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100m网站空间

100m网站空间  时间:2020-12-28  阅读:()
—1—关于组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2017年度第二批项目的通知海西院各研究所、创新平台、课题组: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14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参见通知,国科发资2016308号,或参见http://most.
gov.
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6/201610/t20161009_128109.
htm),并附上各重点专项的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其中"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与我所研究方向密切相关,请各研究所、创新平台、课题组根据指南要求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请资格主要要求1、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2、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对于部分试点专项设立的青年项目,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35周岁(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
项目或青年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均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项目;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17年6月30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2—4、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5、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相关参与人员承担改革前科技计划在研项目和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6、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试点专项的申报指南.
二、申报方式1、网上填报:按要求进行网上申报,项目预申报书、申报书具体格式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
most.
gov.
cn)相关专栏下载.
网络填报的受理时间为:2016年10月19日8:00至11月16日17:00.
2、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参考往年推荐规模,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请者及其合作方的资质、科研能力的审核把关,并出具推荐函.
推荐单位有(1)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如中科院);(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如福建省科技厅);(3)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4)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请各推荐单位于2016年11月16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寄送科技部信息中心.
推荐项目清单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3、材料报送和业务咨询:材料报送和业务咨询.
请各申报单位于2016年11月18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预申报书(纸质,一式2份),寄送承担项目所属重点专项管理的专业机构.
预申报书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3—三、申报要求:1、请认真阅读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及各重点专项的申报指南(参见附件通知,国科发资2016308号,或参见http://most.
gov.
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6/201610/t20161009_128109.
htm),注意申报限项、申报要求、研究内容、考核指标、有关说明等;2、请积极主动与试点专项有关优势单位(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会等)联系,联合合作,协同创新,扎实做好项目组织申报策划工作.
3、由于项目申报需要通过相关上级部门的组织推荐,请各位及时反馈项目组织申报策划情况给科技处,科技处将尽力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并做好与推荐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工作.
4、科技处联系人:朱颖:yzhu@fjirsm.
ac.
cn138050526390591-63173805林清华:lqh@fjirsm.
ac.
cn185599368900591-63173805科技处2016年10月12日—4—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3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14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任务(或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任务(或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任务(或课题)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项目申报单位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签署诚信承诺书.
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30天.
—5———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报送.
——专业机构在受理项目预申报后,组织形式审查,并开展首轮评审工作.
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
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下一步答辩评审.
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申报单位在接到专业机构关于进入答辩评审的通知后,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
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
——专业机构对进入正式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
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
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
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方向,如申报项目的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1.
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3.
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4.
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
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与其有业务指导关系的单位,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推荐其会员—6—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其行政区划内的单位.
推荐单位名单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开发布.
三、申请资格要求1.
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
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2.
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
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4.
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7—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17年6月30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
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6.
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预申报书一并报送.
7.
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8.
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重点专项的申报指南.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改革前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四、具体申报方式1.
网上填报.
请各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填报.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
预申报书格式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专栏下载.
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16年10月19日8:00至11月16日17:00.
申报项目通过首轮评审后,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8—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
most.
gov.
cn;技术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most.
cn.
2.
组织推荐.
请各推荐单位于2016年11月18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寄送科技部信息中心.
推荐项目清单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木樨地茂林居18号写字楼,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邮编:100038.
联系电话:010—88654074.
3.
材料报送和业务咨询.
请各申报单位于2016年11月18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预申报书(纸质,一式2份),寄送承担项目所属重点专项管理的专业机构.
预申报书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各重点专项的咨询电话及寄送地址如下:(1)"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010-58884865、010-58884866;(2)"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010-58884877、58884871;(3)"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010-58884880、58884899;(4)"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010-58884861、58884862;—9—(5)"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010-58884886,58884836;(6)"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010-58884828、58884827;(7)"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010-58884826、58884824;(8)"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010-58884875、58884871.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邮编:100038.
(9)"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010-88225128、010-88225108;(10)"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010-88225070、88225165;(11)"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010-88225152、88225137;(12)"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010-88225169、88225156.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4号楼,邮编:100039.
(13)"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010-52325621;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9号院五栋大楼A3座10层,邮编:100044.
(14)"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010-88312253、88312280.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9号院五栋大楼B3座6层,邮编:100044.
—10—1.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2.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3.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4.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5.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6.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7.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8.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9.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0.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1.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1—12.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3.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4.
"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科技部2016年10月9日签发2016年10月12日发布1"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及北京等相关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6项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撑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1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16年已部署安排93个项目,其中一般项目37个,青年项目56个.
2017年拟安排34个项目(不再安排青年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0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监测预报预警技术1.
1大气自由基及纳米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测量技术研究内容:研发大气自由基及活性含氮化合物、纳米级颗粒物及化学组分粒径分布等现场在线测量技术与设备,实现环境大气化学反应和气粒转化过程中关键物种的高灵敏快速检测.
考核指标:1.
OH、HO2(RO2)自由基检测限分别达到0.
04ppt和1ppt,活性含氮化合物如NO3自由基和N2O5等检测限达ppt,活性含氧化合物如甲醛和乙二醛等检测限优于100ppt,时间分辨率均优于60s,设备适合外场观测.
2.
纳2米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检测最小粒径达到1nm,实现30nm以下颗粒物重要组分如硫酸铵、有机胺等和20nm以下颗粒物热动力学性质的精确测定,时间分辨率均为分钟级,设备适合外场观测.
拟支持项目数:拟针对大气自由基和纳米颗粒物各部署项目1项.
有关说明: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大气自由基或纳米颗粒物中的一项进行申报.
1.
2陆地边界层大气污染垂直探测技术研究内容:研发和集成边界层内外主要大气污染物、大气湍流及影响污染生消的关键气象参数垂直探测技术,突破垂直通量塔基观测、地基遥测、艇基探测等集成技术方法,形成基于多元数据归一的立体探测标准系统,实时探明陆地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和演化过程,并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技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陆地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的实时探测系统标准平台,时间分辨率小于20min、空间分辨率小于100m,形成相关技术规范.
1.
3多目标温室气体测量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需求,研发大气背景值站及区域清洁对照站点温室气体自动监测技术与设备;针对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及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监测需求,研发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发典型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技术与设备;针对碳源和碳汇监测需3求,研发卫星遥感温室气体反演算法模型,研发温室气体垂直廓线监测技术与设备,建立地面验证系统,完成典型生态系统和工业区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同时实现CO2、CH4、N2O和CO以及二氧化碳同位素(δ13CO2)等温室气体监测,清洁本底测量指标达到WMO推荐设备标准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污染源测量精度优于±2%(F.
S.
),大气垂直总量精度优于0.
5%,满足清洁本底、污染源排放以及大气垂直总量的地基观测等温室气体观测需求,并实现产业化.
1.
4全耦合多尺度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污染生消过程动力学和微观形成机制新理论和新算法,研发自适应网格等耦合建模关键技术、颗粒物组份及二次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同化技术、中期数值预报技术、多模式集合优化技术,形成区域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能力,支撑建成全球、全国、区域及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多模式集合预报与预警综合分析平台,在重点区域实现业务化运行.
考核指标:建成全耦合多尺度变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重点地区空气质量120小时预报准确率大于80%,4-7天预报准确率大于65%,7-14天预报准确率大于55%.
1.
5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警评估技术研究内容:研发突发大气污染事故(爆炸、火灾、泄漏、恶臭等)密集网高效监测技术、走航在线监测技术、大气湍流4扩散模拟技术、微小尺度预报预警技术、事故溯源及快速评估技术等,建立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警评估平台,开展应急预警技术的实地验证,形成突发性污染事故预警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大气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监测预警评估的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实现1个以上突发大气污染事故的快速捕获和应急预警评估.
2.
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2.
1区域大气氧化能力与空气质量的定量关系及调控原理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主要代表性环境下大气氧化剂的演变特征及收支平衡,弄清大气氧化能力对臭氧和PM2.
5浓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量化臭氧与前体物的关系及区域特征,为二次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考核指标:量化大气氧化能力与空气质量水平的相互关系,提出典型区域大气污染优化调控的科学策略和技术途径.
2.
2影响区域排放与沉降响应的关键大气过程研究内容:研究影响大气污染演变生态效应的关键大气过程及微观物理-化学机制,揭示污染物排放与沉降的响应关系,识别影响排放-沉降之间响应关系的关键因子,提升污染排放影响生态效应的模拟能力.
考核指标:建成大气污染物区域排放与沉降过程的量化模型和模式参数化方法.
3.
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3.
1燃煤电站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及装备5研究内容:研究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资源回收和协同控制技术,突破硫氮资源化等新技术,形成多种污染物全过程深度治理的新装备.
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300MW等级以上机组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在达到燃煤电站特别排放限值基础上,实现硫氮资源利用率≥90%,多污染物控制设备投资不大于400元/kW.
3.
2冶金行业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研究内容:针对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重点研究:(1)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开发大流量低浓度氮氧化物烟气低温脱硝、高湿烟气细颗粒控制、多种重金属高效脱除等技术,突破硫/硝高效协同减排及多种重金属捕集等难题,形成成套关键技术与装备;(2)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重点研究多污染物控制技术多功能耦合、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节能减排耦合等新技术,突破协同净化多功能材料与专用设备,构建源头减量与末端控制高效集成的技术路线.
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应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8个以上示范工程,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最新排放标准,关键材料与技术达到规模制备与应用能力.
其中,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支撑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40%,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实现能源效率提高30%以上,固废排放减少20%,投资与运行成本较现有工艺降低30%以上.
6拟支持项目数:拟针对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与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各部署项目1项.
有关说明: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拟分别部署2项,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或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选择钢铁或有色金属冶炼中的一项进行申报.
3.
3建材行业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研究内容:围绕建材行业(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研究:(1)污染物高效控制技术:开发细颗粒物控制、高效脱硝及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等技术,突破中低温催化脱硝及超细粒子捕集等难题;(2)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重点研究多污染物控制技术多功能耦合、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节能减排耦合等新技术,突破协同净化多功能材料与设备,开发固体产物减量化新技术.
形成高效控制成套技术装备,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深度控制技术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6个以上示范工程,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最新排放标准,关键材料与设备达到规模生产能力,其中高效控制技术支撑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50%;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实现能源效率提高30%以上,固废排放减少20%,投资与运行成本较现有工艺降低30%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拟针对污染物高效控制技术和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各部署项目1项.
有关说明: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污染物高效控制技术或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中的一项进行申报.
73.
4化工行业烟气治理多功能耦合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化工行业,重点研究烟气中多污染物高效治理、源头减排与清洁生产、节能优化等耦合技术,突破多污染物协同净化功能材料和专用设备,开发废弃物减量化新技术,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应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2个以上示范工程,关键材料与技术达到规模应用水平,污染物排放满足国家最新排放标准要求,能源效率提高30%以上,废弃物排放减少20%,投资与运行成本较现有工艺降低30%以上.
3.
5汽油车颗粒物捕集与清洁排放集成技术研究内容:重点研究汽油车燃油蒸发控制(ORVR)、三效催化转化(TWC)、缸内直喷汽油机颗粒物捕集(GPF)等后处理关键技术,集成车载诊断(OBD)等技术形成汽油车气态污染物与颗粒物协同控制技术系统,开展车载排放测试(PEMS)、汽油车后处理关键部件性能评价研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工程示范,实现规模化应用.
考核指标: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要求.
3.
6柴油车颗粒物与氮氧化物协同净化技术研究内容:重点研究柴油车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柴油车颗粒物捕集及再生(DPF,CDPF)、催化氧化(DOC,POC,AOC)等后处理关键技术,集成机内净化、车载诊断(OBD)等技术形成柴油车颗粒物与氮氧化物协同净化控制技术系统,开展车载排放测试(PEMS)和柴油车8后处理关键部件性能评价研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工程示范,实现规模化应用.
考核指标: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要求.
3.
7工程与农用机械排放控制技术与系统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工程、农业和小型通用机械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颗粒物捕集及再生(DPF,CDPF)、催化氧化(DOC,POC)、三效催化转化(TWC)等后处理关键技术,结合必要的发动机清洁燃烧技术,达到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满足国四阶段标准的要求.
拟支持项目数:拟针对工程机械(含小通机)和农业机械各部署项目1项.
有关说明: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工程机械(含小通机)或农业机械中的一项进行申报.
3.
8居民燃煤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内容:研究散煤洁净化前处理技术、清洁燃烧装置与灶具等,建立居民燃煤关键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检测方法及污染控制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居民燃煤污染控制整体技术方案,在冬季取暖散煤燃烧污染严重区域开展应用示范,并完成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
考核指标:在应用示范区域实现居民燃煤灶具排放的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总量分别减少40%以上.
3.
9油烟高效分离与烟气净化关键技术与设备9研究内容:研究餐饮、食品加工等行业污染源排放特征,研制油烟高效分离技术,开发烟气在线表征、污染物分解净化等技术与装备,支撑国家标准修订与实施,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示范.
考核指标:油烟分离效率>98%,烟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净化效率>85%,油烟排放满足国家排放标准要求,排放设备噪声≤65dB(A),关键材料与设备实现规模生产.
4.
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4.
1大气污染健康影响早期识别技术研究内容:研发能识别大气污染早期健康影响的效应标志物,如氧化应激与系统炎症、遗传损伤、表观遗传改变、心血管和内皮功能损伤、代谢紊乱等.
考核指标:一套能用于早期识别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标志物测量技术体系及技术规范.
4.
2大气污染的慢性健康风险研究内容:依托我国既有人群研究基础,重点突破人群活动与关键大气污染物暴露评价和多中心、多健康效应的时空变化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大气污染长期暴露对我国典型区域居民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和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慢性健康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
考核指标:形成研究慢性健康效应的技术方法和技术规范,建立符合国情的大气污染导致慢性健康效应暴露-反应关系.
4.
3室内公共场所空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内容:开展室内空气典型污染物高效净化材料与关10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超细颗粒可再生过滤介质、苯系物分解净化、臭氧和有毒有害微生物治理产业化关键技术,结合建筑新风与气流优化设计,研制满足节能与空气品质调控的净化装备.
考核指标:关键技术与材料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完成2项以上10万平方米新风净化示范工程,实现长期稳定运行,主要污染物浓度低于我国最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浓度限值,PM2.
5浓度小于15微克/立方米,无二次污染.
5.
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5.
1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研究研究内容:集成典型区域案例观测数据并组织典型观测实验,开展各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的比较研究,构建法规空气质量模型筛选与准入体系,建立污染控制方案及政策法规影响空气质量的定量评估技术方法,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技术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我国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建成相配套的模型准入和支撑体系.
5.
2移动污染源排放现场执法监管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研究内容:面向强化污染源排放监管的需求,完善用于移动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的遥感遥测、便携检测等快捷技术方法,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方法体系,并在2个以上重点行业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6-8项用于现场执法监管的方法标准、指南和规范.
5.
3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研究11研究内容:开展针对中国人群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风险评估,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建立重要风险源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和管理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成重要风险源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提出配套的技术规范和国家管控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
6.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6.
1区域机动车排放综合控制和绿色交通管理技术研究内容:研发关键化学成分谱的机动车排放模型,建立基于路网和交通流的排放-交通耦合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动态机动车排放控制决策平台.
研究面向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区域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政策,提出区域一体化的机动车联防联控方案,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区域交通管理和机动车排放的调控决策平台,实现时间分辨率1小时以内和空间分辨率1公里以内的机动车排放监控.
6.
2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内容:针对国家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列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监测预警-源头治理-监督监管等技术集成应用,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与支撑平台,构建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整体技术方案,支撑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PM2.
5和臭氧优先达标以及重大活动保障,对空气质量改善作出贡献.
考核指标:建成区域空气质量立体监测预警业务化体系、重点大气污染源控制技术体系及示范工程,提出区域大1213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机制体制和实施方案,并被省级政府采纳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拟针对不同城市群部署项目5项.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张远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柴发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3郝吉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4江桂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5苗艳青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6龚山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7阚海东复旦大学教授8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教授9王小明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0王自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1高翔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教授12"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及上海市科委等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紧紧围绕海洋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需求,将重点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为走进和认识深海提供装备.
研制深远海油气及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装备,促进海洋油气工程装备产业化,推进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加快"透明海洋"技术体系建设,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重点围绕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攻关,深海通用配套技术及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深海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三个方向启动了"全海深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锌银电池研究"等41个项目.
2017年(第二批)拟针对以上方面继续支持23个项目,国拨经费概算约4亿元.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对2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7年(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攻关1.
1深海装备耐压结构体及材料耐压特性及评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大型深海装备的耐压结构体,开展钛合金等材料高压蠕变特性对耐压结构的影响、耐压结构可靠性分析、疲劳寿命评估等技术研究,建立深海装备耐压结构安全性评估标准和规范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深海装备耐压结构安全可靠性评估方法、相关标准和规范,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4500米载人潜水器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深海装备耐压结构体出具安全可靠性评估报告.
1.
2全海深无人潜水器(ROV/AUV)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全海深ROV非金属铠装脐带缆及万米级动力及信号传输技术并开展试验;研究全海深AUV双向高速水声通信定位、智能安全作业等关键技术.
3考核指标:提供ROV系统非金属铠装脐带缆,满足不小于30kW的动力传输和ROV控制信号传输要求,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通过ROV脐带系统力学和传输试验验证;提供适用于全海深AUV的双向高速水声通信样机,通过模拟压力环境试验和海上试验.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全海深ROV和全海深AUV,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1.
3长航程、智能化自治式潜水器的研制研究内容:突破低功耗控制、高效航行推进、自主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研制长航程、智能化自治式潜水器.
考核指标:最大工作深度超过1000米;单次最大航程不小于2000公里;空气中重量小于200公斤;最大航速不小于2节;最大任务搭载能力不小于5公斤;具有自主跟踪探测温跃层或其他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特征的能力.
通过全功能和性能海上试验.
1.
4多节点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作业技术研究及示范系统研究内容:利用我国自主研发成功的无人无缆潜水器观测平台,构建无人无缆潜水器移动示范应用系统,实施多任务多平台协同组网观测、探测.
考核指标:建成1套异构多节点无人无缆平台组网观测、探测示范应用系统,平台不少于3类、20台套,具备区域通信、定位覆盖;示范系统覆盖范围不小于100千米*100千米,示范海区深度100-1500米,完成面向不少于3项观测、探测4任务,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组网协作示范应用;编制完成相关组网观测软件、技术标准.
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1.
5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潜水器研发研究内容:针对1000-7000米级深度科学考察、环境监测、工程实施、应急搜救等需求,开展原创性潜水器的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及样机研制.
考核指标:完成潜水器概念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及原理样机/工程样机研制,通过水池试验/海试验证.
拟支持项目数:拟支持不超过5个项目.
2.
深海通用配套技术及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2.
1深海仪器装备规范化海上试验研究内容:针对本专项研制的大深度海洋探测仪器装备(如深海无人潜水器、滑翔机等)中期评估和海试验收的需求,组织规范化海上试验航次,研究深海装备测试技术及标准.
考核指标:在2017-2020年,平均每年完成不少于30天的有效海上试验,形成相关测试标准.
2.
2深海潜水器科学应用及其性能优化研究内容:根据科学目标及应用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及作业需求分析,并基于深海科学研究的应用需要,完成"蛟龙号"、"海马号"和4500米自主潜水器相关系统和部件的技术改进和升级,提升作业能力.
考核指标:根据科学考察、研究及应用的需要确定技术5优化和改进项目,通过不少于两个航段的海试和科学考察,对技术改进成果进行验证,科学考察、应用结果发表科研论文10篇以上(SCI、EI).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蛟龙号"、"海马号"和4500米自主潜水器,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2.
3水下目标搜寻探测声纳设备研制及应用研究内容:针对深海条件下的水下目标搜寻探测与定位问题,进行传感器技术研究,目标弱信号提取与判别技术研究,智能实时目标识别技术研究,高精度目标测向导引技术研究,搜寻引导声纳设备与深海潜水器平台适配性、噪声及电磁兼容性研究,万米级拖曳电缆长距离数据传输兼容技术研究,集成机动式存储与自动布放装置研制,深海大范围声信标高效率探测搜寻策略研究,深海潜水器声信标搜寻引导声纳设备研制,深海拖曳式声信标搜寻定位声纳设备研制,系统设备海试和应用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最大工作深度不小于6000米;在良好水文条件,针对民用航空黑匣子等设备的典型声信号,深潜器声信标引导声纳作用距离不小于1000米,拖曳式声信标探测声纳最大探测距离不小于3000米;信号搜寻探测频段:3kHz-50kHz.
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2.
4深水协同应急处置技术及专用工具系统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深海特殊条件下的水下目标应急处置需求,研究深水燃油及液体危险化学品回收技术,研究对深水沉船的封堵、开孔、切割等应急处置技术.
研制出适应60006米深水环境的封堵、开孔、切割专用工具系统.
考核指标:封堵、开孔、切割专用工具系统最大作业深度不小于6000米,可与6000米级深水ROV协同作业.
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3.
深海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3.
1大直径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装备研制与示范作业研究内容:研制适应12.
25英寸井眼的具备近钻头井斜及方位伽马测量和垂直造斜功能,能够在高机械钻速条件下实现稳定三维井眼轨迹控制的新一代旋转导向系统,并通过海上实际作业进行验证.
考核指标:适用于12.
25英寸井眼;最大造斜能力不低于6°/30米(实钻验证);直井造斜(初始井斜角不超过1°)井眼轨迹的初始方位误差小于15°;近钻头井斜测量的测量点距钻头不超过2米,且旋转钻进情况下的测量误差不超过0.
2°;近钻头方位伽玛测量的测量点距钻头不超过4米,测量扇区不少于4个;实验井实钻试验不少于2井次;海上示范作业不少于8井次,其中三维轨迹控制水平井着陆作业不少于2口井,最大单趟无故障工作进尺不低于800米,平均机械钻速不低于20米/小时.
3.
2超深水强电复合脐带缆系统研制与示范作业研究内容:基于水下生产系统脐带缆技术,研制1500米以上超深水强电复合脐带缆系统.
形成超深水强电复合脐带缆轻量化设计技术,水平制造技术和综合测试平台.
完成7海上试作业验证.
考核指标:一套复合脐带缆系统,设计水深不小于1500米,输电功率不小于3MW,设计使用寿命不小于15年;产品和关键取得第三方认证;软件和测试平台通过第三方验证或测试;海上试作业不少于2次.
3.
3水合物成藏开发基础与勘查评价技术研究研究内容:(1)针对南海复杂的地质过程以及多类型水合物成藏特点,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地质过程与富集规律、开采过程沉积层骨架结构特征变化与控制因素、水合物形成分解的宏观及微观结构变化特征等研究;(2)开展水合物储层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查技术研究;(3)开展海底大深度大孔径钻机,保压取心技术,保压岩心样品原位处理、转移及岩心在线性质检测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1)提交"南海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原理与开采基础研究"报告,发表科研论文10篇以上(SCI、EI)、出版著作2部以上,申请技术专利、软件著作权20项以上,有力指导水合物勘查与开采;(2)形成高分辨率资料采集方法体系,数据采集在空间上达到1.
6*1.
6米的面元,深度上1.
5米主频分辨率的勘探精度;(3)海底大孔深水合物保压取心钻机适用水深不小于2000米,岩心直径大于45毫米,海底钻进不小于200米;水合物保压取心装置保压成功率达60%以上,采样过程失压率低于10%;形成船载检测技术系统,船载岩心检测分辨率优于毫米级.
所有研发技术均需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8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上述3个研究内容,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3.
4水合物试采、环境监测及综合评价应用示范研究内容:搭建海试平台,对研发的勘探开发技术装备进行工程应用示范.
在水合物富集区开展精细勘探,提出水合物试采的目标区,精细描述和刻画水合物储层,提高水合物储层粒度、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等关键参数的预测精度;依托海域水合物试采工程,开展水合物防砂、防堵及连续排采工程技术应用示范,同步开展试采区海底土力学性质、地形形变及气体泄漏等环境要素的原位多参量实时监测和多手段综合探测.
考核指标:依托海域水合物试采工程,进行水合物试采工程技术应用示范,提交海洋水合物试采目标综合评价系统1个,评价1-2个水合物试采目标靶区,精细描述水合物储层2-3个,实施水合物试采生产井1口、监测井2口,日产天然气2000—10000方,连续生产1周以上.
研发的技术装备及工艺在全链条中应用率达到45%以上.
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3.
5水合物开发环境原位监测与探测技术研究内容:开展水合物试采温压场、土力学性质和海底地形形变原位探测技术研究,以及基于ROV的水合物目标区和钻探区的原位监测精确布放技术研究,形成水合物试采区温压场、土力学性质和海底地形形变监测技术与分析方法;开发海洋水合物试采流体(气液)泄漏原位监测装置;建立9水合物沉积层甲烷泄漏监测技术,形成水合物试采环境监测、潜在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能力.
考核指标:原位监测装置1套,具备海底温压场、土力学性质、地形形变的原位监测技术,工作水深3000米,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6个月;原位海底气体泄漏探测装置1套,工作水深3000米.
通过海上试验验证.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丁抗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2王俊利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科技部研究员3任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4李硕中科院沈自所研究员5陈世海交通部上海救捞局教授级高工6刘保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7翁震平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研究员8刘六井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研究员9杨胜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10闫江梅中海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工11韩端锋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12潘锋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13高宇清中国五矿集团教授级高工14宋丹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员3"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海洋局共同制定了《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统筹部署水安全科技创新工作.
根据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2016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围绕"十三五"水资源安全保障急迫的、基础的和涉及重大战略布局的重点流域水利调度、水沙调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乡水安全等研究任务,设计19项内容,支持31个项目.
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本专项实施方案,20171年将持续围绕综合节水等六大方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17年拟安排31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国拨经费总概算约5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1.
1现代灌区用水调控技术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灌区用水多过程调控理论,研究灌区用水实时调配技术与产品,开发灌区用水测控技术与设备,构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调控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系统解决方案与配套技术,典型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灌区水分生产效率由1.
2kg/m3提高到1.
5kg/m3,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
54提高到0.
6以上.
1.
2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农田灌排协同排水控盐理论,研究农田水盐诊断预测及排水再利用评估技术,研发农田排水调控工程技术与产品,建立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农田节水减排控盐系统解决方案与标准体系,2建立用水总量与效率双控用水管理技术,典型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综合排水再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作物增产10%以上.
1.
3城镇生活用水新型实用节水技术及集成应用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生活用水对象,系统研究城镇生活节水综合集成技术以及节水系统设计、用水终端选择、用水排水系统影响和关键技术标准(定额),研发高效、新型生活节水技术方法与设备产品,构建城镇生活综合节水技术系统并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研发城镇生活综合节水技术系统及成套节水技术2项、配套设备产品5台(套)、编制标准3项以上,示范推广建筑面积不低于100万m2,示范区生活用水总量降低5%以上.
2.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2.
1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与风险管控研究内容:评价全国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和潜力,研究常规与非常规水资源统一配置技术体系,研究我国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管控策略.
考核指标:提出供需双向协调的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战略布局与实施路线图;提出不同区域与常规水资源相互补充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系统性技术方案,在3个不同典型区域开展应用示范,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10%;提出我国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线图.
2.
2河源区及干旱区降雨径流挖潜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降水径流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方法,评估我国江河源头区和黄土高原区降水径流资源化利用潜力;研发降水及径流资源挖潜与高效利用技术,在江河源头区和黄土高原区等3典型地区流域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我国江河源头区和干旱区降水径流资源化潜力评价方法与结果,提出降水径流挖潜与高效利用的3种新技术,在3个以上典型流域开展示范应用,示范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增加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10%以上.
2.
3节能降耗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高效膜法海水淡化节能工艺、设计与制造技术,研发预处理、能源匹配、能量回收、系统智能控制、排放与综合利用、淡化水入网等环节节能降耗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建立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提出节能降耗膜法海水淡化系统性技术方案,研制国产化装备,建立示范工程.
示范工程累计规模>20万m3/d,单机规模≥3万m3/d,单机装置工程国产化率≥95%,药剂使用量降低40%,制水成本和能耗同比降低10%.
2.
4海水淡化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研究内容:研发海水淡化混合基质渗透膜、全流程药剂、能量回收等新产品;研发能量驱动耦合、冷能海水淡化、多能耦合集成等海水淡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建立中试及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提出海水淡化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制造、设计和示范应用方案,完成百吨级规模及以上中试或工程化示范,性能指标和技术水平达到当前国外同类产品、工艺和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拟支持不超过5个项目.
43.
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国家水资源配置战略3.
1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内容:评估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状况与风险,研究并模拟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化过程,集成保水节水、多水源开发利用与调配、绿洲生态保护等技术,开展综合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方案及其配套技术,建设2个以上集中示范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水资源短缺压力明显缓解,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安全.
3.
2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及综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流域水资源系统演变特征与成因,评价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分水方案的适应性;研究流域水资源均衡调控技术,提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动态配置模式、方案和措施;研究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调度技术体系,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完善缺水流域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技术体系,减少2030年前黄河流域缺水量10亿m3以上,构建黄河流域梯级水库群多维协同调度平台,建成黄河流域水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和协同调度示范基地.
3.
3河湖沼系统生态需水保障技术体系及应用研究内容:开展典型流域河湖沼系统演变机制及其生态需水规律研究,构建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建设、水动力条件、水体物理化学要素和水生生物生境的河湖沼一体化生态需水核算方法与技术体系,研发河湖沼系统生态需水调控和保障技术,并在典型流域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5个以上不同类型区域河湖沼系统生态需水5核算方法,研发生态需水保障技术8-10项,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我国特征的分区域河湖沼生态需水"诊断-核算-调控"标准化技术体系,支撑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湿地生态流量(水位)的科学制定和工程调度,支撑示范区重点断面生态需水满足率提高10%以上.
3.
4"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水-能源-粮食互动机理,开发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分析模拟模型,预测2030年前中国水-能源-粮食相互作用发展趋势,研判全国不同区域水-能源-粮食适配性与风险水平,研发协同安全保障技术,制定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的保障策略、空间布局和调控措施.
考核指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评价软件平台,评估3个以上典型区域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风险水平,提出3项以上协同安全保障技术,提出国家典型重点区域保障水资源与能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应对措施.
3.
5三峡库区水循环演变机制与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三峡水库运行过程中水循环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解析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二元特性,研究三峡库区健康水系统构建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三峡水库运行相耦合的水污染综合调控、山地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与雨洪高效管理、水体生态修复、库区城市群供水保障等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选择库区典型城市开展集成示范.
考核指标:揭示三峡库区流域水循环演变及驱动机制,形成三峡库区健康水系统构建技术与管理体系、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6研发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15-20项,形成综合示范2-3个,为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上游生态屏障和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
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4.
1复杂条件下特高土石坝建设与长期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测试仪器与方法;研发深厚覆盖层处理及不良开挖料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陡峻岸坡约束作用机制、大坝不均匀变形机制、长期变形时变特征和典型防渗体系性能演变规律;研究300m级特高土石坝变形性态的适应性和改善措施;研究特高土石坝长期安全分析评价理论和保障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准确测定100m级深厚砂卵石覆盖层工程特性的测试分析方法;研发深厚覆盖层处理及不良开挖料利用成套技术与装备;建立狭窄河谷、深厚覆盖层、高寒地区200m级以上特高土石坝长期安全性评价理论和保障技术;提出适合300m级特高土石坝应用的复合结构和复合材料;在1-2座特高土石坝中示范应用.
4.
2新型胶结颗粒料坝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胶结颗粒料的配制技术及宏细观工程力学性能;研究胶结颗粒料坝的结构形式、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胶结颗粒料坝的施工工艺、关键设备和质量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100m级胶结颗粒料坝建设成套技术工艺,工程示范应用2项.
4.
3300m级特高坝抗震安全评价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300m级特高坝坝址地震动输入;研究水库地震形成机制和判别准则;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坝-地基-库水7系统非线性动力耦合计算分析软件;开展高坝动力破坏机理试验研究;开展大坝全级配混凝土动态特性试验与细观数值分析;研究300m级特高坝损伤破坏过程与极限抗震能力;研究构建300m级特高坝抗震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与震灾防御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坝址最大可信地震的仿真分析软件,计算规模达100亿以上自由度;提出水库诱发地震判别准则;大坝抗震分析软件满足全坝体单元尺寸2米以下且计算规模达千万级自由度,求解时间降低70%以上;提出300m级高坝极限抗震能力的定量判别标准;工程示范应用2项以上.
4.
4南水北调工程应急抢险和快速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运行风险问题,研究渠道建筑物、干渠工程、平原水库等工程险情快速评价与应急抢险和修复技术;研发渠道衬砌结构损坏、输水建筑物损毁、出险应急处理等快速修复关键技术和设备.
考核指标:形成适合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运行特点的系统性应急抢险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研制5台套以上快速修复设备,提高工程运行安全保证率.
4.
5高寒区长距离供水工程能力提升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高寒区长距离输水渠道的劣化过程与灾变机理;研发渠道全断面改造、冬季供水及快速维护成套技术、装备和工法;构建高寒无人区渠道健康诊断、监测预警及安全运行定量评价体系;研究突发条件下高寒区长距离供水渠道应急调度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高寒区长距离供水渠道改造与维护成套技术、8装备和工法,构建高寒区渠道健康诊断及安全运行定量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完成高寒区10km以上渠道示范工程建设,年输水时间延长30天以上,输水能力提升20%以上.
5.
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5.
1水库和湖泊淤积控制与功能恢复研究内容:调查水库和湖泊淤积现状,研发水库有效库容长期保持的调控技术和淤损库容恢复技术,研究湖库泥沙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研发湖库淤积物处理、利用技术和装置.
考核指标:建立全国不同类型区200座以上典型水库和湖泊淤积数据库;提出湖库库容恢复技术2-3项;研发淤积物处理和利用技术/装置2-3项;开展2个以上水库和1个以上湖泊工程示范,淤损水库的有效库容恢复30%以上,湖泊疏浚泥沙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5.
2洞庭湖与鄱阳湖多目标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与两湖关系演变趋势及其对区域水安全的影响,研究两湖水资源、防洪、水生态环境、航运等多目标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洞庭湖区荆江四口分流河道与澧水尾闾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和鄱阳湖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提出两湖综合治理措施.
考核指标:定量预测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30至50年江湖关系变化趋势及其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定量评价两湖调控工程的水资源、防洪、水质、航运等多目标综合效应,增加两湖生态湿地面积10%,提高两湖枯季供水能力10%.
5.
3长江口水沙变化与重大工程安全9研究内容:研究长江口水沙变化趋势,入海泥沙锐减对长江口滩槽格局稳定性及其演变的影响,研发水文气象条件变化和河口人类活动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水源地、大规模围垦等重大工程安全运行和维护影响的模拟技术,提出长江口深水航道减淤和水源地保护技术措施.
考核指标:提出长江口深水航道减淤、水源地安全技术方案;预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调整稳定后的回淤量,深水航道泥沙年回淤量减少1000万m3以上,重要水源地供水保证率提高2%以上.
5.
4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内容:研究黄河口淤积延伸、三角洲海岸侵蚀后退及近海海床演变过程,建立径流水沙变化、海洋动力耦合作用与河口海岸形态调整的定量关系,研发河口演变混合模拟和水沙通量配置技术,提出黄河口入海流路方案及相应治理措施.
考核指标:定量预测30-50年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提出稳定黄河口100年的流路方案.
5.
5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研究内容:研究淮河干流与洪泽湖互馈机制、淮河干流洪水演化规律与蓄滞洪区优化调度,论证冯铁营引河和河道疏浚对降低淮干洪水位效果与长效性,研究河湖分离方案、入海水道合理规模及提高淮河尾闾故道行洪能力的可行性,提出根治淮河干流洪涝灾害的综合措施.
考核指标:提出解决淮河"关门淹"的综合措施,蚌埠以上中小洪水水位降低1-2m;蚌埠以下在不使用行洪区前提下百年一遇10洪水位降低2m.
6.
水资源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6.
1江河湖库水文要素在线监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内容:研制大江大河流量在线监测技术与新型装备、高寒高海拔河流湖泊水文要素在线监测技术与装备、水文仪器设备检验测试装备.
考核指标:提出河流湖库水文要素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度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监测仪器和成套装备10台套以上,新的仪器设备完成中试,并在示范区试验应用,水文要素监测精度不低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的监测精度或提高监测精度10%以上.
6.
2国家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与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内容:服务于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研究"天-空-陆-水"一体化水资源监测格局与智能组网技术,研发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水资源要素遥感反演技术,研究遥感与国家水资源地面监控体系数据融合技术,开发国家水资源遥感监测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国家水资源立体监测布局方案,形成水资源遥感监测与数据融合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成可与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对接的水资源遥感平台.
6.
3珠江流域水资源多目标调度技术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珠江流域防洪、发电、供水、压咸、航运和生态等多目标综合调度需求及其协同调控机制;构建珠江流域水量、水质与河口咸潮耦合的多维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研究流域1112来水需水集合滚动预报技术,研发珠江流域骨干水利工程群实时风险调度模型及软件平台并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珠江流域综合调度技术体系,通过优化调度增加珠江流域控制站梧州站90%保证率流量到1900m3/s,实现珠江河口区250mg/L咸潮线退回到2003年水平、珠江控制断面生态需水保证率达到90%,形成珠江流域"库群-河道-河口"一体化的水量、水质与河口咸潮耦合调控应用示范.
6.
4松辽流域江河湖库综合调控技术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保障松辽流域重点城市供水、大面积农业灌溉用水以及河流、湿地、河口等生态环境目标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调度体系和江河湖库水资源联合调度技术,研制松辽流域典型区域江河湖库水资源调度示范平台.
考核指标:提交系统性技术方案,典型示范区2个以上,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减少弃水10%以上,增加环境生态用水15%以上,城市供水保证率提高5%以上,农业用水保证率提高10%以上.
6.
5特殊地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内容:选取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退化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重要湿地或水文地质景观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研究地下水生态功能危机形成机制、识别标志、可控性及修复技术,研发地下水资源探测监测与合理开发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提交不同类型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方案,在典型区域开展示范,提高典型区域地下水利用效率10%以上,应急供水能力提高15%以上.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王浩中国水科院研究员2张建云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3郑兴灿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4张勇传华中科技大学教授5贾绍凤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6李琳梅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所研究员7刘耀林武汉大学教授8彭文启中国水科院教授级高工9王庆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4"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2016年已经安排部署37个项目.
2017年拟安排30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国拨经费总概算4.
9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1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1.
1生态质量监测技术研究内容: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要素及生态功能等生态系统综合监测方法,制定国家生态质量长期生态监测的技术体系及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观测技术标准与规范,研发生态要素监测的信息采集-实时传输-远程监控的物联网技术,研发长期观测数据的整合技术及重要数据产品,服务国家生态质量动态监测及综合评估.
考核指标:建成生态系统网络监测的技术体系,提交国家生态综合监测标准和规范以及生态系统网络的观测技术规范,满足国家生态质量动态监测要求,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区域开展示范.
形成长期观测数据的整合技术及重要数据产品,被国家有关部门应用,开展业务试验运行.
1.
2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技术及指标体系研究内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的方法、标准和规范体系,构建国家尺度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碳循环参数体系;研究碳循环影响机理及控制实验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研发碳通量及稳定性碳同位素通量的连续观测等技术;2构建国家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模型,明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
考核指标:研发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技术,制定碳源汇监测方法、标准和规范,构建国家尺度和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碳循环基本参数体系及国家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模型,明确固碳潜力区域,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为国家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2.
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2.
1东北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内容:研究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演变规律,探讨生态服务形成机制,评估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研发火烧迹地等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提升等关键技术,开展相应的技术示范,为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阐明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研发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功能提升技术6-8项,形成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体系,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满足区域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理论和技术需求.
2.
2东北天然次生林抚育更新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天然次生林更新动态规律和维持机制,研发天然次生林结构改善等人工促进抚育和更新技术及稳定维持和功能提升技术,集成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保育和经营管理技术体系,开展试验示范.
3考核指标:阐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动态变化和维持的理论基础,提交天然次生林的抚育更新和功能提升关键技术6-8项,形成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保育和经营管理技术体系,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满足区域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需求.
2.
3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内容:开展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研发黑土区侵蚀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农田侵蚀沟防治以及地力快速提升等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发黑土区集种-养-生态产品开发为一体的高效产业集成技术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完善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理论体系,提出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技术8-10项,生态产业技术4-6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为东北黑土区土地生产力提升和粮食产能提高等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拟设立2个项目,分别针对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各支持1个项目.
有关说明: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坡面侵蚀或沟道侵蚀中的一项进行申报.
3.
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
1西北荒漠-绿洲区稳定性维持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技术研究内容:系统研究荒漠-绿洲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机制,研发荒漠-绿洲区水土高效利用、地下水联合利用、荒漠植被与人工植被融合及过渡带生态保育4等关键技术体系,研发绿洲生态产业技术,构建绿洲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并进行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绿洲生态保育和治理技术8-10项,绿洲生态产业技术5-7项,构建绿洲生态保育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解决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维持的关键瓶颈问题.
3.
2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途径和机制,研发矿区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采矿迹地沙尘控制、植被重建等生态恢复技术和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形成采矿工程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体系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煤炭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的影响机制和程度,研发和集成矿山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10-12项,煤炭基地废弃迹地治理率达到95%以上,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保障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生态安全.
3.
3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内容:开展生态系统退化与区域复合侵蚀耦合机理及区域生态承载力等研究,研发不同类型退化植被恢复重建技术、复合土壤侵蚀综合治理技术、生态恢复与资源开发的区域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区域生态产业技术等,并进行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生态系统退化与区域复合侵蚀耦合机理,研发退化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与复合土壤侵蚀综合治理技5术等8-10项,区域生态衍生产业技术5-8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满足区域复合侵蚀治理和生态改善的需求.
4.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及稳定性维持技术4.
1黄土高原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和功能提升技术研究内容:研发和集成现有区域植被的结构调整、稳定性维持及功能提升技术、水土资源与生态系统高效耦合技术、坡面和流域尺度生态系统综合配置技术,建立区域性植被(含经济林)-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与提升技术标准,开展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区域人工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技术体系3-4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满足区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及可持续发展.
4.
2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研发沟道整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和坝系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构建坡体-植被稳定性及生态灾害减缓技术,集成边坡工程-沟道整治土体稳定性调控技术,提出沟道及坡面综合整治生态安全维护技术规程,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及生态灾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和集成沟道及坡面治理技术8-10项,形成坡面及沟道治理技术体系,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支撑区域沟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生态灾害防控.
5.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65.
1川西北和甘南退化高寒生态系统综合整治研究内容:研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演变规律,评估区域水源涵养等功能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变的耦合关系,研发区域退化草地、沙化土地和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群落构建、功能提升等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关键技术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发展符合区域特色的生态畜牧业技术和模式.
考核指标:阐明高寒湿地与草地两大生态系统间的变化及其与功能的耦合关系,形成区域退化湿地和退化草地恢复重建技术6-8项,生态产业模式3-5个,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为区域生态改善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6.
长江中上游区生态保护与修复6.
1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内容:针对自然退化生态系统,研发森林采伐和火烧迹地恢复、区域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重建、低效次生林群落构建、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等关键恢复技术.
研发特色资源培育与开发技术,发展区域生态产业,形成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模式.
针对工程导致的退化生态系统,研发创面修复关键技术,研发生态修复关键材料、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开发产业化装备,提升工程能力.
考核指标:针对自然退化生态系统,研发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6-8项,生物资源利用等技术3-5项,形成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改善的技术和理论体系.
针对工程导致的退化生态系统,形成创面修复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体系,制定7相关技术规程.
分别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满足区域生态系统改善和功能提升以及区域脱贫致富的科技需求.
拟支持项目数:拟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各部署1个项目,共2个项目.
有关说明:每份申报书只能针对自然退化的或工程导致退化的生态系统中的一类进行申报.
6.
2西南干旱河谷区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干旱河谷区严重缺水及长期生产活动导致的植被破坏、生态恶化以及生产力低下和农民贫困等问题,重点研发区域植被恢复和稳定技术、干旱河谷土壤质量改善技术、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资源开发和特色生态产业等精准扶贫技术并开展示范,为干旱河谷区生态安全及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研发植被恢复和稳定及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6-8项,生物资源利用技术6-8项,生态产业技术5-6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形成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及支撑农民脱贫致富的生态产业技术体系.
6.
3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形成和维持机制,研发高山峡谷区重要和濒危物种保护和退化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综合保育与恢复等技术体系并开展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和理论体系,研发物种保育技术3-5项,退化栖息地恢复重建技术84-6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提供技术支撑.
6.
4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控制与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开展库区交错带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过程与机理、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演变以及面源污染规律等研究;研发消落带生态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技术、面源污染景观生态防治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消减与生物调控技术等,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揭示库区消落带和周边生态系统动态演替规律和机理,研发消落带生态恢复、边坡土地综合利用、面源和水体污染控制等技术6-8项,形成生态恢复与安全保障等技术体系,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为库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6.
5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内容:开展区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揭示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的关键驱动因子;研发土壤肥力提升、乡土植物培育和复合生态林业的水土流失综合生态治理、生态功能提升等技术体系与模式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揭示区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研发土流失治理技术6-8项,形成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6.
6南方丘陵低效人工林改造与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9务提升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南方丘陵区人工林形成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发低效人工林抚育更新、群落结构优化、改良土壤、林下植被快速恢复等改造技术,研发林-果、林-茶、林-中药材、林-农副产品等区域特色生态产业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为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提供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研发低效人工林改造和特色生态产业技术6-8项,形成低效人工林改造和特色生态产业技术体系.
研发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技术4-6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农村社区发展能力.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低效人工林改造和特色生态产业技术、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技术部署重点项目各1项.
7.
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7.
1城市化与区域生态耦合机制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演变规律,阐明城市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探讨区域生态对城市发展的生态支撑作用,揭示城市化与区域生态的耦合机制,研发区域城镇化格局空间优化决策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出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对策与优化模式.
考核指标:阐明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演变规律,揭示城市化与区域生态的耦合机制,建成东部地区城镇化与区域生10态环境要素标准化共享数据库和城镇化格局空间优化决策模式,满足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生态保护的需求.
7.
2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影响机制及综合调控研究研究内容:重点研究沿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等大规模高强度开发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影响规律及机理;研发以生境格局调整与适应、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为核心的关键生物栖息地生态重建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功能提升技术,提出海岸带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调控的政策举措.
考核指标:阐明资源开发对海岸带区域的生态影响规律和机理,研发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6-8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满足海岸带生态治理及综合调控的要求.
7.
3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河口湿地在多重胁迫下的响应机理;研发退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利于水文连通及生物连通的多孔质多维度生态护岸和生境替代绿色修复材料与装备;研发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技术及工艺,形成河口湿地水盐-水沙-水生态-生态产业多过程联合调控一体化修复和产业化发展技术体系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河口湿地演变规律和机理,形成退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6-8套,研发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技术及工艺5-7种,并形成相关产品5个以上,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南方和北方主要入海河口部署重点项目各1项.
117.
4典型滨海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机制,揭示其生态功能的退化机理;研发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发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技术及工艺,形成滩涂湿地生态服务-生态产业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提出管理、保育和恢复的建议与措施等,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机理、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形成沿海滩涂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12-15项,研发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技术及工艺10-12种,并形成相关产品8个以上.
研发典型滨海湿地恢复技术8-10项,建立2-3个重要滨海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区,形成典型滨海湿地的安全调控模式与综合管理范式.
拟支持项目数:拟针对沿海滩涂综合整治和利用技术、红树林等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各部署重点项目1项.
有关说明:沿海滩涂整治技术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落实不少于20%的配套或自筹经费.
7.
5海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测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研究内容:围绕我国东南沿海海岛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研发海岛建设与生态保护规划技术,重点关注海岛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与维护技术,研发海岛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和构建海岛生态物联网监测与管理系统,开展试验示范.
12考核指标: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4-5项,生态物联网监测技术2-3项,构建海岛生态监测与管理系统,保障海岛建设与生态安全及宜居性,为海岛建设与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8.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8.
1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与管控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生态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类型多样、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权属分散的特点,开展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空间布局规划技术研究,提出科学的规划技术体系;集成生态资源资产评估与生态补偿研究方法与成果,凝炼可实现多自然保护地集中区域生态功能协同提升、区内农牧民增收的生态补偿模式,开发区内社区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创新技术;适应国家公园建设新趋势,研究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区优化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选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区进行集成示范研究,为建立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管控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国家公园规模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提出我国重要保护地空间布局规划技术和规划编制指南;集成多类型保护地区域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与管控的技术标准、生态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指南与生态补偿模式;在国家公园体制创新试点区域开展应用示范,形成园内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技术与管理体系.
8.
2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研究内容:研究建立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综合监测评13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系统评估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北方防沙治沙和岩溶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及其区域差异,提出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提升的技术途径和对策.
考核指标:构建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定量评价重大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提出生态效益提升的技术途径,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为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布局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8.
3区域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内容:建立不同类型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方法,开展典型区域生态承载力与产业一致性评价技术研究;探讨区域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发生态安全阈值界定和承载力预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探索生态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构建生态承载力、生态预警模型,制定生态安全评估技术体系,应用于市域以上面积,被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采用,为国家和区域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安全调控预警提供科技支撑.
1415申报要求1.
对于涉及生态产业技术的指南,原则上要求企业参加申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2.
有示范要求的申报指南要依托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开展,示范区需属于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重点任务区,并取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支持.
3.
鼓励各申报单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技术共享转化,要求各申报单位承诺实现研究数据共享.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傅伯杰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2舒俭民中国环科院研究员3孟平中国林科院研究员4蒋忠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5王磐岩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6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7沈渭寿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8宁堆虎水利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教授级高工9卞正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教授10赵新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11于贵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2牛健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13毕宝贵国家气象中心高工14蔡运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15赵景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16于贵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7周忠发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教授18吴永贵中节能生态技术中心研究员15"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资源勘探增储要求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等相关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专项将形成3000米以浅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2000米以浅深部矿产资源开采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油气勘查技术能力扩展到6500-10000米,加快"透明地球"技术体系建设,提交一批深地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支撑扩展"深地"资源空间.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启动11个项目,重点部署了克拉通破坏、大陆碰撞和陆内变形等三个成矿动力学系统、深部资源评价理论、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深部资源开采理论和深层油气成因等基础性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
2017年(第二批)拟支持20个项目,国拨经费概算约8.
25亿元,重点针对增生造山成矿动力学系统、深部资源评价技术与建模、深部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紧缺矿产、战略性资源的2评价勘查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与深层油气成藏评价等技术性与勘查示范为主的研究与研制工作进行部署;原则上覆盖专项实施方案任务的1/3.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7年(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控制要素1.
1北方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北方增生和复合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成矿构造背景和物质时空框架;研究成矿末端效应与典型矿集区矿体定位机制;研究造山成矿系统时空演化(综合集成)与成矿系统的理论模型.
考核指标:完成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增生造山带800km,复合造山带500km)与深部过程解释;构建造山带成矿系统物质组成、成矿富集过程与成矿模型;实现2个重点矿集区3000米"透明化";集成区域内造山成矿系统研究成果.
3拟支持项目数:针对北方西部增生造山带和东部复合造山带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1.
2我国大陆中生代重大事件与爆发式成矿的深部过程研究内容:研究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及对成矿作用空间分布的控制,重点研究晚中生代燕山运动事件启动、发展及演化与爆发式成矿事件的深部地质过程.
考核指标:揭示我国大陆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发生-发展过程,爆发式成矿的深部动力学;综合我国深部探测数据和成果揭示成矿深部过程.
2.
深部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预测2.
1深部资源预测系统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研发三维实体地质建模、信息提取分析、预测评价和三维可视化的预测软件系统;提出遴选深部成矿空间矿产资源与能源勘查、开发种类的指标体系;开展深部资源预测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基于多指标的地质建模,建立3000米资源评价预测地质模型;完成先进实用的3000-5000米以浅的大比例尺三维可视化预测评价软件系统;在5-8个重点整装勘查区开展深部三维预测评价及找矿示范,圈定找矿靶区15-20处,各示范区科学验证钻探工作量不少于3000米,预测金资源量3000吨,锰矿石资源量3亿吨,铜资源量1000万吨.
3.
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装备与覆盖区勘查示范3.
1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4研究内容:研究超高灵敏度重力加速度传感器设计制造核心技术,研制实用化航空重力梯度仪工程样机;研发提高重力场测量精度的惯性稳定平台;研发针对高精度重力梯度数据处理和解释的方法及软件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重力梯度仪和数据处理软件,整体技术系统达到开展机载实验要求,关键测量参数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攻克微弱重力梯度信号等技术难题,关键技术达到实用,基本满足深部资源勘查需求.
3.
2航空重力测量技术装备研制研究内容:研发基于惯性技术原理的高灵敏度加速度计获取等核心技术,解决提取微弱重力信号和垂线偏差分离等技术难题,研制实用化航空重力仪和相关稳定平台测量系统;研制航空矢量重力仪样机;研发相关重力数据预处理和质量评估方法技术.
考核指标:航空重力测量系统测量精度优于0.
6mGal/100s,经过规模化飞行试验验证(不少于1000km),达到实用化程度;航空矢量重力仪测量精度垂向分量优于0.
6mGal/200s,水平分量优于8mGal/200s.
3.
3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系统研制研究内容:攻克大电流发射、高灵敏度宽频带接收、动态噪声、飞行平台改装和大吊舱制作等技术难题,研制直升机吊舱式和固定翼飞机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系统,以及相应数据处理与反演成像软件.
5考核指标:实用化的直升机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接收磁场传感器谐振频率>50kHz,接收端噪声水平80%,年龄误差100万人4份的高通量法医DNA检验线;基于100万库容量的生物特征综合应用系统,比中率>95%;基于视频的人脸属性识别精度大于95%;虹膜识别距离>50cm,识别拒真率90%并维持一定的细胞功能;核心技术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高校、医学单位、企业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
2可降解及智能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制备技术2.
2.
1环境响应医用水凝胶的设计和制备技术研究内容:环境响应医用水凝胶的分子设计、制备及改性的工程化技术,包括用于创面封闭、细胞、药物、蛋白等控释的水凝胶载体的创新性构建与制备,实现凝胶材料的可吸收、生物相容、原位成型与组织整合;基于聚氨基酸、多糖、多肽、蛋白等可注射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引入抗菌性4阳离子、抗菌性药物等的工程化技术研发,研究水凝胶的功能与临床适用性,验证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考核指标:突破聚氨基酸、多糖等2-3类环境响应医用高分子水凝胶分子设计和工程化制备技术,建立水凝胶产品中试生产线并通过GMP体系认证,研发上述新产品,不少于2种取得或申报CFDA产品注册证;研发2-3种水凝胶控释载体及组织工程化制品支架,并进入临床试验;制备3种以上抗菌性水凝胶敷料、可注射多糖高分子水凝胶及硬脑膜修复等材料,其中不少于2种取得或申报CFDA产品注册证,投入批量生产,核心技术申报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医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
3天然生物材料和组织免疫原性消除技术2.
3.
1医用胶原、丝素蛋白及其复合材料等的低免疫原性、无病毒、无热源及高稳定性制备技术研究内容:研发低免疫原性、高纯度、高稳定性、无菌、无热源、无病毒污染的动物源胶原蛋白、丝素蛋白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核心技术、设备及检验方法;探索建立胶原蛋白等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开发适用于多种组织再生的复合支架材料产品.
考核指标:建立保证医用胶原蛋白、丝素蛋白及其复合5材料产品质量的中试生产线并通过GMP认证和验收鉴定;研发和优化上述产品的工程化制备技术,每类不少于1种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产品技术要求:胶原产品质量符合CFDA和美国FDA认可指南要求;丝素蛋白杂质含量≤0.
1%,分子量≥100KPa,符合ISO10993生物学相容性系列标准要求.
制备适用于皮肤、骨骼、软骨、肌腱、角膜、血管等组织再生的复合支架产品,其力学强度、降解速率、免疫原性等性能达到临床应用及CFDA认可要求.
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国际专利不少于2项);在国际一流临床研究相关杂志发表文章5篇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
3.
2人源化异种组织转基因技术研究内容:建立和培育用于组织器官移植的无内源性反转录病毒感染风险的基因改造猪种系;建立和完善改造猪关键移植排斥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技术和克隆技术,包括根据移植组织器官的类型和应用目标,对猪细胞或组织进行特定基因的编辑、敲除并转入人源抗排斥基因;研发可供临床组织器官移植的异种胰岛、心脏、肾脏及肝脏,进行非人类灵长类大动物试验.
考核指标:至少2种人源化异种组织或器官进入大动物或非人类的灵长类大动物试验;申报核心发明专利不少于46项,发表高质量论文不少于20篇.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产、学、研、医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
4纳米生物材料制备技术2.
4.
1无机非金属纳米微粒合成及纳米生物陶瓷制备的工程化技术研究内容:以突破纳米粉体团聚为重点,研发形态、结构、尺度及其分布可控的纳米粉体及多孔微球制备的工程化技术;可抑制晶粒长大、降解可控且强度足够的纳米生物陶瓷烧结,以及溶胶-凝胶法等纳米生物陶瓷的低温制备技术和设备.
考核指标:合成3-4种用于纳米生物材料制备及药控载体的磷酸钙、硅酸盐、氧化硅等纳米粉体,并取得或申报CFDA产品注册证;提供磷酸钙等2-3种纳米生物陶瓷产品,其中2种取得CFDA产品注册证或进入临床试验;1-2种纳米生物陶瓷烧结的微波炉及其他烧结设备定型,并通过验收、鉴定;核心技术申报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产、学、研、医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7比例不低于2:1.
3.
产品开发3.
1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3.
1.
1软骨、骨一体化诱导性支架材料研究内容:可诱导关节软骨、类天然软骨-骨界面基质再生的一体化软骨支架材料,突破可维持再生软骨的软骨表型又可与骨紧密结合的软骨,软骨-骨界面一体化的设计及制备的关键技术;进行材料安全性以及软骨修复重建的有效性评价,开展临床试验;建立中试生产线和质量保证体系.
考核指标:提出软骨和软骨-骨界面再生的一体化支架设计原理,制备出软骨、软骨-骨界面基质一体化支架.
产品技术要求:临床前(含动物)试验:支架植入3个月左右可诱导关节软骨形成并维持其表型;可诱导软骨下损坏的骨重建;界面层可实现与软骨和骨的无缝、无纤维结缔组织层的连续结合.
临床试验:影像试验证明:支架植入后3-6个月,损坏的关节软骨已再生;与软骨下的骨实现了连续的紧密结合.
不少于1个产品取得或申报CFDA产品注册证,核心技术申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83.
1.
2中枢神经再生材料和植入器械研究内容:深化生物材料诱导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再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研究材料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微环境的影响;开展修复灵长类长距离(≥2厘米)脊髓损伤研究,揭示并阐明材料对中枢神经系统再生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形成相应理论体系.
开展针对临床转化应用基础研究,为建立早期诊断标准提供依据,开展临床试验研究,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建立中试生产线,建立相关产品标准.
考核指标:开展陈旧性瘢痕等脊髓损伤临床试验研究不少于50例,不少于1个产品取得或申报CFDA产品注册证;建立脑脊液或外周血液诊断脊髓损伤/再生和功能恢复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诊断标准;研制用于脊髓损伤瘢痕边界定位诊断软件;申请国际和国内核心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国际专利2-3项),其中获得授权不少于5项;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3.
2组织工程化产品3.
2.
1骨、软骨、小口径血管等人体结构组织工程化技术9研究内容:基于机体结构类组织功能、空间结构等解剖学基础的模拟及装配分析;研发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多功能支架材料;建立体外多细胞共培养的活体器械制备体系;完善体内外验证和评估;开展结构类组织的临床应用及产业转化.
考核指标:完成三种以上结构类组织(骨、软骨、小口径血管等)的组织工程化产品和工程化制备技术研发,至少三种产品或技术申报CFDA产品注册证或获得临床试验许可;核心技术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国际专利不少于2项),授权2-3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
3心脑血管植、介入材料和器械3.
3.
1新型心脏组织修复材料和植入器械研究内容:针对中国病人瓣膜钙化程度及二瓣化畸形比例高的特点,研发符合中国老年性主动脉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的介入治疗生物瓣膜,包括预装式介入瓣膜;突破防止瓣膜周漏的设计和技术,开发手术器械减小输送系统尺寸等;研究制定产品标准,进行动物和临床及临床应用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控制介入治疗生物瓣膜中重度瓣周漏比例在5%以内,研制出16F及以下的瓣膜系统,抗钙化效果比传统10戊二醛处理提高30%以上,研究制定产品标准,完成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申报核心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CFDA生产注册证2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
4口腔植入材料及器械3.
4.
1高值牙科修复材料研究内容:研发防龋粘接材料及牙色牙体修复材料、牙周缺损骨再生材料、新型透明牙套隐形矫治器材料、低收缩性、高耐磨光固化充填树脂、新型根管充填材料等.
开展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进行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的有效性评价.
考核指标:粘接材料及牙色牙体修复材料具有氟缓释能力,总氟释放≥25μg/cm,或具有靶向抗菌防龋能力,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牙周缺损骨再生材料能修复3mm*5mm*7mm(长宽深)牙周骨缺损,完成临床验证,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新型透明牙套隐形矫治器材料弹性模量≥1800MPa,拉伸屈服强度≥50MPa,屈服应变率≥5%,抗撕裂性≥40N/mm,完成临床试验,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新型生物活性根管充填材料申报CFDA产品注册证.
支持年限:2017-2020年11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
5血液净化材料和体外循环系统或人工器官3.
5.
1全血灌流高性能吸附剂及装置研究内容:针对临床重症肝衰、脓毒血症、重度中毒等患者,研发高选择性全血灌流吸附剂及灌流装置.
考核指标:研发2-3个国际先进或领先的全血灌流吸附剂及装置,取得CFDA产品注册证.
1)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吸附剂及装置:胆红素清除率≥85%(≥0.
4mg/ml),胆汁酸清除率≥90%(≥0.
25mg/ml),与国际市售先进产品相比,同等条件下,胆红素清除率高5%左右,胆汁酸清除率高10%左右;2)脓毒血症用纳米复合吸附剂及装置: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同等条件下IL-1、IL-6、IL-8、IL-10的清除率在70-85%之间,TNF-α清除率>75%;3)高选择性β2-微球蛋白吸附剂及装置:在国际市售产品同等条件下,对血液中β2-微球蛋白的清除率≥85%(1.
5mg/ml),对胱抑素C和甲状旁腺素的清除率也均≥85%,对白蛋白的清除率30%,可抑制或延缓钙盐、结石形成和细菌生长等;生物补片:植入后不发生明显的免疫反应.
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144.
医用级原材料的研发与标准研究及产业化4.
1抗辐射和无毒的聚烯烃、聚酯等医用高分子原材料的标准和产业化研究内容:(1)研究和开发不含增塑剂(又名塑化剂)的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包括苯乙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EBS)、苯乙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SEIS)和苯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SEPS)等.
(2)研发医用级聚己内酯及其共聚物,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己内酯单体的连续化绿色安全制备及其共聚物的仿生催化聚合技术等符合现代环保要求的产业化生产技术,规模化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单体.
考核指标:(1)研发有知识产权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催化剂制备、树脂合成、加氢和后处理等系列专利技术,并开发相应的工程化技术,形成5万吨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专用料生产基地,用于血液和药物储存和输注器械规模化生产应用.
主要技术要求:无有害物质析出;溶血率不大于5.
0%;细胞毒性不大于2级;氧气透过量≤1200cm3/(m224h0.
1MPa);热合强度:不小于20N/15mm;透光率≥75%;化学和其它生物学性能指标满足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获得发明专利5-7项,CFDA产品注册证2-4项.
(2)研发的己内酯等单体实现连续化安全制备,纯度达到99.
9%以上、不含金属残留;聚己内酯等聚合材料的分子量分布系数小于1.
2、不含金属残留、其他杂质残留低于医用级标准;聚合催化体系不含任何金属元素;形成单体万15吨/年、聚合材料千吨/年符合医用级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批量生产能力;申获CFDA产品注册证2项,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国际专利不少于3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4:1.
5.
临床及临床转化研究5.
1新一代生物材料与植入器械的临床及临床转化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新一代组织器官修复和替代材料和个性化植入器械产品,提出植入器械的设计和要求,建立临床试验评价及术后跟踪统计分析的模型和方法,制定和实施植入手术方案,建立临床手术规范,提供文本和音像示范资料.
重点进行下述3类产品临床及临床转化研究:1.
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2.
含活体细胞的组织工程化及3D打印产品;3.
介入治疗产品.
考核指标:建立上述3类产品等临床试验评价及术后跟踪分析模型的原则性要求;实施并完成临床试验,形成相关产品的临床手术技术方案,提供示范性手术规范和视频资料.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支持项目数:1-2项16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6.
典型示范工程6.
1培育专项实施的示范典型研究内容:借鉴国际发展经验,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产、学、研、医、金(融)结合,全创新链一体化发展生物材料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重点推进:国际领先和系统配套的生物材料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的构建;以及生物材料临床及应用研究、转化和推广平台的构建等,加速创新生物医用材料技术转化,创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企业培育及创新团队和中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以生物材料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及其发展机制创新为内核的专项实施示范典型,为我国生物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考核指标:1)建成以国家级和部省级生物材料研发机构为核心的开放性国际领先生物材料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包括国际互认的生物材料检验评价中心,CFDA认可的临床试验中心,以及海外联合研发团队;2)依托创新平台,研发10-20项新一代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及其工程化技术,并转移技术孵化15家以上新型生物材料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新建的企业集群于2020年实现年销售额60余亿元;3)建成以国内中心医院为核心的临床转化和技术推广平台及临床评价平台,解决产品临床转化及市场出口问题;4)建立不少于5支创新团队,构建产、学、研、医、金(融)17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引领产业集聚,为新一代生物材料科学和产业的发展闯出新模式、发挥示范作用.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项有关说明:用于示范典型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本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项目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推荐(各推荐不超过1个项目),与省级地方政府共建,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8:1,优先支持地方财政投入比例高的项目.
吸引海外团队、企业或专家共建.
1819申报要求1.
原则上要求针对相应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
2.
申报单位须提交补充协议.
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
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未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本专项研究如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如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涉及人的伦理审查工作,均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3.
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项目.
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张兴栋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教授2杨小牛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3戴建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4冯晓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5李静莉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主任药师6欧阳宏伟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7卢士璧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教授8胡泽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医疗器械检定所副研究员9樊瑜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教授10奚廷斐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11张西正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12裴国献第四军医大学教授11"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本专项设置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三项任务.
2017年拟启动7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1.
85亿元,具体指南如下:1.
基础研究1.
1生境脆弱性及调控研究研究内容:开展气候变化、入侵种种群形成与扩张、入侵种生态适应性与进化、生物入侵对自然与农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及自然与农林水生态系统对重要外在干扰因素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研究,阐明其响应和防御机制,探索建立生境调控技术.
考核指标:明确生态系统可塑性响应和抵御的决定因素,并阐明其作用机制;针对脆弱生境中至少5种爆发性入1侵生物,建立监测、早期发现及应急防控技术,建立3种以上的环境友好型生境调控技术.
1.
2重要疫源微生物组学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重要疫源动物、媒介生物和人体样本,分析多种来源样本的微生物组,揭示特定微环境下其微生物组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生物安全意义.
考核指标:针对国内常见的20种以上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每种不少于100份样本)及3~5种已知人类重症感染(每种200例以上)等微环境样本,完成非培养依赖的微生物组分析;阐明其微生物组的组成特征及其与致病性、耐药性和适应性等重要生物性状的关系.
2.
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2.
1生物危害模拟仿真和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围绕人口稠密地区生物危害风险,开展生物危害早期征兆识别、危害模型演算、模拟仿真、危害评估和干预措施综合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生物危害发生发展模拟、干预措施推演等5种以上算法模型;建成囊括2万条以上数据条目,涵盖人口、医疗、环境等10种要素以上的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基础数据库;建成集情景模拟、危害评估、能力测算、干预措施推演于一体的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软件系统,建立我国生物危害防御能力基础指标体系.
2.
2重要病原体的现场快速多模态谱学识别与新型灭活技术2研究内容:开展重要病原体的光谱特性、现场采集与快速识别研究,阐明电磁、光热、光电等结合多功能高分子和纳米材料对病原体灭杀的毒性机理,建立重要病原体的光谱数据库,构建电磁、分子结构与抗病原体性能的构效关系,研制现场快速识别的便携式设备、无人机搭载检测仪的原理性样机,并研制电磁灭活原理性样机,开展光热、光电灭杀的多功能高分子和纳米材料合成及材料自净化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重要病原体的现场光谱快速识别和电磁灭活等关键技术,完成主要重要病原体的特异性识别数据库一套、抗病原体的灭杀构效关系库一套及其配套分析软件的构建,并获得便携式精确识别设备、无人机搭载检测仪、电磁灭活装置原理性样机各一台,以及合成一个结合电磁灭活的多功能小型分子库.
2.
3重大动物源性病原体传入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围绕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威胁的跨境传入动物源性病原体,开展传入风险评估、早期预警、追踪监测技术与产品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全球疫情数据、畜牧业生产数据、气象数据和地理数据等数据平台的重大动物源性病原体跨境传播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系统;针对至少4种病原体,研究跨境传入、大区域扩散与流行的风险评估技术与流行学模型,完成中长期流行性评估报告;建立不少于4种重大病原体的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鉴定技术,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起草不少于4套的防治技术规范和应急预案体系.
32.
4重大/新发农业入侵生物风险评估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重大/新发农业入侵生物大区域快速播散特征及途径,阐明其对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危害机制,系统评估其扩散潜能、经济与生态风险,建立重大/新发农业入侵生物大数据早期预警、快速检测、远程监控及综合治理的全程防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周边重要地域/国家的大区域跨境传播农业入侵生物信息库,囊括不少于1000种入侵生物;针对不少于50种农业重要跨境入侵物种(含新发入侵物种),建立基于远程图像识别和DNA指纹图谱分析等快速检测鉴定技术;针对不少于6种重大/新发农业入侵生物,明确其跨境传播扩散方式与途径,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与技术标准,揭示其传入、扩散与成灾的机制与规律;基于其入侵过程中的生物生态学等特征与差异,建立不少于6种重大/新发农业入侵物种跨境传播的早期预警、快速检测、远程监测、联防联控的全程防控技术体系.
2.
5特殊生物资源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特殊生物资源原产地鉴别和溯源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的重要生物遗传资源,建立凭证来源信息数据库;研发非接触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识别技术与装置;发展重要生物资源跨境综合查验技术.
考核指标:针对不少于50种特殊生物资源,建立流失风险评估、分子鉴定、高通量检测、远程图像识别、跟踪监4测、口岸查验等关键技术;建立配套的特殊生物遗传资源原产地分布数据库、图文信息数据库和跨境监测数据库等;研制3套以上装置样机,制订不少于8项行业标准.
56申报要求2017年拟优先支持7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支持1-2个项目.
在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有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的申报项目,可以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1.
针对指南支持的研究方向,要求相关单位跨部门、跨学科进行优势整合,以项目的形式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应根据考核指标提出明确、可考核的预期目标.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3年.
2.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且每个项目至少有1个课题由35岁以下(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青年科学家担任课题负责人.
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50人,其中,主要学术骨干不超过20人.
3.
开展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有关要求,并具备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和保障条件.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徐建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2曹务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3张卫文天津大学教授4林拥军华中农业大学教授5袁正宏复旦大学教授6王亚东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7徐海根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8万方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9吴东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10王健伟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1严进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疫研究所研究员12陈新文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13刘文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4张河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15张星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新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6卢孟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2"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六大方向,启动了38个三级指南方向,共立项73项,国拨总经费为5.
83亿元.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立项情况,2017年指南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六大方向继续部署三级指南方向34个左右.
专项实施期4年,2017-2020年,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
9亿元.
11.
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1.
1心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与策略研究1.
1.
1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阻断的关键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其可逆的关键干预靶点,并评价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重要基础脂代谢异常,研究调控机制,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
针对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心力衰竭,明确心力衰竭发展各阶段的病理特征,转录特征以及蛋白表达特征.
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获得完善的中国人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的临床表型,在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明确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干预靶点;申请/获得不少于2项发明专利;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
1.
2急性脑缺血损伤机制与保护研究研究内容:开展急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保护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远期疗效研究,筛选出能改善神经结构和功能、临床患者有潜在获益可能的神经保护性药物;开展所筛选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
并将现有临床使用神经保护剂的疗效再验2证,通过科学系统评价验证神经保护性药物临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考核指标:确立一套神经保护剂治疗脑缺血损伤近远期效果的行为学、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价系统;明确急性脑缺血损伤神经保护性药物的新作用靶点不少于2个,筛选出不少于1种非人灵长类脑缺血动物模型有效、临床可能获益的潜在神经保护性药物;确立目前临床常用神经保护剂有效性评价的可靠新指标不少于2个,为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
2心脑血管病人群预防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1.
2.
1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适宜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兼顾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选取社区,借助移动医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低价、高效的高血压患者综合管理适宜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并在全国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少于5个地区进行示范、推广.
建立基于高血压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广平台,拓展、推广管理模式及治疗方案,评价平台对改善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的知信行,以及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的作用.
考核指标:建成高血压社区管理新模式;形成适合基层的抗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建成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应用示范推广平台;建成有利于动态评价干预效果3的队列不少于3万例;在示范区使医务人员和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的知信行水平相对提高20%,高血压的治疗率提高15%,控制率提高10%.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
2.
2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综合筛查与防控及卫生经济学研究研究内容:依托慢病防控技术优势单位,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综合筛查与防治策略、适宜技术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研发基于大数据和健康物联网的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示范.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脑血管病防控体系,提高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水平.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综合筛查策略和方案;研究集成高危人群防控适宜技术不少于15项,并在10家医院、10个城市社区和10个乡镇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综合筛查和防控示范研究;搭建起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控信息服务平台,获得100万高危人群筛查数据;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和随访,提高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知晓率和控制率,降低心脑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率,获得综合防治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1.
3心脑血管病早诊、早治关键技术研究1.
3.
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早期干预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易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以及Brugada综合征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室颤等,整合心脏影像学、心脏电生理检查、器械与导管消融治疗、自主神经干预等临床诊疗信息,研究完善的治疗策略并进行长期随访.
根据病种的需求结合临床资料及长期随访临床事件,寻找对恶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早期诊断、干预策略选择及预后判断相关的信息,实现疾病分类、分型、及治疗策略的选择,为我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规范治疗提供依据.
考核指标:建成具有完整的影像、电生理检查、治疗预后等临床资料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数据库,制定适合国人的多维度的规范化危险评估体系,确立早期诊断指标,建成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类体系和相应的有效治疗策略选择体系.
针对不少于3个病种,每个病种发现并验证新的临床或分子危险因素不少于3个,提出不少于2项适合国情的治疗规范化技术.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
3.
2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复发进展预测模型与干预策略研究研究内容:开展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探索其复发进展的预测模型;开展5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易损特征的新一代影像诊断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研究;前瞻性探索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颅内外动脉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开展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高危易损特征的早期识别和最佳防治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考核指标:确立血管结构和功能相关因素在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临床复发进展中的作用,获得血管结构和功能对大动脉狭窄的自然病程和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开发基于高场磁共振技术的颅内外大动脉易损斑块成像方法和分析软件,申报专利不少于3项;建立颅内外大动脉易损斑块的最佳影像学筛查路径;建立高分辨磁共振技术参数对卒中预后的预测模型;建立高分辨磁共振影像与血液标记物预警指标体系;获得基于管壁易损特征的最佳药物干预策略循证医学证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
4重大心脑血管病急救体系、临床诊疗技术、策略及评价研究1.
4.
1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高危预警及干预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构建高危预警模型,指导治疗策略选择;针对累及冠脉、弓部和腹腔分支动脉以及严重合并症的复杂主动脉急症患者,对比研究多种介入微创的辅助技术、介入和外科复合技术和传统外科手术的疗效,形成并推广最优临床治疗策略和6技术组合.
考核指标:建成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高危预警模型,通过5家以上的大型血管外科中心的临床实践来评价其可靠性;获得3种以上针对复杂急性主动脉疾病患者治疗技术的评价,建立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和技术组合,为指南制定提供依据,临床应用不低于1000例;住院费用降低5%、住院死亡率降低3%,推广医院超过20家.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
4.
2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诊疗技术和效果评价及推广研究研究内容:结合多元化影像学评价手段,对常用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外科术式和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肺动脉瓣返流和右心室功能、同期手术结合介入的复合技术对肺血管发育的促进等,从而确定其疗效并推广应用,提高复杂右心畸形治疗的整体成功率和存活率.
考核指标:形成优化的复杂心脏畸形外科术后再干预方案,建成国人复杂先心病术后右心功能评价标准;在20家以上医院中开展多学科结合的复杂右心畸形的复合诊疗技术;两种常见心脏畸形包括肺动脉闭锁的解剖根治率提高15%,以及法鲁氏四联症的远期再手术率降低20%,从而改善复杂心脏畸形患者的生存质量.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71.
4.
3国产溶栓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有效性及卫生经济学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并探讨扩大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获益人群策略;通过登记研究明确价格低廉的国产溶栓药物对比经典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急性卒中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明确新一代国产溶栓药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考核指标:获得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扩大适宜人群循证医学证据;明确国产溶栓药物在急性卒中患者中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与rt-PA相比在非劣效的前提下使医疗花费大幅降低;获得新一代国产溶栓药物扩大时间窗应用的循证证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
5重大心脑血管病康复和长期管理研究1.
5.
1慢性心力衰竭长期管理有效性比较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难于长期管理、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社会和医疗负担巨大等世界性难题,探索适合国人的慢性心力衰竭逐级防控体系;利用互联网,移动医疗和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慢性心力衰竭网络化、数字化长期随访管理平台;摸索和建立适合国人的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级诊疗和转诊模式;建立国人慢性心力衰竭长期管理的疗效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探索包括药物8治疗、运动康复、心理指导、生活方式等综合、立体、全方位的管理措施,建立多途径、多角度的适合国人的慢性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管理和监测手段;开展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的循证研究.
考核指标:建成由三级、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以及家庭共同构成的慢性心力衰竭逐级防控体系,在全国建成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不少于30家和与之相依托的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示范社区不少于150家;建成全国慢性心力衰竭大数据监测、管理平台,获得不少于2万例慢性心衰患者2年的管理监测数据;形成一套适合国人的慢性心力衰竭的社区、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和规则;撰写一部慢性心力衰竭随访、管理和监测的中国指南;设计不少于1个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慢性心力衰竭随访管理体系的验证,使慢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相对降低不少于10%,纳入指南或临床规范.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
5.
2远隔缺血预适应对慢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转化研究研究内容: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明确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对慢性脑缺血损伤防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通过远隔缺血适应训练防治慢性脑缺血损伤的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揭示远隔缺血适应的脑保护机制;通过远隔缺血适应防治慢性脑缺9血损伤的优效性研究,探索远隔缺血适应训练防治慢性脑缺血损伤的最佳方案;通过远隔缺血适应防治慢性脑缺血损伤的血液、行为和影像学研究,寻找可用于评价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对慢性脑缺血损伤影响的关键血液、行为及影像标志物;通过上述相关研究获得远隔缺血适应训练的关键参数及最佳方案,进行标准化医疗器械的研发及转化研究.
考核指标:明确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慢性脑缺血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适应症和相关禁忌症;明确远隔缺血适应脑保护的主要机制;建立远隔缺血适应训练防治慢性脑缺血损伤的优化方案(包括训练的周期、强度和时长);发现不少于3种可评价远隔缺血适应训练治疗慢性脑缺血患者疗效的血液、行为及影像标志物;建立一套完整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非药物防治新方法及实施流程,并纳入国家脑卒中防治指南.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
5.
3脑血管病康复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及评价研究内容:开展基于智能康复设备、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技术的脑可塑性及脑网络重建的干预技术研究;建立覆盖全国的从三级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到社区医院及家庭的脑血管病康复管理体系,实现对患者的持续、全方位、个体化康复管理,开展与该体系配套的康复适宜设备研发和康复技术推广,并对其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10考核指标:探索不少于2项可行的脑可塑性及脑网络重建干预技术或手段;建成覆盖全国不同地区至少100家各级医院、康复机构及家庭的脑血管病患者整体康复管理体系,推广不少于8项科学、实用、高效的分别适用于三级医院、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及家庭的康复适宜技术,进行不少于4项智能化康复适宜设备的研发并实现产品转化.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2.
1恶性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2.
1.
1恶性肿瘤转移及复发的分子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以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含RNA可变剪接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大数据)为基础,研究肿瘤转移不同阶段分子改变特征及其关键分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基因组DNA畸变及转录异常(含RNA可变剪接)、蛋白修饰异常在肿瘤转移及复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考核指标:在不少于5个(含5个)在肿瘤转移或复发过程中重要驱动因子(基因、关键非编码RNA、RNA可变剪接模式、蛋白及其修饰等)作用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性发现,为肿瘤转移或复发提供新的理论假说,为研发可用于肿瘤转移或复发预警和干预肿瘤转移或复发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提供重要基础;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
11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2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2.
2.
1肺癌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基于影像学、分子标志物和流行病学等的多学科肺癌筛查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对较为成熟的筛查和干预技术,在全国选取有代表性和工作基础的省份和地区(不少于5个),覆盖一定规模的人群(5万人以上),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的筛查和干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不同高危人群界定、筛查方法及干预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不同组合方案和筛查模式的效果和效率.
考核指标:开发出不少于2项可用于肺癌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新技术;开发出至少1套肺癌筛查预警模型;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不少于2项;针对高危人群筛查以及医疗机构机会性筛查,建立不少于2项适合于我国的肺癌筛查和干预技术方案.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2.
2大肠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大肠肿瘤,开展基于内镜和分子标志物等的筛查和干预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对较为成熟的筛查和干预技术,在全国选取至少5个以上有代表性和工作基础的省份和地区,覆盖一定规模(5万以上)的人群,开展以人群为基础、多中心的筛查和干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不同12筛查及干预技术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探讨不同组合方案和筛查模式的效果和效率.
考核指标:建立至少覆盖5个省份或地区、5万人以上的大肠肿瘤筛查队列;开发出不少于2项可用于大肠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新技术;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不少于2项;针对社区高危人群以及医疗机构机会性筛查,建立不少于2项适合于中国人群的大肠肿瘤筛查干预技术和方案.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3恶性肿瘤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2.
3.
1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选择工作基础较好、危害性较大的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在前期工作充实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小分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或者研发其它靶向治疗新技术,开展针对目标疾病靶向治疗的干预研究,以及多中心的验证;开展适用于靶向治疗的新型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基于肿瘤异质性的理论,开展精准化靶向治疗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相关临床研究.
考核指标:针对所研究肿瘤,建立有效的靶向治疗干预新策略,完成不少于3项新型靶向治疗的临床前研究与早期临床研究,至少完成1项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基于分子水平建立一套新型靶向治疗疗效评价体系,建立不少于5项可指导靶向治疗的新技术,阐明至少两种靶向治疗药物的耐药机制,并提供至少2种克服靶向治疗耐药性的解决方13案.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3.
2恶性肿瘤分子病理和分子细胞学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基于前期工作发现的诊疗生物标志物,开展基于肿瘤组织、体液(包括血液、尿液等)、游离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等分子病理和分子细胞学技术研究并对相关诊疗及预警标志物进行验证;在对新技术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早期诊断、复发监测、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疗效评估及动态监测技术研究,产品和平台开发.
考核指标:研发出不少于3项基于分子病理和分子细胞学的覆盖肿瘤早期诊断、复发监测、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疗效评估及动态监测技术方法并开发相关产品;开发不少于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技术平台;发现并验证肿瘤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原发耐药及继发耐药预警分子标志物,实现结合病理的肿瘤精确预后分型;规范分子病理检测最优化流程及诊治,减低患者医疗负担.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3.
3恶性肿瘤分子影像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多模态分子影像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以影像学图像特征信息挖掘为主体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影像组学新方法的研究,采用多模态分子影像及影像组学技术,以规模化的临床样本为基础,构建并应用高灵敏度、高14特异性的多模分子影像探针,获取多源影像信息,并结合患者基因和临床指标信息,深入挖掘和筛选出与恶性肿瘤诊疗高度相关的特征集,并构建基于影像组学特征集的恶性肿瘤诊断、疗效评价和预测的方法体系.
考核指标:研发出不少于3个基于组织特异性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数学模型和高维重建方法;获得不少于5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分子影像探针;发现并验证与恶性肿瘤诊断、预后判断高度相关的不少于5个影像组学特征集,并构建基于影像组学特征集的分析系统,实现在肿瘤疗效预测及评估中的初步应用;建立不少于3个包括功能影像学在内的常见肿瘤疗后随诊方案.
申请发明专利至少不少于4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4恶性肿瘤姑息治疗和护理关键技术研究2.
4.
1恶性肿瘤姑息治疗和护理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围绕2-3种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开展基于药物、物理、心理学等手段的疼痛控制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开展疼痛评估新方法研究;开展镇痛药物剂量调整、联合应用及交替应用的研究;开展镇痛药物主要副作用(耐受和成瘾等)预防和处理的新方法研究;开展患者营养风险因素、营养治疗技术、营养途径及其效果评估研究;开展住院肿瘤患者护理技术和延续护理模式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或研发不少于2项更加有效的恶性肿瘤疼痛控制技术和方法,建立不少于2项疼痛评估、镇痛药物15剂量调整、联合应用、交替应用和副作用预防处理的新方法;建立2-3项适用于不同类型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指标、模型及营养指南,制定出不少于2项可推广的癌症患者心理干预指南;开发出不少于2项有效防止住院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护理技术;构建出住院化疗癌症患者延续护理模式.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
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3.
1慢阻肺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3.
1.
1细菌和病毒感染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研究内容: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开展慢阻肺气道微生物组学动态变化与急性加重关系研究;开展慢阻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细菌/病毒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中重度慢阻肺患者下呼吸道去定植对减少急性加重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研究;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中西医联合抗感染作用机制和效果研究.
考核指标:明确慢阻肺下气道不少于1种重要细菌或病毒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细菌/病毒交互作用,并揭示其与急性加重的关系;研发不少于1项中重度慢阻肺下呼吸道去定植技术;揭示不少于1种慢阻肺急性加重中西医联合抗感染作用机制.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63.
2慢阻肺人群预防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3.
2.
1医院、社区戒烟模式及干预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吸烟这一重大危险因素,在现有大型研究队列、基线数据的追访队列、社区动态跟踪队列的基础上,开展烟草依赖的基因组和表型研究,探索烟草依赖的临床分型及细化治疗方法;开展针对慢阻肺高危和疾病人群的个体化戒烟治疗研究;通过研究电子信息系统等方式建立覆盖全国的烟草依赖诊治网络,基于大数据分析,识别并干预不同细化分型的门诊和住院烟草依赖患者;建立基于医院和社区的戒烟应用示范推广平台,拓展、推广烟草依赖管理模式及治疗方案;开展基于大数据或互联网或移动医疗等新科技信息手段的烟草依赖干预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研究.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
2.
2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和社区综合防控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研究内容:开展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的适宜技术和慢阻肺综合防控适宜技术研究;基于现有研究基础,推广慢阻肺社区筛查和综合防控适宜技术;开展和推广基于社区或医院的慢阻肺防控策略的卫生经济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1项符合成本效益、适合国情、易推广的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适宜技术并推广;建立不少于1项慢阻肺综合防控适宜技术、策略和模式,并推广应用.
支持年限:2017-2020年17拟支持项目数:1-2项4.
糖尿病及代谢疾病防控技术研究4.
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关键技术及长期预后研究4.
1.
11型糖尿病优化监测与治疗方案的研究及关键新技术推广研究内容:基于1型糖尿病随访队列,提出1型糖尿病不同阶段、不同严重程度的最优化监测新方案与治疗新方案,提高1型糖尿病控制率,降低1型糖尿病并发症新发病率.
全面客观地证实优化监测新方案与优化治疗新方案的综合管理疗效及安全性,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制订1型糖尿病最优化监测方案并证实疗效;制定1型糖尿病最优化治疗方案并证实疗效;最优化监测及治疗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后1型糖尿病控制率提高20%,1型糖尿病并发症新发病率降低10%;制定并推广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少于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
1.
2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与优化治疗方案研究研究内容:开展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适宜技术研究,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率与早期治疗率.
开展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处置适宜技术研究,并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控制率,降低死亡率.
18考核指标: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早期诊断与治疗处置适宜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应用后早期诊断率、治疗率与控制率提高20%,死亡率降低20%;建立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少于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
2糖尿病防控体系与综合管理研究4.
2.
12型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适宜技术建立与管理策略研究研究内容:通过2型糖尿病的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多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结合多种因素达标监测、生活方式干预与临床药物治疗,建立2型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全面管理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创建覆盖全国不少于200家医院的示范区域,完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评价及推广应用,切实提高糖尿病控制率,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新发病率,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
考核指标:建立2型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创建覆盖全国不少于200家医院的示范区域,多种因素综合管理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在示范区域内推广应用;制定临床路径与指南规范5项,申请专利5项;多种因素综合管理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实施后,示范区域内糖尿病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率提高30%,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新发病率降低20%,糖尿病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控制率提高1920%.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5.
1神经精神疾病的人群筛查、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5.
1.
1神经发育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神经发育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开发基于表型特征、遗传学、影像学、生理生化的早期预测预警及诊断技术,包括有预测预警价值的遗传标记物,血液和/或尿液标记物,功能磁共振多模态诊断体系.
通过筛选和组合发现可用于早期预测预警和诊断的多种生物标记物,建立神经发育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早期预测预警和诊断的综合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可用于神经发育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早期预测预警和诊断的遗传标记物、体液标记物和功能磁共振多模态指标各不少于5个.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1.
2抑郁障碍高危人群筛查防治适宜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内容:针对不同抑郁障碍高危人群(如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老年期人群),开展纵向随访,在全国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较大规模(约2000例)抑郁症及其高危人20群的队列,全面评估临床表型及神经心理特征(抑郁特征、心理复原力、社会应激等)、遗传学、影像学、生理生化等指标,综合评估抑郁症疾病早期及高危人群的自然转归,开发基于上述多维度评估指标的高危人群的筛查防治技术和模型;并将较成熟的筛查防治技术和模型,在全国选取有代表性的省份和地区,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有效性.
考核指标:在全国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较大规模(约2000例)抑郁症及其高危人群的队列;建立1套基于多维度指标体系的抑郁症早期疾病发展与转归的预测指标体系;建立不少于2项的适合中国人群的抑郁障碍高危人群筛查防治适宜技术;制定临床筛查方案/路径不少于2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2神经精神疾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技术研究5.
2.
1阿尔茨海默病(AD)痴呆前期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目前AD痴呆期治疗效果欠佳的问题,基于AD的病因学和生物标记物等研究结果,针对新发现的治疗靶点,采用新的治疗策略,将治疗关口前移,利用药物(含中医药)、非药物(含针灸、康复、经颅磁刺激等)手段,针对AD痴呆前期开展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发现对AD痴呆前期有治疗作用并能延缓向痴呆期进展的候选药物或治疗手段.
最终,制定AD痴呆前期优化治疗方案并证实疗效.
21考核指标:筛选并初步验证针对AD痴呆前期不少于3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或手段.
建立AD痴呆前期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少于2项.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2.
2帕金森病(PD)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基于PD随访队列,根据遗传、环境等病因学研究结果,针对新发现的治疗靶点,采用新的治疗策略,利用药物(含中医药)、非药物(含针灸、康复等)手段,开展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筛选出针对PD症状或疾病进程有治疗作用的新型治疗方法或手段,包括抗PD药物、经颅磁刺激(TMS)、深部脑刺激(DBS)、针灸、康复锻炼等.
制定不同阶段和不同严重程度PD的优化治疗方案并证实疗效,提高PD的控制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考核指标:筛选并验证不少于3种对PD症状或疾病进程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或手段.
建立适用于PD全程的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少于2项,并在全国示范区内进行推广.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2.
3物质依赖早期诊断分子靶标和新技术开发研究内容:在已有的物质依赖临床资料库、生物样本库基础上,运用临床研究和动物研究相结合的策略,研究和开22发物质依赖客观诊断的分子靶标、临床特征、复发预测的新指标和非药物干预新技术,包括有预警价值的遗传标志物,影像标志物,认知、冲动和潜伏心理渴求等变化规律的多模态体系.
通过筛选和组合发现可用于客观诊断和复发预测的综合指标体系,建立物质依赖复发的非药物干预新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标准规范的较大规模(约1500例)的物质依赖队列.
开发可用于物质依赖客观诊断和复发预警的遗传标志物,影像标志物,认知、冲动和潜伏心理渴求等变化规律各不少于5项.
复发的非药物干预新技术不少于2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3神经精神疾病康复技术和长期疾病管理研究5.
3.
1基于家庭和社区的认知障碍疾病综合康复与长期管理技术研究研究内容:本研究应当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基于社区和家庭的认知障碍综合康复和干预策略的研究;建立基于社区的大型认知障碍研究队列,构建包括药物(含中医药)、康复和辅具等手段在内的综合干预模式,验证能够确切改善患者认知障碍、提升日常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案;形成可在社区中应用的适宜技术和规范:包括早期高危人群的预防、患者的全程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内容,形成疾病综合管理立体模式.
考核指标:完善1套基于社区的认知障碍患者在线训练23和认知康复系统;完成1项认知障碍患者社区综合干预和管理技术规范;建立成体系的认知障碍疾病社区管理系统;综合管理不少于3个10万人口以上的示范社区,使示范社区的认知障碍规范化干预率提升20%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6.
国际合作研究6.
1慢阻肺国际合作研究6.
1.
1慢阻肺急性加重预警与预防策略的国际合作研究研究内容:基于现有的慢阻肺队列和与国际合作基础,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病原微生物与耐药监测;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免疫组学研究;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数据库和预警平台的建设,构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国际合作的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验证1-2种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分子标志物;揭示研究期间慢阻肺急性加重微生物与耐药状况;揭示机体免疫状态在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作用;建立1个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数据库和数字化的预警平台,促进国际合作,形成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防治指南.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项6.
2糖尿病国际合作研究6.
2.
22型糖尿病优化降压治疗目标的国际合作研究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糖尿病领域国际合作基础与24最新临床研究实践经验,针对全球临床实践共同面对的2型糖尿病降压目标的难点问题,开展中国2型糖尿病优化降压治疗目标的研究,建立2型糖尿病血压控制的最佳分层目标,用以指导临床2型糖尿病的血压管理,以切实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考核指标:建立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的国际临床研究协同合作平台;建立2型糖尿病血压控制的适宜分层目标管理方案;发布并推广适宜临床应用的2型糖尿病降压目标管理路径与指南规范不少于5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项6.
3神经精神疾病的国际合作研究6.
3.
1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针对病因治疗和预防的国际合作研究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AD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基础,参照国际AD最新临床研究实践,针对全球共同面对的AD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这一难点问题,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病例病源和近年来所取得的AD诊治技术进步,选择合适研究人群,开展AD早期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的国际合作研究,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发现对AD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的方法或针对病因治疗药物.
考核指标:建立国际AD临床研究协同合作平台;发现并验证1-2种对AD具有预防作用的方法或针对病因治疗药物.
25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项2627申报要求1.
本专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2.
本专项要求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重大慢病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重大慢病专项各个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
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如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
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涉及人的伦理审查工作,均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4.
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个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2孔灵芝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研究员3张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4赵文华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所教授5杨新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6杜昕安贞医院主任医师7孙保存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教授8曾木圣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9房静远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0曾正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11姚婉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12王文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教授13朱以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14武力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主任医师15陆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16吕泽平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医师17宁光上海瑞金医院教授18王明荣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19王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20赵一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21周玉民广州医科大学教授13"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
2016年,专项首批立项项目涉及"生命组学研究"、"大型队列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和"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这4个重点任务,共立项61项,国拨总经费为6.
42亿元.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立项情况,2017年将一方面重点支持为本专项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支撑、需长1期持续开展的大平台、大队列和大数据等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优先启动平台类项目中急需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并在部分优势领域继续开展"从大数据获取到临床诊疗应用"的精准医学全过程研究,为中国精准医学计划长远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2017年拟启动31个项目左右,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具体内容如下:1.
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1.
1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1.
1.
1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研究内容:研发能用于临床的基因组DNA序列分析技术及临床用测序仪.
研制第二代与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与测序技术配套的相关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
考核指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临床应用的第二代测序仪样机1-2种,具备可高通量读取不少于10M碱基的能力,单次测序准确度不低于85%;研制配套的国产化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在序列读长、测序通量和数据质量等方面具有与进口设备竞争的实力.
开发完成新型临床测序仪的样机或小批量产品.
研制出配套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
申请发明专利10-20件,软件著作权10-20个.
本项目研发的成果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进行技术推广.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与企业合作,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1.
2定量蛋白质组鉴定分析技术、临床级质谱仪和配套试剂的研发1.
2.
1定量蛋白质组鉴定分析技术研究内容:研发适合临床样本的蛋白质组简便快速预处理技术和超灵敏、超快速、低成本的蛋白质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开发蛋白质及其变异体或修饰体的动态变化检测技术;开展人体器官构成细胞及其精细结构的蛋白质组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开展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和网络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开发具有较高通量和准确度的目标蛋白质检测技术.
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实现100到10000个细胞以及纳克级超微量临床样本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实现1个小时内精确定量包括临床常用检测标志物在内的靶蛋白1000个,8小时内鉴定、定量基因产物10000个以上;研发可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多种蛋白质变异体、翻译后修饰、细胞及其精细结构的蛋白质组和蛋白质动态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技术;实现每个临床样本预处理成本低至200元和蛋白质组深度覆盖成本低至1000元;实现临床病理切片的蛋白质定量检测.
发展5种以上蛋白质组学新技术、1种可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蛋白质组学检测技术,开发1套以上基于蛋白质组及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数据的精准诊断技术,申请5-10项发明专利.
本项3目研发的成果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进行技术推广.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
2.
2定量蛋白质组临床级质谱仪和配套试剂的研发研究内容:开发能够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定量蛋白质组临床级质谱仪及配套的相关试剂,实现临床样本的高效检测和快速诊断.
考核指标:研制临床级质谱仪2-3种以及配套试剂;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质鉴定和定量试剂,形成初具规模的蛋白质组学试剂的产品链和产业链;申请5-10项发明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
本项目研发的成果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进行技术推广.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与企业合作,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1.
3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研发1.
3.
1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临床样本检测需求,发展代谢组分析的新理论与新策略,创建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精密测量与定量的综合分析技术体系;研发针对细胞与组织代谢组及靶向4目标代谢组的无创原位定量分析技术;发展基于多技术优势集成化并用于完全未知代谢物绝对结构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创立标准化的高选择性超灵敏代谢物探针库并构建其综合信息库,建立多个代谢途径中所有代谢物的超灵敏同步测量技术,开发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工具技术.
考核指标:建成针对体液与组织细胞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原位定量分析综合技术体系;建成10类代谢物的高选择性超灵敏标准化探针库及其综合信息库,实现5个以上代谢途径中所有代谢物的超灵敏同步定量测量;使代谢物测量灵敏度达到飞摩尔量级、覆盖率达到2,000种代谢物、10余个代谢途径,实现微量(10-50微克)完全未知代谢物的绝对结构鉴定.
发展5种以上代谢组学新技术;发现10-20种生物标志物;研制3种可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代谢组学检测技术以及配套试剂;申请5-10项发明专利.
本项目研发的成果需向本专项所有项目进行技术推广.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2.
1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研究2.
1.
1华东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华东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自然人群指籍贯在该地区的人群,而非居住随机居民,其他自然人群队列研究项目使用相同定5义)考核指标:完成10万人群的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要求统一采用示范队列提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立高效的终点事件发生追踪系统,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
队列资源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申请专利3-5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入选队列的人群籍贯应在本地区.
优先考虑支持已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大型队列,要求具有专业的流行病学、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优先支持前期工作中有良好的地方政府与所在单位支撑和群众基础的队列,并在项目执行期内能持续获得地方政府和所在单位在政策、经费和人力上的支撑.
本项目要求与代表性示范自然人群队列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2.
1.
2华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区)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考核指标:完成10万人群的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随访6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要求统一采用示范队列提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立高效的终点事件发生追踪系统,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
队列资源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申请专利3-5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入选队列的人群籍贯应在本地区.
优先考虑支持已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大型队列,要求具有专业的流行病学、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优先支持前期工作中有良好的地方政府与所在单位支撑和群众基础的队列,并在项目执行期内能持续获得地方政府和所在单位在政策、经费和人力上的支撑.
本项目要求与代表性示范自然人群队列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2.
1.
3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考核指标:完成10万人群的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要求统一采用示范队列提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立高效的终点事件发生追踪系7统,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
队列资源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申请专利3-5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入选队列的人群籍贯应在本地区.
优先考虑支持已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大型队列,要求具有专业的流行病学、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优先支持前期工作中有良好的地方政府与所在单位支撑和群众基础的队列,并在项目执行期内能持续获得地方政府和所在单位在政策、经费和人力上的支撑.
本项目要求与代表性示范自然人群队列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2.
1.
4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西南区域(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等地区)的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考核指标:完成10万人群的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要求统一采用示范队列提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立高效的终点事件发生追踪系统,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8一管理.
队列资源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申请专利3-5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入选队列的人群籍贯应在本地区.
优先考虑支持已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大型队列,要求具有专业的流行病学、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优先支持前期工作中有良好的地方政府与所在单位支撑和群众基础的队列,并在项目执行期内能持续获得地方政府和所在单位在政策、经费和人力上的支撑.
本项目要求与代表性示范自然人群队列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2.
1.
5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东北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的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考核指标:完成10万人群的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要求统一采用示范队列提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立高效的终点事件发生追踪系统,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
队列资源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申请专利3-5项.
9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入选队列的人群籍贯应在本地区.
优先考虑支持已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大型队列,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优先支持前期工作中有良好的地方政府支撑和群众基础的队列,并在项目执行期内能持续获得地方政府在政策、经费和人力上的支撑.
本项目要求与代表性示范自然人群队列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2.
2中国人群参比数据库建设与系统分析2.
2.
1中国人群多组学参比数据库与分析系统建设研究内容:基于中国人群遗传结构特征,从自然人群队列中收集并整合不少于10万万人样本的表型组、暴露组等多组学数据,收集其中至少1万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制定数据标准体系,建立中国人群多组学参比数据库与分析体系,确立若干中国人疾病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发展个性化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关键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10万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及表型、暴露等多种组学数据收集与整合,其中每个个体表型测量数据不少于1万种,暴露因子测量数据不少于1000种,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不少于10万人,建立具有安全性、高并发性、可扩展性、快速响应能力等性能的中国人群各项指标的参比数据库.
建立可用于精准医疗的个性化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关10键技术体系,向本专项所有项目进行技术推广.
项目所产生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
制定标准操作规程10-20项.
软件著作权10-20项.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2.
3重大疾病专病队列研究2.
3.
1免疫系统疾病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免疫系统疾病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免疫系统疾病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完成可共享的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免疫系统疾病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队列资源开放应用机制,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可同时支撑2个以上病种研究的队11列,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2.
3.
2神经系统疾病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神经系统疾病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神经系统疾病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完成可共享的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队列资源开放应用机制,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可同时支撑2个以上病种研究的队列,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12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2.
3.
3精神心理疾病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精神心理疾病,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精神心理疾病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完成可共享的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精神心理疾病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队列资源开放应用机制,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可同时支撑2个以上病种研究的队列,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13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2.
3.
4肺癌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肺癌,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肺癌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完成可共享的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肺癌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队列资源开放应用机制,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14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2.
3.
5前列腺癌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前列腺癌,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前列腺癌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完成可共享的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前列腺癌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队列资源开放应用机制,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15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2.
3.
6肝癌/肝病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肝癌/肝病,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肝癌/肝病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完成可共享的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肝癌/肝病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队列资源开放应用机制,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可同时支撑2个以上病种研究的队列,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162.
3.
7结直肠癌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结直肠癌,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结直肠癌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完成可共享的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结直肠癌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队列资源开放应用机制,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2.
3.
8胃癌专病队列研究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胃癌,整合5万人以17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5万人的胃癌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的系统整合及随访,随访期超过4年,4年失访率不高于8%.
完成可共享的样本库和临床诊疗信息库.
建立高效的胃癌发病追踪系统.
队列所建立的样本和数据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必须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建立队列资源开放应用机制,支撑不少于4项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较好精细表型及相关数据的疾病队列.
要求具有专业的临床表型研究队伍,专职数据与样本管理场地与工作人员队伍,且相对稳定.
本申报项目需承诺与相同病种的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分子分型、临床诊疗方案精准化研究、个体化靶标发现、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形成全链条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
3.
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3.
1重大疾病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3.
1.
1重大疾病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18研究内容:建立全国范围的重大疾病临床样本数据协作网络,系统和规模化地收集包括临床样本表型信息在内的完备的和标准化的临床样本元数据,及其相关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生命组学信息,促进规模化临床样本向大数据资源的转化、整合、管理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级、标准化、可共享和第三方的生物样本多层次生命组学信息库.
考核指标:建成同国际上类似数据库具有同等技术水准的国家级、标准化、第三方和可共享的生命组学和临床信息相结合的数据库和生物医学大数据检索系统.
采用本专项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操作规范,系统收集不少于10种重大疾病和罕见病的基因组等生命组学数据,临床样本和对照样本数量不低于3000组,其中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不少于1万人,数据和临床信息总量达到和超过10PB的数量级,并且必须按照专项的要求进行共享,数据及时提交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
获得10个以上重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获得50项以上的软件著作权.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基于已有临床样本库基础的生命组学数据采集,可包括本专项中重大疾病专病队列人群研究所产生的数据.
4.
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4.
1药物个性化应用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194.
1.
1个性化药物评价体系建立研究内容:建立个性化用药的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预测及评价体系;选取对中国人群危害大,具有中国人种特征性致病因素及发病特点,且临床靶向治疗策略匮乏或存在空白的恶性肿瘤,建立中国人群遗传背景的临床前药物研究模型与个性化药物研发的支撑体系,通过有效整合临床信息及高通量组学大数据,建立和完善能反映肿瘤病人个体化遗传特征的,包括集成细胞和来源于患者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PDX)模型的药效表型-患者临床表型数据-生命组学数据的个性化药物研发平台,并进行遗传学鉴定和药物靶点挖掘,通过规模性PDX模型模拟患者开展临床前期或同期小鼠替代性药物筛选试验,为中国人群精准医学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中国人群遗传背景的PDX模型不少于2000例,同时产生上述模型的多组学数据.
基于上述模型系统,为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个性化药物研发服务,鉴定可用于临床患者精准分类治疗的2-4个药物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开发1套基于生物大数据的药效、安全性评价的集成分析引擎.
申请发明专利3-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3-5项.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优先资助已有规模性PDX模型构建的研究基础、可整合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源、并具备较好临床转化应用的研究平台.
要求与企业合作,其他经费(包括20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
1.
2肿瘤药物耐药的生物标志物与治疗新靶点研发研究内容:针对抗肿瘤药物耐药,深入挖掘和分析多组学数据,识别潜在的、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耐药后治疗新靶点和预测标志物,通过整合耐药模型,开展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验证研究,揭示不同肿瘤化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发生耐药的机制,寻找耐药后的治疗新靶点,结合耐药性相关生物标志物,研发耐药后新药治疗疗效预测的检测方法,通过大样本进行临床验证和评价和预后评估.
考核指标:建立肿瘤耐药鉴定和检测技术体系,发现5-10个预测药物耐药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新靶点,开发3-5种肿瘤耐药基因体外诊断试剂.
申请发明专利5-10项.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与企业合作,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
2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4.
2.
1心脑血管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研究内容: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图谱,开展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判断的研究,制定疾病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开展疾病人群预防、有效治疗方案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创新重大疾病精准防21诊治方案.
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多学科融合策略,形成高效、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制定2种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3-5项;研制出可推广应用的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治路径或诊疗指南.
探索性开展优化多学科融合策略,提升上述疾病的总体治疗效果,节约医疗资源.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病种的选取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对中国人群危害重大;二是有望实现精准医学化,即已有充分证据支持该疾病可开展精准医学研究;三是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
4.
2.
2代谢性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研究内容:结合代谢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图谱,开展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判断的研究,制定疾病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开展疾病人群预防、有效治疗方案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创新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
优化代谢性疾病的精准医疗多学科融合策略,形成高效、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制定2种以上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3-5项;研制出可推广应用的疾病22精准防诊治方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治路径或诊疗指南.
探索性开展优化多学科融合策略,提升上述疾病的总体治疗效果,节约医疗资源.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病种的选取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对中国人群危害重大;二是有望实现精准医学化,即已有充分证据支持该疾病可开展精准医学研究;三是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
4.
2.
3免疫性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研究内容:结合免疫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图谱,开展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判断的研究,制定疾病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开展疾病人群预防、有效治疗方案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创新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
优化免疫性疾病的精准医疗多学科融合策略,形成高效、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制定2种以上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3-5项;研制出可推广应用的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治路径或诊疗指南.
探索性开展优化多学科融合策略,提升上述疾病的总体治疗效果,节约医疗资源.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23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病种的选取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对中国人群危害重大;二是有望实现精准医学化,即已有充分证据支持该疾病可开展精准医学研究;三是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
4.
2.
4神经精神类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研究内容:结合神经精神类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图谱以及医学影像精准分析,开展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判断的研究,制定疾病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开展疾病人群预防、有效治疗方案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创新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
优化神经精神类疾病的精准医疗多学科融合策略,形成高效、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制定2种以上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3-5项;研制出可推广应用的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建立中国人群的图谱数据库;搭建精准分析云平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治路径或诊疗指南.
探索性开展优化多学科融合策略,提升上述疾病的总体治疗效果,节约医疗资源.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病种的选取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对中国人群危害重大;二是有望实现精准医学化,即已有充分证据支持该疾病可开展精准医学研究;三是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
4.
3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4.
3.
1心脑血管疾病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采用多种生命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大科学手段,建立从基因序列改变、表观遗传修饰、基因表达谱、分子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的特征谱,找出关键驱动基因及信号通路并进行功能确证研究,最终识别出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药物作用靶点,并针对现有药物靶点开发新的适应症.
考核指标:开发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防诊治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10个以上,发现个性化的组合药物靶标5-10个,为个体化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获得5-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申请发明专利5-10项.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25低于1:1.
4.
3.
2呼吸疾病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呼吸疾病,采用多种生命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大科学手段,建立从基因序列改变、表观遗传修饰、基因表达谱、分子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的特征谱,找出关键驱动基因及信号通路并进行功能确证研究,最终识别出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药物作用靶点,并针对现有药物靶点开发新的适应症,发展高通量靶标发现新技术以及微量先导化合物活性评估等新方法.
考核指标:开发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呼吸疾病的临床防诊治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10个以上,发现个性化的组合药物靶标5-10个,为个体化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获得5-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呼吸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申请发明专利5-10项,开发3-5种靶标高效评估新技术技术.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
3.
3代谢性疾病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研究内容:针对代谢性疾病,采用多种生命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大科学手段,建立从基因序列改变、表观遗传修26饰、基因表达谱、分子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的特征谱,找出关键驱动基因及信号通路并进行功能确证研究,最终识别出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药物作用靶点,并针对现有药物靶点开发新的适应症.
考核指标:开发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代谢性疾病的临床防诊治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10个以上,发现个性化的组合药物靶标5-10个,为个体化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获得5-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谢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申请发明专利5-10项.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
3.
4修饰型抗体与免疫细胞精准医学治疗标准研究研究内容:针对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有良好研究基础的罕见病,制定我国修饰型抗体等大分子类药物以及修饰型免疫细胞治疗个性化治疗标准;开发制备具有精准治疗作用的新型抗体药物和修饰型免疫细胞等个性化治疗制剂.
在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罕见病等研究领域,针对临床应用价值较强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开发具有精准打击能力的修饰型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27物、重组细胞因子等大分子类药物,优化改进大分子药物生物体递送系统,完善修饰型抗体等大分子药物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规范的大分子药物临床前/临床评价体系和个性化临床治疗标准;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重点开发以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T细胞受体(TCR)、嵌合抗原受体修饰型T细胞(CAR-T)和修饰性NK细胞为代表的能集聚瘤体组织的生物细胞免疫治疗策略,发展并优化基于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方案以及组合治疗方案,建立修饰型免疫细胞临床应用个性化治疗标准.
考核指标:研发出服务于临床精准医疗的新型抗体药物或细胞免疫治疗策略1-5项,建立5-10种个体化治疗方案或药物制剂,建立与之配套的基因表型检测试剂/方法10种以上;制订我国修饰型抗体等大分子类药物以及修饰型免疫细胞治疗个性化治疗标准3-5项.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本项目要求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5.
精准医疗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5.
1精准医疗示范体系建设与推广5.
1.
1精准医疗示范体系建设与推广项目内容:搭建行业专家主导的会诊、培训、管理、认证平台,基于精准医学远程合作基地,形成辐射全国的精准28医学联合体,开展精准医学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应用示范,完成体系内的同质化,确保精准医学实施的质量,推广精准防诊治方案;建立医疗机构配备基因检测设备的技术标准,指导建立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室,统一远程/移动网络平台,共享精准医学疾病管理软件.
结合若干重点疾病精准医疗防诊治方案,开展疾病注册和移动随访研究,直接服务广大基层患者.
考核指标:建立覆盖国内不少于1000家医疗机构的精准医学远程合作示范基地,形成辐射全国的精准医学联合体;建立医疗机构配备基因检测设备的技术标准,指导建立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室,统一远程/移动网络平台,共享精准医学疾病管理软件.
搭建行业专家主导的会诊、培训、管理、认证平台,动态完善并推广精准防诊治方案,完成体系操作模式同质化,确保精准医学实施的质量;开展精准医学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及配套产业应用示范.
支持年限:2017-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有关说明:要求承担单位已建立涵盖不少于1000家医疗单位的远程医疗系统,且实际运行超过2年.
本项目要求经费配套,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5.
2精准医疗伦理、政策法规与教育科普体系构建5.
2.
1精准医疗伦理、政策法规体系框架研究29项目内容:参考全球范围内现有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从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为政府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可行的精准医疗政策法规提供伦理、法律和社会的支持.
研究的重点包括:跨系统样本和数据交换安全和共享;患者和受试者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基因检测临床应用和服务的操作程序、伦理与法律规范和监督;基因检测、遗传咨询,以及专家委员会建设的伦理规范和模式;精准医疗相关医疗保险精确给付的政策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精准医学研究与应用的伦理规范,制定患者和受试者的信息保护系统;制定精准医学相关样本、数据安全和共享的伦理规范和实施准则;制定基因检测、遗传咨询、临床和社会应用的伦理规范、市场准入、规范和监督体系的建议方案;推动基因隐私保护等规范文件的起草与形成;提出精准医疗相关医疗保险精确给付的政策建议.
支持年限:2017-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0申报要求1.
本专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除有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3个,每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
2.
本专项鼓励打破具体任务间的界限,要求各主要任务、各重点方向间的协作与数据资源共享.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将按照疾病领域,建立贯穿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疾病专病队列研究,疾病分子分型、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精准用药、疾病临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示范性应用及临床示范基地建设的全链条研究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专项所立项目研发的成果需向专项内其他项目开放使用.
申请人需承诺按照专项的总体部署参与上述全链条研究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推进专项任务的整体实施,圆满完成专项目标.
3.
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本专项产生的相关队列大数据、样本信息库、临床病例信息等科学数据采用本专项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操作规范,并协同共享到本专项建立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并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
递交数据的质量评估,数据安全、标准化和共享技术由本专项重点方向"精准医学大数据标准化体系与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保证.
如不签署数据共享和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精准医学专项项目的资格;签3132署数据共享和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和共享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4.
本专项实施过程中,如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收集、采集、买卖、出口,需按规定申报审批.
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涉及人的伦理审查工作,均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5.
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个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金力复旦大学教授2李亦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3曾长青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4徐瑞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教授5方福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6王绿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7徐凯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8黄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研究员9贺福初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研究员10王辰中日友好医院教授11惠汝太中国医学科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教授12谢晓亮北京大学教授13张学敏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4陈志南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研究员14"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聚焦我国生殖健康领域的突出问题,重点监控生殖健康相关的疾病、出生缺陷和辅助生殖技术;开展以揭示影响人类生殖、生命早期发育、妊娠结局主要因素为目的科学研究;实现遗传缺陷性疾病筛查、阻断等一批重点技术突破;建立我国重大出生缺陷疾病防治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建立适宜中国人群且经济有效的生殖健康相关疾病预警、早期筛查、诊断、治疗的综合防治示范应用平台.
争取全面提升我国生殖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控科技水平,为保障妇女健康生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人群和临床队列研究、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转化体系建立、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等5个方面主要任务.
2016年,专项首批立项项目涉及"建立和完善中国人群育龄人口队列和出生人口队列"、"开展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实现出生缺陷出生前阻断的前沿技术突破,研发出生缺陷和遗传病治疗新技术新产品"这3个重点任务,共立项9项,国拨经费总计3.
6亿元.
1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立项情况,2017年拟部署3个重点任务中共计10个研究方向,支持项目10-20个,拟部署项目的国拨经费总概算约为2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在第一批启动项目基础上,本批次指南编制侧重常见生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学研究,加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为临床疑难不孕症诊治、揭示出生缺陷发病机理提供依据,同时探索安全有效的生育力储备技术,探讨生殖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新途径;另外针对目前全面二胎生育政策实施后高龄产妇增多、出生缺陷风险上升的现况,启动出生缺陷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从孕前、产前到新生儿重点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突破,提高出生缺陷防治水平.
2017年拟启动具体项目如下:1.
生殖健康相关疾病临床防治研究1.
1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及临床防治研究研究内容:利用各种组学技术明确更多的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基因、分子和表观遗传修饰,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实现遗传、代谢、表观遗传变化与其发病起源、不同临床亚型及其远期并发症的对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靶点;进一步借助模式动物进行功能致病性研究,并探索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解析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发生的影响.
考核指标:阐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临床亚型发病机理与起源;根据筛选的药物靶点确定2-3种相应的临床治疗方2案;针对我国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发病特征和影响因素,建立有效临床早期干预措施.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1.
2卵巢早衰病因学及临床防治研究研究内容:从遗传、表观遗传、基因表达调控及自身免疫、环境等多角度探讨卵巢早衰发生的分子机理,获得早期预警、诊断、评估卵巢功能低下的典型分子标志物;借助模式动物研究卵泡发生、成熟障碍及卵泡闭锁的分子机制,探寻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靶点;探讨临床干预治疗、恢复卵巢功能及生育力的新策略.
考核指标:明确我国育龄人群卵巢早衰疾病发生致病因素;发现2-3种新的卵巢早衰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形成有效的早期预警指标,制定适宜防治策略.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1.
3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学及临床防治研究研究内容:分析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相关的遗传、表观遗传、基因表达调控、免疫、内分泌等影响因素;明确影响异位内膜恶性病变发生的风险因子,筛选预测及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评估内异症对生育力的影响及防治策略;探索免疫介导和免疫调节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改善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的新策略.
考核指标:明确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发生相关影响因3素,制定临床预防措施;发现2-3种异位内膜恶性病变预测及早期诊断相关分子标志物;形成有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调节治疗策略.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2.
人类生殖细胞与胚胎发育相关机制研究2.
1人类胚胎发育中的细胞编程与配子/胚胎源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内容:通过建立人类胚胎早期发育遗传和表观遗传的细胞和分子调控网络,揭示胚胎发育中细胞编程与重编程异常导致胚源性和胎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鉴定若干可进行有效疾病预警的分子标记;探索配子/胚胎源性疾病的宫内环境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阐明人类早期胚胎发育中细胞编程与重编程机制;筛选3-5个发育阶段特异性和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关键基因/蛋白和表观遗传修饰异常,鉴定配子/胚胎源性疾病发生的发育源性.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2.
2人类胚胎着床调控及相关重大妊娠疾病发生机制研究内容:建立人类胚胎着床的体外研究体系,通过系统研究着床前胚胎发育形成功能性囊胚、子宫容受性建立、蛻子宫内膜-膜转化,揭示胚胎着床调控网络以及着床障碍导致生化妊娠和流产的分子机制;建立人类胚胎滋养层细胞4体外分化体系,研究滋养层细胞谱系分化和胎盘发育调控机制,揭示胎盘屏障的功能和母胎互作及妊娠适应性的分子基础,探讨子痫前期等重大妊娠疾病的发病机制,筛选鉴定相关重大妊娠疾病的分子标记.
考核指标:筛选3-5个胚胎发育重要功能分子,建立胚胎发育和植入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胎盘发育的分子机理,并建立基于囊胚植入能力和子宫容受性分子标记的妊娠结局评估体系;阐明胚胎植入和胎盘发育相关重大妊娠疾病的发病机理,筛选3-5个复发流产和子痫前期等重大妊娠疾病的分子标记,建立基于妊娠适应性调节环节探讨重大妊娠疾病的干预策略.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2.
3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核质成熟的相互作用及外在调控机制;环境与年龄对卵母细胞成熟及质量的影响;表观遗传调控卵母细胞成熟及质量的分子途径;能量代谢调节卵母细胞成熟的机制;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精确分离的质量控制途径;改善卵母细胞成熟的临床策略及安全性评价.
考核指标:阐明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建立2种卵母细胞成熟优化体系,实现临床应用转化,提高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受精率,降低因卵母细胞质量导致的流产率,改善妊娠结局.
5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3.
出生缺陷和不孕不育防治技术及产品研发平台3.
1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集成化技术产品自主研发研究内容:研制可一次性快速筛查多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痕量小分子代谢物及基因突变检测关键技术,开发集成化、一站式检测小型设备和试剂;开发模式识别和智能分析技术,融合小分子代谢组、基因突变及临床数据,实现和验证计算机辅助诊断;开展新筛患儿早诊、早治与跟踪随访,建立覆盖全国部分区域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协作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和临床资源共享.
考核指标:研发1-2套快速筛查诊断30种以上新生儿先天遗传代谢病小分子代谢物和基因突变的一体化小型设备和试剂,获得产品注册证;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制国人适宜的分析工具,建立临床适用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平台;搭建覆盖全国10个省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协作网络,完成80万以上新生儿筛查,实现筛查诊断信息互联互通和临床资源共享.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2.
3.
2小型集成化全自动孕前优生检查关键技术设备及移6动应用平台自主研发研究内容:针对孕前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基于微型生化免疫传感器研发与智能手机相连接的高精度即时检验(POCT)关键技术及仪器试剂;研发从核酸制备、扩增、检测到数据解析全集成自动化的遗传病检测关键技术及小型仪器和试剂;开发联接社区或家庭以及区域医疗中心的POCT系统和遗传检测仪器的移动医疗物联网云平台,研究制定孕前风险人群临床干预路径方案,开展大规模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2套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生化免疫POCT设备试剂,获得产品注册证;研发1-2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集成化遗传检测设备和试剂,获得产品注册证;开发孕前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移动物联网云平台,建立云数据中心,制定孕前高风险人群临床干预路径方案,并实现干预路径的电子化管理,实现家庭和各级医疗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在10个省开展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医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2.
3.
3儿童重症遗传病药物治疗与细胞治疗关键技术产品开发研究内容:针对儿童重症遗传病,构建新制剂新产品研7发关键技术平台,完成改良型新药研制,开发安全、有效、低成本的国产化重症遗传病治疗药物;利用重症遗传病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和基因编辑技术搭建药物筛选平台,发现或确认药物候选分子,开发自主创新品种,并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干细胞移植适用的儿童重症遗传病,围绕治疗效果研究移植细胞类型、功能、数量、诱导以及移植方式,评价安全性与有效性,开展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试验.
考核指标:针对重症遗传病改良型新药制剂获得2-3项临床批件、1-2项新药证书;发现或确认1-2个儿童重症遗传病药物候选分子,完成临床前研究;完成2-3种儿童重症遗传病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标准研制,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开展临床应用.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2;干细胞临床研究必须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的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中开展.
3.
4人类生育力下降的机制和防护保存新策略研究内容:探讨环境因素和医源性损伤对男性和女性性腺等生殖系统的影响及预防保护方法;探索卵泡体外重构的机制和方法;探索人类精卵、胚胎和卵巢/睾丸组织的保存方法,进一步利用保存精/卵、胚胎及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研8究,通过与辅助生殖技术相结合,探索恢复生育力的技术手段,对其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估;探索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保存策略和临床诊疗规范.
考核指标:研发2-3项人类精/卵、胚胎、卵巢/睾丸组织保存新技术和移植技术;建立男性、女性生育力保护与保存指南;建立卵巢/睾丸组织库,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国家级肿瘤患者生殖储备医疗网络体系.
支持年限:2017-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9申报要求1.
原则上要求针对相应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整体申报.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参加单位总数不超过8家.
2.
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
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
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涉及人的伦理审查工作,均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4.
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1011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职务1乔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2李劲松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3凌斌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教授4孙青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5王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6边旭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7高华方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8孙树汉第二军医大学遗传研究所教授9封志纯北京军区总医院教授10田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spinservers:圣何塞物理机7.5折,$111/月,2*e5-2630Lv3/64G内存/2T SSD/10Gbps带宽

spinservers美国圣何塞机房的独立服务器补货120台,默认接入10Gbps带宽,给你超高配置,这价格目前来看好像真的是无敌手,而且可以做到下单后30分钟内交货,都是预先部署好了的。每一台机器用户都可以在后台自行安装、重装、重启、关机操作,无需人工参与! 官方网站:https://www.spinservers.com 比特币、信用卡、PayPal、支付宝、webmoney、Payssi...

CYUN(29元/月)美国、香港、台湾、日本、韩国CN2,续费原价

关于CYUN商家在之前有介绍过一次,CYUN是香港蓝米数据有限公司旗下的云计算服务品牌,和蓝米云、蓝米主机等同属该公司。商家主要是为个人开发者用户、中小型、大型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核心网络云端部署服务,促使用户云端部署化简为零,轻松快捷运用云计算。目前,CYUN主要运营美国、香港、台湾、日本、韩国CN2线路产品,包括云服务器、站群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等。这次看到CYUN夏季优惠活动发布了,依然是熟悉的...

MineServer:洛杉矶CN2 GIA VPS/512MB内存/20GB NVME/800GB流量/200Mbps/KVM,58元/季

mineserver怎么样?mineserver是一家国人商家,主要提供香港CN2 KVM VPS、香港CMI KVM VPS、日本CN2 KVM VPS、洛杉矶cn2 gia端口转发等服务,之前介绍过几次,最近比较活跃。这家新推出了洛杉矶CN2 GIA VPS,512MB内存/20GB NVME/800GB流量/200Mbps/KVM,58元/季,并且进行了带宽升级,同时IP更改为美国IP。点击...

100m网站空间为你推荐
美国免费主机有没有更好的免费主机,租服务器租个服务器?哪里租?国外域名注册选择海外注册域名有什么好处?asp主机空间有ASP虚拟主机空间,还需要另外买Access数据库么?免费国内空间中国有什么免费的空间美国vps主机美国VPS好?还是香港VPS好?网站空间商域名空间商怎么做手机网站空间手机网页空间需要多大?什么是虚拟主机虚拟主机是什么1g虚拟主机我要做一个下载资料类网站,刚买了一个虚拟主机1G的,提供商说一次,只能上传一个小于10M的文件
国外服务器租用 xenvps enom 韩国俄罗斯 sugarsync linkcloud mediafire下载 php主机 xfce 美国php空间 jsp空间 idc资讯 me空间社区 91vps 共享主机 东莞服务器 超级服务器 带宽租赁 东莞服务器托管 江苏双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