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  时间:2021-01-21  阅读:()

第三章墓葬古代墓葬的构造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异.
大体可分为坚穴墓、洞室墓、木椁墓、砖室墓、瓮棺墓、石棚墓、崖墓等等.
从埋葬的形式看,有俯身葬、屈肢葬等葬式.
同样一种墓葬结构,在规模形制上也各有差别.
随葬品也有繁简质量的不同.
墓葬构造的差别、葬式的不同、随葬品有无和多少、质量高低等等,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风土人情和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差别和死者的不同政治地位等等.

第一节古代墓葬东胡林人墓葬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6年4月发现于门头沟区军饷乡东胡林村西侧.
该墓地处北京西山谷地当中,清水河畔第二级阶地上.
阶地由疏松的黄土及底部砾石层构成,由东胡林村向西延伸至斋堂镇背后恰与对岸(右岸)的"马兰台"相对峙,马兰黄土一名即由此而来.
墓葬位于第二级阶地上的次生黄土堆积里,时代应为全新世.
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调查和发掘,确认是一座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
墓内人骨化石程度稍差,属于两个成年男性和一个16岁左右少女的个体.
被命名为"东胡林人".
这是一座不分男女性别的三人合葬墓.
其中少女为一次葬,计有颅骨一具,寰、枢椎各一,股骨、髌骨各一对,左侧肱、胫骨和右侧尺骨各一及指(趾)骨若干.
随葬螺壳项链位于其颈部,骨镯在其腕部,河蚌制品置于其胸前.
两男性主要是一些体骨和头骨残片,且排列杂乱,相互叠压,应属二次葬.
纵观东胡林人特征,其有较多的原始性,门齿铲形是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颏部宽度的数值接近山顶洞人.
由保存尚好的股骨推算东胡林人的身长,男性约为173.
6厘米,女性估计为165厘米.
这种老少不同辈分不同性别的合葬墓,及墓中仅有的两件装饰品均佩戴在一次葬的少女身上的现象,反映了氏族社会内家族组织的存在,也意味着当时对妇女的尊敬,其所处的社会阶段可能是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

2001年7月至8月对东胡林遗址的发掘,新发现了当时人类在此用火的直接证据——5处用火遗迹,还有陶器、磨制石器以及动物骨骼和人骨材料.
已清理的用火遗迹整体情况表明,火塘以底部的地面为基础,用较大的石块围成近圆圈状,而且石块堆积有一定高度;遗迹内灰烬多、烧骨烧石常见、木炭少,推测其主要燃料可能是草本植物.
而且这种灰堆的形成应是长期用火后形成的,说明东胡林人在此居住也应是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
另从火堆遗迹到墓葬的距离看,当时人类就把自己祖先和亲人埋葬在距生活地点20米至30米较高的黄土地里.

从遗址新发现的陶器、磨制石器等特征分析,它与北京怀柔转年遗址和河北省阳原县于家沟遗址等所见的陶片特征相似,而这两处遗址的年代均在1万年左右.
经过东胡林遗址出土的人骨的年代测定,并经树轮校正为969—7586BC.
东胡林遗址的陶片、石器等遗迹遗物年代,也应在此时段内.

东胡林遗址的新发现,反映出东胡林人当时的生活状况以及这个地区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经济状况.

房山区刘李店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刘李店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北约1.
5公里的刘李店村南50米的台地上.
为商周时期的遗址,台地西、南两侧断壁陡直,东、北两面是平缓的斜坡,常年水土流失、整地开田,地表破坏严重.

1973年春,在台地的西部发掘清理了两座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
两座墓葬的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正东.
墓葬尺寸分别为:墓1,长2.
40米、宽0.
85米,残深0.
10米.
墓主人呈仰身直肢葬.
右胫骨外侧出有2件夹砂红陶磨光陶簋,脚下出有2件陶鬲,1件陶罐.
共随葬陶器5件.
5件陶器形制:"筒腹鬲",敞口直腹、矮裆实足,足与腹相接处明显.
颈腹部磨光,裆底及足面内侧仍保存绳纹.
泥质灰陶.
除裆足为模制外,其余部分仍为手制.
另一件圆腹鬲,敞口、圆腹袋足,通身绳纹磨光,夹砂褐陶,手制.
簋二件:一件口沿外折,平底喇叭形圈足,通身磨光,夹砂红陶,手制;另一件,圆唇敞口,腹壁略弧,平底喇叭形圈足,夹砂褐陶,绳纹磨光,手制.
罐一件,夹砂褐陶,绳纹磨光,手制.
5件陶器均具夏家店下层文化特点.
墓2,位于墓1北侧5米,长2.
3米,宽约0.
95米,形制与墓1相同,墓向正东.
墓主的葬式为仰身直肢,在头部出有二件铜饰,一为喇叭形耳饰(喇叭形缺损一部分),另一件为发饰(发箍),以铜丝盘绕三周的小铜环.

两座墓出土的陶器和铜耳饰,均见于辽宁赤峰药王庙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从墓1出土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的陶鬲可确定,其年代应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晚期.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其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刘李店两座墓葬的发现,为其分布的南限增加了一个新的地点,有助于对这一文化作更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刘家河商代墓葬1977年8月发现,位于平谷区刘家河村东一水池的南岸.
墓已遭严重破坏,只存有南半部的墓底部分.

随葬器物共有40余件,可分为铜、金、玉、陶4类.
铜器中有青铜礼器16件,计弦纹鼎、鬲、甗、爵、卣、斝、罍、瓿各1件,小方鼎、兽面纹鼎、盘、盉各2件.
铜兵器有铁刃铜钺1件,另有铜当卢、面饰及鳖形、蛙形铜泡.
金器中有臂钏2件,耳环、笄各1件,金箔残片.
玉器中有玉斧、玉柄、玉璜、松石珠等.
陶器未见成形器物,只在墓坑的填土中,发现有黑色磨光陶片,夹砂褐色绳纹陶片及夹砂褐色绳纹鬲口残片等.

该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不论从器形和所饰花纹来看,都具有商代的风格和特征.
如:小方鼎的形制、花纹与郑州出土的2件大方鼎近似,弦纹鬲、鼎、甗以及兽面纹盘、盉等形制与湖北盘龙城李家嘴墓葬出土的器物基本相同.
兽面纹鼎具有郑州二里岗期上层器物的特点,三羊罍与郑州白家庄3号墓所出的罍相似.
铁刃铜钺与台西村出土的基本相同,人面形饰与安阳西北岗出土的相似.

关于该墓的年代,目前有3种不同意见.
一种认为属于商代中期墓葬;另一种意见认为,青铜礼器,虽具有商文化的特点,但又不都是如此,有些器物的风格,近似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因此,认为该墓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青铜礼器虽有近似二里岗期者,但有的更接近于殷墟早期.
刘家河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地区商文化的遗存,以及商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关系,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例证.
白浮村西周木椁墓位于昌平区白浮村的西周木椁墓,计3座.
分别发现于1975年的春季和夏季,墓位按发现先后的顺序排列呈倒"品"字形.
墓口均已遭到破坏,只残存木椁,其中的1号、3号墓只存木椁底板,2号墓除椁底板保存尚好外,还残存有椁的四壁板;其结构为:东、西二壁板存2块,南壁板存2块,北壁板存3块,都是用方木,从下往上垒成.
椁的底板是用11根长3米多、宽20厘米左右的方木纵向排列而成,在椁底板下垫有东西向的方木2根及竹席.
从残存的椁的四壁来看,尚能测出椁室的长、宽,其高度已不明.
3座墓的椁室下边,都有腰坑,内埋狗一只.

随葬器物主要放在墓主人的头前及其两侧,其中以2号、3号墓的随葬器物较多,1号墓出土器物较少.
其总数有400多件,种类有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阳燧、青铜车马器、工具、玉石器以及刻字的卜甲等.
青铜礼器中的鼎、簋、壶等以及车马器中的当卢、铜泡等,其形制与河南、陕西以及房山琉璃河西周墓中发现的同类器物相同.
比较有特色的是青铜兵器和刻字卜甲.
兵器主要有戈、戟、剑、刀、匕首、矛、盾饰等,其中的鹰首剑、马首剑、鹰首刀、带铃匕首等的形制,都具有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特征.
兵器戈、戟有铭文"兀"、"".
卜甲残片共发现100多片,卜甲的背面有方形平底的凿,排列整齐,并有灼痕;契刻的字体很小,其文字有"贞"、"其祀"、"其尚上下韦驭"等.
卜骨为圆形平底凿,骨臼经修整未见契刻.

这3座木椁的发现,就青铜礼器而论,反映出了在西周时期不论是在中原地区,还是在边远地区,在青铜礼器的铸造技术上都是一致的,从而也说明在文化上的一致性.
就青铜兵器而言,则显示出了较强的地方特点,更有别于中原地区;同时代的墓中所出的兵器,说明了发达的中原文化与北方地方文化在北京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带,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特点.

密云县凤凰山墓葬1984年,在密云水库中心岛凤凰山下发现一座"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
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南偏西.
墓口距地表深0.
4米,墓底深0.
8米,墓长2.
45米、宽0.
75米.
人骨已朽,从残存的下腿骨可知葬式为仰身直肢式,未有葬具,随葬陶器8件,放置在墓室死者头部附近.
陶器中除一件是夹砂褐陶外,其余的全部是素面磨光黑衣陶,陶器组合为筒形鬲、直口鼓腹鬲、高领假圈足罐、折腹盆、粗柄豆等.
该墓出土的器物形制、组合与汉敖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十分接近,其年代约属夏代.

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墓地位于琉璃河商周遗址的中部,是该遗址三部分古代遗存之一.
京广铁路从墓地中间穿过,把墓地自然分成两部分.
分布在铁路以西的墓葬,编为墓葬Ⅰ区,铁路以东的墓葬编为墓葬Ⅱ区.
经过1974年至1978年和1981年至1986年的发掘,在两区内共发掘清理墓葬300余座,车马坑近30座.
因为墓葬中出土的青铜礼器,铸有"匽侯"铭文,故而将墓地定为燕国墓地.
按墓葬规模可分大、中、小3种类型.

大型墓的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一般带有一条墓道,有的带有两条墓道,特殊的大墓则以墓室四角向外斜伸出4条墓道.
凡属大型墓室都较深,一般在7米以上,更深者则达11米.
大型墓已探出10余座,从已发掘的几座看,均已被盗,随葬器物所剩无几,死者尸骨多已无存,个别的只见零星碎骨;葬具多见木椁,未见木棺,一般已腐朽,但也有的大墓椁盖板和木椁基本保存完好.

中型墓的形制,也是长方形土坑竖穴,不见墓道,规格一般在长3米、宽2米左右.
墓内填土一般经过夯打,土色呈红褐色或黄褐色,并夹杂有生土块.
葬具一般为一棺一椁,也有一棺二椁者,棺椁多已腐朽成灰,椁外四周有熟土二层台,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人骨一般保存不好.
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中型墓一般都有附葬车马坑,无车马坑者,则将车马器随葬于墓中.

小型墓数量最多,约占墓葬总数的四分之三,一般规格为长2米、宽1.
5米左右的土坑竖穴;有的则更小,葬具一般为一棺,亦有无棺或用草席裹尸者.
人骨保存比大、中型墓为好,多为仰身直肢亦有上身伸直下身屈肢者.
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少者1件至2件,多者10余件,也有少许随葬青铜器,或无任何随葬品者.

在墓葬和车马坑中,发掘出了大量的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铜器、玉石器、玛瑙器、骨角器、象牙器以及原始青瓷器、铅器、漆器、蚌器货贝等.
就其数量而言,光是青铜礼器就有百件之多,而且大都铸有铭文,如果加上其他质料的随葬品,全部出土器物已超过了万件.
陶器是其中最多的一类.
陶质可分夹砂和泥质两种,一般地说陶器多为夹砂陶,圆底器和圆足器多为泥质陶,器表颜色主要是灰、红二色,有的器物则灰红二色兼而有之.
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其次为弦纹、三角纹和附加堆纹.
器物种类主要有鬲、甗、罐、尊、豆、壶、鼎、斝等,除部分为实用品外,多数是专门烧制的明器.
青铜器主要包括礼器、兵器、车马器和工具.
礼器主要有鼎、簋、尊、卣、爵、鬲、甗、盘、罍、盉、壶、觯等;兵器主要有戈、剑、戟、镞、矛、盾饰等;车马器主要有辔、辖、当卢、銮、轭、铜泡等;工具主要有锛、凿、刀等;玉石器多属小件动物雕刻品,有龟、鸟、龙、虎、兔、蚕、蝉等.
原始青瓷器主要器形是罐和豆两种,且数量不多,但胎质坚硬,青釉光亮,敲之有声,代表了最早的瓷器烧制水平.
墓中所出漆器多已腐朽,经室内清理和复原,器形主要有豆、杯、簋、觚、罍、俎、壶等.
有的器表采用蚌片镶嵌技术,并有彩漆绘成各种图案,色泽艳丽,精美绝伦.

在众多的出土器物中,最能说明历史问题的是青铜礼器,及其器物上所铸的铭文;尤其是一些铸有"匽侯"铭文的青铜礼器,为确定古城址的性质、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除此而外,就其器物本身的造型、纹饰等方面看,对研究古代的铸造工艺、美术等方面内容,也都有很高的价值.
M52出土的复尊,通高24厘米,器底铸有铭文三行17字:"匽侯赏复冕衣臣妾贝用作父乙宝彝",记述了匽侯赏赐给复礼服、男女奴隶和货贝的史实.
M251出土的伯矩鬲,通体饰满浮雕牛头形花纹,造型别致,精巧华丽,纹饰生动,铸造精细,在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平,是青铜礼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盖内和口沿内都铸有内容相同的铭文,记述伯矩受到侯赏赐的情况.
M253出土的堇鼎,造型浑厚宏伟,纹饰古朴刚劲,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
堇鼎通高62厘米,口径48厘米,重41.
5公斤,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和出土的商周青铜礼器中最大的一件.
器内壁铸有铭文26字,记述堇奉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保贡献食物,而受到太保的赏赐.
铭文所记正好与文献上所载召公本人并未前往燕国就封燕侯,而"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一事相印证,同时也反映出了燕国与周王室的关系.
M1193发现的两件青铜礼器克盉和克罍(图见彩版),其铭文记述了周王褒扬太保、册封燕侯、授民授疆土的重要史实,使封燕一事找到了真正可靠的证据.

在一些青铜礼器的铭文中,有明确记载人的名字和事迹的,就有十数件之多.
如:复、攸、伯矩、堇、圉、员等,说明这些人都是匽侯手下的有力人物,并得到过匽侯赏赐和恩宠,所以才纷纷作器,以示怀念.
因此,这批墓葬应是燕侯家族很重要的一处墓地,而墓地中的一些大型墓,很有可能就是燕国的某一代侯王.

墓地中的大、中、小型墓,不论在规模、随葬器物以及葬具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这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的不同,尤其是众多的小型墓与大、中型墓同埋在一个墓地里,说明它们与大、中型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
除此而外,埋葬习俗、器物组合等方面,墓地中的二区也反映了一些不同的差异.
一是墓葬Ⅰ区,墓葬中有殉人现象,而Ⅱ区不论大、中、小型墓,都不见此现象;二是Ⅰ区只有中、小型墓,大型墓不见,在墓坑上部多有殉犬,棺底有腰坑也有殉犬,Ⅱ区大、中、小型墓,墓坑上部多无殉犬,亦无腰坑;三是Ⅰ区墓出土器物组合多为鬲、簋、罐,而Ⅱ区则为鬲、罐而少簋;四是Ⅰ区附葬的车马坑在墓葬的南面,而Ⅱ区附葬的车马坑均在墓葬的北面,Ⅰ区是整辆车埋入坑内,舆北辕南,马呈驾车状,Ⅱ区则将车辆拆散后埋入坑内,多将车轮贴靠在坑壁处,车轴放于坑底,车厢放于马匹之上;五是Ⅰ区墓葬年代偏早,有的上限可能早到商末,Ⅱ区墓葬大多偏晚,多为西周中、晚期墓,属西周早期墓者较少.
只是Ⅰ区的中、小型墓都未发现有被盗掘的现象,Ⅱ区不论大、中、小型墓都有被盗现象,且较严重.

金牛村墓葬1982年5月,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乡金牛村东北角,该村农民盖房挖地基,在距地表1米深处,发现西周墓葬二座,出土铜器、陶罐等.
现场勘察,两墓只残留墓底的一端,墓葬的方向为北偏东,现场还残剩一些铜渣和一部分碎陶片.
两座西周墓葬,共出土青铜器8件.
虽然都有残破,但并不严重,经清洗,计有鼎、卣、尊、觯各1件,觚、爵各2件.
出土的这8件器物都有铭文.
圆鼎,通高23.
3厘米,口径18.
4厘米,足高9.
5厘米,鼎内壁有铭文二行六字,"乍(作)比(妣)辛尊彝"和"亚"族徽;二件铜爵内铸有阳文"亚"式样的族徽;其余各器之内铸有"父己""亚"族徽.
这组器物上的三字铭文均为"亚"族徽,说明这批青铜器应是同期所铸.
而署有同样族徽的器物已经不止一次在北京的卢沟桥、房山琉璃河和辽宁省喀左县等地发现过.
这组青铜器的发现,是北京顺义县境内首次发现的周代青铜器,为研究该族的地望,增加了新的地点.
这组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等方面,均与房山琉璃河出土的西周燕国青铜器有密切关系.
墓葬的年代约为西周初期.
这些青铜器的发现,对研究北京地区的历史地理有着重要意义.
这里出土的周代初期的墓葬不应是孤立的,金牛村周围尚有勘探的必要.

西周、战国、辽、金、元古墓群1991年至1993年房山区刘李店开发工程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中,发掘出100余座墓葬,清理西周及辽、金、元时期墓葬32座,西周祭祀坑1个、各类灰坑50个.

平谷区小辛寨村东周墓1989年冬,平谷县小辛寨乡农民在村西取土时发现青铜器.
经县文管所到现场清理,发现两座东周土坑墓,已遭彻底破坏,仅存4件青铜器:青铜敦1件,兵器3件(青铜剑2件,戈1件).

敦,球形,残高17.
5厘米、径13.
8厘米,盖残,盖和器均有三扁足(纽),腹部饰饕餮纹.

剑,2件,分别为长34厘米及22.
6厘米.
戈,1件,三穿,内已残,通长20厘米,援长12厘米.
从其出土器物形制确认是东周墓,墓虽已毁,但该地点发现此时期的古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山戎墓地玉皇庙山戎墓地1985年至198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在延庆县燕山和军都山地带经过5年艰苦调查与发掘工作,在延庆盆地、海坨山脚下与军都山边缘山地,发现了10余处以北方草原青铜短剑为其主要文化特征之一的山戎文化遗存;并在广泛考察的基础上,选择了延庆县玉皇庙、旧县乡古城村的葫芦沟、西梁垙等3处规模较大的山戎文化部落墓地,进行了科学的发掘.
从而探寻到这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已经消逝了两千三四百年的古老少数部族的踪迹.

玉皇庙山戎墓地位于延庆县城西北约13公里,在京张公路北侧1.
5公里的一处向阳山坡上.
墓地东、西两侧,是山水冲击而成,隆起的两个馒头状的山丘.
北面背靠巍峨绵延的大海坨山,主峰的高度超过海拔1300米;南临延庆盆地冲积平原,官厅水库位于其西南约6公里.
墓地西侧约200米的高坡上,残存有玉皇庙旧址,玉皇庙村因此寺庙而得名.
墓地距村很近,西区仅距村中心东北250米左右.
墓地依山势走向,北高南低.
墓地最北高处的墓穴辟在山崖根部,南面最低处的墓,则被压在玉海盘山公路路面之下.
这里地属塞外,八达岭长城位于其正南约20公里.
从这里南望,这20公里宽的延庆盆地和南面的八达岭等天险,可能就是当年的古燕国与山戎部族之间的一块绝好的自然隔离带.
玉皇庙墓地南侧的京张公路往西南16.
5公里,即为河北怀来县北辛堡山戎文化墓地的所在地;往东北12公里,即至古城村西梁墓地和葫芦沟墓地;其正南11公里,即是康庄乡大营村山戎文化遗存点.
所以延庆盆地和大海坨山南麓、京张公路沿线和环官厅水库地带,确曾是古代山戎部族盘踞、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玉皇庙墓地,是迄今为止山戎文化墓地中规模最宏阔的一处.
墓葬布局依山势走向,即由北而南渐次营造排列.
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墓葬大都作东西向,死者绝大多数头朝东;极少数墓葬呈南北向,凡为南北向墓的死者,头皆朝北埋葬.

玉皇庙墓地可分为东、西和中区三大区.
这三大区的北部地势较高,南半部地势较低.
从发掘的情况来看,地势偏高的西区和其他两区的北半部墓葬,年代较南半部显得略早一些.
从墓葬形制规格大小和死者身份高低的角度看,当首推中区的北半部大、中型墓较多,其中不乏属于部落首领或级别较高身份的武士墓.
北半部所出的夹砂红褐陶鼓腹罐较多,而南半部常见泥质灰陶折肩罐.
从青铜短剑和铜刀的形制考察,形制较早的青铜短剑和凸环首弧背铜刀,多出于北部,较晚的形制为双环首青铜短剑和扣环首铜刀,则多出于南部.

玉皇庙墓地,除中部被农民取土破坏外,墓葬基本保存完整.
从墓葬排列的密集,彼此间未见打破关系的情况分析,这个基地当被投入使用之时,以及后来延续使用过程中,都是遵循一定的布局规制的,不见乱葬的现象.

玉皇庙墓地的葬式,绝大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只见4例,仰身屈肢葬仅见1例.
死者绝大多数为头东足西.
有的墓葬,只有随葬品而不见人骨架,随葬品多按常规象征性地摆放到相应位置,示意墓中埋有死者,实则是一座空穴.
这类墓往往都出土成组青铜兵器,有可能墓主人系阵亡在疆场而未能收尸的武士.

玉皇庙墓地大部分墓葬发现有木质葬具,从葬具腐朽痕迹观察其形制,皆属木椁.
按人体摆放方位,木椁皆作东西方向置于墓底正中,不分头尾,宽窄一致.
南、北两侧帮各立置一块侧板,东、西两端,各立插一块堵板,堵板与侧板相接部位,不在顶头处,而是内缩一段,形成侧板两端作探头状.
东端堵板,不但高于侧板,而且往往高于西堵板.
玉皇庙墓地还有石椁墓,尽管不像东北地区石棺那样规范化.
这种石椁墓,数量不多.
所谓石椁,即用自然石块,在墓底围绕四壁砌成长方框形,有的高一些,实际是一种简易的,或者说是一种象征性的葬具形式.

这个墓地中的三分之一的墓葬,死者面部有覆面铜扣.
这些死者中,既有成年以上的男女,也有几岁的儿童.
有的在死者面部往往有一至三枚小铜扣以外,还发现在死者前额至眉弓之间,以至两耳前沿,成弧线连成一排小铜扣,铜扣背面亦有穿鼻,用麻线缀于织物上.
在玉皇庙墓地约有60%的墓葬有殉牲.
从种类上看,有狗、羊、牛,马的数量最少.
死者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殉牲的习俗.
从殉牲位置看,该墓地一律将殉牲放置在墓圹内填土中.

玉皇庙墓地共发掘400余座墓葬,90%以上有随葬品;出土随葬品的墓,多以男性墓较丰富.
出有陶器、青铜兵器和马具、生产工具,以及装饰物.
特别是2号和18号以及250号这三座规模较大的墓,出土的成组青铜容器,有鼎、簋、罍、盘、、镬、舟、杯、斗等;罕见的金饰品有虎牌饰、璜项饰、金丝耳环、金丝串珠以及包金铜贝、饰品.
还出有成套的青铜马具——马具的花纹为写实动物纹,及衔、镳和节约等.
还有青铜短剑、削、镞与戈共存的成组兵器等.
这些随葬品的出现,使我们对这个文化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清理的过程中,不仅出有大量的随葬品,而且发现有数例毛、麻、绢等纺织物,大多用于缠裹器物,或搓成线穿于器物鼻纽中.
18号墓、2号墓和250号墓出土的铜罍中,还发现有沉积的酒糟,酒糟已成块状,由凝聚的粒状谷物构成.

从玉皇庙墓地中出土的成组青铜容器上的花纹造型来看,如重环纹鼎、云纹盘、蟠螭纹罍等特征,推测该墓的相对年代早到春秋初期,下限根据出土的泥质灰陶折肩罐与尖首刀币共存的情况,推测其年代可能延至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时期.

玉皇庙山戎墓地的发掘,较全面、系统地揭示和认清了山戎的埋葬习俗和埋葬制度,基本上明确了山戎文化的属性和内涵,使我们有根据将山戎文化与燕文化和中原文化,以及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分辨出来.
这项调查与发掘成果,填补了中国北方地区和北京地区东周考古学的空白,同时大大丰富了中国北方民族史和北京史的研究内容,并为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兵器史、青铜冶铸工艺史等研究,增添了新的课题,开拓了新的领域.

西梁垙山戎墓地西梁垙墓地在延庆县古城村西北,距葫芦沟山戎墓地西南约800米.
墓地坐落在一个较低矮的山丘上,坡顶北高南低.

在这里共发现18座山戎文化墓葬.
此外还有29座时代稍晚的燕文化系统墓葬.
这18座山戎墓葬分布在山顶或接近山顶的东坡和东南坡上,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式,呈东西方向.

该墓地死者的葬式,绝大多数都是单人仰身直肢葬,仅有一例仰身屈肢葬,没有其他葬式.
死者头向一律朝东.

大约三分之一的墓葬内发现木质葬具,但大多保存不好,板灰痕迹较清楚的仅有二例.
其中以YXM25最具代表性,其为单椁,形制为矩形,平面结构呈图ZZ5.
jpg形.

有四分之一墓葬墓主面部遗留覆面铜扣,这与葫芦沟墓地基本一致.
说明这两处墓地的主人具有相同的覆面习俗.

该墓地发现殉牲的墓葬,约占四分之一.
殉牲位置,均在墓圹东端填土之内.
殉牲形式大致与葫芦沟墓地相同,是以牲畜的头和腿作代表,不以动物身体殉祭.
殉牲种类除牛、狗之外,这里增加了大量的马.

西梁垙墓地死者中,男性占二分之一强,女性占二分之一弱;皆为青、壮年,没有老人和小孩,只有1例男性少年.
其中随葬青铜短剑、青铜工具的皆为男性.
女性除1例随葬青铜针之外,其他多是随葬装饰品,如项链、耳环之类.

随葬陶器的出土部位,都在死者头部附近.
陶器分夹砂系和泥质系两个系统,以夹砂系占绝大多数,器类只有夹砂红陶罐或夹砂红褐陶罐一种,质地粗糙疏松,火候较低,皆为手制.
泥质系仅出土1件泥质灰陶折肩罐.

随葬青铜短剑、铜刀的墓,约占四分之一.
从青铜器物出土数量看,以装饰品类为最多,生产工具次之,兵器和马具最少.

YXM25号墓是西梁垙与葫芦沟这两处墓地中规格最高的一座.
出土了青铜兵器戈、短剑、镞,青铜生产工具刀、锛、凿、锥及锥管,一组金质饰品及青铜饰品,如金丝耳环、玛瑙和绿松石坠饰、铜牌饰、带钩、带饰等;还出土了一组马具,如铜衔、铜泡、骨环;还出土一件青铜容器———舟.
从殉物之丰富判断,此应系首领之墓.

根据西梁垙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铜刀和铜带钩的形制,特别是根据YXM25号墓出土的柄端铸饰写实动物图案的短剑、弧背凸环首的铜刀及形体宽厚的铜带钩与内、援相平的三穿铜戈伴存(这种形式的铜戈,与年代明确的上村岭M1052∶52号太子元徒戈、浚县辛村M117∶99号铜戈以及中州路M2451∶10号铜戈等,形制相似)可以推定,西梁垙墓地很少泥质灰陶器,不见泥质灰陶高柄豆及高领壶,也没有尖首刀币,其年代下限大概不应晚于春秋晚期.

军都山春秋北方民族部落墓地位于延庆县军都山南麓旧县乡古城村、葫芦沟、西梁龟山和靳家堡乡玉皇庙村等地,分布有东周时期与燕国为邻的少数民族山戎(一说为北狄)墓葬群.
1985年至1989年曾作专题调查和发掘,在军都山方圆50公里内发现十余处东周时期文化遗存,并揭示出三处部落墓地——古城村西梁垙、葫芦沟、靳家堡的玉皇庙.
1994年又在西梁垙东坡和龟山作了勘探和发掘,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共发现春秋时期墓葬12座.
先后共发掘墓葬560余座,其中大型墓葬5座,出土具山戎(一说北狄)特色文物万余件.
其中以玉皇庙墓地规模最大,占地22000平方米,墓葬400余座,其中有大型墓葬2座;墓地皆选在向阳的山坡上,墓穴东西向,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死者大多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头东足西,以麻布蒙面,身份较高者使用木椁.
大部以马、牛、羊、狗的头和腿置于墓坑东端填土中,作象征性殉牲.
男女老幼大都佩戴各类质料制成的项链,耳戴弹簧形的铜丝或金丝耳环,或项下戴动物形的铜牌.
男性武士腰佩直刃匕首或青铜短剑、铜刀、砺石等,首领大墓随葬双耳铜、漆绘铜舟(仅见)、铜鼎、铜罍、云纹铜盘、镂空柄匕首式青铜短剑、金虎、金马片饰、铜锥筒、虎形环首合璧削椎两用削刀(仅见)等.
这些器物与埋葬习俗均与燕和中原文化不同,与辽西的东胡和蒙古沙漠、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也判然有别,因此可定为北方山戎(一说为北狄)的部落墓地.
对北京地区先秦史、中国北方民族史、古代畜牧经济史、古代兵器史和青铜冶铸工艺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提出若干新问题.

怀柔区东周墓1959年冬至1960年春,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怀柔区城北师范学校西侧进行考古钻探及发掘工作,清理发掘春秋、战国时期墓葬23座,均属中小型墓.
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中型墓一般为4.
5米*3.
2米*5.
3米;小型墓一般为3米*1.
9米*5米.
使用的葬具全部为木质的棺、椁.
棺椁四周为二层台,有的墓一端为生土二层台,其余三面为夯土二层台.
在这23座墓中,重椁的4座,一棺一椁的13座,有棺无椁的1座.
墓主人的葬式为侧身屈肢与仰身直肢两种,头向全部向北.
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一般是有二层台的墓,将随葬陶器置放于生土二层台上;没有二层台的墓,则将随葬陶器置于死者头部的棺椁之间.
23座墓中主要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其中大部分为泥质灰陶礼器(鼎、壶、盘、匜),极少为夹砂红陶器(鬲、釜);另外还出有少量的铜带钩、玛瑙环以及骨质、角质装饰品.
据陶器在墓中的组合关系和共存的铜带钩的形制对照中原等地同类器物相对年代,墓葬分作四期.

第一期,只出夹砂红陶鬲、釜,年代较早,应属春秋时期.
第二期,陶鼎腹部兽面纹饰与安徽寿县蔡侯墓及河南辉县琉璃阁器物花纹相近;铜带钩形制较早,应属战国初期.

第三期,陶豆上压印锯凿形暗纹、陶匜、陶鼎均与河北邯郸战国中期墓葬出土器物相似,琵琶形铜带钩等均属战国中期.

第四期,器物粗糙、简化,鼎足作束腰兽蹄形,接近汉代铜鼎,但其墓葬形制与西汉墓尚有距离,应属战国晚期.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春秋战国墓葬与中原一带基本相同,但在时间上较中原稍晚,在器物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色彩.

龙庆峡春秋战国墓1994年延庆县龙庆峡别墅工程考古工作中,发现12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
均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存在殉牲和砾石堆成象征性石椁的现象.
典型随葬器物是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削刀、各种铜饰、马具及夹砂红褐陶罐,重要资料与同时期中原文化迥然有别,为研究东周时期燕山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贾家花园战国墓1977年10月,丰台区永定门外贾家花园发现战国穴土坑墓,墓室长2.
40米,北壁距墓底0.
15米处有深45厘米、高50厘米壁龛,出土"勝"字铭铜钫、铜鼎、异形鼎、铜灯及错金银漆盒等.

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1956年和1957年8月,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昌平镇东1公里的松园村西南角和东北角清理了两座相隔约半里远的战国时期中型墓葬.
除此之外,在这附近的东山口一带,也发现有战国时期的墓葬,可能是一个墓葬区.

1号墓位于村东北角,2号墓在村西南角.
两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南北向,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壁斜直.
1号墓墓室内有壁龛,龛内放置随葬品;2号墓无壁龛,随葬品置于棺椁前头.
1号墓长5米、宽3米.
2号墓长5.
6米、宽3.
7米,均有二层台.
1号墓主人的葬式为仰身屈肢葬,下肢作屈肢成70°锐角.

两座墓葬出土的随葬器物,大体相仿,以陶器为主,突出的特点是,出土相同的成套礼器,器物组合关系均为鼎、豆、壶、盘、匜、鬲、盨、簋等,未见铜器.
另外两座墓葬都出有石璜、圭,二号墓石璜最多,包括残碎的在内有120片,石料的质量很差,都是沙石的.
出土的陶器,非常精美,均为仿铜器造型.
陶鼎盖上立置兽纽,盖面及腹部镂刻花纹,足膝为兽面;陶豆之小口者,上刻花纹,大口者满身朱绘.
出土的这批仿铜陶器,不论是大型器物还是小型陶器彩绘都非常精致.
方体陶壶通高71厘米,造型挺拔秀雅,颈部四面雕饰对称兽耳,遍体朱绘,图案简洁,用朱红色绘在陶器的周身,花纹为流云纹和变形的蟠螭纹.
还有外展双耳身大陶盘、鸟形陶匜、方座兽耳陶簋,均为朱绘花纹.
这些器形、纹饰系模仿青铜礼器.
松园发现的这两座墓所出土的陶器与唐山贾各庄出土的战国铜器,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例如盘、环耳陶簋、陶等.
匜的鸟首形象完全相同,只是贾各庄的铜匜鸟首口是活动的,作流用,底部有三足,松园的陶匜作鸟首,尾作流.
关于墓葬的年代,把出土的陶器器形、花纹与唐山贾各庄出土的铜器比较,它的年代应当属于战国初期.

海淀区中关村瓮棺1955年,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修建宿舍工程中发现瓮棺葬,方向为正南北,瓮棺为以两个模制泥质夹云母红褐绳纹陶瓮相对.
陶瓮,俗称鱼骨盆,瓮长0.
5米、宽为0.
3米.
棺内尸骨已朽无存,无随葬品.
在瓮棺北头覆有泥质灰陶片,无纹饰,在瓮棺周围尚有残碎鱼骨盆,由此推测,此处是瓮棺葬区,其时代不会早于战国前和晚于汉代.

延庆县葫芦沟瓮棺墓地1985年至1986年,在发掘延庆县葫芦沟山戎(一说为北狄)墓地时,发现并进行清理了瓮棺墓群.
其时代与文化性质、埋葬制度与海淀区中关村瓮棺不同,但并没有明显分界,部分墓葬有交错分布或叠压于前者之上.
共清理瓮棺墓32座,多为南北向.
墓穴为不规整的椭圆形土坑,深度依瓮棺大小在1.
6米至0.
4米之间,所葬儿童大多为初生儿及1岁至1.
5岁,2岁或3岁者仅一例.
瓮棺多以釜、罐、盆、瓮、甑、筒瓦等器皿套接而成,以三釜套接为多,随葬品很少,极个别有石管珠、灰陶珠、小圆铜片饰及殉小狗头、牛牙、狗残骨等,系受殉牲影响.
其时代晚于春秋,当属战国至秦汉.

海淀区八里庄瓮棺墓1949年,海淀区阜成门外八里庄摩诃庵八里庄中心小学院内挖防空洞,于地下1.
7米发现瓮棺墓两座.
1号墓头北足南,以两个模制泥质夹云母红绳纹陶瓮,瓮口相对为瓮棺.
两瓮形制基本相同,为侈口筒腹圜底,口沿宽3厘米,通高45厘米,内径23厘米;内葬约三岁儿童,仅存头盖骨及肢骨碎片,无随葬物.
距1号墓东约2米为2号墓,两瓮形制不同,上瓮形制同1号墓;另底瓮为小口折肩直腹圆底泥质夹砂绳纹灰陶瓮,以泥条盘制,瓮底均有黑色烟点,曾作炊具使用过,内葬三岁以下儿童.
此类瓮棺葬是首次发现,其时代应属战国时期.

良乡黑古台墓位于房山区良乡镇南黑古台村北400米处,西距京广铁路400米.
1991年调查时,该墓顶呈圆锥状,高出地表7米,直径60米.
经铲探得知:土台为封墓夯土,厚15米,夯层质密,黄色,每层厚9厘米至12厘米;南侧有一条墓道,宽8米,长度已无法得知;墓室形状不清,充填灰膏泥(内含木炭),木质棺椁,上附朱漆.
利用从灰膏泥中采集的木炭,经碳-14测定(已经树轮校正)距今2275年±85年,即在战国中晚期.

《魏书本传》:"卢道将为燕郡太守,下车表乐毅,霍原之墓而为之立祠.
"《城冢记》:"燕广城君乐毅墓在县南三里.
"(《日下旧闻考》编者按:"乐毅卒于赵,当是返葬于此.
今其地大数亩,高丈余,题曰望诸君墓,其来已久,无年月.
")《胡祭酒集》:"望诸君墓在良乡县治南三里.
"《柳宗元吊乐生文并序》:"许纵自燕来,曰燕之南有墓焉,其志曰乐生之墓.
……"(以上均引自清《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三)1992年,在黑古台大墓西南100米的高庄找到望诸君墓碑,村民指证,其取自该墓.
其碑长方形,立于"民国年".
按墓碑和该墓的年代数据、夯土形制、地理位置推断,黑古台墓大墓即古文献上记载的乐毅墓.
1962年调查时,曾在附近发现板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很可能与墓葬前的祭祀建筑有关.

怀柔区汉墓群1959年冬至1960年春,前首都博物馆筹备处考古队配合京密引水工程,在怀柔城北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共发掘西汉墓21座、东汉墓9座.

西汉墓21座,其中4座是合葬,9座为单葬墓,8座墓为四组,即"同坟异穴"墓.
在21座墓中,有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带墓道的刀把形墓两种形制.
墓皆南北向,人骨架头向北.
墓内有棺椁痕迹.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19座,均为中小型墓.
大者长3.
8米、宽1.
5米;小者长3.
12米、宽0.
9米,深在1.
1米至4.
4米之间.
其中8座为四组,为同坟异穴墓,在两个并排的墓坑之间,有一堵生土隔墙,宽0.
5米左右.
两个墓的人骨架放在靠近隔墙一边,故可认为是同坟异穴的合葬墓.

带墓道的刀把形墓2座,在长方形的墓坑南端左角,有一平面作梯形的竖井墓道.

21座墓出土陶器108件,铜、铁带钩8件,铜印章2方,五铢钱100余枚,骨管2件,水晶佩饰1件.

墓葬年代,据21座墓出土陶器组合有1罐和2个高领罐者,或鼎、盒、壶或鼎、罐、壶者,其陶器形制虽稍有差异,然而与其中8座墓出土有五铢钱的墓相比,差异不太明显.
这批墓葬年代上限应在武帝前后;下限与属于新莽前后的墓葬比较,有明显区别,故应属于西汉中期.
此时陶器特点,鼎多活耳,鼎盖扁平;豆已向盒演变,其柄越来越矮;壶出现了盘口;胆形壶也是这时期盛行的器物;陶壶上多加一博山炉式盖.
五铢钱亦在这类墓中大量出现.
东汉墓9座,均系砖室墓.
墓室用长36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的绳纹或柳叶纹砖砌成.
依其形制,可分为多室墓、双室墓、单室墓三种.
随葬器物:陶器有楼、仓、水斗、灶、猪圈、狗、猪、人俑、耳杯、盘、奁、鼎、罐、壶、甑、碗、勺、盏、灯等.
铜器有洗、熏炉、削刀、鎏金兽面铜饰、铜环饰.
漆器有漆奁1件,顶盖镶嵌金柿蒂饰片,内有四个小盒,其形制与奁相同.
铜钱共190枚,其中有东汉五铢、剪轮五铢及货泉、半两钱等.
墓葬年代,分东汉中期和晚期两种.
东汉中期,墓葬已出现有前室、后室的砖券墓.
陶器中有鼎,豆已不多见,陶壶已退到次要地位,代之而来的圆头陶灶、仓或陶井等模型陶器.
而长方形顶式盖的陶方盒亦是典型器物.
东汉五铢钱也出现在这类墓葬中.
东汉晚期,盛行顶式砖券多室墓.
随葬陶器种类繁杂,有杯、盘、案、奁等为这时的典型器物.
陶楼等建筑模型及俑人、动物俑已很盛行.
出土铜钱多为东汉剪轮、磨廓、綖环五铢及货泉等.
圆头陶灶在关中地区是两汉墓中常见物,但在北京地区则出现在东汉中期;方头灶出现在洛阳西汉晚期的墓葬中,而北京地区在东汉晚期的墓葬中才出现.

战国、汉、魏、晋、隋、唐、辽墓2000年延庆县颖泽洲住宅工程考古工作,发掘战国、汉、魏、晋、隋、唐、辽墓葬72座.
其中砖室墓25座,土坑墓27座;共出土陶器、三彩炉、铜器、铁器等重要文物100余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墓葬,特别是魏晋时期的墓葬,明显带有北方草原文化的色彩;同时大量汉至唐墓葬的集中出土,为确定汉代居庸县治和唐代妫川县治及防御军城的具体位置提供了实物依据.
此外,出土的3件唐三彩炉不仅釉色和造型十分别致,而且器物的三足均有意去掉,反映了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

昌平区半截塔村东周至汉墓群在北京市昌平镇东南30公里的半截塔村,村南约60平方米的台地.
台地南端存有金代所建的砖塔一座,上端已倒塌仅存半身,该村因此而得名.
1960年,北京文物工作队在此村调查时,共清理发掘出古墓23座,其中包括小型东周墓2座,西汉墓16座,东汉墓5座.
清理的两座小型东周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的尺寸分别为3米*1.
6米*2米和3米*1.
8米*2.
5米.
两墓形制相同,均有二层台,随葬陶器置其上;每座墓都有木质棺椁;同样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北足南.
墓中的随葬品少而简单,不见陶礼器.
一座墓出有鱼骨盆类夹砂红陶绳纹鬲和泥质灰陶绳纹和弦纹大口尊,在骨架右侧出有1件蟠虺纹铜;另一座墓仅出土1件夹砂红陶鬲.
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夹砂红陶鬲,与怀柔城北出土的东周墓相同,其年代应定为春秋时期.
西汉墓16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分单人葬与双人葬两种,单人葬墓12座,双人葬墓4座.
单人葬一般墓长3.
6米至2.
6米,宽为0.
9米至2.
9米,深度为2米至3.
08米.
墓葬皆呈南北向,可看出棺椁痕迹.
人骨架保存完整,头北向,葬式为仰身直肢,部分下肢稍曲.
随葬器置于头前,出土随葬品种类比较简单,有鼎、罐、盆、瓮、带钩、五铢钱等.
双人葬墓,一般墓口距地表深2.
5米至3米,长3米至4.
4米,宽2.
3米至2.
6米.
棺椁已经腐朽无存,两棺椁之间有一道生土隔梁,宽30厘米至50厘米.
是一种双人的同坟异穴墓,先后埋葬.
骨架保存完整,随葬品置于头部左右两侧,葬式与单人葬墓相同.
西汉的墓葬可分为两种:出高领灰陶罐者与北京的白浮、史家桥、怀柔城北等地西汉早期的土坑竖穴墓相似,墓葬的年代,应是西汉早期;出土的鼎、罐、壶和鼎、盆、壶的墓葬与怀柔、白浮西汉中期土坑竖穴墓和并葬墓相同,墓葬的年代当为西汉中期.

东汉墓5座,皆为长方形砖室墓,均南北向.
用绳纹与篮纹砖砌成,砖长32厘米至34厘米、宽16厘米至17厘米、厚5厘米至5.
5厘米.
顶为双层拱券.
墓壁砌法为两铺一立和一铺一立.
铺地砖平铺错缝,封门砖分"人"字形与平铺错缝两种.
墓长3.
45米至3.
74米,宽0.
9米至1.
7米.
葬式为仰身直肢.
随葬器物置于头前.
出土器物有鼎、罐、壶、仓、奁、钵、盘、灶、耳杯、勺、盒、铜镜、五铢钱和王莽钱等.
墓葬年代,应属东汉晚期.
通过该处墓地几十座墓葬的发掘清理,为北京地区不同时期墓葬的分期、陶器组合和断代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昌平区史家桥汉墓1960年3月,在昌平区史家桥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共探出墓葬52座;发掘了其中的48座,多为汉代土坑墓,只有1座为砖室墓.
土坑竖穴墓24座,平面呈长方形.
最大者长4.
48米、宽2.
9米;最小者长2.
3米,宽1.
26米,深2.
5米至3.
3米.
刀把形墓2座,在墓室南端有斜坡墓道,墓道长3.
5米,宽1.
2米及长3.
5米,宽1.
45米不等.
同坟异穴墓11组(即22座),平面近似正方形,墓坑底部并排挖成两个长方形小坑,小坑四边有二层台,中间有一道矮墙.
小坑一般长3米至4.
1米、宽1米至1.
6米、深0.
2米至0.
4米,中间矮墙厚0.
3米至0.
4米,四边二层台宽0.
2米.
砖室墓1座,为长方形单室墓.

随葬器物一般均置人骨的头端.
共出土陶器151件,漆器、铜器、铁器各1件.
陶器有鼎、豆、壶、盆、盒、罐、瓮.
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少数为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

墓葬年代,按墓葬形制、陶器组合,与怀柔城北、昌平白浮等处汉墓相比较,这批墓葬的年代,分西汉早期、中期、新莽时代至东汉早期.

西汉早期墓17座,出土陶罐、陶壶均为西汉早期形式,与怀柔城北战国墓出土的溜肩壶、永定河引水工程出土的战国高领罐比较,有一脉相承的后期形式.
此类陶罐、陶壶的组合形式与昌平雪山村汉墓相同,雪山汉墓曾有西汉半两钱出土,故可证此17座墓为西汉早期.

西汉中期墓6座,随葬陶器以鼎、盒、壶为组合,其中有一墓出活耳鼎、钵式豆、底盖相同的盒,此类组合与怀柔城北西汉中期墓相同.

新莽至东汉早期墓19座,所出陶器以鼎、盒、豆、罐为组合,器形呈现退化、缩小,同时有两座墓出土新莽"大泉五十"铜钱,故可定为新莽至东汉早期为宜.

砖室墓一座,只出土五铢钱1枚,葬式与白浮村新莽时墓相同.
昌平区白浮汉墓群1959年至1960年,在白浮村发掘汉墓46座.
其中西汉土坑竖穴墓36座,内单人墓有32座.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最大者长3.
8米、宽1.
92米,最小者长2.
2米、宽0.
9米.
尚可辨认出棺椁的轮廓.
葬式分仰面直肢和侧卧直肢葬,随葬品均置在头前或肩部左右两侧.

墓葬时代,西汉早期墓5座,每墓均出土2件高领陶罐.
这类墓在北京地区发现较多,在怀柔城北、昌平史家桥、雪山等地,多数墓未出土铜钱,只有雪山的一座墓中出土1枚汉半两钱.
从墓葬形制及棺椁情况看,很接近战国墓,而与出土鼎、豆、壶、盘、匜的陶器组合的战国墓又有区别,与出土五铢钱的汉墓也不相同,故应在两者之间,似为西汉早期墓.
西汉中期墓32座,大都为单葬墓,只有1座并葬墓.
并葬墓陶器组合为鼎、盒、壶.
其中单葬墓出土西汉五铢钱,与怀柔城北的西汉中期墓相似.
新莽前后墓计有土坑竖穴墓3座,砖室墓10座,两种墓均有长方形墓道.
出土陶器组合为鼎、罐、壶.
鼎、罐很小,与怀柔东汉中期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区别很大.
墓中所出铜钱,比较复杂,有西汉五铢、剪轮五铢、大泉五十和货泉,故这几座应为新莽前后之墓.

石景山老山汉墓老山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自行车教练场东南环路北侧,外观为近方形土山,1999年12月发现被盗.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从2000年2月开始,到11月底田野工作基本结束.

老山汉墓为长方形竖穴岩坑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构成,方向为355°.
封土呈覆斗形,南北约55米、东西约60米、顶部距南坡下现地表高度约11米.
由于是依山势而建,封土的北坡与南坡有近8米的高差.
封土为夯筑,夯筑的同时,在封土的四周填入了大量的碎石块,主要起加固和保护的作用.
在封土东南部顶部有一为1999年盗墓者挖的盗洞,盗洞一直深入墓室,接近外回廊顶部.

墓坑平面为长方形,上口南北长24.
5米至26米、东西宽22米至23.
5米.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正中,残长约24米、宽8米至9米,用夯土和大石分层填实.
墓道东壁发现一早期盗洞,由地面直通墓室大门,在盗洞中发现有用筒瓦构成的通风管道.

墓室位于墓坑底部偏西,西侧和南侧距坑壁约1米、东侧和北侧距坑壁2米至3米.
平面亦呈长方形,南北长16米、东西宽13米.
由外回廊、题凑、内回廊三大部分组成.
在墓坑底部铺有一层厚0.
5米的碎石和青膏泥,之上是一层厚约0.
2米的木炭,木炭上面8根贯通整个墓室南北用以承托铺地板的垫木,垫木之上为东西放置的铺地板,铺地板分为三段,接缝正好位于东西题凑墙下.
墓室的盖板多使用原木,只是经过简单修整,有些原木还残留有树皮.
同时也使用一些方木.
在部分顶板上发现有席子和成束蒲草的痕迹.
顶板绝大多数为东西横向排列,只是在北侧中部为南北向放置.

外回廊环绕在题凑墙四周,宽1.
3米至1.
4米.
其外侧均为以榫卯形式与铺地板相接的立柱,高约2米.
南壁中部有大门与墓道相通,大门宽约5米.
紧贴大门外用较粗大的长方木,按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交错垒叠成一道封门墙,并在封门正中下部发现了早期盗洞.
封门墙南面是墓道.

题凑位于外回廊内侧,平面呈长方形,用长条方木层层垒起,形成一道木墙.
所用方木规格甚多,一般长0.
9米至1米.
南墙正中有门与前室相通,门宽约5米,与外回廊大门相对,门外用长方形柏木按南北纵向码放,层层叠垒成墙,东西两端与题凑南墙相连接.
题凑外周南北长13米、东西宽10米;内周南北长11米、东西宽8米;现存高度约2米.
大部分题凑保存较好.
除题凑大门两侧的南壁略向南倾斜之外,东、西、北三面大体保持了原来的位置和高度.
题凑的四角,采用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分层叠垒的方法.
在题凑四壁的内面及四角分隔放置有立柱方木,这些立柱置于题凑墙内,形成了类似框架的木结构,增强了题凑整体的连接性和承载力度.

内回廊位于题凑内侧,东、西侧直接与题凑南墙相接,三面通长28米、宽约1米.

由内回廊围起形成墓室的中心部位又分为前、后室两部分.
南部为前室,南北3米、东西6米;北部为后室,南北7米、东西6米.

棺椁位于后室中间,与内回廊间距约0.
9米,为三棺两椁.
外椁长方形,东、西、北三面椁壁由粗大的方木构成,南面有门.
内椁长方形,也由长方木组成,方木之间有木榫相连,南面有两扇保存完整的大门.
内椁壁及大门均外髹黑漆,内髹红漆.
三重棺均为长方形,内、中、外三棺套放.
三重棺均内髹黑漆,在棺的内面又涂有朱砂,大部分朱砂脱落之后,露出了里面的黑漆.
在中棺的底部保存有6条用于往下放棺时系棺的丝带.
棺盖之上覆盖有1件比较完整的丝织品.
由于墓室早期被盗,棺椁遭到严重破坏.

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前室和内外回廊.
在前室中部放置1件长方形彩绘漆案,长2.
38米、宽0.
5米;西侧亦放置1件长方形漆案,基本保存完整,长2.
4米、宽1米.
在漆案的周围地板上发现较多的漆器残片,可辨器形有耳杯、方盘、圆盒、壶等.
前室东南部有被火焚的痕迹.
在后室棺椁的北侧,放置有几件大型的陶钫.
内回廊西侧内放置有彩绘陶壶、罐等陶器;北侧发现有残漆箱.
北部外回廊内发现有数量较多的陶器,有些陶器内盛放有粮食.
此外,还发现有3件大型木器和数件木俑等.

老山汉墓虽然早期被盗,考古发掘仍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收获.
首先是保存极为完整的墓室木构建筑,与以前发现的同类型墓相比,有其一致性,也有相当的特殊性.
如《汉书霍光传》颜师古引苏林注有"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
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的说法,以前发现的题凑多用柏木垒砌而成,而老山汉墓的题凑却用了大量的杂木,如板栗木等.
这究竟是因身份的差异,还是因时代、地域的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

老山汉墓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随葬品.
与其他同类型墓相比,老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的漆器制品以及漆器构件如铺首等,这在北方地区汉墓中极为罕见.
而且出土的漆器规格高、种类多、制作精美.
漆器在出土时都光亮如新,如大型漆案、耳杯、盒、壶等,多为黑地红彩,间杂其他颜色.
漆案上的动物、植物、几何等纹饰,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画工细腻,线条十分流畅,为不可多得的漆器精品.

老山汉墓还出土了一些丝织品,尤其是中棺棺盖上的丝织品,是一件特别设计绣制的珍品,上面的单凤纹为汉绣中的新品种,绣品面积之大之完整也属北方之最.

老山汉墓出土了百余件陶器,种类有鼎、罐、壶、盒、盆、耳杯等,形制有的相当特殊.
大多数陶器有彩绘,颜色多为红、白色,有少量黑色和其他颜色,色彩十分艳丽.

老山汉墓还发现了少量文字,如在内椁盖板、底板上发现有指示位置的"上"、"下"、"南"以及数字.
在一些漆器,主要是漆耳环的底部发现写有"东宫"等字样.
老山汉墓的年代,根据出土的陶器等随葬品推断,应在西汉中期.
在前室西侧漆案上有一具保存完整的骨骸,根据专家鉴定,为一年龄在30岁至32岁之间,身高160厘米至162厘米左右的女性,应即是墓主人的尸骨.
据此我们推断墓主人为一代燕王的王后.

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市西南郊丰台区郭公庄西南隅,距城中心约15公里.
1974年至1975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发掘.
1号汉墓在东,2号汉墓在西,两墓东西并列,相距26.
5米.
两墓封土连在一起,成一东西近100米、南北80米、高8米的高大土丘.
从横断面观察,2号墓压在1号墓之上.

北京地区西汉时属燕国(广阳国),是燕王都蓟城所在地,大葆台1号、2号墓正处燕国(广阳国)境内,位于蓟城之西南部.
据所出汉武帝至宣帝时的五铢钱;鼎、盆、壶、罐、瓮、钫、耳杯和魁(勺)等陶器组合;四乳四螭纹铜镜,漆器上"廿四年五月丙辰丞"的针刻纪年,以及墓葬制度上使用了包括前堂(前室)、后寝(后室)、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正藏"和"外藏"椁的汉帝王葬制来考察,东边1号墓的墓主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的广阳顷王刘建;西边的2号墓,当为其妻广阳王后之墓.
两墓早期遭盗掘破坏严重.
1号墓保存较好,有南北90米、东西50.
7米、高8米的封土;墓圹底南北长23.
2米、东西宽18米,墓底距墓口深4.
7米.
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坐北朝南.
圹内用木材筑成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后室、内回廊诸部分;墓道在墓圹之南,残长34米.
外回廊内置有豹、马、陶俑人和大量陶器等,前室放置漆床、六博和陶器以及一些禽兽的骨骸,后室有2椁3棺和玉器、玉衣残片,以及丝织品等.
内回廊则主要放置陶器漆器.
墓道内紧靠墓门处,作成木室状,内置彩绘朱轮车3辆,马13匹.
墓中出土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400余件,五铢钱百余枚.
在内回廊与外回廊间以黄肠题凑隔开,即用长0.
9米、宽厚约0.
1米的柏木枋横向排列,堆垒隔墙.
使用黄肠题凑是汉代皇帝和诸侯王墓葬的规格.
2号墓的形制与1号墓相似,但遭破坏严重,仅出陶器、铜器、玉器等少量器物和百余斤五铢钱.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种西汉诸侯王墓的形制,是沿袭了先秦穿土为圹,把墓分成"正藏"和"外藏"两大部分的旧制;其中象征"前堂"的前室和象征"后寝"的后室以及文献中称为"便房"的内回廊即为"正藏",而外回廊和墓道内放置车马的木室即为"外藏椁".
两墓的墓室、棺椁结构是研究西汉诸侯王墓形制的重要资料.

顺义区临河村东汉墓位于顺义区城东南约6公里,平各庄乡临河村.
该墓在村东北隅,东距潮白河约2.
5公里,西距京承铁路约3公里,该墓于1975年4月发现.

墓室坐北朝南,系砖室券顶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东西耳室组成.
南北总长11.
7米,东西宽11.
1米,墓底距地表深2.
3米.
有斜坡式土墓道,后接砖筑甬道.
墓门用长方形砖一铺一立封堵.
前室平面长方形,东西各设一耳室.
后室亦呈长方形.
各室皆用席纹砖,两铺一立,砌筑,墓壁上残存涂抹白灰痕迹.
墓底均铺墁"人"字形小砖.
后室正中置一棺,棺内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
随葬器物131件,有陶器、铜器、漆器等.
其中陶器数量居多,计有绿釉陶楼2件,彩绘陶楼1件,灰陶楼1件,陶屋、猪圈、陶鸡、狗、井、灶、碓、俑等,及象征庭院的仓储、厕所;生活用品有陶罐、壶、井、井亭、陶案、长方盒、扁盒、背壶、奁、彩绘陶灯、绿釉陶釜、炉、、熨斗、陶磨、朱绘陶鼎、碗、三足炉等.
铜器计有虎子、镜子、削刀、铜盆、熨斗等.
漆器有奁、盒、耳杯等.
该墓时代属东汉晚期.

平谷区张岱村东汉墓1983年4月,在平谷区门楼庄乡北张岱村东北发现一座东汉砖室墓.
该墓地面有封土堆.
墓门南向,券顶,墓室有回廊.
石刻墓门,仅存右扇.
门高1.
1米、宽0.
53米、厚0.
08米.
墓门及门两侧立柱上刻有画像.
右扇门刻朱雀、衔环铺首.
门两侧立柱上各刻武士一人,持戟站立,形象威武生动.

因墓早期被盗,随葬品仅残留6件陶器、数枚五铢钱.
此墓规模较大,且刻有画像.
北京地区东汉画像石墓不多见,因此该墓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地区东汉墓提供了新资料.

三台山汉墓三台山位于大兴区与朝阳区交界处,凉水河从墓地西部流过,西北距朝阳区小红门镇1.
5公里.
三台山即是呈三角形的三个人工土冢,南边为大台子,北边为二台子,西边为三台子.
墓葬发现于二台子之下.

墓葬共两座(M1、M2),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由墓道、前室、主室、后室、东西耳室组成的多室砖室墓.
墓早年被盗破坏严重.
墓顶为四角攒尖与船篷状两种.

M1墓道长3米、宽0.
80米,M2长5.
15米、宽0.
80米.
墓道口用砖封堵.
各墓室之间皆有甬道相通.
墓室内铺灰绳纹砖,主室和双后室铺方形菱格花纹砖.

随葬器物有博山炉、陶灶、陶井、陶楼、陶猪圈、陶侍俑、陶狗、陶猪、陶鸡、陶鸭、陶磨、陶灯、陶壶、陶奁、陶盆、陶盘、陶耳杯等.
铜器有铜镜、铜削及五铢钱,还有残漆盒、骨梳等.

三台山汉墓是东汉中晚期较流行的一种形制.
随着东汉中晚期庄园经济的发展,在葬俗上发生了变化,家族墓兴起.
为适应多代人合葬,墓室逐渐增多,成为多室、多耳室结构复杂的墓葬形制.

汉代—唐、辽、金古墓群1991年至2001年海淀区上地高科技信息产业基地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共发现战国至汉代墓葬1000余座,唐、辽、金等各时期古代墓400余座,发现了一大批珍贵文物,为确立北京汉代遗存的时代标尺提供了完善的资料.

丰台区三台子东汉残墓画像石三台子位于丰台区右安门外3公里.
有三足鼎立式的三个土冢,分别称为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
三台子因历年取土烧砖,已无形迹.
大台子尚存有较高的封土,夯层厚15厘米;夯层中夹有唐代瓷片及金代沟纹砖,当为后世扰乱封土所致.

两件画像石于1957年9月出土于三台子之下.
画像石为墓门,其中一件已断为两截.
门高1.
58米、宽0.
57米.
画像石的正面均分做三部分,中间两格为铺首.
左侧门的最上格刻一人,左肩负钺,右手持盾,两腿作前弓后曲之势,为侧像.
下格刻三首鸟,无足,奋展四翼.
右侧门最上格刻朱雀,两翼舒展,下格刻玄武.
画像四周刻三角纹.
画像石反面刻二人立像,皆为人首兽足,蛇尾;左侧著冠,双手捧简,右侧为山形发髻,双手扶耜.

据画像形象,正面为二十八宿四象之神,反面为禹遇伏羲的神话故事.
汉幽州书佐秦君石阙1964年6月,在北京石景山区八宝山迤西上庄村东,发现汉幽州书佐秦君石阙及墓表的石构件17件.
石构件中有:石屋顶一件(3号),顶的平面用直线雕成四个垂脊.
石长方柱3件(2号、8号、11号).
一方柱高2.
07米,正面刻一武士手持兵器,上端刻一朱雀飞翔状,左边及顶部刻有锯齿纹框,后面除右边及顶部亦刻锯齿纹框外,无其他装饰,左侧面刻一龙.
另一方柱高1.
88米,左侧面刻"乌还哺母"铭文,正面刻"永元十七年四月卯令改元兴元年十月鲁工石巨宜造".
另一方柱残高0.
92米.
方柱础1件(13号),柱础形如覆斗,四周分刻三角纹及棱纹,中间开长形石方槽.
石阙顶7件(4号、9号、12号、14号—17号),其中一件阙顶为三坡式,其他6件阙顶形制大体相同,作四阿式.

据推测,石阙由子阙和主阙组成,9号阙顶屋檐只有三面,一面削齐,此顶当是专用于子阙上的;阙长方立柱可能由几块长方柱拼合而成,如2号方立柱,其锯齿纹花边在相反方向与它对称相置,就拼合成一完整的阙柱.
以"乌还哺母"铭文的8号长方石柱,它正面刻有文字,左侧刻有文字,背面及右侧面是素面,像这类的长方石柱,可能由两块或四块拼合而成.
7个阙顶中仅一个是子阙顶,其他都是主阙顶,据上下槽关系,主阙顶是重檐.

关于"乌还哺母"铭文,邵茗撰有"释文",郭沫若撰写"补充考释"、陈直又有"补充意见",各有精辟论断.
但值得注意的是秦君本是"书佐",乃州郡小吏,论理不应有"神道"之类的排场;很可能是秦君之子官居显位,故准父以子贵之例,而破格厚葬.
阙文六:"匪爱力财、迫于制度",但亦不敢过分违制.
"制度"二字抬头顶格,这是秦汉以来的格式.
所谓"制"者乃皇帝诏令,所谓"制度"者乃朝廷法度.
故在封建时代,特别表示尊崇.
"秦仙爰敢宣情,征之斯石".
"秦仙"当即秦君之子,此人当官居显职,故敢为其父树此神道,而且公然以孔子自比.
"乌还哺母"者,"还哺"即返哺.

"永元十七年"是后汉和帝即位的第十七年(105年).
据《后汉书和帝纪》元兴元年:"夏四月庚午,大赦天下,改元元兴.
""鲁工石巨宜造"者乃勒工名之意,而纪年并书改元之月,亦属创例.
秦君神阙的发现,可谓是北京早期的重要古刻石.

通州区工程考古2001年1月,对通州区八通轻轨上桥车辆段进行了抢救性钻探与发掘工作,发现汉、晋、唐、辽、明、清墓葬共百余座,陶窑十余座,出土两百余件两汉、金、明、清时期的陶器、瓷器、铜镜及铜钱.
墓葬有上坑墓和砖室墓两种,砖室墓均为单室墓.
有汉晋时期的长方形墓和唐辽时期的圆形墓,唐辽墓墓壁带有此时期常见的影作、曲尺形棺床带有壸门.
陶窑中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倒焰窑,在少数窑床上还遗留有数量不等的烧砖.
随葬品陶器数量最多,器形有壶、罐、豆、灶、井、盒、耳杯,是汉晋时期的典型陪葬器物;瓷器多为唐辽时期的碗、小罐等;铜钱有汉代五铢和宋代"崇宁重宝"几种.
这批出土的汉晋时期文物对于此时期墓葬进一步断代分期研究有极高意义.
该地段的考古发掘工作对北京东部地区的考古及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配合北京地铁京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八通线土桥车辆段的考古工作,发现汉代墓葬60座、汉代砖窑14座、明、清墓104座、近代墓82座、古代水井6眼、活土沟5条、灰坑25处.

海淀区八里庄魏墓1987年夏,在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东北,距地表6米处发现一座古墓.
墓早年被盗,顶部坍塌.

该墓是一座南北向双室砖墓,墓顶呈覆斗形.
斜坡墓道长3.
5米、宽0.
8米,接近墓门处宽1.
3米,墓门砌砖封堵.
墓室前有甬道,长1.
35米、宽0.
8米.
前室为长方形,长2.
5米、宽2米,残高2.
5米.
前后室以长0.
6米甬道相连,后室形制与前室同,长3.
2米、宽2.
5米.
墓室及甬道均用长方砖铺地.

未发现葬具,骨架散乱,难以辨别葬式.
随葬品移位.
釉陶器较多,黄釉红胎器有罐、盘、奁、仓、灶、井、猪圈、臼、果盒、虎子、鸡、灯、双耳杯、陶舞俑及五铢钱40余枚.
还有铜弩机1件,上刻"正始五年"纪年铭文.
该年为三国时魏齐王曹芳年号(244年).
北京地区有明确纪年的曹魏文物尚属首次发现.

平谷区汉晋墓群1958年至1959年,前后在平谷区西柏店、唐庄子两地共发掘15座砖室墓,其中大部分墓已被盗,只有4座墓保存尚好(编号1、101、103、106).
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即1号与103号是两座大型的砖室墓,形制基本相同,由墓道、前室、主室和侧室组成.
中型砖室墓12座,只有101号较完整,由墓道、前室、后室组成.
其他墓坑平面多呈长方形,或刀把形.
106号墓为小型砖室墓.
1号与103号两座墓的前室一端设有放置器物的砖台,主室有砖砌的棺床.
1号墓道为砖券,长约9米,靠前室的尽头,砌有封门墙.
其他各墓多是长方形斜坡式墓道.

出土器物计有陶器146件,铜钱636枚、小件金属饰物7件.
其中绿釉陶器19件,有陶碓、磨、厨俑、灶、厕所、釜与炉、三足鍑、九支灯、博山炉、虎子、陶井、洗以及陶狗、鸡等.
灰陶器共有136件,其中有朱绘陶器48件,多属生活用具,为鼎、奁、扁壶、案、唾壶、盘、龙柄勺、耳杯等.
灰陶器有瓮、罐、壶、仓、井、猪圈、碗、陶鸟架、陶砻等.
红陶器出土很少,1号墓出土1只伏狗、两只伏猪,103号墓出土1件素面圆盘.
金属器物出土甚少,仅103号墓出土银环、铁圈各1件,铅饰物2件,鎏金铜粉盒3个.
墓出土钱币中有五铢钱546枚,剪轮五铢49枚,汉半两钱3枚,货泉10枚.

墓葬年代,从这些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来看,都是一般东汉墓常见的.
1号与103号墓出土的汉半两钱3枚和大量汉五铢钱外,并有货泉10枚.
五铢钱内有不少剪轮五铢.
出土陶器以绿釉和朱绘陶器模型为主要特征,如朱绘陶鼎、扁壶、圆奁、龙柄勺、绿釉三足炉、九支灯、狗、井、厨俑、灰陶瓮等,与河北望都二号墓出土器物相似.
故这两座墓年代,上限不过东汉灵帝,下限可至西晋.
唐庄子101号墓出土的伎乐俑、猪圈、猪、狗、盘等与103号墓出土器物完全一致,而其灰陶盘口平底长颈壶的年代略晚,故该墓年代亦晚于103墓.
106号墓的年代,据盘口圆底壶与陶罐的形制及网带纹来看,其与晋瓷风格为近似,故其年代仍属北朝时代.

西晋王浚妻华芳墓1965年,在北京石景山区八宝山南道骨灰堂北,发现西晋王浚妻华芳墓.
该墓系用一面印有绳纹或条纹的青砖砌成.
砖长30厘米、宽16厘米、厚5.
2厘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
6米、东西宽2.
7米.
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中设二重石门和四堵封门砖墙.
墓顶近似顶式券顶.
墓道在墓室南端偏左,砌成拱券形,总长5.
7米、宽1.
2米.
该墓早期被盗,第一道石门的右扇被砸断,第一堵封门墙之上部被拆毁,墓室顶部北边发现一盗洞.
墓室内填满夹有碎石的淤土.
黑漆棺被推倒,人骨架被拉出棺外.
棺长2.
6米.

随葬器物,由于墓室被盗,出土物不多,计有象牙尺1件,长24.
2厘米,它是今天所见的一件标准晋尺.
还有漆盘、铜熏炉、铜炉盖、铜弩机、银铃各1件.
银铃小巧玲珑,制作非常精细.
球体上部为八个乐人,作击鼓、吹笛、捧箫、吹喇叭状;下部系有八个小铃,上面嵌有红、蓝宝石(大部脱落).
银铃的钮座为蹲伏的虎形.
是研究晋代音乐史的一件难得的资料.
此外,还有陶罐2件,器形较矮,小口、宽肩、平底.
其中1件肩部饰"人"字形网带纹.
铜钱200余枚,大都为东汉五铢,少量为剪轮五铢、綖环钱.

据墓志记载,华芳字敬华,是曹魏太尉华歆曾孙女,晋使持节侍中、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幽州刺史、骠骑大将军王浚的第三个妻子,于永嘉元年(307年)春二月辛巳、朔廿九日己酉薨于府舍,享年三十七.
华歆《三国志魏书》有传,王浚《晋书》有传.

墓志记载,华芳墓"假葬于燕国蓟城西二十里",据此可以证实晋蓟城的位置.

顺义区大营村西晋墓1981年4月,北京顺义区北约2.
5公里的大营村,发现8座西晋时期家族墓群.
墓室分前后两列排序,分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三种形制的砖室墓.
单室墓仅1号墓室.
平面呈刀把形,墓道斜坡式,墓室内木棺及骨架散乱.
出土遗物有铜盆、镜、熨斗、铁斧等.
列第二排墓室7座,其中5座(M1、M2、M4、M6、M8)为双室墓.
2号墓保存较好,全长11米,前室放置随葬品,后室置木棺两具,男性骨架保存较好,仰身直肢葬.
出土铜镜、铁镜、铜带钩、铜钱等.
女性骨架零乱,似二次葬.
出土金发钗、手镯等.
双室墓的随葬品大多置于前室,有陶罐、碗、盘、钵、灯、灶等明器,其中8号墓出土"泰始七年夏四月作砖"铭文砖.
三室墓两座(M3、M5)由前室、中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
前室置随葬品,中、后室各置木棺一具.
因被盗扰,随葬品出土位置不详.

综上所述,8座墓葬中,只有8号墓出土有"泰始七年(271年)纪年砖".
泰始是晋武帝的年号,故8号墓为西晋初期墓葬.
该墓出土的铜镜、双系陶罐、陶磨、银发钗、手镯等物,其风格同于其他座墓的同类遗物.
由此可见,此8座西晋早期砖室墓从形制、结构和随葬遗物等方面看,多数还保留着汉末魏晋时期具有前后两室的砖墓传统.

海淀区景王坟西晋墓1962年10月,在北京海淀区景王坟西北500米处发现两座西晋砖室墓.
两座墓的形制基本相同,方向270°,平面呈刀把形,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门前有墓道.
1号墓保存较好,全长4.
68米,墓室长3.
48米、宽1.
86米、高2.
45米,券顶.
2号墓全长4.
38米.
葬具均置墓室后部.
1号墓为单人葬,2号墓为双人合葬.
随葬品共计24件,主要是陶制明器.
泥质红陶多涂釉,釉地厚薄不匀,有冰裂纹.
器形有牛车2件,牛俑2件,车夫俑2件.
车夫上身着短衣,下身穿长裤,右手执鞭作驱车状,是成套的两组.
另外有马俑1件、鸡2件、灶两件,灶面上各有勺、铲等炊具,中置一釜.
1号墓内还有陶甑1件、果盒1件、盘1件、奁1件、勺1件、壶2件、罐1件、盆1件、井1件、铜镜铜铃各1件.
钱币有战国"明"刀,东汉"五铢"和"直百五铢"等.
"直百五铢"的上限年代不会早于三国,从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的类型和组合来看,应为西晋墓葬.

房山区小十三里村西晋墓1990年9月,房山区小十三里村砖厂取土,发现砖室墓一座.
墓葬东西向,砖砌单室,墓室四壁用绳纹砖两铺一立砌筑,四角略有弧度,墓顶为四面攒尖顶,墓室长3.
6米、宽2.
4米,墓室地面横向铺砖一层.
墓道在墓室东部北侧,长2.
4米、宽1.
10米,墓道券顶,在中部设有一道石门,将墓道分为前后两部.
墓道前端有一道封门砖,呈"人"字形码砌.
棺具已朽,为夫妻合葬墓;骨架下有一层五铢钱,随葬器物放于墓室东部.
铜器有:铜镜、铜簪、铜削、铜印、弩机模型;银器有:银簪;釉陶器:食盒、耳杯、盘、樽等;陶器:武士俑、夹砂陶钵、陶缸、陶灯座(灯座上置一铁灯盏).

此墓对西晋时期墓葬断代增加了新的依据.
石景山区老山西晋婴儿墓该墓于1983年12月首钢民建公司施工队在石景山区老山工地施工中发现,墓葬位于八角村以东2公里,靠公路北侧15米处的老山南坡下面.
砖砌单室墓,墓门朝南,墓顶距地表深2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
5米、东西宽2米、顶高2.
3米.
室内棺木已朽,未见人骨.
随葬陶器有盘、壶、陶钵、双系罐等.
在墓室南侧发现三块石质的墓志.
根据墓志记载,可知该墓是永嘉元年(307年)四月二十日迁葬至此的三人合葬墓,墓主人是三个不满周岁的婴儿.

北齐傅隆显墓1963年3月,在北京怀柔区北房乡韦里村发现一座有墓志纪年的北齐墓,但因墓室被村民取土时破坏,故其形制不详.
该墓出土傅隆显墓志一盒,系用艾叶青石制成.
志长52厘米、宽22厘米、厚14厘米.
志盖上呈顶式,顶长22厘米、宽12厘米,无刻字,下面长52厘米、宽22厘米、厚5厘米.
志文"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十一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渔阳郡功曹二代郡正解褐平北将军幽州冶中土垠雍奴路渔阳四县令傅隆显铭".
同时出土有陶俑多件,均已碎断,系女俑,梳高髻,长服有彩绘.
据墓志文可知该墓是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傅隆显之墓,北京地区发现有纪年的北齐墓葬尚属首次.

西城区王府仓北齐墓1973年6月,西城区王府仓北京市第三十八中学基建施工中,清理北齐砖室墓一座.

墓室结构及葬具:墓室坐北向南,距地表6.
02米,平面呈半圆形,东西长3米、南北宽2.
70米、残壁高1.
18米.
墓顶应为穹窿状,有楔砖出土,墓砖长28厘米、宽14厘米、厚0.
7厘米,为细绳纹灰砖.
墓壁用两卧一立排列砌筑,墓底用一层条砖铺地,墓壁、墓底砖均用白灰灌浆,墓门在南壁稍偏东.
墓室墓道间有长0.
56米、宽1.
16米的甬道相连.
甬道为拱券顶,自底砌至87厘米处收砌为券顶,甬道残高1.
42米,甬道底用黄土夯实.
墓道未清理,结构不详.
墓门用条砖两卧一立垒起,封门砖上部已无存,残高63厘米.
墓西北壁被另墓打破,墓周壁抹一层白灰,整洁光平,清理时发现其白灰碎片厚约1厘米,有红、绿、黑等色残线条,原应有壁画,已全部剥落.

墓室西侧有人骨架一具,女性,骨架周围有铁棺钉,但棺木已朽.
出土陶罐、陶壶、陶碗、铜发钗、常平五铢、铜戒指、铁斧等.
北齐自公元550年高洋建国至577年亡于北周,前后仅28年.
在北京地区北齐墓发现不多,该墓为了解北京一带北齐的物质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唐薛府君墓1952年,在北京宣武区姚家井发现了唐信州刺史薛氏之墓.
墓早期被盗毁,墓残长17.
1米,南北向.
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
前室南北长3.
2米、东西宽3.
7米.
前设砖筑甬道与墓道相通.
甬道长2.
05米、宽1.
45米.
甬道与前室间砌有一道封门砖墙.
后室南北长5米、东西宽6.
25米.
由砖筑甬道与前室相通.
甬道长3.
25米、宽1.
45米,位于前后两室之间偏东一侧,在接近前室处用砖摆成一道封门墙.
薛氏墓志盖即放在砖上.
墓道在前室甬道南部,残长3.
6米,墓道东西两侧各设有一耳室,耳室为半圆形,东西长0.
91米、南北宽1.
1米.
墓壁原绘有壁画,已残破不清.
在墓道后部有人骨一具;甬道封门砖前亦有人骨架一具.

墓室随葬品大部被盗,出土汉白玉雕刻之墓志盖一块,高、宽各80厘米、厚9.
5厘米.
正中刻十六篆字,四行,为"大唐故信州刺史河东薛府君墓志之铭",四周和四侧,衬以粗细交映的宝相花纹;中间分刻十二辰神(畜)像,雕刻生动细致.
另外还出土有汉白玉立体石雕人身十二辰像中的虎、蛇、羊、鸡、猪,兽首人身,雕刻十分精美,这在唐代墓葬中是罕见的.
以志盖花纹、字体风格,应为武则天时代之墓葬.

唐史思明墓发现于1966年春,1981年春进行发掘.
墓葬在丰台区王佐乡林家坟村西100米处.
墓早经破坏.

墓室由汉白玉砌成.
墓道为斜坡式,长20.
6米、宽3米.
墓道相对约100米处有双阙.
墓道末端有相对的四个壁龛,并有壁画残片,墓室为方形带双耳室.
东西长5.
54米、南北宽5.
05米.
耳室仅西侧保存有痕迹,长3.
1米、宽2米、残高2.
4米.

史思明墓出土器物有鎏金铜牛、鎏金铁马镫、玉册、鎏金铜坐龙、铜铺首,象牙化石(龙骨)之带饰等数十件珍贵文物.
其中通高16.
5厘米的坐龙尤为少见.
40多枚玉册包括了谥、哀两套,均有残缺.
玉册是由汉白玉磨制而成,长28.
4厘米至28.
6厘米、宽2.
8厘米至3.
2厘米、厚1.
2厘米至2.
1厘米.
两端1.
5厘米处有直径0.
3厘米的小孔,以便玉册连缀.
玉册每枚满刻字为11个,字口填金.
字迹端庄秀丽,共计252字.
玉册文中有"血未干唐有异端谗人罔极","帝朝义孝乃因心亲惟"等,据此可证为史朝义为其父史思明所建墓.

史思明墓在唐代即已拆毁,后又于1966年遭破坏.
海淀区唐纪公、张氏合葬墓1989年3月2日,解放军某部在海淀区太平路施工中发现唐大中元年(847年)壁画墓.

墓为单室、穹窿顶、平面略呈圆形,墓门南向.
墓早期被盗,墓顶大部已毁,未见随葬品.
墓西北部为棺床,墓室壁上有砖雕门窗、柱子、斗等均涂朱彩,墓壁残存壁画;画用墨线勾勒出方几案,上陈饮食器皿.

出土墓志一盒、正中篆"纪公墓志"和十二生肖人形像,志文为"游击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试鸿胪卿",曾"出总偏兵汗马行边".
夫人张氏随夫戍边,于大中元年死于潞邑,葬于蓟城西幽都县幽都乡石槽之原.

海淀区清河镇唐道士王徽墓1973年11月,海淀区清河镇朱房村,平整土地发现唐天宝十三年(754年)道士王徽墓.

为砖室墓,方向356°,墓室东西长4米、南北宽3.
84米.
墓壁甬道均用长34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单面绳纹灰砖,两卧一立、层层垒砌,除北壁为直壁外,东西两壁均为50度弧形,墓门在南壁,甬道长0.
96米、宽1.
64米.
棺床在墓室北,长4米、宽2.
8米、高0.
42米,床面未铺砖,以黄土铺垫后抹白灰.
棺床前两侧,各砌一小平台,北接棺床,东西各依墓壁,比棺床低12厘米,台面亦抹白灰.

该墓已被盗,仅出土黑陶碗1件、彩绘带盖罐4件、双唇陶盘1件,墓志1盒.

墓志长宽均为42厘米、通高13厘米,盖为覆斗形,正中阴刻"王君墓志"四面斜坡阴刻十二辰像;志文刻方格,阴刻楷书"大唐天宝十三载故开元观道士王公墓志铭并序".

丰台区右安门外唐王郅夫妇合葬墓1965年4月,丰台区右安门外草桥东南四顷三村,发现唐贞元六年(790年)四月王郅夫妇合葬墓.
该墓被盗,保存极不完整,为单室砖墓,坐北朝南,东西长2.
58米、南北宽2.
28米.
东西北三壁微弧,墓室和甬道残留墓壁高约1.
3米,墓壁用长32厘米、宽16.
4厘米、厚5厘米单面绳纹灰砖(少数为素面)垒砌,砌法为两卧一立.
甬道在南面稍偏东,长1.
1米、宽1.
2米,顶作拱券形,墓室北部和西部砌棺床,高30厘米;前脸用砖围砌,淤土底部发现带有红、黑诸色小块白灰片.
墓原有壁画已剥落,有两个头骨和零乱肢骨.
淤土中有少量罐、盘陶片,墓志2盒,盖均作覆斗状,中阴刻"王公墓志铭"篆书5字,四坡刻兽首人身十二辰.
志石:"大唐故瀛州司马兼侍御使太原王公墓志铭并序","起坟于蓟县姚村南一里之原".
另一志铭为:"唐故瀛州司马陉邑安平范阳三县令函州节度使押衙兼待御太原王公夫人博陵崔氏合祔墓志铭并序".

该墓对研究当时蓟县的地理位置提供新资料.
西城区大木仓唐仵钦墓1929年10月,西单大木仓(清郑王府)中国大学修操场,发现唐墓,出土仵钦墓志.
文物保管委员会北平分会主任马衡偕傅振伦前往调查,并于10月26日北大考古学会应中国大学之请,由傅振伦、日本原田淑人及其学生水野清一进行发掘,至11月3日完工,雇工69人.
仵钦墓志:"唐故朝散大夫仪同三司上柱国右戍卫开福府振帅仵君墓志";志中有"粤以咸亨元年(670年)太岁庚午十一月朔三日壬寅,迁柩于城(指幽州)东北五里之平原也".

此墓志为唐早期墓志,对研究幽州城的地理有重要意义.
贾岛墓贾岛墓在房山城南7.
5公里石楼乡二站村.
墓侧有清建贾公祠遗址,现有二清碑,一为贾岛记地碑,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立,一为重建贾公祠碑,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立.

二站贾岛墓年代失考,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监察御史卢其按至房山寻贾岛墓,读断碑有据,崇茔植碑.
大学士李东阳别书一碑立于墓址.
入清,墓地被旗人圈占,墓复荒没,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房山知县罗在公重修贾岛墓,并于墓址南侧创建贾公祠,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又经重修,20世纪50年代祠尚完好.

祠坐北朝南,祠门嵌石横额"贾公祠".
进门为一间韦驮殿,一进为三间三教殿祀释迦、老子、孔子泥塑,悬匾"殊途同归";再进为三间正殿祭堂,内祀贾岛塑像,悬木匾"推敲佳话",楹联"万古文章配东野,一生知己属昌黎",东西禅房各三间,祠后是墓冢和碑亭.

1956年贾公祠被拆,1963年贾岛墓也遭损坏,现已将搜集到的两块遗碑,立于贾岛墓处.

贾岛(779年—834年)字阆仙,一作浪仙,唐范阳人(今河北涿县);初为僧,名无本,后返俗,举进士,久不第.
文宗时坐诽谤,谪长江主簿,后任普州司户参军,会昌三年(843年)卒于任所.
夫人刘氏,承其遗志,择安岳县扶风乡南岗葬之.
有《长江集》.
故房山二站贾岛墓当为衣冠冢.

紫禁城西墙内唐墓1995年6月至7月,故宫博物院库房工地,在明代所建宫墙内,发现唐代砖石墓一座,南北长4.
32米,东西长4.
4米,有崔公墓志一盒,墓志铭书"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岁在己卯三月廿九日癸酉即新茔而焉",葬于"幽州蓟县东北五里燕夏乡之原".

汉、唐至明、清墓2001年,对丰台区开阳里小区危改工程进行考古工作,共发掘汉、唐至明、清墓葬近60座,砖窑10余座.
出土辽三彩等一批珍贵文物.

丰台区赵德钧墓1959年11月,位于北京南郊西马场洋桥养鸭场内发现一座辽代砖室墓,墓主人为辽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及夫人种氏合葬墓.
此墓规模大,三进九室,总面积144平方米.
每室平面均为圆形,以沟纹砖砌成,并用装饰性雕砖;于墓壁砌造斗直棂窗门楣等仿木建筑,然后用红、白、黑三色粉刷.
原有壁画大都脱落,仅三幅保存较好,画面表示了侍女揉面、托盘供食等情景,姿态生动感人.
另有官员观画图.
该墓曾经被盗,随葬器物大多损毁,残留大量的青白瓷片及大量会昌开元铜钱,其中白瓷多为定窑产品,有的器底刻有"官"和"新官"字款.
该墓过去曾出土种氏墓志,记载辽应历八年(958年),是为辽代早期墓葬.

门头沟区新桥街辽墓位于门头沟区新桥大街39号院内.
1987年11月发现时,墓已被扰乱,随葬品位移.
从出土器物分析,墓葬年代应为辽代晚期.

墓坑处于纯净的黄土层中,圆形小砖券墓.
墓顶距地表0.
7米,双层墓壁.
外层用毛石砌成,直径1.
9米;内层以沟纹砖砌成,内径1米,墓室高0.
4米.
墓砖长36厘米、宽1.
75厘米、厚5.
5厘米,系火葬墓.
墓中出土白瓷盘2件,口径16厘米、高3厘米,釉色、胎质、器形等与本区龙泉务辽代瓷窑遗址出土的瓷器均相同,很可能是该瓷窑烧制的.
另出土灰陶罐2件,口径7厘米、腹径10厘米、高9厘米;灰陶敞口碗1件,口径13.
5厘米、高5厘米;灰陶柳条纹提斗1件,口径5厘米、通高8厘米;还有一些陶器残片和碎骨.
陶器均属冥器,在小型辽墓中常有发现.

昌平区陈庄辽墓1986年8月,昌平区南口镇陈庄村村西60米洼地发现辽墓.
墓为砖石圆形墓,方向200°,墓顶已塌,墓室直径2.
2米、残高1.
2米.

墓室壁底层以花岗卵石砌筑,上部用单面沟纹砖垒砌,残余五层.
墓室围壁对称砌4个砖立柱,墓顶为穹窿形.
靠墓室北壁有砖砌方龛,立面为须弥座式,宽1.
02米、高0.
7米、深0.
35米,龛内盛骨灰.
墓壁曾抹白灰,原有壁画已蚀毁.
出土陶器有陶罐、盏托、箕、注子、瓶、水斗、盆、印纹圆盘、印纹八角盘、缠枝花卉纹方盘、小杯、三足盘、熨斗、碗、唾盂、铛子、釜、男俑、女俑等;瓷器有白瓷盘、白瓷碗、青釉小碗等,还有北宋铜钱.

此墓为辽代晚期墓,所出陶俑男女皆发左衽,有可能系墓主像.
辽韩佚与夫人王氏合葬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革命公墓院内东侧.
圆形砖室券顶墓.
阶梯形墓道,长6.
9米、宽0.
7米,入口距地表5.
5米.
墓门为仿木结构的砖建筑.
檐椽斗、阑额等均用长方形沟纹砖雕砌.
表面抹白灰,墨绘门框,檐椽以下各部件均涂朱红,斗、、枋、柱墨勾轮廓,横眼处墨勾花卉.
甬道拱形顶,高1.
52米,用长条砖封堵.
两壁各绘一官吏,身着红袍,脚登皂靴,拱手端立.
墓室圆形,直径3.
18米,穹窿顶高3.
45米,周壁及顶部抹白灰压光,并绘彩画.
墓室北壁彩绘帷幔下绘三扇花鸟屏风,象征着生前居住豪华的前厅后室;屏风两侧分立着身着汉服的奴婢和侍从,室内陈设高腿桌、灯檠和衣架等装饰.
所有壁画均先用墨线在白灰面上勾勒起稿,然后用红、黑、黄、棕等色平涂设色;虽敷色不多,仍甚洒脱精练.
随葬器物近60件,以瓷器最多,其次是陶器、铜器、银器、漆器和木器等.
其中以越窑青瓷注碗、青瓷水注最为珍贵.
另有墓主韩佚墓志一方,妻王氏墓志一盒.
现藏首都博物馆.

墓主韩佚《辽史》无传.
据《韩佚墓志》云:"曾祖梦殷,太子庶子.
祖讳颎,尚书令.
伯讳德枢,政事令.
考讳德邻,少亡.
"韩佚死后,"葬幽都县房仙乡鲁郭里之西原,从先茔.
"《辽史韩延徽传》:"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
父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
……子德枢镇东平,诏许每岁东归省.
九年卒,年七十八.
上闻震悼,赠尚书令,葬幽州之鲁郭.
"可知韩佚是韩延徽之孙,房山乡鲁郭里是韩氏祖茔.
有关韩延徽家族世系,散见于《新五代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辽史记事本末》中.
疏漏舛误颇多,辈分关系不清.
今韩佚及王氏墓志出土及韩资道墓志中记述韩氏家族的一些成员及官职,可补《辽史》缺佚.

辽王泽与夫人合葬墓1970年3月发现,位于丰台区丰台镇桥南.
墓为圆形砖券,券顶已塌落,仅存墓壁,高约1.
2米.
墓内原有壁画,因脱落严重,已看不出所绘内容.
墓门设在南面,外为甬道,长1米.
在甬道东壁上有一小龛.
墓底直径约3米.
铺有厚0.
50米至0.
60米的木炭,在墓底的边缘有残存的柏木条.
墓底靠北部有一棺床,长1.
90米、宽0.
90米、高0.
50米,用方砖砌成.
在棺床上,未发现完整骨架,只有残骨数根.
墓的东壁有影作的桌、椅.
桌宽高相等,约0.
46米.
椅宽0.
40米、高0.
70米.

随葬器物,陶器有盆、罐、碗等;瓷器大多为白瓷,有灯、盂、盒、净水瓶、碗、碟、盘、罐等,另有端石抄手砚1方及铜钱29枚.

在墓门处有石墓志二副,盖为覆斗式.
一盖正中刻"故陇西郡夫人墓志"楷书8字,一盖正中刻"王公墓志"篆书4字.
此墓为夫妇合葬墓,从李氏墓志的撰者,自书为"夫……王泽撰"可知.
李氏死于重熙十二年(1043年),葬于重熙十四年(1045年).
王泽死于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死后即启李氏之墓合葬.

从墓志所记可知,墓葬之地点,在辽代属宛平县太平乡万合里.
辽幽都府冀北县令李公墓2000年,配合丰台区路口西南四环工程的考古工作,发掘出一座辽代砖室墓.
墓葬东半部已遭施工机械破坏,仅存墓底铺地砖,两侧保存尚好.
经清理,墓室门道内侧出土了1盒墓志,墓室东部出土一部分瓷器和少量陶器,多已残毁.

该墓由墓门墙、墓门甬道和墓室三部分构成.
墓门墙位于南侧,从残存部看,原有简单的砖雕仿木结构.
墓门甬道左右各有一小龛,甬道内置三列封门砖.
墓室平面圆形,直径2.
6米,中后部铺地砖略抬升,形成长方形的棺床.
穹窿顶塌毁.
墓室及甬道内原有壁画,现已不可辨.
从墓室西侧的发掘情况看,随葬器物应分别放置于东、西墓壁下.

瓷器多出于墓室东南部,计有青瓷水注、白瓷葵花碗、白瓷菱花碗、酱釉葵花碗及盏托、小罐等,制作精美.
陶器多出于墓室西部,全部是明器,计有执壶、三足罐、带盖罐、甑、灶、铛、勺、剪等,均为泥质灰陶,表面施一层红彩,此外还出土了一面完整的铜镜.

墓志首题"大契丹国故朝议郎水部郎中守幽都府蓟北县令赐绯鱼袋陇西李公扶风县太君马氏墓志铭并序".
据志文所载:墓主人李公薨于辽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马氏薨于辽重熙十二年(1043年).
另外墓志不仅记述了燕京西时和坊、幽都县广老乡真宰里、元辅乡贺代里等三处新的地名,还为研究辽代北京地区水系及职官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

丰台区永定路辽营州史李熙墓1990年,丰台区永定路石榜村附近发现一座辽砖室墓.
墓室圆形,直径4.
5米,穹窿顶已塌,残高3.
3米.
墓室北壁有砖砌棱窗,宽1.
2米、高1.
4米.
棺床在墓室中央,砖砌高65厘米.
南壁墓门宽1.
2米、高1.
35米,券顶,墓道中有二道封门砖,因工程原因未全部清理.
墓室砌法为二卧一立,在距墓室地面2.
2米外有一圈凸出卧砖,自此以上卧砖发券形成穹顶.

出土随葬品瓷器20余件,其中具有五代时期风格的白瓷瓜棱罐、敛口白瓷鼓腹罐、辽白瓷薄胎碗,十曲荷叶口白瓷盘和白瓷葵形碗均刻有"官"字款,秘色瓷碗,葵口双蝶秘色盘.
陶器有:盆、罐、壶、瓶、杯等.
鸡腿瓶、塔式罐等均为典型辽代器物,铜器有方形铜镜,银匕1件.
墓志1盒,方形72厘米*72厘米,志盖覆斗形上刻人身兽首十二生肖.

墓主人李熙,生前为营州刺史,阶至崇禄大夫,勋至上柱国,邑至开国子,食爵五百户,死于统和年间.
此墓出土瓷器精品、墓志内容为研究北京辽代城坊重要资料.

辽马直温墓马直温墓位于大兴区京开公路西红门段东侧北京液压机械厂院内,1979年10月发现并清理.
该墓为圆形砖室墓,墓道南向,早年被盗,墓顶坍塌.
墓室直径4.
10米、墓道宽1.
20米、墓室壁厚1.
10米、残高1.
06米,墓底距地表3.
78米.
墓室内原应有木质地袱、木榻及墓帐等,正中有一略呈长方形祭台,祭台长1.
41米、宽1.
21米、高0.
40米.
墓中清理出的随葬品有影青瓷盏托1件、白瓷折腹小碟1件、小碗1件,碟、碗应为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瓷窑烧制.
还发现唐、北宋时期铜钱13枚,莲花座小塔形顶石墓幢顶1件.
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型活动关节木偶人(真容木雕像)二躯,男、女各一,女像仅存残肢.
男像为柏木圆雕;高约1.
40米,全身由17个部件组成,关节部用榫轴套等相连,可自由活动,木像胸腹用圆木凿成木匣状,背部盖可掀开,内存骨灰,头部可插入胸上的凹槽中.
此像应为马直温的真容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辽代木雕肖像.
墓中还出土了十二生肖木俑11件,柏木圆雕,着方领大袖袍服,执笏,头戴刻有生肖的冠,十二生肖中缺"戌狗".
这些珍贵的木质文物现都已经过脱水处理,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在墓道中发现马直温妻张馆墓志一盒,方形,边长78厘米,盖为盝顶式,四坡刻有十二生肖首的人身像,周围刻有云纹和牡丹花纹,盖上中部刻有"清河郡夫人张氏墓志".
志文载马直温官为大辽金紫崇禄大夫右散骑常柱国开国公,其妻张馆66岁,死于辽天庆三年(1113年),葬于燕京析津县招贤乡东綦里.

金陵金陵是曾称雄我国北方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的陵墓群.
位于北京房山区大房山脚下.
史载:金陵中有从东北迁葬的始祖以下十代帝王陵,太祖、太宗二陵和在中都埋葬的五代帝王陵,共十七陵.
以及诸王兆域(海陵王被黜,降为郡王,改葬于大房山鹿门谷诸王兆域中).

金陵依山营建,绵延百二十里.
明代天启初年遭到破坏.
清代自称女真后裔,对陵墓进行了局部整修,修葺了太祖、世宗二陵.
后来经民国年间,以及"文化大革命"浩劫,山陵遭到严重破坏.
至20世纪60年代曾出土过石人、马、羊等石牲象和石门.
如今地面上建筑已荡然无存,但地面上仍有遗迹、遗物可寻.
地下也常因农民植树耕地挖土发现文物.
1986年以来,为了查清金陵的范围、布局保护好这一古迹,北京市、房山区文物部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1年春对金陵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2002年6月,考古勘察和试掘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遗迹与遗物金陵范围,《大金集礼》记载较详细,坟山禁界封堠四至周围地理,东至万安寺西小岭9公里,南至黄水峪13公里;西至辘轳岭13.
5公里,方圆约计60公里.

《金图经》、《大金国志》均记载:太祖、世宗葬在大洪谷.
此处并有"瑞云宫"(现在皇陵村、龙门口一带).
田野考古调查时,在此处发现一块残宫碑.
碑残文:"钦瑞云宫,祖师正阳真人,门下提点,受祖大师王道通仙……"由此可知此处似为金太祖陵地.
太祖陵往北,山峰叠起,越见险峻,推测陵区不会再向上发展,依营陵规律,太祖陵依山营建,也不会在其陵后再设陵下葬,因此,可推测太祖陵即为金陵北界.

金陵调查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座高约2米、宽1米的金代石碑.
碑上刻"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十个填朱涂金粉的大字,碑额四龙吐须,尾托火焰珠,龙形独特.
睿宗是世宗之父,其陵为景陵.
睿宗虽然没作皇帝,但其子世宗称帝后,追封父亲为睿宗,并从东北迁坟陪葬帝陵.
据《金史世宗纪》载,世宗遗嘱:"万岁之后,当置朕于太祖之侧.
"世宗兴陵即在太祖陵之侧,又与其父景陵距离不远,而清代重修金陵时,主要是修太祖、世宗二陵.
这样分析看,这块石碑的发现,就为探寻三个陵位,提供了一些线索.

金陵主陵区是金代皇室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做法,以神道为中心轴,两侧对称布局,由石桥、神道、石踏道、东西台址、东西大殿、陵墙及陵寝等组成:石桥位于主陵入口处,在神道南端东西长9.
8米、南北宽4.
25米.
桥北为神道,正对主陵,全长200余米,两侧有花岗岩柱础.
神道北端为石踏道,宽5.
4米、南北残长3米.
两侧在石质地袱上竖立4块两面雕刻牡丹行龙的汉白玉栏板和望柱.
栏板前有两个蹲兽,栏板中间是线刻莲花七级石阶、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拾阶而上直通主陵的一条神道.
沿着残存神道逐级前行,仍可发现许多残破零散在地面的栏板、台阶.
地面上,堰上残存大量汉白玉、青石以及花岗岩等建筑构件,有浮雕线刻人物、行龙、虎兽、牡丹、忍冬草、寿桃等纹饰,极其精美.
还有龙头滴水、残龟首以及刻有莲花、几何纹大、中、小各式汉白玉柱础.
大量的"龙纹"、"虎头纹"等绿琉璃瓦当、滴水、兽头、妙音鸟、石坐龙、迦陵频伽,皆为世人鲜见.
近年来在陵区范围内,曾发现石椁、描金花贴银漆木棺,随葬极精美的玉饰件等等工艺品.
附近也曾发现宋代三彩瓷枕、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陵区内发现契丹贵族葬具——鎏金银面具.
这决不是一般人墓中之随葬品.
与皇族不无关系.
金代统治者也十分珍视北宋、辽代的精美物品,作为自己的陪葬物.

墓葬在金陵遗址内,共调查并清理了6座墓葬,现择要著录如下.
(1)M6(6号墓代号)2001年对金陵遗址进行调查清理时,在清代大宝顶前约15米处发现一处岩坑遗迹.
坑内有瘗葬汉白玉雕龙、雕凤的石棺椁(M6).
据当地农民讲,此处在20世纪80年代仍有大殿基址,地面有柱础和压栏石等.
按《金史太祖本纪》记载,"贞元三年(1155年)十一月,改葬于大房山"《金史海陵本纪》记载,"贞元三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
五月奉迁太祖、太宗梓宫.
丙寅,如大房山,营山陵".
据此考证,此处可能为金太祖阿骨打之陵.

①地宫形制M6的地宫为石圹竖穴,平面呈长方形,四壁为岩石凿穴而成.
方向356度.
口大底小,东壁略向内倾斜,其他三壁向外略有缓坡,坑口东西长13米,南北宽9米至9.
5米,深3.
6米至5.
2米.
坑底较平,坑口北部高,南部偏低,南北落差1.
3米.
墓室底部夯筑素黄土,夯土厚2.
5米、每层厚约0.
2米.
夯土以上平铺交错巨型石块,至墓口大约4层,共用石块200余块,每层石块之间也用素黄土夯实.

②葬具地宫内瘗葬有4具石棺椁(M6-1、M6-2、M6-3、M6-4).
M6-1、M6-2为青石素椁,南北向放置于地宫西侧.
M6-3、M6-4为汉白玉雕龙、凤纹石椁,东西向放置于底部正中偏北.

M6-3汉白玉雕凤纹石椁,平面为长方形,长2.
48米,宽1.
2米、通高1.
52米.
椁盖为顶式,内凿凹槽,外壁陡直,顶部平面呈长方形.
外壁雕刻缠枝忍冬纹,顶部四角刻卷云纹,中间刻双凤纹,然后贴金箔,但大都斑驳脱落.
长2.
16米,宽0.
92米.
椁身由整块汉白玉雕凿而成,长2.
48米、宽1.
2米、高1.
06米,壁厚0.
07米至0.
08米.
石椁外壁四框用缠枝忍冬纹圈边,东西两侧挡板正中刻团凤纹及卷云纹,南北两壁中间刻双凤纹及卷云纹.
外壁四周用松香匝敷.
椁内壁均有泥金勾绘纹饰,前后两挡板是团凤纹,南北两壁皆为双凤纹,部分纹饰尚能看见金线的痕迹.

石椁内放置木棺一具,保存基本完好.
棺平面呈长方形,棺盖残落在棺内,长2.
1米,宽0.
75米至0.
78米,高0.
68米.
木棺外壁髹红漆,饰银片鎏金錾刻凤纹及流云纹.
棺内出土头骨及散乱的肢骨,除头盖骨在东端保存较完整外,其他肢骨较为零乱.

M6-3内出土有金丝凤冠和玉饰件等.
M6-4汉白玉雕龙石椁,残留底部,长3.
12米、宽1.
35米.
椁盖为顶式,残留三分之二,椁盖长1.
55米、宽1.
1米、厚0.
6米.
顶部剔刻团龙纹,四坡面刻缠枝忍冬纹.
椁身为长方形,仅保留东壁,其他三个壁均被砸毁.
东壁挡板高1.
22米、宽1.
52米至1.
54米、厚0.
22米.
正面剔刻团龙、流云纹.
内壁有墨线朱红地彩画,但已模糊不清.
椁内木棺已被毁无存,仅残留痕迹,长2.
1米,宽1米.
椁底的朱红地金线勾绘双龙戏珠纹已模糊不清.

③随葬器物有金丝凤冠、玉鸟等.
金丝凤冠1件(M6-3).
金丝编制.
顶部编海棠花饰,四周编成网络形.
直径14厘米、高10厘米.

玉鸟3件.
M6-3∶2,白玉雕刻的长尾凤鸟.
长7厘米.
(2)其他墓葬另外清理墓葬5座,位于神道西侧,M6西南的第4级台地上.
形制相同,埋葬形式不同.
M1、M2位置稍偏南,东西向;M3至M5位置稍偏北,南北向.
均为长方形竖穴石圹墓.
其中M1、M2、M3早在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便遭到破坏和扰乱,墓内随葬品遗失,仅从当地农民手中收回1件"萧何月下追韩信"三彩瓷枕.

①墓葬形制5座墓中仅M4、M5保存较好.
M4位于T11和T13之间.
方向352度.
四壁用花岗岩平铺错缝垒砌,墓壁抹白灰,长2.
95米、宽1.
35米、深1.
15米.
墓底南北两端放凹形石作棺台,北侧石长0.
78米、宽0.
41米、高0.
36米,南侧石长0.
78米、宽0.
41米、高0.
38米.
在凹形石槽内填小薄砖,石台外亦抹白灰.

墓室内木棺已朽.
骨架散乱,上肢骨及盆骨在东侧,头骨在两台之间,墓内出土铁剑和石枕.

M5位于T11和T13之间.
M5与其西侧的M4并排,两墓相距2.
1米.
方向355度.
四壁用花岗岩平铺错缝垒砌,墓壁抹白灰,长2.
65米、宽1.
2米、深0.
76米.
墓室南北两端亦放置凹形石作棺台.
墓室内木棺已朽,肢骨散乱.
北端棺床下发现圆形小腰坑,直径0.
3米.
墓内出土瓷罐和碗.

②随葬器物有铜首铁剑、石枕、磁州窑龙凤瓷罐、"泰和重宝"钱、磁州窑瓷碗等.

铜首铁剑1件(M4).
铜质把首,木柄,剑身为铁刃,经X光测试,剑脊饰银线,前端镶嵌北斗七星.
长1.
25米.

石枕1件(M4).
青石质.
长21厘米、高10厘米.
磁州窑龙凤瓷罐1件(M5).
灰白胎,胎质坚硬.
直口,短颈,圆肩,收腹,卧足.
白釉黑花,肩部绘缠枝菊瓣纹,腹部绘龙凤纹.
口径18厘米、底径13厘米、高29厘米.

"泰和重宝"钱39枚.
出土于龙凤罐内.
(M5)篆书,对读,边郭略窄,制作精细.
直径4.
6厘米.

磁州窑瓷碗1件(M5).
出土时扣于龙凤罐上.
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外撇.
口径18.
3厘米、底径7.
1厘米、高8.
5厘米.

小结据《金史》及金《图经》记载,"亮(即海陵王完颜亮)寻毁其寺,遂迁祖、宗、父、叔,改葬于寺基上".
"又将正殿元位佛像凿穴,以安太祖、太宗、德宗".
文献所载太祖是指金太祖阿骨打;宗,为太宗吴乞买;父,乃海陵王之父德宗宗干.
据此可知,在九龙山主峰下,阿骨打陵寝(M6)两侧应该还有太宗恭陵和德宗顺陵的陵寝.

又《日下旧闻考》卷132记载,"云峰山金帝陵,本朝顺治初,特设守陵五十户,每岁春秋致祭,享殿前碑亭恭勒世祖章皇帝御制碑文,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
乾隆十六年,皇上命葺金太祖、世宗二陵、享殿及缭垣……"今遗址内尚存清代修葺的金太祖陵大宝顶和金世宗小宝顶及宝城.
大宝顶前约15米是金太祖阿骨打睿陵地宫,金世宗兴陵的地宫应在清代小宝顶附近.
而睿宗墓碑的出土,证明金睿宗(世宗父完颜完尧)景陵也应在此主陵区内.
若按古代昭穆制度,景陵位置应在兴陵的东侧.

通过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调查,尤其是对部分重点遗迹的试掘和清理,不仅提供了大量金代陵寝制度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金代帝陵陵寝结构和平面布局形制的认识.
关于金帝陵如恭陵、景陵及兴陵等的具体情况,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实证.

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地位于房山区西北,南距周口店龙骨山4公里之长沟峪北猫耳小断头峪西山坡上,墓地由五个石椁组成的族葬墓.
三个为东西向,两个为南北向.
五墓为北偏东24°.
石椁均由六块整青石板两面磨光厚10厘米至15厘米构筑.
正中石椁长2.
9米、宽1.
38米、高1.
26米.
结构为墓坑底放石椁板,四框立于椁底板上,用单榫结合,椁盖板盖在上板.
另外四个石椁形制基本相同.
正中椁室置棺一具,长2.
20米、宽1.
25米、高0.
95米.
棺外涂红漆并用银钉嵌錾花银片,组成棺前壁图案为四角卷叶纹.
中嵌火焰宝珠,火焰上部用绿色织锦剪成圆片贴在红漆表面上,棺两侧为四角卷叶纹中嵌行龙及卷草,行龙上部也用绿色织锦剪成圆片贴在红漆表面上.
所有图案边缘都以银钉钉合,显出银珠嵌边的效果.
錾花工艺精美,图案造型浑厚有力.
随葬器物有双股玉钗、玉镯、玉环、凤形玉饰件、透雕折枝花玉锁等11件及丝织品残片,棺内有大量水银,该墓位于金陵范围内应为金陵陪葬墓.

窝鲁欢墓1979年,在门头沟区南樱桃村发现金窝鲁欢(宗隽)墓志.
据查,该志系十余年前,在仰山窝鲁欢茔地出土,其墓为一椁一棺,是石椁木棺,志置棺前椁内.
石椁系用汉白玉制成,椁中部有洞,为早期被盗,棺木已朽,未见他物.

墓志为青石刻成,缺盖,高51厘米、宽41厘米、厚2厘米,佚书者.
正书,九行,行10字至15字不等.
字迹秀润、效法柳体,文笔简练,全文113字.
兹录全文如下:"大金故太保兖国王墓志:公讳窝鲁欢,姓完颜氏,乃太祖大圣武元皇帝第八子也,妣钦宪皇后纥石烈氏,后为东京留守,是年卒也.
至今年六月,奉圣旨于上京迁灵骨还中都仰山,赐钱重葬.
大定二十一年,岁次辛丑十二月癸卯朔,十九日辛酉庚时掩闭,女妙行大师赐紫尼志达撒鲁谨志.
"《金史太祖诸子传》记载:"宗隽,本名讹鲁观.
天会十四年,为东京留守.
……二年(天眷),拜太保,领三省事,进封兖国王.
"史与志相合,讹鲁观,窝鲁欢,音译字异,当以志做窝鲁欢较确.
志称,窝鲁欢为"太祖大圣武元皇帝第八子也",与《大金国志太祖本纪》载:"国主有子八人……八曰阿骨保邢王也",记载太祖的有子数同,但人名有歧.
墓志称:窝鲁欢"妣钦宪皇后纥石烈氏",与《金史太祖诸子传》记载相同.
由此观之,窝鲁欢(宗隽)为太祖第八子,可信有征.

墓志记载,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六月,奉圣旨于上京迁灵骨还中都仰山,赐钱重葬".
是金世宗把窝鲁欢(宗隽)的尸骨从上京迁到中都,葬在仰山,实际上是为宗隽昭雪,同时可以认为《金史熙宗记》记载:天眷二年(1139年)"七月辛巳,宋国王宗磐、兖国王宗隽谋反,伏诛",系宗干、希尹、守弼等人制造的一起冤案,至世宗大定二十一年为其平反.
有鉴于此,墓志中没有记载有关宗隽所谓"谋反,伏诛"之事.
这反映了金王朝上层统治集团对侵宋政策上存在深刻分歧,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窝鲁欢墓及墓志被发现,填补了《金史》等记载之缺,为研究宋、金关系史是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乌古伦元忠夫妇墓发现于丰台区王佐乡米粮屯村北约百米的台地上.
1981年11月清理发掘.
元忠夫妇墓为汉白玉石椁石棺墓,东西向.
椁呈长方形.
石椁四壁各由两块汉白玉石板构成.
墓四角用汉白玉凿成"S"形卡住置于两侧之椁板.
从墓内看,椁四角分别直立四根长方形石柱.
椁板长3.
5米、宽2.
64米、厚0.
16米、高1.
91米.

石棺为长方形,素面.
棺四壁用凸凹状榫卯相连.
石棺六面均由单块汉白玉板构成.
只有棺底每边大出0.
03米.
棺长2.
74米、宽1.
4米、高1.
08米、厚0.
12米.
棺盖已碎,尺寸不详.
石棺置于棺床之上.
棺床是一整块汉白玉板,用砖架起.
棺床长3.
5米、宽1.
64米、厚0.
13米.

元忠夫妇墓毁坏严重,墓盖已碎,两盒墓志乱放于墓室西南边,墓内填满乱石碎瓦及建筑构件.
鲁国国大长公主墓碑及元忠碑之一角及碑座均被填于墓内,另有一石狮也被打坏填于墓内.
所出器物仅一枚圆廓方孔压胜钱及两枚碧玉质围棋子.

元忠夫妇的两方墓志详细记载了夫妇二人生平事迹,为不可多得的文字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

通州区金代石椁墓两座墓葬位于通州区城南1公里、三间房村西400米砖厂范围内的高坡上.
两墓相距5米.
1975年8月砖厂取料推土时发现,经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会同通县有关部门清理,确认为金代宣威将军石宗璧及其妻之墓.

石宗璧墓的石椁由六块带卯榫的青石板构成,长1.
78米、宽1.
10米,高1.
06米,呈长方形.
椁石厚度不等,最薄0.
06米,最厚0.
14米.
内侧用剁斧加工成斗方形花纹,合榫接缝均用石灰勾抹.
椁盖距地表深0.
8米,原土坡高约3米.

墓内出土器物20件.
器物中有泥质灰陶盆、锅、釜、鼎、铛、钵和小罐;瓷器有鸡腿瓶、耀州窑单耳洗、定窑的葵瓣碗、瓷瓶、刻花盘、素小杯、素碗、素小碟等;还有铜镜及唐、宋、金代铜钱84枚.

石椁内大理石质墓志一盒.
志石尺寸为61厘米*60厘米*9厘米.
楷书志文首为"大金故宣威将军河东路第一将正将兼知大和寨事上骑都尉武威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石公墓志铭".
据墓志,石氏生于辽天庆四年,即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于金大定十五年,即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死在汾州大和寨(今陕西省北部佳县一带),大定十七年(1177年)葬于通州潞县.
椁内有骨灰痕迹,系火葬墓.

另一墓石椁形制相同.
椁底四角各置鹅卵石1枚,正中有板灰痕迹及毡毯残片,系木质骨灰盒及其朽毁的袱套.
出土器物有瓷瓶、罐、盘、碗、杯、银簪,鎏金铜环,镶宝石金坠饰(经火),铁剪刀、骨梳等共44件;另有唐、宋代大小铜钱共124枚.
所出瓷器的时代两墓大体相同.
从此墓骨灰内发现经火焚变形的银簪、金饰等推测,墓主应为女性,似为石宗璧的家属.

北京地区的金代墓葬屡有发现,但完整而有墓志的较少.
这两座墓葬未经盗扰,并有确切年代,墓葬和志文对于研究金代边铺、军事制度、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对北京地区这一历史时期的葬制和金代定窑瓷器断代,弥补通县地区的历史都提供了实物文字资料.

金吕徵墓1991年底,在金中都南城垣护城河岸(今凉水河)距现地表2米至4米的淤沙层中,发现了一座金大定七年(1167年)的墓表.
墓表为汉白玉质地,由底座、表身和顶盖三部分组成,通高265厘米.
底座为凸字形方座,边长85厘米、高24厘米;表身呈方柱形,边长56厘米、高109厘米;顶盖刻成四阿重檐,每层檐各用一块石料雕成,分别高22厘米,上檐边长77厘米,下檐边长90厘米.
表身四面镌刻楷书表文,每面8行,漫行27字,首题篆书"吕君墓表",下刻"朝散大夫行太常丞兼户部员外郎蔡王圭篆"、"承务郎行大兴府宛平县主簿任询撰并书"两行字.
墓主吕徵,《金史》失载.
据表文知吕徵字良弼,世居燕地,号称豪族,娶赵氏,生二子.
吕徵一生曾从军戍守镇阳,刘予主政开封,被延为上宾.
金太宗皇子原工宗本留守京都时,吕徵也在其门下.
金世宗大定初年,国库匮乏,吕徵曾捐钱千万,为自己和儿子谋取爵位.
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六日病逝,享年58岁,由此吕徵当生于辽天祚帝乾统九年(1109年).
墓表篆题人蔡王圭,字正甫,丞相蔡松年之子,金天德三年(1151年)进士,知识渊博,通古文,历任编类官、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大定十四年(1174年)在山东潍州任上病逝.
蔡王圭遗墨传世不多,篆书尤为罕见,此表虽只4字,也称珍贵.
撰书表文的任询是金代著名的书法家,《金史》有传.
任询字君谟,号南麓先生,金易州军市人(今河北易县),正隆二年(1157年)进士,大定七年(1167年)书墓表时,任承务郎行大兴府宛平县主簿.
64岁退休,家藏书画数百轴,日夕展玩,70而卒.
其书法造诣颇深,《金史》称"当时第一".
吕君墓表共864字,为其楷书力作,用笔源于颜真卿.

窝论墓乌古伦窝论墓位于丰台区西南与房山区交界处的米粮屯村.
1980年5月发现并清理了该墓.

窝论墓为长方形石椁墓,东西向,石椁长3.
33米、宽2.
55米、高1.
65米.
石椁四壁由四块完整的青石板组成,以凸凹状单卯榫相连接,底和盖均由三块青石板条组成,石条之间以搭口相接,青石板厚13厘米至17厘米.
在顶盖西部,放置墓志一盒.
墓早年被盗.
椁室北部有一青石棺床,用砖架起,高10厘米,棺床上放置长方形漆木棺一具,长2.
3米、宽1.
3米、高1.
3米.
棺木已朽,残存3厘米厚的朽痕及部分黑白及描金的漆片,棺的南北各发现铁棺环三个,棺内发现玉环1件,花鸟玉佩饰1件,荷叶双龟玉佩2件及散乱的火化骨灰碎块.

椁室南部发现的随葬品有:鸡腿瓶2个、耀州窑耳洗2件、碗2件、影青瓷盘1件、白瓷小盅2件、葫芦状浅青灰色执壶1件;岫岩玉石盆1件、岫岩玉石盒1件、五层奁盒、四层奁盒各1套、小粉盒9件、汉白玉质八卦炉1件、瓜棱盒1件.

墓志1盒,志盖呈顶形,边长93厘米,上有金代著名书法家党怀英篆盖"大金故金紫光禄大夫乌古论公墓志铭",志文为李晏撰、邓俨书丹,窝论为女真乌古论部人,其子四人,均为金朝官吏,其四子元忠尚金世宗女鲁国大长公主,官居尚书右丞相驸马都尉任国公,是窝论家族中最显赫者.
窝论在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自涞州迁葬于今丰台米粮屯,志文曰:"改葬于大兴府良乡县西北乡永安村之原.
"海淀区南辛庄金墓1985年初,在海淀区四季青乡南辛庄发现该墓.
墓距地表1.
7米,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圹石椁墓.
石椁四壁及底、盖采用整块青石板组成,四角以榫相接,石椁长2.
43米、宽1.
36米、高1.
2米.
椁内有一木棺残痕.

墓随葬器物有:绿釉刻花瓷枕,定窑刻花盘、碗、葫芦形水注、胭脂盒、罐、碟、盆、陶砚、万字纹铜镜、木梳、木篦、盒等.
其中定窑葫芦形水注及黑定小盏较为精美.

平谷区金墓1984年在平谷区河东岸,距县城3公里处的县金属公司院内,发现一座金代石椁木棺墓.

墓为东西向,石椁外长2.
7米、宽1.
2米、高10.
4米、厚0.
12米,木棺已朽.
随葬品有:瓷器26件,其中较重要的有黄釉单耳洗、双鱼盘等.
玉饰4件、铜镜1件,铜带钩、铜簪各1件以及残漆器碎片.
铜钱33枚,均为宋钱,有"淳化"(宋太宗公元990年至994年)年号.

墓志置于石椁盖上,志石漫漶,志文难以通读,仅辨认墓主"巨口"卒于"金泰和三年十月".
泰和为金章宗年号,三年为公元1203年.

天坛公园金墓1959年夏,在天坛公园圜丘坛西南约500米,墓顶距地表约0.
5米.
墓砖分绳纹、粗沟纹和素面三种.
墓平面呈圆形,穹窿顶,墓门向190°,墓壁砖为一铺一立,顶部逐渐收敛,墓室两壁高80厘米处,立有卧砖半块突出墙面.
墓门顶作拱券,封门砖,上部平铺,下部两层立砖,一层平铺,最下一层为立砖,均用泥抹缝.
墓室圆径1.
9米、通顶高1.
8米、门高1.
1米、门宽0.
74米,墓室后半部有弧形土台棺床,高约10厘米、纵长90厘米,以木匣盛骨灰.
出土铜钱、陶剪、小瓷罐、瓷水注、陶灯、三足锅、三足盘、六鋬釜、执壶、盖罐、盆、碗、碟、勺均为陶明器,釉陶盘1件,釉青黄内印莲瓣纹,北宋钱13枚,应为金早期火葬墓.

门头沟区金代壁画墓1990年11月,门头沟区大峪育新小学建筑工地揭露一座金代墓葬.
墓葬为砖结构单室,方向南偏西10°,由墓门墙和墓室两部分构成.
墓门墙为雕砖仿木建筑,通高2.
96米、面阔2.
80米、厚0.
56米,最上面是瓦垄檐椽;有三组斗,封门墙下部分中为墓门,两侧为浮雕立柱.
墓门高1.
42米、宽0.
74米,在1.
02米处起券,甬道长0.
76米(包括封门墙厚度)在甬道内端码放沟纹砖,将甬道封堵.

墓室平面呈圆形,内直径3米、通高2.
80米、穹窿顶高约1米,墓室铺地砖错缝纵向排列,墓壁墙基三层为顺卧平砌,其上再以一立一卧修成墓壁主体.
墓室中部偏北长方形砖砌棺床,东西长1.
14米、南北宽0.
76米、高0.
32米,由两排六列纵卧的6层沟纹砖砌成,棺床前0.
14米处有小砖台,由四块砖纵向并列的沟纹砖平卧码放而成.

墓室四角饰四组立柱和斗栱的影作仿木结构.
北部两柱相距1.
75米,现南部两柱距离均为2米左右,立柱高1.
10米,此外两立柱上的斗栱之间还设一组斗栱.
穹窿顶部第三层砖处,设有12个等距离由整砖雕成的莲花单瓣,四组立柱,斗栱将墓壁分为四部分,每部分均有壁画和影作砖结构装饰.

墓门两侧各绘一门吏.
北壁正中饰一影作屋宇形状,由两柱、三组斗栱构成,通高1.
5米,制作较精细,但屋门绘制潦草.
墓室西壁与北壁相同,亦为同形屋宇影作,影作两侧绘有壁画,北侧绘男性侍者,南侧已剥落.
东壁是墓主夫妇宴饮图,脱落严重,几不辨人形,其中一桌两椅影作,椅通高0.
75米,座面高0.
44米、宽0.
37米,桌通高0.
43米、宽0.
52米.
桌面与桌腿均有雕花,椅上绘墓主人夫妇及身后侍者均脱落严重,北侧侍者扶持一影作灯盏.
墓室顶部原有壁画,已全部脱落.

随葬品:白瓷碗5件、陶制明器一组包括饰彩塔式罐8件、三足鼎2件、陶盆9件、短柄水盛2件、铜钱10枚为熙宁、大观等年号,该墓无墓志及题记其形制应为金墓.

崇文区吕家窑元斡脱赤墓斡脱赤墓位于崇文区龙潭湖迤北吕家窑村,今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院内.

1963年发掘,为土圹石室,墓室平面长方形,由墓室和甬道组成,全长6米,墓室长2.
7米、宽1.
12米、高1米.
墓室四壁各用一块大理石板构筑,石板厚25厘米.
墓底平铺五块宽度不等的石板.
墓顶用青石板封盖.
墓室南接甬道,长3.
5米、宽1.
92米、高1米,全部用长方形砖错缝平铺砌.
墓内未发现木棺和人骨,仅在北端发现一座神道之位碑.
神道之位碑原靠北墙放置,出土时已倒于东侧,应是盗墓时推倒的,碑面刻楷书:"大元忠遂国公神道之位",知为铁可之父斡脱赤的衣冠冢.
随葬品以瓷器为主,有壶、匜、玉壶春瓶、盘、碗及碎陶片.

崇文区吕家窑元铁可墓铁可墓位于崇文区龙潭湖迤北吕家窑村,今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院内.
其结构为石椁木棺墓,南北宽2.
6米、东西长3.
9米、高1.
1米.
四壁用青石板垒砌,室内设二道石板隔墙,厚20厘米至28厘米,将墓室分成东、中、西三室,室内各置一木棺.
每道隔墙的北端均凿券形门洞,高60厘米、宽40厘米.
墓底用大小不等的青石板平铺.
墓顶用等宽的九块青石板覆盖,每室三块,自南而北,作曲尺口垒压式放置.
墓顶部发现有盗洞.
西室木棺、人骨已无存,随葬品仅1件瓷罐完整,余皆破碎.
中、东室尚存木棺残块.
中室木棺残长160厘米、宽45厘米.
东室木棺长约190厘米、宽约80厘米,其下放置三道等宽的铁箍.
中室、东室木棺内尚存头骨和少数肢骨.
经鉴定东室木棺内为女性头骨;中室两个头骨,南侧为男性,北侧是女性,其女性头骨疑是盗墓时移置在此.
中室南端出土铁可墓志,志文载:"夫人冉氏、张氏.
"可见此墓是三人合葬,铁可葬于中室.
此墓早年多次被盗,室内随葬品大多破碎,原来位置被移动,经整理计有文物90余件,铁可墓志一盒,均由首都博物馆收藏.

铁可,《元史》、《新元史》有传.
或写作铁哥、贴哥、贴可,应以墓志铁可为是.
他的一生事迹,志文与史传符合.
铁可于定宗三年(1248年)生于山西浑源,今山西大同县,是中国籍巴基斯坦人,姓伽乃氏,先世就是迄失迷儿贵族,笃信佛教.
父斡脱赤,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大军西征时,偕弟那摩东奔投元,给元军西征在政治、军事上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元初勋贵.
那摩做了国师,总天下释教;斡脱赤封万户,娶汉人李氏做妻子,于宪宗元年(1251年)回伽叶伊弥遇害,故今龙潭湖吕家窑村发现的斡脱赤墓是他的衣冠冢.
铁可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夏四月"葬大兴县大师庄先茔之兆".

朝阳区小红门张弘纲墓张弘纲墓位于朝阳区永定门外小红门,为长方形砖室券顶合葬墓,坐北向南,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门至墓室北壁长3.
8米、墓室宽4.
6米、残高1米.
墓道位于墓门南端,现存0.
5米,向南已夷为平地.
墓门顶部已毁,门内侧用长方形砖立砌封堵,门外侧发现张弘纲墓志一盒.
墓室平面横长方形,长4.
5米、宽3米,主室北侧设棺床,其上并排二具青石凿刻石棺,长1.
13米、宽0.
80米、通高0.
80米.
东耳室置木棺,发掘时木棺和人骨已散乱.
该墓曾被盗掘,出土遗物20余件及墓志1盒.

墓主张弘纲,东安州常伯人,为元初辅佐忽必烈的重臣.
生于太宗九年(1237年)四月,卒于大德五年(1301年)十二月,年65岁.
《元史》、《新元史》、《元史类编》中的张禧传均附张弘纲传.
记载史实大多与墓志相合.
大德九年"葬大都南二十里中疃先茔之兆",即今永定门外小红门一带,元属中疃村.

墓志书丹为赵孟,《元史》有传,是元代著名书法家之一.
此志书于大德年间,是赵孟书法的中期阶段.
字体峭劲秀丽,其苍劲处虽不及晚年笔墨,但其凝神精到处,却是晚年所不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门头沟区斋堂元壁画墓斋堂乡西斋堂村元壁画墓,位于门头沟区斋堂水库东北青水河畔,由北京市文物局、门头沟区文化办公室组成发掘组于1979年9月发掘.
墓室结构:墓顶距地表0.
92米,墓门向南偏西15°,由墓室窿、墓门、墓道组成.
墓室,自墓底向上1.
2米处,四壁呈正方形,更上为穹窿顶,均以长35厘米、宽15.
5厘米、厚5厘米单面青砖砌筑,呈南北长、东西宽各2.
8米、高2.
6米方形墓室.
墓室北侧砌长2.
8米、宽0.
98米、高0.
15米棺床,墓室南壁设墓门高1.
2米、宽1.
05米.
墓内葬具和遗物严重扰乱,有残损彩绘小型木栏杆.
残柏木棺两具,一棺已腐朽.
另一残棺彩绘缠枝牡丹及莲花纹,棺前档彩绘幔帐.
右绘男侍,戴黑幞头,再后绘有发辫,身着赭色斜领长袍,双手捧盘上置小碗;左绘女侍仅残存一半衣裙,棺后挡板残损严重,仅存莲花纹,棺附近遗有骨架两具及丝织残片,另有陶器3件.

墓室壁画十分精美,其中南壁墓门两侧和北壁保存较好.
南壁墓门西侧彩绘两侍女.
前者托盘盛水果,后者托盘置高足碗;女侍均梳髻、戴冠饰,著宽袖袄,下曳长裙.
墓门东侧亦为侍女,大部残缺.
西壁画面用树分隔成三幅,右起绘丁兰事亲故事,中间一幅绘赵孝兄弟故事,左为孝孙原穀故事.
北壁正档正中绘松林楼阁图,左侧绘山林古寺图,右侧绘山阴村舍图.
东壁已毁.
墓顶彩绘莲花图案,中心嵌铜镜(镜已残损).
墓门内沿用墨线勾绘勾连纹图案,门洞西壁墨书"安堂斋"三字,门洞东壁墨书"乐堂"二字.
壁画设色以朱砂、石绿、赭石、墨为主,兼用紫、灰等配合色;各图布局紧凑,线条精细流畅,人物形象生动.
此墓没有纪年物出土,据墓结构及出土物形制及绘画服饰当为元代.

密云县太子务元代壁画墓太子务元代壁画墓,位于密云县西田各庄乡太子务村村东二百米土冈上,1977年村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由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清理.
墓为南北向,平面呈正方形,内边各长3.
04米,底部顺砌长31厘米、宽16厘米、厚5.
5厘米素面青砖五层;高35厘米之墙基,以上九层砖以垒涩法逐渐内收找圆,再用十六层砖顺砌墓壁,使墓顶呈圆形.
墓壁上方丁砌一层凸出的砖牙,砖牙上顺砌五层砖,然后收砌穹窿顶,顶已塌陷.
墓壁残高1.
83米,墓室南壁正中砌筑一宽0.
8米、高1.
2米券门,墓北部为棺床,砖砌外框,框内填土,上铺青石片,墓室内壁抹灰泥和白灰各一层,四壁均有壁画,以凸出砖牙象征普柏枋;普柏枋上绘"平身科一斗三升"斗栱八组,斗栱下方绘具有宋代遗风的两瓣式鹰嘴驼峰,斗、正心枋、正心桁均涂土红色,勾描墨线,栱眼壁间补墨绘写生花卉.
砖牙下绘帷幕走水一周,墓室四隅画垂墓,北壁绘三开屏风一架,为墨绘梅花竹石图;东壁绘三开屏风一架,绘人物,冠袍男侍三人,捧物红裳侍女二人;西壁亦绘三开屏风一架,右侧凸出影作灯檠一架,画心剥落漫漶不清;南壁墓门西侧绘牡丹花,花朵设淡粉色,叶原敷绿色已褪为灰白色,以墨线勾描花叶轮廓.
墓门上方绘云纹边横额,边涂赭红色,勾墨线,墨书"乐安之堂".
壁画应系民间匠师手笔,人物衣纹勾勒娴熟,花卉章法合度,垂幕线条洗练流畅,是少见的元代壁画遗迹.
壁画中以花卉作为单幅画主题,此为时间较早的实例.

出土遗物:"长命富贵"铜镜、白瓷经瓶、白釉黑花瓷盘、碗,属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第四期后段的典型器物;此外尚有单系鸡腿瓶、双系灰陶罐、残彩绘木棺板等.
根据出土遗物、壁画风格及所绘建筑结构、保留影作等特点可确定,此墓应属元代早期墓葬.

耶律楚材墓耶律楚材墓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北头,墓和祠堂共建于一小庭院中.
院门西向,面对昆明湖,墓在后院,墓罩于北房三间内;祠堂也是三间,筒瓦硬山箍头脊,里面供奉耶律楚材泥塑像.
祠堂对面有高3.
1米的石碑一座,碑阳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御制《耶律楚材墓碑记》,碑阴为大学士汪由敦撰《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院内东侧立有从湖中捞出的石翁仲一.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字晋卿,契丹族,元时辅佐成吉思汗、窝阔台父子三十余年,长期任中书令,死后谥文正,追封广宁王.
这里是元大都西郊名迹,因其翁仲夏夜流萤集其眼部,被人视为怪异,被推入水中,明代陵墓被覆盖.
清初修造清漪园时,于原地恢复了祠墓,并立碑记其始末,昭其功德.
现存的祠墓是光绪年间按原状重修的.

耶律铸夫妇合葬墓1998年9月,北京颐和园新建地下文物库房工程施工中,发现耶律楚材次子耶律铸夫妇合葬墓.

该墓为正南北向,为多室砖墓,由墓道、墓门、前室、前室的东西侧室、后室及后室的两个侧室组成.

墓道位于前室南侧正中,距墓门1.
48米处,墓道上方并列立有圆额墓志两块,墓志外侧有砖砌墓槽.
墓门位于前室南侧,门楼为砖雕仿木结构,残存砖雕斗栱、普柏枋、门楣、门簪,下部中间为拱形墓门.

前室及其东西侧室均为长方形砖砌穹窿顶结构.
其间均有甬道相连,甬道为圆拱结构.
前室2.
45米见方,残高2.
1米;东侧室南北2米,东西2.
4米,残高2.
23米;西侧室南北2米,东西2.
3米,残高2.
18米.
三室北半部均设棺床,用3层砖垒砌,宽1.
06米、高0.
17米,棺床面用方砖平砌.
棺椁均已朽坏,部分散落于墓室内,形制不可辨.

后室位于前室北侧,与前室间并未有甬道相通,其南壁距前室北墙外壁约1.
8米.
后室南壁有圆栱形门洞,宽0.
94米、高1.
41米、进深0.
5米,用单层砖以直列人字形封堵,外侧抹白灰,保存完好.
后室南北2.
78米、东西2.
8米、高2.
9米.
墓顶中央留一直径0.
15米的圆孔,应为悬挂铜镜之用.
东壁北侧有一近方形盗洞.
在东西壁正中及四角处距墓室底面约2米高处嵌入6枚铁钉,应为悬挂幔帐之用.
棺床位于墓室中后部,用2层砖垒砌,东西与墓室壁相接,南北宽1.
23米、高0.
14米,床面用方砖错缝平砌.
棺床上置一棺一椁,棺椁东西向放置,棺椁上部被毁,朽木板散落于墓室中.
各室地面均使用方砖铺地,内壁均抹白灰,未见壁画.

后室东侧并列有两个南北向的侧室,均为长方形砖石混砌券顶结构.
东侧室南北长3.
08米、东西宽1.
6米、高1.
6米,东、南、西壁均用石块垒砌,上部用砖做券顶,北面外侧有一重封门砖.
墓室内方砖铺地,内壁均绘有壁画,壁画已残毁,依稀可见云朵、花草、鸟兽等图案.
该室未被扰动,保存完好.
西侧室位于后室与东侧室之间,其西壁紧贴后室东壁,该室结构与东侧室大体相同,南北长2.
8米、东西宽1.
1米、高1.
38米,石板铺地.

以上各墓室分别发现残存的尸骨,尸骨均已散乱,根据墓室规格及随葬品可知,后室葬者为墓主人耶律铸,前室埋葬其妻奇渥温氏,前室的东西侧室为耶律铸的妾媵,而后室东侧的两个侧室死者身份有待进一步考证.

该墓虽早期被盗,出土的随葬器物仍十分丰富,有瓷器、陶器、银器、石器及装饰品180余件,其中汉白玉石马、石狗雕刻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一组8件玉石质明器,有盘、碗、钵、盏托;陶俑48件,有手执立牌的十二时俑、捧持各类生活用器的男女仆役俑等,动物模型有龙、凤、马、骆驼等.
另外,青白釉高足碗、玉壶春瓶、影青双鱼盘、"福寿千秋"双鱼铜镜等均堪称精品.
发现两块墓志,其一为汉白玉石质,下部有汉白玉石基座,为"大元故光禄大夫监修国史中书左丞相耶律公墓志铭";另一块为"故郡主夫人奇渥温氏墓铭".
墓志记载耶律铸生于辛巳年(1221年)五月初三日,卒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四月十二日;其妻奇渥温氏卒于同年三月六日,七月十五日两人同时下葬.

该墓西北紧邻颐和园内的耶律楚材祠,因此可以确定此处为耶律楚材的家族墓地.

海云禅师塔墓原在西城区西长安街28号双塔庆寿寺(即现在电报大楼一带路中心),1955年扩建西长安街被拆除.
双塔在修建元大都城时,曾命"曲三十步避之";双塔一为可庵禅师塔,塔基下为墓穴,内有骨灰没于清水之下.
一为海云禅师塔,墓穴内除出土骨灰外尚有木案、石碑、织物共五种:①绣花龙袱,赭黄地,绸质,中绣黄龙彩云;②缂丝,紫色地有黄绿相间水波卧莲及游鹅;③僧帽,棉织品,紫色地,尖顶,正方口缀白丝线锁如意形花纹及火焰形花纹;④织花残绸,酱色地,四叶形花纹(残料);⑤丝金紵线,共四块,以织金线边唐草花纹(残料).

墓塔前有《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记》,为王万庆撰,碑已移法源寺内,出土文物藏首都博物馆.

怀柔区梭草村元墓1988年,怀柔区杨宋庄乡梭草村西,发现三座元代砖室墓.
墓葬位于砂质黄土台地之上.
三座墓由北向南排列,间距约4米.

三座墓均被破坏,墓室已被扰乱.
墓门南向,平面呈圆形,穹窿顶,拱形门券.
墓室内部直径为2米、高2.
1米,墓壁砌砖为五铺一立法,靠顶部为三铺一立砌法.

墓室内置木棺已朽,尸体多仰身直肢葬,头东向.
随葬品已移位,共5件:钧窑碗、黑釉碗、黄釉碗、鸡腿瓶、铜镜各1件.
姚广孝塔墓此墓在房山区东北崇各庄乡长乐寺村东里许,京原铁路从这里曲折穿越.
姚广孝墓塔为砖构八角形九级密檐式,坐北朝南.
须弥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花卉,其上为三层外倾的莲花瓣.
中间塔身,四正面雕仿木影作隔扇门,其他四面则雕花棂假窗.
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
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密檐,各角均悬铜铃.
塔刹铁制,状似葫芦,其上再置立柱.
刹由八条铁链固之于檐角的吻兽上.
塔通高33米.
姚广孝塔墓,1949年后曾有过两次修缮:第一次1980年;第二次1985年春.
塔墓前30米,矗立着高4米、宽1.
1米、厚0.
33米螭首龟趺的神道碑.
碑额篆书:"御制荣国公神道碑.
"碑文是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月十三日成祖亲撰,为"御制赠推忠辅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公谥恭靖姚广孝神道碑铭",碑文载其生平.

姚广孝,明长洲人.
本医家子.
年十四度为僧.
名道衍,字斯道,谥恭靖,赠荣国公.
洪武中选高僧.
在"靖难之役"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其功盖群臣,后拜太子少师.
僧人加官晋爵,如此显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他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曾和解缙等人编纂巨著《永乐大典》,同时参与《明实录》的编纂.
他还精于诗律,有《逃虚子集》.
年84卒.

神道碑在1980年添建了青砖碑楼,碑面加设铁门护之.
姚广孝塔墓与神道碑已于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伯哈智墓伯哈智墓位于昌平区县城东5公里.
伯哈智是阿拉伯人,明朝洪武初年为献计来到中国,得到太祖朱元璋的信任,赐封在朝为官.
伯哈智宣传伊斯兰教,善于改进教法;又由于他教学严谨,不收杂念之徒、庸俗之辈,更为人所尊重.
他对我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明洪武末年到昌平传教讲学,在昌平寿终,厚礼葬于北邵之阳,他生前所乘白驼同葬于墓侧.
明朝正统、嘉靖、万历三朝对此墓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树碑立传并修筑有围墙,种植上百棵松树.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墙垣,规定界址,重新修葺了墓门神道,并立新碑于墓前.
清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又立碑于墓前东侧.
1985年对墓又进行了重新修整.
由于风化剥蚀较重,碑文多数已不清晰.

明十三陵(附:景泰陵)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区北10公里,天寿山下(原名黄土山,属太行山系燕山余脉)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
整个陵区四周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左右有蟒山、虎峪踞守,陵区因山为城,南面地势平坦,筑山陵之边墙,中建大红门,偏西有小红门,现存边墙约12公里.
环山建10个边墙山口: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除东山口外均有垣有门,砌城堞、垒水口,状类长城.

10口相连环山约34公里,今城堞敌楼已不存.
陵区大体由陵道和陵园组成,神路长7公里,最南端为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六柱十一楼石牌坊,北为大宫门,是陵园总门,门外东西两侧有下马碑、大碑亭,四隅分列一华表.
亭东有行宫,亭北有石柱二,石象生二十四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均二卧二立)、石人十二座(武臣、文臣、勋臣各四).
龙凤门(棂星门)门南向,牌坊式三门并排,联以红短墙,门北为五孔石桥,再北有七孔大石桥横跨朝宗河,过桥直达长陵陵门.
各陵墓规制大体均由恩门、恩殿、明楼、宝城(地宫)组成,惟规模有大小;长陵最大,永陵、定陵稍次,其他各陵较小,思陵最简.
除思陵外,十三陵都在其陵附近设祠祭署、神宫监、神马监、果园及陵卫司管理陵宫祭祀和保卫等机构.
1957年十三陵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十三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十三陵明细表及陵墓简介:1-2表十三陵明细一览表陵名地域帝名年号庙号与谥号年岁在位在位年代世系附葬皇后长陵天寿山南朱棣永乐成祖文皇帝65221402年—1424年太祖四子徐氏献陵天寿山西峰下朱高炽洪熙仁宗昭皇帝4811425年成祖长子张氏景陵天寿山东峰阳翠岭西朱瞻基宣德宣宗章皇帝37101425年—1435年仁宗长子孙氏裕陵聚宝山西、石门山东朱祁镇正统、天顺英宗睿皇帝3822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宣宗长子钱氏、周氏茂陵聚宝山朱见深成化宪宗纯皇帝41231464年—1487年英宗长子纪氏、王氏、邵氏泰陵史家山朱祐樘弘治孝宗敬皇帝36181487年—1505年宪宗三子张氏康陵金岭山朱厚照正德武宗毅皇帝31161505年—1521年孝宗长子夏氏永陵十八道岭阳翠岭朱厚熜嘉靖世宗肃皇帝60451521年—1566年宪宗孙杜氏、陈氏昭陵大峪山西南朱载垕隆庆穆宗庄皇帝3661566年—1572年世宗三子孝懿李氏、陈氏、孝定李氏定陵大峪山朱翊钧万历神宗显皇帝58481572年—1620年穆宗三子孝端王氏、孝靖王氏庆陵天寿山西峰右玉案山朱常洛泰昌光宗贞皇帝3929(天)1620年神宗长子郭氏、王氏、刘氏德陵潭峪岭朱由校天启熹宗悊皇帝2371620年—1627年光宗长子张氏思陵鹿马山朱由检崇祯思宗愍皇帝35171627年—1644年光宗五子周氏、田妃十三陵陵墓简介长陵位于天寿山下,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也是明十三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陵墓.
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葬入.
长陵坐北朝南,占地约12万平方米.
由三进宏大院落组成,陵门至祾恩门为第一进院,有碑亭立于陵门内东侧.
原有神库、神厨已失存、祾恩门至祾恩殿为第二进院,祾恩殿是长陵地面主要建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1955.
44平方米,大架为楠木结构,有楠木立柱60根,其中32根为金丝楠木.
第三进院为明楼,建于方城台上,楼中立石碑,镌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
明楼后为宝城,周围筑有城墙长约1000米、土丘下为地宫.

献陵位于天寿山黄山寺岭下,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
始建于洪熙元年(1425年),翌年朱高炽葬入.
正统七年(1442年)陵园建筑全部完工,建制俭朴,占地约4.
2万平方米.
陵前有碑亭.
原有祾恩门、祾恩殿,清末民初时毁坏.
现存宝城、明楼.

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之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陵墓.
始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同年朱瞻基葬入.
天顺七年(1463年)陵园地面建筑才全部竣工.
占地约2.
5万平方米.
陵左前方建有碑亭,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石供案、城台明楼、宝城宝顶.
现存祾恩门,祾恩殿仅存台基与柱础.

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下,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陵墓.
始建于天顺八年(1464年),同年陵寝竣工,朱祁镇葬入.
陵园占地约2.
62万平方米.
有碑亭、祾恩门、祾恩殿、城台明楼、宝城宝顶建制.
民国年间,祾恩门、祾恩殿被毁,现存遗址.
其他建筑保存尚好.

茂陵位于裕陵右侧聚宝山下,是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
始建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同年朱见深葬入.
弘治元年(1488年)陵园竣工,占地约2.
56万平方米.
建制略如裕陵.
清末祾恩门倒塌,祾恩殿于民国年间毁坏.

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史家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陵墓.
始建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同年玄宫落成后,朱祐樘葬入.
正德元年(1506年)陵园竣工,占地约2.
6万平方米.
建制总体如裕陵,有碑亭、宫门、祾恩殿、城台明楼、宝城宝顶、金井、琉璃照壁等.
现状较茂陵残坏严重.

康陵位于金岭山(又名莲花山)东麓,是明武宗朱厚照的陵墓.
始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同年朱厚照葬入.
嘉靖元年(1522年)陵园建成,占地2.
7万平方米.
建制如泰陵.
现状残毁严重.

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
始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竣工.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死,翌年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葬入.
陵园占地约25万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占地最大的陵墓.
此陵形制仿长陵,比长陵多一道外罗城.
宝城、祾恩殿、左右配殿,仅次于长陵,祾恩门面阔五间,与长陵相等.
享殿、明楼以文石(花斑石)为砌,制作考究,雕工精美.
民国年间祾恩门、祾恩殿塌毁.

昭陵位于天寿山大峪山下,是明穆宗朱载垕的陵墓.
始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原是穆宗的祖陵,已有玄宫和部分地面建筑.
隆庆六年(1572年)朱载垕葬入.
翌年陵园竣工.
万历三年(1575年),再修昭陵竣工.
占地约3.
46万平方米.
形制如泰、康诸陵,首建"月牙城",宝城精致壮观.
清初陵园建筑多处残坏,乾隆年间重修明楼、祾恩门、祾陵殿,至民国年间又残毁.
新中国建立后,1987年动工修复陵园,1990年基本竣工,并对外开放.

定陵(详见定陵条目)庆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玉案山,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陵墓.
始建于泰昌元年(1620年),同年朱常洛葬入玄宫,天启六年(1626年)陵园竣工.
占地约2.
76万平方米.
格局基本仿照献陵,排水采用暗沟(地下涵洞).

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熹宗朱由校的陵墓.
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同年朱由校葬入玄宫,崇祯五年(1632年)陵园竣工,占地约3.
1万平方米,总体布局同昭陵.
清乾隆年间修葺了明楼,重建祾恩门与祾恩殿,民国初年均毁.

思陵位于鹿马山下,是明崇祯朱由检的陵墓,原为明末田贵妃墓.
始建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检自缢后,李自成下令将他和吊死在宫中的周皇后一起埋进了田贵妃墓.
清初营建了地面园寝建筑.
占地约0.
65万平方米.
院落二进,有明楼、享殿、配殿、陵门、碑亭建筑.
陵前右方建陪葬太监王承恩墓.
民国年间,陵园屡遭毁坏,仅存墓冢、楼殿遗址、碑石与石雕五供.
王承恩墓及清帝御制旌表墓碑尚存.
新中国成立后,思陵文物、遗址得到妥善保护.
1992年修复了陵墙.

除十三座陵墓外,在陵区馒头山有葬嫔妃之东井、大峪山之西井,苏山有宪宗之万娘娘坟,袄儿峪有世宗子、妃坟.
袄儿峪南为悼陵,原葬世宗孝纯皇太后,后迁永陵,而陵存.
银钱山有神宗妃郑贵妃坟等.

定陵位于天寿山西侧,大峪山前,是穆宗第三子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陵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
定陵建筑略同于长陵,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地宫等,并仿永陵建筑,在陵墙外加筑外罗城.
现除明楼宝顶尚为原建筑外,其他建筑多已不存.
定陵是我国有计划地科学发掘的第一座大型帝王陵墓.
1955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秘书长张苏、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就发掘北京明十三陵联合向国务院请示.
周恩来总理批示:原则同意,责成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协同中国科学院、文化部,指定专人议定开发计划送批.
同年11月23日,吴晗副市长代表上述三单位向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上报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①由余心清、尹达、夏鼐、王冶秋、张秀纯、刘仲华、吴晗7人组成长陵发掘委员会;②为探索经验,先在定陵进行试掘;③进行科学勘测,并提出了具体分工.
1956年4月13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召开发掘长陵的会议.
会议决定:①发掘长陵前先试掘定陵.
由夏鼐、陈滋德、朱欣陶组成定陵试掘领导小组;②试掘分工是:陵外除土由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负责;陵内工作由考古所负责;出土文物的整理、修补、保管由文化部文物局负责.
试掘工作全部在1956年雨季前完成.
同年5月,长陵发掘委员会正式成立.
委员,除业经国务院批准的7人外,又邀请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夏鼐、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2人.
5月19日定陵试掘工作开始,赵其昌任队长,白万玉任副队长.
1957年5月18日发现"金刚墙",6月13日发现墓门,9月19日打开墓门进入地下宫殿.
地宫在明楼的正后部,距墓顶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全部券式石结构殿堂连成.
前中殿为长方形甬道,后殿横于顶端,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一道石券门,椽枋脊吻兽均用汉白玉雕成,檐下有空白石榜,券门下为双扇汉白玉石门.
门上刻乳状门钉纵横九排,共81枚,门有衔环铺首.
门高3.
3米、宽1.
7米、重约4吨,门扇上横有重10吨的青铜过梁形管扇,门内顶有"自来石".
前、中殿以"金砖"铺地,中殿设三座汉白玉宝座及大型青花龙缸及黄琉璃五供.
左右配殿中有汉白玉棺床,未置棺.
后殿为地宫中最大之殿,长30.
1米、宽9.
1米、高9.
5米,地面用磨光之花斑石墁砌.
中央棺床放置朱翊钧、左孝端、右孝靖的朱漆棺椁,四周陈放有玉料、梅瓶及装有随葬品之红漆木箱、匣29只.
棺内及木箱匣随葬文物有金、银、玉、瓷、丝织品等二十余类,近3000件,其中金丝编翼善冠及嵌珠宝凤冠等,构思精绝,灿烂辉煌,均是一级文物.
对研究明代历史及社会生产力、手工业技术及明代宫廷生活和帝王丧葬制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附:景泰陵景泰陵,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金山口,为明英宗朱祁镇之弟代宗朱祁钰的陵园.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也先率军南下,大举进犯,英宗仓促亲征,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皇太后孙氏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同年九月即皇帝位,年号景泰.
次年英宗被放回,至景泰八年正月,趁景泰帝病,夺回皇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废朱祁钰帝号,软禁于小南城(今东城区南池子普度寺),死后以亲王礼葬金山口.
朱祁镇死后,宪宗朱见深(成化)即位,复景泰帝号,将原郕王墓扩修为皇陵,建享殿、神库、神厨、宰牲亭、内官房等,嘉靖时又改建陵体,明楼易绿瓦为黄瓦,以符帝陵规制.
现陵前黄瓦歇山顶碑亭及碑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立,正面乾隆题《明景帝陵诗》:"迁都和议斥纷陈,一意于谦任智臣.
挟重虽云祛恫喝,示轻终是薄君亲.
侄随见废子随弃,弟失其恭兄失仁.
宗社未亡真是幸,邱明夸语岂为淳.
"有序并跋语,碑阴大字楷书《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亭后有黄瓦硬山顶恩殿三间,其后为宝城.
景泰陵于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提升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宪宗长子墓2001年,配合海淀区军事科学院施工发掘出土明皇子墓一座,出土墓志铭,证实墓主人为明宪宗长子,出土明早期青花瓶等.

十三陵园内妃嫔墓明代妃嫔葬制分从葬和不从葬两种.
据《昌平山水记》载:"宫人从葬之令,至英宗始除.
故长陵有东西二井,东井在德陵东南馒头山之南,西向;西井在定陵西北,东向.
并重门,门三道,殿三间,两庑各三间,绿瓦周垣.
其曰井者,盖不隧道而直下,故谓之井尔.
或言《越绝书》有禹井,井者法也,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当日命名之意,岂有取于此欤.
"由此,可知东、西井是从葬妃子的地方.

在明十三陵之内,最早从葬妃子的是明成祖朱棣长陵,东西二井共十六妃子从葬.
东井在德陵东南平岗地,万历帝纯懿皇贵妃王氏于万历四十年七月十七日亦葬此,天启帝即位迁葬于定陵,即为孝靖皇太后.
西井在定陵附近,1957年调查时其遗迹尚存,绿瓦、断碑、残垣依稀可见.

在陵山内不从葬者,据《昌平山水记》载:"自英宗既止宫人从葬,于是妃墓始名,或在陵山之内,或在他山.
其在陵山内者,则自昭陵之左,九龙池上南行二里许为苏山,有万贵妃之墓,宪宗妃也,制如二井,东向.
又南为银钱山,有郑贵妃暨二李、刘、周四妃之墓,神宗妃也,制如二井,南向,今毁.
又南为袄儿峪,有四妃、二太子墓,中阎妃、王妃,左马妃,次左冲哀太子,右杨妃,次右庄敬太子,世宗妃太子也.
又南为悼陵,制如二井,东南向,孝洁皇后陈氏,初谥悼灵,葬此.
世宗崩,迁永陵,而其封兆尚存,旁有沈、文、卢三妃之葬,至今犹曰悼陵云.
""悼陵之东为鹿马山,有田贵妃之墓,大行皇帝妃也.
"另在"东山口迤东有刘惠妃之墓,英宗妃也.
又东八里绵山有蕲献王、滕怀王之墓,仁宗子也.
凡陵及妃嫔、太子诸王之葬及上所御殿,其外垣皆涂以红.
"这些是陵山内不从葬的妃子墓及太子诸王墓.

金山(董四墓村)妃嫔墓明代妃嫔死后,除葬于昌平区明十三陵外,余均葬金山.
据《宛署杂记》称:"金山在县西三十里,其南曰瓮山.
"《青奚谷漫稿》亦称:"瓮山在都城西三十里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
"可见金山在今北京西北三十里,颐和园迤西,约当青龙桥西北一公里一带地方.

葬在金山的还有明代诸王及公主.
明代宗朱祁钰也葬在这里.
《长安客话》载:"凡诸王、公主夭殇者,并葬金山口,其地与景皇陵相属.
又诸妃亦多葬此.
"金山妃嫔墓情况,据《皇明经世文编》卷221《程文恭公集》嘉靖时"议睦妃茔疏"云:"臣于本月二十日奉钦命会官前诣金山,相择睦妃何氏坟地,臣伏见金山一带约长三里,中间新旧陵墓约计二十余处,支陇高下,封茔殆遍.
昨经审择,似更无余.
"可知嘉靖时,金山封茔殆遍,已有二十多座陵墓.
清代谈迁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访查了金山,在《北游录》中云:"丁丑晨饭别山僧,东出就北道山,朝诸王、公主殇绝者并葬金山,碧殿道接,化为榛莽、瓦砾者过半矣.
又园陵自景帝外,怀献、悼恭、哀冲、庄敬、宽怀、悼怀故太子七.
卫、许、忻、申、蔚、岳、景、颖、戚、蓟、均、邠、简、怀、悼故五十七.
殇主二十六.
仁庙妃三.
宣庙妃一,英庙妃,宪庙妃十二,按史皆葬金山,与景陵相属,凡五十三园.
"据观之,金山陵墓从明嘉靖至清顺治十一年近百年间,已由二十多处增至五十三园,清初时已荒废过半.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天仙庙记》云:"神京西北隅计二十五里,大明之墓置于斯,相继人烟丛集,随后以墓记村,因此为东四墓焉.
"魏源《海淀杂诗》注亦称:"东四墓西四墓,正当万寿山后,宝藏庵前,皆明代妃嫔葬所.
"后来这一带地方就讹传为董四墓村了.

1951年8月至11月,曾在此发掘清理过两座明代妃嫔墓,共葬有十个妃嫔.
1号墓,即熹庙(天启帝)妃子墓,其形制由宝顶、墓门、前室、主室组成.
宝顶,呈截尖圆锥形,平顶,高约4米、上径4.
8米、下径6米;用土掺石灰夯成,位于主室之后,并不直接压在墓室建筑之上.
地下墓室是一座平面呈"工"字形宫殿式建筑.
墓门用砖砌塞.
前室,正脊全饰绿琉璃瓦.
室内长4米、宽3.
3米、高6.
6米.
前室和主室之间有两扇石门,门上刻铺首,门顶为琉璃瓦门楼,石门背后有顶门石,室内没有任何遗物.
主室,屋顶呈四阿式,正脊琉璃瓦高出地面,顶坡全部铺方砖,垂脊上有琉璃瓦脊饰.
主室内长10.
9米、宽5.
74米.
墓底至穹顶高7.
2米.
靠后墓壁用石条筑成石棺床,高0.
3米、宽3.
5米,其上置三具棺椁.
在每个椁底靠近后墙处,各置1盒圹志,从圹志位置,可知,左侧是张裕妃、中间是段纯妃、右侧是李成妃.

出土文物,因墓室被盗,劫余所剩无几,有"大明万历年制"款青花、影青梅瓶三件.
棺内随葬品段妃较多,张妃最少.
有凤冠上的装饰品及金簪等,上面饰有孔雀、龙、"五毒"、植物等类花纹,有的还嵌镶石榴石和玉等.
玉器可分两类:一类是嵌镶在凤冠金饰上面的,雕有喜字、寿字和动植物花纹.
另外一类是玉扣,浮雕有植物花纹.
还出土大小珍珠千余粒.
珠身穿孔,可能是凤冠上的装饰品.
这些遗物足资表现明代工艺的发达情况,特别是凤冠上金饰,制造风格纤细精巧,花纹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

2号墓,是神庙(万历帝)的内嫔墓,位于1号墓的东北约300米处.
形制由宝顶、墓门、前室、后室组成.
宝顶,系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呈截尖圆锥形.
墓是用石块和砖砌成的平面呈"工"字形平房式的建筑,屋脊用磨成半圆形的大砖接连而成.
屋面上铺方砖一层,砖面上为三合土台阶,南北面各三层,每层厚约0.
5米.
墓门在正中,门顶呈伞状锯齿形.
墓室内部分前后两室,均是穹形建筑;中间有石门相连.
前室长19.
1米、高5.
3米、宽5.
1米.
多陈列祭品.
石门两侧各有石宝座一座,靠背和两翼都刻有精细的花纹.
石座前放置有香炉、蜡台、插瓶及长明灯.
东西两面各置有仪仗用的木架两副.
西边有两盒圹志,东边有3盒圹志.
后室长19.
1米、高6.
19米、宽6.
65米.
北壁是放置棺木的棺床,长15.
75米、宽3.
35米、高0.
7米.
棺床正中偏东有两盒圹志.
7具棺木已七零八落,多半倒在棺床下面,有3具棺没有被盗.

出土文物,第一棺在棺床的最西边,随葬品有盆、手镯、耳环、凤冠等数十件,多为金玉之器,制作精美.
其中有铜钟形法器2件,上面刻有梵文、藏文的符号咒语:"大明永乐年施"的一个是"一切蒙蔽"的意思;"大明宣德年施"的一个是"救护!
唵,文殊师利……"是求文殊菩萨救护的意思.
另外有漆盒1件,内盛数百粒念珠.
由此,可见明代宫廷信奉佛教是很盛行.

第二棺,位于第一棺之东,随葬器都很贵重,计有大小银盆3件,其中1件底上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银元宝二个,皆重50两,上有款识:一个是万历十五年(1587年)铸,一个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铸,均是福建省所缴纳的赋银.
另有1顶由23件钗簪等物组成的凤冠,镶以珠宝.
第七棺,斜放在棺床最东端,随葬品有粉盒、胭脂盒、铜镜等.
还有一套头饰保存较好.
另外,在前后两室共发现木俑百余件,尤以前室仪仗架处最多,俑有文臣、武将、宦官、皂隶、平民等类别.
还出土有仿宋隐花"大明嘉靖年制"白瓷梅瓶和"大明万历年制"梅瓶.
据出土圹志,2号墓所葬系万历帝的七个内嫔,她们是张顺嫔、耿悼嫔、邵敬嫔、魏慎嫔、李荣嫔、李德嫔、梁和嫔.

1963年,在镶红旗营发掘宪庙(成化帝)的妃子墓,共七座,皆南北向,在金山阴坡并列成一横排.
墓葬地上宝顶已无存,从残存灰土渣判断,系由三合土夯筑而成.
墓室结构形制相同,都是平面呈"工"字形的砖石结构的平房式建筑.
墓室由墓门、前室、后室所组成.
前室中央设宝座,其前置五供和万年灯.
后室中央设大理石棺床,上置棺椁.
棺床中央有方孔,内实黄土.
墓门为整块青石或大理石制成,正面雕兽头铺首,背面刻有半圆凸起以承托自来石.
前、后室顶部两坡平铺方砖,脊饰已无存.

七墓均已被盗,棺椁破碎,尸骨失散.
其中三座墓各出土一盒圹志,据圹志可知她们是宪庙的庄静顺妃王氏、庄懿德妃张氏、和惠静妃岳氏.
通过对董四墓和镶红旗营妃嫔墓的发掘,证实文献记载明代妃嫔皆葬金山.
按《宛署杂记》称:"累朝妃嫔不附葬者,各为一墓.
惟宪庙十三妃共一墓.
嘉靖十三年,静妃陈氏卒,上谕礼、工二部曰:祖宗成法当守,王制亦当法,古世妇御妻皆用九数,宜九妃同一墓,一享殿遂为定制,自后永陵妃嫔多九位一墓,然其先有各位一墓者,后亦有七位一墓者.
"另据《皇明经世文编程文恭公集》称:"臣查得先年英庙妃坟一所,共十七位,宪庙妃坟一所,共十三位.
"《国朝典汇》记载:"宪庙十三妃始同为一墓,嘉靖十三以古世妇、御妻皆九、宜九妃为一墓,同一享殿,内作七室两厢,于是金山预造五墓,墓各九数,以次葬焉.
"今按董四墓村1号系葬熹庙三个妃子墓,2号墓系葬神庙七个内嫔墓,盖可谓有"三位一墓"、"七位一墓"者,与文献记载略同.
但《宛署杂记》、《皇名经世文编》、《国朝典汇》皆云:"宪庙十三妃共一墓",今按镶红旗营宪庙七座妃子墓发掘的考古资料看,系每妃一墓,由此观之,上述文献记载皆有误.

万贵墓万贵墓,位于丰台区右安门外关厢东庄,1957年发现.
墓系长方竖穴土坑墓,石灰夯打成墓圹,四周衬砌青砖墓壁,墓底铺青砖,墓室长2.
8米、宽1.
7米、深2.
5米,内放两棺,为万贵与其妻王氏合葬墓,墓顶用石灰夯实,压砌厚40厘米大条石,石上用三合土夯打成墓顶.
棺内出土金器:执壶、"海水江崖"盏托、"太白醉酒"杯、荷叶洗、嵌宝石头花、手镯、戒指、金锭、金钱等,银器:壶、盘、盒、银锭等及白玉双螭耳杯,均属明代宫廷用品及珍贵奇巧之工艺品,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万贵(1392年—1475年),明山东青州府诸城人,明宪宗朱见深恭肃贵妃万氏之父,初为椽吏入军籍.
其女四岁入宫充孙太后之宫女,及长,侍太子朱见深,太子十六岁即位,万氏时已三十五岁.
为妃,机警善迎帝意,成化二年生皇第一子,封为贵妃.
万贵官锦衣卫指挥使,性尚谨饬,子弟皆列官,成化十一年(1475年)卒,赙赠祭葬有加;子喜为都指挥同知迁都同知,子通为指挥使,子达为指挥佥事迁指挥同知,皆贪黩,赖帝眷万氏,结党营私.
万贵妃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暴疾薨,宪宗同年崩,言官劾万家罪状,孝宗夺万氏等官,尽追封诰及内帑赐物.

夏儒墓夏儒墓,位于丰台区南苑镇苇子坑(明正德十年地属顺天府大兴县魏村社田哥庄),1961年6月发现.
墓室系在深4米、长、宽各10米的土坑内,以三合土夯打成墓圹,四周衬砌磨砖墓壁,置木椁,椁内陈两棺,用7块厚17厘米木板盖于椁上为椁盖,盖顶上压砌厚40厘米大石条,石条上用三合土夯打成墓顶与三合土圹相接成整体.
墓底及墓壁外填厚10厘米防腐之碎木炭,墓葬形制及结构坚固、严密,两棺子盖内均有棺幕,幕上撒铜钱,墓志已失,仅存买地券.
两棺遗物多为丝织品,男棺出玉笄、玉带、衣袍、半襞、单裤、短裤、被褥、靴等;女棺出金嵌宝石花钗、银鎏金佩饰、衣袍、裙、绣花霞帔、头纱、巾帕、被褥、鞋等;两棺所出丝织品种类有绸、缎、罗、葛、纱、锦等,对研究明代中叶丝织工艺和服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夏儒(1467年—1515年),明代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人.
明武宗朱厚照孝静皇后夏氏之生父.
《明史外戚夏儒传》:"夏儒,毅皇后父也.
正德二年以后父封庆阳伯.
为人长厚……既贵,服食如布衣时,见者不知为外戚也.
十年以寿终,子臣嗣伯.
嘉靖八年罢袭.
"按孝静皇后夏氏,于嘉靖元年被朱厚尊为皇嫂庄肃皇后,嘉靖十四年(1535年)崩,谥孝静庄惠安肃毅皇后,嘉靖十五年改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田义墓田义墓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51号院内,坐北朝南,占地约4000平方米.
周有石墙,分前后两部.
前部显德祠前为石棂星门,两旁竖有华表一对,文臣、武将之护墓石像;后部墓地,正面为石墓门,石门两侧刻有飞禽走兽之浮雕,石门北为三座碑亭.
碑为万历十年(1582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所立.
碑亭北为享堂遗址及仿木结构石楼,石祭台上陈石五供,祭台后为墓冢.
田义墓为明万历年间所建的规格较高的太监墓,其石刻精细独特,艺术价值较高,该墓的营造规制及墓碑所记史实,是研究明代宦官制度有价值的史料.

田义(1534年—1605年)别号渭川,陕西华阴人,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八岁净身入宫,卒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历事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深得皇帝器重和宠遇,历任六科廊掌司、文书房管事、内官监太监并赐蟒衣玉带、南京副守备、司礼监太监掌内官监印、南京正守备并兼掌司礼监印、司礼监随堂办事、提督教习、掌司礼监印、掌酒醋面局印、总督礼仪房、因营大阅等一系列要职.
死后皇帝赐白金宝钞、祭三坛,穿冢以葬,故墓地建筑规格较高.
2001年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太监刘忠墓刘忠墓位于海淀区香山南侧山崖下,1980年6月兴建香山饭店时发现并清理.
其墓虽已被盗,但墓室之建筑、彩绘、石雕等保存完好.
墓室依山开凿,东向,砖石结构,由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
棺穴开于后室地下天然岩石中,墓门是由整块汉白玉石制成的双扇石门.
门正面浮雕铺首衔环,背面有一凸起以承"自来石",门额上刻"栖霞岩"三字,上为券顶;墓门内为甬道,长0.
8米、宽1.
6米、高1.
8米.
两壁用石条砌筑至1米高处再用青砖砌筑,顶部平铺条石,甬道与前室相通.
前室长1.
5米、宽2.
6米、高2.
7米、券顶,地面铺方砖;室内陈设石绣墩两件,石栏、石碑、石香炉、石磨扇各一件.
前后室由过道相连,过道长0.
8米、宽1.
6米、高1.
96米,形制与甬道相同.
第二道墓门门额刻"清虚紫府刘仙翁之洞",后室长3.
2米、宽2.
6米、高2.
85米,建筑结构与前室基本相同,陈设石椅、石龛、石供桌各1件,石绣墩2件.
石龛挂在后壁近顶处正中,龛两侧石壁绘云鹤图案,龛下石壁刻"碧玉屏"三个贴金大字.
后室地下岩石上凿出长2.
45米、宽1.
17米、深1.
27米.
棺穴,上盖青石条6块,上铺方砖两层,与后室地面平齐.
棺木及尸体已朽,随葬品仅有墓志1盒,小石狮2件.
墓志边长70厘米、厚12厘米,志盖四周刻卷云纹,中刻篆书"明故御马监太监署乙字库事栖岩刘公墓志铭".
墓志四周亦刻卷云纹,中刻铭文29行,行32字,赵永撰文,杜书,薛翰篆盖.
在已发现的明代太监墓中,此墓在地势选择、棺穴安排、墓室陈设、彩绘题刻都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其规制是十分独特的.

刘忠(1487年—1554年),别号栖岩,广东人,弘治八年(1495年)九岁被选入内廷,历孝宗、武宗和世宗三朝;历任乾清宫近侍、御马监左监丞、御马监右少监、仁寿宫近侍、御马监左少监、乾清宫近侍调内官监、御马监太监佥押管事、赐蟒衣玉带、特命管理乙字库事、作太监59年,笃信道教,深得皇帝宠信.

李伟墓李伟墓,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永安万寿塔(慈寿寺塔)西北1公里.
1977年发现,墓为南北向竖穴土坑木椁墓,与其妻王氏合葬.
男椁东、女椁西,两椁间有熟土隔梁,李伟椁室曾被盗,王氏棺椁保存尚完整;椁前各置墓志一盒,志盖篆文"明故武清侯赠太傅安国公谥恭俭李公墓志"及"皇明诰封武清侯赠太傅安国公夫人王氏合葬墓志铭".
李伟棺内仅出土银壶、小银元宝等.
王氏棺内出土金锭4枚,均为云南布政使司贡金,掐丝嵌宝石花钗、凤簪、嵌宝石花簪、嵌宝石顶簪、花针、镯、戒指、耳挖、小金钱等.
大银元宝4枚均为苏州府吴江县万历拾年重五拾两"金花银".
六棱错金錾花银执壶、错金錾花银盘盏、珠花、玉带板等,金银器多属宫廷用品,文物现藏首都博物馆.

李伟(1510年—1583年),字子奇(《明史外戚李伟传》误为世奇),原籍山西平阳府翼城县,曾祖李政,永乐初年随靖难军占籍顺天府漷县永乐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掳通州,李伟携家住北京避乱.
其女以良家女入裕王朱载垕府,嘉靖二十四年生朱翊钧(万历),1566年朱载垕即皇帝位,隆庆元年(1567年)封李氏为贵妃,授李伟锦衣卫都指挥佥事.
1573年,朱翊钧即皇帝位,万历元年尊生母李氏为慈圣皇太后,加李伟中军都督府同知晋武清伯,万历十年(1582年)晋武清侯.
李伟是隆庆皇帝的岳父,万历皇帝的外祖父.
曾倚势作皇商包揽军需布匹,以偷工减料手段自肥,事发受谴.
其妻王氏(1513年—1587年),顺天府东安县人,经常被其女慈圣皇太后接进慈宁宫居住,赏赐殊多.
李伟于万历十一年卒,赠安国公谥恭俭,是地位显赫的外戚之一.
其家族兄弟世代袭侯,其子李文全于万历二十四年晋武清侯,孙李铭诚追随阉党魏忠贤除晋武清侯外,并于天启七年(1627年)加太子太师,其曾孙李国瑞因饷借事被崇祯帝削去侯爵,李国瑞惊悸死,国瑞子李存善复袭武清侯至明朝覆灭.

李卓吾墓李卓吾墓,在通州区.
初系马经纶遵李遗嘱葬于通州城北马厂村西迎福寺侧,冢高一丈,周列白杨百余株.
有碑记两座,一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汪可受所立,早已无存.
现存万历四十年(1612年)詹轸光所立之青石碑,方首、方座通高2.
51米,焦书"李卓吾先生墓".
碑阴为詹轸光书"李卓吾碑记"、"吊李卓吾先生墓"诗二首.
碑于民国初断为三截,民国十五年(1926年)复立,建碑楼.
1953年迁墓于通惠河北岸大悲林村南,建砖冢复建碑楼,嵌"迁建碑记".
"文化大革命"初,碑楼被毁;1974年修复,1983年迁至通县城内西海子公园城墙遗址处.
墓南北向,长30米、宽12米,青砖宝顶,高1.
55米、径2.
25米.
墓前建碑楼,立万历四十年之原碑;东西两侧立初迁碑和重移碑,二碑之前居中立周扬题"一代宗师"碑.
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1527年—1602年),明泉州晋江人,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因避隆庆皇帝朱载垕之载字之讳,改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龙湖居士、龙湖师.
明代思想家,曾任云南姚安知府,为官体恤百姓,因去发坐堂,上官勒令解职,后居黄安从事讲学、著作.
反对礼教,抨击道学,对封建传统思想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重视小说戏曲,以异端自居,屡遭朝廷迫害后北游通州,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被捕入狱,闻勒其回籍,佯呼侍者剃发,夺刀自刎,气不绝两日方故.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并曾评点《水浒传》,至清多被列为"禁毁书目".

袁崇焕墓袁崇焕(1584年—1630年)墓,位于崇文区东花市斜街原广东义园(原名佘家馆),现北京市第59中学校园内.
墓前建有袁崇焕祠,墓圆顶,高约2米.
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南海吴荣光题"有明袁大将军墓"石碑及石供台,坟侧另有小丘为佘义士墓.
墓门前有槐树二株,墓后有马尾松一株,墓旁植小松树二行.
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为规划市政,决定将城内所有墓葬迁出城外,依规定广东新旧两义园中之坟墓皆在迁移之列.
当时叶恭绰邀集李济深、章士钊、柳亚子联名上书毛主席,吁请保护袁墓.
毛主席于1952年5月复函叶氏:"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
"(《毛泽东书信选集》)1954年修葺竣工,除调正墓堂方向外,皆保持原状,墓堂悬叶恭绰题"明代粤先烈袁崇焕墓堂"匾额,墓堂廊柱悬康有为书"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联.
堂内供奉袁督师遗像刻石,四壁嵌历次重修广东新旧两义园碑记及李济深《重修督师祠墓碑》,墓地四周围以砖墙、广植松柏.
"文化大革命"中,袁墓及祠堂均受破坏,祠堂被占用,仅存墓碑及祠堂墙壁上部分石刻.

袁督师庙为广东人张柏祯(篁溪)于1917年在原左安门内东火桥二十八号所建.
今地处龙潭湖畔,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台基高约1米,中门石额刻"袁都师庙",两旁石刻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声思中原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庙明间正壁嵌袁督师石刻像,其上原有袁崇焕手迹"听雨"额,现已不存;两壁嵌有《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铭》等石刻,门额一对联及《庙记》等多为康有为题,庙左右次间为意钓亭、悼亡亭,为张篁溪奉香火时休息之所及纪念其亡妻之家祠,内有梁启超书刻对联等名人手迹石刻.

1952年对袁崇焕墓、祠、庙曾重修,1984年修复袁督师庙及墓园,同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墓利玛窦墓,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二里沟(今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市委党校院内).
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北京,向明神宗进呈自鸣钟等礼物,颇受皇帝赞赏;其间与朝廷官员广泛交往,并传播天主教,亦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其中以他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影响最为深远.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
经明神宗特许,得"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沟嘉兴观之右",将明廷籍没的杨太监在滕公栅栏的寺院1座、官地20亩、房屋38间赐予利玛窦和此后的外国传教士为墓地.
1610年10月,明神宗特旨下诏开阜成门,让利玛窦下葬于滕公栅栏官地.

最初的利玛窦墓,墓穴长方形,坐北朝南,墓后建有一西式拱顶六角亭,墓前列有石供及明顺天府尹王应麟撰书的石碑一通(此碑已毁,现在的碑可能为庚子事件后清人重立的).
整个墓地以砖墙围绕,南门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门牌坊一座,大书"钦赐"二字.
故后人又称为石门墓地.
此后,由明及清的一些外国传教士相继葬于此墓地中.

1900年,义和团运动席卷北京,利玛窦墓及附近教堂全部被夷为平地.
1903年,清廷赔白银1万两重修滕公栅栏墓地(有碑文为记).
利玛窦与汤若望、南怀仁等部分外国传教士墓一起在旧址重建,但其地上建筑与各墓排列已非原貌.
墓中也无遗骸入葬.
其他许多散乱墓碑,则被砌在新建教堂的墙内.

1949年后,该墓地被划入北京市委党校院内.
"文化大革命"中,利玛窦墓与附近诸传教士墓又被夷平,教堂被拆除,原来砌在教堂墙内的墓碑也被弃置于地.
1984年,北京市政府将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并重修该墓地.

重修的墓地分为坐北朝南,东西毗连的两个墓院,四周皆以砖砌花墙围绕,东院南北长25.
70米、东西宽15.
50米,为利类思等60位明清传教士墓碑碑林.
西院较之东院向北缩进15米,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位传教士的墓院.
其中利玛窦墓居中,汤若望与南怀仁墓分列右、左两侧.
三墓均为前碑后冢格局.

重修的利玛窦墓,坐北朝南,墓高1.
50米、长2.
40米、宽1.
30米.
墓前列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耶稣会士利公之墓"碑,其碑为螭首方座式,碑高2.
70米、宽0.
94米、碑座高0.
60米、宽1.
20米.
碑后约1米是墓冢.

南怀仁墓南怀仁墓,位于西城阜成门外二里沟(今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市委党校院内)的利玛窦墓左侧.

南怀仁(1623年—1688年),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来华传教.
顺治十七年(1660年)奉召进京,协助汤若望修历.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怀仁奉命制成天文仪器多台,康熙帝加封其为太常寺卿.
康熙十七年(1678年),续修成康熙永年新历,被帝封为通政使.
后又奉旨督造西式火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又特旨加封南怀仁为工部右侍郎.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宣武门外之南堂.
康熙帝钦赐帑银七百两助葬.
次年,西历五月十一日,为南发殡送葬.
将其灵柩送到滕公栅栏利玛窦墓院西墙内侧安葬.
此墓于1900年庚子事变中被平毁.
1903年与利玛窦墓一起重修,后再次被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1980年,北京市政府拨款重修滕公栅栏外国传教士墓地,正式定名为"利玛窦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并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怀仁墓得以重修.

重修的南怀仁墓,与利玛窦、汤若望墓并列,居利玛窦墓左侧.
此墓现为坐北朝南,石碑螭首方座身高2.
00米、碑身宽1.
01米、碑座高0.
57米、宽1.
28米.
碑后为砖砌长方形墓冢,墓高1.
45米、长2.
5米、宽1.
20米.

汤若望墓汤若望墓,现在西城区阜成门外二里沟(今车公庄大街6号北京市委党校院内)的利玛窦墓右侧.

汤若望(1591年—1666年),德国籍耶稣会传教士.
明天启二年(1622年)来华传教.
几年后继邓玉函之后任修历之职,并制造天文仪器多种.
崇祯九年(1636年),汤遵旨铸成西式火炮.
清顺治二年(1645年)任钦天监监正.
顺治七年(1650年),清帝赐地建天主教堂(即宣武门内之南堂),落成后御笔赐匾曰:"钦崇天道".
后顺治帝又授其通政使之职,赐法号曰:"通玄教师".
1664年,杨光先大兴历法之狱,构陷汤若望等外国传教士,汤被罢官下狱问成死罪,后得孝庄太皇太后(顺治帝之母)干预而获释.
康熙五年(1666年8月15日),病逝于"南堂".
因其死罪未撤,故未能及时下葬.
康熙八年(1669年),清帝为其平反历法狱案,官复原职,追封官号,加"通微教师"之号,赐帑银筑墓,将汤按陪臣礼葬于原利玛窦墓的西墙外.
墓地建筑依中国风格,于墓北筑半圆土岗围绕,墓长一丈有余,宽六尺有奇,皆以方石砌成.
墓前有石碑一通(原碑现仍立于墓前),碑前御赐之物有:石五供一副(香炉一、灯烛二、供瓶二),石马石人各一对,均汉白玉雕镂.
中有甬路,直达茔门.
康熙后期,拆去利玛窦墓院西墙改为甬路,汤、利二墓地从此合而为一.

1900年庚子事变中汤墓亦遭毁坏,1903年又与利玛窦等墓同时重建.
"文化大革命"中汤墓又遭平毁.
1980年,北京市政府拨款重修此墓,并将整个墓地定名为"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正式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墓现在该墓地西墓院,与利玛窦、南怀仁二墓并列,汤墓居右侧.
墓前石碑为螭首方座式,碑高2.
04米、宽1.
05米、碑座高0.
92米、宽1.
45米.
碑后1米为砖砌长方形墓冢,墓高1.
40米、长2.
20米、宽1.
30米.

范文程墓墓在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山下、卢庄村西半里山岭上.
占地面积约五亩,墓前有华表一对、四柱汉白玉石碑坊一座.
南向,土宝顶.
墓前还有其子立的墓碑一块,上刻:"皇清诰封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师内秘书院掌院大学士一等精奇尼哈番谥文肃显考范公耀岳府君,一品夫人显妣范母陈太夫人之墓".
有石供桌一个,供桌之外有谕祭碑二块,均为螭首龟趺,碑身四周刻有游龙戏珠.
西边谕祭碑,汉白玉石制成,上刻满汉两种文字,即:"康熙五年九月二十一日,皇帝御制礼部右侍郎兼太子太师内秘书院大学士一等精奇尼哈番加一级谥文肃范文程之灵……"东谕祭碑刻:"康熙七年五月初二日……太傅兼太子太师范文程之灵"现此墓已毁.

范文程,清朝时沈阳人,字宪斗,号辉岳.
是清朝的重臣,并为清朝建都北京后顺治皇帝第一个任用的汉族官吏,官秘书院大学士,累加太傅.
卒谥文肃.
他学识渊博,为顺治皇帝出谋划策,为巩固清朝统治地位起了重大的作用.

佟国维衣冠墓1988年4月,在怀柔区水库东岸京环宾馆以北出土一座衣冠墓.
墓内有两件瓷罐:一件为黑釉罐,内装骨灰.
另一件青花罐,内有木制灵位牌一件,其上楷体墨书"皇清敕封壹等国公原任议政管侍卫内大臣诰授光禄大夫讳国维国舅佟府君灵".
罐内还有一套清朝官服.

佟国维,《清史稿》有传.
佟是满洲镶黄旗人,孝康章皇后幼弟,孝懿仁皇后之父,死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据考:佟国维与妻合葬墓已在朝阳门外十八里店发现.
怀柔县发现的墓如此简陋,绝非原葬,应是衣冠冢.

《怀柔县志》卷一载:"钓鱼台山水殊胜今台北有园一区,国舅佟公别业也.
"钓鱼台庄即今怀柔水库淹没区内的原城关乡钓鱼台村.

高其倬墓墓地在北京市顺义区李桥乡庄子营村前,西北距清和硕勤亲王永壁(雍正帝之孙)墓约2.
5公里.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高其倬和继配夫人蔡氏墓志两盒,志文详细记载其生平事迹,可补清史史料之不足.
尤其是志文的撰文和书写者,皆为《清史稿》有传的朝廷重臣和当时的文人名士,书文俱佳,实为墓志中难得的珍品.

墓志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进士、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嘉淦撰文;雍正八年(1730年)赐进士及第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书丹;进士及第顺天府尹陈守创篆盖.
蔡夫人墓志为乾隆三年(1738年)一甲一名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于敏中撰并书;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工部尚书内阁学士董邦达篆盖.

高其倬,字章之,号芙沼.
康熙进士,历官云贵、闽浙、两江总督,是清代名臣.
后官工部尚书.
调户部.
卒谥文良.
《清史稿》有传.
据志文所载,其生于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卒于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享年63岁.

明珠家族墓明珠家族墓位于北京西北郊皂荚屯村,今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
随着纳兰家族的衰败,茔地烟祀早断,渐趋冷落;至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1926年—1927年)之间,被当地刁民勾结匪类及驻南口奉军,进行大规模的公开武装盗掘,随葬品大部被盗劫一空.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明珠家族墓地已被彻底夷为平地,荡然无存,墓志已被取出.
扰土中偶然出现过小金如意、嵌金黑白玉龙头手镯各1件.
至今明珠家族墓志尚未找齐,仅有明珠、觉罗氏、明珠长子纳兰成德、纳兰成德夫人卢氏、明珠次子揆叙夫妇、三子揆方夫妇及揆方子永寿墓志各1盒.
共9盒墓志.
除纳兰成德墓志曾被收入《通志堂集》附录内,其余均未见著录.

据目击者记述,1973年纳兰成德墓室已成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深4米、5米的大坑;内有砖头石块,两扇汉白玉石门一扇在墓口立着,另一扇已倒,椁板已取出放于水沟上作简易木桥.
砖石均作上庄四队建队部和场院房子及猪圈.
纳兰成德墓志作上庄小队仓库台阶石,后经民族歌舞团于岱岩反映给民族学院王尧教授通知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取回,同时发现纳兰成德夫人卢氏墓志.
卢氏墓志为汉白玉小型卧碑式,志文四框均雕龙纹,下承须弥座,用材、设计、雕饰均十分精湛,是墓志中少见的.
后又于上庄大队发现纳兰成德墓志盖篆文"皇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墓志铭".
现墓地已不存在.
遗址已为上庄四队队部及场院、仓库.

黑舍里氏墓位于海淀区小西天索家坟,1962年清理,为火葬墓.
墓室以砖和汉白玉、大理石构筑,为正方形券顶单室墓,南北向,南侧甬道正中置汉白玉石碑刻:"清故淑女黑舍里氏圹志铭".
墓室1.
82米见方,高2.
96米.
北半部设棺床,上置骨灰盒,棺床前设汉白玉供桌,上置仿古铜器;随葬品多置于北、东、西三个壁龛内,壁龛外形作门楼式,高72厘米、宽63厘米、进深42厘米.
仿木砖雕,朱漆彩画.
三龛皆同,分放瓷器13件,玉器30件,水晶器2件,铜器6件,金饰1件,多数为传世珍宝,以明成化斗彩葡萄杯最为名贵;又有嘉靖八卦纹斗彩炉、万历五彩洗、万历五彩盘、万历青花小杯、成化青花碗、仿宣德小瓷觚、永乐白釉壶等;玉器有明陆子刚款白玉杯及其他精品玉器、宋玉砚、玉饰、玉印等,水晶笔架、印等,及金器、宋仿汉铜器、明墨.

死者为清康熙时满族正黄旗辅政大臣索额图之孙女.
其父索尼为吏部侍郎改保和殿大学士,后因贪黩及与皇太子潜谋不轨,被幽禁而死.
此女仅七岁,而索额图为之修建豪华墓葬,埋葬当时已为罕见之明官窑瓷器,唐、宋、明代玉器,可证史载索额图之贪黩.
此墓修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是索额图最得意之时,故有国子监祭酒沈荃为墓志撰文.

门头沟清代壁画墓1987年3月,在门头沟区色树坟乡南岗村清理一座清代壁画墓.
该墓位于村东约1里处的黄土坡上,背靠九龙山,南临永定河.
这里是马家祖坟,共有数十座坟墓,约八九代人.
仅清理其中一座被盗之墓.
该墓石砌墓座,长3.
4米、宽1.
65米、高0.
35米.
墓为砖室,券顶.
墓室长3.
6米、宽2.
83米、高2.
06米.
墓门朝南,用石块封堵.

墓室东、西、北三壁,均有画在白灰面上的壁画:北壁是一幅高1米、宽0.
5米的花卉(荷花、菊花、牡丹、梅花和题诗),花卉之上绘幔帐.
东壁壁画宽3.
6米、高1.
5米,为侍奉图.
画面左端是梧桐、仙鹤,取"同仙"之意.
画中人物为两男两女,或置酒壶或持盒,画中人物走在雕花栏杆的桥上,望柱头上刻狮子;西壁北端画松树、梅花鹿和蝙蝠,取"福禄双全"之意.
右起第二人(侍女)右手执扇,左手执壶.

从墓室的木棺和人骨判断,此墓为二女一男合葬墓.
随葬品仅存玛瑙鼻烟壶1件,铜簪1件,还有铜扣、烟锅、烟嘴、琉璃珠、扇骨等.
20多枚铜钱中,时代最早的是北宋"祥符通宝",最晚的是清"嘉庆通宝".
其墓之年代为清代中叶.

北方地区的清墓发现较多,但墓中绘有壁画的却少见,且该墓又有确切年代,因此,这座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清代葬俗和壁画体裁提供了较重要资料.

荣禄墓荣禄墓位于朝阳门外高碑店乡西花营村的荣家茔地内.
墓地占地30余亩,四周有围墙,南墙中间开门,门前有石拱桥.
门内立龟趺石碑2通,碑北为墓.
荣禄墓居中,两侧为其儿子、儿媳墓.

荣禄墓室上筑有高7米的夯土宝顶,墓南北向,平面呈长方形,水泥墓室.
墓内四棺共一椁.
椁东西宽4.
8米,南北长3米,前后立壁向后倾斜14厘米至21厘米,前壁高1.
87米,后壁高2米,形成前低后高的椁顶.
四棺均长2米、宽0.
95米、高1.
65米.
棺与椁间用黄土填实.

荣禄及其妻妾墓中随葬了大批金银玉器珍品.
金器有:葫芦、镯子、簪子、戒指、耳环、指甲套等;银器有:元宝、戒指、镯子、扁簪、指甲套等;玉器有:翠、玉烟壶、坠饰、搬指、玺坠、戒指等,共计148件.
这些器物中,很多都是皇帝或皇太后所赐珍宝.
如重达139.
6克的金葫芦,上面就铸有11字铭文:"丙申重阳皇太后赐臣荣禄".

荣禄(1836年—1903年)满洲正白旗人.
瓜尔佳氏,字仲华.
咸丰二年(1852年)由荫生以主事用.
历官员外郎、总兵、副都统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升工部尚书,因纳贿被罢免.
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任西安将军,中日甲午战争中任步军统领,特设巡防局督理五城团防以卫皇室.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兵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掌握北洋各军,反对维新变法,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镇压维新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授文渊阁大学士领阁事,旋授正蓝旗满洲都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主张镇压义和团,保护各国使馆,八国联军侵北京后逃往西安.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议和还京后管理户部事务加太子太保衔授文华殿大学士,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谥文忠.

今荣禄墓址尚存,墓顶已平,"文化大革命"时墓被掘,墓室被破坏,地上建筑已被生产队使用,石碑已毁.

李莲英墓位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关帝庙北一个虎皮石墙的院落里,今海淀区恩济庄六一学校的校园内,占地约二十多亩.
墓前有石桥及石牌坊,牌坊横楣上书"钦赐李大总管之墓",左侧题字"阆苑风清",右侧题字"仙台缥缈";石坊正面柱子上对联为"通幽向明昭垂万禩","大中至正巩固千秋".
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亭子.
墓前立有李莲英墓志碑,用汉白玉制成.
其墓由三合土宝顶和墓室组成.
1966年发掘清理,墓室距地表深3米,位于宝顶西侧.
圹内石室,其结构为"二门五楦".
石门系用汉白玉雕刻而成,两门相距约3米.
石门有门框和门坎,门坎下有二级台阶.
二道石门上皆有汉白玉雕成的石门楼,造型精美.
在第二座石门楼两旁的汉白玉石墙四角雕刻有蝙蝠图案,雕刻一对互相盘绕的蝙蝠,形象生动.
门框上刻有对联一副,其东侧为"秉性惟真承眷厚",西侧为"居身克谨得心安".
两道石门后中部皆有半圆形石槽,石槽里放一枚直径为30厘米至40厘米顶门栓,其构造别致.
墓室面积为12平方米,正中稍北设有青石雕刻的棺床,棺床上刻满钱纹,并有"金井",内放铜钱、挂玉坠荷包.
一棺一椁,被水冲下棺床,其前合顶靠在左边石门上.
紫红漆椁上遗有金画痕迹.

墓中出土文物皆放在棺内,总计有50余件.
其中有:钻石帽正(径1.
6厘米)1件、蓝宝石镶钻石戒指(戒面2厘米*1.
4厘米)1件、翠扳指(高2.
5厘米,径3厘米)1件、青玉褐浸环(径5.
7厘米)1件、满黄浸玉镯(径8厘米)1件、青玉土浸剑饰(高4.
3厘米、宽5厘米)1件、"光绪三十三年广德堂制"金鼻烟碟(重140.
5克)1件等,皆是珍宝.
现藏首都博物馆.

尸骨已腐烂,大部不存,仅存有头颅和一段未腐烂尽的小腿骨.
据碑文记载,李莲英病死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1911年3月4日),享年六十有四".

第二节现当代墓葬詹天佑墓詹天佑墓位于延庆县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北侧的台地上.
墓坐北朝南,布局为左右对称传统式的前堂后墓.
墓建于用规整花岗岩铺砌、东西长6米、南北宽2.
84米、高0.
6米的平台上.
前有月台及台阶,周围种植桧柏、云杉等常绿树木.
墓室部分由半浮雕的九块花岗岩与一个汉白玉半圆形墓冢组成,冢下墓穴里安放着詹天佑及夫人谭菊珍的骨灰盒.
墓室长1.
62米、宽1米、高0.
77米.
墓室前方镌刻着徐之谦用汉隶体书写的"詹天佑先生之墓"七个漆金大字.
前方立着花岗岩镶边的黑色大理石墓碑,高1.
4米、宽2.
62米.
碑铭为"詹天佑先生生平",计500余字.

詹天佑(1861年—1919年),广东南海县人,12岁时赴美留学,光绪七年(1881年6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同年8月回国.
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天津铁路公司工程师,先后参加修建关内外铁路大干线和营口支线、粤汉铁路大干线等工程,1905年至1909年主持修建了连外国人都不敢承担的210公里长、坡陡路险的京张铁路取得了成功,受到中外人士的推崇.
1919年4月24日因积劳成疾,心力衰竭,病逝于汉口仁济医院,享年59岁.
营葬于北京西郊海淀万泉庄,1982年5月20日迁葬于今址.

陆征祥家族墓庐位于西城区马尾沟的一家工厂内.
墓庐坐东南朝西北(朝向罗马教廷方向),占地约18平方米.
墓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墓室,下层为墓穴.
整座构筑物为砖石结构,梁柱为花岗岩雕琢,墙体磨砖对缝,屋顶为黑琉璃瓦起脊,上装十字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罗马式天主教建筑于一体.
内檐为半圆式穹窿顶,并有彩绘仙女、天使、蓝天、星辰等图像.
墓室内设供桌、祭台等,并由意大利雕塑家(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铸造一座"孝子救亲"铜像,还雕有一座陆征祥本人的"哭亲像",代他常跪墓前.
墓室四壁镶嵌着多块汉白玉石刻,包括了当时社会各界名流:如康有为、陆润庠、张謇、溥仪、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黎元洪、徐世昌、徐世襄、伍廷芳等40多人.

陆征祥(1871年—1949年),上海人,亦名增祥,字子兴、子欣.
幼年家贫,随父入基督教,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北京同文馆.
后任清政府驻荷兰公使及驻俄国公使.
1911年改入天主教.
1912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外交总长,1915年在袁世凯指使下,与曹汝霖同日本公使会谈,承认《二十一条》.

1919年以外交总长身份任出席巴黎和会首席代表.
在国内人民及旅法侨民的压力下,拒签对德和约.
1920年回国后,因而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欢迎.

1922年任驻瑞士公使.
后从事赈灾救济事业.
此时他用巨款在马尾沟空地建墓,修筑了这座中西合璧、前方后圆、上方下圆的特殊形式的墓庐,将其祖母及父母亲的遗骸从上海迁到这里.
1927年,在国外做修道院的修士、司铎和圣安德修道院荣誉院长等神职.
1949年1月15日在比利时病故.

墓庐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将铜像熔化,"文化大革命"时瓦顶上的十字架和地穴中的三口棺材被砸烂.
现仅存砖石墓庐作为工厂仓库.
1992年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七"烈士墓"二七"烈士墓位于丰台区长辛店火车站西边小山顶上,用砖石水泥结构筑成,建于1966年7月.
墓下安葬着吴祯、葛树贵两位烈士的遗骨.

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墓长方形,墓前立水刷石墓碑,四周围绕水泥护栏,墓后一排松柏.
此墓是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吴祯,"二七"大罢工时是调查团团长.
他勇敢机智,为人仗义,是工友们的热心肠老大哥.
在八月罢工和"二七"罢工的斗争中,带领调查团,四处收集情报,为罢工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3年2月6日晚被捕,解送保定监狱后,受尽严刑拷打,壮烈牺牲.

葛树贵,"二七"大罢工时是纠察队队长.
1923年2月7日上午,他率领2000多名工人去火神庙,向警察局索要被捕的俱乐部委员,在与军警搏斗中站在队伍的最前列,不幸头部受重伤,壮烈牺牲.

周自齐墓周自齐墓在门头沟区城子村西.
墓面东向,占地东西200米、南北150米;墓前左右分立汉白玉华表两座,束腰座,六棱形石柱上雕刻云纹.
华表顶端圆形石雕座上有青石狮.
墓道中部有青石火焰牌坊三间,外坊心额题"周氏墓道",左书"安宅"、右书"佳城",柱间刻联:"控山带河奠灵域,镇燕绍鲁衍华初",内侧坊心题"大启尔宇",左书"武达"、右书"文通".
距石坊西百余米为山丘.
山丘前的平缓处为圆形墓丘,直径4米余,周为青石,上覆球形水泥顶,状如堡垒,是典型的民国早期墓葬.

周自齐,字子廙,生于同治己巳年(1869年)十月十四日,卒于1923年9月16日.
少年就学于广州同文馆,后以翻译生保送京师同文馆.
后历任驻美公使馆书记官、参赞,驻纽约、旧金山领事.
1909年任外交部左丞,1911年任袁世凯内阁度支部大臣,1913年后历任熊希龄内阁交通部总长、陆军部总长、农商总长等职.
1916年支持洪宪帝制,任大典筹备处委员.
1918年获赦后,任北京政府总统府高级顾问.
1920年任靳云鹏内阁财政总长,币制局督办、总裁等职.
1922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孙中山衣冠冢位于海淀区香山北边的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塔室内.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原有寺院的基础上大加扩建,金刚宝座塔即于此时添建.
塔建于一座外镶虎皮石的砖台基上,高34.
7米,宝座及小塔皆为汉白玉砌筑.
下部的宝座雕成四重须弥座形,上面浮雕仰覆莲、宝相花、八卦、佛像等纹饰.
宝座前后各辟一石券门,券面浮雕大力神、飞天、龙、羊、狮子等.
正面券门上刻乾隆御书"灯在菩提".
从券门左右拾级而上即达宝座台面.
台上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五座,塔身四面雕佛像,塔刹形如小藏式塔,下有铜质透雕八卦天盘,四周垂华幔.
台面前方左右各有一座藏式佛塔,塔肚四面均刻佛像.
主塔前方罩亭部位,也筑成具体而微的金刚宝座形,前后券门即台面上下的出入口,券面上刻缠枝莲,门额上刻乾隆御笔"现舍利光",券洞内为穹窿顶,中央有盘龙藻井,四周刻千佛,千佛之间阴刻缠枝忍冬、西番莲纹饰,亭座前后刻缠枝莲,侧面刻三尊佛像,座上置四座小型藏式佛塔.

1924年12月31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应北京各团体之请,为了救国抱病入京,住进北京饭店延医诊治.
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病情恶化,送入协和医院动手术.
此刻已是肝癌晚期,手术已无济于事,2月18日送往铁狮子胡同行馆静养,兼用中医治疗.
2月24日,孙中山在行馆立下遗嘱;3月12日凌晨1时25分,呼吸困难,痰忽上涌,9时30分停止了呼吸,终年59岁.
孙中山当年所住的房间,1949年后恢复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即今东城区张自忠路23号西院.

孙中山逝世后,于3月19日移灵中央公园拜殿(今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公祭.
当日送丧者逾12万人.
公祭之后遗体按照本人意愿安葬于南京,灵柩暂时厝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中.
4月2日移灵碧云寺,鸣放礼炮33响,四匹乌骓马挽灵车前行,三架飞机空中护送,陆海空军护灵队、警察保安队和北京大学花圈队做前导,30万民众步送灵车到西直门;其中2万多人径直送到香山,沿途更有万千群众垂泪相送.

1929年南京中山陵落成,6月1日灵柩送往南京安葬,衣冠留在金刚宝座塔石龛中,封闭了东西两侧的券门,成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前立胡汉民隶书"总理衣冠冢"石碑一方.
1955年进行过一次大修,"孙中山先生衣冠冢"石匾镶嵌于冢前.
衣冠冢建立的同时,将碧云寺原普明妙觉殿改为"孙中山先生纪念堂".

高君宇墓高君宇墓位于宣武区陶然亭公园石桥南锦秋墩的北坡前,其身旁还有一位他生前的女友石评梅女士之墓.

高君宇,名尚德,字锡山,别号君宇,山西静乐人.
生于1896年10月22日,卒于1925年3月5日,年29岁.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北方早期著名活动家,建党初期的优秀战士.

1920年,他曾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并在同年10月与李大钊等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曾是中国共产党"二大"的代表,并在"二大"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1925年3月1日,被推选为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会议期间,他由于积劳成疾,于3月5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逝世后,人们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把他的灵柩安葬在清幽宁静的陶然亭,并用三块洁白的大理石砌成一座方锥形的墓碑.
其胞弟高全德,亲笔撰写碑文.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到高君宇墓前,深切地悼念这位忠诚的战士.
"文化大革命"中墓碑被拆除,先驱者的灵柩无人保护.
直到1973年底,在邓颖超的关怀下,才把高君宇的遗骨火化后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石评梅,名汝璧,1902年9月20日生于山西平安县,是高君宇生前的女友.
在高君宇的影响下,她积极从事新文学的创作,爱憎分明,积极投身于革命.
后来,病魔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时年26岁.
人们将她安葬在她生前深深爱着的人的坟旁.
在她坟前同样竖起了一个方锥形的墓碑.

1983年,由北京市园林局和市文物局将陶然亭中的高君宇和石评梅墓照原样恢复.
1987年,北京市民政局又将该墓地修缮一新.

王国维墓王国维墓位于石景山区福田公墓内.
墓为石砌,墓穴盖为汉白玉石制,长2.
6米、宽1.
5米;上立一块汉白玉石碑,高1.
6米、宽1米.
碑阳刻"海宁王国维先生之墓",碑阴记载王国维生平事迹.
戴家祥撰,沙孟海书.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别署永观.
光绪三年(1877年)一月二十九日生于浙江海宁监官镇,是我国近代史上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教育家、训诂学家、甲骨文研究家.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2日,于颐和园鱼藻轩前之昆明湖投湖自尽,终年50岁.
同年8月14日葬于清华园东二里西柳林七间房之原.
1960年1月迁至福田公墓,1985年为之树碑,1988年重修墓冢.
王国维之死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桩公案,其死因至今不明,说法各异.

"三一八"烈士墓此墓坐落在海淀区"圆明园"遗址西南角(原福元门内)的一个小岛上.
墓地筑起1米多高的圆形台基,台基每90度开一通道,供人在碑下凭吊.
墓占地60多平方米,墓碑屹立其上,坐北朝南,碑身高9米,呈六角形,通身用乳白色大理石雕成,全碑由须弥座、碑身和飞脊式碑顶组成.
碑正南面中间镌"三一八烈士公墓"七个大字.
须弥座也由正南一面开始,成顺时针方向,镌写《三一八烈士墓表》和诸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及所在学校、职业等.
共39人,与墓表所言"41人"相差两人.
据当时的报告,有两位烈士以"无名男子"记录在案.

在39位烈士中,有两位为鲁迅先生深切悼念的著名学生领袖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两据碑载:"刘和珍女士,二十三岁,江西南昌人,女师大学生".
1923年秋,她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文系.
1924年当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曾编辑过《江西女子师范周刊》,这是当时妇女界惟一的刊物.
1926年3月18日当天,她正患病,仍抱病参加游行请愿,不幸中弹牺牲.

杨德群女士,湖南湘阴人.
早先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读书.
毕业后,她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
惨案发生时,她亲见刘和珍中弹倒下,奋不顾身相救,不幸中弹牺牲.

在圆明园"九洲清宴"景区,除了镌刻墓表及39位烈士名籍这一巨碑外,在靠近墓园台基东北角的地方,还另立一座高3米、呈三棱锏式的石质纪念碑.
三棱锏的三个碑石面上,分别镌刻3位烈士的小传.
他们是:四川长寿籍24岁的陈燮;福建崇安籍28岁的江禹烈;福建建瓯籍24岁的刘葆彝(主碑上也有名籍).
小传中均有"本校某系"一词.
这三位烈士均为工业大学的学生.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各界人士组织了"三一八"殉难烈士公葬筹备处,提出把烈士们安葬在圆明园的意见.
后因反动当局未准,直到1929年才公葬于圆明园.
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钊烈士陵园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海淀区万安公墓内,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
园门上方悬挂着"李大钊烈士陵园"匾额,园门内迎面立有李大钊烈士的汉白玉石雕立像.
雕像后面是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墓,墓后有一座宽4米、高2米的花岗石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邓小平书写的题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
碑的背面是中共中央为李大钊烈士撰写的碑文.
陵园内还辟有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用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烈士的生平事迹,还陈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缅怀李大钊烈士的题词.
陈列室就设在纪念堂内,纪念堂坐西朝东,面阔九间.
南北配房各五间,作为陵园管理处和宾客招待室.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在我国传播马列主义和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4月28日英勇就义.
灵柩最初寄存在宣武门外长椿寺中.
当时中共党组织和烈士家属决定不用反动政府提供的棺材,托人去前门外三里河德昌桅厂另买棺材.
当时德昌桅厂的少东家伊少川出于对烈士的崇敬,给挑了一口又厚又大的柏木棺材,并把棺材用松香、桐油刷了里,又用几道黑色大漆罩了面.
5月1日,伊少川等人在长椿寺为烈士改殓,又移灵至妙光阁浙寺.
1933年4月23日,中共地下党组织为李大钊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烈士遗骨安葬于万安公墓.
同年5月28日,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病逝,葬于李大钊墓旁.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大钊夫妇墓遭到严重破坏,墓碑也被拉倒.
为了纪念李大钊,继承烈士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修建李大钊烈士陵园.
在中共中央直接关怀下,北京市委积极组织力量,于1982年12月下旬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工作.
陵园地址选在原墓地东北100米处,于1983年2月20日破土动工.
李大钊夫妇的灵柩,已于1983年3月18日——巴黎公社革命纪念日,移葬到正在建设中的陵园内,并将原墓地恢复原貌,另立碑石说明经过.

1983年10月29日举行了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
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方面人士共500多人参加了隆重的典礼.
上午10时,薄一波宣布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开始,全场向李大钊烈士默哀致敬.
在肃穆的气氛中,由彭真宣读李大钊烈士碑文.

在陵园陈列室大厅正中,陈列着一块用玻璃罩起来的石碑.
碑为艾叶青石刻成,上面土迹斑驳.
它是50年前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为李大钊镌刻的墓碑.
为防止敌人破坏,碑被埋在李大钊棺柩的西边.
碑高1.
83米、宽0.
46米、厚0.
16米.
碑首刻有一颗红五角星,五角星中央刻有黑色的镰刀斧头.
碑的正面竖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背面刻碑文:"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曾于一九二一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运动,并且实际领导北方工农劳苦群众,为他们本身利益和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
"陵园落成典礼结束后,荣高棠在这块石碑前介绍说,1933年公葬李大钊烈士时,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北平市民革命各团体的名义为烈士镌刻了这块石碑.
在当时的反动统治之下,这样的石碑是不能公开竖立在墓前的,它只好与棺柩同埋地下.
今年重新修建烈士陵园时,这块埋藏了半个世纪的墓碑才被挖寻了出来.
当年撰写和书写碑文的两位同志———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赫洵、吉林大学副教授贾毓麟也参加了陵园落成典礼.
1984年公布李大钊烈士陵园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邓文辉烈士墓邓文辉(—1927年),字湛桃,湖南沅陵人.
幼时聪敏豪放,工诗词,及长,谈吐时事慷慨激昂,曾组织检查会、宣传抵制日货,倡导民族精神,亲自将其家价值千金的外货烧毁;1924年率先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国民党,1925年为北京支部执行委员,在李大钊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1926年组织"三一八"示威游行,1927年4月6日被捕入狱,28日同李大钊等20位革命志士一起被害.

邓文辉烈士牺牲后,民国十七年(1928年)其家人和同志感其窀穸未安,吁请政府于海淀万安公墓李大钊陵园南侧举行公葬并立碑纪念,碑文篆刻"烈士邓文辉之墓"七个大字.

路友于烈士墓路友于(1895年—1927年),山东诸城人.
1918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1920年因病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
1923年任北京《益世报》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4年3月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候补执行委员兼秘书,和李大钊一起努力推动北方地区的革命运动.
1926年"三一八"运动中,亲临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现场指挥并掩护群众撤退.
同年,在国民党二大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7年1月任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坚持协助李大钊工作.
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与李大钊等20人一起被绞杀.
路友于就义后,灵柩停放于长椿寺中达4年之久.
1931年为其重新公葬,移葬于西山八大处二处四平台,并在墓地周围建起一座纪念园、半工字形的小礼堂和塔形纪念碑,取名"友于园".
1983年经中共北京市委批准,由北京市委统战部在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南侧为路友于烈士竖立一座艾叶青石碑,碑阳为烈士生前好友陶钝题写的"路友于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碑阴为楷书烈士生平业绩的志文.
碑前有用雕石、矮栏构成象征性的墓冢.

马骏墓马骏墓原在朝阳门外日坛公园南门外南下坡清真寺内,现移至日坛公园的西北角.
墓园用砖砌花墙围绕,墓室宝顶为长方形,系用水泥制成,顶部雕有阿拉伯阴文,意为:"中国人民的英雄、烈士马骏千古".
墓碑在宝顶北端,为汉白玉石,正面题"回族烈士马骏同志之墓";右刻"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二八年",左刻"北京市人民政府立"字样.
碑背面刻有"马骏同志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于一九二八年光荣牺牲的碑文"("文化大革命"中被人用水泥抹平),左下刻"一九五一年八月郭沫若".
马骏原墓碑现完好地存放朝阳门外南下坡清真寺内,其右上角题"吉林宁古塔"、中间系"马君骏之墓"、左上角题为"享年三十四岁","中华民国十七年二月十四日".
花墙内原有1928年马骏牺牲后安葬时由其妻子杨秀蓉亲自栽种的四株松柏,现只存北头墓两侧松柏各一株.
墓体为卧式长方形砖砌,水泥抹面结构,墓南面有一个用方格水泥砌成的约300平方米的小广场,长方形,南北向,中间留出通道.

马骏,又名天安,字遹泉,号准台,绰号美髯公,回族.
吉林省宁安县宁古塔人(现属黑龙江省).
马骏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著名的学生运动活动家、演说家.
在南开大学时,他是周恩来的亲密战友,并共同创建革命组织"觉悟社".
1922年2月,中共北京地委派他去东北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并建立了东北第一个党组织.
1927年,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在组建党组织过程中,因叛徒告密而再次被捕.
1928年2月15日在北京就义,时年34岁.
1945年4月,在中共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审定马骏为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又在北京为马骏举行了公祭仪式并重修其墓.
1987年,在马骏牺牲60周年前夕,北京市人民政府再次决定重修马骏烈士墓,并在墓前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邓颖超为老战友重新题写了碑文"回族英雄马骏之墓".
现已公布为朝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公墓万安公墓在海淀区四季青乡玉泉山西.
公墓创办于1930年,最初由王荣光、蒋尊伟合资经营,后蒋尊伟将股份撤出,由王荣光单独经营.
当时公墓占地130亩,入穴下葬者2395位.
1937年王荣光病故,由其长子王明德继续经营.
1961年经市政府批准,由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接管,其墓地占地面积不变,各种房屋88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万安公墓遭受极大破坏.
1983年市政府拨专款进行修葺,并扩充了墓地的范围.
公墓现有墓葬5949座,并设有骨灰堂.
公墓原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区,现仍遵旧制.

万安公墓中安葬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还有"三一八"烈士谢戡墓,以及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夫妇墓、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墓、画家刘继卣墓及革命干部、著名学者、爱国将领、国际友人等其他人士墓.

梁启超墓位于海淀区香山卧佛寺东沟村.
其地三面环山,林木丛郁.
墓地东西长40余米,南北宽约5米,坐北朝南.
墓为花岗石砌筑,前有供桌及墓碑,碑高2.
8米、宽1.
67米、厚0.
7米.
碑阳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碑阴刻"男梁思成、思永、思达、思礼,女适周、思顺、思庄、思懿、思宁,媳林徽音、李福曼,孙女任孙敬立.
中华民国二十年十月".
墓盖、碑、供桌皆为浅黄色花岗石制作,前后连接,浑然一体.
墓的右前方有一座白色八角石亭,高约4米.
亭中原计划安放梁氏铜像,因故未立.
墓前并有其弟梁启雄及其子梁思忠墓.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于广东新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成为维新派领袖.
民国十八年(1929年)病逝北京,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营葬于此地.
1983年墓地经重修,并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滦州辛亥起义烈士陵园位于海淀区温泉显龙山南麓,是冯玉祥将军为了纪念滦州起义殉难烈士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于1937年4月建成的纪念园.
这里山峦苍翠,林木葱茏,风景优美而恬静.

园门东面,入门处是一座花岗岩纪念坊,门额框柱上都有题刻,正面门额上刻:"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两柱书楹联:"此日园林簇锦绣;当年勇烈动山川.
"背面门额上刻"努力革命",联为"尺山尺水永留血迹;一花一木想见英风".
前后落款均为"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冯玉祥".
进门西行87米处,是一条规整的南北向轴线,纪念建筑物随山势一字排开,分布在轴线上.
最南端是一座纪念堂,堂北有一座经亨颐撰并书"滦州起义纪略"方碑,碑四面刻字,记述了起义经过.
纪念堂和方碑已先后被毁,现已无迹可寻.

现存的纪念物,最前面是一座方首方座的石碑,通高2.
85米,碑身正面刻"辛亥滦州革命诸先烈纪念碑",碑阴题为"国民政府优恤滦州殉难诸先烈明令",下署"冯玉祥恭录".
碑首上镌青天白日徽和云朵纹.
碑建于长、宽各为5米的石台上,台前后有台阶.
从纪念碑向北沿石级登上山腰,有一座八棱石幢,通高3.
88米,幢身正面刻"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和王金铭等14人的姓名和追赠军阶,幢座各面均有题字.
幢北有一石屏,空白无字,是清代卧碑磨去字迹立在此地的,据传烈士衣冠葬于其下.
衣冠冢以北有一片宽广各约17米的自然山石斜面,上刻隶书题字,节录《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一段文字.
循级登上山巅,是一座白石纪念塔,通高12.
2米,八角七层,鎏金塔刹,塔身各面高1.
22米、宽0.
66米,正面刻冯玉祥书"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其他各面为邹鲁、居正、冯玉祥、于右任书的塔铭,塔座各面也都刻有题字.
塔下石台前后刻有冯玉祥书"精神不死"、"浩气长存"题字,字高达0.
6米.
纪念园没有封闭的围墙,和温泉疗养院共在同一院内.

滦州起义的历史背景,正值我国处于民族灾难深重,清廷濒临灭亡的1912年初.
晚清政治腐败,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经毫无战斗力.
清廷为了整顿兵备,进行兵役制度改革,改编军队,督练新军.
1905年,又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相当于后来的师),镇下设协、标、营、队(相当后来的旅、团、营、连).
镇的长官叫统制,以下称协统、标统、管带、队官(哨长).
1911年9月,清政府决定抽调驻防东北新民府的新军第二十镇、第六镇以及第二混成协等部参加永平秋操(军事演习).
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曾向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建议,在秋操期间发动武装起义.
29日张率第二十镇第七十八、七十九两标及炮、骑、工等营队,从东北驻地出发,10月10日开到昌黎.
此日正值武昌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清政府电令停止秋操,并命张绍曾率部驰援武昌清军.
这时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王金铭、二营管带施从云曾建议张绍曾,趁此时与吴禄贞、蓝天蔚联合起义.
由于张的犹豫不决,后因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蓝天蔚逃亡上海而未果.
张绍曾由王金铭派人送到天津避居租界去做寓公.
此后主持革命的工作便落到王金铭、施从云和第二十镇第八十标三营管带冯玉祥等人身上.
王、施等和天津的革命党人组织的北方共和会(会长白雅雨)取得联系,秘密筹饷,策动起义.
1912年1月,王、施等受同盟会指示,发动起义;3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任总参谋长,通电檄告全国,京津震动.
由于清廷对起义军的镇压、分化和新军内部反革命势力的破坏,滦州城尸横遍野、血染滦河.
王、施等率部西驶,在雷庄与敌遭遇,王、施被骗至清营谈判,遭伏兵逮捕被枪决,白雅雨等溃败突围,也遭枪杀,起义彻底失败.
劫后余生的冯玉祥将军,为了纪念死难烈士,在1937年4月营建了这座"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
当时在这里为烈士举行了国葬.
"文化大革命"时期,纪念园被毁惨重.
在1987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才得到修复并举行了万人纪念大会.
1984年5月,滦州起义纪念塔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福田公墓福田公墓位于石景山区西黄村乡福田寺村东800米处,1938年由大官僚江朝宗修建.
1961年由市民政局接管,1967年至1971年,曾一度由军队进行管理.
1972年以后,又由北京市民政局接管,并更名为"福田果树队",1979年易名为"福田果园".
1982年又改名为"北京市民政局福田园艺场",至1988年7月1日又恢复"福田公墓"名称.
福田公墓现归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管理,与八宝山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同一级别.
该墓占地面积66600平方米,有墓葬近5000座.
公墓葬有著名教育家、训诂学家王国维;近代史学家柯劭;知名人士、爱国华侨庄明恩;著名藏书家傅增湘;以及一些著名京剧艺术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等坟冢20余座.
如今,福田公墓以制作墓碑、修墓、护墓为主.

白乙化烈士墓白乙化烈士墓位于密云县城北河北村村南小山头上,距县城28公里.
烈士牺牲时,遗体是安葬在河北村西降逢山下.
1949后.
烈士的遗体被迁移到石家庄革命烈士公墓内.
1984年秋,密云县政府决定在石城乡河北村南高坡上建立烈士陵园,同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
其主要建筑有:入口处建有石碑坊一座,牌坊匾额刻字"白乙化烈士千古"、"血沃幽燕"、"名垂千古",均为八路军冀察热挺进军司令员萧克亲笔手书.
从入口处到烈士塑像前有一条40米长的石板通道.
白乙化烈士的半身塑像是用汉白玉石雕成,塑像下是大理石垒砌的平台和石栏杆,塑像背后是由四块大石板对接的石质屏风,并在其上刻着烈士生平传记.

白乙化,字野鹤,辽宁辽阳人.
1929年到北平考入中国大学政治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为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
1935年参加组织"一二九"运动.
抗战爆发后,率垦荒队加入八路军.
1939年任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
同年所部改编为八路军挺进军十团,任团长.
作战勇敢,被冀东地区人民称为"小白龙".
1941年2月在平北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1944年,抗日联合政府在烈士牺牲的降逢山下竖立一座"民族英雄"纪念碑,碑为花岗岩石制,高1.
43米、宽0.
52米、厚0.
14米,圆首方座,碑首碑身为一整块石头,碑额横题"纪念碑",碑身竖刻"民族英雄"四字,背面刻有烈士传略.
现此碑存放在密云县文管所院内,碑身完好,字迹清晰.
白乙化烈士陵园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佟麟阁墓佟麟阁墓位于海淀区香山公园南侧蓝涧沟山坡上,建于1945年.
墓坐西向东,半圆形水泥宝顶,墓前立汉白玉石碑,碑高1.
09米,碑身刻"抗日烈士佟麟阁之墓".
碑前有水磨石供桌,墓旁有一座小巧的宅院.
烈士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1979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重修.
墓基占地9平方米,墓前新竖一碑,碑高1米,碑身刻文同原墓碑,即"抗日烈士佟麟阁将军之墓,一八九二年至一九三七年.
一九七九年十月立".
1987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烈士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北京市政府又重新修整了烈士墓.

佟麟阁(1892年—1937年),字捷三,河北高阳人.
1911年投笔从戎;1925年任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1933年代理察哈尔省主席并兼任冯玉祥组织的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
1937年复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
"七七"事变后,在指挥反击日军向南苑守军进攻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遗体曾寄厝于东城区柏林寺内,老方丈仰慕将军忠烈,冒死保守寄柩秘密,直至"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将烈士安葬于此.

赵登禹墓烈士赵登禹将军的墓,现位于丰台区卢沟桥西道口,紧靠丰沙铁路,距卢沟桥1.
5公里.
此墓曾先后两次由北京市政府、丰台区民政局重新修葺.
最后一次重修是在1991年6月25日竣工.
现烈士墓占地面积169.
06平方米,是原墓地面积的一倍.

烈士牺牲时,是同二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同时就地掩埋.
抗战胜利后,何基丰奉冯治安命到北平将赵登禹将军和二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忠骸迁葬于卢沟桥畔.
1980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于烈士墓前立碑纪念,其碑文:"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
1984年被列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赵登禹(1898年—1937年),字舜臣,山东省菏泽县人.
1914年在冯玉祥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入伍;1933年长城战役时任第二十九军一九旅旅长,后升任一二二师师长.
"七七"事变时,任一三二师师长,率部战守北平南苑,在准备反击时,突然遭到敌伏军袭击,壮烈殉国,时年39岁.
1937年7月,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赵登禹将军家属签发了第八十号烈属证.

"妈妈同志"任锐墓任锐(1892年—1948年),河南新蔡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孙炳文之妻.
1927年孙炳文被害后,任锐带孤女孙维世转入上海地下工作.
1937年,孙维世经周恩来介绍赴延安工作,成为周家中一员.
任锐后亦到延安,工作积极热情,有"妈妈同志"之称;1949年患重病逝世,葬于海淀区香山万安公墓东门内迄南.
墓坐东朝西,墓碑高1米余,上雕红五星,由周恩来题写"任锐同志之墓.
一九四九年八月立.
周恩来敬题".

齐白石墓齐白石墓在海淀区海淀乡魏公村西南.
原为画家齐白石私人茔地,曾有"白石墓地"界桩.
1957年,画家齐白石逝世后安葬于此,并葬有其继室胡宝珠.
墓为南北向.
此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严重破坏.
1983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重新修葺,并举行了落成纪念仪式.
墓前的碑文是由齐白石的嫡传弟子李苦禅所书.

齐白石(1864年—1957年),原名纯芝,字渭清,号白石.
是著名的中国国画大师.
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
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54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获得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在北京病逝.
在他80余年的艺术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诗、书、画、印,成为国画界的一代大师,为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梅兰芳墓梅兰芳墓在海淀区万花山上.
墓占地30余平方米,坐东朝西.
墓中央是一长方形坟冢,周围有梅花形水泥栏墙.
宽12米,进深7米.
墓台前竖着2米高的汉白玉石碑,碑文由梅兰芳生前好友许姬传手书"梅兰芳之墓"五个鎏金大字.
墓盖上刻有一朵梅花.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字畹华、浣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1929年赴美国演出,获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9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建国后,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
在5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独特的梅派艺术.
1961年8月8日在北京病逝.
享年68岁.

斯诺墓在海淀区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南岸.
这里原是慈济寺遗址,从湖岸拾级而上即达墓地.
墓为青石筑成,前有汉白玉墓碑一方,碑文上镌:"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叶剑英,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埃德加斯诺(1905年—1972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小出版商的家庭,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新闻记者.
1928年来华,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等职务,后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二年.
1936年斯诺访问延安后,将许多通讯报道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1941年离开中国.
1972年在瑞士日内瓦病逝.
斯诺夫人洛伊斯遵其遗愿,将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未名湖畔.
1973年10月19日,周恩来总理在这里参加了骨灰安葬仪式.

八宝山革命公墓八宝山革命公墓位于石景山区东部八宝山的南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亩.
公墓的前身是元代至元时期所建灵福寺.
明朝永乐初年建司礼监太监刚炳墓及延寿寺,后改称褒忠护国寺.
护国寺实为太监集聚和养老送终的处所,明清两代附葬的宦官很多.
因此,在护国寺改为革命公墓后,陆续出土了一些古代墓葬.
由于革命公墓规模远比护国寺的规模小得多,所以现公墓大院以外的墓葬原属护国寺属地.
在1964年和1966年八宝山革命公墓院内东侧,出土了辽代韩资道和金韩明道墓志.
1965年,北京地铁施工时,在八宝山站东侧(前护国寺)出土了西晋华芳墓.
该墓早年被盗,随葬品所剩无几,出土的墓志和骨尺现存于首都博物馆.
1981年6月,北京市殡葬管理处(革命公墓院内)修建办公楼,发掘出辽代韩佚墓.
据以上我们可以推断,西汉以来,八宝山一带,尤其是护国寺院内,一直是韩氏家族的墓地.
西汉循史韩延寿世居于此,其后代以此为先祖坟墓.
现在褒忠护国寺和重修司礼监太监刚公护国寺碑记等,尚存于革命公墓院内.

1950年,北京市政府将护国寺改建成公墓,这里的道士、太监墓均迁出公墓.
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建议,此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
原护国寺供器、神像和牌楼均被拆毁,门前修建了一座具有西汉风格的石门楼,门楼前有明代石羊一对和后来雕刻制作的石狮一对.

20世纪50年代末,革命公墓将护国寺正院殿堂改建成骨灰堂.
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改为现在的名称"八宝山革命公墓".
"文化大革命"期间,革命公墓内四分之一的墓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78年以后,相继对破坏的墓葬进行了修整.
现在,革命公墓墓区分为一、二、三区,共有近500座墓葬.
20世纪80年代初,护国寺的东跨院和东旁跨院房舍均被拆除,建成了新的骨灰堂,与西院骨灰堂形成一体.
现在,革命公墓骨灰堂骨灰存放分设30个安放室.
到1992年5月底,共存骨灰8670份.

1989年,革命公墓为缓解骨灰堂室的紧张状况,修建了骨灰墙,安放副部级以下、县团级以上干部的骨灰.
其中,老红军单列为老红军墙.
自1991年4月1日以后,寄存范围限制到司局级以上,县团级干部的骨灰从此安放到福田公墓.

革命公墓建成后,主要是安葬我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革命烈士、国际友人和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

八宝山革命公墓分为安葬遗体的墓区和安放骨灰的骨灰堂两部分.
土葬墓分别葬在三个墓区.
第一墓区在革命公墓的东北角,是公墓的主要墓区.
革命公墓的第一位安葬者是我国已故的卓越领导人任弼时,安葬在第一区的,还有瞿秋白、张澜等.
1991年5月26日,聂荣臻元帅的一部分骨灰葬于任弼时墓附近的一棵桧柏树下;6月,李先念的骨灰亦葬于附近的一棵桧柏树下.

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任弼时安葬在公墓东北角的半山坡上,他的墓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墓穴为水泥浇铸,玻璃钢棺椁,汉白玉石碑上有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的"任弼时同志之墓",石碑上还镌刻着任弼时一生的功绩.
任弼时墓的右侧,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政治领导人瞿秋白之墓,周恩来总理为其亲自题写了碑文.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瞿秋白墓曾被毁坏,1983年经中共中央批准,重修了瞿秋白的墓葬.
任弼时墓的左侧安葬的是1955年去世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张澜.

在第一墓区安葬的还有革命老人谭平山、华侨领袖司徒美堂、作家宋之的、剧作家欧阳予倩、国际友人美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马尼亚、吕思及美国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此外还有党政各级领导人士的墓葬80余座.

第二、第三墓区分布在革命公墓中内甬道的东西两侧,东为二墓区,西为三墓区.
这里安葬的是部长以下、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各级领导、爱国民主人士、国际友人以及赴雅加达会议"四一一"飞机遇难的集体烈士墓,共512座.
在这两个墓区中安葬的有著名画家徐悲鸿、考古学家梁思永、著名艺术家程砚秋以及洪深、陈波儿、史东山等,安葬的还有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以及英国工人阶级先进战士史平浩等.

在茂密的丛杨中,有"参加亚非会议死难烈士公墓".
在此附近还有郑振铎、蔡树藩等遇难烈士纪念碑、征服贡嘎山遇难烈士墓等等.

革命母亲夏娘娘也安息在这里.
墓碑正面刻着"祭娘娘"全文.
公墓的西南有一座高大的墓碑,碑文上刻着"王荷波烈士之墓",碑前的平地上用彩色的鹅卵石组成了"永垂不朽"四个大字.
王荷波,原名灼华,山西太原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任上海地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委书记,1925年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等职,是五卅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八七"会议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
1927年10月18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11月11日在北京就义.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祭礼,并修建了这座高大的纪念碑.

骨灰堂坐落在革命公墓的中央,是拆用原护国寺一进殿(马王殿)、二进殿(天王殿)及配殿的材料,于1958年复建的.
现在骨灰堂共分为30个安放室.
自1960年林伯渠逝世后带头实行火化,毛泽东提出改革我国殡葬习俗的倡议;直至1985年7月,骨灰堂中共存放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县、团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爱国人士的骨灰8000余份.
在第一室安放的骨灰主要是国家已故的领导人林伯渠、董必武、朱德、彭德怀、罗荣桓、李富春、陈毅、贺龙、邓子恢、王稼祥、陶铸、廖承志、许光达、陈赓、徐海东、刘亚楼等的骨灰;另外还存放有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民革中央负责人张治中、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陈明仁、卫立煌等人的骨灰,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历史学家翦伯赞、铁人王进喜等人的骨灰.

在东三室还安放着一位著名爱国人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民盟中央文教科技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收藏家、中国古典艺术研究家、书画家、诗人张伯驹的骨灰.
张伯驹,字丛碧,生于1898年,河南项城县人.
他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以及文物事业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198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八宝山革命公墓经过改造、修整、美化,已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庄严肃穆的地方,它不仅是安葬先烈遗骨的陵园,而且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每年清明前后,广大人民群众来到这里凭吊,缅怀革命先烈的英灵.
1984年,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HostYun 新上美国CN2 GIA VPS 月15元

HostYun 商家以前是玩具主机商,这两年好像发展还挺迅速的,有点在要做点事情的味道。在前面也有多次介绍到HostYun商家新增的多款机房方案,价格相对还是比较便宜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商家提供的VPS主机包括KVM和XEN架构,数据中心可选日本、韩国、香港和美国的多个地区机房,电信双程CN2 GIA线路,香港和日本机房,均为国内直连线路。近期,HostYun上线低价版美国CN2 GIA ...

tmhhost:全场VPS低至6.4折,香港BGP200M日本软银美国cn2 gia 200G高防美国三网cn2 gia韩国CN2

tmhhost放出了2021年的端午佳节+618年中大促的优惠活动:日本软银、洛杉矶200G高防cn2 gia、洛杉矶三网cn2 gia、香港200M直连BGP、韩国cn2,全都是高端优化线路,所有这些VPS直接8折,部分已经做了季付8折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继续8折(也就是6.4折)。 官方网站:https://www.tmhhost.com 香港BGP线路VPS ,200M带宽 200M带...

Friendhosting,美国迈阿密机房新上线,全场45折特价优惠,100Mbps带宽不限流量,美国/荷兰/波兰/乌兰克/瑞士等可选,7.18欧元/半年

近日Friendhosting发布了最新的消息,新上线了美国迈阿密的云产品,之前的夏季优惠活动还在进行中,全场一次性45折优惠,最高可购买半年,超过半年优惠力度就不高了,Friendhosting商家的优势就是100Mbps带宽不限流量,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Friendhosting怎么样?Friendhosting服务器好不好?Friendhosting服务器值不值得购买?Friendho...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为你推荐
宝来和朗逸哪个好大众朗逸和宝来,哪个好点?核芯显卡与独立显卡哪个好英特尔核芯显卡怎么样?和独立显卡那个更好?网校哪个好市面上的网校,谁最好?qq空间登录电脑手机怎么登qq空间电脑版?考生个人空间登录自学考试的“考生个人空间”密码忘记了……一定要本人带身份证和考籍证去有关部门吗?诛仙青云志360云盘资源求诛仙青云志全集资源广东联通彩铃广东联通炫铃 怎么定制彩铃便宜的拼音粤语"便宜"怎么说?发音请注拼音电影票在哪买便宜网上哪里买电影票便宜便宜好用的手机什么牌子的手机好用又便宜
韩国虚拟主机 台湾虚拟主机 虚拟主机试用30天 泛域名 openv asp.net主机 pccw BWH 国外空间服务商 gateone css样式大全 网站挂马检测工具 刀片服务器是什么 工作站服务器 服务器监测 新加坡空间 谷歌台湾 重庆服务器 谷歌搜索打不开 hosting24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