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无知是什么?
其实,楼上说的那些都对,但是我觉得
人生,最大的无知是自己知道的太多
可能你会笑
但你想一下
当你知道了很多很多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不关是处理一件事,还是别的什么比如学习
你永远都处理的不是完美的,学习上,你永远也学不完~~~~
正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才会让你觉得:世界太大了,一个人太渺小了,什么事你都只能知道一点永远也无法完全的看透.
人性是什么,怎么理解人的本性?人性善与恶如何划分?
〈七〉积善
善恶四种标准∶
(一) 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
(二) 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
(三) 对己对他都不利的是恶;
(四) 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
“慈心”为希望他人得到快乐,
“慈行”为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悲心”为希望他人解除痛苦,
“悲行”为帮助他人解除痛苦。
善与恶的定义∶
害他终害己,而致己他俱害,故为恶。
利他终利己,而成己他俱利,故为善。
作善天降之百祥,作恶天降之百殃。
?
善事须贪,恶事莫乐。
?
见善如渴,闻恶如聋。
?
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
积善逢善,积恶逢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
时辰一到,一切都报。
?
为子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
为人行善积德者,其后必惠。
?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身。
?
人起善心,吉神随之,
人起恶念,凶神随之。
?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
中品之人,教而后善,
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
教而后善,非贤而何,
教亦不善,非愚而何。
?
善为至宝,一生享用不尽。
?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
终日言善,不如行一善。
终生行善,须防行一恶。
?
当势可为恶,而不为恶,即是善者。
?
当力可行善,而不行善,即是恶者。
?
富贵之家,若无宽容之心,易遭横祸。
?
聪明之人,若无宽厚之心,易损福寿。
?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但日有所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
积善而望报于天者无福。
?
施恩而求报于人者无德。
?
为善而欲人知之,称为阳善,徒得虚名。
?
为善而不欲人知,称为阴德,天必赐福。
?
贫者而好施,其功德倍于富者。
?
为善最乐,天理昭昭报应无差,?
为恶难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
?
善气迎人,如沐春风;
恶气迎人,如逢炎夏。
?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急济贫;
人若不遭天祸,施舍第一良方。
?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
一个人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就等于给后代子孙种下了幸福的根苗,这如同栽花植树一样,把花木栽在土地,再浇水施肥〔行善积德〕,就能使花木枝叶繁茂,而开花结果。
?
人存慈悲祥和的念头,就可创造人际间和平之气氛。
?
人保持纯洁清白心地,就可使美名流传而千古不朽。
?
(一)不蒙蔽自己的良心,
(二)不作绝情绝义的事,
(三)不浪费物力,假如能够做到这三件事,就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榜样,为社会创造无穷的财富,为后 代子孙创造永恒的幸福。
?
心地善良的人,言行举止都极其温和慈祥,性情凶暴的人,谈笑之间充满恐怖的杀气。
?
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即使身处黑夜,犹如置身于阳光灿烂的晴空之下。
?
心地阴险邪恶的人,即使在大白天,像被魔鬼缠身一般终日战战兢兢。
?
作了坏事而怕人知道,这种人尚存羞耻心,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
?
作了善事急着让人知,这种人目的贪图虚名,已经种下了可耻的伪善祸根。
一个人真诚施恩惠帮助别人,就绝对不会希望得到别人的报答,所以想要帮助别人,应 该帮助那些根本无能力回报你的人。
例如∶病、老、残、弱者。
?
人间私语,天闻如雷。
?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
人可欺,天不可欺,?
人可瞒,天不可瞒。
?
人善人欺天不欺,皇天不负善心人。
?
人恶人怕天不怕,皇天必惩恶心人。
?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
善恶必有报,天律必无私。
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
?
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
?
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行。
?
闻人之恶,如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
?
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烈。
?
积榖帛者,不忧饥寒。
?
积道德者,不畏邪凶。
?
积善故事?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青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 苦者。
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
范仲 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 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 宅捐出来,改作学堂。
实践了年青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 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 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 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 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
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值得效法。
人最大的弱点是什么?
贪,就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
嗔,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这张嘴,老说不好的话
痴,就是人们常说的傻,为某件事过于着迷
恨,恨别人,讨厌别人,心生憎恨别人之心
爱,过度的偏爱或溺爱
恶,恶事 坏的想法
欲,欲望,无边无尽的念头
总之就是一个字贪,就是人类一切不好的习惯和想法,佛家讲究心身清静,杜绝妄念
认为人性本恶的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墨子
是荀子,楼上有人认为他是法家的,大概是因为荀子教了两个个好学生吧(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法家学说最好的实践者之一——李斯)。
不过法家学说的一些思想虽然继承了荀子的理论,但核心宗旨是不同的,在这里不在赘述。
说荀子提出“人性本恶”其实是断章取义,全文是:人性本恶,其善伪也(这里的伪不能当做假来讲,应取其拆解字义“人为”)。
这个理论其实是对儒家思想人性部分的一个二元论,荀子认为人一生出来是恶的,但这不是全部的人性而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为先天部分,而后天部分也就是善的部分是需要通过“人为”也就是人的努力去获得,那些人性中善良的部分并并不是孟子所谓的人皆有之,而孟子所提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是需要通过礼仪和教化去学习的,绝非生而有之。
总的来说这种人性二元化的思想是荀子之儒有别于孔孟之儒的地方,也是儒家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自荀子始,儒家思想也由之前躺在周朝礼乐理想的安乐窝里做自己春秋战国大梦的学院派思想转向更为务实、更易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荀子的教育下两位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法家代表人物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开始斩露头角。
这种看似矛盾的师徒组合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汉代大儒儒家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董仲舒的所作所为则是对荀子理论的最好注解,董老爷子那套兼取儒法、杂用王霸的儒家理论与封建统治者一拍即合,儒家经典随之成为了两千年来封建王朝的官方教科书。
究其根源依旧取自荀子的人性善恶论,人性本恶:因此需要法家的手段来惩治不法之徒,善需人为:因此需要儒家思想来教化向善之人,仅此而已。
以上是我看了一些儒家著作之后的个人观点,片面之处还望楼主见谅,只是想作为一家之言来和大家讨论而已,欢迎指正。
人性本恶的恶包括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什么是人性丑恶?什么意思?
人性丑恶的意思是:人的本性的阴暗面是丑陋的。
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外国古代虽然未见有如中国古代就人性善恶的争论,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又会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
西方谚语: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形成多种派别。
主要有:
一、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扩而充之,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善性。
二、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荀子·性恶》)善性是后天人为的。
三、墨家的性“素丝”论,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四、道家的性“素朴”论,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
五、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认为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
六、北宋的司马光的人性的先天不等论,司马光认为人生来在人性善恶上就先天不平等,无论圣人还是愚人善恶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在善性上会占优势,有些人在恶性上会占优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