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测试的测试案例
案例:HKMA于2006年对香港零售银行业面临宏观经济冲击时的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压力测试 。
分析结果表明,银行贷款违约率与关键宏观经济因素(包括香港GDP、利率、房价以及内地 GDP)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测试的结果是以VaR计,在90%的置信水平上,银行能继续盈利,说明信用风险较小。
在极端情况下,以VaR计,在99%的置信水平上,有些银行会面临损失,不过这种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这只是一个预警。
测试过程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定义模型
步骤二:估计模型
步骤三: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步骤四:设计冲击场景
步骤五:构造频率分布
步骤六:计算均值和VaR
步骤七:测算银行盈利能力所受影响
把它的过程归纳成七个步骤,包括后面计算盈利能力的方面。
首先是定义一下这个模型,在模型有自变量和应变量,它定义了4个应变量。
应变量是它需要考察信用违约率,它违约率的定义是这样的,逾期3个月以上的贷款和贷款总额,不知道银行是不是用违约率这么一个数据。
这个数据算出来也挺难的,平时公布的数据,还是不良贷款率公布得比较多,关于违约率的定义没有比较准确的,有的是定义上一期能够正常还款下一期不能正常还款的,所以看到违约率的定义也有几种。
不良贷款毕竟前几年商业银行剥离的政策原因太大了,可能这个时间序列有一定的不可抵因素,就是歧义点太多。
看一下这个估计模型,这是94年4月到06年1月的零售银行的数据。
前面是自变量,这是用历史数据估算出来的结果,包括了参数变量也体现出来了。
最下面是观测值,还有测试的个数。
可以看得出来,它的符号还是一致的,因为前面是违约率用Log这个函数给它导了一下,所以经济环境越好的话,资产的质量会越高,这样的话,VaR的数值应该越低。
可以看得出来,这跟经济增长和房地产的价格,跟利率是呈正相关的。
同时,这上面提了一下,其实自变量里面有很多的二级滞后项,这是剔除了一级滞后项以后得出的,原本很多其他的相关变量没有列进来了,所以这是最后模拟出来的结果。
模拟出来这个方程以后,下一步是要设定的冲击场景。
先要设计模型、估计模型,最后要把新的数据带到我们模型里面去。
就是把先的自变量带到模型里面,让它变成新的应变量。
那么,新的自变量怎么办呢?比如说我们的经济冲击发生以后,我们的影响是怎么样的。
实际上,它和经济危机是差不多的,碰到了4个冲击点。
一个是我刚才提到的4个自变量,它对于每个变量都有一个冲击,第一个是香港实际GDP的变化,还有一个是大陆实际GDP的变化,还有利率和房地产。
它不是只对当期的自变量发生了变化,它实际上是延长了时间,把这个影响时间变成了2年。
所以,在金融危机以后,这个应变量应该发生多大的变化。
在97年的四季度利率是306个基点,后面两个季度下降了,第四个季度又上升了314个基点。
可以看得出来,一开始是300多个基点,后面两个季度没有变化,第四个季度上升上来了,这跟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差不多。
然后,紧接着下来是要模拟了,因为把这个数据输入到模型里面去以后,可以模拟出来的数据以后,可以把新的概率分布算出来了。
当然,这还有一个假设,就是在四季度以后不再有冲击了,对每一个基期场景和压力场景对未来违约率路径进行1万次的模拟。
有了新的频率分布以后,可以构造我们信用损失百分比的频率分布。
刚才模拟的是违约率的频率分布,我们的损失百分比的数据应该是违约率乘上违约损失率。
要定义一下违约损失率这个数据,这个数据比较有争议,到底怎么定?如果没有合适的统计量,对于市场的有关信息来赋值,通常定为50%。
按照BASELII要求LGD取45%,但这个数字并不十分合理。
所以,定义为2%低点的公式。
这样,可以用违约损失率乘以我们刚刚计算出的违约率的数,这样可以得出一个信用损失百分比频率分布的数据。
冲击发生了以后,实际上我们把频率往右移了,可以看出信用损失百分比的数据,出现高的数据频率增加了,原来是把这个频率往外偏移,所以可以看出较高信用损失百分比出现的频率增加了,较小的信用损失百分比出现的频率减少了。
通过算分布可以算出信用损失百分比的均值,还可以算出遭受损失的概率是多大,可以做这么一个精细的判断。
这是计算以后的结果,它的均值是这样的,首先是基期没有发生信贷信用损失百分比,均值是0.34,压力期GDP冲击是1.59,房价冲击是1.21,利率冲击是0.71,大陆经济冲击是0.73。
在VaR90%信用损失百分比是这个数据,随着置信区间的增加,损失的百分比也是递增的。
最后一个是99.99%,这个时候已经是相当高了,后面两个已经接近10%,前面的已经超过10%了。
在90%的置信水平的情况下,可以看出3%以下还是过得去的。
在99%的情况下,数值已经比较高了,这是在3.22,这是最低的值,最高的到了5.56,应该是比较高了。
这跟金融危机发生1年以后的情况是比较吻合的,所以做压力测试要考虑一下当期和影响的延长期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这里面的测算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银行用这个测算可以算出银行贷款损失率为1.4%,贷款损失率上升到6.0%,但是这个估计是基于估计LGD为70%。
那么,这就给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不是合理,这可能是在测试的时候需要考虑的。
最后一步是测算冲击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也许银行管理层觉得,这个VaR值或者是概率是多少,可能在90%的置信期间里面有多大的,在99%到底有多大,这对于盈利能力有多少?盈利下降了多少?是不是可以给这么一个数据,那么也可以通过一个测算算得出来。
如果认可前面的测算,就是贷款损失百分比,通过这个可以算出来,损失肯定是等于贷款损失百分比乘贷款余额。
就是冲击发生以后,银行的盈利能力发生的变化。
首先,没有发生违约的情况下,那么它未来冲击发生以后它的盈利应该比当前或者是基期是一样的。
如果我盈利是30亿,那么冲击以后属于没有发生违约,那么这个盈利是一样的。
如果发生了冲击以后,如果我下降了,下降了多少就是损失。
假设有一家银行,这家银行拨备前利润是30亿,贷款余额是1300亿港币。
假设有一家银行规模是这么大,可以用上面的贷款损失百分比来测算,这家银行在发生了冲击以后,在不同的置信区间里面它的盈利能力会受到多大的影响,这是得出的结果。
单位用百万来表示,正的数据是表示盈利,负的就表示已经损失了,管理层看到这张表可能就比较清楚了银行可能发生多大的损失。
比如说在90%的区间里面,香港的GDP冲击情况下这家银行要亏损8.82万亿港币。
那么,这个是99.99%,就是这个事情发生的概率非常强了,因为置信区间在99.99%,是0.001%的可能性,这个损失已经是到了133亿了。
在不同的置信区间里面,它的损失是不一样的。
回想一下,如果没有模拟,就是一个假设,假设GDP是多少,刚才已经提出来了,从前面可以看到,GDP的数据是多少,在每一个季度是多少,如果没有模拟,直接把这个数据带回到模型里面,只算出一个贷款百分比的数据。
有了模拟以后,就知道它的均值是多少,在不同的置信区间里面是多少。
这样,管理层可能会感觉清醒一点。
比如说基期在没有违约的情况下,是2554百万,还是挺好的。
如果做压力测试把这张表给管理层,就很清晰地知道损失有多大了。
最后有一个表述,在90%的置信水平下,VaR值是882万,如果在99%的水平下,VaR值是比较大的,导致这样的VaR的极端场景发生的概率是1%。
银行压力测试是什么?如何做银行压力测试?
银行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银行压力测试通常包括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内容。
压力测试中,商业银行应考虑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
通俗说,银行压力测试,就是比如遇到突然集中取现、挤兑、准备金率上调等事件,银行资产的应对能力,是否会出现资不抵债等情况。
银行压力测试最主要的是控制银行风险,保持流动性。
具体的测试方法,一般是计算流动性比率、存贷比、流动性缺口率等这些数据,或者查看资产负债表计算资产负债比等。
分别在重度、中度、轻度三种情况下,这些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
心理测试:压力面前你最需要什么
如果你要正确面对压力,可以参考以下论述!
" 有压力才有动力
" 这句话害了许多人走向忧郁甚至结束生命,因为会让遇到无能为力的人,误认为自己的毅力消失殆尽,因此忧郁缠身!其实压力会带来疲乏力(疲惫、痛苦....),不会带来有效的动力!所以在这社会中,能力越弱的人压力就会越大。
但是能力强的人并非完全没压力,因为他们也会遇到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困境,问题在解除危机的方法!
千万不要将纾压当做会有解除压力功能!因为纾压只是暂时转移作用,不可能靠相关休闲活动后压力就会消失,对某些人而言还有可能产生更想逃避的后遗症!所以纾压只能暂时离开压力,重整与缓和心情重新面对事物,因为未解除的压力依旧存在等待解决!
许多人把压力抽象或是复杂化,其实压力是来自超越自我能力产生的,试想能够轻松解决的事情会有压力吗?当然不会有对吧!
远离压力四要素:1.提升自我能力。
2.不要订定超越自我能力范围的目标。
3.不要给别人超越自我能力范围的承诺。
4.请别人帮忙。
如果你能从以上找出自己的问题,就有机会解除你面对的压力!
少压力是幸福,踏实心最快乐!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