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站长网盘

站长网盘  时间:2021-02-24  阅读:()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前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I目录前言.
2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评价目标与原则.
24.
1评价目标24.
2评价原则35评价工作流程.
45.
1制定工作方案45.
2开展评价工作46评价技术流程.
56.
1确定评价精度56.
2数据准备56.
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66.
3.
1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6.
3.
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6.
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76.
4.
1全域适宜性评价.
76.
4.
2结果校验修正.
76.
4.
3适宜区潜力评价.
86.
5综合分析86.
5.
1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6.
5.
2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6.
5.
3问题和风险识别.
96.
5.
4潜力分析.
97成果表达形式.
107.
1评价报告117.
2评价图件117.
3评价数据表128成果应用.
12附录A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14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1)评价方法.
15(2)评价步骤.
15(3)评价成果.
17II附录A-2水资源评价.
18(1)评价方法.
18(2)评价步骤.
18(3)可选指标.
20(4)评价成果.
23附录A-3海洋资源评价.
24(1)评价方法.
24(2)评价步骤.
24(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
26(4)评价成果.
26附录A-4环境评价.
27(1)评价方法.
27(2)评价步骤.
31(3)评价成果.
33附录A-5生态评价.
34(1)评价方法.
34(2)评价步骤.
44(3)评价成果.
45(4)其他功能指向涉及的生态评价.
45附录A-6灾害评价.
46(1)评价方法.
46(2)评价步骤.
472)地质灾害危险性.
483)海洋灾害危险.
50(3)评价成果.
51附录B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521.
集成准则.
522.
集成方法与步骤.
53(1)生态保护等级.
53(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3(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53.
集成结果.
57附录C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58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58(1)评价准则.
58(2)评价指标及算法.
59(3)评价步骤.
59(4)注意事项.
602.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61(1)评价准则.
61(2)评价指标及算法.
62(3)评价步骤.
63(4)注意事项.
64III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65(1)评价准则.
65(2)评价指标及算法.
66(3)评价步骤.
74(4)注意事项.
76附录D聚合计算步骤77附录E文态评价791.
文态评价79(1)评价方法.
79(2)评价步骤.
822.
文态保护等级评价83附录F基础数据清单84附录G成果报告编写提纲89附录H图件制图规范91附录I主要数据表体例93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编制省级(区域)、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工作.
开展其他相关工作,需进行双评价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2JTS145-2013海港水文规范JTS165-2013海港总体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综合评价,确定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国土空间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不同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以及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取的利益,可分为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四大类.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要求,主要从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调节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表征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4评价目标与原则4.
1评价目标通过双评价,认识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找出其优势与短3板,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资源环境风险,确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为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基础支撑,服务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4.
2评价原则尊重规律.
评价应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不同功能指向和承载对象,充分考虑土地、水、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等资源环境要素,统筹把握陆海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集成反映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客观全面地评价资源环境本底状况.
生态优先.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科学评价适宜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空间及分布,满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对空间发展和治理的现实需求.
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尺度间存在的显著差异,各地尤其是各市县开展评价时,在通用指标基础上,可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实际情况和特征,补充个性化评价要素,因地制宜地丰富指标,细化分级阈值.
简单易行.
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评价应尽可能简化,选4择最少最有代表性的指标.
加强与相关数据基础的统筹衔接,做到评价数据可获取、评价方法可操作、评价结果可检验,确保科学、权威、好用、适用.
5评价工作流程5.
1制定工作方案双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系列研究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政府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时,按照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总体要求和本指南,建立双评价工作责任及协调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组织专门队伍,有序推进评价工作.
5.
2开展评价工作各省(区、市)依据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省级双评价工作.
参照全国双评价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形成本行政区双评价初步成果.
在通过专家论证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双评价成果,支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指导市县级双评价工作.
作为专题成果之一,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在论证报批过程中,要包括双评价成果.
各地市依据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市县级双评价工作.
参照全国和省级双评价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形成本行政区双评价初步结果.
在通过专家论证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双评价成果.
作为专题成果之一,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论证报批过程中,5要包括双评价成果.
在开展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时,可直接利用所在市双评价成果;有条件或有必要的,可以独立开展县级双评价工作.
6评价技术流程严格遵循评价原则,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特征,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评价过程中应确保数据可靠、运算准确、操作规范以及统筹协调,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评估工作运行环境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高斯-克吕格投影,陆域部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海域部分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为高程基准.
鼓励使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系统中的双评价辅助功能或智能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提高评价效率.
6.
1确定评价精度省级(区域)层面评价建议以50米*50米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项评价.
市县层面建议优先使用矢量数据进行分项评价,或以20米*20米~30米*30米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评价.
地形条件复杂或幅员较小的区域可适当提高评价精度.
根据可获取数据情况,海域可适当降低评价精度.
6.
2数据准备6根据评估方法,按照数据清单搜集评估所需的各类数据,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度调查监测数据、水文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遥感影像、地表参量、灾害类型与分布数据、交通路网分布与规划数据等(参见附录F).
市县层面,着重补充收集精细尺度的区域数据,如小流域水文监测数据、市县内气象自动站观测数据、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市县灾害监测数据等.
6.
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6.
3.
1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和尺度差异遴选评价指标,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仅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灾害等要素的单项评价(具体方法参见附录A).
遴选评价指标时,要结合区域特征与问题,如内陆地区不涉及海洋相关指标,东部地区不涉及防风固沙生态功能等.
同时,如附录A中未涵盖但对当地影响显著的资源环境类指标,可适当补充特色指标,并参照相应逻辑进行评价.
市县级评价时,生态方面不用再进行单项评价,直接使用全国、省级生态保护单项评价结果,全国、省级结果不一致时取较高值,并结合市县实际情况对边界进行修正.
如市县层面缺乏足够精度的水文、环境、海洋等要素监测数据,原则上相应的要素可不再重新评估,在继承省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对结果进行优化和修正.
此外,在使用指南推荐阈值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地7方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部分阈值区间,分析其内部差异和地区特点,使其更符合地方实际,满足同级国土空间规划需要.
6.
3.
2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基于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结果,开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不同功能指向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根据集成评价结果,将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依次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
市县层面的滨海地区,结合当地海洋开发利用细分的功能指向,将对应的海洋开发利用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依次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具体方法参见附录B).
6.
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6.
4.
1全域适宜性评价基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结果,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全域空间分别划分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
6.
4.
2结果校验修正对评价结果,重点对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农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以及海洋开发利用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进行专家校验,综合判断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的相符性,修正结果边界.
针对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果,开8展必要的现场核查校验与调整,使评价结果趋于合理.
6.
4.
3适宜区潜力评价在农业生产适宜区基础上,依次扣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现状城镇(不含农村居民点)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连片分布的林地与优质草地、不宜作为耕地的坑塘水面、园地、耕地(海水增养殖区或海洋牧场)、以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细碎地块等,识别农业生产适宜区剩余可用空间.
在城镇建设适宜区基础上,依次扣除生态极重要区、连片分布的现状优质耕地(海水增养殖区或海洋牧场)、现状建设用地(海洋开发利用区域,不含农村居民点)、以及难以满足城镇建设的细碎地块等,识别城镇建设适宜区剩余可用空间.
上述过程中具体扣除标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及土地综合整治等相关要求确定.
6.
5综合分析6.
5.
1资源环境禀赋刻画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总结刻画资源环境本底主要禀赋特征.
对承载等级较高和较低的区域,追溯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识别优势和短板因素.
6.
5.
2空间格局特征分析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域评价结果,总结分析区域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城9镇建设的空间格局特征.
省级评价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综合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域评价结果,确定单宜性、双宜性、多宜性特征并说明主要功能特点.
对有需求的市县,可以乡镇为单位开展相应分析.
6.
5.
3问题和风险识别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域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识别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冲突和风险.
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的耕地、商业林、工矿用地、现状城镇(不含零星分散的居民点)规模和空间分布;现状耕地(或永久基本农田)在农业生产不适宜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地区中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现状城镇用地在城镇建设不适宜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6.
5.
4潜力分析分析农业生产适宜区剩余可用空间的规模、利用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土地综合整治有关要求,结合水资源约束等条件,估算可利用后备耕地规模.
分析城镇建设适宜区剩余可用空间规模、利用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土地综合整治、海岸带开发利用有关要求,结合水资源约束等条件,估算城镇建设上限规模.
分析重大调水工程、区位优势改变、能源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护、技术进步、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全球气候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对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能的影响,并10针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双评价技术流程参见图1.
图1双评价技术流程图7成果表达形式双评价成果主要包括评价报告、评价图件以及评价数据表,11三者共同构成成果表达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7.
1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对双评价技术路线、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系统表述.
评价报告要扼要说明评价的主要步骤和关键技术,重点阐述评价形成的核心结论与基本判断,并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建议与举措,还应对评价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行特别说明.
评价报告要表述清晰、概括全面、观点鲜明、结论准确(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G).
7.
2评价图件评价图件是用图纸形式表达双评价的主要内容结果,一般包括概貌与基础图、现状分析图、评价成果图等系列.
概貌与基础图对区位、行政区划、地形地貌等内容进行绘制;现状分析图对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等内容进行绘制;评价成果图对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重要的综合分析结果等内容进行绘制.
图面内容应完整、明确、清晰、美观.
其中,城镇、农业和生态承载能力和适宜区的评价图件,分别采用红色、黄色和绿色三类色系进行绘制,色系由深到浅依次表达适宜程度高、适宜程度中、适宜程度低三个等级(评价成果制图图例、颜色与色值说明详见附录H).
评价图件采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区划单元相结合的方式12进行表达,一般采用行政界限和地形图作为底图.
根据评价范围确定制图精度,一般省(区、市)建议采用1:10万~1:25万比例尺;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幅员较广的省份可采用1:50万比例尺;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宁夏等幅员较小的省份可采用1:5万~1:10万比例尺.
一般市县建议采用1:1万~1:5万比例尺,少数幅员较大的市县可采用1:10万比例尺.
7.
3评价数据表评价数据表是用表格形式表达双评价主要结果,对重要参数、指标值、阈值等在地域功能和行政区划单元下进行分解细化.
评价数据表主要包括现状数据集、单项评价数据集、集成与模拟数据集等系列.
数据表汇编内容应层次鲜明、简洁明了、清晰美观(主要评价数据表体例参见附录I).
8成果应用双评价是从资源环境角度认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特征的一种方式,在客观了解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的基础上,为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原则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划定结果要与双评价结果相协调.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应作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基础.
农业生产适宜区剩余可用13空间应作为后备耕地的优选区域;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应优先选择农业生产不适宜区内的耕地.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应尽可能避开城镇建设不适宜区,新增城镇建设空间应尽可能在城镇建设适宜区剩余可用空间范围内选择.
应用双评价成果时要科学客观.
在符合上述原则和逻辑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发展战略、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最终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方案.
14附录A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表A-1-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功能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生态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敏感性:水土流失、石漠化、沙漠化、沙源流失、海岸侵蚀等—农业生产农业耕作条件:坡度、高程、土壤质地水资源丰度:降水量、水资源总量海洋牧场资源利用条件:初级生产力农业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光热条件、土壤环境容量;海洋牧场水动力和环境条件:流速、海水水质盐渍化敏感性气象灾害风险:干旱、洪涝、寒潮等;海洋灾害风险:海浪、海冰等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条件: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水资源丰度:降水量、水资源总量省级(区域):港口资源利用条件:岸线,水深城镇建设环境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市县级:地质灾害风险: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海洋灾害风险:风暴潮、海啸等市县级可选:海上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风速、流速、潮差注:1.
针对区域特征与问题确定相应指标,如内陆地区不涉及海洋相关指标,东部地区不涉及防风固沙生态功能等.
根据各地实际,如有上述范围未涵盖但对当地影响显著的资源环境灾害类指标,可适当补充,并参照相关逻辑进行评价.
2.
一般情况下,城镇建设功能在市县级评价时考虑地质灾害风险、海洋灾害风险等指标.
但对于西南或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省级评价时也可以考虑相关指标.
15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
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分别采用农业耕作条件、城镇建设条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坡度、高程等综合反映.
评价时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区域.
(1)评价方法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农业耕作条件]=f([坡度],[高程],[土壤质地])(A-1-1)[农业耕作条件]是指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需具备一定的坡度、高程、土壤质地等条件.
对于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还可考虑坡向、坡型、地形部位等因素.
2)城镇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城镇建设条件]=f([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A-1-2)[城镇建设条件]是指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需具备一定的坡度、高程条件.
对于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如西南地区),还应考虑地形起伏度指标.
(2)评价步骤第一步:图件制备与叠加处理.
将数字地形图和土壤类型图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参照进行投影转换,对每幅图进行修边处理,供数据提取和空间分析使用.
第二步:要素空间分析.
基于数字地形图,计算栅格单元的16坡度,按200m的区域,将评价结果降2级作为城镇土地资17源等级,地形起伏度在100~200m之间的,将评价结果降1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各地可根据地形地貌特点进行调整.
(3)评价成果对坡度、高程等指标进行评价,编制要素分级评价图、统计表.
分析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对农业耕作条件、城镇建设的影响.
分别编制农业耕作、城镇建设条件空间分布图、统计表,并刻画可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18附录A-2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保障能力.
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通过区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反映.
(1)评价方法[水资源丰度]=f([降水量],[水资源总量])(A-2-1)[水资源丰度]是指区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通过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综合反映.
[水资源总量]是指流域或区域内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后剩余量的代数和.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地下水的补给量.
(2)评价步骤第一步:降水量评价.
基于区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降水观测资料,通过空间插值得到格网尺度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数据,一般可按照≥1200mm、800~1200mm、400~800mm、200~400mm、1.
0时,即蒸发能力超过降水量,说明该地区偏于干燥,r越大,即蒸发能力超过降水量越多,干燥程度就越严重.
按照干旱指数≤0.
5、0.
5~1.
0、1.
0~3.
0、3.
0~7.
0、>7.
0划分为很湿、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5个等级2)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等有关规定,我国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
目前,全国基本建立省、地、县三级用水总量指标控制体系,并由各级21水行政主管部门以正式文件印发.
按照各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13万m3/km2、5~13万m3/km2、3~5万m3/km2、1~3万m3/km2、1000、500-1000、150-500、50-150、≤50mg·C/m2·d划分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
如果区域内缺乏初级生产力资料,也可根据经验公式由叶绿素a含量估算得到.
P=0.
5*C*Q*Z*D(A-3-3)其中,P为初级生产力,C为表层叶绿素a含量,Q为同化系数,Z为真光层深度,D为昼长.
第二步:岸线评价.
基于岸线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对岸线条件进行评价.
自然岸线包括原生岸线与生态岸线两类,其中原生岸线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类型划分为好、一般、差3个等级,生态岸线(具有自然岸滩形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按照堤坝后方底质条件为砂质、淤泥划分为较好和较差2个等级;人工岸线按人工化程度强弱分为好和较好2个等级.
第三步:水深评价.
根据交通部港口深水岸线标准,按岸线距10m等深线的最短距离≤1.
5km、1.
5~3km、3~4.
5km、4.
5~6km、>6km划分为近、较近、中等、较远、远5个等级.
第四步:港口资源利用条件评价与分级.
基于水深与岸线评价结果,参考以下判别矩阵划分港口资源利用条件等级.
表A-3-1港口资源利用条件评价矩阵岸线水深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深好好较好一般差较深好较好较好较差差中等较好较好一般较差差较浅一般一般较差差差浅较差差差差差26(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市县层面评价时,可结合区域资源条件,评价海上可再生能源等其他海洋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其中,风能、潮汐能、潮流能资源利用条件可以分别采用风速、潮差、流速条件反映.
[风能资源利用条件]=f([风速])(A-3-4)[潮汐能资源利用条件]=f([潮差])(A-3-5)[潮流能资源利用条件]=f([流速])(A-3-6)风能资源采用100米高度平均风速评价,按≥9m/s、8~9m/s、7~8m/s、6~7m/s、5m/s生成风速分级图,按全年静风日数占比≤5%、5-10%、10-20%、20-30%、>30%生成静风日数分级图.
取静风日数、风速两项指标中相对较低的结果,划分大气环境容量高、较高、一般、较低、低5个等级.
②水环境容量算法[水环境容量]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其中,方法一简便易操作,建议在区域和省级尺度评价时优先选用;方法二计算精度较高,但基础数据需求量和计算难度较大,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数据积累以及研究基础情况选用,建议在地市、区县尺度评价时优先选用.
方法一:当不考虑过境水资源量影响时,计算公式如下:[水环境容量]=[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地表水资源量](A-4-5)其中,地表水资源量是指由本地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总量,取评价单元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30可根据现有水功能区划或控制单元水质目标取均值进行确定.
地方在计算时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当考虑过境水资源量影响时,可选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进行计算:[水环境容量]=[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地表水资源量]+[可利用的过境水资源量](A-4-6)其中,可利用的过境水资源量是指过境水量分配方案中确定的允许利用的水资源量.
[水环境容量]=[评价单元年均水质目标浓度]*[地表水资源量]+[过境水环境容量](A-4-7)其中,[过境水环境容量]按下式计算:(A-4-8)式中,为过境水环境容量,t/a;为水质目标浓度值,mg/l;为过境水资源量,亿m3;为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1/d;为过境河长,m;为流速,m/s;为上游水质目标浓度值.
降解系数可根据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确定,在一般情况下,CODcr降解系数的取值应不大于0.
2(1/d),氨氮降解系数的取值应不大于0.
1(1/d).
地方在计算时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方法二:该方法为根据不同的水文水动力与水质特征,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水质模型模拟计算水环境容量,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
计算过程为:以控制断面(节点)为基点,采用图形叠加31和融合等方法勾划出汇水区范围;以汇水区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化控制单元,建立"关键控制节点—控制河段—对应陆域"的水陆响应关系;根据污染源、水文水质特征以及资料、技术条件,选择成熟简便并满足精度要求的模型方法,建立污染排放与水体水质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以水质目标为约束条件,测算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以及存在超标风险的污染因子的环境容量.
重点湖库汇水区、总磷超标的控制单元和沿海地区应对总氮、总磷的环境容量进行测算.
地方可根据需求增加对其他特征污染物的容量估算.
根据数据分布特征,将水环境容量各项评价指标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5个等级,取各项评价指标中相对较低的结果,作为评价单元水环境容量等级划分结果.
按照水域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河流、河口、湖泊(水库)、近岸海域水质模型.
具体模型的控制方程可参考《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
3-2018)等相关技术文件.
表A-4-1环境容量分级表环境容量等级大气环境容量指数水环境容量(t/km2)CODNH3-N低≤0.
20.
8≥19.
2≥0.
96(2)评价步骤第一步:光热条件评价.
整理区域内及周边地区气象台站长32时间序列观测资料,统计各气象台站年平均≥10℃活动积温,分析海拔、坡度、坡向等要素对积温的影响,通过空间插值得到活动积温图层,按1.
5m/s划分好、一般和差3个等级.
基于评价区域海水水质监测资料,根据33区域污染问题,选取pH、COD、溶解氧、石油类及重金属等指标(无机氮、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指标除外),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分为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和劣四类5个等级.
以流速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海水水质进行调整,海水水质劣于第二类水质标准时,海洋牧场水动力和环境条件评价等级直接降为最低等级.
第五步:将农业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城镇建设环境条件各指标由高至低分别赋予9、7、5、3、1分,并将其平均值作为环境条件评价得分,按照≥8、6~8、4~6、2~4、90森林0.
10.
080.
060.
020.
0040.
001灌丛0.
40.
220.
140.
0850.
040.
011草地0.
450.
240.
150.
090.
0430.
011乔木园地0.
420.
230.
140.
0890.
0420.
011灌木园地0.
40.
220.
140.
0870.
0420.
011④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防风固沙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风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通过该项指标评价,识别现状和未来承担防风固沙功能的重点区域.
以防风固沙量(潜在风蚀量与实际风蚀量的差值)作为主要评估指标,采用修正的风蚀方程来进行计算,主要考虑因素有风速、降雨、温度、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具体公式如下:防风固沙量(SR)=潜在风蚀量(Sl)-实际风蚀量(Sp)S=22()2Q=150.
71(WF*EF*SCF*RS)0.
3711=109.
8(WF*EF*SCF*RS)S=22()2Q=150.
71(WF*EF*SCF*RS*Vc)0.
3711=109.
8(WF*EF*SCF*RS*Vc)41(A-5-8)SR、Sl、Sp的量纲单位为t/km2·a.
Ql、Qlmax分别为潜在风沙转移量和最大转移量,Qp、Qpmax分别为实际风沙转移量和最大转移量,量纲单位为kg/m;z为最大风蚀出现距离(m);WF、EF、SCF、RS、Vc分别为气候因子、土壤可蚀因子、土壤结皮因子、地表糙度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计算方法如下:=***(A-5-9)Wf为各月多年平均风力因子,ρ为空气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SW为各月多年平均土壤湿度因子,无量纲;SD为雪盖因子,无量纲.
EF=[29.
09+0.
31sa+0.
17si+0.
33(sa/cl)-2.
59OM-0.
95CaCO3]/100SCF=1/(1+0.
0066cl2+0.
021OM2)(A-5-10)sa为土壤粗砂含量(0.
2mm~2mm)(%);si为土壤粉砂含量(%);cl为土壤粘粒含量(%);OM为土壤有机质含量(%);CaCO3为碳酸钙含量(%),可不予考虑.
=1.
862.
410.
9340.
127kr=0.
2(ΔH)2/L(A-5-11)式中,kr为土垄糙度,以Smith-Carson方程计算,单位cm;Crr为随机糙度因子,单位cm,可取0;L为地势起伏参数;ΔH为距离L范围内的海拔高程差.
=(A-5-12)ai为不同植被类型的系数,按以下植被类型取值:林地0.
1535,草地0.
1151,灌丛0.
0921,裸地0.
0768,沙地0.
0658,农田0.
0438;42c为植被覆盖度.
⑤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是滨海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盐沼、海滩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海浪、水流的侵袭与淘刷,防止风暴潮的泛滥淹没,保护沿海城镇、农田、岸滩等,是滨海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
该项指标评价的目的是识别承担海岸防护功能的重点区域,主要考虑因素有植被覆盖度、植被高度、潮间带宽度及坡度等.
2)生态敏感性生态敏感性是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
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海岸侵蚀敏感性.
[生态敏感性]=Max([水土流失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海岸侵蚀敏感性])(A-5-13)①水土流失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4(A-5-14)式中,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LS为地形起伏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各因子的赋值方法见下表.
表A-5-3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因子分级赋值评价因子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降雨侵蚀力(R)>600400-600100-40025-100300100-30050-10020-500-20植被覆盖(C)≤0.
20.
2-0.
40.
4-0.
60.
6-0.
8≥0.
8分级赋值97531②石漠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3(A-5-15)式中,D为碳酸盐出露面积比例,P为地形坡度,C为植被覆盖,各因子的赋值见下表.
表A-5-4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因子分级赋值评价因子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碳酸盐出露面积百分比(%)≥7050~7030~5010~30≤10地形坡度≥25°15°-25°8°-15°5°-8°≤5°植被覆盖度≤0.
20.
2-0.
40.
4-0.
60.
6-0.
8>0.
8分级赋值97531③沙漠化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4(A-5-16)I、W、K、C分别为干燥度指数、冬春季节大于6m/s的起风沙天数、土壤质地和植被盖度因子,各因子的赋值见下表.
I=0.
16(全年≥10°积温/全年≥10°期间的降水量)表A-5-5沙漠化敏感性评价因子分级赋值评价因子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干燥度指数≥16.
04.
0-16.
01.
5-4.
01.
0-1.
57.
5m/a、5-7.
5m/a、2.
5-5m/a、1-2.
5m/a、≤1m/a划分敏感性等级.
(2)评价步骤第一步:因子评价与分级.
根据评价区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主要生态问题,选择评价因子,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
第二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重要性5项功能中重要性最高的等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划分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
第三步:生态敏感性评价.
取水土流失敏感性、土地沙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海岸侵蚀敏感性中敏感性最高的等级,作为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为生态敏感性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
第四步:市县尺度,生态方面不用再进行单项评价,直接使用全国、省级生态保护单项评价结果,全国、省级结果不一致时取较高值,并结合市县实际情况对边界进行修正.
一方面,增加县市尺度特有的指标,修正最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与生态敏感性评估结果;另一方面,结合高分辨率分类数据,45考虑自然边界,依据地形地貌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的边界,如林线、雪线、流域分界线,以及生态系统分布界线,对评价结果边界进行优化.
(3)评价成果编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要素分级评价图、统计表,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异特征,编制分布图、统计表.
(4)其他功能指向涉及的生态评价1)盐渍化敏感性评价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
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盐渍化敏感性]=√***4(A-5-17)式中,I、M、D、K分别为评价区域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和土壤质地因子,各因子的赋值见下表.
表A-5-5盐渍化敏感性评价因子分级赋值评价因子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蒸发量/降雨量≥1510-153-101-310土壤质地砂壤土壤土粘壤土黏土沙土分级赋值9753146附录A-6灾害评价灾害评价主要表征区域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影响.
选择气象灾害风险作为农业生产影响评价指标,通过干旱、洪涝、寒潮等灾害影响的大小和可能性综合反映;选择地质灾害危险性作为城镇建设影响评价指标,分别通过活动断层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的大小和可能性综合反映.
沿海地区还需进一步评价海洋灾害风险,并针对海洋牧场功能影响和滨海城镇建设影响分别遴选评价指标,通过海浪和海冰灾害危险性综合反映海洋灾害对海洋牧场功能的影响,通过风暴潮和海啸灾害危险性综合反映海洋灾害对滨海城镇建设功能的影响.
(1)评价方法1)农业功能指向的灾害评价[气象灾害风险]=f([干旱灾害危险性],[洪涝灾害危险性],[寒潮灾害危险性])(A-6-1)[气象灾害风险]是指农业生产受到干旱、洪涝和寒潮等与气象因子有关的灾害的影响程度和强度.
[海洋灾害风险]=f([海浪灾害危险性],[海冰灾害危险性])(A-6-2)[海洋灾害风险]是指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受到海浪、海冰等灾害的危险性.
472)城镇功能指向的灾害评价[地质灾害危险]=Max([地震危险性],[地质灾害易发性])(A-6-3)[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城镇建设及人类生存居住受到地震、地质灾害等影响的大小和可能性.
其中,地震由活动断裂分布与规模表征,通过活动断层距离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综合反映;地质灾害易发性主要通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和强度综合反映.
可根据评价区域的实际灾害类别选择相应指标.
[海洋灾害风险]=Max([风暴潮灾害危险性],[海啸灾害危险性])(A-6-4)海洋灾害风险是指滨海城镇建设功能受到风暴潮、海啸灾害的危险性.
(2)评价步骤1)气象灾害风险第一步:气象灾害灾种选择.
根据区域气象灾害类型特点,遴选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限制作用的灾种,一般应包括干旱、洪涝、低温寒潮等.
第二步:单项灾种危险性评价.
收集整理各类气象灾害历史资料,根据灾害发生频率与强度,分析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降雨、低温等触发条件的相关程度,赋予各指标权重并评价单项灾种危险性.
48第三步: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根据单项灾种危险性评价结果,采用区域综合方法、最大因子方法等确定气象灾害风险,划分气象灾害风险度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
2)地质灾害危险性①地震危险性第一步:活动断层距离分析.
活动断层一般是指距今12万年以来有充分位移证据证明曾活动过,或现今正在活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根据活动断层分布图,按照活动断层距离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风险5个等级.
表A-6-1活动断层或地裂缝安全距离分级表第二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评价.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具有紧密的联系,是表征地震作用强弱程度的指标,是确定地震烈度、明确建筑物地震设防等级的重要依据.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具体数值,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
表A-6-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级表等级稳定次稳定次不稳定不稳定极不稳定距断裂距离单侧500米以外单侧200~500米单侧200~100米单侧100~30米单侧30米以内风险等级低较低一般较高高等级I(低)II(较低)III(一般)IV(较高)V(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a≤0.
05a=0.
10a=0.
15a=0.
20a≥0.
3049第三步:地震危险性评价.
取活动断层距离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中的最高等级,作为地震危险性等级,划分地震危险性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
②地质灾害易发性第一步:崩滑流易发程度评价.
采用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类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历史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等主要指标计算确定.
评价模型建议采用概率比率模型、证据权模型方法,进行崩滑流易发程度评价,将易发程度分为高易发、较高易发、一般易发、较低易发、低易发5个等级.
或直接利用历史地质灾害发育点密度、面密度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生成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避让高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
第二步:地面沉降易发程度评价.
利用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或年地面沉降速率确定地面沉降易发程度等级,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满足一项即可划入对应的等级.
表A-6-3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分级表等级低较低一般较高高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mm)2400地面沉降速率(mm/a)1010~3030~5050~80>80第三步:地面塌陷高易发区评价.
根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采空区塌陷成果、重点地区岩溶塌陷调查或危险性评估成果,因地制宜,合理避让地面塌陷区.
50第四步: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取崩滑流、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中的最高等级,作为地质灾害易发性等级,划分地质灾害易发性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
③地质灾害危险性取地震危险性和地质灾害易发性中的较高等级,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
3)海洋灾害危险第一步:风暴潮灾害危险性评价.
综合考虑风暴增水和风暴潮超警戒指标评估风暴潮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风暴潮灾害危险性高、较高、较低和低4个等级.
第二步:海啸灾害危险性评价.
通过沿海岸段在各种地震海啸源场景下出现的最大波幅值评估海啸灾害危险性,划分海啸灾害危险性高、较高、较低和低4个等级.
第三步:海浪灾害危险性评价.
根据典型重现期内有效波波高评估海浪灾害危险性,划分海浪灾害危险性高、较高、较低和低4个等级.
第四步:海冰灾害危险性评价.
综合考虑冰厚、冰期以及密集度等冰情要素特征,划分海冰灾害危险性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
第五步:取海浪和海冰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较高等级,作为针对海洋牧场功能的海洋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海洋灾害危险性51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取风暴潮和海啸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较高等级,作为针对滨海城镇建设的海洋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海洋灾害危险性高、较高、较低和低4个等级.
(3)评价成果对各气象灾种编制要素分级评价图、统计表,分析气象灾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地震危险程度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编制要素分级评价图、统计表,分析地震、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城镇建设的影响;对各类海洋灾害编制要素分级评价图、统计表,分析各类海洋灾害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海洋牧场及滨海城镇建设的影响.
编制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空间分布图、统计表,刻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的空间分异特征.
52附录B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1.
集成准则基于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的分级结果,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综合划分生态指向的生态保护等级以及农业、城镇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表征国土空间的自然本底条件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综合支撑能力.
承载能力等级(生态保护等级)按取值由低至高可划分为I级、II级、III级、IV级、V级5个等级.
集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如下:(1)保护等级高值区应具备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或属于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等生态问题的敏感区域.
(2)承载能力高值区应具备较好的水土资源基础,即同时要求土地资源、水资源均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具有较好的支撑能力.
(3)承载能力高值区还应具备较好的生态环境本底,即同时要求环境容量较高、生态功能重要性较低.
(4)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还受自然灾害的约束,即自然灾害危险较高的地区,承载能力受到约束.
532.
集成方法与步骤(1)生态保护等级生态保护等级按如下公式进行综合集成:[生态保护等级]=Max([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B-2-1)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的最大值,判定生态保护等级.
(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按如下公式进行综合集成:[承载能力等级]=f([水土资源基础],[光热条件],[土壤环境容量])(B-2-2)[水土资源基础]=f([农业耕作条件],[农业供水条件])(B-2-3)海洋农业功能(海洋牧场)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按如下公式进行综合集成:[海洋牧场承载能力等级]=f([资源利用条件],[水动力和环境条件])(B-2-4)第一步,基于农业耕作条件和农业供水条件两项指标,确定农业功能指向的水土资源基础,参考判别矩阵见表B-2-1.
表B-2-1农业功能指向的水土资源基础参考判别矩阵农业耕作条件农业供水条件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好55431较好55421一般5432154较差43211差33211注:在土地资源或水资源单因素限制作用较强区域,可根据短板原理,采用限制性因子的等级作为水土资源基础等级.
第二步,基于光热条件和水土资源基础两项,初步确定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参考判别矩阵见表B-2-2.
表B-2-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水土资源基础光热条件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好55431较好54421一般54321较差43211差32211第三步,根据土壤环境容量对初步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对于土壤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最低值的,农业承载能力等级降为最低级别;对于土壤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次低值的,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两个级别作为农业承载能力等级.
第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纳入盐渍化敏感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指标,对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修正准则一般为:对于盐渍化敏感性高的区域,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对于气象灾害风险性高的区域,将初步评价结果为V级的调整为IV级.
第五步,滨海地区还需进一步评价海洋牧场承载能力等级,通过资源利用条件和水动力和环境条件综合反映.
首先,基于资源利用条件以及水动力和环境条件两项指标,根据参考判别矩阵,初步确定海洋牧场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表B-2-3).
其次,纳入海浪、海冰灾害风险指标对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修正准则一般为:对于海洋牧场功能指向承载能力初步评价结果为V级,55但灾害风险高的海洋空间,将其承载能力等级分别下调一个级别.
表B-2-3海洋牧场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判别矩阵资源利用条件水动力和环境条件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好54321一般33221差11111(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按如下公式进行综合集成:[承载能力等级]=f([水土资源基础],[水、气环境容量])(B-2-5)[水土资源基础]=f([城镇建设条件],[城镇供水条件])(B-2-6)[水、气环境容量]=Min([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B-2-7)海洋城镇功能(港口建设等)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按如下公式进行综合集成:[港口承载能力等级]=f([港口资源利用条件],[城镇建设条件])(B-2-8)第一步,基于城镇建设条件和城镇供水条件两项指标,确定城镇功能指向的水土资源基础,初步确定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参考判别矩阵见表B-2-4.
表B-2-4城镇功能指向的水土资源基础参考判别矩阵城镇建设条件城镇供水条件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好55431较好55421一般54321较差44311差33211第二步,根据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确定[水、气环境56容量]指标结果,根据水、气环境容量对初步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对于水、气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最低值的,将初步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作为城镇承载能力等级.
第三步,进一步纳入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标和海洋灾害危险性指标,对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修正准则包括:对于城镇承载能力初步评价结果为V级和IV级,但地质灾害危险性极高的国土空间,将其调整为III级;对于初步评价结果为V级,但地质灾害危险性高的国土空间,将其调整为IV级.
对海洋灾害危险性极高的海域,将滨海区域城镇承载能力初步评价结果为V级的国土空间,调整为IV级.
第四步,滨海地区还需进一步评价港口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市县层面可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增加海上可再生能源利用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首先,基于港口资源利用条件和城镇建设条件,确定港口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
根据岸线向陆一侧纵深2公里范围内的陆域城镇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即[城镇建设条件]指标)对港口资源利用条件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对于城镇建设条件为最低值的,将港口资源利用条件评价结果下降两个级别作为港口承载能力等级;对于城镇建设条件为次低值的,将港口资源利用条件评价结果下降一个级别作为港口承载能力等级;其余情况,港口资源利用条件评价结果直接作为港口承载能力等级.
其次,纳入灾害风险指标对港口建设功能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修正准则为:对于港口建设承载能力初57步评价结果为V级,但海洋灾害风险高的国土空间,将评价结果调整为IV级.
第三,海上可再生能源承载等级采用对应资源利用条件评价结果,同时纳入海洋灾害风险指标进行修正.
修正准则为:对于海上可再生能源利用承载能力初步评价结果为V级,但海洋灾害风险高的国土空间,将评价结果调整为IV级.
3.
集成结果刻画承载能力空间分布格局.
编制生态指向的生态保护等级和农业、城镇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和分布图、汇总表,分析承载能力等级(生态保护等级)I级~V级5个等级区域的数量和面积,分析承载能力等级(生态保护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地理分区、流域分布、海陆位置等地理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规律.
解析承载能力限制性因素.
通过综合等级与单项评价结果叠加分析,刻画不同承载等级下的水-土资源、水资源-环境、环境-生态等要素间组合特征,根据单项指标及其构成要素的分级结果,通过承载能力低值区、生态保护等级高值区分布,识别承载能力限制性要素.
58附录C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反映国土空间中进行生态保护与维护的重要程度,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一般划分为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区3种类型.
通常,极重要区生态保护等级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好;重要区生态保护等级较高、具有一定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而一般区生态保护等级低、生态系统人工属性突出.
(1)评价准则1)根据生态保护等级确定不同等级优先区的备选区域.
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首先应具备重要的生态功能,生态重要性越高,生态脆弱性越高,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越高.
按照生态保护等级,确定生态极重要区、重要区的备选区域.
2)确保生态斑块大小形状适宜生态保护需要.
生态保护重要区域应该具有一定的面积、且破碎程度较低.
对适宜生态保护的备选区域进一步评价斑块集中度,斑块集中度越高,说明破碎化程度越低,生态保护的价值越大.
3)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对于具有地带性指示意义的生态系统,面积越大,空间分布越集中,生态保护重要程度越高.
对于连绵山体、河流、湖泊、湿地等重点生态廊道,应59对其生态功能进行整体评价,确保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4)协调重点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服务保障需求.
对位于重点城镇周边,特别是城镇上风上水位置的重点生态区域,一方面应保障评价结果高等级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留高级别区域;一方面也应统筹城镇开发建设的需求,调低评价结果为低等级区域的分值.
(2)评价指标及算法生态斑块集中度用于刻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及生态敏感区域的规模及空间分异特征,通过聚集或邻近的图斑聚合为相对完整连片的地块实现,分别对生态保护极重要备选区和重要备选区进行聚合操作,聚合距离省级层面建议采用50~150m,市县层面建议采用20~50m,不同区域可根据地域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具体方法参见附录D).
表B-2-1生态斑块集中度评价分级参考阈值斑块面积(km2)5小时1差②舒适度舒适度是指人类对人居环境气候的舒适感,采用温湿指数表征,计算公式为:THI=T–0.
55*(1-f)*(T–58)(C-3-4)式中:THI为温湿指数,T为月均温度(华氏温度),f是月均空气相对湿度(%).
表征舒适度的温湿指数可按下表分为五个等级.
其中,月均温度T可采用以下步骤计算:第一步:将全年12个月均温度按照自然断裂法分为3级;第二步:根据分级后的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获得最大众数值;第三步:根据最大众数值求原始月均温度的平均值.
月均空气相对湿度f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计算.
表C-3-3舒适度分级参考阈值等级分级标准说明150~70好69245~50或70~75较好340~45或75~80一般435~40或80~85较差56km1二级公路距离二级公路≤3km43km6km1三级公路距离三级公路≤3km33km6km1四级公路距离四级公路≤3km2距离四级公路>3km1b.
中心城区可达性中心城区可达性=f([中心城区交通时间距离])(C-3-8)中心城区可达性反映格网单元与中心城区空间联系成本的高低,由中心城区交通时间距离得出,评价结果等间距分为五级.
中心城区交通时间距离是指格网单元到现状中心城区范围的几何中心的时间距离.
按照格网单元到现状中心城区的时间距离远近,从1到5打分.
分级参考阈值如下表所示,各级道路时速可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而定,阈值可结合区域特点适当调整.
具体计算方法:在确定各级道路的车速后,以中心城区几何中心点71为源,运用GIS软件中的网络分析工具,沿现状路网形成等时圈,根据等时圈覆盖情况给评价格网单元赋值.
表C-3-6中心城区可达性评价分级参考阈值评价指标分级参考阈值赋值中心城区可达性车程≤30分钟530分钟120分钟1c.
交通枢纽可达性交通枢纽可达性,反映网络化发展趋势下城镇沿枢纽团块状发展的潜力,是指格网单元到区域内航空、铁路、港口、公路、市域轨道交通等交通枢纽的交通距离.
按照格网单元距离不同类型交通枢纽的交通时间距离远近,从0到5打分.
计算方法同样运用GIS软件中的网络分析工具,以各交通枢纽为源形成等时圈.
分级参考阈值可结合区域特点适当调整.
对各类指标进行加权求和集成,计算交通枢纽可达性,原则上各指标权重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本地情况予以调整.
在GIS软件中采用相等间隔法将交通枢纽可达性由高到低分为5、4、3、2、1五个等级.
表C-3-7交通枢纽可达性评价分级参考阈值评价指标分级参考阈值赋值机场干线机场车程≤60分钟560分钟120分钟0支线机场车程≤30分钟472评价指标分级参考阈值赋值30分钟60分钟0铁路站点车程≤30分钟530分钟60分钟0港口主要港口车程≤60分钟360分钟90分钟0一般港口车程≤60分钟2车程>60分钟0公路枢纽车程≤30分钟330分钟60分钟0高速公路出入口车程≤30分钟430分钟60分钟0市域轨道交通站点车程≤30分钟530分钟60分钟0注:主要港口指特大型港口(年吞吐量>3000万吨)和大型港口(年吞吐量1000~3000万吨),一般港口指中型港口(年吞吐量100~1000万吨)和小型港口(年吞吐量<100万吨).
公路枢纽指两条或两条以上公路线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中转、装卸、仓储等服务功能的综合性设施,包括公路客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等.
d.
周边中心城市可达性临接中心城市的市县,要进行到中心城市的可达性评价,中心城市主要是指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以及其他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地级市.
运用GIS软件中的网络分析工具,以中心城市的主城区中心为源做等时圈分析,确定各评价单元距离中心城市的可达性.
73区位条件为交通干线可达性、中心城区可达性、交通枢纽可达性、周边中心城市可达性四个指标项的加权求和集成,原则上各指标权重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本地情况予以调整.
在GIS软件中采用相等间隔法将综合优势度由高到低分为5、4、3、2、1五个等级.
②交通网络密度将公路网作为交通网络密度评价主体,采用线密度分析方法其计算公式为:D=L/A(C-3-9)式中,D为交通网络密度(千米/平方公里);L为栅格单元领域范围内的公路通车里程总长度(千米),主要考虑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道,县道以下交通线路可酌情计入分析范围,并在具体操作中根据评价单元等级和需要予以考虑;A为栅格单元邻域面积(平方公里),邻域面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按照交通网络密度由高到低分为5、4、3、2、1五个等级,由于不同市县所在的区域城镇化程度很大,分级参考阈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专家打分方式进行分级.
表C-3-8交通网络密度评价分级参考阈值评价指标分级参考阈值赋值交通网络密度高5较高4中374较低2低1③综合优势度基于区位条件评价和交通网络密度评价结果,确定综合优势度评价结果,参考判别矩阵见下表.
表C-3-9综合优势度参考判别矩阵区位条件交通网络密度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高高高较高中低较高高高较高较低低一般高较高中较低低较低较高较高中低低低中中较低低低(3)评价步骤第一步,根据城镇承载能力等级,确定城镇建设适宜区、一般适宜区的备选区域.
将城镇承载能力等级高(V)、较高(IV)的空间单元,作为城镇建设适宜区的备选区域;将城镇承载能力较高(IV)、中等(III)、较低(II)的空间单元,作为城镇建设一般适宜区的备选区域;将城镇承载能力低(I)的空间单元,直接划定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
第二步,根据地块集中度初步确定城镇建设适宜性等级.
按照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参考判别矩阵,进一步划分城镇建设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一般地,县城及以上层级城镇布局的地块集中度应为高等级区间,而重点镇布局的地块集中度不应低于一般等级.
75表C-3-10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参考判别矩阵城镇承载等级地块集中度低较低一般较高高高不适宜一般适宜适宜适宜适宜较高不适宜一般适宜一般适宜适宜适宜中等不适宜不适宜一般适宜一般适宜一般适宜较低不适宜不适宜一般适宜一般适宜一般适宜低不适宜不适宜不适宜不适宜不适宜第三步,根据综合优势度修正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
对于综合优势度评价结果为低的地块,将初划适宜性分区结果均划分为不适宜区;对结果为较低的地块,将初划结果下调一级;对结果为高的地块,将适宜性分区初划结果中的一般适宜区上调一级为适宜区(港口不进行上调).
第四步,滨海地区需进一步评价港口建设适宜性.
将港口建设承载能力等级高(V)、较高(IV)的空间单元,作为适宜区;将承载能力中等(III)、较低(II)的空间单元,作为一般适宜区,将承载能力低(I)的空间单元直接划定为不适宜区.
在此基础上,在省级层面结合陆域区位优势度指标,市县层面结合陆域区位条件指标,对港口建设适宜性分区进行调整修正.
此外,滨海市县评价时,还可结合区域资源条件,评价海上可再生能源、滨海重化工等建设适宜性,应考虑离岸距离、水深、与人口聚居区距离等因素.
第五步,按照适宜性结果评估城镇建设格局及优化路径.
编制城镇建设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布图、汇总表,分析三类适宜区的数量和面积、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三类适宜区与76现状城镇格局的叠加分析,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解析城镇建设的调整方向、重点,提出优化路径与具体举措.
(4)注意事项1)地块集中度计算时,可根据空间规划层级、图斑破碎化程度和当地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聚合距离和最小地块规模.
省级层面评价聚合距离和最小地块规模可适当调高,市级、县级则适当调低.
2)城镇建设适宜性判别矩阵可根据评价区域实际状况进行调整,但原则上城镇建设适宜区只在城镇承载能力高、较高区域中划分;城镇建设一般适宜区不在城镇承载能力低值区中划分.
77附录D聚合计算步骤方法一:矢量方法第一步,提取适宜区备选区和一般适宜区备选区(或极重要区备选区和重要区备选区),并分别转化成2个矢量数据(shape格式);第二步,通过聚合面工具分别对第一步生成的2个矢量数据进行聚合操作,将相对集聚或邻近的图斑聚合为相对完整连片地块,聚合距离参照各功能指向的具体要求;第三步,对第二步聚合后得到的矢量数据分别进行斑块面积计算,根据各功能指向的分级参考阈值划分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5个等级,得到适宜区备选区和一般适宜区备选区(或极重要区备选区和重要区备选区)2个初始地块集中度(斑块集中度/地块连片度)矢量数据;第四步,对2个地块初始的集中度(连片度)按照指南要求分别进行修边、地块形状指数(用地紧凑度)计算及降等处理,得到修正后的集中度(连片度).
生态斑块集中度计算可省略此步骤,直接进行第五步计算;第五步,将上一步修正后的2个地块的集中度(连片度)矢量数据转成栅格数据,得到地块集中度(斑块集中度/地块连片度)的最终评价结果.
其中,承载力高及较高等级斑块的集中度(连片度)取适宜区备选区评价结果;承载力一般及较低斑块的集中度(连片度)取一般适宜区备选区评价结果.
78方法二:栅格方法第一步,将适宜区备选区和一般适宜区备选区(或极重要区备选区和重要区备选区),分别提取为2个单独的栅格数据;第二步,分别对2个栅格数据进行扩张和收缩的组合操作,将相对集聚或邻近的图斑聚合为相对完整连片地块,扩张和收缩的像元数目参照各功能指向的聚合距离要求,通常扩张和收缩的聚合距离(栅格分辨率*扩张收缩像元数)设置应小于各功能指向的聚合距离要求;第三步,对上一步得到的栅格数据进行分组统计,计算斑块面积,然后根据地块集中度(斑块集中度/地块连片度)评价分级参考阈值将斑块集中度分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5个等级,得到适宜区备选区和一般适宜区备选区(或极重要区备选区和重要区备选区)2个初始地块集中度(斑块集中度/地块连片度)的栅格数据;第四步,对2个地块初始的集中度(连片度)按照指南要求分别进行修边、地块形状指数(用地紧凑度)计算及降等处理,得到修正后的集中度(连片度).
生态斑块集中度计算可省略此步骤,直接进行第五步计算;第五步,基于集中度(连片度)修正处理,得到地块集中度(斑块集中度/地块连片度)的最终评价结果.
其中,承载力高及较高等级斑块的集中度(连片度)取适宜区备选区评价结果;承载力一般及较低斑块的集中度(连片度)取一般适宜区备选区评价结果.
79附录E文态评价文态空间是因人类活动而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国土空间,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核心组成要素.
市县级评价层面,可结合地方实际,对于文化空间突出的区域,可增加文态空间评价.
文态评价采用以下方法.
1.
文态评价文态评价是识别文化价值相对重要和文化风险相对较高的文态空间.
(1)评价方法1)法定文态空间法定文态空间主要是指具有相应保护级别文态要素1的保护范围.
点状要素未划定保护范围的,可按照相应保护级别来确定范围,以点为圆心,国家级100米、省级80米、市县级50米,其他30米半径的圆形为保护范围,再外扩与相应直径相同距离为建设控制地带.
2)潜在文态空间潜在文态空间主要是指建成历史在五十年以上、集中成片的人工构筑片区或者线性廊道,也包括与其密切相关的人工与自然1世界文化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地下文物埋藏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大尺度的大遗址等.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出自联合国发起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农业遗产出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定义,工业遗产出自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不可移动文物、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地下文物埋藏区出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出自《风景名胜区条例》,传统村落出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
80环境片区,可以被认为"具有成为文化遗产的潜力",反映的是文化遗产最核心的历史价值.
包括潜在历史片区与历史交通线路.
①潜在历史片区历史上人类建设集中成片,具有潜力成为文化遗产的片状区域.
通过人工筛选或者智能比对的方法,在历史地图与现状遥感卫星图中,对历史地图中城墙范围内或者历史建成区进行比对,重点识别有无大规模拆除新建或者拓宽街道的区域.
历史地图可选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10000历史测绘图,也可选取历史航拍图.
如有历史航拍图,则可在街道识别的基础上,对肌理是否大规模改变做进一步识别.
②历史交通线路从历史地图、志书等历史文献中,择取具有五十年以上历史的交通孔道,即古驿道、河道、近代公路和铁路等.
交通孔道识别范围为线路外扩1至2千米,某些区段以限制交通线路走向的具体地理空间(如山谷)为识别范围.
3)文态聚集区文态聚集区是文态要素聚集程度高的区域.
从文态空间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有必要将相关联的文态空间在空间上联系起来.
聚集的文态要素包括:①法定文态空间的保护范围②文态潜力区对两种聚集要素的边界进行缓冲操作,缓冲距离500m(约步行10分钟),具体可参照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将面积大于8150hm2的缓冲区作为文化聚集区.
4)文态空间的重要性文态空间的重要性是对识别出的各类文态空间进行重要性评价,依据文态要素的级别确定.
表E-1-1文态空间重要性分级参考阈值文态要素大类文态要素小类保护级别保护边界重要性赋值点状文态空间不可移动文物国家级保护范围5建设控制地带4省级保护范围4建设控制地带3市县(区)级保护范围3建设控制地带2未核定级别保护范围2历史建筑-核心保护范围3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2线、面状文态空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区5缓冲区4预备名录遗产区4缓冲区3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级核心保护区5整体范围4国家级核心保护区4整体范围3工业遗产国家级核心保护区5控制区4省级核心保护区4控制区3大遗址国家级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5保护范围(一般保护区)4建设控制地带3文物埋藏区2环境控制区2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级保护范围5建设控制地带3文物埋藏区282文态要素大类文态要素小类保护级别保护边界重要性赋值环境控制区2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城区范围3省级历史城区范围2历史文化街区省级核心保护范围4建设控制地带3环境协调区2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核心保护范围4建设控制地带3省级核心保护范围3建设控制地带2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核心保护范围4建设控制地带3省级核心保护范围3建设控制地带2传统村落国家级保护范围4控制区3省级保护范围3控制区2地下文物埋藏区-分布范围3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核心景区范围4风景名胜区范围3省级核心景区范围3风景名胜区范围2潜在文态空间潜在历史片区--2历史交通线路--2文态聚集区---1(2)评价步骤第一步,文态空间的识别.
按照法定文态要素、潜在文态空间、文态聚集区的识别方法识别出法定文态空间(多层),文态空间潜力区和文态聚集区.
第二步,文态要素空间重要性评价.
按照文态要素重要性分级参考阈值表中的分值对文态空间进行评分赋值,将法定文态空间重要性评分图、潜在文态空间图和文态聚集区图层进行空间叠加,重合区域取重要性最高值,得出文态空间重要性.
按照得分83划分为文态空间重要性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
2.
文态保护等级评价根据文态空间重要性评价结果的值,确定文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的备选区域.
将文态资源重要性等级按照下表划分为三类文态保护区备选区:文态保护极重要区备选区、文态保护重要区备选区、文态保护一般区备选区.
其中,文态保护等级高值区应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分布区域,文态保护等级一般区是文化遗产价值一般或文化遗产潜力区域.
表E-2-1文态资源重要性等级表文态保护极重要区文态保护重要区文态保护一般区文态资源重要性等级高(V)较高(IV)较高(IV)中等(III)较低(II)较低(II)低(I1)84附录F基础数据清单基础数据是开展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重要保障,陆域部分涉及的数据内容按属性包括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生态类、灾害类、气候气象类、基础设施类数据以及基础底图类数据.
海洋部分涉及的数据内容按属性包括海洋空间资源类、生态类、环境类、海洋灾害类及社会经济数据.
基础数据获取时,应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时效性以及可获得性.
根据评价需要与要素属性确定数据精度,应采用权威部门生产的遥感监测、普查调查统计、地面监测以及科学计算数据,数据时间一般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基年时间为准,图形数据一般应为GIS软件支持的矢量数据,统计数据一般应为Access或Excel软件支持的表格数据.
表F-1双评价基础数据清单数据类型数据名称数据精度要求数据来源省级(区域)市县级土地资源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及年度变更数据(三调成果形成之前使用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优于或等于1:1万优于或等于1:1万自然资源部门DEM数据1:10万1:5万省/市土壤数据库(含不同土壤粒径百分比%,土壤有机质含量%)1:25万1:5万农业部门水资源类第二、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利部门省(市)近五年水资源公报--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85数据类型数据名称数据精度要求数据来源省级(区域)市县级水资源流域分区图三级或四级流域四级流域水资源控制单元(现状供水结构中过境水源超过50%的省区收集)县(市、区)可使用省级评价结果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数据(现状供水结构中过境水源超过50%的省区收集)县(市、区)农垦各农场用水调度指标分配数据(现状供水结构中过境水源超过50%的省区收集)县(市、区)海洋资源类(滨海地区)水深数据涉及空间插值的数据精度,建议与所使用的DEM一致自然资源部门大潮平均高潮线,沿海陆地及岛屿零米等深线海洋资源类(滨海地区)大陆岸线、有居民海岛、无居民海岛岸线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海洋生态红线自然岸线保有数据1:5000-海水表层叶绿素、透明度监测数据涉及空间插值的数据精度,建议与所使用的DEM一致自然资源部门气象部门海上100m高空风速、验潮站潮差监测数据环境类大气环境容量标准数据及其分级结果5km*5km5km*5km(采用方法二时网格大小与DEM一致)生态环境部门各控制单元或流域分区水质目标数据与控制单元或流域分区一致各控制单元地表水资源量--86数据类型数据名称数据精度要求数据来源省级(区域)市县级各控制单元可利用的过境水资源量若考虑过境水资源量影响时,需收集各控制单元过境水资源量若考虑过境水资源量影响,计算过境水环境容量时需收集过境河长与流速土壤污染状况普查数据--海水水质监测数据(包括pH、COD、溶解氧、石油类、重金属(汞、铜、铅、镉、锌、砷、总铬))(涉海地区)涉及空间插值的数据精度,建议与所使用的DEM一致生态环境部门可能最大潮流流速(滨海地区)2°网格优于1km*1km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类NDVI数据集优于50m-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雪盖产品数据集0.
05度/中科院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森林、灌丛、草地、园地(乔木、灌木)、湿地等生态类型空间分布数据-/自然资源部门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海岸侵蚀(涉海地区)等生态退化区域和强度分级数据-/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一级、二级水源涵养区分布图--生态环境部门生态廊道数据--专家判读遥感影像数据2m优于2m商业卫星87数据类型数据名称数据精度要求数据来源省级(区域)市县级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图及物种数量监测调查数据(含滨海地区)-/自然资源部门滨海湿地及河口、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岛等生态类型空间分布图及相关监测调查数据(滨海地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沙源保护地分布图(滨海地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滨海地区)-/自然资源部门、农业部门灾害类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部门活动断层分布图--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易发区数据(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矿山地面塌陷和岩溶塌陷等)不低于1:10万不低于1:5万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灾害危险性(滨海地区)--自然资源部门气候气象类评价范围及其周边各气象台站站点坐标数据--气象部门多年平均风速涉及空间插值的数据精度,建议与所使用的DEM一致静风日数多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多年平均≥10℃活动积温数据蒸散发干燥度指数月均气温(华氏温度)涉及空间插值/88数据类型数据名称数据精度要求数据来源省级(区域)市县级月均空气相对湿度(%)的数据精度,建议与所使用的DEM一致/起沙风天数/气象灾害数据(干旱、洪涝、低温寒潮等)--基础底图类行政区划数据县(市、区)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海域勘界数据(滨海地区)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1:1万1:1万自然资源部门注:1.
数据时间与同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基年保持一致,若没有可采用最接近的年度数据替代;2.
"—"表示该项指标数据精度暂无明确要求,可结合需要搜集;"/"表示无需搜集该项数据.
89附录G成果报告编写提纲一、概述简要介绍工作背景、评价过程和主要结论.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一)资源环境禀赋刻画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总结刻画资源环境本底主要禀赋特征.
(二)优势短板分析对承载等级较高和较低的区域,追溯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识别优势和短板因素.
三、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一)空间格局特征分析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域评价结果,总结分析区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农业生产空间格局特征.
(二)主体功能特征分析(市县级可选)省级评价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综合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域评价结果,确定单宜性、双宜性、多宜性特征并说明主要功能特点.
对有需求的市县,可以乡镇为单位开展相应分析.
(三)问题和风险识别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域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90对比分析,识别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冲突和风险.
(四)潜力分析分析农业生产适宜区剩余可用空间的规模、利用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土地综合整治有关要求,结合水资源约束等条件,估算可利用后备耕地规模.
分析城镇建设适宜区剩余可用空间规模、利用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土地综合整治、海岸带开发利用有关要求,结合水资源约束等条件,估算城镇建设上限规模.
分析重大调水工程、区位优势改变、能源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护、技术进步、全国(区域)战略格局、全球气候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对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能的影响,并针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四、结论与建议评价的主要结论及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建议.
1.
主要评价过程及结果2.
主要评价结果图3.
主要评价结果表91附录H图件制图规范表H-1评价成果制图图例、颜色与色值说明内容图例样式CMYK值RGB值生态功能等级高78,0,100,028,179,2较高58,0,87,0105,211,89中等30,0,38,0170,255,190较低15,0,22,0214,255,213低1,6,29,0255,235,190农业承载等级高34,84,100,46109,42,15较高5,71,100,1231,107,35中等3,29,88,0247,186,61较低1,6,56,0255,232,138低15,0,22,0214,255,213城镇承载等级高0,100,100,0189,4,38较高0,50,30,0235,157,147中等0,20,10,0251,218,213较低0,0,30,0255,250,194低15,0,30,0218,235,193生态保护极重要保护区78,0,100,028,179,292内容图例样式CMYK值RGB值等级重要保护区58,0,87,0105,211,89一般区15,0,22,0214,255,213农业生产适宜性适宜区0,40,80,0250,167,74一般适宜区0,10,70,0255,224,106不适宜区2,0,27,0255,254,197城镇开发适宜性适宜区0,100,100,0189,4,38一般适宜区0,50,30,0235,157,147不适宜区0,20,10,0251,218,21393附录I主要数据表体例双评价主要数据表体例如下,其中省级评价结果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市级评价结果以乡镇行政区为单元.
表I-1XX省(区、市)生态保护等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高较高中等较低低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表I-2XX省(区、市)农业承载等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高较高中等较低低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表I-3XX省(区、市)城镇承载等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高较高中等较低低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94表I-4XX省(区、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极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表I-5XX省(区、市)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表I-6XX省(区、市)城镇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95表I-7XX省(区、市)海洋生态保护等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高较高中等较低低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表I-8XX省(区、市)海洋牧场承载等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高较高中等较低低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表I-9XX省(区、市)港口建设承载等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长度,公里;比重,%区域高较高中等较低低长度比重长度比重长度比重长度比重长度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96表I-10XX省(区、市)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极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表I-11XX省(区、市)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面积,平方公里;比重,%区域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表I-12XX省(区、市)港口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汇总表单位:长度,公里;比重,%区域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长度比重长度比重长度比重XX市XX区XX县….
.
….
.

RAKsmart美国洛杉矶独立服务器 E3-1230 16GB内存 限时促销月$76

RAKsmart 商家我们应该较多的熟悉的,主营独立服务器和站群服务器业务。从去年开始有陆续的新增多个机房,包含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虽然他们家也有VPS主机,但是好像不是特别的重视,价格上特价的时候也是比较便宜的1.99美元月付(年中活动有促销)。不过他们的重点还是独立服务器,毕竟在这个产业中利润率较大。正如上面的Megalayer商家的美国服务器活动,这个同学有需要独立服务器,这里我一并整理...

易探云美国云服务器评测,主机低至33元/月,336元/年

美国服务器哪家平台好?美国服务器无需备案,即开即用,上线快。美国服务器多数带防御,且有时候项目运营的时候,防御能力是用户考虑的重点,特别是网站容易受到攻击的行业。现在有那么多美国一年服务器,哪家的美国云服务器好呢?美国服务器用哪家好?这里推荐易探云,有美国BGP、美国CN2、美国高防、美国GIA等云服务器,线路优化的不错。易探云刚好就是做香港及美国云服务器的主要商家之一,我们来看一下易探云美国云服...

wordpress投资主题模版 白银黄金贵金属金融投资网站主题

wordpress投资主题模版是一套适合白银、黄金、贵金属投资网站主题模板,绿色大气金融投资类网站主题,专业高级自适应多设备企业CMS建站主题 完善的外贸企业建站功能模块 + 高效通用的后台自定义设置,简洁大气的网站风格设计 + 更利于SEO搜索优化和站点收录排名!点击进入:wordpress投资主题模版安装环境:运行环境:PHP 7.0+, MYSQL 5.6 ( 最低主机需求 )最新兼容:完美...

站长网盘为你推荐
邮箱群发邮箱最多能群发多少人google竞价排名谷歌是靠什么关键词排名的?谷歌竞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51自学网站网上自学网站有哪些?最好是免费的,我想学习网页设计无线路由器限速设置无线路由器怎么设置限速缓冲区溢出教程适合黑客初级学者使用的黑客工具有那些 、雅虎天盾有没有用用雅虎天盾的啊?二层交换机什么是二层交换机gbk编码表gbk内码表怎么看声母是什么什么是声母微信怎么看聊天记录微信怎样查询聊天记录
新网域名 免备案cdn 20g硬盘 60g硬盘 京东云擎 中国特价网 java虚拟主机 dux 柚子舍官网 河南移动网 web服务器搭建 中国联通宽带测速 深圳主机托管 移动王卡 亿库 美国十大啦 建站论坛 热云 瓦工技术 ddos攻击软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