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西学在中国古典西学在中国([文/甘阳刘小枫张志林何明等]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学界围绕"五四"会有各种研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形塑自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为检讨近现代以来西学进入中国的种种得失,2008年11月29日至30日,本刊联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云南大学召开"第六届开放时代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古典西学在中国".
论坛着眼于"中华文明"的时代复兴,反省中国学界近百年来对西方大传统的认识及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来自中山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海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单位的近三十名学者,与云南大学数百名师生一道,在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讲学大厅展开热烈的研讨.
限于篇幅,本刊将分两期连续选刊"第六届开放时代论坛"的成果,其中部分标题为编者另拟,个别发言者未及审定发言内容.
根据本届论坛原始录音整理出的文字,将同步发布于本刊网站(www.
opentimes.
cn).
甘阳"古典西学在中国"这样一个题目,其背后的文化冲动,背后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中国崛起的问题.
中国崛起现在已是一个在经济层面上、在外在层面上、在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基本事实,但中国的崛起在文化上至多现在才刚刚开始.
尤其是我觉得在所有的学术研究当中,有一个重新调整的问题,重新调整自我立场,重新去看,不要把我们以往形成的东西认为已经懂了,我们其实很多东西都还不懂.
刘小枫我们应该建立中国的古典学,以取代"五四"以来流行的"国学".
建立中国的"古典学"(ClassicalStudies),绝不可与西方主流大学的古典学专业接轨,而是要立足中国古典文明自立,以传授古典文明为学业、消弭文史哲分割的本科建制.
发展有中国自己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最终是要以此开科设教完成晚清以来中国学界想做而一直没有做成的教育大业—营构坚实的高等教育基础,使得我国的担纲性人才培养不致荒废:立足本土培养"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皮锡瑞语)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张志林回到古典,不管是回到西学古典,还是国学古典,都有必要.
而且,西学古典在古今这个意义上,都断裂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到西方的古典,看古典学问的变化,特别是看古典学问在哪些关键点上变化,看到了西方这种文化的样态,回过头来作为一个参照我们中国文脉当中这个古典学问怎么变到我们现在的状态,回过去清理西方那个文脉,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
何明古典进化论成为近代以来社会运动的重要口号,为"切断传统"的社会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形塑了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民族识别、各种名目的摧毁传统文化的集体行动等等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单线进化论的影响与形塑.
甘阳(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题发言人):中国人简单化学习西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这次论坛的题目叫"古典西学在中国",虽然题目是"古典西学在中国",背后的真正潜台词是希望古典中学的复兴,或者更明确点讲,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做古典西学的人主要是为在中国做古典中学的人服务的,也就是为中国古典学问提供一些来自西方的参考与借鉴.
所以,中国的"古典西学"并不是西方的"古典西学"的一部分,而是中国学术界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位置不搞清楚的话,中国的"古典西学"会不知道方向所在.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提出一个古典西学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人从晚清以来的基本思想主要是受西方的影响,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想一想,我们中国人老说中国是这样这样这样,你背后都有一个西方是那样那样那样,你头脑里有一个西方,然后你用西方来对照这个中国,无论是怎么一个对比.
这是中国人的思想在近百年来的非常大的一个特点.
西方人不会说他头脑里先有一个中国,然后再说西方怎么怎么样.
如果我们每天都抱怨也好,评论也好,说中国是这样这样,你背后都有一个西方.
所以近百年来,中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对西方的认识所规定,也就是对西方的每一次认识的改变,会带来我们对中国认识的一个改变.
甚至我们可以说,近百年来,任何一次对中国问题以及中国本身的认识的重大改变,背后一定首先有一个对西学观念的突破.
这是西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场景下所具有的比较特殊的含义.
我们回想一下,近百年来的中西比较,不管是比较学术的,或者是比较日常的,基本上是一个非常不对称的比较,也就是说他的比较基本上是以一个近现代的西方来比较一个传统的中国.
这是因为晚清以来中国在衰弱,到晚清末年,中国文明已完全、完整地瓦解,所以中国人有一种焦虑的心情,他事先蕴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要到西方去,也就是认为西方是比中国好,中国是向西方学习的.
但在这样一个焦虑的比较背景下,很多问题实际上都被忽略了,比方说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比较过传统的西方和传统的中国.
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比较,不对称的比较.
不对称的比较往往使我们对中国文明的看法变成一个相当片面的看法,我们先天地判定了中国文明的落后性,愚昧性,这样一来就导致我们对中国文明的自信心越来越不足.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获得了其他的一些基本问题,比方说,近现代西方本身和西方古典的关系是什么它是断裂的关系是延续的关系今天西方所谓现代化和工业化道路是从西方文明源头上就已经规定是如此,还是它是和西方传统本身的断裂所造成这些问题在我们中国都没有得到重视和研究.
我现在的看法是,随着中国文明在今天这个发展状态的推进,上述所有问题都需要有一个重新的想法.
所以,虽然我们今天的这个论坛谈的是"古典西学在中国",但它的目的是促进中国古典研究的复兴和发达,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做西学的人应该摆脱一种形态,即好像我们又要去制造一个西学的高峰,又要去找一个新的大师.
我认为这样一个时代基本上已经结束了,中国人简单化学习西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从现在开始,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应该从全球化下的中国文明去重新看待,这也会重新看到中国文明以往到底是如何.
换言之我们今天需要重新认识中国文明,包括她从古以来的很多问题,也就是说近百年来我们对自己的文明的看法是带有偏见的,有片面性的,而这个片面性偏见是由一定的实在所造成的.
今天重新回到古典西学,重新回到古典中学,我想它本身是中国文明复兴的一个部分.
所以我想说虽然今天我们谈的是"古典西学在中国",但背后的整个大的问题首先是看中国文明在当今世界上,在全球化的世界到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
我最近几年经常讲的一个问题是,现在中国文明的外在崛起和中国人的内在心态很不相符.
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即对中国文明目前达到的一个状况和对世界文明今后可能的影响并不清楚.
最近,我们香港大学请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西方学者来做演讲,我说小有名气,因为西方人文科学现在没有大家,都是比较普通的学者,这个人叫JamesAirsh,他是研究中国转型的,他在港大的演讲题目叫做:"西方衰落,东方兴起"他的副标题是"五百年来的挑战".
我们中国人会记得晚清有一句所有士大夫都会说的话,叫做"三千年未有之变迁",也就是说西方文明从外在上打败中国,而从内在上从思想文化上则完全是中国士大夫对自己文明失去信心,是中国三千年以来,有文明以来最大的变迁.
在香港,一个普遍的感觉是西方文明挣扎于五百年没有之变迁.
五百年没有之变迁是说近五百年来西方文明一直对整个世界进行实际的殖民地的统治,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人的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
最近以来,西方研究中国有比较明确的变化,即以往西方研究中国基本上都是一些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我曾经一再说,在西方,相当长的时间内研究中国的人不会是西方第一流的头脑,因为他这个地位在整个学科里面是从属性的,他的问题意识是西方对宏观性总体的看法下然后影响到做局部的区域研究的部门.
最近以来,在西方研究中国的人之中,比较特别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并不是"中国问题专家",而是西方本身的研究宏观问题、总体问题的越来越多.
这个当然表明中国在整个世界的逐渐崛起.
我在这里顺便介绍一本今年出版的书,一个英国人写的书,题目叫做WhatdoesChinaThink(中国人在想什么、中国人怎么想).
这个人叫做MarkLiona,一个非常年轻的英国新生代的国际战略分析家,原先是英国前首相Bulair所建立的智库—欧洲研究中心的主任.
这个人的第一本书比较有名,题目叫做:为什么欧洲能领导二十一世纪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国和欧洲,他认为在冷战结束以后,在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有两个主要模式,一个是美国的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
他论证说欧洲的模式要比美国的模式对于今后的发展更具有吸引力,而美国的模式会逐渐地衰落.
他的论据相当多,比方说欧洲是主张多边主义,美国是主张单边主义;欧洲比较主张用外交和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全球化的一些争议和分端,而美国越来越倾向或者始终比较强烈地倾向使用军事手段来解决这些争端.
所以他这本书在2005年出版,在欧洲影响非常大,对美国有一定影响.
他在2005年写完这本书以后突然发现,这本书的全部论据、出发点都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这本书的论据很显然就是他仍然认为西方的模式将主导、塑造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和世界的发展.
他的基本出发点,他的基本的对世界的整个图景仍然是西方的.
这本书出版完了以后他突然发现基本前提受到挑战,因为他突然发觉一个非常庞大的中国在崛起.
这是他2005年的这本书结束以后开始跑中国的原因.
开始跑中国的时候,一开始他也像很多西方人一样认为中国很简单,就去个两三趟,两个短期旅行基本上就可以搞清楚.
结果他后来发现越来越复杂,他大概2005年来找我的时候我跟他开了个玩笑,他说他要研究中国,我说你中文又不懂怎么研究中国,他说,很幸运你们都懂英文.
当时是因为他非常年轻,他现在只有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但是他是西方新生代的国际战略家,他从西方和欧洲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
所以,他这本书2008年在伦敦和纽约两地出版以后,受到西方国际战略界、金融界的人特别的重视,包括索罗斯等都是他的主要推荐人,就是认为他这本书是所有要了解二十一世纪的人的必读书.
但他基本上陷入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心态.
他对中国的了解可能比我们很多人对中国的了解还要多一点,他访谈了200多个人,从政界到商界.
他认为我们中国人已经形成了一套我们自己的中国的全球化图景.
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我们中国人可以翻译成"有墙的世界".
这些人都不是中国问题专家,只是这些人都是原先是代表西方对全球问题看法的一些人物,都认为中国的崛起已经形成了二十一世纪最重大的一个实践.
MarkLiona这本书很有意思,它开头就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可能发生很多事情,但是等你死了以后绝大多数事情都不重要,他说,我相信我死了以后"9-11"这种事情今天看起来很大而以后不会很重大,只有一件事情是重大的,就是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崛起可以与世界历史含义中的罗马的兴衰、图尔曼帝国的兴衰这样的世界大事相比拟.
这是他对整个世界的一个看法.
基本上他对中国当然还是批评,他们认为这个并不符合西方的模式.
但他这本书本身也很有意思,就是说中国在想什么他认为以往的西方并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西方人不需要想非西方人在想什么,因为西方一般而言对非西方国家有两个看法,你只有两条路,或者你照我们想的去做,或者你灭亡,包括苏联的灭亡等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MarkLiona之所以把他这本书名命名为:中国在想什么,就是说现在你必须想中国在想什么,因为第一,中国不会照你西方的去想;第二,中国不会灭亡.
我觉得这个心理状态在弥漫,你们可以看很多西方的所谓战略家,包括小布什背后的战略家,都在提这样的问题.
因为从前他不需要讲这个问题,从前他讲的很简单,就是我刚才讲的,他不需要想非西方文明非西方现在想什么,Itdoesn'tmatter,这并不重要,你如果不照我们的想,你一定会完蛋.
但是,现在碰到中国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我觉得一个中国人不管研究中国还是研究西方,不管做哪一个具体研究,我们需要有一个相当宏观的图景在我们自己心中,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而且这个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到底是什么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的问题,它是一个具有世界文明史意义的问题.
当然,谁也不敢说,中国今后会怎么样.
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对中国崛起的世界历史在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准备,我们表现出来对我们文明的信心度,可能远比别人估计的要低得多.
这个大概就是今后三十年五十年我们特别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刚才讲,对中国的具体研究,在西方,是以西方的总体意识对世界整体的看法为转移的,他并不是中国研究.
我们现在可以想一下,随着中国文明的崛起,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包括对历史的研究,包括古希腊和对中国先秦的研究,现在已经有苗头了.
我相信古希腊文明和中国古代的比较研究,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会成为西方的一个热潮.
以往的很多研究在今天已经不重要.
若今天谁再来问为什么中国落后,这些问题恐怕不会再有很大的兴趣,因为它已经过去了.
所以,所有的问题会随着这个整体氛围的变化而变化,而我对中国学者自己的问题意识的跟进,并不感到满意,也就是说我们对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变化而可能导致的大学术的产生,我们敏感度不足.
我们经常还听到一些非常传统的、古老的甚至在一个比较有训练的人看来是非常幼稚的问题,在不断地重复,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打个比方讲,五四运动的时候,你急着打倒孔家店,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可能表面是思想解放,你今天还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我相信只能表明你思想僵化,你没有重新去想新的问题.
因为那些之所以要批判的理由、原因和要解决的问题,都已经过去了.
今天的中国不是百年以前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也不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中国,我们要想的是下面的10年20年30年50年.
[…]刘小枫(中山大学哲学系,主题发言人):为什么应该建设中国的古典学这次论坛的题目听起来有些奇怪,因为我们都知道,我国学界很难说已经有"古典西学".
也许,正因为我们还没有"古典西学",我们需要开这样的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我们不断听到设"国学"为一级学科的呼声,有人说,这种呼吁与我国的"和平崛起"同步.
其实,即便不考虑"和平崛起"的政治异象,开科设教从来就是文明国家文教制度的基要问题.
我国大学文科一级学科建制早已屡遭诟病,如今的确到了必须通盘重新考虑大学文科建制的时候.
"国学"这个名称出现于晚清时期,兴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这一名称最早叫"汉学"(同文馆中设"汉学馆"),然后是"中学"这一提法.
显然,这个学科名称的出现,为的是应对我国政制面临的大变局,使得我国文教制度不至于因西学入华而支离破碎.
国学或"中学"与"西学"对举,无不表明,当时对中西方文教关系的认识基于中西之争.
我们都知道,所谓"国学"或"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总和,但与此相对的"西学"概念,却并非西方传统学术的总和—我们所谓的"西学"实际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学术传统,并不包括西方的古典学术.
这里就隐含着一个重大问题:西方学术就总体而言包含着古今分离或古今之争,就国学指中国学术不绝若线的传统而言,"国学"与"西学"对举,恰恰表明我们欠缺对西方学术中所包含的古今分离或古今之争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一意识背景下展开对传统中国学术的讨伐.
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章太炎曾撰《国故论衡》和《国学略说》,国学被等同于"国故",意味着整个中国传统学术成了"国故",与此相对应的"西学"仅仅是西方"现代"的学术,而现代同时意味着"进步".
在这一学术政治格局中,"国学"的正当性本身就需要不断申辩.
另一个例子是:如所周知,我们的大学要么是西方传教士兴办的,要么是国人学着西方人兴办的,大学的主体无不是理工农医诸科乃至政法、经济、社会学、政治学等实用学科,就此而言,中国的大学就是西方现代大学的移植,我国古代(晚清以前)从来没有过什么"大学".
我们的大学发展到今天,科学院士或工程院士几乎成了大学校长的当然资格—洋务派的理念到今天才最终实现.
那么,中国文明及其学术传统的传承在哪里文明传统以语文及其经典作品为基础,我国的中学生一律要学语文(中文)课,但中学语文讲授的我国古代经典作品仍然非常有限,现代语文占据了相当份额—升大学后,学生分赴各理工农医诸科乃至政法、经济、社会学、政治学等实用学科,不再会有机会、也不再有义务习读古代经典作品.
如果文教是大学中的核心要件,那么,在如今的大学中,文教所占的份额实际相当小,就此而言,文教显而易见已经不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础.
文教以语文为基础,语文不是当下正在说的"言语",而是历史上已经成文的经典.
在我国的大学中,中国语文学系(中文系)的规模远不如西方语文学系(英语系)—如果还加上俄、法、德、日、西、意语系,任何一个大学的外语学院的规模都远远超过中文学院,但这些国家的语文至多不过五、六百年上下的历史,而且这些语文学系偏重的并非语文,而是语言,从而是实用性学科,不然就不会出现哪个国家强势或有生意要做,就开设哪个语种.
十分明显,现代大学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实用、实利需要,显而易见的结果是:我们的大学开科设教的视界最终受到的是现代国族竞争眼前利益的牵制—鉴于晚清以来我国屡遭外国列强欺诈掠夺,办大学必须从国家的经济、军事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此,开设种种实用技术学科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传统的文教是否也要变成实用、实利的学科,也要接受技术科学原则的指导—事实上,晚近二十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备的技术科学指导人文学科的原则和制度.
因此如今我们必须问:国学在哪里西方的古典学术在哪里如今"国学"散见于文、史、哲三系,由于文史哲这种划分本来就是现代西方学术的产物,"国学"散见于文、史、哲三系无异于被现代西方学术观念切割得七零八落(中文系八个二级学科中仅"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学"涉及古典文教,哲学系八个二级学科中仅"中国哲学"专门涉及中国古典文明).
加之,如今的文、史、哲三系无不以现/当代"西学"为体,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的研究和教学,无不以西方现代的各种时髦理论为导向和基础—"国学"在历史系所占份额最大,但历史学接受西方现代理论的洗礼恰恰最彻底(晚近十年几乎全盘人类学化就是证明)—即便想要保有中国伦理传统的当代儒学,也几乎无不依傍西方的种种现代论说.
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乃是我们对西方的古典学非常陌生,没有建立起古典的视野,从而不清楚西方现代科学的底线.
晚清以降,中国文教制度面临的基本处境即是西学入华后道术分崩离析的局面,新中国如何与传统中国保持血脉关系,一直是中国现代学人没法避开的问题——洋务运动时期,卫道士们拒绝实用技术科学,其结果是国家被列强切割;如今,以实用技术科学统领文教,其结果是自我了断自家文明传统.
由于我们高等教育的学科建制中迄今没有专门研究(传承)我国传统文明的一级学科,晚清学人第一次真正面对西方文明时的关切和抱负迄今没有立足之地.
如果不透过中西之争看到古今之争,进而把古今之争视为现代文教制度问题的关键,"中学为体"最终只是一句空话,变成实际上的"西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现代西学本身问题多多,我们与国际接轨必然是接种病菌,这恰是我们当今文教制度改革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高等教育的实用取向无可非议,但如果以教育品质的败坏为代价,那么,这一代价就高得无以复加了.
一个国家的招牌大学也以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白领为最高荣誉,国家的品质如何同样可想而知—遗憾的是,晚近十多年来,我们亲眼目睹大学文科的实用取向有增无减.
为了葆有教育的教养品质,高等教育的实用取向必须得到平衡—倘若如此,似乎唯有采取两种方式:要么把实用技术学科从大学中切割出来,根据市场需要多办职业技术学院,不按市场需要而是按计划少办精办大学;要么在大学中建立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制度,让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能接受两年素质教育.
施行前一种方式的机会早已经一去不复,施行后一种方式的机会则正在眼前.
然而,保养大学的教养品质必须依靠文科,否则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制度难以推行(大量师资就无源无本);但如今的文科即便脱去实用取向,也依然是现代品质的,因为,如今大学文科的基础并非古典文明,而是现代化的漩涡.
倘若要平衡现代化大学不可避免的实用技术取向必须凭靠设立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制度,那么,我们首先需要改革的是大学文科:既然现有文科各一级学科无不是现代取向的,则唯一在大学中为古典学术划出独立地盘才可望达成古今平衡—我们无需全盘否弃实用技术学科,而是以教养教育来与之达成平衡,以葆教育品质不致败坏,同样,我们也无需全盘否弃文科的现代取向,而是以古典教育来与之达成平衡,以葆文科品质不致败坏.
十九世纪末期的尼采已经看到,如果要遏制现代大学教育的败坏,必须好好经营古典学.
古典学在现代文教制度中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必须起"不合时宜的伟大作用",所谓"不合时宜的作用"指以"抵制现时代"的方式"作用于现时代",从而有益于未来的时代(参见《不合时宜的沉思》第二篇,前言).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文教面临重新命名的问题,如今,中国传统文教面临再次重新命名的问题:我们应该建立中国的古典学,以取代"五四"以来流行的"国学".
"国学"这个名称其实很难对外沟通:日本、韩国高校都有庞大、扎实的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学人,日本称"支那学",韩国称"中国学",西方则称"汉学"——如果以"古典学"来命名中国的传统学术,不仅可避免名称上沟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由此我们得以从中西之争回到古今之争.
在我国少数高等院校建设一级学科的古典学,不说是当务之急,至少也是被耽误了近百年的拖欠"工程".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所说的西方文明,实际指的是现代西方文化——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兴起后冒出来的若干强势国家所代表的"技术文明",但这些现代国家的经典作家无不受古希腊—罗马文明经典的滋养,迄今为止,这些国家的招牌大学中的古典学系实际起着共同的文明纽带作用.
不仅如此,当今的强势西方民族国家有意无意高标自己才是西方文明大传统的担纲者,国家在政治上的强势与该国大学中古典学的强势往往同步(请看美国的例子),西方的古典学教育从人文中学开始—西方名牌高中以开设古典学课程为指标(必须有古希腊语和古典拉丁语课程),我国名牌高中以升学率而非以偏重中国古典学课程为指标,相比之下,谈何文明抱负.
如此说来,我们应该再次学习西方、模仿西方大学中的古典学系来建立我们的古典学决非如此!
尼采主张绷紧古今之间张力,通过展开古典学术使得现代文教制度中的现代因素得到平衡,因为,"与人类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相比,我们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相当不道德的时代:习俗的势力已惊人衰落,道德感又变得如此精细和高高在上,以至于它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随风消逝.
因此,我们这些后来者,要想获得关于道德起源的真知灼见非常困难,而且即使得到,也张口结舌,说不出来:因为它们听来粗鄙.
"(《朝霞》,第9条)可是,西方学界百年来尖起耳朵听的是尼采关于"超人"的说辞,而非关于古典学的教诲.
事实上,在西方高等教育界,作为西方古典学术的古希腊—罗马文教传统大多龟缩在古典学系,不仅变成"故纸"研究,而且在经过现代学术的人类学和语言学"洗礼"后,按尼采的说法已经变得"忘祖忘宗"——"我们的古典教师是如此狂妄无知,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了解古代,并把这种狂妄无知传给他们的学生,同时还传给他们一种轻蔑,让他们觉得,这样一种了解对人类的幸福毫无帮助,只对那些可怜的、痴呆的、不可救药的老书虫很有用.
"(《朝霞》,第195条).
的确,如今最有活力的西方古典学在美国,然而,美国的古典学活力恰恰不在古典学系,而在打破文史哲学科划分、以传授古典文明为学业的本科制人文学院和通识教育制度,这意味着,古典学必须走出现代学术为其划定的狭窄地域,成为现代大学文科的基础性学科,从而使得古典学术获得现实活力—办古典学本科主要不是为古典学硕士、博士提供人才,而是为现代取向的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供人才.
因此,建立中国的"古典学"(ClassicalStudies),绝不可与西方主流大学的古典学专业接轨,而是要立足中国古典文明自立以传授古典文明为学业、消弭文史哲分割的本科建制.
就我们的教育体制而言,就是要建立作为一级学科的古典学——从名称上讲,当然最好名为"古典文明系"(简称古典系),因为,如尼采所说,古典学的使命就是保养古典文明.
在这一学科建制中,中国古典文明(所谓"国学")与古希腊—罗马文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印度文明同为二级学科,尽管各校可以有所侧重.
发展有中国自己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最终是要以此开科设教完成晚清以来中国学界想做而一直没有做成的教育大业—营构坚实的高等教育基础,使得我国的担纲性人才培养不致荒废:立足本土培养"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皮锡瑞语)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如今,中国的"崛起"使得我们面临的仅仅是又一次机遇:国体增强不等于文明恢复元气,过去三十年的成功不担保未来三十年一定成功.
每个时代都不会缺少才俊,但从来不会遍地是才俊,如何使得为数不多的"江山才俊"不致于都成了高级白领,而是成为"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文明担纲者,乃是建设中国的古典学的根本意义所在.
刘小枫回答张志林的评论:[…]张志林[…]提的问题是,一方面和平崛起,另一方面要用古典的东西来看现代.
那么和平崛起的指标都是现代,你用现代的标准来支撑复兴古典,这是互相矛盾的.
我想回应两点.
第一,他的回顾可以看出由于古典的立场不清楚,古典都没有弄清楚你怎么跟现代去扭着打!
第二个,就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现在我们知道民主观念是一个常识,已经成了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是我们很少有人去考虑民主这个事情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共同体都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在五四,当然是提倡民主,这个民主我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因为你说你反民主,那么你就是专制的.
这个逻辑是不通的,我反民主怎么等于我是支持专制的呢这是很奇怪的一个逻辑.
依我看,说民主的有两种:傻乎乎地鼓吹,尤其是八十年代的那些知识分子、文化名人就傻乎乎地鼓吹.
还有一些人是假的吹捧.
这是我在一些地方看到的,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张教授是不是这样我也不知道.
但是他对西方传统的梳理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他的狐狸尾巴了.
他说最早的自然这个概念有两种,是哲学家所推崇的这样一种自然,另外一种就相当于立法.
问题就在于现代的这样一种追求是谁弄出来的呢如果按照张教授的推导,那就是哲学家艾里斯那一帮自然哲学家,最早根子在那个地方.
于是我们就可以顺着他的路线追下去,因此如果说现代有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非常大,那么就是哲学家所导致的.
哲学家是坏人,反过来想我们也确确实实可以看西方最近一两百年总是问这个问题,哲学家是不是一个坏人呢卢梭也在问.
我现在特别害怕别人说刘小枫是哲学家,那等于说我是坏人.
他在里面隐含了这一点,但是他没有把这个话明说,因此我就想问个问题,哲学家是不是坏人第二,如果西方这种民主是由哲学家所挑起来的,那么我们中国传统中有没有这个有的话,到哪里去了这是我的回应,谢谢!
(录音整理:乔文红、冯海晓、符广兴)责任编辑:吴莆田、曾德雄
妮妮云的来历妮妮云是 789 陈总 张总 三方共同投资建立的网站 本着“良心 便宜 稳定”的初衷 为小白用户避免被坑妮妮云的市场定位妮妮云主要代理市场稳定速度的云服务器产品,避免新手购买云服务器的时候众多商家不知道如何选择,妮妮云就帮你选择好了产品,无需承担购买风险,不用担心出现被跑路 被诈骗的情况。妮妮云的售后保证妮妮云退款 通过于合作商的友好协商,云服务器提供2天内全额退款,超过2天不退款 物...
简介华圣云 HuaSaint是阿里云国际版一级分销商(诚招募二级代理),专业为全球企业客户与个人开发者提供阿里云国际版开户注册、认证、充值等服务,通过HuaSaint开通阿里云国际版只需要一个邮箱,不需要PayPal信用卡,不需要买海外电话卡,绝对的零门槛,零风险官方网站:www.huasaint.com企业名:huaSaint Tech Limited阿里云国际版都有什么优势?阿里云国际版的产品...
近日华纳云发布了最新的618返场优惠活动,主要针对旗下的免备案香港云服务器、香港独立服务器、香港高防御服务器等产品,月付6折优惠起,高防御服务器可提供20G DDOS防御,采用E5处理器V4CPU性能,10Mbps独享CN2 GIA高速优质带宽,有需要免备案香港服务器、香港云服务器、香港独立服务器、香港高防御服务器、香港物理服务器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华纳云好不好?华纳云怎么样?华纳云服务器怎么样?...
在中国为你推荐
操作http建企业网站怎么建企业网站科创板首批名单科创板开市后,可以通过哪些基金参与科创板投资和打新股?小型汽车网上自主编号申请机动车自主选号有几种办法我爱试用网我发现我对性爱这个话题好敏感!来吧看谁能把我下面说湿了?要200以上的才好评啊!缤纷网缤纷的意思是什么网站制作套餐做一个网站要多少钱drupal教程搭建一个多店家订餐网站,可以用joomla,wordpress完成吗?求教程商务软件软件分为哪几种类型?财务单据财务报销单据填写
com域名注册1元 域名备案网站 申请免费域名 美国主机排名 日本软银 buyvm uk2 国外空间 52测评网 智能骨干网 php空间申请 工信部icp备案号 域名和空间 免费phpmysql空间 国外ip加速器 联通网站 lamp兄弟连 万网注册 存储服务器 移动王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