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阐述“我”的解释
之前我写的一篇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略谈“无我”
佛法的“无我观”是区别与其他宗教及哲学的。
而其他宗教或者哲学基本上没有敢于承认无我观的。
三藏教中修别相念主要是讲苦、空、无常、无我。
别相念者即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
分析我是从五蕴来入手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第一是从色蕴上分析,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我那?当一条毒蛇咬了我们的脚,医生说要截肢,为了保命我们不会在乎脚。
然而别人踩了我们的脚,我们可能会很在乎这是我的脚。
到底这只脚是不是我?为什么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认识。
现代的医学发达到可以换脏器肢体,到底那个被换去的是我还是换来的是我?在色法上分析四大(地水火风)假合的我无自性,是因缘和合的我,这个我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名而已。
第二是从受、想、行、识上分析,这四蕴属于心所法。
那么我们只分析识蕴做一个代表。
我们的前一念和后一念到底哪个是我?如果后一念是我,那么前一念所做的因,为什么要后一念受果。
到底哪一个念是我?是去年的念是我,还是今年的念是我?
分析后我们看佛法中的无我观是非常科学的,而这个分析的方法在佛法中被称为析空观。
这个分析不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适用。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当佛陀无我观提出后,很多人非常害怕。
想既然都无我了,谁修谁证、谁在轮回、谁在念佛。
正是因为无我所以才会有轮回,正是因为树立无我观才种修行的因念佛的因。
如果真有一个不变的我,那么我们会自己作主,不去轮回、不去生病衰老、不去死亡。
因为无我,才对于生老病死的无常是无奈的。
那么这个无我观有人会误解为断见。
认为既然无我了就及时行乐,也不受因果了,而佛法中的无我观不是唯物主义所说的断见。
正因为无我(这个我无自性)才不能自主才有因果的相续。
无我观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常见。
佛法中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在就落入常见,这种常见的人会认为人死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就如某些宗教认为精神不灭论。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深入悟入佛法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对于外道有十四难句佛陀不回答。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那,譬喻佛陀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小学生提问大学的问题,佛陀给他讲了他也不会明白反而会更糊涂。
当这个小学生读到中学读到大学的时候佛陀在讲他就会明白了。
《大智度论》云:“问曰:若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
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
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
不可答也。
”
小乘经的三法印(印证小乘经典)即一、诸行无常印。
二、诸法无我印三、涅槃寂静印。
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
大乘经典中经常说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不是有我那?常常提到去伪存真,这个去掉的假我真是不是真我?如果有真我那么这个真我是不是和无我矛盾?这个矛盾是不是大乘和小乘见地上的矛盾呢?
其实这个本身并不矛盾。
因为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发心,而菩萨正是因为建立了无我观行菩萨道的。
正如《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上面谈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佛陀方便众生说。
《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到如来藏等属于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
(无为法即离因缘造作之法)所以不能把这些名相理解为有我。
讲了这么多,不知道我说的是不是说明白了,也许我的悟入还没入佛智。
但还是写了出来。
敬请各位指正。
详细内容建议研修《俱舍论.破我品》
阐述一下自己的三观是怎样的?
我的人生观——一定要尽早的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明白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存在的意义。
”我的价值观——兼容并蓄、独立思考、追求卓越、善于学习、勤于自省。
我的世界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它有比真实存在更高级的存在方式。
我们要尽早的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明确我们的要在人群中所处的地位,我们能为这个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里我们会用到一个理论“二八定律”,所有的事物中有20%的关键因素。
我们要有胸襟和情怀去接受不同的观点,海纳百川,有一句说的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要善于倾听并接受不一样的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的世界、我们自己和其他的一切事物。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我们要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闻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尝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触摸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将这些综合起来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推敲才是真实的,才是我们更够确定的。
同时我们还有只注意建立自己的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不要拘于前人设定的框架之中,要知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社会体制都会造成不同的价值观。
导演阐述例文
导演阐述
——就短剧《小偷又见小偷》
这是一部带有心理色彩的短剧。
剧本来源一个很短的有喜剧性色彩的故事。
整部影片中近特镜头占据很大比例,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必须是到位的。
这是一个很平民很小人物的人物所上演的闹剧,所以影片始终都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土壤的人物关系和感情思考方式。
但是又要超越真实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强烈的戏剧化人物关系。
剧本中涉及到三个人物,其中两个是需要重要把握的人物。
就是剧本中小偷A与小偷B。
这两个人物刻画到位了,短片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片子出来之后就是有喜剧色彩并且还能让人很清楚的明白人物关系和事件原由并引发思考。
该剧不长,主要就是写两个职业小偷的交集并发生的故事。
我们的目标是在镜头使用规范拍摄流畅的前提下,让观众看时觉得很有意思,剧终又能有所思考。
该剧所用的镜头总结如下:
1.空镜头 (剧中有一处需要用到)
2.意境主观镜头(为主是音乐段落)
3.特写镜头(人物表情、特写的动作等)
4.过渡镜头(衔接部分、进戏前的过渡、交待技术细节等)
在拍摄中要注意镜头应当有冲击力,并且要想到后期剪接意识。
画面的前景和后景要有设计,角色和非角色要有层次,角色与静物、与流动的物体都应当有层次。
对小偷AB这样的小人物,基本上是以动为主,抓最朴实最贴切的一面拍。
有时,因为人物性格关系在处理环境和气氛的关系时,应当以渲染气氛为主,环境次之,不要为了交待环境而交待环境。
拍摄时应多给观众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看不到的角度,平视固然是习惯的角度,但是为精彩,准确,深刻、有创作性的的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之间矛盾和冲突,摄像机应当多找新鲜的角度。
摄像机的推拉摇移,都应当强化每一个戏剧场面的情绪、每一个人物的心境服务。
镜头上,此部短剧要多用特写,比例要大大多于其它短剧,请摄影师给于充分的重视。
再现,是尊重生活的真实,让观众可触可摸的看到剧中人生活的场景,从而产生认同和亲切感。
对小人物的刻画是简单的。
也是复杂和有难度的。
服装,要使每一件服装都与人物的身份、所在的环境和所处的戏剧情境相吻合,注意剧中人身份和心态的变化,并相应设计人物的服装。
化妆方面,道具中也有所要求,应该贴近剧本,贴近生活。
此剧时间跨度不大,但人物的心理跨度很大,人物的各种变化也大,一定要从人物出发,从人物搭配关系出发,设计出最能体现人物身份和情趣的发式和面容。
音乐音响方面。
真实生活中的声音决不等于剧中的一切艺术声响,还应当根据剧情需要创作一些独特的声响,以强化剧情,成为刻划环境气氛、刻划人物的有力手段。
该剧中音乐并不多,在片首的动感音乐是重中之重,选择应多方面考虑。
表演风格的把握:全剧强调戏剧性和冲突性,情节较少,那么反应人物性格特点主要就在演员本身的拿捏。
在表演准确和以性格特点为依据的前提下,演员应当自己把握到位。
演员的表演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这就是真实,自然,流畅。
演员塑造人物,要紧紧抓住角色性格中的最独特的、最典型,往往又是很矛盾的东西去发挥,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样才有可能抓住角色的魅力。
拍摄过程是个冗长而有趣的实践过程。
我们摄制组每一个人都应当在短剧成形过程中打起精神,动起脑子,广集民智,贡献自己的能力。
选择论语中的一则进行阐述,1000
你再扩写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多方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也许你一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当但你经历多了,见识丰富了,你再去看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
生活就是这样多方面性的,当你对一句话不理解时,你是选择遗弃它,还是深入的去思考?当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时候,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当我们忙完了一个阶段的事情后,利用暂时的忙里偷闲,回顾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才发现我们不能变成工作的奴隶,我们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要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坚持和成长才行。
人性的阐述
人的本性是罪恶的,人类是从动物为原身进化到现在,在潜意识中包含着兽性,不过随着后天教育的增加这种本性被压制,人类就会产生第二性格,即后天性格,这种性格严格上来说是被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性,接着会与自己的本性融合,彻底蜕变成符合社会的第三人性,这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性,本性。
毕业论文剪辑阐述怎么写
论据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
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
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
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
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
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
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
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
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