穿梭的知识.
行动的开始是伊吉吉的聚集,他们"从各处汇集到一处",向恩利尔请愿,他们抱怨,"直到那时,伊吉吉的休息居所还没有修建".
也就是说,地球上压根就没有伊吉吉的居住休闲设施,以便让伊吉吉离开严酷的太空环境和失重状态,回来休息放松.
为了传达他们的诉求,他们选择祖作为代表,去尼普尔跟恩利尔谈判.
"众神之父恩利尔,在杜尔安基(Dur-An-Ki)见了他,在心中默默地思量","他认真地观察了超凡的祖,"这使者虽然穿着宇航员的制服,却为何不似他们中的一员当他疑惑不定之时,明了祖身世的埃亚说话了,他暗示恩利尔若祖被滞留在恩利尔的总部,那么对伊吉吉的答复就可以被搁置.
"将他收入麾下,为你所用,"埃亚对恩利尔说,"让他进入圣殿,坐在最隐秘的位置,成为通路的管理者.
"埃亚的主意,正合神心意.
他就派了祖,管理那通路.
祖承担使命,进入了圣殿.
于是,在埃亚的纵容下,一个对头——"阿拉鲁的一个秘密子孙",被允许进入了恩利尔的最隐秘也是最重要的房间.
我们读到,"祖忠诚地对待恩利尔——众神之父,连接天堂和地球的神…他忠诚地守护着恩利尔的太空数据板.
"很快一个颠覆方案出笼了:"他的心中产生了想要取代恩利尔的位置的想法":攸关命运的太空数据板,如今已掌控在我的手中.
众神将臣服于我的统治,我将建立属于我的王权,成为那至尊无上的主宰,伊吉吉将对我惟命是从!
"他的心中筹划着阴谋,"一天当恩利尔去游泳纳凉时,祖觉得他的机会来了.
"他手握着太空数据板"坐上了他的"飞鸟","飞向在忽尔萨格穆(HUR.
SAG.
MU,意为"空中楼阁之山")的安全之地".
接着不久,一切的运转就都停滞了.
神的进程被中止了,明亮的灯光熄灭了,全部归于一片死寂.
空间站上的伊吉吉,立刻乱成了一锅粥,圣殿的光被关闭了.
刚开始时"伟大众神之父恩利尔一言不发.
"当通讯被恢复之后,"地上的众神一个接一个地接到了通知.
"尼碧鲁上的阿努也得到了消息.
毫无疑问,没有其它选择,一定要把祖抓住,将数据板放回德尔迦.
但是派谁去呢几位以勇猛着称的年轻的神被寄予了厚望.
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个敢去远方的山上攻打祖,因为祖如今的实力与恩利尔相当,加上还偷去了恩利尔的"光芒","跟他作对的下场就如同易碎的粘土…众神在他的光芒下将不堪一击.
"这时恩利尔的继承者尼奴塔站了出来,承担了这艰巨的任务,因为正如他母亲苏德指出的,被抢走的不仅是恩利尔的位置,他作为继承者的位置也将被褫夺.
她建议他带上一件"光芒"武器去祖的藏身之山攻打他,但是只有当他在弥漫的尘土掩护下足够接近对手时才可以如此.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她借给他自己的"7个旋风以便卷起尘土.
""他斗志昂扬,"尼奴塔准备前往哈兹山(MountHazzi)——库玛比的传说中曾经提到过,在那儿将他的7件卷沙扬尘的武器装上战车,"前去与祖打一场恶仗":祖和尼奴塔,在那山边遭遇,祖见他来攻,不由火往上撞,他放出光芒,山边亮如白昼.
他愤怒地将光线在四周乱射.
由于弥漫的尘暴遮天蔽日,祖无法分辨对手,于是朝尼奴塔叫道:"我已经获得了所有的权力,众神现在都要听从我的号令!
来者何人,赶快报上名来!
"但是"处于优势"的尼奴塔继续攻击祖,宣布自己是阿努亲自指派来捉拿祖并取回数据板的.
听到这里,祖关闭了他的"光芒",于是"山峦立即陷入一片漆黑.
"毫无畏惧的尼奴塔"进入了幽暗之中.
"从他战车的"前部"朝祖射出一道闪电.
"但是这一击并没有打中祖,而是弹了回来.
"以祖得到的能力,任何闪电都无法"靠近他的身体.
"所以"在山中,战斗结束,冲突停止,武器熄火,他们无法战胜祖.
"局势进入了僵持状态.
尼奴塔派自己的弟弟伊师库/阿达德去寻求恩利尔的意见.
"王子伊师库,前去向恩利尔报告军情.
"恩利尔叫伊师库回去告诉尼奴塔:"坚持不懈地战斗,证明你的实力!
"并实质性地给尼奴塔送去了一个利鲁(lillu)——一个飞弹(它的象形文字为),让他装进名为"风暴"的飞弹发射器中,并告诉他说,当他驾驶着旋风飞鸟,飞近祖的飞鸟直到"翅膀相接"之时,瞄准祖的飞鸟翼梢,然后"如同发射闪电一般地将飞弹射出,那时激烈燃烧的火焰将吞没那飞翼,祖的旋风飞鸟之翼将如蝴蝶一般颤动,如此就可以将祖击败了.
"虽然无法找到那描述最后战斗场景的粘土板,但是我们知道不止一架旋风飞鸟参加了战斗.
在赫梯档案馆的遗址(位于一个现在名叫"苏丹之顶"——Sultan-Tepe——的地方)发现的副本碎片,告诉我们尼奴塔在他父亲的建议下,列备了"7个卷起沙尘的旋风",并给他的战车安装了"111个风的"武器.
"大地震动…那〔字迹模糊〕变得阴暗,天空也变成黑色…祖的翼梢已被破坏.
"战败的祖被押回尼普尔,带到恩利尔的面前,命运攸关的数据板被装回到原本的位置:"王权再次回到了埃克尔(Ekur,恩基的神庙),神圣的进程也得以恢复.
"战败的祖被送上由7位阿努纳奇组成的军事法庭受审,被判有罪并处死刑,胜利的尼奴塔"切断了他的喉咙".
有很多描写这场审讯的纪录被发现,其中写到,审讯中祖解释说他的同伙伊吉吉宇航员们,假扮成飞鸟协助了他.
在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发现的一件古代的浮雕绘出了祖被执行死刑的情景.
图中的祖——那些"观察者"之一——呈现出神通广大和不可一世的高傲,他的前额上长着第三只眼睛.
对于阿努纳奇来说,祖的失败让他们大大地松了口气,这也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也许是由于猜想祖的灵魂——代表了背叛、欺骗以及所有的邪恶——依旧存在并仍在导致麻烦和苦难,祖的审讯和行刑在人类后代中被变成了一个繁缛缜密的仪式.
在一年一次的仪式上,一头公牛被作为祖的替身为他邪恶的行为赎罪.
在巴比伦和亚述的文献中都发现了该仪式的长篇仪轨,都表明了他们古老的苏美尔源头.
在大量的筹备工作之后,在某月的首日,一头"踏过洁净的牧草的巨大健壮的公牛"被牵进神庙,洗涤罪恶.
并通过一根芦苇向公牛的左耳送入低语:"公牛,你是那罪恶的祖,"再向它的右耳说:"公牛,为了这仪式,你被选中.
"第15日,公牛被带到一幅画着"7位作为法官的神"和象征太阳系的12个天体的图画前.
这时祖的庭讯被重新表演一遍.
公牛被带到恩利尔面前,"伟大的牧羊人.
"祭司以恩利尔的身份吟诵起华丽的语句——内容是自责的问句:你怎能将"贮藏的珍宝"交与敌人你怎能让他进入"纯洁之地"他怎能在你的眼皮之下为所欲为然后作势呼唤埃亚和其他众神恳求恩利尔来平静下来,因为这时尼奴塔走出来问他的父亲:"为我指正确的方向吧!
给我下正确的命令吧!
"接着的程序是提供证据,判决通过.
当公牛根据详细的指示被杀戮时,祭司们在它面前吟诵它的判决:他的肝脏将被放在圣壶中煮,他的皮肉将被放在神庙中烧,但他"邪恶的舌将仍然放在外面.
"然后祭司们开始扮演其他众神的角色,并吟诵一首赞美尼奴塔的赞歌:洗净你的双手,洗净你的双手!
你现在已经如同恩利尔,洗净你的双手!
你已经如同大地上的恩利尔,让所有的众神都为你欢庆吧!
当众神需要挺身而出的勇士与祖战斗,那时他们对战胜者做出承诺:伟大的众神中你的名字将最伟大,你的兄弟诸神中无人能与你比肩,你的荣耀因威武立名于众神之前!
尼奴塔取得了胜利,于是众神要履行承诺.
但是其中还隐藏着摩擦和未来权力斗争的暗涌:原因是尼奴塔只是恩利尔在尼碧鲁而不是地球上的继承者.
因此现在,在神庙的纪念仪式中,他被明确地认定为"如同大地上的恩利尔".
我们从提到苏美尔和阿卡德诸神的其它一些文献中知道,诸神的继承顺序都有数字级数列明.
在苏美尔的60进位系统中,阿努位于最高的60级.
他的继承者恩利尔位于50级.
他的长子(恩利尔无法继承时的继承者)埃亚位于40级.
如今,这个神秘声明中出现了尼奴塔"已经如同恩利尔"的陈述,也就是说,他的位次也变成了50级.
局部损毁的神庙纪念仪轨的结束部分,清楚地写着以下诗篇:"哦,马杜克,为了你的王宣誓:'我放弃!
'哦,阿达德,为了你的王宣誓:'我放弃!
'",我们据此可以合理猜测后面的句子同样包括了辛的宣誓,也就是说,他们都自动放弃了恩利尔的继承者的位置.
我们据此知道,恩利尔在地球上的长子辛,他的位次是30级,次子沙玛什的位次是20级,女儿伊师塔15级,伊师库(阿卡德文献中的阿达德)是10级(马杜克的位次不详).
祖的阴谋与邪恶行径,同样也存留在人类的记忆中.
这表现为一种对飞鸟形状的恶魔(图片.
27)的恐惧心态,害怕他们带来灾难和瘟疫,其中一些被称为利鲁(Lillu),这个词有"嗥叫"或"夜晚"两种含义.
他们中的女性被称为利利涂(Lillitu或Lilith),常被描绘为有翼鸟爪的赤裸女神(图片.
28).
很多关于"慑捕"(shurpu,火焚净化仪式)的文献中说明了对抗这些邪恶灵魂的方法——这些是巫妖之术的来源,这类驱魔仪式盛行了后续的整个千年.
尽管在打败祖后,为了表示对恩利尔王权的尊重和对尼奴塔继承者位置的认可,众神都立下了神圣的誓言,但是造成倾轧和争斗的基本根源依旧存在——这在之后的千年时光中,一次次地引爆权力争夺的冲突.
于是阿努和恩利尔给尼奴塔装备了更强悍的新武器,阿努给了他夏-乌尔(SHAR.
UR,意为"至尊猎手")和夏-迦兹(SHAR.
GAZ,意为"至尊杀器"),恩利尔也给了他几件武器,其中最厉害的是伊卜(IB),它有"50个弹头",于是在记事录中常用"伊卜之主"来指代尼奴塔.
有了这些装备,尼奴塔成为了"恩利尔的第一勇士",时刻准备应对任何针对恩利尔权力的挑战.
随后的这种挑战是以暴动的形式发生的,来自在艾布-祖采矿的阿努纳奇.
这次暴动的发生和事件经过被完整地记录在一份被学者称作阿塔拉-哈西斯叙事诗(Atra-HasisEpic)的文献中,它也是最早完整记录了现代"人类"的创造过程的一篇地球编年史.
我们从中得知,在阿努返回尼碧鲁之后,地球被分给恩利尔和恩基进行管理,阿努纳奇在艾布-祖的金矿内做着苦工,这种情况持续了"40个周期"——他们的行星环绕太阳40圈的时间,即144000地球年.
但是采矿工作十分艰辛:"在山岳的里面…在极深处挖掘矿井…阿努纳奇苦不堪言,在40个周期中,他们的劳动强度日益加剧.
"深入地下的采矿工作从未停息:阿努纳奇"日夜辛劳.
"由于矿井的深度愈深工作愈苦,因此不满情绪慢慢滋生:"他们暗地里抱怨着,在坑道中牢骚不断.
"恩利尔将尼奴塔派到艾布-祖帮助维持秩序,但这却使得他与恩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绷.
于是恩利尔决定亲自前往艾布-祖了解局势.
而此时,忿忿不平的阿努纳奇借机发难,叛乱发生了!
阿塔拉-哈西斯编年史中用了不少于150行的诗句,如生动的现场报道般,清楚地描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造反的阿努纳奇如何将采矿工具点燃,并在深夜游行到恩利尔的住处;一些如何高叫着"杀死他…摆脱这束缚!
";其中一个未具名的领头者,如何提醒他们恩利尔是"旧时代的统治者",并建议谈判;被激怒的恩利尔又是如何拿起武器,但是他的手下提醒:"主啊,这些都是您的子民…"当恩利尔被困于住所时,他送信给阿努,请他来到地球.
当阿努到达时,伟大的阿努纳奇成立了一个法庭,"艾布-祖的统治者恩基也在场.
"恩利尔要求纠出带头闹事者,处以死刑,却并未得到阿努的支持,恩利尔于是提出辞职:"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对阿努说,"免除我的职务,收回我的权力,我将追随您返回天堂.
"但是阿努一方面安抚恩利尔,一方面也表示他体察到采矿的艰辛.
于是,受到鼓励的恩基"对众神开口演说"重申了阿努的意思,接着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由于医疗保障的总管理者,他们的姐妹苏德,同样也在艾布-祖:由她创造一种低级的劳工,让他来承担这苦劳…由这劳工替代众神的艰辛,让他来承担这苦劳!
叙事诗中后面的百行诗句里,以及保存下来的其它几份提到"创造人类"的文献中,将现代智人的基因工程细节记载得十分惊人.
为了完成这项卓绝的工作,恩基建议可以利用一种"已经存在的物种"——母猿——来创作这种鲁鲁-阿迷鲁(LuluAmelu,由于基因的混合杂交而生成的劳工),以"神为模子"制作出来一些物种,再将其一些能力进行"屏蔽".
女神苏德提取了一个年轻雄性阿努纳奇的"精华":将它混入一个母猿的卵子中.
然后将受精卵植入一个雌性阿努纳奇的子宫,进行孕育.
当"混合生物"出生时,苏德将他高高举起,喊道:"我成功了,我用双手创造了他!
"这种"低级劳工"——现代智人——出现了.
这发生在差不多三十万年前:源于一项由基因改造和胚胎植入所构成的技术,这项技术如今人类自己也开始运用了.
毫无疑问,这是个漫长的进化阶段,但是这个进化过程在阿努纳奇的协助下加速完成,比靠我们自身进化大大缩短了时间,从而"创造"了我们现代人类.
学者们为寻觅人类进化中"遗失的一环"耗费了大量时间.
苏美尔文献揭示出那"遗失的一环"就是这项实验室中的基因改良技术…这并非一蹴而就,文献中明确记载了为了得到低级劳工的"完美样品",花费了大量时间,也出现很多次失误,但是当一成功,批量生产就开始了:十四位"生育女神"同时被植入改良过的母猿受精卵:生产出七雄七雌的劳工婴儿.
他们一长大,就立刻被放入矿井中工作,随着劳工的数目增加,他们承担了艾布-祖的越来越多的体力工作.
恩利尔与恩基之间的武力冲突很快就爆发了,但是冲突原因却是这些奴工们…艾布-祖的矿石产量越来越多,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努纳奇的加工提炼工作量也变得越来越大.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使得美索不达米亚的河流水位持续上涨.
于是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努纳奇只得不停地"挖掘河道",加高堤防并挖深运河.
不久他们也开始抗议,要求使用奴工,那些"面容鲜艳"但是头发又黑又密的"生物":阿努纳奇去找恩利尔…请求说他们需要黑头人让黑头人拿起锄镐干活.
我们是在一份被萨缪尔N克拉玛(SamuelN.
Kramer)命名的"锄镐神话"的文献中读到这些事件的.
虽然文献部分遗失,但是可以知道恩基拒绝了恩利尔的将奴工送到美索不达米亚的要求.
恩利尔决定解决这件事,他采取了极端手段,断绝了与故乡行星的通讯:"他切断了'天堂与地球的联系'…确切地说,他使地球无法与天堂通讯.
"然后,他对采矿地发动了一场武装袭击.
艾布-祖的阿努纳奇将奴工们放进一个中央居住区,周围修建了坚固的围墙以抵御攻击,但是恩利尔使用了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阿尔阿尼(AL.
A.
NI,意为"产生力量的斧子"),它装备有一个"角"和一个"裂土机",可以钻穿围墙和破坏任何土制工事.
使用这些武器,恩利尔在防御围墙上钻穿了一个洞,当洞越来越大时,"奴工们朝恩利尔方向逃跑,他好奇地看着黑头人们.
"然后,奴工承担了两地的主要工作:在采矿地他们"忍耐艰辛的工作",在美索不达米亚,他们"挥锹动铲建造众神的房屋,修筑大型的运河堤坝,以众神的食物充饥.
"很多古代圆筒图章上的浮雕描绘了这些奴工们在田野中,如动物般赤身裸体的工作情景(图片.
28,待补).
不同的苏美尔文献记载了人类进化历程中的动物阶段.
当人类刚被创造,他们不知道饮食,他们也不知穿衣.
他们如羊般吃草,并在沟渠中饮水…然而,这种情况——雌性阿努纳奇被要求(或是被迫)扮演"生育女神"的角色——持续了多久呢在恩利尔不知情,而苏德又听之任之的情况下,恩基人为地给新的生物加入更多的遗传螺旋体:以使得这些杂交生物——如同所有的杂交生物,他们无繁殖能力——可以生育后代,并传授他们性行为的"知识"以便获得孩子.
这件事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可以觅到端倪,虽然记载此事的苏美尔文献原本还未被找到,却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描述此事的苏美尔图画.
这些图画描述了这个故事的各种场景:生命之树;上面的禁果;后来"尊神"与"蛇状恶魔"的激烈冲突.
还有一幅描绘了夏娃在腰间围了一件衣服,而旁边的亚当依然赤裸(图片.
30),这当然在圣经中也有描写.
当恶魔出现在所有这些古代绘画中时,有一点被不断强调,古代苏美尔语书写中,神的名号是,"星号"指代"神",而三角符号读作布尔布如(BUR.
BURU.
)或者布如尔(BUZUR)——这些词汇组成的名号意思是"揭示秘密的神"、"深处矿井的神",诸如此类的含义.
圣经(希伯来原本)中称呼诱惑夏娃的神为"拿哈什"(Nahash),被翻译为"恶魔",然而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他揭示了秘密"以及"他懂得金属",这恰好与古代苏美尔描述中的称呼一致.
图画中更加有趣的是,里面的"恶魔"神手脚被捆缚,说明恩基在他的越权行为之后被捕了.
愤怒的恩利尔下令将亚当(人类)驱逐出伊甸园(E.
DIN,意为"正义者的居所").
于是,从此人类不再接受阿努纳奇的管制,而倘佯在广阔的地球上.
"于是亚当与夏娃同房,她怀孕生下了该隐…她又生下了该隐的弟弟亚伯.
"众神不再独占地球.
那时的阿努纳奇并不知道"低级劳工们"将在他们的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
第五章完.
字号:大中小第六章人类出现乔治史密斯(GeorgeSmith)于1876年完成并发表了《迦勒底人的创世纪故事》(TheChaldeanAccountofGenesis),其中详述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创世传说,接着LW金(L.
W.
King)又发现了7块创世书板.
从那时起,学者们和神学家们都开始认识到,旧约中的创世故事(创世纪第一章至第三章)不过是古代苏美尔文献记载的缩略改编版.
一个世纪之后,在我们的作品第十二个天体(1976年出版)中,我们已经指出这些文献并非远古的神话,它们描述的是现代科学才刚触及的高端科技.
木星和土星的无人太空探测器现在证实了古代苏美尔人知道的关于我们太阳系的许多"不可思议"的事实.
例如,(以太阳为中心的环绕运行的)外部行星都拥有多个卫星,有一些上面有水存在;这些遥远的天体以及它们的一些主卫星中心,都存在活跃的热核,有些辐射出的热量远比从太阳接收的要多;火山活动给这些天体提供了自己的大气层;所有生命进化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都具备.
而苏美尔人在6000年前就已经知道这些了.
如果我们太阳系的第十二个成员——在冥王星之外的第十颗行星(苏美尔人称之为尼碧鲁,巴比伦人称之为马杜克)——如同我们在《第十二个天体》中论述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基本而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那么结果会怎样呢1978年,天文学家在美国华盛顿天文台计算出仅仅靠冥王星(由于它的体积比以前认为得要小)的引力无法造成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偏离,他们认为在冥王星之外还有一个天体存在.
198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天体,不论它是否是一颗巨大的行星,它的两个先遣飞行器正预备以某种方式切入土星上空.
而在1983年末,天文学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宣布,红外卫星(即由NASA主持并与其它国家合作的太空科研项目中,安装在宇宙飞船上的红外望远镜)发现了冥王星之外有一个十分遥远而"神秘的天体",大小约地球的4倍,正朝地球飞来.
虽然专家们还未认定它是一颗行星,然而我们的地球编年史毫无疑问已经给出了结论.
在1983年,在南极洲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了一些肯定属于月球和火星的岩石,科学家们对此完全无法解释.
苏美尔创世传说中关于太阳系的部分,提到了尼碧鲁的卫星与泰马特(Tiamat)的碰撞,在那着名的创世史诗中,对于其余的宇宙演化也给出了全面的解释.
而文献中描述,人类是通过基因科技创造出来(体外授精以及胚胎植入技术)的,这是否是事实呢一方面,现代遗传科技的最新进展证实了苏美尔人提到的逐步进化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证实了阿努纳奇实施的基因工程,这很好地解释智人外观的生物学进化过程.
即便是现在最先进的试管婴儿生育手段——抽取一颗卵子,将精子注入使之受精,再将受精卵植入母体子宫——也与几千年前苏美尔文献中记载的步骤程序一般无二.
如果这两个重大事件——地球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在圣经中的记录都是正确的,难道我们不该相信圣经故事中关于人类在地球上的事件的真实性吗但是如果圣经故事只是一个略去了许多细节的缩略版,那么后人难道不能利用古代苏美尔编年史对它进行补充和完善吗由于这些故事彼此呼应,因此让我们用心追随那古老悠长的回音…继续聆听那精彩的传说.
在《创世纪》写到"亚当"(字面意思是"地球上的凡人")获得了生育后代的能力后,便不再赘述地球上的一般事件,转而开始描述人类繁衍中某个支脉——一个名叫亚当的人和他的子孙——的传奇故事.
"这本书是讲述亚当后代的.
"旧约告诉我们.
我们有把握认为的确有这么一本书存在.
有力的证据显示圣经中称作亚当的就是古代苏美尔称作阿达帕(Adapa)的那个人,一个被恩基在基因上"改善"过的"凡人".
"恩基大大改善了他的智力,授予他地球的知识,向他揭示生命的秘密,但是没有赋予他永生的能力.
""阿达帕传说"只有部分被找到,完整的文本应该就如同圣经中所说的"讲述亚当后代的书".
亚述的君王们很可能拥有过这些文本,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声称自己保有阿达帕的一项或多项能力.
萨尔贡和西拿基立都说自己继承了恩基赋予阿达帕的智慧;辛沙里施昆(Sinsharishkun)和阿萨尔哈东(Esarhaddon)则夸耀自己的"容貌跟聪明的阿达帕如同一个模子里出来般的相似";一份阿萨尔哈东的铭文描述,他在阿苏尔(Ashura)的神庙中竖立了阿达帕的雕像;而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坚持说他学会了阿达帕(使用)的"大洪水之前的神秘文字".
这些原始的苏美尔资料表明,当时农业文明——农耕与畜牧——和城市文明都已经发展出来,直到大洪水将地面上的一切席卷而去.
《创世纪》中讲述了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是一个农夫",而他的弟弟亚伯"是一个牧羊人".
因此,在该隐因为杀死亚伯而被从"主存在之地"驱逐后,人类居住的城市出现了:在伊甸之东的挪得之地,该隐生下一个儿子,起名为以诺,并建了一座同样名称的城,这名字的意思是"创立".
旧约中并没有特别着墨于该隐这一支,很快就跳到以诺之后的第四代,拉麦出生:拉麦娶了两个妻子:一个叫亚大,一个叫洗拉.
亚大生了雅八,他是住帐篷的牧人的祖师.
雅八的兄弟名叫犹八,他是弹琴吹箫人的祖师.
洗拉又生了土八该隐,他是铜铁匠的祖师.
公元前二世纪时,相信已经对早期资料进行了整理,伪经《禧年书》中增加了该隐一些信息,该隐娶了自己的妹妹阿万(Awan),她"在第四个禧年时期结束时"给他生下以诺,"第五个禧年时期的第一年第一个星期,地上建起了房子,该隐建了一座城,并以自己儿子的名字命名这城,叫做创立".
这些增加的信息是哪儿来的呢很久以来一直认为,创世故事中的这个部分是独立存在的,它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中并无佐证或是相呼应的记录.
但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在大英博物馆找到一块巴比伦书板(编号74329,图片.
31),它上面列出"包含有另一未知神话".
实际上,它很可能是古代苏美尔神话的一份巴比伦/亚述版本,被记录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而其内容正是苏美尔神话中缺失的该隐一支的故事.
经由米拉德(A.
R.
Millard)记录、拉姆勃特(W.
G.
Lambert)翻译的《卡德摩斯》卷一第六章(Kadmos,vol.
VI)中,说到开始时有一群庄稼汉,对应于圣经中的"农夫",他们被称作"阿马坎杜"(Amakandu)——意为"悲伤流浪的人们",这对应了上帝对该隐的处罚:"这土地接收了你兄弟的血,你被从这土地上驱逐…你必在大地上颠沛流离.
"而最明显的证据是,这些流放者的美索不达米亚首领的名称是卡因(Ka'in)!
另外,正如圣经故事中说的:他在顿努(Dunnu)建了一座城,城中有两座塔.
卡因亲自统治着这城.
这个地方的名称颇有意味.
由于苏美尔语中会颠倒音节的次序却并不会影响词语的意思,这个名字也可以拼作"努顿"(NU.
DUN),正好与圣经中记载的该隐的流放地——挪得(Nud)相对应.
这个苏美尔名字的意思是"开拓出的休息之地"——与圣经中提到的城市名称"创立"的意思十分相似.
当卡因死(或被杀)后,"他被安息在他热爱的顿努城.
"如同圣经故事,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中记载了他之后的四个世代:兄弟们娶了他们的姐妹们然后杀死了他们的父母,夺取了努顿的统治权,并在一些新的地方定居下来,其中最后那个地方的名字叫做"苏帕特"(Shupat,意为"审判").
第二个将圣经中亚当与该隐的故事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编年史的证据,是亚述的文献.
例如,我们发现一位古代的亚述君王在很早的时候列出的一些国家,他们的祖先是"住帐篷的"——在圣经中用来描述亚述一支的一个词语——他们的族长名叫亚当姆(Adamu),就是圣经中的"亚当".
我们还发现在传统的亚述王族常用名字中,组合着"阿苏尔-贝尔-卡因尼"(Ashur-bel-Ka'ini),意思是"阿苏尔,卡因人的主人";亚述书记员将此与苏美尔语中的"阿苏尔-恩-顿尼"(AshurislordofDuni)对应,意思是"阿苏尔是顿尼的主人",暗示"卡因尼"(意为"卡因的人民")与"顿尼"(意为"顿的人民")指的是同样地方的同样的人们,也就是圣经中说的该隐的挪得或顿之地.
在略过该隐一支的介绍后,旧约着重描述了亚当后裔中新的一支:"亚当又和他的妻子同房,她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塞特,因为(她说)主答应再给我一个儿子以代替被该隐杀死的亚伯.
"《创世纪》中还写道:"亚当活到130岁,生了一个与他十分相像的儿子,他给他起名叫做塞特.
""亚当生了塞特后又在世800年,其间生儿养女;亚当共活了930岁,然后死了;塞特在105岁时,生下以挪士;塞特生以挪士之后,又活了807年,其间生儿养女;塞特共活了912岁,然后死了.
"有趣的是,在圣经中,塞特的儿子与大洪水前首领的名字是以挪士;在希伯来语中意思是"凡人",显然,旧约认为他是古老的编年史中最重要的人类血缘的祖先.
关于他的记载中写道,"从那时起,人才求告耶和华的名,"宗教的崇拜和祭祀开始了.
在一定数量的苏美尔文献中,明确地透露了这个耐人寻味的状况.
阿达帕文献的现存部分中述说,他是"完美的",被恩基视为儿子,住在恩基的城市埃里都.
威廉哈楼(WilliamHallo)在他的着作《远古的城市》(AntediluvianCities)中说,以挪士那伟大的孙子被称为亚雷德(Yared),意思是"埃里都的他".
就是说,圣经忽略了亚当被流放的后代,转而着重记录亚当一脉的住在伊甸(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族长,那时,他成为了第一位教士.
在以挪士之后的第四代,长子名叫以诺,学者认为,这名字来源于希伯来,隐含意思为"训练和学习".
旧约中简单地说他"与神同行",没有死在地球上,因为"神将他取去.
"《创世纪》5:24中的这一行诗被在圣经补充文本《以诺书》中进行了叙述.
其中详细记载了他首次去见上帝天使的情形,天使给他了一些关于科学和道德的指示.
接着,他回到地球,将这些知识和必须的祭祀制度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们,然后便又被带走了,从此与天国的内菲利姆(Nefilim,圣经中这个词的意思是"从天而降的那些")住在一处了.
苏美尔君王列表中记载了恩麦杜兰基(Enmeduranki)在西巴尔(Sippar)的祭司统治,西巴尔是当时乌图/沙玛什的航天发射基地.
他的名字意为"杜尔-安-基的祭司之主",暗示他曾经在尼普尔接受过训练.
兰伯特(W.
G.
Lambert)在他的作品《恩麦杜兰基及其相关资料》中提到了一件默默无闻的书板,上面有如下记载:恩麦杜兰基是西巴尔的一位王子.
阿努、恩利尔和埃亚都眷顾着他.
光明神庙中的沙玛什也指定了他.
沙玛什和阿达德带他去神的会场…他们演示给他如何察看水上的油,那是阿努、恩利尔和埃亚的秘密.
他们给他神圣的数据书板,那是天堂和地球的秘密…还教他如何用数字进行计算.
当神的秘密知识教授完毕后,恩麦杜兰基被送回了苏美尔.
"尼普尔、西巴尔河巴比伦的人都被叫去见他.
"他告诉他们自己的经历,和建立的祭司制度.
神指示说,这些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守卫着神的秘密的学者,要令自己优秀的儿子在沙玛什和阿达德面前立誓…然后传授他神的秘密.
"书板上还有一个附言:"因此,专职的祭司产生了,他们被允许接近沙玛什和阿达德.
"到了以挪士之后第七代,在大洪水的前夕,地球处于一个新的冰河世纪中.
美索不达米亚文献详述了人类的苦难,食物缺乏,甚至出现了人吃人.
《创世纪》中对此仅仅暗示了一下,在说到诺亚出生时,他的父亲给他起了这个名字(意思是"喘息"),希望他的出生可以为"工作的辛劳以及神对地球的诅咒"带来一个"喘息".
圣经中对诺亚描写不多,只是说他是个"正义和血统纯正"的人.
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告诉我们这位大洪水的英雄住在女神苏德管理的医疗中心苏拉帕克(Shuruppak).
苏美尔文献中说,人类的苦难在增加,于是恩基建议,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苦难,这遭到恩利尔的强烈反对.
使恩利尔烦躁不已的是年轻的雄性阿努纳奇与人类女儿之间日渐增加的性行为.
《创世纪》中描述了内菲利姆"娶妻"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流转,人在世上多起来,他们就生出女儿,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生的女子美貌,就开始随意挑选,竞相娶来做妻了.
齐尔拉(E.
Chiera)在他的着作《苏美尔宗教文献》中提到一件"神话书板"(编号为CBS-14061),上面讲述了很早以前一个年轻的神马尔图(Martu)的故事,他抱怨自己也应该获得许可娶一位人类妻子.
这件事发生时,城市宁-阿布(Nin-ab)存在,希德-塔布(Shid-tab)已经不在;神圣的王冕存在,神圣的王冠已经不在了…神与凡人女子同住…并且生出了孩子.
"宁-阿布"文献继续写道,"是伟大之地(GreatLand)的一座城市".
它的高级祭司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音乐家,他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女儿.
当人们聚集一处,用烤肉向众神献祭之时,独身的马尔图看见了祭司的女儿.
他渴望得到她,于是去找自己的母亲,抱怨说:城中我的朋友们,统统都娶了妻子.
伙伴们都成了家,而我却依然独身;没妻子也没孩子.
在问过那位他渴慕的少女是否愿意"接受他的爱恋"之后,女神同意了他的要求.
婚讯宣布之后,其他的年轻众神开始筹备庆典,"在宁-阿布,人们听到铜鼓的召集声,还有七只手鼓的奏乐.
"这种年轻宇航员与低级劳工后代之间日渐增多的结合,使恩利尔非常生气.
苏美尔文献记载,"当土地被开垦,人类繁衍后代,"恩利尔对"人类沉溺于性和欲望十分不安",并且这种不安变得日益严重.
阿努纳奇与人类女子的结合令他夜不安寝.
"于是主说:'这地上我造出的一切,我都要毁掉.
'"文献中告诉我们,当初决定要在艾布-祖开采金矿的时候,阿努纳奇同时正着手在非洲的顶端建立一个科学监察站.
这个监察站由恩利尔的一个孙女厄里斯克革(Ereshkigal)负责.
一部苏美尔叙事诗记录了恩基和厄里斯克革的冒险航程——从美索不达米亚出发前往遥远的山地(库尔,Kur).
其中说她被"作为一个奖赏带去库尔",暗示当时她是被恩基诱拐或胁迫的.
(我们从其它的叙事诗中知道,后来厄里斯克革在她的监察站遭到了尼尔加——Nergal,恩基的一个儿子——的攻击,这因一件有关厄里斯克革的侍从的受辱事件导致.
后来,厄里斯克革为了活命,答应嫁给尼尔加并与他共同管理"智慧书板"的监察站.
)当这个位于非洲顶端的科学监察站报告一个危险的情况时,恩利尔认为除掉地上一切的机会来了.
这个报告中说,由于南极洲冰盖不断增厚产生的不稳定应力,令底部的淤泥层出现滑动;而此时正好是尼碧鲁过境地球的阶段,尼碧鲁产生的引力会使冰盖失去平衡而倾覆落入大海,这将引发巨大的海啸,从而吞没整个地球.
当绕地轨道上的伊吉吉证实了这个灾难即将到来之时,阿努纳奇都聚集到发射中心西巴尔开会.
然而,恩利尔坚持要对人类封锁大洪水就要到来的消息,在一次高层会议上,他要求恩基等众神发誓,一定不能对人类透露这个秘密.
阿塔拉-哈西斯文本的最后章节和吉尔迦玛什(Gilgamesh)叙事诗中最重要的部分,以及其它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都详细描述了后来的事件——恩利尔如何用洪水灭绝人类;被迫发誓的恩基如何向他的忠实信徒吉尤苏德拉(Ziusudra,诺亚)巧妙地传递了讯息,并帮他设计了一艘可以抵挡海啸的潜水船.
阿努纳奇在警报响起后,搭乘着他们的卢卡比-伊兰尼(Rukubilani,意为"诸神的战车")升空,喷焰升空的火箭飞船"闪耀出强光".
他们在环绕地球的穿梭机上,惊恐地看着下面海啸的潮水肆虐.
地上的一切都被波涛汹涌的海水抹去:A.
MA.
RUBA.
URRA.
TA——意为"洪水席卷而过.
"与恩基一同造人的苏德"不忍卒看,泪流满面…伊师塔则如妇人分娩时般嚎啕大哭…众神,阿努纳奇也一同悲叹落泪.
"潮水来去,冲走了土壤,广阔的地面上留下沉积的淤泥:"被创造出来的一切,现在都成为了泥土.
"在《第十二个天体》中,我们已经提出了证据,证明在大约13000年以前,一场大洪水使得上个冰河时代突然结束.
当大洪水"从地面退去",阿努纳奇在尼西尔山(MountNisir,意为"得救之山",即亚拉腊山)着陆.
吉尤苏德拉/诺亚也到达了那里,他船上有恩基给他的一个导航仪.
恩利尔发现"人类的种子"被拯救,极为震怒,但是恩基劝他消消火:他辩解道,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众神就无法继续呆在地球上了.
"于是,主祝福了诺亚和他的儿子们,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大地.
'"旧约仅仅集中描述了诺亚这一支,并没有列出方舟上的其他人.
但在更加详细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大洪水文献中,却提到了方舟的航海员,透露在洪水到来前的最后时刻,吉尤苏德拉的朋友和助手们(以及他们的家人)都上了船.
贝罗索斯(Berossus)的希腊版本中说大洪水之后,吉尤苏德拉一家和领航员被神带去了天堂;其他人则自己回到了美索不达米亚.
这些活下来的人们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没有食物.
主对诺亚和他的儿子们说:"凡地上的走兽和天上的飞鸟,地上的爬虫和海里的鱼,都交付你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
"接着是一句重要的话:"这一切我都赐予你们,如同菜蔬一样.
"《创世纪》中这一小段触及原始农业起源的闲叙,在苏美尔文献中被大书特书.
学者们同意原始农业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新月沃土的叙利亚以色列地区,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何始于高地而不是平原,而显然在平原的种植更为容易.
大约12000年前的农业相信是以收割野生小麦和大麦为开端,然而学者们的困惑在于,这些野生植物在基因遗传学上表现出了不寻常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仅仅2000年的时间内,野生二粒大麦小麦的染色体对数就增加了三倍四倍,进化成了品质优秀的可耕种的两季品种,而且可以在任何环境生长.
这个重要地区的各种水果蔬菜那时也出现了急速的进化,同时动物也"驯服"了,畜牧业开始,山羊、绵羊的养殖提供了肉、奶以及羊毛.
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现代科学仍在寻找解释;但是几千年前的苏美尔文献中已经提供了答案.
圣经中说到大洪水后农业的产生时,记载道"诺亚做起农夫来";但是圣经中曾经记载过大洪水前该隐从事的耕种和亚伯从事的畜牧,因此,苏美尔编年史中讲述了史前时代农耕和畜牧业的进步.
一份被学者称为"农牧神话"的文献记载,当阿努纳奇在地球着陆时,谷物还未进化,动物也还未驯化:当阿努要阿努纳奇,从天堂来到地球时,谷物都还未被改良,还无法种植和生长…没有生羊羔的母羊,也没产幼仔的山羊.
母羊还未生出羊羔,山羊也没产出幼仔.
羊毛也还没被编织.
这一切还都没开始.
接着,在阿努纳奇的"创造室",他们的基因操作实验室,拉哈尔(Lahar,意为"长毛的牲畜")和安闪(Anshan,意为"谷物")"被美丽地造了出来":那些日子,在纯净的山上的制造中心在众神的创造室里,拉哈尔和安闪被美丽地造了出来.
那里放满了众神的食物.
拉哈尔和安闪不停地繁殖,神山上的阿努纳奇吃了并不满意.
绵羊产出的优质奶水,神山上的阿努纳奇饮了并不满意.
那时,那些"不知道吃粮食…只知道吃草"的奴工们已经存在:阿努、恩利尔、恩基和苏德改良了黑头人.
使他们在大地上繁衍.
接着他们巧妙地造出四条腿的动物,将它们在伊甸放养.
因此,为了将粮食和牲畜的产量提升到满意的程度,阿努纳奇决定教纳姆鲁-伽尔鲁(NAM.
LU.
GAL.
LU,意为"教化了的人类")学习农业技术,"以便为众神耕地和牧羊…":为使纯净的羊圈运作良好,那受过教化的人类出现了.
如同对于之前原始人类出现的描述,这份文献中也列出了各类那时还未被驯化的物种:可以种植和繁衍的,那时还没被造出来,那时田园也还没开垦…没有三十天的三穗麦,没有四十天的三穗麦,山上只有单薄的野生麦,纯净伊甸的麦子还没出现,蔬菜的根茎也还都没有长出来.
因此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恩利尔和尼奴塔在大洪水之后的某段时间带给地球的.
当洪水冲毁了地面上的一切时,阿努纳奇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获得重生的种子,以进行培养改良.
幸好驯化的谷类样本曾经被送去尼碧鲁;现在"阿努从天堂给恩利尔提供了它们".
恩利尔于是找了一个可以安全种植的地方,使农业重新开始.
由于当时地球仍然被水覆盖,唯一看来适合的地方就是"芳香的雪松之山".
我们在克莱默(S.
N.
Kramer)发表的着作《关于尼普儿的苏美尔文献资料》中读到了残缺的文本:恩利尔登上山峰,放眼四望,看下面,如大海般一片泽国.
看上面,是芳香的雪松之山.
他拿起大麦,将它种在山上.
种下的谷物,在梯田里生长.
恩利尔选定的雪松之山变成了一个禁地(或者说"神圣之地"),这很可能并非偶然.
整个近东(应该说世界上),唯一着名的雪松之山就在黎巴嫩.
如今在那个地方(黎巴嫩的巴贝克,Baalbek)仍然残留着由巨石建成的高台废墟,(图片.
32),以现代的技术水平看依旧令人惊叹.
如同我们在《通往天堂的阶梯》中阐述的,它是阿努纳奇的一个着陆场,那高台是大洪水之前甚或更早的亚当时期修建的传奇.
在史前的大洪水之后,唯一适合阿努纳奇的穿梭机在地球降落的地方:西巴尔的航天站已经被冲毁并掩埋在厚厚的淤泥之下了.
当种子准备妥当,剩下的问题是在哪儿进行种植…仍旧覆盖着淤泥和洪水的低地,显然不适合.
而高地虽然没有洪水的浸泡,然而却无法逃过回暖时期的大量雨水.
河流也还没有冲出新的河道:在四处漫延的水中,是无法耕种的.
我们在一份苏美尔文献中读到了这样的描述:饥馑严重,颗粒无收.
小溪混浊,泥浆遍地.
无处耕耘,杂草丛生.
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条大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同样状况糟糕:"幼发拉底放任四顾,底格里斯狼狈混乱,大地狼藉一片,伤痕遍野.
"整修工作的重任是由尼奴塔担负起的,他在山丘上修建堤坝,并开挖出新河道将泛滥的洪水导流入海:"主拥有无上的智慧,恩利尔的儿子尼奴塔,他的壮举造福生灵":他用伟力击碎岩石,筑起高墙保护土地;他在山上建起大坝,散乱流水在此聚集;在他的引导抚慰下,底格里斯河安静了;高处的水涓涓而下,灌溉着开垦的农田.
地上的一切生灵啊,欢喜赞美大地之主,伟大智慧的尼奴塔.
一份学者渐次拼凑出来的长篇文献纪录,为尼奴塔的卓绝功勋添上了一抹悲剧色彩,在重建地球的过程中,急进的英雄一时大意,在山壁上撞碎了飞船,"他高速飞行的飞鸟在猛烈撞击后,翅膀折断,跌向了地面.
"(有一个不甚明确的版本暗示是阿达德救了他.
)苏美尔文献中记载,最先在山坡上种植的是果树和某种矮葡萄.
其中写到,阿努纳奇给予人类"优质的白葡萄和香醇的白葡萄酒;优质的黑葡萄和香醇的红葡萄酒.
"难怪圣经中记载"诺亚作起农夫来,栽了一个葡萄园.
他喝了园中的酒便醉了.
"当尼奴塔完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排水修整工作,土地就适合耕种了,于是阿努纳奇"从山上带下谷物的种子,地里就种上了上大麦小麦.
"在接着的一千年中,人类将尼奴塔尊为耕种始祖,在苏美尔的遗址,考古学家还找到一件献给他的"农民历".
他的阿卡德名字叫做乌拉什(Urash,意为"耕作者");一件苏美尔的圆柱印章刻有他(也有学者认为是恩利尔)向人类展示梨的情景(图片.
33).
恩利尔和尼奴塔被认为是人类的耕作始祖,而恩基则被认为是人类的畜牧始祖.
在首次的收获完成之后,但那时"谷物的增殖(二倍、三倍、四倍染色体对数的谷物)"还没出现,那时,在恩利尔的应允下,恩基开创了畜牧业:恩基对恩利尔说:伟大的恩利尔啊,羊群和粮食使这儿欣欣向荣,让我们一同携手,令这牲畜和谷物多多地繁衍,这圣地会更兴旺.
恩利尔表示赞同,他补充说:羊圈中的羊产出羊毛.
发芽的种子交给母亲,将它们种在土里生长.
犁耙交给劳作的人们…牧羊人们将羊群繁育;妇人生养了众多孩子;她在田地里仰头赞美:丰茂富足都来自天堂.
牲畜和谷物茁壮成长.
如今人们的生活富饶.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那时革命性的农具——设计简单巧妙的木制犁已经出现,被套上轭由人力拉拽,用以耕地.
但是恩基"使更大的动物出现了"——驯化的牛只——它们替代了人力,被用于犁地(图片.
34).
而且,根据上文的推断,神"令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当尼奴塔忙着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山上修筑堤坝保护土地、挖掘河道排去覆盖平原的洪水时,恩基回了到非洲,察看大洪水在那儿造成的灾害.
可以肯定的是,恩利尔和他的后代最终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东南(埃兰由伊南娜/伊师塔统治)到西北(托鲁斯山脉和小亚细亚由伊师库/阿达德统治)的所有高地;中部拱起的高原,南部归了尼奴塔,北部归了南纳(Nannar)/辛;恩利尔自己留在中央位置照看古老的伊甸;雪松之山的着陆地在乌图/沙玛什的看管之下.
那么恩基的家族去了哪里呢恩基察看完非洲的状况后意识到仅仅拥有艾布-祖(非洲大陆的南端)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美索不达米亚丰饶的农业是建立在河流的滋养灌溉基础之上,那么非洲也应该如此,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尼罗河流域,并用他的知识对那儿的环境进行了改良和建设.
我们已经知道,埃及人确信他们的尊神来自乌尔(意为"古老的地方").
据曼涅托说,比美尼斯(Menes)早17900年,即大约公元前21000年,卜塔统治着尼罗河流域.
9000年后,卜塔将埃及的统治权传给了他的儿子拉;但是在大约公元前11000年,短暂的1000年后,拉的统治被突然中断.
据推算,那时大洪水发生了.
埃及人认为,那时卜塔返回了埃及,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工程,把土地从泛滥的洪水之中升起并重建了埃及.
同样,我们找到的苏美尔文献表明,恩基在麦克鲁哈(Mcluhha,即埃塞俄比亚/努比亚)和麦甘(Magan,即埃及)进行了改造,使当地的环境适合人和动物生存:艾布祖的主人恩基,去到麦克鲁哈之地,他宣示出未来前景:在你黝黑的土地上,稀疏的林木将粗壮,成长为高原的大树.
王权将降临在宫殿.
细弱的灌木将繁茂,成长为高原的灌木…羸弱的牛只将健硕,成长为高原的牛只,你的银将变成黄金,你的铜将变成合金…你的人们将会繁衍,你的英雄勇猛无匹…这些将恩基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连在一起的苏美尔记录,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证实了埃及神话中关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传说,另一方面,埃及与苏美尔的众神(尤其是恩基家族)之间也找到了关联;我们相信,卜塔就是恩基.
当土地改良好之后,恩基将非洲大陆划分给了六个儿子(图片.
35).
最南端给了尼尔加(NER.
GAL,意为"伟大的看护者")和他的配偶厄里斯克革.
它北面的采矿地,被任命给吉比尔(GIBIL,意为"控火者"),恩基将金属加工的秘密传给了他.
如宁阿迦尔(NIN.
A.
GAL,意为"伟大的水之王子")的名字指出的,给予他的是巨大的群湖和尼罗河源头.
再往北,是苏丹的高原牧场,恩基交给了最小的儿子都姆兹(DUMU.
ZI,意为"生命之子"),他的绰号是"牧人".
还有一个儿子的身份仍存在争论(后面我们将提出自己的看法).
确定无疑的是,第六个儿子(其实是恩基的长子和继承者)是:马杜克(MAR.
DUK,意为"纯净山丘之子").
由于他的五十个名称中有一个叫做阿萨尔(ASAR),这与埃及的阿斯-萨尔(As-Sar,同希腊的欧西里斯)读音十分相近,一些学者猜测马杜克与欧西里斯实为一人.
但这些名称(例如"伟力无边"或"威严")很多神也都拥有,而"阿萨尔"意思是"全见",这也是亚述神阿苏尔的称号.
实际上,我们在巴比伦神马杜克与埃及神拉之间找到了更多相似之处:前者是恩基的儿子,后者是卜塔的儿子,而我们认为恩基和卜塔是同一位神;若按另一说法,欧西里斯是拉的孙子,那他的时代应该比拉或者马杜克晚很多.
事实是,在苏美尔文献中发现了散乱但确定的信息,证明了我们的观点,即埃及的拉与美索不达米亚的马杜克确是同一位神.
因此,一份马杜克自赞的诗句(阿苏尔书板/4125)中宣称,他的一个称号叫做"神伊姆库尔-迦尔拉"(ThegodIM.
KUR.
GARRA,意为"美索不达米亚驻地旁的拉").
另外,有书面证据表明,苏美尔人知道埃及神"拉"的名字.
有苏美尔人的个人姓名中包含有"拉(RA)"的组合;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书板提到过"丁吉尔-拉"(DingirRa)和他的神庙"伊-丁吉尔-拉"(E.
Dingir.
Ra).
而王朝没落之后,马杜克获得了自己钟爱的城市巴比伦的统治权,这城的苏美尔名字"卡-丁吉尔"(KA.
DINGIR,意为"众神之门")被改作"卡-丁吉尔-拉",意为"拉的众神之门".
事实上,正如我们即将谈到的,马杜克的崛起始于埃及,那儿的着名遗迹——吉萨的大金字塔,在他激荡壮阔的统治历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然而埃及伟大的神,马杜克/拉,渴望统治整个地球.
为了从"地球的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开始实现这一野心,在儿孙的赞同下,他放弃了埃及的神圣王权.
可马杜克并不知道,这将导致两场"金字塔之战"(PyramidWars),而他死期将近.
第六章完.
第七章地球上的权力划分"出方舟的挪亚的儿子就是闪,含,雅弗…这是挪亚的三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散在全地.
"由于圣经故事接着叙述了洪后(大洪水后)一系列的国家(《创世纪》10),而其中列出的很多国家和种族闻所未闻,因此这个独特的文本以前曾被学者置疑,甚至受到猛烈批判,然而最终,在一个半世纪的考古发现之后,其记载的准确性却令世人惊叹不已.
其中包含着大量可靠的历史、地理以及政治信息,记录了灾难过后,幸存下来的人类如何从荒芜凄凉的泥浆中重新站起,并建立起高度的文明和雄伟的帝国.
闪的支脉被放在最后,记录的一开始叙述了雅弗(Japhet,意为"他是温和的,肤色白净的")的后代:"雅弗的儿子是歌篾,玛各,玛代,雅完,土巴,米设,提拉.
歌篾的儿子是亚实基拿,利法,陀迦玛.
雅完的儿子是以利沙,他施,基提,多单.
他们的后裔分散在岛国居住.
"被忽略的是,当后一辈散播到沿海区域及岛屿时,前一辈的七个国家/儿子是分布在小亚细亚的高地的,灾难过后,黑海和里海区域的高地最先可以居住,而低处的沿海地区和岛屿因为洪水退去较迟,所以适合居住的时间要晚得多.
含(Ham,意为"他是热情的,肤色黝黑的")的后代是"古实,麦西,弗,迦南",接着列出了其它一些国家,同非洲的一些重建后的核心国家(努比亚、埃塞俄比亚、埃及和利比亚)一样,也是先在高地立国,然后向低地散播.
"雅弗的哥哥闪,是希伯子孙之祖,他也生了儿子.
"闪的儿子是"以拦,亚述,亚法撒,路德,亚兰",他们在环绕波斯湾的高地立国,地中海南边以及伟大的两河流域的西北区域,那时还无法居住.
那儿就是前面说到的洪前(大洪水前)航空站所在地:美索不达米亚;雪松之山的着陆点还依然在运作;洪后的任务控制中心也在沙利姆(Shalem)之地建成了;未来的航空站的位置毗邻西奈半岛.
在所有这些地方立国的都是闪的后裔,"闪"的意思是"天空之室",的确名副其实.
人类被分做三大支脉,根据圣经记载,分裂不仅是因为散播居住的地理区域,还源于恩利尔和恩基的后代在地球上的权利分割.
圣经中描述,闪和雅弗关系很亲密,而与含那一支,尤其是迦南,关系紧张.
这背后秘而不宣的,是众神和人类的战争故事…远古世界的三分传说与兴起的古文明也可以找到相互的对应.
学者们公认,大约公元前11000年(根据我们的发现即是大洪水时),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一次突变,这被命名为进化的"中石器时代".
大约公元前7400年(正好3600年之后),又发生了一次突然的进化.
学者们称之为"新石器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从使用石头转化到使用粘土,而且陶器出现.
接着公元前3800年(又一个3600年之后),"又一次难以解释的进化"出现了——在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的两河流域平原出现了高度发达的苏美尔文明.
接着是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2800年左右,第三个古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出现.
人类在三个区域分散立国——近东、非洲以及印欧,旧约中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国家.
苏美尔编年史认为,这是阿努纳奇商议之后得出的结果:负责决议的阿努纳奇,商讨地球的划分提案,他们将地球分成四份.
几份苏美尔文献中反复提到的寥寥数语,讲述了大洪水之后地球居住地的划分.
三个区域被拨给人类的三个文明;第四个区域留给阿努纳奇使用.
这个区域被命名为提尔姆(TIL.
MUN,意为"飞弹之地"),在《通往年天国的阶梯》中,我们提出的证据证明了提尔姆位于西奈半岛.
半岛区域曾是人类的居住地,闪的后裔——埃及铭文中所说的"沙漠居民"——曾经可以自由地居住.
而当那儿被划给阿努纳奇使用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从库玛比和祖的事件可以知道,控制了航空站就相当于控制了地球与尼碧鲁之间的连接途径.
免得恩利尔家族与恩基家族重新开始控制权的对抗,这里需要一个权威的中立者来管理.
后来的解决方案很精妙.
由于苏德是恩基和恩利尔的姐妹,她的身份对于两个家族血脉来说是同等的.
而作为阿努的女儿,她拥有"宁玛"(NIN.
MAH)的称号,意思是"高贵的夫人".
她还是最初的伟大阿努纳奇团体(即地球先遣队)的一员,十二位主神之一.
她给恩利尔生了一个儿子,给恩基生了一个女儿,因此拥有"妈咪"(Mammi)的爱称,意思是"众神之母".
她帮助创造了人类.
而且她所具备优秀的医疗水平,挽救了许多生命,所以还拥有"宁蒂"(NIN.
TI)的称号,意思是"生命夫人".
可是她并没有自己的领地.
所以由她统治提尔姆的提议获得了一致通过.
西奈半岛是一个不毛之地.
南部满是陡峭的石山,中部是高山台地,北部的三分之一是被山丘环绕的硬土平原,然后是地中海沿岸的长条状沙丘.
不过,几个绿洲以及小河在短暂的冬季降雨之后可以留住些水,使那儿有地下水源,长年长着茂盛的棕榈树和蔬果,也有放牧的草场.
那儿的环境一定如同千年前一般十分凶险.
但是既然这个多山区域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重建地,并被给予苏德作为领地,她还是决定接受.
文献记载中的她,从来都是配角.
刚到地球时,年轻美丽(图片.
36a);可她现在老了,而且背后被戏称为"母牛"(图片.
36a).
因此,当被给予自己的领地时,她决定前去.
她骄傲地宣称:"我现在成为了女王!
我将独自住在这里,将统治永远延续!
"尼奴塔无法阻止母亲的决定,于是只好用自己的经验修筑起水坝和运河,将水流引入她的领地,以改善那儿的恶劣环境.
我们在"尼奴塔的功勋"第九书板中可以读到这些事迹,他对他的母亲说:既然您,高贵的夫人,要独自无所畏惧地,前往航空站之所在——我将为你筑起堤坝,让那儿成为你的家.
尼奴塔完成了水利工程并且带人完成了后续的工作,使那儿可以生长草木、产出矿物:山谷里草木生长.
坡地植物给你蜜和酒.
黄杨木与杜松树,梯田种满果树似花园;山上馥郁的香草,给你制造神用的香料;山中闪烁的矿脉,提炼你使用的铜和锡;草场上牲畜繁育,满山牛羊给你肉与奶.
这是对西奈半岛十分切实的描述:山中矿脉丰富,是古代铜、绿松石的主要出产地;生长大量金合欢属的树木,可以用来建造装饰神庙;水源充足的葱郁之地;还拥有大片的可以放牧羊群的草场.
西奈半岛主要的冬季河流至今仍保留了"厄尔-阿瑞西"(elArish)的名称,意思是"耕作者",而这恰好是乌拉什/尼奴塔的绰号,难道这只个是巧合吗尼奴塔为母亲在西奈半岛南部的岩峰上建好了家园,这给了她一个新的名号"宁-哈尔-萨革"(NIN.
HAR.
SAG),意思是"山巅夫人";苏德的这个名号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山巅"这个词意思是说她的居所是那里最高的山峰.
即现在的圣凯瑟琳山,它在远古时期便是一座圣山,一千多年前,附近建起了修道院.
旁边矮一点的那座山被称做摩西山,被指为《出埃及记》中提到的西奈山,虽然这一点依然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座山在远古时期就被认为是圣地.
之所以如此肯定,是由于它们举足轻重的作用——洪后航空站的降落路径的指引地标.
新法循旧例,如果要弄明白大型的洪后重建计划,我们必须回顾洪前航空站及其着陆跑道的设置方法.
那次阿努纳奇选定了西亚最高的亚拉腊山的双峰之间,那是空中可见最醒目的天然地标,然后可以看见幼发拉底河与波斯湾.
阿努纳奇从亚拉腊山划出一条假想的南北线,将航空站安置在这条线与河流的交叉点.
然后,将着陆跑道与波斯湾方向呈45度夹角安置.
随后,他们修建了第一个居住地,从跑道两侧指示出降落路径.
在中心点,建立了任务控制中心尼普儿;随后是等距离安排的其它居住地(图片.
25,待补).
洪后的太空设施也依循同样的原则建造.
以亚拉腊山的双峰为基点,一条倾斜45度的线标记出降落路径,天然与人工的混合地标如箭头指示出着陆通道.
不同的是,这次阿努纳奇可以利用现成的雪松之山(巴贝克)的顶部平台,并将它列入新的地理坐标.
同大洪水之前一样,亚拉腊山的双峰再次被作为北部地标,以定位降落路径和跑道(图片.
37).
南部的着陆通道,一端是亚拉腊山的双峰,另一端是西奈半岛的最高的哈萨基(圣凯瑟琳山)与旁边稍矮的摩西山.
北部的着陆通道,是从亚拉腊山穿过巴贝克平台延伸入埃及的一条直线.
我们推测,由于那片地区过于平坦,没有醒目的地标,因此阿努纳奇建造了两座吉萨金字塔,以它们的双峰作为指导降落的标志物.
但是以哪儿作为基准呢在这里,阿努纳奇充分运用他们的空间科学,画出一条贯穿东西的假想线.
他们将地球上空分成三条地带(或说三个通路).
北边的是"恩利尔之路",南边的是"恩基之路",中间是"阿努之路".
以我们所知的北纬30度线和南纬30度线作为它们的分界.
北纬30度线似乎具有特别的神圣意味.
从埃及到西藏,古时的圣城都座落于这条线上.
大金字塔就选址在这条纬度线与亚拉腊和巴贝克连线延长线的交叉点上;并且指示出座落于西奈半岛中心平原的航空站的位置.
而那条降落路径和着陆通道的中心线,直接指向正好位于北纬30度线上的航空站.
我们相信,着陆通道、航空站以及大金字塔,它们的地面坐标都是经过精确计算和特意安排的.
有猜测说,大金字塔有可能并非是由法老而是由阿努纳奇在几千年前修建的,我们当然对关于这些金字塔的长期争论十分困惑.
十九世纪埃及考古学家的论点是,包括吉萨的那三座独特的金字塔在内的埃及的金字塔,是伟大的法老们为自己修建的宏大坟墓,这一论点早已被推翻:所有金字塔内部都没有保存(被认为修建这金字塔的)法老的遗体.
吉萨的大金字塔被认为是胡夫(Khufu,希腊人称他奇阿普斯——Cheops)建的,另一座的修建者是他的继承人哈夫拉(Chefra,希罗多德称他齐夫伦——Chephren),而最小的那座是第三位继承者门卡拉(Menkara或Mycerinus)建造的,他们都是第四王朝的法老.
与此同时,埃及考古学家们认为斯芬克斯一定也是齐夫伦修建的,因为它就位于通往第二金字塔的大道旁边.
有一阵子似乎在吉萨的小金字塔中发现了一些证据,可以印证修建它的法老的身份.
宣布发现证据的是一位名叫霍华德维兹(HowardVyse)的上校和他的两名助手,他们称在金字塔中发现了法老门卡拉的棺木和木乃伊的遗存.
然而事实是,学者们不久就发现这证据无法采信,因为不论棺椁或是骸骨,都不确实.
有人(无疑就是维兹上校和他的密友们)将门卡拉之后大约2000年的一副棺椁放进了金字塔,其中的骸骨则来自更晚的基督时代.
这根本是一个厚颜无耻的考古骗局.
现代观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来源,那就是在大金字塔的密封室中发现的用象形文字刻下的胡夫的名字,这似乎明白地揭示了建造者的身份.
而其中被忽略的事实是,这也是霍华德维兹上校和他的助手(在1837年)发现的.
在《通往天国的阶梯》中,我们已经通过切实的证据,证明那刻下的法老名字是由它的"发现者"伪造的.
在1983年末,一位那本书的读者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家族记录,其中记载他的曾祖父——一位名叫亨弗里斯布鲁尔的石匠,曾经受雇于维兹,用火药在金字塔中替他炸开通路,他目击了造假的过程并提出了异议,然而他居然被开除甚而被驱离埃及!
在《通往天国的阶梯》中,我们已经证明胡夫不可能是金字塔的建造者,因他在金字塔附近立了一块石碑,上面提到,在他的时代,金字塔就已经存在了;甚至被认为是胡夫之后的法老修造的斯芬克斯,也在那石碑铭文中有所提及.
现在我们在第一王朝(远远早于胡夫和他的继承者们)的法老时代的壁画中找到了证据,能够实实在在地证明那些早期的君王就已经见证过吉萨的奇迹.
我们在壁画中可以清楚地看见,不论是在描绘君王去往来生的路上(图片.
38a),抑或是描绘君王被乘船来埃及的"古老者们"(AncientOnes)加冕的仪式时(图片.
38b),斯芬克斯都出现在其间.
我们还有首位法老美尼斯的着名的胜利书板,记载着他铁腕的埃及统一之战,书板的一面描绘他打败了上埃及的首领们,占领了他们的城市,戴着上埃及的白色王冠;另一面描绘的是他的军队横扫下埃及的领地,将他们的首领砍头,戴着下埃及的红色王冠(图片.
39a).
在他的头部右侧刻画者写下了君王的称号"纳-莫尔"(Nar-Mer),而左侧则绘出了新占领区的最重要的建筑物——金字塔(图片.
39b).
所有学者一致同意,书板中再现的就是那场景,其中描绘了防御工事和统一之战中被美尼斯击败的敌人;只是其中精心画出的金字塔符号似乎难以解释.
我们认为那个符号之所以被如此突出地刻画在对下埃及的描绘中,是由于那建筑实际上就在那里.
吉萨之谜——金字塔与斯芬克斯——在王权出现在埃及之时便已经存在了;它的修建者绝不可能是第四王朝的法老们.
埃及其它的金字塔——那些小型的,粗糙的,有些还没建好就垮掉的,都破碎了的——的确是由一些法老建造的;也不是作为坟墓或者纪念碑(或是如同纪念碑的坟墓),只是出于对神的造物的模仿.
古代时的人们相信,吉萨金字塔与旁边的斯芬克斯指示出"通往天堂的阶梯"(即航空站)是在西奈半岛.
法老们建造金字塔,他们认为这样有可能去往来世.
法老们用具有特别意义的符码来装饰它们,例如来生之路的壁画,好几个实例的墙上都描绘了从《亡灵书》中引申出来的故事的图画.
而吉萨的三座金字塔,不论是内外部结构和各部分尺寸的设计,及其坚固耐久的程度,都是极其卓越的,但它们的内部却并没有铭文或任何装饰.
它们只是冷漠的具有实用功能的结构,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竖起的两座标志.
它们并不是为人类,而是为"从天而降来到地球的"那些(生物)服务的.
我们已经推定吉萨的三座金字塔中,最先建造的是最小的第三座,它是被作为一个比例标尺使用的.
接着,在校准了双峰的基准点位置,建起了两座大金字塔.
虽然第二座金字塔比大金字塔稍小,但是看上去两者是一样高的;那是由于它的修建位置位于稍高处,所以为了与大金字塔的顶端高度一致,它本身的高度就不需要那么高了.
除了尺寸上的无可匹敌,大金字塔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它的内部除了一条其它金字塔也有的下降走廊,还有一条独有的上升走廊、一条水平通道、两个上部的房间和一系列狭窄的小间(图片.
40).
一个大长廊和一个接待室(该处通过拉索连接的机关可以封闭)通向最上面的房间.
该房间直到现在依然有一块非同寻常的中空岩石,敲击时如同钟鸣,它的制作需要十分惊人的工艺水平.
在这房间的上部是一些低矮狭窄、凹凸不平的空间,可以产生极大的回音.
但是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在大金字塔和洪前恩利尔位于尼普儿的庙塔——伊库尔(E.
KUR,意为"像一座山的房子")之间找到了很多独特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高高地耸立在平原上.
洪前尼普儿的伊库尔内的"杜尔-安基"(DUR.
AN.
KI,意为"天堂与地球的连接"),是恩利尔的任务控制中心,配备着神圣的"命运书板",即轨道数据板.
它的设施还包含"迪尔迦"——一个"黑暗密室",它的光辉引导着穿梭机在西巴尔着陆.
然而所有这些——伊库尔的许多秘密和运作在祖的传说中有相关的记载——都是大洪水之前的情况.
当灾后的美索不达米亚重现生机,尼普儿也完成了重建,恩利尔和宁利尔驻陛在围墙内的巨大庙宇,瞻仰者要由大门进入.
由于相关的太空设施已经迁移到别处去了,那儿已经不再被列为禁区.
而根据苏美尔的文献记载,一个全新的神秘的伊库尔,那"像一座山的房子"搬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处于女神宁胡尔萨格(Ninhursag)而不是恩利尔的护佑之下.
因此,在洪后早期的一部叙事诗中,一位名叫伊塔纳(Etana)的苏美尔君王,曾经被带到阿努纳奇的太空居所,他说他是在距离新伊库尔不远的"鹰之地"起飞的,也就是那地方说离航天站很近.
一份名为"鲁德鲁尔-贝尔-尼摩奇"(LudlulBelNimeqi,意为"我赞美深处的主人")的阿卡德"任务书"中,提到了"无法抗拒的恶魔由伊库尔离去",那儿"横跨苍穹,在世界的下部(非洲)".
由于学者们没有认识到吉萨金字塔的古老程度,也没弄清楚它们真正的建造者,所以对那远离苏美尔的"伊库尔"颇为困惑.
如果后人就此认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中没有相关记载,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埃及金字塔的存在,这就十分荒谬了,也就是说入侵过埃及的美索不达米亚君王,去那里做过生意的商人,拜访过那里的使者——统统没有注意到那些巨大的标志…这可能吗我们认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是知道那些吉萨的标志物的,而且大金字塔就是洪后的"伊库尔",而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对它也的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们马上就要提到).
我们还认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记录下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和完工之后的情况!
我们已经阐述了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字塔"——那些塔庙或者有层级的高台,看上去就如同(图片.
24).
我们在十分古旧的苏美尔图画中发现了完成了的建造物,只是结构有些不同.
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图片.
41,待补)的结构,底部是一个四方的基座,然后是四面呈现三角形——一座光面金字塔.
另外一些图画则描绘了一座已完工的金字塔(图片.
42a,b,待补),以毒蛇符号明确地标示出它位于恩基的领地.
还有一些完工的金字塔被添上了双翼(图片.
43),以指示出它相关的航天用途.
几件被发现的这种图画作品,显示出的金字塔旁边都令人惊异地画着具有精确特征的附属品:一个面朝芦苇地(PlaceofReeds)卧着的斯芬克斯;而在芦苇湖(LakeofReeds)的另一侧还有一个斯芬克斯,这验证了埃及文献中关于另一个斯芬克斯的暗示,说它面向位于西奈半岛的那个斯芬克斯.
金字塔和旁边的斯芬克斯都位于一条河边,正如同吉萨组合位于尼罗河边一样.
而所有这些的上方是一片水域,有角的众神正在这水域之上航行,正如埃及传说中说他们的神是从南方通过红海来到埃及的.
古苏美尔图画与古埃及壁画(图片.
38a)中,两地的金字塔和斯芬克斯,它们之间明显的相似之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其实,甚至一个微小的细节——大金字塔的斜面倾角成52度,都被苏美尔图画精心地记录了下来.
因此,毫无疑问,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是知道大金字塔的,它若不是由建造尼普儿的最初伊库尔的同一批阿努纳奇建造的,那为什么它的名字也叫作伊库尔——"像一座山的房子"呢如同它的旧版本,吉萨的大金字塔中修建了黑暗的密室并安装了引导降落的仪器,引导穿梭机在位于西奈的洪后航天站着陆.
而且为了确保它的独立性,它被安置在宁胡尔萨格的看护之下.
我们的结论也为一首神秘难解诗篇给出了解释,这是献给女神宁胡尔萨格的赞美诗,称颂她是"居于指示山峰"——即一座金字塔——的女神:明亮天堂与黑暗地球,火箭飞船将它们连接;伊库尔是指示山峰之神的居所;那里的设备连接着天堂和地球.
房子内部闪耀天堂的红色光芒.
那束脉动的光柱照的又远又广;当它神奇地照向生命照向伟大的塔庙和山脉最高峰——它的力量伟大而崇高,人类不懂得它的奥妙.
"指示山峰之神的居所"的功能便十分清楚了:它是一座"装备好的房子",用来"引导"那些"看视和环绕"的宇航员降落的"一个巨大地标",可以被"高处的太空船"看见:装备好的房子永恒而高尚:基础在触及水的岩石之上;巨大底座安放在粘土之中.
各个部分的组合精巧有方;而发出的讯号密集又响亮,让看视环绕者安全地起降…它是高处飞船的巨大地标;乌图起飞也靠它指引方向.
人类无法洞察其中的秘密…阿努也高兴地表示过赞赏.
文本接着描述这建造物的不同部分:它的基础,"被敬畏包裹";可以如口般开合的入口,"闪烁绿色的暗光";门槛"如巨龙的嘴张开等待";门侧"如匕首的双刃挡住敌人";它的内室"如同阴户",由"由晨至昏不停射出利刃";它的"照射口"——发出光线处——"如同无人敢惹的狮子".
接着描述了一条上升走廊:"它的光彩如同彩虹,黑暗在此终止;它降下神奇;各部分如秃鹰的爪紧紧相扣.
"在通道的顶部,是"山顶的入口";"敌人无法进入,只为神圣的他们开启".
有三个锁闭装置:"销、闩、锁…会滑进一个强力吸附槽"——保护着通往最上面密室的路径,伊库尔就是从那个密室"张开一张网,监察天堂与地球".
联系到现在发现的大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你会对上文精确的细节描述大为惊讶.
穿过北面的一个孔才是它的入口,藏在一块可以转动的石头后面,的确可以"如口般开合",进去后是一个平台,接着是一道下降的走廊,"如巨龙的嘴张开等待"(图片.
44a,待补).
开口处的上方是两对由金字塔本身的重力作用控制的巨大倾斜石闩,"如同匕首的双刃挡住敌人",中间有一块雕刻过的神秘岩石(图片.
44b,待补).
由下降通道行不多远,又出现了一条上升通道,接着是一条水平通道,走过这水平通道,就到达了金字塔的中心,一间射出光芒的(如同阴户的)内室,而早先的那条上升通道则通向一条神秘的上升大走廊,那里的设计最为精巧,墙壁的间距随着高度升高而渐次出现的层级而靠近,使观者感觉这些入口的墙壁之间"如秃鹰的爪紧紧相扣"(图片.
45).
大走廊的尽头是最上部的大密室,在那儿一张"网"——一个力场——"监察着天堂与地球".
这个大密室的前部是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的前厅接待室(图片.
46,待补),那三个锁闭装置就在此处,时刻准备"滑落"而使"敌人无法进入".
在详细地描述了伊库尔的内外结构之后,赞美诗接着提到了这个建造物的功用及其所在位置的相关讯息:看顾这里的女主人,她这天说出了实情;我是火箭飞船之神,纯净又高贵的夫人,她骄傲地赞美自己:我是这里的主人啊,阿努授予我这使命,因我是阿努的女儿.
恩利尔托付我重任,因为我是他的姐姐.
天地间的导航设备,众神交到我的手中;我是太空船的母亲.
厄里斯克革的基站是导航设备管理处——她也将它交给了我;我坐阵在伟大地标,那是乌图起飞之山,也是我的宝座所在.
如果正如我们推论的,宁胡尔萨格是一位中立的吉萨金字塔的管理者,那么在埃及崇拜的神只中应该也有她.
事实的确如此,她在埃及被叫做哈特-荷尔(Hat-Hor).
教科书告诉我们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荷鲁斯的房子";但这只是表面意思.
名字读音来自的象形文字画着一座房子和里面的一只鹰,鹰被认为是代表荷鲁斯的符号,因为他的飞升如同雄鹰.
这位女神名字的实际意思应该是"她的家在鹰之地",也就是宇航员的家——航天站.
这个航天站,我们已经确定位于洪后时代的西奈半岛;因此,拥有意为"鹰之家"的名号"哈特-荷尔",说明这位女神是西奈半岛的管理者,而她当然恰恰就是;埃及人认为西奈半岛是哈索尔(Hathor)的领地.
埃及法老们在半岛建造的庙宇和石碑都只供奉这位女神.
而且,如同宁胡尔萨格一样,哈索尔老去之时,也得到"母牛"的绰号,她的晚年形象还被画上了牛角.
然而哈索尔是否也同宁胡尔萨格一样,成为了大金字塔的女主人呢她的确是的.
这十分神奇但毫不意外.
证据来自法老胡夫的壁画(大约公元前2600年)中的描绘,其中有一座他立在吉萨的献给伊西斯的纪念石碑.
碑上的铭文明确记载了大金字塔(以及斯芬克斯)在胡夫(奇阿普斯)开始他的统治时就已经存在.
他所记载的是他如何在大金字塔和斯芬克斯旁边修建起伊西斯的神庙:上埃及与下埃及之王,被智慧永生的荷鲁斯,赐予生命的法老胡夫!
他在斯芬克斯的旁边建造了伊西斯的神庙,因她是金字塔的主人.
那时,伊西斯(欧西里斯之妻,荷鲁斯之母)已经被认为是"金字塔的主人",而接下来的叙述更交待,她并非金字塔的第一任主人:上埃及与下埃及之王,被智慧永生的荷鲁斯,赐予生命的法老胡夫!
为神圣的母亲伊西斯,哈索尔之西山的女神,竖起了一座纪念石碑.
因此,金字塔不仅是一座"哈索尔之山"——正对应于苏美尔记载中的"像一座山的房子"——,而且是她的西山,也就是说,她还有一座东山.
我们从苏美尔文献中知道,那就是哈尔-萨革,西奈半岛的最高峰.
尽管两个神的家族之间明争暗斗不断,但是显然,航天站的实际建造和运作管理权无疑落入了恩基家族的手中.
虽然尼奴塔通过修堤筑坝和河道治理展示了他的工作能力;乌图/沙玛什也通晓起飞和降落的设备控制;但是只有恩基,作为曾处理过所有这些状况的总设计师和科学家,具备足够的经验和实力,来承担和监管这项巨大的工程.
在描述了尼奴塔和乌图的功绩后,苏美尔文献明确指出他们都没有设计或参与航天站及其相关工程的建设.
后来,尼奴塔让一位苏美尔君王为他修造一座有特别围墙的塔庙,以便停放他的"神鸟",那时,也是与尼奴塔一起的另一位神,给了那君王设计和建造指令.
另外,有好几份文献记载,恩基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了儿子马杜克.
其中记下了当马杜克向他父亲提出了一个难题后的一段父子对话:恩基对儿子马杜克答道:"孩子,你不明白什么呢我还能教授你什么马杜克,你还有什么要问我还能传授你什么我知道的现在你都已通晓!
"既然卜塔与恩基作为父亲有这么多相似之处,那么作为儿子的马杜克与拉也一样.
当我们发现埃及文献中谈到拉的太空设备和相关的构建工程时,一点也不惊讶.
协助他从事这工作的是舒(Shu)和泰芙努特(Tefnut)、格伯(Geb)和努特(Nut),以及神奇的魔法之神透特(Thoth).
斯芬克斯——"神圣的引导者",指示了路径,沿北纬30度线向东,在荷尔-阿克提(Hor-Akhti,拉的名号,意为"天际雄鹰")的地方.
一块法老时代立在斯芬克斯附近的石碑上的记载直接称拉为工程师(拉线者),他在"神圣荒漠上"建造了"被护佑之地",从那儿他可以"优雅升空"并"飞越苍穹":你按设计拉线(定位),你在土地上建成实物…低处世界因你而神秘…在那隐蔽的神圣荒漠,你建成了被护佑之地,与众不同地白日飞行,你的优雅升空多美妙,轻舟翩跹你飞越苍穹.
天空为你雀跃,大地为你欢呼.
拉的追随者尽日赞颂,庆贺他取得圆满成功.
埃及文献中坚称舒和泰芙努特参与了拉的这一大型工程,他们"支撑着地球上空的苍穹".
他们的儿子格伯——Geb,的名字来自词根"gbb",意思是"堆叠、堆积",学者认为,这说明他当时从事的工作是"堆积";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金字塔的实际建造过程.
有一个谈及法老胡夫和他的三个儿子的埃及传说,其中透露,那时,修建金字塔的神秘计划,是由一位埃及人称为透特的神负责监管.
这位神主管天文、数学、几何还有土地测量.
这不禁使人想起大金字塔的独特结构——它最上面的密室和通道.
然而,因为这些通道都被封闭(我们将演示何时以及如何封闭),那么下降通道为何要在那个位置分叉,所有想要仿造吉萨金字塔的法老都只修建了低处的密室,由于建筑学知识有限,他们无法造出上部密室,或者有些压根不知道上部密室的存在.
但是,看来胡夫是知晓大金字塔中的这两个密室的,由于被告知了位置,他某处找到了透特隐藏的建造图.
记录在"威斯特卡纸草书"(WestcarPapyrus)中名为"魔法师传说"的故事中,讲述道,"从前,胡夫国王统治着所有土地,"他叫来他的三个儿子,让他们给自己讲古代的"魔法师的事迹".
第一个讲述的是"高贵的王子"卡夫拉(Khafra),他讲了"一个胡夫的祖先涅布卡(Nebka)时代的故事…当他走进卜塔的神庙,有些事情应验了.
"那是讲述一位魔法师如何令一条鳄鱼起死回生的故事.
接着,另一位高贵的王子保-厄夫-拉(Bau-ef-Ra)的故事,讲述的是胡夫更早的祖先时代的一个奇迹,一位魔法师将湖中的水分开,取回了湖底的一块宝石;"然后魔法师念出咒语将湖水恢复了原状.
"接着,有点玩世不恭的三儿子荷尔-得-得夫(Hor-De-Def)起身说道:"我们听过了古代魔法师的事迹,这些都难验真假.
我所知道的是现在的事迹.
"法老胡夫忙问是什么奇事;荷尔-得-得夫回答说,他知道有个人名叫德第(Dedi),他能够将斩落的头颅接回去,能驯服狮子,还知道"透特密室的普度特(Pdut)数字.
"听到这里,胡夫异常好奇,因为他已经搜寻大金字塔中"透特密室的秘密"很久了(也就是说大金字塔及其秘密在胡夫时代就已经锁闭并隐藏起来了!
).
因此,他派人去西奈半岛顶端,神奇德第的住处,把他请来见自己.
当德第被领到法老面前时,胡夫先是考察了他的魔法,比如令斩去头部的鹅、鸟还有公牛复活.
接着胡夫问道:"听说你知道透特伊普特(Iput)的普度特数字,这是真的吗"德第回答:"哦,陛下,我不知道号码.
但是我知道隐藏普度特的地方.
"埃及学家普遍认为"伊普特"表示的意思是"古代圣殿的密室",而"普度特"的意思是"有数字标注的设计图".
魔法师(据说他已经一百一十岁了)回答胡夫道:"哦,陛下,我并不知道设计图中的信息,但是我却知道透特将标有数字的图纸藏在何处.
"他接着继续回答道:"在赫利奥波利斯有一个名叫航图室的圣殿,里面有一个油石做的盒子,图纸就在那个盒子里.
"胡夫十分兴奋,立刻命令德第替他去找寻.
但是德第回答,他和胡夫都无法得到那个盒子;盒子命中注定要被胡夫的一个未来的后代找到.
他说,这是拉的旨意.
于是胡夫顺从了神的旨意,停止了寻找,只是在金字塔附近修建了一座献给金字塔之女神的神庙.
证据到此圆满.
相互对应的苏美尔与埃及文献证实了我们的论点:西奈半岛最高峰的主人与耸立在埃及的造物(即金字塔)的主人,是同一位立场中立的女神.
而两地的设计都是为太空船的着陆服务的.
但阿努纳奇想要令西奈半岛和那儿的设备管理权保持中立的愿望,不久就破灭了.
争斗和爱情组成的悲剧打破了平静;而权力划分后的地球很快卷入了金字塔之战.
第七章完.
第八章金字塔之战"在陛下拉的第363年,不朽的天际神鹰去到了肯之地(landofKhenn).
武士们环护在他的身边,因为从那天开始敌人在瓦-瓦(Ua-Ua)地区密谋反叛他们的主.
…荷鲁斯,那翼度之神,来到拉的船上,他对他的祖先说道:'哦,天际的神鹰啊,我看到敌人密谋反叛您的统治,将灿烂的王冠擅自加冕.
'…接着,神圣的拉,天际的神鹰,对翼度之神荷鲁斯说:'我授予你来自拉的崇高指令:速速歼灭尔目所及之叛军.
'接着便开始了古埃及城市艾得夫的神庙墙上壁画所描述的故事.
我们相信,这场战争可以被称为第一次金字塔之战,战争之所以爆发,一是由于对地球及其太空设施控制权的无休止争夺,另一个是因为伟大的阿努纳奇(特别是恩基/卜塔和他的儿子马杜克/拉)的诡计.
据曼涅托说,卜塔在位9000年后,将统治权交给了他的儿子拉,由于大洪水的缘故(根据我们前面的推算),拉的在位时间只有1000年.
接着曾经帮助拉"管理地球上空"的舒统治了700年,后面是格伯的500年(Geb意为"堆积土地").
就在那时,大约公元前10000年时,修建了太空设施——西奈航天站和吉萨金字塔.
虽说航天站所在的西奈半岛和吉萨的金字塔都应该处于中立的女神宁胡尔萨格的护佑之下,但是这些设施的建造者——恩基和他的家族——会不会真正交出这些设施的控制权,还是个问题.
一份现在被学者称为"天堂神话"的苏美尔文献,原来的名称叫做"恩基与宁胡尔萨格",故事以田园诗般的叙述开头,十分写实地记载了恩基与他的半血姐妹宁胡尔萨格之间政治目的极强的做爱,以及埃及和西奈半岛(即航天站和金字塔)控制权的交易.
故事发生在阿努纳奇对地球进行权力划分之后,那时提尔姆(西奈半岛)划分给了宁胡尔萨格,而埃及划给了恩基家族.
苏美尔文献说,就是那时,恩基跨越了埃及与西奈半岛之间的沼泽地,去与寂寞的宁胡尔萨格疯狂做爱:恩基来到智慧的生命女神身旁,孤独的女神,她是那儿的主人.
他的阴茎带来水份滋润了河道,他的阴茎带来水份覆盖了芦草…他把精液射进高贵的女神体内,那精液进了宁胡尔萨格的子宫,她将恩基的精液保留在子宫中.
恩基的真实意图是想让他的半血姐姐为他生个儿子,但是结果生出的却是个女儿.
于是女儿一长到"年轻美丽"时,恩基就立时和他的女儿做爱,然后变本加厉到和他的孙女做爱.
这一系列的性行为生出了8位神,6女2男.
宁胡尔萨格最后终于对这些乱伦行为忍无可忍,愤怒的她决定运用自己的医学能力整治一下恩基.
追随恩基的阿努纳奇替他求情,但是宁胡尔萨格已经下了决心:"除非他死亡,我的'生命之眼'不再看护他了!
"好在恩基终于停止了胡闹.
前去检视提尔姆的尼奴塔回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在一次会议上向恩利尔汇报了这些情况,南纳/辛、乌图/沙玛什以及伊南娜/伊师塔也在场.
郁闷的恩利尔命令尼奴塔返回提尔姆将宁胡尔萨格带回来.
但那时,宁胡尔萨格怜悯起她的兄弟并改变了心意.
"宁胡尔萨格将恩基(的精液)放入自己体内,问道:'我的弟弟,什么事令你伤心'"当她慢慢将他的身体各部分治好之后,恩基向她承诺他们俩将结成配偶,和他生出的8位年轻的神一起共同管理埃及与西奈:让阿布(Abu)掌管植物;让宁图拉(Nintulla)统治麦甘;让宁苏图(Ninsutu)与尼纳祖(Ninazu)结婚;让宁卡什(Ninkashi)做旱地女神;让纳兹(Nazi)与宁达拉(Nindara)结婚;让阿兹姆阿(Azimua)与宁基什兹达(Ningishzida)结婚让宁图(Nintu)做月份女神;让恩萨格(Enshag)成为提尔姆的主人!
孟菲斯的埃及神学文献也记载了由卜塔的心、舌、牙、唇以及其它身体部分"生出"的8位神只.
这份文献中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一样,记载了卜塔生下这些神之后,为他们分配了住所和领地:"造出众神之后,他建立了城市和管区,将众神安排在各自的住所;他为他们建造起献祭的神庙.
"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令生命女神心生欢乐".
看来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那混乱的家族关系,加上有预谋的性行为的火上浇油,拉就只得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对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据说欧西里斯的生父其实是拉而并非格伯,是拉与自己的孙女偷情的结果.
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这就是拉与塞特之间矛盾的关键.
为何塞特被格伯给予了上埃及之后,还要觊觎欧西里斯所获得的下埃及埃及学家已经提出了地理方面的解释,例如说下埃及的土地比较肥沃之类.
但是,据我们所知,以神的观点来看,比地里的玉米产量更重要的是,吉萨的大金字塔和它的相关设施;控制了那些就等于拥有了太空的控制权,可以管理众神的来去,这是与第十二个天体的之间的致命连线.
通过欺骗欧西里斯,塞特得以实现他的野心,可是好景不长.
在欧西里斯消失后的"陛下的363年",年轻的荷鲁斯为报父仇,发动了一场与塞特的战争——第一次的金字塔之战.
我们已经知道,这场战争也是人类首次参与的众神战争.
在统治非洲的恩基一方众神的支持下,荷鲁斯驾驶着透特帮他打造的翼碟,在上埃及发动了他的复仇之战.
荷鲁斯坚定地朝着金字塔北进.
一场主要的战争在分隔埃及与西奈半岛的群湖"水域"展开,许多塞特的追随者被杀戮.
其他众神的调停失败之后.
塞特与荷鲁斯约定在西奈半岛进行单独决斗.
在其中一次战斗中,失败的塞特躲避在半岛的一处"秘密地道";另一场战斗中他还失去了睾丸.
于是众神的议会决定将整个埃及的"统治权授予荷鲁斯".
但是作为卜塔的8个后代之一的塞特后来怎样了呢他被赶出埃及,向东边流放,被"天上的声音"给予了一块亚洲区域作为住地.
他是否就是苏美尔传说——"恩基与宁胡尔萨格"——中提到的那个两位爱人约定将提尔姆分派给他管理的恩萨格呢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他无疑就是埃及人(或闪族人)所说的统治"闪地"(即后来所称的迦南)的神了.
第一次金字塔之战的结局不仅使得圣经中的说法变得容易理解,也埋下了第二次金字塔之战的诱因.
除了航天站和导航设备,建造一座取代尼普儿的洪后的任务控制中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通往天堂的阶梯》中我们已经谈到,太空飞行的起降需要将控制中心安排在与其它航天设施等距的位置,因此中心的位置必须在莫里亚山(MountMoriah,意为"指向之山"),即后来的耶路撒冷城之所在.
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圣经中都指明,那儿是"闪之地"(landsofShem)——恩利尔一方(Enlilites)的领地.
只是后来它被闪族的神恩基及其住在迦南的后裔非法侵占.
旧约提到,含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幼子名叫迦南,那时耶路撒冷旧地便是迦南的首都.
其中还专门指出迦南被惩罚,他的后代将成为闪的后代的奴仆.
他之所以受到如此奇怪的诅咒,是由于含(而并非他的儿子迦南)不小心看见了他父亲诺亚赤裸的下体;因此,主在迦南身上下了一个诅咒:"迦南当受诅咒,必给他弟兄作奴仆的奴仆…闪的神,被称颂的耶和华,愿迦南做闪的奴仆.
"《创世纪》的这个故事中留下了许多难以解释的疑团.
为何迦南不小心冒犯了他的父亲之后要受到这样的诅咒为什么他受到的惩罚是要为他的兄弟闪和闪的神作奴仆神在这件事中的角色又是什么呢在伪经《禧年书》中委婉地暗示,其实含的真正罪过是侵占了闪的领地.
《禧年书》说,当人类散播繁衍,并在各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部族之后,"含和他的儿子们去到被分给的住地,那是位于南边的土地.
"但那时,在从诺亚获救之处到分给他的非洲住地的路途上,"迦南看见从黎巴嫩(一路向下)至埃及河的土地,十分肥美.
"于是,他改变了主意,"他并不向分给他的红海西边去,而是在黎巴嫩以及约旦河的东西两边住了下来.
"他的父亲和兄弟劝他停止这种非法的行为,"他的父亲含和他的兄弟古实(Cush)、麦西(Mizra'im)对他说:'你住在不属于你的土地上,这儿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不要这样做;你若如此,你和你的儿子们将会因这样的乱行受到惩罚;你的后代也会因这样的乱行,永远地受到惩罚.
不要住在闪的领地;因为这是闪和他的儿子们应该拥有的.
'"他们明确指出,他非法侵占了闪的领地,"你将受到诅咒,这是因为你违背了诺亚与他的儿子们在神圣的上帝面前立下的誓言…""但是那时迦南并不理会他们的劝说,与他的儿子们在哈马(Hamath)到埃及入口之间的黎巴嫩之地住了下来.
因此,那里便被称作迦南地.
"圣经和伪经提到的含的后代侵占领地的故事,一定基于一个埃及神的后代侵占领地的相似事件.
我们必须谨记,那时领地的分配权并非由人类而是由众神掌控;那时神才是土地的拥有者.
人类只能在神分配的土地上活动,当神(不论是通过协商还是暴力方式)扩张领土之后,人类才可以在新的领地上居住生息.
因此对于从西奈的航天站到巴贝克的着陆地之间的地区来说,只有当闪族神的后代,也就是埃及的一位年轻的神非法侵占了该处之后,含的后代才可能在那里非法居住.
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次金字塔之战的结果.
塞特对迦南地的侵入意味着所有航天设施所在地——吉萨、西奈半岛、耶路撒冷——都被恩基一方掌握.
这种状况是恩利尔一方(Enlilites)难以容忍的.
因此我们认为,不久(300年)之后,他们决定发起一场战争,将入侵者从那些重要的航天设施所在地赶出去.
这场第二次金字塔之战在几份文献中都有描述,一些是苏美尔的原始文本,还有一些是阿卡德和亚述的翻译文本.
学者称这些文献为"库尔神话"(MythsofKur)——发生在山地的"神话";其实,它们是描写争夺航天之峰的纪年诗篇,这些山峰包括莫里亚山、西奈的哈萨格(Harsag,圣凯瑟琳峰)、埃及的人造山丘伊库尔(即大金字塔).
文献中明确记载,恩利尔一方的领袖是尼奴塔——"恩利尔的凶悍勇士",第一场战斗爆发在西奈半岛.
闪族神被打败;但是他们后撤到非洲的山地继续战斗.
尼奴塔发起了进攻,战争的第二阶段转移到他对手的据点进行;这阶段的战斗十分残酷.
最后阶段的对抗在大金字塔展开,尼奴塔面对的是对手最坚固的堡垒;闪族神在那儿被围困到弹尽粮绝.
这场我们所称的第二次金字塔之战,在苏美尔文献中被用大篇的文字和大量的图画隆重地颂扬.
献给尼奴塔的颂诗中反复提到他在战争中的卓绝武功和英雄事迹;在描述战役经过和最后胜利的诗篇中大量使用"你的伟大如同阿努"这样的句子.
但是,最主要也最直接的战争纪录是史诗"鲁迦尔-厄-乌德-麦拉姆-比"(Lugal-eUdMelam-bi),萨缪尔盖勒(SamuelGeller)他所着的《古代近东文本及研究》(AltorientalischeTexteundUntersuchungen)中对这篇史诗进行了整理和校订.
如同所有美索不达米亚文献,它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光辉的君王尼奴塔;至高神力的拥有者,他勇闯那凶险山地.
如奔腾不回的流水,你将敌人团团围困.
勇猛无匹的英雄啊,他的手中握着神器,冲进那激烈的战场;主啊:你征服了山地.
尊贵的王子尼奴塔,有父亲给予的神力;英雄啊:你令对手恐惧,乖乖地将城池交出…哦,伟大的巨蛇,英勇的神,你撕碎了所有山脉.
除了赞美尼奴塔的战绩和他的辉煌武器,诗篇中还描述了战斗发生的地点——"山地"和他的主要敌人:"伟大的巨蛇",即埃及神的领袖.
苏美尔诗篇中几处都说尼奴塔的对手是阿扎格(Azag),而有一处写做阿萨尔(Ashar),这两个都是马杜克的着名称号,因此可以确定,恩利尔的儿子尼奴塔和恩基的儿子马杜克分别是第二次金字塔之战交战双方的领袖.
第二块书板(记载长诗的共有十三块书板)上描绘了第一次战斗.
尼奴塔高举的手中是他的武器和他重新造的一艘新飞船(旧的那艘在一次事故中撞毁了).
它名叫伊米-杜-古格(IM.
DU.
GUD),一般翻译为"暴风神鸟",但其字面意思是"飞行如神勇暴风";从几份不同的文献中,我们得知,它的翼展大约是75英尺.
在书板上画出的是一个机械结构的鸟状物体,有两只翅膀,翅膀呈交叉的桁条支撑的平面(图片.
47a);底盘上有一排圆形开口,也许是喷气式引擎的入气口.
这个几千年前的飞船不仅与现代飞行时代的双翼飞机十分相像,与1497年达芬奇构想的人力飞行器草图也极为形似(图片.
47b).
伊米杜古格(Imdugud)这一称呼来自尼奴塔的标志——一只坐在两只狮子身上的英武的狮头鸟,有时是坐在两头公牛身上(图片.
48).
在第二次金字塔之战中,尼奴塔就是驾驶着这艘新打造出来"飞船"飞上天空,"摧毁了王子的住地".
他飞得如此之高,以至于超出了伙伴的视线.
接着,文献中说,"他在翼鸟中,向着对方的城墙"俯冲而下.
"当他的鸟迫近地面时,他击碎了敌人堡垒的屋顶".
被赶出堡垒的敌人开始撤退.
尼奴塔继续正面攻击的同时,而阿达德由后路掩杀,截断了敌方的食物补给:"在艾布-祖,阿达德把鱼儿冲走…将牛只驱散.
"当敌人退入山中时,两位神"如同奔腾的激流杀入山中".
随着战斗的持续和范围的扩大,两位带头的神开始请求支援.
"战场越来越大,你怎能袖手旁观"他们问某位神,由于记载名字的部分已毁坏,这神是谁已无从考证.
伊师塔也被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她的名字被清楚地记载着:"武器的铿锵中,英勇的战斗中,伊师塔毫不退缩.
"两位神为她呐喊助威:"勇往直前吧!
坚定行进吧!
我们在山脉之间期待你的到来!
""女神使用的武器闪耀着高贵的光辉,她一往无前…她用角指挥着方向.
"她对抗敌人的那一刻应该被"永久"铭记,"天空的颜色如同红色的羊毛.
"爆炸的震波"将敌军撕开,他们的手抓着胸口.
"记载后面故事的第5至第8块书板损毁十分严重,无法阅读.
残存的部分诗篇显示在伊师塔协助下的强烈攻势,使敌军阵地哭声震天.
"由于害怕尼奴塔的重重包围"驻军不得不使用小麦和大麦的替代品"磨成面粉".
在这样的猛攻之下,敌军不断朝南退缩.
就在那时战争表现出了它的残酷和罪恶,尼奴塔带领恩利尔一方的众神打到非洲的尼尔加领地的心脏地带,以及他的神庙所在城市——麦斯兰(Meslam).
他们将那儿烧成焦土,无辜平民(艾布祖的男女老幼)的鲜血染红了河流.
描述战争场景的诗篇的主要部分已经损坏;但其中的细节可以从各种其它的书板碎片中推测出来,尼奴塔"势如破竹的攻入",这场战斗使他得到了"麦斯兰的征服者"的名号.
这些战斗中,攻击者使用了化学武器.
我们读到,尼奴塔朝城中发射了下毒雨的飞弹,"他发射了毒药,光靠那毒药就摧毁了城市.
"城中的幸存者逃入了周围的山中.
但是尼奴塔"向山上发射火弹;那众神的神圣武器,凶狠地将那些人全部消灭.
"这里也提到某种化学武器的使用:武器裂开后夺去人的感官:如同利齿将它们统统撕扯.
神发射的武器在地面裂开;敌人土地上河流被血染红,犬只舔舐着鲜血如同牛奶.
在残忍的攻占之后,阿扎格(Azag)要他的追随者放弃抵抗:"敌人起身向他的妻子和孩子说道;不要反抗尼奴塔和他的军队.
库尔的武器已经被土地掩盖"(即被隐藏起来);"他们无法战胜阿扎格.
"尼奴塔将对方放弃抵抗看作是取胜的证明.
由F赫罗兹尼(F.
Hrozny)所着的《神话中的尼奴塔》(MythenvondemGotteNinib)中提到尼奴塔杀掉占据哈萨格(西奈)之地的对手之后,"如飞鸟般"前去攻打库尔的"退避在围墙后"的众神,并在山地击败了他们.
于是他唱出一首胜利之歌:我威赫的光辉如同阿努;谁敢与我争锋我是高山之主.
那从地平线升起的峰峦.
在那山峰之间,我是众山之主.
但是他的胜利宣言有些言之过早.
阿扎格的示弱使他得以逃脱.
首都虽然被毁,但是敌方的领袖们活了下来.
鲁迦尔-厄的文本中清楚地记载着:"尼奴塔并没有彻底消灭库尔的蝎子.
"敌方众神反而退入了由"名匠"(恩基还是透特)修造的大金字塔,而这大金字塔本身就是一座"无法攻克"的堡垒,死亡射线无法穿透的保护盾.
我们对于第二次金字塔之战戏剧化的最后阶段的了解来自"其它方面的"文献.
如同尼奴塔的追随者为尼奴塔献上许多颂诗一样,尼尔加的追随者也同样如此.
后来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一些献给尼尔加的赞美诗,这些诗篇由J博伦卢切(J.
Bollenrucher)整理汇编成为《献给尼尔加的祈祷和赞美诗》.
文献中回顾了尼尔加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提到当其他众神发现自己被包围在吉萨的困境中时,尼尔加——"伊库尔宠爱的高傲的龙"——如何与自己的助手一同在夜晚潜出,带回了强大的武器,突破了包围,到达了大金字塔(即伊库尔).
他在夜间进入,穿过"只有他们自己才可以开启的锁闭的门".
他进入时,一阵轰鸣迎接他的到来:神圣高贵的尼尔加,在夜间潜出去战斗!
他的神鞭噼啪爆响,他的武器铿锵低鸣…神力无穷的他来到,梦幻般的梯级入口.
神圣高贵的尼尔加,伊库尔欢迎你到来,来与伊库尔的仇敌,尼普儿的蛮子战斗!
但是被围众神的期望很快破灭了.
我们在另一份文献中获得了这场金字塔之战最后阶段的更多信息,最先整理这份文献的是乔治A巴顿(GeorgeA.
Barton),他在《巴比伦文献汇编》(MiscellaneousBabylonianTexts)中列出了在尼普儿的恩利尔神庙废墟发现的粘土圆柱图章碎片的复原记录.
当尼尔加加入大金字塔("如山峰一般崛起的庞大房子")的保卫战时,他通过安装在大金字塔内的晶体(某种矿石)发射各种射线来加强防卫:水之石,三角石,…之石,…伟大的尼尔加增强了它的力量,他将防御的大门…他令它的眼射向天空,深挖…以使生命…,他给他们食物.
在加强了大金字塔的防御之后,尼奴塔使用了另一个策略.
他叫乌图/沙玛什将流经基座附近的溪流改道,切断了大金字塔的水源.
由于文本损坏严重,其中细节不详,但是这一招明显奏效了.
水断粮绝的众神被困在他们最后的堡垒中顽命抵抗.
之前的战斗虽然残酷,主要的神只都还没有死伤.
但是这次,一位年轻的神——我们认为应该是荷鲁斯——在化装成一只公牛试图潜出大金字塔之时,被尼奴塔的武器击瞎.
于是一位老神只去向宁胡尔萨格求助,请她施展神奇的医术,拯救年轻荷鲁斯的生命:当神立在房屋的平台,致命的光芒正好射来.
向宁胡尔萨格的哀告:"…武器…我的孩子死亡就要降临…"其它苏美尔文献称这位年轻的神为"不知父亲的孩子",一首赞美诗中说荷鲁斯是在他父亲死后出生的.
在埃及传说"公牛传奇"中提到,荷鲁斯的眼睛曾因为一位神朝他"喷火"而受伤.
那时,面对"哀告"的宁胡尔萨格决心从中斡旋,令战争停止.
鲁迦尔-厄文献的第九块书板一开端就记载了宁胡尔萨格的宣告,她对恩利尔一方的领袖——她的亲生儿子尼奴塔说道:"恩利尔的儿子…半血妻子所出的合法继承者.
"诗篇中透露,她跨越战争前线,宣告了停战的决定:我将前往测线起点处的房屋.
那儿是阿萨尔朝向天空之眼,我将切断那线来使众神停战.
她要前往的地点是"测线起点处的房屋,"即大金字塔!
开始,尼奴塔因母亲决定"独自前往敌区"十分震惊;但她心意已决,他也只好给她提供了"可以令她无畏的衣服"(可以发射带辐射的射线).
当接近大金字塔时,她对恩基发表了演说:"她朝他呼喊…她向他恳求.
"记载谈判过程的书板损毁了,但是结果是恩基同意将金字塔交给她:这似山峰耸立的房屋,是我将它建造起来——你将成为它的女主人.
于是,情况变为:对抗的最后,在"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到来"之时,被围困的一方同意交出大金字塔.
宁胡尔萨格允诺她将接替恩基对金字塔的管理权,接着她前去与恩利尔交涉.
后续的事件被部分记载在鲁迦尔厄叙事诗和其它文献残片中.
但是故事的大部分情节被记录在一份名为"众神之母的歌"的文献中.
由于在远古的近东不断被传抄复制,使这歌谣流传得极其悠久.
它最先由P多尔曼(P.
Dhorme)在他的着作《神的主权》(LaSouverainedesDieux)中整理出来.
这是一首歌颂宁玛(Ninmah,即"高贵的夫人")的赞美诗,她对交战双方都相当于母亲(众神之母)的角色.
诗的开端是一个称呼——"战场上和军队中的同志们",请他们聆听,然后简略记述了战争情况和参与者以及几乎席卷全球的战争范围.
战斗的一方是"宁玛的长子"(尼奴塔)和阿达德,很快加入的辛和后来加入的伊南娜/伊师塔.
另一方是"高尚神勇"的尼尔加、"两座大房屋之神"(吉萨的两座大金字塔)拉/马杜克,还有试图以公牛伪装潜出的荷鲁斯.
宁胡尔萨格声称自己是阿努的代表,去向恩利尔传递恩基的停战要求.
她见到了在阿达德陪同下的恩利尔(当时尼奴塔仍在战斗).
"哦,聆听我的恳求吧!
"她向着两位神请求道.
起初阿达德十分决绝:阿达德向母亲说道,"我们已经胜利在望.
而敌人则失败在即.
脚下大地震颤,前进势不可挡.
"阿达德说,如果她要想帮敌方求和,那必须以恩利尔一方的胜利作为和谈的基础:请前去告诉敌军.
让他来参加谈判,我们就停止攻击.
恩利尔的语气虽比较和缓,但他也同意阿达德的意见:恩利尔在众神集会上开口说道:"现在阿努的众神都聚集在山上,那么让战争结束,让和平降临,既然众神之母前来跟我求了情——那就让她从中与双方作个调停.
"接着他转向他的姐妹,以安抚的语气说道:前去劝慰安抚我的兄弟吧!
向他伸出援助的生命之手,让他从被围的大门出来吧!
照恩利尔的建议,宁胡尔萨格"去接他的兄弟,在神的面前说出她的恳求",她向恩基承诺,他和他儿子们的生命会被保全:"她用星空作出了表示.
"在恩基犹豫不决之时,她温柔地对她说道:"来吧,让我领你出去.
"于是恩基让她握住了自己的手,听从了她的话语…她领着他与大金字塔中的其他防御者前往她的住地哈萨格.
尼奴塔与他的武士们目送恩基一方离开.
于是那伟大坚固的建筑物(大金字塔)静默地空置了.
观光者如今见到的大金字塔中的通道和密室是空荡的,它复杂的结构貌似毫无意义,内部的壁龛和凹处也看似毫无用处.
当人类首次进入金字塔时情况就已经如此.
但在据推算的公元前大约8670年,尼奴塔进入其中时金字塔内部并不是这样的.
苏美尔文献记载,尼奴塔进入了防御者设置的"辐射区".
他进入那儿之后所做的事不仅由内到外彻底改变了大金字塔,也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进程.
当尼奴塔首次走进那"像一座房子的山",他一定对它神秘的内部充满好奇.
由恩基/卜塔缔造,拉/马杜克设计、格伯建造、透特装备、尼尔加防御的这个用于太空导航的地方究竟藏有多少秘密呢在金字塔看似光滑坚实的北面外壁上,嵌有一块石头,旋转这块石头就可以打开被巨大斜置石闩护着的入口,如宁胡尔萨革的赞美诗中描述的一模一样.
穿过一条笔直的下降通道可以到达低处的工作室,在那儿尼奴塔可以看见防御者挖寻地下水源的一口竖井.
但是他关注的焦点是那条向上通道可以到达的密室;神奇的"石头"(矿石和水晶,有些来自地球,有些来自天堂,还有些他从未见过)被依照某种规律排列着.
这里的任务是发射脉冲信号指引宇航员的着陆,还发射出某种辐射保护整个建筑.
尼奴塔在矿物专家的陪同下,检查了那些"石头"阵列以及相关仪器设施.
他仔细观察每一部分,并决定它的命运——被砸碎或是被毁灭,或是带回去展示,或是安装到别处.
我们是从叙事诗"鲁迦尔厄"的第10至第13块书板上知道这些的.
通过文本中对金字塔内部设施的记载和解释,我们才最终明白它们的神秘功用.
走过上升通道,尼奴塔到达了雄伟的大走廊与水平通道的结合处.
他先沿着水平通道来到那间有叠翼状屋顶的大房间,在宁胡尔萨格的诗篇中这里被称为"阴户",这房间的中线正好位于大金字塔东西中轴线上.
它的光芒("猛烈如无人敢惹的狮子")来自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被嵌在东边墙上凹进的一个壁龛中(图片.
49).
它名叫"闪之石"(SHAMStone,意为"命运之石").
尼奴塔"看见它在黑暗中"射出红色的光芒,如同金字塔跳动的心脏.
但是对于尼奴塔来说,这光芒不啻于一种诅咒令他心悸不已,因为在战斗中,每当他升空,这石头的"强大力量"便被用来——用他自己的话说——"锁定我的位置并致我于死地".
于是他命令将这石头"拔出…拿走…并彻底毁灭.
"回到通道的结合处,尼奴塔在大走廊(图片.
45)中四处环顾.
整个金字塔最为精巧复杂之处就是这儿,这大走廊异乎寻常的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与低处狭窄的通道相比,它的空间十分高阔(大约28英尺高),由7层平台相叠而成,愈上的平台墙的间距愈小.
顶部也是倾斜构造,各边与巨大墙壁的夹角使屋顶的重量均衡分布.
对比只是"闪烁绿色的暗光"的窄小通道,大走廊中闪烁着明亮缤纷的彩色光芒——"它的阴户中光芒如同彩虹,黑暗在此终止.
"那些五彩光芒来自27对各色的水晶石,均匀照耀着大走廊的整个空间(图片.
50a,待补),这些闪耀的石头被牢固镶嵌在大走廊地面斜坡两侧精确挖凿出的空槽中(图片.
50b待补),每块水晶石射出的光芒波长不同,令整个大走廊呈现出彩虹般绚烂的视觉效果.
那时尼奴塔经过这走廊一路上行,他的目的地是最上方的大密室和里面的心脏石.
在大走廊顶端的尽头,尼奴塔跨过一个巨大梯级,穿过低矮的通道来到一个特别设计的前厅接待室(图片.
46,待补),那里设置了3道闸门——苏美尔文献中提及的"销、闩、锁"——精巧紧密地卡在墙壁和地面的凹槽中,将大密室的入口牢牢锁闭:"敌人无法进入,只为神圣的他们开启".
但现在,拉紧的绳索已将闸门升起,尼奴塔进入了这神秘的所在.
他现在站在金字塔最后的禁区(圣地)密室,这里"张开的网"(某种雷达)"监察着天堂与地球".
那个精致灵敏的仪器被安装在一个凹入的石柜中,石柜的位置精确地落在金字塔南北中轴线上,仪器可以接收钟鸣般回音产生的震动频率.
导航仪的核心是"古格石"(GUGStone,意为"确定方向的石头");它发出的频率,由密室顶上5个凹陷舱室状的结构加以放大,再通过两个斜向伸出金字塔北部和南部外壁的巷道向外向上发射出去.
尼奴塔下令将这块石头销毁:"那时,尼奴塔亲自下令,将古格石从它所安置的凹处取出并砸碎.
"为了确保金字塔中的"确定方向"的功能永远无法恢复.
尼奴塔还下令将3道闸门去除.
最先被去掉的是"竖石"和"卡舒尔拉石"(绝妙纯粹的开启之石),接着是"英雄走向'萨革卡尔石'(前方牢固之石)","他用尽全力,"将它从槽中晃了出来,切断拉住它的绳索,"使它翻倒在地".
现在尼奴塔要处置安装在大走廊坡道边的矿石和水晶石了.
他一路下行,在每一颗前驻足,并宣布这颗石头的下场.
如果不是记载这些事迹的粘土书板部分毁坏,我们本可以逐个知道那27对石头的名称,现在我们只能辨认出22个名字.
尼奴塔下令将其中的几个砸碎或磨碎;其它有些可以用于新的任务控制中心设备的,被交给了沙玛什;余下的被带到美索不达米亚,一些用于装饰尼奴塔在尼普儿的神庙,另一些作为纪念恩利尔一方击败恩基众神而取得伟大胜利的永恒证据被存放起来.
尼奴塔宣称,他所做的一切并不只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后代们:"让我的后代子孙不再'处于你(大金字塔)的威慑之下',让他们拥有和平.
"最后是金字塔的"顶石"——乌尔(UL,意为"高入天空")石:"让母亲的孩子们不再看见它.
"尼奴塔下令.
当石头被毁掉时,他叫道,"让大家都超越自我.
"那块对他来说如同"诅咒"的"石头"终于不复存在.
这之后,尼奴塔的同伴催他离开这战场,返回住地.
安迪姆-迪姆玛(ANDIMDIM.
MA),"你的成就如同阿努"他们赞颂他说;"在你刚刚熟悉的土地上,那座测线起点处的灿烂房屋,里面充满了欢乐.
"现在,他的妻子和孩子正等待他回家:"在你最热爱的城市,尼普儿的住地,休憩你疲惫的心灵…让它得到抚慰.
"第二次金字塔之战宣告结束:但是战争的残酷和尼奴塔在吉萨金字塔取得的最后胜利,在此之后被在叙事诗中铭记和传唱了很久,它甚至被刻画在一个圆柱图章上,图上画着围着胜利花环的尼奴塔的神鸟,翱翔在两座大金字塔上(图片.
51)图片.
51而失去了顶石的大金字塔现在变得空荡荡的,如同防御者战败的证据沉默地耸立在广袤土地上.
第八章完.
第九章和平降临地球金字塔之战是如何结束的呢与历史上的所有大型战争的结束一样:交战各方共同协商,签订一纸和平协议.
例如维也纳会议(1814-1815),在拿破仑战争后重新确定了欧洲版图,还有巴黎和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之后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乔治A巴顿发现的一块残破的粘土书板上的记载首次透露,战斗的阿努纳奇似乎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结束一万年前战争行为.
那是一份阿卡德版本,源于比它更早的苏美尔文献;巴顿推断那个粘土圆柱是阿卡德君王纳拉姆-辛的收藏,他是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在维修尼普儿的恩利尔神庙的高台时得到的.
将美索不达米亚文本与埃及同时代法老时期的文本进行对比,巴顿发现埃及文本"以君王为中心,而且当他进入众神行列时更着重他命运的记录";而美索不达米亚文本则不然,"着重描写的是众神群体",它的记录的重点并不是君王,而是众神本身.
尽管文本有所损坏,特别是开头部分,但还是可以明白看出领袖神们在一场艰苦的战斗之后聚在一起的场景.
我们知道他们在宁胡尔萨格的西奈住地——哈萨格集会,而她是和平缔造者.
虽然文本的作者并不认为她是一个中立的角色:他反复称呼她做"提希尔"(Tsir,意为"蛇"),明显将她看作埃及的恩基一方的女神,并暗中贬损.
文本开端的诗篇,如我们前面所述,简单记载了战争最后阶段的状况,被围在金字塔中的防御者的恳求,使宁胡尔萨格决定出面调停.
我们从后面的古代纪年史中知道,希望停止战争、和平协商的宁胡尔萨格首先去到恩利尔的营帐.
恩利尔一方对宁胡尔萨格这种大胆主动行为的第一反应,是指责她向"恶魔"提供帮助.
宁胡尔萨格否认了指控:"我的房屋是纯净的.
"她答道.
但有一位身份不明的神讥讽她说:"那座无比高尚和明亮的房子"——即大金字塔——是否也是"纯净"的呢宁胡尔萨格回答:"我不能那么说,它的光辉由吉比尔保护.
"在最初的非难和解释之后,气氛渐渐缓和下来,于是进行了一个象征宽恕的仪式.
用两罐装有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水进行的洗礼,象征着欢迎宁胡尔萨格重返美索不达米亚.
接着恩利尔用他"闪耀的权杖"碰触她,象征"她的力量将永存".
阿达德认为对方应该无条件投降,而不是和谈,这我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说过了.
但是恩利尔还是接受了她的建议,对她说:"去吧,去安抚我的兄长吧.
"我们已经在另一份文本中读到,宁胡尔萨格是如何跨过前线进行调停的.
将恩基和他的儿子们带出来之后,宁胡尔萨格将他们领到自己的住地哈萨格.
恩利尔一方的众神已经等在那儿了.
宁胡尔萨格宣称她是代表"伟大的主——阿努"的仲裁者,她自己主持了一个象征性的仪式.
她点燃了7堆火,各代表一位神:恩基和他的两个儿子、恩利尔和他的三个儿子(尼奴塔、阿达德和辛).
每点燃一个火堆,她都念出一串咒语:"这火献给尼普儿的恩利尔…献给尼奴塔…献给阿达德…献给来自艾布祖的恩基…献给来自麦斯兰的尼尔加.
"夜幕降临,那儿火光闪耀:"女神燃烧的伟大火焰照如白昼.
"接着宁胡尔萨格要求智慧的众神共同歌颂和平的美德:"智慧的众神拥有伟大的力量;神圣伟大的河流养育着生命…泛滥的河水令土地肥沃如神的花园.
"谷物粮食丰足、葡萄水果累累,动植物繁茂,"三倍繁殖的人类"为众神耕作、建造、服务,最后她概括说道,这种种益处都是以和平为基础.
宁胡尔萨格完成她的和平宣言之后,恩利尔首先开口.
"杀戮是地球上的悲伤,"他向恩基宣布,"伟大的武器已束之高阁.
"他同意恩基重新获得在苏美尔的住地:"伊甸是你神圣的家,"周围有足够大的土地,可以修建神庙和用于种植.
尼奴塔听到这里表示反对,"这可不行!
""恩利尔的王子"叫道.
宁胡尔萨格又站了出来.
她提醒尼奴塔他当初是如何辛苦,"日夜苦干,"开垦土地、繁育牛羊,他如何"提升地基,填土筑坝.
"但是战争毁掉了一切,"全部毁于一旦.
""生命之主,丰饶之神",她向他倾诉道,"让美味的麦酒产量倍增吧!
让厚实的羊毛产量倍增吧!
"——同意和平条约吧!
被说服的尼奴塔也缓和下来,"哦,我英明的母亲,我不再固执己见,我同意和谈…王国的花园应该恢复…我也衷心祈祷,痛苦早日结束.
"现在和平协商可以继续进行;我们在"众神母亲之歌"中,节选了两位对抗的神之间罕见的描写,恩基首先对阿努纳奇众神演说:恩基向恩利尔赞颂道:"哦,你是所有兄弟中之第一.
天堂的公牛,掌控着人类的命运:你的攻击下令我的土地满目荒凉;所有的居所都哀鸿遍野.
"议程的第一项是停止敌对,在地球上实现和平——恩利尔爽快地答应了,于是领土争端结束,原本恩基一方的闪的族人搬出属于恩利尔一方的土地.
恩基同意永远放弃这些领地:"我会将神之禁区交给你统治;那发出辐射之处,也托付给你!
"这样,恩基放弃了曾经牢固掌控的禁区(西奈半岛及航天站)和辐射之处(任务控制中心,未来的耶路撒冷).
恩利尔和他的后代在这些重要地方获得了永久的控制权,而相应的,恩基和他的子孙则获得了吉萨附近的永久控制权.
恩利尔表示同意,但有一个条件:恩基的儿子若利用大金字塔发动战争,那个儿子就要被从吉萨的统治中驱逐,并因此离开整个上、下埃及地区.
仔细考量之后,恩基同意了这个条件.
于是他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吉萨和下埃及之主,他说道,会由他的一个年轻的儿子担任,恩基与宁胡尔萨格做爱时生下的一位女神是他的配偶:"那如一座山耸立的大房子,他指给了一位王子,这王子的妻子是恩基与提希尔(即宁胡尔萨格)同住时生下的.
这位王子强壮如野羊,恩基命令他去守卫生命之地.
"接着恩基授予这位年轻的神一个高贵的称号"宁-吉什-兹达"(NIN.
GISH.
ZI.
DA,意为"创造生命之主").
谁是宁吉什兹达呢学者发现有关他的资料极为缺乏而且混乱.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中,提到他与恩基、都姆兹和宁胡尔萨格有关;在"伟神表"(GreatGodList)中,他又被包括在非洲众神中,排在尼尔加和厄里斯克革之后.
在苏美尔图画中,他被描绘成被蛇缠绕的恩基形象和埃及十字(图片.
52a,b).
但是这些记载中都一致认为宁吉什兹达十分友好;尼奴塔与他很要好,并邀请他前往苏美尔.
一些文本认为他的母亲是恩利尔的孙女厄里斯克革;我们认为他的确是恩基的儿子,是在恩基与厄里斯克革去往非洲的雷雨交加的旅途上孕育的.
因此,双方都同意接受由他看守金字塔的秘密.
着有的《苏美尔神庙圣歌集》(TheCollectionoftheSumerianTempleHymns)的阿克W索堡(AkeW.
Sjoberg)和E伯格曼(E.
Bergmann)认为,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时,阿卡德王萨尔贡的女儿作了一首献给金字塔之屋的宁吉什兹达的圣歌,并明确了它位于埃及:明亮山峰不朽之处,那一座巧妙的造物.
位于严密监管之地,隐蔽之室令人敬畏;在那森严防御之地,路径无人能够探寻.
你的基座如此紧密,如渔网般稠密细致…夜晚你向天堂仰望,古老外形高贵优雅.
你知道乌图飞升处,它的宽度难以量度.
你的王子手臂纯洁,他的头发美丽茂密,从颈项如瀑布垂下,高贵的宁吉什兹达.
圣歌的结束诗篇两次申明这个独特的建筑:"防御之地".
这个说法与埃及的美索不达米亚名称的阿卡德语意思一样:麦甘之地,即"防御之地".
而在另一首索堡拷贝并翻译的圣歌(书板编号UET6/1),称宁吉什兹达为"众神中的雄鹰",这是埃及文本中对埃及众神的通称,而在苏美尔文本中只出现过两次,另一次是用来称呼尼奴塔——金字塔的征服者.
埃及人是怎样称呼恩基/卜塔的这个儿子的呢他们的"度量地球之绳索之神"是透特;(根据"魔法神传说"中的说法)他的任务是守卫吉萨金字塔的秘密.
曼涅托说,透特接替了荷鲁斯在埃及的王位;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670年——正好是第二次金字塔之战结束之时.
伟大的阿努纳奇解决了彼此之间的争斗之后,他们的工作重心便转向了人类事务.
如果读过这些古代文献,就知道和平协定中并非只是终止战争、划定了各方领土界限,其中还包括人类的安置计划!
我们读到的文字是,恩基"赶在对方(恩利尔)之前去设置了他的城市";而恩利尔,也"赶在恩基之前去设置了苏美尔之地.
"相对恩利尔,恩基对人类的命运更加关心,我们可以想见,当彼此之间的冲突结束,恩基一定立刻开始关注人类的状况.
大洪水后,耕作和畜牧都变得非常困难;现在战争结束,终于可以进行总体的计划安排,恩基抓住了这个机会.
古文献细致描述了他的顺势而为;恩基规划土地,"在恩利尔来到之前",他的土地上就计划了一个人类的居住中心;同样,恩利尔也"在恩基到来之前",为南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设定了洪前城市的重建安置计划.
如果大洪水之前的旧城市被重建,这对恩基十分有利:他的他的儿子们可以自由地在美索不达米亚来去;而恩基自己,会重新获得埃里都之地,那是他刚到地球时的首个驻陛所在.
恩利尔对此表示接受,他说:"在我的土地上,愿你的住地不朽,当你来到我这,桌上将满布款待你的佳肴.
"接着恩利尔表示,希望恩基为了回报他的慷慨,可以帮助他令美索不达米亚重新繁盛发达起来:"让这里欣欣向荣,一年比一年兴盛吧.
"这些都安排好之后,恩基和他的儿子们就动身前往他们的非洲领地了.
恩基他们走后,恩利尔和他的儿子们开始筹划他们领地旧貌换新颜的未来.
巴顿发表的那份最早的纪年史提到,为了重申尼奴塔之仅次于恩利尔的地位,恩利尔让他统治古老之地.
那是西北方阿达德的领土,如一根纤细的"手指"(黎巴嫩)伸向巴贝克的着陆地.
那里位置显要,我们可以将它称作大一些的迦南地,南起埃及南部边界,北至阿达德领地边缘,包括现在的叙利亚——一直在南纳和他的子孙的护佑之下.
为此,"发布了一个公告,"立了誓约,并且恩利尔一方的所有众神还共同参加了一个素祭仪式.
对于这件事的最后过程还发现了一个更为戏剧化的版本,被记载在"众神母亲之歌"的文献中.
我们读到在决定性的时刻,尼奴塔——恩利尔的半血姐妹所生的他的合法继承者,与南纳——恩利尔的正式配偶宁利尔所生的他的长子,之间爆发了全面冲突.
我们还读到,恩利尔希望偏袒南纳:"英俊的长子,身躯完美,智慧无匹.
"恩利尔对他的宠爱还由于他为恩利尔生下了两个重要的孙辈——孪生兄妹乌图/沙玛什和伊南娜/伊师塔;恩利尔亲昵地叫他"苏恩"(SU.
EN,意为"多能之主"),这个称呼后来演变成南纳的阿卡德/闪米特语名字"辛".
但是不管恩利尔多么宠爱南纳,事实是尼奴塔才是他的合法继承者;尼奴塔是"恩利尔最强悍的武士",并且他带领恩利尔一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当恩利尔在辛和尼奴塔之间摇摆不定之际,辛搬出了自己的妻子宁加尔,向恩利尔和他的妻子(同时也是辛的母亲)宁利尔诉说:在决定领地之际,苏恩呼唤宁加尔,他请他的妻子出面.
她请求父亲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恩利尔正犹豫不决…她又转向了母亲,倾诉起童年往事,母亲赶忙拥他入怀…她向恩利尔说道,遵照你心中愿望…谁能想象,在下这个未来几千年对众神和人类都影响深远的决定时,女性配偶的影响如此之大呢我们读到宁加尔出面协助自己的丈夫;也看到宁利尔劝说摇摆不定的恩利尔.
但那时另一位重要的女神出现了,而她的无心之语却引发了一个意外决定…当宁利尔劝恩利尔"遵照心中愿望",而不是按照理智而行,让他宠爱的长子享有继承权之时,"尼奴塔开口说道…"他反对的话语内容由于文本的损坏而无法得知;但是,从后面的故事我们知道,宁胡尔萨格全力支持着自己的儿子尼奴塔:她情绪如孕妇般激动,向她的兄弟哀诉:"在伊库尔内部,我呼唤我的兄弟,我孕育他的孩子;我呼唤我的兄弟!
"但是宁胡尔萨格的话语被误读了.
她的本意是以恩利尔的半血姐妹的身份来支持她生的孩子(尼奴塔)的利益,但是她的哀诉听起来似乎是对恩基所发,恩利尔听了十分愤怒,冲她叫道:"你呼唤的兄弟是哪一个你孕育了谁的孩子"接着他做了偏向辛的决定.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航天站所在的西奈半岛一直都被称作"辛之地".
恩利尔最后任命辛的儿子为任务控制中心的指挥官:他叫出沙玛什,宁利尔的孙子.
紧握住他的手,交给他舒利姆.
于是耶路撒冷——就是乌尔-舒利姆(Ur-Shulim),即"舒利姆之城"——的管理权被交给了沙玛什.
这名字"舒利姆",意思是"四个区域的至尊之地",而苏美尔的"四区"的标志(图片.
53a,待补)就是指的那里,这很可能是犹太大卫星(六芒星)标志的原型(图片.
53b,待补).
耶路撒冷取代洪前的尼普儿成为了洪后的任务控制中心,还继承了尼普儿以前的名号"地球中心"——地球与尼碧鲁之间实现起降往来的神圣坐标的中心点.
仿照洪前基于尼普儿的建造计划,将选定的地球中心"莫里亚山的位置放中心线上,降落路径在着陆通道之中(图片.
54);与巴贝克的着陆平台(BK)和航天站(SP)等距设置.
着陆通道的两个定位点也必须与任务控制中心(JM)等距;但是原计划中有一点需要更改,由于以前建造的"像一座山的房子"(大金字塔)中的水晶和装备都被尼奴塔损坏了.
新的解决方案是,西北面的着陆通道线上,也就是吉萨的北边,重新精确定位建造一座地标城市.
埃及人称它为"安努之城"(CityofAnnu);它的象形文字是一座顶上有箭头指向天空的斜壁高塔(图片.
55,待补).
几千年后的希腊人称那儿为"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意为"赫利奥之城——CityofHelios",太阳神之城)——与他们对巴贝克的称呼一样.
两者都由与沙玛什(意为"如太阳般灿烂")有关的两个地方的早期名称转化而来;巴贝克在圣经中的名字叫做"贝斯-沙玛什"(Beth-Shemesh),意思是沙玛什的房子,这与希腊语的"赫利奥波利斯"是同样的意思.
原先位于吉萨(GZ)的西北部定位点北移到了赫利奥波利斯(HL),那么着陆通道的另一个东南部定位点也要相应移动,以保证两个定位点与莫里亚山的距离相等.
有一座山峰被发现十分适合,因为它虽然比圣凯瑟琳峰略矮却精确位于通道线上,它叫做"姆-舒玛尔山"(MountVmm-Shumar,意为"苏美尔的母亲山",图片.
54中标记为US的位置).
苏美尔地名表中称这相邻的两座山为"提尔姆-卡-哈萨格"(TilmunKAHARSAG,意为"大门峰")和"哈萨格-扎拉扎拉格"(HARSAGZALA.
ZALAG,意为"放出光芒之峰").
提尔姆和迦南地的建造工程和航天设备运作,需要新的货运通路和安保设施.
通过红海东岸的港口城市(提尔姆城,因"提尔姆之地"得名,很可能就是现在的港口城市厄托尔——el-Tor所在处)的建立,至提尔姆的海路已经完备.
我们相信,就在那时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镇——杰里科(Jericho)——出现了,它是献给辛(他希伯来的名字叫做耶利哥——Yeriho)和他的象征天体月亮的.
杰里科的年代始终是一个困扰学术界的谜团.
学者们将人类(由近东开始散播)的演化进程,大致划分到了中石器时代,大约公元前11000年,农业和畜牧业出现;而3600年之后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村庄和陶器制品,而又一个3600年之后苏美尔的城市文化横空出世.
另外还有杰里科:大约公元前8500年,不知是谁建造居住的城市遗址,而那时的人类都还不知道农业生活为何物…杰里科的谜团不仅关于它的出现年代,还有考古学家的那些发现:它的房屋有石头基础和木制门框,墙壁被认真地抹上灰泥,并刷上红色、粉色和其它颜色——有的还装饰了壁画.
刷白的灰泥地面上有整洁的火炉和水池,地面上常有图案装饰.
死者常被埋入地下——被掩埋但并未被遗忘:至少发现了十颗用灰泥填充以复原亡者相貌的头骨(图片.
56).
学者公认,他们的相貌比同时代的普通地中海居民更进化也更精致.
所有这些遗存被一圈环绕城镇的高大城墙保护着(比约书亚早几千年!
).
城墙修建在一条约30英尺宽,7英尺深的河沟中央,河沟深入岩层,"并不是用锄镐等工具挖出的"(《近东的早期文明》,詹姆斯梅拉特着;JamesMellaart.
EarliestCivilizationsoftheNearEast).
梅拉特说,它是"一个爆炸性的突发进化…一个还未被了解的惊人进化".
史前杰里科之谜的证据还包括它的圆形粮仓,其中一个仍然部分屹立.
在死海旁比海平面低825英尺的炎热荒凉的洼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根本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却有证据显示存在大量大麦小麦的长期储备.
是谁在久远之前建造了这个先进的城镇,是谁在这儿居住,城里丰富的粮食又是为谁储备的呢我们认为,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在于"众神"的编年史,而不是人类的纪年.
因为这个不可思议的第一座城市居住区——杰里科——的存在年代(大约从公元前8500年至7000年)与曼涅托记载的透特在埃及的统治年代(大约从公元前8670年至7100年)刚好吻合.
我们从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可以知道,透特的继任是在和平协议签订之后.
埃及文献说,他的继任,是在"战争的黑夜之后,安努的统治者们都在场"时被宣布的,此前,在他帮助下"击败了暴风"(阿达德)和"旋风"(尼奴塔),还协助了"交战双方的和平进程".
图片.
56透特统治埃及的时期是众神的和平年代,那时阿努纳奇的首要任务是建立附近的居住点和保护新的太空设施.
除了越过红海去往埃及和提尔姆的海路,还必须增加一条连接美索不达米亚与任务控制中心和航天站之间的陆路.
远古以来,这条路线将幼发拉底河引至伯利克河(BalikhRiver)流域的主要中转站——哈兰(Harran).
在那儿,远行者可以选择继续南下行至地中海区域——这条着名的道路后来被罗马人称作的"维亚马利斯"(ViaMaris,意为"海之路"),或是沿着同样闻名的君王大道去往约旦河以东.
前一条路线是前往埃及的捷径,后一条路线通往埃特拉海湾(theGulfofEilat)、红海、阿拉伯以及非洲地区,还有西奈半岛;还可以通过几个方便的交叉点前往约旦河西岸.
非洲的黄金就是通过这条路线运送过来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直通耶路撒冷任务控制中心的那条路在杰里科的交叉点.
犹太人就是由那儿经过约旦河进入"应许之地"(thePromisedLand)的.
我们认为,也就是在那儿,几千年前的阿努纳奇建造了一座防御城池,同时为旅行者提供未来路程所需的补给.
到人类在杰里科定居之前,那儿一直是众神的一个警备基地.
难道阿努纳奇只在约旦河以西建造了一个基地,而君王大道所在的更重要的东部地区,却毫无防御吗按理说,约旦河东边应该也同样存在着一个基地.
虽然考古学界之外鲜有知者,但是确实发现这个地方是存在的;而且其发现比杰里科更惊人.
那个有着惊人遗存的地区是在1929年被一只考古队伍发掘出来的,这次行动由梵蒂冈的教皇圣经协会(PontificalBiblicalInstitute)召集.
带领这支队伍的是考古学家阿利克斯马龙,他们发现那儿的遗存具备了高度文明.
甚至最古老(大约公元前7500年)的住宅也是由砖砌成,另外,虽然居住点的存在年代从石器时代末延续至青铜时代,考古学家们却惊讶地发现其中各个等级的文明并存.
那里以遗址所在的一座高地的名字命名,叫做"泰尔-迦索"(TellGhassul);它的古代名称不详.
它的附近还有几个卫星城,它明显位于交叉要塞,去往它那儿的道路现在依然存在,现在名叫"艾伦比桥"(AllenbyBridge,图片.
57待补).
考古学家在开始发掘时,已经注意到了泰尔迦索的险要位置:"从小山顶上望去,四面视野广阔:西面是一带黑练的约旦河;西北方是古杰里科的山丘;更远处是朱迪亚的山脉,可以望见伯特利(Beth-El)和耶路撒冷的橄榄山(MountofOlives).
伯利恒(Bethlehem)虽被阿尔蒙塔山(Mountel-Muntar)掩蔽,但是仍可看见蒂科亚(Tekoah)的高地和希伯仑(Hebron)的附近地区.
"(摘自阿利克斯马龙、R科佩和R纳威着的《教皇圣经协会关于泰尔迦索的发掘纪录》).
北面是可以极目30英里的空旷土地;东边可见摩押山(MountMoab)和尼波山(MountNebo)的群峰;南面"越过平静的死海,可以看见盐山,即所多玛山(MountSodom).
"从大约公元前4000年起,泰尔迦索遗址的主要部分一直作为一个高度文明的居住点存在,而在公元前2000年时,却被突然荒置.
它具有的制品工艺和水利系统,比当地要先进的多,这使考古学家们相信,它的居民来自美索不达米亚.
组成泰尔迦索高地的三个小丘中,似乎两个是居住点,一个是工作区.
工作区又被细分为一个个矩形区域,其中常有成对出现的圆坑.
那似乎并不是制作食物的炉灶,因为这些坑不仅成对出现、数量很多(一个间隔区域中有时有6或8个),而且其中一些呈十分深的圆柱形.
坑中可见一些奇怪的"灰带"(图片.
58),那是一些燃料残留,各层"灰带"间是细沙层和泥土层.
地面上散落着鹅卵石,一些被弄断的石头上还有黑色的痕迹.
坑底有一块烧过的粘土制作的小小的圆形物体,看上去十分精确,不知是什么技术用途.
图片.
58图片.
59居住点的发现更令人迷惑.
方形房屋的外墙似乎被比地面稍高的急剧力量击垮,因为墙的上面部分都是整齐地向内倒下.
由于整面墙倒得很整齐,因此复原并不难.
有的墙上画有惊人的壁画,有些墙面还经过多次绘画,所以壁画不止一层.
其中有一副以网格的方式在平面的墙描绘出物体的3d立体效果.
有一座房屋,每面墙都似乎被画上了一些景象;还有一间房屋,里面修了一个长椅,以便居住者可以倚靠在上面,欣赏对面墙上的整幅壁画.
画中画着一排人——为首的两个人坐在宝座上——正看着(或者迎接)另一个从一个发光物体中走出的人.
在1931-32年和1932-33年发现这些壁画的考古学家们推测,那个发光的物体与另一座房子壁画中出现的一个很不寻常的发光"星体"十分类似.
那是在一颗大八角"星体"内的八角"星体",它射出八道光芒(图片.
60).
图案绘制精确,其中使用了各种几何形状,并优美地涂上黑、红、白、灰各种颜色加以装饰;化学分析显示它所使用的颜料并非来自天然,而是经过复杂技术制作出来的,其中包含有12到18种矿物.
图片.
60壁画的发现者认为那个8道光芒的"星体"具有某种"宗教意义",指出8角星代表的是金星,它是伊师塔的象征天体.
但是,在泰尔迦索并没有发现任何宗教崇拜的证据,也就是说没有发现"崇拜物",比如神像什么的.
我们认为,这说明这个居住点居住的并不是崇拜者,而是被崇拜的对象:即古代的众神,阿努纳奇.
实际上,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总部大厅,我们也有一个类似的设计:地面上有一个马赛克拼出的指南针指示出学会所关注的地球的四个方位和它们的中间方位: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
我们相信,这同古代的作画者的想法一样:指示出地球地理上的四个区域.
其周围的涂鸦也表明这个闪耀的"星体"并不具有神圣的宗教意义.
与这颗星一同画在建筑物的厚墙上,还有鱼鳍、飞鸟、翅膀、一艘船、甚至(有人猜测)一条海龙(上部左边角落);在这些涂鸦上色彩斑斓,除了上面提到的颜色外还有黄色和不同深浅的棕色.
特别有趣的是那有两个突出大"眼睛"的物体.
我们对此略有所知,因为它在其它房屋的壁画中也被发现了,尺寸更大,细节更清晰.
那是个球状或卵状物,上部是黑白间层.
中部被两个大"眼"(形状是白圈内有一个黑盘)占据,.
底部有红色的两只(还是四只)伸出的支撑,看上去很像机械脚;在这些脚之间还有从该物体的主体部分伸出的一个球茎状的古怪装置(图片.
61,待补).
这物体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近东文献(包括旧约)中记载的"旋风"——"阿努纳奇的飞碟"呢壁画、圆坑、灰带、散落的黑色卵石以及遗址的位置,这些被发掘出来的,或许还有许多没被发掘出来的存在,都表明泰尔迦索曾经是阿努纳奇巡航飞船的一个基地和补给站.
泰尔迦索/杰里科的交叉点在好几个圣经故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一件事也许可以解释梵蒂冈对于这里的关注.
先知以利亚(Elijah)就是在这里过河(去东岸)——在泰尔迦索——赴约,然后"在一阵旋风中"被"一架喷火的战车"带着飞升了.
犹太人出埃及时,由于主不许摩西进入迦南地,因此他"从摩押平原"——泰尔迦索地区——"登尼波山,上了那与耶利哥相对的毗斯迦山顶,耶和华把基列(Gilead)全地直到但(Dan),拿弗他利(Naphtali)全地,以法莲(Ephraim),玛拿西(Manasseh)的地,犹大(Judea)全地直到地中海,南地(Negeb)和棕树城耶利哥的平原,都指给他看.
"这里描述的就是考古学家站在泰尔迦索顶上环望时所看到的.
当约书亚带领犹太人穿行时,在约柜的影响下,产生了约旦河水倒流的奇迹.
当"约书亚靠近耶利哥的时候,举目观看,不料,有一个人手里有拔出来的刀,对面站立.
约书亚到他那里,问他说:'你是帮助我们呢,是帮助我们敌人呢.
'他回答说:'不是的,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
'约书亚就俯伏在地下拜,说:'我主有什么话吩咐仆人.
'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对约书亚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
'接着耶和华军的元帅向约书亚传谕了主的旨意,告诉他如何攻破杰里科.
不要试图强攻它的城墙,他说.
只要抬着约柜绕城七次.
在第七日,祭司吹角,百姓也按照命令发出一阵呼喊.
"耶利哥的城墙便塌陷了.
"同样,当雅各(Jacob)从哈兰返回迦南,在夜间过约旦河时,遇见"一个人",两人摔跤直到黎明:那时雅各才知道到对手是一位神;"于是雅各给那个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Peni-El,意为"神之面"),表示我面对面见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
"古代阿努纳奇的那些位于通往西奈半岛和耶路撒冷路途之上的基地,在旧约中的确被清楚地记载着.
希伯仑,是耶路撒冷与西奈之间路线上的卫城,它"以前被称作基列亚巴(KiryatArba,意为"亚巴要塞");亚巴是亚衲族(Anakim)中最尊大的人(即"君王")"(约书亚书14:15).
我们还被告知,亚衲族的后人,在犹太人征服迦南后仍住在那一地区;圣经中还多处提到亚衲族的定居点位于约旦河东岸.
这些"亚衲族"人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个词通常被翻译成"巨人族",正如圣经中的"内菲利姆"(Nefilim)的翻译一样.
但我们已经知道了圣经中的"内菲利姆"(意为"从天而降的那些")是"火箭飞船中的人们".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衲族人就是阿努纳奇.
迄今为止,没人特别留意过曼涅托记录的时长3650年的半神统治时期,这段时间被归于透特王朝.
但是这个数字颇有玄机,与阿努纳奇的故乡行星尼碧鲁3600年的轨道周期只相差50年.
这并非巧合.
我们一直强调,人类的进化进程,从石器时代到高级的苏美尔文明之间,每隔3600年就出现一次飞跃——分别出现在公元前11000年、7400年、3800年.
似乎"有一只神秘之手"每每"把人类由原来的进化进程提升至一个更高级的文化、知识、文明程度中.
"我们在《第十二个天体》中说过:证据显示,这种情况每次的出现时间都与尼碧鲁过境地球的时间相吻合,那时阿努纳奇可以在地球与尼碧鲁之间往来.
这些提升以美索不达米亚为中心散播到整个古代世界;埃及的"半神时代"(神与人类所生后代的统治时期)——根据曼涅托的记载,大约是从公元前7100年到公元前3450年——无疑正是埃及的新石器时代.
我们确实知道,有一个"7位伟大的阿努纳奇法官"组成的会议,对突发事件商讨解决方案,因此可以假定,这些与神有关的人类进化历程的飞跃,也是由他们讨论决定的,否则如何解释苏美尔文明的横空出世呢.
况且,苏美尔的确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会议"的纪录!
当苏美尔的重建开始,洪水退去的土地上首先建起来的是一些古代城市,与之前的城市不同,这些城市不再由神独享;因为人类现在也被允许进入其中,照管属于众神的牧场、果园、畜栏,并为众神提供各种服务:不仅烹烤食物、制作衣物,还担任祭司、乐师、演员、圣女.
图片.
62第一座被重建的城是埃里都.
它是恩基刚到地球时的住地,现在被作为献给他的永恒住所而修整一新.
它原来的庙堂(图片.
62)——大洪水前的一座雄伟建筑——被加高和扩建,成为一座威赫堂皇的驻陛神庙"厄-恩-古尔-拉"(意为"凯旋而归的主人之房屋"),以非洲运来的金银等贵金属装饰,并由"天堂的公牛"保护.
尼普儿也为恩利尔和宁利尔重建了;他们在那里建造了一个新的"伊库尔"(意为"像一座山的房子",图片.
63),这个伊库尔的装备不同于任务控制中心,而是配备了杀伤力极强的武器:"高处的眼扫视着地面";而"高处的射线"可以洞悉一切.
他们的驻陛圣地还停放着恩利尔的"飞速神鸟"——"无人可以逃脱它的追击".
图片.
63一首由范肯斯坦(A.
Falkenstein)翻译整理的"埃里都之诗"(苏美尔,卷7)描述了恩基前来参加伟大众神的聚会的情景;那是阿努莅临地球,来参与每3600年一度的协商会议(讨论众神与人类命运事宜)之时.
庆祝仪式结束,"享用过人类奉上的美酒之后,众神都醺醺欲醉",轮到个别发言时间.
"阿努坐在宝座上;恩利尔坐在他身旁;宁胡尔萨革坐在一张扶手椅上.
"阿努示意大家安静,"接着他对阿努纳奇说道:"各位伟大的众神,与会的天堂众神!
我的儿子建造了自己的房子;埃里都如山般在地球上升起,他将那房子建在美丽的所在.
埃里都之地,闲人无法进入…艾布祖的恩基,为他的殿堂定下了神圣法则.
这将会议导向了一个主要议程:恩利尔申诉,恩基用"神圣法则"——一百多项文化知识——阻挡其他众神,而只允许他的人民进入埃里都.
(考古学上已经证实,苏美尔的洪后古城埃里都是苏美尔文明的发源地.
)于是,那次的会议决定,恩基必须与其他众神分享神圣法则,以便其他众神也能够建造或者重建他们的中心城:文明于是散播到了整个苏美尔.
当会议的正式议程结束,地球上的众神给了来访者一个惊喜:他们在尼普儿与埃里都之间修建了一个献给阿努的神圣区域;一个名叫"厄-安纳"(E.
ANNA,意为"阿努的房子")的驻陛之地.
在返回尼碧鲁之前,阿努与他的配偶安图用了整晚参观他们地球上的神庙;那是一个重大的庆祝场合.
当神圣夫妇由众神陪同下抵达新城——这城后来被称作乌鲁克(Uruk,圣经中的以力,Erech),——他们一行来到神庙的庭院之中.
立刻备好了一桌豪华的晚宴.
坐在宝座上的阿努与雄性众神闲谈;安图则由女神们陪同,去神庙的"金床之屋"换装.
祭司们和神庙中的随从奉上"美酒和香油",并杀了"一头公牛和一只公羊为阿努安图以及其他众神献祭".
但是直到天色黑下来,可以看见行星时,推迟多时的晚宴才开始:"木星、金星、水星、土星、火星以及月亮——它们出现了.
"接着,在洗手仪式之后,晚宴的第一部分开始上菜:"牛肉、羊肉、禽肉…还有最好的啤酒和压榨葡萄酒.
"然后就餐的间隙是当晚亮点.
一群祭司唱颂的名为"卡卡巴-阿努-伊特鲁沙玛姆"(KakkabAnuetellushamame,意为"阿努之星在天空升起")的赞美诗,同时一位祭司爬上"神庙高台的最高层"去仰望天空上阿努的行星尼碧鲁.
在预定的时刻和位置,行星出现了.
于是祭司们立刻唱出赞歌"阿努的天星光芒万丈"和"天上升起造物主的影像".
然后传递信号的篝火被点燃,信息越传越远,篝火一个接一个地点燃,整个夜晚,全部的土地亮如白昼.
早晨,在神庙的礼堂中进行了一场祈祷者的感恩仪式,然后是一系列的庆祝和具有象征的一些仪式,之后,天外来访者准备离开.
"阿努离开,"祭司们唱道,"阿努,天堂和地球上伟大的王,我们祈求你赐福.
"他们吟诵着.
在阿努给祈求者一一赐福之后,他们一行走下"众神之梯"去往"阿努之舟的停靠处".
那儿的礼堂名为"在地球上开拓",里面是更多的祈祷者和更多的赞歌,这时轮到留下者祝福即将离开的神圣夫妇,吟诵的是如下诗句:伟大的阿努,让天地为你祝福!
让恩利尔、埃亚和宁玛祝福你!
让辛和沙玛什祝福你…让尼尔加和尼奴塔祝福你!
让天上的伊吉吉与地上的阿努纳奇都把祝福献给你!
让艾布祖和圣地的众神祝福你!
然后,阿努与安图出发前往航天站.
这是他们来地球视察的第17日,在乌鲁克的资料馆找到了一份相关的书板文献.
这次重大的视察至此宣告结束.
会议决定,在旧城之外兴建更多的新城.
其中最先修建的是基什(Kish).
它由"恩利尔最出色的儿子"尼奴塔负责;他将基什建成了苏美尔的第一行政中心.
而"恩利尔的长子"南纳/辛建成的乌尔(Ur,意为"城市")新中心城,成为了苏美尔的经济中心.
会议对于阿努纳奇对人类进化的提升,也有了新的决议.
我们在苏美尔文献中看到,关于这个引发苏美尔伟大文明的秘密会议,"伟大的阿努纳奇法官"认为神"比人类高尚太多了".
"厄鲁"(elu)一词在阿卡德语中的确切意思是"高尚的",它来自巴比伦、亚述、希伯来和乌嘎利特语(Ugaritic,一种闪族语)中的"厄尔"(El)一词,希腊人根据这个涵义,创造了"神"(god)这个词.
阿努纳奇认为,要在人类中设立"君王"作为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中介.
所有苏美尔文献都证实,在阿努视察地球的过程中,伟大众神的议会作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
一份阿卡德文献(《红荆与海枣的寓言》)描述了"时间已经不可考的久远之前"的那次会议:地上的众神,阿努、恩利尔和恩基,聚集在一起开会.
恩利尔和众神商议着,他们中有沙玛什,他们中还有宁玛.
那时,"地上还没有王权;众神统治着一切.
"但是伟大的议会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要将王权授予人类.
所有的苏美尔资料都表明第一个王城是基什.
被恩利尔指定做王的人名叫鲁迦尔(LU.
GAL,意为"英雄的人").
我们在旧约(《创世纪》第10章)中找到了同样的纪录:当人类开始立国:基什生宁录(Nimrod);他为世上英雄之首…他国的起头是:巴别(Babel)、以力(Erech)和亚甲(Akkad),都在示拿地〔即苏美尔〕.
圣经中纪录的三个都城名字,基什、巴比伦和以力,而苏美尔君王表中声称,王权从基什转移到以力,再移到乌尔,而略去了巴比伦.
导致这种明显矛盾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巴别(巴比伦)塔事件,旧约对此并无详细记载.
我们相信,这件事与马杜克有关,他坚持自己比南纳更有资格拥有苏美尔的下一座都城.
事情明显发生在苏美尔平原(圣经中的示拿)重建定居点之时,新的中心城正在修造:他们从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发现一片平原,就在那儿住了下来.
他们彼此商量说:"我们造些砖,用火烧硬";使它们硬如石块,再用沥青将它们砌起来.
就在那时,一个不知名的煽动者的提议导致了事件的发生:"来,我们给自己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对他的同伴说:"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接着耶和华又对同伴说:"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主"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
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此,在早先的时代,人类是"说同一种语言"的,这是苏美尔历史记忆的一个基本原则.
这里还坚称,变乱语言并使人类分散居住,是神刻意为之的.
与旧约记载相同,贝罗索斯(Berossus)的作品中也说"在神引入了繁多的语言之前,人类都说着同一种语言.
"如圣经故事一样,贝罗索斯的历史记载中将语言多样与人类分散都与巴别塔事件相互联系起来:"起初所有人类都说着同一种语言,那时,其中一些人开始修造一座巨大的高塔,以便可以爬上这塔到达天堂.
但是主发射了一股旋风,弄乱了他们的计划,还分别给予各个部族不同的语言.
"不论是旧约的编写者还是贝罗索斯所参阅的更加古老的资料,它们的相互吻合,似乎说明了这件事的客观存在.
虽然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原始文本是难以找到的,然而实际上,乔治史密斯在他1876年首次出版的着作中,提到在位于尼尼微的亚述巴尼拔的藏书室中发现的"一份高塔的故事残缺记载".
他断言,故事的原本写在两块书板上;他找到了一块(编号K-3657),上面写着六行楔形文字;但是他只能拼出四行的碎片.
这无疑便是苏美尔巴别塔故事之阿卡德版本;其中明确指出事件并非由人类而是由神自己导致的.
人类在其中只是被利用的一颗棋子.
由乔治史密斯拼凑还原的文本,被博斯科恩(W.
S.
C.
Boscawen)在《圣经考古协会学报》第五卷(TransactionsoftheSocietyofBiblicalArchaeology,vol.
V)中重新翻译过,指明煽动者的身份的故事开端的那一行损坏了,总之被擦去了名字.
这位神心中的"想法十分邪恶;他想反对众神之父(即恩利尔).
"为达到他的目的,"他令巴比伦的人们堕落犯罪,"包括"使地位混乱".
当罪恶的行为延伸到"纯净之丘的主人"(在"农牧传说"中证明这是恩利尔的名号)身上时,恩利尔"在地球上对天堂宣告.
…他向众神之主阿努剖白自己的真心,他的父亲阿努收到了他的恳求.
同时,他还向达姆金娜(Damkina)发出了恳求.
"我们知道这位女神是马杜克的母亲;因此所有这些线索表明马杜克就是那个煽动者.
但是达姆金娜力挺儿子,她说,"我支持我儿子…"在后面不完整的诗篇中还有她的声明,说"他的数字"——是指他的级数吗——仍待商榷.
清晰可辨的第三行就说到令他们意外的反叛集团,"努那姆尼尔(Nunamnir,即恩利尔)用一股旋风将自己升到天上,朝地上讲话,(但是)他的话没人听;他们对他发起了猛烈的正面进攻.
"恩利尔"见状,就下降到地上.
"然而虽说他的地位并没有受到任何撼动.
我们读到最后一行写着"由于他无法阻止众神,"他只得诉诸武力:夜晚,他前往他们的要塞高塔,将这事做了一个了断.
恼怒的他,还发布了一个命令,并将之晓谕四方.
他下令弄乱他们的计划.
…他阻止了他们的进程.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记录者用一个痛苦回忆结束了巴别塔的故事:由于他们"对众神的暴力反叛,所以他们只得为巴比伦哭泣,十分悲伤地哭泣.
"圣经中也说事件发生之处位于巴别(巴比伦的希伯来名称).
这名称颇有玄机,它原始的阿卡德语名称为巴布-里(Bab-IIi),意思是"众神的大门",是众神进出苏美尔的必经之处.
也是在这里,圣经中提到,作恶者企图建造一座"塔顶通天"的高塔.
这些词与巴比伦庙塔(7层平台金字塔)的实际名称完全一致,这些庙塔是巴比伦的权势的主要标志(图片.
64),名叫"厄-萨革-伊拉"(E.
SAG.
ILA),意思是"顶部高尚之屋".
圣经与美索不达米亚文献——它们无疑都基于一份原始的苏美尔编年史——还都提及了同一件事:马杜克受挫的企图,他原本想阻止王权从基什向以力,再向乌尔(这都是南纳/辛语他的后代的权力中心城)的转移,以便使自己的城巴比伦获得王权.
图片.
64然而,因为这个企图,在马杜克身上却发生了一连串的悲剧事件.
第九章完.
字号:大中小第十章金字塔中的囚犯圣经中的巴别塔事件导致的意外后果,终结了地球上众神和人类的和平年代.
它引发了随后的一连串的悲剧.
我们相信,这直接涉及到神秘的大金字塔.
要讲清楚这些情况,必须从这个独特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说起,对此我们有自己的看法.
吉萨的大金字塔的建造目的本来就隐藏着许多谜题,在它完工之后,谜题又多了两个.
对于这个建筑的所有揣测,都基于一个认知,那就是金字塔是作为君王的坟墓而修建的,而这一认知缺陷多多,经不起推敲.
我们认为,其真正的线索并不在法老们的故事里,而在众神的传说中.
记载希腊和罗马历史的经典作品中多处提到大金字塔,表明那时的人们对大金字塔的旋转石入口、下降通道以及地下的基坑十分熟悉.
但是对于整个上升系统,包括上行通道、大走廊和密室,却鲜有提及,因为上行通道已经被三块巨大的石块紧密地封住,同时还用一个三角形的石块进行了伪装,所以通过下降通道的人们根本没想到还有一条上升通道与下降通道相连接(图片.
65).
而经过了几个世纪之后,金字塔入口也被遗忘了;到了公元820年,哈里发(Caliph)阿尔-玛姆恩(AlMamoon)试图进入金字塔,命令他的手下强行在石头中凿开了一条通道.
当他们听见塔内石块掉落产生的回音,并沿回音的方向开凿,才到达了下降通道.
那块掉落的石块就是隐蔽上升通道入口的伪装石;它掉落之后露出了花岗岩封口.
由于坚硬的花岗岩无法撼动,于是人们切除了它们周围的石灰岩,金字塔的上升通道和上部密室部分才出现在大家眼前.
阿拉伯历史学家证实,阿尔玛姆恩和他的手下在金字塔内什么也没找到,空手而归.
将上升通道中的石灰岩碎屑清理干净之后,穿过花岗岩封口石——它们阻在上升通道的顶端.
走出方形的隧道,人才能站直,这里已经是上升通道、水平通道以及大走廊的连接处了(图片.
66).
沿着水平通道走到尽头,可以到达拱顶密室(后来的探险者称之为"王后室");房中空空如也,它神秘的壁龛内也空无一物(图片.
49).
返回通道连接处,沿大走廊(图片.
45)上行;里面精确定位挖出的沟槽,也全是空的,现在那些凹处,倒为攀爬提供了便利——大走廊的地面和墙上的棱石表面都被用一层白灰覆盖,表面十分光滑.
登上大走廊顶端与接待室地面之间的巨大梯级;走进接待室,人们发现那三道门闸都消失了(图片.
67).
走进最上部的拱顶大密室(后来被称为"国王室");里面也是空的,只有一个石槽(外号叫"宝箱"),当然,里面同样什么都没有.
图片.
66图片.
67再度返回三条通道(上升通道、下降通道和水平通道)的连接处,阿尔玛姆恩的人注意到西边的一个豁口,那儿的棱石被敲碎了(图片.
68,待补).
它经过一条短的水平通道导向一个竖坑,阿拉伯人认为那是一口井.
当他们攀下"竖井",却发现这只是一个长(大约200英尺)的连接管道的上面部分,这个连接管道有一系列的扭转和拐弯处,尽头与下降通道之间有6英尺的连接,它是大金字塔的上部密室和通道与下部密室之间的连接管道(图片.
66).
这表明,对于通过下降通道的来者,低处的开口一直被封锁隐藏着,直到阿尔玛姆恩的手下通过长长的竖井攀下,底下的部分才被发现.
阿拉伯人以及后来的研究者提出了重要的难题.
何人何时为何将上升通道封闭的呢还有,何人何时为何挖出穿越金字塔的扭转的竖井管道、修建了岩石基础呢这两个疑问的最早的解释,同时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解释只有一个,即大金字塔是法老胡夫(奇阿普斯)为自己修建的坟墓.
该理论认为,当他的遗体被制成木乃伊,放入"国王室"中的"宝箱"之后,为了封闭坟墓,工人们必须将三道花岗岩门闩沿大走廊滑至上行通道口.
而他们将被困死在大走廊中.
但是聪明的工人瞒着祭司们,将最后一段棱石移除,挖了一个竖井通道,到达下降通道,爬出金字塔的出/入口逃生了.
但是这个理论经不起仔细推敲.
竖井管道结构分成7小段(图片.
66).
开始是上方的水平段(A)、从大走廊向下的垂直段(B)、弯曲段(C),接着是低处的垂直段(D)、直的长倾斜段(E),然后是另一倾角的短倾斜段(F),接着是设计水平但是实际稍有歪斜的尾段(G),与下降通道连通.
除了水平的连接段的A与G,竖井段(B、C、D、E和F)由南北平面看有一些弯折,此外,其所在的东西平面基本与金字塔通道和密室所在平面平行,这两个平面之间由大约长6英尺的A和G段分别相连.
虽然竖井管道的高处的前三段由金字塔的6英尺石灰石处穿过,但是低处的部分却穿过了150英尺的岩石.
那些被留在最后放下石闩封闭墓穴的工人们(根据前面的理论),根本无法凿开那些坚硬的岩石.
而且,如果是由上部开凿,那凿出的石屑又在哪里呢竖井的大部分管道内径都在28英寸,那么上面的通道和密室应该堆有超过1000立方英尺的石屑.
这明显是不大可能的,新的理论认为竖井是从底部开凿的(石屑可以由下降通道运出金字塔外).
但是为何开凿呢回答是:由于一次事故.
法老被埋葬后,发生了一次地震,震动使石闩滑落,提前封闭了墓穴.
结果,不止是工人,连一些王室成员和高级祭司也被困在金字塔里面.
根据金字塔的设计图,救援队开凿了竖井,将困在大走廊的权贵们救了出来.
这个理论(如同早被抛弃的那个认为竖井是盗墓者挖的出路的说法一样)难以服众,因为竖井的位置和形状明显经过精确的设计计算.
除了C段的穿石处和G段的两个方形侧壁较为粗糙以及G段的水平度不佳以外,竖井的其它部分都很精确、管道笔直,且做工一丝不苟,倾角毫无偏差.
救援队或盗墓者何必如此追求完美和精准他们何必费心将管道侧壁打磨如此光滑(反而给攀爬造成极大难度)图片.
69证据显示,并没有法老被埋入或被供奉在大金字塔内,一个新理论拥有不少支持者:竖井是为了检查地震后的岩石裂缝而开凿的.
坚持这个理论的是约翰和默顿埃德加兄弟俩(着有《大金字塔的通道与密室》),虔诚的信仰令他们将金字塔视为圣经的先知之石,对金字塔进行观察、清洁、研究、测量,以及在可以到达的所有位置拍照.
他们明确指出竖井的上部的短水平段(A),和上部的垂直段(B)一样,其管道的一部分位于金字塔的原始构造之中(图片.
69).
他们还发现当低处的垂直段(D)经过一个基岩上的空腔(外号叫"洞穴")位置时,砌石十分细密(图片.
70);这种构造只有在岩石表面暴露在外时——即在"洞穴"被金字塔的石块盖住之前——才能做到.
这意味着,这一段也属于金字塔的(很早的)原始构造部分.
图片.
70根据埃德加弟兄的理论,当金字塔从基础开始修建时,一次地震使得金字塔的基岩裂成了几块,为了了解毁损程度以及确定金字塔是否可以在裂开的基岩上继续修建,建造者在岩石中开凿了E段和F段作为检查井.
检查过后认为损毁并不严重,于是金字塔的建造得以继续进行;但为了以后的阶段性检查,又凿出了一个短的(大约6英尺)井道(G段)以连接下降通道与F段,这样就可以由下面进入检查井.
虽然埃德加弟兄的论点(后由亚当卢瑟福-AdamRutherford,在《金字塔学》-Pyramidology,中更详细地进行了阐述),被所有金字塔学者接受,同样也为一些埃及学家认同,但还有一些谜题它无法解释.
如果E段与F段是应急检查井,为何它们被修建得那么精确又费工而修建垂直的B段和D段的原始目的又是什么呢何时又是为何开凿出粗糙而扭转的C段还有关于巨大石闩的问题:既然金字塔不是墓穴,何必需要石闩来封闭呢无论是金字塔学者还是埃及学家,对于以上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
然而他们对金字塔艰难而热忱的反复量度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竖井的主要部分,肯定是金字塔的建造者修建的,它的修建既不是事后的想法,也不是应急措施.
它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建造金字塔的之前就确定了的建筑设计.
几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有许多作品提到大金字塔的惊人的比例和几何系数.
但是由于其它金字塔只有低处的通道和密室,所以有倾向认为上部系统是较晚才修建的.
却没人注意到金字塔的上部与下部都排列在一个直线上,对此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上部与下部是同时设计建造的.
例如,大走廊地面在大梯级处(U)抬高点、王后室(Q)的中轴线以及最低的短水平井道的平台(R)都位于同一条垂直线——大金字塔的中垂线上.
另外,水平通道道的一个神秘的下降梯级(S)与下降通道的终点(P)也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类似的直线上还有很多,如我们后面的图中(图片.
71)所示.
这些直线难道都是巧合,抑或是刻意为之的奇怪设计如我们指出的,这些被发现和未被发现的直线排列在金字塔的简洁设计中显得十分特别.
另外,我们还将证明,原始的竖井管道非但在金字塔完成后是其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原设计中,它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我们从D段开始看起,因为我们认为它是最早修建的一段.
现在学者们都承认金字塔基础的岩丘是用梯级方式修建的平台.
其岩石的底面(在外部可以看到)构成了基线;顶面位于"洞穴"平面;金字塔整层底石都暴露在外.
因为D段在底石层以下,因此在上面的结构(即竖井的A、B、C段)修建之前,它必须穿过"洞穴"和基岩;由于穿过岩石的唯一路径是由其暴露在外的底面进入,因此D段下面倾斜的E段,只能在D段完工之后开凿;然后是F段,最后是G段.
也就是说,竖井中最先修建的D段必须极为精准地穿过"洞穴"和岩石(图片.
70).
但是它为何被定位在那里;为何必须垂直;为何不继续延伸而保持那个长度呢为何,(没人注意这个事实)后续的E段与基线之间的倾角正好成45度若E段只是一个连接段,为何它不直接连接到下降通道,还要通过另一倾角的F段来过渡呢还有,为何F段(同样没人留意到)与上升通道正好成90度角要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问:设计者是如何做到精确的对称和垂直以及准确几何角度呢我们画了一张图(图片.
71)进行解说;图示是金字塔内部的结构布局,我们认为,可能金字塔设计者当初画出的就是这样一张图:这个简洁、独特的设计使得建筑物产生令人震撼的对称美和垂直美,而不可思议的是,如此完美设计的只用了几条直线和3个圆!
图片.
71金字塔的结构始于岩丘基础的平面.
为使建筑物坚实稳固,沿金字塔的底部周线的一圈岩石被切割下来;中间部分的岩石基面以梯级的方式升起到较高的位置,相信就在那时,"洞穴"——岩石中的一个自然或者人造的空洞——所在位置被定为整个建筑物的基准线起点.
那里就是垂直穿过"洞穴"——部分开凿、部分砌石——的D段的起点(见图片.
70).
它的高度(见图片.
71)正好等于从基线至金字塔内部的砌石线的距离.
很早以前人们就意识到常数"π"——一个重要系数,用来计算圆和球体的直径与面积的比例关系——被用于确定金字塔的周长、边长和高度.
在我们的图中可以清楚看到,不论是外形还是内部结构,都在3个同样大小的圆的辅助下进行定位.
使用置于D段竖井中的经纬仪朝上射出一道垂直线,它的作用我们迟些阐述.
首先这道线穿过水平砌石线,将这条线作为3个圆的圆心所在直线.
第一个圆心(点1)在D段的交点上;第一个圆的圆周与砌石线相交的点2和点3,作为另外两个圆的圆心,于是出现了相互交叠的3个圆.
当然,要画出这些圆,设计者还要确定适宜的半径.
长期以来,研究大金字塔的学者们试图找出其完美比例所采用的古埃及计量单位,都以失败告终,它采用的既不是埃及普通的24指腕尺,也不是王室所用的28指腕尺(20.
63英寸或525毫米).
大约3个世纪之前艾萨克牛顿爵士(SirIsaacNewton)断定,一个神秘的计量单位——长为25.
2英寸的"圣尺"——不仅被用于建造金字塔,还被用于建造诺亚方舟和耶路撒冷的神庙.
埃及学家和金字塔学者都认同这一论断.
我们自己的计算表明,我们画出的3个圆的半径等于60"圣尺";而60这个数字并不是偶然选定的,它来自古代苏美尔人的60进位数字系统.
60圣尺不仅用来确定金字塔的基础尺寸,它同样也用于确定内部结构的尺寸.
选定了半径,3个圆就可以画出来了;现在金字塔的雏形已经显现:2号圆与基线的交点(点4),就是金字塔的侧面起点,侧面的倾角为52度——将π完美融入金字塔结构的角度.
从竖井的D段底部,E段以与D段之间精确的45度角倾斜深入地下.
经纬仪的射线由E段向上射出,与2号圆相交于点5,得到金字塔侧壁的斜线,它同时标示出将金字塔分成两半的水平中线位置,国王室和接待室就位于这条水平中线(5-U-K连线)上,大走廊也止于这条线.
射线沿E段向下,确定了下降通道结束的P点.
由P点做出的垂线在上部水平通道上定出了下降梯级S的位置.
现在转向3号圆,可以看到经过它圆心(点3)的垂线标明了金字塔的中垂线.
它与水平中线的交点是大梯级处(U),标明了大走廊的终点和国王室地面的起点.
它还定出王后室(Q)的中轴位置.
连接点2和点U,得到上升通道和大走廊的位置和倾斜度.
接着竖井E段的F段同样十分精确,它的延长线正好与上升通道(点2与点U连线)的正交.
从它与1号圆交点(点6),与点2画出一条连线,并延长与金字塔的外壁相交(得到点7).
这样得出了下降通道的位置和它与上升通道的连接处(在点2),以及金字塔的入口.
这样,通过竖井的D、E和F段和3个圆就确定了金字塔的大部分主要结构.
但是,上升通道的终点和大走廊的起点还没被确定,它也是去往王后室的水平通道的起点位置.
我们认为,这就是竖井B段的作用.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指出它D段的长度完全一样,这个长度就是入口标高与水平通道标高之间的确切距离.
B段起点被放在上升通道与2号圆交点处(点8).
它垂直向上延长线定出大走廊的墙壁起点;从D段射出的射线与从点8画出的水平线相交得到了点9,点8就是图片.
68(待补)中结构的所在位置.
连接B段与点8的短水平段A,金字塔的建造者可以在内部完成.
这一步做完以后,这些井道就完成了它们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使命,于是井道的入口就被用一块楔形的棱石封上了(图片.
72).
井道的D、E、F段也随着金字塔工程的进行逐渐被砌石掩盖.
也许,在那时,G段被不甚精确地修建出来,以安置从D、E、F段取出的经纬仪,对金字塔作最后的检查.
最后,下降通道与G段的连接处的开口也被一块石头封住;于是低处的井道也被掩盖起来.
金字塔完工了,竖井的所有部分基本都被隐蔽;然而还有一段例外,我们已经指出它的存在似乎对于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毫无作用.
这个例外就是粗糙平淡的C段.
凹凸不平、七扭八歪、简陋粗暴地从石灰石间穿过,它的侧壁上的都是碎裂的石块.
这段奇怪的井道又是何时、因何、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认为,金字塔建成之时,这一段并不存在.
我们将证明,它是后来马杜克被关进大金字塔之后,才被仓促之间挖出来的.
马杜克曾被关进"山之坟墓"(MountainTomb),这是无疑的;有关文献已经被找到并被可靠地翻译出来.
其它的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也透露了他的罪行.
综合这些,我们可以合理地还原一下事件的始末.
被逐出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后,马杜克回到了埃及.
他迅即在赫利奥波利斯重整旗鼓,把他的航天纪录集中安置在一个专门的神庙中,这样赫利奥波利斯被提升为他的"信仰中心",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那里都是埃及人朝拜的圣地.
但是希望重建埃及霸权的马杜克发现,他在离开埃及于美索不达米亚忙于政变的期间,埃及发生了很大改变.
我们推测透特的统治权没有受到武力威胁,尼尔加与吉比尔远离权力中心,但临时冒出了一个新的竞争者——恩基的幼子杜姆兹,他的领地与上埃及接壤,那时他开始觊觎埃及的统治权.
他的新婚妻子伊南娜/伊师塔也是个野心勃勃的角色,这也令马杜克担心和不快.
杜姆兹和伊南娜的传说——他是恩基的儿子,她是恩利尔的孙女——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其间充斥着死亡和复仇.
伊南娜/伊师塔在埃及的首次出现,是在艾得夫文本中纪录的第一次金字塔之战里,她被称为阿什脱雷思(Ashtoreth,这是她的迦南语名字),作为荷鲁斯的前锋力量出现在战场上.
她之所以埃及的出现,很可能是去探望自己的新婚丈夫杜姆兹,而当时军队刚好经过杜姆兹的领地.
我们在一份苏美尔文献中读到,伊南娜曾经去杜姆兹("牧者")遥远的辖区探望他.
其中描述了杜姆兹翘首企盼他的新娘到来,并抚慰她因来到陌生地域而不安的心情:少年杜姆兹推开门,翘首企盼他的新娘.
她来到了他的身边,如明亮皎洁的月光.
他满心欢喜看着她,拥她入怀亲吻着她.
牧者怀抱他的新娘,(说道:)"没有你我多么痛苦,我将为你准备飨宴.
请你享用我的美食…"这是恩利尔的孙女与恩基的儿子之间浪漫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
那时伊南娜/伊师塔得到了她的父母(南纳/辛和宁迦尔)和兄长(乌图/沙玛什)的祝福,杜姆兹的兄弟们,很可能包括恩基本身也都十分赞成这桩婚事.
他们送给伊南娜天青石(lapislazuli)——她十分喜爱的蓝色矿石——作为礼物.
为了给她一个惊喜,他们将方形圆形的宝石藏在她喜欢的海枣堆中.
在卧室里,她找到了"满床装饰着宝石的金子,那些金字都是吉比尔在尼尔加那儿为她提炼的.
"但是接着发生了争斗,兄弟阋墙.
由于争斗发生在恩基的家族内部,大家并不认为恩利尔孙女的存在有什么敏感之处.
但是在荷鲁斯取胜,塞特占据了原本不属于他的土地之后,情况就彻底发生了变化:第二次金字塔之战变成了恩利尔的子孙与恩基家族之间的战争.
"朱丽叶"不得不与"罗密欧"分离.
等到战争结束,恋人重聚并完婚之后,他们度过了许多幸福甜蜜的日夜——产生了大量的苏美尔爱情歌谣.
但是即便是做爱时,伊南娜也对杜姆兹呢喃着烦躁的低语:你甜蜜的嘴唇多高贵.
你该拥有王子的地位!
征服叛乱,扩大领地:我理当掌握统治权利!
还有一次,她公然对他说出自己的梦想:我梦想着一个伟大的疆域,选定杜姆兹为那里的尊神…因为我将令你的名字不朽,我要让你拥有高贵的身份.
由于没有生下儿子,这个婚姻似乎并不成功,因为拥有继承者是实现神圣野心的根本要素.
觉得生子无望的杜姆兹开始沿用他父亲之前的伎俩:他引诱自己的妹妹与他做爱.
但是与之前宁胡尔萨格对恩基的接纳相反,杜姆兹的妹妹格什廷安娜(Geshtinanna)拒绝了他.
于是绝望的杜姆兹犯了性的禁忌:他强奸了自己的妹妹.
这个悲剧故事记载在一块被学者编号为CT.
15.
28-29的书板上.
其中讲述了杜姆兹告别伊南娜,宣称将前往他的荒凉牧场.
而其实他预先约定了他的妹妹,"诗中的那个姐妹,坐在那里.
"她以为是被邀请来野餐.
当他们"吃着滴上蜜和奶油的纯净水果,喝着醇香的神的麦酒,快乐地享受美好时光之时…杜姆兹表白了自己的要求.
"为了让她明白他的要求,他带来了一只羊羔,令它与它的母亲交配,然后又令一只小羊与它的姐妹羊交配.
当这些动物乱交时,杜姆兹也仿效着抚摸自己的妹妹,"但是他的妹妹仍然懵然无知.
"当杜姆兹的动作越来越过份时,格什廷安娜"发出抗议的尖叫";但是"他压住了她…将精液射进了她的体内…""停下!
"她叫道,"太丢脸了!
"但是他并不罢休.
他做完之后,"胆大无耻的牧者对自己的妹妹说",很遗憾由于书板的损坏,他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猜测他"胆大无耻地"(文献中的描述)向格什廷安娜解释了他这么做的原因.
文献中明白记载这是一次有预谋的行为;开头处还声明伊南娜也参与了计划:杜姆兹,在离开之前,"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她",而伊南娜"对于该计划提出了她的建议.
"在阿努纳奇的道德准则中,强奸是严重的性犯罪.
早先,当第一队宇航员降临地球之时,一个军事法庭曾判决他们的尊神恩利尔流放,罪名是强奸一个年轻的看护(后来他娶了她).
杜姆兹无疑知道这些;所以指望他的妹妹自愿与他交和或是屈从于他的行为,以使他免于受罚.
伊南娜的许可令人想起圣经中记载的亚伯拉罕和他不能生育的妻子撒拉,她同意他与自己的女仆交和以便产生继承人.
杜姆兹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并预感自己将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苏美尔文献中记载"莎迦那伊尔-伊姆什"(SHA.
GA.
NE.
IRIM.
SHI),意思是"他的心中满是泪水".
怀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文献中记载了他睡着之后梦见所有属于他的地位和财产,被"高贵的神鸟"和雄鹰从他手中一件件拿走.
噩梦结尾处,杜姆兹发现自己死在自己的羊圈中.
从梦中惊醒后,他向妹妹格什廷安娜请问这个梦的含义.
"我的兄长,"她说道,"这个梦很不吉利,我十分清楚.
"它预言"隐藏的暴徒将起来反叛你…你的双手将被手铐铐起,你的双臂将被锁链锁住.
"格什廷安娜说完不久,邪恶的反叛者就在山丘出现并捉住了杜姆兹.
被手铐和锁链锁住的杜姆兹向乌图/沙玛什呼救:"哦,乌图,你是我的内兄,我是你妹妹的丈夫…将我的手脚解放吧,将我从恶徒手中救出去吧!
"听到呼救的乌图救出了杜姆兹.
收敛了一些冒失脾性的杜姆兹在古老的"贝利利之屋"(Belili,这个词疑似有双重意思,也是格什廷安娜的名字)找了一处地方躲避.
杜姆兹后来又被捉,又逃脱.
最后,他发现自己再次躲进了羊圈.
大风呼啸,水杯被打翻;恶徒们朝他逼近——如同他的梦中一样.
最后:水杯倒向他们一侧;杜姆兹死去了.
羊圈也被大风卷走.
这份文献记载,事件发生之处,是一片河边的荒漠平原.
记载这些事的另一个版本的文献在地理上描述得更详细些,那份文献名为"最悲伤的哭泣"(TheMostBitterCry),记录的是伊南娜的哀歌,其中讲述了库尔的7位代表进入羊圈,从睡梦中唤醒杜姆兹.
前一版本将捉走杜姆兹的简单记录为"恶徒",后一个版本则清楚写明他们受命于高层:"我的主人派我们来捉你,"为首的代表告诉醒来的神.
他们开始去除杜姆兹的神的属性:从你的头上取下神圣的头饰,令你的头赤裸;从你的身上脱去高贵的袍子,令你的身赤裸;从你的手中拿走荣耀的权杖,令你的手赤裸;从你的脚上除去圣洁的鞋子,令你的脚赤裸!
被捉住的杜姆兹试图逃跑,他到了河边"厄-玛什(E.
MUSH,意为"群蛇之家")荒漠的大坝上".
在埃及,荒漠与河流之间有大坝的地方只有一处:尼罗河第一瀑布所在的,今天称为阿斯旺大坝的地方.
虽然伫立在对岸的母亲和伊南娜可以保护他,但水流湍急,杜姆兹无法过河.
反而"使船只翻沉的流水将把少年带往库尔;流水将把伊南娜的丈夫带往库尔.
"这些文献中的相同记载表明捉住杜姆兹的"恶徒"实际上是受命于一位高级神前来逮他的捕快.
这位高级神是"宣布他的判决"的库尔的主人,但是这份判决并没有得到全体——特别是恩利尔一方(例如帮助杜姆兹逃跑的乌图/沙玛什和伊南娜)——众神的同意.
因此,这个判决只是由逮捕者代表的众神一方的领袖授意的.
那就只能是马杜克——杜姆兹与格什廷安娜的大哥.
被学者称为"伊南娜与比鲁鲁的神话"(TheMythsofInannaandBilulu)的文献中指明了他的身份.
其中神秘古老的贝利利原来是一位男神——比鲁鲁伪装的,他也正是下令捉拿杜姆兹的那位神只.
阿卡德文献中的神的叙事诗解释了"比鲁鲁"就是"伊尔-马杜克-沙哈塔提"(ilMardukshahattati),意为"有罪的神马杜克",同时也是"令伊南娜悲痛的那个".
马杜克起初就反对杜姆兹和伊南娜的结合,而金字塔之战过后就更反对了.
杜姆兹有政治预谋地强奸格什廷安娜的行为,给马杜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逮捕处罚杜姆兹可以阻止伊南娜染指埃及的计划.
马杜克是否要置杜姆兹于死地呢也许并没有;常规的处罚也不过是被独自流放.
杜姆兹到底是怎么死的还不清楚,极大可能是死于意外.
但是否意外对于伊南娜来说没什么不同.
她只认定,马杜克是杀死她心上人的凶手.
而且,根据文献记载,她已经决定伺机报复:伊南娜心中想什么杀!
杀掉比鲁鲁!
通过对散落在多个博物馆的美索不达米亚的书板碎片进行整理修复,学者们拼凑出了一份文献的部分内容,萨缪尔N卡玛尔(SamuelN.
Kramer,着有《苏美尔神话》,SumerianMythology)称之为"伊南娜与厄比"(InannaandEbih).
由于其中描述的是伊南娜与一位"山"中恶神的战斗,因此卡玛尔认为它属于"屠龙神话"(slaying-of-the-dragonmyths)中的一段.
拼出的文本中记载了伊南娜给自己装备了一批武器,前往恶神的藏身之处.
虽然其它众神极力劝阻,她仍然坚定地向"山"进发,她称那儿为"厄比",意思是"悲鸣的住所".
她高傲地宣布:高不可攀的大山啊,你凌驾于其它之上…别看你顶天又立地,我必将你摧毁无余.
你将轰然倒在平地,我必令你心痛不已.
这"山"就是大金字塔,而这场对抗就发生在埃及的吉萨.
这不仅有文献记载作为证据,还有苏美尔的圆柱图章上的画可作证明(图片.
73).
伊南娜——以她常见的诱人的半裸姿态表示——正面对一位站在3座金字塔之上的神.
画中的金字塔如在吉萨所见的一模一样:埃及的十字标志、戴着头饰的埃及祭司以及一对大蛇共同表明地点是在埃及.
图片.
73当伊南娜继续向躲入巨大建筑内的马杜克挑战,他对她的威胁不予理睬,这使伊南娜更加怒火中烧.
"再次被马杜克的傲慢激怒的伊南娜冲向金字塔,又一次地宣告道:'以我祖父之命,我进入此山!
'"她高傲地挥舞着武器宣布:"我将射入山的心脏…在山之内,我将获得胜利!
"依然没有回应,于是她发起了攻击:她不停地射击着厄比的侧壁边角,甚至堆积的岩石.
但是在里面…,大蛇却并不反击.
这时阿努亲自出面调停.
他警告她说,躲在里面的那位神,拥有可怕的武器;"'它们的威力十分恐怖;它们将会阻止你进入.
'同时阿努劝她采取法律手段,将躲在里面的神送上法庭.
文献中详细地介绍了这位神只.
在记载尼奴塔的文献中,他被称为"阿萨格"(A.
ZAG),外号是"大蛇"——恩利尔一方对马杜克的称呼和蔑称.
他藏身之处也被明确地写明是"高耸入云的伊库尔"(E.
KUR),即大金字塔.
马杜克之法庭审判,被记载在一份残缺的文本(这份文本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巴比伦部公布)上.
残存的语句从众神包围大金字塔开始,有一位神被派去"围城中"与马杜克谈判;"他向恶神恳求.
"马杜克被他的话语动摇了:"心中怒火散去,眼中涌现晶莹的泪水";接着他同意出来受审.
庭审在看得见金字塔的河边的一座神庙中进行:就在河边神圣之处,罪行受到众神谴责.
真相面前敌人沉默.
公平正义得到伸张.
庭审中,杜姆兹的死亡之谜无法解释.
但无论如何马杜克都要为他的死亡负责.
但是到底是谋杀还是意外呢马杜克的死亡判决是应该的,但是万一他是无心之过呢在这可以看见金字塔的神圣之地,要如何处置走出藏身之处的马杜克呢,这要取决于伊南娜,于是她走出来对众神说道:那天女神说出了心里的话.
要执行阿萨格的死刑判决,伟大公主想出了绝妙方法.
有个办法可以执行死刑却不必真的用刀杀他,她说道:将他困在大金字塔中!
让他困在这巨大的包围中:困在巨大包围,没有饮食供应:独自忍受苦难,饮水也要断绝.
法官们接受了她的提议:"他的命运由你掌控:就这样吧!
"众神认为阿努也会赞成这个判决,"众神于是将这个命令在天地间进行宣告.
"于是伊库尔,大金字塔,成为了一座监狱;此后,伊南娜又得到一个称号,叫做"监狱的女主人".
相信就是在那时,大金字塔被彻底封闭.
马杜克独自被困在国王室中,押送他的众神在他们离开后,放下了上升通道的石闩,无可挽回地将上部的密室和通道紧紧封闭了.
由国王室伸出金字塔北壁与南壁的孔道,使马杜克可以呼吸,但是缺粮断水相当于被活埋,他只得郁闷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马杜克被活埋在大金字塔内的事,被记载了在粘土书板上,这些书板在阿舒尔和尼尼微(古亚述的都城)的遗址被发现.
阿舒尔文献中暗示这件事被改编成了一出巴比伦的神秘新年戏剧,其中重现了那位神的受难及等死情形.
但是既没有找到原始的巴比伦剧本,也没有发现作为依据的苏美尔文献.
从粘土书板上将阿舒尔文献(藏于柏林博物馆)誊写翻译出来的海因里希齐默尔(HeinrichZimmem),当他在1921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宣布书板译文之时,引发神学界的一次不小的震撼.
因为他解释说,那是基督时代之前的一份记载神的死亡和复活的文献,是一位更早的基督的故事.
当斯蒂芬朗顿(StephenLangdon)将该文献的英文译本收入他1923年出版的《美索不达米亚新年神秘文本》(MesopotamianNewYearMysteryTexts)时,他给它起名"贝尔-马杜克的死亡与复活"(TheDeathandResurrectionofBel-Marduk),并强调它与新约中耶稣的死亡与复活的相似性.
然而正如文献中提到的,马杜克或贝尔(Bel,意为"主")根本没死;他确实呆在作为坟墓的"山"里面;但是他只是活着被困住而已.
这个古代"剧本"从介绍演员开始.
第一个"是被关在山中的贝尔.
"接着是一位使者,他将马杜克被困的消息传递给了马杜克的儿子纳布(Nabu),纳布闻听大惊,急忙驾飞车去往"山"处,他抵达之后,剧本中描写道:"那就是山边的房子,他们在里面讯问他.
"看守提问后被告知这位情绪激动的神是"从博尔西帕(Borsippa)来的纳布;他来寻找被囚禁的父亲.
"接着演员们涌上舞台:"他们是街上拥挤的人群,他们在寻找贝尔,纷纷问道:'他被关在何处'"文本中写道,"当贝尔被囚入山中,城市中的百姓立刻开始喧哗",而且"由于他的被囚,城中的人开始打架.
"这时,一位女神出现了,她是萨帕尼特(Sarpanit),马杜克的姐妹兼妻子.
一个使者向她"哭诉:'他们把他带进山里了.
'"他还给她看马杜克的长袍(可能染上了血迹),说:"这是他被他们脱去的衣服,"他还报信说,马杜克"穿着受审的袍子.
"此时展示给观众的是尸衣:"这意味着:他在棺材里.
"马杜克被埋葬了!
萨帕尼特走向代表马杜克坟墓的建筑.
她看见一群哀悼者.
剧本中解释说:他被众神监禁之后,人们赶来悲伤哀悼.
他在囚室难以生存,他在狱中不见阳光.
戏剧来到了高潮部分:马杜克死去了…但是接着的是等待——希望还没有失去!
萨帕尼特向两位神(分别是她的父亲辛和他的兄弟乌图/沙玛什)吟诵出一个恳请,希望他们可以向伊南娜求情:"她向辛和沙玛什恳求道:'让贝尔复活吧!
'"祭司们和一个占星家,还有信使们都走上前去,吟诵祷词和咒语.
恳求伊师塔,"请她发发慈悲.
"高级祭司向尊神、辛和沙玛什恳求:"恢复贝尔的生命吧!
"这时戏剧进入新的一幕.
突然,扮演马杜克的演员,穿着"血染的"尸衣,说道:"我无罪!
不应将我处死!
"他宣布尊神已经重新审阅过他的案情,认定他无罪.
那么,谁是凶手呢观众的注意力被转向门柱;"这是是巴比伦的萨帕尼特的门柱.
"观众们明白了真正的罪神已经被逮捕.
他们通过大门看着他的头:"这就是作恶者,众神应该处决的是他.
"返回博尔斯帕的纳布"也从博尔斯帕赶来了;他走过来站在作恶者旁边看守着他.
"我们并没被告知作恶者的身份,只是说纳布曾经在马杜克的手下中看到过他.
"这是犯罪者,"他说,因此那个囚犯被关了起来.
祭司们抓住作恶者;他被处决了:"有罪者"被放进一个棺材抬走了.
杀害杜姆兹的凶手偿了命.
但是马杜克间接造成了杜姆兹的死亡,他难道不需要赎罪吗萨帕尼特又出场了,她身穿赎罪的衣服,并象征性地擦去溅上的血迹.
然后用纯净的水洗濯双手:"他们抬走作恶者之后,取来了这洗手的水".
"贝尔所有的圣地"都点亮了火把.
再次向尊神恳求.
尊贵的尼奴塔,又重新唱颂起尼奴塔击败祖的功绩,这明显是为了消除对于释放马杜克(可能再引发众神的王权之争)的担心.
恳请完成后,尊神派神的使者努斯库(Nusku)来为"所有众神宣告喜讯".
为了表示良好的祝愿,古拉(Gula,尼奴塔的配偶)送来给萨帕尼特的新衣服和给马杜克的新鞋子;马杜克的无人驾驶战车也登场了.
但是萨帕尼特愣住了:她不能理解囚禁在封死的坟墓中的马杜克如何获得自由的:"他们如何将你从一个无法打开的囚室中放出"这时神使努斯库告诉她,马杜克是通过萨巴德(SA.
BAD)——意思是"凿开的上方出口"——逃生的.
他解释说,那是众神造出井道入口,旋流能令他们升空.
他们重入他的住所,大门在他面前关闭,从凹处的旋流进入.
他们可以扭曲推挤;近到足以穿入内部.
这段讲述马杜克如何被释放的描写对于学者们来说毫无意义;但是这些诗句我们听了却如雷贯耳.
我们前面解释过,竖井中粗糙扭曲的C段,在金字塔完工以至于马杜克被关进去之时是并不存在的;它就是上面诗句中所说的用来解救马杜克的"众神造出的井道入口".
还熟悉记得金字塔内部结构的阿努纳奇意识到最近最快救出即将饿死的马杜克的方法是在已存在的B段与D段之间挖一条连接井道——只有32英尺长,而且只需要穿过较软的石灰石;这个方法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成功.
接着移开挡住井道入口的石块,由下降通道去到竖井的G段,救助者再沿倾斜的F段和E段向上爬.
E段连接垂直段D,一块花岗岩挡住了"洞穴"处的入口:它被推开了——但是还在洞穴旁边——如同图片.
70所示.
现在救援队爬过短短的D段后,开始面对金字塔的砌石.
32英尺上方的旁边就是竖直井道B段的底部以及进入大走廊的路径了.
但是有谁知道如何钻出一个弯曲的连接通道C呢除当初建造金字塔的那些神以外,还有谁知道建筑内部被掩盖的井道的上部各段的定位呢我们猜想,是马杜克的救助者,使用他们的工具打通了石灰石的岩层,D段与B段之间的连接段:"他们可以旋转开凿在它的内部扭曲推挤,"这是古文献上的话语.
连接到B段之后,他们爬入短的水平段A.
在那里,任何不熟悉的人都会停留片刻,即便他已经前进了这么远,因为他所看见的是一堵石墙——坚固的砌石.
我们依然认为只有熟悉金字塔设计的阿努纳奇才会知道,在石墙之后,他们即将面对大走廊的奇妙空间,王后室,以及金字塔的所有上部密室和通道系统.
要进入那些密室和通道,还必须移开楔形棱石(图片.
72).
但是它锲入得太紧无法移动.
如果这块石头可以被移开,它依旧还会静静地呆在大走廊中.
但是现在那儿是一个开口(图片.
68),那些研究它的人们持续不变地使用诸如"朝上的开口"或是"朝外的开口"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它的外观;但是它却并非由大走廊而是由竖井中造成的:竖井"内部爆发出的巨大力量造成了那个空洞的出现"(卢瑟福,《金字塔学》).
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为我们再次提供了答案.
石块确实是由水平井道内部移开的,因为救援者就是由那里到达的.
也确实是使用"爆发出的巨大力量"打开的;用古文本的语言来说,就是"近到足以穿入内部".
石灰石的碎屑沿上升通道滑落,一直落到石闩处;阿尔玛姆恩就是在那里发现它们的.
爆炸力还令大走廊被一层白灰覆盖,就是阿拉伯人发现的那层覆盖大走廊底面的白灰——与那个开口一起成为远古爆炸的沉默证据.
进入大走廊之后,救援队带领马杜克原路返回.
下降通道的入口被重新封住,后来又被阿尔玛姆恩的人发现.
花岗岩石闩和伪装的三角石依旧留在原地将上升通道隐蔽了几千年.
而在大金字塔内部,原始的上部与下部竖井从此之后便被一段扭曲粗糙的段落连接起来了.
那从金字塔中救出的囚犯后来怎样了呢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说,他被流放了;拉在埃及获得了"阿蒙"的称号,意思是"躲藏者".
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重新获得了王权;为此,人类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十章完.
字号:大中小第十一章我是女王传说中的伊南娜/伊师塔是一位"自强自立的女神".
她不是首批降临地球的宇航员,所以并非元老神,甚至不是他们的长女,但是她仍旧令自己成为了高阶神,并终于进入十二伟神之列.
这是由于她不但智慧与美貌并存,还有一幅狠心肠——身兼战争女神和爱情女神,她情人众多,神界或人类中的美少年她都爱.
而且在她身上还真实地发生了死而复活的神迹.
伊南娜成为地球女王的梦想使得杜姆兹不幸丧命,马杜克的被囚与流放总算令她的野心稍稍平复.
现在,对一位高阶神的挑战成功使她感到有资格拥有自己的领地了,但是,在哪儿呢一份文献中记载了伊南娜下非洲的故事,她去非洲南部的金矿之地为杜姆兹举行葬礼.
那里是她的姐姐厄里斯克革及其丈夫尼尔加的领地.
恩利尔和南纳,甚至恩基,都劝她不要去;但伊南娜心意已决:"在伟大的上部地区,她做出了前往下部地区的决定";当她到达她姐姐的都城的大门时,她对守门者说道:"去告诉我的姐姐厄里斯克革,"她来"参加葬礼"了.
大家会认为姐妹相会,厄里斯克革一定会温言安慰满怀丧夫之痛的伊南娜.
可我们读到的完全不是这样.
不请自来的伊南娜被怀疑心怀叵测.
当她获准通过都城的7道大门去往厄里斯克革的宫殿时,她被要求交出自己的徽章和标示地位的权杖.
当她终于进入她姐姐的居所,却看见厄里斯克革由7位法官一般的阿努纳奇簇拥着坐在王位上.
"他们用死亡之眼紧盯着她的一举一动.
"他们对她充满敌意,"语气中充满拷问的意味.
"伊南娜非但没有受到欢迎,反而被判决死刑,她被绑起来在柱上吊死…后来多亏恩基的介入,她才被救下来,重新复活.
文献中并没有解释厄里斯克革对伊南娜施以严刑酷法的缘由,也没有引述"拷问的话语".
但是我们在文本开头读到,她在出行的同时,派使者"去天堂倾诉委屈,在众神面前为我申诉.
"原来参加葬礼只是掩饰;她真实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众神的注意与安抚.
从她到达第一道大门开始,伊南娜就威胁,如果不放她进去,她就采取暴力.
当厄里斯克革得知她前来,"她的脸色发白…嘴唇发乌",她对这次来访的真实目的极为怀疑.
当她俩见了面,"厄里斯克革对她怒目而视,伊师塔则毫不畏惧地与她对峙.
"无论如何,在厄里斯克革看来,伊师塔来者不善!
我们已经发现,圣经记载中的许多婚姻和继承权法则与阿努纳奇的相关法则十分类似;半血姐妹之嗣优先就是其中一例.
由《申命记》和《摩西五经》等这些规范人类行为的希伯来法典中都可以一窥伊南娜的意图.
第25章(第5-10行)中提到了一个例子,若一个已婚男子没有留下儿子就死去了,如果他有弟弟(或兄长),那他留下的寡妇就不能嫁给别的男人:他的弟弟(或兄长)必须——即便这个弟弟(或兄长)已经结婚——娶他的嫂子(或弟妹),并与她生子;生下的长子要继承他亡兄(弟)的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能得以延续.
"相信这就是伊师塔坚持她凶险之旅的缘由.
由于厄里斯克革嫁给了杜姆兹的哥哥尼尔加,伊师塔前来履行法则…按照惯例,这是长子的义务,而这个事件中,就是恩基的长子马杜克.
但是马杜克由于间接导致杜姆兹的死亡而难逃处罚,最终被流放.
那么,伊师塔南下非洲,是要第二人选尼尔加娶她做次妻,生出一个儿子吗对于伊师塔打的小算盘,厄里斯克革心中当然一清二楚.
伊师塔会甘为人下,还是会伺机夺去她的非洲领地显然厄里斯克革不愿冒这个险.
因此姐妹间言语不合,伊南娜便被一个临时召集、由"7位阿努纳奇法官"组成的法庭判成死刑,立刻被吊在一根柱子上慢慢死去.
她后来的救完全是由于她的公公恩基,恩基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即刻带了两名使者前来搭救她.
"他们发现脉搏和温度都丧失,(她已经)成为了一具尸体";他们给她"生命之水"和"生命之食",于是"伊南娜复活了".
复活后的伊南娜心碎而孤独地回到了苏美尔,在幼发拉底河的岸边打发时日,她照料着荒野的树木,感叹着自己的悲伤:何时我才能坐上宝座何时我才能卧于宝床伊南娜发出喃喃自语…心中难过得无心梳洗;纯洁无瑕的伊南娜啊,她的泪水不住地流淌.
阿努是伊南娜的曾祖父,他对这个心爱的重孙女十分怜惜.
苏美尔文献中记载,出生在地球的伊南娜,至少"去过天堂"一次;阿努也来过地球几次.
阿努拥抱他的"阿努尼图姆"(Anunitum,意为"阿努心爱的")——伊南娜是在何时何地,这不清楚,但是苏美尔文献中暗示安努与他的重孙女之间并不只是纯粹的亲情之爱,这个八卦爆料并非空穴来风.
确定自己已经获得了高层(指阿努)同情的伊南娜提出了领地申请,她要求得到一块行使统治权的"土地",但是,这块土地在哪儿呢不管原因为何,反正伊南娜被明确地告知,她不能获得非洲的领地.
她的丈夫杜姆兹死去了,因此她在恩基后代土地上的女王地位也随之失去.
如果她的苦难令一位主神授予她一块属于她自己的领地,那也必须在非洲以外的其它地方.
但是,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其附近的土地同样也都有了归属.
哪里可以作为授予伊南娜的领地呢众神四顾眺望之后,有了一个答案.
讲述杜姆兹之死和马杜克被囚的文献,列出了苏美尔的城市和百姓.
这说明这些事件发生在苏美尔进入城市文明(大约公元前3800年)之后.
另外,事件背景中也没有对埃及的城市居住区或是牧场环境的描述,这说明事件应该发生在埃及的城市文明刚开始之时,即大约公元前3100年.
在曼涅托的着作中提到,美尼斯的王权之前有一个长350年的混乱时期.
那个公元前3450-3100年间的灾难应该就是由马杜克引发的:巴别塔事件以及杜姆兹事件,一位埃及的神被捉住并杀死,而埃及之神被囚禁和流放.
相信就是在那时,阿努纳奇将他们的视线投向了第三区的印度河谷,在那之后不久印度文明便出现了.
和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延续几千年的文明不同,迄今为止,第三区的文明传承一个千年之后便走向衰落,到公元前1600年就湮灭了——城市成为废墟,百姓四方流散.
人类的抢掠和破坏更加连文明的遗迹也抹去了;因此那曾经的辉煌早已经被彻底遗忘.
直到20世纪20年代,由莫蒂默维勒爵士(SirMortimerWheeler)带领的考古队,发掘出了两个主要的城市中心和它们之间的一些遗址,它们位于印度洋北岸沿印度河及其支流延绵400英里的土地上.
南边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遗址与北边的哈拉帕(Harappa)遗址都显示出城市的特征,周长大约3英里.
城市周边及内部高墙林立;这些墙和城中的公共或私人建筑都由粘土或泥土制作的砖块砌筑而成.
那里的砖块被后来(古代或近代)的定居者不断地取用(例如用来作为铺设拉合尔至木尔坦之间铁路的枕石),即便如此,残余的遗址仍旧可以看出城市的轮廓,并显示出它经过提前整体规划的设计统一性.
两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卫城——一个建在高地的城堡或神庙.
两城的建筑都采用同样的测量单位,方位的安排也十分相似——以城市的南北中心轴线进行布局,这使得城中的建筑都整齐排列,一直延伸到神庙.
两个城市中的第二大建筑都是谷仓——它尺寸巨大,功能惊人,坐落在河岸附近.
这说明谷物不但是印度河文明的主要粮食作物,而且还是当地的出口货品.
在城市遗址中还找到一些用品,例如炉灶、水瓮、陶罐、青铜工具、铜质珠子,还有一些银器和饰品,这些都证明曾经突然出现过一个未知来自何处的高级文明.
例如在摩亨佐达罗的两座砖砌建筑(一座粮仓和一座塔状堡垒)中发现使用了木质的加固构件——此建造方式根本不适应当地的气候.
显然,很快这种方式就被弃用了,随后修建的建筑中都不再有木质构件出现.
因此学者们认为,建造者是来自外地,最初他们参照的是以往居住地的修建惯例.
对印度文明进行追根溯源之后,他们断定它是由比它早差不多一千年的苏美尔文明衍生而来.
除了一些明显的区别(例如还无法破译的象形文字)之外,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类似几乎无处不在.
例如,建筑用的粘土或泥土砖、城市的街道布局、排水系统、所使用化学蚀刻法、玻璃制法、圆珠制法、金属刀剑与瓶罐——都与乌尔、基什或其它美索不达米亚遗址的出土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甚至陶器、印章和其它粘土物品的形状和上面的图案,都与美索不达米亚的遗存如出一辙.
而美索不达米亚的重要十字符号——尼碧鲁的标志,阿努纳奇的故乡行星——在印度河文明中也随处可见.
印度河文明的人们崇拜哪些神呢在遗址发现了许多图画,上面画着的神戴着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圣头饰.
更多的粘土塑像表明统治此处的是一位女神.
通常的形象是袒胸露臂(图片.
74a)或颈上戴着许多珠链(图片.
74b);这些都是遍布美索不达米亚及近东的伊南娜的代表形象.
因此我们认为,为了满足伊南娜的领地要求,阿努纳奇决定将第三区交给她统治.
图片.
74虽然一般认为,关于印度河文明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以及苏美尔与印度河谷文明之间相互关联的证据,只有一些遗迹而已,但是我们相信,文献记录中一定存在一些证据可以印证这些关联.
有一份长篇文本很有意思,它被学者命名为"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EnmerkarandtheLordofAratta),它的背景是乌鲁克(圣经记载中的"以力")的权力与伊南娜的崛起.
其中提到阿拉塔是一处位于山那边和安善以外之地的都城;也就是在伊朗的东南方.
这精确地描述了印度河谷位置:范迪克(J.
vanDijk,《东方史研究》—Orientalia,第39章,1970年)推测阿拉塔是一个"位于伊朗高原或印度河流域"的城市.
文献中还惊人地提到阿拉塔有许多粮仓.
说那儿是一个"小麦自己生长,豆子也自己生长"的地方——阿拉塔的庄稼生长繁茂,有很多储备粮食的仓库.
因此,粮食用于出口,他们"将粮食倒进袋子,装入驴背上的框内运走.
"阿拉塔的地理位置及其着名的存放谷物和豆类的仓库与印度河文明非常相似.
这确实令人疑惑,哈拉帕或者阿拉帕(Arappa)是不是古代阿拉塔现在的名称.
古老的传说将我们带回王权刚刚在以力建立的时代,那时一位身兼高级祭司和君王之职半神(乌图/沙玛什与人类妇女所生的儿子)统治着一处还未建成城市的圣地.
大约公元前2900年,他的儿子恩美卡成功地"建成了乌鲁克"(记载于苏美尔君王表),将那儿由名义上的阿努之住地变成了一座由神统治的重要的中心城.
他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他劝说伊南娜选择以力作为她的主要权力中心,并为她扩建了埃安那(Eanna,意为"阿努之屋")神庙.
我们在古文本中读到,首先恩美卡要求阿拉塔为他提供"宝石、青铜、铅、天青石板",以便进行神庙的扩建工程,还要"精致的金银"来为伊南娜装饰宝座,以使它配得上女神的地位.
但是这一切还没完成,恩美卡的心就狂妄起来.
当阿拉塔遭遇旱灾时,恩美卡就要求它除了提供财物以外还要归顺于他的统治:"令阿拉塔屈服于以力!
"他下令.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恩美卡派了系列使者,前去进行——用萨缪尔N克拉玛(S.
N.
Kramer,《苏美尔的历史起源》HistoryBeginsatSumer)的话说——"第一次心理战".
使者对他的君王歌功颂德之后,逐字逐句地引述了恩美卡对阿拉塔的灭国威胁.
但是阿拉塔的统治者对这场心理战自有主意.
他提醒使者说,由于巴别塔事件之后的语言混乱,他无法听懂使者口中的苏美尔语.
不甘失败的恩美克又派了一个使者,并带去了一块写了文字的粘土书板(似乎使用的是阿拉塔的语言),这一技能是在文字女神尼巴巴的帮助下实现的.
这次还以存放在阿努神庙的"旧谷物"的种子作为威胁,似乎当时阿拉塔旱灾之后粮食绝收,十分需要种子.
那场旱灾被认为是伊南娜降下的,目的是令阿拉塔"臣服于以力的保护".
"阿拉塔之王丛使者手中接过粘土书板;阿拉塔之王审视着书板.
"楔形文字的笔画被描述为:"言语如同钉子一般.
"他要投降还是抵抗呢正在那时,"一场风暴,如同一头巨狮扑来";突然一场暴雨终结了干旱,雷声令地动山摇;于是,"白墙围困的阿拉塔"成为了丰收之地.
于是不必再向以力低头;阿拉塔之王对使者说:"土地女神伊南娜没有放弃她在阿拉塔的住地;她没有将阿拉塔交给以力.
"图片.
77尽管阿拉塔举国欢腾,但是它对于伊南娜会抛弃阿拉塔的住地仍没有把握.
由于在苏美尔的阿努之城为她扩建的大神庙十分堂皇,于是伊师塔成为了通勤女神:"上班女神",也就是说,远离阿拉塔的以力成为了她的主要住地.
她驾着她的"天堂之船"在天空通勤飞行.
她的飞行使得许多关于她的图画都将她画成一个驾驶员的形象(图片.
75,待补),在一些文本中也提到她亲自驾驶.
另外,与其它主神一样,她也有自己的领航员.
在《吠陀》中,提到众神的飞行员(其中一位名叫普善,Pushan,"引导因陀罗的金船穿越云团在大气的中区飞行"),早期的苏美尔文本同样提到了艾布迦尔(AB.
GAL),他们运送众神穿越天空.
我们读到,伊师塔的领航员是努迦尔(Nungal);他的名字特别示意出她搬去了以力的阿努之屋:那时恩美卡统治乌鲁克,无畏的努迦尔是飞行员,他从天空将伊师塔送下,伊师塔就到达了埃安那.
根据苏美尔君王表,洪后的王权开始于基什.
接着"王权转移到了埃安那.
"当考古学家证实,以力确实起初是一座神庙之城,阿努的首座朴素的神庙(白色神庙,WhiteTemple)建在一座加高的平台上(图片.
76);从城市的遗址和围墙可以看出,那个位置直到以力建成和神庙扩建,一直位于城市的中心(图片.
77).
考古学家后来还发现了一个献给伊南娜的宏大神庙遗址,它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很可能就是恩美卡建造的那座神庙.
它的高大柱子十分独特(图片.
78),一定花费巨大而且十分壮观,就如同赞颂它的诗句中描述的:图片.
78上面装饰的天青石,尼纳迦尔亲手布置.
在那明亮的地方…伊师塔的驻陛之地,还安置了阿努之琴.
即便如此,以力仍然只是一个"地方"城镇,它不具备那些在洪前旧地重建的苏美尔城市的声势.
它还缺乏"那些神圣的密"(DivineMEs)带来的恩泽.
这个古代文本中一直提到的"密"(ME)究竟是什么涵义还不清楚,学者们将这个词翻译为"神圣戒律"、"神圣力量"甚至"神之美德".
但是"密"的描述说明它是一件有形的物体,可以手提肩扛,其中包含着神秘的知识或数据.
它们很可能类似现代存储数据、程序以及命令的电脑芯片.
里面存放的是文明的核心编码.
这些"密"掌握在恩基手中——他是阿努纳奇的首席科学家.
他将它们教给人类,令人类一步步地进化.
然而当伊南娜成为以力的驻陛之神之时,以力显然还没有进入高级文明阶段.
于是急躁的伊南娜决定利用她的女性魅力加快以力的文明进程.
一份被克拉玛(S.
N.
Kramer,《苏美尔神话》)命名为"伊南娜与恩基"的原名不详的苏美尔文本,其中描述了伊南娜驾驶着她的"天堂之船"去往恩基收藏着"密"的艾布祖.
得知伊南娜亲自来看望自己——"少妇独自前来艾布祖",恩基命令管家准备一桌丰盛的宴席,其中包括大量的海枣酒(datewine).
伊南娜与恩基饮宴之后,恩基心情愉快地喝醉了,伊南娜趁机向他索要"密".
喝醉的恩基大方地将"密"交给了"高贵…神圣的地位、不朽的王冠、君主的宝座"的拥有者、"明亮的伊南娜".
由于伊南娜对年迈的主人大展魅惑之功,恩基又送给她第二件大礼,"高贵的权杖,高贵的神龛,正义的统治权";"明亮的伊南娜也收下了".
饮宴继续,恩基又将七个主要的"密"分解,将它们的功能和权力交给女神,她的神庙与仪式、祭司、宦官、圣妓;军事和武器;审判和法庭;音乐和艺术;石工技术;木工和金工技艺;皮革和纺织工艺;书写和数学.
拿到了所有这些高级文明所需的数据编码,伊南娜立刻溜之大吉,驾着她的天堂之船回到了以力.
几个小时之后,酒醒之后的恩基发现伊南娜和"密"都消失不见了.
而管家颇为尴尬地提醒他说,是他亲自将"密"送给了伊南娜.
超级不爽的恩基命令管家立刻驾驶自己的飞船——"伟大的天堂之室",前去追赶伊南娜,将"密"追回.
在首个停靠点,管家追上了伊南娜,并向伊南娜解释了恩基的命令;但是伊南娜问道:"为何恩基出尔反尔"并拒绝交还"密".
管家回去向恩基报告了这一状况,恩基于是又命令管家去抢伊南娜的天堂之船,把船带到埃里都,再释放伊南娜,并留下"密".
但是,在埃里都,伊南娜下令她的飞行员"将天堂之船和密统统救走,并带给伊南娜".
因此,当伊南娜继续与恩基的管家争执不休时,她的飞行员已经驾着她的飞船带着无价之宝的"密"溜走了.
一首赞颂伊南娜的双声部合唱诗歌,表达了以力百姓对伊南娜的崇拜感激之情:密之女王,明亮辉煌天地宠爱,散发金光.
阿努圣役,无限敬仰,高级祭司,高贵称号.
得到七密,手中紧握,七种密法,护持收藏…就是在那时,伊南娜进入了十二伟神之列,金星(MULDILBAT,姆尔-蒂尔巴特)被被指定为她的象征天体(取代了宁胡尔萨格),而处女星座(艾布-辛,AB.
SIN)被指定为她在黄道十二宫的居所;后来文献中的描述与古苏美尔时代的文本中的(图片.
79)几乎一样.
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和满足,伊南娜向所有存在(神界与人类)宣布:"我是女王!
"图片.
79赞美诗中也认定了她在众神中的新位置,以及象征她的天体:来自天堂的女神,来自天堂的女神,嗨尔!
我们高呼…高贵伟大又稳重,夜里她光辉地从天而降.
神圣的火把照耀着天空;她昭如日月般立在天上…在天上,她守卫阿努强壮的"野牛",在地上,她是不朽的土地女神.
在艾布祖和埃里都,父亲恩基将"密"送给了她,还将无上王权交到她手中.
阿努令她得到了伟大的宝座,恩利尔令她掌握了土地命运…歌颂完她在众神中的高位,苏美尔圣歌继续赞颂人们("黑头人")对她的崇敬之情:所有的土地上,黑头人聚在一起,苏美尔仓库里,装满丰收的食粮…他们去朝拜她…还请她裁断纷争.
她为他们主持公道,她替他们除暴安良,英勇善良的女神拥有阿努的恩宠,她不仅美貌而且刚毅高贵又真诚.
她的确是来自天堂…以力的人们全心全意感激着伊南娜.
在她的统治之下,以力成为了苏美尔文明中一个富足的中心城市.
以力的人们赞美她的智慧和勇气,却很少提及她的美貌和女性魅力.
确实,那时风俗使伊南娜囿于她"神圣的婚姻",因此虽然在生殖仪式上,君王兼最高祭司是她的配偶,但是仅仅一个晚上而已.
有一份文本,记述一个名叫伊丁达甘(Iddin-Dagan)的国王的故事,描述了伊南娜的神庙生活——其中包括音乐和男妓演艺者.
男妓为她梳理秀发…在她颈上戴上彩环…他们右侧穿戴女装,在纯洁的伊南娜面前走过…他们左侧穿戴男装,在纯洁的伊南娜面前走过…他们为她表演跳绳和杂耍…少年舞动着铁环为她歌唱…女祭司舒迦(Shugia)在她面前走过…她们为女神准备好一张床,用芳香的雪松油熏香清洁,她们为伊南娜和君王铺床…君王昂然靠近女神的身体,他昂然靠近她纯洁的身体,他爱抚女神那纯洁的身体,她在床上伸展纯洁的身体,她在床上与他缠绵地做爱,她对伊丁达甘说道:"真的,你是我的宝贝.
"伊南娜的这种嗜好可能始于乌鲁克的继任统治者恩美卡的献身,那位半神明白"神圣的鲁迦尔班达(Lugalbanda),一个名正言顺的继任者"是一个(与神交合生下的)子嗣.
对于鲁迦尔班达——恩美卡的后代来说亦然.
一些叙事诗中记载,伊南娜希望鲁迦尔班达住在她位于阿拉塔的住所,但是他太过贪玩而不肯安定下来.
一本名叫"鲁迦尔班达与胡鲁姆之山"(LugalbandaandMountHurum)的叙事诗中描述了他前往"地球惊险之地"寻找神圣黑鸟的冒险之旅.
他到达了禁地之山——"众山之王阿努纳奇在那儿的地下挖掘了许多蚁穴般复杂交错的隧道".
希望可以驾驶"天堂之鸟",鲁迦尔班达向天堂之鸟的看守者发出恳求,他的话语令人类对于飞翔渴望代代相传:让我像乌图与伊南娜一样飞翔吧如伊师库的七风暴,让我在光焰中升空,让我在轰鸣中远航!
去往目力所及的任何地方,踏上我所渴望的任何地方,到达心中向往的任何地方…当他到达胡鲁姆之山时("恩利尔在前面设置了一道大门将它封闭"),鲁迦尔班达受到了守卫的质询:"若你是一位神,我一定礼让你入内;如果你是个凡人,我就掌控你的命运.
"面对此言:鲁迦尔班达,被恩宠的后代,他振臂一挥,义正言辞地说:"我如同神圣的沙拉(Shara),是伊南娜的爱子.
"然而圣地的守卫用一道神谕阻拦他:他确实可以到达远地,令自己和以力扬名,但是他必须徒步进行.
另一篇长篇叙事诗,学者原先给它起名"鲁迦尔班达与恩美卡",后来简称"鲁迦尔班达之歌",其中肯定了鲁迦尔班达的半神血统,但并没指明他的父亲是谁,从当时和之后的情况来看,我们推测他的父亲应该就是恩美卡;而且恩美卡也在君王表中排在首位,不论有没有象征性的婚姻作伪装,伊南娜确实曾经与他同床共枕.
这个伊南娜的"邀请"在着名的"吉尔迦美什史诗"中也被描述过.
以力的第五位统治者吉尔迦美什想要逃避凡人必死的命运,因为作为女神宁苏(Ninsun)与高级祭司库尔拉布(Kullab)的儿子,"他拥有2/3的神的血统.
"在寻觅永生的道路上(在《通往天堂的阶梯》中有详细描述),他先去到位于雪松之山的"着陆地"——黎巴嫩山脉中古老的着陆平台(鲁迦尔班达显然也去过那里).
与守护禁地周围的机械怪物进行战斗中,幸亏乌图相助,吉尔迦美什和他的同伴才免于全军覆没.
精疲力竭的战斗之后,吉尔迦美什脱下汗湿的衣服,休息和清洗.
就在那时在空中观战的伊南娜/伊师塔对吉尔迦美什产生了爱意:他洗净弄脏的头发,擦亮自己的武器,将整理完毕的发辫,垂落在他的背脊.
他除去尘土的旧服,换上干净的新衣.
将流苏的斗篷裹起,腰间腰带也紧系.
最后他戴上了冠冕,美少年整装完毕.
伊师塔望着那少年,心生爱慕的情谊,她说道,吉尔迦美什,跟我来,做我的爱人!
你的果实给我做赠礼,让我们做一对好夫妻.
她为了强调自己的邀请,还向吉尔迦美什承诺道,只要接受邀请,就给他荣耀(但不是不朽)的一生.
然而吉尔迦美什列举了一长串她亲近过的情人的不幸下场对她进行了反驳,她"令杜姆兹,你年青时的爱侣,年年为你悲叹";想必现在仍在伤悲,他说,她将到手的情人抛弃"如同丢弃挤脚的鞋子…如同拆掉挡不住寒风的门一般…你对于哪个爱人不曾变心"他说,"如果你无法爱我,你就无法像对待他们那样对待我.
"(受到冒犯的伊南娜于是求得阿努的许可,用天堂神牛对付吉尔迦美什;最后关头吉尔迦美什还是在以力的门口得救了.
)以力的黄金时代并没有持续多久.
吉尔迦美什之后又经过了七位君王.
接着,"乌鲁克被武力摧毁,王权转移到了乌尔.
"对苏美尔君王表研究最为深入的学者托契德雅各布森(ThorkildJacobsen)认为,王权从以力转移到乌尔发生在大约公元前2850年,其他学者认为是在较晚的公元前2650年(学者们对这两个世纪的差异一直争论到近代,还是毫无结果).
随着王权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之间摇摆不定,统治者的统治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王权从乌尔转移到阿万(Awan),然后回到基什;接着转到一个名叫哈玛兹(Hamazi)的城市,然后回到以力和乌尔;又转到阿达布(Adab)和马里(Mari),又回到基什;最后再次回到以力.
在不到220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三个基什的王朝、三个以力的王朝、两个乌尔的王朝、还有五个分别位于五个其它城市的王朝.
这个阶段无疑是个混乱的时代;也是各城市间摩擦不断的一段时期,摩擦基本由水源和灌溉河道的争夺产生,这种情况的导致一方面是由于干旱,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增加.
每次城市的衰落都被描述为"被武力摧毁".
这说明,人类开始了自己的战争!
用武力手段解决争端的变得越来越平常.
这段时期的铭文描述了苦难深重的百姓们,竞相献祭朝拜,以盼得到众神的欢心和眷顾;交战的城邦经常将他们的庇护神卷入彼此之间的琐事纷争.
一份文献记载,尼奴塔就被要求裁定一条水渠是否侵入了另一座城邦的边界,恩利尔也被迫不得不下令交战的各方停战.
这种持续不断的倾轧和动乱很快便令众神忍无可忍了.
以前,大洪水将来之际,恩利尔对人类深恶痛绝,以至于策划利用大洪水将人类灭绝.
后来,巴别塔事件,他又令人类分散,并混乱了语言.
现在,他又一次对人类产生了厌恶.
下面提到的事件,其历史背景是众神重建基什的最后尝试,他们希望让王权回到这个最初的都城.
他们第四次令王权回到了基什,开始了新的王朝,它的统治者的名字显示了他对辛、伊师塔和沙玛什的忠诚.
然而两位统治者的名字却指出他们是尼奴塔及其配偶的追随者,因为在辛之住地与尼奴塔住地之间战火被重新点燃.
结果是,最后一个名不经传者了登上王位——"南尼亚,一个珠宝匠";他的统治期只有短短的七年.
动荡的情况,令伊南娜有机会使以力重获王权.
被选择承担这项任务的人,是一个鲁迦尔-萨格斯(Lugal-zagesi),他得到众神眷顾延长了20年生命;但对基什的攻击令那儿满目荒凉,这使得恩利尔怒火中烧;越来越感到人类的王权背后暗流涌动.
在这些事件的处理中必须有某个中立者,他必须有足够的威望,并再次承担起君王的角色,并在神与人之间担任桥梁的工作,处理日常杂务.
那个人就是伊南娜在一次飞行中找到的.
大约公元前2400年,她与他的相遇,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是以前是一个为基什君王捧杯的人.
当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中心城邦的统治权后,他很快将自己的统治扩大到了整个苏美尔,还有附近的国度,甚至远方的疆域.
这首位立国者在史诗中的名字为舍鲁-金(Sharru-Kin.
意为"正义的统治者"),现代教科书称他为萨尔贡一世或伟大的萨尔贡(图片.
80).
他在离巴比伦不远处建立了自己的全新都城,命名为"阿加德"(Agade,意为"统一");就是我们熟知的"阿卡德"——这个名字源自"阿卡德语"(Akkadian)这个词,阿卡德语是第一种闪米特语.
一份被称为"萨尔贡传奇"的文献,用萨尔贡自己的语言记载了他的奇特身世:图片.
80我是强大的萨尔贡,阿加德的伟大君主.
母亲是位高级祭司,父亲是谁我却不知…高级祭司我的母亲,怀孕悄悄生下了我.
把我放进蔺草篮子,并用沥青封住盖子.
将我放入河水之中,河水没有将我淹没.
河流中我顺流漂下,我被河水带给阿卡.
灌溉者阿卡拾起我,在他灌溉土地之时.
把我当作儿子养育,让我成为他的园丁.
这个摩西式的传说(写作时代比摩西早一千多年)接着回答了一个明显的问题:一个人没有父亲的普通园丁怎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君王于是萨尔贡接着回答如下:当我还是一个园丁,伊师塔给我她的爱情.
四五年间修习王权,黑头人由我统治管理.
这几句简短的说明在另一份文本中有详细描述.
工人萨尔贡与可爱女神伊师塔的突然相遇并不是单纯的意外:女王陛下那一日飞越天地,伊南娜飞过了天空与大地,飞过埃兰还飞过了舒巴尔,飞过…她的仆人疲累都困倦欲睡.
我在花园旁边看见她身影;我亲吻她并与她缠绵交合.
那时伊南娜——我们必须假定她是在清醒状态——发现萨尔贡正合她的心意,是既可以满足她床第之欢又可以实现她政治野心的一个人类.
一份名为"萨尔贡编年史"的文献中说,"舍鲁-金,阿加德之王,在伊师塔时代崛起.
他既没有对手也没有敌人.
他施展可怕的雄心,统一了所有王国.
他向东越过海洋;他征服了西面的全部国土.
"其中神秘的"伊师塔时代"令学者们十分困惑:但它肯定就是字面意思:那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伊南娜/伊师塔可以挑选一个人坐上王位,来为她建立一个帝国:"他击败了乌鲁克,击垮了它的城墙…他征服了整个从拉格什(Lagash)到大海的广大疆域.
"还包括旧苏美尔边界之外的土地:"马里和埃兰都向萨尔贡俯首称臣.
"萨尔贡的伟大与伊南娜的高贵,被共同表现在阿加德的新都城的建筑中,还有城中献给伊南娜的乌尔玛什(UL.
MASH,意为"灿烂奢华的")神庙里.
一份苏美尔的历史文献提到,"那时,阿加德的住所装满黄金;那光芒闪耀的房屋装满白银.
黄铜、铅和天青石板被装进仓库;谷仓中都粮食漫溢.
老头都拥有智慧,老太都拥有辩才;壮年男子拥有武器,孩子们幸福快乐…城市中到处充满音乐.
"在那美丽幸福的城市中,"神圣的伊南娜在阿加德建立了一座神庙作为自己的高贵住地;她还在乌尔玛什放置了一个宝座.
"在她所有苏美尔大城的神庙中,那儿(乌尔玛什)是她最顶级的一座.
她声明说,"在以力,伊安纳是属于我的,"伊南娜列出她在尼普儿、乌尔、吉尔苏(Girsu)、阿达布、基什、德尔(Der)、阿克莎克(Akshak)和乌玛(Umma)的神庙,最后是阿加德的乌尔玛什.
"哪位神可以与我相比"她问道.
虽然有伊南娜的帮助,但是萨尔贡要成为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君王,还必须得到阿努和恩利尔的同意和赐福.
一份双语(苏美尔语-阿卡德语)文献的原始记录中记载,一个萨尔贡的雕像被放在尼普儿神庙中恩利尔的面前,宣称萨尔贡不仅是伊师塔的"命令管理者",也是"阿努信任的圣祭司",还是"恩利尔的伟大代理".
萨尔贡写道,是恩利尔"授予他高贵的王权.
"萨尔贡在记载中描述,在他的征服行动中,伊南娜主动现身战场,但是恩利尔则控制全局,着眼于胜利的目的和疆域的扩张:"恩利尔令所有人向大地之王萨尔贡俯首;恩利尔把从高海区域到到低海区域的疆域都授予了他.
"后面还总是附有萨尔贡签名,恳求阿努、恩利尔、伊南娜和乌图/沙玛什作他的"见证".
如果仔细察看这个从高海区域(地中海)扩越到低海区域(波斯湾)庞大的帝国,就会清楚发现萨尔贡的征服首先只限于辛及其子女(伊南娜与乌图)的领地,甚至到帝国的极盛时,领土疆域也在恩利尔一方的领地范围之内.
萨尔贡扩张到尼奴塔的城市拉格什,征服了拉伽什以南的土地,但是拉格什却未包含在内;他同样也没有占领尼奴塔所统治的苏美尔东北部的土地.
在旧苏美尔边界之外,他进入了东南方的埃兰之地——那儿很早之前就属于伊南娜的势力范围.
但是当萨尔贡向西进入属于阿达德的幼发拉底河中游和地中海岸地区时,"萨尔贡在神面前拜倒祈求…接着,他将上部领地马里、亚穆利(Yarmuli)和埃卜拉(Ebla),远至雪松森林和银山之地交给了他.
"萨尔贡的铭文清楚地说明,他既没有被授予提尔姆(众神自己的第四区),也没有得到麦甘(埃及)以及恩基后代的领地——第二区的美路哈(Meluhha,埃塞俄比亚);他只记载了与这些地方的和平贸易.
在苏美尔本地他也被挡在尼奴塔的控制范围和马杜克的城市之外.
但那时,"他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他从巴比伦的地基上取走了一些泥土,在阿加德旁边在这些泥土之上建造了另一座巴比伦.
要明白这个行为的严重性,我们必须回想一下"巴比伦"这个名称的意义,它的意思是"众神的大门".
这是傲慢的马杜克为巴比伦确定的名号和职责.
它神圣的泥土就是它的象征符号.
现在,被伊南娜的野心驱使的萨尔贡取走了神圣的泥土,并将之作为基础修建了一个新的巴比伦,胆大包天地想让阿加德僭取神圣的名号和职责.
这明显是对马杜克的挑战——简直是有史以来闻所未闻,他宣告:因萨尔贡犯下的亵渎之罪,令伟大的马杜克满心怒火,他使他的人民陷入了饥荒.
还由东至西打击他的民望,并降下惩罚令他不停奔忙.
被各处的叛乱折磨得精疲力竭的萨尔贡,"不停奔忙";失去民心又劳累不堪,他在统治了54年之后死去了.
第十一章完.
字号:大中小第十二章灾难前兆有许多文献记载了"伊师塔时代"末期的情况.
综合看来,它们讲述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和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件:一位女神对地球上至尊权力的篡夺;恩利尔位于尼普儿的"圣中之圣"受到的亵渎;一支人类军队对第四区的渗透;一次埃及的入侵;非洲众神在亚洲领地的出现;始料未及的行为和事件;众神的骚乱中,人类统治者的角色以及对人类所遭受的无情杀戮.
面对自己昔日的对头,伊南娜宁可付出所有代价也不愿认输.
继承萨尔贡王位的是他的一个儿子,然后是另一个儿子,为她战斗的还有东部山脉的君王们,她如同被激怒的母狮一般为自己面临崩解的帝国而战,"火焰如雨降下…攻击猛如暴风".
"你知道反叛将把你摧毁,"萨尔贡的一个女儿在一首悲伤的诗中吟道,"你知道将被他们的人屠杀"…他们将"攻打都城,并说这城不属于你",令"这里的河水被血染红".
众神认为停止屠杀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再次流放马杜克,那时,伊南娜已经到处奔波平叛了两年多.
在萨尔贡试图取走一些神圣泥土之时(这个行为的象征意义基于一些传奇事件),马杜克返回了巴比伦,他在城市中设置了堡垒,并巧妙地增强了它的地下水系统,令巴比伦固若金汤.
由于不能抑或不愿武力强迫马杜克离开,阿努纳奇找来马杜克的弟弟尼尔加,请他去劝说马杜克——"恐吓马杜克交出"巴比伦.
我们是从一份被学者命名为"厄尔拉史诗"(TheErraEpos)的文献中知道这些事件的,因为尼尔加被古史家称为厄尔拉(ER.
RA)——一个多少带点蔑视的称呼,意思是"拉的仆人".
这份文献还不如叫作"欲加之罪的故事",因为它将一系列悲剧结局的事件都怪罪在尼尔加头上;但是不管怎样,其中还是包含了很多宝贵的信息,可以令我们了解灾难发生的缘由.
接受了任务的尼尔加/厄尔拉前往美索不达米亚与马杜克面谈.
抵达美索不达米亚之后,他先在"众神之王阿努之城"以力停留,这里当然也是伊南娜/伊师塔的领地.
到了巴比伦,"他进入了天地神庙埃萨吉尔(Esagil),站在马杜克面前.
"古代的画家画下了两兄弟见面的场景(图片.
81);图中,两位神都手握武器,但是戴头盔的马杜克站在一个平台上,向他的弟弟展现出欢迎的姿态.
半是赞美半是谴责地,厄尔拉阐述了马杜克为巴比伦做出的功绩,特别是水利工程,令马杜克的名望"如天空的明星一般闪耀",但却掠夺了其它城市的水源.
此外,在巴比伦妄自尊大,"点亮了它的圣地".
这惹火了其他众神;"阿努的住地都变得黯淡了.
"他总结说,马杜克不该继续与其他阿努纳奇对着干,更不应违背阿努的旨意.
但是马杜克以大洪水后地球上的变化为例,解释说他只能自力更生:大洪水发生之后,天地已误入歧途.
大地上众神城市,都变得面目全非;脱离了自己位置…每当我看见它们,那邪恶令我作呕,不恢复原来位置.
人类在日渐减少…我必重建我住地,洪水曾将它抹去,我必恢复它名字.
在洪后的混乱中,令马杜克心烦的是某些"神圣工具"的滥用(对此厄尔拉也有责任),例如"命令的发布、神的天启、王权的指派、象征无上地位的神权的授予…指引这些的神圣宝石光耀何处"马杜克问道.
如果逼他离开,马杜克说,"我一旦退位,洪水并将破墙而泻,冲毁工事…水不再待在水坝里…白昼将被黑暗取代…混乱必生…干旱之风将怒号…疾病将遍布大地.
"经过一番谈判,厄尔拉同意,如果马杜克能亲自去非洲恢复神的管理,他就将"天堂与地上的工具"还给马杜克;对于巴比伦的"工事",他让马杜克不必担心:他(厄尔拉)进入马杜克的房子,只是为"将阿努和恩利尔的公牛安排在门口守卫"——后来确实在那处神庙遗址发现了有翼公牛的雕像——而并不会破坏他的水利工事.
马杜克听了厄尔拉承诺的话语;心中渐渐平和欢喜.
于是他从座位站起,南下前往阿努纳奇所在的矿地.
被说服的马杜克同意离开巴比伦.
但是他一离开,尼尔加就食言了.
好奇的尼尔加/厄尔拉忍不住进入了危险神秘的地下室吉古努(Gigunu)——马杜克曾经再三强调不得入内;厄尔拉导致它的"光芒"(能量辐射源)被关闭了.
因此,正如马杜克警告的,瞬间"白昼被黑暗取代","洪水失控",不久"土地荒废,生灵涂炭.
"整个美索不达米亚都受到了波及,因此各自城中的埃亚/恩基、辛和沙玛什都接到了警报;"他们满怀(对厄尔拉的)愤怒.
"人们向阿努和伊师塔献祭却毫无用处:"水源渐渐枯竭.
"厄尔拉的父亲埃亚,责骂他说:"现在马杜克王子走了,你干了些什么"他下令(本已准备就绪的)厄尔拉的塑像不得进入埃萨吉尔.
"滚!
"他向厄尔拉下令.
"滚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原句是,"滚到没有神愿意驻足的地方去")!
""厄尔拉沉默不语",但没过多久,他便开始大放厥词.
愤怒的他击毁了马杜克的住所,并在大门处放起火来.
他离开之前放肆无比地"作了一个标记",叫自己的随从们不得出头(多管闲事):"我的武士们,你们不要回去.
"因此,当厄尔拉带着随从回到库热(Kutha),在闪之地——离巴比伦不远处的殖民地,有可能是一处常设的要塞——为自己建了一座不朽的存在(神庙);那里就是圣经时代撒马利亚的"崇拜尼尔加的库热"(KutheanswhoworshipNergal);埃兰也有对尼尔加的公开崇拜,那儿出土了一件罕见的青铜铸品(图片.
82),上面刻画着具有明显非洲人种特征的朝拜者在一座神庙的院子里进行膜拜仪式.
图片.
82马杜克的离开结束了伊师塔与他之间的冲突;而马杜克与尼尔加以及后来的亚洲囚犯之间的嫌隙,却意外地令尼尔加与伊师塔建立了同盟.
命运打造的一系列预期之外的悲剧事件,使阿努纳奇和人类更加临近终结灾难…随着权势的恢复,伊师塔重新建立了阿加德的王权,并将君王之位交给萨尔贡的一个孙子,纳拉姆-辛(意为"神辛所眷顾者").
她最终认定他是萨尔贡的真正继承者,她鼓励他成为一位伟大崇高的君王.
在短暂的和平兴盛之后,她驱使纳拉姆辛开始扩张昔日的疆域.
很快伊南娜就开始侵占其他众神的领地;但他们无力或者不愿与她为敌:"伟大的阿努纳奇众神如同受惊的蝙蝠从你的面前逃开,"一首伊南娜的诗篇中说:"他们不敢面对你威严的面庞…不敢安抚你愤怒的心灵.
"在刻划伊南娜兼并领地的石雕中,她被塑造成了一个残忍的征服者形象(图片.
83).
图片.
83在战役的开始阶段,伊南娜还被称作"恩利尔的恩宠"和"阿努旨意的代表".
但是之后,她的军事目的发生了本质改变,从原来的平定叛乱转变为对至尊权力的攫取.
有两套文献分别记载了那个时期女神及其代言人——君王纳拉姆辛的事迹.
它们都指明伊南娜心中首个浮现出来的目标是雪松山脉的着陆地.
作为一个飞行女神,伊南娜对那里十分熟悉;她"烧毁了巨大的大门",经过短暂的围攻,击败了在那里守卫的军队:"他们自愿解散了.
"记载纳拉姆辛的故事的文献中描述,接着伊南娜转向南方,将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一个个地征服.
耶路撒冷——任务控制中心——的征服并没有被特别提到,但是伊南娜也一定到达了那儿,因为根据记载,她继续前往攻打杰里科.
横跨约旦河的战略重地、阿努纳奇的要塞泰尔迦索(杰里科)——一座献给辛的城市——也发生了叛乱:"它说,'这不是你父亲的城市':它当初承诺过的誓言,如今却违背.
"旧约中充满了不要"被异教的神所迷惑"的忠告:苏美尔文本也传递了同样的警告:杰里科的人们,他们向伊南娜的父亲——辛立下过崇拜的誓言,却转而去崇拜其他的神.
这个"枣椰之城"向武装的伊南娜投降的情景被刻画在一个圆柱印章上(图片.
84).
图片.
84伊南娜征服了迦南南部之后,来到了第四区的大门前,这是航天站所在地.
在伊南娜的怂恿下,这个萨尔贡没敢踏入的禁区,纳拉姆辛进入了…一份美索不达米亚的王室纪年史证实,纳拉姆辛不仅进入了(西奈)半岛,他还继续侵入了麦甘之地(埃及):纳拉姆辛,萨尔贡的后代,带领军队进攻阿毗沙尔(Apishal)的城镇,打破了它的城墙,占领了它.
他亲自捉住了阿毗沙尔的王里什-阿达德(Rish-Adad)及其大臣.
然后他率军前去攻打麦甘之地,并亲自捉住了麦甘的王曼努-丹努(Mannu-Dannu).
上面提到的这份巴比伦王室纪年史的准确性已经过独立验证,它记载的许多都得到了确认.
因此这部分的记载同样不必怀疑,尽管这件事听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一位人类君王居然带领着军队进入了众神自己的第四区——西奈半岛.
从远古时代起,亚洲与非洲之间的贸易路线就沿着西奈半岛的地中海岸蜿蜒曲折——后来埃及人建起一些灌溉站(Wateringstation)改良了这条通道,接着又成为罗马人重要的"维亚马利斯"(ViaMaris,意为"海之路").
古代的旅行者都小心翼翼地与航天站所在的中央平原保持着距离.
但是纳拉姆辛是否领着军队沿海岸而行呢,这还是个疑问.
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兰发现了古埃及式样的雪花石膏花瓶,上面用阿卡德语记录了拥有者的身份:"纳拉姆辛,第四区之王;麦甘之地的瑰冠之瓶".
纳拉姆辛开始自称为"第四区之王",这不仅证明他征服了埃及,还暗示他的势力已经包含了西奈半岛.
看来伊南娜也不仅仅是"路过"而已.
(在纳拉姆辛时代,埃及文献中确实记载了一次外族的入侵.
他们描述那是一段混乱动荡的时代.
记载在莎草纸上的"伊浦耳的忠告"(TheAdmonitionsofIpuwer)中写道,"异族进入了埃及…贵族们都在悲叹.
"在那个时期信仰与权力中心从北部的孟菲斯-赫利奥波利斯转移到了南部的底比斯.
学者们把那一时期称作混乱的"第一过渡期";它发生在第六法老王朝之后.
)伊南娜如此明目张胆地闯进西奈半岛并且入侵埃及,难道众神都视而不见吗纳拉姆辛的铭文中似乎给出了一个令学者们异常困惑的答案:这个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所崇拜的神是非洲的尼尔加.
虽然看来这很不合理,然而事实上名为"纳拉姆辛的库热传说"(TheKutheanLegendofNaram-Sin,有时也被称做"库热之王",TheKingofKutha)的长篇文献中,证实纳拉姆辛去往尼尔加的信仰中心——位于非洲的库热城,并在那儿树了一座嵌着象牙板的纪念碑,上面铭刻了这次不寻常的来访经历,其中明确说明,这次来访完全是为了表达他对尼尔加的效忠和崇敬之情.
对于尼尔加在非洲无远弗届的权势,纳拉姆辛给予了高度的认可,这种认可在纳拉姆辛与埃兰的地方领主之间所签订的一份协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尼尔加被赫然列在协议的见证众神中.
另外,在描写纳拉姆辛黎巴嫩的雪松之山的军事行动的一份文献中,记载了君王赞颂尼尔加(而不是伊诗塔或阿达德)令他取得成功:尽管从人类的统治时代开始,安嫩(Annan)和埃卜拉(Ebla)就从未被占领过,而现在尼尔加(Nergal)却为非凡的王——纳拉姆-辛开启了入口.
他把安嫩和埃卜拉交给他,还送给他从阿曼努尔(Amanus)与雪松之山,以及高海区域的土地.
尼尔加令人费解地在亚洲扩展势力范围,而伊南娜的代言人纳拉姆辛则大胆狂妄地入侵埃及——这些行为都严重践踏了金字塔之战后所订立的第四区法则,它们只可能有一个原因:当马杜克将注意力转到巴比伦时,尼尔加夺取了埃及的统治权.
接着,他前去说服马杜克放弃抵抗,和平地离开美索不达米亚,于是兄弟之间反目成仇.
这使得尼尔加与伊南娜结成了同盟;但是由于他俩的彼此维护,他们很快发现自己遭到了其他众神的敌视.
众神在尼普儿集会,讨论伊南娜搅出的乱局;连恩基都认为她做得太过火.
于是恩利尔下令将她逮捕并进行审判.
我们是在一份被学者命名为"阿加德的诅咒"的纪年史中读到这些事件的.
由于伊南娜被认定行为失控,所以对她发布了"伊库尔(尼普儿的圣地)的命令".
但是伊南娜并不甘心被擒或受审:她放弃了自己的神庙,并逃离了阿加德:"伊库尔的命令"降临到阿加德,在死一般的静寂之中,阿加德在瑟瑟地颤抖.
惊恐笼罩着乌尔玛什;她离开了自己的住地.
女神放弃了她的殿堂,神圣的伊南娜放弃了她堂皇的神庙.
当众神派遣的捕快到达阿加德时,他们只见到空荡荡的神庙;他们只好除去神庙上代表神圣权力的属性:不是第五日,也不是第十日,权力的冠带,王权的冠冕,高贵的宝座,都被尼奴塔带回自己的神庙;乌图去掉了城市的"辩才";恩基抹去它拥有的"智慧".
它顶天立地的赫赫威势,也被阿努收入天堂之中.
"阿加德的王权陨落,它的未来黯淡凄凉.
"后来"纳拉姆辛看见了一个景象,"来自他的女神伊南娜的信息.
"他将它藏在心里,没有对任何人说出…七年之后,纳拉姆辛仍在等待.
"伊南娜在她从阿加德逃亡的七年中有没有寻找尼尔加呢文本中没有说明,但我们相信这是伊南娜逃脱恩利尔惩罚的唯一出路.
后来发生的事件表明伊南娜——攫取权势的野心比以前更变本加厉——得到了至少另一位主神的支持;这只可能是尼尔加.
因此最可能的猜测是伊南娜躲在尼尔加的非洲领地.
他们俩是否曾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并重新携手共进、开创领地呢由于地球上旧的神圣秩序已经被伊南娜打破,所以必须重新建立一个新秩序.
有一份名为"密之女王"(QueenofAlltheMEs)的文献中记载,伊南娜的确想要挑战阿努和恩利尔的权威,废除他们的法则,结束他们的统治,令自己登上权力的顶峰,成为一位"伟大的女王中的女王".
她宣布自己"比她的母亲更加伟大…甚至比阿努还要伟大.
"说完这些之后,她便冲进以力的埃安那(E-Anna,"阿努之屋"),企图夷平这个阿努权威的象征:天堂的王权被一位女神夺取…她颠覆了神圣的阿努的法则,她对阿努毫不畏惧.
她从阿努手中夺取了埃安那——那坚固不朽的神庙——竟然被她完全毁去;那里居住的百姓也受到攻击,伊南娜将他们全部关进监狱.
在伊南娜对阿努的统治进行颠覆的同时,一场针对恩利尔的统治和权威的攻击也正在进行.
伊南娜派纳拉姆辛去执行对恩利尔的进攻;由于他对位于尼普儿的伊库尔的攻击导致了阿加德的毁灭,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文献"阿加德的诅咒"中.
由此我们得知,在七年的等待之后,纳拉姆辛又接到了神谕,于是"改变了他的行动路线.
"当他接到了新的命令:他藐视恩利尔的命令,将恩利尔的信徒击溃,他调动起自己的军队,如同一位高傲的英雄,前去攻打伊库尔之地.
当他进入了那似乎不设防的城市,"他像一个暴徒大肆劫掠.
"接着他到达了位于圣地的伊库尔,"在房屋的墙上竖了一个巨大的梯子.
"冲了进去,他进入了那"圣中之圣"之地:"人们现在看见了它的神坛,一个黑暗的房间:阿卡德人看见了众神神圣的舰船";纳拉姆辛"将它们投入火焰.
"他"将恩利尔之屋码头的船拖走,还掠走了城中的财物.
"这场骇人听闻的亵渎行动终于结束了.
恩利尔——他在何处并没有说明,但很明显不在尼普儿——"抬起他的眼睛"看见了尼普儿受到的破坏和伊库尔遭到的亵渎.
"由于他心爱的伊库尔遭到的攻击",他下令古提姆(Gutium)部落——一支住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山地的游牧民族——前去攻打阿卡德并将它毁灭.
他们的"大批人马"攻入了阿卡德和它的城市,"如密集的蝗虫般…所过之处,皆成废墟.
""屋顶的人死在屋顶,屋里的人无须掩埋…头都被压扁,嘴都被撕碎…叛逆者的鲜血漫过忠诚者的鲜血.
"其他众神一次次地劝说恩利尔:"阿加德理应受到最恶毒的诅咒.
"他们说,但是让其它城市和牧场免予惩罚吧!
当恩利尔终于同意时,八位伟神一起对"胆敢袭击伊库尔的"阿加德施加了一个诅咒,"看哪,"古代的编史家叹道,"最后果然应验…阿加德被毁灭了!
"众神判令将阿加德从地球上彻底抹去;因此与其它被毁灭的城市不同,它不许重建和居住,于是阿加德被永远地荒弃了.
而关于伊南娜,她的父母终于"平息了她心中的愤怒".
具体情形文本中没有说明.
但是文献中记载,他的父亲南纳将她接回了苏美尔,而"她的母亲宁迦尔站在神庙的台阶上迎候她的归来,并向她发出恳求.
"众神和民众都向她呼喊道:"哦,伟大的女王,够了,不要再改革了!
",于是,"出众的女神,在她的集会上,接受了恳求.
"伊诗塔时代到此便结束了.
所有的文本证据表明,纳拉姆辛袭击尼普儿时,恩利尔与尼奴塔并不在美索不达米亚.
但是,从山上冲下攻打阿卡德的游牧部落却被称为"恩利尔的部落",他们很可能是被尼奴塔带入广袤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
苏美尔君王表中称入侵者来自"古提姆",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一片山地.
在"纳拉姆辛传奇"中,他们被称作"乌曼-曼达"(Umman-Manda,可能意思是"遥远/强悍的兄弟部落",HordesofFar/StrongBrothers),来自位于"众神所建城市的山地"的"恩利尔住所的营地".
文献中的诗句表明他们是跟随恩美卡参加过远征的士兵的后代,他们由于"杀死了自己的主人"而被乌图/沙玛什流放.
现在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部落,由七个兄弟酋长领导,他们听命于恩利尔,席卷美索不达米亚,"去对蹂躏尼普儿的人们发动猛攻.
"当游牧部落开始一个接一个地略过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之时,纳拉姆辛软弱的接班者还试图维持一个暂时的中央政权.
在苏美尔君王表中用下面的语句描述了当时的混乱局势:"哪个是王哪个不是王伊尔吉吉(Irgigi)是王吗那努姆(Nanum)是王吗伊米是王吗厄鲁鲁(Elulu)是王吗"最后,古提人(Gutians)夺得了整个苏美尔和阿卡德的统治权;"古提姆部落夺取了王权.
"在91年的零40天的时间里,古提人把持着动荡的美索不达米亚.
他们没有命名新的都城,似乎将拉格什——唯一逃脱入侵者魔爪的苏美尔城市——作为总部.
住在拉格什的尼奴塔开始进行农业的缓慢恢复,首先是修复厄尔拉/马杜克事件所导致的水利系统的崩溃.
在苏美尔历史中,这段时期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尼奴塔时代".
图片.
85尼奴塔时代的焦点城市拉格什,起初是献给尼奴塔和他的"神圣黑鸟"的一个"圣地"(吉尔苏,Girsu).
但是由于人类的混乱纷争和众神的野心膨胀,尼奴塔决定将拉格什变成苏美尔的一个重要中心城以及他和他配偶巴乌/归亚(Bau/Guia,图片.
85)的主要住地,按照他的想法实行法律、秩序、公平和道德.
于是尼奴塔在拉格什指定了一些负责城邦事务和防御的人类总督,来协助自己完成这些工作.
拉格什(现在那里的地名是泰罗,Tello)的历史中记载了一个统治期延续了五百年的王朝,它比萨尔贡的崛起早3个世纪.
在暴乱频发的时代环境中,拉格什作为一个防御完备的稳固岛屿,同样也是苏美尔文明的伟大中心城之一.
虽然苏美尔的宗教节日都源于尼普儿,但拉格什却开创了农历节日的传统,例如"新果节"(FestivalofFirstFruits).
它的书记员和学者们完善了苏美尔的语言;而被尼奴塔命名为"正义总督"的城邦管理者,都要宣誓遵从正义和道德的准则.
拉格什的悠长王朝首批统治者中,有一位名叫乌尔-南舍(Ur-Nanshe,大约公元前2600年)的总督十分突出.
在拉格什遗址发现了超过50份关于他的铭文;其中记载了建造吉尔苏所需的建筑材料的运送,其中包括从提尔姆运来的装修神庙的特殊木材.
其中还描述了庞大的水利工程,运河的开凿和堤坝的修筑.
在乌尔-南舍的其中一块书板中,描述了他带领一支建设队伍,亲自不辞劳苦地参与这些体力劳作(图片.
86).
在他之后的四十位总督也都留下了在农业、建造、立法以及道德感化方面的政绩记载——任何政府都会引以自豪的物质和精神成就.
图片.
86但拉格什能在萨尔贡和纳拉姆辛的混乱时代幸免于难,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尼奴塔的"信仰中心",更(主要)是因为它的民众的军事实力.
作为"恩基的第一勇士",尼奴塔为拉格什的军队亲自挑选的战士都武艺高强.
其中一个名叫伊安那图姆(Eannatum)的——在遗址找到了关于他的绘画和纪念石柱——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领袖.
石柱上的他驾着一辆战车——一种后来被普遍使用的陆军车辆;还刻画出他的戴着头盔的军队排列着严格的阵法(图片.
87).
图片.
87莫里斯兰伯特(MauriceLambert,《萨尔贡之前的时代》)对此评论说,"这种在盾牌保护之下手的持长矛的步兵,令拉格什的军队可以稳固地抵御最猛烈、最狡诈的攻击.
"伊安那图姆的胜利甚至给伊南娜/伊师塔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深深地爱上了他;而"由于对伊安那图姆的爱恋,她将基什的王权授予了他.
令他除了拉格什的总督之外还成为基什的君王.
"由此伊安那图姆成了苏美尔的鲁-迦尔(LU.
GAL,意为"伟大的人"),掌握军权、号令无阻.
讽刺的是,阿加德的萨尔贡之前,在拉格什引发混乱时期的并不是一个强权的军事领袖,而是一位名叫乌卢卡吉纳(Urukagina)改革者.
他全身心地投入道德复兴,并推行法律的公平正义,而反对罪与罚的观念.
拉格什在他的管理下,变得法律无力,王令难行.
他的软弱给了伊南娜可乘之机,将野心勃勃的乌玛的鲁迦尔-萨格斯(Lugal-zagesi)带到以力,以试图恢复她的广大疆域.
但是鲁迦尔-萨格斯的失败(如我们已经描述过的),导致伊南娜选择萨尔贡取代了他的位置.
拉格什的政权平稳地延续,经历了整个阿加德的繁盛时代;伟大的萨尔贡曾掠过它的边界时,却秋毫未犯.
在强大的纳拉姆辛攻城略地时,拉格什也没有遭到毁坏和占领,这主要是由于它坚固的军备与堡垒足以击退任何进攻.
我们从一份乌尔巴乌(Ur-Bau)——他是纳拉姆辛时代的拉格什总督——铭文中得知,尼奴塔指示他增强吉尔苏城墙的守备军力,并加固伊姆杜古德(Imudugud)的飞行器所在地的防护设施.
于是乌尔巴乌"压实土地,使之硬如岩石…烧硬粘土,令它硬如金属";还将伊姆杜古德平台"的旧土去除,更换了新的地基,"并用远方运来的巨大木梁和岩石进行加固.
古提人在大约公元前2160年离开美索不达米亚后,拉格什又进入了一个兴盛期,产生了许多苏美尔闻名杰出的领袖.
其中一位是以长篇铭文和众多雕像而着名的谷蒂尔(Gudea),他的统治期是在公元前22世纪.
那是一个和平兴旺的阶段;他的记载中没有谈论军队和战争,而是描述了贸易和重建.
他在扩建后的吉尔苏大城为尼奴塔建造了一座辉煌的神庙以彰显自己的功绩.
谷蒂尔的铭文记载,"吉尔苏之主"站在他的黑色神鸟旁向他示现.
神要他建一座埃宁努(E.
NINNU,意为"五十之屋"——尼奴塔的级数是五十).
还给了谷蒂尔两套神的工具:一套来自一位女神,她一只手"握着天空的福星之板",另一只手"握着一支神笔",指示谷蒂尔修建的神庙必须朝着"幸运行星"的方向.
另一套来自一位谷蒂尔不认识的男神,后来证明他是宁基什兹达(Ningishzidda).
他交给谷蒂尔一块宝石石板;"上面是神庙的设计.
"谷蒂尔的一个雕像的形态就是坐着的他,膝上是一块石板,旁边还摆放着神笔(图片.
88).
谷蒂尔说自己需要神和"解密者"的帮助才可以弄懂神庙计划.
现代研究者发现,那是一张巧妙的七合一建筑设计图,用以修建一座7层平台的金字塔状的庙塔.
设计中还包含着一个坚实的平台,可以降落尼奴塔的飞行器.
宁基什兹达参与埃宁努的建造,这很有意思,表明这并不仅仅是一次协助而已,而事实证明,吉尔苏中也包括了献给这位神的一个特殊神殿.
恩基的儿子宁基什兹达拥有神奇的医疗和其它能力,苏美尔的记载中认为他知道如何建造神庙坚固的基础;他是"掌握着设计的伟大的神".
我们猜测,宁基什兹达很有可能就是那位拥有魔力的埃及神只透特,他曾经被指派为吉萨金字塔秘密设计的保护者.
在大金字塔之战结束之后,尼奴塔还曾经与他一起从塔中取走了一些"宝石".
现在,在伊南娜引发的动荡后,马杜克成为了众神和人类的统治者,尼奴塔希望通过在拉格什修建一座阶梯金字塔以重申他"50级数的位次",这就是庞大着名的"五十之屋".
相信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尼奴塔邀请宁基什兹达/透特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帮他设计一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无法采用埃及的巨大岩石,而要使用美索不达米亚普通的粘土砖建造.
宁基什兹达在苏美尔的逗留以及他与尼奴塔的合作,不仅有为他建造的神殿为证,还体现在大量的绘画中,其中一些是被考古学家长达60年的泰罗考古中找到的.
其中一幅(图片.
89a)包含了尼奴塔的神鸟标志和宁基什兹达的蛇形标志;另一幅(图片.
89b)将尼奴塔刻画为埃及的斯芬克斯形象.
谷蒂尔以及尼奴塔-宁基什兹达合作的时期,正好与埃及的"第一过渡期"所处的时代相吻合,那时第九和第十王朝(公元前2160-2040年)的君王抛弃了对欧西里斯与荷鲁斯的信仰,将首都由孟菲斯迁到后来希腊人所谓的赫拉克利阿波利斯(Heracleopolis).
透特离开埃及很可能是由于那儿的混乱局势,这也是他后来从苏美尔消失的原因.
宁基什兹达(引自范布伦所着的《宁基什兹达》,E.
D.
vanBuren,TheGodNingizzida)"在谷蒂尔时期没什么名气",他如同一个"幽灵",只存在于后世(巴比伦和亚述时代)的记忆之中.
苏美尔的尼奴塔时代,虽然贯穿了古提人入侵和后续重建时期,但也只不过是一个插曲.
有山地部落住在苏美尔的中心,尼奴塔很快便开始放心地驾驶自己的黑色神鸟在天空漫游,巡视他位于东北部的领地,甚至去往更远的地区.
为了保持高地部落的军事实力,他通过引入骑兵提高他们的机动性,因此,将他们的触角伸展到了几百甚至几千英里之外.
他接到恩利尔的命令返回到美索不达米亚,终结了纳拉姆辛的亵渎罪行,并平定了伊南娜搅出的乱局.
当美索不达米亚重现和平兴盛,尼奴塔再次离开了苏美尔;而永不言弃的伊南娜企图利用他不在的机会重新为以力争取王权.
由于阿努和恩利尔并没有姑息她的罪行,所以这个企图只延续了几年的时间.
但是关于这件事的故事(记载在一份编号为"阿舒尔-13955"的局部损坏的神秘书板中)十分精彩;读来仿佛"王者之剑"(Excalibur,亚瑟王的神剑,传说它埋在一块岩石中,只有被选定为王的人才能将它抽出)的古代传奇;它重点描写了上述事件,包括萨尔贡对马杜克触犯.
我们知道"王权从天而降"始于基什,那时阿努和恩利尔在那儿建立了一个"天之穹顶"(PavilionofHeaven),"为了未来而用泥土奠基,"他们埋入由合金打造的"舒哈达库"(SHU.
HA.
DA.
KU,字面意思为"至尊强悍明亮的武器").
当王权转移到以力时,这个神圣的物品也被从基什移到以力;它随着王权的转移而被不断迁移,除非伟神们另有指令.
萨尔贡也按照惯例将此物搬去了阿加德.
但是引起了马杜克的反对,由于阿加德是一座全新的城市,并非是由"天堂的伟大众神"选定的王城之一.
选择阿加德的众神——伊南娜和她的支持者——是马杜克眼中的"一群穿着不洁衣服的叛乱神".
为了弥补此项缺憾,萨尔贡去到巴比伦的"神圣泥土"之处.
他想取走一些泥土"置于阿加德之前,",然后埋入那件神圣武器,以便令阿加德的地位变得合法.
文献中说,为了惩罚这一行为,马杜克挑唆起反对萨尔贡的叛乱,还对他施加"无休"(有时也被翻译作"无眠")作为刑罚,这导致了他的死亡.
在神秘文本中我们还读到,纳拉姆辛极盛之后的古提人入侵期间,那神圣的物件也没被使用,它"被放在水坝旁边",因为"他们不知道使用这件神圣物品的方法.
"就在那时,马杜克主张那件神器应该回到选定的地方,"原封未动"且"不应该交给任何一位神",直到"造成动乱的众神将局势恢复如初.
"但是当伊南娜抓住机会使以力重新获得了王权,她指定的君王乌苏-赫迦尔(Uthu-Hegal)"将舒哈达库从它所在之处掠走;神器落入了他的手中"——虽然"局势还没有恢复如初.
"乌苏-赫迦尔擅权地"向被他包围的城市使用了那件武器.
"他一这样做,立刻就死去了.
"河水带走了他沉没的尸体.
"不论是尼奴塔离开美索不达米亚,还是伊南娜令以力重获王权的失败企图都提醒了恩利尔,苏美尔的最高神权不可空缺;而担任这个任务最适合的选择就是南纳/辛.
整个动荡时期,他都被其他更加激进的竞争者掩盖住了光芒,包括他的亲女儿伊南娜.
现在他终于被授予了作为恩利尔(在地球上)的长子应有的位置.
接下来的时代——让我们称之为南纳时代——是苏美尔历史中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苏美尔最后的鼎盛时期.
图片.
90图片.
91他的第一项政令是建造他的城市乌尔,一个伟大都会和一个庞大帝国的都城.
还指定了一系列新的统治者,学者们称之为乌尔第三王朝,南纳令他的都城和苏美尔文明在物质和文化上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在城墙高耸的那座城市中,四千多年之后,一座重要的巨大塔庙(图片.
90)的废墟,仍旧惊人地挺立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平原上——南纳与他的配偶宁迦尔在苏美尔的统治中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祭司和官员(以君王为首,图片.
91)组成的统治集团,他们致力于农业发展,令乌尔成为了苏美尔的粮仓;加强绵羊的优种培育,令乌尔成为古代近东的羊毛产地和纺织中心;还大力发展水陆贸易,令乌尔的商人在此后几千年的时间里都远近闻名.
为了商贸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了加强城市的防御,城墙外还修有一条可以通航的运河,还修建了两个港口——西部港口和北部港口——并通过内部运河将它们连接起来,还将"圣地"、宫殿、行政中心、住所以及商业区域相互分隔开(图片.
92).
城中的白色房屋(大多是多层结构,图片.
93)远看如珍珠闪着光芒,城中的街道又直又宽,多数十字路口旁都有神殿:这是一座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城市,民风淳朴,信仰虔诚,时刻不忘朝拜他们敬爱的神只.
图片92、93乌尔第三王朝的首位统治者乌尔-纳姆(Ur-Nammu,意为"乌尔的欢乐")并不是个凡人:他是一位半神,母亲是女神宁苏(Ninsun).
关于他的大量记载中说当"阿努和恩利尔将王权授予南纳的乌尔",乌尔纳姆立刻被选定为乌尔人民的"正义的牧者",众神令他推行新的道德规范.
拉格什的乌卢卡吉纳领导的道德复兴已经过去了将近三个世纪,其间见证了阿卡德的崛起与毁灭、阿努权威的被挑战、恩利尔的伊库尔的被亵渎.
公正丧失、恃强凌弱、道德败坏已经成为了行为的常态.
在乌尔,乌尔纳姆的统治下,恩利尔再次尝试,将人类从"邪恶之路"拉回到"正义之路"上来.
乌尔纳姆宣布了公正和社会行为的新规范,他"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公平,消除了诽谤,结束了暴力和争斗.
"由于对这个新开端充满了希望,恩利尔破天荒地将尼普儿的保护权交给了南纳,并给了乌尔纳姆必要的工具去修复(被纳拉姆辛破坏了的)伊库尔.
乌尔纳姆立了一个石柱纪念这件事,刻画了他带着工具的建筑者形象(图片.
94).
当工程结束,恩利尔和宁利尔又回到了尼普儿他们重建好的住所居住.
"恩利尔和宁利尔十分高兴地住在那里,"一份苏美尔文献中写道.
图片.
94"回归正义之路"不仅指人类中的社会正义,还包括他们对众神的崇拜.
对此,乌尔纳姆,还在乌尔进行了伟大的工程,他恢复并扩建了献给天堂的阿努、以力的伊南娜、乌尔的宁苏(他母亲)、拉尔萨的乌图、阿达布的宁胡尔萨格的大神殿;他还在恩基的城市埃里都做了许多维修工作.
工作表中唯独没有列出尼奴塔的拉格什和马杜克的巴比伦.
乌尔纳姆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和乌尔在商业和工业上的成就令学者们将第三王朝时期视为一个繁荣和平的理想时期.
接着他们却困惑地在乌尔的废墟发现了两块画着市民生活的画板——一幅是和平画板,另一块居然是一幅战争画板(图片.
95).
画板上乌尔的民众都完全不合理地如战士般全副武装着.
然而,考古发现中的武器装备、军士服装以及战车,还有大量的绘画都证明,和平只是一个虚幻的假象,其实乌尔纳姆首先做事情之一,就是征服拉格什,屠杀它的统治者,接着还征服了其它七个城市.
军事手段的使用并不限于南纳和乌尔统治的初期阶段.
我们从绘画中看到,在乌尔和苏美尔"丰收欢庆日向乌尔纳姆欢呼"和乌尔纳姆重建尼普儿的伊库尔之后,恩利尔认为可以将神圣的武器交给他;接着乌尔纳姆使用那件神圣的武器征服了"异地邪恶的城市":神圣的武器令叛军尸体,在敌方土地上堆积如山,主恩利尔将武器交给了伟大的牧羊人乌尔纳姆,如同一头公牛冲进异地,如同一头雄狮勇猛扑杀,将邪恶的城市一举摧毁,将众神的敌人完全肃清.
这些语句令人想起圣经预言中所描述的神的愤怒,通过作为中介的人类君王,打击"邪恶城市"或"有罪的人们";它们揭示了在和平兴盛的外衣下,潜伏着众神间复燃的战火——争夺人类忠诚的战斗.
遗憾的是,成为了一个勇猛战士的乌尔纳姆本人——"南纳的勇士",终于惨死沙场.
"敌人的土地起来造反,敌人的土地充满敌意";在一场遥远(地名不详)的战斗中,乌尔纳姆的战车陷入了泥中;他跌落下来;"接着战车如风暴般地冲了出去,"将乌尔纳姆丢在后面,"他被抛在战场,如同一只被压碎的陶罐.
"他悲哀的结局是,船将他的尸体运回苏美尔"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沉入河水之中;水流将他沉没,将乌尔纳姆运走.
"当消息传到乌尔,城中立刻悲声大作;民众不明白为何这位对人民公正无私、对众神无限忠诚的正义的牧者,会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
他们不明白为何"南纳不对他伸出援手,天空女神伊南娜不用自己高贵的双臂护住他的头颅,英勇的乌图不助他脱离困境.
"为何当乌尔纳姆遭受苦难之时,这些众神都"袖手旁观"其实这是伟大众神的一次有意背弃:英雄末路刹时间变故连连!
阿努改变了他神圣的语言…恩利尔虚伪地反悔了心愿…乌尔纳姆之死(公元前2090年)很可能影响了其继承者,对这位继承者,若使用圣经式对君王的藐视评述,那就是——"卖身求荣"并"做出主认为的邪恶行径".
他名叫舒尔基(Shulgi),他的出生是神的安排:在尼普儿的恩利尔神殿,南纳亲自安排了这个孩子的受孕.
他的父母分别是乌尔纳姆和恩利尔的一位高级女祭司,因此,"一位小'恩利尔'…这个为王位和王权而生的孩子,就受孕了.
"新王在他长期统治的开端,就选择通过和平与统一信仰的手段令庞大帝国团结起来.
他一登上王位,便开始在尼普儿修建(或重建)尼奴塔的神庙;他以此宣告乌尔与尼普儿成为"兄弟城市".
接着,他又造了一艘船——并以宁利尔的名字为之命名——并驶往"飞向永生之地".
他的诗句表明他自视为吉尔迦美什第二,追随着早前君王的足迹去往"永生之地"——西奈半岛.
在"倾斜之地"(或"填土之地")着陆后,舒尔基在那儿为南纳建造了一座祭坛.
然后继续他陆上的行程,舒尔基到达了哈萨格——位于西奈南部的宁胡尔萨格的高山,在那儿也修建了一座祭坛.
然后转向西奈半岛,他到达了名叫巴得-迦尔-丁吉尔(BAD.
GAL.
DINGIR,阿卡德语为杜尔-玛哈-伊鲁,Dur-Mah-Ilu)的地方,意思是"众神的伟大要塞之地".
他现在的确与吉尔迦玛什一样,因为从死海方向来的吉尔迦玛什,也曾在这位于内盖夫(Negev)与西奈之间的大门处停留,并向众神献祭恳求.
在这里舒尔基建了一座献给"审判之神"的祭坛.
舒尔基启程返回苏美尔是在他统治的第八个年头,他的旅程经过始于迦南与黎巴嫩的肥沃新月地带,还在那里的"明亮神谕之地"和"白雪覆盖之地"建了一些祭坛.
这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漫长出巡,目的是为了加强帝国对其遥远地区的控制.
通过这次出巡,舒尔基建起了一个庞大的路网,将帝国的政治管理和军事控制都纳入其中,另外也繁荣了商贸往来.
舒尔基还与各地酋长们开展了感情联络,更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以巩固彼此的联系.
舒尔基回到苏美尔,夸耀自己学会了四区的语言.
帝国的声势空前显赫.
他在尼普儿的圣地为南纳/辛修建了一座神殿以示感激.
他也被神授予了"阿努与南纳的高级祭司"这一名号作为回报.
舒尔基在他的圆柱图章上记载了这两次典礼的情景(图片.
96,待补,图片.
97).
图片.
97但是时光流转,舒尔基渐渐耽于乌尔的奢华,不再去关注荒凉的帝国边地,将远地的政事统统交给派驻的使臣们.
他沉溺于自恋的诗篇,幻想自己是一位半神.
他的白日梦终于引起了手段高明的诱惑女神伊南娜的注意.
从中嗅到了新的机遇,于是她邀请舒尔基前往以力,令他成为"伊南娜选中的男人",并就在阿努的神庙中对他实施性诱.
我们在此引用舒尔基自己的话语:我与勇敢的乌图,兄长般的朋友,在阿努的神庙中,共饮浓烈美酒.
乐手们为我唱出,七曲爱情之歌.
天地间的爱美神,是女王伊南娜,她靠在我的身边,与我一同饮宴.
由于境内外难以控制的反对力量日渐增长,舒尔基向东南远地的埃兰寻求军事支援.
舒尔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埃兰总督,还送上拉尔萨城作为陪嫁,于是总督将埃兰的士兵带入苏美尔,作为帮助舒尔基的佣兵军团.
但是埃兰军队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更多的战争,在舒尔基的统治年鉴中提到了北部地区遭受的反复蹂躏.
舒尔基试图在西部地区用和平手段维持统治,他的第37年的统治年鉴中记载了一个与当地君王签订的条约,这位君王名叫普祖尔-伊石-达甘(Puzur-Ish-Dagan),这是一个明显迦南人/腓力斯人的名称.
条约中称舒尔基为"四区之王".
但是西部地区的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
舒尔基的统治的第41年(公元前2055年),他接到了南纳/辛的某个神谕,于是开始了一次重要的对迦南地区的远征.
两年的征战时期里,舒尔基只有一次,宣称自己是"英雄,乌尔之王,四区的统治者".
有证据表明,埃兰军队参与了这次战役,而且这些佣兵远征到了西奈的门户.
他们的首领声称自己"拥有审判之神的眷顾和伊南娜的恩宠,是杜尔-伊鲁的征服者.
"但是军队一撤离,骚乱就又开始了.
在公元前2049年,舒尔基下令修筑"西部长城"以保护美索不达米亚.
动荡的一年之后,他的统治结束了.
直到统治末期,舒尔基仍旧宣称自己是"南纳宠爱者",但不再是"阿努和恩利尔"的"选择"了.
根据记载,阿努和恩利尔看法是,"他没有执行神圣的规则,他玷污了他的正义".
因此在公元前2048年,他们向他宣判了"罪人之死".
乌尔王权的继承者,是舒尔基的儿子阿玛尔-辛(Amar-Sin).
他统治期的首两年战火纷飞,接着是三年的和平期.
但是在第六年,北部的阿舒尔地区发生了暴动,第七年(公元前2041年)一次镇压四个西部地区和"他们的土地"的重要战役爆发.
很明显,这场战役并不成功,因为记载中并没有按惯例对君王使用南纳的赞美之词.
我们反而发现阿玛尔-辛将目光转向了恩基的城市埃里都!
他在那里建造了一座王宫,并将那儿作为朝拜地.
这种信仰的转变很可能来自对埃里都的船厂控制权的渴望;因为后来(第九年),阿玛尔-辛驶往舒尔基曾经去过的"倾斜之地".
但是他再也无法到达"飞向永生之地":他被一条蛇(或一只蝎子)咬死了.
他的弟弟舒-辛(Shu-Sin)接替了他的王位.
在舒-辛统治的九年(公元前2038-2030年)里,文献中虽然记载着,击退了两次北部地区的侵略,但是更突出的却是防御措施.
其中包括,加固西部长城以防御亚摩利人(Amorites)以及两艘船的建造:"伟大之船"和"艾布祖之船".
这令人不禁怀疑舒辛准备由海上逃跑…接着是乌尔的最后一任君王伊比-辛(Ibbi-Sin),他登上王位后,来自西部的侵略者冲进了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兰佣兵开始交战.
不久苏美尔的中心地带就被包围;躲在城墙后的乌尔与尼普儿的民众乱作一团,南纳昔日的广袤领地如今缩成了一个孤岛.
同以往一样在旁边虎视眈眈的马杜克,认为自己夺取至尊权力的时机终于来临,他离开了自己的流放地,带着追随者回到了巴比伦.
接着强大无比的武器被使用,而人类则陷入了大洪水后最惨痛的苦难之中.
第十三章亚伯拉罕:宿命的年代暗拉非(Amraphel)作示拿王,亚略(Ariokh)作以拉撒(Ellasar)王,基大老玛(Khedorla'omer)作埃兰(Elam)王,提达(Tidha)作戈印(Go'im)王的时候,他们都攻打所多玛(Sodom)王比锐(Bera),蛾摩拉(Gomorrah)王比沙(Birsha),押玛(Adman)王示纳(Shinab),洗扁(Zebi'im)王善以别(Shem-eber),和比拉(Bela)王.
比拉就是琐珥(Zoar).
这是创世纪第14章的开端,它记载了一次古代战争,东方的四位国王联合攻打迦南的五位国王.
这个故事引发了学者的激烈争论,因为其中有一件关系到首位希伯来祖先亚伯拉罕故事的特别的非希伯来事件,它为圣经中记载的国家的产生作了一个有力的证明.
如果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确定这些王的身份和亚伯拉罕时代的确切时间,那就太棒了.
可是,即便知道埃兰的所在以及示拿就是苏美尔,那些国王又是谁东方的土地又是指哪儿呢除了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的事件之外,圣经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海还有待商榷,圣经批评家问道:为何在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没有提到基大老玛、暗非拉、亚略和提达这些名字而如果他们不存在,如果这场战争根本没有发生过,那么有关亚伯拉罕故事的其它部分又怎样证明确有发生呢几十年间,旧约批评家们似乎占了上风;接着,在19世纪就要结束时,巴比伦书板的发现震惊了宗教界和学界,上面实实在在地记载着圣经中提到的那些名字,例如:基大老玛、亚略和提达.
这次发现是在1897年伦敦召开的维多利亚学会上的一次演讲中宣布的,演讲者是西奥菲勒斯平奇斯(TheophilusPinches).
他在研究了一些大英博物馆的斯巴托利藏品(SpartoliCollection)中的粘土书板后,发现上面记载的文字描述了一场大范围战争,一位名叫库杜尔-拉玛尔(Kudur-laghamar)的埃兰国王,率领着一个国王联盟,其中一位名叫埃里-阿库(Eri-aku),还有一位名叫图-古拉(Tud-ghula)——这些名字在希伯来文中就成了基大老玛、亚略和提达.
他在公开演讲中还展示了一份精心抄写的楔形文字记录及其翻译.
平奇斯满怀自信地宣布,这一源自美索不达米亚的独立证据证明了圣经故事的真实性.
那时的亚述学者也怀着兴奋之情证实了平奇斯对于楔形文字姓名的读法.
书板中的确提到了"埃兰之地的王,库杜尔-拉玛尔"——与圣经中记载的"埃兰王基大老玛"惊人地相似;所有学者都同意那是一个纯粹的埃兰王室用名,前部分"库杜尔"(Kur,意思是"仆人"),曾被用于多个埃兰国王的名字中,而"拉玛尔"(Laghamar),是某位埃兰神只的称号.
第二个名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读作埃里尔-阿-库(Erie-a-ku),相应的苏美尔语是"埃里-阿库"(ERI.
AKU),意思是"神阿库的仆人","阿库"则是南纳/辛名字的变体.
从大量的铭文中可以知道,拉尔萨的埃兰统治者都拥有"辛的仆人"这一名字,因此,不难认定圣经中记载的国王亚略的王城以拉撒,实际上就是拉尔萨.
学者们对巴比伦文献中的"图-古拉",也一致同意就是圣经中的"戈印之王提达";另外创世纪中的"戈印",被认为是指在楔形文字书板中列出的基大老玛的同盟者——"本地部落".
这里还有一些失落的证据——不仅证明了圣经中亚伯拉罕存在的真实性,而且还可以证明他参与了一个国际事件!
但是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
"不幸的是,"——套用11年后AH塞斯(A.
H.
Sayce)对圣经考古学会的表述——本应支持平奇斯的论点现代考古发现,被引入了歧途,甚至对此产生了疑问.
第二次发现由文森特舍尔(VincentScheil)宣布,他在藏于君士坦丁堡的奥特曼帝国博物馆中的书板中发现了着名的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了"库杜尔-拉玛尔"!
由于这封信是写给拉尔萨的一位国王的,舍尔神父推断,处于同一时代这三人(汉谟拉比、库杜尔-拉玛尔以及拉尔萨的国王),就是圣经中提到的东方的四个国王中的三位——汉姆拉比就是士拿王暗拉非.
有一阵子,似乎拼图的所有碎片都已回复原位:现在仍然有教科书或圣经注释将暗拉非等同于汉穆拉比.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亚伯拉罕与这些统治者是同时代的人,这似乎说得通,因为汉谟拉比的统治期是公元前2067-2025年,也就是亚拉伯罕、众王之战的年代,而后来的所多玛和蛾摩多的毁灭发生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末期.
但是,其后的研究令很多学者相信,汉谟拉比的统治期是在较晚的公元前1792-1750年(根据《剑桥古代史》),因此舍尔神父提出的三人同时代的观点就被推翻了,而对于那些的铭文所包含的意思——甚至平奇斯的论点也令人产生了怀疑.
但即使忽略平奇斯关于这三位国王名字的辩解,而且就算楔形文本中提到的基大老玛、亚略和提达与汉谟拉比并不处于同一时代,记载这三个名字的那份文献仍然因这个"非同寻常的历史巧合,而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在1917年,阿尔弗雷德赫雷米亚斯(AlfredJeremias,《关于基大老玛文本》)试图重新引起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兴趣;但是大家似乎更倾向于探讨曾被忽视的斯巴托利书板.
当MC阿斯托尔在布兰迪斯大学的一项专题研究中(创世纪第14章中政治和宇宙的象征)重新开始这个课题时,它们已经在大英图书馆的地下室默默沉寂了将近半个世纪.
众所公认,各种圣经和巴比伦文本的编写者们,所记载的那些历史事件都源于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他将东方四王都看作着名的统治者:1,公元前8世纪,巴比伦2,公元前13世纪,亚述3,公元前16世纪,赫梯4,公元前20世纪,埃兰由于四王和亚拉伯罕所处时代各不相同,他聪明地指出那份文本并不是一份历史记录,而是一份宗教哲学着作,那时的作者列举了四个不同的历史事件来说明一个道理(恶王的灾难下场).
其它学术刊物立刻指出了阿斯托尔猜想的不合理性;所以,大家对基大老玛文本的兴趣又消失了.
学术界依然认为圣经故事与巴比伦文本中的事件来自更早的来源,这令我们重新将关注平奇斯及其主要论点:证实了圣经中的一场重要战争的背景并记载其中三位国王名字的一份楔形文本,怎可以被忽视呢难道仅仅由于暗拉非不是汉谟拉比,就将这份证据(如我们即将说明的,这个证据对于弄清"宿命年代"极为重要)抛弃吗答案是,舍尔找到的汉谟拉比的信并未将平奇斯的发现带入歧途,因为舍尔误解了信的内容.
他对信中内容的解释是说,由于拉尔萨之王辛-伊迪纳(Sin-Idinna)"在基大老玛那一日表现出来的胆量",汉谟拉比向他做了一个承诺,这隐喻着两人建立了战争联盟,共同对付同时代的埃兰之王基大老玛.
在这里,舍尔发生了误解,因为这既与圣经记载相矛盾(三王是同盟关系),也与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不符:汉谟拉比并不将拉尔萨视为同盟,而是看作对手,他曾自夸说,"在战斗中颠覆了拉尔萨",还"用众神给他的强大武器"攻打它的圣地.
对汉谟拉比的信的原始文本进行仔细研究之后,发现他只是迫切地想证明汉谟拉比-暗拉非之等同性.
舍尔神父颠倒了信中的意思:汉谟拉比并非答应交还拉尔萨的某些女神圣地(埃穆特巴,Emutbal),反而是要求她们由拉尔萨回到巴比伦:致辛-伊迪纳:这里是汉谟拉比的心意,从库杜尔-拉玛尔的日子开始,埃穆特巴的女神们,就穿着麻布丧服,被藏在大门之后:如今她们要求离开你那儿,回到我的手下送交她们之地;他们就该握着女神们之手,带她们到自己的住处.
女神们的诱拐事件发生在更早的时代;她们"从基大老玛的日子"开始,就被囚禁在埃穆特巴了;现在汉谟拉比要求将她们被从基大老玛捉走之处放回巴比伦.
这就意味着基大老玛的日子远远早于汉谟拉比时代.
我们对于舍尔神父在君士坦丁堡博物馆发现汉谟拉比之信的解读,还有一些事实证据作支持,后来汉谟拉比又向辛-伊迪纳发出了一次将女神们归还巴比伦的强硬要求.
这次的要求是通过高级军事将领传递的.
这第二封信藏于大英博物馆(编号:23131),其文本由LW金(L.
W.
King)在《汉谟拉比的铭文与书信》中发表:汉谟拉比致上辛-伊迪纳:我现在急派通讯官齐科-伊利舒和先锋官汉谟拉比-巴尼,带回埃穆特巴的女神们.
对于将在拉尔萨的女神们交还巴比伦的要求,信中下面的指令讲述得更加明白:你要让女神们登上神殿中船队,送她们启程前往巴比伦.
神庙中的女仆应在旁陪伴.
船上要备有女神的食物,纯净的奶油和谷物;那些女仆们的食物,羊肉和粮食也要装好;都要备足抵达巴比伦所需的份量.
你还要派人去拖曳船只,并派兵保护女神们安全到来.
不得迟误:让她们速速到达巴比伦.
从这些信中可以明显看出,汉谟拉比是拉尔萨的对手而不是同盟,他在为以前的库杜尔-拉玛尔(拉尔萨的埃兰统治者)时期发生的事件索要赔偿.
那些汉谟拉比之信的文本证实了基大老玛作为埃兰统治者在拉尔萨(即以拉撒)的存在,这些是圣经故事中的关键要素.
问题是这些关键要素存在于哪个时期呢根据可靠的历史纪录,舒尔基在他统治期的第28年(公元前2068年)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埃兰酋长,并将拉尔萨作为陪嫁送给了他;作为回报埃兰提供一支佣兵军队给舒尔基调遣.
这支军队被舒尔基派去镇压西部(包括迦南)的叛乱.
从舒尔基统治的末期,直到他的继承者阿玛尔-辛的统治时代,乌尔都是帝国的都城.
我们发现这一历史时期与圣经记载和美索不达米亚文献所记录的时代十分吻合.
我们相信亚伯拉罕的时代就是那段时期;因为,我们将揭示,亚伯拉罕的故事中提到了乌尔的没落,而他的时代是苏美尔的最后时光.
由于暗拉非-汉谟拉比同时代的理论已被推翻,所以关于亚伯拉罕就出现了无数可能的生存时代,有些居然将这位早期的祖先变成了后来的以色列国王的后裔…但是有关他的确切年代和事件是毫无疑问的:圣经中提供了线索;我们要做的只是证明它的准确性而已.
令人惊讶的是,年份的推断十分容易.
我们从公元前936年开始,相信所罗门在这一年获得了耶路撒冷的王位.
《列王纪》中清楚地记载着,所罗门在他统治期的第四年开始在耶路撒冷建造耶和华的神殿,并在第十一年完工.
《列王纪》上部第六章第一行也说,"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的四百八十年,也是所罗门统治以色列的第四年…他开始建造耶和华的殿.
"曾经的十二宗族的教士传统可以证实(与之只有细微差别)这个记载,从出埃及开始,十二族各四十年(共480年),"直到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耶和华的殿,(亚撒利亚,Azariah)他们按着班次执行自己的教士职务"(《历代志》上部,6:32).
两处记载都证实经过了480年之后,教士职务开始存在.
不过区别在于:一个是从神庙开始建造(公元前960年)算起,另一个是从神庙完工(公元前953年)算起.
这样反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年代,在公元前1440年或公元前1433年;我们发现后一个年代更能够对应其它一些事件的发生时间.
20世纪初期,基于所得到的资料,埃及学家和圣经学者就已经推断出,出埃及的确切时间是在公元前15世纪中期.
但随后学术界又偏向了一个13世纪的年代,因为由圣经记载的以色列人征服迦南的时间线来看,这个时期似乎与考古确定的几个迦南地点的存在时期更吻合.
这个新的日期到现在还存在争议.
最纠结的被征服城市是杰里科;它的主要考古挖掘者之一(KM凯尼恩)推断,它的最终攻破是在公元前1560年左右——比圣经中的记载早得多.
但是,杰里科的另一位挖掘者J加斯唐(《杰里科的故事》)却认为,考古证据反应出的攻破时间是在公元前1400年至1385年之间.
再算上以色列出埃及之后路上的40年,他和其他人都认为出埃及的确切时间差不多是在公元前1440年-1425年之间——与我们推算的公元前1433年一致.
一个世纪以来,学者们还试图通过研究现存的古埃及史料,希望发现一点有用的线索以确定的准确的出埃及时间.
唯一提到此事的是曼涅托的着作.
约瑟夫斯(Josephus)在《反阿皮翁》(AgainstApion)中引用曼涅托的话说,"当上帝的愤怒击垮埃及之后,"名叫"图特摩西斯"(Thumosis)的法老与放牧的人民商议道,"东方的人们,离开埃及,安静地去想去的地方吧.
"接着他们离开,越过荒野,"并在一个现在叫犹大(Judaea)的地方建了一座城…他们称之为耶路撒冷.
"约瑟夫斯有没有为了与圣经记载相对应而调整过曼涅托记载的时间呢还是说以色列人的寄居、受辱和最终离开埃及这些事件确实是发生在着名法老图特摩斯(Thothmes)的统治时期呢曼涅托曾在一个献给十八王朝的法老们的章节中提到过"将放牧的人民赶出埃及的王".
埃及学家们已经确认,公元前1567年将希克索斯人(Hyksos,亚洲的"牧人国王们")逐出埃及的,是十八王朝的开创者——法老阿摩西斯(Ahmosis).
这个在埃及建立了全新王国的新王朝,可能就是圣经(出埃及记,1:8)中所说"不认识约瑟的"法老们的王朝.
二世纪安提俄克(Antioch)的主教西奥菲勒斯(Theophilus),也在着作中提到了曼涅托,说希伯来人被王图特摩斯(Tethmosis)奴役,命他们为他"建造坚固的城市,珀伊托(Peitho)、拉美西斯(Rameses)和奥恩(On),就是赫利奥波利斯";后来他们被"名叫阿摩西斯(Amasis)的"法老逐出了埃及.
从这些古代记录中看,以色列的困境始于法老图特摩斯时期,而在后来的阿摩西斯时代到达极点而导致了他们的离开.
那么,以现在所知的史料来看又是怎样的呢阿摩西斯驱逐希克索斯人之后,他的继任者们——历史记录显示,其中好几个名字都叫做图特摩斯——以海之路作为入侵路线,对更广大的迦南进行了进行了一场战争.
擅于用兵的图特摩斯一世(公元前1525-1512年)将战火从埃及一直延烧到亚洲的幼发拉底河流域.
我们认为他当时由于担心以色利人叛变——"日后若遇什么争战的事,他们就会联合我们的仇敌攻击我们"——而下令以色列人的头生子都要被杀死(处埃及记,1:9-16).
根据推算,摩西生于公元前1513年,图特摩斯一世死的前一年.
JW杰克(《出埃及记之年代》)等20世纪初的学者,曾经怀疑从河中救回婴儿摩西并在王宫中将他养育长大的"法老之女",就是图特摩斯一世的王后所生的长女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她因为是当时唯一的公主而被赋予"国王之女"的高贵名号,这与圣经中的称呼完全一致.
我们那相信个公主的确就是她;在她嫁给继任的法老——她的半血哥哥图特摩斯二世之后,她无法生出儿子,这一历史事实也可以解释她为何要收养摩西作为自己的养子.
图特摩斯二世统治了很短时间就死去了.
他的继任者图特摩斯三世——由妃嫔所生——是埃及历史上最尚武的君王,许多学者认为他是一位古代的拿破仑.
在他的十七场战役中,他获得了大片土地和朝贡,还有为他从事工程建造的大批奴隶,这些战役大多发生在迦南和黎巴嫩,向北远到幼发拉底河流域.
20世纪初,TE皮特(T.
E.
Peet,《埃及与旧约》)等学者认为,奴役以色列人的就是这位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因为在他的远征中,向北到达了纳哈瑞(Naharin),这是那个地方的埃及名称,即圣经中的阿拉姆-纳哈瑞姆(Aram-Naharim),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那儿是希伯来祖先的居住地;而这可以解释法老的担忧(出埃及记,1:10),"日后若遇什么争战的事,他们(以色列人)就会联合我们的仇敌攻击我们".
我们推测,摩西在知道自己的希伯来出身之后,公开地站在自己族人一边,因此图特摩斯三世对他下了死亡判决,于是他便逃往荒野.
图特摩斯三世死于公元前1450年,他的继任者是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ophisII)——即西奥菲勒斯引用曼涅图着作时提到"名叫阿摩西斯的"法老.
的确,"过了多年,埃及王死了"(出埃及记,2:23),摩西才敢回到埃及,请求继任者——我们推断是阿蒙霍普特二世——"让我的族人离开.
"阿蒙霍普特二世的统治期是从公元前1450-1425年;我们所推算的出埃及时间是在公元前1433年,正好是在摩西八十岁之时(出埃及记,7:7).
继续向前推算,现在要确定的是以色列人进入埃及的时间.
希伯来传统中坚持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了400年,这与上帝对亚拉伯罕所说的话吻合(创世纪,15:13-14);新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使徒行传,7:6).
而《出埃及记》却说,"住在埃及的以色列的后裔已经寄居了四百三十年"(出埃及记,12:40-41).
用"寄居"来强调"住在埃及"可能是有意识地将约书亚(Josephites,在埃及居住)与新到埃及"寄居"的约瑟的哥哥们的家庭成员区分开来.
若是这样,那相差的30年可以算作约瑟成为埃及宰相的时候正好30岁.
这样,400年这个数字作为以色列人(除了约书亚)寄居在埃及的年数依然成立,这样他们来到埃及的时间就是公元前1833年(1433+400).
创世纪47:7-8中还有一个线索:"约瑟领他父亲雅各来到法老面前…法老问雅各说:'你现在多少岁呢'雅各对法老说:'我的年岁是130岁.
'"因此,雅各生于公元前1963年.
雅各出生的时候以撒是60岁(创世纪25:26),而以撒出生时,他的父亲亚伯拉罕是100岁(创世纪21:5).
这样算来,当孙子雅各出生之时,亚伯拉罕(他活了175岁)是160岁.
因此,亚伯拉罕生于公元前2123年.
亚伯拉罕生活的世纪——他的儿子以撒出生都在他百岁之后——正好是乌尔第三王朝的崛起和衰亡的年代.
我们通过对于圣经年代和故事的研究,推断出亚伯拉罕的年代正好处在当时发生的那些大事之间——而他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旁观者,而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
与圣经批评者的主张相反,对于亚伯拉罕的故事,圣经并没有描述人类在近东的繁衍历史或某支特别部族的"部落历史",而是继续关注那些(如同大洪水和巴别塔的故事)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事件: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和一场特殊的自然灾难;希伯来的祖先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角色.
这是一个讲述苏美尔在走向灭亡之时,它的文化遗产如何被救赎的故事.
尽管有关亚伯拉罕的研究非常之多,但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他的一切都来自圣经.
他是闪的后裔.
亚伯拉罕——那时叫做亚伯兰(Abram)——是他拉(Terah)的儿子,他的兄弟是拿鹤(Nahor)和哈兰(Harran).
哈兰很年轻就死了,一家人住在"迦勒底的乌尔".
亚伯兰在那儿娶了撒莱(后来叫做撒拉).
然后,"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乌尔,要往迦南地去.
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
"考古学家已经找到了哈兰(卡拉万瑞,TheCaravanry),位于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托罗斯山脉(TaurusMountain,)的山脚下,它是古代一个重要的交叉路口.
如同马里控制着从美索不达米亚去往地中海岸区域的东大门,哈兰也控制着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通往西亚地区的通路.
在乌尔的第三王朝时期,哈兰是南纳领地与阿达德的小亚细亚领地接壤的边界.
考古学家发现,哈兰如同乌尔的镜像,城市布局及对南纳/辛的信仰都与乌尔完全一致.
圣经中没有解释他们离开乌尔的原因和也没有记载具体时间,但是如果联想一下美索不达米亚和乌尔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可以猜到大概的答案.
我们知道亚伯拉罕后来从哈兰去迦南之时是75岁.
圣经的大略叙述暗示他在哈兰停留了较长时间,因为他去哈兰之时,是一个刚刚娶妻的年轻人.
若亚伯拉罕如我们推断的那样,生于公元前2123年,那么,当乌尔纳姆在乌尔登上王位以及南纳首次获得信赖掌管尼普儿之时,他还是个孩子.
到他27岁之时,乌尔纳姆莫名其妙地失去了阿努和恩利尔的恩宠,并在远方的战场上丧了命.
我们已经描述过乌尔纳姆的横死带给美索不达米亚民众的悲痛,以及动摇了他们对南纳的信仰和对恩利尔的忠诚.
乌尔纳姆之死是在公元前2096年.
是否就是那一年——在这件事情的影响下或因此事导致的结果,所以——他拉带着自己的家人远离了乌尔,到了哈兰——一个远方的新乌尔在后来的乌尔的衰亡和舒尔基的渎神统治期,他拉一家都住在哈兰.
然后,突然间,上帝再次现身: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亚伯兰就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去了.
罗得也和他同去.
亚伯兰出哈兰的时候,年七十五岁.
这次的突然离开也没有交代原因.
但是分析一下年代线索我们就明白了.
在亚伯拉罕75岁时,是公元前2048年——正是舒尔基死亡的那年!
因为亚伯拉罕家族是闪的直接后裔(创世纪,11),亚伯拉罕就是闪族人(希伯来人),他的身世背景、文化传承以及语言文字都是闪米特的,学者认为这与苏美尔的非闪文明和后来的印欧文明都不相同.
但是圣经中的原意是,居住在广袤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族群都是闪的后裔.
"闪米特"和"苏美尔"的发音也很相似.
圣经中从没说过——如后来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亚伯拉罕和他的家族是迁移到苏美尔的亚摩利人(即西闪米特人),后来回到了自己以前的居住地.
与此相反:所有事实都指明这个家族源自苏美尔,后来又突然离开自己的本地,按照指示去往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两个圣经记载的故事与两个重大的苏美尔事件在时间上的重叠——后面还有与此类似的情况——它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联系.
亚伯拉罕并非是个外地移民的儿子,而是与苏美尔的国家大事有直接关系的一个家族的后裔!
学者们在研究"亚伯拉罕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发现了他的希伯来名称(伊伯里,Ibri)与"哈普鲁"(Hapiru,近东地区叫做哈比鲁,Habiru)之间的相似之处,"哈普鲁"是公元前18、17世纪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对掠夺西闪米特地区的土匪部落的称呼.
在公元前15世纪末,耶路撒冷的一支埃及卫队的司令,曾要他的国王派兵增援以应对来犯的"哈普鲁".
学者们把这些都作为证明亚伯拉罕是西闪米特人的证据.
不论这个词是否是指代一个种族,很多学者怀疑这个词中根本没有"掠夺者"或"入侵者"的含义;有关"埃伯里"(这个名称明显来自动词"穿过")和"哈普鲁"本是同一个词的推测,涉及了大量语言学和词源学的问题;另外,这里面还有许多年代矛盾,特别是在将圣经记载的年代与"哈普鲁"所包含的"匪徒"含义进行参照对比时,令亚伯拉罕的这个身份(指西闪米特人)遭到了多方质疑.
例如圣经中提到的水井事件,表明亚伯拉罕在经过迦南时,十分小心地避免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
当他卷入众王之战时,拒绝分享战利品.
这些都不是掠夺成性的匪徒行为,而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品行.
到达埃及之后,亚伯拉罕和撒拉被带去法老的宫殿;在迦南,亚伯拉罕与当地统治者订立了协议.
这也不是游民侵占他人居住地的描述,而是一个拥有高级交际能力和谈判手段的人的描写.
基于这些考量,1930年,一位权威亚述学者和莱比锡大学的宗教史教授阿尔弗雷德杰里迈亚斯(AlfredJeremias),在他的主要着作《发生在古老东方的旧约故事》(DasAlteTestamentimLichtedesAltenOrients)中宣布,"以他的理性分析,认为亚伯拉罕是一位苏美尔人.
"在1932年,他在另一部着作《苏美尔的秩序》(DerKosmosvonSumer)中又详述了这个观点,"亚伯拉罕并不是闪族巴比伦人,而是苏美尔人.
"他认为,亚伯拉罕是苏美尔的改革先驱,致力于将苏美尔社会提升到更高的信仰层次.
这是一个见证了纳粹种族理论兴起的德国人的大胆想法.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杰里迈亚斯的异见就遭到了尼古拉斯施耐德(NikolausSchneider)的一篇名为《亚伯拉罕是苏美尔人吗》的回应文章的猛烈抨击.
他断定,亚伯拉罕既不是苏美尔人,也不具有纯粹的血统,"从阿卡德王萨尔贡统治乌尔之时起,亚伯拉罕的本土就不再拥有纯粹的苏美尔血统和正统的苏美尔文化了.
"后来的混乱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
遗憾的是,杰里迈亚斯的新思路从此无人问津.
但是圣经和美索不达米亚文献提供的所有证据都告诉我们亚伯拉罕的确是苏美尔人.
实际上,旧约(创世纪,17:1-16)中记载了具体的时间和事件,并告诉我们是亚伯拉罕与他的上帝之间的约定,令他从一个苏美尔贵族变成了一个西闪米特地主.
在行割礼后,他的苏美尔名字亚伯-兰(AB.
RAM,意为"父亲心爱的")被改为阿卡德/闪族名字亚伯拉罕(Abraham,意为"各个部族的总族长"),他妻子的名字撒莱(SARAI,意为"公主")也改成了闪族名字撒拉.
他在99岁之时才成为一个"闪米特人".
知道了亚伯拉罕的身份-年龄关系和他神秘迦南之行,我们就能在苏美尔的历史、风俗和语言中寻找(他改变身份和姓名的)答案了.
如果认为上帝只是在乌尔的大街上随便找个人来完成迦南之行,或创建一个部族,以及统治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土地,那不是太天真了吗亚伯拉罕的年轻妻子拥有"公主"的称号;由于她是亚伯拉罕的半血姐妹("她确实是我的姐妹,她与我同父异母"),我们可以猜出亚伯拉罕的父亲,或撒拉的母亲是王族后裔,既然亚伯拉罕兄弟哈兰的女儿,也拥有一个王族名称(密迦,Milkha,意为"女王的"),这说明亚伯拉罕的父亲拥有王族血统.
因此亚伯拉罕家族是苏美尔最高阶层家族;苏美尔的一些雕像就刻画了姿态高贵和穿着精致的一些人们的形象(图片.
98).
这个家族不仅是闪的后裔,而且还保留了血脉传承的家谱,每一代的长子都被记载下来:亚法撒(Arpakhshad)、沙拉(Shelach)以及希伯(Eber);法勒(Peleg)、拉吴(Re'u)、西鹿(Serug);拿鹤(Nahor)、他拉(Terah)、亚伯拉罕(Abraham);家谱的延续超过三个世纪!
这些名字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按照创世纪11章的记载,沙拉(Shelach,意为"剑")比亚伯拉罕早出生258年,那么他生于公元前2381年.
正好是萨尔贡争夺新都城阿加德(Agade,意为"统一")王位之时,因此这个名字象征着疆域的统一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64年后,家族的长子被命名为法勒(Peleg,意为"分裂"),"因为那时国家分裂了.
"就在那时,萨尔贡试图在巴比伦取走圣土,苏美尔与阿卡德就分崩离析,萨尔贡后来也死去了.
但是,最有趣的是公元前2351年出生的长子希伯(Eber)的命名,圣经中的"伊伯里"(Ibri,意为"希伯来")就来自他的名字,"伊伯里"这个名称也是亚伯拉罕家族的自称.
这个词的词根明显有"穿越"的意思,而很多学者认为它与哈比鲁/哈普鲁有联系,我们前面已经讨论并推翻了这个观点.
这个误读来自这个名称的西亚语的含义.
我们认为应该在苏美尔渊源和亚伯拉罕及其祖先的苏美儿语言系统中寻找答案.
经过对这个家族苏美尔根源的探究,就会发现这个名字的意义简单得令人惊讶.
亚伯拉罕家族自称的"伊伯里"("希伯来")一词就来自法勒父亲的名字"希伯",它的词根是"穿越".
我们并没有去寻找西亚语名称"哈普鲁"的含义,而是在苏美尔渊源和亚伯拉罕及其祖先的苏美儿语言系统中寻找答案.
于是,一个简单得惊人的新答案出现了:圣经常用的词尾"i",加在一个人的名称后面,表示"本部族的";例如"Gileadi"意思是"吉力厄德族".
同样"Ibri"就表示地名叫作"穿越"的那个地方的部族:而那就是尼普儿的苏美尔名称:尼-伊碧-鲁(NI.
IB.
RU)——"穿越"之处,即大洪水前地理坐标中重要位置间彼此连接的交叉中心,地球原来的中央枢纽,旧的任务控制中心.
从苏美尔语转化成阿卡德/希伯来语时常常会将"N"略去.
圣经中说亚伯拉罕是一个"Ibri"(伊伯里),其实是说他是一个"Ni-ib-ri"(尼-伊碧-里),一个本族住在尼普儿的人!
亚伯拉罕家族从乌尔迁移到哈兰,令学者们认为乌尔就是亚伯拉罕的本族所在地;但是圣经中并没有这样说过.
对于他的以前的住地,上帝给他的指令中却有三个分别的描述:父家(哈兰)、本地(乌尔)、本族(不详).
我们的推测——伊伯里(Ibri)的意思是"尼普儿部族"——解释了亚伯拉罕真正的本族所在之地.
而"希伯"(Eber)这个名字的意义则是那时——公元前24世纪中期——这个家族与尼普儿之间的联系开始了.
尼普儿并不是王城;它是一座圣城,正如学者所定义的,它是苏美尔的信仰中心.
它也是高级祭司们学习航天知识之地,因此也是历法——太阳、地球、月亮的轨道关系——起源之处.
学者们已经证实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源自原本的尼普儿历法.
证据显示尼普儿历法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金牛座时代.
在此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连接希伯来与尼普儿的核心:犹太历仍在使用的始于公元前3760年的神秘纪年起点(因此公元1983年的犹太纪年是5743年).
这个起点曾被认为是"世界开始的时刻";但是犹太传说中说,这是"从纪年之时开始的"年数.
我们认为这里是指尼普儿历法的传入时间.
我们在亚伯拉罕的先族中还找到了一个拥有王族血统的祭司家族,这个家族的家长是尼普儿的一位高级祭司,他是唯一被许可进入神庙中最隐秘的密室的人,他在那儿接受神谕,然后转达给国王和民众.
在这一点上,亚伯拉罕父亲的名字"他拉"(Terah)就变得十分有趣.
在闪族系统中找寻线索的圣经学者认为,这个名字与"哈兰"(Harran)和"拿鹤"(Nahor)一样,都是指代某个地方(即人格化的地名),认为这些都是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城市名字.
在阿卡德语(首先出现的闪族语言)系统中进行探究的亚述学者只找到了"提尔胡"(Tirhu),意思是"用于魔法的工具或容器".
但是如果我们在苏美尔语中寻找,就会发现"提尔胡"(Tirhu)的楔形文字符号直接来自一件物品,它的苏美尔语名称为"杜格-纳姆塔"——字面意思是"言命者"——即宣示神谕的人!
也就是说,他拉是一位传达神谕的祭司,他被指派靠近"低语石"聆听并向高层祭司们传达(或解释)神谕.
后来这变成以色列高级祭司的职务,他获得单独的许可进入"圣中之圣"之地,靠近"的沃"(Dvir,意为"说者"),并且"从两位覆盖着约柜的基路伯之间的地方听取(上帝)对他说出的话语".
以色列人出埃及期间,上帝在西奈山宣布他与亚伯拉罕后裔定下的约定,"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
这就说明亚拉伯罕本族的地位是:拥有王族血统的祭司.
虽然这些结论听起来有些牵强,但却绝对符合苏美尔的惯例,国王们往往指派自己的儿子或女儿,甚至亲自担任高级祭司的职务,这令到祭司血统和王室血统相互混合.
在尼普儿发现的祭祀铭文(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探险队发现)证实,乌尔的王被冠以"尼普儿之虔诚牧者"的称号同时履行祭司职务;尼普儿的总督(帕特西-尼伊碧鲁,PA.
TE.
SINI.
IB.
RU)同时也是第一"乌尔-恩利尔"(UR.
ENLIL,恩利尔的首仆).
其中一些重要的王族祭司的名字与亚伯拉罕的苏美尔名字(亚伯-兰,AB.
RAM)很相似,前半部分也是"亚伯"(AB,意为"族长或祖先");例如,舒尔基统治时期的尼普儿总督的名字就叫"亚伯巴姆"(AB.
BA.
MU).
与尼普儿联系紧密的那些家族成员被称为"尼普儿部族"(即"希伯来人"),他们在乌尔仍然拥有高位的情形,与我们指出的那时的苏美尔惯例完全一致,因为在当时的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南纳与乌尔的王史无前例地首次获得信任,被授权管理尼普儿的信仰及世俗事务.
因此,在乌尔纳姆登上乌尔的王位时,他拉就与他的家族从尼普儿搬去了乌尔,他的职务可能是尼普儿神庙与乌尔王宫之间的联络官.
整个乌尔纳姆统治期间,他们都在乌尔居住;在乌尔纳姆死去的那年,这个家族离开了乌尔去到了哈兰.
这个家族在哈兰的情况没有记载,但是考虑到他们的王族血统和祭司身份,他们在哈兰一定也是身居高位.
从亚伯拉罕后来与许多国王交往中驾轻就熟的表现看来,他应该在哈兰处理过外交事务;他与住在迦南的以军事能力闻名的赫梯人的特殊友谊,也可以解释他在众王之战中所表现的出色军事才能.
传说亚伯拉罕还精通航天学——以星体位置导航的远距离太空飞行的知识.
根据约瑟夫斯的说法,贝罗索斯曾提到亚伯拉罕(但并没有写出他的名字),他写道,"在迦勒底人中,出现了一位伟大正义之士,他精通天文.
"(若巴比伦史学家贝罗索斯在此确实是指亚伯拉罕,那么希伯来祖先出现在巴比伦编年史中的意义远大于他所具备的天文知识.
)在舒尔基可耻的统治时期,他拉家族一直住在哈兰.
然后,舒尔基死后,神谕又指示他们去往迦南.
由于他拉那时已经很老,所以他的儿子拿鹤就和他仍旧住在哈兰.
亚拉伯罕就担负起了这个任务——他也已经75岁了.
那是公元前2048年;这标志着24年的宿命年代的开始——包括18年的战乱期(由舒尔基的两位继承者阿玛尔辛和舒辛统治)和6年的伊比-辛——乌尔最后一位君王——统治时期.
舒尔基之死,不仅与亚伯拉罕的离开发生在同一时期,近东众神也在那时进行了重新组合,毫无疑问这些并非凑巧.
正好在亚伯拉罕由一支精兵的护送下(后面将说到)离开哈兰——去往赫梯的门户——之时,被流放的马杜克出现在了"海梯之地"(Haitiland).
另外,更巧的是马杜克在整个24年的宿命年代都呆在那儿,也就是大灾难爆发的那些年.
有关马杜克的证据是一块在亚述巴尼拔的档案馆找到的书板(图片.
99),上面是老年马杜克的回忆,述说了他往昔的流放年代和最后回到巴比伦的故事:哦,伟大的众神啊,请倾听马杜克诉说的秘密.
抚摸着腰带,我回忆往昔:我曾是伟大神圣的马杜克,因犯下的罪过而遭受驱离.
走过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还有人迹罕至的荒凉土地:从日出之处走到日落之地.
我来到了哈提的丘陵地区.
我在哈提之地祈求着神谕,请让我重获王位和权力吧,迷雾中回响着酸楚的问题,何时才能结束流亡的苦难二十四年中我蜷伏迷雾里.
图片.
99马杜克在小亚细亚的出现——暗示了他与阿达德结成了联盟——是亚伯拉罕急迫前往迦南的另一个原因.
从文本的其它部分我们知道,马杜克从自己新的流放地派了使者和代理(通过哈兰)去联络自己在巴比伦的追随者,还派商人进入了马里,因此攻击了这两处门户——一处由南纳/辛控制,另一处由伊师塔/伊南娜控制.
舒尔基的死亡为似乎是个讯号,令整个古代世界都受到了震动.
南纳渐失民心,马杜克曙光在望.
当马杜克本身依旧被逐于美索不达米亚之外时,他的长子纳布就替代了他父亲的位置.
他的主要工作是建造自己的"信仰中心"波西帕(Borsippa);但是他的行动涵盖了包括广大迦南的所有地域.
亚伯拉罕被派往迦南就是为了制止这种快速扩张.
虽然旧约中对亚伯拉罕的任务只字未提,但却明确指出他的目的地:亚伯拉罕带着他的妻子和侄儿罗得,以及随从们迅速向南方的迦南去.
他们在示剑(Shechem)有一次停留,上帝在那儿对他说了话.
"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Beth-El)东边的山,支搭帐棚.
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
"伯特利的意思是"神之屋"——亚伯拉罕经常回到这里——它临近耶路撒冷和圣山摩利亚山(MountMoriah,意为"指向之山"),当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好耶和华的神殿后,圣约柜就被放在圣山顶上.
从那儿,"亚伯拉罕继续朝南地(Negev)去".
南地——迦南与西奈半岛之间的干旱地区——就是亚伯拉罕的目的地.
一些神谕将埃及河(现在称为"阿里什干河",WadiEl-Arish)作为亚伯拉罕领地的南部边界,而加低斯巴尼亚(Kadesh-Barnea)的绿洲则是他领地的最南端(见地图).
亚拉伯罕到贫瘠荒芜的南地做什么呢到底是什么令他长途跋涉、日夜兼程地从哈兰跑到这个不毛之地摩利亚山的重要意义在于——亚伯拉罕的首个关注点——它那时与它的姊妹山琐非山(MountZophim,意为"观察之山")以及锡安山(MountZion,意为"标志之山")都是阿努纳奇的任务控制中心所使用的定位点.
而南地的唯一重要性则是,它是进入航天站所在的西奈半岛的门户.
后续的故事告诉我们,亚伯拉罕在那儿拥有军事同盟,他的随从包括一支由几百个战士组成的精英部队.
圣经中称他们为"纳尔"(Naar),这个词有不同的翻译,有时被译作"随从",有时就简单地译作"青年";但是研究表明它在形容"人类"的时候,意思是骑手或骑兵.
实际上,美索不达米亚文献的近代研究发现,文献中记载的军事行动中列出了战车驾驶者和骑兵"鲁纳尔"(LU.
NAR,即"Nar-men").
我们在圣经中(撒母耳记上,30:17)找到了一个类似的词:在大卫王攻击一个亚玛力人(Amalekite)的营地之时,逃脱的只有"400个骑骆驼的伊什纳尔(Ish-Naar)"——字面意思是"战士"或者鲁纳尔.
旧约中称亚伯拉罕的战士为纳尔人,也就是说他手下有一支骑兵,当然,他们骑的或许不是马,而是骆驼.
他有可能是从赫梯人(哈兰就位于他们领地的边界上)那里得到启发而组建了这样一支快速机动部队,不过在干旱的南地与西奈,骆驼可能比马匹更适合.
这样看来,亚伯拉罕并不是放牧的游民,而是一位拥有王族血统的头脑灵活的军事将领.
这也许并不符合这位希伯来祖先的传统形象,但却与有关亚伯拉罕的古老回忆相一致.
例如,约瑟夫斯(公元一世纪)曾引用比他更早年代的关于亚伯拉罕的资料,他写道,"亚伯拉罕作为一个异乡人统治着大马士革,他从巴比伦北部带来了一支军队…过了很长时间之后,上帝指示他带着随从由那里去往那时叫做迦南的地方,但是现在被称为朱迪亚(Judea).
"亚伯拉罕得到的是一个军事任务:保护阿努纳奇的航天设施——任务控制中心与航天站!
在南地短暂停留之后,亚伯拉罕越过西奈半岛进入了埃及.
亚伯拉罕及其妻子撒拉立刻被带入王宫(在此也能看出他们明显不是游民).
根据我们的推算,那是公元前2047年左右,当时统治下(北部)埃及的法老们——他们并不是阿蒙("隐藏的神"拉/马杜克)的追随者——正面临信仰阿蒙的底比斯(埃及南部城市)王子们的强力挑战.
我们只能猜测忧心忡忡的法老与这位希伯来人、尼普儿族的将军所商讨的国家大事的内容——建立联盟、共同防御、神的指令.
,圣经中对逗留埃及期间的这些军事行动并没有记载(《禧年书》中说他在埃及停留了五年).
当亚伯拉罕要返回南地时,法老给了他大批的随从.
"亚伯拉罕带着他的妻子与罗得,从埃及上南地去.
"他带着"大群的"供给衣食的羊和牛.
还有供他的骑兵使用的驴子和骆驼.
他再次去到伯特利,"求告耶和华的名,"寻求指令.
接着是罗得的离开,他的侄子选择带着自己的牲畜到约旦河平原居住,"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伊甸园,都是滋润的.
"亚伯拉罕去了山地,在希布伦(Hebron)附近的最高峰住下来,从那儿他可以望见周围所有的土地;上帝对他说:"去吧,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
"不久之后,"那时暗拉非做示拿王",东部联盟的军事远征便开始了.
"他们(迦南的众王)已经事奉基大老玛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十四年,基大老玛和同盟的王都来到了"(创世纪,14:4-5).
学者们对这段圣经中的记载进行了长期研究;由于他们在错误的年代找寻亚伯拉罕的记载,因此最终一无所获.
但如果我们的纪年准确的话,"暗拉非"问题的解决就变得十分简单.
虽然被学术界忽略了几乎一个世纪,但它还算是一个新解答.
早在1875年,勒诺尔芒(F.
Lenormant,着有《原始迦勒底语的重点》LaLanguePrimitiveclelaChaldee)在对比该名字的传统读音与早期圣经翻译中的拼法时,就认为这个词的正确读音应该是"阿玛尔-帕尔",这是《希腊旧约》(Septuagint,公元前三世纪由原始的希伯来文旧约译成)中记载下来的读音.
两年后,DH黑格(D.
H.
Haigh)在期刊《埃及的语言及考古》上发表的文章中,也谈到"暗拉非",他说"(国王姓名的)第二部分是月神(辛)的名称,"并宣布,"我早就确信暗拉非是乌尔的一位国王.
"1916年,弗兰兹M博尔(着有《创世纪14中的国王》,DieKbnigevonGenesis14)再次提出——但没成功——这个名字应该按照《希腊旧约》中的记载读作"阿玛尔-帕尔",并解释说,它的意思是"被辛注视的"——一个与近东的王族名字有共同特征的名称,例如埃及的"图特-摩斯"(Thoth-mes,意为"被透特注视的").
(不知为何博尔等人遗漏了同样意义重大的基大老玛名字的《希腊旧约》读音,它在希腊记载中读作库杜罗革玛尔,Khodologomar——几乎与斯巴托利书板中记载的库杜尔-拉玛尔一样.
)"帕尔"(Pal,意为"儿子")是美索不达米亚王族名称中的一个常见后缀,表示被神当作宠爱的儿子.
由于乌尔的神是南纳/辛,因此我们推测乌尔的阿玛尔辛和阿玛尔-帕尔是拥有同样名称的同一个人.
我们对于创世纪14章中的"暗拉非"就是乌尔第三王朝的第三位国王阿玛尔-辛的认定,与圣经记录和苏美尔年表完全吻合.
圣经记载的众王之战发生在亚伯拉罕从埃及返回南地后不久,又在他到达迦南满十周年之前;也就是说介于公元前2042与2039年之间.
阿玛尔-辛/阿玛尔帕尔的统治时期是公元前2047-2039年;因此,战争发生在他统治的后期.
而最可能的年份是他统治的第七年——公元前2041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西部地区的战争.
圣经中(创世纪,14:4-5)说战争发生在统治埃兰的基大老玛征服迦南众王的第14年:公元前2055,舒尔基接到南纳指令,带领埃兰人进入了迦南,而公元前2041年的确是那之后的第14年.
我们将圣经故事与苏美尔事件按时间顺序同步列出,并将圣经中的各时的记录也列在其中:公元前2123年——亚伯拉罕生于尼普儿,他的父亲是他拉.
公元前2113年——乌尔纳姆在乌尔即位,被授权担任尼普儿的守护者.
他拉带领他的家族迁移到乌尔.
公元前2095年——乌尔纳姆死去,舒尔基即位.
他拉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乌尔去往哈兰.
公元前2055年——舒尔基接到南纳指令,派埃兰军队进入迦南.
公元前2048年——舒尔基被阿努和恩利尔宣布死刑.
75岁的亚伯拉罕接到指令离开哈兰去往迦南.
公元前2047年——阿玛尔-辛(阿玛尔-帕尔)在乌尔即位.
亚伯拉罕离开南地去往埃及.
公元前2042年——迦南众王转而信仰"其他神".
亚伯拉罕带领精兵从埃及返回.
公元前2041年——阿玛尔-辛发动众王之战.
得到迦南各城邦忠诚的"其他神"是谁他们是马杜克和他的儿子纳布.
马杜克在附近的流放地运筹帷幄,纳布则游走于迦南东部、争取霸权和邀买人心.
圣经中指名道姓地说,整个摩押之地都处于纳布的势力之下:土地也被称作纳布之地,许多地方都荣耀他的命;最高的山峰以他命名——拿波山(MountNebo)——之后,已历经了千年.
旧约将来自东方的入侵放入了一个适合的历史范围.
但是即便从圣经的角度来看,这也令美索不达米亚的众神传说被简化成了一神论的故事,这是一场不平常的战争:表面目的——镇压叛乱——变成次要;真正目标——荒野中的绿洲兼交通枢纽——也没得到.
顺着美索不达米亚去往迦南的南路,侵略者到达了外约旦,他们沿着君王大道,连续攻击守卫约旦河渡口的重要据点:北部的亚特律加宁(Ashterot-Karnayim);中部的哈麦(Ham);还有南部的沙微基列亭(Shaveh-Kiryatayim).
根据圣经记载,一个叫做伊勒巴兰(El-Paran)的地方才是侵略者的真正目标,但是他们最终并没有得到.
侵略者下外约旦绕死海,越过西珥山(MountSe'ir),"到达靠近旷野的伊勒巴兰".
但是他们被迫"回到安密巴(Ein-Mishpat),就是加低斯(Kadesh)".
侵略者并没得到伊勒巴兰(El-Paran,意为"神荣耀之地");不知什么缘故,他们被打回了安密巴,也就是加低斯或加低斯巴尼亚.
只在那时,当他们转回迦南,"于是所多玛王、蛾摩拉王、押玛王、洗扁王、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琐珥)都出来、在西订谷摆阵、与他们交战.
"(见地图).
于是与迦南众王的战斗进入了后期阶段,这也并不是战争的主要目的.
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前,在一次关于加低斯巴尼亚的深入研究中,HC特兰伯尔(H.
C.
Trumbull)曾经断定侵略者的真实目标是伊勒巴兰,而且他明确地认定它是位于西奈平原中部奈赫勒(Nakhl)绿洲上的要塞.
但是没人能够解释为何这个强大的联盟要派一支军队去往一个千里之外的地方,为争夺广袤荒原上的一个孤零零的绿洲与神和人进行战斗.
但是侵略者为何去到那里,又是谁在加低斯巴尼亚阻拦了他们,迫使其回转呢没人知道.
只有我们提供的答案可以解释这一切:那个地方唯一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航天站的所在地,而在加低斯巴尼亚挡住侵略者前进步伐的就是亚伯拉罕.
从更早的时候开始,加低斯巴尼亚就是人类未经特许能够踏足的距离航天站最近的地方.
舒尔基曾到过那里祈祷并向"审判之神"献祭,在他之前将近一千年时,苏美尔国王吉尔迦美什就曾在那里等待获得特殊许可.
那里在苏美尔语中被称作"巴得-迦尔-丁吉尔"(BAD.
GAL.
DINGIR,意为"众神的伟大要塞之地"),萨尔贡用阿卡德语称它为杜尔-玛哈-伊拉尼(Dur-Mah-Ilani),并清除地在他的铭文中将它列为提尔姆(即西奈半岛)的一个地方.
我们认为,那里就是圣经中所记载的"加低斯巴尼亚";亚伯拉罕率领精兵,在那里阻止侵略者进入航天站所在地.
旧约中的点滴暗示变成了详细的故事"基大老玛文本",其中清楚地说战争目的是希望阻止马杜克的回归,并防止纳布通过一些手段夺取航天站.
文本中不仅同样提到了圣经中记载的那些国王,还重复了圣经中关于"在第13年"信仰转变的细节!
当我们在基大老玛文本里中为圣经记载的概况找寻细节时,我们必须记住它们是一位热爱马杜克的巴比伦史学家的作品,而马杜克的渴望是令巴比伦成为"朝向天堂的四区之中心".
就是为了阻止这种行为,反对马杜克的众神才命令基大老玛夺取和玷污巴比伦:众神向埃兰的国王库杜尔拉玛尔下令:"袭击那里!
"他要进入那马杜克热爱的城市巴比伦,夺取主权;他要进入众神之王建造的城市巴比伦,推翻王权;令那里的神庙变成无赖贱民们的巢穴,让胡乱飞舞的乌鸦怪叫声中洒下粪便.
对于巴比伦的蹂躏才只是个开始.
在那里做了"坏事"之后,乌图/沙玛什找到了一个对付纳布的手段,(他指责说)纳布破坏了某位国王对他父亲南纳/辛的忠诚,基大老玛文本中说,这发生在第13年(正如创世纪14章所记载的):当那一日沙玛什来到众神的面前;明亮的他对马杜克说出攻击言语:"第十三年那国王背弃了我的父亲——他忠诚的心不再坚持虔诚的信仰;全都因马杜克之子纳布挑唆导致.
"因此集会的众神开始警惕纳布,认为他散布谣言、挑唆叛乱,并组成了一个忠诚国王的联军,指定埃兰的库杜尔-阿玛尔为军事首领.
他们的首个指令是"武力夺取纳布的要塞波西帕".
得到命令后,"库杜尔-阿玛尔怀着对马杜克邪恶用心,将波西帕的神殿烧毁,并用剑杀戮了神殿中的人员.
"接着的命令,是攻打反叛众王的军事行动.
巴比伦文献列出了要攻打的目标及其攻击者;我们很容易辨认出那些在圣经中出现过的名字:埃里阿库(Eriaku,即亚略,Ariokh)攻打舍部(Shebu,即比尔-舍巴,Beer-Sheba),图得-古拉(Tud-Ghula,即提达,Tidha)"持剑前去攻击加沙(Gaza)的人员".
在伊师塔的神谕之下,东方众王的大军统一集结,抵达了外约旦.
第一个要攻击的要塞位于"高地",接着是"拉巴图"(Rabattum).
行军路线也与圣经的描述一致:由北部的高地穿过中间的拉巴特-阿蒙(Rabat-Amon)区域,向南绕过死海.
这样,杜尔-玛哈-伊拉尼就唾手可得,而那些迦南城邦(包括南地的加沙和比尔-舍巴)也将遭到重击.
但是在杜尔-玛哈-伊拉尼,巴比伦文献中记载,"众神认真商议选定的那位祭司之子,"拦住了入侵者的去路,而"进攻被阻止了".
巴比伦文献中指的是否确实是祭司他拉的儿子亚伯拉罕呢他是不是由于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而挡住了侵略者呢因美索不达米亚和圣经文本对同样事件的记载在时间、地点、结果上都相同这一事实加强了这个可能性.
然而这不仅只是可能而已,我们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线索.
图片.
100有一个未被注意的事实,关于阿玛尔-辛统治期的第七年——大约公元前2041年,即军事远征的那一年——也是穆-纳-伊碧鲁乌姆-巴忽尔(MUNEIB.
RU.
UMBA.
HUL,图片.
100),意思是"伊碧鲁乌姆的牧者住所遭受攻击的那一年".
这里所提到的在那重要的一年中遭到攻击的,是否就是指亚伯拉罕和他的牧者住所呢还有一张可能是纪念那次侵略的图画.
它被刻在苏美尔的一个圆柱图章上(图片.
101).
它曾经被认为描绘的是伊塔纳——一位早期的基什的国王——之旅的情形,走向有翼的大门,一只"鹰"带着他越升越高,直至地球消失不见.
但画中画了一位坐在马背上、头戴皇冠的英雄——对于伊塔纳时代来说太早了——站在有翼大门与两个独特的集团之间.
一个集团有四个全副武装的强壮的人,他们的首领也骑在马上朝着西奈半岛的一个农耕区域走去(由辛的象征符号新月和其中生长的小麦来表示.
)另一个集团有五位国王,对面而立.
其中画出了众王之战的古代图画的所有要素以及"祭司的儿子"的角色,这描绘的并不是伊塔纳去往航天站的旅程.
画的中央坐在一头动物身上的英雄,应该是亚伯拉罕而不是伊塔纳.
图片.
101完成保护航天站的任务后,亚伯拉罕回到附近的基地希布伦.
迦南众王受他的行为鼓舞,他们带兵去东部拦截敌军后路.
但是侵略者击败了他们并"夺取了所多玛和蛾摩多的所有财物"还掠走了一个有价值的人质:"又把亚伯兰的侄儿罗得和罗得的财物掳掠去了.
当时,罗得正住在所多玛.
"亚伯拉罕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召集骑兵,追赶撤退的侵略者.
在大马士革附近追上了他们,他救出罗得,取回了所有财物.
他回去时在撒冷(Shalem,即耶路撒冷)山谷受到了对胜利者的欢迎:又有撒冷王麦基洗德(Malkizedek),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
他为亚伯兰祝福,说:"愿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赐福与亚伯兰,至高的神把敌人交在你手里,是应当称颂的.
"不久迦南众王也前来感谢亚伯拉罕,并要将所有财物送给他作为回报.
但是亚伯拉罕说,他的本地盟友可以分享一些,但是他自己或他的军队"连一根鞋带"也不要.
他的(参与战争的)行为既不是出于对迦南众王的友善,也不是出于对东部联军的仇恨;在南纳家族与马杜克家族之间的战争中,他是中立的.
他说道,他"已经向至高神、天地之主耶和华起誓".
入侵的失败并没有终止古代世界的争斗事件.
一年后的公元前2040年,底比斯王子的首领孟图霍特普二世(MenluhotepII)打败了北部的法老们,将底比斯(及其神)的统治范围向西部延伸,接近了西奈.
接着的一年,阿玛尔-辛试图由海路抵达西奈半岛,但却被毒虫咬死了.
对航天站的攻击虽然被挫败,但是它的潜在危险并没有去除;而马杜克的夺权行动也变得日益激烈.
15年之后,尼奴塔与尼尔加向所多玛和蛾摩多使用了末日武器,令这两个城市成为了焦土.
第十三章完.
字号:大中小第十四章核武浩劫第二十四年,当九十九岁的亚伯拉罕在希布伦附近再次安营之时,末日降临了.
"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
那时正热、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
举目观看,见有三个人在他对面站着;他一见,就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
"那是一个很典型的中东景象,一位富人正在他帐篷的阴凉中休憩,创世纪18章的作者接着迅速将举目观看的亚伯拉罕——连同读者一起——推进了一个与神邂逅的场景.
虽然亚伯拉罕睁着眼睛,可并没看到他们走来的过程:他们是突然出现"在他对面站着"的.
而且虽然他们是"男人",他却即刻意识到了他们的真实身份并且向他俯伏行礼,称他们"我主",还请他们"不要离开仆人往前去",容他有机会为他们准备一桌美食.
当神圣的来客用毕餐饭、洗去疲劳,已是黄昏时分.
他们中的首领问撒拉在哪里,并对亚伯拉罕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
"许诺给亚伯拉罕和撒拉一个正统的继承人,并不是他们这次向亚伯拉罕示现的唯一原因.
他们还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三人就从那里起行,向所多玛观看.
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
上帝就说:"我所要作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回顾了亚伯拉罕过去的功劳和未来的诺言后,上帝告诉他这次神使出行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宣示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行.
"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上帝说他决定"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像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么;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随后的所多玛与蛾摩的毁灭,已经成为圣经中的着名故事,被反复描述和宣讲.
正统教派和原教旨主义者从来没有怀疑过上帝是否确实从天上降下了火焰和硫磺,而将这两个罪恶的城市从地面上毁灭.
有些来自科学和经验角度的看法则顽固地想要为圣经故事寻找"合理"解答:强烈地震、火山喷发,或其它天灾却被(他们)认为是上帝对罪恶的惩罚.
但是,圣经中关于此事的叙述——至今的解释仍然只有这一来源——绝对不是一次天灾.
首先,它经过预先策划:上帝提前了告诉亚伯拉罕即将发生的事及其发生的缘故.
其次,它也是可以避免的,并非由不可逆转的自然力量造成:只有证明了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恶名"属实,灾难才会降下.
第三,(我们等下就会揭示)它发生的时间还是可以延缓的,也就是说,这毁灭可以凭意愿提前或延缓.
亚伯拉罕在知道灾难可以避免之后,他就开始了一次循序渐进的辩护:"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么.
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么"立刻他又接着说,"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
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么!
"一位凡人竟然向他的神说教!
他的请求是说,为了城中的五十位义人,不要执行毁灭行动(这说明毁灭是可以延缓或避免的).
但当上帝同意因这五十义人而饶恕整个城市之时,亚伯拉罕——他选择五十这个数量,可能是由于他知道这个数量一定能打动对方——便又问道若义人数量短了五位,是四十五位,那上帝是否还会饶恕这城.
当上帝答应为四十五义人也会取消行动之后,亚伯拉罕将数量渐次降到四十、三十、二十,然后是十人.
接着"上帝说道:'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他与亚伯拉罕说完话就走了.
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到了晚间,上帝的两个同伴——圣经中在这里称他们为"玛拉金"(Mal'akhim,被译为"天使",但意思是"密使")——到达了所多玛,他们的任务是证实这里的罪名,然后回去向上帝报告.
(当时正坐在城门口的)罗得也立刻认出——如同前面的亚伯拉罕一样——这两位来客是神,他们显然经过了乔装改扮,也没有带着神的武器,罗得或许是看到了他们到来的方式(从天而降).
和亚伯拉罕一样,罗得也坚持要款待他们,来客于是同意在他家过夜;但这却是个不眠之夜,因为有客到来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全城.
"他们还没有躺下,所多玛城里各处的人,连老带少,都来围住那房子.
呼叫罗得说:'今日晚上到你这里来的人在哪里呢把他们带出来,任我们所为.
'"当罗得不同意这样做而人群要冲进房子时,两位玛拉金"使门外的人,无论老少,眼都昏迷.
他们摸来摸去,总寻不着房门.
"于是两位密使知道城中只有罗得是"义人",也就不需要继续调查了;这城的命运已经被决定.
"二人对罗得说:'你这里还有什么人么.
无论是女婿、是儿女,和这城中一切属你的人,你都要将他们从这地方带出去.
'罗得就急忙出去,告诉娶了他女儿的女婿们,说:'你们起来离开这地方,因为耶和华要毁灭这城.
'他女婿们却以为他说的是戏言.
于是天明后,天使催逼罗得说:'起来,带着你的妻子,和你在这里的两个女儿出去,免得你因这城里的罪恶,同被剿灭.
'但罗得迟延不走.
二人因为耶和华怜恤罗得,就拉着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并他两个女儿的手,把他们领出来,安置在城外.
当天使确实带着四人升起,并将他们安置在城外以后,他们让罗得赶快逃去山上:"逃命吧,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并指示他说,"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灭.
"但是罗得害怕自己和家人无法及时逃到山上,"厄灾就临到我,我便死了.
"他请求:毁灭所多玛的行动是否可以延缓到他逃到远离所多玛的琐珥(Zoar)以后再执行天使同意了,一位天使叫他赶快往那里跑:"你要速速的逃到那城,因为你还没有到那里我不能作什么.
"因此这灾难不仅是预先安排并可以避免的,而且还可以延后;并可以被用于在不同的时间毁灭不同的城市.
没有一种天灾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当罗得到达琐珥时,已经天亮了;上帝从天空向所多玛和蛾摩拉降下了硫磺与火.
他毁灭了这些城市和它们的整个平原,还有城中的居民.
这些城市、居民,以及地上生长的植物——所有存在的都被上帝的武器"剿灭"了.
那热浪和火焰灼烧着,强烈的辐射范围颇广:罗得的妻子,逃跑时没听从天使"不可回头看"的指示,就变成了一根"烟柱"[1],罗得惧怕的"厄灾"夺走了她的生命…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恶名声闻于上帝"城市被"剿灭"了,而每次罗得都得以幸免:当神毁灭平原诸城的时候,他记念亚伯拉罕,正在倾覆罗得所住之城的时候,就打发罗得从倾覆之中出来.
而罗得按照指示,前去"山里,和他的两个女儿住在一个洞里.
"在见证了约旦河平原上所有生命遭受的猛烈摧毁之后,在目击了罗得之妻被看不见的死亡之手"雾化"之后,罗得和他的女儿们会怎么想呢圣经中叙说,他们认为自己见到了地球上的人类末日,而他们三人是人类种族的唯一幸存者;因此令人类延续的唯一办法就是女儿们与他们的父亲交合,以孕育人类的后代…"大女儿对小女儿说:'我们的父亲老了.
地上又无人按着世上的常规、进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可以叫父亲喝酒,与他同寝.
这样,我们好从他存留后裔.
'"于是她们就这样做了,并都怀孕生下了孩子.
浩劫前夜对于亚伯拉罕来说一定是一个焦虑难眠的夜晚,他担心所多玛有没有足够的"义人"令城市得到豁免,当然还为罗得及其家人的命运而忧虑.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到了他从前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地方,向所多玛和蛾摩拉,与平原的全地观看.
不料,那地方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
"他所见到的是"广岛"和"长崎"——核武器在人们聚居的肥沃平原上所造成的一次毁灭性攻击.
发生在公元前2024年.
所多玛和蛾摩拉的遗址现在何处呢古希腊和罗马的地理学家说,地质灾难掩埋了位于肥沃山谷中的五个城市.
现代学者认为,圣经中描述的"城市倾覆"是由一次死海南部海岸的缺毁而导致的,涌出的大水淹没了南方的低洼地带.
旧的南部海岸的残留部分变成了本地人称的"厄尔-利伸"(el-Lissan,意为"舌头"),而五个城市所在的山谷变成了死海新的南部区域(图片.
102),现在那里仍然有个外号叫作"罗得海"(Lot'sSea).
倾泻南下的流水还令北部海岸线向南退缩.
图片.
102古代地理学家的说法已经被现代研究证实.
20世纪20年代,梵蒂冈的教皇圣经学会资助的考古队(阿利克斯马龙,《死海东南部的探索之旅》,Voyaged'Explorationausud-estdelaMerMorte)对这一地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科学勘测.
带队的考古学家阿尔布赖特(W.
F.
Albright)与哈兰德(P.
Harland)发现,这一地区周围的山里的居住区在公元前21世纪被突然弃置,并在那之后的几个世纪都无人居住.
死海附近的泉水至今还被发现具有辐射性,"足以对多年饮用这水的人或动物造成不育等伤害"(布莱克,I.
M.
Blake,《约书亚的诅咒和以利沙的奇迹》,刊登于《巴勒斯坦考察》第91期,"Joshua'sCurseandElisha'sMiracle"inThePalestineExplorationQuarterly).
死亡之云,在平原的城市上空升起,不仅令罗得和他的女儿们惊恐万分,而且也吓坏了亚伯拉罕,他觉得远隔50英里之外的希布仑山中也不安全.
圣经告诉我们他拔营向西,到基拉耳(Gerar)居住.
从那以后,他便再也没有冒险进入过西奈.
甚至多年以后,当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在一次迦南的荒年想要去往埃及时,"耶和华向以撒显现,说:'你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地.
'"显然那时穿越西奈半岛仍不安全.
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平原城市的毁灭只是一件小事:在那同时,西奈半岛的航天站也被核武器毁灭了,而之后很多年那附近都残留了致命的核辐射.
主要的核攻击目标是西奈半岛;而最后的牺牲品却是苏美尔本身.
虽然乌尔的灭亡来得很快,但是它的悲哀阴郁的命运从众王之战时起,就已伴随着遥远的鼓声——宣判死刑的鼓声——步步接近,并且随时间过去日益激烈.
末日之年——公元前2024年——是乌尔的最后一位国王伊比-辛统治的第六年;但是要详细解答灾祸发生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就要从那场战争发生之时开始,研究关于宿命年代的记载.
两次受到亚伯拉罕的干涉——一次在加低斯巴尼亚.
另一次在大马士革——而羞愤而归的侵略者被立即褫夺了王位.
在乌尔,阿玛尔-辛被他的弟弟舒辛取代,舒辛继位时发现以前的大联盟已经崩解,而以往的盟友们正在蚕食自己的帝国领地.
虽然南纳和伊南娜与众神一样都在众神之战中失去了人类的信仰,但他们却是舒辛最先信奉的神.
舒辛的早期铭文记载,是南纳"召唤他的名字",令他登上了王位;他还受到"伊南娜的宠爱",而且女神亲自带他去见南纳(图片.
103,待补).
舒辛炫耀道,"辛的第一个女儿,拥有惊人的智慧与美貌的神圣伊南娜,"授予了他武器,以便"在战斗中征服不归顺的敌国".
但是这些并不足以统一苏美尔,因此舒辛不久便转而向更强大的神求援.
通过年表——为了商业和社交目的之王室铭文年鉴,其中记载了各个王的每个统治年度中发生的主要事件——判断,舒辛在他统治期的第二年,为了得到恩基的眷顾,他为恩基建造了一艘特殊的船,这艘船能够从大海直接到达非洲.
第三年他走的也是亲恩基路线,他为此还作了什么我们并不清楚,这本来可以成为安抚马杜克和纳布的追随者的一种婉转的方式;但是在第四年和第五年,这一路线终于被放弃了,因为在美索不达米亚西部边界,他所修建的巨大长城所特别针对的入侵者——"西部人",就是马杜克的追随者.
由于来自西方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舒辛转向尼普儿的伟大众神祈求救赎.
年表中记载,舒辛曾在尼普儿的圣地进行过大规模的重建工程——这已经被美国在尼普儿的考古队的考古发掘证实,他的重建是在乌尔纳姆时代的基础上(乌尔纳姆时代的规模不详)进行的.
工程的代表作是一座荣耀恩利尔和宁利尔的纪念石柱,"一座前无古人的纪念石柱".
满怀绝望的舒辛急切地寻求神的接纳,希望确认他是"恩利尔心目中选定的王".
但是不在尼普儿的恩利尔无法回应他;只有留在尼普儿的恩利尔的配偶——宁利尔,听到了舒辛的哀求.
她怜悯地答应了他的祈求,"为了延长舒辛的生命,延长他的统治期,"她授予他一件"可以发出辐射的武器…它的恐怖闪光直达天际.
"一份名为"专集B"的舒辛文本集认为在试图恢复与尼普儿关系的过程中,他可能尝试与(在乌尔纳姆死后离开乌尔的)尼普儿族人(例如他拉家族)进行和解.
文本中说当令哈兰所在的地方"因他的武器而颤抖"之后,他作出了和平的姿态:舒辛将自己的女儿送去和亲(可能是嫁给当地的首领或他的儿子).
接着她带着当地居民回到了苏美尔,"在尼普儿的边界上建了一座献给恩利尔和宁利尔的城镇.
",这是"从命运被决定的那时起",首次"有国王为恩利尔和宁利尔建造城镇",舒辛明显带着希求得到称赞的语气.
他有可能在返国的尼普尔族人的帮助下,还修复了作为尼普儿象征的塔庙,并任命自己为高级祭司.
然而,这些行为都徒劳无功.
帝国已经危机四伏,现在他已经顾不上边远地区的忠诚与否,仅仅是苏美尔本地就已经令他焦头烂额了.
"乌尔强大的王,"舒辛的铭文中写道,发现苏美尔本地的"土地的牧养"已经成为王室的主要负担.
还有最后一个手段来诱使恩利尔回到苏美尔,而使自己得到他的庇护.
明显是在宁利尔的授意下,舒辛为神夫妇修建了"一座高贵的游船,它可以在最大的河中航行…还用宝石精心做了装饰",配备了最好的木材制作的桨,还有船篙以及灵巧的舵,并不遗余力的令乘坐者感到舒适,包括放置了一张婚床.
他接着"将这游船停靠在面朝宁利尔神殿的宽阔河湾里.
"这撩动了恩利尔心中的怀旧情怀,因为当宁利尔还是一个年轻的看护时,他见到在河中裸泳的她,便立刻与她坠入了情网.
回想起旧日时光的恩利尔终于回到了尼普儿:当恩利尔听到这些,他急忙在天际赶路.
他的旅程从南到北,他急迫的脚步匆匆.
奔向他心爱的女王——宁利尔.
不过,这次激情之旅只是一小段短暂的插曲.
书板后部有些重要句列损毁了,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的详细状况.
但是最后一句提道,"恩利尔的第一勇士尼奴塔,他令匪徒的阴谋破产.
"因为在那船上的一处雕像附近发现了"一个铭文,一个邪恶的铭文",试图向恩利尔与宁利尔下一个诅咒.
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恩利尔对这个卑劣伎俩的反应:但是所有相关证据都显示他再次离开了尼普儿,这次明显连宁利尔也带走了.
不久之后——我们推算是在公元前2031年——近东地区发生了一次月全食,空中的月亮整晚都被完全遮蔽,这令当地民众感到十分惊骇,舒辛也不例外.
尼普儿的高级祭司带来的神谕无法平复他心中的忧恐,他们写下的信息是,这是给"四区之王"的预兆:"他的城墙将被摧毁.
乌尔将变成荒野.
"没有得到伟大元老神们(指恩基和恩利尔)的接纳.
舒辛已没有退路——若不竭尽全力争取神的支持就只有败亡一途了.
于是他继续努力,又执着地在尼普儿的圣地上修建了一座献给一位年轻神只的神殿,这位神只是伊南娜的儿子,名叫萨拉(Shara,意为"王子"),这也是鲁迦尔班达(Lugalbanda)早期的名号,因此这位新"萨拉"也是一位国王的儿子.
在献给神庙的铭文中,舒辛宣称自己是这位年轻神只的父亲:"献给天上的英雄、伊南娜宠爱的儿子、神圣的萨拉:他的父亲舒辛,强大的乌尔之王、四区之王为他修建了他心爱的神殿萨基帕达(Shagipada),愿他护佑国王的生命.
"这发生在舒辛统治的第九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继位的乌尔新王是伊比辛,他也无法阻止帝国的衰败.
他能做的只是在苏美尔的心脏地带——乌尔和尼普儿周围修筑城墙,建造防御工事,除此之外的国土他已经无力顾及.
他的统治的五年中(其实他在位时间不止五年)找不到王室的大事年表,因此关于他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只能从一些常规文件和贸易文献中掌握一些信息.
例如,其它附属城邦每年应向乌尔递送的降书顺表,接连不再呈送了.
最先拒绝呈送的是西部行政区,接着在第三年东部城市也不再臣服.
在第三年乌尔的对外贸易"也终于不出意外地忽然断绝了"(引述加德在《乌尔的历史与遗址》的话——C.
J.
Gadd,HistoryandMonumentsofUr).
尼普儿附近的德来海姆(Drehem)要道在整个乌尔第三王朝期间的货物和牲畜运输的税收记录(上千块完整无缺的粘土书板)也都被找到了,这巨细靡遗的记录工作在第三年也戛然而止.
抛开"神去城空"的尼普儿,伊比辛再次转向南纳和伊南娜奉献自己的忠诚,在统治的第二年,他任命自己为乌鲁克的伊南娜神庙的高级祭司.
他再三向他的神祈求指引和保佑,但他得到的所有神谕都是有关毁灭和末日的.
在第四年他被告知"西方之子将崛起…这是给伊比辛的预兆:乌尔将面临审判.
"在第五年,困兽犹斗的伊比辛又担任了伊南娜在乌尔的神庙的高级祭司.
但是依然于事无补:那年苏美尔的其它城市也拒绝了他的统治.
这也是那些城市的最后一年按照惯例向乌尔的南纳神庙送上祭祀的圣畜.
乌尔的神、它伟大的神圣庙塔以及它的中央集权不再被认可.
第六年伊始,"有关毁灭"的预兆似乎愈加迫在眉睫.
一个预言说道,"当第六年到来之际,乌尔的居民将成为囚犯".
另一个预言则说,"当他再度称尊,身上涂了圣膏(意思是说他是被选定的)从西方来",那曾经预示的灾难就会来临.
就在这年,来自边界的信息显示,"西方的敌人已经进入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他们畅通无阻地"冲入了国土之中,一个接一个地占领了所有伟大的堡垒.
"现在伊比辛手中只有乌尔与尼普儿这四面楚歌的孤岛之地,但是在这要命的第六年结束之前,在尼普儿的赞颂乌尔之王的铭文就已经突然断绝.
乌尔及其驻陛之神的敌人,那位"再度称尊"者,已兵临城下,来到了苏美尔的心脏地带.
如同预言的预示,马杜克再度重返了巴比伦.
长达二十四年的宿命年代——从亚伯拉罕之离开哈兰,从舒尔吉之褫夺王位,从马杜克之流放赫梯开始,所有这些事件终于收归于末日之年,即公元前2024年.
有关圣经中的亚伯拉罕传说、乌尔的命运及其最后三王的故事,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们的各自发展和彼此关联,现在我们的目光将跟随马杜克的脚步,去了解他的故事.
记述了马杜克自传(前文已经部分引述过)的书板继续述说他在二十四年的浪迹生涯之后重返巴比伦的故事:我在哈提之地祈求着神谕,请让我重获王位和权力吧,迷雾中回响着酸楚的问题,何时才能结束流亡的苦难二十四年中我蜷伏迷雾里.
接着,在第二十四年,他得到了一个极佳的预言:我的流放之期就要结束:我即将踏上那归乡之路,埃萨吉尔(Esagila)神庙就要重现.
不朽宫殿也将焕发光彩.
我正在启程返回巴比伦,越过…土地朝着我屹立的都城我还要在巴比伦拥立一位国王,那山一般耸立的埃萨吉尔…阿努创造…在埃萨吉尔之内…建起一座高台…我的都城…充满欢乐…损坏的书板上接着列出了那些马杜克返回巴比伦途中所经过的城市.
一些可以辨认出的城市名称指示了马杜克从小亚细亚去往美索不达米亚的路线,他先往南行,到达了城市哈马(Hama,即圣经中的哈马地,Hamat),接着经过马里向东.
他确实是——如同神谕和预言中所说——由西边在亚摩利人(西方人)的帮助下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的.
马杜克继续说,他的愿望是为大地带来和平昌盛,"赶走邪恶与厄运…为人类带来慈爱.
"但是一切都化为了乌有:一位敌神对他的都城巴比伦的冒犯行径"令他努火中烧".
文本新的一行的开头指明这位敌神的名字,但是保留下来的只有第一个音节:"神圣的尼-"这里的名字只可能是尼奴塔.
我们从这份文本中无法得知这位敌神所作所为的详情,因为记载后面诗句的书板受损严重,残句难解.
但是我们可以在基大老玛文本的第三块书板中找到一些这里遗失的情节的补充.
其中有一副令人迷惑的图画,描绘了两神领着人类军队相互对抗的混乱场景:马杜克的支持者亚摩利人沿幼发拉底河谷朝尼普儿扑来,而尼奴塔率领着埃兰军队迎战他们.
在一遍又一遍地细细品味这些艰难时期的记载后,我们发现谴责敌方的暴行并非现代人的创新.
在这份巴比伦文献——我们要记住这份文献的作者是马杜克的崇拜者——将亵渎神庙(包括沙玛什和伊师塔的神殿)的罪过完全归于埃兰军队.
巴比伦史家更加变本加厉:他指责尼奴塔错误地将亵渎尼普儿的恩利尔的圣中之圣地的大罪归于马杜克的追随者,因此令愤怒的恩利尔站在他一边反对马杜克及其儿子纳布.
巴比伦文本提到,玷污圣城及其神殿伊库尔的行径就发生在两军于尼普儿对峙之时.
尼奴塔指责的马杜克追随者所做出的邪恶行径,并不是实情:这些恶行其实是他的盟友厄尔拉干的!
尼尔加/厄尔拉又是如何突然出现在巴比伦的历史中呢我们在谈到厄尔加史诗之时再说.
但是在基大老玛文本中提到了这位神,并指责他玷污了伊库尔,这是确定无疑的:冷酷的厄尔拉,他进入了圣地.
他占据了圣地,掌握了伊库尔.
对手下的兵士,他张开口说道,"伊库尔的珍宝,你们全部掠走,将基础捣毁后,再把围墙击垮!
"当恩利尔,"高贵的神之王",听说自己的神庙被捣毁,自己的神殿被玷污,"圣中之圣地的护帐被撕碎,"他立刻赶回了尼普儿.
"众神的光辉为他开路",而他自己从空中降落时则"放射出闪电般的亮光"(图片.
104);当降落在圣地之时,"他令神圣之地颤抖".
接着恩利尔命令自己的儿子"王子尼奴塔",去找出亵渎圣地者.
但是尼奴塔并没有据实回答是自己的盟友厄尔拉干的,而是将指责之手指向了马杜克及其追随者…描述了这一情景后,巴比伦文本坚称,尼奴塔的表现缺乏对他父亲的基本尊重:"他毫无敬畏,也没有摘下头饰.
","他抛开公道,邪恶地说…这是蓄意的捣毁行为.
"闻听后大怒的"恩利尔就反感巴比伦,这使邪恶的计划得以实施".
除了对马杜克和巴比伦实施"恶行"之外,攻击纳布及其位于波西帕的埃兹达(Ezida)神庙的计划也在酝酿中.
但是纳布设法向西逃到了一个地中海附近信仰他的城邦:集结了他所有的城(中人马),纳布从埃兹达启程,向那伟大之海出发.
巴比伦文本中后面的诗句与圣经中所多玛与蛾摩拉的记载有直接的呼应:但是当马杜克的儿子去到海边的陆地之时,邪恶之风(厄尔拉)就裹着热浪灼烧着卷过平原之地.
这些诗句一定与圣经中"硫磺与火"从天而降"毁灭了那些城和全平原"的描述有相通的来源!
圣经中的述说(例如申命记,29:22-27)表明,位于约旦河平原的那些城市的"罪恶"是"这地的人离弃了上帝与他们所立的约…去事奉敬拜素不认识的别神.
"我们现在从巴比伦文本中知道了,他们的"恶名"(罪状)是指在两派神的争斗中他们最后投向了马杜克和纳布一边.
圣经记载到此就停止了,而巴比伦本文却增加了另一个重要细节:对于迦南各城的攻击不仅是要毁掉马杜克的主要支持者,而且还要毁灭在那里避难的纳布.
不过后一个目标没有实现,因为纳布设法及时地溜走了,他跑到了地中海的一个岛上,虽然他并不是那里的神,那里的居民还是收留了他:纳布进入大海之中,坐在异地的宝座上,他的埃兹达已失去.
从圣经和巴比伦文本中拼凑出的亚伯拉罕时代席卷古老近东的大灾难的画面,在厄尔拉史诗中描绘得更加完整也更加详细(我们前面已经说过).
这份亚述文本最初是用尼尼微的亚述巴尼拔的档案室中的碎片拼成,后来随着其它考古遗址出土了越来越多的另外版本的碎片,文本的整体轮廓和意义便渐渐明确起来.
现在已经确定这份文献一共被记载在五块书板上:除了破碎遗失或不完整的句子,以及一些学者有争议的碎片位置,两份大略的译文已经汇集完毕:古斯曼的《厄尔拉史诗》(DasEra-EposbyP.
F.
Gossmann)和卡尼的《厄尔拉史诗》(L'EpopeadiErrabyL.
Cagni).
为何要使用极端武器对付城市居民,并且还要消灭一位神(纳布),厄尔拉史诗中不仅解释了其相关矛盾的本质和缘起,还指明这个终极手段的采用并非轻易决定的.
我们从其它几份文献得知,伟大的众神在那个紧要危急的关头,曾经进行了一次冗长的战争会议,并且其间一直与阿努保持通讯:"阿努对地球说道,地球向阿努言毕.
"厄尔拉史诗中在极端武器使用之前,讲述了很多信息,包括另一次尼尔加/厄尔拉与马杜克的对峙,其间尼尔加带着威胁的口气劝说马杜克离开巴比伦,并放弃至尊权力的主张.
但是这次劝说失败,于是尼尔加回去报告众神的议会,并建议使用武力赶走马杜克.
我们在文本中读到,众神的讨论异常激烈,并"不停地持续了一日一夜".
恩基与自己的儿子之间的争吵尤其剧烈,恩基站在长子一边:"现在王子马杜克已经崛起,现在人民再次拥戴他的形象,为何厄尔拉要与他对抗到底"恩基问道.
终于失去耐心的恩基向尼尔加咆哮起来,要他从自己面前消失.
尼尔加怒气冲冲地回到自己的领地,他"私下思忖,"决定使用极端武器:"我要摧毁那里的土地,令它们化为尘土;我要剿灭那城市,令它们成为废墟;我要夷平那山峰,令山中的动物消失;我要搅翻那海洋,令他们淹没难逃;我要消灭那人们,将他们的灵化作烟雾;没有什么可以幸免…"我们从一份编号为CT-xvi-44/46的文本中知道,是领地与尼尔加相毗邻的非洲的吉比尔,警告马杜克,尼尔加所设计的阴谋.
那是夜晚时分,伟大的众神休会期间.
吉比尔"将这些言语对马杜克讲出",有关"阿努造出的七件终极武器;…它们已经被设置好,要带给你厄灾.
"他通知马杜克,向马杜克示警.
马杜克向吉比尔询问,那七件武器被放在何处.
"哦,吉比尔,"他说,"这七个——它们在何处产生,它们在何处制造"吉比尔回答说,这些武器都被藏在地底下:七件武器都被藏在山里,就在地底下的一个洞中.
若从这里带着光芒射出,可以从地球直飞到天堂.
但是确切的位置到底在哪儿呢马杜克反复询问;吉比尔能够告诉他的只有"就算是最聪明的神,也不知道它们的所在.
"于是马杜克急忙去向自己的父亲恩基报告这个可怕的消息.
"马杜克进入了他父亲恩基的神殿.
"恩基正躺在房间的沙发上睡觉.
"父亲,"马杜克说道,"吉比尔对我说:他发现七件(武器)就要到来.
"说完这个坏消息,他急迫地向他无所不知的父亲要求道:"你赶快帮我把它们的位置找出来!
"不久众神回到了会场,恩基也不知道终极武器的确切隐藏地点.
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其他众神并不如他这般惊诧,恩基大声表示了对这个想法的强烈反对,要求立刻阻止尼尔加使用那些武器,他指出,"土地将会荒废,人们也将消亡.
"听了恩基的话,南纳与乌图有些动摇,但是恩利尔和尼奴塔却仍坚定不移.
于是,众神的会议不欢而散,决定权被交给了阿努.
当尼奴塔终于带着阿努的指示到达非洲,他发现尼尔加已经下令点火,于是那"七件恐怖的武器"连同它们的"毒药"——核弹头,就被发射了.
虽然厄尔拉史诗中一直使用"伊舒姆"(Ishum,意为"严厉的")这个称号称呼尼奴塔,但是其中还是使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尼奴塔清楚地告诫尼尔加/厄尔拉,这武器只能用于攻击特定的目标;在它们能够被使用之前,阿努纳奇众神要待在选定的安全地点,而在太空平台和穿梭机上的伊吉吉众神要得到提前通知;另外,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不得伤害人类,因为"众神之主阿努对于地上(的人类)充满怜悯.
"开始时,尼尔加对于要预警所有众神及人类这一条件十分犹豫,古文献用了一些篇幅记录两位神之间胶着的谈判.
后来尼尔加同意提前通知阿努纳奇和管理太空设施的伊吉吉,但是拒绝知会马杜克及其儿子纳布,也不通知追随马杜克的人们.
就在这时尼奴塔为了说服尼尔加不要任意杀戮,使用的语句与圣经中记载的亚伯拉罕想要救免所多玛时说的一样:英勇的厄尔拉,你是要用正义去毁灭不义吗你要将那些反对你的有罪者与那些拥护你的无辜者一同毁灭吗恩威并施,推判并用,两位神在毁灭的范围与程度上大打口水仗.
相比尼奴塔,尼尔加的仇恨更加强烈,他吼道,"我要消灭那儿子,让那做父亲的白发送黑发;然后再杀死那父亲,让他没人送终没人埋!
"善于辞令的尼奴塔指出了,没有公义的肆意杀戮与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选择(之间的区别),终于说服了尼尔加.
"他听了伊舒姆(尼奴塔)的话语:恍若醍醐灌顶.
"他同意不攻击海洋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并修改了计划:毁灭将会是选择性的:战术上——摧毁纳布有可能潜藏的城市;战略上——阻止马杜克获得航天站,"伟大众神的升空之处":我要向各个城市派出密使;令那父亲的血脉无处藏身;那儿子的母亲将永无欢颜…他必将无法回到众神之地,而那伟大众神的升空之地,我的攻击将令它灰飞烟灭.
当尼尔加说完他的最终计划,包括要摧毁航天站时,尼奴塔未置一辞.
但是其它文献中声称,当计划被呈交给恩利尔时,他表示同意.
而显然阿努也同意了.
于是尼尔加即刻催促尼奴塔与他一同前去执行:于是那英勇的厄尔拉他走在伊舒姆的前面,伊舒姆随同着他前去,回响着厄尔拉的话语;心中感到阵阵的抽搐.
他们的首个目标是航天站,它的指挥部隐蔽于"最高的山"里,它的着陆区域在旁边广袤的平原中展开:伊舒姆向着最高的山中走去,身后拖着那终极无匹的七件(武器),英雄在最高的山上举起手臂——于是那高山与平原都被消灭;林中所有树木已无一颗站立.
于是在核攻击之下,航天站被摧毁了,指挥部所在的高山以及着陆区所在的平原都被毁掉了…文本证实,这个毁灭行动是尼奴塔(伊舒姆)所为.
现在轮到尼尔加(厄尔拉)的复仇了.
沿着君王大道,他从西奈半岛到达了迦南城邦,并毁灭了它们.
厄尔拉史诗中使用的语句与圣经中记载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几乎完全一样:厄尔拉沿君王大道前行,他颠覆毁灭了那些城邦,令那里的山中饿殍遍野,林中的动物也统统死去.
后面的诗句很好地描述了死海南岸的崩毁,产生了南边新的部分,还杀死了所有的海中生物:他挖通那大海,将它割裂开来,就连其中鳄鱼,也遭生灵涂炭.
附近其它动物,烧焦死亡无数,地里仓中谷麦,全部化作尘埃.
厄尔拉史诗中的描述,涉及到了核攻击所造成的三方面的破坏:西奈的航天站被消灭、约旦河平原的城市被颠覆(圣经中用的词本意是"拱起",被翻译成剿灭)、导致死海南扩的堤岸破裂.
可以预料的是,如此独特的毁灭事件一定不会仅仅被记录在一份文本中;事实上,我们在其他文本确实也发现了有关核攻击的描述与回忆.
一份这样的文本(被称为K.
500)被收录在《牛津版楔形文字文本集》(OxfordEditionsofCuneiformTexts)的卷六中,这份文本十分珍贵,因为它使用原始的苏美尔语言写成,另外它还是一份双语文本,苏美尔语旁边还配有逐行的阿卡德语译文.
因此,这无疑是一份最早期的记载此事的文献;而且它的语句令人觉得圣经作者就是以它或是类似的苏美尔文献作为资料来源而创作圣经的.
对一位身份不明(由于书板缺损)的神,它写道:主啊,你发出热浪灼烧敌人;你消灭那叛逆的土地,你令邪恶追随者凋敝,你向敌人降下火与石.
当守卫航天站的阿努纳奇得到预警之后,只好"升上苍穹"逃命.
对于两位神尼奴塔和尼尔加之所为,一份巴比伦文献中记载了一位国王对于发生在"以前国王统治时期"的这件大事的回忆,下面就是这位国王的话:在一位先王的统治时期,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异.
好时光不再,苦日子持续.
众神之主心中满是怒气,他决心降下严厉的惩罚,他下令叫众神离弃那里…那两位在旁边煽风点火,令它的守护者无语站立.
它的保护者向苍穹逃逸.
而在基大老玛文本中,则用名号指出了那两位神的身份就是尼奴塔和尼尔加,它是这样说的:高贵王座上的恩利尔,他心中满是愤怒之火.
破坏者重提邪恶话语,他的严厉中卷携火焰,——尼奴塔的名号是"严厉"他的大风中带着邪恶,——尼尔加的名号是"邪恶之风"他们一同做出了恶行.
他们令众神惊慌逃跑,令他们逃离恐怖热浪.
他们令守护的众神逃离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攻击目标,飞船发射之地:那飞向阿努的地方,已遭到他们的破坏;它的面目已经消失,那儿成了荒废之地.
众神发动了那么多战争来争夺的航天站,就这样被毁灭了:指挥部所在的高山被摧毁;发射平台的面目也已经在地球上消失;穿梭机作为跑道的硬地平原也被抹去,甚至没有一棵树仍旧站立.
这个伟大的地方永远从视野中消失了…但那恐怖之日,在地面上造成的伤痕直到现在仍旧可见!
那是一道巨大的疤痕,大到其形状只有从空中才能看到——在近年的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中才显露出来(图片.
105).
迄今为止,没有科学家能够解释地球上的这个伤痕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西奈半岛表面的延伸向北的神秘地形正处于西奈平原——早期地质时代的一个湖泊遗迹,平坦的硬土十分适合穿梭机的着陆——的中央位置.
位于加利福尼亚莫哈韦沙漠的爱德华空军基地的选址,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那儿的硬地适合美国航空飞机的着陆.
图片.
105站在西奈半岛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中央——它坚实平坦的土地上,近代曾进行过坦克战争——可以望见远方环绕的群山令平原成椭圆形.
石灰岩的山体在地平线上呈现朦胧的白色,而巨大伤痕旁边的中央平原却呈现黑色——与周围的白色形成明显对比(图片.
106).
图片.
106黑色并不是西奈半岛本身的颜色,那里有呈现出白色的石灰岩和呈现出红色的砂岩,因而搭配出了从亮黄到浅灰再到棕色的悦目色彩,但那里却并没有呈现出黑色的玄武岩.
但是平原中央那个神秘的大疤痕的北-东北部分,泥土呈现出黑色,那是由——从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出——无数的黑岩碎石构成的,似乎是被一只巨大的手撒落在整个区域之中(图片.
107).
图片.
107对于这个西奈半岛表面的巨大伤痕并没有相关的解释,虽然在空中俯瞰或是从NASA的卫星照片中它都极其明显.
而那些撒落在平原中央上的黑色碎岩来自何方,也没有说法.
毫无头绪——除非你读过那些古代文献中的诗篇,又接受我们关于亚伯拉罕时代的论点.
尼尔加和尼奴塔使用核武器将航天站从地面抹去:"那飞向阿努的地方,已遭到他们的破坏;它的面目已经消失,那儿成了荒废之地.
"航天站和那些邪恶的城邦都消失不见了.
远离西方的苏美尔本土既没有感到核爆的冲击波也没有见到那闪耀的强光.
然而尼尔加与尼奴塔的行为已经记录在案,因为这对苏美尔及其人民甚至苏美尔的存在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尽管尼奴塔已经尽力劝说过尼尔加不要伤害人类,然而后来还是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苦难.
因为他俩并没料到,核爆在空气中产成了一个巨大的气流,一个带着辐射的气流,并形成了一个龙卷风:邪恶的风暴,在空中盘旋.
接着,辐射龙卷风就开始分散并与来自地中海的海风会合一起向西移动;之后不久,关于苏美尔末日的预言就成真了;苏美尔本身成了终极核武的受害者.
伊比辛统治的第六年末,大难降临在苏美尔,几份悲伤的哀歌——悲泣乌尔国王的薨逝以及其它苏美尔文明中心城市消亡的长诗——都记载了这场大灾难.
令人联想起圣经中的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悲泣耶路撒冷毁于巴比伦之手.
最早翻译苏美尔哀歌的学者认为入侵者的一次侵略——就是埃兰军队与亚摩利军队遭遇的那次——也是导致美索不达米亚的灾难的原因.
当第一块哀歌书板被发现时,学者们认为只有乌尔被毁灭了,于是他们就给译文照这样命名了.
但是随着更多的文献被发现,他们意识到乌尔并不是单独受害的城市,甚至它也不是重灾区.
类似的悲泣尼普儿、乌鲁克、埃里都命运的哀歌被陆续发现,而且这些文献中还附有受害城市的名单:它们始于西南,跨至东北,环绕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
这很明显是一次同时降临到所有城市的突发的大范围灾难——并非如入侵般渐次推进,而是同时全部受害.
因此雅各布森(Th.
Jacobsen,《伊比辛的统治》,TheReignofIbbi-Sin)等学者推断,"巴比伦入侵者"与那个"可怕的灾祸"毫不相干,他称这个灾难"简直是个谜题".
雅各布森写道,"我们最终是否能够完全清楚地弄明白那个时代发生的事,只有让未来的时光决定;而真正完整的故事,我们确信,现在还无法触及.
"但是这道谜题并非无解,而完整的故事也可以被真正触及,我们要做的只是将美索不达米亚的灾祸与西奈半岛的核爆联系起来.
这些篇幅很长而且基本保存完好的惊人文献,开头都是悲泣他们各位不同的神只对所驻陛的各个苏美尔圣地的突然抛弃,他们的"神庙被荒弃在风里.
"接着生动描写了灾后的荒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城市全部成荒野,神殿也都被荒弃;畜栏没人再打理,羊圈空空如野地.
牛只不在牛栏里,羊群不知跑哪去.
河中流水都变苦,野草长满麦田里.
草场牧草也枯靡.
在城市和村庄,"母亲不再照顾孩子,丈夫不再呼唤妻子…孩子长得幼小羸弱,保姆不再唱出催眠曲…这土地上的王权已经失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在广岛和长崎被从天而降的核弹摧毁之前,读到圣经中所多玛与蛾摩拉故事的人们对于其中"硫磺和火石"的叙述还难以给出一个较好的解释.
对于未曾直面过核武威力的学者们来说,苏美尔哀歌唱出了(他们命名为)"乌尔的毁灭"或者"苏美尔的毁灭"的事件.
但这些文献中所描绘的并不是"毁灭"而是"荒弃".
城市还在,却空无一人,畜栏还在,但不见牛只,羊圈还在,却空空如也,河还在流,但水已变苦,麦田还在,却只有野草,牧场还在,但百草枯靡.
侵略、战争、杀戮——这些恶行那时的人们已经都十分熟悉;但是,哀歌中的叙述清楚地表明,这次灾难是前所未见的:这地上降下了未知的灾难:人类见所未见也闻所未闻,人类无从抵挡更难以反抗.
人们并非死于敌人之手;它是看不见的杀气,"它在街上游荡,路面变得松散;它在人旁站立——然而没人看见;它在房屋出入,完全无人知晓.
"没有办法抵御这个"如鬼魂般攻击这儿的魔鬼:…最高最厚的围墙,它如水流掠过;没有门户可以将它拦住.
没有箭矢能够令它后退:它如蛇般滑过门户,如风般吹进门缝.
"躲在屋内的人们倒伏屋内;逃向房顶的人们死在房顶;跑上大街的人们毙命大街:"咳嗽和粘痰损伤了肺部,口中充满了涎沫…人们渐渐眼花喑哑,冻伤…魔鬼的诅咒,头痛…他们的魂魄离开了肉体.
"当人们死去之时,死状也十分恐怖:惊恐的人们难以呼吸;邪恶的风捉住了他们,令他们无法活到明日…口中充血头部也血流…恶风令他们脸色惨白.
这看不见的杀气来自一片出现在苏美尔上空的云,并且"如斗篷覆盖这地,如布匹铺散开去".
它呈现出棕色,日间"它用黑暗遮蔽空中的太阳",夜间月光从它的边缘映出(如腰带般的恐怖亮光填满了大地),它挡住了月亮:"月亮一升起就被它扑灭.
"这片死亡之云从西向东飘移——"裹挟着恐怖,令各处畏惧"——被咆哮的西风带到了苏美尔,"那高速的狂风,那邪恶之风颠覆了这地.
"这仍旧并非一个自然现象.
这是"一个来自阿努的大风暴…来自恩利尔的心中.
"是那七件恐怖武器的作品,"它来自一个单独的产地…如众神苦涩的毒药;它在西方产生",邪恶的风令"空中浓密的乌云将阴霾携到一座又一座城",是"闪电般的亮光"产生的结果:"它从群山之中下到地面,它来自冷酷的平原.
"众神知道是邪恶的风导致人们受到了辐射:邪恶的风引致了有害的风暴,邪恶的风是引发风暴的祸首;强壮的后代,勇敢的儿子们,就是他们令恶疫和灾难爆发.
勇敢的儿子们——尼奴塔和尼尔加——发射了阿努"在一个单独产地"创造的七件恐怖武器.
它拂过之处,"一切都被根绝、一切都被毁灭".
古代的描述与现代核爆目击者的描述同样精确生动,一份文本中说:那"可怕的武器"从空中一发射,就发出了巨大的亮光:"它们射出恐怖的光线照亮了地球的阴暗角落,如烈焰灼烧一切.
"另一份尼普儿哀歌中回忆,"闪电般的亮光产生了那风暴,"接着一个核蘑菇云——"一片浓密的阴云"——升上空中;接着是"扑来的狂风…猛烈暴风般的热浪烧灼天堂.
"然后,强力的风从西向东吹袭,并朝美索不达米亚散播:"空中那浓密的乌云,将阴霾从一座城带往另一座城.
"几份文献证实,带来死亡之云的邪恶的风,是由某一日的巨大爆炸导致的,但是没人记得是哪一日:那一日天堂被压碎,地球被袭击,它的表面被灾祸抹去——当天空变得阴沉如被阴影覆盖…哀歌中说那恐怖吹袭的风位于"西方",在"大海之侧"——位于西奈半岛的地中海海湾的地理描述——来自一个"群山之间的"平原,这个平原成为了"冷酷之地".
这个地方以往是起飞之地,众神从这里升空飞向阿努之处.
另外,还有一座山的描述也符合我们对此地的识别.
在厄尔拉史诗中,"伟大众神起飞之处"附近的山,被称为"最高的山";在其中一份哀歌中,它被称作"凄凉坑道之山",这是它最后被描述的名号,在金字塔文本中,记载了埃及法老在地下有倾斜管道的坑道之山中寻觅来生.
在《通往天堂的阶梯》中,我们已经识别出它就是吉尔迦玛什跋涉到达的西奈半岛的火箭船之地.
一份哀歌说,从那座山开始,死亡之云被强风朝东吹袭,直达位于扎格罗山脉的"安善的边界",影响遍及从南部的埃里都到北部的巴比伦的苏美尔全地.
看不见的杀气在苏美尔缓缓移动,它一共持续了二十四小时——一个夜晚加一个白天哀哭不断,而尼普儿的哀歌中说:"那一日,就在那一日:那一夜,就在那一夜…那闪电般的亮光产生的风暴,令尼普儿的人民沮丧凋零.
"而乌鲁克哀歌则生动地描述了众神和百姓的狼狈混乱.
其中说,压倒了恩基和宁基的阿努和恩利尔,"共同坚持"核武器的使用,文本中声称众神都没有预料到这恐怖的后果:当他们看见爆炸的"强烈光线直达天堂,而地球的地核都在颤抖,"这时"众神被这威力吓得脸色苍白".
当邪恶的风开始"如网般散向群山",苏美尔的众神开始逃离自己心爱的城市.
名为"乌尔的毁灭"的哀歌中列出了所有伟大众神和他们的一些重要的儿女,都将自己苏美尔的城市和壮丽神庙"抛弃在风中".
被称作"苏美尔与乌尔的毁灭"的哀歌中对于他们的匆忙还增加了戏剧性的细节.
例如,当逃离伊辛(Isin)之时,"宁胡尔萨格流下了苦涩的泪水";"当她心爱的住所遭到灾祸时",宁舍(Nanshe)哭道,"哦,我可怜的城市.
"伊南娜急忙离开了乌鲁克,乘坐一艘"潜水艇"前往非洲,并抱怨不得不丢下自己的珠宝和财物.
…在她对乌鲁克亲自唱出的哀歌中,伊南娜/伊师塔悲叹,"眨眼之间就在山中制造出的"邪恶的风,令她的城市和神庙荒弃,而且根本无法抵御.
乌鲁克哀歌中对于恐惧和混乱的描述则紧张得令人屏息,邪恶的风到来之际,众神与人类一样慌乱.
这首哀歌是恢复重建多年之后才写下的.
当"乌鲁克的忠实市民都满心惊恐"之时,令它兴盛的护佑之神发出了警报.
"起来!
"他们在半夜叫起人民;并下达指示,逃跑,"藏进草原里!
"但那时,这些神自己,"众神急忙逃跑…他们慌不择路.
"文本中忧郁地说:众神都跑出了乌鲁克:远离城市,藏进山里.
他们逃到远方的平原.
乌鲁克的人民被遗弃在混乱之中,无目标又无助.
"乌鲁克一片暴乱…旧日的优雅尽失.
"暴民冲进神殿,大肆抢掠,市民质问:"为什么众神怜悯的眼睛转向别处是谁带来这样的烦恼和悲伤"但是他们当然得不到答案;当邪恶的风暴卷袭过来,"人民(的尸体)堆积如山…静默如斗篷将乌鲁克覆盖.
"我们从埃里都哀歌中看到,宁基离开她的城市飞去了安全的非洲:"宁基,它伟大的女神,如鸟儿一般飞离了她的城市.
"但是恩基留在可以避开恶风的埃里都附近,他看到了这城市的命运:"它的神待在城外…恩基待在城外…为他苦难的城市流下了苦涩的泪水.
"很多他的追随者跟着他,在城外扎营.
他们看着那风暴在埃里都肆虐了一日一夜.
当"邪恶的风暴离开城市,横扫过城市的郊区"之后,恩基向着埃里都眺望;他看到的是一座"被扼杀的死城…居民的尸体堆积如山.
"幸存者对他嚎啕哀诉:"哦,恩基,你的城市遭到了诅咒,它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他们不断地追问,现在要容身何处、如今又该怎么办.
但虽然邪恶的风已经离开,这儿却依旧危险,恩基"由于自己的城市已经面目全非,也只好待在城外".
"舍弃了埃里都的居所,"恩基带领"那些离开埃里都的幸存者们"前往荒漠,"向苦地走去";他在那儿运用自己的科学力量,将"苦涩难闻的植物"变得可以食用.
当死亡之云接近巴比伦之际,苦恼的马杜克从邪恶的风横扫区域的北部边缘,紧急地向恩基派来了一位使者,他询问自己的父亲,"我该怎么办"恩基建议赶快向北方撤离,马杜克于是立即转告自己的追随者;按照圣经中两位密使指示罗得一样,逃离巴比伦的民众被告知,"不可停下,也不可回头看".
他们还被指示不要带任何食物和饮料,因为这可能令他们"被幽灵触及".
恩基还建议,如果逃避不及,就躲入地底:"你藏进黑暗的地下室中,"直到邪恶的风离开.
风暴前进速度缓慢令一些神麻痹大意,因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在拉格什,"女神巴乌为她的神庙和她的城市哭泣.
"虽然尼奴塔已经撤离,他却无法强迫自己的妻子一同离开.
女神徘徊难舍,不停地哭喊,"哦,我的城市,我的家.
"这延迟几乎令她丧命:那一日,风暴紧追巴乌女神;如果她是凡人之体——风暴就会将她攫取…我们在乌尔的哀歌中(其中一首是宁迦尔亲自唱出的)读到,南纳和宁迦尔不相信乌尔的灭亡结局无法挽回.
南纳向他的父亲恩利尔进行了声情并茂的长篇祈请,希望可以防止灾祸的来临.
但是"恩利尔回答自己的儿子辛",说道,命运已经无法改变:乌尔虽被授予了王权,却没有过永远的统治.
自往昔苏美尔被建立,到如今人民繁衍遍地——可曾见王权不朽之例宁迦尔在她的长诗中回忆,做了祈请之后,"风暴仍在继续前进,它咆哮着横扫一切.
"邪恶的风接近乌尔之时正是白天,宁迦尔写道,"想到那天我依旧颤抖不已,白天的恶臭没有令我们逃离.
"当夜晚来临,乌尔城中"悲哭不断";神与女神依旧未走;女神说,"夜晚的恶臭没有令我们逃离.
"接着影响触及了乌尔的壮丽塔庙,宁迦尔意识到南纳"已经被邪恶之风袭击.
"宁迦尔和南纳在塔庙的"蚁穴"(地下室)中度过了噩梦般的一夜,宁迦尔发誓说那一夜自己永生难忘.
第二天,当"风暴从城中离去,宁迦尔才急忙穿好离城的衣服,"与受伤的南纳离开了他们心爱的城市.
他们离开的路上,满布死亡和荒凉:"死去的人民如陶罐碎片,满布在城中街道;在巍峨的城门处,他们经常通行的长廊中躺着倒毙的市民;以往举行庆典的宽阔的城中主干道,死亡的民众到处散落;城中所有街道,他们惯常经过的长廊,死尸倒卧;节庆举行之处,死尸堆积如山.
"无人掩埋:"那些尸体如同阳光下的脂肪,被留在那里自生自灭.
"随后,宁迦尔为这曾经威赫的城市、苏美尔的王城、帝国的都城,唱出了她的乌尔哀歌:哦,乌尔的辛的神殿啊,多么凄惨悲凉的情形…哦,宁迦尔的土地已亡,你的心头如冷水浇淋!
这城市已然面目难辨,谁还能在此生存活命神殿已经变为了哀地,令我的心如冷水浇淋…乌尔和它的那些神庙,只得都付与野风浮云.
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都受到了残暴蹂躏,土地和水源被邪恶的风带来的辐射污染:"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的河岸上,只有些瘦弱的植物…沼泽中腐烂发臭…果园和花园也不再结出新的果实,并很快荒废…田地也不再耕作撒种,不再响起快乐的民谣.
"城郊的动物也受到影响:"草场上大小牛只全都不见,所有生物都被灭绝.
"驯养的牲畜也都消亡:"羊圈被弃置在风中…再也听不到搅拌奶桶(制作奶油)的声音…也不再产出奶油和奶酪…尼奴塔令苏美尔的牛奶枯竭了.
""风暴横扫大地,消灭了一切;什么都躲不过它咆哮而过的杀戮;城市和神殿都变成了荒地…谁都无法找到逃出生天的道路.
"苏美尔就这样被彻底荒弃.
注[1]希伯来原文的用词是"奈瑟弗麦拉"——Netsivmelah,被直译为"盐柱",而中世纪也有过关于人可以变成晶体盐的宗教论述.
如果——像我们推断的那样——亚伯拉罕的母语是苏美尔语,而记载这件事最先使用的语言是苏美尔的闪族语,那么关于罗得妻子的命运就有了一个完全不同而且合理的解释.
1918年,保罗豪普特(PaulHaupt)在他提交给美国东方学会的文件中及其后来的文章《亚述论》里提出了他的论点,他认为由于苏美尔最早的盐来自波斯湾附近的盐沼,因此苏美尔语中的"尼姆尔"(NIMUR)有"盐"或"烟雾"的歧义.
由于死海在希伯来语中也被称作盐海,希伯来的圣经作者有可能误解了苏美尔词义而将罗得之妻实际变成的"烟柱"写做了"盐柱".
这种关系在乌嘎利特文献中也很显着,例如迦南的阿迦特(Aqhat)神话——与亚伯拉罕的故事十分类似——中,当一个凡人死于一位神之手时,出现了"他的灵魂如同烟雾从他的鼻孔中逸出"这样的描写.
我们相信在"厄尔拉史诗"中,就确实出现过描写核武器的苏美尔记载,神这样描述人们的死亡:我将令人们消灭不见,另外,我们相信"厄尔拉史诗"是苏美尔文献记载中最早描写核攻击的文本,当那位神描述自己对人们的攻击时说:我要消灭那人们他们的灵将化作烟雾.
而这里,不幸的罗得之妻就被"化作了烟雾".
尾声经历邪恶的风蹂躏的七年之后,苏美尔的生命渐渐开始重新生长.
但现在的苏美尔已经不是往昔那个号令天下的大帝国,它变成了一个被征服地,受控于南方的埃兰军队和北方的库提军队.
从没有成为过都城的伊辛,被作为暂时的行政中心,一位以前的马里总督受命管理这片土地.
那段时期的文献记载了关于"非苏美尔后裔"被授权统治苏美尔的怨言.
通过他的闪米特名字——伊示比-厄尔拉(lshbi-Erra)——可以知道他是尼尔加的追随者,因此他的任命一定是尼尔加与尼奴塔商定的.
有些学者称乌尔衰落之后的几十年为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除大事年表中的资料外,我们对于这段艰难时期知之甚少.
伊示比-厄尔拉加强了安防,并在各处进行重建,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遣散了乌尔的外国驻军,并将自己的统治延伸了过去,并宣布自己是乌尔国王的继承者;但只有少数几个民众重新居住的城市承认他的王权,而同时,拉尔萨一位强大的当地首领向他发出了挑战.
一两年后,伊示比-厄尔拉试图通过获取尼普儿的守护权,来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他在那里竖起了恩利尔和宁利尔的标志.
但是他的这一行为只得到了尼奴塔的应允,尼普儿的伟大众神仍旧冷漠回避.
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伊示比-厄尔拉指派了男女祭司以恢复对于南纳和宁迦尔以及伊南娜的信仰.
但是人心向背并不如他所愿:大量的慑捕(Shurpu,一种"净化仪式")文本暗示,人民信奉的是恩基和马杜克,依靠恩基渊博的科学知识(民众眼中的"神奇力量"),这两位神为他们解除了病痛,净化了水源,并令土地中再度长出可以食用的植物.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包括伊示比-厄尔拉的两位继承人在伊辛的统治期,苏美尔渐渐恢复;农业和工业渐渐出现,也重新开始了国内外贸易,但是经过了七十年之后,伊辛的第三位继承者伊示墨-达甘(Ishme-Dagan)才能重建遭受玷污——后来耶路撒冷的被玷污的神庙也经历了同样的时间间隔才重建——的尼普儿的神庙.
他在一首献给尼普儿的十二节长诗中,描述了神夫妇如何回应了他重建城市与神庙的祈请,于是"尼普儿的砖开始砌筑"而"神圣的书板将回到尼普儿.
"当建好的神庙在公元前1953年被再度献给恩利尔和宁利尔之时,大地上一片欢腾:直到那时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城市才再度可以正式安居.
然而一切的重回正轨,再度挑起了众神之间的争斗.
伊示墨-达甘的继承者的一个名号表明他是伊师塔的追随者.
于是尼奴塔令他早亡,并选了一个忠于自己的人担任伊辛的统治者,他也是最后一位拥有苏美尔名字的王.
但是尼奴塔这个宣示回归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赞同:毕竟是他(即便不是直接也是间接地)导致了苏美尔的毁灭.
下一个统治者的名字则表明那时辛试图重申自己的权力:但是他的时代以及乌尔的王权已经陨落了.
于是参考众神的威信和位次,阿努与恩利尔终于接受了马杜克的巴比伦作为王城.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决定,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他的法典序言中写下了下面的语句:高贵的阿努,从天堂到地球的众神之主,与天地之神,掌握着大地命运的恩利尔,授权恩基的长子马杜克,以恩利尔之名管理人类;令他成为所有众神之尊.
巴比伦也得到高贵称号,成为世上最尊贵的城市.
为马杜克在这城市中心,建立起永远不朽的王权.
巴比伦以及后来的亚述,成为了大帝国.
苏美尔已如昨日黄花般凋谢;但是在遥远之地,苏美尔的后裔,亚伯拉罕的儿孙,以撒以及雅各,正将自己的传统代代延续,并改名叫作以色列.
地球编年史第三部完结.
尾声经历邪恶的风蹂躏的七年之后,苏美尔的生命渐渐开始重新生长.
但现在的苏美尔已经不是往昔那个号令天下的大帝国,它变成了一个被征服地,受控于南方的埃兰军队和北方的库提军队.
从没有成为过都城的伊辛,被作为暂时的行政中心,一位以前的马里总督受命管理这片土地.
那段时期的文献记载了关于"非苏美尔后裔"被授权统治苏美尔的怨言.
通过他的闪米特名字——伊示比-厄尔拉(lshbi-Erra)——可以知道他是尼尔加的追随者,因此他的任命一定是尼尔加与尼奴塔商定的.
有些学者称乌尔衰落之后的几十年为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除大事年表中的资料外,我们对于这段艰难时期知之甚少.
伊示比-厄尔拉加强了安防,并在各处进行重建,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遣散了乌尔的外国驻军,并将自己的统治延伸了过去,并宣布自己是乌尔国王的继承者;但只有少数几个民众重新居住的城市承认他的王权,而同时,拉尔萨一位强大的当地首领向他发出了挑战.
一两年后,伊示比-厄尔拉试图通过获取尼普儿的守护权,来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他在那里竖起了恩利尔和宁利尔的标志.
但是他的这一行为只得到了尼奴塔的应允,尼普儿的伟大众神仍旧冷漠回避.
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伊示比-厄尔拉指派了男女祭司以恢复对于南纳和宁迦尔以及伊南娜的信仰.
但是人心向背并不如他所愿:大量的慑捕(Shurpu,一种"净化仪式")文本暗示,人民信奉的是恩基和马杜克,依靠恩基渊博的科学知识(民众眼中的"神奇力量"),这两位神为他们解除了病痛,净化了水源,并令土地中再度长出可以食用的植物.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包括伊示比-厄尔拉的两位继承人在伊辛的统治期,苏美尔渐渐恢复;农业和工业渐渐出现,也重新开始了国内外贸易,但是经过了七十年之后,伊辛的第三位继承者伊示墨-达甘(Ishme-Dagan)才能重建遭受玷污——后来耶路撒冷的被玷污的神庙也经历了同样的时间间隔才重建——的尼普儿的神庙.
他在一首献给尼普儿的十二节长诗中,描述了神夫妇如何回应了他重建城市与神庙的祈请,于是"尼普儿的砖开始砌筑"而"神圣的书板将回到尼普儿.
"当建好的神庙在公元前1953年被再度献给恩利尔和宁利尔之时,大地上一片欢腾:直到那时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城市才再度可以正式安居.
然而一切的重回正轨,再度挑起了众神之间的争斗.
伊示墨-达甘的继承者的一个名号表明他是伊师塔的追随者.
于是尼奴塔令他早亡,并选了一个忠于自己的人担任伊辛的统治者,他也是最后一位拥有苏美尔名字的王.
但是尼奴塔这个宣示回归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赞同:毕竟是他(即便不是直接也是间接地)导致了苏美尔的毁灭.
下一个统治者的名字则表明那时辛试图重申自己的权力:但是他的时代以及乌尔的王权已经陨落了.
于是参考众神的威信和位次,阿努与恩利尔终于接受了马杜克的巴比伦作为王城.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决定,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他的法典序言中写下了下面的语句:高贵的阿努,从天堂到地球的众神之主,与天地之神,掌握着大地命运的恩利尔,授权恩基的长子马杜克,以恩利尔之名管理人类;令他成为所有众神之尊.
巴比伦也得到高贵称号,成为世上最尊贵的城市.
为马杜克在这城市中心,建立起永远不朽的王权.
巴比伦以及后来的亚述,成为了大帝国.
苏美尔已如昨日黄花般凋谢;但是在遥远之地,苏美尔的后裔,亚伯拉罕的儿孙,以撒以及雅各,正将自己的传统代代延续,并改名叫作以色列.
【第三部完结】TableofContents前言第一章人类的战争第二章荷鲁斯与塞特的争斗第三章宙斯与因陀罗的飞弹第四章地球编年史第五章旧神的战争第七章地球上的权力划分第八章金字塔之战第九章和平降临地球第十章金字塔中的囚犯第十一章我是女王第十二章灾难前兆第十三章亚伯拉罕:宿命的年代第十四章核武浩劫尾声

华为云(69元)828促销活动 2G1M云服务器

华为云818上云活动活动截止到8月31日。1、秒杀限时区优惠仅限一单!云服务器秒杀价低至0.59折,每日9点开抢秒杀抢购活动仅限早上9点开始,有限量库存的。2G1M云服务器低至首年69元。2、新用户折扣区优惠仅限一单!购云服务器享3折起加购主机安全及数据库。企业和个人的优惠力度和方案是不同的。比如还有.CN域名首年8元。华为云服务器CPU资源正常没有扣量。3、抽奖活动在8.4-8.31日期间注册并...

gcorelabs:美国GPU服务器,8张RTX2080Ti,2*Silver-4214/256G内存/1T SSD/

gcorelabs提供美国阿什本数据中心的GPU服务器(显卡服务器),默认给8路RTX2080Ti,服务器网卡支持2*10Gbps(ANX),CPU为双路Silver-4214(24核48线程),256G内存,1Gbps独享带宽仅需150欧元、10bps带宽仅需600欧元,不限流量随便跑吧。 官方网站 :https://gcorelabs.com/hosting/dedicated/gpu/ ...

ATCLOUD-KVM架构的VPS产品$4.5,杜绝DDoS攻击

ATCLOUD.NET怎么样?ATCLOUD.NET主要提供KVM架构的VPS产品、LXC容器化产品、权威DNS智能解析、域名注册、SSL证书等海外网站建设服务。 其大部分数据中心是由OVH机房提供,其节点包括美国(俄勒冈、弗吉尼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新加坡。 提供超过480Gbps的DDoS高防保护,杜绝DDoS攻击骚扰,比较适合海外建站等业务。官方网站:点击访问ATCLOUD官网活...

寡妇绿爪为你推荐
哈利波特罗恩升级当爸哈利波特的爸爸妈妈身份固态硬盘是什么固态硬盘是什么?和原先的有什么差别?有必要买吗?中老铁路老挝磨丁经济特区的前景如何?嘉兴商标注册我想注册个商标怎么注册啊?18comic.funAnime Comic Fun是什么意思啊 我不懂英文psbc.com怎样登录wap.psbc.com同ip站点查询如何查看几个站是不是同IP同一ip网站同IP的网站互相链接会被K吗?www.33xj.compro/engineer 在哪里下载,为什么找不到下载网站?广告法广告法有什么字不能用
m3型虚拟主机 域名网 域名升级访问 cn域名价格 enom fdcservers 174.127.195.202 申请空间 租空间 hostker php空间推荐 服务器托管什么意思 免费phpmysql空间 支付宝扫码领红包 idc查询 闪讯官网 丽萨 免费的域名 贵阳电信测速 iki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