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五处2004年度结题项目汇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编2005年6月前言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总结与评估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受到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的重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五处从1999年开始每年整理并编印结题项目汇编,力求客观地反映结题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果,为项目后期管理和绩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4年度的结题汇编在继承前几年编排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结题项目SCI、EI收录论文的统计和面上结题项目成果按分支学科、资助亚类的统计,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结题项目的完成情况.
2004年度结题项目汇编收录了全国71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生命科学部五处的结题项目共计210项,其中面上项目170项(自由申请项目13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9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6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专项基金项目6项,小额探索项目28项.
综合分析表明,共发表学术论文124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3篇、EI收录论文2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及国际学术奖20项;申请及获得专利90项,审定新品种9个;培养博士后23人,研究生1033人.
2004年度结题项目的特点表现为:(1)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平均每个项目发表论文5.
92篇,比2003年度增加29.
2%,有更多的论文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2)专利成果数量大幅度提高,申请专利74项,批准专利16项,比2003年度提高260%,有9个新品种通过审定.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有些依托单位对结题报告审核不严,如未按要求加盖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公章;(2)不少项目忽视对文章的标注,有些论文没有标注或标注不规范;(3)个别项目的结题报告书写不认真,内容过于简单,未提供应有的材料等.
我们希望项目负责人和各依托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结题报告撰写与审核工作,共同加强对科学基金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具有周期性长和需要多年积累的特点,有些成果的涌现往往滞后于项目的结题,因此仅以结题当年的成果来反映项目的完成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希望各依托单位和科研工作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值此汇编完成之际,感谢山东农业大学李兴锋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朱福兴博士、厦门大学周涵韬博士和中国农业大学申建波教授付出的辛勤劳动.
罗晶杨新泉2005年6月目录一、面上项目1.
自由申请项目产业化体外培育卵寄生蜂的生物学及质量管理研究·1批准号:39970512项目负责人:刘文惠所在单位:广东省昆虫研究提高西北旱地水分、养分耦合效率的应用基础研究·2批准号:30070429项目负责人:李生秀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小麦耐盐突变体盐胁迫下特异基因表达·7批准号:30070471·项目负责人:沈银柱所在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基于植物EST研究茶叶香气释放过程的有关基因·9批准号:30070486项目负责人:陈亮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桃梨果实各向受载物理特性及品质检测·10批准号:30170533项目负责人:王俊所在单位:浙江大学空间辐射诱变水稻育种的机理及应用研究·12批准号:30170534项目负责人:梅曼彤所在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棉花栽培气候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研究13批准号:30170535项目负责人:潘学标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硅提高禾谷作物对重金属毒害耐性的机理研究15批准号:30170536项目负责人:梁永超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对多环芳烃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16批准号:30170537项目负责人:周立祥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温室番茄动态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系统18批准号:30170538项目负责人:孙忠富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可行性基础研究20批准号:30170539项目负责人:杨改河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饼干小麦籽粒直、支链淀粉形成规律及其与品质关系22批准号:30170540项目负责人:郭文善所在单位:扬州大学Bt棉外源基因不稳定表达的分子机理与化学调控24批准号:30170541项目负责人:董志强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塑盘钵苗气力有序抛栽机理及技术研究25批准号:30170542项目负责人:王玉兴所在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早期热激对棉花耐高温、干旱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26批准号:30170543项目负责人:杨国正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优质专用小麦贮存碳氮再动员的生理机制及调控途径27批准号:30170544项目负责人:姜东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棉麦两熟双高产共生期作物复合群体根系营养互补与竞争28批准号:30170545项目负责人:周治国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高温胁迫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调控30批准号:30170546项目负责人:董树亭所在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集约持续多熟制农田水肥耦合机理31批准号:30170547项目负责人:黄高宝所在单位:甘肃农业大学控制荞麦铝胁迫下草酸分泌因子的分子生物学解析33批准号:30170548项目负责人:郑绍建所在单位:浙江大学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基因BE1的精细定位35批准号:30170549项目负责人:王运华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稻属植物质外体硅的结构及其影响重金属毒害抗生的机制36批准号:30170550项目负责人:张福锁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玉米籽粒积累铁的生理基础及其杂种优势38批准号:30170551项目负责人:米国华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根铁吸收转运新机理-吞噬作用的初探39批准号:30170552项目负责人:印莉萍所在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镁营养对绿茶游离氨基酸库形成与转化的影响40批准号:30170553项目负责人:杨亚军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杂草萌发刺激物的组成、调控及其与寄生的相互作用机理41批准号:30170554项目负责人:周伟军所在单位:C020203棉花抗黄萎病菌素信号转导机制研究43批准号:30170555项目负责人:李颖章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高抗旱基因克隆、转化及其抗旱分析44批准号:30170556项目负责人:刘家尧所在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干旱对大麦光系统II功能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45批准号:30170557项目负责人:林宏辉所在单位:四川大学高粱野生型和harI突变体CRY1和CRY2基因的克隆和分析46批准号:30170558项目负责人:王小菁所在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根系特性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48批准号:3017055项目负责人:张岁岐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根系特性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49批准号:30170560项目负责人:何鉴星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花生抗黄曲霉特异种质的生物学及利用研究50批准号:30170561项目负责人:廖伯寿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转基因大豆基因逃逸可能性研究52批准号:30170562项目负责人:常汝镇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小麦蓝色胚乳特异表达相关基因序列的分离和鉴定53批准号:30170563项目负责人:侯文胜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油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及高效利用研究53批准号:30170564项目负责人:陈绍江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蛋白质亚基缺失特异大豆的蛋白质化学及加工特性研究54批准号:30170565项目负责人:郭顺堂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应用SSR分子标记进行水稻种质繁殖更新的策略研究56批准号:30170566项目负责人:魏兴华所在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孢子体配子体雄性不育线粒体基因位点多态性研究57批准号:30170568项目负责人:朱英国所在单位:武汉大学水稻孢白叶枯病成株期抗性的分子机理研究58批准号:30170569项目负责人:张端品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稻突变体LGC-1谷蛋白部分缺失的分子机理59批准号:30170570项目负责人:万建民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基础材料:外来种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创建60批准号:30170571项目负责人:林鸿宣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水稻花药特异表达基因RA39的功能分析61批准号:30170572项目负责人:王台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小麦非光敏D2型CMS系杂交育种的遗传模型62批准号:30170574项目负责人:刘春光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活性的小麦反转录转座子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63批准号:30170575项目负责人:马有志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几类易恢复1BL/1RS易位型小麦CMS基因载体的替换64批准号:30170576项目负责人:张改生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Glu-B1位点特异HMW-GS近等基因系的研究66批准号:30170577项目负责人:张延滨所在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资源抗性类型的研究67批准号:30170578项目负责人:刘大钧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南方冬小麦高产育种新模式的遗传学和生理学基础研究68批准号:30170579项目负责人:任正隆所在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玉米S-CMS育性不稳定遗传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69批准号:30170580项目负责人:张方东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玉米抗旱种质和抗旱基因的分子鉴定70批准号:30170581项目负责人:黎裕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薏苡和玉米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71批准号:30170582项目负责人:李建生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甘蓝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及分子标记72批准号:30170583项目负责人:傅寿仲所在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抗大豆胞囊线虫种质资源的抗性机制及抗源归类研究73批准号:30170584项目负责人:段玉玺所在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油菜花瓣缺失突变及其遗传操纵的分子机制研究74批准号:30170585项目负责人:伍晓明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鉴定及抗病新基因的分子标记75批准号:30170586项目负责人:朱振东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甘薯抗茎线虫病基因工程的研究76批准号:30170587项目负责人:刘庆昌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棉花纤维发生相关基因CF1的功能研究77批准号:30170588项目负责人:侯磊所在单位:西南农业大学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多年生黑麦草的遗传转化78批准号:30170589项目负责人:马欣荣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甘蔗同近缘属植物(斑茅或蔗茅)杂交利用及其杂种鉴定79批准号:30170590项目负责人:张木清所在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茶树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反义基因构建及其遗传转化81批准号:30170591项目负责人:梁月荣所在单位:浙江大学水稻RIX-4基因mRNA剪接多样性与转基因功能相关研究82批准号:30170592项目负责人:董海涛所在单位:浙江大学"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育性研究83批准号:30170593项目负责人:周宽基所在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籽芥酸超量蓄积的代谢工程84批准号:30170594项目负责人:陈锦清所在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超干种子耐脱水性的生化、分子生物学基础85批准号:30170595项目负责人:朱诚所在单位:浙江大学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动态监测及预警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GIS)86批准号:30170596项目负责人:李典谟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番茄叶霉菌基因CfHNNI1对植物坏死和抗性的诱导功能分析88批准号:30170597项目负责人:蔡新忠所在单位:浙江大学水稻系统获得抗性中MAPK信号传导途径组分的克隆鉴定88批准号:30170598项目负责人:宋凤鸣所在单位:浙江大学稻瘟病田间抗性主效基因Pif遗传图及物理图的构建90批准号:30170599项目负责人:潘庆华所在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用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分离克隆油菜抗菌核病基因91批准号:30170600项目负责人:甘莉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小麦赤霉病菌毒素输出泵基因Tri12的病理作用93批准号:30170601项目负责人:陈利锋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小麦抗叶锈基因Lr15、Lr18、Lr26和Lr38AFLP标记研究93批准号:30170602项目负责人:刘大群所在单位:河北农业大学SiO2纳米粒子抑制小麦白粉病的作用机制研究95批准号:30170603项目负责人:周益林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三黄占2号持久抗瘟性分子遗传机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96批准号:30170604项目负责人:刘斌所在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青枯病病原细菌致病相关蛋白与马铃薯抗菌蛋白的互作机制研究97批准号:30170605项目负责人:何礼远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我国花生芽枯病病原病毒鉴定和SRNA序列分析98批准号:30170606项目负责人:许泽永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大豆花叶病素株系鉴别系统的建立及抗病育种策略99批准号:30170607项目负责人:智海剑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玉米矮花叶病毒致病性变异的分子基础100批准号:30170608项目负责人:范在丰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南方根结线虫毒性相关基因的鉴定101批准号:30170609项目负责人:徐建华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根结线虫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遗传和多态性研究102批准号:30170610项目负责人:彭德良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根结线虫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103批准号:30170611项目负责人:廖金铃所在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中国重要农业蝗虫群体遗传结构及防治应用研究104批准号:30170612项目负责人:马恩波所在单位:山西大学转Bt基因棉生态风险评估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107批准号:30170613项目负责人:翟保平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棉铃虫抑卵信息的生物合成、分泌和调控的研究108批准号:30170614项目负责人:李国清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麦蚜信号转导蛋白-G蛋白的基因克隆及组织定位109批准号:30170615项目负责人:陈巨莲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烟粉虱B生物型的分布及分子鉴定110批准号:30170616项目负责人:胡敦孝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朱砂叶螨适应酸雨胁迫的机理及生态适合度评估111批准号:30170617项目负责人:王进军所在单位:西南农业大学生境调节及稻田群落多样性与水稻害虫的持续控制113批准号:30170618项目负责人:尤民生所在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外来植物的杂草化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114批准号:30170619项目负责人:强胜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水稻化感新种质抗稗草机理及其基因定位研究117批准号:30170620项目负责人:余柳青所在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植物次生物质诱导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转录与差光谱研究119批准号:30170621项目负责人:高希武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AM真菌诱导棉花防御性酶的分子基础120批准号:30170622项目负责人:刘润进所在单位:莱阳农学院枯草芽孢杆菌B3脂肽类抗生素的纯化、鉴定121批准号:30170623项目负责人:姚仕义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利用冰核基因构建促冻杀虫基因工程菌123批准号:30170624项目负责人:孙福在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节肢动物共生菌Wolbachia对昆虫生殖的调控作用、机理与利用124批准号:30170625项目负责人:丛斌所在单位:沈阳农业大学蝶蛹金小蜂毒液蛋白的功能结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125批准号:30170626项目负责人:胡萃所在单位:浙江大学小菜蛾主要寄生蜂--菜蛾绒茧蜂的滞育诱导和解除研究127批准号:30170627项目负责人:施祖华所在单位:浙江大学保幼激素类似物对昆虫杆状病毒增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127批准号:30170628项目负责人:李广宏所在单位:中山大学中性海藻糖酶在虫生真菌孢子储藏稳定性中的作用128批准号:30170630项目负责人:夏玉先所在单位:重庆大学外源甲基茉莉酸酯诱导茶树抗虫性及其机理的研究129批准号:30170631项目负责人:陈宗懋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水稻抗纹枯病种质的创新及抗病育种思路的建立130批准号:30170632项目负责人:潘学彪所在单位:扬州大学利用Cre/Lox重组系统进行番茄转化的精确整合和定位表达131批准号:30170633项目负责人:姜国勇所在单位:莱阳农学院大豆食心虫新抗源基因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32批准号:30170634项目负责人:王继安所在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绿豆抗豆象种质遗传及创新研究133批准号:30170635项目负责人:程须珍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表达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抗虫水稻的生态效应评估135批准号:30170636项目负责人:李月仁所在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棉花NPRI同源基因的分离、特征分析及其在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136批准号:30170637项目负责人:孙敬三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EAS基因转化及其在水稻中表达的研究137批准号:30170638项目负责人:何水林所在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甘蔗抗黑穗病聚合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138批准号:30170639项目负责人:许莉萍所在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番茄光合运转糖-蔗糖的代谢及其调控139批准号:30170640项目负责人:李天来所在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新途径的研究141批准号:30170641项目负责人:冯辉所在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和利用142批准号:30170642项目负责人:刘玉梅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利用基因沉默构建针对黄瓜花叶病毒2b基因的抗病毒基因143批准号:30170643项目负责人:谢丙炎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甜瓜属新种合成的技术体系及其细胞、分子遗传研究144批准号:30170644项目负责人:陈劲枫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黄瓜耐根际低氧逆境生理机理机制的研究147批准号:30170645项目负责人:郭世荣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甘蓝S受体激酶底物蛋白编码基因的分离与克隆148批准号:30170646项目负责人:朱利泉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根域限制下果树NO3-转运子及同化规律研究150批准号:王世平项目负责人:30170647所在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柑橘果实糖积累的分子生理机理研究151批准号:30170648项目负责人:张上隆所在单位:浙江大学巴旦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自交不亲和基因型鉴定152批准号:30170649项目负责人:马荣才所在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梨自交不亲和基因表达特性和蛋白产物功能的研究154批准号:30170651项目负责人:张绍铃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枣胚败育机理及早期幼胚挽救研究156批准号:30170652项目负责人:刘孟军所在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中国野生葡萄抗病基因的克隆与利用研究158批准号:30170653项目负责人:王跃进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库源关系中光合作用调控机制的研究159批准号:30170654项目负责人:李绍华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生长素调控苹果根系吸收钙离子的信息传递途径160批准号:30170655项目负责人:杨洪强所在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天然三倍体无核枇杷选种及其GISH鉴别161批准号:30170656项目负责人:梁国鲁所在单位:西南农业大学香大蕉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起源分类研究162批准号:30170657项目负责人:易干军所在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平菇子实体分化发育相关基因的分子组成与定位研究163批准号:30170658项目负责人:马爱民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红酵母对柑橘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防治机制的研究164批准号:30170659项目负责人:郑晓冬所在单位:浙江大学果实后熟软化进程中脂氧合酶的分子生理功能及其调控165批准号:30170660项目负责人:陈昆松所在单位:浙江大学高氧对果蔬保鲜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167批准号:30170661项目负责人:郑永华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柿子成熟软化机理及其控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69批准号:30170662项目负责人:饶景萍所在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根结线虫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高生物拮抗菌的生活力和抑病力研究170批准号:30170663项目负责人:田世平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瓜降血糖因子的提纯及功能鉴定的研究173批准号:30170664项目负责人:蔡同一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电磁场诱导外源多胺调控果实褐变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174批准号:30170665项目负责人:李里特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梅花品种重瓣性和多雌蕊现象的遗传基础分析176批准号:30170666项目负责人:包满珠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Na+/H+反向传递体在调控花卉花色中的作用177批准号:30170667项目负责人:李美茹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水稻覆膜旱作增产的根系生理生态学机制178批准号:30100107项目负责人:蔡昆争所在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玉米品种更替中光合效率提高的生理机制及与产量关系179批准号:30100108项目负责人:王空军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缺钙导致苹果果实生理失调的机理—着重钙和钙信使方面180批准号:30100109项目负责人:周卫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低磷诱导大豆特定根分泌物鉴定及相关基因的差显分析181批准号:30100110项目负责人:沈宏所在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转Bt基因抗虫棉生育障碍的钾营养机制及调控183批准号:30100111项目负责人:田晓莉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水稻短光低温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辅助选择育种184批准号:30100112项目负责人:陆燕朋所在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施药时雾滴或粉粒沉积和飘失规律184批准号:30100113项目负责人:何雄奎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凋亡抑制基因的克隆及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186批准号:30100115项目负责人:潘建伟所在单位:浙江大学利用弱毒相关真菌病毒探讨核盘菌的分子致病机理188批准号:30100116项目负责人:姜道宏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烟草抗病毒基因工程新策略的研究189批准号:30100117项目负责人:李向东所在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鱼藤酮的结构、化学修饰与毒性机理研究190批准号:30100118项目负责人:杨仕平所在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光学活性杀虫剂对棉铃虫神经细胞钙通道作用机制研究192批准号:30100119项目负责人:贺秉军所在单位:南开大学通过操纵调控基因提高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防效果193批准号:30100120项目负责人:张力群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蝗虫微孢子虫病阻止飞蝗群集的生理、生态机制195批准号:30100121项目负责人:石旺鹏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粘虫痘病毒增效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应用196批准号:30100122项目负责人:袁哲明所在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高温对黄瓜花粉发育及受精过程伤害机理研究198批准号:30100123项目负责人:缪旻珉所在单位:扬州大学番茄多基因PCR标记识别199批准号:30100124项目负责人:李君明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果实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分离及功能鉴定200批准号:30100125项目负责人:徐昌杰所在单位:浙江大学新疆胡颓子属植物种系发生、地理分布与资源利用研究201批准号:30100126项目负责人:黄俊华所在单位:新疆农业大学3.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新疆棉花冠层特征图像诊断系统的研究202批准号:30160040项目负责人:吕新所在单位:石河子大学水稻高温逼熟不同耐性品种同化物生产与运转差异的机理203批准号:30160041项目负责人:黄英金所在单位:江西农业大学野生稻稻瘟病广谱抗性遗传204批准号:30160042项目负责人:李道远所在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粳稻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基因分子定位研究205批准号:30160043项目负责人:曾亚文所在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及其应用207批准号:30160044项目负责人:刘炜所在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海藻糖合酶基因遗传转化甘蔗的研究208批准号:30160045项目负责人:张树珍所在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几丁质酶基因转化柱花草并选育抗炭疽病植株的研究209批准号:30160046项目负责人:蒋昌顺所在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冷诱导调节元控制抗冻蛋白基因在植物中表达的研究210批准号:30160047项目负责人:达来所在单位:内蒙古大学水稻品种多样性与稻瘟病菌相互作用的群体遗传研究211批准号:30160048项目负责人:朱有勇所在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西藏青稞一新病害----青稞赤枯病研究213批准号:30160049项目负责人:旺姆所在单位:西藏农牧学院小菜蛾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抗性的靶标不敏感机制研究213批准号:30160050项目负责人:陈之浩所在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应用单克隆抗体评价捕食性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214批准号:30160051项目负责人:庞保平所在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云南抗白叶枯病新基因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的研究215批准号:30160052项目负责人:姬广海所在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转基因耐贮藏河套蜜瓜的遗传规律及其果实生理生化研究217批准号:30160053项目负责人:哈斯阿古拉所在单位:内蒙古大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寒桃育种中的应用研究218批准号:30160054项目负责人:曹后男所在单位:延边大学甜瓜ACC氧化酶反义基因对甜瓜主要栽培品种的转化219批准号:30160055项目负责人:陆璐所在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二、重点项目基于生长模型和知识模型的作物管理决策信息系统220批准号:30030090项目负责人:曹卫星,金之庆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作物遗传育种学226批准号:30025029项目负责人:张天真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229批准号:30025030项目负责人:马正强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232批准号:30025031项目负责人:张爱民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化学保护(抗药性)235批准号:30325028项目负责人:李显春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四、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作物遗传育种学236批准号:30128015项目负责人:张练辉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五、专项基金利用同源序列法克隆几种作物的抗病基因类似物(RGA)237批准号:30123001项目负责人:邓秀新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稻条纹病毒致病性及其变异机理240批准号:30240015项目负责人:谢联辉所在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旱稻耐旱基因表达规律研究及其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242批准号:30250009项目负责人:李自超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植物感花叶病"原癌基因"的探索研究243批准号:30340074项目负责人:李怀方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新型紫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机理与应用基础研究244批准号:30340079项目负责人:丁毅所在单位:武汉大学过敏蛋白对Bt的杀虫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245批准号:30340088项目负责人:邱德文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六、小额探索项目诱导性植物提取的栽培策略研究246批准号:30300211项目负责人:陈亚华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叶绿素b缺乏对水稻光合膜稳定性的影响247批准号:30300217项目负责人:许晓明所在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T1170两个不同转录本的功能研究247批准号:30300239项目负责人:裴雁曦所在单位:山西大学葡萄果实中蔗糖代谢相关酶对弱光的响应及其细胞学定位研究248批准号:30300240项目负责人:战吉宬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广谱高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和定位研究249批准号:30360053项目负责人:李容柏所在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草酸可提取态铁和磷对评价淹水土壤中磷有效性的意义250批准号:30370817项目负责人:章永松所在单位:浙江大学水稻根表铁锰胶膜对砷汞复合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251批准号:30370821项目负责人:朱永官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棉花不同层次"叶——蕾铃系统"协调性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252批准号:30370833项目负责人:李存东所在单位:河北农业大学Bt棉外源蛋白不稳定存在的细胞生物化学机理与化学调控253批准号:30370834项目负责人:董志强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不同类型再生稻源库关系的比较研究254批准号:30370835项目负责人:屠乃美所在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低磷胁迫下植物根内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学意义的研究255批准号:30370836项目负责人:樊明寿所在单位:扬州大学转BADH基因烟草光合作用对干旱强光胁迫的响应256批准号:30370849项目负责人:杨兴洪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作物及其他植物古汉名考证256批准号:30370864项目负责人:高明乾所在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疣粒野生稻基因组导入系的创建及其导入基因研究257批准号:30370869项目负责人:林兴华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内源抗除草剂基因的特异性抑制和化学杀雄258批准号:30370873项目负责人:张集文所在单位:湖北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小麦叶绿细胞自杀蛋白及其产生机制和致死途径258批准号:30370874项目负责人:潘幸来所在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谷子显性核不育利用中关键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应用基础研究259批准号:30370887项目负责人:石云素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RNAi技术阻止油菜芥酸合成的研究260批准号:30370891项目负责人:卢长明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小麦DIMBOA和DIMBOA-Glu生物合成调控及在抗病中的作用261批准号:30370907项目负责人:周立刚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利用转基因方法综合寄主植物抗性和生物防治的研究262批准号:30370938项目负责人:杨丽梅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不同轮作条件下大豆根围真菌多样性262批准号:30370950项目负责人:许艳丽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甘蓝夜蛾赤眼蜂生防效力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263批准号:30370961项目负责人:沈佐锐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寄生蜂畸形细胞所分泌的蛋白质的理化特点及功能研究264批准号:30370964项目负责人:王方海所在单位:中山大学西兰花收获胁迫与乙烯调控的未成熟衰老关系的研究265批准号:30370976项目负责人:王然所在单位:莱阳农学院利用资阳香橙铁螯合还原酶基因(CjFRO2)提高柑桔对缺铁的耐受性266批准号:30370984项目负责人:李德谋所在单位:西南农业大学套袋苹果钙素的吸收运转规律和调控机制研究266批准号:30370991项目负责人:刘成连所在单位:莱阳农学院白藜芦醇合成途径导入酵母的表达与解毒267批准号:30371005项目负责人:陈尚武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导入月季创建广谱抗病新种质268批准号:30371010项目负责人:陈崇顺所在单位: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结题项目成果统计·270表1发表论文、人才培养和其他成果统计·270表2项目成果获奖与专利等情况统计·273表3面上项目(不含小额)结题成果按各分支学科统计·279表4面上项目(不含小额)结题成果按分支学科、资助亚类统计·281一、面上项目1.
自由申请项目产业化体外培育卵寄生蜂的生物学及质量管理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9970512刘文惠广东省昆虫研究所C020208按计划原为三年完成,因2002、2003年经费中断,故延为五年才结题.
进行了培养液的改进及最佳繁蜂蜂卵比的确定;比较了以自然卵和人工卵繁殖的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质量管理打下了基础;对人工卵和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ITS2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无太大的差异.
并对以人工卵连续10代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DNA做了三次测定(1、5、10代),结果也表明,即使以人工卵连续繁殖了10代,其DNA基因序列并无太大的差异;进行了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方法作为评价以人工卵繁殖的寄生蜂品质的试验,完成了人工卵繁殖赤眼蜂的生命表研究;在室内和田间进行自然卵和人工卵繁殖的赤眼蜂搜寻、攻击寄主试验的基础上,在大田散放以上两种方法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结果是两者相当.
撰写产业化体外培育卵寄生蜂质量管理标准初稿.
内容包括种蜂标准,操作、寄生、培育条件要求,质量要求(包括寄生率、孵化率、化蛹率、羽化率、展翅率等),以生命表模式创立质量要求模式.
主题词:赤眼蜂产业化生产质量管理生命表发表论著:徐春婷,刘文惠,黄寿山,韩诗畴,李丽英.
体外培育赤眼蜂研究进展.
昆虫天敌,2001,23(3):132~144[标注资助号]徐春婷,黄寿山,刘文惠,韩诗畴等.
人工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生态学报,2003,23(10):2195~2198[标注资助号]徐春婷,黄寿山,刘文惠,韩诗畴等.
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47~1950[标注资助号]刘文惠,韩诗畴,罗莉芬等.
人工体外培育的松毛虫赤眼蜂rDNA-ITS2基因序列分析.
华南地区昆虫学学术讨论会2003,p1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870126.
三种卵寄生蜂的产卵行为及赤眼蜂的滞育条件研究.
起止日期:1989.
01-1992.
12结题,39470127.
以无昆虫物质培养液人工体外培育卵寄生蜂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5.
01-1997.
12提高西北旱地水分、养分耦合效率的应用基础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070429李生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C020104采用大田、盆栽、模拟及各类化学和生物、生理指标测定,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西北旱地水分养分高效耦合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确定了水分对养分和养分对水分的促进作用及两者高效耦合的效果、条件及应用途径,阐明了其生物学及生理学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水氮配合能使小麦叶温相对稳定,保证正常代谢.
气候越干旱,形成单位重量的干物质或籽粒产量的蒸散量越高.
养分合适时,作物产量与蒸散量呈直线关系.
半湿润条件下蒸散量在200mm以下,玉米无法获得籽粒产量;小麦虽可,但产量不高.
提出了水分、养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具有阶段性、双重性和补偿性的概念,发现补偿效应有直接和间接之别;补偿效应的生理基础是,胁迫条件促使作物体内适应机制的形成.
证明水分、养分胁迫时,作物根系还原强度和活性表面积增加,有补偿不良环境胁迫的效应;但胁迫持续,内部机能的改善最终会成为生理"冗余".
采用田间限根法区分了根系和水分对转运养分的贡献,发现施用氮肥能增加根系氨基酸合成,提出用氨基酸合成量来表征根系活力.
采用覆膜集水、适氮、低密措施,小麦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22和24.
4kg/(ha.
mm),提供了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理论依据.
主题词:北方旱地水分养分作物耦合效应发表论著:李生秀等.
编著中国旱地农业(129万字).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
[标注资助号]李生秀,王朝辉编著.
DrylandAgricultureinEasternAsia(约70印刷页).
美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和土壤学会主编,《DrylandAgricultureintheWorld》美国,2005年出版.
[标注资助]LiShengxiu.
DrylandAgricultureinChina(相当128万汉字).
SciencePressofChina(2005年6月)[标注资助号]李生秀,王朝辉撰写.
土壤和植物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约3万字).
载于林葆、奚振邦主编:"氮肥和人类健康",农业出版社,[标注资助号]李生秀.
提高旱地土壤氮肥利用率的途径和对策.
土壤学报,2002,39(增):56-76[标注资助号]高亚军,李生秀.
北方旱区农田水肥效应分析.
中国工程科学,2002,4(7):22-27[标注资助号]SongHaixingandLiShengxiu.
DynamicsofnutrientaccumulationinmaizeplantunderdifferentwaterandNsupplyconditions.
AgricultureScienceinChina.
2002,1(12):1350-1357[标注资助号]门中华,李生秀.
CO2浓度对冬小麦氮代诱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2);320-326[标记资助号]翟丙年,李生秀.
冬小麦产量的水肥耦合模型.
中国工程科学,2002,4(9):69-74[标注资助号]ZhouJianbin,ChenZhujun,andLiShengxiu.
Oxidationefficiencyofdifferentoxidantsofpersulfatemethodusedtodeterminetotalnitrogenandphosphorusinsolutions.
CommunicationofSoilScienceandPlantAnalysis,2003,34(5&6):725-734[标注资助号SCI收录]LiJumeiandLiShengxiu.
RelationofMineralizableNtoOrganicNComponents.
Pedosphere,2003,13(3):279-289(SCI)[标注资助号SCI收录]WangZhaohuiandLiShengxiu.
EffectsofNformsandratesonvegetablegrowthandnitrateaccumulationinfield.
Pedosphere,2003,13(4):309-316(SCI)[标注资助号SCI收录]WangZhaahuiandLiShengxiu.
EffectsofNandPfertilizationonplantgrowthandnitrateaccumulationinvegetable.
J.
PlantNutr.
2004,27(3):539-556[标记资助号SCI收录]ShengxiuLiandZhaohuiWang.
FarmingsystemforconservationofsoilandwaterontheLoessPlateauinChina.
SoilandEnviron,2002,5(2):83-104[标注资助号]李生秀.
提高旱地土壤氮肥利用率的途径和对策.
土壤学报,2002,39(增):56-76[标注资助号]李生秀.
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3):1-10[标注资助号]SongHaixingandLiShengxiu.
DynamicsofnutrientaccumulationinmaizeplantunderdifferentwaterandNsupplyconditions.
AgricultureScienceinChina.
2002,1(12):1350-1357[标注资助号]SongHaixingandLiShengxiu.
Effectofroot-growingspaceonitsabsorbingcharacteristicsofmaize.
AgricultureScienceinChina.
2002,2(7)[标注资助号]宋海星,李生秀.
玉米生长量、养分吸收量与氮肥利用的动态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71-76[标注资助号]宋海星,李生秀.
玉米生长空间对玉米根系吸收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8):899-904[标注资助号]宋海星,李生秀.
根系的吸收作用及土壤水分对硝态氮、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96-101[标注资助号]宋海星,李生秀.
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夏玉米养分累积动态研究.
植物营养及肥料学报,2002,8(4):399-403[标记资助号]宋海星,李生秀.
水氮供应和土壤空间所引起的根系生理特性变化.
植物营养及肥料学报,2004,10(1):6-11[标记资助号]宋海星,李生秀.
水氮供应对玉米伤流液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及肥料学报,2004,10(6):574-578[标记资助号]宋海星,李生秀.
限根条件下供氮对玉米光合作用有关特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4):28-32[标记资助号]王彩绒,田霄鸿,李生秀.
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208-214[标注资助号]WangCairong,TianXiaohongandLiShengxiu.
Effectsofridge-mulchingwithplasticsheetsforrainwater-harvestingcultivationonWUEandyieldofwinterwheat.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4,3(1):14-23[标记资助号]王彩绒,田霄鸿,李生秀.
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2)108-111[标记资助号]田霄鸿,李生秀,王朝辉,尹向涛,陈世祥.
莴笋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反应.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3):377-381[标记资助号]田霄鸿,李生秀,宋书琴.
碳酸氢根和铵态氮共同对菜豆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2,29(4):337-342[标记资助号]田霄鸿,聂刚,李生秀.
不同土壤层次供应水分和养分对玉米幼苗生长和吸收养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2002,33(4):263-267[标记资助号]田霄鸿,李生秀,王清君.
几种作物NO3-吸收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初探.
土壤通报,2001,32(1)[标记资助号]高亚军,李生秀.
北方旱区农田水肥效应分析.
中国工程科学,2002,4(7):22-27[标注资助号]高亚军,李生秀.
黄土高原地区农田水氮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1):14-18[标注资助号]翟丙年,李生秀.
冬小麦产量的水肥耦合模型.
中国工程科学,2002,4(9):69-74[标注资助]翟丙年,孙春梅,王俊儒,李生秀.
氮素亏缺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3,29(6):208-214[标注资助号]翟丙年,李生秀.
水氮配合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1):26-32[标注资助号]李菊梅,王朝辉,李生秀.
有机质、全氮和可矿化氮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意义.
土壤学报,2003,40(2):232-238[标注资助号]张崇玉,李生秀.
土壤颗粒组成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
土壤学报,2004,41(4):649-654[标注资助号]张崇玉,李生秀.
凯氏全氮与固定铵之间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2):1879-1885[标注资助号]张崇玉,李生秀.
西部地区土壤固定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2):54-58[标记资助号]ZhangChongyuandLiShengxiu.
DoesthetotalsoilNdeterminedbyKjeldahlmethodincludeFixedNH4+.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5,4(2):101-105[标记资助号]周建斌,李生秀,陈竹君等.
利用15NO3标记法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化学及生物有效性.
土壤学报,2003,40(6):888-893[标注资助号]ZhouJianbin,LiShengxiu,andChenZhujunSoilmicrobialbiomassnitrogenanditsrelationshipwithuptakeofnitrogenbyplants.
Pedosphere,2002,12(3):251-256[标记资助号SCI收录]王朝辉,宗志强,李生秀.
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和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
环境科学,2002,23(3):79-83[标注资助号]王朝辉,田霄鸿,李生秀.
叶类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及成因研究.
生态学报,2001,21(7):1136-1141[标注资助号]王朝辉,李生秀.
不同生育期缺水和补充灌水对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及分配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3):265-270[标注资助号]王朝辉,宗志强,李生秀.
菜地和一般农田土壤主要养分累积的差异.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9):1091-1094[标注资助号]王朝辉,刘学军等.
北方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
生态学报,2002,22(2):359-365[标记资助号]WangZhaohui,LiShengxiu.
NH3volatilizationfromabovegroundplantsofwheatduringlatergrowingstages.
AgricultureScienceinChina,2003,2(4):384-393[标注资助号]陈宝明,王朝辉,李生秀.
菠菜叶片中硝态氮代谢库的测定.
植物生理通讯,2002,38(2):124-126[标注资助号]刘忠,王朝辉,陈宝明,李生秀.
菠菜叶片硝态氮还原与叶柄中硝态氮累积的关系.
植物生理通讯,2004,40(3):281-284[标注资助号]苏涛,王朝辉,李生秀.
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及其生态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2):411-412[标注资助号]曹翠玲,李生秀.
氮素形态对冬小麦中后期的生理效应.
作物学报,2003,29(1):258-362[标注资助号]曹翠玲,李生秀.
供氮水平对小麦生殖生长时期叶片光合速率、NR活性和核酸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学通报,2003,20(3):319-324[标注资助号]曹翠玲,郝红梅,李生秀.
氮素水平对作物膜透性等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002.
(22)6:1343-1347[标注资助号]曹翠玲,李生秀,张占平.
氮素形态对小麦生长中后期保护酶等生理特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2003.
30(4):295-298[标注资助号]曹翠玲,李生秀.
水分胁迫和氮素有限亏缺对小麦拔节期某些生理特性影响.
土壤通报,2003,34(6):505-509[标注资助号]曹翠玲,李生秀.
氮素形态对玉米幼苗碳水化合物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5):457-461[标记资助号]叶优良,李生秀.
石灰性土壤起始NO3-—N对土壤供氮能力测定方法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3):310-317[标注资助号]叶优良,李生秀.
淋洗对石灰性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小麦吸氮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1):26-29[标注资助号]吕双庆,李生秀.
多效唑对旱地小麦一些生理、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1)92-98[标记资助号]郑险峰,翟丙年,韩建刚,高亚军,田霄鸿,李生秀.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质膜透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221-228[标记资助号]张立新,李生秀.
甜菜碱与植物抗旱/抗盐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9):1765-1771[标记资助号]门中华,李生秀.
高等植物液泡分离的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12):2216-2222[标记资助号]门中华,李生秀.
CO2浓度对冬小麦氮代谢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2);320-326[标记资助号]翟军海,习金根,高亚军等.
补充灌溉、氮素营养和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130-132[标注资助号]Comparisonofplasticsheetmulchingwithwheatstrawmulchingonreductionofwaterlossbyevaporation.
LiShengxiu国际,InternationalWorkshoponWater-savingAgricultureonDrylands.
August6-10.
2001.
Yangling,Shaanxi,China.
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Water-savingAgricultureinDrylandAreas,pp.
69-80,ChinaAgriculturePress,2003,Beijing.
[标注资助号]LiShengxiu.
NutrientManagementofDrylandsinChina.
国际,WorkshoponSustainableAgroecosystemsinSemiaridRegionsoftheUnitedStates.
June,2002.
WestTexasA&MUniversity,Canyon,Texas,American[标注资助号]LiShengxiu,WangZhaohuiandZhouJianbin.
ImprovementoffertilizeruseefficiencybydifferenttechniquesondrylandsinChina.
国际,The2001DahliaGreidingerSymposium,Lisbon,4-6March2001,Proceedinds,pp.
[标注资助号]ZhouJianbinandShavivA.
Mineralizationcharacteristicsoftheorganicnitrogenineffluents.
国际,17thWorldCongressofSoilScience,14-21,August,2002,Bangkok,Thailand[未标资助]李生秀.
有关植物营养几个问题的探讨.
国内,特邀报告,土壤植物营养和肥料与生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乌鲁木齐,2002年7月,特约报告[标注资助号]李生秀.
硝态氮营养与人类健康.
国内,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江西南昌,2004,4月19-21,特约报告.
[标注资助号]李生秀.
我国土壤-植物营养研究的进展.
同内,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科学出版社,2004,126-141,特约报告[标注资助号]田霄鸿,李生秀.
不同作物吸收NO3--N和NH4+-N的动力学.
国内,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等主编《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214-220[标注资助号]王朝辉.
旱地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国内,特邀报告,土壤植物营养和肥料与生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乌鲁木齐,2002年7月.
[标注资助号]王朝辉,田霄鸿,李生秀.
植物地上部分的氨挥发及其测定.
国内,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等主编《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248-256[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2分组1;国内大会3分组1研究成果:李生秀,李世清,高亚军等.
旱水肥交互作用的机理、效应和应用.
陕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9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李生秀,王朝辉,田霄鸿等.
蔬菜硝态氮累积机理及调控机制.
陕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9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李生秀,田霄鸿,王朝辉等.
固体叶面肥的研制、生产及应用.
陕西省人民政府,2002年11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1人出站0人;博士读5人毕业12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6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110388.
国际旱地节水农业研讨会.
起止日期:25.
00002001.
08-2001.
08在研,30230230.
西北旱地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生理生态研究.
起止日期:2003.
01-2006.
12结题,39070526.
植物体中氮的挥发损失.
起止日期:1991.
01-1993.
12结题,39470409.
土壤生物体氮的组成、动态及作物供氮的意义.
起止日期:1995.
01-1997.
12结题,39770425.
提高旱地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8.
01-2001.
12结题,49070041.
土壤氮素矿化与供氮能力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1.
01-1995.
12结题,49890332.
水分、养分优化耦合对提高作物产量的效应.
起止日期:1998.
08-2002.
08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小麦耐盐突变体盐胁迫下特异基因表达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070471沈银柱河北师范大学C02020502利用cDNA-AFLP和蛋白双向电泳技术对小麦"一粒传"后代耐盐突变体和敏盐突变体盐胁迫前后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
选取部分差异克隆、测序、Blast比较和肽质指纹分析后,发现主要涉及与离子转运、信号转导、氧化胁迫以及与转录有关的蛋白.
此后对盐胁迫下小麦耐盐突变体特异表达的25号片段,采用3'-RACE和5'-RACE得到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全长cDNA,我们将其命名为TaGSK1,并在GenBank登录,申请专利一项,获河北省优秀发明.
此后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DH5α和BL21,能显著提高受体的耐盐性.
用GFP与TaGSK1构建真核双元表达载体,转化Columbia型拟南芥将TaGSK1定位在细胞质内,后将转基因拟南芥种于含盐的MS培养基上,发现转基因拟南芥的耐盐性有明显提高.
通过SSR标记将与耐盐相关的突变位点定位在3B染色体长臂.
通过mtDNA的RAPD分析,克隆了与游离氧清除有关的基因的1个片段.
另对小麦耐盐突变体K+含量与SOD活性作了相关分析,对耐盐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我们现正在对该激酶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并取得可喜进展.
主题词:小麦耐盐突变体cDNA-AFLP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表达亚细胞定位发表论著:陈桂平,马闻师,黄占景,沈银柱*.
小麦耐盐突变体盐胁迫下SIR73基因片段的分离和鉴定.
遗传,2003,25(2):173-176[标注资助号]GuiPingChen,WenShiMa,ZhanJingHuang,TaoXu,YongBiaoXue*,YinZhuShen*.
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aGSK1involvedinwheatsalttolerance.
PLANTSCIENCE,165(2003)1369~137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陈桂平,黄占景,马闻师,沈银柱*.
盐胁迫下小麦耐盐突变体后代差异cDNA的分离和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9):996~999[标注资助号]王宏英,黄占景,仇艳光,沈银柱*.
小麦耐盐突变体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华北农学报,2003,18(1):1~4[标注资助号]MAWe-shi,CHENGui-ping,ShenYin-Zhu,HUANGZhan-Jing*.
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theWheatcDNAFragmentsInvolvedinSaltStres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4,3(3):173~177[标注资助号]王宏英,张萃,黄占景,朱正歌,,郭光艳,沈银柱*.
用微卫星标记定位小麦耐盐突变体的耐盐相关基因.
作物学报,2004,30(7):697~699[标注资助号]齐志广,杨献光,王洁婧,黄占景,沈银柱*.
小麦耐盐突变体近等基因系K+含量与SOD活性相关分析.
华北农学报,2004,19(2):1-4[标注资助号]徐涛,马闻师,沈银柱,张庆柱,齐志广,黄占景*.
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TaGSK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1):1593-1597[标注资助号]霍晨敏,赵宝存,葛荣朝,沈银柱,黄占景*.
小麦耐盐突变体盐胁迫下的蛋白质组分析.
遗传学报,2004,31(12):1408-1414[标注资助号]韩娜,葛荣朝,赵宝存,沈银柱,黄占景*.
植物谷氨酰胺合成酶研究进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28(4):407-410[标注资助号]CHENGuiping,HUANGZhanjing,MAWenshi,SHENYinzhu,*XUEYongbiao.
CloningandCharacterizationofthecDNAFragmentsRevolvedinSaltStressinWheat.
亚洲染色体学术讨论会(北京)September27-29,2001[标注资助号]XuTao,HuangZhanjing,MaWenshi,ZhuZhengge,ShenYinzhu.
TheStructureofTaGSK1ProteinfromSalt-TolerantMutantinWheat.
第三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北京)[未标资助]徐涛,黄占景,朱正歌,马闻师,齐志广,沈银柱.
基因枪法对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的转化.
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海口)[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沈银柱,黄占景,马闻师,陈桂平,徐涛.
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
专利受理号:03143285.
9沈银柱,黄占景,马闻师,陈桂平,徐涛.
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
河北省优秀发明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3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5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基于植物EST研究茶叶香气释放过程的有关基因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070486陈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C02020510茶树是一种重要的木本经济植物.
由于其自身特性的限制,茶树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功能基因研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而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EST)测序分析是大规模获取功能基因一种最为快捷和有效的研究手段.
本项目建立了我国第一批2个茶树品种高质量的新梢cDNA文库;对龙井43新梢文库进行高通量cDNA克隆测序,获得首批1684个茶树ESTs;通过与NCBI非冗余核酸与蛋白质数据库BLAST比对,初步明确了茶树新梢基因表达谱特征和表达丰度;获得300多个茶树功能基因的部分序列或全长,其中包括与茶叶香气形成密切相关2个基因——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采用Real-TimePCR技术分析表明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茶树新梢中的拷贝数为3.
44E+03个;并以所获得的EST为材料初步建立了第一张广谱型茶树基因芯片.
本项目结果表明通过建立茶树表达基因文库,开展EST测序分析,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茶树功能基因表达信息,对从基因组水平认识并调控茶树的生长、发育、抗性和代谢都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主题词:茶树cDNA文库表达序列标签(EST)功能基因组香气相关基因发表论著:GLiangChen*,Li-pingZhao,Qi-kangGao.
EnerationandanalysisofexpressedsequencetagsfromthetendershootscDNAlibraryofteaplant(Camelliasinensis).
PlantScience,2005,168(2):359-36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陈亮*,赵丽萍,高其康.
茶树新梢cDNA克隆测序和表达序列标签(ESTs)特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1):21-25[标注资助号]陈亮,赵丽萍,高其康.
茶树新梢cDNA文库的构建和ESTs测序成功率初步分析.
茶叶科学,2004,24(1):18-22[标注资助号]LiangChen*,Qi-kangGao,Da-mingChen,Chang-jieXu.
TheuseofRAPDmarkersfordetectinggeneticdiversity,relationshipandmolecularidentificationofChineseeliteteageneticresources[Camelliasinensis(L.
)O.
Kuntze]preservedinteagermplasmrepository.
BiodiversityandConservation,2005,14(inpress)[标注资助号SCI收录]LiangChen*,SatoshiYamaguchi.
RAPDmarkersfordiscriminatingteagermplasmsontheinter-specificlevelinChina.
PlantBreeding,2005,124(accepted)[标注资助号SCI收录]LiangChen*,Li-pingZhao,Qi-kangGao.
Anexpressedsequencetags(ESTs)setfromteaplant[Camelliasinensis(L.
)O.
Kuntze]youngleafandtheimplicationforitsfurtherinvestigation.
2004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O-CHA(tea)CultureandScience,Shizuoka,Japan2004/11[标注资助号]LiangChen*,Li-pingZhao,Qi-kangGao.
Analysisofteaplant[Camelliasinensis(L.
)O.
Kuntze]ESTs:apreliminarygeneexpressionpatterninyoungleaf.
PlantGenomicsinChinaV,Wuhan2004/08[标注资助号]赵丽萍,陈亮*,高其康.
茶树叶片ESTs序列及其功能基因表达谱特征分析.
中国茶叶学会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杭州2004/10[标注资助号]陈亮*,赵丽萍,高其康.
cDNA文库建立与ESTs测序分析:一个发现和鉴定茶树功能基因的高效快速新途径.
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研讨会,杭州2003/12[标注资助]赵丽萍,陈亮,高其康.
茶树基因克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EST在茶树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长沙2003/9[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2分组1研究成果:陈亮,赵丽萍,高其康等.
申请34项专利,专利受理号:200310109520—200310109529;200310109566—200310109589.
2003年12月18日受理/2004年12月8日全部通过初审并公开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桃梨果实各向受载物理特性及品质检测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33王俊浙江大学C020102研究桃梨果实在压缩和撞击下的物理特性及其各向异性.
分析受载物理特性与贮藏时间、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桃梨果实品质与动力学特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关系和品质检测分级机理;提出相关的工艺措施.
为桃梨等果品在各作业环节中最优化工艺和机具设计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主题词:果实品质物理特性发表论著:王俊.
Anisotropicrelaxationpropertiesofpear.
Bio-systemsEngineering,2003,85(1):59-65[标注资助号SCI和EI收录]王俊,陆秋君.
Thesteady-statesinusoidaldynamicbehaviorofpeachandpear.
Bio-systemsEngineering,2002,33(4):463-469[标注资助号SCI和EI收录]王俊,滕斌,于勇.
Thepeardynamiccharacteristicsandthefirmnessdetection.
EuropeanFoodResearchandTechnology,2004,218(3)[标注资助号SCI和EI收录]AntihusHernándezGómez,王俊,AnniaGarcíaPereira.
ImpulseresponseofpearanditsrelationtoMagness-Taylorfirmnessduringstorage.
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2005,35(2):209-21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王俊,陆秋君.
Dynamiccharacteristicsofintactpear.
TransactionoftheASAE,2004,47(1):141-145[标注资助号SCI和EI收录]王俊.
Mechanicalpropertiesofpearasfunctionoflocationand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Properties,2004,7(2):347-351[标注资助号SCI和EI收录]王俊,滕斌.
Thefirmnessdetectionbytheexcitationdynamiccharacteristicsforpeach.
FoodControl,已录用[标注资助号SCI收录]王俊,叶盛.
Anisotropicfirmnessandsugarcontentwithinshangfenpeach.
European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已录用[标注资助号SCI收录]王俊,盛奎川.
AnisotropicdifferencesinfirmnessandsugarcontentofHuanghuapear.
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andBiotechnology,已录用[标注资助号SCI收录]王俊,滕斌.
桃下落冲击动力学特性及其与坚实度的相关性.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93-197[标注资助号]王剑平,王俊陈善锋,陆秋君.
黄花梨的撞击力学特性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2,(6):32-35[标注资助号]王剑平,盖玲,王俊.
农业物料碰撞数据采集系统.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150-153[标注资助号]王俊,王剑平,蒋亦元,马小愚.
梨肉松弛特性各向差异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2,33(4):123-126[标注资助号]王俊,滕斌.
梨敲击激励后产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2004,(2):65-68,64[标注资助号]王俊,陆秋君,陈善锋,蒋亦元,马小愚.
绿云梨的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2002,33(6).
-68-71,79[标注资助号]王剑平,盖玲,王俊.
农业物料力学试验测控系统设计.
农业机械学报,2002,33(1):65-69[标注资助号]宋慧芝,王俊,陈琦峰,严志权.
梨的动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的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已录用[标注资助号]陆秋君,王俊.
在常温贮藏中番茄应力松驰特性的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已录用[标注资助号]陈善锋,周亦斌,王俊,王剑平.
梨的下落碰撞冲击加速度特性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29(3).
-339-342[标注资助号]陆秋君,王俊,王剑平.
黄花梨果实的坚实度和糖度差异.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28(6).
-679-684[标注资助号]王剑平,盖玲,王俊.
农业物料力学试验系统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2002,33(2)[标注资助号]王俊,陈善锋,王剑平.
梨的撞击加速度学特性研究.
论文集2002,6,p:223-225[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3研究成果:陆秋君,王俊.
食品剪切装置.
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53604.
9王俊.
果实坚实度动力学检测方法及装置.
发明专利申请号:03141601.
3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000.
γ射线辐射对湿稻谷种子干燥特性和种子品质的影响及机理.
起止日期:2005.
01-2005.
12结题,39700084.
介质因子对果蔬内质热传递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
起止日期:1998.
01-2000.
12空间辐射诱变水稻育种的机理及应用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34梅曼彤华南农业大学C020102我国空间诱变育种已取得国内外瞩目的成果,但机理的研究不多.
本项目以水稻种子为材料,探测飞船搭载后其所受辐射及基因组变化.
取得结果为:组装了探测搭载种子所受辐射的"三明治"式探测系统,用于神州三号搭载,回收后分析了部分种子所受辐射类型、粒子数,测出平均离子注量率为0.
02条/mm2·天.
用RAPD技术跟踪分析了部分搭载种子多个世代基因组变异,证明空间搭载可致种子基因组变化,部分可被修复,部分能遗传下去,表现为表型变异.
经3-4代种植,选出了农艺性状变异稳定遗传的株系,如早熟突变株系,种子胚部受到2个Cr离子(87.
1Mev/u)击中;籽粒增大变异株系,种子胚部受2个Ca(355Mev/u)离子击中,似可说明离子轰击胚与变异的关系,变异座位分子图谱定位在进行中.
对高空气球搭载水稻种子进行多代跟踪观察,通过变异株系的RAPD、SNP分析证明搭载可诱导变异,高空气球升空高度是次级宇宙射线作用区,无其他空间特殊环境,故此结果也证明了空间辐射为种子变异的主因.
本项目以实验数据证明了空间辐射对搭载种子诱变的有效性,及种子后代基因组变化的复杂性,对进一步发展空间诱变育种有指导意义.
主题词:空间辐射探测水稻诱变效应基因组分析发表论著:卫增泉,颉红梅,梅曼彤,庄楚雄.
IdentificationmodelofspaceheavyionsbyCR-39.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29(2):197-20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余红兵,周峰,姚涓,易继财,庄楚雄,骆艺,梅曼彤.
高空气球搭载水稻种子后代诱变的研究.
核农学报,2004,18(4):276-279[标注资助号]易继财,庄楚雄,姚涓,王慧,陈志强,梅曼彤.
空间搭载诱导水稻种子突变的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
生物物理学报,2002,18(4):478-483[标注资助号]颉红梅,卫增泉,郝翼方,梅曼彤.
空间重离子的鉴别.
核技术,2002,25(7):520-523[标注资助号EI收录]梅曼彤,庄楚雄,卫增泉,颉红梅,杨百瑞,骆艺,王旭杰,赵均良.
神州三号搭载水稻种子的诱变效应及剂量分析.
2003.
4中国空间学会空间生命科学全国会议大会报告(获学术论文一等奖)[未标资助]梅曼彤.
空间放射生物学研究与空间诱变育种.
2003.
11上海东方科技论坛特邀报告[未标资助]梅曼彤,易继财,庄楚雄,陈志强,刘向东,王慧,陈伟栋,周峰,陈忠正.
空间飞行对水稻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
2002.
5大连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口头报告[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4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870286.
重离子辐射对水稻的生物学效应.
起止日期:1989.
01-1991.
12结题,39170420.
应用水稻RFLP图谱进行抗褐稻虱基因连锁图定位.
起止日期:1992.
01-1994.
12棉花栽培气候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35潘学标中国农业大学C020103本项目通过建立气候数据库、土壤数据库、棉花生产与试验资料数据库,将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与棉花气候分析程序、气象资料处理程序集成起来,形成棉花栽培气候风险动态评估信息系统,实现以新疆为主要对象的主产棉区棉花栽培气候风险动态评估与信息查询.
系统可方便地根据历年气候资料,利用模拟模型模拟具体地点不同管理措施条件下的棉花产量,从而评价高产出现的机率和低产出现的气候风险.
初步分析表明,南疆的巴楚等地出现1600kg/ha高产的机率高于北疆,北疆的精河县易受低温的影响而导致低产的风险较大,其受影响的程度高于同位于经疆的乌苏市.
系统还可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气候与棉花产量的关系,从而得到导致减产的气候指标,通过对不利气候指标出现的机率分析评估棉花生产的气候风险.
除建立系统进行长序列气候影响分析外,还在新疆、河南、安徽等不同地域进行播种期和密度等处理的栽培试验,分析气候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为进行模拟分析和统计分析提供实验依据.
今后还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气候分析,针对具体地区具体年份提出棉花栽培的风险预警,直接为生产服务.
主题词:棉花模型风险栽培气候发表论著:潘学标著.
作物模型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6[标注资助号]潘学标,李玉娥.
新疆棉花生产区域评估系统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2003,36(1):37-43[标注资助号]潘学标.
基于GIS的中国县域棉花生产空间分布与变异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2003,36(4):382-386[标注资助号]XinjianLi(李新建),QingHe,YujiangYuan,andFenglanTang.
ColdDisastersSeriousMeteorologicalDisasterstotheCottonProductioninXinjiang,China.
EcosystemsDynamics,Ecosystem-SocietyInteraction,andRemoteSensingApplicationsforSemi-AridandAridLand,XiaolingPan,WeiGao,MichaelH.
Glantz,YoshiakiHonda,Editors,ProceedingsofSPIEVol.
4890(2003).
[标注资助号EI收录]托丽娜,潘学标,廖要明,张强.
基于作物模型的新疆棉花气候风险分析研究.
见:课题执行专家组课题办公室编,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总装与业务化试验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pp.
234-239[标注资助号]托丽娜,潘学标*,廖要明,张强.
新疆棉花生产气候风险评估的模型方法初探,棉花学报,17,2005(2)[标注资助号]毛炜峄,李新建,杨举芳,谭艳梅.
新疆石河子棉区棉花延迟型冷害的热量指数指标分析.
棉花学报,17,2005(2)[标注资助号]潘学标.
作物模型及其在气候评价中的应用,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学术术研讨会,2004年11月,北京[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014.
基于GIS的优势作物栽培区划支持系统.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结题,39170474.
棉花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系统研究.
起止日期:1992.
01-1996.
12硅提高禾谷作物对重金属毒害耐性的机理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36梁永超南京农业大学C020104本项目研究了水培、盆栽条件下硅对人工镉污染的土壤中镉的形态变化、镉胁迫下玉米、水稻的生长、镉的吸收与运输、镉毒害症状缓解及其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硅显著促进镉胁迫下玉米的生长、提高干物质量;加入2-4g/kg的硅酸钠显著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含量,提高碳酸盐结合态和残渣态镉比率,降低根和地上部中镉的浓度与总量;但是加入50mg/kgSi对土壤pH、有效镉和镉形态无影响,地上部镉浓度降低,但镉吸收总量却增加,硅缓解镉毒效果明显.
与碳酸钙相比,硅酸钠、钢渣硅肥和粉煤灰降低水稻谷粒中镉含量的效果更好.
钢渣处理的稻谷含镉量仅为对照的30%左右.
硅降低植物镉毒可能机制是:(1)硅提高植物耐隔性的机制不能完全归结为硅酸盐提高土壤pH进而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硅钝化植物体内镉的活性也是其重要机制;(2)硅提高细胞壁镉含量、降低细胞共质体镉含量是硅降低镉毒的又一重要机制;(3)硅提高细胞壁纤维素酶、PAL、POD、PPO活性,提高多酚和木质素含量,显示硅参与植物细胞壁物质的生物合成与代谢,为硅调控的细胞壁对重金属钝化失活发挥重要作用.
主题词:镉重金属玉米水稻硅发表论著:YongchaoLiang,J.
W.
CWong,LongWei.
Silicon-mediatedenhancementofcadmiumtoleranceinmaize(ZeamaysL.
)grownincadmiumcontaminatedsoil.
Chemosphere2005,58:475-48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杨超光,豆虎,梁永超,娄运生.
硅对土壤外源镉活性和玉米吸收镉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16-121[标注资助号]YongchaoLiang,WanchunSun,RuixingDing.
RecentresearchofSi-alleviatedstressesinplantsinChina.
大会报告,Proceedingsof2ndSiliconinAgricultureInternationalConferencepp.
261.
August22-August27,2002.
Tsuruoka,Japan.
(Oralpresentation)[未标资助]YongchaoLiang.
Roleofsiliconinenhancingresistanceand/ortolerancetocadmiumtoxicityinmaize(ZeamaysL.
)grownincadmiumcontaminatedsoil.
大会报告,InternationalSymposiumonTraceElementsandHealth-TraceElementsinAgroecosystemandHealthOctober10-13,2004,Hangzhou,China[标注资助号]YongchaoLiang.
Abioticstressandsilicon.
大会报告,The3rdSiliconinAgricultureInternationalConferencetobeheldinUberlandia,BrazilduringOctober22-26,2005[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2分组0;国内大会2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030.
硅提高冬小麦抗寒性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结题,39470424.
硅对大麦耐盐性的调控机制.
起止日期:1995.
01-1997.
12结题,39770441.
硅对盐胁迫下大麦质膜透性影响的细胞生理与生化机制.
起止日期:1998.
01-2000.
12结题,39970430.
硅诱导黄瓜抗炭疽病的作用机理研究.
起止日期:2000.
01-2002.
12农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对多环芳烃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37周立祥南京农业大学C020104农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DOM)对多环芳烃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可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和强化修复及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本研究在原位观测土壤中DOM的产生和消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吸附-解吸、土柱模拟、生物毒性等试验,着重研究了DOM对多环芳烃的水溶性、正辛醇-水分配系数、迁移性、生物毒性和生物累积性等的影响及其机制.
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的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中DOM的含量.
DOM在土壤中也会发生明显地降解,施用1周后降解率超过27%,潮土中降解程度大于红壤.
DOM不同组分被微生物降解和土壤吸持的程度不一样,使得DOM在土壤溶液由上至下的流动过程中产生分馏——表层土壤DOM中小分子或亲水性组分所占比例高;越往下层,DOM中大分子或疏水性组分比例越高.
DOM可增进多环芳烃的溶解,降低其kow,促进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迁移,从而提高多环芳烃的环境风险.
土壤中多环芳烃对小麦产生毒害的重要原因是降低了土壤表层的含水量,而DOM的存在可抑制多环芳烃的植物毒性.
植物吸收的多环芳烃主要积累在根部,DOM可促进植物吸收和转运多环芳烃.
所有这些均与DOM中疏水性组分的含量有关.
主题词:多环芳烃水溶性有机物农业土壤环境行为发表论著:LixiangZhou,J.
W.
C.
Wong.
Behaviorofheavymetalsinsoil:Effectofdissolvedorganicmatter.
InGeochemicalandhydrologyicalreactivityofheavymetalsinsoilseditedbyH.
MagdiSeliandWilliamL.
Kingery.
CRCpressLLC,2003,pp245-269[未标资助]占新华,万寅婧,周立祥*.
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中菲的生态毒性影响.
环境科学,2004,25(3):133-137[标注资助号EI收录]王艮梅,周立祥*,占新华等.
水田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的产生动态及对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田间微区试验.
环境科学学报,2004,24(5):858-864[标注资助号]马爱军,周立祥*,何任红.
有机物料水溶性有机物对草萘胺生态毒性影响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5):1021-1024[标注资助号]占新华,周立祥*,卢燕宇.
水溶性有机物在水旱轮作土壤剖面中的分馏现象.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6)[标注资助号]王艮梅,周立祥*.
施用有机物料对污染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铜活性的动态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2003,23(4):452-457[标注资助号]占新华,周立祥*.
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
生态环境,2003,12(4):487-492[标注资助号]吴鑫,杨红*,周立祥.
可溶性有机物对绿麦隆水溶解度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影响.
分析化学,2004,32(4):552[标注资助号]王艮梅,周立祥*.
陆地生态系统中水溶性有机物动态及其环境学意义.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19-2025[标注资助]邓文靖,周立祥*,占新华.
植物多酚物质原位钝化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研究II.
对土壤Cu环境行为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动态.
环境科学学报,2003,23(5):608-613[标注资助号]付美云,周立祥*.
植物多酚在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9):1673-1677[标注资助号]邓文靖,周立祥*.
植物多酚物质原位钝化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研究I.
对土壤Cu吸持与溶出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2003,23(4):458-462[标注资助号]占新华,周立祥,黄焕忠.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理化特性变化.
中国环境科学,2003,23(4):390-394[标注资助号EI收录]占新华,周立祥.
土壤溶液和水体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比色测定.
中国环境科学,2002,22(5):433-437[标注资助号EI收录]吴鑫,杨红*.
可溶性有机物对土壤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生态环境,2003,12(1):81-85[标注资助号]GenmeiWang,LixiangZhou*,XinhuaZhan,etal.
Dynamicsofdissolvedorganicmatterinpaddysoilamendedwithorganicmanuresanditseffectonheavymetalavailability:Afieldstudy.
国际会议口头报告,会议名称"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ofmineral-organiccomponent-microorganisminteractionsinterrestrialsystem"Sept.
20-23,2004,Wuhan[未标资助]XinhuaZhan,LixiangZhou*,YinjingWan.
Influenceofdissolvedorganicmatterontheeco-toxicityofphenanththreneinasoilanditsmechanism.
国际会议展版,会议名称"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ofmineral-organiccomponent-microorganisminteractionsinterrestrialsystem"Sept.
20-23,2004,Wuhan[标注资助号]占新华,周立祥*,黄焕忠.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理化特性变化.
国内会议口头报告,会议名称"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4年7月28日-8月1日,沈阳市[未标资助]王艮梅,周立祥*.
施用有机物料对污染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铜活性的动态影响.
国内会议口头报告,会议名称"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4年7月28日-8月1日,沈阳市[未标资助]张雪英,周立祥*,黄焕忠.
堆肥处理对污泥腐殖质形态及其重金属分配的影响.
国内会议口头报告,会议名称"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4年7月28日-8月1日,沈阳市[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3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29777022.
土壤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与细菌代谢产物相互关系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8.
01-2000.
12结题,30213194.
2002年美国土壤学会年会.
起止日期:2002.
11-2002.
11温室番茄动态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系统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38孙忠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C020106(1)研究建立了基于生长发育过程的温室番茄机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VisualBasic6.
0编程工具,设计开发出了基于WINDOWS的模拟系统,获得了软件保护著作权2项(见).
计算机模拟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界面友好、人机交互功能强,便于升级维护,模拟的输出结果可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该作物模型机理性特征明显,模型建立符合国际公认的模型结构标准,包括了太阳辐射、光合作用、呼吸消耗、干物质分配等重要过程,体现了模型构架的通用性,因此对其它作物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通过实验对模型的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通过不同遮光处理,对作物模型的光照敏感度进行了研究分析.
通过大量实验,对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干物质分配、光合作用、呼吸消耗等关键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获取,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主题词:作物模型温室控制模拟系统温室模型发表论著:孙忠富,陈人杰.
园艺作物模型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园艺学报.
Vol.
28(增):700~704,2001[标注资助号]孙忠富,陈人杰.
温室作物模型与环境控制管理研究.
中国农业生态学报,Vol.
(4):1-3,2003[标注资助号]孙忠富,陈人杰.
园艺作物模型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Vol.
35(3):320-324,2002[标注资助号]刘璇,孙忠富.
植物生长发育形态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业网络信息-计算机与农业,(2):8-11,2005[标注资助号]雷水玲,孙忠富,雷廷武等.
温室作物叶-气系统水流阻力研究初探.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46-50[标注资助号]齐维强,张志斌,邹志荣,贺超兴,孙忠富.
基于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35(12):53-57,2004[标注资助号]齐维强,贺超兴,张志斌,邹志荣.
日光温室番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有效积温的关系模型.
华北农学报,19:128-131,2004[标注资助号]齐维强,贺超兴,张志斌,邹志荣.
温室番茄繁殖器官消长动态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研究.
陕西农业科学,2:20-22,2004[标注资助号]陈晴,孙忠富.
基于作物积温理论的温室节能控制策略探讨.
农业工程学报(已接收),2005[标注资助号]李建军,沈佐锐,贺超兴,张志斌.
日光温室番茄长季节生产专家系统的研制.
农业工程学报,19(3):267-268,2005[标注资助号]贺超兴,张志斌,陈双臣,王怀松.
设施番茄越下长季节规范化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1):47—49,2004[标注资助号]SunZ-F.
,R-J.
Chen.
InternationalPress/Oralreport,GreenhouseTomatoModelanditsSimulationSystem.
PlantGrowthModelingandApplications,TsinghuaUniversityandSpringerPress,,263-270,2003[标注资助号]SunZ.
F.
,X.
X.
Zhang,X.
J.
Qiao.
InternationalPress/Oralreport,GreenhouseClimateControlTechniquesinChinaandtheSetupoftheControlSystemforaChamber.
2005,ActaHort.
(accepted)[标注资助号]SunZ.
F.
InternationalPress/Oralreport.
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theComputerControlSystemforanArtificialEnvironmentChamber.
GollegtionofExtentabstracts2004GIGRInternationalConference—Beijing.
III—168[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3;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可行性基础研究批准号:30170539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杨改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C020106该项目,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区植被背景值及其演替研究"、"退耕还林草的恢复途经与战略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研究"、"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比较及启示研究"、"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几方面方面的研究.
逐步弄清西北地区植被类型及其演替规律,并针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该区的植被进行了区划,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植被类型、退耕还林(草)功能进行了区划,提出和阐述功能单元概念,并将该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区界定为9个功能区和相应22个功能单元,总结了植被建设的16种模式;构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粮食、能源、经济、技术、政策支撑体系;界定了在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条件、评价标准和动力机制,提出了农业发展战略;收集整理有关数据20余万条,构建了"西北地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数据库系统";发表了学术论文31篇,会议论文12篇,出版专著《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和《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及调整战略研究》,培养博士6人,硕士3人.
对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主题词: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背景值农业结构调整发表论著:王得祥,杨改河.
西北地区林草植被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1):15-19[标注资助号]张小燕,杨改河,张跃进.
塔里木盆地植被背景.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177-180[标注资助号]温晓霞,杨改河,吕焕琳.
WTO框架下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1):117-120.
①张小燕,杨改河,陈宏.
陕西安塞县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及开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0(6):25-29[标注资助号]朱芬萌,杨改河,冯永忠.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退耕与粮食补助模式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15-117[标注资助号]马爱锄,杨改河,黑亮.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草畜产业问题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2):145-148,162[标注资助号]袁榴艳,杨改河.
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54-58[标注资助号]张小燕,杨改河,南红梅.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战略实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60-64[标注资助号]马爱锄,杨改河,黑亮.
加入WTO与中国粮食生产对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4):10-14[标注资助号]马爱锄,杨改河,黑亮.
粮食安全新内涵与中国粮食安全态势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2):111-116[标注资助号]李轶冰,杨改河,李全武.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及其启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47-50[标注资助号]韩新辉,杨改河,冯慧娟.
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宏观布局的生态化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76-79[标注资助号]杨世琦,冯永忠,任广鑫,杨改河.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形势下2006年农产品需求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95-99[标注资助号]杨世琦,孙兆敏,冯永忠,杨改河.
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9):14-18[标注资助号]杨世琦,孙小文,孙兆敏,杨改河.
现代农业发展特征透视.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299~324[标注资助号]温晓霞,廖允成,王立祥,杨改河.
宁南旱作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6):28-31[标注资助号]温晓霞,翁琴,李生烨,杨改河.
黄土高原苜蓿草业开发利用探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21(3):160-163[标注资助号]朱芬萌,冯永忠,杨改河.
美国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启示.
世界林业研究,2004,17(3):52-55[标注资助号]冯永忠,李轶冰,袁榴艳,杨改河.
加入WTO后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思路探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7-10[标注资助号]冯永忠,杨改河.
双重背景下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A].
见: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1-284[标注资助号]任广鑫,杨改河,聂俊峰.
渭北旱原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A].
见: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8-480[标注资助号]温晓霞,杨改河.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考[A].
见: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5-288[标注资助号]朱芬萌,杨改河.
加快向市场兴农耕作制度转化[A].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7-61[标注资助号]黄思光,杨世琦,杨改河.
西北干旱地区农田养分平衡途径研究[A].
见: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81-484[标注资助号]李轶冰,杨改河.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耕作制度变革的取向与发展[A].
见: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9-292[标注资助号]马爱锄,杨改河,黑亮.
草畜产业—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A].
见: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9-252[标注资助号]杨世琦,杨改河.
试论农作制度替代耕作制度[A].
见: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17[标注资助号]胥鹏海,杨改河.
生态农业转型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A].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8-450[标注资助号]袁榴艳,杨改河.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A].
见: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农业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建设[C].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3-297[标注资助号]杨世琦,孙兆敏,杨雄年.
发展苜蓿草产业促进西北旱区农业结构调整[J],西北农业学报,2003,12(4):157-160[标注资助号]杨世琦,冯永忠,杨改河.
对现代农业的几点认识[A].
见: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
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C].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54-359[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7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5人;硕士读14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900033.
渭北旱地农业提高水分生产效率途径之研究.
起止日期:1990.
01-1992.
12结题,39770431.
一江两河农业区域开发潜力与模式及其理论研究.
起止日期:1998.
01-2000.
12饼干小麦籽粒直、支链淀粉形成规律及其与品质关系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0郭文善扬州大学C020201研究了饼干(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形成规律及其生理机制,分析了淀粉与加工品质关系,提出品质改良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
花后7天胚乳细胞内开始出现少量Ⅰ型淀粉粒;花后9天出现乳头状突起形成Ⅱ型淀粉粒;花后21天Ⅱ型淀粉粒剥离速度加快,数目剧增.
花后25天Ⅰ型淀粉粒上乳头状突起分化基本停止,之后Ⅰ、Ⅱ型淀粉粒继续充实.
同一籽粒腹部Ⅱ型淀粉粒多于背部.
2.
籽粒中淀粉及其组分含量随籽粒灌浆充实而不断上升,其含量增加速率呈"慢-快-慢"的趋势,积累量变化呈"S"型曲线,直/支比呈"V"型曲线变化.
3.
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速率与籽粒中AGPP、GBSS、SBE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单位籽粒重量的AGPP、SSS、GBSS、SBE活性成正比.
4.
淀粉含量和面粉粘度参数与降落值、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可以作为专用小麦的品质指标来考虑,优质弱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应≥78.
5%,直链淀粉含量≥17.
3%.
5密度、氮肥等对弱筋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粘度特性和加工品质都有显著的影响,弱筋小麦应合理减少氮肥施用量并使氮肥适当前移.
主题词:弱筋小麦淀粉淀粉粒形态生理机制品质发表论著:盛婧,郭文善*,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
不同专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粒形成过程.
作物学报,2004,30(9):953~954[标注资助号]ZHUXin-kai,GUOWen-shan*,ZHOUJun-liang,HUHong,ZHANGYing,LIChun-yan,FENGChao-nianandPENGYong-xin.
EffectsofNitrogenonGrainYield,NutritionalQualityandProcessingQualityofWheatforDifferentEndUse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Vol.
2No.
6:609~616[标注资助号]胡宏,盛婧,郭文善*,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
氮素对弱筋小麦宁麦9号淀粉形成的调节效应.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92~96[标注资助号]盛婧,郭文善*,胡宏,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
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4(4):49~53[标注资助号]盛婧,胡宏,郭文善*,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
施氮模式对皖麦38淀粉形成与产量的效应.
作物学报,2004,30(5):507~511[标注资助号]朱新开,郭文善*,周君良,胡宏,张影,李春燕,封超年,彭永欣.
氮素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调控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6):640~645[标注资助号]盛婧,郭文善*,朱新开,杨卫国,封超年,彭永欣.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淀粉、蛋白质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第十一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2004.
11,河南郑州[标注资助号]李春燕,封超年,张影,郭文善,朱新开,彭永欣.
氮肥运筹比例对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第十一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2004.
11,河南郑州[标注资助号]刘萍,郭文善*,浦汉春,封超年,朱新开,彭永欣.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淀粉合成的影响.
第十一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2004.
11,河南郑州[标注资助号]徐月明,封超年,朱新开,王安邦,郭文善,彭永欣.
密度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旗叶光合特性的调节效应.
第十一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2004.
11,河南郑州[标注资助号]郭文善*,朱新开,高德荣,刘萍,封超年,彭永欣.
江苏弱筋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会刊,2004.
9,河南郑州[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2分组3研究成果:郭文善,王龙俊,朱新开,潘永圣,封超年等.
专用小麦品质栽培改良机理及其调控技术转化应用.
江苏省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
2003郭文善,朱新开,王龙俊,封超年,袁秋勇等.
专用小麦品质栽培改良机理及其调控技术.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读2人毕业4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Bt棉外源基因不稳定表达的分子机理与化学调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1董志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C020201外源基因多拷贝和趋向性表达,mRNA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的转录量不同,是导致转Bt基因棉抗虫性不稳定的分子原因.
丙二醛、丹宁、黄酮类物质等次生代谢物对外源基因的表达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丙二醛不利于外源基因的表达,丹宁、黄酮等与外源基因表达相关性不大.
内源激素系统调控外源基因的表达.
化学调控处理通过调节内源激素系统促进了外源基因的表达量,但是,没有改变外源基因的趋向性表达状态.
化学调控处理通过调节氮素代谢相关酶活力水平促进了毒蛋白的合成,提高了抗虫性.
逆境下,mRNA在器官中的转录量减少,毒蛋白合成量低,抗虫性降低.
化学调控处理没有显著促进mRNA的转录,但是保持了毒蛋白的稳定性,保护了毒蛋白不被降解.
主题词:转Bt基因棉化学调控Bt基因表达发表论著:董志强.
棉株不同器官中集中内源激素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
核农学报,2005,19(1):62-67[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董志强.
转Bt基因抗虫棉调节剂及其应用.
专利申请号:200410037505.
1;已于2005年1月26日在第4期专利公报公开.
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待结题,30370834.
Bt棉外源蛋白不稳定存在的细胞生物化学机理与化学调控.
起止日期:2004.
01-2004.
12水稻塑盘钵苗气力有序抛栽机理及技术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2王玉兴华南农业大学C020201水稻是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虽然水稻抛秧栽培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效、增产的新技术,但目前我国水稻机械化抛栽水平还很低.
本课题通过对水稻塑盘钵苗气力有序抛栽机理和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而推动我国水稻机械化抛栽水平的发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根据研究方案,取得了水稻气力有序抛栽气流场的最佳参数;编制了输秧机构运动学模拟软件;研制了基于土槽机器系统的气力有序抛栽试验台、2台不同底盘形式的气力有序抛栽机样机以及蜂窝状机抛塑盘;对气力有序抛栽过程中的气流场和钵苗运动姿态进行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试验,揭示了气力有序抛栽机理及钵苗运动规律;进行了水稻钵苗的盘外盘根现象的试验研究,从育秧工艺上根本解决钵苗盘外盘根问题;研制了独立的气源系统,提高了气源系统的利用率.
本课题揭示了水稻塑盘钵苗气力有序抛栽机理及其关键技术,为水稻塑盘钵苗气力有序抛栽设备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进而促进水稻气力有序抛栽机械化,加快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速度.
主题词:水稻有序抛栽气力机理技术发表论著:向卫兵,王玉兴,罗锡文,陈俊涛.
抛秧机导苗管振动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农机化研究,2002,110(2).
36-38,[标注资助号]马瑞峻,区颖刚,王玉兴,李志伟,徐凤英.
穴盘水稻秧苗机械抛栽的农艺要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1).
55-59[标注资助号]向卫兵,罗锡文,王玉兴,陈俊涛,杨丹彤.
气力有序抛秧气流场的有限元仿真分析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20(1)2004,44-47[标注资助号EI收录]向卫兵,王玉兴,罗锡文,陈俊涛.
抛秧机导苗管瞬态动力响应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农机化研究,2004,118(2).
74-76[标注资助号]王玉兴,罗锡文,唐艳芹,陈俊涛.
气力有序抛秧机输秧机构动态模拟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2).
109-112[标注资助号EI收录]WangYuxing,LuoXiwen,XiangWeibing,ResearchonPaddySeedlingOrderedPneumaticThrowingTransplantation,ASAEAnnualInternationalMeeting/CIGRWorldCongress,2002,CHICAGO[标注资助号]YuxingWang,YanqinTang,XiwenLuo,JuntaoChen,ResearchonFour-wheelDrivePneumaticThrowingTransplanterofPaddySeedling,2004CIGRInternationalConference[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王玉兴.
罗锡文,区颖刚.
蜂窝状机抛育秧盘.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01215700.
7,2002王玉兴.
水、旱田通用三轮底盘.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03226415.
1,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早期热激对棉花耐高温、干旱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3杨国正华中农业大学C020201至今为止的所有研究表明,适当热激处理(逆境锻炼)可以提高生物体对高温等逆境的耐受能力.
棉花是喜温作物,适当高温可加快棉株生长发育.
但7--8月的高温、干旱常造成幼龄大量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早期热激处理对棉株(尤其是高温、干旱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影响机理,为棉花进一步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热激可诱导棉株合成一系列热激蛋白,其中大部分热激蛋白可在自然高温干旱期间得到表达.
热激可促进幼苗(主要是地上部)生长,早期热激可提高棉株在自然高温干旱期间脯氨酸、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水势,同时降低电导率,还可促进棉株早发,增加伏前现蕾数、开花数、和结铃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籽棉产量.
说明,热激处理可以诱导棉株抵御逆境能力的增强.
棉花热激处理不仅具有短期效应,而且具有明显的长期效应.
热激效应既表现在棉株外在的生长发育指标上,也表现在内在的生理生化指标上.
早期热激预处理与提高棉株在高温干旱期间的耐热耐旱能力存在一定联系,这种联系很可能与其中的某些热激蛋白的合成直接或间接相关.
主题词:棉花热激高温干旱效应发表论著:杨国正,展茗,骆炳山.
中美棉花品种叶片生长特性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2003,(2):33-36[标注资助号]杨国正,展茗,骆炳山.
热激处理对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2003:(5)34-36[标注资助号]杨国正,展茗,骆炳山.
抗虫棉、彩色棉光合特性及其与生态、生理因子相关性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2):197-202[标注资助号]杨国正,展茗,骆炳山.
陆地棉不同类型品种光合日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作物栽培第3届青年学者论坛[未标资助]杨国正,展茗,骆炳山.
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中国棉花学会年会[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读3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优质专用小麦贮存碳氮再动员的生理机制及调控途径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4姜东南京农业大学C020201选用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研究了小麦籽粒品质形成动态及调控机理,结果表明:(1)高蛋白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强度高,低蛋白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速率高.
营养器官可溶性糖/氮素转运量比值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蛋白质比值呈负相关.
(2)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GS、GPT和SS、SSS、GBSS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和产量关系显著,表明上述酶活性在小麦籽粒品质形成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碳、氮供应水平与比例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具明显的调控作用,其主要机理是调控了籽粒GS、GPT和SS、SSS和GBSS活性.
外源激素明显调控了叶片中氮素的输出,调控了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和积累过程.
(4)花后干旱降低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渍水降低花前贮藏氮素再运转和花后同化物氮素输入籽粒量,导致籽粒蛋白质、淀粉产量和含量的差异.
干旱和渍水均明显降低了花后旗叶中蔗糖含量和SPS活性、籽粒SS、SSS和GBSS活性.
(5)氮素明显调控花后水分逆境下小麦植株碳/氮积累与再运转、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最终改变了水分逆境下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合成与籽粒品质.
主题词:小麦品质蛋白质淀粉碳氮运转关键酶发表论著:曹卫星,郭文善,王龙俊,姜东.
小麦品质生理生态及调优技术.
农业出版社,将于2005年5月出版[未标资助]XieZhu-Jie,CaoWei-Xing,JiangDong,DaiTingbo.
RelationshipsOfEndogenousPlantHormonesToAccumulationOfGrainProteinAndStarchInWinterWheatUnderDifferentPost-AnthesisWaterStatusses.
PlantGrowthRegulation,2003,41.
117-12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JiangDong,CaoWeixing*,DaiTingbo,JingQi.
Diurnalchangesinactivitiesofenzymesinvolvedinstarchsynthesisingrainsofwinterwheat.
ActaBotanicaSinica,2004,46(1):51-5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XieZhujie,JiangDong,DaiTingbo,CaoWeixing.
EffectsofexogenousABAandCTKonleafphotosynthesisandgrainproteinaccumulationofwheatearsculturedinvitro.
PlantGrowthRegulation,2004,44:25-3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JiangDong,CaoWeixing,DaiTingbo,JingQi.
Activitesofkeyenzymesforstarchsyntesisinrelationtogrowthofsuperiorandinferiorgrainsonwinterwheatspike.
PlantGrowthRegulation.
2003,41:247-25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XieZhu-Jie,jiangDong,CaoWei-Xing,DaiTing-Bo,JingQi.
EffectsOfPost-AnthesisSoilWaterStatusOnTheActivitiesStarchAndProteinAccumulationInWheatGrains.
JournalOfPlantPhys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
2003,29(4):309-316[标注资助号]ZhouQin,JiangDong,DaiTingbo,JingQi,CaoWeixing.
Effectsofvariedcarbonandnitrogensupplyonstarchandproteinaccumulationingrainduringearlyfillingofwheat.
ActaAgronomicaSinica,2004,30(10).
975-979[标注资助号]姜东,谢祝捷,曹卫星,戴廷波,荆奇.
花后干旱和渍水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物质运转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4,30(2).
175-182[标注资助号]谢祝捷,姜东,曹卫星,戴廷波,荆奇.
花后干旱和渍水条件下生长调节物质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物质运转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4,30(10).
1047-1052[标注资助号]范雪梅,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花后干旱和渍水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5).
680-685[标注资助号]荆奇姜东戴廷波曹卫星.
基因型与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品质与蛋白质组分的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
1649-1653[标注资助号]范雪梅,戴廷波,姜东,荆奇,曹卫星.
花后干旱与渍水下氮素供应对小麦碳氮运转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63-67[标注资助号]兰涛,姜东,谢祝捷,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花后土壤干旱和渍水对不同专用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
193-196[标注资助号]兰涛,姜东,王连臻,戴廷波,曹卫星.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
7-10[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3人;硕士读3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棉麦两熟双高产共生期作物复合群体根系营养互补与竞争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5周治国南京农业大学C020201在麦棉两熟双高产下,以单作棉为对照,设置麦棉自然根系、纱网隔根和塑膜隔根试验,研究棉花根系生长,棉株氮素吸收与分配,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土壤养分变化,以及麦、棉根系分泌物效应.
结果表明:(1)套作棉浅层根干重在盛花期前低于单作棉,深层根干重在盛花期后显著高于单作棉.
随土层深度增加,套作棉各土层根干重峰值的位点逐渐远离棉株.
(2)与隔根处理比较,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花的根系活力最高,但根干重和根冠比最低;麦棉共生期棉花根系的膜脂过氧化程度最大,麦收后较隔根处理有所降低.
(3)套作棉土壤酶活性、养分含量的变化与单作棉相同,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作棉;共生期土壤养分低于单作棉,麦收后则显著高于单作棉.
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微生物总量及活性均较隔根处理有所提高,但土壤养分含量降低.
(4)在麦棉共生期,存在小麦对棉花根区氮素的竞争和小麦根区氮素向棉花的转移,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花的氮素吸收率低于隔根处理.
(5)小麦根区分泌物抑制棉苗生长,随分泌物浓度提高抑制作用增强;棉苗根系分泌物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促进土壤中磷钾有效化,但氮含量下降.
主题词:麦棉两熟复合根系群体麦棉共生期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发表论著:周治国,孟亚利,施培.
苗期遮荫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8):997-1000[标注资助号]周治国,孟亚利,陈兵林,张立桢,孙学振,王立国,施培.
棉麦两熟共生期遮荫对棉苗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6):825-831[标注资助号]王立国,孟亚利,周治国,张立桢,陈兵林,卞海云,张思平,王瑛.
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麦棉复合根系生长的时空动态分布.
作物学报,2004年通过终审,待刊[标注资助号]孟亚利,王立国,周治国,陈兵林,王瑛,张立桢,卞海云,张思平.
麦棉两熟复合根系群体对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通过终审,待刊[标注资助号]孟亚利,王立国,周治国,王瑛,张立桢,卞海云,张思平,陈兵林.
套作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通过终审,待刊[标注资助号]王立国,卞海云,孟亚利,陈兵林,王瑛,孙学振,周治国.
棉麦两熟双高产条件下棉株养分和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
棉花学报,2004年通过终审,待刊[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831.
棉纤维加厚发育的生理与分子机理研究.
起止日期:2004.
01-2006.
12高温胁迫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调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6董树亭山东农业大学C020201随着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
该基金在单一控制温度大田条件下系统研究了高温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Ⅰ高温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全生育期增温显著降低玉米产量;出苗后第29-62天增温对产量影响最大;不同基因型玉米对增温的反应不同.
Ⅱ高温对籽粒品质有显著影响.
全生育期增温降低了淀粉含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变化存在基因型差异;不同时期增温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
出苗后0-28天增温提高淀粉含量;出苗后第29-62天和63-成熟增温,淀粉和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
Ⅲ探明了高温影响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生理机理.
高温抑制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反应中心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下降,光合速率减小;与活性氧代谢有关酶活性增强,膜脂过氧化加剧;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降低.
生理特性的变化存在增温时期和基因型的差异.
Ⅳ选用耐高温品种,适当延迟播期,增加灌溉和增施磷肥等措施,可增强与活性氧代谢有关的酶活性,提高叶片光合速率,提高了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进而减缓高温伤害,提高籽粒产量,改善品质.
主题词:玉米高温产量品质调控发表论著:郭玉秋,董树亭,王空军,郑洪建,胡昌浩,张吉旺.
玉米不同穗型品种粒、叶内源生理特性的群体调节研究.
作物学报,2003,29(4):626-632[标注资助号]郑洪建,董树亭,郭玉秋,王空军,胡昌浩,张吉旺.
生态因素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2002,17(1):25-29[标注资助号]冯波,董树亭,高荣岐,胡昌浩,王空军.
高温对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贮藏物质降解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2004,1:28-30[标注资助号]冯波,董树亭,高荣岐,胡昌浩,王空军.
不同胚乳类型玉米种苗转化中的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2004,3:23-26[标注资助号]张吉旺,胡昌浩,王空军,董树亭,刘鹏.
Effectsofplantdensityonforagenutritivevalueofwholeplantcorn.
AgricultureSciencesinChina,2004,3(11):842-848[标注资助号]冯波,董树亭,高荣岐,胡昌浩,王空军.
不同粒型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的生理特性研究.
玉米科学,2003,11(1):47-52[标注资助号]刘淑云,董树亭,胡昌浩,白萍,吕新.
玉米产量和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作物学报,待发表[标注资助号]张吉旺,胡昌浩,王空军,董树亭,刘鹏.
收割时期对不同类型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2004,19(2):66-70[标注资助号]张吉旺,胡昌浩,王空军,董树亭,刘鹏.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初步应用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3):343-346[标注资助号]郭玉秋,董树亭,王空军,郑洪建,胡昌浩,张吉旺.
玉米不同穗型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及源库关系的群体调节研究.
华北农学报,2002,17(增刊):193-198[标注资助号]刘淑云,董树亭,胡昌浩.
生态因素与玉米酶活性代谢研究.
华北农学报,2004,19(4):62-65[未标资助]刘淑云,董树亭,胡昌浩.
生态环境因素对玉米籽粒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2002,10(1):41-45[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高荣岐,张吉旺等.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生理及其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2人;硕士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025.
温光胁迫对玉米根系生理特性及其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结题,39870525.
高产玉米硫素需求及高氮水平下硫的增产机理.
起止日期:1999.
01-2001.
12集约持续多熟制农田水肥耦合机理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7黄高宝甘肃农业大学C020201通过大田、盆栽、管栽、池栽及实验室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间套复合群体水肥耦合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供磷可提高复合群体的总根重,磷肥深施有利于促进间作作物根系向深层扩展;轻度亏水及施磷条件下,复合群体根重的增加和根系向深层的扩展程度进一步增大,表明亏水与施磷存在促进根系生长的互作效应.
间套复合群体内,不同组分的根重和根系活力高峰期交错出现,弱化了组分对水肥的竞争,形成了水肥的时间和空间互补机制.
低定额灌溉条件下,适量施用氮、磷肥可提高复合群体的水分利用效率.
施磷和供水可缓解间甲酚对小麦和蚕豆的化感负效应,两种作物间作时缓解化感效应所需肥、水水平低于单作.
高浓度化感物质可显著降低土壤酶活性,间作具有较高的弱化化感物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负效应的作用;施磷和供水具有弱化间甲酚造成的小麦与蚕豆竞争差异的作用,使两作互补性增强,肥水利用率提高.
上述研究结果是实现多熟种植高产高效的重要理论和技术依据.
主题词:多熟种植水肥耦合集约持续品质化感作用发表论著:黄高宝,柴强,景锐.
农作学.
科学出版社,2003,11万字,5000册(副主编)[未标资助]张恩和,黄高宝.
间套种植复合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8):1301~1304[标注资助号]张恩和,李玲玲,黄高宝,黄鹏,柴强.
供肥对小麦间作蚕豆群体产量及根系的调控.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8):939~942[标注资助号]何承刚,黄高宝,姜华.
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和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3):280~283[标注资助号]黄高宝,柴强,黄鹏.
植物化感作用影响因素的再认识.
草业学报,2005,14(2)[标注资助号]柴强,黄高宝,黄鹏,张恩和,冯福学.
鹰咀豆根系分泌物的分离鉴定及典型分泌物苯甲醛的化感效应.
草业学报,2005,14(1):106~111[标注资助号]柴强,黄高宝,黄鹏.
间甲酚和供磷对小麦间作蚕豆生产力和组分竞争力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4):313~316[标注资助号]黄高宝,柴强.
化感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
06:66~69[标注资助号]柴强,黄高宝.
间套种植对根区土壤酶及养分复合系统的影响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8~211[标注资助号]柴强,黄高.
宝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应用潜力.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3):509~515[标注资助号]柴强,黄高宝.
根系分泌物在不同种植模式中的累加效应.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2):173~167[标注资助号]何承刚,黄高宝,姜华.
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2):22~25[标注资助号]陈英,柴强,黄高宝.
小麦根系分泌物及典型分泌物化感作用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2005,2[标注资助号]张礼军,张恩和,郭丽琢,黄高宝.
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系统根系分布及吸收活力的调控.
草业学报,2005,14(3)[标注资助号]CHAIQiang,HUANGGaobao.
Effectof3-methyl-phoneandphosphorousonproductivityandcomponentscompetitiveofwheatbroad-beanmultiplesystem.
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llelopathyResearchandApplication.
Guangzhou.
2004,5128~138[标注资助号]CHAIQiang,HUANGPeng.
Effectofbenzaldhydeonseedgerminationandradicalshootgrowthinsoleandmixedculturesystems.
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llelopathyResearchandApplication.
Guangzhou.
2004,5138~145[标注资助号]黄高宝,柴强,黄鹏.
不同禾豆间作复合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
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305~309[标注资助号]郭丽琢,张利军,黄高宝.
水肥运筹对小麦马铃薯玉米复合群体产量及小麦品质的影响.
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269~272[标注资助号]黄高宝,张恩和,李玲玲.
供肥量对春小麦//春蚕豆间作系统产量及根系的影响.
区域农业与农作制建设论文集,兰州,甘肃科学出版社,2002,8:420~425[标注资助号]张恩和,黄高宝.
调亏灌溉条件下多作系统根水肥时空协调机理.
区域农业与农作制建设论文集,兰州,甘肃科学出版社,2002,8:436~442[标注资助号]黄高宝,郭丽琢,宋家宝.
水肥运筹对不同种植方式小麦品质的影响.
全国立体农业与庭院经济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133~138[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5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读0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700088.
调亏灌溉条件下多作系统的水肥时空协调机理研究.
起止日期:1998.
01-2000.
12控制荞麦铝胁迫下草酸分泌因子的分子生物学解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8郑绍建浙江大学C020202本项目在对生长于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和北方石灰性土壤上的荞麦地方性品种进行耐铝性筛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荞麦抗铝性差异的生理和分子机理.
结果表明,生长于酸性土壤上的荞麦的抗铝性明显高于石灰性土壤上的;对铝毒敏感的荞麦品种也拥有与抗性品种相同的铝胁迫诱导的草酸分泌量和分泌模式,但抗性品种根系对磷的累积能力远远高于敏感性品种,提出了通过磷的高积累提高根系细胞壁对铝的固定是荞麦的又一重要抗铝毒机理的新观点;在铝处理前、后及期间叠加广谱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并不影响荞麦根系草酸的分泌量和分泌模式,表明供铝胁迫下草酸分泌的阴离子通道是原已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的,铝本身只起到了打开通道的作用;以体内含有高量草酸的菠菜为材料进行的辅助试验还表明,尽管菠菜也拥有在铝胁迫下模式I植物类似的分泌草酸的能力,但因其对酸性的高度敏感性而掩盖了草酸分泌对减轻铝毒害的作用,提出了耐酸性是植物抗铝毒的充要条件的新观点等;已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影响因子3以上的2篇,国内一级期刊2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培养研究生4名,还实现了我国植物营养学科以通信作者在PlantPhysiology(IF5.
64)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
主题词:铝毒荞麦草酸分泌抗性敏感性发表论著:ZhengSJ(通讯作者),YangJL,HeYF等.
ImmobilizationofaluminumwithphosphorousinrootsisassociatedwithhighAlresistanceinbuckwheat(FygopyrumesculentumMoench).
PlantPhysiology[标注资助号SCI收录]YangJL,ZhengSJ(通讯作者),HeYF,MatsumotoH.
Aluminumresistancerequiresresistancetoacidstress:acasestudywithspinachthatexudesoxalaterapidlywhenexposedtoalstress.
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标注资助SCI收录]ZhengSJ(通讯作者),YangJL.
Targetsitesofalphytotoxicity.
BiologiaPlantarum[标注资助号SCI收录]YangJL,ZhengSJ(通讯作者),HeYF,TangCX,ZhouG.
Genotypicdifferenceamongplantspeciesinresponsetoalstress.
JournalofPlantNutrition[标注资助号SCI收录]ZhengSJ(通讯作者),LiX,YangJ,LiuQ,TangC.
Thekineticsofaluminumadsorptionanddesorptionbyrootcellwallsofanaluminumresistantwheat(TriticumaestivumL.
)cultivar.
PlantandSoil,[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杨建立,俞雪辉,刘强,郑绍建(通讯作者).
铝胁迫对小麦根尖细胞质蛋白的影响:铝诱导苹果酸分泌的意义.
植物营养与施肥学报.
[标注资助号]刘强,郑绍建(通讯作者),林咸永.
植物适应铝毒胁迫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机理.
应用生态学报.
[标注资助号]ZhengSJ,YangJL,YuX,LiuQ,MatsumotoH(通讯作者).
OrganicacidsecretiondoesnotenhanceAlresistantinsomeAlsensitiveplants.
Proceedingsof6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lant-SoilInteractionunderLowpH,Sendai,Japan,Aug.
1-5,2004.
[标注资助号ISTP收录]ZhengSJ,YangJL,HeYF,DongNY,YuXH(通讯作者).
ProteinsynthesisinhibitordoesnotaffectthesecretionofoxalateinbuckwheatinresponsetoAlstress.
Proceedingsof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BiogeochemistryofTraceElementsUppsala,Sweden,June15-19,2003[标注资助号ISTP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读0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40035.
铝胁迫条件下控制荞麦草酸分泌因子的研究.
起止日期:2001.
01-2001.
12在研,40271065.
缺铁条件下红三叶草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效应.
起止日期:2003.
01-2005.
12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基因BE1的精细定位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49王运华华中农业大学C020202以甘蓝型油菜硼营养高效品种青油10号和硼低效品种Bakow为亲本杂交获得的F2和F2:3家系的大群体为材料,在初步定位硼高效基因BE1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技术,从拟南芥中BE1所对应的区段获取分子标记及油菜RFLP,SSR,AFLP标记,对硼高效基因BE1的目标区段进行精细定位.
结果表明,利用F2:3家系缺硼处理产量和硼效率系数检测到的硼高效主效QTL与BE1是一致的,贡献率为63.
2%.
在硼高效基因BE1的目标区段增加了2个标记wg1a10a和OL10A05a;BE1与两侧翼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缩短为2.
0cM(原6.
6cM)和增至3.
1cM(原0.
8cM).
该连锁群和国际上通用的N2连锁群上的标记是共线性的,可能为同一连锁群.
研究结果不但验证了利用F2作图群体初步定位BE1的正确性,而且为进一步利用F2:3家系的大群体精细定位和克隆硼高效基因BE1提供了重要基础.
拟南芥中,4个硼高效QTLs分别定位于第1,2和5染色体.
其中主效基因Atbe1-2和油菜硼高效基因BE1在拟南芥染色体上的同源区域是重叠的.
Atbe1-2的克隆将有助于分离克隆油菜硼高效基因BE1.
主题词: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基因精细定位发表论著:韩燕来,徐芳森,段海燕,石磊,王运华.
拟南芥养分离子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2003,20(1):23-35徐芳森,年夫照,王运华,孟金陵.
不同拟南芥生态型对缺硼反应的初步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2):138-141石磊,杨玉华,徐芳森,王运华.
硼对细胞膜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4):395-400石磊,徐芳森,刘峰,孟金陵,赵建伟,王运华.
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基因等位性检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2):229-232石磊,徐芳森,年夫照,赵华,孟金陵,王运华.
7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对缺硼反应的差异.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1):47-50石磊,赵华,年夫照,徐芳森,段海燕,孟金陵,王运华.
硼磷缺乏对不同基因型甘蓝型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3):50-53石磊,韩燕来,徐芳森,孟金陵,王运华.
两生态型拟南芥对缺硼反应差异的初步研究.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1):50-53年夫照,石磊,徐芳森,陈钢,王运华.
硼对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4):63-65年夫照,石磊,徐芳森,陈钢,王运华.
硼镁营养对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苗期硼形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6):663-637年夫照,彭慧元,徐芳森,石磊,王运华*.
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苗期对硼镁营养反应的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5):511-515LeiShi,FangsenXu,JiaLiu,FuzhaoNian,HuaZhao,JianweiLu,JinlingMeng&YunhuaWang.
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BoronEfficiencyinRape(BrassicanapusL.
).
JournalofTracementsinMedicineandBiology,2005(accepted)韩燕来,徐芳森,孟金陵,王运华.
两拟南芥生态型硼效率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韩燕来,徐芳森,孟金陵,王运华.
硼水平对硼效率不同的两拟南芥生态型膜脂过氧化及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LeiShi,FangsenXu,JiaLiu,FuzhaoNian,HuaZhao,JianweiLu,JinlingMeng&YunhuaWang.
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BoronEfficiencyinRape(BrassicanapusL.
).
InternationalSymposiumonTraceElementsandHealth--TraceElementsinAgroecosystemsandHealth.
Oct.
10-13,2004.
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China.
LeiShi,JiaLiu,FangsenXu,FuzhaoNian,YunhuaWang*andJinlingmengLocusIdentificationfortheBoronEfficiencyGeneBE1inRapeseed.
JointMeetingofThe14thCruciferGeneticsWorkshopandThe4thISHSSymposiumonBrassicas(BRASSICA2004).
Oct.
24~28,2004.
ChungnamNationalUniversity,Daejeon,Korea.
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670551.
湖北省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硼,锌元素的平衡与调节.
1987.
01-1990.
12结题,38770381.
硼调控棉花繁殖器官和输导组织生长发育的研究.
1988.
01-1991.
12结题,39770439.
甘蓝型油菜高效利用硼营养的遗传行为研究.
1998.
01-2000.
12稻属植物质外体硅的结构及其影响重金属毒害抗生的机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0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C020202运用细胞化学方法和EMS-EDX射线技术研究水稻质外体中积累的纳米硅胶微粒对细胞壁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及提高水稻对重金属(Cd)毒害的抗性的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硅在细胞壁上的沉积,改变了细胞壁的空隙度,影响了离子在根系中的径向运输,抑制质外体途径对镉的运输,因此,硅可增加根系对重金属的固持,减少重金属往地上部运输,减轻毒害.
采用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到在水稻叶片的硅细胞中和根的外皮层、内皮层等积累硅的部位具有明显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证明了过氧化物酶的分布与硅的积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体外实验证明过氧化物酶催化的酚类聚合反应诱导纳米硅颗粒的形成.
采用组织捣碎过筛法分离天然硅质体,并且在收集到的天然硅质体中发现硅结合蛋白.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结合对水稻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硅质体的形成过程和芦荟叶刺细胞壁上利用CaCl2前体分子合成非自然状态下的生物钙化结构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在细胞壁上构筑自组装的生物矿化结构的假说.
质外体硅生理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条件下硅提高水稻花的授粉率和叶片对紫外胁迫的抗性,还就硅提高水稻抗旱、抗高温能力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索.
主题词:质外体硅重金属毒害生物矿化发表论著:王荔军,王运华,张福锁,杨文胜,李铁津.
在细胞壁上构筑自组装的生物矿化结构.
化学学报,60(6):1144-1166,2002WangL.
J.
,WangY.
H.
,Li.
M.
,ZhangF.
S.
,etal.
Biogenicnanostructuredsilica.
ProgressinNaturalScience,12(6):401-406,2002FangJY,WangH,ChenYang,ZhangFS.
Silicananospheresformationinducedbyperoxidase-catalyzedphenolpolymerization.
ProgressinNaturalScience,13(7):501-504,2003李文彬,史新慧,王贺,张福锁.
Effectofsilicononriceleavesresistancetoultraviolet-B.
植物学报,46(6):691-697,2004李文彬,王贺,张福锁.
硅对水稻花药开裂率与结实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31(1):134-136,2005ShiXinhui,ZhangChaochun,WangHe,ZhangFusuo.
Plantandsoil.
(accepted),2005房江育,王贺,张福锁.
硅对盐胁迫烟草悬浮细胞的影响.
作物学报,29(4):610-614,2003房江育,王贺,陈阳,张福锁.
过氧化物酶催化酚类聚合反应诱导纳米硅球的形成.
自然科学进展,13(6):647-650.
2003王荔军,王运华,李敏,张文绪,张福锁,李铁津.
生物源的纳米结构SiO2.
自然科学进展,12(6):561-565,2002王继朋,王贺,张福锁,毛达如.
温度对钼蓝比色法测定植物样品中硅的影响.
土壤通报,35(2):169-172,2004王继朋,王贺,张福锁,毛达如.
打破结缕草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
草业科学,21(2):25-29,2004王继朋,王贺,张福锁,毛达如.
颖苞结构对结缕草种子休眠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5(4):38-42,2003国际会议,口头报告.
王荔军,张福锁.
DotheOrganizedactivedomainsexistinplantcellwalls,TheGordonResearchConferenceonBiomineralization,2002,美国国内会议,口头报告.
王荔军,李敏,张福锁.
第三届全国高尔夫球球场管理研讨会,会议主题"高尔夫与旅游",2002,深圳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4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772.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中推荐施肥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2003.
01-2005.
12结题,30110422.
华北平原作物高产及高生产力条件下环境可承受的持续农业研究.
2001.
08-2001.
12结题,39770439.
甘蓝型油菜高效利用硼营养的遗传行为研究.
1998.
01-2000.
12结题,330011258.
华北平原作物高产及高生产力条件下环境可承受的持续农业研究.
2001.
07-2000.
12结题,39230270.
根分泌物在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机理.
1993.
01-1996.
12结题,39425013.
作物营养学.
1995.
01-1997.
12结题,质外体在植物抗缺铁胁迫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1999.
01-2001.
12玉米籽粒积累铁的生理基础及其杂种优势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1米国华中国农业大学C020202铁是影响动物及人类健康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
籽粒铁含量是决定玉米籽粒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研究调查了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24个杂交种及中国78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的籽粒铁营养状况.
结果表明,杂交种籽粒铁含量在40.
1±5.
0mg/kg之间,变异幅度较小.
自交系籽粒的铁含量在32.
9±7.
4mg/kg之间,变异幅度较大.
研究发现,茎(含叶鞘)中铁的净输出量为1.
25-1.
71mg/株、输出率为40.
4-48.
2%,对籽粒铁的表观贡献率为50.
9-69.
8%.
中部叶片(穗位叶及其上下各两片叶)中铁的含量表现为净增加.
不施氮时营养器官中铁的净输出量和输出率低于施氮,吸铁量对籽粒铁的表观贡献率却高于施氮.
两个氮水平下,吐丝至成熟期籽粒铁的"源"(营养器官输出铁与从土壤中吸收的铁之和)的供应能力均大于籽粒铁的累积能力(累积量),说明铁的吸收和转运可能不是决定籽粒铁浓度的主要因素,籽粒中铁的卸载及代谢可能是限制籽粒铁营养的主要生理过程.
籽粒铁含量的杂种优势很低,这说明,利用传统杂交育种方式提高籽粒铁含量的潜力不大,通过轮回选择等方法提高种质资源铁含量是重要的手段.
主题词:玉米籽粒铁含量发表论著:米国华,陈范骏,刘向生,春亮,宋建兰.
玉米籽粒铁含量的基因型差异.
玉米科学,2004,12:13-15春亮,陈范骏,宋建兰,米国华.
氮素供应对玉米籽粒铁累积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印刷中),核心期刊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032.
华局部供应硝酸盐诱导玉米侧根生长的生理机制.
2005.
01-2007.
12结题,39600088.
小麦后期碳氮代谢互作与粒重形成的研究.
1997.
01-1999.
12结题,39770438.
玉米耐低氮种质资源筛选与生理基础研究.
1998.
01-2000.
12作物根铁吸收转运新机理-吞噬作用的初探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2印莉萍首都师范大学C020202在国际上激烈争论细胞分泌途径中的膜泡运输是否真实存在的背景下,开始了"作物根铁吸收转运新机理-吞噬作用的初探".
经三年的研究,现已初步证明缺铁胁迫下作物根细胞中诱导了铁吸收转运相关的膜泡增多以及膜泡相关基因的高效表达.
我们选择了苗期水稻为材料,建立了非常简便的可视培养条件,直观到缺铁胁迫植物侧根与根毛明显增多.
电镜初步窥测到缺铁根尖细胞质膜上凸起的膜泡的存在和方向性.
采用水稻的10531个cDNA芯片微点阵和蛋白质双向电泳结合MALDI-TOF-MS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研究了缺铁和模拟土壤不溶铁胁迫下的转录本组和蛋白质组图谱,找到耐缺铁特异上调和下调表达的约500个基因.
根据这些基因,描绘了水稻幼苗缺铁诱导的代谢网络途径模型.
构建带有绿色荧光(GFP)和表位附加标签(his-c-myc)、转录和翻译均高表达的膜泡相关重组质粒.
应用荧光和共聚焦显微镜确定转基因酵母和转基因植物中铁相关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和膜泡流向;荧光定量PCR反应(Real-timePCR)检测各基因表达的时空联系.
最后提出独立于机理I和机理II之外的膜泡代谢途径模型,它可能是吞噬作用吸收铁的细胞分子生理学基础.
主题词:膜泡功能基因组亚细胞定位缺铁水稻发表论著:印莉萍,祁小廷,刘祥林等.
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教程.
科学出版社20056月印莉萍,黄勤妮,吴平等.
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信号转导篇.
科学出版社2005年底MineshPatel,,AmyC.
Corey,Li-PingYin,ShajahanAli,WilliamC.
Taylor,andJamesO.
TranslationalenhancementinvivoandinvitroisconferredbyUTRregionsofRbcSmRNAsfromtwoC4dicots.
BerryPlantPhysiology,2004136:3550-3561罗思羽,汪洪捷,印莉萍.
缺铁水稻根尖细胞膜泡的电镜观察.
电子显微学报,20056:印莉萍,孙彤,李伟,黄勤妮,刘祥林.
缺铁胁迫诱导的水稻根转录本组和蛋白质组分析与膜泡运输.
自然科学进展,200414(5):522-527戚金亮,韩振海,印莉萍.
小金海堂Fe(II)-转运蛋白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1):1330-1333戚金亮,韩振海,印莉萍.
Nramp基因家族及其功能.
微生物学报,200343(2):293~297戚金亮,韩振海,印莉萍,许雪峰,张连忠.
小金海棠抗缺铁相关基因—Nramp基因初探.
园艺学报,200431(3):360-362孙彤,闫莉婕,黄勤妮,印莉萍.
缺铁水稻根转录本微点阵分析.
生物信息学报,20042(3):1-5孙彤,黄勤妮,印莉萍.
缺铁水稻根调控因子和信号转导相关转录本微点阵分析.
生物信息学报.
20042(4):5-9戚金亮,马小娟,王丽,印莉萍,韩振海.
常规PCR与RACE结合法快速从cDNA文库中克隆基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闫莉婕,孙彤,印莉萍.
缺铁水稻根转录本组及与膜泡运输相关基因的分析.
生物信息学报,20041(4):6-11尹文兵,黄勤妮,印莉萍.
模式植物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生物信息学报,20042(2):47-50ZHANGYan-ping,JINFei,CHAIXiao-qing,YINLi-ping.
2-DEMethodandProteomicMapAnalysisinRiceLeavesunderIronDeficientStress.
生物信息学报,20042(3):6-11戚金亮,柴小清,韩振海,印莉萍.
Nramp基因家族及其与金属离子转运的关系.
生命科学,2003,15(1):46-49,11戚金亮,王忆,印莉萍,韩振海.
与植物铁素吸收相关的蛋白和基因.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294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7人毕业7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镁营养对绿茶游离氨基酸库形成与转化的影响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3杨亚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C020202游离氨基酸是绿茶滋味的主导物质,是衡量绿茶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已有研究表明增加镁供应显著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
本项目研究不同供镁水平下茶树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和对代谢过程关键酶活性、氨基酸库—源长距离运输的影响,揭示镁在绿茶游离氨基酸库形成与转化中的作用机理.
研究获得以下一些主要结果:⑴供镁显著增加新梢和根系茶氨酸的含量,说明镁促进了茶氨酸在根系的合成和向新梢的运输.
溶液培养15N示踪盆栽试验都表明施镁增加了茶树对氮的吸收;⑵施镁后茶树木质部汁液中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酰胺等)浓度增加,说明镁营养改善后,促进了茶氨酸等氨基酸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运输;施镁也增加韧皮部汁液氨基酸含量,表明施镁改善了氨基酸由成熟叶向新梢的再利用.
这些结果说明镁营养促进氨基酸在茶树木质部和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⑶施镁增加韧皮部汁液中糖的浓度,表明施镁改善碳水化合物由成熟叶通过韧皮部向其它部位如根、新叶的长距离运输;⑷田间试验表明施镁显著增加茶叶的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范围1.
2%-16.
8%,绿茶的汤色、香气和滋味均有所改善.
主题词:氨基酸长距离运输镁氮代谢茶叶发表论著:阮建云,管彦良,吴洵.
茶园土壤镁供应状况及镁肥施用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815-820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杂草萌发刺激物的组成、调控及其与寄生的相互作用机理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4周伟军浙江大学C020203寄生杂草列当对作物生产有较大影响,其种子需要在寄主根分泌的萌发刺激物的作用下才能萌发.
本项目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及现代仪器(LC-MS等)分析技术等提取并鉴定萌发刺激物、不同营养物质的调控作用及其有关的作用机理.
从红三叶的根系分泌物中分离鉴定出列当醇(Orobanchol)和Alectrol等新的寄生植物种子萌发刺激物,并基本明确了其化学结构;在国际上首次从寄生植物列当的寄主模式植物拟南芥及油菜等芸薹属植物的根系分泌物中提取、鉴定了寄生植物的萌发刺激物;硝态氮有利于萌发刺激物的形成,铵态氮和磷营养则会抑制萌发刺激物的形成,钾营养对萌发刺激物的影响不大;建立的列当种子的离体培养与对寄主作物的无菌感染新技术体系有可能成为寄生植物及其寄主感染研究方法的模式体系之一;明确了不同发芽温度、预培养时间、渗透势等处理对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基本明确了列当种子的萌发、诱导等生长发育与生理特性.
有关结果已发表在J.
Exp.
Bot.
(影响因子3.
18)等国际刊物,并在第八届国际寄生杂草研讨会上作口头报告(且担任组委会),受到了很好的反映.
这些结果多为国内首次报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杂草防治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主题词:寄生杂草萌发刺激物营养调控作用机理发表论著:谢皓,周伟军.
种业产业化教程(第11章种子的形成与发育).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金文林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18-257ZhouW.
J.
,K.
Yoneyama,Y.
Takeuchi,S.
Iso,S.
Rungmekarat,S.
H.
Chae,D.
Sato&D.
M.
JoelInvitroinfectionofhostrootsbydifferentiatedcallioftheparasiticplantOrobanche.
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55(398):899-907,2004宋文坚,曹栋栋,金宗来,周伟军.
影响根寄生植物列当种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种子,(2):刊出,2005ZhouW.
J.
*,IsoS.
,YoneyamaK.
,TakeuchiY.
,SongW.
J.
&TangG.
X.
SeedgerminationstimulationofrootparasitesbyBrassicaspp.
,redcloverandArabidopsisthaliana.
.
ProceedingsofChemicalRegulationofPlants,Sapporo,Japan,2002,149-150(ISSN0919-1887).
ZhouW.
J.
*,IsoS.
,JoelD.
M.
,YoneyamaK.
&TakeuchiY.
InvitrocultureofOrobancheramosa,O.
aegyptiacaandO.
minor.
ProceedingsofChemicalRegulationofPlants,Sapporo,Japan,2002,139-140(ISSN0919-1887).
ZhouW.
J.
*,XieX.
N.
,SongW.
J.
,SatoD.
,TakeuchiY.
,YoneyamaK.
ChangesofgerminationandABAlevelsinOrobancheseedsunderconditionsofstress.
ProceedingsofChemicalRegulationofPlants,Nagoya,Japan,2003,41-42.
GSongW.
J.
,ZhouW.
J.
*,XieX.
N.
,TakeuchiY.
,YoneyamaK.
erminationresponseofOrobancheseedssubjectedtotemperatureandPGRtreatments.
ProceedingsofChemicalRegulationofPlants,Nagoya,Japan,2003,75-76.
ZhouWJ*,WJSong,KYoneyama,YTakeuchi,DMJoel.
CallusproductionofOrobancheanditsnovelasepticinfectiononhostroots.
Proceedingsof8thInternationalParasiticWeedsSymposium,Durban,SouthAfrica,2004,18SongWJ,WJZhou*,ZLJin,DDCao,KYoneyama.
ChangesingerminationofOrobancheseedsinresponsetoconditioningtemperatureandPGRtreatments.
Proceedingsof8thInternationalParasiticWeedsSymposium,Durban,SouthAfrica,2004,28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5;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852.
根寄生杂草的吸器诱导物及其与寄主识别机理的研究.
2004.
01-2006.
12棉花抗黄萎病菌素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5李颖章中国农业大学C020203本研究主要针对不同品种棉花愈伤组织对黄萎病菌毒素的不同抗性反应中的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结果证明,黄萎病菌毒素引起棉花愈伤组织体内PR蛋白积累,PR蛋白(其中主要为beta-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水平的高低与抗性反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在毒素处理下,抗性品种比感性品种这两种酶活性增加的幅度大、时间早.
在细胞水平证实,毒素对细胞作用的首要靶位点在质膜上,毒素的进一步作用引起细胞质的凝集,但叶绿体、线粒体对毒素的反应较小.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beta-1,3-葡聚糖酶的表达强度和定位的检测证明,beta-1,3-葡聚糖酶主要定位于愈伤组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同样,不同品种棉花愈伤组织对黄萎病菌毒素的抗性与体内beta-1,3-葡聚糖酶活性水平不同,在抗性品种中该酶表达更强.
结果还证明,SA是棉花愈伤组织抗性反应的重要信号分子.
除此之外,还证明NO也参与了棉花愈伤组织的抗性反应,H2O2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了SA和NO调控的棉花防卫反应.
主题词:棉花愈伤组织黄萎病菌毒素抗性反应PR蛋白信号分子发表论著:韩碧文,李颖章.
植物生长与分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Xiao-HuaZhen,Ying-ZhangLi.
Ultrastructuralchangesandlocationofb-1,3-GlucanaseinresistantandsusceptiblecottoncalluscellsinresponsetotreatmentwithtoxinofVerticilliumdahliaeandsalicylicacid.
JPlantPhysiol2004,161:1367-1377LiYing-Zhang,ZhengXiao-Hua,TangHai-Lin,ZhuJian-Wei,YangJing-Ming.
Increaseofb-1,3-GlucanaseandChitinaseactivitiesinCottonCallusCellstreatedbySalicylicAcidandToxinofVerticilliumdahliaeKleb.
ActaBotSin2003,45:802-808李双石,李颖章.
拟南芥与大丽轮枝菌毒素互作反应中SA、NO与H2O2信号的相关性.
实验生物学报,2004,8:321-328李双石,姚琳琳,李颖章.
拟南芥幼苗与大丽轮枝菌毒素互作反应中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分析.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10贵阳p226贾芝琪,李颖章.
NO介导棉花悬浮细胞抗大丽轮枝菌毒素抗性反应.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10贵阳p295袁海永,李颖章.
大丽轮枝菌毒素对拟南芥悬浮细胞微丝骨架的影响.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10贵阳p336QiDong,LiShuang-Shi,YuanHai-Yong,JiaZhi-Qi,LiYing-Zhang.
ChangesoflevelofSalicylicAcid,NitricOxideandtheActivityofAntioxidantEnzymesintheResponseofArabidopsisSeedlingsTreatmentwithToxinofVerticilliumdahliaeKleb.
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年9月银川p5郑晓华,李颖章.
棉花愈伤组织细胞对大丽轮枝菌毒素抗性反应的超微结构观察.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2003年4月杭州p31李双石,李颖章.
水杨酸对拟南芥—棉花黄萎病菌毒素互作反应中CAT和APT活性的影响.
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年10月成都p337李颖章,郑晓华,杨晶明,朱建伟.
棉花抗黄萎病毒素反应中的SA信号.
全国第六届细胞信号转导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2002年10月武汉p11齐冬,李颖章.
NO和SA信号参与拟南芥抗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抗性机制.
全国第六届细胞信号转导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2002年10月武汉p12李颖章,韩碧文.
大丽轮枝菌毒素对棉花愈伤组织中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诱导作用.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议学术论文汇编,2000年11月厦门p247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9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3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5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570359.
薄层培养细胞分化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受体的研究.
1996.
01-1998.
12植物高抗旱基因克隆、转化及其抗旱分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6刘家尧曲阜师范大学C020203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干旱缺水通常伴随着高光强,干旱会造成植物的渗透胁迫伤害,强光可使叶绿体中产生活性氧造成光抑制.
因此本项目旨在将过氧化氢酶基因和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一同导入植物,并定位于叶绿体,以增强植物叶片在干旱条件下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功能,提高植物的抗旱和抗高光强的能力适应干旱环境.
本研究利用RT-PCR的方法已从豌豆幼苗中克隆了过氧化氢酶(Cat)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度表达,用电泳收集结合亲和层析技术制备并纯化了抗体.
从番茄幼苗中克隆了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亚基基因的包含启动子和57个氨基酸的转运肽在内的片段,与过氧化氢酶基因融合构建了两种植物表达载体.
用农杆菌介导转化了烟草和含BADH基因(转BADH基因)烟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初步鉴定Cat基因得到了表达.
同时建立了玉米的再生和转化体系,基因转化正在进行.
为培育高抗性植物株系奠定了基础.
主题词:过氧化氢酶基因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抗旱植物发表论著:SunBinyao,PiaoHailong,ParkSunghan,HanChangdeok.
SelectionofoptimalprimersforTAIL-PCRinidentifyingDsflankingsequencefromAc/Dsinsertionricelines.
生物工程学报,2004,20(6):821-826高新起,王秀玲,席湘媛.
荞麦糊粉层和子叶中贮藏蛋白质积累过程的超微结构.
实验生物学报,2002,35(4):283-288YouJinmao,ShiYunwei,MingYongfei,YuZhangyu,YiYanjun,LiuJiayao.
Developmentofasensitivereagent,1,2-benzo-3,4-dihydrocarbazole-9-ethyl-p-toluenenesulfonate,fordetermina-tionofbileacidsinserumbyHPLCweithfluorescence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bymassspectrometrywithanAPCIsource.
Chromatographia,2004,60(9):527-535刘家尧,卢从明,骆爱玲,马德钦,王学臣,梁峥.
蛋白核酸合成抑制剂和蛋白磷酸化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2):116-118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干旱对大麦光系统II功能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7林宏辉四川大学C020203两种大麦生物学特性的对比研究表明突变大麦叶绿素含量降低,且Chla/b比值增高,类囊体数目减少,基粒不发达.
突变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的红区峰值与野生型接近,而蓝区峰值明显高于野生型.
温和电泳结果显示突变体中CPII*大幅度减少,CP29,CP26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CP24相对稳定.
SDS-PAGE结果显示突变体中24-30kD属于LHCII的多肽成分减少,用LHCII特异抗体进行的免疫印迹结果更加清晰地揭示30kD,27kD多肽大量减少,且26kD多肽缺失,24kD多肽减少的幅度小于30kD和27kD多肽.
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突变体中cab基因的表达与野生大麦基本一致,说明突变体中LHCII多肽的缺乏不是在转录水平引起的障碍,而很可能受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叶绿素的缺乏可在mRNA和蛋白水平影响PSII对水分胁迫的反应.
光系统Ⅱ主要功能蛋白D1、D2和LHCⅡ含量在水分胁迫下呈持续下降,并且突变与野生型的下降幅度一致.
水分胁迫对PSII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在于其影响了主要光合功能蛋白的稳态水平.
对抗旱性不同的小麦的比较研究表明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是增加光系统Ⅱ抗旱性的关键因子.
主题词:水分胁迫光化学活性基因表达发表论著:Liuwenjuan,LinHH.
EffectofWaterStressonPhotosystemⅡinTwoWheatCultivars.
Biologiaplantarum,2005,49(inpress)YuanShu,LinHH.
Transcription,translation,degradation,andcircadianclock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321(2004)1–6Liuwenjuan,LinHH.
ChangesinexpressionsofphotosystemⅡfunctionalgenesincludingpsbA、psbDandcabgenesduringwaterstressintwowheatcultivars.
ActaBotanicaBoreali–OccidentaliaSinica,2005,25(4):(inpress)叶林宏辉,代其林,梁厚果.
绿素缺乏大麦突变体叶绿体结构功能及生化特性的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2001,38(6):899-904.
孙歆,郭云梅,雷韬,代其林,冯鸿,梁厚果,林宏辉.
水杨酸对水分胁迫下菜豆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2005,42(3):(印刷中)刘文娟,袁澍,孙歆,雷韬,林宏辉.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光系统Ⅱ的影响(p270).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10,贵阳)袁澍,刘文娟,孙歆,雷韬,林宏辉.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缺乏大麦突变体光系统Ⅱ的影响(p116).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10,贵阳),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林宏辉(第九完成人).
植物主要膜系统电子传递生理功能与活性调节.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5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6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
30170081.
低温对植物抗氰呼吸的诱导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的研究.
2002.
01-2004.
12高粱野生型和harI突变体CRY1和CRY2基因的克隆和分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8王小菁华南师范大学C020203与高粱野生型R111相比,航天突变体har1在蓝光下芽鞘和中胚轴伸长受抑制;叶片从芽鞘中抽出时间早,叶短、叶面积小;黄化苗绿体发育明显加快;芽鞘和中胚轴花色素苷积累显著增加.
大田中har1表现出矮杆、节间短、提早开花和成熟.
说明har1具有对蓝光的超敏反应,推测光受体为隐花色素.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和鉴定了R111CRY2的cDNA并进一步克隆了基因组DNA.
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高梁CRY2与水稻和拟南芥的同源性分别为87%和45.
5%.
用同样的方法从har1中克隆了CRY2的cDNA和基因组DNA,发现har1的CRY2基因没有发生突变.
将高梁CRY2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制备了抗CRY2抗体,以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研究基因的表达.
高梁幼苗的根、叶、中胚轴都有基因的表达.
黑暗中R111幼苗CRY2mRNA积累增加,蓝光下表达很弱;蓝光下CRY2蛋白发生降解,蛋白的含量变化在蓝光-黑暗-蓝光的循环中表现出低-高-低的节律性变化.
har1具有与野生型相似的节律性CRY2蛋白含量变化,但在黑暗中蛋白含量明显比野生型的高.
这一差别的意义还有待研究.
主题词:高粱突变体光形态建成隐花色素2抗CRY2抗体基因表达发表论著:XieXZ,ChenZP,WangXJ.
CloningandExpressionAnalysisofCRY2inSorghumbicolor.
JPlantPhysiolMolBio(revised)林少岩,谢修志,陈兆平,王小菁.
蓝光诱导的叶绿体运动.
植物科学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第六卷):229-236代建丽,王小菁,邢惕.
高等植物信号转导中的MAPK级联途径.
植物科学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第六卷):191-200刘明,赵琦,王小菁等.
植物光受体与光控发育的研究进展.
植物科学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第六卷):249-260刘明,赵琦,王小菁等.
诱导突变高粱愈伤组织初探.
生物技术通报2004(4):47-52王小菁.
我国光形态建成研究回顾.
植物学通报,2003,20:407-415赵琦,刘明,谢修志,王小菁.
航天突变高粱生物学特性分析.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
论文摘要集.
北京赵琦,刘明,谢修志,王小菁,赵玉锦,童哲.
航天诱变高粱发育及分子标记特性分析.
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2003.
10成都谢修志,陈兆平,王小菁.
高粱蓝光受体CRY2cDNA的克隆.
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2002年中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广州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
39970079.
质膜Ca2+-ATPase及H+-ATPase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
2000.
01-2002.
12结题.
39470361.
钙信使系统在植物激素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1995.
01-1997.
12结题.
39170088.
钙在红光抑制茎细胞伸长中的作用.
1992.
01-1993.
12根系特性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5张岁岐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C020203干旱半干旱环境下的农业生产必须以水分的高效利用为中心,为此,除采取工程、农艺措施以减少农田水分的径流、蒸发、渗漏损失外,提高作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应是实现作物高效用水的中心和潜力所在.
本项目以不同小麦、玉米品种为材料,在盆栽、管栽和水培条件下,就作物根系特征(根系大小、解剖结构、根源ABA浓度、吸水能力)对其WUE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N、P营养影响作物根特征从而调控其WUE的机理.
结果发现:作物根系特征对其水分利用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较大的根系、较高的根源ABA浓度是作物适应干旱的重要机制,但其对作物在干旱下生存的重要性要大于其对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的重要性,因此,通过人为措施减小根系生长、降低根源ABA浓度,增强根系功能(吸水能力)和改变其剖面分布应在提高作物WUE方面有重要作用;干旱条件下,氮磷营养明显改变了玉米的根系特征,并因此而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但氮磷营养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并不完全相同,在半干旱地区多变低水条件下,可以通过合理的氮磷配比来改善作物的水分关系,从而实现作物对有限水的高效利用.
上述研究结果为半干旱地区人为调控根系特征以提高水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题词:作物根系特征水分利用效率调控发表论著:张岁岐,山仑,邓西平.
小麦进化中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及其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科学通报,2002,47(17):1327-1331Zhangsuiqi,Shanlun,Dengxiping.
Changeofwateruseefficiencyinwheatevoluationanditsrelationwithrootsystemgrowth.
ChineseScienceBulletin,2002,47(22):1879-1883张岁岐,山仑,赵丽英.
土壤干旱下氮磷营养对玉米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3):271-275张岁岐,山仑.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研究进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4:1-5张岁岐,山仑.
二倍体小麦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作物学报,2003,29(4):569-573张岁岐,山仑.
土壤干旱条件下氮素营养对玉米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503-1506慕自新,张岁岐,杨小青,梁宗锁.
氮磷亏缺对玉米根系水流导度的影响.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3,29(1):45-51慕自新,张岁岐.
根系发育的营养调控及其生态学意义.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5):1818-1828亢福仁,张岁岐.
土壤干旱下磷素营养对玉米内源ABA和根系吸水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87-90杨晓青,张岁岐,梁宗锁,山颖.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5):812-816ZhaoChangxing,DengXiping,ZhangSuiqi,YeQing,ErnstSteudle,ShanLun.
Advancesinthestudiesonwateruptakebyplantroots.
ActaBotanicaSinica,2004,46(5):505-514张岁岐.
氮磷营养对玉米根源ABA浓度及根系吸水的影响.
国内/口头报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会主办,2003.
9,宁夏银川.
张岁岐,慕自新,杨小青,梁宗锁.
干旱胁迫下氮磷营养对玉米根系水力学导度的影响.
国际/墙报展示,国际节水农业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ater-SavingAgricultureandSustainableUseofWaterandLandResources),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英国Lancaster大学环境中心主办,2003.
10.
陕西,杨凌,该文摘要已收录到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2003)专刊上.
张岁岐,山仑,邓西平.
小麦进化中根系吸水能力的变化及其与解剖结构的关系.
国际/口头报告,中-德胞外大分子及其功能研讨会(Sino-GermanSymposiumentitledExtracellularBiopolymersofPlantsandTheirFunctioninGrowth,DevelopmentandProtection),基金委中德中心主办,2004年9月,北京.
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3;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根系特性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60何鉴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C020204理想的棉花品种是具有陆地棉的产量达到海岛棉的纤维品质(优质),棉花育种家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棉花育种的难题,企图将野生棉或海岛棉的优良纤维品质特性转育到陆地棉.
本项目通过棉花种间杂交创造了一批陆地棉型特异种质,包括特高强纤维,特长绒陆地棉型种质,彩色纤维类型种质等及一批重要的棉花纤维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包括陆地棉型无絮(无长绒无短绒)、短纤维(15mm)、次生壁发育不良等质量性状控制的棉花纤维突变体等,这将为棉花纤维发育的遗传、生化机理研究提供理想的材料.
并研究了这些种质材料及突变体材料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规律及对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对棉花纤维品质的重要特性(长度、强度、细度)进行了分子标记.
通过棉花纤维细胞发育突变体(无絮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发现了控制棉花纤维品质和衣分的主效基因,该基因控制棉花胚珠表皮细胞发育分化成棉纤维细胞,并影响棉花的绒长、细度和衣分.
主题词:棉花种间杂交特异种质突变体生物学发表论著:ZhouZhonghua,YuPing,LiuGuanghui,HeJianxing,ChenJinxiang&ZhangXinxue.
Morphologicaland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twoG.
somalensemonosomicalienaditionlines(MAALs).
ChineseScienceBulletin,2004,49(9):990-914.
(Sci.
收录)周仲华,余萍,刘光辉,何鉴星,陈金湘,张欣雪.
索马里棉异源单体附加系的形态及分子特征研究.
科学通报,2004,49(6):558-562.
李颖,何鉴星,张新雪.
四倍体栽培棉与索马里棉异源五倍体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棉花学报,2003,15(4):105-200.
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3;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梁正兰,姜茹琴,钟文南,孙传谓,何鉴星,赵国忠.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方法.
专利号:ZL97122011.
5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2002年5月22日授权.
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
30471107.
棉花异源单体附加育性功能补偿雄性不育系及杂交种制种体系研究.
2005.
01-2007.
12结题.
30070482.
棉花高强纤维附加系、易位系创制及相关基因染色体定位.
2001.
01-2003.
12花生抗黄曲霉特异种质的生物学及利用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61廖伯寿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C020204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影响花生产品卫生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培育和利用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是解决毒素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项目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黄曲霉菌株接种和重复性试验,筛选出9个黄曲霉毒素产毒量在3ug/g以下的花生种质,其产毒量低于感病对照品种的5%,并通过在不同生态区种植和毒素检测,验证了多数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的抗产毒能力及降低毒素污染的作用.
项目首次在国内外发现了常温条件下贮藏四年后仍有较好产毒抗性的花生种质并将其定义为"持久性产毒抗性".
构建了花生抗产毒分子标记研究的图谱群体,首次在国际上建立了黄曲霉侵染抗性的AFLP分子标记.
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大规模育种的黄曲霉产毒抗性鉴定简便方法,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项目还初步培育出了抗黄曲霉产毒和高抗青枯病并具有良好综合性状的育种品系8个.
本项目研究成果对于深化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提高花生产品的卫生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主题词:花生黄曲霉毒素抗产毒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发表论著:廖伯寿.
中国种植业优质高产技术丛书——花生.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其中第八章论述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治理.
雷永,王圣玉,李栋,姜慧芳,廖伯寿.
花生抗青枯病种质对黄曲霉菌产毒的抗性反应.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卷1期60-63王圣玉,雷永,李栋,肖达人,廖伯寿.
花生不同贮藏时间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影响.
花生学报,2003,32(增):390-393WangShengyu,LiaoBoshou,LeiYong,LiDongandXiaoDaren.
Roleofinvitroresistancetoaflatoxincontaminationinreducingpre-harvestaflatoxincontaminationunderdroughtstressingroundnut.
InternationalArachisNewsletter,No24:38-39雷永,王圣玉,李栋,姜慧芳,任小平,廖伯寿.
花生黄曲霉侵染抗性的AFLP标记.
作物学报(已接受)LiaoBoshou*,Y.
Lei,S.
Wang,H.
Jiang,C.
C.
Holbrook,andB.
Guo.
Reactiontoaflatoxincontaminationamongpeanutgermplasmlineswithresistancetobacterialwilt.
Proceedingsofthe16thAnnualAflatoxinEliminationWorkshop(USA)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0研究成果:唐万荣.
花生黄曲霉产毒抗性鉴定方法.
专利申请号:200310111682.
5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
30471062.
花生种子贮藏蛋白在抗黄曲霉产毒中的作用与遗传分化.
2005.
01-2007.
12结题.
30070521.
花生青枯病疫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遗传控制.
2001.
01-2003.
12结题.
39570495.
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特性及其遗传分化.
1996.
01-1998.
12结题.
39770470.
花生抗旱性的离体诱导和筛选.
1998.
01-2000.
12转基因大豆基因逃逸可能性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62常汝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C020204转基因作物的潜在危险是与其近缘种间的基因流动导致的外缘基因逃逸.
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与常规大豆和野生大豆间的天然杂交,研究了抗草甘膦基因逃逸的可能性.
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与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均存在一定天然杂交率,且杂交后代中能够检测到目的基因片断.
杂交植株F2代的田间鉴定结果与分子标记检测相吻合,说明目标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由F2植株对除草剂的抗感分离比例可推测目标基因以单拷贝插入受体染色体中,符合显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利用抗感池进行多态性引物的筛选,但是未发现与目标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我国作为大豆原产国,有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
由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存在天然异交率,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流入栽培大豆或野生大豆,会给我国大豆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大豆多样性资源的保存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为防止外源基因逃逸带来的危险,应谨慎对待转基因作物,切实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主题词:大豆转基因基因逃逸发表论著:吕山花,邱丽娟,陶波.
转基因植物食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4.
34-38.
2002年8月吕山花,常汝镇,栾凤侠,陶波,邱丽娟.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逃逸综述.
作物杂志,5.
1-4.
2002年10月吕山花,常汝镇,陶波,李向华,栾凤侠,郭珊花,邱丽娟.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36(8).
883-887.
2003年8月ChangRuzhen,LuShanhua,Zhoubo,GuanRongxia,LiXianghua,Taobo,QiuLijuan.
PCRDetectionandGeneFlowingEvaluationofGeneticModifiedSoybeanResistanttoGlyphosateinChina.
China&InternationalSoybeanConference&Exhibition2002,November6-9,2002,BeijingChina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小麦蓝色胚乳特异表达相关基因序列的分离和鉴定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63侯文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C020204本研究以小麦蓝粒单体附加系为材料,构建了相关cDNA文库和抑制差减文库,并分离鉴定了一些与小麦蓝色胚乳表达相关的特异性cDNA序列,其目的是为阐明小麦蓝色胚乳性状表达的遗传机制和发现相关基因提供研究基础.
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
利用蓝粒小麦未成熟种子mRNA构建了蓝粒胚乳相关cDNA文库,最终获得的未扩增文库约含1200000个克隆子,并对部分文库进行了扩增.
2.
构建了小麦蓝色胚乳表达相关基因的抑制差减文库,文库约含10000个克隆子,插入片段多集中在100-500bp之间,平均长度约300bp.
3.
筛选获得了16个阳性克隆子,其中7个cDNA序列在GenBank上没有找到较为匹配的序列,可能与小麦蓝色胚乳性状的表达有关,并涉及新的功能基因.
4.
对4个候选cDNA序列的表达特异性分析发现:与玉米P450单氧化酶基因相关的cDNA序列3及功能未知的cDNA序列15在蓝白粒未成熟种子间差异表达,在蓝粒未成熟种子中的表达明显增强,说明它们可能与蓝粒性状的表达相关;功能未知的cDNA序列14、16在蓝粒未成熟种子中特异性表达,可能代表了与蓝色胚乳高度相关的基因.
主题词:普通小麦cDNA文库抑制差减杂交蓝粒种子胚乳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高油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及高效利用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64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C020204本项目经过三年研究,在高油种质的遗传基础及其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
完成了高油种质的杂优分类:利用分子标记和配合力分析方法对高油种质的杂优类群进行了研究,证明目前的高油种质可以分为两大类;2.
发现油分的超亲遗传现象:通过油分花粉直感效应研究,证明个别高油系存在明显的超亲遗传现象,由此推测可能存在显性高油基因,这一现象的发现为今后的高油玉米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3.
完成高油基因的QTL定位:利用分子标记定位了来自高油群体BHO的油分QTL,其中第一、第六染色体上可能存在重要的油分基因;4.
发现不育胞质对油分花粉直感的抑制作用:通过正常和不育胞质的比较,发现不育胞质的油分直感效应低于正常胞质;5.
提出伴侣杂交种和跨代利用概念:普通玉米高油化是生产高油玉米的重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该技术的伴侣杂交种和跨代利用概念.
通过普通与高油杂交种之间的组配和杂交当代花粉直感效应分析,筛选出了一些杂交当代籽粒增重增油的杂交种组合,为普通玉米高油化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基础,高油化种子的种植试验初步证明跨代生产高油玉米是可能的.
6.
构建了40个主要高油系的DNA指纹,用于其保护利用.
主题词:高油玉米杂种优势花粉直感基因定位伴侣杂交种发表论著:陈绍江,解贵方,王俊忠.
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技术生产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5:43-48陈绍江,姜海鹰,宋同明.
玉米显性高油基因存在的若干证据.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1-3陈绍江,宋同明.
库源控制对高油玉米杂交种青枯病抗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3)5:740-743陈绍江,宋同明.
利用油份的花粉直感效应鉴别单倍体.
作物学报,(2003)4:587-590姜海鹰,陈绍江,高兰锋,邢吉敏,宋同明,戴景瑞.
高油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作物学报,(2005)3:361-367SongTongming,ChenShaojiang.
Longtermselectionforoilconcentrationinfivepopulations.
MAYDICA(2004)49:9-14X.
F.
Song,T.
M.
Song,J.
R.
Dai,T.
Rocheford,J.
S.
Li.
QTLmappingofkerneloilconcentrationwithhighoilmaizebySSRmarkers.
MAYDICA(2004)49:41-48陈绍江.
培育伴侣品种利用杂交种间优势.
玉米科学,(2004)5:1-6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宋同明.
利用三种遗传效应生产商品玉米的方法.
专利号为ZL98101902.
1专利证书号为:112524.
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
30370884.
玉米高油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2004.
01-2006.
12蛋白质亚基缺失特异大豆的蛋白质化学及加工特性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65郭顺堂中国农业大学C020204分析我国大豆品种的蛋白质亚基构成,获得蛋白质亚基有明显差异的品种.
以其中几种亚基缺失的大豆为材料研究亚基缺失对大豆营养品质、加工特性的影响,解析蛋白质亚基在大豆加工中的作用机制,提出加工利用的新途径和方法.
对我国2000多份大豆材料的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分析结果,获得了一批蛋白质亚基构成特异的大豆品种.
其中,β亚基缺失的大豆是世界首次发现自然变异品种,并获得了国家品种保护权.
其次,对β亚基缺失的大豆品种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其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含量明显提高.
进一步地对β亚基构成比例不同大豆的豆乳和分离蛋白的加工特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β亚基在豆乳蛋白质粒子构成、热凝胶形成等加工特性中的作用.
再次,研究了大豆蛋白中β伴大豆球蛋白水解物的生理活性,明确了β伴大豆球蛋白衍生的大豆糖肽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
其他生理活性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最后,利用缺失α'亚基的大豆品种进行了杂交实验,对杂交组合的F2代各217,53和100个个体分别检测亚基.
经卡平方(χ2)测验,缺失α'亚基的遗传由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其中两个组合的显著水平达到0.
01.
主题词:大豆蛋白亚基缺失质构特性发表论著:孟岩,郭顺堂,邱丽娟,常汝镇.
蛋白质亚基缺失的特异大豆的筛选及β亚基在大豆加工中的作用.
食品工业科技,28~32.
2003增刊关荣霞,常汝镇,邱丽娟,刘章雄,郭顺堂.
栽培大豆蛋白亚基11S/7S组成及过敏蛋白分析.
作物学报,2004,30(11):1076-1079张雪梅,郭顺堂.
β-伴大豆球蛋白水解产物中糖肽的分离和鉴定.
食品科学,2003,24(10):26-29王丽霞,郭顺堂,付翠真,关荣霞,张其属,常汝镇,邱丽娟.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11S与7S组分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2004,19(4):53-57S-T.
GUO,C.
TSUCAMOTO,K.
TAKAHAS,K.
YAGASAKI,Q.
X.
NAN,ANDT.
ONO.
IncorporationofSoymilkLipidintoSoyProteinCoagulumbytheAdditionofCalciumChloride.
November/December2002,Vol.
67,No.
9pp.
3215-32S-T.
GUOANDT.
ONO.
TheRoleofCompositionandContentofProteinParticlesinSoymilkontheTofuCurdingbyGlucono-δ-lactoneorCalciumsulfate.
JournalofFoodScience.
2005(inpress)Guo,S.
T.
,Meng,Y.
,Han,Y.
J.
ScreeningofSoybeanVarietiesLackingSubunits,thenutritionalandprocessingpropertiesofSoybeanwithdifferentcontentofβ-subunit.
ⅦWorldSoybeanResearchConference&ⅣInternationalSoybeanProcessingandUtilizationConference.
AbstractsofContributedpapersandposters,2004,2:61巴西GuoShunTang,ZhangXueMei,HanYaJun.
GlycopeptidesinSoyProteinHydrolysatesandtheirEffectsonProliferationofMurineSplenocytes.
ⅦWorldSoybeanResearchConference&ⅣInternationalSoybeanProcessingandUtilizationConference.
AbstractsofContributedpapersandposters,2004,2:121巴西GuoShunTangandZhangXueMei.
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glycopeptidesinsoyproteinhydrolysatespreparedbyalcalaseandpronase.
Proceedingofthe8thASEANfoodconference2003,10:793-799.
河内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3;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张孟臣,赵双俊,扬春燕,王文秀,邱丽娟,郭顺堂,常汝镇等.
冀nf58申请品种.
保护申请号:20030274.
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4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应用SSR分子标记进行水稻种质繁殖更新的策略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66魏兴华中国水稻研究所C020204有效的种质繁殖更新是保持作物异位保存种质活力和遗传完整性的首要工作.
降低贮藏种子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控制种质繁殖更新过程中由于遗传漂变、选择和污染所引起的遗传结构改变,对制定科学的种质更新策略十分重要.
本项目以人工合成的异质型水稻种质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5%基因型种质在不同繁殖更新策略中的变化.
结果表明,第一繁殖世代适宜的繁殖更新规模为75个单株;随着更新世代数的增加,5%基因型频率下降,繁殖更新规模也需相应扩大,第8繁殖世代繁殖更新规模不应低于225个单株;对于形态性状较为接近的异质种质,收获方式对5%基因型频率的影响甚微;另外,异质群体内异交率极低,且杂合型在下一繁殖周期中极易丢失,低频率异质群体品种内异交效应可忽略.
主题词:水稻异质种质繁殖更新规模收获方式SSR标记发表论著:魏兴华,袁筱萍.
自花授粉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的策略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4):397~400魏兴华,汤圣祥,江云珠,余汉勇,裘宗恩,颜启传.
中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等位酶多样性及其与形态学性状的相关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2003,2:123~128余汉勇,魏兴华,王一平,袁筱萍,汤圣祥.
应用形态、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6):477~482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水稻孢子体配子体雄性不育线粒体基因位点多态性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68朱英国武汉大学C02020501本课题以我国有代表性的水稻孢子体和配子体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e,CMS)不育系、相应保持系和F1为材料,利用RFLP、AP-PCR、BAC克隆等方法,发现不同类型的CMS线粒体不育基因位点存在明显的多态性,利用12个线粒体基因探针检测到atp6、coxⅠ、coxⅡ、cob和nad等基因多态性突出,多态性将所研究的所有不育系分为配子体不育和孢子体不育,这与经典细胞遗传学分类结果相一致;克隆了我国特有的红莲型CMS不育相关基因orfH79和HL-sp1,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莲型CMS线粒体基因orfH79的RNA编辑特点,并进行末端转录分析.
这些工作的完成,为进一步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MS资源,发掘和利用新的恢复基因资源,进一步阐明CMS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CMS材料,促进了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基因多态性orfH79发表论著:易平,汪莉,孙清萍,朱英国.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相关嵌合基因的发现.
科学通报,2002,47(2)易平,汪莉,孙清萍,朱英国.
水稻线粒体功能基因转录本的编辑位点研究.
科学通报,2002,47(5)孙清萍,汪莉,易平,朱英国.
红莲型水稻不育系统花粉发育不同时期MADS-box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5):325~328汪莉,易平,万翠香,朱英国.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的AP-PCR分析.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6):405~408易平,汪莉,万翠香,朱英国.
红莲型水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BAC文库的构建.
作物学报,2002,28(6):756~759易平,万翠香,汪莉,朱英国.
一种适用于线粒体基因表达分析的cDNA-RAPD方法.
遗传,2002,24(3):339~341易平,刘义,朱英国.
高等植物线粒体内Sublimon的研究现状.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6)黄威,汪莉,易平,朱英国.
水稻CMS线粒体基因组RFLP分析.
遗传学报(已经接受,待刊)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2分组0研究成果:朱英国,余金洪,朱仁山等.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的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选育和利用.
200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朱英国,李阳生,朱仁山,李绍清等.
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红莲优6号选育、研究和利用.
200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1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3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
30270149.
稻属AA基因组野生稻恢复基因遗传与分子标记研究.
2003.
01-2005.
12结题.
39770455.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多样性研究与利用.
1998.
01-2000.
12水稻孢白叶枯病成株期抗性的分子机理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69张端品华中农业大学C02020501成株抗性是一类苗期感病,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表现抗病的特殊抗病现象.
迄今为止,其机理仍知之甚少.
本研究从分子和生理生化水平对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机理进行了研究.
运用cDNA-AFLP技术分离到122个成株抗性相关基因片段,这些基因分别参与光反应、基因表达调控和防卫反应等生物反应过程.
通过RT-PCR方法研究了防卫基因PAL、LOX、PBZ1、Cht1和PR1a的表达,结果PAL、LOX、PBZ1在苗期和成株期接种病原菌和清水处理间表达存在差异.
此外,检测了H2O2含量及一些与氧代谢相关的生理酶的活性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的关系,结果在苗期和成株期接种病原菌和清水处理中,H2O2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存在差异.
综合上诉研究结果,成株抗性的机理可能在于:一些参与表达调控的基因通过一些表观遗传调节(epigeneticregulation)的方式调节抗病基因的表达,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抗病基因表达差异导致防卫基因的表达差异,最终导致不同生育时期的抗性差异.
主题词: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表观遗传发表论著:沙爱华,黄俊斌,林兴华,张端品.
水稻白叶苦病成株抗性与过氧化氢含量及几种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植物病理学报,34(4):340-345,2004沙爱华,林兴华,黄俊斌,张端品.
防卫基因PAL,LOX和PBZ1在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中的作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1(2),2005沙爱华,黄俊斌,张端品.
逆转座子Tos17的激活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的关系.
遗传,2005,2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水稻突变体LGC-1谷蛋白部分缺失的分子机理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70万建民南京农业大学C02020501谷蛋白部分缺失的水稻突变体LGC-1可以有效地运用于肾脏病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辅助治疗.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获得LGC-1低谷蛋白突变相关基因GluB-5及一组新的谷蛋白基因(GluB-4、GluB-6和Glu-C),结合表达谱分析、Northern杂交及SDS-PAGE和2-D电泳分析,初步探明谷蛋白部分缺失的分子机理.
同时优化了谷蛋白提取和检测技术,利用该技术对本课题组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检测,筛选到3个谷蛋白变异品种(W3660、W379、W204),并筛选获得了与低谷蛋白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SR2-001/SSR2-004和RM1358),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低谷蛋白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主题词:水稻低谷蛋白基因克隆分子机制育种利用发表论著:江绍玫,朱速松,刘世家,江玲,徐朗莱,万建民.
水稻谷蛋白突变体的筛选与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2003,30(7):641-645[标注资助号]郑天清,沈文飚,朱速松,翟虎渠,万建民.
水稻谷蛋白突变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4):353-359[标注资助号]ZHENGTian-qing,SHENWen-biao,ZHUSu-song,ZHAIHu-qu,WANJian-min.
StatusandPerspectivesontheResearchesofRiceGlutelinMutant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2(3):237-244[标注资助号]江绍玫,朱速松,沈文飚,郑天清,王益华,江玲,王春明,徐朗莱,万建民.
筛选水稻贮藏蛋白突变体的方法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4):17-20[标注资助号]江绍玫,徐朗莱,万建民.
水稻谷蛋白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1):14-19[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0研究成果:万建民等.
一种肾脏病及糖尿病人专用稻米品种的选育方法.
专利申请号02157240.
2万建民等.
水溶性蛋白水稻新品种W3660.
品种权号CNA20020113.
1[3]江绍玫、牛洪斌、万建民等.
谷蛋白相关基因.
GenBank登录号AY196922,GenBank登录号AY196923,GenBank登录号AF537221,GenBank登录号AY429651,GenBank登录号AY429650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817.
与耐储性相关的水稻种胚HPLscDNA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2003.
01-2005.
12水稻遗传育种基础材料:外来种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创建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71林鸿宣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C02020501许多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包括产量、抗逆性、品质等是受多个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控制的数量性状,外来染色体片断置换系是快捷定位这类QTL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项目以高度耐盐而品质差的籼稻农家品种为供体亲本,另一方以感盐而优质的粳稻栽培品种为受体亲本,通过多次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覆盖该籼稻品种整个基因组的各种染色体片断导入该粳稻品种中,选育成一套籼稻染色体片断置换系(遗传背景为粳稻品种);另外我们还用同样的方法,选育成第二套抗逆性强的非洲稻染色体片断置换系,即将与亚洲栽培稻不同种的抗逆性强的非洲稻的各种染色体片断导入我国高产栽培粳稻品种中.
利用第一套染色体片断置换系,我们定位了几个水稻耐盐QTL,进一步成功克隆了其中的一个主效耐盐QTL,SKC1,并阐明其功能,揭示该QTL为离子转运蛋白的新基因,在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这是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克隆农作物抗逆QTL,是抗逆性机理研究的新突破.
该论文最近投稿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Genetics",现在要求修改.
利用第二套染色体片断置换系,我们初步定位了一些抗旱QTL,为今后克隆这些QTL奠定基础.
希望能得基金委的后续资助.
主题词:水稻染色体片断置换系抗逆性QTL发表论著:H.
X.
Lin*,M.
Z.
Zhu,M.
Yano,J.
P.
Gao,Z.
W.
Liang,W.
A.
Su,X.
H.
Hu,Z.
H.
Ren,D.
Y.
Chao.
QTLsforNa+andK+uptakeofshootandrootcontrollingricesalttolerance.
Theor.
Appl.
Genet.
2004,108:253-26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1]林鸿宣、任仲海、高继平、晁代印、朱美珍、王宗阳、蔡秀玲.
水稻钾、钠离子转运基因及其应用.
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号:200310108681.
5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812.
水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学基础研究.
2003.
01-2005.
12水稻花药特异表达基因RA39的功能分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72王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C02020501RA39是本实验首次从水稻中分离的花药特异性表达.
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证明该基因是一个在花药绒毡层特异表达的基因,这是我国获得的第一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花药特异表达基因.
进一步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有酶活性的纯RA39蛋白,以核糖体rRNA为底物,通过酶活性分析证明RA39是一类新的I型核糖体灭活蛋白,这是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核糖体灭活蛋白质在植物生殖器官中存在.
通过构建双元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反义基因转化水稻的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
通过Southern杂交证明了反义基因稳定插入到受体水稻基因组,并证明其能正常表达.
进一步的表型分析结果表明内源基因的knock-down导致转基因水稻花粉育性和结实率显著降低,初步证明RA39是调控水稻雄性育性的重要基因之一.
主题词:RA39核糖体失活蛋白绒毡层花药水稻发表论著:Zhao-junDing,TaiWang.
TheRiceTapetum-specificGeneRA39EncodesaTypeIRibosome-inactivatingProtein.
SexPlantReprod,2002,15:205-21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TaiWangZhaojunDingandXiaohuaiWu.
Thenoveltapetum-specificgeneRA39,encodingaribosome-inactivatingprotein,isinvolvedinregulationofmalefertilityinrice.
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lantGenomics&Agrobiotechnology,Xiangshan,Beijing,Oct.
12-17,2002[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王台,丁兆军,吴孝槐.
一种核糖体灭活蛋白基因.
专利号:ZL02100523.
0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3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144.
水稻减数分裂基因OsDMC1的生理功能分析.
2003.
01-2005.
12结题,39500092.
光敏核不育水稻特异性蛋白质的基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1996.
01-1998.
12小麦非光敏D2型CMS系杂交育种的遗传模型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74刘春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C02020502阐明了小麦非光敏D2型CMS系的基本遗传特征: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没有不良的细胞质效应而在一些农艺品质性状上还具有核质杂种优势利用潜力;不育性易保持易恢复,利于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是一个不同已有T、K、V型不育系的新不育类型.
明确了D2型CMS系育性基因的种类和遗传特点,提出了不育系、恢复系的基因型组成类型和有效杂交组合选配模型.
发现了atp9基因变异与D2型CMS密切相关,培育出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筛选并创建了主效恢复基因D2Rf1的3个共分离连锁标记xgwm11-1B、xgwm18-1B与E09-SCAR865.
利用D2型CMS系创建了小麦轮回选择品种改良基因库,培育出一批同质恢复系.
转育并培育出一批农艺品质性状较好的新不育系,通过恢复基因累加培育出一批强恢复系,在此基础上选配出5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其中组合(msD2-167/RS401)已进入杂交制种技术研究程序.
在D2型核质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模型研究和不育系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杂种双优势(核基因型杂种优势和核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新思路.
发表论文6篇(SCI2篇),获得国家公开发明专利1项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主题词:小麦D2型CMS系遗传特征杂种优势育种模型发表论著:刘春光,吴郁文,侯宁,刘根齐,张翠兰,张炎.
普通小麦D2型CMS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29(6):531-536,2002[标注资助号]刘春光,侯宁,刘根齐,吴郁文,张翠兰,张炎.
普通小麦D2型CMS系的育性基因及其遗传特性.
遗传学报,2002,29(7):638-645[标注资助号]CGLiu,YWWu,NHou,CZhangandYZhang.
ValueandutilizationofalloplasmiccommonwheatswithAegilopscrassacytoplasm.
PlantBreeding,2002,121(5):407-410[未标资助]侯宁,刘春光,刘根齐,吴郁文,张翠兰,张炎.
异源细胞质小麦的赤霉病抗性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2003,23(1):7-11[标注资助号]侯宁,刘春光,刘根齐,吴郁文,张翠兰,张炎.
粗厚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耐盐性的遗传效应.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5-10[标注资助号]X.
L.
Li,L.
K.
Liu,N.
Hou,G.
Q.
Liu,C.
G.
Liu.
SSRandSCARmarkersoffertilityrestoringgeneforD2-Typecytoplasmicmalesterilelineinwheat.
PlantBreeding,2005LiuChun-guang,HouNin,LiuGen-Qi,WuYu-Wen,ZhangCui-Lan&ZhangYa.
Alloplasmicwheat:geneticvariationsandutilizationinwheatbreeding.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集2003,pp52-57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张志鹏,刘春光,霍阿红,吴郁文,马洪锡,侯宁,杨才,张翠兰,张国良,张炎.
核质杂种春小麦新品种小山2134的培育与应用.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刘春光,侯宁,刘根齐,吴郁文,张翠兰,张炎.
小麦抗赤霉病种质创制新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CN1446455A.
2003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880.
小麦核质杂种的耐盐机制及其应用.
2004.
01-2006.
12活性的小麦反转录转座子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75马有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C02020502反转录转座子是植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基因组的大小、结构、功能和进化都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1.
探讨了小麦反转录转座子的活化模式,发现幼胚培养或病原菌(小麦白粉病菌)可以激活小麦反转录转座子;2.
利用接种白粉病菌的小麦品系Pm97034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克隆了反转录转座子的反转录酶片段,发现3个新的小麦反转录转座子家族family8~10.
3.
Northern分析小麦反转录转座子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从family-4中随机选取的反转录转座子RT-20在正常情况下有低水平的表达,但在JA、SA及小麦白粉病菌诱导下,表达水平明显增强.
从family-7中随机选取的RT-14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证实family4和family7中某些成员具有转录活性.
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反转录转座子以高拷贝的形式存在于小麦及其近缘属基因组中.
4.
构建了白粉病菌诱导的小麦cDNA文库并筛选了反转录转座子,序列及结构分析表明,属于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
本项目将为建立有效的小麦基因功能研究及基因克隆技术体系,开展小麦基因的分子标记、功能基因组研究以及探讨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机制提供手段.
主题词:小麦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基因组进化发表论著:TANGYimiao,MAYouzhi*(通讯作者),LILiancheng&XINZhiyong.
Identificationofretrotransposonfamiliesandanalysisoftheir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inwheat.
科学通报,2005,(50)0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TANGYi-MiaoLILian-ChengMAYou-Zhi*.
YEXing-Guo.
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ReverseTranscriptaseDomainofTranscriptionalActiveRetrotransponsinWheatGenomes.
植物学报,200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马有志,富田因则,曹丽霞,李连城,安室喜正.
来自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的类反转录转座子片段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作物学报,2004,30,04:299-303[标注资助号]唐益苗,马有志.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及其在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标注资助号]唐益苗,李连城,马有志*.
小麦反转录转座子的克隆.
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10月,安徽合肥,p542-545[标注资助号]唐益苗,李连城,马有志.
通过反转录酶区分析小麦反转录转座子中的进化表现.
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10月,安徽合肥,p546-550[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680027.
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定位小麦的外源抗黄矮病基因.
1997.
01-1999.
12几类易恢复1BL/1RS易位型小麦CMS基因载体的替换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76张改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C02020502以偏、粘、易和二角型1BL/1RS小麦易位不育系为细胞质核受体,小簇麦(小麦-簇毛麦)、小滨麦(小麦-滨麦草)和小新麦(小麦-华山新麦草)杂交后的稳定后代材料:V9125、M853和H9021为供体,连续进行置换回交,4种受体不育系CMS基因载体所属染色体被供体异源染色体片段所替换,获得了同质背景下的新不育系再现,同时亦将外源抗病性导入到新不育系.
采用染色体制片、原位杂交、分子标记等,对再现后的新不育系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证实:V9125为小麦-簇毛麦易位系,M853为小麦-滨麦草端部易位系,H9021为小麦-华山新麦草端部易位系;再现后的新不育系,减数分裂基本正常,不育系小孢子均可发育到三核期,两个精核明显呈圆形,表明该败育为园败;易位型雄性不育是异源染色体片段与特异不育细胞质互作的结果,不同不育型间具有明显的质核互作特异性;易位不育系中的易位染色体片段大小,直接影响着其育性稳定性和易恢复性的表现;APAGE技术是鉴定1BL/1RS易位不育系和非1BL/1RS不育系的一个相当简捷的方法.
上述研究不仅建拓出一套易位型小麦雄性不育创制新体系,而且对揭示易位型不育本质有重要科学意义.
主题词:小麦易位型不育系染色体替换发表论著:陈生斗主编:张改生任编委之一,承担杂种小麦部分.
中国小麦育种与产业化进展-中国杂种小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王小利,张改生,陈新宏,刘宏伟,王军卫.
APAGE技术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遗传学报,2003,30(5):465-468[标注资助号]王小利,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陈新宏.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11-14[标注资助号]王小利,张改生,陈新宏,赵继新,刘宏伟,王军卫.
两类二角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5):781-786[标注资助号]牛娜,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李红霞.
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4):608-614[标注资助号]杜伟莉,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王小利,赵卓军.
粘、易、偏型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69—74[标注资助号]刘洪梅,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姚雅琴.
偏型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诱导单性孤雌生殖机理的研究初报.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0):1772-1775[标注资助号]王小利,张改生,陈新宏,赵继新,刘宏伟,王军卫.
种子贮藏蛋白凝胶电泳在小麦外源染色体鉴定中的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9—22[标注资助号]王小利,张改生,陈新宏,赵继新,刘宏伟,王军卫.
二角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特异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6):975-981[标注资助号]邵景侠,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5):1066-1072[标注资助号]邵景侠,张改生,刘宏伟,王小利,王军卫.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1产生单倍体频率初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27—31[标注资助号]牛娜,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
染色体工程技术在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1):75—80[标注资助号]姬俊华,张改生,王晓娜,牛娜.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2004,13(4):81-86[标注资助号]姜奇彦,张改生,王军卫,王小利,刘宏伟,牛娜.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6):986-990[未标资助]1王小利,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
BL/1RS易位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孤雌生殖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4-398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1研究成果:张改生,牛娜,王军卫,袁虎林,杜伟莉等.
小麦化杀组合转为三系组合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号200510041660.
5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8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17人毕业8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970454.
小麦杂种优势强优组合的选配模式及制种技术研究.
2000.
01-2002.
12小麦Glu-B1位点特异HMW-GS近等基因系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77张延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C02020502利用生化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的选择性回交(回交5代)在国内首次将加拿大超强筋小麦品种Glenlea种编码7+8*亚基的Glu-B1al基因和小偃6号中编码14+15亚基的Glu-B1h基因定向转移到黑龙江省的3个已经具有多个HMW-GS生物型的小麦主栽品种龙麦20、克丰3号和克丰6号小麦中.
目前,龙麦20在Glu-A1位点具有1亚基,在Glu-B1位点具有7+8、7+8*、17+18和14+15亚基,在Glu-D1位点具有2+12和5+10亚基,拥有8个生物型,可组成16对近等基因系;克丰3号在Glu-A1位点具有1和2*亚基,在Glu-B1位点具有7+8、7+8*、17+18和14+15亚基,在Glu-D1位点具有3+12和5+10亚基.
克丰6号在Glu-A1位点和Glu-B1位点具有与克丰3号相同的亚基,在Glu-D1位点具有2+12和5+10亚基.
克丰3和克丰6分别拥有16个生物型,各自可组成40对近等基因系.
这些HMW-GS近等基因系对于精确地研究这些亚基的遗传效应和相互作用,进一步减少育种工作中的盲目性有重要的意义.
初步研究表明7+8*亚基是Glu-B1位点的较好的亚基.
主题词: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品质发表论著:张延滨等.
黑龙江省超强面筋小麦的育种策略和方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1:1-3[标注资助号]张延滨等.
利用选择性回交向小麦品种中转移优质HMW-GS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2005[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770461.
利用近等基因系分析HMW麦谷蛋白亚基遗传学效应的研究.
1998.
01-2000.
12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资源抗性类型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78刘大钧南京农业大学C02020502为充分利用我国抗赤霉病资源,本项目从美国引进高产毒菌株B4-1和低产毒菌株GZT40,对我国不同地区的80个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抗性类型特别是TypeI和TypeIII进行了鉴定评价.
本项目在建立了DON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检测接种B4-1后小麦籽粒DON含量、并通过多年鉴定,初步明确籽粒DON含量可以反映小麦品种在毒素积累上的差异,并初步建立了以接种后籽粒DON含量为指标,评价TypeIII的标准,初步筛选出一些低毒素含量小麦品种.
研究还发现,接种后,小麦DON含量与病小穗率、病粒率、病粒重等相关显著.
通过多年多点鉴定,发现病穗率在供试品种间差别显著,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小麦对赤霉病的抗侵染特性,并以此为指标,对供试材料进行了初步划分,研究还指出,病穗率与小麦株高显著负相关,而同时也受生育期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因而对TypeI的鉴定与分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项目还利用筛选出的小麦材料,配置了49个F1组合,并获得了一个抗感毒素小麦间的F2群体.
本项目还调查了2003年赤霉病大流行后,江苏不同地区小麦污染情况,并指出随着赤霉病北移,应加强北方麦区的抗赤育种工作.
主题词:小麦赤霉病抗病类型发表论著:亓增军,裴自友,韩航如,陈佩度,刘大钧.
利用DONtest-HPLC检测小麦镰刀菌毒素DON含量的差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30380.
小麦抗镰刀菌毒素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2004.
01-2007.
12结题,39370502.
中国水仙起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1994.
01-1996.
12结题,39770413.
簇毛麦6V染色体缺失系列的创制和Pm21基因的精确定位.
1998.
01-2000.
12南方冬小麦高产育种新模式的遗传学和生理学基础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79任正隆四川农业大学C02020502通过3年的研究,本项目有如下的新发现:1,证明中国南方麦区小麦栽培中的"生态穗容量"的存在,证明"生态穗容量"是一个品种特性,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培育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突破"生态穗容量"的品种类型.
2,提出"协调型"小麦新类型的概念,即通过穗数和穗重的协调,通过保持大穗的情况下,突破"生态穗容量",培育超高产的新品种.
3,证明"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在大穗的情况下增加成穗数的生理基础是分蘖协调,晚生分蘖成穗率高.
4,证明协调型小麦新品种超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增加了生物产量.
5,在育种实践中,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协调型"小麦品种模式,培育了"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2,17,19,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其中川农17同时通过国家审定.
已推广550万亩,推广面积正在迅速扩大.
6,"协调型"新品种川农17创造了成都平原小麦高产历史纪录,达647.
5千克/亩.
7,本研究发现抗衰老的小麦新材料,在小麦超高产育种中有巨大价值.
8,在本研究的相关育种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新材料,发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Yr9b和YrCN.
本研究为中国南方麦区小麦的超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方法、材料和实际育种的成功.
主题词:小麦育种高产新类型发表论著:任正隆等.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7的高产纪录.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2):85-87[标注资助号]谭飞泉,任正隆等.
播种密度对"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8的产量效应.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1):1-5[标注资助号]谭飞泉,任正隆等.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的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3):189-192[标注资助号]任正隆等.
小麦转基因受体选育的育种基础研究.
作物学报,2004,9[标注资助号]任正隆,张怀渝等.
IdentificationofseveralChinesewheat-rye1Radditionlineswithhighresistancetopowderymildewandresistanceexpressionunderthedifferentwheatbackgrounds.
In:Proc.
of10thInt.
WheatGenet.
Symp.
,Italy,864-866.
2003[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任正隆等.
小麦新品种川农12.
四川省审定,国家品种权保护任正隆等.
小麦新品种川农17.
四川省和国家审定,国家品种权保护任正隆等.
小麦新品种川农19.
四川省审定,国家品种权保护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1人毕业3人;硕士在读12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070516.
用RFLP技术鉴定和选择小片段易位.
1991.
01-1994.
06结题,39570380.
外源DNA插入序列作小麦遗传分析的分子标记.
1996.
01-1998.
12结题,39670463.
小麦染色体异源易位育种理论和多样化品种的研究.
1997.
01-1999.
12玉米S-CMS育性不稳定遗传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0张方东华中农业大学C02020502提取Mo17的8个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RNA构建了cDNA平衡化文库,制备了包含10830个克隆的cDNA芯片.
利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不同发育时期玉米小孢子,制备探针与芯片杂交.
分析了玉米CMS-S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材料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基因的表达模式,观察到了在败育过程中不育胞质细胞核中DNA的Ladder这一细胞凋亡特有现象;而在CMS-S的恢复基因Rf3存在的情况下,发现了大量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
提出了CMS-S的败育是线粒体在雄穗发育过程中引发的细胞凋亡,而恢复基因Rf3在于调控启动了抑制细胞凋亡过程,阻止了花粉败育.
这一研究结论有助于克隆和证实胞质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从而最终阐明CMS-S的机制.
对Rf3侯选克隆的Northern杂交和SSH基本证明芯片杂交的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将一些候选克隆定位于玉米第二染色体遗传连锁图Rf3附近.
已发表论文一篇,投稿SCI论文两篇,待投SCI论文两篇.
培养博士研究生三人.
注册两个Rf3候选基因,其序列号为AY568177和AY596178.
在GenBank提交与玉米小孢子发育有关的ESTs21条,CF752079-CF752099.
主题词: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细胞凋亡芯片发表论著:张祖新、张方东、郑用琏,功能基因组学及其方法(综述),作物学报.
,29(2).
194-201,2003,Feb.
[标注资助号]Z.
X.
Zhang,F.
D.
Zhang,W.
H.
Tang,Y.
J.
PiandY.
L.
Zheng,Construc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normalizedmultipletissuesanddevelopmentalstagecDNAlibraryofmaizeinbredMo17molecularBiology2005,2or3accepted[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玉米抗旱种质和抗旱基因的分子鉴定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1黎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C02020503提高玉米品种的抗旱性是解决干旱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利用分子手段对我国筛选出来的玉米抗旱种质资源及其优异基因源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分析,为进一步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抗旱性改良提供指导.
通过对"L050*B73"群体进行抗旱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发现在干旱条件下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1个QTL控制抽雄期和吐丝期两个性状;无论是干旱还是正常供水条件下,均检测到位于第6条染色体的一个QTL控制开花到吐丝间隔天数(ASI),该QTL在MAS中有利用价值.
对"A188*91黄15"群体进行QTL分析,在第8染色体的bnlg1176标记区域,共检测到两种水分条件下控制抽雄、吐丝、扬花和ASI的8个QTL,效应值均较高,可以推断这个区域为控制开花性状的重要区域,这个标记可以应用于玉米的MAS.
对120份自交系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发现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分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系谱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此外,还筛选出了一批较抗旱的玉米种质资源,利用这些种质构建并改良了两个玉米抗旱育种群体,可向育种工作者提供利用.
主题词:玉米抗旱性QTL分析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发表论著:LiY,JDu,TWang,YShi,YSong,JJia.
GeneticdiversityandrelationshipsamongChinesemaizeinbredlinesrevealedbySSRmarkers.
Maydica,47:93-101,200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LiY,Y.
S.
Shi,Y.
C.
Song,J.
Y.
Du,R.
Tuberosa,T.
Y.
Wang.
AnalysisofgeneticdiversityinmaizeinbredlinesbasedonAFLPmarkers.
Maydica,49:89-95,2004[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杜金友,黎裕,王天宇,石云素,宋燕春,王海波.
SSR和AFLP分析玉米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18(1):59-63,2003[标注资助号]黎裕,王天宇,石云素,宋燕春.
基因组学方法在玉米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4(2):256-260,2003[标注资助号]张吉民,刘成,石云素,宋燕春,白宝璋,黎裕,王天宇.
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玉米开花性状的QTL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5(2):161-165,2004[标注资助号]黎裕,王天宇,刘成,石云素,宋燕春.
玉米抗旱品种的筛选指标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5(3):210-215,2004[标注资助号]黎裕,王天宇,石云素,宋燕春.
应用生理学方法和分子手段进行玉米抗旱育种.
玉米科学,12(2):16-20,2004[标注资助号]黎裕,王天宇,石云素,宋燕春.
玉米抗旱性的QTL分析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2(1):32-39,200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薏苡和玉米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2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C02020503以薏苡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RFLP,SSR和AFLP标记构建了一个薏苡遗传连锁图.
该图谱覆盖了薏苡全基因组,包括183个分子标记,全长1568.
8cM,平均间距17.
63cM.
利用共同的分子标记,对薏苡和玉米基因组的比较表明,RFLP分子标记在玉米和薏苡中存在明显的同线性.
玉米第3染色体的rz244、umc255和umc17均被定位于薏苡第4连锁群,但是umc255和umc17在薏苡中发生了倒位.
薏苡第5连锁群的csu155和csu60在玉米上的位置均为第6染色体.
利用分子标记序列的信息与水稻全基因组序列的比对结果表明,90%的分子标记序列在薏苡中是单拷贝.
这些结果表明:薏苡和玉米具有共同的起源,在玉米的进化过程中,薏苡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别检测到19个茎粗QTL、5个株高QTL、15个雄穗长QTL、5个叶长QTQTL和8个叶宽QTL共52个QTL.
这些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变化在14.
06%-56.
14%.
在薏苡第1连锁群和第8连锁群上存在QTL富集区域.
薏苡和玉米株高QTL可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暗示薏苡和玉米农艺性状的QTL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
主题词:薏苡玉米比较基因组发表论著:Huang,Y.
,Corke,H.
andLi,J.
S.
Coix.
In:EncyclopediaofGrainScience.
Elsevier,Oxford,出版,2004,1:317-322FengQin,JianshengLiXinhaiLiandHaroldCorke.
AFLPandRFLPlinkagemapinCoix,Genetic.
ResourcesandCropEvolution(accepted)[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甘蓝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及分子标记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3傅寿仲江苏省农业科学院C02020504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式分析甘蓝型有、无花瓣油菜杂交的六个基本世代,结果表明:无花瓣性状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并且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而显性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油菜花瓣性状的遗传主要由基因型控制,环境影响较小,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2.
44%,多基因的遗传率仅7.
56%.
利用RAPD和SSR技术,以有、无花瓣品种杂交BC1代为作图群体,初步获得了控制花瓣性状的2个QTL,其中QTL1位于第3连锁群上SSR25与OPT12之间,可控制花瓣变异的12.
23%;QTL2位于第8连锁群上SSR349与SSR96之间,可控制花瓣变异的14.
55%.
油菜花瓣发育相关基因的RT-PCR分析结果表明:有花瓣品系BnCAL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无花瓣突变体,而BnAP1的表达水平低于无花瓣突变体.
克隆和测序结果,两个品系的BnCAL都存在提前的终止突变,编码150个氨基酸的片段;有花瓣系的BnAP1正常,而无花瓣系的BnAP1有不规则剪切,并在201个氨基酸处提前终止.
推测油菜花瓣缺失突变可能与BnCAL和BnAP1的终止突变以及BnCAL的低水平表达有关.
主题词:甘蓝型油菜无花瓣遗传分子标记发表论著:张洁夫、傅寿仲.
无花瓣油菜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18(3):181-187,2002[标注资助号]张洁夫、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伍晓明.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近等基因系的选育研究初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4(2):14-16,2002[标注资助号]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张洁夫.
江苏油菜产业和品种改良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5(1):82-85,2003[标注资助号]张洁夫、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陈玉卿、陈新军、高建芹.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近等基因系花器官的比较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5(3):1-4,2003[标注资助号]张洁夫、戚存扣、浦惠明、陈锋、顾慧、陈新军、高建芹、傅寿仲.
甘蓝型油菜SSR检测体系的优化.
江苏农业学报,20(4):225-229,200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傅寿仲、张洁夫、戚存扣、浦惠明、高建芹、陈新军.
APL01(品种权).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2003(6):23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070559.
甘兰型油菜无花瓣性状育种潜势的研究.
1991.
01-1993.
12结题,39470460.
有、无花瓣油菜冠层结构比较与理想株型研究.
1995.
01-1997.
12抗大豆胞囊线虫种质资源的抗性机制及抗源归类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4段玉玺沈阳农业大学C02020504首次揭示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群体动态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大豆植株体内防卫反应相关酶系的变化,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可诱导产生相关功能蛋白.
抗感品种均诱导植株体内原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酶蛋白量的增加,但抗病品种诱导产生的酶蛋白量高于感病品种,几丁质酶是植物抗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同工酶在抗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用简便快速的薄层层析检测技术首次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系分泌物中低分子肽/氨基酸及其与抗胞囊线虫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对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的大豆品种进行RAPD分析,获得了1个与抗性相关的RAPD标记,首次大规模应用生物间遗传学原理与温室鉴定技术相结合,将67份大豆品种(以感病品种辽豆10和Lee68为感病对照)对国内现有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进行抗性基因归类,并借助已知抗病基因的品种推导其他品种的抗病基因.
结果表明,供试67份大豆品种根据其对各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经聚类分析将其归为7类,为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工作选择抗源材料和培育抗多个生理小种的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理想的基因信息.
主题词: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基因归类发表论著:刘维志,段玉玺.
植物检疫线虫学.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段玉玺,陈立杰,远方,吴海燕,王惠.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机制研究.
莱阳农学院学报,Vol.
21(2)118-121[标注资助号]王惠,邱立娟,陈立杰,关荣霞,段玉玺.
SSR标记技术及其在大豆胞囊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杂粮作物,Vol.
24(4)230-232[标注资助号]范圣长,段玉玺,陈立杰.
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内寄生真菌研究.
大豆科学,Vol.
23(1)71-74[标注资助号]HaiyanWu,YuxiDuan.
LijieChenandWeizhiLiu.
Theinfluencesofdifferentsoybeancultivarsonthedynamicsofheteroderaglycinesrace3.
Nematology2002,4(2):239Wu,Haiyan,YuxiDuan,LijieChenFangYuanandHuiWang.
EffectsofHeteroderaglycinesonDefendantEnzymeActivitiesinDifferentCultivarsofSoybean.
Proceedingsofthe15thIPPC,2004.
P420.
ForeignLanguagesPress,Beijing.
[标注资助号]DuanYu-xi,ChenLi-jie,YuanFang,WuHai-yan,WangHui.
TheResistantMechanismofChineseBlackCoatSoybeantoHeteroderaglycinesou.
Proceedingsofthe15thIPPC,2004.
P412.
ForeignLanguagesPress,Beijing.
[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3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1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6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3人毕业1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待结题,20372046.
杀线虫剂快速筛选体系的构建及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创制.
2004.
01-2004.
12结题,39770494.
大豆抗胞囊线虫拟等基因系及与抗性相关DNA区段的克隆.
1998.
01-2000.
12油菜花瓣缺失突变及其遗传操纵的分子机制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5伍晓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C02020504研究无花瓣油菜特异种质第2轮花瓣缺失突变的分子机制,对于突破油菜育种和生产中面临的菌核病抗性和高产两大难题,深入理解植物花器官发育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依据研究计划,结合拟南芥最新研究进展,对无花瓣油菜进行了深入研究,分离克隆了二个油菜花瓣缺失突变的关键基因BCLF和BnPTL,初步揭示了油菜花瓣缺失突变的分子机制,获得了与有/无花瓣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植物花器官改造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指导.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首次发现具有10个雄蕊,无花瓣的白菜型油菜无花瓣新种质,以及雄蕊同源异型缺失突变体.
2)明确了白菜型油菜花瓣缺失突变是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
3)成功分离克隆了控制油菜白菜型无花瓣性状的基因BCLF,群体验证结果表明BCLF基因与花瓣缺失性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4)明确了油菜花瓣缺失突变与拟南芥AP2基因无关.
5)分离克隆了控制甘蓝型油菜花瓣缺失突变的关键基因BnPTL,F2作图群体中验证表明该标记与无花瓣性状紧密连锁.
6)获得了与油菜有/无花瓣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无花瓣性状位点定位在第4连锁群上,与SRAP标记e8m3_4遗传距离5.
0cM.
主题词:油菜花瓣缺失突变同源异型基因分子机制发表论著:伍晓明,许鲲,王汉中,郑普英,陈碧云,李响枝.
甘蓝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属间杂种的获得与分子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Vol.
24No.
4,5-9.
[标注资助号]李宗芸、伍晓明、王秀琴、宋运淳,甘蓝与芸薹属5个近缘物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Vol.
25No.
4,16-19.
[标注资助号]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高桂珍,许鲲,李响枝.
甘蓝型油菜雄蕊同源异型缺失突变材料的发现及其形态特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待发表)[标注资助号]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高桂珍,许鲲,李响枝.
甘蓝型油菜新型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发现及其形态特征.
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4,232-235.
[标注资助号]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高桂珍,许鲲,李响枝.
油菜花器官突变特异种质的研究进展.
全国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2004.
[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970028.
芸苔属植物重要病原真菌硫代葡萄糖苷脱毒酶研究.
12.
00002000.
01-2002.
12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鉴定及抗病新基因的分子标记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6朱振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C02020504应用基因对基因原理,对60份大豆资源进行了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分析.
基于与含已知Rps基因大豆品种对11个P.
sojae菌株的反应模式,推导一些资源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筛选出一些抗性优异的资源.
对60份黑龙江栽培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抗5个P.
sojae菌株鉴定,初步明确了该省栽培大豆的抗性,筛选出了可直接用于病害防治的品种.
鉴定了412份野生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初步明确了野生大豆的抗性水平及地理分布,筛选出一些抗病野生大豆资源,为进一步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应用SSR标记和BSA方法,在大豆品种皖豆15和诱变30中分别鉴定了一个新的Rps基因RpsWD15和RpsYB30,并进行了分子作图.
基因RpsWD15被定位在大豆分子遗传图谱D2连锁群,位于标记satt389和satt514之间,与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0.
9和12.
9cM.
RpsYB30被定位在L连锁群,位于标记satt497和satt313中间,与两个标记的连锁距离分别为8.
1和3.
3cM;迄今在D2和L连锁群上还没有发现其它的Rps基因,基因RpsWD15和RpsYB30应该为新的Rps基因.
主题词: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抗病基因SSR标记发表论著:朱振东,王化波,王晓鸣,武小菲.
黑龙江省主要栽培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多抗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1):22-25[标注资助号]霍云龙,朱振东,李向华,黄俊斌,武小菲.
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的初步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已录用)[标注资助号]朱振东,王晓鸣.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和耐病性评价方法.
全国主要农作物抗病虫育种及抗病虫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pp105-108[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861.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种质的基因型鉴定.
2004.
01-2006.
12结题,39970497.
大豆疫霉菌中国分离物的来源及外来小种风险研究.
2000.
01-2002.
12甘薯抗茎线虫病基因工程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7刘庆昌中国农业大学C02020505甘薯茎线虫病是甘薯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本研究探讨用基因工程方法改良甘薯茎线虫病抗性.
将我们自行建立的甘薯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首次应用于甘薯遗传转化,确定了预培养3天的胚性悬浮细胞有利于转化,适宜的农杆菌菌株为EHA101,适宜的共培养时间为4-5天,延迟1周的筛选方法有利于甘薯胚性悬浮细胞的遗传转化,适宜的Kan浓度为50mg/l,适宜的Carb浓度为100mg/l,建立了甘薯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利用所建立的甘薯遗传转化体系,以甘薯品种栗子香进行OCI基因的遗传转化,获得了表达OCI基因的转基因甘薯植株,田间茎线虫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植株的茎线虫病抗性有明显的提高,获得了抗甘薯茎线虫病的转基因甘薯植株.
本研究的成功为用基因工程方法改良甘薯茎线虫病抗性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6篇,培养博士2名.
主题词:甘薯茎线虫病基因工程发表论著:刘庆昌,吴国良主编.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翟红,刘庆昌*.
甘薯胚性悬浮细胞的遗传转化.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5):487-491[标注资助号]ZhaiH,LiuQC*.
Studiesongenetictransformationofembryogenicsuspensionculturesofsweetpotato.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2(7):791-797[标注资助号]蒋盛军,刘庆昌*,翟红,邬丽莎,王玉萍.
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CI)转化甘薯获得转基因植株.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2(1):34-37[标注资助号]JiangSJ,LiuQC*,ZhaiH,WuLS,WangYP.
Regenerationofsweetpotatotransgenicplantswithoryzacystatin-I(OCI)gene.
ChineseJournalofAgriculturalBiotechnology,2004,1(2):99-102[标注资助号]刘庆昌*,翟红,王玉萍.
甘薯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
国内会议,特邀报告,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2003,合肥[标注资助号]LiuQC*,ZhaiH,WangYP,HeXQ,LiuZS,WangF,JiangSJandHanYF.
ProgressincellbiotechnologyandmolecularbreedingofsweetpotatoinChina.
国际会议,特邀报告,InternationalWorkshoponProduction,UtilizationandDevelopmentofSweetpotato,September6-10,2004,Jeollanam,Korea[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0研究成果:刘庆昌;翟红;邬莉莎.
甘薯胚性悬浮细胞的遗传转化方法.
中国国家发明专利,ZL02129245.
0,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10893.
用细胞辐射诱变创造甘薯优质、耐旱突变体的研究.
2000.
01-2000.
12在研,30225028.
薯类作物遗传育种学.
2003.
01-2006.
12在研,30413226.
韩中日甘薯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利用学术讨论会.
2004.
09-2004.
09结题,39200073.
甘薯体细胞杂交及其在甘薯育种中利用价值的探讨.
1993.
01-1995.
12结题,39470461.
甘薯细胞水平辐射技术体系的研究.
1995.
01-1997.
12结题,39770471.
用体细胞杂交法创造甘薯组种间杂种及其应用的研究.
1998.
01-2000.
12结题,39970451.
用细胞辐射诱变创造甘薯优质、耐旱突变体的研究.
2000.
01-2002.
12棉花纤维发生相关基因CF1的功能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8侯磊西南农业大学C02020506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我国是棉纺织品消费和出口大国,棉花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棉花纤维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克隆与棉花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并研究其功能.
项目完成后构建了高质量的早期发育的纤维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共克隆了4个棉花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即LIM结构域基因(GhLIM1)、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Ghsub)、α伸展蛋白基因(GhαEXP)、未知功能基因(GhFR07)并进行了组织特异性研究.
选取纤维发育特异的Ghsub基因,通过棉花转基因技术初步研究了该基因在棉花中的功能.
结果表明在棉花中超量表达Ghsub基因后,棉花的营养生长不受影响,但可导致棉花胚珠发育提前终止并死亡脱落.
暗示Ghsub基因在棉花纤维细胞发育中,可能启动了纤维细胞的程序化细胞死亡(PCD)过程,这是第一次关于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导致纤维细胞发生PCD的报告.
已完成学术论文3篇,发表1篇.
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
项目顺利完成研究内容,达到了预期目的,研究结果对认识棉花纤维发育的分子机理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纤维品质均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陆地棉纤维基因克隆转基因发表论著:罗明,肖月华,侯磊,罗小英,李德谋,裴炎.
棉花LIM结构域基因(GhLIM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遗传学报200330(2):175-182[标注资助号EI收录]XiaoYue-HuaLuoMingZhengShang-YongFangWei-GuoHouLeiPeiYan.
YADE,aNewMethodforPCRWalkingofGenomicDNAandcDNAinCotton.
TheThirdInternationalCottonGenomeInitiativeWorkshopNanjing,China2002[未标资助]LUOMing,XIAOYue-hua,ZHANGZheng-sheng,FANGWei-gou,HOULei,LUOXiao-ying,ZHENGShang-yong,PEIYan.
CloningandExpressionAnalysisofaLIM-DomainProteinGenefromCotton(GossypiumHirsuturmL.
).
TheThirdInternationalCottonGenomeInitiativeWorkshopNanjing,China2002[未标资助]HouLeiLuoMingXiaoYuehuaLiXianbiLuoXiaoyingPeiYan.
IdentificationandSpecificExpressionofaSubtilisin-likeProteinGenefromCotton(Gossypiumhirsutum).
PlantGenomicsinChinaVWuhan,China2004.
8.
19,pp70[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多年生黑麦草的遗传转化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89马欣荣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C02020507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L.
)是优良的牧草和草坪草,具有防治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的作用.
由于自交不亲和,传统遗传改良困难而复杂.
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对其遗传改良带来希望.
尽管农杆菌对单子叶植物多年生黑麦草侵染困难,然而由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优于其他直接遗传转化方法,并且在一些单子叶植物转化中获得成功,因此本项目旨在建立一种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L.
)遗传转化方法,为进一步目的基因如抗旱基因的转移提供方法.
经过三年的努力和多次失败,不断改进、优化转化、培养和选择条件,广泛收集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并筛选敏感材料,转化成熟种子胚诱导的愈伤组织,最终获得了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植株,转化频率可达1.
9%-4.
3%.
并分析其T-DNA旁侧序列,分离克隆插入位点序列,为从分子水平上筛选敏感材料提供快捷的方法.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方法的建立,为定向进行分子设计、改良黑麦草品种,奠定基础.
本项目已完成2篇论文和申请1项专利;参加了和将参加学术交流会2次.
主题词:多年生黑麦草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马欣荣.
多年生黑麦草的遗传转化方法.
专利申请号:200510020540.
7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甘蔗同近缘属植物(斑茅或蔗茅)杂交利用及其杂种鉴定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0张木清福建农林大学C02020508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细胞学核型分析和生理生化理论系统研究了我国斑茅资源的分子多态性、甘蔗斑茅真实杂种鉴定、甘蔗斑茅杂交的染色体遗传行为及其抗逆性,在充分分析我国华南和西南8省区的斑茅资源分子多态性和斑茅抗逆性评价基础上,综合运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的甘蔗光周诱导和花粉保存技术的研究成果,选择表现优异的有代表性的斑茅与甘蔗实现杂交重组,首次获得经分子鉴定的甘蔗斑茅属间远缘杂交真实F1杂种、BC1和育性良好的BC2;甘蔗斑茅杂交和回交后代的分子鉴定和细胞学分析及其建立的研究方法为斑茅在甘蔗育种上的杂交利用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以ITS-PCR为主的甘蔗斑茅真实杂种鉴定的DNA鉴定方法,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利用PCR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从斑茅中分离克隆出全长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为后续开展的斑茅抗逆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表达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本研究,培育甘蔗斑茅优异种质4个,培养了博、硕士各1名,发表论文11篇、专利1项,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004年12月经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意见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题词:甘蔗斑茅杂种鉴定BADH抗逆性发表论著:张木清、王华忠、白晨、邓祖湖.
糖料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
其中一章节专门叙述斑茅在甘蔗上的应用,本课题主要成果收录其中,2005,8,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标注资助号]张木清洪艺珣李奇伟刘少谋张垂明杨荣仲.
中国斑茅种质资源分子多态性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4,13(1).
-1-6[标注资助号]郑雪芳张木清李奇伟劳方业邓祖湖陈如凯.
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三):甘蔗斑茅真实杂种的分子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04,2(1).
-35-42[标注资助号]刘文荣、邓祖湖、张木清等.
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三):甘蔗斑茅远缘真实杂种的细胞学分析.
作物学报2004,30(11):1093~1096[标注资助号]张木清、潘杰、翁笑艳等.
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四):甘蔗斑茅抗旱性差异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2004,25(2):50~54[标注资助号]郭莺、余爱丽、张木清.
UseandCharacterisationoftheGenuineIntergenericHybridsfromtheCrossofSaccharumandE.
arundinaceumRetz(V)SalinitytoleranceinSaccharumandErianthus.
热带作物学报2005,26(1)[标注资助号]徐景升许莉萍张木清陈如凯.
应用RAPD技术研究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间亲缘关系.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25(6).
-924-928[标注资助号]余爱丽张木清等.
ISSR分子标记在甘蔗及其近缘属分类上的应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1(4).
-484-489[标注资助号]余爱丽,姚伟,周会,张木清,陈如凯.
高粱BADH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标注资助号]姚伟,张木清等.
转ScMV-CP基因甘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与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2004,2(1):13~18[标注资助号]余爱丽,徐景升,周会,张木清,陈如凯.
玉米BAD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2004,2(3):365~368[标注资助号]余爱丽,姚伟,徐景升,张木清,陈如凯.
斑茅20S蛋白酶体α亚基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2004,25(2):55~60[标注资助号]张木清、郑雪芳等.
Molecularmarkeranalysisinsugarcanegeneticimprovement.
SugarTech.
2004(6)[标注资助号]ZhangM.
-Q.
,ZhengX.
-F.
等.
Molecularmarkeranalysisinsugarcanegeneticimprovement.
SustainableSugarcaneandSugarproductionTechnology,p490-496[未标资助]DengZ.
-H,,LIUW.
-R.
等.
CytogeneticanalysisforthehybridandbackcrossprogeniesofS.
officinarumL.
andErianthussect.
Ripidium.
SustainableSugarcaneandSugarproductionTechnology,p506-509[未标资助]DengHaihuaLiQiweiFuCheng.
CHARACTERISTICANALYSISOFE.
ARUNDIARCEUSANDITSDESCENDANTGENERATIONSININTROGRESSIONBREEDINGPROGRAM.
SustainableSugarcaneandSugarproductionTechnology,p227-230[未标资助]YuAili,ZhangMuqing,ChenRukai,YaoWeiandZhouHui.
CloningandexpressionofgeneencodedBetaineAldehydeDehydrogenaseinErianthusarundinaceus.
SustainableSugarcaneandSugarproductionTechnology,p522-528[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4研究成果:张木清、郑雪芳、陈如凯.
甘蔗斑茅杂种的DNA鉴定方法.
申请专利.
申请号Q3138821.
3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901.
甘蔗抗旱系列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其芯片表达研究.
2004.
01-2006.
12结题,39700093.
甘蔗光合性能的遗传分析及高光效、高生物量材料的选育.
1998.
01-2000.
12茶树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反义基因构建及其遗传转化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1梁月荣浙江大学C02020509克隆了茶树SAM合成酶全长基因,构建了包含潮霉素抗性标记和反义SAM基因的pCambia1301表达载体以及包含氨苄青霉素抗性标记、强启动子、正向SAM、内含子和反向SAM序列的双链干涉载体(Cam35S-SAM-CatIN-SAMr)构建.
优化了茶树基因枪介导转化体系的各项参数,在含16g/L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培养基上预处理后进行转化,获得了较高的转化频率;将构建的反义SAM载体和SAM双链干涉载体导入了茶树愈伤组织、叶盘和腋芽,获得再生小苗.
证明UV-B(280-300nm)能诱导SAM基因表达.
研究了SAM基因下游产物——咖啡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及其对茶汤冷后浑形成有重要作用.
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4篇.
主题词: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因(SAM合成酶基因)反义SAM基因SAM合成酶双链干涉载体遗传转化发表论著:吴姗,梁月荣,陆建良,金惠淑,吴颖.
茶树农杆菌转化系统和基因枪转化系统的优化.
茶叶科学.
23(1).
6-10,2003.
3[标注资助号]陆建良,梁月荣,吴颖,黄福平.
茶树根际土壤真菌ALF-1(Neurosporasp.
)耐酸铝基因片段克隆.
茶叶科学.
24(1).
41-43,2004.
3[标注资助号]黄福平,梁月荣,陆建良,陈荣冰,MamatiG.
E.
,孙庆磊.
乌龙茶种质资源种群遗传多样性AFLP评价.
茶叶科学.
24(3).
183-189,2004.
9[标注资助号]YuerongLiang,JianliangLu,LingyunZhang,ShanWuandYingWu.
Estimationofteaqualitybyinfsioncolourdifferenceofteainfusions.
JournaloftheScienceofFoodandAgriculture.
85.
286-292,2005.
2[未标资助]YuerongLiang,LingyunZhangandJianliangLu.
Astudyonchemicalestimationofpu-erhteaquality.
JournaloftheScienceofFoodandAgriculture.
85.
381-390,2005.
2[未标资助]LiangYR,LuJL,ZhangLY,WuS&WuY.
Estimationofblackteaqualitybyanalysisofchemicalcompositionandcolourdifferenceofteainfusions.
FoodChem.
80.
283-290,2003.
2[未标资助]吴姗,梁月荣,朱云国.
基因枪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生理学通讯.
39(3).
279-283,2003.
9[未标资助]吴颖,梁月荣,梁慧玲,梁亚枢,刘来法,王端理,叶以青,陆建良.
"香山早"茶树品系的DNA指纹鉴定研究.
茶叶.
30(2).
82-84,2004.
6[未标资助]YuerongLiang&YuerongXu.
Effectofextractiontemperatureoncreamandextractabilityofblacktea[Camelliasinensis(L.
)O.
Kuntze].
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
38.
37-45,2003.
8[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梁月荣,陆建良.
用儿茶素保护受UV-B辐射的生物体.
申请号200410089236.
3,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4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270459.
茶树耐铝机理和作物抗铝育种生理指标研究.
1993.
01-1995.
12水稻RIX-4基因mRNA剪接多样性与转基因功能相关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2董海涛浙江大学C02020511本项目在完成RIX4基因的克隆及全序列测定的基础上,证实了RIX4基因至少存在着5个不同序列的转录本,这些转录本的存在是植物基因转录剪接的结果.
在mRNA水平一个基因可以产生不同的转录本,在蛋白水平同样反映出可以产生不同的蛋白质.
基因在转录水平其调控机制远远比目前的认识更为复杂和多样,本研究结果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都证明了这点.
转基因的结果提示出RIX4基因具有一因多效的功能特征,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在一个基因上的反映是通过不同的转录本加以实现.
研究证实了基因的剪接图式是基因的功能调控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其复杂性超过预期.
主题词:RIX-4基因转录选择性剪接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董海涛,裴雁曦,郭小勤.
一种水稻抗白叶枯抗性相关基因、蛋白及其用途.
申请专利受理号:200310109146.
1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270126.
植物光合调控机制新的"RNA-蛋白质互作"模式.
2003.
01-2003.
12结题,39970514.
抗水稻稻瘟病相关新基因功能研究及抗瘟性评价.
2000.
01-2002.
12"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育性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3周宽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C02020511"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是申请者1989年发现的小麦隐性雄性不育材料.
1994-1996年,笔者用该突变体与4E附加系蓝粒小麦杂交,建立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性的特殊细胞遗传学途径的有效保持(蓝粒标记),由此建立了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新途径.
因此,该突变体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对4E-ms体系杂交小麦育种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项目通过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该突变体雄花败育发生的细胞学时期和类型;通过与中国春等小麦品种杂交,测定了该突变体雄性不育的受控核基因数目、育性遗传是否受不同小麦品种细胞质和不同光、温等自然生态条件的影响;通过缺体分析,进行了该突变体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结果表明,和对照相较,"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系257A的不育花药的各壁层组织的各时期发育,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结构发育异常.
在部分切片的显微镜视野下,不育花药的绒毡层及中层组织有延迟溶解、解体的趋势.
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是典型的单隐性核基因突变体,不育性遗传稳定而不受不同品种细胞质及光、温因子变化的影响.
缺体分析将其不育基因定位于4B染色体上.
主题词:兰州核不育小麦花药发育遗传分析缺体分析基因染色体定位.
发表论著:周宽基,王世红,刘忠祥,冯毓琴,张永生,袁明璐,王根轩.
作物细胞核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NX-ms模式.
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23-226[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油菜籽芥酸超量蓄积的代谢工程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4陈锦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C02020511本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高油菜籽芥酸含量,而要提高芥酸含量必须打破甘油sn-2位不能与芥酸结合的遗传限制.
本项目采用人工设计合成酵母LPAAT基因并与自行设计的籽粒特异表达启动子(SDRE)融合,导入高芥高油油菜品种,其转基因植株后代的含油量为50-55%,芥酸含量为55-66%,创造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特异种质;同时,率先引入国外sn-2位脂肪酸测定技术,经测定,转基因植株sn-2位芥酸结合率达15.
6-24.
9%,而受体对照在该位点没有检测到芥酸,从而建立起通过整体调控芥酸生物合成途径培育超高油、超高芥油菜的技术路线与脂肪酸代谢调控的通用技术平台.
目前,该项目的后续研究已获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植物代谢基因工程实验室2004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由于进展良好,在原有计划基础上又增加了用LPAAT基因转化高芥酸常规品种、杂交油菜保持系、恢复系以及东北大豆品种等研究内容,加速了该项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拓展.
本项目已发表论文7篇;尚有部分论文由于专利申请优先等原因,滞后发表;获专利2项,与美国Renessen和孟山都公司转让专利事宜正在洽谈中.
主题词:油菜籽芥酸LPAAT基因sn-2位点发表论著:陈锦清,黄锐之.
油料作物基因工程育种.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5):24-29[标注资助号]朗春秀,胡张华,黄锐之,刘智宏,陈锦清.
分析植株中GUS表达的两种快速简便方法.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4):366-367[标注资助号]王伏林,王远山,胡张华.
反义RNA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13(1):34,2003[标注资助号]黄锐之,王伏林,郭晨悦,刘智宏,陈锦清.
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CCR的克隆及其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2(1):116-117[标注资助号]胡张华,王茵,郎春秀,陈建国,吴关庭,来伟旗,黄锐之,梅松,金卫,傅颖,陈锦清.
转反义PEP基因油菜"超油1号"菜籽油毒理性评价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7(3)2005(已录用)[标注资助号]刘智宏,胡张华,朗春秀,黄锐之,陈锦清.
大豆幼嫩子叶离体培养及辐照处理配合基因枪遗传转化研究.
核农学报,200115(5):282-285[未标资助]吴关庭,胡张华,陈锦清.
CBF转录激活因子及其在提高植物耐逆性中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通讯,39(4),2003[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陈锦清,朗春秀,黄锐之,胡张华,刘智宏.
利用反义基因调控籽粒油脂含量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批准号.
C12N15、87,ZL99124511.
3,2004陈锦清,黄锐之,朗春秀,胡张华,刘智宏.
作为芥酸生物反应器的转基因油菜的生产方法.
中国申请专利,申请号02102971.
7陈锦清,朗春秀,黄锐之,胡张华,刘智宏.
Amethodforproducingseedshavingalteredprotein/fattyacidcomposition,申请多国专利(PCT:CN00/00418;加拿大:08894813CA;欧盟:EP1229120A1;美国:10/142.
111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70489.
ASODN技术调控籽粒蛋白质/油脂含量比率研究.
2001.
01-2003.
12在研,30430450.
油料作物高油种质资源创制的机理及其应用.
2005.
01-2008.
12结题,39580019.
调节大豆蛋白质/油脂含量比率的分子机理研究.
1996.
01-1998.
12超干种子耐脱水性的生化、分子生物学基础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5朱诚浙江大学C02020512不同类型的种子耐脱水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含脂肪高的脂类种子比淀粉种子和蛋白类种子耐超干能力强,一般含脂肪高的种子其含水量可降到2%左右,淀粉类种子含水量可降到4.
0%左右,蛋白质类种子可降至3.
5%左右.
种子耐超干能力与其内部优势贮藏物质、种胚内非还原糖与还原糖比值以及热稳定蛋白密切相关.
脂肪含量越高、种胚内非还原糖与还原糖比值高种子的耐超干能力强.
种子适度超干能延长其贮藏的寿命.
非还原糖与还原糖比值及蔗糖与寡糖比值高低与种子抗老化能力有关,非还原糖与还原糖比值高及蔗糖与寡糖比值低有利于提高种子抗老化能力.
超干种子抗氧化系统保持完好,提高了种子的抗膜脂过氧化的能力,从而延长了种子的贮藏寿命.
主题词:种子种质保存超干耐干性可溶性糖热稳定蛋白活性氧代谢发表论著:程红炎、朱诚、郑光华.
超干种子耐藏性的生理生化基础.
种子生理研究.
郑光华主编,科学出版社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155.
种子耐干性的诱导和强化种子活力的机理研究.
2004.
01-2006.
12结题,39970474.
耐脱水蛋白与超干种子活力关系的研究.
2000.
01-2002.
12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动态监测及预警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6李典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C02020601针对害虫测报系统的实际需要,应用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并结合数据库、模型库、专家系统组建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动态监测及预警网络系统.
系统包括河北省棉铃虫种群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棉铃虫种群时空动态分析、遥感信息监测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等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具有时空分析功能.
同时,应用地学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河北省棉铃虫种群时空动态.
在种群动态模拟方面,通过考察具有阿利效应的单种群动态模型,建立了带有阿利效应的logistic模型,证明这个模型具有转折型突变的机理,应用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一大类具有阿利效应的种群从暴发到崩溃的机理.
首次利用遥感信息监测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结果表明,在一般发生年份,遥感技术主要作用是对寄主作物分布及发育期的动态监测;在大发生年份,可能对棉铃虫所造成的为害症状进行直接监测.
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动态监测及预警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研制成功,为包括棉铃虫在内的害虫综合管理如网上数据库查询、更新、区域性种群动态监测、发生趋势的可视化预测、预警、害虫管理的决策支持等提供软件平台.
主题词:棉铃虫监测与预警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发表论著:李典谟、高增祥、马祖飞、谢宝瑜.
Twogeneralmodelforthesimulationofinsectpopulationdynamics.
DiscreteandContinueDynamicsSystem(B),2004,4(3):623-62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李典谟、张真、马祖飞、谢宝瑜、王睿.
Alleeeffectandacatastrophemodelofpopulationdynamics.
DiscreteandContinueDynamicsSystem(B),2004,4(3):629-631[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季荣、谢宝瑜、李典谟、李哲.
JiRong,XieBaoyu,LiDianmo*,Lizhe,2004.
UseofMODISdatatomonitortheorientalmigratoryplaguelocust.
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4,104(2):615-62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王正军、李典谟、谢宝瑜.
棉铃虫风险发生区的确定与评估.
生态学报,2003,23(12):2642-2652[标注资助号]李哲、季荣、谢宝瑜、李典谟.
论昆虫空间生态学研究.
昆虫知识,2004,41(1):1-6[标注资助号]李哲、谢宝瑜、季荣、李典谟.
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昆虫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昆虫学报,2004,47(3):394-399[标注资助号]王正军、李典谟、谢宝瑜.
基于GIS和GS的棉铃虫卵空间分布与动态分析.
昆虫学报,2004,47(1):33-40[标注资助号]XieBY,LiuTJ,JiR,ZhangSY,ZhangX,LiD.
MUsingairbornemultispectraldigitalimagetomonitorthedistributionoflocustswarmsandeggbedsintheNandagangfarmlandofHebeiProvince,China.
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2004,295JiR,LiDM,XieBY,LiZ.
TheuseofMODISdataandspectruminformationtodeterminethedistributionanddegreeofthelocust(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plagueintheNandagangregionofHebeiProvince,China.
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2004,306SXieBY,ZhangSY,JiR,LiDM,DengJ.
tudyonmethodofforecastingcigarettebeetle,LasiodermaserricorneF.
(Coleoptera:Anobiidae)anditseconomicthresholdforstored-tobaccoincuring-barn.
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2004,428ZhangSY,XieBY,LiDM.
EffectofBttoxinonthedevelopmentandactivitiesofseveralrelativeenzymesinsusceptiblecottonbollworm.
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2004,394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858.
蝗虫灾变的遥感监测及预警.
2003.
01-2005.
12结题,39230290.
森林主要害虫(松毛虫)自然控制的机理研究.
1993.
01-1997.
12结题,39893362.
我国关键地区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
1998.
08-2002.
08番茄叶霉菌基因CfHNNI1对植物坏死和抗性的诱导功能分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7蔡新忠浙江大学C02020602植物病原物无毒基因的表达通常导致含互补抗病基因的植物产生过敏性坏死(HR).
但除此外,其它单个病原物基因的表达是否可诱发植物产生类似HR的坏死尚少有报告.
本项目研究发现,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fulvum基因CfHNNI1(核苷酸序列数据库登录号AJ277438),表达后导致寄主和多种非寄主植物产生坏死.
该基因对植物坏死的诱导不依赖于植物抗病基因的存在.
CfHNNI1的表达导致过敏性反应标志性基因LeHSR203的表达,且导致PVX外壳蛋白基因表达量的明显降低.
说明诱发的坏死反应类似于植物与病原物非亲和互作产生的HR.
核苷酸序列与坏死和抗病性诱导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fHNNI1具有bZIP转录因子活性,且这种活性可能在CfHNNI1诱发植物坏死中起作用.
水杨酸、乙烯和茉莉酸对CfHNNI1诱发植物坏死的调控不起根本性作用.
说明CfHNNI1诱发植物坏死和抗病性的产生可能经过全新的信号传导途径来调控.
所获结果增进对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细胞坏死以及非寄主抗性产生机制的理解.
为CfHNNI1通过遗传工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的作物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主题词:CfHNNI1非寄主抗性过敏性反应bZIP转录因子番茄叶霉菌发表论著:CaiX(蔡新忠).
IdentificationofaminoacidsofCladosporiumfulvumCfHNNI1requiredforfunctionofnecrosisinductioninplants.
ActaBotanicaSinica(植物学报),2004,46(6):738-74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70492.
番茄抗叶霉菌基因Cf-4和Cf-9介导抗性表现和机制的比较.
2001.
01-2003.
12结题,39670487.
番茄系统性诱导抗病性信号物质的确定.
1997.
01-1999.
12水稻系统获得抗性中MAPK信号传导途径组分的克隆鉴定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8宋凤鸣浙江大学C02020602克隆鉴定了水稻的一个MAP激酶基因OsBIMK2、一个SERK基因OsBISERK1和2个蛋白磷酸化酶基因OsBIPP2C1和OsBIPP2C2.
OsBIMK2蛋白含MAPK特有的11个保守结构域及磷酸化三肽结构TDY.
OsBISERK1蛋白,与植物SERK蛋白有75~85%的同源性.
OsBIPP2C1蛋白含PP2C结构域;OsBIPP2C2有两个转录本,均编码含PP2C结构域的蛋白.
原核表达获得OsBIMK2蛋白,并发现OsBIMK2蛋白在体外具有自我磷酸化活性.
BTH等诱导因子处理和稻瘟菌侵染均能激活OsBIMK2、OsBISERK1、OsBIPP2C1和OsBIPP2C2的表达,稻瘟菌侵染后也能激活这些基因的快速表达.
OsBIPP2C1和OsBIPP2C2还受ABA、盐害等因子的诱导.
过量表达OsBIMK2、OsBIPP2C1或OsBIPP2C的转基因烟草植株提高对病毒、真菌病害的抗性,转OsBIPP2C1或OsBIPP2C植株呈现对ABA不敏感、抗盐和干旱等表型.
表明OsBIMK2、OsBISERK1、OsBIPP2C1和OsBIPP2C2在水稻抗病及逆境胁迫反应中起作用.
主题词:OsBIMK2MAP激酶抗病反应水稻发表论著:宋东辉,宋凤鸣,郑重.
MAP激酶在植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功能.
浙江大学学报(农生版),2004,30:119-126[标注资助号EI收录]宋凤鸣,宋东辉,罗红丽,郑重.
Elucidatingthemolecularmechanismofricediseaseresistanceresponsesinducedbybenzothiadiazole.
Proceedingsofthe5thHangzhou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lantPathologyandBiotechnology,May18-20,Hangzhou,China,p10胡学博,宋凤鸣,郑重.
Cloning,identificationandfunctionalanalysisofOsPP2C1andOsPP2C2,twoproteinphosphatase2Cgenes,involvedinricediseaseresistanceresponses.
Proceedingsofthe5thHangzhou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lantPathologyandBiotechnology,May18-20,Hangzhou,China,p22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10196.
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中质膜组分和活性氧的关系.
2000.
01-2000.
12待结题,30170494.
高通量克隆鉴定与水稻抗病反应有关的转录因子.
2002.
01-2004.
12结题,39300011.
膜脂过氧化与自由基在水稻与病原物互作中的作用.
1994.
01-1996.
12结题,39770490.
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中质膜组分和活性氧积累的关系.
1998.
01-2000.
12稻瘟病田间抗性主效基因Pif遗传图及物理图的构建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599潘庆华华南农业大学C02020602水稻稻瘟病田间抗性主效基因Pif对中国许多菌株表现完全抗性或不完全抗性.
为了快速地确定其染色体位置,利用SSR标记,分别对3个F2群体进行了连锁分析.
结果表明,在均匀地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中选择的全部180个SSR标记中,只有位于染色体1的RM128和RM486在各个群体中表现与目的基因连锁.
为了确认这个结果,在由RM128和RM486界定的区域里选择了另外4个SSR标记进行了连锁分析.
结果表明,RM543和RM319表现与目的基因更紧密的连锁;RM302和RM212则与目的基因完全连锁.
为了进一步缩小目的基因的区域,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手段,在由RM543和RM319界定的区域里开发了8个标记并进行了连锁分析.
结果显示,目的基因被RM543和FPSM1界定于0.
77cM的区域内,其中一共有7个标记与之完全连锁.
为了构建目的基因位点的物理图谱,将与之连锁的所有标记,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着陆于Nipponbare的标准序列上.
其结果,该位点被界定于374kb的BAC和PAC克隆上.
基因预测的结果表明,其间只有4个具有NBS-LRR结构的候选基因成簇于60kb的DNA片段上.
主题词:水稻稻瘟病Pif遗传及物理作图生物信息学分析发表论著:WangL,HuTZ,YangXY,WuWH,andPanQH.
Characterizationofgeneticstructureofthefunguspopulation,Magnaporthegrisea,inSouthChina.
In:LugtenbergB,TikhonovichI,andProvorovN(eds),BiologyofMolecularPlant-MicrobeInteractions,Volume4,272-275.
.
2004,InternationalSocietyforMolecularPlant-MicrobeInteractions,St.
Paul,MN,USA.
(ISBN0-9654625-3-6)吴伟怀,王玲,何艺郡,潘庆华.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VIII.
广东省与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致病型结构的比较分析.
2004.
中国农业科学37:1628-1635.
[标注资助号]杨雪燕,王玲,何艺郡,潘庆华.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VII.
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致病型结构的时空变化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04.
37:1468-1473.
[标注资助号]吴伟怀,王玲,程贯忠,朱有勇,潘庆华.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VI.
广东省与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致病型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04.
37:675-680.
[标注资助号]潘庆华,胡铁柱,蔡江桥,王玲.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V.
广东省地区特异性宗谱菌株的分子指纹和致病型分析.
2004.
中国农业科学37:57-64.
[标注资助号]胡铁柱,王玲,冯熙路,潘庆华.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IV.
由五个亚群体组成的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
2003.
中国农业科学36:1476-1483.
[标注资助号]潘庆华,王玲,陈瑾,罗倩,胡珍娣.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III.
广东省2001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以及两个假说的提出.
2003.
菌物系统22:62-68.
[标注资助号]胡珍娣,陈瑾,王玲,丘麒,潘庆华.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II.
广东省2000年度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时空特性.
2002.
菌物系统21:203-209.
[标注资助号]邓晓玲,安淑文,刘思国,潘庆华.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I.
广东省1998-1999年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2002.
菌物系统21:53-62.
[标注资助号]林菲,李进斌,李成云,王玲,潘庆华.
利用RAPD分子标记定位两个水稻稻瘟病菌非致病性基因.
2002.
中国农业科学35:1079-1084.
[标注资助号]ZhuML,WangL,andPanQH.
Ident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newblastresistancegenelocatedonricechromosome1throughlinkageanddifferentialanalyses.
2004.
Phytopathology94:515-519.
[未标资助]PanQH,HuZD,TanisakaT,andWangL.
FinemappingoftheblastresistancegenePi15,linkedtoPii,onricechromosome9.
2003.
ActaBotanicaSinica45:871-877.
[未标资助]水陈深,DewBaydar,邓晓玲,王玲,潘庆华.
稻品种Kasalath对稻瘟病菌株CHL39的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
第一届全国稻瘟病会议,2001,9月5-7日,昆明,pp56-61.
(大会报告)[未标资助]林菲,李成云,李进斌,王玲,潘庆华.
利用分子标记对水稻稻瘟病菌三个新非致病性基因的连锁分析.
第一届全国稻瘟病会议,2001,9月5-7日,昆明,pp62-68.
(大会报告)[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5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用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分离克隆油菜抗菌核病基因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0甘莉华中农业大学C02020602以抗(耐)菌核病显著强于中油821的中R-888、宁RS-1作供体亲本,中油821作受体亲本和回交亲本创建了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的近等基因系.
用cDNA-AFLP技术方法分析近等基因系受菌核病菌侵染后特异的表达条带;对获得差异片断的其中14个cDNA片断进行验证和克隆测序,BLAST程序进行相似性分析.
从分析后的片断中选择两条序列片断进行重点分析.
第一条序列BLAST比对分析后,设计引物进行序列的延伸,已经拿到长度为1310bpDNA片断(富含亮氨酸拉链),进行半定量PCR分析,在近等基因系中的相对表达差异十分地明显,在轮回亲本中表达量较大,在回交后代中表达量相对较少.
对另一条片段BLAST分析后,设计引物进行序列的延伸得到的延伸序列长度为1100bp左右.
用软件分析,确定此序列为一未知蛋白质的编码序列.
在进行同源性分析后发现此序列在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同源性仅为89.
9%,对酶切位点的分析后发现,MSE1酶切位点发生的缺失在轮回亲本中,而在回交后代中此酶切位点没有发生变化.
主题词:油菜近等基因系油菜菌核病cDNA-扩增片断多态性序列分析.
发表论著:甘莉,伍新玲,金良,丰胜求,陈翠莲,汤华.
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近等基因系的创建及抗病性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报)2002.
48(6)761-764[标注资助号]甘莉,伍新玲,金良,丰胜求,陈翠莲,汤华.
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近等基因系的创建.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10(3):51-52[标注资助号]金良,甘莉毛细管电泳在蛋白质和核酸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1):73-76[标注资助号]张成桂,甘莉.
一种小型简易的cDNA-AFLP分析方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标注资助号]甘莉,潘哲,赵立,徐久伟,张玉,傅廷栋.
以NIRS定量分析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饼粕赖氨酸含量.
作物学报,2005[标注资助号]Gan,Li*,WuXinling,JinLiang,FengShengqiu,ChenCuilian,TangHua.
Theestablishmentofsclerotiniasclerotiorumresistantnearisogeniclines.
11thInternationalRapeseedCongressCopenhagen,Denmark,6-10July,2003,1(52-56)[未标资助]金良,甘莉,傅廷栋.
油菜菌核病菌诱导前后的叶片蛋白质组分析.
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2003年9月长沙[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6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小麦赤霉病菌毒素输出泵基因Tri12的病理作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1陈利锋南京农业大学C02020602Tri12是镰孢菌编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输出泵的基因.
以禾谷镰孢野生型菌株NRRL29169为亲本,通过基因插入法分别获得Tri12敲除的转化子MT12.
与NRRL29169相比,MT12生长慢,生长量小,大型分生孢子较长,致病力弱.
在含或不含单族毒素的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在大米粒和小麦粒等固体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液体培养基上,只产生少量毒素或不产生毒素.
毒素的饲喂和扩散试验结果显示,约97%的毒素未向小麦穗的接种点或饲喂点以外扩散.
上述结果表明,Tri12影响病菌产生的毒素从产毒细胞中输出并进入寄主组织的过程.
Tri12的失活可导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不能被泵出体外毒害寄主,而在病菌体内积累抑制自身生长和毒素的进一步产生,从而降低病菌的致病力;同时,也不能将外界毒素输入细胞内,因而表现对环境中的毒素不敏感.
毒素不能顺利输出时,不可能对寄主产生毒害作用;而当毒素顺利从产毒细胞输出并进入寄主时,其中也仅有极少量的毒素可从小麦穗的一个小穗扩散到其它小穗.
正是这些极少量可扩散的毒素协助病菌在寄主组织中的扩展.
主题词:Tri12禾谷镰孢毒素输出泵病理作用发表论著:姚红燕,陈利锋.
禾谷镰孢Tri12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待发表[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866.
禾谷镰孢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2003.
01-2005.
12结题,39470476.
DON与小麦相互作用的生化基础.
1995.
01-1997.
12结题,39870471.
玉蜀黍赤霉在与小麦互作中产毒基因TRI5的表达.
1999.
01-2001.
12小麦抗叶锈基因Lr15、Lr18、Lr26和Lr38AFLP标记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2刘大群河北农业大学C02020602采用AFLP技术,利用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和TcLr19、TcLr26、TcLr35、TcLr37、TcLr38、TcLr44、TcLr45分别与ThatcherF2代分离群体材料,对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Lr19、Lr26、Lr35、Lr37、Lr38、Lr44、Lr45进行标记,获得了7个与小麦抗叶锈基因Lr19连锁的分子标记;5个与Lr3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2个与Lr37连锁的标记;2个与Lr38抗叶锈病性状、1个与感叶锈病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获得4个Lr44的分子标记,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
01;获得扩增片段为261bp和105bp与Lr45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6cM和1.
3cM的2个标记.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小麦抗叶锈基因Lr19、Lr45的分子标记研究,获得1个与Lr19紧密连锁的标记,2个距Lr452.
6cM和3.
2cM的分子标记.
用ISSR方法获得1个与Lr37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同时对重要的标记进行了测序.
主题词:小麦抗叶锈基因AFLPSSRISSR分子标记发表论著:杨文香参编.
中国小麦锈病,李振歧院士主编,2003年获得中国优秀图书奖杨文香,刘大群.
小麦抗叶锈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中国农业科学,2004.
37(1)65~71[标注资助号]贾璇,杨文香,刘大群.
小麦基因组AFLP体系的建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
26(2)55~59[标注资助号]张立荣,徐大庆,杨文香,刘大群.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7的ISSR分子标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4.
(2)86~89[标注资助号]贾璇,杨文香,刘大群.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的分子标记.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4)380-382[标注资助号]张立荣,刘大群,徐大庆,杨文香.
小麦ISSR初探.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7(1)10~13[标注资助号]杨文香,刘大群.
小麦抗叶锈基因研究进展(I).
河北植物病理学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54~363[标注资助号]杨文香,刘大群.
小麦抗叶锈基因研究进展(II).
河北植物病理学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
2003.
364~370[标注资助号]魏新燕,杨文香,刘大群.
小麦抗叶锈基因分子标记及其MAS.
《河北植物病理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
2003.
88~93[标注资助号]YangWEn-xiang,LiuDa-qun.
AdvanceinLocalizationandMolecularMarkersofWheatLeafRustResistanceGenes.
AgriculturalScienceinChina.
2004(10)770-779[未标资助]张立荣,徐大庆,杨文香,刘大群.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7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68-70,77[标注资助号]魏新燕,杨文香,刘大群,孔俊英.
150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Lr35分子检测.
.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2)1951-1954[标注资助号]ZhangLi-rong,XuDa-qing,YangWen-xiang,LiuDa-qun.
AmolecularmarkerofleafrustresistancegeneLr37inwheat.
Chinesejournalofagriculturalbiology2004CABI1(3)1-4[标注资助号]陈云芳,杨文香,孟庆芳,刘大群.
Lr35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宁波.
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553-555[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955.
棉花黄萎病生防链霉菌抗生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004.
01-2006.
12SiO2纳米粒子抑制小麦白粉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3周益林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C02020602通过采用60nm氧化硅粒子溶胶、100nm氧化硅粒子溶胶、正硅酸乙酯和硅酸钠分别叶面处理小麦植株和离体叶段的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法均以60nm氧化硅粒子溶胶对小麦白粉病的抑病率最高;采用溴酚蓝液滴法测定不同硅源制剂叶面处理小麦后的亲疏水性发现,它们均可使叶表的自然的疏水状态变得相对亲水,但以60nm氧化硅粒子溶胶改变的最为明显.
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的观察发现,不同硅源制剂处理叶片硅素在叶表的沉积程度不同,以60nm氧化硅溶胶在叶表沉积最为密集;同时也发现它们可不同程度改变叶表的组织结构和原有的拓扑结构.
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硅源制剂处理对白粉菌孢子PGT的形成几乎没有影响,但AM的正常发育明显受到影响.
其中60nm氧化硅粒子对AM的形成影响最大;风洞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硅源制剂处理和不同接种时间后的叶表粘附率明显不同,其中所有制剂以接种后60min时粘附率相对较高,但在60min时比较又以60nm氧化硅粒子溶胶的粘附率最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标记技术研究表明纳米氧化硅粒子处理叶片后,对小麦白粉菌孢子的胞外物质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此研究为纳米硅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主题词:小麦白粉病纳米硅粒子硅化合物作用机制发表论著:王荔军,王运华,周益林,段霞瑜,李敏,张福锁.
纳米结构SiO2与植物真菌病害发生的关系.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6):593-597[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发明人:张福锁,王荔军,李铁津,杨文胜,周益林,段霞瑜.
一种可在植物叶面形成特定拓扑结构的无毒抑菌剂.
申请号:01109424.
9;公开号:CN1319338A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570470.
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和寄主抗性群体的互作研究.
1996.
01-1998.
12三黄占2号持久抗瘟性分子遗传机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4刘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C02020602本研究以持久抗瘟性籼稻三黄占2号与高感稻瘟的粳稻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而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鉴定出与三黄占2号稻瘟病持久抗性相关的3个主效抗性基因:Pi-GD-1(t),Pi-GD-2(t)及Pi-GD-3(t)和5个编码几丁质酶、离子通道调节器、盐胁迫诱导蛋白、病情相关蛋白和草酸氧化酶类蛋白的防卫基因;以候选抗性基因、SSR和RFLP方法对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精细定位;对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组合的系的温室接种和多点田间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三黄占2号稻瘟病持久抗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质量抗性和QTL控制的数量抗性组成.
质量抗性与数量抗性相结合,在抗病机制上表现为抗入侵和抗扩展,达到防御、抑制和延缓发病进程的作用和效果,从而获得稳定持久的抗性;以三黄占2号为抗性供体,优质、高产但局部地区严重感病的籼稻品种特籼占13为受体和轮回亲本,通过加代回交(Advancedbackcross)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获得了抗病、优质、高产的优良株系.
主题词:稻瘟病持久抗病性机理基因定位加代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发表论著:刘斌、张少红、朱小源,杨祈云、伍尚忠、LeungHei等.
Candidatedefensegenesaspredictorsofquantitativeblastresistanceinrice.
MolecularPlant-microbeInteraction,17(10):1146-1152,2004[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伍尚忠,朱小源,刘斌,杨祁云,张少红,LeungHei.
籼稻品种三黄占2号的稻瘟病持久抗性评价与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3(4):528–534,200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青枯病病原细菌致病相关蛋白与马铃薯抗菌蛋白的互作机制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5何礼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C02020603确定AP1蛋白具有两个结构域:磷酸酯酶结构域和Usp结构域,我们已在GenBank注册了AP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及核酸序列.
我们认为,AP1属于一类新的抗菌蛋白.
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捕获到8种与AP1蛋白互作的蛋白,表明AP1蛋白抗病信号传导途径及马铃薯抗病性的表达与许多重要蛋白,如信号传导因子,能量代谢蛋白及定位在叶绿体中的蛋白密切相关.
青枯菌PO41菌株与胞外蛋白分泌有关的7.
3kb的大片段被测序.
同源性比较发现,该片段与细菌TypeII分泌系统的GSP基因簇同源.
我们在GenBank注册了来自我国PO41菌株的6个gsp基因.
不同的gsp基因已被克隆到了适合做酵母双杂交的载体上,对青枯菌gsp基因簇各基因的鉴定将为我们了解GSP蛋白的结构、功能及表达提供巨大的潜力.
采用免疫胶体金对抗病蛋白AP1进行植物体内定位研究发现,AP1主要沉积在抗病品种未接种的叶片叶绿体囊泡状结构及接种后叶脉组织次生螺旋状加厚的新生导管壁中.
AP1的特殊定位表明,马铃薯对青枯菌的抗性可能与叶绿体中的某些蛋白有密切的关系;AP1在新生导管中的分布对阻止青枯菌在植株输导组织中的扩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题词:AP1青枯菌酵母双杂交系统抗病性TypeII分泌系统发表论著:冯洁(副主编).
转基因植物.
科学出版社,2003JieFeng,etal.
Anovelantimicrobialproteinisolatedfrompotato(Solanumtuberosum)shareshomologywithanacidphosphatase.
BiochemicalJournal,2003,376:481-48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冯洁等.
马铃薯AP1抗病信号传导链中蛋白元件的鉴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2(4):476-477[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1分组3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670229.
冰核活性细菌和防止农作物霜害新技术研究.
1987.
01-1989.
12结题,39170013.
植物青枯菌胞外多糖基因克隆及其与致病性关系研究.
1992.
01-1994.
12结题,39370463.
青枯病原细菌胞外酶的致病作用机制及外输基因克隆研究.
1994.
01-1996.
12结题,39630220.
青枯菌假单胞菌与马铃薯相互作用及亲和性机制研究.
1997.
01-2000.
12我国花生芽枯病病原病毒鉴定和SRNA序列分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6许泽永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C02020604花生芽枯病害是我国花生主要病毒病之一.
本项目对广州市郊花生芽枯病株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
依据其生物学特性、粒体形态、血清学性质和SRNA序列分析,归属于番茄斑萎病毒(Tospovirus)属一种新病毒,定名为花生黄斑坏死病毒(PYSNV).
PYSNV侵染13种接种植物中的11种,引起花生黄斑、坏死等特征病状;和花生芽枯病毒(PBNV)抗血清有弱阳性反应.
以病株提取的病毒dsRNA为模板,以PBNV和西瓜银叶班驳病毒(WSMoV)SRNA序列保守区设计的引物,通过RT-PCR扩增获取包含NSs完整基因的5端和3端含N基因的cDNA片段.
经拼接,获得5端1658nt和3端903nt序列.
Tospovirus属病毒NSs和N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PYSNV与PBNV、WSMoV和西瓜芽枯病毒(WBNV)亲缘关系相近,同属WSMoV血清组.
PYSNV与同组病毒NSs基因核苷酸和NSs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6.
8%-77.
2%和80.
4%-82.
2%;N基因核苷酸和N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7.
2%-79.
4%和81.
8%-86.
3%;与该属其他病毒序列同源性显著低于同一血清组病毒.
主题词:花生芽枯病毒病原病毒鉴定花生黄斑坏死病毒病毒SRNA核酸序列分析.
发表论著:陈坤荣、许泽永、晏立英等.
一种侵染花生的新病毒鉴定初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5(2):82-85[标注资助号]许泽永、陈坤荣、晏立英等.
几种重要花生病毒研究新进展.
植物病理学报34(1):1-7[标注资助号]许泽永、陈坤荣、晏立英等.
几种重要花生病毒研究新进展.
第四届全国花生科技产业化暨学术研讨会,2003,11.
花生学报(增刊):263-271[标注资助号]陈坤荣、许泽永、晏立英等.
一种侵染花生的新病毒鉴定初报.
第三次全国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学术会议,2003,11.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82-8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1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970530.
芝麻病毒和病毒病研究.
1990.
01-1993.
12结题,39570479.
花生矮化病毒株系及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研究.
1996.
01-1998.
12结题,39770493.
侵染芝麻一种新病毒的鉴定及其核酸全序列分析.
1998.
01-2000.
12中国大豆花叶病素株系鉴别系统的建立及抗病育种策略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7智海剑南京农业大学C02020604从26个省市采集病毒标样,纯化后共获SMV分离物1003个.
对SMV抗血清阳性反应标样786个,阳性率78.
4%,显示SMV是大豆病毒病害中的主要病原物.
根据分离物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
初步将东北大豆产区SMV划分成9个株系群,其中第II株系群和第IX株系群为主要流行株系,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初步分成SC1-SC1010个株系群,其中SC3和SC7是主要流行株系.
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等地区的大豆花叶病毒初步分成8个株系群,其中第5、1、4株系群是主要流行株系.
目前正在汇总比较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将形成全国统一的株系划分体系.
明确了大豆对SMV既有抗侵染,又有抗扩展.
针对各主要株系筛选出一批抗源材料;研究了抗性遗传机制,明确对SC7、SC8、SC9的抗侵染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把相应的抗性基因定位在N8-(D1b+W)连锁群上.
发现大豆对SMV的抗扩展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作用为主;首次提出对SMV症状反应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模式,抗病、花叶和坏死三类基因可分别表示为SR、sN和sm,其中SR对sN和sm均表现显性,sN对sm表现显性.
主题词: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抗性遗传发表论著:智海剑,盖钧镒.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遗传变异及种质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22-1427[标注资助号]智海剑,盖钧镒.
PerformancesandGermplasmEvaluationofQuantitativeResistancetoSoybeanMosaicVirusinSoybean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3(4)247-253[标注资助号]智海剑,盖钧镒.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大豆科学,2004,(1):1-5[标注资助号]智海剑,盖钧镒,郭东全,王延伟.
不同SMV抗性类型品种的细胞超微结构特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1)6-10[标注资助号]智海剑,盖钧镒,何小红.
大豆对SMV抗侵染与抗扩展的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已接受)[标注资助号]王修强,盖钧镒,濮祖芹.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及分布.
大豆科学,2003,22(2):102-107[未标资助]智海剑,盖钧镒,何小红.
大豆对SMV数量(程度)抗性的综合分级方法研究.
大豆科学(已排版)[标注资助号]智海剑,盖钧镒,郭东全,王延伟.
2002-2004年我国育成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
大豆科学(送审)[未标资助]王修强,盖钧镒,喻德跃,智海剑.
大豆品种(品系)对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SMV株系群的抗性反应.
大豆科学,2003,22(1):341-245[未标资助]王修强,盖钧镒,喻德跃.
广谱抗源科丰一号对大豆花叶病毒强株系SC8抗性的遗传研究.
大豆科学,2003,22(3):190-192[未标资助]王永军,东方阳,王修强,杨雅麟等.
大豆5个花叶病毒强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
遗传学报,2004,31(1)87-90[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玉米矮花叶病毒致病性变异的分子基础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8范在丰中国农业大学C02020604本研究揭示了我国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基本上都是由以北京分离株为代表的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一个株系侵染造成的.
该株系(SCMV-BJ)与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属于不同的病毒种.
在鉴定来自山西的一些样品时,我们发现了导致玉米矮花叶病的一种新病毒-白草花叶病毒(PenMV),并对该病毒的两个分离株进行了全基因组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PenMV的RNA基因组全序列由9611个核苷酸组成,其开放读框可编码一个306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其5′NTR包括172nt,3′NTR由244nt组成.
构建了导致玉米矮花叶病的主要毒原-SCMV北京分离株(SCMV-BJ)的全长cDNA克隆,并验证了该克隆的基因组全序列,正在进行其侵染性的测定.
对来自北京、山西与山东省的21个SCMV分离株以及来自山西的23个PenMV分离株的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及序列测定、比对及分析,发现了多处变异热点;PenMV外壳蛋白中与蚜虫传毒相关的模体DAG在部分分离株中发生了定向突变.
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这两种病毒的分子变异及其在玉米上的发生现状,为以后抗矮花叶病玉米的育种工作将提供理论指导与实验材料.
主题词:玉米矮花叶病甘蔗花叶病毒白草花叶病毒鉴定分子变异发表论著:范在丰、陈红运、梁新苗、李怀方.
CompletenucleotidesequenceofthegenomicRNAofprevalentstrainofapotyvirusinfectingmaizeinChina.
ArchVirol148:773-782(2003.
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范在丰、陈红运、蔡三山、梁新苗、李怀方等.
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adistinctpotyvirusfromwhitegrassinChina.
ArchVirol148:1219-1224(2003.
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范在丰、王文静、梁新苗、姜辛、王富荣、李怀方.
NaturalinfectionofmaizebyPennisetummosaicvirusinChina.
PlantPathology53:796(2004.
1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南方根结线虫毒性相关基因的鉴定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09徐建华南京农业大学C02020609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
)是农作物最重要的病原物类群之一,目前对于该类内寄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的分子基础了解极少.
本研究以根结线虫与寄主番茄抗性基因Mi的组合为对象,通过比较毒性和无毒群体间的mRNA的差异探索其互作关系中线虫毒性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分析.
目前已取得如下研究进展和结果:(1)通过人工选择获得了南方、爪哇和花生根结线虫3种主要根结线虫针对Mi基因的毒性和无毒近等基因系;(2)研制了根结线虫侵入寄主后的寄生阶段的微量RNA提取和cDNA合成的方法,克服了以往研究只针对线虫非寄生阶段的技术局限性;(3)应用抑制差减杂交法分析了南方、爪哇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毒性和无毒群体间在侵入后阶段表达的基因的差异,应用点杂交和RT-PCR技术筛选得到无毒群体特异的基因2个,并测定了其全长cDNA序列.
检索数据库表明该2个基因不同于已报道的任何基因.
;(4)对2个基因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2个基因的产物的5'端均含有分泌信号肽,其表达场所为食道腺,表明其很可能为真正的毒性相关基因.
对相关基因的进一步特征分析将有助于揭示根结线虫毒性变异的分子机理,以及开劈新型的根结线虫防治途.
主题词:根结线虫毒性相关基因抑制差减杂交法分离特性分析发表论著:徐建华,奈良部孝,李红梅,付鹏.
PreparationofMeloidogynejavanicanear-isogeniclinesvirulentandavirulentagainstthetomatoresistancegeneMiandpreliminaryanalysisofthegeneticvariationbetweenthetwolines.
遗传学报29:212-216,2002.
[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141.
危险性害虫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2005.
01-2007.
12结题,39700095.
南方根结线虫选择毒性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1476]南京农业大学.
1998.
01-2000.
12根结线虫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遗传和多态性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0彭德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C02020605根结线虫是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之一,危害100多种农作物.
我国根结线虫有25种,其中13个新种.
核糖体DNA是根结线虫快速分子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研究出了一步提取线虫基因组DNA方法明确中国根结线虫种的rDNA-ITS片段为770bp;用AluI,BamHI,DraI,DdeI,HinfI,MspI,PvuII,RsaI等13种内切酶对6种常见根结线虫及2种根结线虫新种的ITS进行了RFLP研究,得到限制性内切酶谱,揭示出ITS存在异质性.
序列分析明确了北方、爪哇、南方和象尔豆根结线虫和两个根结线虫新种(Meloidogynesp3)及(Meloidogynesp4)的ITS的序列特征,象耳豆根结线虫ITS结构域647bp,根结线虫新种sp3和sp4的ITS结构域分别为663bp和649bp.
首次明确根结线虫ITS的D2和D3区为699bpto717bp,只有DraI能将象尔豆根结线虫与其它三种区分开.
建立的快速准确检测和诊断根结线虫的分子方法,对根结线虫病害快速诊断,种群结构遗传和生态演替、出入境检疫线虫的快速分子诊断具有重要实际应用意义.
主题词:根结线虫核糖体DNA内转绿间隔区(rDNA-ITS)限制性内切酶酶谱(RFLP)序列分析发表论著:DeliangPeng,SergeiSubbotin,andMauriceMoens.
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somespeciesofthegenueMeloidogynefromChina.
Nematology,2002,4(2):175-176[标注资助号]赵鸿彭德良朱建兰.
根结线虫的研究现状.
植物保护2003,29(6):6-9.
[标注资助号]赵鸿彭德良朱建兰.
rDNA-ITS-PCR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植物检疫,2004,18(2):100-105[标注资助号]彭德良.
植物线虫核糖体基因研究进展.
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第五卷)马占鸿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p50-56.
[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5人毕业4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213080.
第四届国际线虫学大会.
2002.
05-2002.
05在研,30370930.
中国茎线虫核糖体基因遗传多态性和分子检测研究.
2004.
01-2006.
12在研,30413271.
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
2004.
11-2004.
12结题,39970487.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危险性检测和寄生真菌可利用性研究.
2000.
01-2002.
12中国根结线虫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1廖金铃华南农业大学C02020606根结线虫是最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之一,由于其形态变异大,目前该属的分类状况较混乱,我国相关重要根结线虫种和小种的分子系统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本项目研究了我国主要地区作物根结线虫种类和小种状况,鉴定出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海南根结线虫、林氏根结线虫、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柑桔根结线虫、番禺根结线虫、湛江根结线虫、酸模根结线虫、玛雅古根结线虫,其中番禺根结线虫、湛江根结线虫、酸模根结线虫是新种,玛雅古根结线虫是亚洲新记录.
南方根结线虫小种试验表明,小种1号是优势种群.
研究并建立了用rDNA-ITS、线粒体DNA-PCR-RFLP和SCAR方法快速鉴定根结线虫的方法,同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用超薄聚焦电泳技术鉴定根结线虫的方法.
用rDNA-ITS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根结线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同时,在国际上首次用AFLP方法建立了根结线虫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初步证明:南方根结线虫与爪哇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与花生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较远;用RAPD方法研究了我国主要根结线虫种类的变异性.
上述结果,对于弄清我国根结线虫的分类状况、发生分布和进化发育关系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根结线虫分子系统学鉴定荧光AFLPDNA多态性发表论著:蒋寒,廖金铃*,胡先奇,王新荣,冯志新.
中国南方地区根结线虫DNA变异的RAPD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标注资助号]廖金铃,蒋寒,孙龙华,胡先奇,张志荣,王新荣.
华南地区根结线虫种和小种的鉴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标注资助号]孙龙华,廖金铃*,李迅东,卓侃.
根结线虫种群的线粒体DNA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标注资助号]胡先奇,杨艳丽,冯志新*,赵峥.
Mi,1-2基因同源序列多态性与烟草抗根结线虫的关系.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标注资助号]Liaojinling,Jianghan.
Identificationofrootknotnematodesbyultrathin-layerisoelectricfocusing.
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2004[标注资助号]Liaojinling,ZhixinFeng,and:Yangweicai.
PhylogenyofMeloidogynespp.
onRdna-ITSsequenceandfluorescentAFLP.
Nematology,173(ProceedingsofFour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Nematology,2002)[标注资助号]Liaojinling,FengZhixin.
DescriptionofMeloidogynezhanjiangensisn.
sp.
fromChina.
RussianJournalofNematology(2003,vol.
11,N2)[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撤消,30313096.
第五届国际线虫学学术讨论会.
起止日期:2003.
07-2003.
07在研,30471142.
爪哇根结线虫寄生性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中国重要农业蝗虫群体遗传结构及防治应用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2马恩波山西大学C02020606本项目以种群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我国重要农业蝗虫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及其与农药抗性的关系.
从而为蝗虫的防治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主要研究成果:(1)、我国重要农业蝗虫种群遗传结构研究:采用等位酶、RAPD、AFLP等分子标记研究方法对采自全国十余个省区的东亚飞蝗、稻蝗等农业蝗虫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我国重要农业蝗虫种群遗传结构的特点和规律;(2)、重要农业蝗虫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生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杀虫剂选择压力的加大已造成蝗虫自然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下降,酯酶活性的提高与农业蝗虫对农药敏感性下降有关,揭示了蝗虫抗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3)、中华稻蝗和东亚飞蝗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及其机理探讨:采用等位酶分析方法比较了中华稻蝗不同种群对常用杀虫剂急性致死处理后多态基因座位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差异,结果表明等位酶基因型的动态变化可用以判断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及其分布,从而可作为对农药早期预警功能的抗性生物标志物.
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昆虫系进行了科研合作和人才互访,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本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31篇,获奖1项,培养博士5名,硕士3名.
主题词:农业蝗虫等位酶分子标记种群遗传结构抗药性发表论著:MaEn-Bo,HeYan-Ping,KunYanZhu.
Comparativestudiesofacetylcholinesterasespurifiedtwofieldpo;ulationsoftheorientalmigratorylocusta(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implicationsofinsectidideresistance.
PesticideBiochemistryandPhysiology,2004,78:67-7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HeYan-Ping,MaEn-Bo,KunYanZhu.
Comparativestuidiesongeneralesterasesintwofieldpopulationsoftheorientalmigratorylocust,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PesticideBiochemistryandPhysiology,2004,78:103-11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LiuXin,HeYan-Ping,MaEn-Bo.
Characterizationandcomparisonofgeneralesterasesfromtwofieldpopulationsoftheorientalmigratorylocust,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Orthoptera:Acrididae)fromShanxiProvince.
ActaEntomologicaSinica,2005,48(1):24-30[标注资助号]WuHai-Hua,YangMei-Ling,GuoYa-Ping,MaEn-Bo.
ComparativestudyofmalathiontoxicityandgeneralesterasesinlarvaeandadultsfromafieldpopulationofOxyachinensis(Thunberg)(Orthoptera:acridoidea).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4,3(11):812-821.
[标注资助号]WuHai-Hua,YangMei-Ling,GuoYa-Ping,MaEn-Bo.
WuComparisonsofpropertiesofacetylcholinesterasefromtwofield-collectedpopulationsofOxyachinensisThunberg(Orthoptera:Acrididae)andtheroleofacetylcholinesteraseinthesusceptibilitytomalathion.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5,4(1):47-53[标注资助号]YangMei-Ling,WuHai-hua,GuoYa-Ping,MaEn-Bo.
CharacterizationandcomparisonofgeneralesterasesfromtwofieldpopulationsofthegrasshopperOxyachinensis(Thunberg)(Orthoptera:Acridoidea).
ActaEntomologicaSinica2004(5):579-585[标注资助号]LICui-Lan,DUANYi-Hao,LUFu-Ping,GUOYa-Ping,LIChun-Xuan,MAEn-Bo.
AStudyonGeneticDifferentionamongFourPopulationsofOxyachinensisinChina.
ActaZoologicaSinica2004,50(2):187-192[标注资助号]LiChun-Xuan,MaEn-Bo,ZhengXian-Yuan,GuoYa-Ping.
Geneticstructureoffourgeographicpopulationsof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inChina.
ActaEntomologicasinica,2004,47(1):73-79[标注资助号]LiChuxuan,DuanYihao,ZhengXianyunandMaEnbo.
GeneticstudiesoneightpopulationsofeightlocustspeciesfromShanxiprovince,China.
ActaGeneticaSinica2003,30(2):119~127[标注资助号]ZhengXian-Yun,DuanYi-Hao,MaEn-Bo.
Comparativeallozymeanalysisioforientalmigratorylocust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fromtwobreedingareasinNorthChina.
ActaGeneticaSinica,2002,29(11):966-971[标注资助号]张建珍,郭亚平,段毅豪,马恩波.
日本稻蝗、中华稻蝗和赤胫伪稻蝗地理种群的RAPD遗传分化研究.
生态学报,2004,24(7):1399-1405[标注资助号]张建珍,任莉,郭亚平,马恩波.
山西省及临近地区中华稻蝗5个种群RAPD分析及其亲缘关系.
遗传学报,2004,31(2):159-165[标注资助号]李翠兰,段毅豪,卢芙萍,郭亚平,马恩波.
中华稻蝗等位酶基因型与阿维菌素急性死亡率差异研究.
遗传学报,2004,31(11):1241-1247[标注资助号]李翠兰,段毅豪,马恩波.
敌百虫对中华稻蝗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基因型的致死性差异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2):381-383[标注资助号]李丽君,马恩波.
Cd在中华稻蝗体内的分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2):246-249[标注资助号]卢芙萍,李翠兰,段毅豪,郭亚平,马恩波.
马拉硫磷对中华稻蝗种群遗传结构的作用.
遗传,2004,26(5):663-668[标注资助号]刘新,马恩波.
山西临猗地区东亚飞蝗普通酯酶生化特性的研究.
山西大学学报,2004,27(1):56-61[标注资助号]卢芙萍,马恩波.
马拉硫磷对中华稻蝗等位酶基因型的选择性致死作用.
山西大学学报,2004,27(2):178-181[标注资助号]LiChun-Xuan,MaEn-Bo,GuoYa-Ping,DuanYi-Hao.
ComparativeallozymeanalysisoftwogeographicpopulationofparacypteramicropterameridionalisinChina.
ActaGeneticaSinica,2004,31(1):26-30[标注资助号]张建珍,马恩波,郭亚平,陈东华,王燕.
网翅蝗科四种蝗虫的RAPD多态性研究.
动物分类学报,2004,29(2):212-217[标注资助号]贺艳萍,马恩波.
昆虫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
生命的化学,2003,23(5):361-363[标注资助号]李春选,马恩波.
飞蝗研究进展.
昆虫知识,2003,40(1):24-30[标注资助号]李春选,马恩波,郑先云.
中国4种蝗虫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
遗传学报,2003,30(3):234-244[标注资助号]李春选,马恩波,郭亚平.
中国东亚飞蝗两个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
遗传学报2003,30(11):1027~1033[标注资助号]郑先云,马恩波,郭亚平.
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昆虫知识2003,40(5):404~408[标注资助号]郑先云,郭亚平,马恩波.
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生命的化学200323(1)[标注资助号]EnboMa,YanpingHeandKunYanZhu.
CharacterizationofAchEpurifiedfromtwofieldpopulationsof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出席第十五届国际植保大会分组交流[标注资助号]YanpingHe,EnboMaandKunYanZhu.
Comparativestudiesongeneralesterasesintwofieldpopulationsoforientalmigratorylocust,Locustamigratoriamenilensis.
出席第十五届国际植保大会分组交流[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马恩波,郭亚平,段毅豪,任竹梅,张建珍,李春选.
蝗虫遗传学与系统进化.
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读5人毕业5人;硕士在读7人毕业1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70112.
中国稻蝗属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起止日期:2001.
01-2003.
12结题,30213147.
蝗虫抗药性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
起止日期:2002.
09-2003.
08结题,30313047.
蝗虫抗药性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
起止日期:2003.
05-2003.
07在研,30470219.
东亚飞蝗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克隆及其靶标不敏感性机制研究.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结题,39570107.
中国稻蝗属染色体带型及系统进化研究.
起止日期:1996.
01-1998.
12转Bt基因棉生态风险评估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3翟保平南京农业大学C02020606本项目引入波动性不对称(FA)这种新工具,分析了转Bt基因棉压力下目标害虫(棉铃虫)和非靶标种群(棉蚜、异色瓢虫和斑痣悬茧蜂)的FA水平及其与适合度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3代的室内筛选,棉铃虫幼虫适合度降低.
但幼虫存活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与FA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而棉铃虫对Bt毒蛋白及Bt杀虫剂的高抗品系的FA与敏感品系间无显著差异.
FA水平的变化反映出棉铃虫种群对转基因棉压力的适应过程.
同时,田间棉铃虫上灯蛾的FA值与Bt棉的种植年代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显示出棉铃虫自然种群对Bt棉的适应性随着Bt棉种植时间延长而渐增的趋势.
Bt棉对棉蚜无影响,但双价棉(Bt+CpTI)上棉蚜的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其口针在韧皮部筛管内吸取植株养分的时间也显著缩短.
同时,双价棉上棉蚜的FA显著高于普通棉.
Bt棉对异色瓢虫也无影响,但在取食了转Bt基因棉的棉铃虫体内发育的寄生蜂较之对照表现为卵—结茧历期延长、茧重减轻、成虫寿命缩短,而其FA与个体结茧—出蜂历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FA是反映转Bt基因棉对斑痣悬茧蜂不利影响的敏感指标,可望成为转Bt基因棉生态风险的早期预警指标.
主题词:转Bt基因棉棉铃虫棉蚜斑痣悬茧蜂波动性不对称发表论著:LiuXiangdong,ZhaiBaoping,ZhangXiaoxietal.
Impactoftransgeniccottonplantsonnon-targetpest,AphisgossypiiGlover.
EcologicalEntomology,2005,30(*):1-9(Proof)[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李娜,孟玲,翟保平,吴孔明.
在转Bt基因棉压力下棉铃虫和异色瓢虫的波动性不对称.
昆虫学报,2004,47(2):198-205[标注资助号]李娜,翟保平,吴孔明.
不同Bt棉种植年代下田间棉铃虫种群的波动性不对称.
生态学报,2004,24(7):1566-1569[标注资助号]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崔金杰.
转基因棉对棉蚜繁殖与取食行为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27-30[标注资助号]ZHAIBao-ping,LINa,LIUXiang-dong,MENGLing.
Fluctuatingasymmetryasanindicatorofthestressofgmcottontotargetandnon-targetinsects.
ProceedingsoftheThirdWorkshopoftheGMOGuidelinesProject.
HoChiMinhCity,Vietnam,April1-5,2004[标注资助号]ZHAIBao-ping,LINa,LIUXiang-dong,MENGLing.
Fluctuatingasymmetryoftargetandnon-targetinsectsinresponsetothestressofGMcotton.
Proceedingsofthe22ndInternationalCongressofEntomology.
Brisbane,Australia,August15-21,2004(Electronicversion)[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70127.
棉蚜寄主型和迁飞型的种群遗传与分子机制.
起止日期:2001.
01-2003.
12在研,30413106.
第22届国际昆虫学大会.
起止日期:2004.
08-2004.
08棉铃虫抑卵信息的生物合成、分泌和调控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4李国清南京农业大学C02020606本项目结果表明通过建立茶树表达基因文库,开展EST测序分析,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茶树功能基因表达信息,对从基因组水平认识并调控茶树的生长、发育、抗性和代谢都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棉铃虫雌蛾跗节的第5跗分节中存在着一对开口于爪间垫的分泌腺.
分泌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软脂酸和油酸混合物具有忌避同种雌蛾产卵的作用.
本项目在此基础上深入.
结果表明:1.
在活体和离体培养的跗节匀浆液中,脂肪酸从头合成和碳链延长所需的代表性酶的活性均很低.
引入放射性乙酸也未见组成在软脂酸和油酸中.
匀浆液中存在大量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酯酶活性很高.
表明棉铃虫跗节腺并不从头合成脂肪酸,而是通过分解甘油酯获取游离脂肪酸.
2.
组织化学、显微和亚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这些脂肪酸以囊泡的形式由分泌细胞主动经顶膜泌出,积聚于跗节腺的分泌管道中,通过管道到达开口,涂布于爪间垫上.
步行时粘附于基质上,形成"脚印".
可见,这些脂肪酸是棉铃虫跗节腺主动分泌的结果.
3.
脂肪酸抑卵信息素的分泌量及种类变化类似跗节腺中脂肪酸.
交配行为、交配过程中输入的物质和保幼激素并不显著促进这些脂肪酸的分泌,分泌数量随虫龄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表明脂肪酸抑卵信息素的分泌似乎不存在中枢相关的调控机制,而是分泌细胞自身的激活和衰亡过程.
后续研究发现,棉铃虫的卵和粪便中也存在相似的抑卵脂肪酸,我们在这两个系统中验证了跗节腺结果的正确性和代表性.
主题词:棉铃虫抑卵脂肪酸合成分泌调控发表论著:邢光南,李国清.
棉铃虫幼虫粪便中的产卵抑制剂.
口头报告及论文集全文收录.
[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800091.
棉铃虫雄性附腺活性肽的纯化,序列分析与分子克隆.
起止日期:1999.
01-2001.
12麦蚜信号转导蛋白-G蛋白的基因克隆及组织定位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5陈巨莲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C020102本研究首次从麦长管蚜中分离和克隆了G蛋白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相关蛋白基因共6个,分别为异源三聚体G蛋白的α、β和γ亚基基因GA0、SavGβ和SavGγ,昆虫翅脉分化相关的小G蛋白Cdc42基因SavCdc42,以及肌动蛋白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actin1和actin2,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为AY603976、AY205294、AY339875、AY5811210、AY581121和AY581122.
对其中的信号传导G蛋白β和γ亚基及小G蛋白Cdc42进行了不同组织和阶段发育转录水平的研究,证实克隆的G蛋白β和γ亚基属于广泛组织分布型,可能参与细胞多种信号途径的传导;与昆虫翅脉分化相关的小G蛋白Cdc42,具有时空转录的特异性,在翅脉的分化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
酵母双杂交的研究表明,G蛋白β亚基能与其偶联受体激酶作用,使受体脱敏化而终止信号的传导.
已取得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麦长管蚜G蛋白的功能及其信号传导途径奠定了基础,对今后深入开展昆虫与寄主植物互作机理及植物抗虫机制的研究,开辟防治新途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主题词:麦长管蚜G蛋白β和γ亚基Cdc42基因克隆酵母双杂交发表论著:陈巨莲,倪汉祥,孙京瑞,G.
Weng.
Gb1g2蛋白的纯化及其与腺苷酸环化酶的互作关系.
中国科学C集,2003,33(1):56-64[标注资助号]ChenJulian(陈巨莲),NiHanxiang(倪汉祥),SunJingrui(孙京瑞),WengGezhi.
Gproteinb1g2subunitspurificationandtheirinteractionwithadenylylcyclase.
SciencesinChina(SeriesC),2003,46(2):212-22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陈巨莲.
表面质膜共振技术-一种检测蛋白质特异结合反应的方法.
昆虫知识2003,40(2):119-123[标注资助号]JiangHongling,ChenJulian,NiHanxiang,ChengDengfa.
CloningandcharacterizationofG-proteinbetaandgammasubunitsfromEnglishgrainaphidSitobionavene.
PlantProtectionTowardsTheirThe21stcentury,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BeijingChina,May11-16,2004,pp324.
ForeignLanguagesPress[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中国烟粉虱B生物型的分布及分子鉴定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6胡敦孝中国农业大学C020020606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我国不少省份相继大爆发烟粉虱.
为了提供迅速鉴定B型烟粉虱的分子诊断方法,以控制它的危害和扩散,我们申请了该项目,取得的的主要成果如下:1)用RAPD-PCR的方法首次在国内报导了我国有本土烟粉虱及B型烟粉虱的存在;2)首次用rDNA-ITS1测序的方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证明我国大发生的烟粉虱属外来传入的B型烟粉虱,且有不同的侵入途径;3)用rDNA-ITS1测序的方法,发现了我国本土烟粉虱四个单元型,并确立了它们在世界烟粉虱复合体系统发育中的地位;4)在GenBank中注册了30条烟粉虱rDNA-ITS1序列;5)基于rDNA序列在世界上首次设计、筛选和验证了鉴定B型烟粉虱的特异诊断引物.
以上结果,为外来物种B型烟粉虱的侵入提供了分子证据;为B型烟粉虱在我国的发生分布与针对性的防治及其所引起病毒的鉴定以及不同型烟粉虱的迁移与扩散提供了监测和快速分子鉴定的手段.
我国本土烟粉虱在系统发育中地位的确定,为世界烟粉虱复合种增加了亚洲的姊妹种,对烟粉虱复合种的起源,分化研究提供了帮助,对于同类研究提供了共享资源.
主题词:烟粉虱B生物型rDNA-ITS1RAPD-PCR特异诊断引物发表论著:WUXinxia,HUDun-xiao,LIZheng-xi,SHENZuo-rui.
UsingRAPD-PCRtodistinguishbiotypesofBemisiatabaci(Homoptera:Aleyrodidae).
EntomologiaSinica,2002,9(3):1-8.
[标注资助号]Xing-XiaWu,Zheng-XiLi,Dun-XiaoHuandZuo-RuiShen.
IdentificationofChinesepopulationsofBemisiatabaci(Gennadous)byanalyzingribosomalITS1sequence.
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3,13(4):276-281[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吴杏霞,张蓉,林伟,李正西,胡敦孝.
由B型烟粉虱在我国发生看生物入侵问题200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卷专刊[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Zheng-XiLi,Dun-XiaoHu.
注册了30条烟粉虱ITS1序列:CompleteITS1(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1)sequencesofBemisiatabaci.
GenBankacc.
nos.
AF509592-AF509596,AY764369-AY764386,AY854055-AY854061.
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970531.
一化性昆虫(枣尺蠖)滞育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0.
01-1992.
12结题,39370469.
棉铃虫滞育,迁飞选择机制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4.
01-1996.
12朱砂叶螨适应酸雨胁迫的机理及生态适合度评估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7王进军西南农业大学C02020606研究瞄准有关环境胁迫对昆虫(螨)、寄主植物系统作用这一热点,运用昆虫(螨)生物生态学、生理生化学、生态毒理学、行为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借助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生理生化及行为生态分析技术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酸雨胁迫对朱砂叶螨及其主要天敌种群的直接作用和通过改变寄主作物的生理代谢而对害螨、天敌的间接作用;弄清了朱砂叶螨适应酸雨胁迫的行为生态及生理生化机理;评估了经酸雨筛选多代后朱砂叶螨种群的生态适合度;系统分析了酸雨对寄主植物、害螨、天敌三个营养层次的综合作用.
结果表明朱砂叶螨体内保护酶、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增强以及可溶性糖和甘油三酯含量增加是其适应酸雨胁迫的重要生理生化机理.
酸雨对寄主植物的作用在于影响寄主植物的细胞结构、脂膜过氧化及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而对害螨产生影响;酸雨对朱砂叶螨的综合效应表现为促进作用.
此外从朱砂叶螨体内克隆了几个与适应酸雨胁迫相关的基因.
研究结果不仅将深化对环境胁迫下植物、昆虫(螨)、天敌活动规律和生命系统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探讨酸雨胁迫下昆虫(螨)—植物系统的协同进化机制奠定了基础,对于正确指导酸雨污染区的天敌保护,提高害螨发生预测的质量和综合治理的水平均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朱砂叶螨酸雨寄主植物抗逆性机理生态适合度发表论著:王进军,赵志模,张建萍.
Thehostplant-mediatedimpactofsimulatedacidrainonthedevelopmentandreproductionofTetranychuscinnabarinus(Acari,Tetranychidae).
JournalofAppliedEntomology,2004,128(6):397-40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张建萍,王进军,赵志模,豆威,陈洋.
Effectsofsimulatedacidrainonthephysiologyofcarminespidermite,Tetranychuscinnabarinus(Boisduvals)(Acari:Tetranychidae).
JournalofAppliedEntomology,2004,128(5):342-34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张建萍,王进军,赵志模,何林,豆威.
几种杀虫剂对朱砂叶螨酯酶的抑制作用.
蛛形学报,2003,12(2):95-99[标注资助号]张建萍,王进军,赵志模.
酸雨对植物-昆虫-天敌系统的作用.
昆虫知识,2004,41(1):11-15[标注资助号]张永强.
王进军,丁伟,赵志模.
昆虫热休克蛋白的研究概况.
昆虫知识,2004,41(1):16-19[标注资助号]张建萍,王进军,赵志模,陈洋,豆威.
模拟酸雨对朱砂叶螨寄主植物三月早茄生理生化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标注资助号]王进军,赵志模,张建萍,豆威,陈洋.
EffectofthesimulatedacidrainonthebiologicalandbiochemicalaspectofTetranychuscinnabarinus(Acari:Tetranychidae).
PlantProtcetionTowardthe21stCentury,Proc.
15thInt.
PlantProtectionCong.
,Beijing,China,May11-16,2004,ed.
YYGuo,ForeignLanguagePress,p.
637[标注资助号]何林,赵志模,邓新平,王进军,刘映红,曹晓芳.
Studyontheresistancetofenpropathrin,abamectinandpyridabeninTetranychuscinnabarinus.
PlantProtcetionTowardthe21stCentury,Proc.
15thInt.
PlantProtectionCong.
,Beijing,China,May11-16,2004,ed.
YYGuo,ForeignLanguagePress,p.
205.
[标注资助号]王进军,赵志模.
模拟酸雨对朱砂叶螨的胁迫作用研究.
昆虫学创新与发展.
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93-696[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1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173.
书虱体内Wolbachia的分子检测及对生殖的调控作用.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结题,39800017.
书虱抗气调与抗药性的交互机理及其行为反应研究.
起止日期:1999.
01-2001.
12生境调节及稻田群落多样性与水稻害虫的持续控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8尤民生福建农林大学C02020606从稻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从生境与植被的多样性角度入手,系统地比较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中邻近稻田的非稻田生境(杂草地、菜地)与稻田生境、生境多样化稻田与单一生境稻田中的节肢动物群落及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植食性昆虫与中性昆虫各功能团的结构、数量、优势种与多样性及其动态,分析了非稻田生境与稻田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互关系及非稻田生境中的生物群落对稻田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探讨了非稻田生境中天敌的资源潜力及其在稻田生物群落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测试,研究了几种稻田常用除草剂在田间和室内条件下对水稻害虫天敌的杀伤作用及其对天敌捕食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探讨了稻田和非稻田生境使用除草剂对稻田昆虫天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水稻害虫的生态管理与持续控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主题词:非稻田生境群落多样性害虫持续控制天敌除草剂发表论著:尤民生,侯有明,刘雨芳,杨广,李志胜,蔡鸿娇.
农田非作物生境调控与害虫综合治理.
昆虫学报,2004,47(2):260-268[标注资助号]尤民生刘雨芳侯有明.
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
生态学报,2004,24(1):117-122[标注资助号]徐敦明,李志胜,刘雨芳,尤民生.
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结构与特征.
生物多样性,2004,12(3):312-318.
[标注资助号]李志胜,黄顶成,徐敦明,刘雨芳,侯有明,尤民生.
稻田周围杂草地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及多样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2(4):425-429[标注资助号]徐敦明,李志胜,刘雨芳,庄家祥,魏观如,尤民生.
中稻稻田害虫与天敌区系调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5):101~105[标注资助号]李志胜,徐敦明,魏观如,庄家祥,刘雨芳,尤民生稻田周围杂草地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华东昆虫学报,2004,13(1):62-68[标注资助号]刘雨芳.
EXCEL在群溶生物多样性参数计算中的应用.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2):80-82[标注资助号]黄顶成,尤民生,侯有明,李志胜.
化学除草剂对农田生物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报(录用待刊)[标注资助号]YOUMin-sheng,LIUYu-fang,HOUYou-mingYOUMin-sheng,LIUYu-fang,HOUYou-ming.
BIODIVERSITYAND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NAGROECOSYSTEMS.
第十五届国际植保大会,2004年5月10-16日,北京.
[未标资助]尤民生.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害虫可持续控制.
第十届华东地区昆虫学术讨论会大会报告.
2002年8月16-19日,福建武夷山.
[未标资助]刘雨芳,尤民生.
中国农业转基回生物的安全性管理与评价方法.
武夷科学.
2002,18:46-50.
第十届华东地区昆虫学术讨论会,2002年8月16-19日,福建武夷山[标注资助号]李志胜,徐敦明,庄家祥,魏观如,黄永耀,刘雨芳,尤民生.
稻田周围杂草上寄生蜂资源初步调查.
武夷科学.
2002,18:19-23.
第十届华东地区昆虫学术讨论会,2002年8月16-19日,福建武夷山[标注资助号]黄丁山,李志胜,侯有明.
我国稻田昆虫天敌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刘波,蔡元呈,关雄主编.
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2004.
福州:海风出版社.
p245-251.
福建食品安全研讨会,2004年9月10-12日,福州[标注资助号]林胜,候有明.
非稻田生境调控与害虫综合治理.
见于:刘波,蔡元呈,关雄主编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2004.
福州:海风出版社.
p338~347.
福建食品安全研讨会,2004年9月10-12日福州[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1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70503.
菜田黄曲条跳甲种群成灾机理及其生态控制研究.
起止日期:2001.
01-2003.
12结题,30113214.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州).
起止日期:2001.
10-2001.
10结题,38700014.
害虫种群生命系统的研究.
起止日期:1988.
01-1990.
12结题,39970430.
硅诱导黄瓜抗炭疽病的作用机理研究.
起止日期:2000.
01-2002.
12外来植物的杂草化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19强胜南京农业大学C02020607项目组不仅完成原定的外来杂草调查、杂草化机制、风险评价及外来杂草信息服务系统等,而且还开展了外来杂草防治技术的研究.
经对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近20个省区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有外来杂草188种,明确了它们的起源、入侵途径、在我国的分布和发生危害情况等,建立了外来杂草数据库.
并从延续性出发,通过比较研究12种不同杂草性外来植物的生长、繁育、子实的延续和萌发、定植、生理特性等以及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明确了外来植物成为杂草的可能性与植物的延续能力密切相关.
依此,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来入侵植物杂草化风险5个指标、5个层次的"五阶评估法"体系,并应用于一年蓬和水花生的评价.
建立了中国外来杂草信息服务网站.
此外,进行了外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波斯婆婆纳和水花生的防除研究.
特别是针对外来恶性杂草波斯婆婆纳和紫茎泽兰等的生物除草剂研究,发展了生物除草剂畏佳工业化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以及采自紫茎泽兰的链格孢菌毒素的活性及作用机理等.
发表研究论文34篇,取得专利2项,申请1项,专著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1名.
学术交流频繁,参加学术会议4次,举办科普培训3次.
主题词:外来植物逸生杂草化风险评价检疫发表论著:徐海根,王健民,强胜,王长永.
《生物多样性公约》热点研究: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安全·遗传资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标注资助号]吴海荣,强胜.
南京市秋季外来杂草定量调查研究.
生物多样性,2003.
11(5):432-438[标注资助号]吴海荣,强胜,林金成.
南京市春季外来杂草调查及生态位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2061-2068[标注资助号]林金成,强胜.
空心莲子草营养繁殖特性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2004,20(4):1~6[标注资助号]张强,林金成,强胜.
检疫口岸假高粱检出率分析及其防治.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448-451[标注资助号]孙建云,强胜,刁彩华,殷连平.
丝克高粱与检疫性杂草假高粱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6):840-846[标注资助号]常缨,王学东,强胜.
链格孢菌毒素对紫茎泽兰叶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电子显微学报,2004,23(5):566-570[标注资助号]DAIXin-bin,CHENGShi-guo,QIANGSheng,ANChuan-fu,ZHANGRong-xian.
EffectofToxinfromAlternariaalternate(Fr.
)KeissleronleafphotosynthesisofEupatoriumadenophorumSpreng.
植物病理学报,2004,34(1):55-60[标注资助号]孙建云,强胜,刁彩华,殷连平.
外来植物"丝克高粱"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2003,19(3):178~181[标注资助号]郭水良,方芳,黄华,强胜.
外来入侵植物北美车前繁殖及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6)787~793[标注资助号]郭水良,方芳.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47~52[标注资助号]郭水良,方芳,强胜.
不同温度对七种外来杂草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其适应意义.
广西植物,2003.
23(1):73-76[标注资助号]郭水良,毛郁薷,强胜.
温度对六种外来杂草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影响.
广西植物2002,22(6):557-562[标注资助号]黄华,郭水良,强胜.
中国境内外来杂草的危害特点及其综合治理对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
22(4):509-512[标注资助号]强胜,王庆亚,戴宝江,葛海燕,朱晶晶,李广英.
用水花生评价草甘膦药效的新技术.
上海农业学报,2003,19(2):70-74[标注资助号]强胜,常缨,万佐玺,李扬汉.
采自紫茎泽兰的5个链格孢菌菌株致病性和若干特征的比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23-27[标注资助号]吴海荣,强胜,段惠,林金成.
假高粱的特征特性及控制.
杂草科学,2004,(1):52-54[标注资助号]吴海荣,强胜,段惠,林金成.
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l).
杂草科学,2004,(2):50-52[标注资助号]林金成,强胜,吴海荣,段惠.
毒麦(LoliumtemulentumL.
).
杂草科学,2004,(3):53-55[标注资助号]吴海荣,强胜,段惠,林金成.
波斯婆婆纳(VeronicapersicaPoir.
).
杂草科学,2004,(4):46-50[标注资助号]段惠,强胜,吴海荣,林金成.
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Spreng).
杂草科学,2003.
2:36-38[标注资助号]段惠,强胜,吴海荣,林金成.
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Mart.
)Solms.
).
杂草科学.
2003.
2:39-40[标注资助号]朱秦,强胜.
胶孢炭疽菌株QZ-97a分生孢子货架期及对温度的耐受力.
中国生物防治,2004,20(2):122-126[标注资助号]朱秦,强胜.
真菌除草剂的剂型及应用研究现状.
农药.
2004,43(8):337-341[标注资助号]朱云枝,强胜.
真菌菌株QZ-2000对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致病力的影响因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47~50[标注资助号]朱云枝,强胜.
马唐病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致病力测定.
中国生物防治,2004,20(3):206-210[标注资助号]曾青,强胜.
低量化学除草剂对菌株QZ-97a侵染波斯婆婆纳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2002,29(4):361-365[标注资助号]朱云枝,强胜.
马唐生防真菌弯孢霉(Curvulariasp.
)菌株QZ-2000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2003,33(6):524-529[标注资助号]刘琳莉,强胜,宋小玲,胡金良.
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药用野生稻(OryzaofficinalisWall)和转基因水稻的不亲和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4):469-472[标注资助号]刘琳莉,强胜,宋小玲.
用32P标记花粉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转基因水稻与几个野生近缘种的可交配性.
核技术,2004,27(8):616-619[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1;国内大会5分组0研究成果:强胜,曾青.
一种胶孢炭疽菌菌株及其用于生物除草的方法.
专利号:ZL00112506.
02003强胜.
链格孢菌液体培养的粗代谢产物用于控制杂草的方法.
专利号:ZL00112560.
52000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4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待结题,30170164.
稻麦两熟田杂草群落综合体动态及可持续管理模式的研究.
起止日期:2002.
01-2004.
12在研,30413071.
2004年国际杂草科学会议.
起止日期:2004.
06-2004.
08水稻化感新种质抗稗草机理及其基因定位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20余柳青中国水稻研究所C02020607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韩国、埃及、日本等国均获得了本国的化感种质资源.
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所用材料大多为国外品种.
为了获得我国自己的化感种质资源,确定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规律,我们开展了本项目的研究.
以稗草根长生测法对800份水稻种质进行初筛,对30份具有化感作用趋势的水稻种质采用HPLC化感指数法和田间试验生测法进行复筛,获得了具有化感潜力的9份水稻品种(系).
它们是我国地方品种鸡早籼、万优9317、青昆2号、中156、双恢选27,I-Kung-Pao,Parahainakoru,WC4644和HB-1.
利用中156/谷梅2号重组自交系(RILs)所构建的包括168个DNA标记,全长为1447.
9cM,基本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采用生物测定稗草植株干重法作为表型定位水稻化感控制稗草的基因,用QTLMapper1.
01b软件进行区间作图.
结果检测到1个与化感作用有关的主效应QTL,该QTL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检测到6对上位QTL.
主效应和上位效应共解释了80.
13%的表型变化.
主题词:水稻杂草化感作用基因定位发表论著:秦玉田,张泽溥,倪胚冲,余柳青.
水稻杂草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0月[未标资助]张付斗,郭怡卿,余柳青.
水稻对稗草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2):203-207[标注资助号]徐正浩,何勇,崔绍荣,李迪,赵明,张旭,余柳青.
水稻化感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基因调控.
植物保护,2004,30(1):5-8[标注资助号]李迪,周勇军,刘小川,余柳青,汤富彬,魏兴华,郭龙彪.
中国部分稻种资源的化感控制杂草潜力评价.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09-314[标注资助号]徐正浩,何勇,崔绍荣,赵明,张旭,李迪.
水稻化感材料控制稗草的基因定位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258-2260[标注资助号]徐正浩,余柳青,赵明.
水稻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737-740[标注资助号]徐正浩,郭得平,余柳青,赵明,张旭,李迪,郑康乐,郭龙彪,叶元林.
水稻化感物质抑草作用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829-833[标注资助号]徐正浩,余柳青,赵明,张旭,方洪民,魏兴华,郑康乐,叶元林.
水稻与无芒稗的竞争和化感作用.
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67-72[标注资助号]余柳青,徐正浩,郭怡卿,陶大云.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作用研究初报.
中国水稻科学,2002,16(3):288~290[标注资助号]徐正浩,余柳青,赵明,张旭,魏兴华,郭龙彪.
叶元林水稻异株克生抗杂草的数量形状及其基因定位研究.
植物保护,2002,28(5):40~42[标注资助号]YIQINGGUO,FUDOUZHANG,DAYUNTAO,LIUQINGYUandGEALYDAVIDR.
PreliminarystudiesontheallelopathicpotentialofwildRice(Oryza)germplasm.
AllelopathyJ.
specialissueMs-17,2005(1)(已接受,待发表)[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李迪,周勇军,刘小川,余柳青,汤富彬,魏兴华,郭龙彪.
水稻化感控制杂草潜力评价.
首届中国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沈阳,2004年5月18-20[标注资助号]乔凤云,余柳青,周勇军.
水田杂草资源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首届中国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沈阳,2004年5月18-20[标注资助号]余柳青,李迪,周勇军,刘小川,钱前,郭龙彪.
相同遗传背景不同植株形态水稻与杂草的竞争及化感作用.
首届中国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沈阳,2004年5月18-20[标注资助号]郭怡卿,张付斗,陶大云,余柳青,DavidR.
Gealy.
野生稻化感抗稗草种质资源的初步研究.
首届中国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沈阳,2004年5月18-20[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4研究成果:余柳青,乔凤云.
鸭舌草提取物及其提取方法和用途.
专利申请号:200410053666.
X.
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942.
真菌除草剂弯孢菌种原生质体融合和剂型改良.
起止日期:2004.
01-2006.
12结题,39270477.
稻田除草剂对土壤氨化细菌的抑制效应及其调控.
起止日期:1993.
01-1996.
12植物次生物质诱导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转录与差光谱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21高希武中国农业大学C02020608该项目以棉铃虫为对象,在对前一结题基金"植物次生物质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酶系诱导作用研究(39970496)"基础上,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对细胞色素P450的光谱特征和对P450CYP6B6基因转录水平诱导的机制.
明确了细胞色素在从P450转变到P420的过程中经过一个在417nm具有吸收峰的过渡态,该过渡态与P450中血红素铁的3d电子吸收能量由稳态转换为高自旋态有关.
植物次生物质诱导的抗性种群中肠和脂肪体细胞色素P450还原型与CO的结合光谱最大吸收分别在450.
0nm和450.
5nm;敏感种群分别在449.
2nm和449.
04nm.
抗性虫种群中肠和脂肪体氧化型细胞色素P450与吡啶、苯胺形成典型的Ⅱ型光谱,与环己烷形成典型的Ⅰ型光谱.
敏感棉铃虫中肠P450与吡啶、苯胺形成Ⅱ型光谱,与环己烷不形成典型的Ⅰ型光谱.
2-十三烷酮对CYP6B6基因mRNA表达的诱导要高于槲皮素.
在中肠和脂肪体中CYP6B6基因mRNA的最大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
74和1.
8倍.
从棉铃虫中肠和脂肪体克隆了两个全长序列的P450基因.
主题词:棉铃虫植物次生物质细胞色素P450诱导作用对硝基苯甲醚脱甲基化酶发表论著:史雪岩,梁沛,宋敦伦,高希武,傅若农.
聚合-b-环糊精作手性选择剂的毛细管电泳法分离4种光学活性农药中间体.
分析化学2004,32:1421~142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Mei-guangLu,Chang-huiRui,Jian-zhouZhao,Gui-liangJian,Xian-linFanandXi-wuGao.
SelectionandheritabilityofresistancetoBacillusthuringiensissubspkurstakiandtransgeniccottoninHelicoverpaarmigera(Lepidoptera:Noctuidae).
PestManagementScience2004,60:887~893[未标资助SCI收录]LiangPei,GaoXiwu.
Geneticbasisofresistanceandstudiesoncross-resistanceinapopulationofdiamondbackmoth,Plutellaxylostella(Lepidoptera:Plutellidae)PestManagementScience.
2003,59:1232~1236[未标资助SCI收录]刘晓宁,史雪岩,梁沛,高希武,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O-脱甲基活性.
昆虫知识2004,41:232~234[标注资助号]陈凤菊高希武雷明庆郑炳宗,单宁酸对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昆虫学报2003,46:684~690[未标资助]刘波高希武郑炳宗,抗胆碱酯酶剂亚致死剂量对棉铃虫毒力的影响及对乙酰胆碱酯酶的诱导作用.
昆虫学报,2003,46:691~696[未标资助]于彩虹高希武郑炳宗,2-十三烷酮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昆虫学报,2002,45:1~7[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1;国内大会1分组1研究成果:高希武.
一种防治线虫的农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申请号:02159668.
9;公开号:CN1511451A;公开日期:2004.
7.
1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2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310262.
杀虫剂抗性的生态学及分子机制研究.
起止日期:2003.
07-2003.
11结题,30410181.
杀虫剂抗性的生态学及分子机制研究.
起止日期:2004.
03-2004.
11在研,30471153.
植物次生物质诱导棉铃虫谷胱甘肽转移酶组织特异性表达.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结题,39000061.
棉铃虫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
起止日期:1991.
01-1993.
12结题,39370475.
寄生植物及其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抗药性影响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4.
01-1996.
12结题,39570487.
棉铃虫乙酰胆碱脂酶分子型及其与抗药性关系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6.
01-1998.
12结题,39770505.
植物次生物质对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诱导作用研究.
起止日期:1998.
01-2000.
12结题,39970496.
植物次生物质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酶系诱导作用研究.
起止日期:2000.
01-2002.
12AM真菌诱导棉花防御性酶的分子基础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22刘润进莱阳农学院C020207AM真菌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寄主植物对土传病原物的抗性,然而对其诱导植物抗病性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本研究以感黄萎病棉花品种李台8号和86-1为试材,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了AM真菌诱导棉花防卫性酶的分子基础.
结果表明,先接种AM真菌Glomusfasiculatum、Gigasporamargarita显著降低大力轮枝菌对棉花根系的侵染水平、减轻了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程度,诱导提高了棉花根系和叶片中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等数量活性,酶活性峰值高而且出现的早于只接种病原菌的处理.
利用Northern杂交技术在分子水平上证明AM真菌增强了防卫基因在抗病过程中的表达强度.
说明接种AM真菌首先诱导激活了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而后对病原菌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抗性.
主题词:棉花AM真菌黄萎病防御酶防御基因发表论著:刘润进,李敏,刘杏忠.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第十三章菌根真菌.
刘杏忠,张克勤,李天飞主编,北京:中国科技出版,2004(印刷中)[标注资助号]LiuRJ*(刘润进),WangFY.
Selectionofhostplantsintrapcultureof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
Mycorrhiza,2003,13:123-12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李敏*,王维华,刘润进.
AM真菌和镰刀菌对西瓜根系膜脂过氧化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2003,33(3):229-232[标注资助号]李敏,刘润进*,李晓林.
大田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对西瓜枯萎病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2003,33(3):229-232[标注资助号]王发园,刘润进,林先贵,周健民.
几种生态环境中AM真菌多样性比较研究.
生态学报,2003,23(12):2666-2671[标注资助号]石兆勇,陈应龙,刘润进*,菌根多样性及其对植物的重要意义.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9):1565-1568[标注资助号]刘润进*,王发园,孟祥霞.
渤海湾岛屿的丛枝菌根真菌.
菌物系统,2002,21(4):525-532[标注资助号]LiuRJ*,LIM.
TheRecentAdvancesintheStudyofMycorrhizasinChina.
中韩菌物学研讨会,2005,汉城[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读0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164.
AM真菌丛枝发育在诱导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初探.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结题,39400089.
VAM菌"丛枝"代谢酶类及其抗病机制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5.
01-1997.
12结题,39970498.
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胞囊线虫的相互作用.
起止日期:2000.
01-2002.
12枯草芽孢杆菌B3脂肽类抗生素的纯化、鉴定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23姚仕义南京农业大学C020207脂肽类抗生素是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产生的天然的具有潜在的植物病害防治和医学应用价值的抗菌物质.
它包括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和fengycin.
surfactin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和抗支原体活性.
而iturin和fengycin皆具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和广泛的抗菌谱.
由于脂肽类抗生素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欧盟、日本及美国等许多国家纷纷对其开展了研究.
我们从B.
subtilisB3菌株中克隆脂肽类抗生素生物合成调控基因lpaB3、aspB3、srfD和yczE,对lpaB3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利用HPLC、TLC和MALDI-MS技术分离纯化鉴定了B.
subtilisB1、B2和B3菌株,以及生防菌菌株库的其他多个菌株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
利用MALDI-TOF-MS技术对B2和B3菌株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的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测定了脂肽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并分析植物病原真菌对脂肽类抗生素的抗药性.
我们在调控基因研究和产物鉴定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植物病害生防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主题词:脂肽类抗生素纯化鉴定分子结构调控基因发表论著:YaoS.
Y.
,GaoX.
W.
,FuchsbauerN.
,HillenW.
,VaterJ.
andWangJ.
S.
.
Cloning,sequencingandcharacterizationofthegeneticregionrelevanttoiosynthesisofthelipopeptidesiturinAandsurfactininBacillussubtilis.
CurrentMicrobiology2003,47:272~27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YaoS.
Y.
,GaoX.
W.
,FuchsbauerN.
,HillenW.
,VaterJ.
,andWangJ.
S.
IdentificationofthegeneticregionofBacillussubtilisB3rendersBacillussubtilis168biosynthesisoflipopeptidesurfactinpositive.
BiocontrolScienceandTechnology,2003,13(7):691~69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VaterJ.
,GaoX.
W.
,HitzerothG.
,WildeC.
,andFrankeP.
"Wholecell"-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anemergingtechniqueforefficientscreeningofbiocombinatoriallibariesofnaturalcompounds-presentstateofresearch.
.
CombinatorialChemictry&HighThroughputScreening,2003,6:557~567[未标资助SCI收录]高学文,姚仕义,HuongPham,JoachimVater,王金生.
基因工程菌枯草芽孢杆菌GEB3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496~1501[标注资助号]高学文,姚仕义,HuongPham,JoachimVater,王金生.
枯草芽孢杆菌B2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素变异体的纯化和鉴定.
微生物学报,2003,43(5):647~652[标注资助号]高学文,姚仕义,HuongPham,JoachimVater,王金生.
枯草芽孢杆菌B2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2003,19(4):175~179[标注资助号]高学文,齐放军,姚仕义,王金生.
枯草芽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共培养及其对生物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32~35[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高学文,刘俊,王金生.
枯草芽孢杆菌脂肽类生物农药和应用.
专利申请号:200310112769.
4.
2003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2人;硕士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利用冰核基因构建促冻杀虫基因工程菌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24孙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C020207大量研究证明,利用冰核细菌促冻杀虫在理论上是确凿无疑的,但野生冰核细菌不能在虫体内定殖增生,又易诱发霜冻,已成阻碍促冻杀虫的国内外难题.
本研究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利用自行克隆的新冰核基因iceA(在Genbank上登录号为AF387802),首次构建了重组工程质粒mob-Tn5-iceA和携带iceA的自杀性工程质粒pTnice1.
再利用这两种工程质粒具有广泛宿主接合转移和Tn5转座功能,分别将mob-Tn5-iceA和pTnice1导入阴沟肠杆菌,再将iceA整合到阴沟肠杆菌染色体DNA上,首次成功地构建了在无选择压力条件下冰核基因仍能稳定存在和冰核活性强的促冻杀虫效果显著的基因工程菌Enc2022ice和Enc2022ina,对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O11360097).
本结果对推动和加速我国冰核基因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证明,两种工程菌能在虫体内定殖增生,难以在植物体上附生定殖,可排除霜冻风险,进而基因工程菌解决了阻碍促冻杀虫应用中的难题.
创制出了冻杀害虫的新型生物农药,为防治我国三北地区重要农林果树越冬害虫和仓储害虫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生防新途径.
主题词:冰核基因工程质粒促冻杀虫冰核细菌基因工程菌发表论著:ChaorongTang.
FuzaiSun*.
XinjianZhang.
TingchangZhao.
JiyanQi.
Transgenicicenucleation-activeEnterobactercloacaereducescoldhardinessofcornborerandcottonbollwormlarvae.
FENSMicrobiologyEcology,2004,51,79-8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TangChaorong,SunFuzai*,ZhaoTingchangConstructionoficenucleationactionEnterobactercloacaeforcontrolofinsectpests.
Chinasciencebulletion,2003,48(2):175-18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ZHANGXin-jian,SUNFuzai*.
ZHAOTing-chang.
DINGAi-yunandTANGChao-rong.
AstbleyTransgenicINAEnterobacterCloacaeforControlofInsectPest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
2(12):1297-1301[标注资助号]唐朝荣,孙福在*,赵廷昌.
利用冰核基因构建促冻杀虫基因工程菌.
科学通报,2003,48(1):64-69[标注资助号]张新建,孙福在*,赵廷昌,丁爱云,唐朝荣.
促冻杀虫基因工程菌构建.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227-232[标注资助号]唐朝荣,孙福在*,赵廷昌.
细菌冰核基因应用研究.
生物工程学报,2002,18(4):407-410[标注资助号]唐朝荣,孙福在*,赵廷昌.
冰核细菌Erwiniaanans110冰核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微生物通报,2002,29(4):45-51[标注资助号]孙福在,唐朝荣,赵廷昌,张新建.
利用冰核基因构建促冻杀虫基因工程菌研究进展.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节第7届代表大会"论文摘要"2002.
P77[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赵廷昌,孙福在,唐朝荣.
一种促冻杀昆虫的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号:ZL01136009.
7国际专利主分类号:C12N15/31授权公告日:2004年11月17日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970521.
冰核活性细菌诱发植物霜冻机理和防霜新技术研究.
起止日期:1990.
01-1992.
12结题,39270465.
防除冰核细菌减轻农作物霜害应用基础和新技术研究.
起止日期:1993.
01-1996.
12结题,39570492.
防霜基因工程菌构建和冰核细菌促冻杀虫新技术研究.
起止日期:1996.
01-1998.
12结题,39770485.
冰核真菌种类和影响成冰活性因素研究.
起止日期:1998.
01-2000.
12节肢动物共生菌Wolbachia对昆虫生殖的调控作用、机理与利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25丛斌沈阳农业大学C020208基本明确Wolbachia在我国主要昆虫类群中的分布情况:检测80余种昆虫,11种带有该共生菌;首次发现外来有害生物稻水象甲与烟粉虱体内含有该菌,已证实该共生菌是导致稻水象甲产雌孤雌生殖特性的原因之一;与国内外同步证实了Wolbachia改变昆虫纲生殖方式、调控性别决定作用的表达型式:对膜翅目寄生蜂为孤雌产雌生殖型式,昆虫纲已检测其它各目为生殖不亲和型式;明确了利用该共生菌人工调控昆虫生殖行为的可行性,通过对其水平传递的研究已分别实现对昆虫纲两种生殖方式类型改变的人为人工调控昆虫生殖方法,已找出简便易行的转染Wolbachia于非寄主昆虫的方法,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工厂化生产大面积应用的松毛虫赤眼蜂的种间水平转染,已获得完全为孤雌产雌生殖型式的可工厂化生产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已连续稳定遗传20余代,将对我国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带来重大变革,有可能对现实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产生积极推动作.
已在国内昆虫学、植物保护学核心刊物上发表7篇论文,在国际会议发表1篇,6篇待发表;培养毕业1名博士,3名硕士;将毕业1名博士,3名硕士;在Genbank上登陆Wolbachia序列4条.
主题词:共生菌孤雌生殖Wolbachia发表论著:戴秋慧,丛斌*,夏颖伟.
两种引进赤眼蜂与当地优势种玉米螟赤眼蜂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2004,20(增刊):79~83[标注资助号]戴秋慧,丛斌*,夏颖伟.
温湿度因素对两种引进赤眼蜂与当地优势种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2004,20(增刊):84~89[标注资助号]付海滨,丛斌*.
入侵害虫稻水象甲的研究进展.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317~320[未标资助]丛斌*,张兆林戴秋慧钱海涛王希华.
调控昆虫生殖的节肢动物共生微生物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研究.
第九届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及成果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
2003年湖南长沙[标注资助号]付海滨,丛斌*.
感染有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对寄主卵的选择性.
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湖北武汉[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5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读3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蝶蛹金小蜂毒液蛋白的功能结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26胡萃浙江大学C020208针对国内外有关蛹期内寄生蜂毒液生理功能及功能基因研究甚少之现状,以蝶类蛹重要内寄生蜂—蝶蛹金小蜂为研究对象,在建立了毒液蛋白分离与纯化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毒液蛋白生化特征与生理功能、肽质指纹谱分析及相关基因克隆与表达等研究.
明确该蜂毒液蛋白分子量一般大于35kDa,主要成分的分子量各为40、50、72、96、114和192kDa,蛋白点的pI主要为4-7.
该蜂毒液功能主要抑制寄主菜粉蝶和柑桔风蝶蛹血细胞的延展和包囊作用,并导致血细胞死亡,而对其大多数非寄主昆虫血细胞无任何作用;与此相比,蝇类蛹外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对菜粉蝶和柑桔风蝶蛹血细胞的延展与包囊作用则无任何作用.
证明了寄生蜂毒液的生理功能具有明显的寄主特异性.
此外,还明确了毒液对寄主蛹表皮脂类与碳氢化合物组成与含量、血淋巴与脂肪体氨基酸或蛋白组成与含量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分析了毒液主要蛋白点的肽质指纹谱、构建了蝶蛹金小蜂cDNA表达性文库,发现所得的蛋白或基因与已知蛋白或基因的同源性很低,使深入研究并发现毒液新基因(蛋白)成了可能.
所获结果为深入研究利用寄生蜂毒液蛋白开展环境友好型的害虫防治新技术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主题词:蝶蛹金小蜂毒液蛋白生理功能肽质指纹谱cDNA表达性文库发表论著:Caijun,YeGong-yin,HuCui.
ParasitismofPierisrapae(Lepidoptera:Pieridae)byapupalendoparasitoid,Pteromaluspuparum(Hymenoptera:Pteromalidae):effectsofparasitizationandvenomonhosthemocytes.
JInsectPhysiol.
,2004,50:315~32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张忠,叶恭银,胡萃.
两种金小蜂毒液对菜粉蝶蛹血细胞延展、存活及包囊作用的影响.
昆虫学报,2004,47,551-561,[标注资助号]张焘,张忠,李凯,叶恭银,胡萃.
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棕尾别麻蝇的生理学效应.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31(1):71-75,[标注资助号]张忠,叶恭银,胡萃.
寄生蜂毒液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李典谟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36-142[标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4研究成果:胡萃,叶恭银,高其康,蔡峻,吕慧平,陈品南,孙萌.
重要农林害虫寄生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3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0人;硕士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671199.
野蚕寄生天敌调查及野蚕黑卵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起止日期:1987.
01-1989.
12结题,39070589.
黑卵蜂的寄主识别行为及其理化基础.
起止日期:1991.
01-1993.
12结题,39470491.
以茶树为第一营养层的四营养层间相互作用研究.
起止日期:1995.
01-1997.
12结题,39770515.
蝶蛹金小蜂抑制寄主血细胞免疫因子的性质与功能.
起止日期:1998.
01-2000.
12结题,39870681.
尸食性蝇类发育生物学用于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基础研究.
起止日期:1999.
01-2001.
12小菜蛾主要寄生蜂--菜蛾绒茧蜂的滞育诱导和解除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27施祖华浙江大学C020208菜蛾绒茧蜂是蔬菜重要害虫小菜蛾的主要天敌,成功诱导该蜂进入滞育、解决解除滞育技术,可突破传统繁育的方法、便于蜂茧和未被寄生的小菜蛾蛹的分离,可解决该蜂的规模化生产、长期保存、及时提供所需的该成虫的问题,从而为大量释放该蜂防治小菜蛾提供便利条件.
本项目以小菜蛾3龄初幼虫作寄主,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研究了该蜂的杭州种群和长春种群的滞育特性.
结果表明,母代的温度、光周期经历,滞育诱导当代的温度和光周期是影响该蜂滞育发生的主要因素.
母代在短光照周期下饲养,有利于子代滞育的发生;母代茧期的饲养温度比卵-幼虫期的饲养温度低,母代的成虫期暴露于比幼期低的温度、比幼期短的光周期下饲养,也有利于子代滞育的发生;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滞育诱导的温度越低滞育率越高,光照周期越短滞育率越高;经滞育诱导处理获得的茧,保存在低温、短光照下,滞育的特性才能表现出来;高温下能使绝大部分滞育个体迅速解除滞育;南方的杭州种群也具有滞育特性,在10C,每天光照8h或11h的条件下,滞育率均可达95%以上.
北方的长春种群比南方的杭州种群更易发生滞育;现已能成功地诱导长春种群90%以上的个体进入滞育,且能较迅速地解除其滞育.
主题词:滞育菜蛾绒茧蜂母代效应温度反应光周期反应发表论著:施祖华,UmsalamaA.
E.
Ahmed,邹向菲,郭玉玲.
菜蛾绒茧蜂母代经历对子代滞育发生率的影响.
国内/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会议/上海[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870505.
小菜蛾主要寄生性天敌种间相互作用研究.
起止日期:1999.
01-2001.
12保幼激素类似物对昆虫杆状病毒增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28李广宏中山大学C020208本项目选择我国已商品化生产或中试生产的3种昆虫杆状病毒-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和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和昆虫生理学等方法,研究了保幼激素类似物对3种昆虫幼虫生长发育、病毒增殖、取食消化、包涵体蛋白合成及病毒复制的影响,建立了在3种幼虫末龄感染的技术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处理3种昆虫末龄幼虫,可分别提高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和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增殖量1.
3倍、1.
8倍和2.
1倍.
机理研究表明,保幼激素类似物不仅有效地提高了3种昆虫幼虫的食物转化效率和食物利用率,而且还显著促进了病毒包涵体蛋白的合成及病毒DNA的复制.
该研究成果将有可能较好解决用小个体昆虫及对一些重组病毒增殖困难的问题,同时为今后高效生产昆虫病毒杀虫剂奠定了良好基础.
主题词:昆虫杆状病毒保幼激素类似物增殖发表论著:刘永平,李广宏,王方海,苏志坚,何道航,宋少云,庞义.
保幼激素类似物Methoprene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影响.
国内;口头报告;第五届全国青年微生物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2004年12月4~6日;地点:广州[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李广宏,庞义,陈其津,杨凯.
利用昆虫保幼激素提高昆虫杆状病毒产量的方法.
中国;申请号:02134710.
7.
2002陈其津,李广宏,刘朝燊.
卡拉胶和淀粉作为夜蛾科昆虫人工饲料凝固剂的应用.
中国;分类号:A23K1/18;专利号ZL02115104.
0.
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读4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中性海藻糖酶在虫生真菌孢子储藏稳定性中的作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0夏玉先重庆大学C020208以杀蝗绿僵菌CQMa102菌株材料,根据中性海藻糖酶基因NTL的同源序列设计引物,经PCR和RT-PCR技术,采用5'-RACE、3'-RACE和PanhandlePCR方法克隆了金龟子绿僵菌CQMa102中性海藻糖酶基因.
构建了中性海藻糖酶基因RNA干扰载体和超表达载体,采用电转法和基因枪法转化金龟子绿僵菌CQMa102,获得了RNA干扰转化子和超表达转化子,比较这两种转化子和出发菌株的mRNA表达情况,发现RNA干扰转化子中性海藻糖酶mRNA表达受到抑制,而超表达转化子中性海藻糖酶mRNA的表达量是出发菌株的2倍.
对这三种菌株进行海藻糖含量的测定,储藏性和耐热性分析,发现RNA干扰转化子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孢子体内海藻糖含量都高于出发菌株,储藏性和耐热性都比出发菌株好,而中性海藻糖酶转化子的表现正好与RNA干扰转化子相反.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CQMa102孢子体内海藻糖是由中性海藻糖酶降解的,海藻糖含量与耐储性和耐热性具有正相关性,中性海藻糖酶在虫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孢子中的生理功能是通过降解分子内海藻糖调控海藻糖含量,从而影响其对不良环境的抗性,如储藏性、耐热性.
主题词:虫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中性海藻糖酶储藏稳定性发表论著:胡宗利,夏玉先,陈国平,蔡绍皙.
海藻糖的生产制备及其应用前景.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4),44-48[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待结题,30170034.
昆虫病原真菌酸性海藻糖酶及其在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起止日期:2002.
01-2004.
12外源甲基茉莉酸酯诱导茶树抗虫性及其机理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1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C020208通过茶树-茶尺蠖(Ectropisoblique)-单白绒茧蜂(Apantelessp.
)三重营养关系的研究表明,外源应用茉莉酸甲酯)(MeJ)可以增强茶树体内抗营养因子--多酚氧化酶活性、促进蛋白酶抑制素活性以及抑制取食茶树的茶尺蠖幼虫中肠蛋白酶(强碱性类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活性、引起茶尺蠖消化不良,致使茶尺蠖幼虫拒食和体重减轻.
此外,MeJ还可外源诱导通过促进茶树体内脂氧合酶使茶树释放出的挥发物无论在数量上或种类上均有所增加.
特别是其中的反-罗勒烯和2-乙基-1-己醇两种挥发物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
用Y形嗅觉仪进行的生物测定表明这两种特异性挥发物在10-5-10-7(v/v)低浓度下可对茶尺蠖天敌--单白绒茧蜂具有强引诱效果.
在田间条件下每株茶树用200微升的外源MeJ处理(喷雾或蒸气熏蒸)可使茶尺蠖受单白绒茧蜂的寄生率提高78.
2%(2002)--102.
1%(2003).
上述结果基本阐明了外源MeJ诱导茶尺蠖拒食和引诱天敌的机理,并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主题词:茶树茉莉酸甲酯茶尺蠖拒食蛋白酶抑制素挥发性化合物发表论著:GUILian-you,CHENZong-mao,LIUShu-sheng.
EffectofExogenousMethylJasmonate-inducedTeaVolatilesonHost-selectionBehaviorofInsects.
JournalofTeaScience,2004,24(3):166-172[标注资助号]桂连友,刘树生,陈宗懋.
外源茉莉酸和茉莉酸甲酯对植物抗虫作用的诱导及其机理.
昆虫学报,2004,47(4):507-514[标注资助号]桂连友,陈宗懋,刘树生.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对茶尺蠖产生拒食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2):302-307[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870586.
农药实验室光解速率与茶树上降解速率的定量关系研究.
1989.
01-1991.
12结题,39070572.
茶树品种抗茶橙瘿螨机制的研究.
1991.
01-1993.
12结题,39670505.
茶树挥发性互利素的产生机制及其对天敌昆虫的引诱活性.
1997.
01-1999.
12结题,39870543.
茶蚜天敌搜索利它素作用机制的生物多样性.
1999.
01-2001.
12水稻抗纹枯病种质的创新及抗病育种思路的建立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2潘学彪扬州大学C020209在水稻的6条染色体上定位到纹枯病数量抗性基因,同时检测到有利于高产而不利于纹枯病发生发展的形态性状相关基因数个.
这是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物质基础.
提出了解决数量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面临的两个科学问题(确认目标QTL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确认目标QTL在重要育种亲本中的分布)的方法,将抗纹枯病分子育种建立在更具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这一方法的精髓是检测回交大群体中轮回亲本型个体与杂合型个体在纹枯病发病程度上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
差异显著表明目标QTL确实存在于进行检测的双侧分子标记之间,或认为具有较高育种价值的那个亲本上携带的是相对的感病等位基因,可以通过杂交、用目标抗病基因改良这个亲本对纹枯病的抗性水平.
方法的原理是其他基因(包括其他抗纹枯病数量基因)在两类个体中随机均衡分布,因此不影响根据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确认目标QTL的物理区间.
验证了其中qSB-11和qSB-9等在染色体上的确切位置,两个基因的累加系已经建成,获得抗性水平明显提高的、稳定遗传的创新种质,说明本研究种质创新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主题词:水稻纹枯病QTL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发表论著:韩月澎、邢永忠、陈宗祥、顾世梁、潘学彪、陈秀兰、张启发.
杂交水稻亲本明恢63对纹枯病水平抗性的QTL定位.
遗传学报,29(7):622-626,2002[标注资助号]HanYue-Peng,XingYong-Zhong,GuShi-Liang,ChenZong-Xiang,PanXue-Biao.
EffectofMorphologicalTraitsonSheathBlightResistanceinRice,ActaBotanicaSinica.
ActaBotan-icaSinica,45(7):825-831,2003[标注资助号]谭彩霞、张亚芳、陈宗祥、殷跃军、纪雪梅、杨勇、潘学彪.
两个抗水稻纹枯病主效数量基因的鉴定.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4(4):79-80,2004[标注资助号]陈宗祥、邹军煌、韩月澎、徐敬友、童蕴慧、于恒秀、张亚芳、潘学彪.
抗水稻纹枯病遗传研究的改良方法及其验证.
中国水稻科学,16(1):74-76,2002[未标资助]谭彩霞、纪雪梅、杨勇、潘兴元、左示敏、张亚芳、邹军煌、陈宗祥、朱立煌、潘学彪.
回交世代中两个抗水稻纹枯病主效数量基因的鉴定与标记辅助选择.
遗传学报,2005录用[标注资助号]潘学彪、张亚芳、左示敏、陈宗祥.
论作物重要数量性状基因的鉴定和应用.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和生物技术版)2005录用[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757.
抗水稻纹枯病主效数量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构建和基因作用效应及功能.
2004.
01-2006.
12利用Cre/Lox重组系统进行番茄转化的精确整合和定位表达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3姜国勇莱阳农学院C020209该项研究在番茄上率先建立了Cre/Lox定位重组表达系统,共获得了3个具有Cre/Lox位点的番茄靶标基因转化体;经过目标基因的Lox位点转化获得6个拥有b-32(z108)和Chi5B基因的番茄转化体植株,接种试验表明所有的转化体都对TMV病毒具有抗性;PCR扩增片段测序表明,目标基因的整合是位于靶标基因载体的Lox位点之中,目标基因的转化率在41.
2%-75.
6%之间,达到了课题设计的要求.
Northern杂交证明,目标基因b-32(z108)和Chi5B均能够在转化体叶片中正常转录和表达.
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表明,番茄转化体根维管组织及其根毛细胞质中能够表达整合的目标基因;因此,在番茄上建立的Cre/Lox系统重组定位系统,实现了目的基因的高效转化、精确整合,这样一个定位重组表达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开展抗病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和番茄的抗病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项研究共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两个基因登陆了GenBank;已经发表了两篇国家一级学报的文章,投稿《中国科学》一篇英文的文章.
先后有3个博士研究生和3个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研究工作.
主题词:Cre/Lox重组系统番茄转化精确整合发表论著:姜国勇杨仁崔.
Tm-22基因是一个受外源乙烯调控的抗病基因.
病毒学报,2004,20(4):359-363[标注资助号]姜国勇杨仁崔.
番茄花叶病毒的移动蛋白与番茄抗病基因Tm-22互作诱导烟草转化体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微生物学报,2005,45(2),213-220[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姜国勇.
番茄靶标基因载体的制备方法.
专利申请号:200410075711.
1姜国勇.
番茄抗病毒基因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申请号:200510042560.
4姜国勇.
番茄抗花叶病毒基因Tm-2nv.
GenBank:AY742883姜国勇王斌.
玉米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b-32(z108).
GenBank:AY756822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大豆食心虫新抗源基因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4王继安东北农业大学C020209项目用8004新抗源与其它感虫品种杂交,测定大豆抗食心虫性为多对基因起作用,其主效基因有两对,SSR法对206个重组自交系F4的抗大豆食心虫基因进行PCR扩增.
在600对引物中,多态性标记为131对,占21.
83%.
利用Mapmaker3.
0b构建分子标记连锁图谱,采用WinQTL2.
0软件进行QTL分析,LOD大于2.
0作为QTL存在的阈值,共发现分属于MLGJ,MLGH,MLGI,MLGM,MLGN,MLGA2,MLGF连锁群的10个引物sct_001satt380,satt541,satt587,satt270,GMSC514,satt521,satt187,satt233,satt362与抗虫基因显著相关.
每个引物(Marker)能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从1.
75%到7.
56%不等.
其中satt587,satt270,GMSC514,satt187还与虫食粒数紧密连锁.
另外还找到与茸毛稀密连锁的两个标记satt199和sat_069,分属于MLGA2,MLGF以及一个与荚皮硬度紧密连锁的位于MLGC2连锁群上的标记satt365.
主题词:大豆食心虫SSR发表论著:陈庆山.
植物基因分离方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8[标注资助号EI收录]刘洋,王继安,赵奎军.
大豆抗食心虫遗传的初步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
2[标注资助号]陈庆山、刘春燕、刘迎雪、刘海燕、陈立军、付尧、单继勋、郭强、张丽娜.
核酸体外扩增技术.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3,8[未标资助]陈庆山、刘春燕、吕东、何建勋.
大豆DNA提取基本原理探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5[未标资助]刘春燕、陈庆山、梁秀瑞、张立军、李文滨.
AmpliDetRNA技术.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12[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092.
大豆优质脂肪酸种质利用与创新.
2005.
01-2007.
12绿豆抗豆象种质遗传及创新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5程须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C020209对2000多份国内外绿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豆象鉴定,评选出TC1966等3份抗豆象特异种质,VC6089-6等有特殊利用价值的抗豆象新种质.
发现绿豆种子受害率与成虫羽化率显著正相关,与成虫产卵量无相关关系.
用6个亲本,按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抗*感)、(抗*抗)和(感*感)杂交组合30个,进行遗传分析和种质创新研究.
发现TC1966抗豆象性状符合3:1遗传分离规律,其抗性是由1对显性单基因(Aa)控制,抗虫为显性(A),感虫为隐性(a);而V2709、V2802与TC1966的抗性是非等位的.
建立起抗豆象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在距抗豆象基因Br1.
03~1.
79kbpDNA片段上发现6个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出一个共显性标记.
用该方法将16个抗豆象育种品系及其抗、感亲本分为抗豆象野生种、抗豆象栽培种、抗豆象杂交后代和混合类型4个大组.
选育出16份农艺性状优良或有特殊利用价值的高代品系,其中高抗13份,抗1份,中抗2份.
97-29、中绿4号、中绿5号分别通过专家组和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出版著作4部,发表研究论文10篇,培养学生5名,主持召开全国绿豆会议1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次.
主题词:绿豆抗豆象遗传分析种质创新发表论著:程须珍*,童玉娥,MeisakuKoizumi.
中国绿豆产业发展与科技应用.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12ZhangHuijie,LiNinghui,ChengXuzhenandKatinkaWeinberger.
TheImpactofMungbeanResearchinChina.
AVRDCPublication03-550,2003,12宗绪晓、程须珍、王述民等.
食用豆类高产栽培与食品加工.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10程须珍、王素华.
中国小杂粮第11章绿豆.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8程须珍、王素华、金达生、王泮龙、杨又迪.
绿豆抗豆象育种品系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V0l.
4(2),110-113[标注资助号]程须珍、王素华、吴绍宇、周吉红.
绿豆抗豆象育种F2群体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4),364-368[标注资助号]程须珍、王素华、杨又迪.
绿豆抗豆象基因PCR标记的建立.
华北农学报,2004,Vol.
19,7-11[标注资助号]程须珍、王素华、吴绍宇、周吉红、王述民、杨又迪.
绿豆抗豆象基因PCR标记的构建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2005,待发表[标注资助号]CHENGXu-zhen,WANGSu-hua,WUShao-yu,ZHOUJi-hong,WANGShu-minandCharlesY.
Yang.
TaggingandUtilizationBruchidresistanceGeneUsingPCRMarkersinMungbean.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a,2005,待发表[标注资助号]周吉红、吴绍宇、程须珍、王素华、SrinivesP.
绿豆抗豆象品系及回交亲本抗性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2,3(4),20~22[未标资助]程须珍、杨又迪.
RAPD标记在绿豆组植物种间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利用.
中国绿豆产业发展与科技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74-80[未标资助]程须珍、王素华、金达生、杨又迪、吴绍宇、周吉红.
绿豆抗豆象遗传特性初步分析.
中国绿豆产业发展与科技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112-115[标注资助号]张耀文、赵雪英、程须珍等.
绿豆抗豆象素材的筛选及鉴定.
中国绿豆产业发展与科技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116~118[未标资助]周吉红、吴绍宇、程须珍等.
绿豆抗豆象育种品系抗性鉴定.
中国绿豆产业发展与科技应,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2,119~122[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5分组0研究成果:程须珍、王素华、吴绍宇、周吉红.
抗豆象新品系"97-29".
2003年8月12日通过专家组鉴定程须珍、王素华、吴绍宇、周吉红.
抗豆象新品种"中绿4号".
2004年3月通过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国品鉴杂2004004程须珍、王素华、吴绍宇、周吉红.
抗叶斑病新品种"中绿5号".
2004年3月通过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国品鉴杂2004005张耀文、赵雪英、李秀莲、张春明、程须珍.
绿豆新品种"黑珍珠".
2002年8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晋审绿豆(认)2003001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表达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抗虫水稻的生态效应评估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6李月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C020209本项目以表达CpTI/CpTI+Bt基因水稻为试材,通过室内测试和田间试验,全面评价了表达CpTI/CpTI+Bt基因水稻的抗虫性,系统评估了该转基因水稻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变化,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①该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表现出很强的杀虫活性,对二化螟表现高抗.
②该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生长发育产生了明显影响,幼虫历期延长10d以上,老熟幼虫鲜重平均下降了8-11mg,蛹重明显减轻,繁殖能力明显降低.
③该转基因水稻对可在整个生育期对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保持高度或中度抗性.
④该转基因水稻对褐飞虱、电光叶蝉和黑尾叶蝉等刺吸式害虫没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⑤该转基因水稻未对稻田节肢动物的物种组成产生明显差异.
⑥该转基因水稻生长早期稻田中存在大量中性昆虫,可为天敌提供食物来源,维持其种群数量.
⑦抽穗期前,该转基因水稻可有效控制水稻生长早期的主要害虫鳞翅目害虫,将稻田植食性昆虫亚群落数量稳定在较低水平;在抽穗期后,该转基因水稻稻田植食性昆虫亚群落数量大幅增加,褐飞虱、电光叶蝉和黑尾叶蝉发展成为稻田优势害虫种群,需采取其它措施予以防治.
主题词:表达CpTI/CpTI+Bt基因水稻抗虫性稻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生态效应评估发表论著:李玥仁,胡奇勇,郑宇,胡习斌,张晓俊,李本金.
表达CpTI/CpTI+Bt基因水稻对鳞翅目害虫抗性的田间评价.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2),2005年6月(已采稿,待刊)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3;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棉花NPRI同源基因的分离、特征分析及其在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7孙敬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C020209NPR1是控制拟南芥SAR发生的关键基因之一.
本研究从棉花中分离NPR1,探讨其在抗黄萎病基因工程育种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结果有:(1)从拟南芥中克隆了NPR1和NDR1,并在烟草中过量表达.
转基因烟草对赤星病和晚疫病的抗性明显增强.
(2)利用RACE技术从对黄萎病免疫的海岛棉中克隆了GbNPR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是NPR1在海岛棉中的一个同源基因.
构建了GbNPR1的组成型表达及反义载体并转化烟草,15株转正义GbNPR1烟草中,有5株对赤星病的抗性明显增强.
将GbNPR1转化陆地棉品种"中36",经分子鉴定获得转化植株15株,正在进行抗病性鉴定.
(3)从海岛棉中克隆了在植物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PGIP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已递交国家专利申请.
(4)克隆了烟草Prla基因的启动子,并构建了病原菌诱导型NPR1基因表达载体,用其转化陆地棉品种"石远321",得到了一批转基因植株,正在进行分子鉴定和抗病性分析.
主题词:棉花NPR1基因黄萎病PGIP基因发表论著:DouDaolong,WangBingshan,TangYixiong,WangZhixing,SunJingsan.
Cloningandsequenceanalysisofageneencoding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proteinfromGossypiumbarbadense.
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3,13(2):119-124窦道龙,王冰山,唐益雄,王志兴,孙敬三*.
棉花高质量总RNA提取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物学报,2003,29(3):478-479窦道龙,王冰山,朱生伟,唐益雄,王志兴,孙敬三*,李仁敬,张振南.
转NDR1基因烟草对赤星病和晚疫病的抗性增强.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0):1120-1124王志兴,刘昱辉,孙敬三,贾士荣*.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
自然科学进展,13(3):248-252彭昊,王志兴,窦道龙,朱生伟,路铁刚,孙敬三*.
由农杆菌介导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入水稻.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11(1):16-19窦道龙,王冰山,唐益雄,王志兴,孙敬三.
植物广谱抗病基因工程策略与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2002,(1):5-9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贾士荣,窦道龙,唐益雄,孙敬三,王志兴,王冰山,张永强.
抑制蛋白pgip基因及其应用.
中国专利(已递交申请)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970407.
小麦单倍体诱导的新技术.
1990.
01-1992.
12结题,39080019.
无融合生殖及其遗传学研究.
1991.
01-1995.
12结题,39270403.
无融合生殖小麦研究.
1993.
01-1995.
12结题,39570364.
显性纯合太谷核不育小麦新种质的创建和保存.
1996.
01-1998.
12结题,39680017.
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
1997.
01-1999.
12结题,39970355.
水稻温敏失绿突变体冷激应答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
2000.
01-2002.
12PEAS基因转化及其在水稻中表达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8何水林福建农林大学C020209项目研究了capsidiol对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发现capsidiol在植物体内的正常浓度范围内对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孢子萌发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利用课题组分离的控制辣椒capsidiol合成的关键酶PEAS基因,构建了适于水稻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载体,应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了50株转基因植株及相应的分子证据,从中筛选出外源基因单拷贝插入的植株10株进行潮霉素逐代筛选纯化,获得了遗传稳定的T2代株系;用T2代纯化株系的单株研究表明,外源PEAS基因稳定表达,从转基因水稻中分离的粗蛋白具有催化FPP合成5-epi-aristolochene的能力,但是转基因植株中PEAS基因组成型表达合成的capsidiol量很低.
然而在UV诱导作用下,转基因植株中capsidiol量有所提高.
进一步分析表明,UV对capsidiol量的增加效应与其对capsidiol合成途径中HMGR、FPPS等酶活性提高有关.
项目还分离了PEAS基因的一个新cDNA,并对辣椒不同PEAS等位基因在各种诱发因子作用下的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PEAS等位基因在响应诱发因子上有所差异.
主题词:PEAS基因水稻转化表达发表论著:何水林.
植保素代谢与植物防御反应.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标注资助号]何水林,陈如凯,郑金贵.
一个辣椒倍半萜环化酶cDNA克隆及其经紫外线和CuCl2处理后的表达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2002,23(3):81-87[标注资助号]何水林,郑金贵,陈如凯.
辣椒倍半萜环化酶基因在几种非生物诱发因子作用下的表达.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1):61-65[标注资助号]何水林,郑金贵,王晓锋,王燕华,许明,李冰连,林明.
植物次生代谢:功能、调控及基因工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5):558-563[标注资助号]王燕华,何水林.
植物诱导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应用环境生物学报,2004,10(6):811-815[标注资助号]何水林.
参与植物次生代谢的转录因子及其在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4):374-380[标注资助号]王晓锋,何水林,刘峰,许明,郑回勇,郑金贵.
PEAS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初步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10(3)(增刊):18-19[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甘蔗抗黑穗病聚合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39许莉萍福建农林大学C020209甘蔗糖占我国食糖总产的92%,甘蔗黑穗病是甘蔗最主要的真菌病害,造成产量损失20-30%,栽培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措施,抗病性鉴定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影响抗病育种效率.
为建立高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病原分化和抗病性评价技术,构建了标记分析群体,筛选与抗、感基因连锁的标记.
①首次明确我国甘蔗黑粉菌的分子分化;②建立人工接种田间茎感染率和多指标聚类分析评价抗病性的方法,弱化了基因型、病原和环境的互作效应,已为国内同行普遍采用,为抗病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③完成两个标记分析群体的创制与抗黑穗病性和经济性状的鉴定;④获得2个与抗病基因、1个与感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片段长度分别为520bp、700bp和400bp;获得1个可区分抗、感基因型的SCAR标记;获得11个差异表达的多态性片段;⑤筛选4组可产生特异多态性的AFLP引物;⑥明确了87份甘蔗种质、栽培品种及新品系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
为我国甘蔗抗黑穗病性鉴定提供有效技术,为最终建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平台储备物质和技术,培养了4个硕士研究生,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论文,2篇待发表,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口头报告各1篇.
主题词:甘蔗甘蔗黑粉菌分子多样性抗病性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发表论著:许莉萍*陈如凯.
IdentificationofRAPDMarkerLinkedtoSmutResistanceGeneinSugarcane.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3):263-267[标注资助号]许莉萍*陈如凯陈平华.
AnalysisonInfectionIndexofSmutCausedbyUstilagoscitamineainSugarcaneSegregatedPopulation.
热带作物学报,2004,25(3):33-36[标注资助号]阙友雄许莉萍*邹添堂陈如凯.
甘蔗黑穗病菌分子多样性初步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2(6):685-689[标注资助号]许莉萍*阙友雄.
甘蔗杂交后代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65-67[标注资助号]阙友雄邹添堂许莉萍*.
甘蔗黑穗病菌培养基的筛选及基因组DNA分离技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3):353-355[标注资助号]阙友雄许莉萍*.
抗病育种中的标记辅助选择与甘蔗.
生物技术通讯,2005,16(4)[标注资助号]黄文华阕友雄陈平华许莉萍*.
甘蔗分离群体抗黑穗病性分析及评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3)[标注资助号]GLipingXu*,YouxiongQueandRukaiChen.
eneticDiversityofUstilagoscitamineainMainlandChina.
SustainableSugarcaneandSugarProductionTechnology,IS2004,Nanning,China.
ChinaAgriculyurePress,2004.
11.
P409-413许莉萍*陈如凯潘大仁.
生物技术与甘蔗.
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P349-352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番茄光合运转糖-蔗糖的代谢及其调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0李天来沈阳农业大学C02021001番茄光合运转物质—蔗糖在光合产物运转过程中的代谢状况,直接影响到向其它物质的转化,从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也就影响到果实的品质.
本项目采用14C示踪技术、组织解剖学技术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明确了普通栽培型番茄(L.
esculentumMill.
)叶片光合1h合成的同化产物在72h内,基本可全部转运出去,其中85%以上的光合产物是在光合后24h内运转出去的.
明确了光合后2h同化产物就可通过节间和果柄的维管束进入果实,并初步确定了蔗糖通过果实维管束卸载进入果实后的首先分解代谢部位.
系统研究了番茄光合产物运转途径上从"源"到"库"各部位糖的组成和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明确了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各部位糖的组成和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进而明确了转化酶与蔗糖合成酶是普通栽培型番茄蔗糖代谢的关键酶.
初步探明了亏缺灌溉、昼间亚高温、不同光照度、叶面喷肥及土壤不同氮钾配施等对番茄光合作用、产量、品质、干物质分配及蔗糖代谢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蔗糖代谢酶基因表达和调控提供了依据,对提高果实品质意义重大.
在《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录用论文6篇.
主题词:番茄(L.
esculentumMill.
)光合产物运转蔗糖代谢蔗糖代谢关键酶蔗糖代谢调控发表论著:齐红岩,李天来,张洁,艾民.
不同品种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35~138[标注资助号]齐红岩,李天来,张洁,王磊,陈元宏.
EffectsonSucroseMetabolism,DryMatterDistributionandFruitQualityofTomatounderWaterDeficit.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03,2(11):1253~1258[标注资助号]齐红岩,李天来,张洁,马文宏,陈元宏.
叶面喷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15~118[标注资助号]齐红岩,李天来,曲春秋,张洁,王磊.
亏缺灌溉对设施番茄物质分配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蔬菜,2004,2:10~12[标注资助号]姜晶,李天来*.
番茄蔗糖代谢关键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生物技术,2005,15(1)[标注资助号]张洁,李天来*,徐晶.
长期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
中国蔬菜,已录用[标注资助号]齐红岩,李天来*,刘海涛,张洁.
番茄不同部位中糖的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园艺学报,已录用[标注资助号]不齐红岩,李天来,富宏丹,周璇.
同氮钾施用水平对番茄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土壤通报,已录用[标注资助号]张洁,李天来*,徐晶.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光合作用及物质积累的影响.
园艺学报,已录用[标注资助号]张洁,李天来*.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园艺学报,已录用[标注资助号]张洁,李天来*,徐晶.
昼间亚高温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已录用[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新途径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1冯辉沈阳农业大学C020201001为解决具有百分之百不育株率的大白菜细胞核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系转育难的问题,以已知基因型的雄性不育材料为试材,设计新的转育方案,在不同生态型的大白菜品种间及亚种间转育雄性不育基因,选育新的雄性不育系,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国特有的、珍贵的大白菜细胞核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遗传资源.
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设计并实施了"合成转育"和"定向转育"两个新的大白菜雄性不育系转育方案,实现了细胞核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在不同生态型大白菜品系间的交流,育成了新的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
通过不育基因的亚种间转育,成功地将大白菜核不育基因转入小白菜,在国内外率先育成了具有100%不育株率的小白菜细胞核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系.
探索了利用加代繁殖技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加快核不育系转育进程的育种方法,建立了新的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
利用选育出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育成4个大白菜新品种、3个小白菜新品种.
鉴定成果1项,并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篇,出版相关学术著作1部.
培养本方向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6名.
育成的新品种推广3万余亩,创经济效益900余万元.
主题词:大白菜杂种优势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发表论著:冯辉,景士西主编.
园艺植物育种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底出版徐书法,冯辉.
芸薹属农作物核基因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138-141徐书法,轩正英,冯辉.
芸薹属农作物种间杂交的亲和性.
中国蔬菜,2004(3):28-29岳艳玲,冯辉.
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不同生态型间转育研究初探.
中国蔬菜,录用通知岳艳玲,冯辉,宋阿丽.
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合成转育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2):150-154冯辉,王玉刚,林桂荣,徐书法.
大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向小白菜中转育的研究.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18(2):10-13邵双,郭晓雷,冯辉.
农作物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
辽宁农业科学,2003(6):11-14韩阳,许艳辉,冯辉.
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3):228-231王鑫,刘石磊,冯辉,卢文经.
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的转育模式.
北方园艺,2002(1):32-34冯辉,邵双.
大白菜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遗传特性分析.
中国园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46-249.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冯辉,魏毓棠,林桂荣,王玉刚,邵双,许明,纪淑娟,张惠君,徐书法.
"两系法"杂交白菜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2004年12月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3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2刘玉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C020201001运用RFLP、SSR技术,采用集群分析法(BSA)分别找到了与甘蓝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DGMS)基因连锁的一个RFLP标记(pBN11)和一个SSR标记(C03180),连锁距离为1.
787~5.
189cM和4.
30~8.
94cM.
经过174份不同类型的甘蓝类自交系及多个回交转育后代的检测,这两个标记可用于DGMS基因辅助转育及纯合不育基因型的鉴定.
在辅助DGMS基因回交转育中预测准确率达93%以上.
该不育基因定位于甘蓝的第一或第八条染色体.
温度是影响育性表达的主要环境敏感因子.
露地自然条件下日照时数和辐照总量的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光照长度的作用达显著水平.
不同敏感材料在相同气候条件下的育性表达不同,不同敏感不育材料导致不育度降低的温度略有差异,导致完全不育的临界平均温度为15-20℃,温度敏感时期在开花前1-3周,最敏感时期在开花前的16-21天.
影响甘蓝敏感显性不育材料不育度的主效基因占主导地位(78.
11%),微效基因的加性作用起到了一定作用.
建立了利用甘蓝DGMS基因配制甘蓝杂交种新方法,利用该方法选育出10个优良甘蓝、青花菜不育系,育成3个甘蓝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
主题词:甘蓝,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环境敏感性,制种方法发表论著:刘玉梅,方智远,MichaelD.
McMullen,庄木,杨丽梅,王晓武,张扬勇,孙培田.
一个与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RFLP标记.
园艺学报,5:549-553,2003方智远,刘玉梅,杨丽梅,王晓武,庄木,张扬勇,孙培田.
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与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制种.
中国农业科学,37(5):717-723,2004刘玉梅,方智远,孙培田,杨丽梅,庄木,王晓武.
十字花科蔬菜作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和遗传.
园艺学报,28(增刊):716-722,2001杨丽梅,方智远,刘玉梅,王晓武,庄木,张扬勇,孙培田.
显性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早熟秋甘蓝新品种'中甘18'.
园艺学报,31(6):837,2004方智远,孙培田,刘玉梅,杨丽梅,王晓武,庄木.
几种类型甘蓝雄性不育的研究与显性不育系的利用.
中国蔬菜,28(1):6-10,2001刘玉梅,方智远,孙培田,杨丽梅,王晓武,庄木.
十字花科作物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0(3)增刊:183-186,2002刘玉梅,方智远,孙培田,杨丽梅,庄木,王晓武.
十字花科作物雄性不育性获得的主要途径及其利用.
中国蔬菜,(2):52-55,2002方智远,刘玉梅,杨丽梅,王晓武,庄木,张扬勇,孙培田.
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园艺学报,29(增刊):657-663,2002杨丽梅,方智远,刘玉梅,庄木,王晓武,张扬勇,孙培田.
用雄性不育系配制的秋甘蓝系列新品种(组合).
中国蔬菜,(1):23-25,2005方智远,刘玉梅,杨丽梅,王晓武,庄木,张扬勇,孙培田.
甘蓝制种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变革.
中国蔬菜,5:33,2005刘玉梅,方智远,李志琪,王雪,庄木,杨丽梅,张扬勇,孙培田.
与甘蓝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SSR标记.
全国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论文集,2004.
6北京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
39570497.
甘蓝显性不育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
1996.
01-1998.
12利用基因沉默构建针对黄瓜花叶病毒2b基因的抗病毒基因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3谢丙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C0202010012b基因是CMV基因组中抑制植物PTGS的因子,也是CMV重要致病基因之一.
本研究探讨了其应用于抗病毒基因工程育种的前景.
具体结果为:1.
根据已报道的CMV2b基因保守核酸序列设计引物,以CMV-BF为扩增模板,建立了无需繁杂的病毒RNA提取过程的一步RT-PCR扩增技术体系.
2.
利用该体系,扩增获得9个不同寄主和不同地理来源的CMV分离物的2b基因全长约90%的cDNA片段(300bp).
序列分析表明,不同CMV分离物2b基因保守性较高(核酸同源性达93%以上),且均属于亚组Ⅰ.
3.
利用PVX表达载体pSfinx,快速地探讨了正义和反义2b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初步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干扰作用.
4.
构建了全长2b基因的正义和反义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叶盘转化法,分别获得了SR1烟草、红玛瑙213番茄和中椒5号甜椒的PCR鉴定阳性转化植株.
对转基因烟草植株进一步的分子检测表明,2b基因已在转录水平获得了表达.
攻毒试验表明转2b基因的烟草植株,表现感病、耐病和抗病三种类型,得到了抗CMV的转基因烟草植株.
此外,建立了辣椒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转2b基因甜椒对CMV的抗性正在鉴定之中.
主题词:黄瓜花叶病毒2b基因一步RT-PCRPVX侵染性载体转基因烟草病毒抗性发表论著:庄木,王晓武,谢丙炎,方智远.
转录后基因沉默及植物病毒对它的抑制.
生物技术通报,2002,(6):18-22庄木,王晓武,谢丙炎,郑文光,冯兰香,方智远.
我国不同CMV分离物2b基因片段的RT-PCR扩增及其序列比较.
植物病理学报,2003,33(2):146-150庄木,王晓武,谢丙炎*,杨保军,方智远,黄和艳,郭淑华.
黄瓜花叶病毒反义2b基因构建及其转基因初步研究.
园艺学报,2004,31(6):811-813D.
Li,K.
Zhao,B.
Xie(谢丙炎),B.
Zhang,K.
Luo.
Establishmentofahighlyefficienttransformationsystemforpepper(CapsicumannuumL).
PlantCellRep.
,2003,21:785-788杨国顺,谢丙炎,蒋芳玲,王晓武,卢向阳,刘志敏.
多胺与脱落酸对辣椒子叶再生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3,30:603-605杨国顺,谢丙炎*,杨宇红,王晓武,卢向阳,蒋芳玲.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优化辣椒的遗传转化体系.
园艺学报,2004,31:737-742庄木,王晓武,谢丙炎,冯兰香,方智远.
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2b基因的RT-PCR快速扩增.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2002年4月,北京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
30270236.
β--氨基酸对番茄与根结线虫分子生态互作的调控.
2003.
01-2005.
12甜瓜属新种合成的技术体系及其细胞、分子遗传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4陈劲枫南京农业大学C020201001项目在国际上率先获得黄瓜与野生种杂交新物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甜瓜属新物种合成的理论基础,以及新物种细胞、分子遗传标记及其抗病抗逆性,并以新物种为桥梁,研究将有重要价值的抗线虫、耐弱光等基因转移到黄瓜基因池中.
项目建立了双二倍体新物种合成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在国际上首次创制出2种基因型的异源三倍体、黄瓜单体异附加系和异源易位系的染色体工程材料,拓宽了黄瓜的遗传基础,为黄瓜的育种和遗传理论的研究搭建了特有物质和技术平台;揭示出种间正反杂交的差异是由于染色体重组和基因组位点之间竞争水平的不同导致的,丰富了黄瓜基因组学的研究;构建了新物种的RAPD和SSR指纹图谱;揭示出两种基础染色体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重新评价甜瓜属的分类系统提出创新性的见解.
主题词:甜瓜属种间杂交染色体工程发表论著:ChenJF,JackStaub.
Synthesisandpreliminarycharacterizationofanewspecies(amphidiploid)inCucumis.
Euphytica,2002,123:315~322ChenJF,LuoXD.
Anallotriploidderivedfromaamphidiploid*diploidmatinginCucumis.
Euphytica,2003,131:235~241ChenJF,QianCT.
Reproductionandcyto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interspecifichybridsderivedfromCucumishystrixChakr.
*CucumissativusL.
TAG,2003,106:688~695ChenJF,ZhuangFY.
ReciprocaldifferencesofmorphologicalandDNAcharactersofinterspecifichybridizationinCucumis.
Can.
J.
Bot.
,2004,82:16~21ChenJF,ZhuangFY.
AssessmentofgeneticrelationshipinCucumisspeciesbySSRandRAPDanalysis.
PlantBreeding,2004,123:167~172ChenJF,LuoXD.
Cucumismonosomicalienadditionlines:morphological,cytological,andgenotypicanalyses.
TAG,2004,108:1343~1348陈劲枫,庄飞云.
甜瓜属一新物种(双二倍体)合成及定性.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19(5):357~362庄飞云,陈劲枫.
甜瓜属种间杂交新种及其后代对低温的适应性反应.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2):27~30钱春桃,罗向东.
利用卷须制片确认佛手瓜染色体数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2):113~114陈劲枫,任刚.
甜瓜属远缘杂种回交自交群体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5):333~337陈劲枫,钱春桃.
利用几种园艺作物卷须制片鉴定染色体数目的研究.
园艺学报,2002,29(4):378~380庄飞云,陈劲枫.
Cucumis属植物种间正反杂交差异的研究.
园艺学报,2002,29(5):483~485陈劲枫,钱春桃.
弱光条件下甜瓜属种间杂交新种的某些光合特性.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4):336~339庄飞云,陈劲枫.
基因组位点对引物的竞争效应.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18~22陈劲枫,娄群峰.
黄瓜性别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
上海农业学报,2003,19(4):11~14庄飞云,茅淑敏.
简便实用的琼脂糖凝胶回收DNA片段方法.
生物技术通讯,2003,14(3):202~203.
钱春桃,陈劲枫.
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21(3):193~197庄飞云,陈劲枫.
黄瓜栽培种、近缘野生种、种间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RAPD分析.
园艺学报,2003,30(1):47~50陈劲枫,罗向东.
黄瓜单体异附加系的筛选与观察.
园艺学报,2003,30(6):725~727陈劲枫,庄飞云.
采用SSR和RAPD标记研究黄瓜属(葫芦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植物分类学报,2003,41(5):427~435罗向东,陈劲枫.
异源三倍体黄瓜的离体繁殖和鉴定.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2):109~112娄群峰,陈劲枫.
硝酸银和乙烯利对黄瓜叶片中3种氧化还原酶同工酶和酶活性影响的比较.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6):580~584曹清河,陈劲枫.
用组培芽鉴定组培材料染色体数目的方法.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6):655~657雷春,陈劲枫.
黄瓜辐射花药的短期保存方法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4,19(4):109-110.
雷春,陈劲枫.
辐射花粉授粉和胚培养诱导产生黄瓜单倍体植株.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9):1739~1743逯明辉,陈劲枫.
植物耐泠性基因工程.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0):1953~1958罗向东,陈劲枫.
CucumissativusXC.
hystrix种间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303~2306钱春桃,陈劲枫.
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分带及其制备方法研究.
园艺学报,2004,31(6):814~816陈劲枫,雷春.
黄瓜多倍体育种中同源四倍体的合成和鉴定.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2):149~152罗向东,陈劲枫.
甜瓜属种间杂交中3种不同倍性资源的微繁.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5):549~552陈劲枫,钱春桃.
甜瓜属植物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2004,21(1):1~8逯明辉,娄群峰.
黄瓜的冷害及耐冷性.
植物学通报,2004,21(5):578~586郭军洋,陈劲枫.
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与染色体组分析的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2004,21(5):513~520郭军洋,陈劲枫.
Cucumis属双二倍体种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22~26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3研究成果:陈劲枫.
一种甜瓜属野生种用于黄瓜育种的方法,专利号:00112271.
1---9C.
2002年获准国家发明专利1个陈劲枫.
甜瓜属异源三倍体及其用于黄瓜育种的方法,申请号:02148497.
X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4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
30470120.
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早期基因组变化特征及相关机制.
2005.
01-2007.
12黄瓜耐根际低氧逆境生理机理机制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5郭世荣南京农业大学C020201001针对根际低氧逆境胁迫,研究了黄瓜耐根际低氧逆境生理机制.
了解了我国主栽黄瓜品种根际低氧耐性基因型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低氧胁迫下,黄瓜植株的有氧呼吸被显著抑制,诱导无氧呼吸,根系中无氧呼吸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较高的ADH、PDC活性和较低的LDH活性有利于增强植株抗低氧胁迫的能力,且耐性品种能适应低氧胁迫快速恢复有氧呼吸速率;根系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但耐性较强的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显著高于耐性较弱的品种;植株体内多胺含量明显上升,外源亚精胺(Spd)和多胺氧化酶(PAO)抑制剂增加了根系中的PAs含量,减缓低氧伤害,外施Spd后质膜H+-ATP酶活性显著上升,Spd和PAO抑制剂的处理可以减轻H2O2对植物体的伤害;植株体内氮素代谢作用增强,根系内硝酸还原酶被诱导,体内各种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提高植株根际低氧耐性;低氧胁迫诱导了植株体内活性氧含量的增加,同时SOD、POD、CAT活性均显著提高,可以清除体内产生的活性氧,而且在耐性品种和敏感品种间保护酶活性的提高和活性氧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研究丰富了植物低氧逆境生理理论,为栽培管理和抗逆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题词:黄瓜耐低氧性无氧呼吸多胺活性氧发表论著:郭世荣,吴震,石海仙.
《无土栽培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月,51万字,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李式军,郭世荣,吴震.
《设施园艺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0月,51.
9万字,面向21世纪教材郭世荣,橘昌司,李谦盛.
营养液温度和溶解氧浓度对黄瓜植株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9(6):593~596,2003汪天,郭世荣,刘俊,高洪波.
多胺氧化酶检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在低氧水培黄瓜根系中的应用.
植物生理学通讯,40(3):358~360,2004,马月花,郭世荣.
不同黄瓜品种根际低氧逆境耐性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5:68~70,2004马月花,郭世荣.
低氧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呼吸代谢的影响.
中国蔬菜,2005年(已录用)汪天,王素平,郭世荣,高洪波.
低氧胁迫下黄瓜根系细胞壁结合态多胺氧化酶活性变化及测定方法的确立.
西北植物学报,(已录用)汪天,王素平,郭世荣,高洪波.
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多胺代谢的变化.
园艺学报,(已录用)高洪波,郭世荣,汪天.
根际低氧胁迫对网纹甜瓜硝态氮、氨态氮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园艺学报,31(2):236~238,2004高洪波,郭世荣.
外源γ-氨基丁酸对营养液低氧胁迫下网纹甜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9(6):593~596,2004高洪波,郭世荣,汪天.
营养液低氧胁迫对网纹甜瓜脯氨酸和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40(4):434~436,2004高洪波,郭世荣.
CalciumInfluenceonAntioxidantSystemandNitrogenMetabolismofMuskmelonSeedlingsunderNutrientSolutionHypoxia.
ActaHorticulture,(已录用)高洪波,郭世荣,汪天,孙艳军,胡晓辉.
低氧胁迫下Ca2+、La3+和EGTA对网纹甜瓜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已录用)高洪波,郭世荣.
低氧胁迫对无土栽培网纹甜瓜幼苗多胺含量的影响.
园艺学报,(已录用)高洪波,刘艳红,郭世荣,孙艳军.
低氧胁迫下钙对网纹甜瓜幼苗多胺含量及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已录用)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3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4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甘蓝S受体激酶底物蛋白编码基因的分离与克隆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6朱利泉南京农业大学C020201001利用已建立的甘蓝柱头和花粉离体保存体系,同时结合田间花期采集,获得甘蓝相关实验材料.
采用再电泳技术结合材料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电泳带的放射自显影技术,通过SC和SI蕾期授粉相比较分析,分离出SI自交引发S受体激酶所产生的可能的磷酸化蛋白,并确定了其相对分子质量和部分氨基酸序列.
利用N-末端序列设计兼并引物,并同时根据其它物种的相关序列信息设计的特异引物,通过综合应用PCR、RT-PCR、cDNAs库、分子杂交和亚克隆等分子技术,在甘蓝gDNA和蕾期mRNA中获得了相应的核酸片段,克隆出S受体激酶的4种可能的底物蛋白编码基因:THL1、THL2、ARC1和SSP,同时也克隆了编码MOD和MLPK和基因;并进一步用RACE得到了SSP基因的边际序列.
最后成功地对这些基因序列进行了序列分析,获得了诸如内含子、多种修饰位点和多功能模体等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这一研究为芸薹属作物自交亲和性分子机理的进一步阐明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植物胞间通讯信号传导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内容.
已在全国性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还有4篇论文正在撰写之中.
主题词:甘蓝S受体激酶底物蛋白编码基因发表论著:刘东,朱利泉,王小佳.
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中SRK底物ARC1蛋白编码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作物学报,2004,30(5):427-431刘东,朱利泉,王小佳.
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中SRK结合蛋白基因THL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园艺学报,2003,30(1):56-58王茂广,朱利泉,王小佳.
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过程中THL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园艺学报,2004,31(3):381-383吴能表,朱利泉,吴峻岩,王小佳.
低温对甘蓝逆境生理指标和蛋白质磷酸化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3,31(5):530-534吴能表,朱利泉,王小佳.
自交不亲和性甘蓝受粉过程中蛋白激酶活性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6):886-890吴能表,朱利泉,王小佳.
槲皮素对SI甘蓝受粉引起的PK活性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4,30(10):996-1001刘东,朱利泉,王小佳.
甘蓝自交不亲和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遗传,2003,25(2):241-244吴能表,徐光德,唐于婷,朱利泉,王小佳.
自交不亲和甘蓝的花粉萌发与花柱保护酶活性变化.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5):848-851吴能表,王小佳,朱利泉,吴正松.
短时低温处理对甘蓝逆境指标和PK活性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4):609-613吴俊岩,王茂广,朱利泉.
植物中的CDPK/SnRK蛋白激酶家族.
激光生物学报,2004,13(4)):265-269王茂广,朱利泉,王小佳.
S受体激酶与细胞信号传导.
生命科学,2003,15(3):173-177DingShihua,LiYinwenandZhuLiquan.
IdentificationofhistidineresiduesattheactivesiteofMegglobatrachusjaponicusalkalinephosphatasebychemicalmodification.
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2002,1954:100-108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根域限制下果树NO3-转运子及同化规律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7王世平上海交通大学C020201003为了阐明根域限制对葡萄树NO3-吸收与同化影响,以2-3年生葡萄幼树为实验材料,从根域限制下NO3-吸收运转子、同化关键酶的生理活性、葡萄树体氮素营养、碳代谢、光合作用以及果实品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根域限制下葡萄中各部位的NO3-、NH4+、全N含量低,N水平低,生长缓和是其典型特征.
葡萄幼树NO3-吸收在低浓度范围内和高浓度范围内分别由高亲和转运子(HATS)和低亲和转运子(LATS)完成,根域限制降低了了转运子的活力,无论HATS还是LATS都具有较低的Vmax值和Km值,葡萄幼树单株NO3-吸收速率下降.
根域限制对功能叶和褐根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显著抑制了功能叶、新叶、褐根、白根中亚硝酸还原酶(NiR)的活性和谷氨酸合成酶(GS)的活性,由此可见根域限制抑制了氮素营养的吸收、同化,因而树体氮素营养水平低、生长弱.
通过施氮提高根域限制树的氮水平并没有改善幼树的营养生长,表明根域限制对葡萄树体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还有氮素营养以外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从氮素营养的角度阐明了根域限制的作用机制,丰富了果树营养理论,对果树栽培技术的创新有积极意义.
主题词:葡萄根域限制硝酸盐转运子硝酸盐同化发表论著:朱丽娜,鲁华东,杨天仪,王世平.
根域容积对藤稔葡萄生长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674-676朱丽娜,鲁华东,张才喜,王世平.
根域限制下施肥水平对葡萄幼树生长及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4(3):13-16朱丽娜,唐晓兰,陆春燕,王世平.
根域限制对藤稔葡萄生长、果实品质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2004,33(5):80-82.
王世平,费全风,秦卫国,张才喜,郭庆海,朱丽娜.
根域加温对促成栽培绯红葡萄的生长发育影响.
果树学报,2003,20(3):182-185王世平,张才喜,罗菊花,邵浩,郭庆海,朱丽娜.
果树根域限制栽培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2002,19(5):298-301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3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柑橘果实糖积累的分子生理机理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8张上隆浙江大学C020201003本项目针对我国柑橘果实品质问题,在2002-2004年期间从果实糖积累及运输生理学、栽培措施对糖积累的作用机制、糖代谢关键酶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及调控等几方面开展了柑橘果实糖积累的分子生理机理研究,明确了韧皮部后糖运输既可以通过质外体也可以通过共质体实现,阐明了完熟采收提高果实含糖量的生理机制及增施氮肥引起柑橘果实品质下降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分析了果糖激酶在果实糖积累中的作用,并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到柑橘转化酶、果糖激酶基因家族的多个成员,对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作了研究,构建了果糖激酶反义表达载体,进行了遗传转化初步研究,从生理及分子水平上探讨了果实蔗糖、己糖代谢机理,为调控果实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题词:柑橘糖积累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发表论著:陈俊伟,张上隆,张良诚,赵智中,徐建国.
Fruitphotosynthesisandassimilatetranslocationandpartitioning:TheircharacteristicsandroleinsugaraccumulationindevelopingCitrusunshiu.
ActaBotanicaSinica,2002,44(2):158-163秦巧平,张上隆,陈俊伟,谢鸣,金勇丰,陈昆松.
Isolationandexpressionanalysisoffructokinasegenesfromcitrus.
ActaBotanicaSinica,2004,46(12):1408-1415赵智中,张上隆,陈俊伟,陶俊,吴延军.
柑橘品种糖积累差异的生理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5):541-545陈俊伟,张上隆,张良诚,阮勇凌,谢鸣,陶俊.
ThePhysiologicalMechanismofPostphloemsugarTransoportinCitrusFruit.
Agric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8):912-918安新民,张上隆,徐昌杰,陶俊,秦巧平.
甜橙液泡酸性转化酶全长基因的分离及序列分析.
林业科学,2004,40(5):99-104秦巧平,张上隆,陈俊伟,吴延军,陈昆松.
温州蜜柑果实发育期间果糖激酶与糖积累的关系.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30(4):435-440陈俊伟,张上隆,张良诚.
果实中糖的运输、代谢与积累及调控.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30(1):1-10安新民,张上隆,徐昌杰,陶俊.
柑橘酸性转化酶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及特性分析.
林业科学,2004,40(4):58-62赵智中,张上隆,刘栓桃,陈俊伟,陶俊.
Physiologicalmechanismonthedifferenceofsugaraccumulationinfourcitrusvarietie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2(12):1369-1376安新民,徐昌杰,张上隆,陶俊,陈俊伟.
应用滤纸吸附-PCR法和改进的亚克隆方法快速筛选克隆甜橙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基因(CS-CWI).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3,25(1):59-62秦巧平,张上隆,徐昌杰.
己糖激酶与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1):1-8安新民,张上隆,徐昌杰.
柑橘转化酶基因家族新成员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上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1):1-4赵智中,张上隆,刘栓桃,陈俊伟,陶俊.
高氮处理对温州蜜柑果实糖积累的影响.
核农学报,2003,17:119-122陈俊伟,张上隆,谢鸣,刘春荣,陶俊,吴江.
柑橘完熟采收增糖效应及其机理.
果树学报,2003,20(4):247-250陈俊伟,张上隆,张良诚,谢鸣,陶俊,吴江.
柑橘果实韧皮部后糖的运输生理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530-1534陈俊伟,张上隆,张良诚.
糖对源库关系的调控与植物糖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24(5):266-270郭延平,陈屏昭,张良诚,张上隆.
不同供磷水平对温州蜜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2):186-191郭延平,陈屏昭,张良城,张上隆.
缺磷胁迫加重柑橘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及叶黄素循环的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3):359-365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1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3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
39730340.
柑桔果实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1998.
01-2001.
12巴旦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自交不亲和基因型鉴定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49马荣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C020201003巴旦杏,学名扁桃,属于蔷薇科李属植物,我国共有6个种,栽培扁桃是重要干果树种.
本课题从国内外收集194份扁桃资源,根据地理分布、系谱关系、表型性状(树体、坚果性状)和AFLP、SSR分析,排除一些重复种质,选取38份栽培品种和6份野生近缘种进行深入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评价扁桃种质资源.
首先建立扁桃cDNA文库和开展EST研究,发展了扁桃EST-SSR分子标记,筛选出29对SSR(包括EST-SSR和genomic-SSR)和3对AFLP引物,对上述44份扁桃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利用已有的李亚科S-RNase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从我国栽培的扁桃中克隆获得35个控制扁桃自交不亲和的S-RNase新基因序列,建立了扁桃主要栽培品种S-基因型鉴定的PCR技术,并分析了扁桃S-RNase基因系统发育关系;选取部分种质进行了种仁营养成分分析,包括矿质元素、粗蛋白、维生素E、油酸、亚油酸和苦杏仁苷等.
同时应用这些SSR标记对其它李属果树进行了分析.
该研究为我国扁桃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育种亲本的选择及新基因的发掘奠定基础.
主题词:扁桃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自交不亲和Amygdalussp.
发表论著:YongXu,Rong-caiMa*,HuaXie,etal.
DevelopmentofSSRmarkersforthegeneticdiversityanalysisofalmondtreesfromChinaandtheMediterraneanregion.
Genome,2004,47(6):1091-1104(SCI收录)Yuan-QingJiang,Rong-CaiMa.
Generationandanalysisofexpressedsequencetagsofalmond(PrunusdulcisMill.
)pistils.
Sex.
Plant.
Reprod.
,2003,16(4):197-207(SCI收录)吴凡,徐勇,常凤启,李学东,马荣才.
桃中两个MADS-BOX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遗传学报,2004,31(9):908-918马艳,马荣才,徐锡增.
巴旦杏基因组DNA模板的制备及其AFLP分析技术的建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7(3):35-38马艳,徐锡增,马荣才.
34种普通扁桃营养成份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7(4):55-58马艳,马荣才.
扁桃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
果树学报,2004,21(6):552-555MaRong-Cai*,XuYong,MaYan,etal.
MolecularanalysisofalmondgermplasminChina.
XIIIGREMPAMeetingonPistachiosandAlmonds.
1-5June2003.
Mirandela,PortugalS6-3.
OralpresentationRong-CaiMa*,YongXu,YuanqingJiang,etal.
MoleualranalysisofalmondgeneticvariabilityinChinaUsingEST-derivedSSRandSelf-incompatibilityGenotyping.
The7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PlantMolecularBiology,ISPMB'2003.
23-28June2003.
Barcelona,Spain.
S29-4.
OralPresentationMaRong-Cai*,XuYong,JiangYuan-Qing,XieHua,etal.
MolecularanalysisofalmondgermplasminChina.
PlantGenomicsinChinaIV.
Sept.
22-26,2003.
Yangling,China.
OralpresentationXuYong,MARong-Cai*,CaoMing-Qing.
GeneticdiversityandphylogeneticanalysisofalmondgermplasmusingEST-SSRs.
PlantGenomicsInChinaIII,Aug.
19-22,2002.
Beijing,China.
OralPresentationYiSui,HuaXie,Ning-XiaDu,YongXu,Feng-QiChangandRong-caiMa.
SequencevariationofEST-SSRlociinalmond(PrunusamygdalusL.
)andotherPrunusspecies.
PlantGenomicsinChinaV.
August19-22,2004.
Wuhan,ChinaJiangYuan-Qing,MaRongcai.
Generationandanalysisof814expressedsequencetagsfromalmond(PrunusdulcisMill.
)pistils.
PlantGenomicsinChinaIII,Aug.
19-22,2002.
Beijing,China.
JiangYuan-Qing,MaYan,YangBo,XieHua,Rong-CaiMa.
MolecularcloningandphylogeneticanalysisoftheS-RNasegenesfromalmond(PrunusdulcisMill.
)cultivarsinChina.
PlantGenomicsinChinaIV.
Sept.
22-26,2003.
Yangling,China.
马荣才,马艳,徐勇,江元清,曹鸣庆.
国际巴旦杏遗传资源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第318-322页马荣才,曹鸣庆.
巴旦杏的生物技术.
中国首届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论坛,2002年9月24日-26日,浙江杭州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2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梨自交不亲和基因表达特性和蛋白产物功能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51张绍铃南京农业大学C020201003梨属于典型的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果树,生产上需配置授粉树或人工辅助授粉才能获得应有产量,开展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项目研究表明:梨自花与异花授粉后花柱内花粉管生长差异显著,自花花粉管多数停长于花柱中上部,不能完成受精和结实,而异花授粉则相反.
研究揭示了梨不同品种花柱内S基因时空表达的差异,发现梨品种自交不亲和性强度取决于花柱内S基因表达的S糖蛋白的量,提出花柱内S糖蛋白的量可以作为鉴定梨品种自交亲和性程度的指标;首次成功地分离纯化出花柱S基因产物——S-糖蛋白,证实了其具有RNase酶活性,在自花授粉时特异性地降解自花花粉管RNA,而不降解异花花粉管RNA,并在离体条件下验证了S-RNase抑制自花花粉管生长的机制,从而完善了梨S-RNase抑制自花花粉管生长的理论体系.
研究阐明了S基因时空表达特性,S基因表达量因花柱的发育阶段及位置而异,且S-RNase主要在花柱道中表达,这与自花花粉管受抑制部位一致.
花粉内也同样存在着控制自交不亲和的因子,其表达的蛋白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初步研究了自交不亲和性品种"二十世纪"及其亲和性突变品种S基因表达特性的差异.
主题词:梨自交不亲和性S-RNase基因自花和异花授粉突变发表论著:张绍铃*,杨记磙,李秀根等.
梨自交不亲和强度不同品种花柱S糖蛋白含量的差异.
园艺学报,2002,29(2):165-167张绍铃,周建涛,徐义流等.
梨花柱半离体培养法及品种自交不亲和基因型鉴定.
园艺学报,2003,30(6):703-706陈迪新,张绍铃.
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梨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果树学报,2002,19(6):377-380徐国华,张绍铃*,张超英,陈迪新.
梨自花与异花授粉后花粉胞内游离Ca2+分布的变化.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3,29(2):97-103.
徐国华,张绍铃,张超英,陈迪新.
梨自花及异花授粉对其花柱自发荧光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3,30(4):439-442.
徐义流,张绍铃.
梨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及其分子机理.
果树学报,2003,20(1):59-63.
张绍铃,曹生民,吴华清.
果树自交不亲和性基因型及其鉴定方法.
果树学报,2003,20(5):358-363.
徐义流,张绍铃.
以32P示踪观察梨花粉管在自花与异花花柱中生长的方法.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3):238-239.
徐国华,张绍铃,刘友良.
雌蕊胞外基质在花粉管生长中的作用.
植物学通报,2003,20(2):218-226.
张绍铃,高付永,陈迪新,顾志新.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丰水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4):586-591.
徐义流,张绍铃.
花粉――雌蕊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0):1800-1809.
张绍铃,徐义流,陈迪新等.
梨内源与外源RNase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6):891-895徐义流,张绍铃.
梨花柱RNA的提取方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2(6):737-738陈迪新,张绍铃,陶书田等.
沙梨花粉原位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特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34-37Shao-lingZhang(张绍铃).
Relationshipsbetweenfruitset,pollen-tubegrowth,andS-RNaseconcentrationintheself-incompatibleJapanesepearShinHiratsuka.
ScientiaHorticulturae,2002,95:309-318Shao-lingZhang(张绍铃).
Analysesofpollen-tubegrowthandbiologicalactionofS-RNaseinthestyleofself-compatibleJapanesepearShinHiratsuka.
ScientiaHorticulturae,2004,Shao-lingZhang(张绍铃).
Cultivardifferencesintheexpressionofself-incompatibilityinJapanesepearShinHiratsuka,HiranoA.
,ActaHorticulturae,2002,587:437-449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张绍铃,徐国华,陈迪新.
一种核糖核酸酶的提取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日期:2002年7月15日;专利号:ZL02137955.
6张绍铃,徐义流,周建涛.
一种培育梨自花结实性新种质创新的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日期:2004年3月8日;申请号:200410014243.
7张绍铃,李秀根,徐国华.
梨自交不亲和性机理的研究.
教育部,2002年12月,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
30270926.
梨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雌蕊与花粉的识别及信号转导机制.
2003.
01-2005.
12枣胚败育机理及早期幼胚挽救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52刘孟军河北农业大学C02021003枣是我国第一大干果,世界98%以上枣资源集中在我国.
杂交育种是培育枣树新品种的重要途径.
枣树胚败育严重是枣树杂交育种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迄今未见有关枣树胚败育机制和早期幼胚培养的深入系统研究.
本研究表明枣树优异种质普遍存在胚败育.
胚败育与果实大小与形状有关,大果含仁率高,小果含仁率低;长果含仁率低,圆形果含仁率高.
枣严重的早期胚败育发生在鱼雷期甚至更早,后期存在少量胚败育.
枣树胚败育与激素和营养条件有关,果肉内激素含量过高,营养竞争占优势,造成果实速长期胚珠养分供应亏缺与早期种胚败育有关,而Z含量及Z/GA异常增大,与后期瘪种子形成有关.
经过枣胚培养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建立了枣树早期幼胚挽救培养及胚培养苗的优化和快繁技术体系,座果后20天,处于大球胚阶段的早期幼胚,成苗率最高达到40%.
采用人工辅助授粉和喷施激素可以提高含仁率.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枣树早期幼胚的挽救培养体系,从细胞学和生理生化水平揭示了枣胚的败育机理,提出了解决枣胚败育,实现枣树杂交育种的策略.
结合田间人工调控措施,在胚败育前实施抢救培养,是解枣树胚败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结果在枣树杂交育种实践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主题词:枣树胚败育胚抢救早期幼胚发表论著:M.
J.
Liu,Y.
F.
Qi.
EmbryorescueofChinesejujube,ActaHoticulture,2004,663.
[标注资助号ISTP收录]祁业凤,刘孟军.
枣的胚败育及幼胚培养研究.
园艺学报,2004,31(1):78-80[标注资助号]祁业凤,刘孟军.
两个胚败育率不同的枣品种果实生育期内源激素的变化,园艺学报,2004,31(6):800-803[标注资助号]王玖瑞,刘孟军.
枣幼胚培养中褐化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45-47[未标注资助]王玖瑞,刘孟军,代丽.
枣组培中的品种差异及辣椒枣的组培快繁,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4):59-61[未标资助]王玖瑞,刘孟军,代丽.
枣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2,19(5):336-339[标注资助号]祁业凤,刘孟军.
枣胚培养影响因素研究,果树学报,2004,21(1):25-28[标注资助号]王玖瑞,刘孟军.
果树重要性状的DNA标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2003,13(6):57-59[未标资助]祁业凤,刘孟军,王玖瑞.
果树胚培养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2002,12(3):46-48[标注资助号]刘忠诚,刘孟军,赵锦.
mRNA差异显示技术评述,分子植物育种,2004,2(6):895-900[未标资助]梁春莉,刘孟军,赵锦.
植物种子败育研究进展,分子植物育种,2005,3(1):117-122[未标资助]祁业凤,刘孟军.
枣不同品种的胚败育观察,北方植物学研究,2002,(4):33-37[未标注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213107.
第26届国际园艺大会.
2002.
08-2002.
08结题,30313136.
Eucarpia果树遗传育种国际研讨会.
2003.
08-2003.
09在研,30471194.
枣树雄性不育种质鉴定及其不育机理研究.
2005.
01-2007.
12结题,39100087.
枣和酸枣分类学地位的研究.
1992.
01-1994.
12结题,39670520.
抗枣疯病种质资源的研究.
1997.
01-1999.
12结题,39970523.
枣疯病病原在树体内的分布和运转规律.
2000.
01-2002.
12中国野生葡萄抗病基因的克隆与利用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53王跃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C02021003葡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中国是葡萄属植物主要起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抗病资源.
本项目以高抗白粉病的中国葡萄白河-35-1为试材,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进行抗白粉病基因克隆及构建cDNA文库研究,获抗白粉病基因cDNA18个,将13个登录GenBank;克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1个、乙醛脱氢酶基因3个;获抗病候选基因47个.
构建了抗白粉病基因cDNA文库,获得抗病基因ESTs序列145个,获葡萄环化酶、L-同型天冬氨酰基-甲基转移酶、α-淀粉酶、RNA识别亚基溶合蛋白、泛素结合酶及脱落酸胁迫成熟蛋白等基因共6个;从毛葡萄中克隆芪合成酶基因3个、启动子2个、查尔酮合成酶基因2个、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1个、多酚氧化酶基因1个,登录GenBank.
新获抗白粉病基因RAPD标记3个,用于抗病育种辅助选择获抗病植株98个;中国野葡萄与欧洲葡萄杂交获F1代467株,获胚挽救苗251株,选育新品系1个.
邀请美国专家1人来校合作交流,参加学术会议1次;发表论文7篇;培养毕业博士3人、硕士2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1项.
这为研究抗白粉病分子机理及通过基因工程改良葡萄品种的抗病性奠定基础.
主题词:中国野生葡萄抗白粉病基因克隆mRNA差异显示cDNA文库发表论著:张今今,王跃进,王西平等.
葡萄总RNA的快速提取方法研究.
果树学报,2003,20(3):178~181[标注资助号]于大永,王跃进,张剑侠,杨亚洲,杨进孝.
中国野生葡萄打破休眠研究.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3,6:17~19[标注资助号]王跃进,张今今.
葡萄抗病基因mRNA差异显示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已接受)[标注资助号]徐伟荣,王跃进,王西平,郝炜.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抗逆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西北植物学报(已接受)[标注资助号]张剑侠,王跃进,李沛玲,张今今,潘学军.
中国野生葡萄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
园艺学报,2004,31(1):90~[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王跃进,潘学军,万怡震,张剑侠,唐冬梅.
一种用于抗病无核葡萄胚挽救培养基成苗培养的培养液.
专利号ZL02139330.
3王跃进,潘学军,王飞,张剑侠,万怡震,骆强伟.
一种抗病无核葡萄高效聚合育种方法.
专利号ZL02139331.
1王跃进,王西平,徐伟荣,郝炜.
中国葡属野生种华东葡萄芪合成酶基因序列及其应用.
申请号为:200510041662.
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4人毕业3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993.
中国野葡萄抗白粉病基因功能与育种应用研究.
2004.
01-2006.
12结题,39770525.
中国野生葡萄资源抗病基因的RAPD标记.
1998.
01-2000.
12结题,39970524.
葡萄无核抗病基因作图与育种研究.
2000.
01-2002.
12果树库源关系中光合作用调控机制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54李绍华中国农业大学C02021003在桃果实不同发育阶段通过去果改变库源关系,进行了源叶光合作用及其相关碳代谢酶活性、过氧化物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明确了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库源关系的改变对果树净光合效率的影响及相关光合指标反应的特点:降低库力导致源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及源叶温度显著升高.
弄清了库源关系的改变时源叶中光合末端产物积累的种类特点与碳代谢相关酶变化规律,肯定了在库源变化中源叶中光合末端产物的积累并不是其光合调控主要原因;探讨了不同库源关系条件下源叶中可溶性糖及相关代谢酶昼夜变化规律,根据源叶中光合末端产物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昼夜变化的3个类型和碳水化合物相关的酶活性日变化动态的3种类型;发现了果树蒸腾强度对源叶光合作用具有显著影响、即果实的蒸腾强度影响源叶的库力的现象;探讨了库源关系改变时对源叶抗氧化系统中的SOD和APX酶含量及其活性的日变化规律,提出了在库源关系改变时气孔开张为启动因子、叶片温度为作用因子对光合调控的假说,即降低库力首先导致源叶的气孔开张度变小,结果蒸腾减少,然后导致叶表面温度的升高,最终导致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急剧降低或叶绿体结构的破坏,从而实现对源叶光合作用的调控.
主题词:库源关系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叶片温度碳代谢酶活性发表论著:李卫东,李绍华*,吴本宏,杨建民,王红清.
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去果对桃源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5,2[标注资助号]朱亚静,李绍华*,王红清,姜全.
果实的有无对桃源叶片净光合效率及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片温度的影响研究.
园艺学报,2005,1[标注资助号]LiWD,LiSH*,YangSH,ZhenXB,LiXD,YaoHM.
Photosynthesisinresponsetosink-sourcemanipulationsduringdifferentphenologicalstagesoffruitdevelopmentinpeachtrees:regulationbystomatalapertureandleaftemperature.
JHortSciBiotech,2005(已录用)[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986.
定位灌溉条件下果树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形成的调控.
2004.
01-2006.
12结题,39200083.
苹果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对水分胁迫反应时期的研究.
1993.
01-1995.
12结题,39770524.
生育节水栽培条件下落叶果树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调控机制.
1998.
01-2000.
12结题,39970527.
果树体内铁的再利用研究.
2000.
01-2002.
12生长素调控苹果根系吸收钙离子的信息传递途径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55杨洪强山东农业大学C02021003钙离子既可作为"第二信使"又是重要的营养元素.
本项目研究了苹果根系Ca2+吸收特性及其生长素调节、Ca2+-ATPase与钙吸收的关系、Ca2+与Ca2+-ATPase亚细胞定位、蛋白磷酸化与IBA调控钙素吸收的关系,探讨了Ca2+-ATPase分离提纯以及Ca2+-ATPase与新梢钙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根域低Ca2+浓度时,根系Ca2+吸收速率与Ca2+浓度的关系符合米氏酶动力学模型,IBA促进根系Ca2+-ATPase活性和钙吸收,并诱导出70KD蛋白,代谢抑制剂2,4-DNP抑制钙吸收及IBA对钙吸收的促进;钙吸收速率与Ca2+-ATPase活性正相关.
Ca2+主要分布于液泡膜及导管内缘;质膜和导管内缘Ca2+-ATPase活性比较高.
Ca2+通道和阴离子通道抑制剂、钙调素和蛋白磷酸酶抑制剂抑制IBA对Ca2+吸收的促进.
IBA通过蛋白磷酸化激活根系Ca2+-ATPase而促进钙吸收,根系磷酸化反应主要发生在丝氨酸残基上.
IBA能促进新梢Ca2+-ATPase活性升高及新梢对钙的吸收,提高新梢活性钙比例及钙含量.
主题词:苹果根系钙吸收蛋白磷酸化IBA发表论著:Hong-Qiang,Y.
,Yu-Ling,J.
,Lian-Zhong,Z.
andMing-Gang,C.
TheeffectofIBAontheCa2+absorptionandCa2+-ATPaseactivityandtheirultracytochemicallocalizationinappleroots.
ActaHort.
636:211-219.
[标注资助号ISTP收录]Hong-Qiang,Y.
,Yu-Ling,J.
,JiaWS,DPZhang.
Thesignalingcascadesofwaterlosstoabscisicacidaccumulationinappleroots.
ActaHort.
636:221-226[标注资助号ISTP收录]李佳,杨洪强,闫滨,束怀瑞.
吲哚丁酸通过蛋白磷酸化激活湖北海棠根系Ca2+-ATP酶.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30(4):449-454[标注资助号]杨洪强,张连忠,戚今亮.
苹果砧木根系钙素吸收动力学研究.
园艺学报30(3):253-256[标注资助号]YangHong-Qiang,JieYL,HungTD,ShuHR.
Theinductionofrootformationbyurea,IBAandsheepdunginyoungappletree.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1(4):438-443.
[标注资助号]YangHong-Qiang,LeeJung-Myung.
Theuptakeandtransportofcalciuminhorticulturalplants.
Res.
Coll.
Ins.
LifeSci.
Res.
KyungHeeUniversity,23:49~63[未标资助]Researchadvanceofapplerootphysiology.
YangHongqiang,ShuHuairui.
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AppleSymposium,Oct.
2002,Taian,China[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3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923.
苹果新根分化的程序性死亡机制及其调控.
2003.
01-2005.
12天然三倍体无核枇杷选种及其GISH鉴别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56梁国鲁西南农业大学C02021003采用改良的去壁低渗法,筛选到"大五星"、"解放钟"、"金丰"、"早钟6号"、"大房"及"房光"、"龙泉1号"、"东湖早"、"香钟11号"、"森尾早生"、"常白1号"和"白梨"等12个枇杷品种的天然三倍体突变体46株.
结合"早钟6号"、"特早熟"、"东湖早"、金丰"、"80-1"、"香钟11号"、"黄肉"、"大五星"、"龙泉1号"、"地方土枇杷"、"泸州6号"、"77-1"、"早红3号"等三倍体枇杷的核型数据、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和GISH杂交,分析表明:天然三倍体枇杷起源于2n雌配子即未减数的卵细胞与正常花粉的结合.
此外,本项目还对三倍体枇杷进行了RAPD标记的PCR反应体系、AFLP指纹图谱构建、无核果实品质分析及枇杷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与倍性相关性等研究.
为天然三倍体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题词:天然三倍体枇杷筛选GISH起源.
发表论著:汪卫星、郭启高、李晓林、向素琼、梁国鲁.
热激处理对枇杷2n花粉发生率的影响.
果树学报,2003,20(4):284-286[标注资助号]梁国鲁、郭启高、李晓林、向素琼、张凌媛.
枇杷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与倍性相关性研究.
果树学报,2005,22(3)[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2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3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870092.
应用AFLP分子标记进行苹果属植物的鉴别与系统分类.
1999.
01-2001.
12香大蕉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起源分类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57易干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C02021003采用AFLP技术,对35个香牙蕉品种(系)进行了鉴别与分类.
各品种(系)相互之间其相似系数介于0.
71-1.
00,表明香牙蕉品种(系)之间遗传关系相对较近.
依相似系数0.
88的水平,可以将供试的35个香牙蕉品种(单株)分为6个品种群.
鉴别了3个引自不同国家的品种:几内亚、苹果以及阳江矮实际上为同一个香牙蕉品种.
对32个粉蕉、大蕉、龙牙蕉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类研究.
在分子水平上,可将供试品种聚为6个独立群体,其中包括三个分别由单一品种组成的群体(群体Ⅳ:酸大蕉;群体Ⅴ:孟变;群体Ⅵ:千旁培),可以将群体Ⅰ(大蕉)和群体Ⅱ(粉蕉)分别划分为三个品种群,将群体Ⅲ(龙牙蕉)划分为二个品种群.
参照Simmonds的形态学分类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粉蕉、大蕉以及龙牙蕉等各个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将其划分为AAB或ABB等类型,不能反映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粉蕉与大蕉两个类群之间遗传距离差异明显,将其简单的归为ABB类型是不妥当的.
主题词:香蕉AFLP多样性分类发表论著:易干军,于晓英,霍合强,张秋明.
香蕉种质资源的AFLP鉴别与分类中DNA模板的制备.
果树学报.
18(6).
345-348[标注资助号]易干军,余晓英,霍合强,谭卫萍,黄自然,陈大成,黄秉智.
粉蕉、大蕉和龙牙蕉的AFLP分类研究.
园艺学报.
18(6).
345-348[标注资助号]易干军,余晓英,霍合强,谭卫萍,黄自然,陈大成,黄秉智.
应用AFLP进行香牙蕉品种(系)的鉴别与分类.
果树学报.
19(4).
247-251[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易干军,余晓英,霍合强,谭卫萍,黄自然,陈大成,黄秉智.
荔枝、龙眼、香蕉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与分类研究.
广东省农科院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700101.
应用分子标记(AFLP)进行荔枝种质资源的鉴别与分类.
1998.
01-2000.
12平菇子实体分化发育相关基因的分子组成与定位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58马爱民华中农业大学C02021004根据平菇子实体分化发育相关基因PoHyd4与PoPriA的cDNA序列,辅助计算机软件,设计相应的特异引物,以平菇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反应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然后分别与其对应的cDNA序列进行比较,发现PoHyd4与PoPriA两个基因的DNA序列同其cDNA序列分别相同,说明这两个基因不存在内含子,PoHyd4编码区从74到406,其开放阅读框编码的产物为111个氨基酸,PoPriA编码区从72到488,其开放阅读框编码的产物为139个氨基酸.
分离平菇的原生质体,经低熔点琼脂糖包埋后制成原生质体电泳样品块,通过脉冲电泳分离得到11条平菇的染色体DNA片段,转膜后同PoHyd4与PoPriA两个基因探针杂交,将这两个基因分别定位在第3、第6条染色体上.
主题词:平菇PoHyd4PoPriA分子组成基因定位发表论著:马爱民,单麟军、王年久,郑烈生,陈立国.
平菇的分子核型与基因定位研究.
湖北省食用菌协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4[标注资助号]MaAM,ZhengLS,SanLJ,ChenLG.
CloningofanovelhydrophobingenespecificallyexpressedduringfruitingbodydevelopmentinoystermushroomPleurotusostreatus.
TheThir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Bio-controlandBiotechnology.
2005.
5[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770530.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克隆平菇子实体分化发育基因.
1998.
01-2000.
12红酵母对柑橘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防治机制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59郑晓冬浙江大学C02021005课题组成员用粘红酵母和罗伦隐球酵母对采后柑桔等水果上的各种病害进行了生防试验,证实了两种菌株对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用响应面分析等方法对上述菌株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接种时间、接种浓度等生防条件进行了优化,借用SA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证实了菌体浓度达到1*109CFU/mL时,20℃下储藏时几乎可完全控制病害发展.
培养时间、接种时间对生防效果影响较大,当菌体在28℃培养15h、10h接种间隔、培养基中添加硫酸亚铁、菌悬液中添加氯化钙时可获得最佳生防效果.
将生防菌同微波或低剂量杀菌剂扑海因处理结合使用,对柑桔等水果采后病害的抑制效果显著地好于两者单独使用的情况.
探讨了酵母对柑橘采后病害防治的作用及机理,发现营养与空间的竞争是生防菌抑制致病霉菌的主要方式;同时在水果上的使用生防菌可改变乙烯的释放率并促进与水果自身抗病性有关的酶类分泌;说明生防菌能引起水果的应激反应,提高水果对致病霉菌的抵抗能力可能是生防菌抑制致病霉菌的另外一种方式.
总之通过本研究建立了柑橘等水果采后病害防治的微生物学方法.
扩大了果蔬采后病害的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在果蔬采后生物防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题词:酵母生物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生防机制发表论著:何丹郑晓冬.
YeastapplicationforcontrollingapplepostharvestdiseasesassociatedwithPenicilliumexpansum.
BotanicalBulletinofAcademiaSinica,2003,44(3):211-21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张红印郑晓冬.
BiocontrolofpostharvestbluemouldrotofpearbyCryptococcuslaurentii.
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Biotechnology,2003,78(6):888-89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郑晓冬张红印.
EffectsofCryptococcuslaurentii(Kufferath)onBiocontrolofPostharvestDecayofAltutusBerries.
BotanicalBulletinofAcademiaSinica,2004,45(1):55-6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张红印郑晓冬.
ControlofPostharvestRhizopusRotofPeachbyMicrowaveTreatmentandYeastAntagonist.
EuropeanFoodResearchandTechnology.
2004,218(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张红印郑晓冬.
EffectsofCryptococcuslaurentii(Kufferath)Skinnerincombinationwithsodiumbicarbonateonbiocontrolofpostharvestgreenmolddecayofcitrusfruit.
BotanicalBulletinofAcademiaSinica.
2004,45(2):55-6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郑晓冬张红印孙萍.
BiologicalcontrolofpostharvestgreenmolddecayoforangesbyRhodotorulaglutinis.
EuropeanFoodResearchandTechnology.
Publishedonline(2005,220(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张红印郑晓冬.
PostharvestBiologicalControlofGrayMoldRotofPearWithCryptococcuslaurentii.
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
2005,35(1)[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张红印郑晓冬.
BiologicalcontrolofpostharvestbluemoldoforangesbyCryptococcuslaurentii(Kufferath)Skinner.
Biocontrol,2005,50(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郑晓冬张红印.
PostharvestBiologicalControlofGrayMoldRotofStrawberryWithCryptococcuslaurentii.
TransactionsoftheCSAE,2003(5):171-175[标注资助号]孙萍郑晓冬.
粘红酵母与金属离子结合使用对柑橘采后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果树学报2003.
20(3)[标注资助号]孙萍蒋益虹郑晓冬.
酵母生物制剂对果蔬采后病害形成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2003.
3(3)[标注资助号]张红印,郑晓冬,席屿芳,孙萍.
酵母菌对果蔬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农业工程学报,2003(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郑晓冬,傅承新,孙萍,张红印.
一种用于防治柑桔采后病害的酵母生物制剂制备方法.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557166A郑晓冬,张红印,傅承新,孙萍.
一种用于防治梨采后病害的酵母制剂制备方法.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557165A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果实后熟软化进程中脂氧合酶的分子生理功能及其调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60陈昆松浙江大学C02021005脂氧合酶(LOX)催化含有顺,顺-1,4-戊二烯结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氢过氧作用,直接或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等过程,但在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本项目以猕猴桃、桃和黄花梨等果实为材料,研究显示:果实后熟软化过程中LOX、AOS、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活性,O2.
–生成速率,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量均呈峰形变化,峰值出现的顺序依次为:LOX、O2.
–、AOS、ACC合成酶、ACC含量、ACC氧化酶,最后为乙烯跃变峰.
1-甲基环丙烯(1-MCP)、乙酰水杨酸(ASA)和0-1℃低温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LOX、AOS、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活性变化和乙烯释放,延缓果实成熟衰老.
推测LOX催化产物自由基、氢过氧化物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组织衰老进程,并可能在乙烯生物合成上游起作用.
pKLC1(LOX基因)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猕猴桃果实采后初期即有LOXmRNA积累,并随果实成熟进程趋于下降,跃变期间再次加强;乙烯处理可诱导表达增强.
LOX基因家族6个成员在猕猴桃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具有不同表达谱,不同成员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水平也存在差异.
主题词:果实脂氧合酶乙烯基因表达调控发表论著:YuZhang,KunsongChen*,等.
Theroleofsalicylicacidinpostharvestripeningofkiwifruit.
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2003,28:67-74[未标资助SCI收录]许文平,陈昆松*等.
采后猕猴桃果实冷藏与货架期间的脂氧合酶活性和乙烯生成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0):1196-1201[标注资助号]窦世娟,陈昆松*等.
采后黄花梨(Pyruspyrifolia)果实中丙二烯氧合酶的生理功.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28(2):105-110[标注资助号]窦世娟,陈昆松*等.
采后黄花梨果实不同处理的贮藏效果及其生理基础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82-88[标注资助号]丁建国,陈昆松*等.
1-MCP对美味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3,30(3):277-280[标注资助号]陈昆松*等.
猕猴桃和桃果实组织中脂氧合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果树学报,2003,20(6):436-438[标注资助号]KunsongChen*等.
RedBayberry:BotanyandHorticulture.
HorticulturalReviews,2003,30:83-114[标注资助号]XUChang-jie,CHENKun-song*等.
Programmedcelldeathfeaturesinapplesuspensioncellsunderlowoxygenculture.
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2004,5(2):137-143[标注资助号EI收录]魏绍冲,陈昆松*等.
猕猴桃果实乙烯受体Ad-ETR1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30(6):681-686[标注资助号]陈昆松*等.
HPLC法检测果实组织中内源IAA、ABA方法的改进.
果树学报,2003,20(1):4-7[标注资助号]吴敏,陈昆松*等.
桃果实采后软化过程中内源IAA、ABA和乙烯的变化.
果树学报,2003,20(3):157-160[标注资助号]杨莉,徐昌杰,陈昆松*.
果树转基因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展望.
果树学报,2003,20(5):331-357[标注资助号]蔡冲,陈昆松.
乙酰水杨酸对采后'玉露'桃果实成熟衰老进程和乙烯生物合成的影响.
果树学报,2004,21(1):1-4[标注资助号]胡亚东,贾惠娟,陈昆松*等.
桃果实中花青苷的提取和检测及应用.
果树学报,2004,21(2):167-169[标注资助号]魏绍冲,陈昆松*.
成熟猕猴桃果实中乙烯受体基因Ad-ETR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果树学报,2004,21(6):544-547[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郑金土,陈昆松等.
南方蜜梨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200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11171.
猕猴桃等果实采后研究合作交流.
2000.
06-2000.
07结题,30113216.
猕猴桃等果实采后细胞死亡研究.
2001.
11-2001.
12结题,30213186.
果实采后分子生理机制及其调控途径.
2002.
11-2002.
12在研,30270917.
1-MCP和SA对果实后熟软化进程调控的分子生理机制.
2003.
01-2005.
12结题,30313206.
采后果实成熟衰老分子生理机制及其调控.
2003.
11-2003.
12结题,30413063.
果实成熟衰老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别及其调控.
2004.
05-2004.
06在研,30413239.
采后果实品质相关基因的交互作用及其调控途径.
2004.
09-2004.
09在研,30513027.
枇杷果实采后冷害与木质化机制与调节途径.
2005.
04-2005.
04结题,39470510.
柑桔采后果皮再生与果肉枯水关系的研究.
1995.
01-1998.
12结题,39670523.
ABA和乙烯对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调控及其分子机理.
1997.
01-1999.
12结题,39870507.
成熟猕猴桃果实中全长LOX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1999.
01-2001.
12高氧对果蔬保鲜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61郑永华南京农业大学C02021005超大气高氧处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果实气调技术,但其对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影响的机理仍不清楚.
本项目研究了不同高氧浓度对草莓、杨梅和蓝莓等浆果类果实腐烂和品质的影响,发现60-100%O2显著抑制果实的腐烂,而对果实品质无明显影响.
研究了不同高氧浓度对草莓、杨梅和蓝莓果实呼吸和乙烯产生的影响,发现60%~100%O2处理显著抑制杨梅和蓝莓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
研究了高氧对浆果类和果实西葫芦果实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影响,发现60%~100%O2处理可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维持果实采后活性氧代谢的平衡,从活性氧代谢的角度解释了高氧对果实保鲜的机理.
研究了高氧处理对草莓和杨梅果实腐烂与抗病相关酶活性诱导的关系,发现纯氧处理可诱导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升高,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总酚含量,表明高氧可诱导提高草莓和杨梅果实的抗病性.
研究了高氧处理对荔枝和龙眼果实褐变的影响,结果发现纯氧处理能有效地抑制荔枝和龙眼果皮中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和较高的ATP含量和能荷,从而抑制果皮的褐变.
这些结果为高氧气调技术在新鲜果蔬贮运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主题词:高氧果实腐烂果实品质抗氧化酶活性果实褐变发表论著:Y.
Zheng,C.
Y.
Wang*,S.
Y.
WangandWZheng.
Effectofhighoxygenatmospheresonblueberryantioxidantcapacity,phenolicsandanthocyanins.
Journal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2003,51(24):7162-7169[标注资助号SCI收录]DuanX,Jiang*Y,SuX,LiuH,LiY,ZhangZ,ZhengY,JiangW.
Roleofpureoxygentreatmentinbrowningoflitchifruitafterharvest.
PlantScience,2004,167:665-66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杨震峰,郑永华*,冯磊,陈学红,马素娟.
高氧处理对杨梅果实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5,32(1):[标注资助号]陈学红,郑永华*,杨震峰,马素娟,冯磊.
高氧处理对草莓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200-202[标注资助号]陈学红,郑永华*,杨震峰,马素娟,冯磊,王薛修.
高氧处理对草莓果实采后活性氧代谢和腐烂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1):99-102[标注资助号]郑永华*,C.
Y.
Wang.
超大气高氧与果蔬采后生理.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1):92-97[标注资助号]DuanX,Jiang*Y,SuX,ZhangZ.
Effectsofpureoxygenatmosphereonenzymaticbrowningofharvestedlitchifruit.
JournalofHorticulturalScienceandBiotechnology,2004,79(6):859-86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郑永华*.
高氧处理对蓝莓和草莓果实采后呼吸速率和乙烯产生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5,[标注资助号]SuX,Jiang*,Y,DuanX,LiuHandZhengY.
Effectsofpureoxygenontherateofskinbrowningandenergystatusinlonganfruit.
FoodTechnologyandBiotechnology200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郑永华*,苏新国,毛杭云.
纯氧处理草莓的保鲜效果初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85-88[未标资助]Y.
Zheng*,C.
Y.
Wang.
Reducingdecayinfreshstrawberriesandblueberrieswithhighoxygenatmospheres.
Proceedingsof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oodScience&Technology,2003,Vol(1):171-174,Wuxi,China[标注资助号]Jiang*Y,DuanX,SuX,LiY,ZhangZ,ZhengY.
PhysiologicalandqualityresponsesofpostharvestlitchfruittohighO2atmospheres.
食品安全、营养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pp12-16,杭州[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215.
MeJA和1-MCP对果实采后抗病性调节的机理.
2005.
01-2007.
12柿子成熟软化机理及其控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62饶景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C020201005通过对柿果实采后成熟软化起调控作用的上游因子—乙烯的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和与果肉胞壁结构变化关系密切的EXP的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其表达特异性分析,并结合生理代谢、果肉细胞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揭示柿软化的机理;同时,用新型乙烯抑制剂1-MCP控制柿采后软化进程,确立其在柿保鲜上的应用技术体系.
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涩柿属呼吸跃变型果实,在其快速软化期出现呼吸跃变;乙烯跃变与呼吸跃变几乎同期出现;②在成熟软化过程中,EXP、PG、PE、CX的活性均有上升,EXP活性上升最早,随后依次是PG和PE、CX;PG活性上升幅度最大;③伴随果实软化,果肉组织超微结构在快速软化期中胶层解体、丝状体出现,叶绿体解体、部分线粒体变形;④1-MCP可延缓柿果实硬度下降,常温下延长保硬期5-7天.
以0.
5mg/L气体熏蒸12小时效果最好;⑤在柿上克隆到3个ACS、2个ACO和2个EXPcDNA片段;⑥ACS、ACO的各成员在对果实软化调控中有明显的时空特异性:ACS1受乙烯诱导表达;ACS2在乙烯诱导下,只在未熟果中表达;ACS3只在成熟果的萼座中表达.
ACO1在未熟果和成熟果中均表达;ACO2仅在未熟果中表达.
主题词:柿成熟软化生理基因调控发表论著:童斌,饶景萍,任小林,王仁梓.
UltrastructuralchangesinthemesocarpCellsinrelationtothephysiologicalmetabolismofpersimmonfruitsduringripeningandsenescence.
Actahorticulturae601:199-203,2003饶景萍,杨书珍,中野隆平,稻叶昭次.
柿果实ACC氧化酶cDNA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35(6):695-699,2002饶景萍,童斌,中野隆平,稻叶昭次.
PropyleneeffectsonethylenebiosynthesisinrelationtogeneexpressionofACS,ACOinpersimmonfruit.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5):556-560,2003朱东兴,饶景萍,任小林,蒲鹏.
柿果实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成熟软化的影响.
园艺学报,31(1):87-89,2004饶景萍,童斌,中野隆平,稻叶昭次.
柿果实ACC合成酶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分析析.
西北植物学报,22(5):819-825朱东兴,饶景萍,周存田,唐爱君.
1-MCP对柿贮藏期间几种生理变化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4(6):1061-1065,2004李灿,饶景萍.
薄膜包装对于柿果冷藏生理及品质变化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4(9):1604-1608,2004李灿,饶景萍.
柿果实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陕西农业科学,6:67-70,2003朱东兴,饶景萍,任小林,刘红刚.
柿果贮藏保鲜技术的应用.
保鲜与加工,3(4):26-28,2003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中国根结线虫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高生物拮抗菌的生活力和抑病力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63田世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C02021005本项目利用本实验室自己分离、筛选和获得的对果实采后主要病害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酵母菌,主要研究这些酵母拮抗菌与不同外源化学物质配合使用的抑病效果,化学物质对拮抗菌生长动态的影响及协同抑病机理.
试验结果表明:酵母拮抗菌与氯化钙、硅酸钠、碳酸氢钠、钼酸铵、水杨酸等化学物质配合使用能明显提高对果实采后病害的生防效力.
钙不能直接增加拮抗菌的生长数量,但可以抑制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力,而且钙的作用效果与水果的种类密切相关.
碳酸氢钠、钼酸铵和硅酸钠对病原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而水杨酸主要是通过诱导果实抗病相关酶(几丁酶,1,3-葡聚糖酶)活性来增加抗病力.
拮抗菌与化学杀菌剂混合使用,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浓度和增强拮抗菌的防病效果.
该研究将为建立生物拮抗菌的商业化应用技术体系和使用方法,为进一步在分子和蛋白质水平揭示拮抗菌与化学物质配合的协同抑病机理奠定基础.
主题词:酵母拮抗菌抑病能力果实采后病害化学物质改良提高发表论著:TianSP,FanQ,XuY,JiangAL.
Effectsofcalciumonbiocontrolactivityofyeastantagonistsagainstpostharvestfungalpathogen.
PlantPathology,200,51(3):352-358.
.
[标注资助号SCI收录]TianSP,FanQ,XuY,LiuHB.
Biocontrolefficacyofantagonistyeaststogreymoldandbluemoldonapplesandpearsincontrolledatmospheres.
PlantDisease,2002,86:848-85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FanQ,TianSP,LiuHB,XuY.
Productionofb-1,3-glucanaseandchitinaseoftwobiocontrolagentsandtheirpossiblemodesofaction.
ChineseScienceBulletin,2002,47(4):292-296.
[标注资助号SCI收录]WanYK,TianSP.
AntagonisticalmodeofPichiamembranefacienstoRhizopusstoloniferinwoundsofpeachfruitby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
ActaBotanicSinica,2002,44(11):1384-138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QinGZ,TianSP,LiuHB,XuY.
Polyphenoloxidase,peroxidase,andphenylalanineammoniumlyaseinduceinpostharvestpeachfruitsbyinoculationwithPichiamembranefaciensorRhizopusstolonifer.
AgricultutralSciencesinChina,2002,1(12):1242-1249[标注资助号]TianSP,LuoYB,GongQQ,LiuH.
Responseoffungalinfectiontoethyleneproduction,ACCsynthaseandlipoxygenaseactivityintomatofruits.
ActaPhytopathologicaSinica,2002,32(2):159-164[标注资助号]秦国政,田世平,刘海波.
钙在控制水果采后病害中的应用.
植物学通报,2002,19(3):257-264[标注资助号]刘海波,田世平,秦国政,徐勇.
罗伦隐球酵母对葡萄采后病害的拮抗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831-835[未标注资助]QinQZ,TianSP,XuY,WanYK.
Enhancementofbiocontrolefficacyofantagonisticyeastsbysalicylicacidinsweetcherryfruit.
PhysiologicalandMolecularPlantPathology.
2003,62:147-154[标注资助号SCI收录]WanY.
K.
,TianSP,QinG.
Z.
Enhancementofbiocontrolactivityofyeastsbyaddingsodiumbicarbonateorammoniummolybdatetocontrolpostharvestdiseaseofjujubefruits.
LetterinAppliedMicrobiology.
2003,37:1-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QinGZ,TianSP,LiuHB,XuY.
BiocontrolefficacyofthreeantagonisticyeastsagainstPenicilliumexpansuminharvestedapplefruits.
ActaBotanicSinica.
2003,45(4):417-421[标注资助号SCI收录]LinL,TianSP,QinGZ,XuY.
BiocontrolefficacyoftwoAntagonisticyeastsagainstpostharvestdiseasesinpeachfruitsduringstorageperiod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03,2(11):1227-1231[标注资助号]秦国政,田世平,刘海波,徐勇.
拮抗菌与病原菌处理对采后桃果实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诱导.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89-93[标注资助号]林丽,田世平,秦国政,徐勇.
两种拮抗酵母菌对桃果实贮藏期间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2003.
36(12):1535-1639[标注资助号]TianSP,QinGZ,XuY.
Survivalofantagonisticyeastsunderfieldconditionsandtheirbiocontrolabilityagainstpostharvestdiseasesofsweetcherry.
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
2004,33:327-3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QinQZ,TianSP,XuY.
Biocontrolofpostharvestdiseasesonsweetcherriesbyfourantagonisticyeastsindifferentstorageconditions.
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
2004,31(1):51-5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QinQZ,TianSP.
BiocontrolofpostharvestdiseasesofjujubefruitsbyCryptococcuslaurentiicombinedwithalowdosageoffungicidesunderdifferentstorageconditions.
PlantDisease,2004,88(5):2004,497-501[标注资助号SCI收录]YaoHJ,TianSP,WangYS.
Sodiumbicarbonateenhancesbiocontrolefficacyofyeastsonfungalspoilageofpears.
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Microbiology.
2004,93:297-304[标注资助号SCI收录]WangYS,TianSP*,XuY,QinGZ,YaoHJ.
Changesintheactivitiesofpro-andanti-oxidantenzymesinpeachfruitinoculatedwithCryptococcuslaurentiiorPenicilliumexpansumat0or20°C.
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
2004,34(1):21-2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TianSP,QinGZ,XuY,WangYS.
Applicationofantagonisticyeastsunderfieldconditionsandtheirbiocontrolabilityagainstpostharvestdiseasesofsweetcherry.
ActaBotanicSinica.
2004,46(11):1324-133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LinL,TianSP,WanYK,XuY,YaoHJ.
Effectsoftemperatureandatmosphereonqualityandstorabilityofjujubefruit.
ActaBotanicaSinica.
2004,46(8):928-934[未标注资助SCI收录]TianSP,YaoHJ,QinGZ,XuY,FengXY.
SensitivityoffouryeaststofungicidesandCO2concentrations,andtheirantagonisticabilityincombinationwithfungicidetopathogenicfungiinvitro.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4,3(3):205-215[标注资助号]WanYK,TianSP.
OptimizationofmediaforproductionofaneffectiveyeastbiocontrolagentPichiamembranefacien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4,3(4):286-291[标注资助]TianSP,ChangZL.
Potentialofinducedresistanceinpostharvestdiseasecontroloffruitsandvegetables.
ActaPhytopathologySinica,2004,34(5):385-39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田世平,秦国政.
一种生物拮抗菌及其应用.
发明专利,申请号2003101153364.
2003田世平,秦国政.
用硅酸钠或硅酸钾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方法以及果蔬采后病害防治液.
发明专利,申请号200310115337.
9.
2003田世平,秦国政,范青.
一种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杀菌剂及其专用菌株.
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340283.
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2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6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4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11709.
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国际会议.
起止日期:2000.
11-2000.
12结题,30012027.
水果、蔬菜的采后生理病理学研究.
起止日期:2000.
09-2000.
09在研,30225030.
果蔬保鲜加工中的生物学问题.
起止日期:2003.
01-2006.
12在研,30430480.
果实在采后病害防御中对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应答机理.
起止日期:2005.
01-2008.
12结题,39870460.
采后处理和生物防治对病原真菌致病力抑制效应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9.
01-2001.
12南瓜降血糖因子的提纯及功能鉴定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64蔡同一中国农业大学C02021005该研究以裸仁南瓜为材料,通过裸仁南瓜的营养成分的全面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分离纯化南瓜降血糖成分,揭示南瓜的降血糖机理为目标,采用层析技术、超滤技术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对南瓜多糖、南瓜籽蛋白、南瓜种子油等成分进行提取和降血糖作用进行了筛选和比较,大鼠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南瓜多糖、分子量大于60kD和分子量小于3kD的芽蛋白组分,可以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水平;南瓜籽油、3-60kD的蛋白质组分和精氨酸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
3-60kD的蛋白质组分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不但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值,而且可以改善各时段的糖耐量.
该研究成果对揭示南瓜的降血糖机理和促进南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题词:南瓜降血糖提纯发表论著:李全宏,田泽,蔡同一.
南瓜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降糖效果研究.
营养学报,2003,25(1):34-36[标注资助号]李全宏,蔡同一.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的质量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02,23(5):74-78[标注资助号]李全宏,蔡同一.
影响南瓜籽油萃取质量的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2002,2(3):26-30[标注资助号]蔡同一,李全宏.
南瓜种籽蛋白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2003,3(1):7-10[标注资助号]李全宏,付才力,蔡同一.
Applicationof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forextractionoptimizationofgerminantpumpkinseedsprotein.
FoodChemistry,2004,inpress[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李全宏,付才力,蔡同一.
Effectsofprotein-boundpolysaccharideisolatedfrompumpkinoninsulinindiabeticrats.
Plantfoodsforhumannutrition,2005inpress[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4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970624.
果蔬汁加工中主要营养元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0.
01-1992.
01结题,39370408.
膜分离技术对果蔬汁加工中营养与芳香成份变化规律研究.
起止日期:1994.
01-1996.
12结题,39970531.
果汁加工中典型芳香成分的形态、变化及增香调控的研究.
起止日期:2000.
01-2002.
12电磁场诱导外源多胺调控果实褐变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65李里特中国农业大学C02021005本项目属于生物电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基础性课题,是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交叉研究项目.
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电磁场诱导外源多胺调控果实褐变机理的研究,去解决果品采后贮藏保鲜过程中的褐变问题,是生物电磁学理论与果蔬采后生理学理论的紧密结合,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创新的紧密结合,属于应用基础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型电磁场果蔬保鲜实验台的设计与开发;电磁场对果蔬采后生理抑制作用的严密证实;电磁场下果实采后生理的变化规律研究;外源多胺对果实采后生理及褐变的作用及规律研究;电磁场对外源多胺在果实内部转运的调控作用研究;电磁场调控外源多胺对果实采后生理及褐变的影响规律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系统阐明了电磁场及多胺作用下果实采后生理的变化规律,明确了外源多胺在电磁场调控下在果实内部的渗透规律.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在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研究论文22篇,有1篇被EI、SCI收录.
对解决果蔬采后褐变的理论和技术难题,推动果蔬贮藏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主题词:电磁场褐变贮藏果蔬发表论著:WangJie,LiLite,DanYang.
Thecorrelationbetweenfreezingpointandsolublesolidsoffruits.
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03,Vol60,Issue4[标注资助号SCI、EI收录]王颉,李里特,丹阳.
高压静电场和亚精胺处理对北京14号桃采后生理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3,Vol19,No3[标注资助号]王颉,李里特,丹阳.
高压静电场对冬枣及北京14号桃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技,2003,NO3[标注资助号]王颉,李里特,丹阳.
多胺处理对鸭梨采后生理的影响.
食品科学,2003Vol24No7[标注资助号]李里特,丹阳,王颉.
高压静电场及亚精胺处理对冬枣颜色变化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330(2)[标注资助号]李里特,丹阳,王颉.
高压静电场(HVEF)臭氧产生能力以及所产生臭氧对毛霉菌的抑制作用.
食品工业科技,2004.
1[标注资助号]王颉,李里特,丹阳.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鸭梨采后生理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3,30(2)[标注资助号]王颉,李里特,丹阳.
蔬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冰点温度的关系.
中国蔬菜,2003,4[标注资助号]叶青,李里特,丹阳,张刚.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红元帅苹果采后品质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2004.
4,14~16[标注资助号]叶青,李里特,丹阳,张刚.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几种呼吸跃变型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食品科技,2004.
9,78~80[标注资助号]李里特,王颉,丹阳,肖卫华.
我国果品蔬菜贮藏保鲜的现状和新技术.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第22卷第2期,106~109[标注资助号]王颉,李里特,丹阳,叶青.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果实呼吸作用的影响机理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3,Vol24,No12,[标注资助号]王颉,李里特,叶青,丹阳.
Effectofhighvoltageelectrostaticfieldonthepostharvestqualityofreddeliciousapple.
农业工程学报,第19卷第5期,135~140[标注资助号]王颉,李里特,叶青.
高压静电场对草莓采后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9卷第6期,601~604[标注资助号]李里特,王颉,丹阳,肖卫华.
果蔬贮藏保鲜新技术.
实用技术,2003.
4,20~21[未标资助]王颉,李里特,丹阳.
多胺同植物代谢及果品贮藏保鲜的关系.
食品科学,2003,Vol24No2[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20412007.
第七届世界大豆研讨会、第四届世界大豆加工与利用大会.
起止日期:2004.
02-2004.
05结题,39670524.
电磁场及冰温对果蔬采后生理的影响及保鲜机理研究.
起止日期:1997.
01-1999.
12结题,39770531.
离子功能水的发生条件、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起止日期:1998.
01-2000.
12结题,59176275.
利用冷资源贮藏农产品机理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2.
01-1994.
12梅花品种重瓣性和多雌蕊现象的遗传基础分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66包满珠华中农业大学C02021006本项目通过三年的实施,取得了以下结果:进一步完善了针对梅花多雌蕊、重瓣性等性状构建的遗传群体,利用RAPD、AFLP等分子标记对梅花多雌蕊、重瓣性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
RAPD分析在大量引物筛选的基础上,用S62引物开发出直枝、垂枝的特异谱带,并对该条带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在广泛筛选引物的基础上,目前已完成梅花品种的AFLP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构建和具多态性引物对的筛选,获得19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对,利用这些引物对初步研究了形态差异较大的1个半野生种、1个杂交子代和18个梅花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在这些引物对中获得梅花单、重瓣性状的AFLP分子标记1条和梅花垂枝、直枝性状的AFLP分子标记3条,对这些谱带的SCAR标记转换及后续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
应用品种间的AFLP特异带对梅花杂交种的快速鉴定已取得初步成功,对梅花杂交选育新品种的早期选择具有应用前景.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梅花种子小规模快速发芽的技术体系,为梅花以后的育种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主题词:梅花多雌蕊重瓣性垂枝分子标记发表论著:张俊卫、柴玉荣、包满珠.
利用RAPD标记鉴定和区分梅花42个宫粉型品种.
园艺学报200431(4):487-490[标注资助号]CHAODONGYANG,JUNWEIZHANG,QIANGXU,CAIFENGXIONG,MANZHUBAO.
EstablishmentofAFLPtechniqueandAssessmentofPrimerCombinationsforMeiFlower.
Plantmolecularbiologyreporter,2005,23(1)[标注资助号]柴玉荣、张俊卫、包满珠.
梅花朱砂型品种RAPD指纹图谱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特刊):54-56[未标资助]杨朝东,王健,张俊卫,张波,包满珠.
梅花不同样本间亲缘关系的AFLP初步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特刊):54-56[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2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1015.
利用开花调节基因创建无果悬铃木和枫香的研究.
2004.
01-2006.
12结题,39370584.
梅种内离生多心皮雌蕊的发生及梅花品种演化的研究.
1994.
01-1996.
12结题,39670622.
矮牵牛、香石竹花色的基因工程调控.
1997.
01-1999.
12结题,39970532.
转基因沉默延长香石竹切花品种的自然保鲜期.
2000.
01-2002.
12Na+/H+反向传递体在调控花卉花色中的作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70667李美茹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C02021006存在于液泡膜上的Na+/H+反向传递体利用跨液泡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将Na+泵进液泡,降低胞质中的Na+浓度,该蛋白是液泡区隔化Na+的重要功能蛋白,与植物耐盐性密切相关.
2000年日本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Iida教授等从日本牵牛中克隆编码液泡Na+/H+反向传递体基因InNhx1,发现蓝色花的日本牵牛突变为紫色花是由于转座子插入了InNhx1,使之不能合成Na+/H+反向传递体,因而液泡pH值下降,突变株无法产生亮蓝色,首次推测InNhx1是影响蓝色花显现的一个决定因子,也说明了液泡pH值是影响花色显现的一个重要因子.
本项目从拟南芥(Landsberg品种)中分别克隆了AtNHX2和AtNHX5基因,将AtNHX5基因分别正向或反向置于CaMV35S启动子之后,构建正义、反义表达载体.
分别将含有正、反义基因导入开紫花的蓝猪耳,获得转化株.
转化株经PCR、Southern、Northern验证为转基因株.
转正义基因株系的幼苗抗盐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反义株系的抗盐性与野生型差异不大.
目前,我们正在对转基因株系的生物学特性、开花特性、花瓣颜色、花瓣液泡pH值等进行调查.
主题词:Na+/H+反向传递体AtNHX5蓝猪耳发表论著:李美茹,陈金婷,李洪清等.
花卉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1):87-92[标注资助号]李美茹,李洪清,孙梓健等.
影响蓝色花着色的因素.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1):51-55[标注资助号]李美茹,李洪清,孙梓健等.
月季的组织培养和转化研究进展.
广西植物,2003,23(2):243-249[标注资助号]王精明,李洪清,李美茹等.
水稻幼苗根细胞质膜和液泡膜微囊Ca2+-ATP酶的特性.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1):22-26[标注资助号]王精明,李洪清,李美茹.
甲基紫精对水稻幼苗根细胞膜微囊Ca+-ATP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生物学报,2004,37(1):29-33[标注资助号]李洪清,李美茹,潘小平等.
花色改造基因工程.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42-45[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水稻覆膜旱作增产的根系生理生态学机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07蔡昆争华南农业大学C020201通过大田、盆栽实验研究了水稻覆膜旱作后根系的生理生态及其与地上部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结果表明,与旱作相比,覆膜旱作能明显改善植株性状(如增加分蘖、叶片数、干物质积累等),土壤特性(如增加土壤温度、湿度,前期增加养分但后期土壤养分有下降趋势),根系特性(根冠比降低,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所占比例、比表面积等根系活性指标得到提高),产量也明显增加.
覆膜旱作处理后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与淹水相比,覆膜旱作能明显节约水分,提高水肥利用率,产量与水作相比接近或超过水作.
盆栽实验表明,水分胁迫后叶片水势显著下降,干物质积累减少,光合作用下降,保护酶活性上升,逆境物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脯氨酸、无机离子含量等也有明显上升.
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影响差异很大.
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分蘖期控水处理在复水后对植株形态、生理特性影响不大,盆栽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明显.
而抽穗期控水则严重影响水稻的后期生长,叶片凋萎,盆栽产量明显降低.
主题词:水稻覆膜旱作土壤微生物养分逆境物质发表论著:蔡昆争,沈宏.
根:植物与土壤的动态界面——第六届国际根系研究大会介绍.
生态学报,2002,22(1):139-140[未标资助]聂呈荣,蔡昆争,梁学芬等.
优质稻穗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2,20(3):53-58[标注资助号]蔡昆争,骆世明,段舜山.
水稻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3):1-4[标注资助号]蔡昆争,骆世明,段舜山.
水稻根系在根袋处理条件下对氮养分的反应.
生态学报,2003,23(6):1109-111[标注资助号]蔡昆争,黄瑶珠,黄桂强.
水稻地膜覆盖对植株性状和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国际旱地节水农业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西安杨陵,2003年11月,284-289[标注资助号]CaiKunzheng,LuoShiming,DuanShunshan.
Effectofrootdamageonricegrowthdevelopmentandyieldresponse.
2002,p109-111.
in:HillJE,HardyB.
(Ed.
),ProceedingsoftheSecondTemperateRiceConference,13-17June1999,Sacramento,California,USA.
LosBanos(Philippines):InternationalRiceResearchInstitute.
714p[未标资助]蔡昆争,洪彦彬,郭志台,吴学祝.
覆膜旱作对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梅旭荣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341-346[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113200.
第6届国际根系研究大会.
起止日期:2001.
11-2001.
11撤消,30413176.
第4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
起止日期:2004.
09-2004.
10玉米品种更替中光合效率提高的生理机制及与产量关系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08王空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C020201本项目以我国不同年代推出的玉米品种(50年代:金皇后,白马牙;70年代:丹玉6号,中单2号;90年代:掖单13号,农大108等)为试材,深入研究光合效率改良的演变特征及生理机制.
研究认为:(1)从玉米品种更替中光化学活性和碳同化特性的变化看,在玉米开花后的叶片功能衰退期,新推出的品种能维持较高的光合活性的持续时间长,老品种叶绿体组成成分降解快、光合活性下降快,而花后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光合活性的快速下降不利于产量的形成,导致了老品种产量较低.
(2)从光合、荧光与光抑制特性的日变化看,不同年代品种间光合速率的差异是由于它们光化学效率的差异所引起.
(3)从缺N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与荧光特性的影响看,缺N加速了老品种的衰老而新品种对缺N有较强的耐性,使得新品种能够在低氮环境中维持较高的光合活性.
(4)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和复水的响应看,新品种在水分胁迫时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势,能够减少光抑制和对PS2伤害的发生,叶绿体能够维持较高的活性,叶片衰老延缓,在生育后期能够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活性,从而表现出比老品种更高的耐旱能力.
主题词:玉米品种更替光合效率缺氮水分亏缺生理机制发表论著: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王空军等.
编著《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未标资助]L.
Ding,K.
J.
Wang*,G.
M.
Jiang,M.
Z.
Liu,S.
L.
Niu,L.
M.
Gao.
Post-anthesischangesinphotosynthetictraitsofmaizehybridsreleasedindifferentyears.
FieldCropsResearch.
2004(inpublish).
[标注资助号SCI收录]王空军*,胡昌浩,董树亭等.
我国1950s-1990s推广的玉米品种叶片光合特性演进规律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2001,25(2):247-251[标注资助号]WangYongjun,WangKongjun*,YuanCuipingandXuHong.
EffectsofdifferentnitrogenapplicationstrategiesonyieldandforagenutritivequalityofZeamexicana.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4,3(8):604-611[标注资助号]王空军*,董树亭,胡昌浩等.
我国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根系生理特性的演进I.
根系活性与ATPase活性的变化.
作物学报,2002,28(2):185-189[标注资助号]王空军*,董树亭,胡昌浩等.
我国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根系生理特性的演进II.
根系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作物学报,2002,28(3):384-388[标注资助号]王空军,蒋高明,张吉旺等.
我国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过程中产量的提高与光合作用的演变.
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2001年11月17日-21日,广西桂林[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等.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生理及其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1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832.
授高油玉米花粉的普通玉米产量与品质增益的生理生化机制.
起止日期:2004.
01-2006.
12缺钙导致苹果果实生理失调的机理—着重钙和钙信使方面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09周卫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C020202苹果苦痘病是由缺钙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我国北方含钙丰富的土壤广为发生.
本项目着重从钙和钙信使方面揭示缺钙导致苹果果实生理失调的机理,包括果实钙化学组分,超微结构,钙信使组分及与果实崩解有关的其他酶的活性的变化等.
主要发现如下:(1)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红富士和新红星苹果果实水溶性钙和果胶钙含量下降,磷酸钙、草酸钙和硅酸钙含量增加.
喷钙显著增加贮藏苹果果实各种形态钙的含量,降低苦痘病发生率;(2)缺钙果肉细胞核膜模糊或断裂,钙分布减少,液泡膜破裂,分室作用消失;(3)果实生理失调过程中水溶性钙含量、细胞膜系统Ca2+-ATP酶活性、Ca2+转运能力降低,钙调蛋白(CaM)含量增加,幼果喷钙前三者增加,而后者降低;(4)果实生理失调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合成酶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下降,而β-1,3-葡聚糖分解酶活性及丙二醛和酚类物质含量上升,喷钙前四者增加,而后三者降低;(5)果肉细胞膜系统Ca2+-ATP酶受Ca2+和CaM共同调控;POD和PPO最主要是受Ca2+调控,部分受CaM调控;β-1,3-葡聚糖合成酶和分解酶活性仅受Ca2+调控.
主题词:苹果生理失调钙钙信使发表论著:陈见晖,周卫*.
钙对苹果果实过氧化物酶、β-1,3-葡聚糖合成酶和β-1,3-葡聚糖分解酶活性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3):400-405.
[标注资助号]陈见晖,周卫*.
缺钙对苹果果实钙组分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4):572-576.
[标注资助号]ChenJianhui,ZhouWei*.
Calciumforms,subcelluardistributionandultrastructureofpulpcellsinfluencedbycalciumdeficiencyinapplefruit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4,3(5):349-355.
[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70442.
小麦"拒镉"与"非拒镉"差异的机理研究.
起止日期:2001.
01-2003.
12在研,30471003.
镉诱导的植物氧化代谢与钙信使的变化及分子机理.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结题,39670516.
苹果幼果直接吸收钙机理与调控研究.
起止日期:1997.
01-1999.
12结题,49671044.
土壤—植物体系中钙降低镉毒害机理研究.
起止日期:1997.
01-1999.
12结题,C0024112.
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
起止日期:2000.
09-2000.
09低磷诱导大豆特定根分泌物鉴定及相关基因的差显分析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10沈宏华南农业大学C020202酸性旱坡地红壤大多比较手瘦瘠,土壤有效磷含量低.
增加作物对土壤难溶性磷的吸收利用对改善其磷素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研究了不同来源大豆品种对难溶性磷(磷酸铝)的吸收利用和大豆根分泌物对铝磷的溶解活化;并对低磷胁迫时大豆根系内涵物及根系分泌的分子生理基础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筛选,获得了对难溶性铝磷有较高吸收量的大豆材料(巴西10号).
利用分子膜和离子交换树脂对大豆根系分泌物进行了系统分级,并研究了不同组分对铝磷的活化作用.
发现,对铝磷活化起主要作用的是小于1K的阴离子根分泌物组分.
借助色谱和酶学方法分析表明,磷胁迫能诱导大豆分泌少量的有机酸、酚酸、磷酸酶和糖类化合物.
有机酸或酚酸在毫摩尔级时才能显著促进铝磷的溶解.
低磷胁迫影响大豆根尖内源激素(生长素)的含量及其在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低磷胁迫对柠檬酸合成、代谢及分泌影响不大,但明显影响根系质膜H+-ATP酶的活性及转录翻译水平.
短期缺磷(1天)增加大豆根系内源生长素含量和质膜H+-ATP酶转录翻译表达;但长期缺磷(15天)时具有相反作用.
磷胁迫还影响大豆子叶磷转运子的表达,本项研究为定向遗传改良大豆耐低磷特性奠定了基础.
主题词:低磷胁迫大豆根系分泌物分子生理基础发表论著:ShenHong,YanXiaolong,ZhaoMing,ZhengShaolingandWangXiurong.
Exudationoforganicacidsanexudationoforganicacidsincommonbeanasrelatedtomobilizationofaluminum-andiron-boundphosphates.
EnvironmentalandExperimentalBotany,2002.
48(1):1-9[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沈宏,严小龙.
低磷和铝毒胁迫条件下菜豆有机酸的分泌与累积.
生态学报,2002,22(3):387-394[标注资助号]沈宏,严小龙.
离子色谱法测定定大豆木质汁液中的柠檬酸和苹果酸.
化学分析计量,2002.
11(1):5-6[标注资助号]朱国鹏,沈宏.
根系分泌物研究方法综述.
热带亚热带植物科学,2002.
31:15-19[标注资助号]范小威,沈宏,杨存义等.
大豆根系分泌物和根细胞壁对难溶性磷的活化.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205-208[标注资助号]沈宏,菊井,严小龙,松本英明.
大豆根分泌物活化难溶性铝磷的系统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68-71[标注资助号]ShenHong,YanXiaolong.
DifferentialAlresistanceandcitratesecretioninthetapandbasalrootsofcommonbeanseedlings.
PhysiologiaPlantarum,2004.
121:595-60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113194.
第6届国际根系研究大会.
起止日期:2001.
11-2001.
11在研,30471040.
质膜ATP酶调节铝诱导有机酸分泌的分子生理解析.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转Bt基因抗虫棉生育障碍的钾营养机制及调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11田晓莉中国农业大学C020203在盆栽及营养液培养条件下证明了转基因抗虫棉的钾营养效率较常规棉低;在田间种植条件下证明了抗虫棉对钾肥反应较常规棉敏感.
抗虫棉钾营养效率较低不是因为其体内钾利用效率和单位根重吸钾能力低,而主要是因为在低钾条件下,抗虫棉的根系不够发达、根长和根表面积小,使其对钾的亲和力减弱(钾吸收动力学参数Km较高)、利用钾的能力下降(钾吸收动力学参数Cmin明显提高,根际钾耗竭能力差).
低钾条件下,应用缩节安(DPC)、NAA和降低培养液浓度等方法不同程度提高了抗虫棉根系的表面积,但并没有成比例地提高钾吸收量和地上部干物重,说明调控措施对抗虫棉的生理吸钾能力也有影响.
抗虫棉和常规棉互相嫁接的试验结果初步显示,根系生长明显受到地上部的反馈调节,本项目正在研究这一反馈调节的机制,其后将探讨棉花地上部对钾吸收的反馈调节及其生理机制.
主题词:转基因抗虫棉钾吸收钾利用根系反馈调节发表论著:ZhiyongZhang,XiaoliTian*,ZhaohuLi,LiushengDuan,GangweiWang,ZhongpeiHe.
TheEstablishmentofK+UptakeKineticsDeterminationMethodsSuitabletoCotton.
棉花学报已接收,将在2005年第二期刊出[标注资助号]LinjianJiang,LiushengDuan,XiaoliTian,BaominWang,HaifengZhang,MingcaiZhang,ZhaohuLi*.
NaClSalinityStressDecreasedBacillusthuringiensis(Bt)ProteinContentifTransgenicBtCotton(GossypiumhirsutumL.
)Seedlings.
EnvironmentalandExperimentalBotany,inPress[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张志勇,田晓莉*,李召虎等.
抗虫棉与常规棉对钾胁迫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2004年8月11-13日,湖北宜昌[标注资助号]ZhiyongZhang,XiaoliTian*,ZhaohuLi,LiushengDuan,BaominWang,andZhongpeiHe.
StudiesofDifferentialSensitivitiesbetweenConventionalandTransgenicInsectResistantCotton(GossypiumhirsutumL.
)CultivarstoPotassiumDeficiency.
International,Poster,4thInternationalCropScienceCongress,26Sep-1Oct2004,Brisbane,Australia[标注资助号]田晓莉,张志勇,王刚卫,李召虎,何钟佩.
转基因抗虫棉的钾吸收和利用.
中国作物学会2003年年会,2003年11月28-29日,江苏南京[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水稻短光低温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辅助选择育种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12陆燕朋华南农业大学C02020501短光低温不育水稻是一类在生产上具有较大潜在利用价值的新种质,由于其顺着季节可产生不育、可育、不育的育性转换,一年中可出现两个不育时期,符合双季制种的要求,并可利用其低温不育的特点解决目前生产上因冷空气引起的育性波动而导致的制种失败问题.
但目前有关这一类新种质的系统研究较少,尤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
本研究在对水稻短光低温不育性的遗传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SR标记技术结合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简称BSA法)对短光低温不育基因座位进行了定位,并通过遗传作图确定了目标基因在第8染色体上.
进一步将与目标基因连锁的SSR标记用于辅助选择准确性的测定,并将其用于育种实践,以期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优良的水稻短光低温不育系.
主题词:短光低温不育性水稻基因定位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施药时雾滴或粉粒沉积和飘失规律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13何雄奎中国农业大学C02020608增加雾滴或粉粒在作物冠层内的沉积、减少流失和飘失,并能提高效率的作业,是化学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药在靶标区的沉积、流失和飘失存在着密切的增减关系,喷施一定量的农药有效物质,在作物冠层内外农药的沉积量增加了,飘失和流失就减少了.
药液雾滴、粉粒的飘失和在靶标区内的沉积受其本身尺寸的影响,与喷施作业时的冠层内外气象条件、作物种植形式和形态、结构和布局、有无胁迫条件(加罩盖和辅助气流)、药械和施药方法(喷施方向和角度)关系密切.
掌握其规律,即可指导选择药械与施药方法;及有意识调控环境条件,改善其沉积分布质量、减少雾滴和粉粒的飘失.
本项目通过本课题组三年的研究,创造了开发利用扩散更好的超细雾滴在郁闭或半郁闭作物冠层内施药,大幅度提高工效防治爆发性病虫害的施药方法;发表研究论文8篇、培养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论文2篇;学士研究论文5篇,同时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高效防飘喷雾机,此喷雾机现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主题词:小雾滴冠层微气象飘失沉积发表论著:戴奋奋,袁会珠,赵晓平,何雄奎等.
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规范.
ISBN7-80167-371-9/S255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2.
7[未标资助]袁会珠,郑加强,何雄奎等.
农药使用技术指南.
ISBN7-5025-5501-3/S137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
6[未标资助]何雄奎,曾爱军,何娟.
果园喷雾机风速对雾滴沉积分布影响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75-77[标注资助号]何雄奎,严荷荣,储金宇等.
果园自动对靶静电喷雾机设计与试验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6):78-80[标注资助号EI收录]何雄奎,改变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严重落后的现象.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3-15[标注资助号]陶雷,何雄奎,曾爱军等.
开口双圆弧罩盖减少雾滴飘失效果的CFD模拟.
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35-38[标注资助号]HeXiongkui,Z.
Shao,D.
Liang.
SprayApplicationinChina-StatusandStrategesofPesticidesApplicationinRuralChina.
OutlooksonPestManagment,2004.
8P156-158,England.
[未标资助]HeXiongkui,Kleisinger.
Effectofadditivesonthesuspendabilityofparticlesinthesprayingfluid.
15届世界植保大会: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Beijing,China,May11-16,2004国际特邀口头报告[标注资助号]HeXiongkui,S.
Kleisinger.
HydraulicAgitationTheoriesandApplicationAppliedtoSprayer.
International-6,2004,Warsaw,Poland.
Conference:EnviromentallyFriendlySprayerApplicationTechniques,Oct.
4.
墙报展示[标注资助号]HeXiongkui,ZengAijun,LiuYajia.
ThePrecisionSprayinginOrchardBasedonInfraredDetectingTargetAutomatically.
国际农业工程会议:2004CIGRInternationalConferenceBeijingOct.
11~14,2004Beijing,P.
R.
China.
墙报展示[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5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13067.
高效、安全施药技术体系研究.
起止日期:2004.
07-2004.
09植物凋亡抑制基因的克隆及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15潘建伟浙江大学C02020511本项目主要探索利用细胞凋亡抑制的基因工程来提高作物抗逆性,建立作物抗逆改良基因工程的新途径,为作物遗传育种提供新的种质材料.
项目成功建立和完善了水稻、烟草、大麦、拟南芥等植物转基因技术体系并正常应用.
采用PCR,RACE等技术成功克隆了拟南芥和竹子的凋亡抑制基因;并成功构建了诱导型、组成型表达载体PER8-GFP、PER8-bax、pGilda-ced9和pGilda-bcl2等质粒;利用农杆菌介导、基因抢等方法将凋亡抑制基因ced-9和bcl-2及bi-1导入烟草、水稻细胞,通过筛选、愈伤再生,已获得水稻转基因再生植株;经过对再生水稻叶片的GUS检测为阳性,并经过southernblot,northernblot和westernblot检测,表明外源目的基因已导入再生植株中,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能有效表达;细胞学分析显示基因的表达影响到细胞的凋亡发生和进程.
对转凋亡抑制基因的烟草、水稻植株后代进行了耐盐、耐铝等胁迫的功能分析,表明具有显著的作用.
本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杂志论文9篇).
培养了硕士、博士生10人,派遣出国合作交流3人.
主题词:凋亡抑制基因转基因耐逆境胁遗传改良发表论著:PanJian-Wei,ZhuMu-Yuan*,ChenHong,Hanning.
InhibitionofcellgrowthcausedbyAluminumtoxicityresultsfromAluminum-inducedcelldeathinbarleysuspensioncells.
JournalofPlantNutrition,2002,25(5):1063-107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BianHong-Wu,WangJun-Hui,LinWei-Qiang,ZhuMu-Yuan*.
AccumulationofSolubleSugars,Heat-stableProteinsandDehydrinsinCryopreservationofProtocorm-like-bodiesofDendrobiumcandidumbytheAir-dryingMethod.
JounalofPlantPhysiology,2002,159:1139-114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ZhuMuyuan*,AnSunju,MatsumotoH.
InhibitionofgrowthanddevelopmentofrootbordercellsinwheatbyAl.
.
Physiol.
Plant.
,2003,117:359-36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ZhuMuyuan*,PanJianwei,WangLilin,GuQing,HuangChunyuan.
MutationinducedenhancementofAltoleranceinbarleycelllines.
PlantScience,2003,164:17-2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PanJian-Wei,ZhuMu-Yuan*,PengHua-Zheng,WangLi-Ling.
Dvelopmentalregulationandbiologicalfunctionsofrootbordercellsinhigherplants.
ActaBotanicaSinica,2002,44(1):1-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TianMin,GuQing,ZhuMuyuan*.
Theinvolvementofhydrogenperoxideandantioxidantenzymesintheprocessofshootorganogenesisofstrawberrycallus.
PlantScience2003,165:701-707.
[标注资助号SCI收录]Jian-WeiPan,DanYe,Li-LingWang,JingHua,Gu-FengZhao,Wei-HuaiPan,NingHanandMu-YuanZhu.
RootBorderCellDevelopmentisaTemperature-InsensitiveandAl-SensitiveProcessinBarley.
PlantCellPhysiol.
2004,45(6):751–76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XuMaojun,DongJufangZhuMuyuan.
InvolvementofNOinfungalelicitor-inducedactivationofPALandstimulationoftaxolsynthesisinTaxuschinensissuspensioncellsChineseScienceBulletin,2002,Vol.
49,No.
10,1038-104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Jian-WeiPan,KeZheng,DanYe,Hui-LanYi,Cheng-TaoJing,Wei-HuaiPan,Mu-YuanZhua.
Aluminum-inducedUltraweakLuminescenceChangesandSister-ChromatidExchangesinRootTipCellsofBarley.
PlantScience,2004,167:1391-1399[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杨蓉,朱睦元*.
植物反应器生产药物大分子的研究现状.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24(1):26-29[标注资助号]郑科,潘建伟,姜志明,朱睦元*.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研究进展.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355-359[标注资助号]潘建伟,潘伟槐,朱睦元*.
植物发育遗传学-一个新兴的遗传学分支.
浙江大学学报,2002,29(5):558-563[标注资助号]胡献明,潘建伟,陈虹,朱睦元*.
铝胁迫下的大麦根尖超微弱发的初步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2002,28(4):383-386[标注资助号]潘建伟,王卫军,潘伟槐,朱睦元*.
大麦花药培养及其胚性悬浮细胞系的高频快速建立.
浙江大学学报,2002,29(4):454-458[标注资助号]潘建伟,陈虹,顾青,朱睦元*.
环境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遗传,2002,24(3):385-389[标注资助号]刘健毅,潘建伟,顾青,朱睦元*.
多核苷酸多肽性(SNPs)原理及其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前景.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24(5):262-266[标注资助号]唐娟娟,朱睦元*.
黄山松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1):23-26[标注资助号]马伯军,潘建伟,顾青,郑科,叶丹,华靖,朱睦元*.
大麦根边缘细胞发育的生物学特性.
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学报,2003,29(2):159-164[标注资助号]唐娟娟,吴江林,刘金华,范义荣,朱睦元*.
用整和微流控芯片系统分析黄山松RAPD片段多态性.
遗传2003,25(4):419-424[标注资助号]王利林,梁海曼,庞基良,朱睦元*.
拟南芥LEAFY基因在花发育中的网络调控及其生物学功能.
遗传,2004,26(1):137-142[未标资助]施永泰,边红武,韩凝,潘建伟,童微星,朱睦元*.
中国江浙地区栽培大麦遗传资源的RAPD研究.
作物学报,2004,1(3):258-265[标注资助号]徐茂军,董菊芳,朱睦元*.
NO参与真菌诱导子对红豆杉悬浮细胞中PAL活化和紫杉醇生物合成的促进作用.
科学通报,2004,49(7):667-672[标注资助号]潘军航,金承涛,王闻哲,朱睦元.
微生物铝毒和耐铝机制的研究现状.
微生物学报,2004,44(5):698-672[未标资助]陈东,韩凝,马依群,朱睦元.
转基因植物检测体系在环境污染物突变性评价中的应用遗传,2004,26(5):782-786[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8人毕业5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5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利用弱毒相关真菌病毒探讨核盘菌的分子致病机理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16姜道宏华中农业大学C02020602利用cDNA文库与反向Northern杂交技术研究了弱毒相关病毒(SsDRV)对核盘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获得了120个cDNA插入片段大于1000bp的克隆,这些克隆所代表的基因在Ep-1PN菌株中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对上述克隆自5'端进行测序,并在NCBI网站上对克隆所代表的基因作了功能分析.
发现与能量产生和转换有关的基因最多,占18%,其次是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占13.
5%,随后是蛋白修饰、细胞通讯和信号传导和蛋白合成等相关的基因,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2.
5%,11.
5%和10%等,有45个基因的功能未知.
在这些基因中有8个据报道与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有关.
我们研究为了解SsDRV与寄主的分子互作提供了依据,也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核盘菌的致病机理提供基因材料.
发现了1株不携带SsDRV的核盘菌弱毒力菌株,该菌株对SsDRV具有显著抗性,是研究SsDRV与寄主互作的宝贵材料;还发现SsDRV可以在核盘菌种间传递,深入研究将为生物在种间的遗传物质交换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将为广泛利用弱毒相关病毒控制植物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主题词:核盘菌弱毒现象真菌病毒致病作用发表论著:李华,付艳平,姜道宏.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衰退相关病毒(SsDRV)与寄主分子互作初步研究.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浙江宁波)[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958.
植物病原真菌寄生菌盾壳霉T-DNA插入体库的构建及其功能基因分析.
起止日期:2004.
01-2006.
12结题,39970013.
核盘菌弱毒相关dsRNA的分析及其cDNA克隆.
起止日期:2000.
01-2002.
12烟草抗病毒基因工程新策略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17李向东山东农业大学C02020604蚜虫传播马铃薯Y病毒属的病毒需要辅助成分-蛋白酶(HC-Pro)的参加.
HC-Pro上参与蚜虫传播的基序是PTK和KITC.
一种假说认为HC-Pro在蚜虫传毒过程中直接起作用,即它在病毒和蚜虫口针之间起桥梁的作用;另一种假说认为HC-Pro间接起作用,它使病毒衣壳蛋白的构象发生变化,暴露出与蚜虫口针结合的基序而结合到蚜虫口针上.
现在的证据大多都支持前一种假说.
如果克隆到PVYHC-Pro的基因,经过适当改造以后,再转入植物表达,使突变的HC-Pro能够与病毒结合,但不能结合到蚜虫口针上;或者能够结合到蚜虫口针上,但不能与病毒结合.
这样就可有效地抑制PVY等病毒在田间的蚜传,从而控制其危害.
本研究首先构建PVYHC-Pro的一系列突变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筛选出没有蚜传活性的突变体,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普通烟NC89,分析表达HC-Pro突变体的植株是否具有抗病性、能否抑制PVY的蚜传并研究抗性的遗传稳定性.
这在理论上可以探讨通过抑制病毒的蚜传来控制病毒病的可能性,在实践上可为培育抗PVY的烟草新种质奠定基础.
主题词:马铃薯Y病毒辅助成分-蛋白酶蚜虫传毒发表论著:郭兴启,冯炘,李向东.
PVY/PVX协生作用对病毒浓度及寄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3):281-286[标注资助号]郭兴启,李函,张杰道,竺晓平表.
达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植株抗病机制.
应用环境生物学报,2003,9(4):372-376[标注资助号]李向东,石鹏君,王洪刚.
甘蔗花叶病毒CP基因的高效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生物技术通讯,2003,14(4):271-273[标注资助号]李向东,刘金亮,范在丰,李怀方,王洪刚.
潍坊萝卜红心病病原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2005,35(1):13-18.
[标注资助号]石鹏君,刘金亮,李向东.
细胞基因、转基因对病毒进化的影响.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120-123.
[标注资助号]石鹏君,崔海涛,李向东.
PVYNHC-Pro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004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年会,宁波[未标资助]李向东,刘金亮,李文法.
潍坊萝卜红心病病原鉴定.
2004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年会,宁波[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138.
HC-Pro结构对其在传毒、协生和抑制RNA沉默中功能的影响.
起止日期:2005.
01-2007.
12鱼藤酮的结构、化学修饰与毒性机理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18杨仕平上海师范大学C02020608从鱼藤植物中提取出天然鱼藤酮及部分拟鱼藤酮化合物(鱼藤素、灰叶素和极少量的灰叶酚);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合成了部分鱼藤酮衍生物(鱼藤肟、乙酰化鱼藤酮、二氢化鱼藤酮、二溴化鱼藤酮、盐酸鱼藤酮和氢溴酸鱼藤酮),利用胃毒实验的方法测定他们的生物活性;依靠X-射线技术确定了鱼藤酮、鱼藤肟、鱼藤酮溶剂(乙酸、氯仿)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所有化合物完成了红外、元素分析、质谱和核磁(氢谱与碳谱)的表征.
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结果表明,在鱼藤酮及其拟鱼藤酮化合物中,鱼藤酮表现出最高的生物活性;而鱼藤酮与衍生物的活性表明,部分基团的改性,对其生物活性影响不大.
通过鱼藤酮及其溶剂化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生物活性的测定和分析表明,鱼藤酮分子之间、鱼藤酮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氧原子与邻近分子中的氢原子或氯原子的弱作用、鱼藤酮分子中环II和III不同的构相,导致了鱼藤酮分子在固态下表现出不同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的差异,使得鱼藤酮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
完成了95%鱼藤酮原药(粉)的提取中试工艺和产品标准的建立,并在气雾剂和水乳剂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因此该项目的完成,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主题词:鱼藤酮结构生物活性水乳剂鱼藤酮原药发表论著:Shi-PingYang*,Xi-BinYu,Ji-GuangHuangandHan-HongXu.
Rotenone-a-oxime.
ActaCryst.
C,2003,59,o392-393.
[标注资助号SCI收录]Shi-PingYang*,Hong-MeiChem,FanZhang,Qiong-QiongChen,Xi-BinYu,Ji-GuangHuangandHan-Hong,Xu.
Rotenone-aceticacid(2/1).
ActaCryst.
E,2004,60,o532-534.
[标注资助号SCI收录]FanZhan,Shi-PingYang*,Xi-BinYu.
TheeffectofananionicstarburstdendrimeronthecrystallizationofBaWO4underhydrothermalreactionconditions.
JournalofCrystalGrowth,2004,267,569-57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FanZhan,Shi-PingYang*Xi-BinYu.
Preparationofnanocrystallineceramicoxidepowdersinthepresenceofanionicstarburstdendrimer.
MaterialsLetter,2004,58(26)3285-3289[标注资助号SCI收录]Shi-PingYang*,Hong-MeiChen,FanZhang,Xi-BinYu.
Tris{2-[2-(1-methyl)imidazoly]methyliminoethyl}aminezinc(II).
Appl.
Organometal.
Chem.
,2004,18,8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FanZhang,Shi-PingYang*,Hong-MeiChenandXi-BinYu.
Preparationofdiscretenanosizeceriapowder.
CeramicsInternational,2004,30(6),997-100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Shi-PingYang*,HongYang,Xi-BinYuandZe-MinWang.
Synthesis,StructureandFluorescenceofEu2(NAP)6(PHEN)2,(NAPH=a-NaphthoicAcid;PHEN=1,10-Phenanthroline).
JournalofMolecularStructure,2003,659,97-10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杨仕平*,黄继光,徐汗虹,余锡宾.
鱼藤酮的晶体结构与生物活性.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32(3),47-51[标注资助号]杨仕平*余锡宾黄继光徐汉虹.
鱼藤酮*四氯化碳和鱼藤酮*乙酸的晶体结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A),51-55[标注资助号]Hong-MeiChen,Shi-PingYang*,FanZhangandXi-BinYu.
Synthes,crystalstructureandpropertiesaquacopper(II)[N-(1-methylimidazole-2-yl)methylene-b-alaninehexafluoro-phosphateandcopper(II)[N-(1-methylimidazole-2-yl)methyl-b-alaninesuperchlorate.
SynthesisandReactivityinInorganicandMetal-organicChemistry,2003.
33(10).
1787-180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Shi-PingYang*,Hong-MeiChen,FanZhang,Qiong-QiongChenandXi-BinYu.
Atrinuclearcoppercomplexe,[Cu3L2](ClO4)2,H2L=1,3-bis(2-hydroxylbenzoylimino)propane.
ActaCryst.
E,2004,60,m582-584[标注资助号SCI收录]Shi-PingYang*,Hong-MeiChen,FanZhang,Qiong-QiongChenandXi-BinYu.
Thechainstructureofcatena-poly[[di-m-benzoato-k4O:O'-disilver(I)]-m-1,4-diazabicyclo[2.
2.
2]octane-k2N:N'].
ActaCryst.
E,2004,60,m614-61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Shi-PingYang*,Hong-MeiChen,FanZhang,Qiong-QiongChenandXi-BinYu.
Bis{m-N-[(1-methylimidazol-2-yl)methyl]-b-alanine}bis[dichlorozinc(II)]dihydrate.
ActaCryst.
E,2004,60,m465-m46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Shi-PingYang*,Hong-MeiChem,FanZhang,Xi-BinYuandLin-HongWeng.
N,N'-bis(aminopropyl)-1,4-benzylidenediammoniumperchlorate.
ActaCryst.
E,2003,59,o1830-01831[标注资助号SCI收录]Li-ShiWang,Jin-FengZhangandShi-PingYang*.
Catena-Poly[[silver(I)-m-4,4'-bipyridine-k2N:N']perchlorate].
ActaCryst.
E2004,60,m1484-m148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Li-ShiWang,Shi-PingYang*andJin-FengZhang.
catena-Poly[[[(dihydrogenphosphato)silver(I)]-m-4,4-bipyridine]dihydrate].
ActaCryst.
(2005).
E61,m25–m2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Shi-PingYang*,FanZhang,Zhuo-HuaZhou,Qiong-QiongChen,Hong-MeiChen,Xi-BinYu.
Hydrothermalsynthesisofhydroxyapatitenanorodsinthepresenceofanionicstarburstdendrimer.
MaterialsLetter,2005(accepted)[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杨仕平*,刘文明,张凡,陈红梅,余锡宾.
N-[(1-甲基-2-咪唑基)-1-亚甲基]-b-丙氨酸锌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3,15(6),805-807[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7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光学活性杀虫剂对棉铃虫神经细胞钙通道作用机制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19贺秉军南开大学C02020608昆虫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重要作用靶标之一.
但重要农业害虫棉铃虫神经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是否也为杀虫剂的作用靶标,并不清楚.
明确该问题,对新农药创制及抗性棉铃虫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膜片钳技术是研究神经毒性杀虫剂对细胞膜离子通道作用机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本项目在改进神经细胞培养条件的基础上,应用膜片钳技术研究了杀虫剂对棉铃虫神经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
结果表明,神经细胞表达高电压激活的L-型钙通道.
三氟氯氰菊酯(cyh)作用后,钙通道峰值电流幅值降低,提示cyh对开放状态的钙通道有抑制作用.
同时钙通道的激活电位和峰值电位均向负电位方向移动10-20mV,表明cyh对关闭状态的钙通道也有影响.
实验还发现,苦皮藤素IV和苦参碱都对钙通道电流有抑制作用,但对激活电位和峰值电位无影响,作用特点与cyh有差异.
而百日咳毒素的作用与cyh的相似.
另外还发现cyh、alpha体和theta体氯氰菊酯可使钠通道电流幅值降低,I-V曲线左移.
这些研究显示,不仅钠通道是菊酯类杀虫剂的作用靶标,也充分说明棉铃虫神经细胞膜上的钙通道也是菊酯类杀虫剂的作用靶标之一.
主题词:棉铃虫神经细胞钙通道膜片钳发表论著:贺秉军,刘安西,陈家童,孙金生,芮昌辉.
三氟氯氰菊酯对棉铃虫神经细胞钠及钙通道作用机理研究.
生物物理学报,2002,18(2):201-205[标注资助号]贺秉军,刘东波,陈强,刘安西,汪清明,黄润秋,芮昌辉.
光学活性拟除虫菊酯对棉铃虫神经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昆虫学报,2003,46(2):156-160[标注资助号]李杰,贺秉军,刘安西.
百日咳毒素对棉铃虫神经细胞电压门控钠、钙通道的调节作用.
生物物理学报,2004,20(1):26-29[标注资助号]LiJie,DuYuzhe,TongFan,HeBingjun,LiuAnxi.
ModulationsbycampandcGMPofthehighvoltageactivatedCa2+channelsinthecentralneuronsofthecottonbollworm,Helicoverpaarmigera.
ActaEntomologicaSinica,2004,47(4):429-433[标注资助号]杜育哲,李杰,贺秉军,刘安西.
苦参碱对棉铃虫幼虫神经细胞钠通道的影响.
昆虫学报,2004,47(2):189-192[标注资助号]贺秉军,刘东波,王勇,李杰,鱼智飞,芮昌辉,刘安西.
敏感及抗性棉铃虫不同龄期幼虫神经细胞Na+通道电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南开大学学报,2004,37(4):111-114[标注资助号]贺秉军,刘安西,陈家童.
高效顺式与反式氯氰菊酯对棉铃虫神经细胞钠通道的影响.
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中国生物物理学会,2002.
5.
29-6.
6,大连.
论文摘要墙报展讲[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通过操纵调控基因提高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防效果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20张力群中国农业大学C020207GacS/GacA双因子调控系统对荧光假单胞杆菌次生代谢物的产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研究应用PCR介导的染色体文库克隆技术从我国的生防荧光假单胞杆菌中克隆了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APG)的合成基因及其调控基因gacA,通过遗传学试验说明二者是构成生防菌2P24生防功能的重要因子.
gacA基因与无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或b-半乳糖苷酶基因同相串联,以报告基因的表达指示gacA的表达.
此结构通过质粒或Tn5转座子整合到生防菌株染色体上,增加gacA的拷贝数,抗生素产量提高1-5倍,并增强了生防效果.
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标记的定殖研究说明大多数菌体聚集于根组织的凹陷部,根表皮伤口处及细胞间的缝隙中,其种群数量从小麦根基向根尖呈明显减少趋势.
本项目解析了生防荧光假单胞杆菌2P24生防功能的部分遗传学基础,并说明通过基因工程提高生防菌的抗生素产量和生防能力是一条可行之路.
主题词:荧光假单胞杆菌生物防治控基因发表论著:魏海雷,王烨,张力群*,唐文华.
生防菌株2P24与CPF-10的鉴定及其生防相关性状的初步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2004,34(1):80-85[标注资助号]闫小雪,张力群*,杨之为,唐文华.
调控基因gacA在荧光假单胞菌2P24防治土传病害中的作用.
植物病理学报,2004,34(3):272-279[标注资助号]魏海雷,周洪友,张力群*,王烨,唐文华.
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作为荧光假单胞杆菌2P24菌株生防功能因子的证实.
微生物学报,2004,44(5):663-666[标注资助号]魏海雷,张力群*.
荧光假单胞杆菌2P24中gacS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微生物学报,2005(inpress)[标注资助号]王烨,张力群*,唐文华.
Roleofantibiotic2,4-DAPGinbiocontrolofPseudomonasfluorescensFPT9601.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agriculturefordryareasforthe3rdMillennium2002年9月[未标资助]王烨,张力群*,唐文华.
Roleofantibiotic2,4-DAPGinbiocontrolabilityofPseudomonasfluorescensCPF-108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plantpathology,2003年2月3日至9日[未标资助]张力群*.
InvolvementofRegulatorySystemsinBiocontrolofPlantDiseasesbyPseudomonasfluorescens2P24.
Asian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griculturefortheSafetyofFoodandConservationofNaturalEnvironment2003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未标资助]闫小雪,杨之为,张力群*,唐文华.
IncreasingantibioticproductionofPseudomonassp.
2P24throughthemanipulationofbacterialregulatorygene.
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2004年5月11日至5月16日[未标资助]魏海雷,王烨,张力群*,唐文华.
CloningofgeneresponsibleforautoinducerproductioninbiocontrolstrainPseudomonassp.
2P24.
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2004年5月11日至5月16日[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370952.
生防假单胞菌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系统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起止日期:2004.
01-2006.
12蝗虫微孢子虫病阻止飞蝗群集的生理、生态机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21石旺鹏中国农业大学C020208近年来,东亚飞蝗连续暴发成灾.
飞蝗群集迁飞是导致其成灾的最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
"蝗虫微孢子虫治蝗是我国生物治蝗第一个成功的例子".
本项目深入研究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影响东亚飞蝗群集的生理、生态机制.
结果表明,施用微孢子虫的时间越早、剂量越高,群居型蝗蝻向散居型转变的时间越短;3-4龄是飞蝗型变的临界龄期,4-5头/平方米是飞蝗型变的临界密度;转向频率、跳跃频率在飞蝗群居型、散居型同龄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可以作为飞蝗行为型变的判定指标;施用微孢子虫后2周蝗群密度开始下降,蝗团变小;感染了微孢子虫病的飞蝗,部分信息化合物的释放量下降90%以上;病虫的活动能力大大下降,飞行能力下降了近10倍;感病蝗虫,特别是雌虫,对信息素的敏感性降低明显,其对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较弱,阻止了其进一步群集;病虫成虫触角感受器的分布与健虫没有明显差异,但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等发育不良,刺形感受变弯曲,锥形感受器数量明显减少,且凹陷,表面纹沟深,色泽灰暗,影响感受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自身的行为调节能力.
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东亚飞蝗感病后其生理、形态及行为上的变化与其聚集行为的关系,为微孢子虫的控害作用提供了新证据.
主题词:东亚飞蝗蝗虫微孢子虫聚集行为发表论著:石旺鹏*,严毓骅.
控制蝗灾保护全球农业.
世界农业,2002,12:34-35[标注资助号]石旺鹏*,闫跃英,严毓骅.
东亚飞蝗不同来源聚集信息素的电生理活性.
昆虫知识,2003,40(2):145-150[标注资助号]石旺鹏*,闫跃英,张龙.
蝗虫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生态学报,2003,23(9)1924-1928[标注资助号]蒋湘,石旺鹏﹡.
蝗虫微孢子虫对青海省天峻县草原蝗虫的持续控制作用.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2:52-53[标注资助号]WangpengShi﹡,PeterGN.
Njagi.
ThedisruptionofaggregationbehaviourofOrientalMigratoryLocusts(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infectedwithNosemalocustae.
JournalAppliedEntomology2004,128(6):414-41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任程.
蒋湘.
石旺鹏﹡.
蝗虫微孢子虫防治青藏高原蝗虫对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4,4:11-13[标注资助号]石旺鹏.
石旺鹏.
东非共同体三国农业发展现状,世界农业,2004,305(9):30-33[标注资助号]郭志永,石旺鹏﹡,张龙,王贵龙.
东亚飞蝗行为和形态型变的判定指标.
应用生态学报.
2004,15(5):859-862[标注资助号]LiHonghai,Wang-PengShi*,LongZhang,Yu-HuaYan.
ThebehavioralandmorphologicalPhaseTransformationdeterminantindicatorsof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andeffectofNosemalocustaeonit.
2004,5,北京,国际会议,口头报告[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粘虫痘病毒增效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应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22袁哲明湖南农业大学C020208PCR扩增、克隆了粘虫痘病毒增效基因、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增效基因的全长片段与2个截短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分别成功表达得P39、P108、P96和P85重组增效蛋白.
生测表明P108和P96具增效活性但活性无显著差异,P85无增效活性,初步分析了TnGV增效基因的功能域.
初步证实P39的增效活性高于P96,生产应用潜力更大.
以最早获得的P96为代表进一步深入研究表明:P96具广谱增效活性,能提高NPV、Bt、阿维菌素等多种经消化道作用微生物杀虫剂对多种害虫的毒力;P96对Bt、氯氰菊酯杀棉铃虫敏感、抗性品系具增效活性,且随害虫抗性升高,P96的增效作用愈为明显;P96对害虫生长发育繁殖有明显的弱化作用;探明了P96的稳定性、可溶性、剂量效应、饱和效应、抑制效应等生物学特性,为P96具生物活性提供了生物测定之外的证据支持.
P96已在广西南宁投产,P108和P39正转让洽谈中.
此外,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螟虫时空格局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分子生物信息学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聚苯乙烯的大生物降解进行了前期初步研究.
主题词:粘虫痘病毒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增效基因克隆表达生物测定发表论著:袁哲明,孟小林,刘树生.
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增效基因3'端2.
5kb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昆虫学报,2001,44(2):155-160[未标资助]袁哲明,付威,李方一.
二化螟种群空间格局的经典分析与地统计分析比较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610-614[标注资助号]袁哲明,柏连阳,王奎武等.
二化螟种群密度的克力格估值及其模拟抽样.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7):1166-1170[标注资助号]袁哲明,孟小林,刘树生.
昆虫病毒重组增效蛋白的广谱增效活性.
中国生物防治,2004,20(1):31-33[标注资助号]陈浩涛,潘雪义,袁哲明等.
重组增效蛋白对棉铃虫的弱化作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9(4):308-310[标注资助号]袁哲明,游兰韶.
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研究进展.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7(6):494-498[标注资助号]袁哲明,欧阳芳,吉洪湖等.
基于碱基分子质量和p电子共振能的几种新距离在系统发育重建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研究,2005,9(1):73-79[标注资助号]袁哲明,赵红艳,杨军等.
1990-2000年中国昆虫学文献关键词分析.
昆虫知识,2002,39(2):157-160[标注资助号]袁哲明,王智,张永生,吉洪湖,欧阳芳,文迪彪.
线粒体和核基因密码子使用的若干统计特征及其关联.
生命科学研究,2005,第2期,已录用[标注资助号]袁哲明,张中霏,胡湘粤.
基于地统计学的三化螟种群时间格局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已录用[标注资助号]袁哲明,欧阳芳,吉洪湖.
取整对Logistic种群模型动态的影响.
生物数学学报,已录用[标注资助号]袁哲明,王智,吉洪湖,欧阳芳,张平,张永生.
病毒-宿主密码子使用的若干统计特征及其协同进化.
生物信息学,已录用[标注资助号]袁哲明,曾建德,胡湘粤.
取食刺激物介导的成虫和寄生蜂传播昆虫病毒研究.
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上海,已录用[标注资助号]袁哲明.
昆虫病毒增效蛋白研究.
2003年湖南省昆虫学会学术年会,长沙[未标资助]袁哲明.
螟虫时空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2004年湖南省昆虫学会学术年会,长沙[未标资助]袁哲明.
粘虫痘病毒增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005年湖南省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长沙[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袁哲明.
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增效基因3'端2.
5kb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湖南省2002年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袁哲明.
湖南省2004年优秀博士后.
柏连阳,马骏,袁哲明等.
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及其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湖南省200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高温对黄瓜花粉发育及受精过程伤害机理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23缪旻珉扬州大学C02021001目前对作物在高温胁迫下如何作出反应的知识绝大多数来自对营养器官的研究,但许多重要作物都以生殖器官为产品器官,而关于作物生殖生长热伤害生理机制及其信号传导的研究却相当薄弱.
本项目针对我国夏季高温造成黄瓜生产严重减产降质的事实,选取Ca2+和ABA信号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探讨了它们与高温下生殖器官内基因表达变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常温下黄瓜花药和柱头中Ca2+多分布于质外体,热胁迫后胞内的Ca2+浓度显著升高,并引起一系列基因表达的变化.
这种细胞间隙与胞内Ca2+浓度梯度的丧失可能是花粉管不能在花柱中正常生长并最终达成受精的重要原因.
热胁迫后及时恢复胞内Ca2+至正常水平对较长时间忍受高温胁迫很重要.
外源Ca2+处理后,黄瓜花药内源ABA含量升高,并伴随着新蛋白质的合成,表明高温下黄瓜花药内Ca2+信号可对ABA发生影响.
单核期花药经高温胁迫后鲜有新蛋白质产生,表明此阶段花药中热激蛋白的合成至少已被部分抑制,这可能是黄瓜花药在该阶段对高温最为敏感的重要原因.
上述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黄瓜生殖器官高温逆境信号传导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夏季黄瓜生产化学调控技术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主题词:高温黄瓜生殖生长钙ABA发表论著:缪旻珉,朱月林,张玉华.
外源Ca2+和ABA对高温下黄瓜花药中Ca2+、ABA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5,32(1):111~114[标注资助号]张玉华,朱月林,缪旻珉.
高温胁迫对黄瓜花药中Ca2+分布、ABA含量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将于《园艺学报》2005年第二期发表[标注资助号]缪旻珉,张玉华,蒋亚华,薛林宝.
黄瓜耐热性及其与叶片、根系和花粉若干性状的关系.
将于《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标注资助号]张玉华,周卫东,缪旻珉.
外源Ca2+及ABA对高温下黄瓜授粉后雌花中Ca2+分布、ABA含量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将于《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发表[标注资助号]朱月林,张玉华,缪旻珉,扬立飞.
高温胁迫对黄瓜授粉后雌花中Ca2+分布、ABA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年3月3日,网址:http://www.
paper.
edu.
cn/process/download.
jspfile=200503-17[标注资助号]缪旻珉.
黄瓜花药和花粉高温伤害与多胺和脯氨酸含量的关系.
园艺学报,2002,29(3)233-237[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番茄多基因PCR标记识别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24李君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C02021001多抗性育种新材料的创新及优质抗病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一直是国内外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
番茄作为模式植物研究已极其深入,已经获得了和抗主要病害的不同类型紧密连锁的各种标记.
直接有效地利用这些标记,无疑会加速我国番茄育种.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和我国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及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针对我国番茄生产中的几种主要病害,包括番茄花叶病毒病、番茄斑点萎凋病毒病、根结线虫、叶霉病、枯萎病等,开展了抗2-3种主要病害的3-4个抗病基因同时筛选鉴定PCR体系的建立.
通过项目研究,首先确定了与抗番茄花叶病毒病的Tm-2、Tm22、Tm-1等基因,抗番茄斑点萎凋病毒病Sw-5基因,根结线虫Mi基因,抗叶霉病cf9基因紧密连锁的PCR标记,获得了可以稳定扩增单基因的特异PCR标记体系.
然后,逐步建立了可以对上述2个、3个及4个抗病基因同时识别筛选的稳定PCR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不仅省时、省工,可用于番茄早期多抗性辅助选育,加速育种进程,提高我国的番茄育种水平,而且还可用于一些品种的杂种纯度鉴定及抗源材料的筛选和相关资源材料的鉴定评价.
主题词:番茄多基因PCR识别发表论著:李君明,宋燕,徐和金,周永健,CaroleCaranta,冯兰香.
利用PCR技术同时鉴定番茄抗根结线虫和抗斑萎病毒基因.
园艺学报,2003,30(6):678-682[标注资助]陈丽静,李君明,宋燕,李天来,徐和金,周永健.
番茄抗番茄花叶病毒和斑点萎凋病毒病基因PCR标记同时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982-986[标注资助]李君明,宋燕,陈丽静,杨宇红,徐和金,冯兰香,张智,周永健.
利用多重PCR反应同时筛选番茄Tm22和Mi基因.
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北京[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果实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分离及功能鉴定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25徐昌杰浙江大学C02021003柑桔是我国和世界性重要水果,主要种类的遗传转化体系虽已建立,不少目的基因也已分离,但缺乏果实特异启动子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改良果实性状的柑桔遗传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本研究选择最短童期的金柑为研究试材,在改进和优化传统转基因体系的同时也引入和建立了新型的甘露糖筛选体系,均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建立和改进了适于少量材料的两种新型转基因检测技术(MPCR和T-DNA侧翼序列分析)和基因瞬时表达检测体系.
分别从甜橙和番茄中分离了成熟果实特异启动子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导入金柑分别获得转基因植株.
同时,项目还就椪柑和台湾青枣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开展了研究.
本项目在转基因金柑植株的获得、甘露糖筛选体系、MPCR检测和T-DNA侧翼序列分析、金柑内源GUS特性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填补了国内或国际同类研究的空白.
所分离的启动子现已应用于柑桔类胡萝卜素代谢的遗传工程研究.
本项目为可商品化的转基因柑桔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它木本植物上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借鉴.
主题词:柑桔果实特异启动子遗传转化转基因检测瞬时表达发表论著:徐昌杰,杨莉,陈昆松*.
Developmentofarapid,reliableandsimplemultiplexPCRassayforearlydetectionoftransgenicplantmaterials.
ActaPhysiologiaPlantarum,已接受[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杨莉,徐昌杰,陈昆松*.
PMI/甘露糖筛选体系在植物转基因中的应用.
林业科学,印刷中[标注资助号]徐昌杰*,陈昆松,张波,王钱洁,叶薇佳.
柑桔组织RNA提取方法研究.
果树学报,2004,21(2):136-140[标注资助号]张岚岚,徐春燕,徐昌杰*.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26(4):429-432[标注资助号]徐昌杰*,陈昆松,张上隆,秦巧平.
甜橙β-胡萝卜素羟化酶cDNA克隆及其瞬间反义表达.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11(6):593-597[标注资助号]蒋迪,徐昌杰*,陈大明,张上隆.
柑橘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果树学报,2002,19(1):48-52[标注资助号]杨莉,徐昌杰*,陈昆松*.
果树转基因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展望.
果树学报,2003,20(5):331-337[标注资助号]徐昌杰*,张上隆.
柑桔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2002,29(增):619-623[标注资助号]徐昌杰*,胡桂兵,张上隆.
果实成熟特异启动子研究进展.
国内会议,口头报告及论文集发表,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2002年7月,广州[未标资助]胡桂兵*,张上隆,徐昌杰.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克隆载体及其在果树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国内会议,口头报告及论文集发表,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2002年7月,广州[未标资助]徐昌杰*,陈昆松,张上隆.
果树功能基因分离方法.
国内会议,论文集发表,中国青年科学学术年会,2002年6月,深圳[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3人毕业2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113025.
猕猴桃果实采后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起止日期:2001.
04-2001.
07在研,30370989.
红肉脐橙果实积累番茄红素的分子基础研究.
起止日期:2004.
01-2006.
12新疆胡颓子属植物种系发生、地理分布与资源利用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00126黄俊华新疆农业大学C02021003新疆胡颓子属植物有耐旱耐盐碱的特性,其花果可入药和食用,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本研究主要从全面收集新疆各地标本,运用多种分类方法,明确属中种类划分,评价耐旱抗盐品质.
经过三年研究,完成新疆地区有代表性区域的标本采集,新增花果配套标本千余份,在标本采集中采用野外定株采集的方式,实现花果标本的定株配套采集,为其后开展的室内工作、澄清一些形态分类问题奠定了可靠基础,同时也可作为其它科属研究方法的借鉴;在此基础上,目前确定新疆地区共有胡颓子属3种1变种,对种下等级的划分分别通过形态分类及种子蛋白质的分类,试进行了新疆地区种质资源的划分,基本完成对新疆地区的胡颓子属的种类的划分工作;完成新疆地区野生尖果沙枣的生境调查,尖果沙枣可耐强碱性土,可生长于砂质壤上,有明显改善土壤肥力的特点,但具有地表积盐的特点,可以作为盐碱地上种植的种类.
主题词:新疆胡颓子属分类土壤发表论著:黄俊华*,杨昌友,向其柏,中国萨吾尔-塔尔巴哈台山地种的地理成分分析,云南植物研究.
2004.
26(1).
12-16[标注资助号]买买提江*,黄俊华.
新疆阿尔泰塔城地区野生尖果沙枣林群落初步考察,新疆农业大学学报(维文).
2004,17(1).
7-12[标注资助号]黄俊华,买买提江,盛建东.
新疆天然尖果沙枣(Elaeagnusoxycarpa)林土壤养分及盐分特征.
土壤(已录用2005)[标注资助号]黄俊华,买买提江.
新疆胡颓子属植物分类探讨.
植物研究(已录用2005)[标注资助号]黄俊华,买买提江.
沙枣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已录用2005)[标注资助号]买买提江,黄俊华,新疆阿尔泰地区尖果沙枣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成都,高等教育出版社[标注资助号]黄俊华,买买提江,杨昌友,新疆胡颓子属的植物分类,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成都,高等教育出版社[标注资助号]黄俊华,新疆藜科植物区系特点与资源利用,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成都,高等教育出版社[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黄俊华,杨昌友,向其柏.
新疆地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2005黄俊华.
新疆农业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三等奖.
2005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新疆棉花冠层特征图像诊断系统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0吕新石河子大学C020201本项目采取田间、大田及图像分析的方法,对新疆棉区推广主要棉棉花品种新陆早6号、8号、10号、12号和13号,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氮肥用量以及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的冠层结构特征实验与分析.
利用鱼眼镜头照相技术获取了不同处理棉花冠层分布空间图象,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建立了棉花冠层图像库及分析诊断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适应性不同,合理的配置种植密度有利于品种的产量潜力的挖掘,高密(225000plant/hm2)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0号、中高密(150000plant/hm2)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2号栽培种植较为适宜;对于不同氮肥用量,适量氮肥用量(600kg/hm2)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0号、中高氮肥用量(900kg/hm2)条件下选择新陆早12号较为适宜;对于不同灌水量,限量滴灌(1500m3/hm2)条件下选择新陆早6号、12号种植较适宜,适量滴灌(3000m3/hm2)条件下选择新陆早8号、13号种植较适宜.
选取叶面积指数,叶片平均倾斜角度,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和群体直射辐射透过系数等指标,建立了不同品种、不同处理的理想群体冠层结构的合理性诊断分析系统.
主题词:棉花冠层结构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氮肥用量不同灌水量新疆发表论著:吕新张伟王等伟蒋桂英.
棉花冠层对不同灌水量的反应.
棉花学报,2004,16(1):21~25[标注资助号]张伟吕新.
不同灌水量对棉花冠层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
新疆农业科学,2004,41(1):17~20[标注资助号]张伟吕新.
棉花冠层对不同灌水量的反应及其产量研究.
干旱区研究,200421(4):425~429[标注资助号]张伟吕新.
不同氮肥用量对新疆高产棉花冠层结构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已录用吕新张伟.
不同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冠层结构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2005已录用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水稻高温逼熟不同耐性品种同化物生产与运转差异的机理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1黄英金江西农业大学C02020501不同品种的灌浆期耐热性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
耐热性强的品种高温胁迫后,剑叶的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明显较小,胁迫解除后恢复的程度也更高,叶绿素含量、RuBPc活性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相一致,是水稻耐高温逼熟的重要生理特征.
高温胁迫导致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表现出明显的降解作用,存在一个活性氧的伤害机理.
耐热品种的叶片韧皮部面积比例、叶鞘导管面积比例大于不耐热品种,叶片导管面积比例、叶鞘韧皮部面积比例则小于不耐热品种.
在高温胁迫处理下,叶片中淀粉粒降解代谢转化为可外运碳水化合物形式的速度是耐热品种大于不耐热品种,而消耗叶鞘中贮藏淀粉的速度则小于不耐热品种,这种机制对于水稻度过暂时性的高温热害具有重要意义.
50℃热致死时间所表示的细胞膜热稳定性可作为今后水稻灌浆期耐热性育种中适合单株选择鉴定的简便、准确的生理指标.
采用生理育种途径,已育成了3个耐高温逼熟的优质、高产早籼稻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本项目育成了一套水稻灌浆期耐热性分别为高抗、中抗、敏感的近等基因系,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水稻灌浆期耐热性的生理机制和遗传机理提供了独特的实验材料.
主题词:水稻高温逼熟耐性同化物生产与运转耐热性育种发表论著:黄英金,漆映雪,刘宜柏,陈大洲.
灌浆期气候生态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2002,23(2):9~12[标注资助号]王锋尖,黄英金,*李德荣,漆映雪,彭耀东,郭进耀.
水稻形态解剖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477~484[标注资助号]张宏玉,黄英金,*王德煌,漆映雪,钟平安,李桂花,刘凯,况慧云.
水稻灌浆期耐热性近等基因系的选育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6):847~853[标注资助号]黄英金,张宏玉,郭进耀,漆映雪,彭耀东,李长生,刘宜柏,徐正进.
水稻耐高温逼熟的生理机制及育种应用研究初报.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4(8):655~658[标注资助号]王锋尖,黄英金*.
水稻高温协迫及耐热性育种.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87~90[标注资助号]黄英金,刘宜柏,王锋尖.
加工专用型早籼稻新品种"赣早籼50号"的选育与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6):2~3[标注资助号]黄英金,刘宜柏.
优质高产早籼新品种"赣早籼51号"的选育.
作物杂志,2003,(2):52[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60066.
水稻生育后期根系生理活性的发育遗传及QTLs动态定位研究.
18.
00002005.
01-2007.
12野生稻稻瘟病广谱抗性遗传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2李道远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C02020501用含普通野生稻广谱抗性基因的2个抗源品系"96-82"、"桂R106"与水稻稻瘟病感病品种"桂D1号"、"丽江新团黑谷"、"B40"杂交,对F1苗期及穗期进行菌系接种,抗性均达抗级,表明抗性完全显性;对F2分离群体进行菌系接种,3个感病品种与抗源"桂R106"杂交F2出现了3(抗):1(感)的分离比,表明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而与抗源"96-82"的F2苗期出现13(抗):3(感)的分离比,表明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而穗期出现1(抗):3.
8(感)的分离比,尚有待深入研究.
用2个抗源品系与12个已知基因位点的品种杂交,F1抗性为抗级,F2群体出现抗感分离,表明抗源的抗性基因与已知位点不等位,用7个生理小种群共21个菌系进行抗性反应模式测定,2个抗源品种与已知位点品种不同,其抗谱达90-100%,相当或高于广谱对照品种TeteP,因此属新基因可能性很大,以感性品种桂D1号与2个抗源杂交并以桂D1号为回交轮回亲本,初步育成近等基因系"GX1"和"GX2",尚分离少数感病株,有等进一步回交纯合.
主题词:水稻普通野生稻稻瘟病广谱抗性遗传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粳稻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基因分子定位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3曾亚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C02020501完成NILs及其亲本后代15000多份次穗期耐冷鉴定及遗传显示NIL携主效耐冷基因.
多次形态、78个SSR标记选出7个多态性标记检测证实,5套穗期耐冷NILs共32个株系属于高质量NILs.
昆明小白谷培育出NIL耐冷新基因Ctb(t)定位于第5染色体上距RM7452、RM31分别为4.
8cM和8cM,其贡献率为10.
29%;迄今国内外用穗期耐冷NIL分子定位中贡献率最大的位点.
676个SSR标记亲本、NIL间多态性仅有15个标记,十和田/NIL(BC5F2)518株(系)定位发现,4个株群分别位于第4、1、5、11染色体上,03A4499则位于第4和5染色体上;NIL第4染色体短臂上找到3个可靠的区域耐冷QTLs的贡献率分别为3.
21%、3.
07%和3.
72%;其03A4496BC5F3共107株系定位出第4染色体NIL耐冷基因与RM518或RM8213共分离,耐冷性加性和显性基因贡献率分别为16.
34%和5.
73%;即首次发现孕穗期NIL耐冷性受遗传和冷驯化影响的分子证据.
撰写标注国家基金30160043发表与耐冷密切相关学术论文16篇;培养硕士3名.
主题词:近等基因系QTL定位耐冷性孕穗期粳稻发表论著:申时全,曾亚文*,李绅崇,文国松,普晓英.
应用近等基因系初步定位粳稻孕穗期的耐冷基因.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2)[标注资助号]曾亚文,申时全,普晓英.
粳稻孕穗期耐冷基因突变体02428c的遗传研究.
核农学报2005,19(1):6-8[标注资助号]李绅崇,曾亚文*,申时全,李本逊,张忠省,戚六花,普晓英.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401-406[标注资助号]申时全,曾亚文*,李绅崇,普晓英,杜娟,朱广彬,易加洪.
应用主效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研究昆明小白谷孕穗期耐冷性的遗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3):252-255[标注资助号]申时全,曾亚文*,普晓英.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的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2004(增刊):18-23[标注资助号]申时全,曾亚文,李自超,李绅崇,戚六花,张忠省,肖卿.
孕穗期NILs的耐冷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316-320[标注资助号]ZengYawen*,ShenShiquan,PuXiaoying.
Developmentandgeneticanalysisofnear-isogeniclinesforcoldtoleranceatbootingstageinjaponica(OryzasativaL.
)cultivarsofChina.
IndianJournalofGeneticsandPlantBreeding(Accepted)[标注资助号]ZengYawen*,ShenShiquan,PuXiaoying.
GeneticanalysisforcoldtoleranceatbootingstageforjaponicariceinYunnanProvince,China.
IndianJournalofGeneticsandPlantBreeding(Accepted)[标注资助号]ShenShiquan,ZengYawen*,LiShenchong,WenGuosong,PuXiaoying.
Mappingofcoldtolerancegenebynear-lsogeniclinesatbootingstageinJaponicarice.
RiceScience,2005(Accepted)[标注资助号]ZengYawen,LiShenchong,ShenShiquan,ZhangZhongsheng,PuXiaoyin,QiLiuhua.
GeographicaldifferenceandthecoldtoleranceofsecondcorecollectionatbootingstageinYunnanricelandrace(OryzasativaL.
),China.
PlantGeneticResourcesNewsletter,2005(Accepted)[标注资助号]LiShenchong,ZengYawen*,ShenShiquan,PuXiaoyin.
EcogeographicdistributionandcoldtoleranceofcorecollectionatbootingstageinYunnanricelandrace(OryzasativaL.
),China.
RiceScience,2004(Accepted)[标注资助号]曾亚文,申时全,程德兵,罗龙.
籼粳稻区重组近交系孕穗期耐冷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110-113[标注资助号]曾亚文,申时全.
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1):22-25[标注资助号]申时全,曾亚文*,普晓英,赵旭.
昆明小白谷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相关性及遗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2004(增刊):24-29[标注资助号]曾亚文,申时全,文国松,朱广彬.
云南稻种穗期耐冷性及其近等基因系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2003,16(3):1-5[标注资助号]曾亚文,申时全.
小白谷*大理早籼重组自交系的耐冷性状遗传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6):494-497[标注资助号]ZengYawen,WenGuosong,ShenShiquan,ChenYumin,LiJinandTaoDayuan.
Near-isogeniclinesandgeneticanalysisforcoldtoleranceatbootingstageinrice(OryzasativaL.
).
InternationalRiceCongress16-20September2002Beijing,China,pp148[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云南稻种耐冷基因定位及其遗传机制研究",2002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410172.
云南酸性土壤环境下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
2004.
03-2004.
06在研,30260060.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多样性与高效发掘.
2003.
01-2005.
12结题,39760042.
水稻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研制及耐冷性基因分子定位研究.
1998.
01-2000.
12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及其应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4刘炜宁夏农林科学院C02020501本项目针对现阶段北方杂交粳稻优势不强以及传统育种方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育种效率较低,进程缓慢等主要问题,通过不同粳稻生态类型间的大量配组,根据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明确粳型水稻的优势生态型,提出杂种优势模式,指导高配合力的优良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
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各生态型间的遗传距离,分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建立SSR标记划分杂种优势生态型的技术体系,分析探讨强优势组合形成的机理.
研究结果明确了西北粳、台湾粳和日本粳为粳稻的优势生态类型.
强优势组合模式为西北粳*美国粳和台湾粳*日本粳.
已利用强优势组配模式定向转育不育系和恢复系.
特别筛选出适合宁夏水稻的优势生态型品种:巴西粳、美国粳和非洲粳,实现了本地生态型品种与外来生态型品种的结合.
根据各生态型组合的杂种优势值可以推测台湾粳、日本粳和韩国粳具有穗数上的优势基因,西北粳具有粒数上的优势基因,非洲IRAT粳具有粒重上的优势基因.
美国粳稻具有优良品质性状基因.
利用SSR分子标记可以预测产量和穗数的对照优势及穗粒数的超中亲优势,可用于解释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和杂种优势群划分的遗传机理.
主题词:粳稻杂种优势优势生态型杂种优势模式发表论著:刘炜李自超史延丽马洪文王坚.
试用配合力进行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生态型的划分.
作物学报2004,1(1):66-72[标注资助号]刘炜史延丽马洪文王坚.
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生态型的初步研究.
宁夏农林科技2003,3:1-6[标注资助号]刘炜史延丽马洪文王坚.
粳型水稻不同生态型间的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宁夏农林科技2004,1:4-6[标注资助号]刘炜史延丽马洪文王坚李自超张洪亮.
根据杂种优势值划分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生态型.
西北植物学报2005,1:64-69[标注资助号]刘炜史延丽李自超马洪文王坚张洪亮.
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生态型与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06-11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海藻糖合酶基因遗传转化甘蔗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5张树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C02020508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糖料作物,干旱是其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海藻糖是由葡萄糖组成的非还原性双糖,在逆境条件下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保护剂能够有效的稳定有机体的生物学的结构,从而能增强生物体耐受逆境胁迫的能力.
本实验把灰树花的海藻糖合酶基因在串联的双拷贝启动子的驱动下,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入甘蔗,以提高甘蔗的抗旱性.
通过HPLC-ESDL检测证实转基因甘蔗中能积累高水平的海藻糖,而非转基因甘蔗中检测不到海藻糖的积累.
转基因植物中海藻糖的含量高达8.
805-12.
863mg/gFW.
据报道,转TPS或TPP的转基因植物常表现出严重的生长受阻和根部形态的变化.
本实验获得的转基因甘蔗植物既没有发生表型的变化,其生长也不受影响.
转基因植株在温室和田间自然干旱的情况下生长比对照好,而且产量和含糖量都比对照有所提高.
对T2代转基因植物进行的一系列抗旱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片束缚水/自由水、丙二醛含量、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等测定的结果,也证明其耐旱性得到了提高.
表明转灰树花海藻糖合酶基因的转基因甘蔗植物能积累高水平的海藻糖,进而能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该法在培育作物抗旱品种方面有良好的前景.
主题词:海藻糖合酶基因灰树花甘蔗耐旱性发表论著:WangZiZhang,ZhangShuZhen*,YangBenPeng,LiYangruei.
TrehalosesynthasegenetransfermediatedbyAgrobacteriumtumefaciensenhancesresistanceagainstosmoticstressinsugarcane.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03,2(1):19-26[标注资助号]王自章,张树珍*,罗敬萍,李杨瑞.
甘蔗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10(3):237-240[标注资助号]罗敬萍,张树珍*,杨本鹏.
农杆菌介导甘蔗转化体系的优化.
热带作物学报,2003,24(4):23~28[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几丁质酶基因转化柱花草并选育抗炭疽病植株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6蒋昌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C02020509柱花草是一种优良的热带豆科牧草,由胶孢炭疽病菌引起的炭疽病是柱花草的主要病害.
几丁质酶是植物病原相关蛋白,在植物抗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项目探索利用几丁质酶基因防治柱花草炭疽病,建立了柱花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和以土壤根癌农杆菌为介导的转化体系.
以热研2号柱花草种子无菌苗的真叶为外植体,经诱导分化,成功获得了再生植株;以双元载体pCAMBIA2301/LBA4404组合转化柱花草真叶时,经诱导分化和筛选,成功获得了转化植株;几丁质酶基因在所构建的两个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CHl和pCAMBIACH2上均能表达出35kD的几丁质酶,表达水平达0.
1U/mL,几丁质酶粗提物对柱花草胶孢炭疽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利用农杆菌LBA4404为介导将几丁酶基因转化热研2号柱花草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用Southern杂交所证实,获得了4株高效表达的转几丁质酶基因柱花草植株,并对盆栽的转几丁质酶基因植株及其离体叶片分别接种了胶孢炭疽病原菌,结果表明,转化植株的抗炭疽病能力明显高于对照,并获得了转基因柱花草植株的种子,转基因植株后代性状分离正在研究之中.
这对于柱花草抗炭疽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柱花草水稻几丁质酶基因遗传转化抗炭疽病发表论著:蒋昌顺,邹冬梅,张义正.
柱花草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1):33[标注资助号]蒋昌顺,邹冬梅,张义正.
柱花草种质对炭疽病菌的反应.
草地学报,2003,11(3):197-204[标注资助号]JiangChangshun,JiaHusen,MaXinrong,ZouDongmei,ZhangYizheng.
AFLPanalysisofgeneticvariabilityamongStylosanthesguianenesisaccessionsresistantandsusceptibletothestyloanthracnose.
ACTABOTANICASINICA,2004,46(4):480-48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蒋昌顺,邹冬梅,张义正.
几丁质酶基因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2,8(2):11-16,47[标注资助号]蒋昌顺,邹冬梅,张义正.
柱花草炭疽病及其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四川草原,2002,88(1):22-24,27[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
30460087.
不同柱花草种质对炭疽病的抗性鉴定及其抗病机制研究.
2005.
01-2007.
12冷诱导调节元控制抗冻蛋白基因在植物中表达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7达来内蒙古大学C02020511本项研究旨在利用冷诱导调节元,转录激活剂CBP1和它结合的CRT/DRE(应答低温、干旱、高盐逆境cis-作用DNA)元件控制表达抗冻蛋白基因.
选用拟南芥冷诱导基因COR15a的342bp5′-调控区序列作为抗冻蛋白基因的转录控制顺式作用元件,同时设计和化学合成CBF1基因750bpcDNA和617bp5′-调控区和5′-非转译区及350bp3′-调控区序列,构建了与抗冻蛋白基因同域和跨域作用的表达载体.
在转基因烟草中证实了抗冻基因表达的基础上,扩繁移栽,大批转基因烟草植株中耐寒性生理学指标的测定,得到一批耐寒性状的转基因烟草植株.
同时整合苜蓿,Southernblot检测证实已经整合,正在扩繁,准备移栽温室在转基因苜蓿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主题词:抗冻蛋白基因冷诱导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基因表达转基因烟草发表论著:孙薛蔚,李云峰,达来.
修饰合成的抗冻肽基因四联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增刊):41~45,2002[标注资助号]朱晔荣,达来.
抗冻蛋白基因转化植物的研究展望.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1):97~102,2003[标注资助号]谢秀杰,达来.
成串抗冻肽基因的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8(1):36~38,2002达来,朱晔荣,王文艳.
用美洲拟鲽抗冻蛋白基因转化植物的问题.
生物工程进展,22(1),2002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160043.
红豆草耐盐细胞系中逆境蛋白基因的分离鉴定.
1992.
01-1994.
12结题,39260003.
大肠杆菌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的分离鉴定.
1993.
01-1995.
12结题,39660045.
在转基因植物中抗冻肽基因表达的研究.
1997.
01-1999.
12结题,39860003.
分枝杆菌BCG做预防和治疗性DNA载体的基础研究.
1999.
01-2001.
12水稻品种多样性与稻瘟病菌相互作用的群体遗传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8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C02020602从寄主与病菌群体的相互作用出发,应用REP-PCR指纹技术和AFLP技术,研究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明确品种与病菌遗传宗亲群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品种多样性地区和品种单一地区病菌类群的组成与变化,证明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有利于稻瘟病菌的稳定性选择,减小定向选择压力.
对抗病品种选育、合理利用和布局品种、防治措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主题词:品种多样性群体遗传稻瘟病发表论著:朱有勇,何霞红,周江鸿,王云月.
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作物病害理论与技术.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3YouyongZhu,YunyueWang,HairuChen,BaorongLu.
Conservingtraditionalricevarietiesthroughmanagementforcropdiversity.
Bioscience,2003,53(2):158-16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ZhuYouyong,ChenHairu,FanJinghuartalTheuseofricevarietaldiversityforriceblastcontrol.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2(4):400-408[标注资助号]ZhuYouyong,SunYan,WangYunyueetal.
Geneticanalysisofricevarietyforriceblastcontrol.
ActaGeneticaSinica,2004,31(7):707-716[标注资助号]朱有勇,HeiLeung,陈海如等.
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6):832-839[标注资助号]张重权,何霞红,王云月,杨静,周江鸿,李作森,朱有勇.
云南粳稻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46-350[标注资助号]何霞红,杨静,王云月,周惠萍,陈建斌,李作森,李炎,朱有勇.
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733-736[标注资助号]孙雁,王云月,何月秋,范静华,陈建斌,朱有勇.
云南稻种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类似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5):502-507[标注资助号]ZhuYouyong,ChenHairu,WangYunyue,LiZuoshenetal.
Cultivatingbiodiversityfordiseasecontrol,acasestudyinChina.
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anagingbiodiversityinagriculturalecosystems,8-10Nov.
2001YouyongZhu,HairuChen,WangYunyue,LiYan.
CopsgeneticdiversityfordiseasecontrolspreadsinChina.
VIIIinternatioanalcongressofecology.
Feb.
11-18.
2003.
ZhuYouyong,ChenHairu,FanJinghua,WangYunyue,LiYan,ChenJianbing,LiZuoshen.
GeneticDiversityAndDiseaseSustainableControlInRice.
Internatioanalworkshopofbiodiversityfor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8-10Aug.
2001ZhuYouyong,ChenHairu,FanJinghua,WangYunyue.
RiceCultivarMixtureforManagementofBlast:TheYunnanExperience.
Internationalcongressofrice.
2002.
Feb.
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4;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朱有勇,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5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西藏青稞一新病害----青稞赤枯病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49旺姆西藏农牧学院C02020605通过三年的调查研究,我们对西藏青稞赤枯病在西藏的发生状况、病因、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rDNA序列及田间采集的土样、植株样品进行了分析.
研究采用了两套研究分析发案,一是在田间调查基础上,假定这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分别对田间采集的标本从真菌、细菌等病害的研究角度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怀疑它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对田间采集的植株、土样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1)青稞赤枯病不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分离所得到一些菌(03-A、03-B、03-C、03-D、03-E)只是一些弱寄生菌.
2)田间采集的植株、土样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普遍较高(铜10~443mg·kg-1,锌47~266mg·kg-1,铁1880~7550mg·kg-1,钼0.
2~6.
6mg·kg-1,锰196~736mg·kg-1,硼0.
5~138mg·kg-1),这些元素的含量过高与青稞赤枯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3)发现了青稞上的一些新寄主、新分布的病害.
4)对大麦生壳二胞菌(Ascochytahordeicola)、03—A、03—B、03—C、03—D、03—E等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主题词:青稞赤枯病生理病害微量元素发表论著:旺姆、钟国辉、次央、张洪峰、刘翠花.
壳二孢属一中国新记录种.
菌物学报2004,23(4)601-602[标注资助号]钟国辉、田发益、旺姆,张洪峰、刘翠花、次白.
西藏主要农区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土壤[标注资助号]刘翠花、张洪峰、旺姆.
锰对青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西藏科技2004(8)12-15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小菜蛾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抗性的靶标不敏感机制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50陈之浩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C02020606以室内选育的敏感品系、抗杀虫双品系、抗杀螟丹品系和抗溴氰菊酯品系小菜蛾为材料,采用电生理、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沙蚕毒素类药剂对抗感品系突触后电位的影响、乙酰胆碱受体与放射配体的亲和力以及受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主要结果如下:1.
利用简并引物成功地克隆了小菜蛾nAChR功能亚基(α亚基)的3个亚型片段序列,和其他昆虫nAChRα亚基基因之间有高达65%~99%的同源性.
2.
不同品系小菜蛾的神经乙酰胆碱受体与I125标记的α-银环蛇毒素的结合率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抗杀虫双、抗杀螟丹品系小菜蛾的神经乙酰胆碱受体对沙蚕毒素药物有显著的靶标不敏感性,神经乙酰胆碱受体的表达量也有显著的增加.
3.
以2*10-5mol/L的杀虫双和1*10-5mol/L的杀螟丹分别刺激蜚蠊第六腹神经节,蜚蠊中枢神经自发放动作电位迅速加强,加药后动作电位平均发放频率分别为0.
9次/秒和1.
4次/秒,平均振幅分别为0.
70mv和0.
85mv.
杀虫双在药后3-4min出现明显的高频发放,12min左右迅速减少并完全消失;杀螟丹在药后2-3min出现明显的高频发放,8min后迅速减少并完全消失.
主题词:小菜蛾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靶标不敏感性抗药性发表论著:李忠英,陈之浩等.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溴氰菊酯抗性遗传的RDA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程罗根,陈之浩等.
小菜蛾对杀螟丹抗性相关序列的代表性差异分析.
华北农学报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60051.
小菜蛾抗药性基因克隆、分析及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评价.
2001.
01-2003.
12结题,39170524.
杀虫双类药剂对小菜峨的作用机理及其抗药性研究.
1992.
01-1994.
12结题,39360050.
小菜蛾对杀虫药剂敏感品系的选育保持及利用研究.
1994.
01-1996.
12结题,39560052.
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小菜蛾的脑蛋白质磷酸化研究.
1996.
01-1998.
12结题,39770504.
小菜蛾抗药性遗传和RAPD检测技术与评价.
1998.
01-2000.
12应用单克隆抗体评价捕食性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51庞保平内蒙古农业大学C020208采用杂交瘤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制备出2株高度特异性的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其不与麦田中其他昆虫和蜘蛛发生交叉反应;抗体类型检测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EGA-1E8为IgM亚类,单克隆抗体EGA-4H11为IgG2b亚类;Westernblot印迹分析表明,单抗EGA-4H11结合的目标抗原为54.
2kDa的多肽.
通过2年对麦田昆虫群落的系统调查,共查得昆虫10目、62科、113种,其中植食类51种、捕食类23种、寄生类24种、腐食和食血类15种.
麦田昆虫群落可划分为4个营养层、6个功能团和19个类群,麦长管蚜是绝对的优势种,其数量变动决定着总群落及各营养层的季节动态.
麦田昆虫群落多样性表现为前期和后期高、中期低的时间格局,类群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最为相似,可用类群多样性代替物种多样性进行群落分析.
在室内盆栽小麦上测定了多异瓢虫对麦长管蚜的功能反应.
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和2~3龄幼虫对麦长管蚜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II型;瞬时攻击率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而处置时间随龄期的增加而减小.
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应用单克隆抗体评价捕食性天敌对麦蚜的自然控制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题词:单克隆抗体麦长管蚜昆虫群落捕食性天敌功能反应发表论著:高书晶、庞保平、于洋、路慧.
麦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时序动态.
生态学杂志.
23(6).
47-50,200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60076.
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
2005.
01-2007.
12云南抗白叶枯病新基因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52姬广海云南农业大学C020209本研究明确了云南省主栽水稻品种、优质地方品种和稻种资源的抗病性特点,获得了近100份具有广谱高抗或专化性抗病资源材料.
充分利用已知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和分子标记,从多种途径评价抗病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明确抗白叶枯病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背景;配制了具有不同抗病遗传背景和品质的杂交新组合约23个,结合品种或组合的抗性分析,选育出一些具有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系或育种材料;明确了6个品种组合的抗性遗传特点;比较了云南软米品种品质性状的差异、对环境的敏感性,采用SSR标记对与软米基因密切相关的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基因定位分析.
国内首先开展了水稻白叶枯病的生态控制田间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和防病效果,间栽模式下,间栽的感病品种在成株期发病极轻,防病效果达90%以上,比净栽增产14.
7%--18.
6%,发现的几个抗病品种如滇屯502、云恢290、红优等在水稻生产中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已成功地用于水稻育种和病害控制.
明确了云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小种分化及其遗传多样性,发现了白叶枯病菌强毒性新小种.
研究成果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生态控制提供有效策略,对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主题词:稻种资源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多样性发表论著:姬广海,钱君,张世光,何月秋.
水稻白叶枯病原菌遗传和致病型多样性初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26(2):31-36.
[标注资助号]姬广海,张世光,魏兰芳,崔汝强,徐绍忠.
云南抗白叶枯病稻种的RGA分析.
作物学报2004,30(10):969-975[标注资助号]姬广海,夏贤仁,肖鲁婷,管旭芳.
云南水稻白叶枯病生理小种浅析及鉴别品种的筛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19(5):541-545[标注资助号]姬广海,张世光,钱君.
云南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初析.
植物保护.
2003.
29(1):19-22[标注资助号]姬广海,钱君,张世光.
云南抗水稻白叶枯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初报.
中国水稻科学2003,17(2):118-123[标注资助号]姬广海,张世光,钱君,徐绍忠,陈兴全.
云南稻种资源的抗白叶枯病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2)125-130.
[标注资助号]钱君,姬广海,张世光.
云南稻种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评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3)239-245.
[标注资助号]姬广海,魏兰芳,张世光.
PCR技术在植物病原细菌研究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通报,2002,29(4):77-82.
[标注资助号]GuanghaiJi,LanfangWei,ShiguangZhang,YueqiuHe.
ResistanceevaluationandgeneticdiversityofricecultivarstoricebacterialblightinYunnnan.
The1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acterialblightofrice.
2004(Japan)[未标资助]夏贤仁,姬广海,张世光.
基因聚合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评价.
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
22(增刊):24-26.
(西北地区植物病理学学术研讨会),新疆石河子市,2004[标注资助号]姬广海,张世光,钱君,陈兴全.
云南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初析.
第三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湖南长沙,P29[标注资助号]姬广海,魏兰芳,钱君,张世光.
云南稻种资源的抗白叶枯病研究.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2,北京[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7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转基因耐贮藏河套蜜瓜的遗传规律及其果实生理生化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53哈斯阿古拉内蒙古大学C02021002将自行克隆的甜瓜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基因cDNA分别反向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ROKII中,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甜瓜品种河套蜜瓜,获得大量转化种子,从上千份原始转化材料中,经多代选育,已获得了耐贮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T6代新品系.
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并稳定遗传.
Northern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果实中得到表达.
转基因果实的乙烯合成量为非转基因对照果实乙烯合成量的1%左右.
在田间当果实发育到成熟期时,转基因果实的果皮仍保持绿色或黄绿色,而非转基因对照果实变成黄色,并产生浓香风味.
转基因果实在常温下贮藏2个月时,果实硬度基本保持不变、不过熟和不霉变.
而非转基因对照果实在2周内软化和腐烂.
转基因果实同非转基因对照果实的其他生化指标相同.
用乙烯利处理转基因果实后其果皮由绿色渐变为黄色,并产生原有浓香风味.
主题词:甜瓜河套蜜瓜转基因耐贮藏生理生化特性发表论著:张丽,牛一丁,哈斯阿古拉.
果实成熟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研究进展.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5):596—599[标注资助号]张丽,哈斯阿古拉,张竞秋,骆蒙,莫日根,方天祺.
甜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3):304—307[标注资助号]哈斯阿古拉,郝金凤,骆蒙,扈廷茂,方天祺.
转ACC合成酶反义基因耐贮藏甜瓜的农艺及生理生化特征.
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pp158—599),2003年10月,海南海口市[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60058.
拟南芥rd29A启动子和DREB1A转录因子在提高紫花苜蓿抗逆性中的作用.
2005.
01-2007.
12结题,39860042.
苜蓿花叶病毒复制酶基因及其不同片段介导的抗病性研究.
1999.
01-2001.
1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寒桃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54曹后男延边大学C02021003本项目在研期间按照研究计划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⑴确立了桃属植物RAPD、AFLP最佳反应体系及PCR程序,筛选出在桃中表现良好多态性的20个RAPD引物及16对AFLP引物组合,提高了桃属植物RAPD及AFLP分析效果;⑵根据RAPD、AFLP等标记对生产中的42个桃主栽品种进行分类,筛选出能够鉴别该品种的RAPD及AFLP标记,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查明了珲春桃的亲缘关系,为今后的品种鉴定及育种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⑶利用8个RAPD标记、64个AFLP标记及1个形态标记构建了珲春桃与正满早生杂种后代的连锁遗传图谱,并把控制花型的Sh/sh基因定位到第一连锁群;⑷利用特定的杂种群体进行RAPD、AFLP分析,筛选出与桃的花型、花粉育性及果实的粘离核性状相关的DNA分子标记;⑸选育出适合延边地区栽培的抗寒性强,平均果重大于100克,平顶、优质、不同成熟期的桃新品系若干个,从1999年开始在延边地区进行区域试验,经过5年的区域试栽,已推广了7个优质品系,总栽培面积达50多公顷.
这些品系的市场前景很乐观,这将为延边果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果农的收入及繁荣延边的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题词:桃标记辅助选择AFLP标记RAPD标记抗寒品种;发表论著:曹后男,宗成文,赵成日,金英善,朴日子.
RAPD标记在桃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3.
1[标注资助号]曹后男,宗成文,金英善,朴永虎,玄永男.
桃李间交配亲和性的研究.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3.
2[未标资助]曹后男,朴日子,宗成文,赵成日,朱波.
桃李种间杂交花粉萌发及花粉管行为的观察.
果树学报,2004.
21(4)[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甜瓜ACC氧化酶反义基因对甜瓜主要栽培品种的转化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60055陆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C02021005甜瓜是一种重要园艺作物,改良果实贮运品质是甜瓜育种的重要目标.
为了将甜瓜ACC氧化酶反义基因导入甜瓜栽培品种,从而培育耐贮运甜瓜新品种,本项研究对以前构建的甜瓜ACC氧化酶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进行了改造,采用了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和离子束溅射介导转基因等4种植物转基因方法,对甜瓜'甘甜一号'、'黄河蜜2号'和'绿宝石'等重要品种进行转化,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突破了甜瓜转基因技术难关,获得转CM-ACO1反义基因的转基因甜瓜.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甘甜一号',已获得9个转基因株系,其中5个株系入土成活,并获得自交后代.
对自交后代的转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个体间发生孟德尔分离,从而证实了转基因已与受体甜瓜基因组稳定整合;对2个厚皮甜瓜品种的转化,获得转化愈伤组织;2)于温室种植的转基因甜瓜果实采收后自然贮放,种腔发酵液体化进程比对照明显减轻,果实耐贮运性状得到改良,但果实软化进程未有明显改善.
为了综合评价转基因甜瓜新种质的耐贮运性状,已申请进入中间试验;3)建立了一个甜瓜品种'甘甜一号'可重复高效转化技术体系.
研究结果尚未见国内外相同报道.
主题词:甜瓜ACC氧化酶反义基因转化贮运品质发表论著:黄永红,陶兴林,陆璐*,赵长增.
甜瓜ACC氧化酶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烟草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5(2):262-268,2005年4月.
[标注资助号]陆璐,赵长增,陆婷.
甜瓜'黄蛋子'子叶再生完整植株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11[标注资助号]陶兴林,黄永红,赵长增,陆璐*.
厚皮甜瓜品种离体培养再生植株能力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果树学报,2005,3[标注资助号]陶兴林,黄永红,陆璐*,赵长增.
2个甜瓜品种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西北植物学报,25(4):2005,8[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二、重点项目基于生长模型和知识模型的作物管理决策信息系统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030090曹卫星金之庆南京农业大学C020201随着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的结合,国内外在作物生长系统模拟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有关作物模拟模型的完整性、机理性、结构性、适用性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另外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中包含了许多具有较强地域性和时间性的经验知识和参数,需要进一步提升到模型化和数字化的水平.
本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学原理,以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和棉花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作物生育与产品(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模型,创立了具有时空变化规律的作物动态生育指标及栽培管理技术的知识模型,发展了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稻麦长势和氮水实时监测技术,研制了网络化农情信息管理系统及基于GIS的农业生产空间信息系统,并将模拟模型、知识模型、信息系统相结合,提出了综合性和智能化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从而为发展定量化和信息化的作物栽培学,推动信息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已发表学术论文116篇,出版著作4部;申请专利2项,申请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培养研究生40名;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次.
主题词:长模拟模型管理知识模型生长监测技术决策支持系统农作物发表论著:曹卫星,朱艳.
作物管理知识模型.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未标资助]高亮之著(本课题顾问),金之庆、李秉柏为责任编辑.
农业模型学基础.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未标资助]曹卫星,罗卫红.
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未标资助]曹卫星,周治国.
农业信息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未标资助]Li,C.
,W.
Cao*,andY.
Zhang,Comprehensivepatternofprimordiuminitiationinshootapexofwheat,ActaBotanicaSinica.
2002,44(3).
273-27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Cao,W.
*,T.
Liu,W.
Luo,S.
Wang,J.
Pan,andW.
Guo,Simulatingorgangrowthinwheatbasedontheorgan-weightfractionconcept,PlantProductionScience.
2002,5(3).
248-25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HuJichao,CaoWeixing*,ZhangJiabao,JiangDongandFengJie,Quantifyingresponsesofwinterwheatphysiologicalprocessestosoilwaterstressforuseingrowthsimulationmodeling.
Pedosphere.
2004,14(4):509-518[标注资助号SCI收录]Xue,Lihong,WeixingCao*,WeihongLuo,TingboDai,andYanZhu,Monitoringleafnitrogenstatusinricewithcanopyspectralreflectance,AgronomyJournal.
2004,Vol.
96.
135-14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JiangL,DaiTingbo,JiangDong,CaoW,GanXiuqin,WeiShangqing,CharacterizingphysiologicalN-useefficiencyasinfluencedbynitrogenmanagementinthreericecultivars,FieldCropsResearch.
,2004,88.
239-25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朱艳,曹卫星*,田永超,王其猛.
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系统设计与开发框架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4,20(4).
138-142[标注资助号EI收录]陈国庆,姜东,朱艳,曹卫星*,陈雨海.
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小麦叶色的光照模型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
143-145[标注资助号EI收录]朱艳,曹卫星,王绍华,潘洁.
构件化技术在作物管理智能决策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
226-234[标注资助号EI收录]朱艳,沈维祥,曹卫星*,田永超.
油菜栽培管理知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
141-144[标注资助号EI收录]郑文刚,郭新宇,赵春江,王纪华,玉米叶片几何造型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
152-154[标注资助号EI收录]HuangY,LiuSL,ShenQRandZongLG.
Modelestablishmentforsimulatingsoilorganiccarbondynamics.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2,1(3):307-312[标注资助号]HuangY,LiuSL,ShenQR,ZongLG,JiangDAandHuangHG.
Validationandscenarioanalysisofasoilorganiccarbonmodel.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2,1(4):417-423[标注资助号]MengY,CaoW*,ZhouZ,AndLiuX.
Aprocess-basedmodelforsimulatingphasicdevelopmentandphenologyinrice.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03,2(11):1277-1284[标注资助号]ZhuYan,CaoWeixing,DaiTingboandSunChuanfan.
Adynamicknowledgemodelfornitrogenfertilizationinwheatmanagement,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03,2(8).
850-858[标注资助号]ZhuYan,CaoWeixing,WangQimeng,TianYongchaoandPanJie.
Aknowledgemodel-andgrowthmodel-baseddecisionsupportsystemforwheatmanagement,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2(11).
1212-1220[标注资助号]TianYongchao,ZhuYan,CaoWeixing,FanXuemei,andLiuXiaojun.
Monitoringprotein&starchaccumulationinwheatgrainswithleafSPADandcanopyspectralreflectance.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2(11).
1205-1211[标注资助号]XueLihong,CaoWeixing,LuoWeihong,JiangDong,MengYaliandZhuYan.
Diagnosisofnitrogenstatusinriceleaveswithcanopyspectralreflectance.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2(3).
250-257[标注资助号]WangShaohua,CaoWeixing,DingYanfeng,TianYongchaoandJiangDong.
Interactionsofwatermanagementandnitrogenfertilizeronnitrogenabsorptionandutilizationinrice.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2(10).
1091-1096[标注资助号]严美春,曹卫星,罗卫红,李存东.
小麦茎顶端原基发育模拟模型的研究.
作物学报,2001,27(3).
356-362[标注资助号]严美春,曹卫星,罗卫红,王绍华.
小麦地上部器官建成模拟模型的研究.
作物学报,2001,27(2).
222-229[标注资助号]庄恒扬、曹卫星.
还田秸秆分解与氮素释放的动态模拟.
生态学报,2002,22(8).
1358-1361[标注资助号]孟亚利,曹卫星,周治国,柳新伟.
基于生长过程的水稻阶段发育与物候期模拟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1).
1362-1367[标注资助号]朱艳,曹卫星,姜东,戴廷波.
冬小麦适宜播期和播种量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2).
147-154[标注资助号]朱艳,曹卫星,戴廷波,孙传范.
小麦氮肥运筹方案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9).
1006-1013[标注资助号]薛利红,曹卫星,罗卫红,姜东,孟亚利,朱艳.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水稻群体叶片氮素状况监测.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7).
807-812[标注资助号]田永超,曹卫星,姜东,朱艳.
不同水氮条件下水稻冠层反射光谱与叶片水势关系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3).
178-183[标注资助号]江力庚,戴廷波,韦善清,甘秀芹,徐建云,曹卫星*.
南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评价.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4).
466-471[标注资助号]胡继超,姜东,曹卫星*,罗卫红.
短期干旱对水稻叶水势、光合作用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63-67[标注资助号]胡继超,曹卫星,罗卫红.
渍水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1).
41-50[标注资助号]胡继超,曹卫星*,姜东,罗卫红.
小麦水分胁迫影响因子的定量研究:I.
干旱和渍水胁迫对光合、蒸腾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4,30(4).
315-320[标注资助号]胡继超,曹卫星*,罗卫红,朱艳.
小麦水分胁迫影响因子的定量研究:II.
模型的建立与测试.
作物学报,2004,30(5).
460-464[标注资助号]孟亚莉,曹卫星*,柳新伟,周治国,荆奇.
水稻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动态模拟的初步研究.
作物学报,2004,30(4).
376-381[标注资助号]朱艳,曹卫星*,周治国,田永超.
冬小麦生长适宜动态指标的知识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
43-50[标注资助号]朱艳,曹卫星,戴廷波,姜东.
小麦目标产量设计及适宜品种选择的动态知识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
231-236[标注资助号]朱艳,曹卫星*,王其猛,田永超,潘洁.
基于知识模型和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6).
814-820[标注资助号]严定春,朱艳,曹卫星*.
水稻适宜播期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
634-638[标注资助号]张怀志,朱艳,曹卫星*,周治国,张力桢.
棉花氮肥和水分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
777-781[标注资助号]张怀志,朱艳,曹卫星*,周治国.
棉花生育进程与群体生育动态的知识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
975-981[标注资助号]陈蓉蓉,周治国,曹卫星*,朱艳,戴廷波.
农田精确施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4).
516-521[标注资助号]陈蓉蓉,周治国,曹卫星*,戴廷波.
基于GIS的农田土壤、作物特征空间变异性及其相互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9).
1678-1680[标注资助号]薛利红,曹卫星,罗卫红,王绍华.
光谱植被指数与水稻叶面积指数相关性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1).
47-52[标注资助号]薛利红,曹卫星*,罗卫红,张宪.
小麦叶片氮素状况与光谱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2).
172-177[标注资助号]薛利红,朱艳,张宪,曹卫星*.
利用冠层反射光谱预测小麦籽粒品质指标的研究.
作物学报,2004,30(10).
1036-1041[标注资助号]田永超,曹卫星*,王绍华,朱艳.
不同水、氮条件下水稻不同叶位水氮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变化特征.
作物学报,2004,30(11).
1129-1134[标注资助号]田永超,朱艳,曹卫星*,戴廷波.
小麦冠层反射光谱与植株水分状况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
2072-2076[标注资助号]江力庚,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曹卫星*.
水稻物质生产与氮、磷、钾、硅素积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
226-230[标注资助号]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
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4).
490-496[标注资助号]王绍华,曹卫星,丁艳锋,田永超,姜东.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4).
497-501[标注资助号]江力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秦华东,陆福勇.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硅素营养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5).
648-655[标注资助号]江力庚,曹卫星*,姜东,戴廷波,董登峰,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
水稻叶氮量等生理参数的叶位分布特点及其与氮素营养诊断的关系.
作物学报,2004,30(8).
745-750[标注资助号]王绍华,曹卫星,丁艳锋,刘胜环.
库大小对水稻不同叶位叶片氮代谢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4,30(8).
821-825[标注资助号]金之庆,石春林,葛道阔,高亮之,杨星卫,薛正平,陆贤,丁美花.
基于RCSODS的直播水稻精确施N模拟模型.
作物学报,2003,29(3):353-359[标注资助号]吕雄杰,潘剑君,张佳宝.
不同含水量黄棕壤反射光谱特征研究.
遥感信息.
3期(总75期).
2004,10-12[标注资助号]庄恒扬,曹卫星,任正龙、黄丽芬.
土壤有机氮矿化与有机物氮素释放的动态模拟.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2).
63-66[标注资助号]庄恒扬,曹卫星,任正龙.
基于模拟的作物氮素管理决策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4).
269-272[标注资助号]庄恒扬,曹卫星.
作物生产系统氮磷养分平衡的定量模拟.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1).
71-74[标注资助号]孟亚莉,曹卫星,柳新伟,周治国,潘洁.
水稻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累积的动态模拟.
生物数学学报,2004,19(2).
205-212[标注资助号]陈长青,周治国.
农业知识模型研究初探.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1).
24-26[标注资助号]张立桢,曹卫星,张思平,罗卫红.
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棉花生育期模拟模型.
棉花学报,2003,15(2).
97-103[标注资助号]张立桢,曹卫星,张思平,罗卫红.
棉花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过程的模拟.
棉花学报,2003,15(3).
138-145[标注资助号]孟亚利,曹卫星*,柳新伟,周治国,荆奇.
水稻茎蘖动态的模拟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2).
1-6[标注资助]张怀志,曹卫星*,周治国,朱艳,张立桢.
棉花适宜叶面积指数的动态知识模型.
棉花学报,2003,15(3).
151-154[标注资助号]张怀志,朱艳,曹卫星*,张立桢.
棉花产量目标与产量结构的动态知识模型.
棉花学报,2003,15(5).
279-283[标注资助号]柳新伟,孟亚莉,周治国,曹卫星*.
水稻颖花与籽粒发育模拟的初步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3).
249-254[标注资助号]马富裕,曹卫星*,周治国,李少昆,戴廷波,杨建荣.
田间条件下遮光对棉铃发育及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
棉花学报,2004,16(5).
270-274[标注资助号]朱艳,曹卫星*,沈维祥,田永超.
油菜产量目标设计与品种选择的知识模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
11-15[标注资助号]严定春,朱艳,曹卫星*.
水稻磷钾肥运筹的知识模型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39-345[标注资助号]严定春,朱艳,曹卫星*.
水稻栽培适宜品种选择的知识模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标注资助号]张怀志,朱艳,周治国,曹卫星.
棉花品种选择和播期确定的动态知识模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
15-19[标注资助号]张怀志,朱艳,曹卫星*,周治国.
棉花适宜密度与播种量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
棉花学报,2004,16(3).
156-161[标注资助号]薛利红,曹卫星,罗卫红.
不同栽培措施下拔节期水稻冠层反射光谱特征及其模糊聚类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2).
151-155[标注资助号]薛利红,曹卫星,李映雪,周冬琴,李卫国.
水稻冠层反射光谱特征与籽粒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
431-436[标注资助号]郭新宇,邓旭阳,郑文刚,赵春江.
玉米叶片形态建成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玉米科学,2004,12(专刊).
27-30[标注资助号]季青,郭新宇,王纪华,慕小倩.
玉米形态建成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2004,12(专刊).
31-34[标注资助号]谭昌伟,王纪华,黄文江,刘良云,黄义德,赵春江.
夏玉米叶片全氮、叶绿素及叶面积指数的光谱响应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6).
1041—1046[标注资助号]谭昌伟,王纪华,黄文江,刘良云,赵春江,郭新宇.
不同株型夏玉米群体冠层反射光谱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19(4).
225-231[标注资助号]郭新宇,赵春江.
基于过程的玉米生长模拟系统的研制.
中国科技成果,2004,90(12).
53-55[标注资助号]高亮之,金之庆,葛道阔,张更生,石春林.
水稻光合蒸散耦合模型与不同株型的水分利用效率.
江苏农业学报,2001,17(3):135-142[标注资助号]石春林金之庆.
基于WCSODS的小麦渍害模型及其在灾害预警上的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2003,14(4):462-468[标注资助号]刘洪,金之庆.
油菜发育动态模拟模型.
应用气象学报,2003,14(5):634-640[标注资助号]石春林,薛正平,金之庆,杨星卫,丁美花,葛道阔,高亮之.
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在N胁迫条件下的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2002,18(3):134-138[标注资助号]葛道阔,金之庆,高亮之,薛正平,石春林,杨星卫.
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中的水稻病虫害预测模型及其应用----以上海奉贤县为例.
江苏农业学报,2003,19(2):70-74[标注资助号]葛道阔,金之庆,高亮之.
WCSODS在江苏省优质饼干小麦栽培上的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2004,(4):21-23[标注资助号]陈华,金之庆,葛道阔,石春林,高亮之,魏秀芳.
一种用于评价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南方水稻生产影响的效应模型-----RCCMOD.
江苏农业学报,2004,20(3):129-134[标注资助号]孙玲,朱泽生.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区域稻棉轮作.
中国棉花,2004,31(4):14-16[标注资助号]孙玲,朱泽生,刘羽,张继林.
大丰市滩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农村生态环境,2004,20(3):10-14[标注资助号]Li,C.
,W.
Cao*andT.
Dai.
Dynamiccharacteristicsoffloretprimordiumdevelopmentinwheat.
FieldCropsResearch.
2001,71.
71-76[未标注资助]周治国,曹卫星,王绍华,王其猛,孟亚利.
基于GIS的区域作物生产系统潜力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2002,19(1).
214-222[未标注资助]Yan,M.
,W.
Cao,C.
Li,andZ.
Wang.
Validationandevaluationofamechanisticmodelofphasicandphenologicaldevelopmentinwheat.
ChineseAgriculturalSiences,2001,(1):77-82[未标资助]潘洁,朱艳,曹卫星等.
基于顶端发育的小麦产量形成模拟模型.
作物学报,刊印中.
2005[标注资助号]潘洁,曹卫星,姜东,孙传范.
小麦穗部籽粒数粒重及蛋白质积累的空间分布特征,作物学报.
刊印中.
2004[标注资助号]李卫国,朱艳,戴廷波,曹卫星.
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生态模型研究报.
应用生态学报,已投稿.
刊印中.
2005[标注资助号]汤亮,朱艳,曹卫星.
冬油菜适宜绿色面积指数动态设计的知识模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刊印中.
2005[标注资助号]潘洁,姜东,戴廷波,曹卫星.
不同生态环境与播期下小麦籽粒品质变异规律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刊印中.
2005[标注资助号]金之庆,石春林.
江淮平原小麦渍害预警系统.
江苏农业学报.
刊印中.
2005[标注资助号]赵春江,郑文刚,郭新宇,王纪华.
玉米叶片三维形态的数学模拟研究.
生物数学学报,2005(印刷中).
[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2分组15;国内大会2分组6研究成果:潘剑君,陈坤杰,张佳宝,李志伟,吕雄杰,邵月红.
车载仪器支架.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03258915.
8证书号:622197授权公告日:2004.
6.
24.
专利申请日:2003年6月18潘剑君,李志伟,张佳宝,陈坤杰.
一种智能农机载高光谱采集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09914.
0受理时间:2004年11月30日朱艳,曹卫星,王绍华,王其猛.
小麦管理知识模型系统V1.
0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3SR2441,获著作权时间:2003.
4.
10严定春,曹卫星,朱艳,王其猛.
水稻管理知识模型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3SR8556,获著作权时间:2003.
8.
11张怀志,曹卫星,朱艳,王绍华,王其猛.
棉花管理知识模型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3SR8557,获著作权时间:2003.
8.
11郭新宇,丁振兰,赵春江.
玉米管理知识模型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4SR12189,获著作权时间:2004.
12.
10曹卫星,沈维祥,朱艳,王其猛.
油菜管理知识模型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3SR2440,获著作权时间:2003.
4.
10曹卫星,潘洁,严美春,刘铁梅,胡继超,庄恒扬,朱艳,王其猛.
小麦生长模型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3SR2966,获著作权时间:2003.
4.
25郭新宇,郑文刚,赵春江.
玉米生长模拟模型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5SR00152,获著作权时间:2005.
1.
6郭新宇,邓旭阳,赵春江.
玉米三维重构及可视化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4SR08188,获著作权时间:2004.
8.
25唐惠燕,曹卫星,王绍华,龚建新,王其猛,朱艳,董志昕,周勇.
网络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3SR8984,获著作权时间:2003.
8.
22周治国,曹卫星,朱艳,王绍华,戴廷波,王其猛,田永超.
作物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4SR02744,获著作权时间:2004.
3.
30陈蓉蓉,曹卫星,王绍华,朱艳,王其猛.
精确农作决策支持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3SR8985,获著作权时间:2003.
8.
22朱艳,曹卫星,王其猛,戴廷波,田永超.
基于知识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4SR00007,获著作权时间:2004.
1.
2薛利红,曹卫星,罗卫红,王绍华,周治国,丁艳峰,朱艳,王其猛.
作物栽培学智能学习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4SR00008,获著作权时间:2004.
1.
2曹卫星,朱艳,王绍华,王其猛,戴廷波,田永超.
数字化农作支持系统V1.
0.
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4SR00928,获著作权时间:2004.
2.
3金之庆等.
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
江苏省人民政府,2003,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7人毕业16人;硕士读4人毕业1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670428.
小麦对增铵营养反应的生理调节机制研究.
起止日期:1997.
01-1999.
12结题,39725021.
作物栽培学.
起止日期:1998.
01-2001.
12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作物遗传育种学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025029张天真南京农业大学C020205棉花的杂种优势明显,已在生产上广泛利用.
尤其在长江流域棉区,正是由于抗虫棉杂交种的大面积推广利用取代了美国的抗虫棉.
本研究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经典的遗传学和育种学研究,通过多年多点田间试验,深入系统地研究陆地棉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陆地棉杂种一代、二代优势的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杂种二代利用和杂种优势预测的可能性;从基因组基因平均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揭示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为棉花杂交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鉴定出一些与杂种优势相关的QTLs标记,为杂交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选择在长江,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的高优势棉花杂交种湘杂棉2号、中棉所28,皖杂40配置其自交和回交后代群体,利用多点试验,对其产量形成基因进行鉴定和QTL定位.
筛选出与产量形成基因有关的分子标记,进而结合田间杂交工作,辅以产量形成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累加,可快速育成棉花超级杂交种.
明确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产量优势形成基因,培育超级亲本,进一步培育出超级杂交种是提高产量经济而有效的途径.
主题词:棉花杂种优势产量分子标记基因累加发表论著:张天真,袁有禄,潘家驹.
棉花杂种优势的遗传育种研究.
刘后利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P111-138,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未标资助]LWLiu,WZGuo,XFZhu,TZZhang*.
InheritanceandFineMappingofFertility-restorationforCytoplasmicMaleSterilityinGossypiumhirsutumL.
TheorApplGenet,2003,106:461-469[标注资助号SCI、EI收录]WuYT,YinJM,GuoWZ,ZhuXF,ZhangTZ*.
HeterosisperformanceofyieldandfiberqualityinF1andF2hybridsinUplandcotton.
PlantBreeding,2004,123(3):285-289[标注资助号SCI收录]RenLH,GuoWZ,ZhangTZ*.
IdentificationofQTLsAffectingYieldandFiberPropertiesinChromosome16inCottonUsingSubstitutionLine.
植物学报,2002,44(7):815-82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金骏培,武耀廷,张天真*.
皖杂40杂交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28-1433[标注资助号]金骏培,张天真*.
陆地棉超高产轮回选择群体创建及其选择.
作物学报,2004,30(11):1080-1085[标注资助号]金骏培,张天真*.
陆地棉产量优势相关基因的表型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累加.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3)[标注资助号]武耀廷,张天真*,朱协飞,王广明.
陆地棉遗传距离与杂种F1、F2产量及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22-28[标注资助号]殷剑美,武耀廷,张军,张天真*,郭旺珍,朱协飞.
陆地棉产量性状QTLs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生物工程学报,2002,18(2):162-166[标注资助号]WuYT,ZhangTZ*,ZhuXF,WangGM.
RelationshipbetweenF1,F2HybridYield,HeterosisandGeneticDistanceMeasuredbyMolecularMarkersandParentPerformanceinCotton.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2,1(5):498-507[未标资助号]YuanY.
L.
,TZZhang*,W.
Z.
Guo,J.
J.
Pan&RussellJ.
Kohel.
DiallelanalysisofsuperiorfiberqualitypropertiesinselectedUplandCotton.
遗传学报,2005,31:79-85[标注资助号]殷剑美,武耀廷,朱协飞,张天真*.
陆地棉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
棉花学报,2003,15(2):67-72[标注资助号]张天真,李育强,路曦结,陈海亮,金昌林,朱协飞,杨芳荃,郭旺珍,何团结,曾昭云,李爱青,潘家驹,孙敬,肖才升,吴德祥.
棉花杂交种选育的理论、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5):104[标注资助号]柳李旺,朱协飞,郭旺珍,张天真*.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棉花Rf1育性恢复基因和抗虫Bt基因.
分子植物育种,2003,1(1):48-52[标注资助号]沈新莲,张天真*.
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高技术通讯,2003,13(2):105-110[标注资助号]ZhangTZ.
MoleculartaggingoffiberqualityandyieldQTLsandtheirMASbreedinginChina.
棉花学报,2002,14(增刊):12[未标资助号]RenLHetal.
IdentificationofQTLsaffectingyieldandfiberpropertiesinChr.
16incottonusingsubstitutionline.
棉花学报,2002,14(增刊):19[未标资助号]FinemappingoffertilityrestoringgeneforcytoplasmicmalesterilityincottonusingRAPDandSSRLiuLWetal棉花学报,2002,14(增刊):21[未标资助号]ZhangTZ.
TaggingandmappingofQTLscontrollinglintyieldandyieldcomponentsinUplandcottonusingSSRandRAPDmarkers.
棉花学报,2002,14(增刊):23[未标资助号]ZhangTZ,JMYin,CXYi,YTWu,JZhang,WZGuo,XFZhu.
MolecularmappingofQTLsforlintpercentinUplandcotton.
Plant,Animal&MicrobeGenomeX2002P674[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张天真,李育强,路曦结,陈海亮,金昌林,朱协飞,杨芳荃,郭旺珍,何团结,曾昭云.
棉花杂交种选育的理论、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张天真,朱协飞,唐灿明,郭旺珍.
一种转基因抗棉铃虫棉花杂交种的选育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02116967.
5,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4人毕业3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900037.
一个芽黄标志的棉花雄性不育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0.
01-1992.
12结题,39870474.
棉花柱头外露品系的遗传机理及在杂种优势上利用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9.
01-2001.
12结题,39970466.
陆地棉种子腺体延缓发生突变体的遗传及其表达的分子机理研究.
起止日期:2000.
01-2002.
12作物遗传育种学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025030马正强南京农业大学C020205本项目以小麦抗赤霉病、白粉病,育性和淀粉品质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组学研究.
创建了18个遗传作图群体.
构建了>3000cM的望水白x南大2419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定位了望水白中与抗侵入和抗扩展的QTL;分析了赤霉病抗性表达谱,鉴定和发现了一批与赤霉病抗性有关的ESTs或蛋白质.
鉴定出34个抗白粉病的野生小麦种质,分子标记定位了野生二粒小麦'21446'和'21441'中的抗白粉病基因,获得了与Pm4a共分离的PCR分子标记.
定位了马卡小麦与耐湿性有关的两个QTL.
开发出分别专一检测三个Wx基因位点的PCR标记;检测到一个新等位基因Wx-A1f.
获得了与恢复基因Rf6紧密连锁的六个SSR标记和51个在恢复系N2114减数分裂期有增强表达的ESTs.
构建了Ms2近等基因系减数分裂期缩减杂交(SSH)文库.
利用cDNA克隆技术,克隆了包括编码ATP合酶、泛素融合降解蛋白UFD1、TOM7蛋白、质膜H+-ATPase和钙网联蛋白在内的小麦新基因.
将小麦遗传转化频率提高到了50%以上.
鉴定出237个不同类型的小麦突变株系.
这些成果丰富了小麦育种的基因资源和选择方法,促进了小麦的功能基因组研究.
主题词:小麦分子标记定位差示表达谱分析功能基因组发表论著:WangYun,LimingYang,XuHaibing,QifuLi,ZhengqiangMa*,ChenggenChu.
DifferentialproteomicanalysisofproteinsinwheatspikesinducedbyFusariumgraminearum.
Proteomics,2005,5:inpress[标注资助号SCI收录]ZhangZheng-Zhi,MaZheng-Qiang.
CloningandCharacterizationofTOM7-likeGeneinWheat.
GeneticaSinica,2005,32:170-177[标注资助号]ZhangZhengzhi,MaZhengqiang,LiuDajun.
SSHAnalysisofMs2Near-isogenicLinesofWheatRevealedGenesDifferentiallyExpressedinSpikeletsandAnthers.
JPlantPhysiolMolBiology,2005,inpress[标注资助号]刘迎春,朱惠兰,马正强.
小麦Wx-A1和Wx-D1位点的PCR分子标记.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5[标注资助号]梅铭凤,姚国旗,江玉梅,马正强.
一粒小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20-25[标注资助号]LinF,Z.
X.
Kong,H.
L.
Zhu,S.
L.
Xue,J.
Z.
Wu,D.
G.
Tian,J.
B.
Wei,Z.
Q.
Ma.
MappingQTLassociatedwithresistancetoFusariumheadblightintheNanda2419*Wangshuibaipopulation.
I.
TypeIIresistance,TheorApplGenet,2004,109:1504-1511[标注资助号SCI收录]MaZ.
-Q.
,J.
-B.
Wei,S.
-H.
Cheng.
PCR-basedmarkersforpowderymildewresistancegenePm4ainwheat.
TheorApplGenet,2004,109:140-14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MaZQ,NoraL.
V.
LapitanandBrianSteffenson.
QTLMappingofNetBlotchResistanceGenesinaDoubled-haploidPopulationofSix-rowedBarley.
Euphytica,2004,137:291-29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HuangXZ,WeiLZ,ZQMa.
Cloningandcharacterizationofanubiquitinfusiondegradationproteingeneinwheat.
ActaBotanicaSinica,2004,46:1366-137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黄先忠,马正强.
DELLA家族蛋白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529-532[标注资助号]张光祥,马正强.
目的基因全长cDNA合成及克隆技术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2003,No.
5,1-5[标注资助号]张江丽,蔡士宾,张光祥,魏静波,张彩琴,马正强.
马卡小麦耐湿性的RAPD标记及定位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6:7-10,2003[标注资助号]房经贵,刘大钧,马正强.
利用双杂合位点标记资料构建芒果遗传图谱.
分子植物育种,1:313-319,2003[标注资助号]李新燕、陈文品、马正强.
小麦白粉病诱导的几丁质酶同工酶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5:1-4,2002[标注资助号]ShanZhihui,KritRaemakers,EmmanouilN.
Tzitzikas,MaZhengqiang,RichardG.
F.
Visser.
Developmentofahighlyefficient,repetitivesystemoforganogenesisinsoybean(Glycinemax(L.
)Merr).
PlantCellReport,accepted.
2005.
[未标资助SCI收录]于玲.
牛吉山.
马正强.
陈佩度.
刘大钧.
小麦类甜蛋白基因(TaTLP1)的克隆、定位和蛋白表达.
遗传学报30:49-55,2003.
[未标资助]NiuJishan,YuLing,MaZhengqiang,ChenPeidu,LiuDajun.
MolecularcloningandcharacterizationofaBeclin1-likegeneinwheat.
JournalofPlantPhys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28(4):275-280.
2002.
[未标资助]牛吉山,于玲,马正强,陈佩度,刘大钧.
小麦硫代硫酸硫转移酶类似基因的克隆与定位.
遗传学报,29(3):266-272,2002[未标资助SCI收录]YuLing,NiuJishan,MaZhengqiang,ChenPeidu,LiuDajun.
Cloning,Characterizationandchromosomelocalizationoftwopowderymildewresistance-relatedgenesequencesfromwheat.
ActaBotanicaSinica,44(12):1438-1444.
2002(SCI).
[未标资助SCI收录]赵涵、陈佩度、赵寅槐、马正强、刘大钧.
苏麦3号感赤霉病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分子标记.
遗传学报,29:894-898,2002[未标资助]万平,王苏玲,陈佩度,马正强,刘大钧.
利用RFLP分子标记确定导入小麦的鹅观草(R.
kamoji)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归属.
遗传学报,29:153-160,2002[未标资助]NiuJS,LYu,ZQMaetal.
Molecularcloningandcharacterizationofserine/threonineproteinkinasegenefromTriticumaestivum.
ActaBotanicaSinica,44:325-328.
2002(SCI).
[未标资助SCI收录]于玲、牛吉山、马正强等.
小麦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遗传学报,28:760-768,2001[未标资助]万平、周青文、马正强等.
小麦矮秆基因Rht3的RAPD和RFLP分析.
遗传学报,29:1028-1033,2001[未标资助]万平、马正强、陈佩度、刘大钧.
小麦Rht3基因对萌发籽粒a-Amy1表达和抗穗发芽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21:1-4,2001[未标资助]王心宇,陈佩度,亓增军,张政值,马正强.
ISSR标记在小麦指纹图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初探.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9;261-263,2001[未标资助]MaZ.
-Q.
,F.
Lin,Z.
X.
Kong,J.
ZWu,H.
L.
Zhu,S.
L.
Xie,J.
B.
Wei,Y.
G.
Feng,D.
J.
Liu.
MappingQTLsassociatedwithFHBresistanceinaWangshuibaixNanda2419population.
10thIntlWheatGenetSymp,2003,Italy.
[标注资助号]MaZ.
-Q.
CropImprovement:IssuesandTrends.
TheMcKnightCollaborativeCropResearchConference,November6-10,2004,Vaals,TheNetherland.
[标注资助号]MaZhengqiang,LinFeng,XueShulin,Zhuhuilan,KongZhongxinetal.
GeneticdissectiononthescabresistanceofanindigenousChinesewheatcultivarWangshuibai.
PlantGenomicsinChinaV,2004,Wuhan.
[标注资助号]MaZQ,GJQin,LYu,JSNiu,PDChenandDJLiu.
Towardscloningofpowderymildewresistance-associatedgenesinwheat.
The3rdCross-StraitSymposiumonPlantMolecularbiologyandBiotechnology,2001,Hangkong.
[标注资助号]MaZQ.
Genomicanalysisofafewtraitsofwheat.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年会,2004.
12.
北京[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4研究成果:马正强.
小麦重要基因的发掘和分子遗传研究.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2马正强,孔忠新,林峰.
小麦南大2419抗赤霉病侵染主效基因位点及其分子标记.
中国发明专利,CN1462806A(公开号),2003马正强,林峰,孔忠新.
小麦南大2419抗赤霉病扩展主效基因位点及其分子标记.
中国发明专利,CN1462807A(公开号),2003马正强,林峰,孔忠新.
小麦望水白抗赤霉病侵染主效基因位点及其分子标记.
中国发明专利,CN1462808A(公开号),2003马正强,林峰,吴纪中,孔忠新.
小麦望水白抗赤霉病扩展主效基因位点及其分子标记.
中国,发明专利,CN1462809A(公开号),2003马正强,杨郁文.
小麦育性恢复基因Rf6的分子标记及其获得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200410014828.
9(申请号),2004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读16人毕业8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807.
我国特有小麦种质望水白的赤霉病抗性遗传基础研究.
起止日期:2003.
01-2005.
12在研,30430440.
我国特有抗赤霉病小麦种质的抗性功能基因组研究.
起止日期:2005.
01-2008.
12作物遗传育种学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025031张爱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C020205围绕小麦的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开展研究工作,在细胞质雄性不育,光温敏雄性不育,化学杂交剂诱导的雄性不育等几种不育类型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
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农大3338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基因进行分子定位和相关基因的分离克隆,获得了三个与目标性状连锁的标记,检测到了两个控制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基因位点,分别命名为ptms1和ptms2,其中ptms1的效应是ptms2的2~3倍.
发现小麦的肌动蛋白基因(ACT-1)、控制雄蕊发育的类AP3基因-TaMADS在不育系中的表达受到明显得抑制,表明不育过程中一些重要基因受到抑制.
利用SSR对C49S不育基因进行定位,找到1个与目标性状连锁的标记Xgwm249.
分离克隆了4个与光温敏相关的基因,分别为:小麦光敏色素基因B,TaPHYB,小麦钙结合蛋白基因TaCBP,小麦基础亮氨酸拉链蛋白基因TaZIP1和TaZIP2.
初步根据光信号传递和有关假说分析了这些基因与雄性不育发生的关系.
在小麦K型雄性不育中克隆到5个育性相关基因,其中丙酮酸脱氢酶E1的a亚基基因在不育和可育中表达有明显差别.
CHA雄性不育分析获得6个育性相关基因.
主题词: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分子基础发表论著:何中虎,张爱民.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2张爱民,王璞,李建民编著.
民以食为天.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济南,2001ZhangAM.
PreliminaryStudyofMolecularbasisofmalesterlityinducedbyChemicalhybridizingagentinwheat(Triticumaestivum)Hereditas(Beijing):23(1):54-55,2001张爱民,王道全,陈万义.
新型化学杂交剂BAU9403的应用技术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21(2):20-24,2001[未标资助]张爱民王艳刘冬成等.
小麦D2型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可能分子机理研究初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9(3):233-236,2001[未标资助]ZhangAM,NieXL,LiuDC&GuoXL.
AdvancesofhybridwheatbreedinginChina.
CerealResearchCommunications,29(3-4):343-350,2001SCI收录张爱民,刘冬成,聂秀玲,郭小丽,黄铁城.
杂种小麦育种的战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4(5):42-48,2002[未标资助]ZhangAMYuFTandZhangFS.
Aliencytoplasmeffectsonphytosiderophorereleaseintwospringwheat(TriticumaestivumL.
).
Geneticresourcesandcropevolution,50(7):767-772,2003SCI收录高睦枪,刘冬成,郭小丽,张爱民.
我国部分冬小麦新品种(系)SSR遗传差异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9(1):49-54,2001[未标资助]关荣霞,刘冬成,张爱民.
小麦T型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6的遗传分析及RAPD标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9(2):159-162,2001[未标资助]王艳,张爱民,郭凤利,郭小丽,李润枝,聂秀玲.
小麦D2型胞质光敏雄性不育器官同源异型转变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35(3):240-243,2001[未标资助]刘冬成,张爱民.
作物杂种优势基础研究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16(5):334-338,2002[未标资助]YuFT,ZhangAMandZhangFS.
Hybrideffectsonthereleaseofphytosiderophoreincommonwheat.
ActaBotanicaSinica44(1):63-66,2002[未标资助SCI收录]XuZY,ZhangAM,LiuDC,GuoXL,ZhangSZ.
TheheterosisforthekernelweightofmainspikeanditsrelationtogeneticdiversityrevealedbyRAPDmarkersinwheat(TriticumaestivumL.
).
J.
ofGeneticsandBreeding56:107-111,2002[未标资助]LiuDC,GaoMQ,GuanRX,LiRZ,CaoSH,GuoXL,ZhangAM.
Mappingquantitativetraitlociforplantheightinwheat(TriticumaestivumL)usingF2:3population.
ActaGeneticaSinica29(8):706-711,2002[未标资助]GuanRX,GuoXL,LiuDC,CaoSH,ZhangAM.
TheapplicationofISSRmarkerstoidentifythefertilityrestorergeneRf6inT.
timopheeviicytoplasmmalesterilewheat(TriticumaestivumL).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1(10):1089-1093,2002[未标资助]关荣霞郭小丽刘东成曹双河张爱民.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6的ISSR标记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35(11):1297-1302,2002[未标资助]曹双河,刘冬成,刘立科,郭小丽,张爱民.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G-box家族引物差式分析.
遗传学报2003,30(1):56-61,2003[标注资助号]赵寅槐,王书文,张爱民等.
Rht12矮秆基因在不育系繁殖中的应用,麦类作物学报21(1):6-9,2001[未标资助]梁荣齐,郝贵霞,尤明山,宋印明,张爱民,刘广田.
杂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团流变特性在F1和F2世代中的表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1):23-29[未标资助]于天峰,刁艳玲,车京玉,迟永琴,李长辉,王岩,绍立刚,张爱民,鄂立柱.
小麦D2型细胞质光敏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3(4):324-330,2002[未标资助]袁虎林,刘宏伟,张改生,张慧成,张羽,王军卫,王小利,王道全,陈万义,张爱民.
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小麦不同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11(3):13-16,2002[未标资助]吴晓华,张爱民,李元清,刘冬成,于美玲.
普通小麦-Aegilopscrassa核质杂种的同工酶研究.
华北农学报18(4):5-8,2003[未标资助]曹双河,郭小丽,刘冬成,张相岐,张爱民.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
遗传学报31(3):293-298,2004[标注资助号]郭小丽,刘冬成,罗铮,张爱民.
我国部分优质小麦品种遗传差异的SSR标记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24(1):1-5,2004[未标资助]李则轩,郭小丽,刘冬成,王道全,陈万义,黄占景,张爱民.
BAU-9403对同工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小麦化学杂交剂离体筛选初探.
农药学学报2004(4):18-22[未标资助]ZhangY.
,HeZ.
H.
,YeG.
Y.
,ZhangA.
M.
&M.
VanGinkel.
Effectofgenotypeandenvironmentonbreadmakingqualityofspring-sownspringwheatcultivarsfromChina,Euphytica139:75-83,2004.
[未标资助SCI收录]ZhanyouXu,ShukuSun,LinaCovaleda,KejiaoDing,AiminZhang,ChengcangWu,ChantelScheuring,andHong-BinZhang.
GenomePhysicalMappingwithLarge-insertBacterialClonesbyFingerprintAnalysis:Methodologies,SourceCloneGenomeCoverageandContigMapQuality.
Genomics200484:941-951SCI李振声,张爱民.
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增刊),2004WangHB,LiuDC,LiuCG,ZhangAM.
ThepyridoxalkinasegeneTaPdxKfromwheatcomplementsvitaminB6synthesis-defectiveEscherichiacoli.
Journalofplantphysiology161(2004):1053-1060SCI,[未标资助SCI收录]李慧敏,赵凤梧,刘桂兰,白丽荣,时丽冉,刘冬成,李宁,张爱民.
高粱、旱稻属间远缘杂交后代表现及优势分析.
华北农学报2004,19(增刊)48-51[未标资助]ZhangAM.
Strategyforhybridwheatimprovement.
Zhengzhou.
Internationalwheatgeneticsandbreedingsymposium,ChinaAgriculturalScienTechPressp96-101.
2001张爱民,聂秀玲,黄铁城.
我国杂种小麦研究新进展.
何中虎,张爱民主编.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8-17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2[未标资助]张爱民,聂秀玲,郭小丽等,何中虎,张爱民主编.
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小麦矮秆系的配合力.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369-37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未标资助]AMZhang,DCLiu,CGLiu,XLGuo,TCHuang.
HYBRIDWHEATDEVELOPMENTINCHINA.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agriculturefordryareasforthe3rdmillennium.
Hebei,ShijiazhuangChinap692002AMZhang,DCLiu,CGLiuXLGuo,TCHuang.
NewProgressofHybridWheatDevelopmentinChina.
Sino-hungaryworkshoponwheatmoleculargeneticsandbreedingBudapest,Hungary,2002,5CaoSH,GuoXL,LiuDC,ZhangXQ,ZhangAM.
Preliminarygene-mappingofphotoperiod-temperaturesensitivegenicmalesterilityinwheat.
Proceedingsofthe10thinternationalwheatgeneticssymposium,2003,1-6,sept.
Paestum,Italy,Volume3,p928-930,2003[标注资助号]LiuLK,LiuDC,WangHB,ZhangAM.
MolecularCloningandCharacterizationoftheTaLon1inwheat.
posterpaperin4ICCS,2004[标注资助号]SUNBaoqi,SUNQun,ZHANGAiminGMOs.
GMCropsinPRChina:afterthemoratorium–safety,acceptability,traceabilitypotentialXIIthAgroGeneSeminarFeb26-27,2004Paris.
ZhangAimin,JiaXu.
WheatmolecularBreeding.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uperwheatbreeding,2004,5,Kaifeng,ChinaZhangAimin,LiuDongcheng,GuoXiaoli,HuangTiecheng.
Developmentofadwarfinglineandmappingofthedwarfinggenesinwheat.
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lantbreeding,2003,Aug,17-22,Mexico[标注资助号]ZhangAimin,CaoShuanghe,LiuDongcheng,GuoXiaoli.
Differentialexpressionofgenerelatedtophotoperiod-tempreturesensitivegenicmalesterilityinwheat.
XIXinter.
Congressofgenetics,2003,7,6-11,Melbourne,Australia.
[标注资助号]CaoSH,LiuDC,LiuLK,GuoXL,ZhangAM.
PreliminarymappingofgeneconcerningPTSMSinwheat.
PlantgenomicsinChinaII,2002,Aug,19-22,Beijing[标注资助号]CaoSH,LiuDC,LiuLKGuo.
XLZhangAM.
PreliminarymappingofgeneconcerningPTSMSandisolationofitsrelatedgenesinwheatInter.
SymponPlantGenomics&agrobiotech.
2002,Oct.
12-17,Beijing,China[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3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陈万义,王道全,蒋明亮,张爱民,黄铁城.
一种新化学杂交剂.
专利号:98124742.
3授权日:2002年8月7日肖兴国,阎隆飞,张爱民,李艳红,赵广荣.
雄性不育植物及其保持系的培育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载体.
专利号:00109108.
5授权日:2004年8月18日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3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807.
我国特有小麦种质望水白的赤霉病抗性遗传基础研究.
起止日期:2003.
01-2005.
12在研,30430440.
我国特有抗赤霉病小麦种质的抗性功能基因组研究.
起止日期:2005.
01-2008.
12化学保护(抗药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25028李显春南京农业大学C02020608本项目按原计划执行,已确定了近缘且具有晶体结构的P450模板(Template)为BacillusmegateriumCYP102,建立了多食性昆虫棉铃虫P450基因CYP6B8和单食性昆虫香芹黑凤蝶P450基因CYP6B1的三维结构模型各10个,确定了最佳的CYP6B8和CYP6B1三维结构模型,发现CYP6B8和CYP6B1底物结合催化中心和底物进入通道的差异.
构建了CYP6B8-Bacmid和CYP6B1-Bacmid重组子,得到了CYP6B8和CYP6B1重组多角体病,已在昆虫细胞Sf9中大量表达出CYP6B8和CYP6B1重组蛋白,并用一氧化碳差光谱分析证实表达出来的CYP6B8和CYP6B1旦白处于纯天然的活性状态.
建立了寄主植物毒素和杀虫剂的GC或HPLC分析方法,测定并比较了CYP6B8和CYP6B1对植物毒素的代谢谱、代谢能力和酶动力学.
已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标注本项目发表论文1篇,另已标注投稿2篇.
项目虽然仅执行1年,但已基本完成了原计划任务.
由于主持人工作变动,特此提前结题.
主题词:食性范围CYP6B蛋白质表达分子结构代谢谱发表论著:XianchunLi,JeromeBaudry,MaryA.
SchulerandMayR.
Berenbaum.
StructuralandfunctionalevolutionofinsectCYP6Bproteins:fromspecialisttogeneralistP450.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101(9):2939-2944[标注资助号SCI收录]XianchunLi,ZhaoJunHan,SongChen,MaryA.
Schuler,andMayR.
Berenbaum.
P450-mediatedcounterdefenseinHelicoverpazea.
Invited20-25minutestalkonthe2005ESAAnnualMeeting(Florida,USA)[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70509.
棉铃虫CYP6B8的异体表达及底物特异性研究.
起止日期:2001.
01-2003.
12结题,39500018.
棉铃虫拟菊酯抗性相关CytoP-45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起止日期:1996.
01-1998.
12四、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作物遗传育种学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28015张练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020205以Tn5插入的方法构建Xcc(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突变体库,获得8000个突变体,以群体感应信号扩散性信号分子DSF(diffusiblesignalfactor)检测系统筛选突变体,从中筛选出10个与"群体感应信号"相关的突变体,涉及7个基因的突变,其中与DSF群体感应信号调节与信号传导有关的有rpfG、rpfH和rpfC基因;rpfGHC基因从转录水平上看,属于一个操纵子,在功能上协同参与对DSF的调节;以HPLC(高压液相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了DSF,解析了DSF的分子结构为顺式-11-甲基-2-十二碳烯酸,并发现与DSF脂肪链长度一致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也有较强的活性;DSF存在于多种细菌中,DSF还可以抑制真核的白色念珠菌产生菌丝,还说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可以跨界作用.
另外,我们还启动了可能与Xcc群体感应相关的XccR-PIP基因位点的功能研究.
主题词:DSF群体感应植物抗病Xcc致病性机理发表论著:Wang,L.
H.
He,Y.
Gao,Y.
Wu,J.
E.
Dong,Y.
H.
He,C.
Wang,S.
X.
Weng,L.
X.
Xu,J.
L.
Tay,L.
Fang,R.
X.
Zhang,L.
H.
Abacterialcell-cellcommunicationsignalwithcross-kingdomsrtructuralanalogues.
MolecularMicrobiology,2004,51(3),903–912[标注资助号SCI收录]QihongSun,WeiWu,WeiQian,JunHu,RongxiangFang,ChaozuHe.
High-qualitymutantlibrariesof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andX.
campestrispv.
campestrisgeneratedbyanefficienttransposonmutagenesissystem.
FEMSMicrobiologyLetters226(2003)145-150[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五、专项基金利用同源序列法克隆几种作物的抗病基因类似物(RGA)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123001邓秀新华中农业大学C020205柑橘、油菜、棉花等作物均为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经济作物,柑橘各类病毒病、油菜菌核病、棉花黄萎病等为其重要病害.
这3类作物的基因克隆研究相对较弱,项目组从基因文库构建入手,初步建立起柑橘、棉花、油菜等作物的基因组研究平台.
主要结果如下:1)优化了柑橘、棉花、油菜等作物的RNA提取技术体系;2)构建了柑橘cDNA文库、刺梨白粉病SSH文库,海岛棉Pima90的根受黄萎病菌诱导后的全长cDNA质粒文库和富集菌核病抗性相关基因片段的油菜差减cDNA文库;3)同源序列法开展柑橘、刺梨、棉花抗病RGA克隆研究,序列分析表明获得的多数克隆与已知抗病基因都有一定的同源性;4)开展柑橘品质相关基因克隆研究(如番茄红素-β-环化酶LCYB基因),构建了其cDNA文库,研究初步揭示了红肉果实芽变的分子机理;5)本项目还开展了柑橘叶绿体SSR引物开发与应用,柑橘类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甘蓝型油菜菌核病抗性的QTL定位等研究.
项目的实施为进一步开展柑橘、棉花、油菜等作物的基因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培养博士生11名、硕士生2名,其中毕业9人、4人在读.
主题词:柑橘刺梨棉花油菜基因克隆发表论著:SomaticcellcybridsandhybridsinplantimprovementGuoWW,CaiXD,GrosserJWDaniellH,ChaseCD(eds)MolBiology&BiotechnologyofPlantOrganelles,Springer2004,pp635-659[未标资助]ChengYJ,deVicenteM.
Carmen,MengHJ,GuoWW,TaoNG,DengXX.
AsetofprimersforanalyzingchloroplastDNAdiversityinCitrusandrelatedgenera.
TreePhysiology,2005,25:inpress(12pages)[标注资助号SCI收录]ChengYJ,GuoWW,DengXX.
.
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cytoplasmicandnucleargenomesinphenotypicallyabnormalValenciaorange(Citrussinensis)+MeiwaKumquat(Fortunellacrassifolia)intergenericsomatichybrids.
PlantCellRep,2003,21:445-451[未标资助]WenXP,PangXP,DengXX.
CharacterizationofgeneticrelationshipofRosaroxburghiiTrattanditsrelativesusingmorpholoigicaltraits,RAPDandAFLPmarkers.
JHortSci&Biotechnol,200479(2):189-196.
[标注资助号SCI收录]WenXP,DengXX.
.
Micropropagationofchestnutrose(RosaroxburghiiTratt)andgeneticstabilityassessmentoftheinvitroplantsusingRAPDandAFLPmarkers.
HotScie&Biotechnol,2005,80(1):54-60[标注资助号SCI收录]FuCH,ChenCL,GuoWW,DengXX.
GISH,AFLPandPCR-RFLPanalysisofanintergenericsomatichybridcombiningGoutousourorangeandPoncirustrifoliate.
PlantCellReports,2004,23:391-396[未标资助]TaoNG,ChengYJ,XuJ,XuQandDengXX.
AneffectiveprotocolfortheisolationofRNAfromthepulpofripeningCitrusfruits.
PlantMolecularBiologyReporter,2004,22:1–6[未标资助]XuQ,WenXP,DengXX.
AsimpleprotocolforisolatinggenomicDNAfromchestnutrose(RosaroxburghiiTratt)forRFLPandPCRanalyses.
PlantMolecularBiologyReporter,2004,22:1-7[标注资助号]XuQ,DengXX,WenXP.
Cloning,characterizationandlinkagemappingofTIRandnon-TIRNBS-LRRresistancegeneanaloguesinchestnutrose(RosaroxburghiiTratt).
TheorApplGenet,2005,accepted.
[标注资助号SCI收录]ChengYJ,GuoWW,YiHL,PangXMandDengXX.
AnefficientprotocolforgenomicDNAextractionfromcitrusspecies.
PlantMolecularBiolReporter,2003,21:177-178[未标资助]曹庆芹,伊华林,邓秀新.
两种柑橘线粒体DNA的获得与AFLP分析.
园艺学报,30(4):389-393[未标资助]程运江,郭文武,邓秀新.
印度酸橘与飞龙枳属间体细胞杂种的胞质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2002,29(4):364-369[未标资助]程运江,郭文武,邓秀新.
CpSSR:anewtooltoanalyzechloroplastgenomeofcitrussomatichybrids.
植物学报,2003,45:906-909[未标资助]]陈春丽,郭文武,邓秀新.
柑橘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体系的建立.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21(5):439-443[未标资助]庞晓明,胡春根,邓秀新.
用SSR标记研究柑橘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亲缘关系.
遗传学报,2003,30(1):81-87[未标资助]庞晓明,邓秀新,胡春根.
枳属36份特异种质AFLP指纹图谱构建与分析.
园艺学报,2003,30(4):394-398[未标资助]涂礼莉,张献龙等.
海岛棉NBS类型抗病基因类似物的起源、多样性及进化.
遗传学报,2003,30:1071-1077[标注资助号]吴家和,张献龙等.
转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基因棉花的获得及其对黄萎病的抗性.
遗传学报,2004,31:183-188[标注资助号]王红梅,张献龙等.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
棉花学报,2004,16(2):84-.
[标注资助号]高玉千,聂以春,张献龙.
棉花抗黄萎病基因的QTL定位.
棉花学报,2003,15(2):73-78[标注资助号]朱龙付,涂礼莉,张献龙等.
黄萎病菌诱导的海岛棉抗病反应的SSH文库构建及分析.
遗传学报(已接受)2005[标注资助号]DengXX.
Molecularmarkersforcitrusgermplasmevaluationandbreeding.
ProcIntSocCitriculture2004[未标资助]GuoWW.
Transgenicsweetorangeplantregenerationbyprotoplastco-transformationwithapotentialcankerresistancegeneandaGFPmarkergene.
ProcIntSocCitriculture2004[未标资助]张献龙.
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全国植物基因组会议,2004[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5;国内大会2分组5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4人毕业7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900037.
一个芽黄标志的棉花雄性不育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0.
01-1992.
12结题,39870474.
棉花柱头外露品系的遗传机理及在杂种优势上利用的研究.
起止日期:1999.
01-2001.
12结题,39970466.
陆地棉种子腺体延缓发生突变体的遗传及其表达的分子机理研究.
起止日期:2000.
01-2002.
12结题,00310429.
资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
2004.
01-2004.
12结题,30011712.
第九届国际柑桔会议.
2000.
12-2000.
12在研,3047120.
柑橘芽变的分子机理研究.
2005.
01-2007.
12结题,38800021.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选择抗寒抗盐碱柑突变体.
1989.
01-1991.
12结题,39270490.
柑桔体细胞杂种的农艺性状及育性研究.
1993.
01-1995.
12结题,39330150.
植物体细胞杂交中核质重组规律.
1994.
01-1997.
12结题,39625017.
果树学.
1997.
01-1999.
12结题,39670517.
柑桔体细胞杂种有性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研究.
1997.
01-1999.
12结题,39830260.
重要果树种质资源离体保存过程中遗传变异研究.
1999.
01-2002.
12结题,39870519.
柑桔细胞融合创造二倍体雄性不育胞质杂种.
1999.
01-2001.
12水稻条纹病毒致病性及其变异机理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240015谢联辉福建农林大学C02020604从病毒—寄主互作的角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水稻条纹病毒(RSV)致病性变异机理.
通过鉴定病害常发区云南和病害暴发区江苏有代表性的RSV分离物的致病型,研究不同致病型的RSV分离物致病相关蛋白(CP、SP)和NS2基因的分子变异,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9个省RSV在NS2、CP和SP3个基因片段上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RSV自然种群遗传结构包括1-2种优势的序列变异类型和一些低频率的微小序列变异类型.
分离物内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也表明,单一分离物也包括一种主要的序列变异类型和一些次要的序列变异类型.
结果显示我国RSV自然种群遗传结构符合准种(quasispecies)遗传结构特征分布.
对我国RSV3个基因遗传进化亲缘关系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RSV存在以云南和云南以外病区为代表的两个亚种群,且两个亚种群间可能存在由介体昆虫迁入而引起的奠基者效应(foundereffect),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RSV自身变异与其致病性变异的关系,为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可能功能的研究提供依据,对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病毒病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主题词:水稻条纹病毒准种致病性变异机理发表论著:魏太云,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水稻条纹病毒RNA4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混合侵染及基因组变异证据.
微生物学报,2003,43(5):577-585[标注资助号]魏太云,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水稻条叶枯病毒NS2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19(5):600-605[标注资助号]魏太云,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水稻条纹病毒中国分离物和日本分离物RNA2节段序列比较.
中国病毒学,2003,18(4):381-386[标注资助号]魏太云,王辉,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我国水稻条纹病毒种群遗传结构初步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2003,33(3):284-285[标注资助号]魏太云,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水稻条纹病毒中国分离物和日本分离物RNA1片断序列比较(英文).
植物病理学报,2004,34(2):141-145[标注资助号]魏太云,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中国水稻条纹病毒两个亚种群代表性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6):846-850[标注资助号]魏太云,王辉,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我国水稻条纹病毒RNA3片断序列分析——纤细病毒属重配的又一证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35(1):97-103[未标资助]WEITai-yun,LiaoFu-long,LINHan-xin,WUZu-jian,LINQi-ying,XIELian-hui.
ANALYSISOFGENETICDIVERSITYOFRICESTRIPEVIRUSINTHESPANDNS3GENES.
2004年第15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2004年5月,北京[未标资助]LinQi-ying,WeiTai-yun,LiaoFu-rong,LinHan-xin,WuZu-jian,XieLian-hui.
MOLECULARVARIABILITYOFCOATPROTEINGENESOFRICESTRIPEVIRUSINCHINA.
2004年第15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2004年5月,北京.
[未标资助]LiaoFu-long,WEITai-yun,LINHan-xin,WUZu-jian,LINQi-ying,XIELian-hui.
INSECTVECTORRATHERTHANTHEPLANTHOSTSDETERMININGTHEDIVERSITYOFRICESTRIPEVIRUSPOPULATIONINCHINA.
2004年第15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2004年5月,北京[未标资助]WEITai-yun,LiaoFu-long,CHENZhao-bang,LINHan-xin,WUZu-jian,LINQi-ying,XIELian-hui.
SEQUENCEANALYSISOFTHECOMPLETENUCLEOTIDESEQUENCESOFTWOISOLATESOFRICESTRIPEVIRUSINCHINA.
2004年第15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2004年5月,北京[未标资助]陈爱香,魏太云,王辉,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水稻条纹病毒NS2蛋白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第三届全国植物病毒与病毒病防治研究会议,2003年11月,昆明[标注资助号]魏太云,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应用SDS-PAGE研究水稻条纹病毒病害特异蛋白与寄主间的关系.
第三届全国植物病毒与病毒病防治研究会议,2003年11月,昆明[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1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3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670358.
我国水稻病毒病的监测、诊断及其系统治理研究.
1987.
01-1990.
12结题,39070573.
水稻病毒介体褐飞虱生物型/生态型及其传病机制.
1991.
01-1993.
12结题,39670489.
水稻条纹病毒S-蛋白基因变异与品种抗性的互作研究.
1997.
01-1999.
12结题(延期),39970486.
水稻草矮病毒NS6蛋白在病毒与寄主互作中的功能分析.
2000.
01-2003.
12旱稻耐旱基因表达规律研究及其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250009李自超中国农业大学C02020501本研究选择典型的水、旱稻品种各三个,分别于室内营养液培养到苗期,15%PEG处理,另外于田间培养材料到分蘖期,直接断水干旱处理.
通过SSH技术构建IRAT109苗期PEG处理下根和叶的差减EST文库,用文库2016个克隆制作基因芯片,以六个水、旱稻品种PEG干旱处理的根、叶为探针与芯片杂交,得到干旱处理下水、旱稻两种类型的差异表达片段,其中根特异性差异表达片段62个,叶特异性差异表达片段137个.
定量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是可靠的.
对获得的水、旱稻差异表达片段的测序结果表明水、旱稻差异表达片段涉及新陈代谢、信号转导以及和胁迫相关的渗透调节、解毒和蛋白质修复等多个方面.
有43个差异表达片段属于未知基因.
对田间培养的分蘖期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被诱导表达的基因越来越多,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应答基因的差异不显著,而水、旱稻两种类型间的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利用沈农265和毫格劳组合构建的RILs群体构建了包含115个SSR分子标记的连锁图.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别定位与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如根长、根粗、茎基粗等.
对建立抗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主题词:旱稻耐旱基因表达抗旱性状QTL定位发表论著:ZichaoLi,PingMu.
QTLmappingofroottraitsinadoubledhaploidpopulationfromacrossbetweenuplandandlowlandjaponicariceinthreeenvironments.
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Accepted:7February200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穆平,李自超等.
利用水、旱稻DH系定位产量性状的QTL及其环境互作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已接受)[标注资助]王海光,李自超.
植物干旱胁迫应答基因及其产物研究进展.
2003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3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300079.
DH系在水稻广亲和育种上的利用.
1994.
01-1996.
12结题,39770450.
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
1998.
01-2000.
12结题,30070464.
水、陆稻抗旱机理及抗旱QTL定位.
2001.
01-2003.
12植物感花叶病"原癌基因"的探索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40074李怀方中国农业大学C020206本项目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了烟草与症状表达相关的OEC蛋白亚基三个基因的全序列,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序列4个,其中两个是在烟草中首次发现的.
在制备抗血清的基础上,证明病毒侵染后,23kD蛋白减少,而33KD蛋白很少变化.
HCRSV人工突变研究结果表明,p27蛋白基因表达的提前终止或减量表达可减轻症状或改变症状的类型,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p27与CP表达的关系,而间接影响寄主症状的表达.
这些生物学症状反应类型差别明显,有些由坏死斑变为延脉褪绿,有些坏死斑变为褪绿斑,也有的斑点形状变为不规则.
说明我们获得了研究病毒寄主互作有意义的基因类型.
我们发现了一个可侵染木本植物的番茄花叶病毒(ToMV)的株系,目前已经过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希望进一步获得全长侵染性克隆;以便用于病毒-寄主互作的研究.
初步研究论文在美国植物病害杂志(PlantDisease)上发表,为较好地对比病毒控制寄主范围而致病的机制提供了可能.
主题词:花叶病毒病原癌基因基因表达感病基因基因沉默发表论著:黄金光,邓丛良,范在丰,田国忠,李怀方.
烟草花叶病毒丁香分离物的分离与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34(3):215–220[未标资助]黄金光,田国忠,范在丰,李怀方.
利用RT-PCR由大叶白蜡检出烟草花叶病毒.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1):34~36J.
G.
Huang,Z.
F.
Fan,andH.
F.
Lietal.
FirstReportofTomatomosaicvirusonHibiscusrosa-sinensisinChina.
PlantDisease,2004,88:683,[未标资助]LIANGWen-xing,FANZai-feng,TIANGuo-zhong,LIYongandLIHuai-fang.
AVIRUSBELONGINGTOPOTYVIRUSONWISTERIAFLORIBUNDASHOWINGMOSAICSYMPTOM.
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Abstractsp486[未标资助]SUIChun,LIHuaifangetal.
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omponentProteinsofOECandVirusInfection.
2ndAsianConferenceonPlantPathology[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3人毕业3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8970036.
植物抗病毒侵染机制的电生理学研究.
1990.
01-1992.
12结题,39570478.
几种信号分子参与烟草抗TMV侵染的机制研究.
1996.
01-1999.
12新型紫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机理与应用基础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40079丁毅武汉大学C02020501对我们创建获得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云南紫稻细胞质无花粉雄性不育系,进行了电镜观察、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和花粉粒多光谱显微镜观察.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花粉母细胞在发育的早期败育,胞质液泡化,内部出现大量Ca2+的沉淀.
不育系绒毡层细胞形态正常,胞内无Ca2+的沉淀.
绒毡层和小孢子之间出现大量Ca2+颗粒;双向电泳揭示不育系武金2A、武金5A幼穗分化时期幼穗全蛋白中缺少一组蛋白质(pI5.
8-6.
5,MW42.
7*103-66.
2*103Da).
这组蛋白质的存在与否,是该杂交水稻F1及其亲本花粉母细胞形成时期基因表达全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主要差异,可能与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遗传机理相关;多光谱显微镜的观察定性定量分析了该不育系与其它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败育过程中花粉粒DNA含量、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等的特征光谱曲线变化.
在生产上利用紫稻细胞质无花粉雄性不育系及其细胞质,经过转育配组,已选育出10个实用性新品种,其中3个(武香17、武香888、武香725)进入湖北省区域试验的正规试验,3个(武香018、武香118、武香华1)进入预试.
主题词:紫稻细胞质Ca2+双向电泳多光谱分析新品种发表论著:陈小军,刘树楠,魏磊,胡耀军,余金洪,赵洁,丁毅.
云南紫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中Ca2+的分布特点.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已接受)[标注资助号]HUYao-jun,WEILei,LIUShu-nan,YUJin-hong,DINGYi.
MaleSterility-relatedProteinsAnalysisinYoungPanicleofHybridRice.
WuhanUniversityJournalofNaturalSciences2004,(accepted)[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7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4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70709.
中国近缘野生大麦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003.
01-2005.
12结题,39670051.
西藏大麦属植物的系统与进化-带型RAPD和原位杂交分析.
1997.
01-1999.
12过敏蛋白对Bt的杀虫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40088邱德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C020208本项研究获得1种对Bt具有增效作用分子量为40KD的植物激活蛋白(过敏蛋白).
项目研究了该蛋白增加Bt对3种重要农业害虫(棉铃虫、甜菜夜蛾、小菜蛾)的毒杀作用及杀虫增效作用机理;申报了新型杀虫增效蛋白专利技术1项;发表研究论文2篇.
激活蛋白对Bt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当Bt:激活蛋白以1:0.
75混合后,浸叶浸虫法处理棉铃虫2龄幼虫,对Bt的增效指数为18.
5倍;Bt:激活蛋白以1:0.
6混合浸叶处理,饲喂小菜蛾幼虫,增效指数为5.
5倍;激活蛋白与Bt以1:1混和饲喂甜菜夜蛾幼虫,其死亡率比Bt提高67%.
激活蛋白降低了甜菜夜蛾体内的总蛋白含量,用Bradford法进行蛋白定量分析表明,激活蛋白粗提液处理的幼虫总蛋白含量仅是对照的84%,Bt+激活蛋白粗提液处理的蛋白为对照的46.
58%;激活蛋白对甜菜夜蛾几丁质结合蛋白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用含有蓝色葡聚糖2000的处理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和甜菜夜蛾幼虫,未发现激活蛋白对围食膜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围食膜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与对照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激活蛋白通过改变昆虫围食膜、降低昆虫总蛋白含量而增加Bt的杀虫活性.
主题词:激活蛋白Bt杀虫作用增效作用生长抑制发表论著:邱德文,杨秀芬,芮昌辉,范贤林,吴青君.
真菌新型激活蛋白对Bt制剂的增效作用.
微生物学报,44(5):647-649[标注资助SCI收录]邱德文.
SynergismofamicrobialactivatorproteinonthepesticidalactivityofBacillusThuringiensis.
15thinternationalplantprotectioncongress,BeijingChina,May,11-16.
2004,120[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六、小额探索项目诱导性植物提取的栽培策略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00211陈亚华南京农业大学C020104植物修复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采用盆钵及土柱试验:(1)以香根草、玉米等植物为材料,研究了EDTA诱导修复过程中的重金属淋滤行为:EDTA处理使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Pb、Cu、Zn、Cd均存在向下迁移现象.
深根植物香根草能有效减少重金属向下层土壤淋滤;(2)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提取效率:发现双子叶植物(如绿豆等)对EDTA处理响应敏感;而玉米由于其生物量大,也表现出较高的提取效率;(3)农艺调控措施对植物提取土壤重金属的效应远不如EDTA.
(4)用水培法研究了EDTA对Pb胁迫下芥菜型油菜幼苗富集Pb的效应.
与单独处理相比,Pb和EDTA复合处理可以降低各自的生物毒性,说明游离态Pb或EDTA对幼苗具有毒害作用,而螯合态Pb-EDTA基本不具有生物毒性.
EDTA与Pb处理浓度比为1:2时,地上部铅积累量达最高.
随EDTA处理浓度增加,根系铅积累总量反而下降.
(5)用土培实验研究了螯合剂EDDS和EDTA对五种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作用,并评价了环境风险.
(6)在南京市东郊汤山镇伏牛村一铜污染农田正在进行一个小面积的田间修复试验.
研究结果可以为完善"化学诱导的植物提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主题词:植物修复EDTA重金属淋滤土柱发表论著:陈亚华,沈振国*,宗良纲.
EDTA对2种芥菜型油菜幼苗富集Pb的效应.
环境科学研究,2005,18(1):67-70[标注资助号]陈亚华,李向东,沈振国*.
LeachinganduptakeofheavymetalsbytendifferentspeciesofplantsduringanEDTA-assistedphytoextractionprocess.
Chemosphere,2004,57(3),187-19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陈亚华,沈振国,李向东*.
Theuseofvetivergrass(Vetiveriazizanioides)inthephytoremediationofsoils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
AppliedGeochemistry,2004,19(10),1553-1565[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叶绿素b缺乏对水稻光合膜稳定性的影响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00217许晓明南京农业大学C020203利用各种叶绿素缺乏突变体来研究光合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国际上探索光合器官发育机制的一条新途径.
本项目以水稻叶绿素b部分缺乏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叶绿素b缺乏对叶绿体类囊体膜色素蛋白组成、光合膜吸收光能分配特性、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强光下光合膜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突变体主要是降低了外周捕光天线复合体的含量;突变体通过提高电子传递速率而部分减少因叶片截光率小而限制其对光能吸收的不利效应,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过剩激发能较少;LHCII中叶绿素b的部分减少导致了光系统II结构和功能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这与其它的叶绿素缺乏突变体的研究结果不同.
超微结构研究表明突变体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较少,且叶绿体内部结构发生了退化,呈现基粒片层数的减少.
此外,本突变体叶绿素缺乏的原因初步分析是叶绿素合成受阻,受阻的部位在原卟啉IX与Mg的螯合过程.
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影响水稻类囊体膜光稳定性的结构基础和生理机制,为培育新的高光效水稻品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主题词:叶绿素b缺乏突变体光合膜稳定性发表论著:许晓明*,张荣铣,唐运来.
低叶绿素含量对突变体水稻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
低叶绿素含量对突变体水稻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3):339-343[标注资助号]XuXiaoming*,ZhangRongxian,TangYunlai.
Effectoflowcontentchlorophyllondistributionpropertiesofabsorbedlightenergyinleavesofmutantrice.
Effectoflowcontentchlorophyllondistributionpropertiesofabsorbedlightenergyinleavesofmutantrice.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04,3(1):24-30[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T1170两个不同转录本的功能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00239裴雁曦山西大学C02021001本项目以茎用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中分离得到的、在不育系中特异表达的、同一基因的两个不同转录本T1170(GenBank登录号AF298550)和T1243为研究对象,以这两个转录本的特异性单抗为探针,在细胞、组织水平研究两种同一基因来源的不同蛋白质在植物雄性不育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分子水平、蛋白水平及转基因水平分析基因剪接图式的变化与植物胞质雄性不育的联系及差异之处;以拟南芥转基因为手段在功能水平解析两个转录本选择性剪接对功能的影响.
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植物胞质雄性不育性的产生机理和mRNA剪接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主题词:胞质雄性不育性选择性剪接基因转录本发表论著:裴雁曦*,陈竹君,曹家树等.
TheCytoplasmicMaleSterilityofTuberMustardisAssociatedwithAlternativeSplicedMitochondrialTGeneTranscripts.
Chinesesciencebulletin.
2004,49(23):2481-248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裴雁曦*,陈竹君,曹家树等.
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线粒体T基因选择性剪接有关.
科学通报,2004,49(22):2312-2317[标注资助号]裴雁曦*,刘晓辉,郝建平.
植物线粒体基因转录和转录后加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6):19-21[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葡萄果实中蔗糖代谢相关酶对弱光的响应及其细胞学定位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00240战吉宬中国农业大学C02021003弱光对幼果期果实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没有影响,但分别降低了硬核期和成熟期这三种糖的含量.
在油桃果实发育过程中首次发现蔗糖合酶同工酶,其单体的分子量为87kD.
在桃果实发育期,酸性转化酶和蔗糖磷酸合酶的活性几乎不能检测到,而蔗糖合酶的活性增加.
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的研究结果显示蔗糖合酶分布在桃果实的果肉薄壁细胞的细胞质和液泡中,这有利于快速将转运到液泡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合成为蔗糖,并形成浓度梯度,便于叶片光合产物的输出和果实对光合产物的卸出.
弱光环境下葡萄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的原因在于光合产物合成总量少,而且有限的光合产物向根的分配比例减少.
弱光环境下,不仅分配到根系的氮素含量降低,对氮素的利用也降低,导致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减少和游离铵离子的累积.
但分配到根系的光合产物向蛋白质的转化比例并不明显降低,使根系中的蛋白质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主题词:弱光蔗糖合酶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光合产物代谢发表论著:战吉宬,王秀芹,黄卫东.
弱光下生长的葡萄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结构的变化.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26-31[标注资助号]战吉宬,王秀芹,黄卫东.
弱光对"京玉"葡萄幼苗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增刊),78-80[标注资助号]陈建业,黄卫东.
葡萄与葡萄酒中的单宁及其与葡萄酒的关系.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增刊),18-24[标注资助号]温鹏飞,陈建业,黄卫东.
原花色素研究进展.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增刊),25-29[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广谱高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和定位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60053李容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C020204用对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l)具有广谱高抗性的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
)资源"2183"为试验材料,通过花药培养获得抗性纯合体,与感虫性品种TN1杂交和测交,获得TC1F2群体.
用稻褐飞虱生物型2对群体进行抗性鉴定,选择高抗和高感极端类型作为标记群体.
选择覆盖水稻全基因组对双亲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205对对个体进行标记,发现位于第4染色体长臂中部一个SSR标记RM273与一个暂定名为bph18(t)抗性基因共分离,两者的遗传距离为6.
0cM;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近未端的SSR标记RM17与另一暂定名为bph19(t)的抗性基因距离是16.
75cM,但确切的位点还不知道.
bph18(t)与在第4染色体上的bph12(t)和Bph15(t)不等位,很可能是新基因.
bph19(t)与同在第12染色体上的Bph1、bph2、Bph9、Bph10(t)不等位,可能是新的抗性基因.
研究证实了"2183"拥有两对稻褐飞虱抗性基因,两对基因共同作用可能是该抗源广谱高抗性的原因.
主题词:水稻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260058.
籼稻品系广亲和特性的遗传和基因标记.
2003.
01-2005.
12结题,39460044.
普通野生稻抗源对褐稻虱的抗性遗传及利用研究.
1995.
01-1999.
12草酸可提取态铁和磷对评价淹水土壤中磷有效性的意义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17章永松浙江大学C020104本项目以草酸可提取态P(Pox)和草酸可提取态铁(Feox)比值作为土壤磷吸附饱和度指标,对评价淹水土壤磷有效性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
结果表明:①红壤性水稻土和青紫泥中的草酸可提取态磷(Pox)和草酸可提取态铁(Feox)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加.
然而,Pox/Feox比则随淹水时间而下降.
②淹水极显著地增加土壤对磷的吸附.
③从磷最大吸附量(Qm)、吸附反应常数(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三项吸附参数综合考虑,水铁矿(无定形)对磷的吸附无论在容量还是强度方面均比结晶态铁氧化物针铁矿和赤铁矿大得多.
水铁矿吸附的磷比针铁矿和赤铁矿所吸附的磷更难解吸,结晶度极差的水铁矿并没有表现出大量活性表面也能为磷的释放增加表面这一作用.
磷吸附饱和度有望作为评价土壤或铁氧化物磷吸附-解吸的强度和容量因子的一个综合指标.
④水稻泌氧作用可明显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增加根际土壤的磷解吸和离子交换树脂对磷的吸收量.
主题词:草酸可提取态铁草酸可提取态磷磷吸附饱和度水稻土发表论著:章永松、林咸永、W.
Werner*.
Effectsofaerobicconditionsintherhizosphereofriceonthedynamicsandavailabilityofphosphorusinafloodedsoil–Amodelexperiment.
J.
PlantNutr.
SoilSci.
,2004,167:66-6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10128.
土壤淹水、落干过程中的磷、氮动力学变化.
2000.
01-2000.
12结题,30070428.
淹水增加土壤对铵的固定以及水稻对其有效利用机理研究.
2001.
01-2003.
12在研,30471006.
草酸可提取态铁和磷作为淹水土壤中磷有效性评价指标研究.
2005.
01-2007.
12结题,39070527.
有机肥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生物化学机理研究.
1991.
01-1993.
12结题,39470410.
有机肥对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的活化作用及机理研究.
1995.
01-1997.
12结题,39770426.
水稻不同土层中铁、锰、磷的化学行为与水稻吸磷机理.
1998.
01-2000.
12水稻根表铁锰胶膜对砷汞复合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21朱永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C020104水稻长期生长在渍水条件下,根系具有释放氧气和分泌氧化性物质的能力,可将根际的一些还原性物质如Fe2+氧化,在水稻根表沉积形成铁的氧化物胶膜.
胶膜本身电化学性质特殊,并且是根系吸收养分和污染物的门户.
在土壤中重金属砷-汞的复合污染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在污灌的水稻田.
因此,根表铁氧化物胶膜的形成将会影响水稻对砷-汞复合污染物的吸收.
本项目采用营养液培养和土砂联合根袋培养方法、结合ICP-MS/AES、SEM技术,明确了铁膜对水稻吸收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汞的富集、吸收和转运影响不大.
并且不同氧化能力的水稻基因型形成铁膜的能力也不同.
摸清了砷在铁胶膜-水稻根系-秸秆-颖壳-籽粒等不同部位的分配比例.
此外,研究了无铁膜存在的条件下,水稻吸收汞及其与砷吸收的相互作用.
阐述了铁膜在重新理解砷的吸收转运规律方面的作用及在解决水稻田砷污染中的生态效应.
这为正确评价砷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砷、汞污染水稻田的修复与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主题词:铁胶膜砷汞水稻发表论著:W-J.
Liu,Y-G.
Zhu,*,F.
A.
SmithandS.
E.
Smith.
Doironplaqueandgenotypesaffectarsenateuptakeandtranslocationbyriceseedlings(OryzasativaL.
)growninsolutionculture.
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Vol.
55,No.
403,pp.
1707–1713[标注资助号SCI收录]X.
Du,Y.
-G.
Zhu*,W.
-J.
Liu,X.
-S.
Zhao.
Uptakeofmercury(Hg)byseedlingsofrice(OryzasativaL.
)growninsolutioncultureandinteractionswitharsenateuptake.
EnvironmentalandExperimentalBotany(CorrectedProof),2005,pp.
1-7[标注资助号SCI收录]刘文菊*,朱永官.
湿地植物根表的铁锰氧化物膜.
生态学报(中文版),2005,No.
2[标注资助号]WenjuLiu,Yong-guanZhu.
Arsenicuptakeandtranslocationinriceseedlingsofthreegenotypeswereinfluencedbyironplaque.
The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taminatesinthesoilenvironmentalintheAustralasia-pacificregion.
16-20Nov2003,Beijing.
China.
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2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40510019.
第一届中澳科技研讨会.
2004.
10-2005.
10在研,20207012.
普通和深色米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制及其健康效应.
2003.
01-2005.
12结题,20312109.
第三届亚太土壤污染大会.
2003.
11-2003.
11在研,20477055.
根表铁锰膜对控制水稻吸收积累砷的影响.
2005.
01-2007.
12在研,40225002.
土壤化学.
2003.
01-2006.
12棉花不同层次"叶——蕾铃系统"协调性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33李存东河北农业大学C020201以小铃和大铃不同铃重棉花基因型为材料,在田间通过人工整枝和点涂激素的办法分别创造生理协调性不同的"叶—蕾铃系统".
通过测定特定果枝叶的光合作用、C/N比值、清除活性氧酶类的活性;对应果节蕾铃中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并定期进行棉株生长发育性状考查,结果表明:(1)小铃品种源叶内一些同光合生产有关的物质含量和活性较低,不能高效地利用光照条件同化较多的碳水化合物,源的质量不高.
大铃品种棉铃对同化物的吸收利用率高,单位重量铃壳内WSC和淀粉向棉铃内的转移率较高,库活性强.
但早期叶面积增长缓慢,最大叶面积持续时间短,后期LAI下降迅速,不能保证后期有较充足的同化物供应,从而造成蕾、铃大量脱落,伏桃脱落率最高,最终产量不高.
(2)提高和降低源/库比均降低了下部、中部铃对位叶中SOD和POD活性,对MDA含量的影响为:减源>CK>减库.
下部铃对位叶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减库>减源>CK,而中部铃对位叶中减库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减源和对照.
减库不利于增加棉子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利于增加子棉中淀粉含量.
减库促进铃壳、子棉的干物质积累,从而增加了单铃重,并且改变源库比可提高衣分百分数.
主题词:棉花铃重叶-蕾铃系统生理生化发表论著:谢志霞,李存东,王文新,孙红春,朱继杰.
不同铃重类型棉花不同结铃区位的源库特征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1):1-5[标注资助号]孙红春,李存东,王文新,谢志霞,朱继杰.
初花期源库比改变对棉花下部"铃—叶系统"生理特征的影响.
棉花学报,2004,16(5):286-290[标注资助号]李存东,孙红春,王文新,张月辰,朱继杰,谢志霞.
Physiologicalchangesofleavesonearlyreproductivebranchcausedbychangingtheratioofsourcetosinkincotton.
4thInternationalCropScienceCongress,Brisbane,Australia.
2004,10:223-224[未标资助]李存东,谢志霞,王文新,张月辰,朱继杰,孙红春.
SourceandsinkCharacteristicsofvariousgenotypeswithdifferentbollweightincotton.
4thInternationalCropScienceCongress,Brisbane,Australia.
2004,10:223[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2;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2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Bt棉外源蛋白不稳定存在的细胞生物化学机理与化学调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34董志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C020201Bt棉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片中外源蛋白表达不稳定,①外源蛋白合成量不同:子叶外源蛋白含量高于真叶,幼叶和衰老叶外源蛋白含量高于功能叶,由苗蕾期至盛铃期主茎幼叶、功能叶和衰老叶外源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盛花期最低.
②只有部分细胞中合成外源蛋白:子叶中合成外源蛋白的叶肉细胞比率高于真叶.
真叶中,幼叶高于功能叶和衰老叶.
Bt棉外源蛋白不稳定存在的细胞生物化学机理:①外源蛋白的细胞内定位不同:真叶中,外源蛋白定位于叶绿体和细胞质中;子叶中,外源蛋白不但定位于叶绿体、细胞质中,还存在于细胞壁间隙、细胞壁中.
②丙二醛影响外源蛋白合成:外源蛋白含量与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
9047).
③内源激素含量影响外源蛋白合成:外源蛋白含量与细胞分裂素二组分(ZR+Z、DHZR+DHZ)、赤霉素(GA4)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
9466、0.
9299和0.
9055.
化学调控效果:①提高了转Bt基因棉主茎叶、果枝叶中外源蛋白的含量.
②增加了外源蛋白细胞内的定位密度.
化学调控处理Bt棉幼叶、功能叶、衰老叶细胞内叶绿体中外源蛋白密集度大,并广泛分布在细胞质、液泡、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
主题词:转Bt基因棉化学调控Bt蛋白不稳定存在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待结题,30170541.
Bt棉外源基因不稳定表达的分子机理与化学调控.
2002.
01-2004.
12不同类型再生稻源库关系的比较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35屠乃美湖南农业大学C020201再生稻生育期短,日产量高,品质优,省种、省工、省水、省肥、省药,生产成本低,效益高,是南方稻区种植制度改革的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模式.
国际水稻所农艺系主任S.
K.
De.
Datta曾指出:"热带地区未来水稻生产的出路,在于水稻再生的开发利用".
中国是开发利用再生稻最早的国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促进再生稻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世界上开发利用再生稻面积最大的国家.
再生稻与主季稻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光合效率和日产量高,分别较主季稻高30%以上和2-3倍.
若能探明这一现象的生理机制及调控措施,不仅可大幅度提高再生稻产量,而且对主季稻的超高产理论与实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本研究先后以25个品种和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其再生稻的源库特性;采用不同留桩高度和离体节插试验研究了6个品种和组合不同节位再生稻源库特性的差异;通过分期播种试验,使同一品种的再生稻和主季稻的关键生育期同步,探究再生稻和主季稻光合生产能力差异的实质.
主题词:再生稻主季稻源库特性比较研究发表论著:易镇邪;屠乃美;陈平平.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
杂交水稻,2004,19(6):55-59[标注资助号]易镇邪;屠乃美;陈平平.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根系的影响.
杂交水稻,2004,20(1):56-59[标注资助号]易镇邪;屠乃美;王璞;陈平平.
两系杂交稻腋芽在母体与离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比较.
作物学报,2005,31(3)[标注资助号]袁菊红;屠乃美.
水稻和陆稻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2005(5)[标注资助号]屠乃美;周文新;郑华;刘爱玉.
相同父本的不同两系杂交组合物质生产和运输及产量形成特性.
中国水稻科学,2004,18(3):223-228[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低磷胁迫下植物根内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学意义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36樊明寿扬州大学C020202普遍认为陆生植物根内溶生型通气组织是由缺氧诱导产生,是植物对淹水逆境的适应.
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小麦、菜豆等植物在氧气供应充足而磷素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根皮层内部分细胞解体也形成溶生性通气组织.
这意味着通气组织可能还具有通气之外的其他生理作用.
本课题系统观察比较了充足供磷和低磷胁迫两种条件下玉米、小麦、菜豆根解剖结构的差异,研究了低磷胁迫条件下植物根内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比较了不同磷效率玉米基因型营养物质循环利用、同化物及能量消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同样的低磷胁迫条件下,不同基因型间通气组织的发育程度有显著差异,其与磷素在植物体内的循环利用有密切关系.
而且研究还证明通气组织的形成可显著降低植物根系的维持呼吸消耗,缓解植物各器官间对C的竞争,因此通气组织的形成在植物适应低磷逆境中具有积极的生理作用.
主题词:通气组织低胁迫磷根呼吸消耗元素循环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转BADH基因烟草光合作用对干旱强光胁迫的响应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49杨兴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C020203甜菜碱是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除具有渗透调节作用外,其非渗透调节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将甜菜碱合成的有关基因导入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旱等胁迫的能力,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沿课题之一.
本研究利用光合测定和叶绿素荧光测定、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及酶学测定等生理生化技术和手段,研究了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烟草的光合特性,转BADH基因烟草在干旱强光胁迫下的光合作用的光破坏防御(光保护)机制(活性氧清除、非辐射能量耗散、D1蛋白的周转等),从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及碳同化等方面,研究干旱强光胁迫下转BADH基因植株光合器功能维持的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叶片色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提高.
转基因烟草对强光的耐性明显提高,抗性的提高与活性氧清除的酶系统活性提高有关,同时维持了光合机构较高的活性,减轻了强光造成的光抑制.
干旱胁迫下转BADH基因烟草通过气孔和非气孔调节减轻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同时我们研究发现转基因烟草对高温抗性明显提高,首次发现高温下甜菜碱可能参与了Rubsico活化酶的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同时发现高温胁迫下转BADH基因促进了热激蛋白的表达.
主题词:甜菜碱光合作用BADH基因干旱胁迫强光胁迫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1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作物及其他植物古汉名考证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64高明乾河南师范大学C020204拯救古文化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有许多植物,由于历史变迁,使很多植物的名称发生嬗变,造成古今名称不一致,且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颇多,影响古文化继承与传播.
该项研究主要是通过回溯查找古文献,运用训诂学和现代植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考证植物的古汉名,做到古汉名、今汉名、拉丁名三沟通,达到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的目的.
预期的成果是编辑出版《植物古汉名图考》二卷.
一卷已完成,共收载植物古汉名4399个,分属176科,766种,绘图790幅,80余万字,经过修改,待出版.
二卷正在考证和编写中,已经完成1532个植物古名的考证,隶属133科505种,成稿约25万字.
主题词:植物古汉名考证发表论著:高明乾等.
植物古汉名图考.
大象出版社,2005年待出版[标注资助号]高明乾、刘素婷.
粮食作物古汉名训诂(一).
河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3):87-89[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疣粒野生稻基因组导入系的创建及其导入基因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69林兴华华中农业大学C02020501疣粒野生稻是我国拥有的3种野生稻之一,具有许多栽培稻品种改良所需的重要性状.
本研究采用回交选育法结合胚拯救技术获得BC1F1植株;对该远缘杂种的雌雄生殖细胞发育过程进行了切片观察,表明该远缘杂种的造胞细胞发育基本正常,到花粉母细胞时期开始出现异常,很少观察到减数分裂前期I后的正常细胞;子房发育在孢原细胞阶段已开始发生部分解体,到二核以后败育率达到66.
7%,这是难以获得回交后代的主要原因;利用172对引物对疣粒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IR24进行了SSR多态性鉴定,结果表明有159对引物可鉴定其多态性,为今后的导入系鉴定打下了基础.
本研究表明疣粒野生稻基因组导入系的创建和优异基因资源的利用存在可能.
主题词:疣粒野生稻回交导入代换系基因资源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水稻内源抗除草剂基因的特异性抑制和化学杀雄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73张集文湖北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C02020501稻Bel基因是申请人在国家基金连续支持下,通过辐射诱变发现的一个水稻内源苯达松-磺酰脲类除草剂抗性基因位点.
本项目按国家基金委和评审专家反馈意见,研究计划要求是,在2004年一年内,将稻Bel基因精确定位到1cM区间内.
目前,我们的进展已大大超过该计划.
首先已将该基因定位在0.
5cM的区间之内,然后通过对除草剂代谢机理的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的运用,确定了两个除草剂解毒酶候选基因,进一步通过对这两个候选基因在野生型和突变型之间的比较测序,发现了辐射诱变导致其中一个p450酶基因的外显子上单个碱基的缺失,造成移码突变,并产生两个新的转录终止密码子.
根据这一信息设计了RT-PCR引物,对来自突变体和野生型mRNA进行了RT-PCR扩增验证,结果证实mRNA的转录是于第一个新终止密码子处被提前终止,从而使该mRNA缩短了146bp.
利用SWISS-MODEL预测的蛋白质三级结构显示,缺失的一段由两个β-折叠和一个大的LOOP组成,很可能与p450酶的识别位点或脱毒活性位点有关.
我们已用克隆的基因序列构建了转化质粒,开始进行转化验证,预计不久可获得结果.
这一工作主要是在浙江大学涂巨民教授实验室完成.
主题词:Bel.
基因精细定位基因克隆三级结构β-折叠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
39570469.
诱变筛选化学致死基因标记水稻不完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1996.
01-1998.
12结题.
39970446.
水稻化学致死突变体8077的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
2000.
01-2002.
12小麦叶绿细胞自杀蛋白及其产生机制和致死途径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74潘幸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C02020502①在PZF5套袋自交的1350个PZF6穗系中,筛选出33个穗系已连续2代表现一致夭亡(即无一复常穗).
从育种学角度判断,这33个夭亡穗系的PZF7已可初步肯定为Ne1Ne2之纯合稳定系了.
②312个测交组合鉴定出:铭贤169,贵农002及北京10号带Ne1基因,蒿城8901带Ne2基因.
至此本圃已鉴明带Ne1的品种数增至8个,带Ne2的品种数增至3个.
③32℃恒温光照箱抑制Ne1Ne2表达试验重复3次均未果.
④从5种方法中初步选定第3号小麦叶蛋白提取法,2D电泳发现3处质差蛋白,而Rubisco处的差异明确提示叶绿体途径的PCD大有可能.
主题词:小麦夭亡测交纯合系叶蛋白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40047.
小麦叶细胞夭亡的形变过程及作用蛋白.
2005.
01-2005.
12谷子显性核不育利用中关键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应用基础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87石云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C02020503利用雄性不育是实现谷子杂种优势利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谷子核基因互作体系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同亲本的选择效率和水平,本项目利用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筛选出与该体系中的最关键基因-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Msch不育/可育近等基因系(NILs),通过对400对AFLP引物组合进行筛选,找到了与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两个AFLP标记(P17/M37和P35/M52),片断大小分别为224bp和208bp,与不育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
1cM和1.
4cM,而且位于不育基因的同一侧,标记间相距0.
7cM.
把所扩增出的AFLP特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后,根据两端序列设计出两对特异位点的PCR引物,进一步把AFLP标记转换成稳定性更好、特异性更高、使用更加方便的SCAR标记,标记片断分别为180bp和160bp,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一个更为实用的检测手段.
主题词:谷子显性雄性核不育AFLP标记发表论著:袁进成,石云素*,胡洪凯,赵志海,宋燕春,石艳华,黎裕,王天宇.
谷子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h的AFLP标记.
作物学报.
2005[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利用RNAi技术阻止油菜芥酸合成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891卢长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C02020504本项目从2004年1月开始到2004年12月结束,时间为一年,利用FAE1基因的转录后抑制策略阻断油菜芥酸的生物合成.
通过项目的实施,从甘蓝型油菜的A基因组和C基因组分别克隆获得油菜FAE1基因,发现A基因组和C基因组FAE1基因特异SNP位点并开发成为区分A,C基因组的SCAR标记;从不同芥酸含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克隆获得FAE1基因,并从中发现我国特有的低芥酸基因.
通过基因序列比较分析,设计并构建了以FAE1基因为靶标的系列RNAi载体,建立了CRE-LAXP无选择标记载体系统,以提高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构建了不同启动子的载体,和不同长度靶标序列的载体用于转化实验.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现已获得转基因油菜、拟南芥和烟草植株,并完成部分分子鉴定工作.
本项目所获结果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会议论文3篇.
本项目发现的新型低芥酸基因,构建的CRE-LAXP无选择标记RNAi载体,发现的A-C基因组分子标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本项目对我国油菜基因工程研究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主题词:FAE1基因芥酸油菜RNAi发表论著:肖玲,卢长明.
油菜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片段的克隆与SNP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2005(6)[标注资助号]肖玲,卢长明.
以FAE1基因为靶标RNAi载体构建.
油料作物学报,2004,4[标注资助号]C.
M.
Lu,B.
Zhang,L.
Liu,M.
Kato.
GeneticanalysisofpetalsizethroughgenomemanipulationinBrassica.
PlantBreeding2004,123(5),495-496.
[未标资助]卢长明,肖玲,武玉花.
转基因油菜环境安全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印刷中)[未标资助]ChangmingLuResearchandcapacitybuildingofrapeseedinChina.
欧盟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研讨会,2004,11,pp46-51[未标资助]卢长明,肖玲.
利用RNAi技术阻止油菜芥酸合成的研究.
食物与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中国油料,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pp258-265,2004,11[标注资助号]卢长明,武玉花.
植物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研究进展.
食物与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中国油料.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pp258-265,2004,11[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1分组0;国内大会1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099.
油料作物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的分离与序列比较研究.
2005.
01-2007.
12小麦DIMBOA和DIMBOA-Glu生物合成调控及在抗病中的作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907周立刚中国农业大学C02020511通过系统的实验,归纳了一套从小麦或玉米幼苗中制备丁布的方法,同时采用色谱法、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对提取丁布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
采用T培养基和MS培养基从小麦根外植体获得生长稳定、迅速的愈伤组织培养系;采用特征性化学反应分析证明愈伤组织中含有异羟肟酸类化合物,同时对含量进行了分析;采用邻氨基苯甲酸、吲哚乙酸等前体化合物、不同的碳源、氮源、pH值、激素、寡糖等对小麦愈伤组织中异羟肟酸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进行了代谢调节的研究.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试验法检测了丁布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作用.
结果表明,丁布在PDA培养基中浓度为0.
2-1.
0mg/ml时对两种供试病菌的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丁布浓度为0.
4-1.
0mg/ml时对两种供试病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
0mg/ml丁布溶液中培养15h的小麦赤霉病菌和培养5h的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100%和83.
6%.
主题词:小麦DIMBOA生物合成诱导抗真菌活性发表论著:刘小红、李健强、周立刚、刘西莉、张文华.
丁布对小麦赤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菌物学报,2004,23(1):109-114[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1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270020.
内生菌与滇重楼药用成分生物合成关系的研究.
2003.
01-2003.
12在研,30470038.
滇重楼内生真菌及其甾体化合物的代谢和活性.
2005.
01-2007.
12在研,30513087.
第二届亚洲植物病理学会议.
2005.
06-2005.
06利用转基因方法综合寄主植物抗性和生物防治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938杨丽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C02020606寄主植物抗性和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农业系统中二者通常是被独立应用于害虫防治的.
但是寄主植物的性状可以影响生物防治的效果,因此在一个育种项目中当植物性状改变了,其对生物防治的影响也应被引起重视.
植物遗传工程使得外源基因导入寄主植物成为可能,这包括引进抗虫基因和引进可诱导植物产生吸引天敌昆虫的挥发性物质的基因.
本项目以转基因拟南芥改进植物对害虫的抗性和对天敌昆虫的吸引,为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打下基础.
其结果将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模式.
本研究已获得MTI2、35S-SAAT、PI2-SAAT及PI2-Lin的转基因植株;通过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检测,筛选出高表达的转基因株系;对Lin转基因植株进行GC-MS测定,筛选出可产生挥发物的拟南芥株系.
对小菜蛾进行生物测定的初步研究表明MTI2基因对小菜蛾具有一定抗性,并能延迟其发育.
获得产生挥发物的PI2-Lin转基因拟南芥,对于进一步研究转基因植物-害虫-天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转基因植物抗虫性生物防治拟南芥小菜蛾发表论著:熊先军、杨丽梅、刘明月、方智远.
蔬菜转基因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2004(1):4-6[标注资助号SCI收录]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不同轮作条件下大豆根围真菌多样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950许艳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C0202072004年1-12月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不同轮作条件下大豆根围真菌多样性"(项目编号30370950),经过一年的试验,开展了两方面研究:1、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大豆轮作和作物连作田中根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2、用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利用(Biolog)方法分析大豆轮作和不同作物连作根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试验结果表明,1、16SrRNA-PCR-DGGE分析研究:采用化学裂解法直接提取大豆轮作和不同作物连作田不同作物根围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并以此基因组DNA为模板.
选择特异性引物对16SrRNA基因的V3区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约230bp扩增产物.
DGGE分析结果显示,轮作大豆比连作大豆电泳条带多,表明轮作大豆根围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要高于连作大豆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2、根据微生物对95种不同的单一碳源利用情况,采用Biolog微平板系统分析了大豆等作物长期连作和大豆轮作等不同茬口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大豆轮作的土壤微生物AWCD值、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普遍较大豆连作高,休闲区最低,说明大豆连作后使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
主题词:土壤微生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大豆轮作连作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甘蓝夜蛾赤眼蜂生防效力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961沈佐锐中国农业大学C020208本项目根据赤眼蜂rDNA-ITS2序列设计并通过系统筛选和验证,开发了6对特异引物,可分别快捷、高效和准确地鉴定6种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食胚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及松毛虫赤眼蜂;对所构建的分子鉴定体系进行了灵敏度检验,从而构建了我国主要应用蜂种的分子鉴定平台,为更有效地利用赤眼蜂提供了新工具;同时,完成的赤眼蜂分子诊断试剂盒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为提高赤眼蜂工厂化生产的效率和田间释放的生防效力,本项目研究发现,米蛾卵和麦蛾卵均可作为甘蓝夜蛾赤眼蜂G品系(引自德国)和F品系(引自法国)的中间寄主,而米蛾卵效果更佳;G品系和F品系对寄主卵的选择性存在差异,前者可作为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者,而后者已失去对亚洲玉米螟的选择和寄生潜能;两者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和小菜蛾的候选者;G品系体内有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1个品系共生,F品系体内有沃尔巴克氏体的2个品系共生,这3个品系的wsp基因片段序列均在Genbank注册,它们对甘蓝夜蛾赤眼蜂的生殖行为没有调控作用,而卷叶蛾赤眼蜂体内的沃尔巴克氏体可能具有提高性比和改变生殖方式的作用.
主题词:甘蓝夜蛾赤眼蜂生防效力分子鉴定沃尔巴克氏体发表论著:王卫华沈佐锐郑礼项宇.
甘蓝夜蛾赤眼蜂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寄生卵的选择性.
中国生物防治,20(1):12-16[未标资助]王卫华沈佐锐郑礼项宇.
中间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寄生蜂行为的影响.
植物保护29,2:23-25[未标资助]耿金虎李正西沈佐锐.
诊断引物应用于我国三种重要赤眼蜂分子鉴定的研究.
昆虫学报,47(5):639-644[标注资助号]钟敏沈佐锐.
Wolbachia在我国广赤眼蜂种群内的感染.
昆虫学报47(6):732-737[标注资助号]Wangwei-huaShenZuo-ruiZhengLiandXiangYu.
ParasiticcharactersofTrichogrammaBrassicaeamongdifferenthosts.
第15届国际植保大学"PlantProtectionTowardsThe21stCentury"Abstracts:134[未标资助]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1;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沈佐锐,李正西.
一种鉴定松毛虫赤眼蜂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与应用.
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0187.
1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1人;硕士在读0人毕业1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0011830.
计算机农业应用之21世纪国际研讨会.
2000.
10-2000.
10结题,30270168.
基于分子位点和数学形态学的昆虫系统发育研究.
2003.
01-2003.
12在研,30471166.
赤眼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微生态学干预研究.
2005.
01-2007.
12结题,38870571.
害虫治理系统生态经济分析综合软件ECOPEST*3.
1989.
01-1992.
12结题,39470126.
害虫随机优化管理风险分析的昆虫种群模型研究.
1995.
01-1997.
12结题,39840004.
田间昆虫抽样调查自动计数研究.
1998.
01-1998.
12结题,39870493.
蔬菜植保风险分析的初步研究.
1999.
01-2001.
12寄生蜂畸形细胞所分泌的蛋白质的理化特点及功能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964王方海中山大学C020208稻纵卷叶螟是水稻重要害虫,而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cyprisNixon)是其主要的寄生性天敌.
近来我们发现绒茧蜂在寄主体内可产生畸形细胞,而此畸形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分泌一些蛋白质(TSP).
本研究采用Bradford蛋白质定量法、SDS-PAGE等方法研究了该种蛋白质的理化特性.
首先摸索出一套畸形细胞分离生产和收集的简便易行方法,同时发现畸形细胞分泌蛋白质的种类较多,分子量介于10至150KDa之间,不同发育时期的畸形细胞分泌蛋白质的量和种类存在很大差异.
此研究能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弄清寄生蜂与其寄主间的相互关系,为今后寄生蜂的人工培养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主题词:畸形细胞蛋白质理化特性发表论著:王方海,刘永平,张琼秀,陈惠卿,李广宏.
蝗虫多型现象的神经内分泌调控.
昆虫学报,2004,47(5):652-658,[标注资助号]王方海,陈惠卿,张琼秀,刘永平.
寄生蜂畸形细胞所分泌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国生物防治与食品安全策略研讨会,2003年12月,广东[标注资助号]王方海,陈惠卿,张琼秀,刘永平.
寄生蜂畸形细胞所分泌蛋白质的主要特点及功能.
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2004年11月,中国[标注资助号]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2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870475.
寄生蜂畸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1999.
01-2001.
12西兰花收获胁迫与乙烯调控的未成熟衰老关系的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976王然莱阳农学院C02021001西兰花未成熟衰老与收获胁迫有关,乙烯对这一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研究通过分析因收获而引起的胁迫包括水分胁迫、营养胁迫和机械伤害等,对西兰花茎组织和小花组织乙烯生成特性和ACC合成酶、ACC氧化酶、乙烯受体蛋白基因的时序表达的影响,探讨了主要胁迫因素与小花蕾乙烯生成和跃变的关系.
结果表明,1)茎组织是对胁迫反应最先感应的部位,其乙烯生成峰早,量高.
这与采后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活性增加有关,尤其是前者.
酶活性增加是在基因转录和酶蛋白合成水平调控.
小花乙烯跃变落后于茎切面的乙烯峰,且ACC合成酶活性低,氧化酶活性高.
ACC水平从茎切面到小花是由高到低.
收获后进行预冷的西兰花,乙烯生成特性有所改变,ACC合成酶mRNA在低温下有较高水平的累积.
(2)西兰花乙烯生成与胁迫有关;缓解水分和营养胁迫的处理,明显影响了乙烯合成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延缓了花头失绿和衰老.
(3)乙烯的作用是在合成和感受两个水平上调控的.
乙烯合成主要酶和乙烯受体蛋白基因表达具有组织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
茎组织和小花具有不同的乙烯生成和感应机制,这可能与启动小花未成熟衰老有关.
主题词:西兰花收获胁迫乙烯衰老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5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利用资阳香橙铁螯合还原酶基因(CjFRO2)提高柑桔对缺铁的耐受性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984李德谋西南农业大学C02021003植物缺铁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虽然地壳中铁的含量丰富(约为5%),但土壤中的有效铁含量却很低.
植物吸收铁的主要形式是还原铁(Fe2+),而在土壤偏碱或中性的耕地中,铁是以氧化态铁(Fe3+)存在,能供植物营养吸收的还原铁很少.
世界范围内潜在性植物缺铁的土壤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高达25%-40%.
我国20%的柑桔面积由于缺铁黄化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目前生产中尚无有效技术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柑桔缺铁黄化问题.
资阳香橙是一种耐缺铁的植物资源,本项目在已获得香橙的铁螯合还原酶基因CjFRO2基础上,分析了该基因在香橙根、茎、叶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以及在缺铁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
并将其导入烟草和对缺铁敏感的柑桔砧木-枳中,获得了铁螯合还原酶活性增加转基因烟草和表现出耐缺铁的转基因柑桔砧木-枳,为解决柑桔缺铁提供了新材料.
主题词:铁螯合还原酶基因功能分析柑桔砧木转基因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李德谋、肖月华、罗小英、侯磊、裴炎,香橙铁螯合还原酶基因,专利申请号:03137722.
X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1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套袋苹果钙素的吸收运转规律和调控机制研究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0991刘成连莱阳农学院C02021003本项目主要研究了套袋微环境对苹果果实钙的吸收与运转的影响.
测定了不同果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钙吸收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果生长前期(花后40-100天)促进了果实钙的吸收,其果实中钙的吸收总量高于对照果(未套袋果).
生长后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果实对钙的吸收,果实中钙的吸收总量低于对照果,通气性越好的果袋对果实中钙的吸收影响越小.
套袋果实在整个生长季对钙都有吸收且表现为两个高峰,花后40-100天期间吸收量可达到总钙量的60%;生长中期也有钙的吸收,约占10%;采前去袋后有一个吸收高峰,吸收总量的30%.
果实可以通过叶片吸收钙,吸收速度从补钙第1天到第9天逐渐增强,12天后已经进入果实中的钙有部分外运现象.
通过常规分析和钙的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套袋微环境对钙素在果肉中的区域化分布和Ca/K比都有明显的影响.
果实套袋后,果皮中相对钙含量明显降低,而果肉和果心的相对钙含量却比对照高.
电镜观察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套袋果低于对照.
套袋微环境对果肉中钙的区域化分布和细胞的微分布影响的生理基础以及钙的微分布与钙生理病害发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题词:苹果套袋钙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1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570504.
二氢黄烷酮还原酶及Colormotor对苹果着色调控机理研究.
1996.
01-1998.
12结题,39970521.
苹果中控制花青苷生物合成基因的鉴别.
2000.
01-2002.
12白藜芦醇合成途径导入酵母的表达与解毒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1005陈尚武中国农业大学C02021005从植物的次生代谢途径--苯丙烷类代谢途径入手,通过克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羟化酶(C4H)、对香酰-连接酶(4CL)、白藜芦醇合成酶(STS)的基因,然后由载体连接到酿酒酵母中进行联合表达,研究在酵母细胞重建植物苯丙烷代谢途径和白黎芦醇合成途径的可能性,理解高等植物苯丙烷和白黎芦醇合成代谢途径调节的规律.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从大豆、葡萄和虎杖等不同植物中进行了PAL、C4H、4CL和STS的克隆.
目前已顺利地得到了葡萄PAL的全基和两个外显子的片段,得到了虎杖STS基因的核心片段,但C4H和4CL基因克隆还在紧张进行之中.
目前酵母和酵母的转化体系已经建立完成,白黎芦醇HPLC测定体系已完成.
主题词:次生代谢苯丙烷途径白藜芦醇酵母共转化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3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在研,30471212.
SAGE法初步分析白黎芦醇处理后灰葡萄孢孢子萌发期转录组特征变化.
2005.
01-2007.
12结题,39970469.
虎杖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高效表达机制.
2000.
01-2002.
12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导入月季创建广谱抗病新种质批准号: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学科代码:结题报告摘要:30371010陈崇顺南京师范大学C02021006本项目执行年限一年,系"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导入月季创建广谱抗病新种质"的初步研究.
本项目主要进行了月季离体培养遗传转化系统建立、目的基因(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获取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在本项目研究中,选以"Samantha"月季的嫩梢等为外植体,经过丛生芽的诱导及其不定根的再生,建立了"Samantha"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
以改良的CTAB法,分别从菜豆、豇豆和大豆叶片中提取了基因组DNA.
根据本研究室前期工作研究结果以及参照文献报告,设计了PCR特异引物,优化了PCR反应体系、条件,成功扩增出了特异的菜豆几丁质酶信号肽基因、豇豆几丁质酶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及大豆β-1,3-葡聚糖酶基因.
经过拼接重组,最终获得了完整的、抗真菌活性强的几丁质酶编码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并成功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为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导入月季创建广谱抗病新种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题词:月季离体培养遗传转化系统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发表论著:会议报告:国际大会0分组0;国内大会0分组0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博士后在站0人出站0人;博士在读0人毕业0人;硕士在读2人毕业0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或在研基金项目情况:结题,39670515.
转移抗真菌的几丁质酶基因培育转基因西瓜的研究.
1997.
01-1999.
122004年结题项目成果统计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各受资助单位完成项目的基本情况,我们将2004年底结题项目的项数、发表论文的数量、人才培养、获奖情况按单位进行了汇总.
统计的论文仅包括获资助后发表的与基金研究内容有关并有基金资助标注的论文,已投稿或正准备投稿的文章未能列入,没有标注基金资助的已发表论文也没有统计在内.
今天中午的时候看到群里网友在讨论新版本的Apache HTTP Server 2.4.51发布且建议更新升级,如果有服务器在使用较早版本的话可能需要升级安全,这次的版本中涉及到安全漏洞的问题。Apache HTTP 中2.4.50的修复补丁CVE-2021-41773 修复不完整,导致新的漏洞CVE-2021-42013。攻击者可以使用由类似别名的指令配置将URL映射到目录外的文件的遍历攻击。这里...
美国服务器哪家平台好?美国服务器无需备案,即开即用,上线快。美国服务器多数带防御,且有时候项目运营的时候,防御能力是用户考虑的重点,特别是网站容易受到攻击的行业。现在有那么多美国一年服务器,哪家的美国云服务器好呢?美国服务器用哪家好?这里推荐易探云,有美国BGP、美国CN2、美国高防、美国GIA等云服务器,线路优化的不错。易探云刚好就是做香港及美国云服务器的主要商家之一,我们来看一下易探云美国云服...
legionbox怎么样?legionbox是一家来自于澳大利亚的主机销售商,成立时间在2014年,属于比较老牌商家。主要提供VPS和独立服务器产品,数据中心包括美国洛杉矶、瑞士、德国和俄罗斯。其中VPS采用KVM和Xen架构虚拟技术,硬盘分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系统支持Windows。当前商家有几款大硬盘的独立服务器,可选美国、德国和瑞士机房,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付款方式有PAYPAL、BTC等。...