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cnnic证书

cnnic证书  时间:2021-01-28  阅读:()
1232科研活动信息化——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桂文庄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报告还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科技、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充分显现出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提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都离不开信息化".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保障.
而科研活动信息化,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应当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论述信息化对科研活动的影响,介绍国内外科研活动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并提出我国科研活动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建议.
一、信息技术进步对科研的影响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和拓展了传统研究方法,推动了新的学科领域产生,对当代科学和技术前沿开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像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天文望远镜把人们的视野引向广袤的宇宙,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应用于科研活动,正在引发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新革命.
信息化的影响将比历史上任何发明要广泛和深刻得多.
信息化带来的科研活动革命性变化有以下新特点:1、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传感器、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以及无处不在、高速便捷的网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数据的产生、收集,使得科研活动可用的数据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急剧增长.
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存储技术、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能够长期保存、有效管理和广泛使用.
这些大大促进了数据的共享与利用,使科学与工程研究日益成为数据密集型工作.
科学与工程问题中的数据来自各种渠道,包括各种科学实验仪器和装置、传感器网络、卫星遥感、计算机模拟与分析等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获取的手段大大增强,使得科学数据急剧增长,而且从一产生就是数字化的(borndigital).
地球科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地球系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巨型复杂系统.
地球科学研究跨越了极大的时空尺度(从秒的量级到数十亿年量级,从微米尺度到数千公里尺度);需要处理各种3物理型和数值型、静态与动态、离散和连续的数据,其数据规模达到PB级(千万亿字节—1015Bytes);地球科学的系统模型需要多种学科的交叉,具有四维时空坐标和高度非线性行为,对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巨大挑战.
科学数据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提升,已经从支撑科技活动的基础资源提升为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宝贵资产和战略资源.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1世纪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1报告中指出"在未来,美国科学和工程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将越来越取决于在数字化科学数据的优势上,取决于通过成熟的数据挖掘、集成、分析与可视化工具将其转换为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美国圣地亚哥超级计算中心(SDSC)提出他们今后关注的焦点是数据导向型科学与工程研究.
这需要超过100PB的数据存储系统,保存时间超过100年,支持数十个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数据密集型的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的计算能力2.
图书文献的数字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又一重要趋势,它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英国国家图书馆预计,到2012年,所有发行的期刊中,仅有电子版(e-only)的期刊将达到总期刊数的70%,20%的期刊将同时有电子版和纸质版本,仅有纸质版本的发行物将只占到10%左右3.
2、由于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模拟已成为与理论分析、实验观察鼎足而立的第三种研究手段,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为大规模数据处理分析和理论模型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海量数据的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则为这种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手段.
这使极为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现象得以在更为深入和更加精密的水平上进行研究,从而大大增强了各种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研究能力,推进了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发展.
现在人们已经很熟悉科学计算和数值模拟在许多领域的应用.
例如气象预报与气候预测,核物理过程研究,油田的地震勘探,新型飞机设计,大型水坝工程,半导体芯片设计等等.
在那里,计算已经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方法和工具.
随着计算能力越来越强,人们能够处理十分复杂的系统模型和巨大规模的数据,计算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包括社会、经济、军事领域的研究.
从天体力学和宇宙演化、地球科学、生物大分子、深层次的物理化学过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装备制造、到社会系统的行为研究、经济和军事复杂系统的数值模型研究,都用到了科学计算与数值模拟.
下图表明,国际上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以每年1.
35倍的速度指数型增长.
据www.
top500.
org2007年11月最新公布的数据,现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是为美国能源部、核安全局和劳伦斯·利弗莫国家实验室安装的"蓝色基因"(IBM公司研制),速度达到了每秒478.
2万亿次浮点运算(Linpack值).
在世界排名前10名的超级计算机中,美国拥有7台,除1台为IBM的沃森实验室所有,其它图12007年11月Top500超级计算应用领域比较4均安装在国家实验室.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1台超级计算机排名第4,安装在TATASONS集团的计算研究实验室,速度为每秒117.
9万亿次(Linpack值).
所有这些计算机,应用领域都是科学与工程研究.
我国自行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中,2003年安装在中国科学院的深腾6800,当年曾在国际上排名第14,今年已经排在500名以外;2004年安装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曙光4000A,当时曾排名第10,本次排名已在第250名.
更加应该注意的是,在2007年11月世界超级计算机前500名(Top500)中,我国虽然有10台机器,但是仅有1台用于科研,2台用于气象部门,1台用于石油部门,其它6台由游戏公司拥有.
相比之下,英国Top500中拥有48台,其中用于科研的有7台.
而美国Top500中拥有283台,科研用了96台,51台在国家实验室或军队实验室,45台在大学或研究机构.
而在工业、金融等应用领域,我国的差距更大.
甚至与我国台湾地区相比,无论装备情况和应用情况,我们也有不小差距(表1)4.
3、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人、科学仪器与装置、计算工具和信息联接在一起,提供了协同工作的环境,消除了地域、时间、机构之间的边界,为科研活动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模式,从而大大促进了科研活动中的信息共享、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创新发现能力.
虚拟组织(VirtueOrganizations)、虚拟实验室(VirtueLaboratory)或虚拟研究团队(VirtueResearchTeams)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研究组织形式.
信息化的协同工作环境、虚拟实验室或虚拟科研组织是一种新型科技活动方式,是科技活动及其管理的重大变革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同志在中国科学院2006年夏季党组会的总结讲话中指出:"要根据领域特点,借鉴发达国家重大科技活动方式变革的经验,积极探索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协同工作环境、虚拟实验室等新型科技活动方式,探索相应组织管理模式,实现智力、信息、装备等资源充分共享.
"国际上已经出现了许多虚拟科研组织,例如美国的LTER:Long-TermEcologicalResearchNetwork(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EAD:LinkedEnvironmentsforAtmosphericDiscovery(大气科学研究网络环境),NEES:GeorgeE.
Brown,Jr.
NetworkforEarthquakeEngineeringSimulation(乔治·布郎地震工程模拟网络),GEON:TheGeosciencesNetwork(地球科学网络),欧洲的DEISA:DistributedEuropeanInfrastructureforSupercomputingApplications(分布式欧洲超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设施),EGEE:TheEnablingGridsforE-sciencE(e-Science网格)等等.
这正在成为科表1我国与有关国家地区Top500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比较国家/地区总数科研气象石油计算机半导体信息服务金融商贸政府国防部其它中国101216台湾地区112531英国4872572412美国28396634736523311445研活动方式中大型研究的主流组织形式,对跨组织、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合作研究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引起了美国、欧盟等高度重视,并列入了它们的信息化发展规划5.
6.
科研信息化对科学普及、科技成果转移、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也有重要带动作用.
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不仅为科研团体内部的交流合作带来巨大影响,而且也为科技界与外部的交流带来便利,这将加强科技、教育、产业界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有力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研成果向产业界的转移.
科研信息化对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数据获取、存储与处理、软件、算法和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最高端的需求,并会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这成为推动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从而也是带动信息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国内外科研信息化的部署信息技术为科研活动带来的这种革命性影响,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各国开展了大量战略研究,纷纷制定国家层面的规划,推进科研信息化,并把它看成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情况:1、美国美国政府一贯重视科学研究的信息化,把科研信息化的能力看成是国家竞争力所在,多年来一直把高性能计算和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优先发展领域.
从1985年起,美国开始建设了一批超级计算中心(如SDSC、PSC、NCSA、NCAR计算中心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计划,2002年以来,NSF把建设CI(Cyberinfrastructure)作为推进科研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2003年1月,NSF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级咨询小组(NSFblue-ribbonadvisorypaneloncyberinfrastructure)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革命》(Revolution-izingScienceandEngineeringThroughCyberinfrastructure).
报告指出:"由于计算、信息和通信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和当前科学与工程问题不断增长的复杂性、范围和规模挑战的需求牵引,一个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新时代已经出现.
现在技术的能力已经能够提供全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从而可以构建崭新的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和组织形式,以新的和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
报告还指出:"现在存在着基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新型研究环境的重要机遇,也存在着由于未能迅速行动和给予足够投资而产生的巨大风险和代价".
这种代价是"丧失美国对其他国家在科学与工程研究上的领导地位,并带来经济衰退".
报告呼吁美国政府"抓住这个百年不遇的机会,通过协调发展和充分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来领导和促进科学与工程的这场革命".
2005年6月,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ITAC)向总统提交了《计算科学:保障美国竞争力》(ComputationalScience:EnsuringAmerica'sCompetitiveness)研究报告.
PITAC的报告指出,计算科学对国家的科学、经济、社会和安全的目标都有重要贡献.
可是,由于R&D体制缺陷和缺乏战略规划与执行计划,许多关于计算科学的承诺都没有实现.
PITAC的基本建议强调,这些缺陷要求对大学和联邦机构的计算科学体制进行合理化改造和重组,并制定对计算科学研究发展投资的路线图,以发展和维护计算科学基础设施.
2005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发布了《长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数据库:21世纪科研与教育的必备基础》(Long-LivedDigitalDataCollections:EnablingResearchandEducationinthe21stCentury)研究报告,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科研和教育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数字化数据是这种变化的核心.
它使得可以在十分精确和复杂的水平上进行分析,洞察事物规律.
数据的规模和复杂度的增长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情景.
"报6告要求NSF制定长期数据保存的战略,并给以政策和财政的保障.
2007年3月,美国NSF发布了2006~2010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21世纪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Visionfor21stCenturyDiscovery),提出美国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以人为中心、世界级的、可支持科学与工程界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稳定而又可扩展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该规划由序言,高性能计算(HPC),数据、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分布式研究团体的虚拟组织,学习和人力资源开发等五部分组成.
规划提出,到2010年建成千万亿次规模(petascale)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为全国科研和教育界提供服务.
这个系统将包括相当数量校园级、峰值性能每秒1—100万亿次的本地计算系统,多个峰值在每秒500万亿次以上的、可支持数以千计研究人员的国家级系统,其中至少一个实际应用持续运算能力达到每秒1千万亿次的系统,支持那些需要消耗大量内存、使用海量数据、需要最高性能计算能力的实际应用;规划还提出了建立"国家数字化数据框架",形成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并且不断完善的科学与工程的数据集系统,并充分开展国际合作;规划特别强调了分布式研究团队的虚拟组织的建设,认为综合信息化服务推动了虚拟组织的产生,正在革命性地改变科学和工程研究以及教育的方式,并计划建立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框架,把高性能计算环境和国家数据框架集成到该框架中,使得端到端的信息化服务系统能够得到开发、部署、发展和持续的支持.
规划还强调了学习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鼓励信息化学习和研究环境广泛部署和使用,提供信息化环境下的终生学习机会,包括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满足劳动者寻求业务能力持续发展的需要.
报告特别强调促进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的团体、机构和部门,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创建者和使用者,广泛参与信息化工作,从而总体提高社会的信息化学习和应用的水平.
2、英国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科研信息化.
2002年,布莱尔首相曾经说过:"特别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当代科学家所面对的非常重要而复杂的现象.
我们有现代计算机、强大的工程设计能力、建造了极其复杂的自动化的仪器设备来收集数据、加上几个世纪以来的科学认识的积累,所有这一切共同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使得科学的前沿转向对从基因到全球气候变化这样的复杂现象的深入细致的理解.
……正在形成的e-Science领域应该推进这类工作.
"他还说:"值得自豪的是,英国是第一个建立国家级e-Science网格的国家.
"72000年,英国政府提出了《e-Science计划》,总经费2.
5亿英镑.
第一期计划2001到2004年,在伦敦、剑桥、牛津、南安普敦、卡地夫、曼彻斯特、纽卡斯尔、格拉斯哥、爱丁堡、贝尔法斯特十所大学和DL、RAL、Hinxton三个国家实验室建立了e-Science中心,随后又扩展了一批专业优势中心.
同时还支持了一批e-Science项目;开发通用网格中间件;促进技术辐射和国际合作.
8e-Science的第二阶段为2003至2006年.
计划继续支持已有的e-Science中心.
突出了网格中间件和由各个e-Science中心组成的e-Science网格的建设.
为了加强网格的运行管理,成立了一个网格支持中心,提供统一服务,对网格运行状况实施监测.
为了使各个项目开发的中间件能够不断完善并成为像商品化中间件那样的成熟软件,还成立了开放中间件基础设施研究所(OMII—OpenMiddlewareInfrastructureInstitute).
为了加强数据方面的工作,还成立了一个全国数据管理中心.
2004年,英国财政部、工贸部和教育部发布了《科研与创新投资框架》(ScienceandInnovationInvestmentFramework2004–2014),工贸部组织了e-Infrastructure工作组,进一步深入研究英国科研与创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发展路线图.
20077年3月,该工作组发布了研究报告《发展英国科研与创新信息化基础设施》(DevelopingtheUK'se-infrastructureforscienceandinnovation).
报告指出:英国知识经济的增长十分依赖于对研究人员的持续支持,特别是他们和产业界的合作,以及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国家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e-infrastructureforresearch)为英国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至为关键的基础平台,不仅支持了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为转移知识和创造财富提供了新的可能.
报告从6个方面提出了建设国家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关键问题,包括:数据和信息的产生,数据的保存和管理,数据的查询和导航,虚拟研究团体,网络、计算和数据存储设施,AAA(认证authentication、授权authorization和核算accounting),中间件(middleware)和数字版权管理.
报告提出了实施这一计划的共性问题,包括:技术的转移(工业界适合于学术界的需求)、互操作性和标准、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重视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变革、协作问题、质量保障以及应用与技能培训.
3、欧盟的计划欧盟对科研信息化十分重视并组织进行了长期研究和部署,在欧盟科技发展计划第5、6框架的持续支持下,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化设施得到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明晰的e-Infrastructure的概念.
已经实施的计划包括:GANT2(一个泛欧网络基础设施),EGEE—TheEnablingGridsforE-sciencE(由欧洲核子中心CERN牵头建立的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网格系统),DEISA—DistributedEuropeanInfrastructureforSupercomputingApplications(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牵头,目标是建设一个分布式的万亿次规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由欧洲6个主要超级计算中心,通过千兆高速网络相联接组成)等等.
这些计划是在欧盟的科技发展第5、第6框架支持下发展起来,并将在第7框架计划进一步得到发展9.
为了有效建设欧洲的科研基础设施,欧盟成立了高层次的战略研究组织,为e-Infrastructure的战略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例如:欧洲科研基础设施战略论坛ESFRI(EuropeanStrategyForumonResearchInfrastructures),2002年成立,由欧盟成员国家代表和欧洲委员会代表组成,其任务是研究制定欧洲共同的大型研究设施的规划和政策.
2006年9月发布了第一个大型研究基础设施的欧洲路线图,包括各研究领域的35个大型科学设施,其中包括支持科学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数据处理及服务的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咨询工作组e-IRG(e-InfrastructureReflectionGroup),成立于2003年12月,目前由29个欧洲国家的国家代表和欧盟代表组成,其任务是在政策、咨询和监督的层面,包括技术和管理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和管理模式的建议,以便在欧洲范围内经济和方便地共享信息化资源(着重于网格计算、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同时为ESFRI制定政策提供建议.
2006年8月,e-IRG发布了欧盟的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路线图《e-InfrastructuresRoadmap》.
欧洲高性能计算工作组HET(HighPerformanceComputinginEuropeTaskforce),2006年6月由欧盟11个国家联合建立.
HET目前由奥地利、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英国等国家的22位国家代表组成.
2007年1月,HET发布了欧洲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政策框架建议,目标是在欧洲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
这一基础设施形成一个金字塔状的"高性能计算生态系统(HPCEcosystem)",金字塔的顶端是世界一流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为全欧最高端的应用提供最强大的计算能力;下部是国家和区域级的超级计算资源.
并通过"欧洲研究网格(EuropeanResearchGrid)"把各层次系统联结起来10.
4、其他国家8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和正在实施国家级的科研信息化建设计划.
例如日本NAREGI(NationalResearchGridInitiative)、荷兰VLAM(DutchGrid)、波兰PIONIERGrid、爱尔兰–Grid-Ireland、澳大利亚e-ResearchFramework、印度GARUDA、韩国e-ScienceK*Grid、巴西CyberinfrastructureforMultidisciplinaryScienceinBrazil等等.
5、我国科研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持续支持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络(CERNET)的建设,实现了教育系统的联网;中国科学院建设了中国科技网(CSTNET),为科研系统提供了网络支持.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了中国国家网格建设.
"中国国家网格"(CNGrid)总投资1亿元,在全国各地建立了8个结点,其中主结点为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分别装备了由863支持自主研制的深腾6800和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系统.
其它节点分布在清华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国防科技大学(长沙)和香港大学(香港),支持了包括气象、资源环境、航空制造、科学数据、新药研发、生物信息、仿真应用、教育、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国家地质调查、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工程等11项网格应用项目.
2007年,863计划又启动了"高效能计算机及网格服务环境"重大专项,继续支持"十五"建立的中国国家网格环境并进一步促进应用.
该专项计划在2008年底前为国家网格主节点研制两套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并计划适时启动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研制.
2002年,科技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数据资源建设和共享作为支持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工程,纳入到《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科院和清华、北大在"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项目的支持下,启动了图书馆的信息化工作,此后一直持续开发,得到了很大发展.
2002年,我国启动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中科院图书馆作为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参加了该计划.
6、中科院的科研信息化"十五"期间,中科院组织开展了信息化战略研究,提出了打造数字科学院(digitalCAS)的信息化长远发展目标.
以科研活动信息化(e-Science)和科研管理信息化(ARP—AcademyRecoursePlanning)为主要内容,实施了信息化建设专项.
中科院领导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
2006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江绵恒,在上海第三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大会上就e-Science进行了论述,他指出:"e-Science的实现将为科学家们提供一个信息化的科学研究环境,改变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方法和手段,甚至直接影响到一些学科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对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多次指示,2006年3月他专门批示给几位院领导,指出"ARP、e-Science和数字科学图书馆是适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建设现代研发平台和支撑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平台,是我院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求"充分重视,认真扎实地推进,务求实效".
"十五"信息化专项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中科院信息化基础设施.
中国科技网基本覆盖了中科院全院,并为院外30多个科研院所提供了网络服务.
开通了中–美–俄环球科研网络GLORIAD.
建成了互联网视频会议系统,不仅支持了院内各类会议,还为科研人员远程交流和国际交流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支持.
安装了峰值浮点运算速度达到每秒5.
3万亿次的并行计算机深腾6800,支持了200多个用户,目前平均利用率已达到90%左右,大大推进了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并成为国家网格9(CNGRID)的北方主节点和网格运行中心.
全院45个研究所参加了科学数据库建设,专业子库达到503个,总数据量达到16.
6TB.
提供7*24小时网上服务.
开展了科学数据库的标准规范与共享政策的研究,研制实施了21个标准规范和数据共享政策,423个数据库发布了共享声明,9.
48TB数据实现了网上共享.
2006年网站年访问量达327万人次.
科学数据库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施先进、管理规范、通过互联网向全国科研和教育界提供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平台.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提供中外文的电子期刊、会议文集、学位论文、专利、科学引文索引和网络信息导航等类型的文献数据库128个,内容涉及科学与工程技术各领域,用户可通过网络查询上百个全文、文摘和馆藏目录数据库,并获取电子版全文,可在48小时内获得18000种西文期刊的全文传递和其他服务.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推进了中科院的科研工作11.
三、对我国科研信息化战略的建议综上所述,信息化的科研环境将使科学研究获得一个更加普适和综合的知识环境,它提供了空前强大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为人员交流、数据信息获取处理与分析、工具和科学仪器装置的使用等方面提供了不断完善的功能.
它可以服务于个人、团队和组织,为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提供了革命性的方法.
这将大大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改变科研模式,极大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由于各国都高度重视科研信息化的工作,我们正面临世界性的竞赛.
目前我国科研活动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我国虽然已经有一些重要计划,但是总体来说,还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战略和规划,对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缺少总体部署、协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
2、超级计算设施、科学数据库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国家层面的部署和支持不够,不能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
3、对信息化条件下科研活动的政策研究,包括资源开放共享政策、数字化数据的版权、认证、授权、标准规范等等问题研究不够,亟需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与政策.
4、目前我国整体上科研信息化水平不高,应用和服务人才缺乏,和美欧等科技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也面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竞赛.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我国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科技国际竞争力.
我们可以把科研信息化的内涵描述如下:科研活动的基本手段包括:实验观察、理论分析,现在,科学计算与数值模拟已经成为第三种基本手段;而交流合作,是科研活动中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虚拟研究组织,已经成为科研活动的重要模式.
为了支持这些研究活动,人们建立了科学实验装置、野外观察台站、图书馆、标本馆、文献库等等传统研究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上述传统设施的信息化,同时又产生了新型研究设施,包括由信息技术直接支撑的数字型图2建议的科研活动信息化规划的框图人才管理研发体制机制…网络基础设施超级计算科学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公共资源接口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实验室装备标本馆协同工作环境虚拟研究组织虚拟研究组织虚拟研究团队虚拟研究团队……安全标准制度法规政策人才管理研发体制机制人才管理研发体制机制…网络基础设施超级计算科学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公共资源接口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实验室装备标本馆协同工作环境虚拟研究组织虚拟研究组织虚拟研究团队虚拟研究团队………网络基础设施超级计算科学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公共资源接口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实验室装备标本馆协同工作环境虚拟研究组织虚拟研究组织虚拟研究团队虚拟研究团队……安全标准制度法规政策10科学数据库、计算设施、存储设施、各种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软件、服务软件等等.
在网络环境下,所有这些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协同工作环境,为虚拟研究团队、虚拟研究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这些就是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概念.
不过,信息化不仅仅给科研活动带来了新的工具、新的能力,更促进了科研模式的变革.
对运作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制度、标准、规范等各方面提出了新问题.
与此同时,信息安全也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人才培养和队伍的建设,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能力,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建立适应科研信息化的服务和技术支撑队伍.
这些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必须全面和统筹协调地进行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建议:1、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研活动信息化对提高我国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关键作用.
2、尽快组织我国科研信息化战略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国家科研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3、统筹规划,加强对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支持,制定科研信息化资源共享和鼓励应用的政策,促进科研信息化应用的发展.
(2007年12月8日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召开的"信息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参考文献]1《CyberinfrastructureVisionfor21stCenturyDiscovery》,NSFCyberinfrastructureCouncil,March20072《EnablingScienceThroughCyberinfrastructure》,VijaySamalam,ExecutiveDirector,SanDiegoSupercomputerCenter,September30,20053《E-InfrastructureStrategyforResearch》FinalReportfromtheOSIPresentationandCurationWorkingGroup,NeilBeagrie,Jan.
20074来源:www.
top500.
org于2007年11月公布的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列表分析的结果.
5《CyberinfrastructureVisionfor21tsCenturyDiscovery》,NSFCyberinfrastructureCouncil,March20076《DevelopingtheUK'se-infrastructureforscienceandinnovation》,ReportoftheOSIe-InfrastructureWorkingGroup,March20077PrimeMinisterspeech:Sciencematters,10,Apr.
20028《科研信息化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5月9《e-InfrastructuresinEurope》,BernhardFabianek,EuropeanCommission,InformationSocietyandMediaDirectorate-General,Sep.
2006,www.
cordis.
europa.
eu/ist/rn/home.
html10HET:TowardsaSustainableHigh-PerformanceComputingEcosystemthroughEnablingPetaflopComputinginEurope,Jan.
18,200711见《我院超级计算需求及布局研究》,中科院超级计算专家委员会,2007年7月和《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中科院科学数据库专家委员会,2007年911发发展展信信息息化化基基础础设设施施支支撑撑英英国国科科学学与与创创新新(DevelopingtheUK'se-infrastructureforScienceandInnovation)OSIe-infrastructureworkinggroup2004年7月,英国财政部、工商部和儿童、学校与家庭部联合发布了"2004-2014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1.
框架提出了在该段时期内英国政府在科学与创新方面的宏伟目标,特别是强调了科学与创新在经济发展和公众服务方面应该做出的贡献.
框架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国家级的信息化科研基础设施e-infrastructure,以支持英国科学与创新目标的实现.
为了落实该框架,英国科学与创新办公室(OSI:OfficeofScienceandInnovation)组织了由来自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JointInformationSystemsCommittee)、科学研究理事会(ResearchCouncils)、科研信息网络(RIN:ResearchInformationNetwork)和英国图书馆的代表组成的工作组,进一步讨论和提出建设英国国家级e-infrastructure的行动计划与财政资助计划.
该工作组下设了6个子工作组,分别负责某一具体方向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独立的研究报告.
这6个子工作组分别是:数据与信息创建2、保存与管理3、搜索与导航4、虚拟研究团队5、网络、计算与数据存储6、认证、授权、记帐,中间件与数字版权管理7.
在这六个分报告的基础上,工作组提出了"为了科学与创新,发展英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8.
e-infrastructure是指分布式的计算基础设施,它可以共享大量的数据集、先进的支持数据分析的ICT工具、大规模计算资源和高性能可视化.
它包括了网络、网格、数据中心和协同工作环境.
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国家级的e-infrastructure生命周期,即:数字数据的创建;为了长期使用,对数字数据的管理和长期保存;通过复杂的搜索和导航确保这些信息能被有效使用的方法;构建虚拟团队确保跨机构、跨学科领域甚至跨国界之间的合作;高速的网络和大规模的计算能力,支持分布式的、无所不在的、7X24小时地访问各种资源;确保这种访问是安全的、可靠的以及合法的各种服务.
这种生命周期反映了科研过程的生命周期,即: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到提出科学的假设,到合作、实验以及分析,到最后产生产品、专利和其他可以直接在经济与社会中的各种应用.
因此,国家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e-infrastructure需要:产生、管理和保存海量数字化数据的方法;访问各种不断增长电子资源的复杂方法;支持动态和虚拟的研究组织的技术与结构;空前的网络、网格与计算能力;确保可以安全访问资源的国家级的服务与系统.
报告认为:这些需求不仅预示着需要高层次的集成与协调,而且在很多关键领域还需要到政策层面的干预.
要实现这些需求,需要采用共性的技术与标准;需要适当的培训,以确保英国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能在世界范围内竞争;需要在政府,经费管理部分,研发机构,服务提供者,大学与研究中心之间进行强有力的协调.
12报告认为,国家级的e-infrastructure将:z支持数据和信息的全生命周期,从而加速研究过程;z支持科研人员创造和重复使用海量科学数据;z确保那些重要的,或者与时间密不可分的不可挽救的研究工作能够在将来继续开展研究;z允许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数据被重复使用,以及用作其他用途;z鼓励公有和私有机构之间的合作,以确保发展支持科研人员的各种工具与方法;z开发通过先进技术带来的成果的效益,使得国家投资的产出最大化;z支持动态建立的或者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科研合作;z支持全球环境中的科研合作;z支持海量数据与大规模计算能力;z确保研究过程的安全和完整;z支持公共认证以及其他跨机构的过程;z在很多方面是自我管理的,允许实现效益最大化.
报告认为,英国国家e-infrastructure应该为科研人员提供:z在他们需要的地方访问系统、服务、网络和资源;z便捷地发现和使用资源的工具;z相信他们使用的资源与服务的完整性、可靠性和质量;z确信他们的产出在现在和未来都能被访问到;z一个与位置无关的物理存在的基础设施,可以实现数据与计算的融合;z支持合作研究的先进技术;z使用这些服务与资源必要的技能与培训.
报告认为:英国国家e-infrastructure允许科研人员:z发掘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强大能力,以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过程;z与其他人安全地开展跨领域、机构与部门的合作与交流;z最大化先进技术的潜能,支持创新与实践;z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在将来重复使用这些成果;z参与产业化,支持更广泛的经济目标的实现.
报告还认为,英国国家e-infrastructure必须:z能加快知识的转移和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应用;z使得科研经费的资助者可以跟踪他们资助的研究成果;z在法律、法规和伦理的约束下能保护个人隐私和工作;z能保护知识产权;z能将数字化信息成果作为国家文化与智力遗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得到长期保存.
报告还分析了在e-infrastructure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包括吸引产业界的介入,实现技术的转移;如何实现系统的互操作;如何组织相关的研发工作;e-infrastructure可能带来的对文化的影响与改变;如何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协调;如何确保e-infrastructure的质量;如何开展培训等等.
在文化改变方面,报告认为一个共享的e-infrastructure需要改变的首先是文化,而不是技术.
在崇尚竞争的研究与创新环境中,e-infrastructure实际上应该是对创新者的一种支撑,而不能期望创新者直接贡献什么,共享的文化当前只能局限于参与者可以从中直接获益的领域.
超出某个人当前的研究领域共享信息或者资源是不现实的.
在培训方面,报告认为应该既培(下转20页)13抓住机遇应用导向服务创新理顺体制使我院信息化工作更上一层楼——江绵恒副院长在院"十一五"信息化工作部署动员视频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以北京的网络中心为主会场,各分院为分会场召开院"十一五",或者说是院三期创新信息化工作的部署动员大会.
虽然这个会议开的时间稍微晚了一点,但是我觉得还是非常及时.
刚才铁牛秘书长代表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关于我院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报告.
我和尔畏一起讨论过这个报告,铁牛同志也向路院长做过专题汇报.
报告中提到的对那些问题的看法和下一步工作的部署,我们都赞成.
在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就我院信息化工作开展与部署,再谈一些我个人的想法和思考.
我想谈的第一个认识和思考,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和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关于这一点,在刚才铁牛报告的开始,他已经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把我自己的一些认识,向大家表述一下.
现在大家常常谈到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一个新阶段.
我们常常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我们都知道,如果回顾人类文明史的话,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我们正在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迈进.
对应这些社会的历史进程,我们又可以归结为所谓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工业化时代,到现在的后工业化时代,或者叫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从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到工业化时代文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话,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或者说科学发展观,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时代的主要标志与农业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联,它的生产方式主要依靠生产工具和主要自然资源,那个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是人的劳动力,最多加上牛和犁巴等,它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土地、河流等自然资源,那个时候更多的是听天由命,看天吃饭.
到了工业化时代,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及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人的劳动力已经不是主要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已经延展到机器,这是工业化时代在生产工具方面的革命,工业化时代的资源也已经不再完全是土地.
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从18世纪到现在近200年的工业革命过程中,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发展是机器,而最主要的资源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成为我们200年工业革命的主要支撑资源.
而我们所有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机器,实际上是围绕着化石能源发展的.
从上世纪末开始,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我们跨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或者叫做信息时代.
我们要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与之相符的生产力,发展力,生产方式是什么.
或者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工具是什么,这个时代的主要资源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或者信息时代,它的主要资源,也就是促进这个时14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资源,将不再是化石能源,而是知识和信息,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发展依赖的主要资源.
生产工具也不会再是机器和装备,而是能够推动知识或信息形成从产生、挖掘、传输、扩散、存储、处理到应用这样一套价值链的能力与手段.
这就是我们信息时代的生产工具.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方面,正在由原来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到现在重化工阶段发展,换句话说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因此我们仍然非常强烈地依赖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工具及资源,也就是说我们仍然依赖于机器设备,仍然依赖于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
另一方面,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也处在一个全球化的进程中,处在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
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刚才我提到,过去200年的工业经济或文明发展,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依赖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发现与发明.
但是全世界能够或者说已经从工业时代跨入到后工业时代的人口,最多也就十个亿,只占全世界60亿总人口的1/6.
这十个亿的人群中,可能专门有人在考虑后工业时代的事情,他们的产业结构可能已经完全不是工业经济,甚至不是加工工业,他们的产业结构更多的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而其中知识的成分、信息的成分可能更多.
全世界另外的50亿人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们国家就有13亿,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现在全世界都非常关注能源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因为人类的化石能源经过两百年的使用已经所剩无几,甚至于不足以支撑50亿人在未来的200年里达到今天发达国家的水平.
现在至少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发展权、生存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中国科学院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积极开展能源、资源环境方面的研究.
这是我们三期创新的重要部署,是我们三大基地的工作重点.
与此同时,我们要跟上历史发展的进程,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人类的发展毕竟要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
按照创新三期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在国家科研体系中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要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同时因为我们国家不完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所以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方面科学院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深刻认识我院信息化建设部署的重要意义,这个重要意义就是信息化不只会反映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也必然会影响到科学研究的生产方式.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然是第一生产力,那它也有生产方式.
在工业经济时代,这种生产方式更多表现在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支持科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先进仪器设备的支持下,科学研究创造出了很多人类社会文明成果.
当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或信息化时代,如我刚才所说,信息化的手段,或者信息化的生产工具,以及信息化资源也会改变我们科学研究的生产方式.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强调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是怎么都不为过的.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关于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我想谈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我院的信息化建设,要以应用和解决问题为动力,为目标,为牵引.
我想这应该是我院三期信息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
刚才铁牛谈了我们的具体目标,包括三大环境、五大平台和三大体系,我觉得他总结得很好.
当然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从零开始,是经过了知识创新二期的部署实施.
应当说在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建设中,院党组对信息化建设是高度重视的,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二期的任务主要是建设基本的基础设施平台,也就是说主要是把生产工具或者说信息化基础建立起来.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实施三期建设的任务.
现在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把我们的信息化大厦建设起来,我想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主要是指经费资源.
因此,我想我们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应用,要以解决问题为牵引.
15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的ARP建设.
应该说我们ARP建设在二期创新有了起步,初步完成了一期工程,在尔畏院长亲自领导下有了比较大的推进.
在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科研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理念宣传方面,在反映信息化时代生产方式特征方面,我们科学院的工作是领先的,是有成效的.
在三期创新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应用.
ARP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化的应用,事实上应用本身就是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还有一个例子,为了迎接明年的奥运会,北京市将在交通管理方面有重大举措,8月17号到20号北京市在限制车辆行驶方面做了一次尝试.
北京现在有300多万辆机动车,而这次限行,一下子就限制了差不多130多万辆.
我们院配合北京市组织了一次针对这次限行行动的大气监测计划,我们集成了院的相关资源,为北京奥运做了一次实际工作,检测表明此次行动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这次监测工作需要将大气测量数据和车辆运行的数据配合起来,但我们没有车辆运行数据,而北京市环保局有一个从加拿大进口的检测北京车辆的微波装置,由于数据是存于测量仪中的,取一次测量数据需要两天,北京市环保总局每两天提供一次数据,与我们院里数据进行集成.
而上海微系统所所做的微波车辆流测量,则是通过无线传输把包括现场测量车辆运行数量在内的所有数据实时地传输到了我们的运行中心,也就是我们的指挥中心.
在大气测量方面,除了大气所运用了传统的大气测量方法,我们的安徽光机所还运用了激光测量方法,动态地测量大气的情况,这些数据也是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送到我们的指挥中心.
我们在指挥中心收到的是多方位实时信息的汇总报告.
这就是信息化的应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典范.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科研生产方式,也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科研生产方式.
所以我想,我们三期建设的两个主线ARP和e-Science,更多的还是要以应用和解决问题为我们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应用好我们有限的信息化资源.
这是我想谈的第二个思考.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要与我们院的创新工作紧密结合.
我院三期创新要建设"10+1"基地,其中也包括了信息技术的建设,我想还应该再加一个,这就是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要与"10+1"创新基地建设有机地融合.
举个例子,刚才铁牛报告中已经提到了,在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任务中,有一个超级计算能力的加强与提高问题,他刚才已经提出了到2010年,我们的网格聚合计算能力要达到150万亿次.
现在,我们的信息基地在超级计算机研发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项目,这就是面向蛋白质研究的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希望能够达到十万亿次通用和九十万亿次专用的能力,这是以我们院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为平台的一个机器,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项目.
它既代表了我们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水平,同时也代表了我们生物学研究的水平.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感觉到,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正在从原来的实验科学,或者经验科学向系统科学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进程的演变,是科研活动的生产工具的变化所带来的革命.
上述的超级计算机实际上就是超级计算与生物医学的结合,或者说生物学所特定的软件的开发.
如果把这些东西都集成起来,我们就把信息化的手段用到了科研活动中.
因此,把信息化建设和"10+1"创新基地的建设内容能够有选择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是我们创新三期中,信息化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
我还要提到我们的ARP系统.
ARP一期主要依托单位是神州数码,而我们的ARP运行系统中一个最主要的支撑软件是Oracle.
刚才铁牛已经提出来了一个总体目标,但我想说的是,有没有可能,在创新三期中,我们的信息基地建设将支撑软件作为我们的重要课题呢我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课题,是我们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面我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三期创新信息化建设怎么与基地建设融合起来,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16最后,我想说的是三期创新信息化建设还是要强调思想理念是核心,体制机制改革是根本,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刚才我已经说了,我们要在思想理念一致的情况下,保证我们科学院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大踏步的向前推进和取得进展.
我们要进一步理顺我们的体制,进一步改革我们的机制.
开始的时候我就说过,三期信息化建设的部署动员会到今天才开,也许是晚了点,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会议.
在此,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创新二期,为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我们组建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也就是信息办,但那个时候信息办实际上是挂在网络中心.
后来由于人员的变化,一些领导同志职务的变化,这个办公室又从网络中心分离出来.
创新三期开始的时候,我们又在院规划局下面设了一个信息处来承担信息办的日常工作,因为我们认识到一个机关的职能部门和一个支撑的单位的定位是不同的.
由于人员没有完全到位等等方面的原因,最近党组下了很大的决心,任命了谭铁牛副秘书长来主管我们信息化工作,同时又对网络中心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加强.
上周院党组会决定在院办公厅设立信息化工作处,给它一定的人员编制,让它真正起到我们科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或者执行机构的作用.
这样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有领导小组,又有信息办、信息化工作处这样一个行政职能机构,全院信息化建设总的领导机构,而网络中心是我们主要的核心的支撑机构,再加上我们现在分院和各个所的技术支撑力量,特别是在二期ARP实施过程当中,我们的分院和研究所都培养了一支非常难得的信息化的队伍.
我们希望这样的一个体制安排,能够对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一个促进作用,或者发挥显著的体制作用.
在三期建设中,在体制理顺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信息化支撑队伍的建设,要加强培训,稳定队伍,以此推动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机制方面,我想最重要的我前面已经说了,尽管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下了很大的决心在二期和三期都做了大量的投入,但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资源是毕竟是有限的,这个投入必须要有效益.
投入不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在某种时候它还是一个稀缺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投入的产出效益.
刚才铁牛说了,我们要有对信息化工作的考核.
我们的科研活动也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与它产出的比较就是它的效益.
比如说我们的网络,又比如说现在超级计算的使用问题,有些课题组说需要几十万亿次,至少20万亿的计算性能,还有些课题组说需要几万亿的计算性能,如果这个课题是以计算为主要研究手段,那就要研究一下它的成本是多少,它的产出是什么.
我们不是要去卡和压,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更加强化优化我们的投入效果,这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这就是我想强调的最后一点,就是我们要以理念为核心,体制机制的改革为根本,人才队伍为关键.
我们强调这三点,是希望三期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有更大的推进,有更大的成果.
所以尽管今天已经是2007年的9月份了,三期建设我们到2010年就结束了,但是我觉得我们还为时不晚,我们还可以迎头赶上,特别是在理顺了体制,加强了领导后,我相信我们院的信息化工作,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十一五"期间,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向国家交帐,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就谈这么四点看法,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172007年9月12日我院召开了"十一五"信息化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
会议以网络中心为主会场,分院和有关研究所为分会场,院属各单位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信息化支撑服务岗位人员、院机关各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院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全体员工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施尔畏副院长主持,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信息办主任谭铁牛副秘书长受院党组委托,以"提高认识,创新体制,全面推进我院信息化建设"为题,对"十一五"信息化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向全院正式发布了未来数字化科学院的远景蓝图.
报告指出:对信息化在科研领域中的革命性推动作用,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共识.
席卷全球、方兴未艾的信息化浪潮既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难得机遇,也是我们必须直面应对的严峻挑战.
"十五"期间,我院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信息化应用得到了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ARP取得突破,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取得显著进展,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影响大大提升,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处于全国的前列.
这些都为我院信息化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已经对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主要包括: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组织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领导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资源整合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有关机构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宣传导向与考核评估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保障与支撑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促推科技创新的效果也需要进一步凸显.
此外,"三期"创新的深入开展,也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呼唤高效的科研管理与科技创新,而高效的科研管理与科技创新呼唤更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大科学工程以及野外台站等观测设施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呼唤更大规模科学数据库的建设;海量数据的传输呼唤宽带高速网络,10-30M的应用带宽已成为一些重要科研活动的瓶颈;学科的纵深发展呼唤更高性能的计算环境,5.
3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已远满足不了需求;ARP等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防不胜防的网络黑客与病毒等迫切需要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体系;作为我院支撑体系的基础支撑,信息化设施的运行维护与有效利用迫切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稳定可靠的支撑服务队伍.
我院召开十一五信息化工作部署动员视频会议提高认识创新体制全面推进我院信息化建设18基于以上需求,"十一五"期间我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们必须完成如下任务:优化互联网络、超级计算和数据应用等三大环境;构建网络化科学传播、网络化信息发布、网络化科学研究、网络化教育培训和网络化运行管理等五大平台;完善信息化支撑服务、信息化安全保障、信息化制度规范等三大体系.
一、优化三大环境(一)互联网络环境主要任务:院网干线与公用关键设备的升级;流量分析与安全监控等网络管理系统改造;新建研究所与重点野外台站联网;邮件系统扩容与视频会议系统升级;科技网运行体制与资费政策改革.
主要目标:全院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监控能力得到提升,信道与覆盖面得到拓宽,核心设备得到改造,可靠性与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
(二)超级计算环境主要任务:建设一个具有三层架构的全院高性能计算网格环境,包括一个至少具有100万亿次计算能力的院超算中心+数个5-10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分中心+若干研究所中心;进行存储系统的扩容;推动超算中心运行体制与超算设施使用政策的改革.
主要目标:院内HPC资源得到整合,布局更加合理,计算网格基本形成,网格聚合计算能力达到200万亿次,应用水平得到提升.
(三)科学数据环境主要任务:在科学数据环境建设方面,将通过系统开展科学数据资源整合,完善科学数据资源体系;构建网格化的科学数据共享环境,完成2-3个重点学科领域的示范;制定全院科学数据共享的政策和面向资源整合与应用的标准规范;建立科学数据库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数据服务、应用服务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主要目标:资源规模与整合度得到提升,规范与共享政策比较完善,数据资源与文献情报资源实现紧耦合,数据资源网格基本形成,数据资源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二、构建五大平台(一)网络化运行管理平台(ARP)主要任务:ARP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与优化;使用界面与现有功能的优化完善;院所两级数据的贯通与汇集(IRC的建设);科研活动态势的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等新功能的开发;集中式应用系统以及ARP专网的建设.
主要目标:成为我院安全、稳定、高效的管理创新支撑平台.
(二)网络化科研平台(e-Science)主要任务:正确把握e-Science的内涵和网络化科研平台的基本构成;科研活动信息化的需求调研与方案制定;网络化科研平台通用框架的设计与实施;e-Science示范项目的选择与实施.
会场传真19主要目标:初步形成一个能全面支持e-Science的通用型协同工作环境,并在示范应用中逐步完善,为全面推动e-Science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网络化信息发布平台主要任务:按照主站-子站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我院网站系统(中科院网络化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网站维护、内容更新与质量监控等制度规范体系.
主要目标:形成具有我院特色、面向社会的综合性信息门户和窗口;网站内容安全得到显著提升,网站整体质量位于全国前列.
(四)网络化教育培训平台主要任务:改进完善已有的TRP(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实现与ARP系统的对接;开发网络化教育培训环境,实现与e-Science资源的衔接.
主要目标:初步建成覆盖全院的"教育资源网格",全院教育资源的效益得到提升,实现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的网络环境,为建设学习型中科院奠定基础.
(五)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主要任务:整合网络科普资源,建设统一的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生动直观的虚拟博物馆;以"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为基础,建设网络化科学传播服务体系.
主要目标:发挥全院优势,打造我院网络科学传播品牌;建设国家级的网络环境下公众科学传播平台三、完善三大体系(一)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主要任务:全院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以及防范能力的评估.
主要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全院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安全防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信息化制度规范体系主要任务:全院信息化制度规范体系的设计,现有制度的修改完善,制度规范更新机制的建立.
主要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制度规范体系,使得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三)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主要任务:推动研究所定编定岗,明确职责待遇,建设信息化支撑服务队伍;进一步明确院网络中心的定位,突出其在全院信息化支撑服务工作中的核心与带动作用;进一步改革支撑服务资源的配置政策,实行合同管理,强化对支撑服务业绩的考核;加强支撑服务队伍的培训并使之制度化.
主要目标:建立以院网络中心为核心、以各分院与研究所为基础,全院协同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一支稳定优秀的信息化工作人才队伍.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我院信息化建设总体预期目标为:全院上下对信息化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得到显著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信息化支撑我院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开始凸显,数字化中科院的雏形基本形成;数据资源网格与超级计算网格基本形成,资源整合度得到显著提升,计算网格的聚合计算能力达到200万亿次左右;网络环境进一步优化,带宽与覆盖面得到明显改善,60余个重点野外台站以及重大科研设施全部实现联网;e-Science建设取得突破,网络化协同工作环境基本成形,3-5个e-Science示范项目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促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不走传统行政管理老路"的作用开始显现;ARP成为全院运行管理的基本平台,功能日趋完善,态势分析与监控能力得到提升,应用效果日益明显;信息化的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与公众的网络交互更加紧密,院网站系统的质量位于全国前列;安全保障、支撑服务与制度规范体系比较完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到2020年前后,初步建成数字化中国科学院.
即:基本建成e-Science环境,20实现科研环境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先进的宽带网络和基于宽带网络的多媒体通信设施覆盖科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与每一个场所,支持无处不在的科研活动.
形成一个具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国家计算中心和由若干重要网格节点组成、支撑全院的网格化环境,整体满足高性能科学计算的需求,成为国际一流的高性能计算中心之一.
建成能为科研工作提供及时、便捷、高效和个性化服务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体系.
全面集成整合全院科学数据资源,实现科学数据的自动采集、获取、传输、处理,建成由一个总中心和若干分中心组成、统筹规划、科学规范的国家基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格.
以虚拟实验室为平台的信息化协同工作环境,有效支持科研活动.
ARP系统基本成熟,成为支撑管理创新,实现科学、规范、高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平台;科研与管理信息化全面支撑中科院科技创新活动,大幅提高科研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高中科院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创新跨越.
江绵恒副院长就进一步推进院信息化工作做了重要讲话(见前文).
施尔畏副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呼吁全院上下面对席卷全球、方兴未艾的信息化浪潮,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深刻领会江绵恒副院长的讲话中从理念、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阐述的我院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和要求,紧紧抓住难得机遇,直面应对严峻挑战,共同发扬锲而不舍、埋头苦干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创新体制、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中科院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为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院办公厅信息化工作处供稿)(上接12页)训信息技术专家,也培训研究人员.
对于前者的培训,将能确保研究人员在掌握使用资源的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支持,对于后者的培训,将能确保研究人员能够在信息技术专家的支持下发展其需要的工具与服务.
报告认为:一个国家级的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e-infrastructure是英国科学发展的基石,它不仅仅支持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且使得知识的快速传播和财富的快速增长成为可能.
(网络中心黎建辉编译)[参考文献]1Scienceandinnovationinvestmentframework2004-2014,HMTreasury,DTIandDfES,HMSO,2004,http://www.
hm-treasury.
gov.
uk2DataandInformationcreation,http://www.
nesc.
ac.
uk/documents/OSI/data.
pdf3Preservationandcuration,http://www.
nesc.
ac.
uk/documents/OSI/preservation.
pdf4Searchandnavigation,http://www.
nesc.
ac.
uk/documents/OSI/search.
pdf5Virtualresearchcommunities,http://www.
nesc.
ac.
uk/documents/OSI/vrc.
pdf6Networks,computeanddatastorage,http://www.
nesc.
ac.
uk/documents/OSI/compute.
pdf7AAA(Authentication,AuthorisationandAccounting),MiddlewareandDRM(digitalrightManagement),http://www.
nesc.
ac.
uk/documents/OSI/aaa.
pdf8DevelopingtheUK'se-infrastructureforscienceandinnovation,http://www.
nesc.
ac.
uk/documents/OSI/index.
html21院院信信息息化化工工作作体体制制初初步步调调整整到到位位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与整体协调,今年以来,我院对信息化有关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梳理调整,目前新的工作体制已经基本确立.
6月,院党组任命谭铁牛同志为副秘书长,并兼任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协助主管院信息化工作;10月,蔡榕同志任办公厅副主任,主管办公厅信息化工作处,协助谭铁牛副秘书长具体负责院信息化工作.
此外,为加强信息化工作处的力量,更好地推进院信息化工作的开展,9月,院党组决定将办公厅ARP项目办公室与院信息办原来的办事机构规划战略局信息化工作处的工作职能合并,在办公厅新设信息化工作处,由该处承担院信息办的日常工作,并负责全院信息化工作组织与协调的具体工作.
信息化工作处职责主要是:负责制定院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工作计划;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运行维护与管理;负责制修订信息化管理标准及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开展信息化建设业务培训;承担中办、国办交办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落实信息化建设相关会议决定的有关事项;负责本处的安全、保密与文书归档等工作.
11月,本着开放引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办公厅信息化工作处了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方式招聘正式工作人员.
经过初选、面试和专家评审等一系列程序,工作人员人选已初步确定,其中,处长陈明奇,负责全处工作,副处长熊刚主要负责科研信息化工作,副处长吴戎主要负责管理信息化工作.
(院办公厅信息化工作处联系电话:68597552/68597554)2007年12月19日信息化工作处听取相关工作汇报.
右起:熊刚,蔡榕,陈明奇,吴戎22深入基层调研信息化现状全力推动院信息化工作为全面了解掌握院信息化工作情况,落实院领导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科研活动信息化和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2007年6月30日至12月17日,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谭铁牛副秘书长率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院ARP办公室人员组成调研组,走访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研究生院、西安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过程工程所、成都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广州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和武汉分院及其所属研究所,就全院网络基础设施、超级计算环境、科学数据库、数字化图书文献、ARP、院网站和数字化科普等信息化工作,以及所访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中了解到,我院各单位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首先是全院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识有所提高,通过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促进信息化应用,推动全院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提升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渐成为全院上下的共识.
有关研究所的信息化整体建设工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推进,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DigitalDICP信息平台构想,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集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为一体的所内一卡通系统,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院网络中心等单位在e-Science建设与应用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文献情报中心的n-first文献服务体系,研究生院的校园网络建设和教育资源规划TRP系统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是经过百所联网、"十五"信息化专项建设以及ARP部署实施等多阶段的整体推进,我院在网络基础设施、超级计算环境、科学数据库、数字化图书文献、ARP、院网站和数字化科普等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具体首先体现在全院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所访3个分院网络的实际物理带宽分别为2.
5G和155M,据悉目前中国科技网到各分院的地区节点的网络物理带宽均在155M以上,其中上海、南京、广州和武汉等4个分院已达到2.
5G,院属独立研究所接入中国科技网的物理带图12007年12月17日调研组在武汉分院召开座谈会23宽为155M和8M不等.
一些研究所还同时租用了当地互联网运营商的网络信道,还有些所建设了所内涉密网.
多数单位对院网的物理带宽和信道质量持认同态度,认为运行速度和稳定性都优于社会运行商,但对院网运行模式和资费政策持有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信道容量相对充足,而实际使用带宽相对紧张的问题意见较大.
此外,大家还对地区网络与应用的运维队伍建设工作和信息化设备质保与备件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对邮件系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系统容量、系统安全性、垃圾邮件的处理方式等方面.
所访单位普遍对院建设视频会议系统持认同态度,除个别单位外,对系统在数据、声音和图像传输的质量和系统运行的整体效果基本满意,呼吁加强现有所级视频系统的利用率,扩大桌面视频系统建设.
在调研中,使人感触最深的是ARP实施给全院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所有单位无不把ARP的实施作为本单位的重要工作来抓,所领导亲自挂帅,所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并拨出专款、提供场地,增建机房、新购设备,积极派人参加核心团队,招聘专人负责运维.
有些研究所建设了ARP专网,实现了内外网的分离.
在一些研究所,ARP已成为管理人员不可缺少的工作平台.
ARP实施的社会效益也已经开始显现,一些研究所充分利用ARP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将所网站与ARP系统共享基础信息,既丰富了网站的内容又提升了网站内容的时效性.
还有些研究所以ARP数据资源为基础,自行开发了更适用本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预警系统、查询系统、研究生管理、实验物料管理和专家信息系统等,提高了管理效率与水平.
但ARP系统在系统设计、系统功能和安全措施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也使调研组的同志感到了ARP下一阶段的工作的艰巨性.
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系统安全缺乏统一设计和科学实施,健壮性比较差;对管理业务的分析研究不够充分,业务模型不够规范标准且各应用模块之间相互关联性功能实现不充分,集成度较弱;院所两级系统的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上下两级系统在稳定性与运行效率方面的差异,兼容性较差;应用界面的友好性和操作的灵活方便性有待改善,综合查询、统计和灵活报表等信息挖掘利用的应用性功能,离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尚有距离;院、所两级系统的数据贯通尚未完全实现,IRC管理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分布式部署模式在系统升级、维护、安全等方面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化支撑服务队伍需要明确的岗位和激励机制来稳定充实.
截至到"十五"末期,由院直接投资的超级计算能力5Tflops,内存容量超过2.
6TB,拥有80TB的硬盘存储空间和100TB的磁带存储空间.
其中,联想深腾6800于2003年落户院网络中心,曾经是2003年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的第14名,在2005年11月的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中名列第93位.
作为我院目前性能最好的计算资源,深腾6800为我院的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5月以来,累计为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院知识创新工程在内的140多个项目提供了2600万CPU小时的机时服务.
2005年机时平均使用率为89.
3%,2006年以来达90.
0%,大大超过60-70%的正常使用率,CPU总利用率也达78.
4%.
目前,平均每天有50个并行作业在深腾6800上运行,平均每天排队等待计算的并行作业达300多个.
由于院高性能计算环境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一些研究所自行投资购置了不同性能的高性能计算机,有些课题组到上海市超算中心,甚至花费外汇到国外寻求计算资源支持.
目前院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与应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需求逐步增大,现有计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科研工作需要;由于投资额度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能满足重点学科领域需要的计算软件不够丰富;研究所自行购置的计算机,也由于缺乏专业运维人员和持续投资,存在着资源分散、机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24由院投资建设的"科学数据库"系统起始于1982年,通过"十五"的专项投资,目前已形成总数据量超过16TB拥有503个专业库的科学数据库系统,数据资源覆盖了物理、化学、天文、材料、生物、地学、资源环境、能源、海洋等学科领域.
参加建设的研究院所达45个,形成了分布式网络数据服务体系.
除院统一投资建设的科学数据库系统外,有些研究所结合自身科研工作陆续建设积累了自己的科学数据库.
参加科学数据库建设的单位也对科学数据库的定位和架构、科学数据资源建设以及开放应用、实现科学术数据与文献服务等的集成化服务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目前我院e-Science的相关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协同关键技术与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待研究开发,e-Science应用也仅限于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宇宙线数据预处理、虚拟天文台、禽流感数据分析与研究,以及生命科学领域虚拟研究环境等探索性的工作.
调研中,深刻感受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或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但还是有些单位对信息化可能带来的科研方式的革命,对信息化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似乎认识不足甚至尚无意识.
此外,我院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和信息化项目与工作的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改善的方面.
通过调研,调研组对全院在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支撑服务体系、评估考核体系以及管理规范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为全面推进"十一五"的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院办公厅信息化工作处供稿)图2调研组在成都分院调研25CNNIC国家互联网络管理水平向"国家队"迈进——院信息办拜访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领导为落实院领导关于加强与部委机关沟通交流,建立和谐外部环境的指示精神,推动CNNIC工作更好地开展,11月6日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谭铁牛副秘书长率网络中心主任黄向阳、副主任兼CNNIC主任毛伟一行拜会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苏金生局长和韩夏副局长.
谭秘书长向信息产业部有关领导介绍了我院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领导,在工作体制方面所做调整情况,并表示:我院对CNNIC的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今后还将从各方面多角度为CNNIC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谭秘书长还就CNNIC工作委员会换届问题和建立中科院与信产部定期沟通机制问题,与信息产业部有关领导交换了意见.
毛伟就CNNIC的近期工作及落实信息产业部领导指示的有关工作情况作了汇报.
2007年7月2日,王旭东部长视察CNNIC时,曾对CNNIC提出以下要求:第一,重视域名系统的安全.
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做好中长期全面规划;今年的"十七大",明年的奥运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能出问题.
第二,推动我国互联网发展,要站在全球竞争的高度吸引更多的注册服务机构参与到国家域名CN的推广应用中;对注册服务机构要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第三,要处理好域名数量增长和域名服务质量的关系,要重视网民的声音,切实解决好网民的投诉.
第四,要充分利用CNNIC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和交往,这对维护我们国家的形象、促进我们的发展都很有好处.
CNNIC围绕王部长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一、管理维护国家域名系统我国互联网络应用情况目前呈迅猛发展态势,两年半内CN域名解析量增长200%,当前日解析量突破9亿次,峰值达到11亿次.
为保证国家域名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CNNIC全面改善了软硬件环境,建立了2个数据中心作为域名灾备系统,并完成了CN域名顶级节点升级部署工作.
"十七"大期间,CNNIC制定了《十七大期间国家域名系统安全运行保障方案》,并在报信息产业部和我院有关部门批准后,认真贯彻落实,保证了国家域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适应CN域名注册量和解析量持续快速攀升的需求,CNNIC加强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平台方案设计,CN域名注册量的中长期目标为3000万.
二、加强注册服务机构规范管理以"建立和谐有序的注册服务秩序"为宗旨,以"统一思想、整体规划、加强宣贯、提倡自律"为指导思想,CNNIC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注册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如制定注册服务机构考核指标,组织签署《互联网地址注册服务行业自律公约》,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发布公约监督执行情况通报,对于用户投诉较多的机构进行集中曝光等.
与此同时,CNNIC还站在全球竞争和提升为CN域名竞争力的高度,大力发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
目前,CNNIC认证的国内域名注册服务机构100多家,分布于全国80个城市;国外的注册服务机构72家,分布于16个国家.
三、切实解决网民投诉在域名数量激增、网民投诉也较多的情况下,CNNIC以重视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作为解决网民投诉的根本手段.
除开通7*24小时全天候的客户服务热线、制定客户服务标准和建立客户投诉回访26制度外,CNNIC还在深入分析用户投诉及建议的基础上,并将其转化为注册服务机构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实施建议.
由于重视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网民投诉总量大幅下降,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1-10月份的投诉总量下降了35.
73%.
四、加强互联网国际交流在国际交流方面,CNNIC秉承"政府支持、民间运作"原则,积极参加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
如参与ICANN多语种顶级域域名(IDNTLD)的政策制定进程.
IETF国际化邮件地址(InternationalizedEmailAddress)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CNNIC提交的"IMASMTP扩展"已经完成工作组LastCall,即将成为新的RFC.
毛伟向信息产业部提出了实施"乡乡有网站"工程的建议:由CNNIC出资为全国每个有宽带上网条件的乡镇政府免费提供一整套网络服务,供其建立政府网站.
CNNIC此举旨在作为国家授权的非营利的管理与服务机构,将为公众服务所得收入回报社会,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做贡献.
毛伟还就继续推动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事业单位特别是掌握重要舆论宣传阵地的单位启用国家域名;加强互联网管理、允许个人注册CN域名;设立国家IP地址注册机构(NIR),统一归口负责全国ISP和企事业单位的地址分配和管理;以及积极参与互联网国际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在互联网国际组织中赢得主动地位等工作,向信息产业部提出了建议.
苏金生局长和韩夏副局长对CNNIC落实部长指示精神所作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他们认为,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和CNNIC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CNNIC在国家互联网络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步的跨度很大,目前可以说已经接近"国家队"的水平.
由于CNNIC承担着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运行管理工作,国家对CNNIC寄予了厚望,因此相应的要求也很高,希望CNNIC更加努力,不辱使命.
信息产业部领导还就毛伟提出的具体工作问题做出了答复.
谭秘书长感谢信息产业部对具体工作问题的圆满答复,对两位局长的意见表示赞同,要求CNNIC按照信息产业部的要求,把握好国际互联网络发展态势,面向国家社经济发展的需求,规划好国家互联网络的发展,管理好这一独特的国家战略资源.
谭秘书长表示,信息产业部对CNNIC工作的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与支持,没有信息产业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也就不会有CNNIC今天的发展,CNNIC是信息产业部和中科院共同的孩子,中科院也将继续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网络中心主任黄向阳表示将全力支持CNNIC的工作,为CNNIC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双方商议年底前安排部长级会晤.
(院办公厅信息化工作处供稿)27中国科技网助力"嫦娥一号"工程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自2006年初起开始配合"嫦娥一号"工程进行VLBI网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工作,助力"嫦娥一号"工程.
据悉,VLBI测轨分系统是嫦娥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分系统,此系统首次跨四个城市进行测量观测并要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对网络质量、数据传输设备、传输技术手段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中国科技网成立了专门的VLBI网项目小组.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项目组克服了众多技术难题,组织各方专家反复多次调试,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四城市VLBI观测网络的正常运转,确保四地联动数据传输的正常运行.
中国科技网还为此次嫦娥卫星发射成立了专门的保障小组,专业技术人员随时待命,并通力协调各运营商在信道上给予一级保障,从而保障VLBI测轨分系统和嫦娥工程的顺利进行.
今后,网络中心还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国际合作优势,为上海天文台与欧洲VLBI网跨境联测及今后更大规模的VLBI国际合作提供更多的网络技术支持和保障,力争为中国空间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供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向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院属参研参试单位致信表示祝贺28甘为人梯,努力打造天文领域信息化科研环境依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课题"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示范",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在建设天文领域的网络协同研究与工作环境、开展以望远镜远程观测为核心的天文协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在天文研究、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平台和支撑作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天文科研和教育模式.
"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http://astro.
v-lab.
cn)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天文研究环境,集成了以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的2.
16米反射望远镜为代表的6台天文望远镜资源,对院内外天文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完全开放,提供7*24小时稳定服务.
该虚拟实验室已逐步成为国内天文领域研究和相关活动的一个基础支撑平台,提供包括大型望远镜观测时间在线申请、多人同时在线的网络远程协同观测、数据管理和国际专业天文数据共享等功能.
通过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天文科研工作者可以申请并远程使用不同观测基地的望远镜,并且在观测的过程中可以与合作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同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望远镜的使用效率和方便程度.
目前,"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已拥有近100多位注册用户,涵盖了在线协同观测者、评议专家、望远镜管理员、技术支持及一般用户,其中国内天文科研人员占大多数,少数来自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台湾.
2007年3月至7月,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以及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科研人员通过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兴隆基地2.
16米望远镜和佘山基地1.
56米望远镜的在线联合观测,取得了预定的科研成果,这是天文领域前所未有的新探索,为我国天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7年11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代表"天文学网络虚拟实验室"参加了"中国虚拟天文台2007年学术年会"和"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重点向天文科研工作者介绍了网络中心在天文领域中的信息化支撑服务成果.
报告和应用展示引起了与会的天文科研工作者的强烈反响.
大家一致认为,一个信息化的天文科研环境对提高天文学的科研效率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而在建设和运行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科研环境的过程中,网络中心所发挥的核心支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网络中心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供稿)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我国生态信息学的发展——CNIC积极参与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EORN)是国家科技部负责组织,由中国科学院CERN、中国林科院CFERN、中国农科院及高校等部门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组成的网络体系,其目标是整合我国生态站的各类资源,成为国家层次的野外基地共享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家合作和人才培养基地.
2007年3月至8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29息中心科学数据库中心与设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研究所的CEORN综合中心合作,开发了CEORN分布式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CEORN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系统由中心站点子系统和生态站子系统两部分构成,实现了数据资源分布、元数据既分布又集中的功能.
借助于该系统,用户可以一站到位地查询各生态站所产生的数据资源的元数据,并方便地访问到保存在各生态站子系统中的数据资源.
此外,该系统还可以对各生态站网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并提供各生态站网站用户访问量统计分析报告.
CNIC科学数据库中心正在配合CEORN综合中心将分布式信息系统在观测研究网络中全面部署.
该系统全面部署后,CEORN数据资源管理、共享和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有望大幅度提高.
在分布式信息系统建设之前,CNIC科学数据库中心曾与CERN合作研制了国家标准GB/T20533《生态科学数据元数据》.
除该系统外,目前,CNIC科学数据库中心正在利用自身在数据组织管理和应用技术方面的优势,为CEORN开发数据资源共享门户网站,并与CEORN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人员共同探讨基于科学工作流的数据管理与应用问题,为我国生态信息学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网络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供稿)北京生物医学领域对百万亿次超级计算环境建设需求迫切2007年11月26日下午,从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举行的第76次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超级计算在生物医药领域内的运用上获悉,北京市生物医药领域超级计算需求迫切.
此次会议由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生物工程学会联合举办,旨在探讨超级计算在生物医药领域内的运用、服务、合作的方式以及中科院和北京市共建超算平台的可能性.
会议由生物中心副主任崔玉琴主持.
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闫冠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荣彬等出席会议.
中科院网络中心科技处处长李望平、超级计算中心主任迟学斌及相关科研人员一行7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超算中心朱鹏做了题为"超算中心基本能力及条件平台构建思路"的报告,介绍了中科院超算中心作为中国国家网格主节点,即将引入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构建百万亿次超级计算环境,非常愿意与北京市共建超级计算平台,助力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并介绍了超算中心可提供的超级计算服务及已有的应用.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清华大学生物系、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摩力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代表就各自对超级计算资源的需求和超算平台的建设思路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日益发展,产业对超级计算机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构建一个首都超级计算平台不论对基础研究还是对产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构建该平台,关键在于管理机制上要有创新.
平台应整合北京各科研机构的计算资源,加强首都服务能力和各种软环境建设,配套相应的规章制度.
最终,在生物医药作为试点的基础上,应将超算平台建设成为全方位服务首都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网络中心科技处供稿)30加强运维支持力度,大力推进ARP系统应用依据《2007年度ARP系统运维和应用推进工作任务书》,ARP中心于2007年4月启动了ARP所级系统V1.
1版的研发工作.
V1.
1重点解决了ARP系统一期工程的遗留问题.
所级系统V1.
1版的开发工作,涉及了ERP平台与程序编制的各项技术,在系统开发进程中,ARP中心全体开发人员克服了大量技术难题,充分协作,按时完成了开发工作.
ARPV1.
1的部署工作从7月15日正式启动,截至9月5日ARP中心完成了全院各实施单位的系统升级工作.
各单位均已顺利度过系统升级阶段,目前系统运行稳定,用户反应良好.
V1.
1部署后,ARP中心对其应用情况进行了用户满意度的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5份.
用户总体上是较为满意的,有7%的用户表示非常满意,57%的用户表示比较满意.
用户们一致认为,V1.
1版完善和优化了原有财务帐表打印程序,满足了研究所科研财务和基建财务日常帐簿打印要求,帐簿查询和打印效率有很大提高;系统性能优化效果显著,特别是工资运行效率大幅度的提升让用户深有感受,大大提高了工资发放的效率;新版本注重实效、方便了用户,为用户提供了很多批量处理程序,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查询功能大大改善,1.
1版中新推出的为科学家和所领导服务的所级系统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深受各所重视;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业务的变化随时调整系统,方便了用户使用.
在1.
1升级调查中用户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如建议加强培训,要有重点的分层次培训,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系统的作用;建议加强和完善查询、统计功能;建议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简化操作流程;电子政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在短时间内规范公文系统里的模版,使之与全院正在推行的贯标工作相一致;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查询效率以及导入数据的稳定性.
(网络中心ARP中心供稿)研究生院加快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研究生教育资源建设项目是中科院"十一五"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中科院人教局、信息办等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2007年5月,施尔畏副院长批示,同意研究生院提前启动"十一五"信息化建设中的教育资源建设工作.
根据中科院领导的批示以及研究生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2007年5月至9月,研究生院完成了22个多媒体教室的升级改造,逐渐建立起了较完善的资源建设基础环境.
目前,研究生院网络直播教室已增至28个,具备了每年完成170余门课程制作的能力.
2006-2007学年夏季学期,在教务处的统筹安排和授课教师的积极配合下,研究生院远程教育中心完成了121门课程、343门讲座的录制及课件的制作任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同学年秋季学期,远程教育中心以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Program-10"课程的制作工作为重点,开始按照专业体系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并进行了"院士精品系列课程"的制作.
截止目前,已完成50门31"Program-10"课程的录制并及时上传到"空中课堂",为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领域学习和回所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为中科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
为使分处各培养单位的学生能够及时共享北京集中教学园区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2005年开通了空中课堂,设置了11个教育频道,对部分课程进行网络录播,实现了远程异地授课、学习.
到2006年10月,访问量达12万余人次.
2006年10月19日,按照"院系与特色频道相结合"的形式,对空中课堂进行改版,推出了19个在线学习频道.
目前,"空中课堂"己上传课程619门,其中流媒体课件378门,资源下载资料207门.
从2007年4月起,已陆续将各培养单位的IP地址范围加入到"空中课堂",实现了中科院内部免登陆,同时为30000余名学生、800余名教师注册.
自2007年夏季学期以来,"空中课堂"访问量超过96000余次,累计访问量达250000余次.
目前,"空中课堂"已成为学生课外学习、自主学习的有益补充和必要手段,研究生对这一重要学习资源的需求也逐步增加.
根据反馈的使用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远程教育中心计划于明年初再次对"空中课堂"进行改版,重点突出对系列讲座课程的分类显示、完善课程搜索、统计显示等功能,并在技术上完成从ASP到.
net的升级,做好大量并发访问的技术准备和实时教学的技术支持服务;研究生院远程教育中心目前已引进基于moodle开源技术建立的"Program-10课程网站"和中科院网络中心音视频组开发的"voip网络多媒体通信系统",开始进行网络式、情景式、交互式、协同式教学培训平台的开发,并逐步开展试点与推广;将继续加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并继续加大玉泉路、中关村两个教学园的多媒体教室建设.
(研究生院远程教育中心供稿)研究生院"网络教室工程"项目验收小组在总控室听取工程情况报告32中科院拟与青海省共建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为了更好地推动和支持今后我院在青海湖地区的科研工作,中科院网络中心、微生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拟与青海省林业局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建立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
联合科研基地不仅是我院建立跨学科领域合作基地的一种尝试,也是对我院基础研究领域如何开展院地科研合作的一次积极探索,促进了我院十五信息化e-Science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在2007年9月17日的中科院秘书长办公会上,与会领导听取了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的报告.
会议认为,在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联合科研基地,对于有效利用相关资源,促进学科交叉是必要的.
会议同意与保护区共建并以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名义开展相关工作.
会议责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牵头,做好相关协调工作,为有关研究所搭建起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
(网络中心科技处供稿)《西藏自治区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规划》通过评审《西藏自治区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西藏自治区"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方案》于2007年8月27日在拉萨通过评审.
评审会由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肖传江主持,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吴英杰出席了会议.
评审组由来自国务院信息办、国务院应急办、国务院电子政务办公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科院、高校和西藏等方面的国内知名信息化专家组成.
该规划是受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委托,由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编制.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阎保平研究员担任《规划》编制组组长.
自2006年11月开始,编制组紧密结合西藏实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深入需求分析,充分考虑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和西藏对信息安全的要求等,于近期完成了《规划》和《方案》.
该规划对推动西藏自治区信息化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审组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规划》和《方案》.
认为《方案》中提出的"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可行,主要任务系统全面,指出了当前西藏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方案》中提出的应用系统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信息化实践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网络中心科技处供稿)33提升创新支撑能力构建和谐科技网——中国科技网2007用户年会暨网络技术交流会在南宁召开2007年11月26日,"中国科技网2007用户年会暨网络技术交流会"在广西南宁成功召开,来自院有关方面的领导和院内外近180名用户参加了会议.
会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向各级领导和所有用户长期以来给予中国科技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并从发展历史、规模、重大项目、典型案例、国际合作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中国科技网在中科院"十五"信息化建设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在中科院"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跨越发展阶段的重要时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技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推进院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辱使命,再创佳绩.
中国科技网代表向全体参会人员介绍了中国科技网的定位及"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并以中国科技网对嫦娥探月工程提供技术支持、视频会议系统应用等为例,与大家讨论了中国科技网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思路.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科技网的工程师还向参会代表报告中国科技网2007年网络运行、网络安全、邮件系统、视频系统等各项工作情况;中科院高能所代表介绍其国际网格应用与网络管理方面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展示中国科技网为国家各科学领域的研究搭建的科技平台;中兴、思科、Juniper公司等厂商代表也分享精彩技术报告.
此外,会议还组织部分院内外单位领导和负责人就中国科技网如何做好信息化支撑和服务进行研讨.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科技网与院内外用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中国科技网将与广大院内外用户一道,共同构建和谐中国科技网,为中国科学院的信息化建设、为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供稿)中国科技网2007年会暨网络技术交流34科学数据共享、应用与可持续发展——四个国际组织联合会议在京召开"科学数据共享、应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暨CODATA工作组、IAP(国际科学院组织)、UNGAID-eSDDC联合会议现场2007年12月4日由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CODATA亚太地区数据工作组,CODATA减灾数据工作组,联合国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与发展联盟(UNGAID)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e-SDDC)、国际科学院间组织(IAP)、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CODATA中委会秘书处承办的"科学数据共享、应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OpenAccesstoandApplicationofS&TDataforDevelopment)在北京召开.
来自美国、瑞典、马来西亚、中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7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CODATA中委会秘书长肖云研究员主持,国际CODATA执委、中科院副秘书长郭华东研究员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大会报告.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曹京华副局长、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黄向阳主任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
美国科学院国际科技信息计划部主任PaulUhlir博士,科技部基础司傅小锋处长,瑞典皇家科学院LarsHernroth教授,CODATA中委会副主席、网络信息中心总工阎保平研究员以及CODATA发展中国家任务组共同主席刘闯博士等做大会报告.
此次为期两天的会议将围绕着"在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国家中推动数字知识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聚焦亚太地区科研机构的作用";"亚洲地区数字知识资源共享和应用现状以及亚洲各国应当发挥的作用"进行讨论.
信息化革命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科研信息化进程将促进人类的科技创新.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存在着巨大数字鸿沟的信息社会.
三种关键的鸿沟制约着发展:其一,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国家之间的巨大数字鸿沟;其二,在学术界与政界不同行动之间的鸿沟;其三,在信息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巨大鸿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全新的、世界范围的、多方面参与的解决方案.
此次会议可以创造一个全球性的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网络,开放共享,鼓励创新,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此次会议得到国内有关部门、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的领导,中国科学院孙枢院士、国际科学联合会亚太地区委员会(ICSU)代表NorZaneedar-watybintiNorm-an博士也出席了会议.
(CODATA中委会秘书处供稿)35七大国家注册管理机构参加首届NICWORLD高峰论坛携手合作共谋发展——首届NICWORLD全球高峰论坛顺利举行2007年6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举办主题为"和谐世界,和谐网络"的首届NICWORLD高峰论坛,来自中国、德国、英国、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七大国家注册管理机构负责人参与此次高峰论坛.
全球NIC组织首次齐聚北京,签署了《北京宣言》,共同探讨国家NIC如何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与机遇,分享互联网建设与管理经验.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陈家春副局长、ICANNCEOPaulTwomey到会致辞.
在论坛上,各国NIC组织及专家还表示要加强多语种域名的技术和政策议题的研究,满足人们对上网便捷性的要求,便利非英语社群的人们接入互联网,进而弥合数字鸿沟,确保人人从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中获益.
CNNIC在中文域名、无线互联网地址方面已经有了实质进展,这些新兴的寻址技术已经投入使用.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作为东道主发起NICWORLD首届全球高峰论坛,就是为了倡导全球NIC紧密合作,真正携手共谋均衡发展,持续夯实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人人共享的信息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基础平台.
(CNNIC供稿)36中欧网格,创新合作——GRIDS@Work2007联合研讨会在京举行2007年10月31日上午,由中国和欧盟网格研究机构主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的GRIDS@Work2007联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活动还受到中欧双方政府部门的关注.
来自欧盟科技信息主管部门的JesusVillasante先生、法国驻华大使馆科技项目官员YannickLannes先生、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邢继俊处长、中国-欧盟科技合作促进办公室李捷项目主管、EchoGRID欧盟负责人Bruno、EchoGRID中方项目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等出席会议.
据悉,本次联合研讨会涉及五个项目,分别是:三个欧盟第六框架的网格项目(EchoGRID,BRIDGE和GridCOMP),第4th国际网格竞赛(PLUGTESTS)和欧洲标准化研究所ETSITC网格项目.
来自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科院计算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INRIA(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ERCIM(欧洲数学与信息学研究联盟)、英国STFC等20多个机构的近百位中外研究人员参与本次活动.
会议的宗旨是为中欧双方网格研究专家提供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共同促进中国和欧盟在网格研究领域的合作.
科学家们将围绕网格研究领域的新模式、网格计算的安全和信任、网格计算在商业上的应用等多个感兴趣的主题展开讨论.
网络中心代表在会上作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网络中心所承担的网格研究任务及所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创新合作模式.
(网络中心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供稿)GRIDS@Work2007联合研讨会代表参观网络中心机房3738

CloudCone(1.99美元),可以额外选择Voxility高防IP

CloudCone 商家也是比较有特点的,和我们熟悉的DO、Vultr、Linode商家均是可以随时删除机器开通的小时计费模式。这个对于有需要短租服务器的来说是比较有性价比的。但是,他们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机房比较少,不同于上面几个小时计费服务商可以有多机房可选,如果有这个多机房方案的话,应该更有特点。这次我们可以看到CloudCone闪购活动提供洛杉矶三个促销方案,低至月付1.99美元。商家也可以随...

数脉科技:六月优惠促销,免备案香港物理服务器,E3-1230v2处理器16G内存,350元/月

数脉科技六月优惠促销发布了!数脉科技对香港自营机房的香港服务器进行超低价促销,可选择30M、50M、100Mbps的优质bgp网络。更大带宽可在选购时选择同样享受优惠,目前仅提供HKBGP、阿里云产品,香港CN2、产品优惠码续费有效,仅限新购,每个客户可使用于一个订单。新客户可以立减400元,或者选择对应的机器用相应的优惠码,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点击进入:数脉科技官方网站地址数脉科技是一家成...

819云(240元)香港CN2 日本CN2 物理机 E5 16G 1T 20M 3IP

819云是我们的老熟人了,服务器一直都是稳定为主,老板人也很好,这次给大家带来了新活动,十分给力 香港CN2 日本CN2 物理机 E5 16G 1T 20M 3IP 240元0官方网站:https://www.819yun.com/ 特惠专员Q:442379204套餐介绍套餐CPU内存硬盘带宽IP价格香港CN2 (特价)E5 随机分配16G1T 机械20M3IP240元/月日本CN2 (...

cnnic证书为你推荐
迈腾和帕萨特哪个好帕萨特和迈腾哪个车好?手机浏览器哪个好手机浏览器哪个好用法兰绒和珊瑚绒哪个好珊瑚绒和法莱绒哪种不容易掉毛网页传奇哪个好玩传奇网页游戏哪个好玩的最新相关信息尼康和佳能单反哪个好尼康和佳能哪个好电动牙刷哪个好电动牙刷和普通牙刷哪个好,有何区别?51空间登录怎样登51个人空间qq网盘在哪里qq网盘在哪里东莞电信网上营业厅怎样联系申请东莞中国电信固话电信dns服务器地址电信现在DNS服务器地址是多少
liquidweb 博客主机 20g硬盘 湖南服务器托管 权嘉云 国外免费全能空间 ca187 架设邮件服务器 免费蓝钻 实惠 中国联通宽带测速 如何登陆阿里云邮箱 创速 云销售系统 免费赚q币 美国十大啦 服务器是什么 pptpvpn linux命令vi qq部落24-5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