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专业是干啥的呀???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图书档案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应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文献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文献复制技术、企业档案管理、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档案文献编纂、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检索、公共关系学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图书馆管理 档案管理
就业去向:国家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工作。
如何做好书店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工作,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即使说清楚,也不可能立即领会,这需要大量实践。
不过我还是可以给你几点建议。
1.自己管辖范围内所有工作,必须尽快掌握,如果你能做什么都比属下做得好,自然能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威。
2.公平,分配工作安排工作要做到公平,当然任何事都不可能绝对公平,但要相对公平。
3.属下犯错必须严厉批评,但平时没犯错不要批评属下,而且还要赞扬和鼓励,也可以开开玩笑,活跃工作气氛。
4.上述三条都是针对属下,还要对同级的其它同事,因为你的工作肯定需要其它部门配合,所以人际关系会非常复杂,这里难度很大。
5.对上级这里虽然是最后讲,但却是最重要的,你的工作可能做的一踏糊涂,但却能通过三寸不烂之舌,硬把坏的说成好的,同样能获得上司认可,所以揣摩上司想法和工作方式,是你今后工作的主要中心。
开书店如何管理
你是否已准备好开业?
辛苦了半个月,终于收拾好了一切,看着摆放整齐的几千册书和上千盘影碟,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着三天后开业了!
!你真的准备好开业了吗?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很诧异,为什么还不能开业呢?
开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店面收拾好了就可以进行的。
从最初的找店面到最后的一切妥当, 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开业而服务,但仅仅这些是无法有效的烘托出开业时所需的人气的,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一、是否已广发开业宣传单
人气是否旺盛是书店能否成功开业,一炮打响的重要因素。
那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书店开业呢? 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广发开业宣传单,在发放宣传单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1、宣传单上的开业活动内容写得不可太详细,要吸引人们来店里了解具体的活动内容;
2、将书店的具体位置画成示意图印在宣传单上,方便人们前来咨询;
3、宣传单上要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希望读书社是一个什么样的书店,发的同时,也要大概讲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书店、什么时候开业,以加深人们对书店的印象;
4、发宣传单时, 要多选几个地方, 挑人们活动高峰期时发,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书店;
5、开业前3—5天就开始发宣传单,分多次多个地方发,让宣传单发挥它最佳效果。
二、提前准备开业所需的一切物品
书店在开业的时候,要根据各自的情况相应的准备一些小的礼品,送给那些前来咨询或办卡的读者,礼品不用太贵重,但要多选几种,让办了卡的读者自己挑选,多给读者一些实惠,读者自然会喜欢我们的书店的。
三、店内人员是否都已熟悉并了解整个书店的情况
这里所说的了解并不是让你不查询就能说出有什么样的书和碟, 但要大概清楚自己有什么样的东西, 缺什么样的东西, 当顾客问起某本书或某盘碟的时候,可以大概指出在哪个位置,不至于无法应答;如果没有的话,应该立刻记录在书碟补充簿上(不要因为有的顾客没有办卡,就置之不理),让每一位顾客都享受到我们诸葛亮希望读书社不同于其他书社的服务态度。
办理孔明卡,是书店整个经营过程最为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每一个在店里的人都要了解什么是孔明卡,怎样办理孔明卡,在表达上要一致,以免出现不同的说法,破坏顾客对我们书店的信任。
总的说来,新店在开业时要做到有“三簿”,即孔明卡登记簿、顾客意见簿、书碟补充簿,让我们的顾客得到最充分的尊重,让他们喜欢我们的书店。
四、开业时间要定在公众休息日
经过前面几天的宣传,相信已经有很多的人知道附近有家书店要开业,但如果开业的时间定在了大家都要上班、上学的时候,那么前面所做的一切都将成为无用功,没有了一定量的人气,这开业的一炮又如何能打得很响呢?!
经营书店,不是简单的借书、还书,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经营者注重,要善于与读者沟通,想他们之所想,购他们之所需,只有把读者的一切放在首位,读者才会把我们书店放在首选,书店才能在每天都有一个开门红!
如何管理个人图书
父母曾经营现在所谓的“独立书店”20年,家中藏书几千册,谈谈个人整理书的经验。
看到很多人在争论纸本书和电子书的问题,首先说说这方面看法。
本人自小在图书业内长大,目睹了传统纸本书和图书业的种种优势以及问题,本人的观点是:支持发展正版电子书,以取代大部分纸本书,尤其是畅销书、杂志、教材(教材电子化一定是未来趋势),这对节约资源、降低价格、学术研究便利性(尤其是检索),都是有益的。
这是全世界图书业的发展方向,如《大英百科全书》《泰晤士报》等都已经彻底电子化了。
纸本书,固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如经典版本、艺术类画册、收藏鉴赏类、书法碑帖、影印本线装书、优质少儿书等等,还是值得保留的。
我国图书业的弊病,太多太多,与本题无关,不多言。
本人喜爱纸本书,也算能善用电子书,献丑谈一下选书、 藏书、整理书的经验,以及教训。
首先是教训,即“藏书”带来的麻烦
坐拥一屋子书,极富满足感,逼格满满,但是,纸本书也确实带来了无数麻烦。
首先,整理和存放非常麻烦,这是本题目的核心,随后详谈。
其次,搬家问题。
书店搬迁的麻烦可想而知,不谈了,就说家庭。
我们家十年前搬入现在的房子时,总共打了80个自然包。
自然包,就是图书业普遍用牛皮纸打包图书的方法,一包大概相当于40本32开的书。
算上线装书、16开画册、辞典等等大书,保守估计2500本书吧。
累吐血的节奏。
后来,藏书逐年慢慢增加,家里能放书的地方都是书。
去年这个时候,书店倒闭,大部分书退给出版社或转让给其它书店、书吧。
舍不得处理的好书,精挑细选,留下了大约40包书。
这40包书,让我们十分困扰……
现在,家里有整三面墙(平均5米?)是落地书架,远远不够;其它空间,博古架、不常坐的椅子、阳台、床头,哪儿哪儿都是书;我现在的店铺里,也有几个书架放书。
就这样,还是有一些书放不下,只能封在包里,摞在角落里。
这种感觉……谁藏书谁知道……
于是,痛定思痛,我们家现在除了古籍和旧书之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添新书。
杂志和畅销书,有正版电子版就买,没有正版就…你懂的…不要紧的书,借朋友的看看也罢。
总之,就一个准则,只买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然后,阅读(使用)问题。
本人敢说,藏书之人的绝大部分书,根本不会拿来精读,多数只是偶尔翻翻看,有些书甚至根本不看,纯是收藏。
这属于——藏书癖。
很多人可能对此感到不解,但这种癖好还挺广泛的,我们家人就都有这毛病……书,既然已经拿到手了,肯定舍不得处理掉,那么只能想办法保存好、整理好。
实际拿来认真阅读的,必然只是藏书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其中,每本书的阅读频率,必然又是不同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条件,想办法进行归纳、整理了。
纸本书的整理
书店、图书馆,图书门类庞杂,必须使用电脑管理。
印象中我家书店最多时候有2万种书,必须严格按照图书分类规则进行管理。
书店、图书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读者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的书(和相关类型)。
而一般家庭藏书,书是一本本淘来的,是按自己的喜好挑选的,必然很杂,什么门类都有,根本没必要按书店、图书馆那样细化分类。
即便是同一类别的两本书,可能使用频率的差距也很大。
你特别喜欢的书,可能要经常翻翻看看,但有些基本是当作资料,轻易不用。
因此,图书管理系统,只是为了便于管理大型书库,并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读书习惯。
本人以自己为例,讲解下书籍的整理和选择,都是出于个人习惯和爱好,见仁见智吧……
本人算是大学肄业,曾经专业是经济学,爱好地理、历史、社科、语言学、中医、命理,后从事古董、艺术品行业。
除了不读现当代文学、鸡汤励志类,其它的多少都有几本。
现有的书,首先会根据学科门类以及使用频率,进行初步分类:
第一类,学习、研究类。
自己的专业书,或者最喜爱的书,也就是经常要看的或查资料用的,值得反复研读的。
对我来说,就是艺术、收藏鉴赏、医易类。
第二类,兴趣爱好类。
偶尔翻翻看的闲书,比如地理、历史、旅游、美食。
第三类,期刊杂志类。
杂志,长期订阅的,或偶尔因为某个专题才买来看看的。
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国家地理、拍卖图录。
第四类,纯收藏类。
几乎不看的,比如古籍善本、线装书、连环画、百科全书、各种全集。
整理时,不妨按照上述四种分类,倒序整理。
第一步,纯收藏类。
凡是几乎不需要看的书,可能几年才动一次,就将它们妥善安放在最不碍事、最难取放的地方吧。
比如:
1、书架的最上层。
有的书架下面有带门的柜子,放柜子里也可。
2、当然,未见得一定要放在书架上,其它类似的地方也可,比如衣橱上面。
3、不太贵重的话,装箱放在床底下或者储物间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